注册

境中境:紫砂形态艺术500年

电子杂志文化2018-05-29
1521

境中境:2014紫砂形态艺术500年(北京)论坛暨紫砂形 态艺术名家邀请展、紫砂形态艺术数据征集启动仪式、原创 紫砂版权登记新闻发布以及紫砂艺术的投资收藏价值与市场 转型论坛,于2014年10月28日在北京皇城艺术交易中心正式 启动。本次活动由中国陶都网、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东方雍 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联合发起,将协同中国紫砂博物馆面向 全球征集紫砂形态500年发展以来的经典形态,建立紫砂艺术 形态数据库,从而逐渐梳理500年紫砂形态发展的脉络,挖掘 紫砂文化艺术价值。
宜兴紫砂的形态艺术从明中期到现在的五百多年内,经 历了其形态艺术的发展与变迁。从十七世纪的简练朴拙,到 十八世纪的多饰竞艳,再到十九世纪的清雅素净,紫砂器的 形态丰富,种类甚多,造型的由来也丰富多样。近现代以 后,越来越多的紫砂艺术家开始不限于摹古,更多也开始了 紫砂审美价值的重塑,他们之中,有的结合当下热点创作出 富有时代特征的紫砂壶,有的则走进高校和更多工艺美术的 教授学者合作,创作出了过去古人所没有的紫砂形态艺术。

序言

宜兴紫砂的形态艺术从明中期到现在的五百多年 内,经历了其形态艺术的发展与变迁。紫砂器的形态 丰富,种类甚多,造型的由来也丰富多彩。紫砂独有 的无釉形态给其带来古朴典雅的美感,根据其诸多特 点,古人为紫砂开启了独有的形态格局。
紫砂在明代中叶初露头角时,为了饮茶者冲泡及 清洗的方便,再者由于紫砂壶拍身筒成型的工序,容 易做成几何形态,因此匠人更多采纳了纯粹的几何线 条。
同时,明人又从瓜果、花木中更多汲取灵感,更 沿用当时的生活器具,亦参考古玉、古青铜器或古陶 器的造型,创造了其他各有特色的形态茶具,除了几 何形体之外更有自然形体、筋纹形体几大类。总体而 言,明中期至清早期的紫砂壶形态,线条简练,壶体 偏大,朴拙高雅,给人一种厚重纯朴的感觉。
清代中期,紫砂壶的形态丰富奇特,注重器物的 繁冗装饰,加彩、堆雕等装饰手法异纷呈,美不胜 收。清代中后期,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典雅古朴,壶体 多为光滑的几何面,注重镌刻文人的诗词书画,”文 人化”的味道很浓,典型如陈曼生等。
很多紫砂壶, 参古今之式,采用几何图形,使方形、圆形、扁圆 形、六方形或菱形各及其胜,而提梁壶,把壶,执壶 等不同款式的日常生活用品己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 至清末民国时期,壶的造型更为丰富,品种也愈发多 样,常见的有梨形壶等。
自二十世纪中叶之后,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带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各种新思潮也深深 影响了现代紫砂形态艺术的萌芽,以顾景舟、蒋蓉为代表的承上启下的老艺人,开始思考紫 砂形态艺术的革新,他们都有着极强的摹古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亦有更多的探索和创 新。这种探索意识是集丰富的想象力,对传统的充分认识,

对材料的良好把握及熟练的创作 技巧为一体表现出来的个人情感。同时,越来越多的紫砂艺术家开始不限于摹古,更多也开 始了紫砂审美价值的重塑,他们之中,有的结合当下热点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的紫砂壶,有 的则走进高校和更多工艺美术的教授学者合作,创作出了过去古人所没有的紫砂形态艺术。
到了今天,紫砂形态艺术又开始走进现代与后现代的创新之路,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随后更迅速发展到包括 平面设计、艺术设计等在内的广泛领域。
进入新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开始重塑 紫砂形态的创新,
在上世纪己有的创新基础上,更多加入现代的抽象元素或后现代设计理 念,融入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以及各种情感命题,为紫砂形态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目 前,人们为紫砂的未来开拓出一种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的紫砂风格设计,这种风 格大量采用不规则线条,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节奏明快,舒适跳跃,深刻诠释了设计作为 一种空间的美的表达。
古语有云:“壶中茶水清,壶上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紫砂艺术形态的 发展离不开作为茶道器皿的实用性,同时更从实用价值升华到艺术价值,形态的境界反映了 紫砂萌芽伊始明末文人的期许,他们的追求从“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理想的超越,逐渐 转为日常生活趣味的经营,从“宏大壮阔”的历史转折、国家命运、道德升华、宗教超越的 激情中,转为“平淡隽永”的实在、细微、闲情的生活的追求。
明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艺术 化的生活从审美的品味上追求“清雅”、“脱俗”,从心灵上追求“自由”、“性灵”,这 些都促成了这个时期人们在艺术和工艺美术领域的创造力。我们从500年前走到今天,又眺望 未来,似乎又踩在起跑线上,回望古人的期许,虽然时代己是沧海桑田、万物变迁,但这种 追求“清雅”、“脱俗”、“自由”、“性灵”的动力却永恒未变。

本次论坛由北京皇城艺术交易中心和中国陶都网联盟,邀请了近30位在紫砂形态艺术造诣 较深的紫砂艺术家参与艺术盛宴。同时,紫砂形态艺术数据征集备案也将正式启动,此次数据 征集备案旨在为紫砂艺术形态建立权威的“身份证”信息,我们将联合中国紫砂博物馆面向工 艺师、藏家展开全球征集,为紫砂形态艺术传承有序、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因此, 我们将面向全球征集紫砂艺术诞生以来所有各种经典形态的作品,对征集的每一件原作,由宜 兴紫砂名师亲自评定,并由中国陶都网紫砂形态数据备案中心进行技术备案,最后更对备案的 作品进行结集出版,

联系作者

同时,备案的数据也将存入中国紫砂博物馆备案数据库,向全球公开查 询。对于那些原创性的紫砂形态作品,我们也将为其进行原创紫砂版权登记。藉此活动,以形 态艺术为主题的各类紫砂精品将得到最全面综合的展示。整个展示包括从十六世纪至二十一世 纪紫砂的经典形态,内容上以传统经典、当代探索形态和现代与后现代形态三个单元进行划 分,梳理500年紫砂形态发展的脉络,挖掘紫砂文化艺术价值。此次活动不仅深具学术意义, 更具市场引导价值。

点击购买 589元

点击购买

紫砂陶有其自身的艺术语言,自身的材料美,泥的色与质的控制,砂的使用和表现,造型 的精确把握,工艺制作的美感,尺度功能的合理,这些都是紫砂工艺的综合特点之所在。紫 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体现了每个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他们以独特的成型技法,取 才于生活,贯穿于生活,超出于生活,用独具匠心的智慧,创造出了紫砂绚丽多彩的艺术语 言。正因为其不可复制的手工价值,每一件出自手工艺术人的紫砂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工艺 特点甚至艺术个性,当一个紫砂工艺师拿起一块泥团,他的心情、身体状况以及拍打成型过 程中每一次的手随心动,都决定了最后完成的壶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每件全手工成型的 紫砂陶艺作品都因手工而美丽,更因手工而珍贵。
从造型发展的历史沿革看,明正德至万历年间,紫砂的造型较多的吸取铜锡器皿造型和明 式家具的特点,从董翰、时朋以及时大彬、徐友泉、徐茂林等作品上的铜器形制及明式家具 简洁凝重的风格随处可见。早期的紫砂茗壶,从形态上而言,式样变化多端,壶形大小也很 不相同。大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自他游娄东 和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 转向“径寸而平柢”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陈子哇、惠孟臣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 的名手。壶形由大而小,不得不承认决定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

明中期紫砂形态自供春树癭始,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以“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 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赞颂供春壶的大雅之美,周澍《台阳百咏》则有“最重 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之说,感叹泥砂制器竞与黄金等值。树癭壶形取树 瘿状,通体自然古朴,壶表面上下凹凸如古树瘿,深得野逸之趣,不若细观,必以为胎体厚 重,然揭盖察之,以手掂之,始知为薄胎,温润天成。
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初,紫砂茗壶以筋纹造型居多,其造型特点是将花瓣、瓜愣、菱 花、云水等形体引入紫砂壶造型。把紫砂壶塑成花瓣式、瓜楞式等壶形,打破了壶形单调格 局,使壶形造型趋于活泼多样,增添了无限的艺术意趣。
此外很多作品的形态,受古代铜镜 外形及青铜器艺术的影响非常明显。明式家具简洁、凝重的风格对紫砂壶的影响也随处可 见。早期的紫砂茗壶,其造型气度浑厚,比较协调,不附加装饰,仅以筋纹线的变化及开光 加强装饰效果,泥质颗粒较粗,所谓“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这就是当时以时大彬为代表 的壶艺家的崇尚。镌刻楷书签名款于茗壶底部,这是早期紫砂茗壶的落款形式。
在紫砂史上,时大彬对紫砂器的造型设计有着杰出的贡献,他制作的茶壶有四方、梅 花、菱花、八角、僧帽、提梁、书扁、龙蛋、吉直、汉方等,大彬所制茗壶,初期请善书者 落墨,然后自己再用竹刀刻出来,他最后竟能自己运刀成字,

书法闲雅,其作品身价陡增, 更令后世以壶上篆刻落款为文士风尚。时大彬后至十七世纪末,有艺人李仲芳、徐友泉、欧 正春、陈用卿、陈信卿、沈君用、陈仲美、惠孟臣、项圣思,为紫砂的造型设计做出了不俗 的功绩,那个时代产生了诸如圆珠、梨形、美人肩、西施乳、圆角方壶、束腰、平肩莲子、 合菊、荷花、芝兰、竹节、桃杯等。
十七世纪中末到十九世纪,紫砂形态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那个时期 的制壶艺人,诸如陈鸣远等人,在雕塑制技及款式形态方面皆取得很多成就,例如那个时期 设计的很多作品,包括壶、杯、瓶、盒、文房雅玩,多达数十种,无不精雅绝伦;而十八世 纪以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官吏,
因精于书画篆刻,紫砂形态上便受其影响,风格为之大变, 大多是宜于壶面表现书画艺术的简洁造型,且式样渐趋典雅古朴,这些文人把篆刻用于紫砂 茗壶装饰,使茗壶成为成熟的艺术品,增添紫砂茗壶的艺术价值,同时更设计创新了一批新 壶式,使紫砂形态艺术得到了突出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紫砂茗壶的造型艺术,此后,造型 简洁、雅而不俗且利于文人题诗作画的紫砂造型均大受欢迎。同一时期,清中期的紫砂形态 艺术,更一度出现华丽工巧的宫廷风格,为时却很短暂,作品也稀见传世,只不过代表了某 一时期的贵族紫砂审美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受文人趣味及宫廷趣味的影响,紫砂器上的装 饰几乎集陶瓷器装饰之大成,除紫砂泥丰富的肌理色泽外,有印、贴、塑、雕、镂、彩、 轴、刻等手法。
近代以降,紫砂艺人黄玉麟、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江案卿、汪宝根、冯桂林为紫 砂造型创作了诸如隐角竹顶壶、翻盖柿子壶、合桃壶、木瓜壶、四方竹段壶、洋桶壶等,清 末民初至建国初期,紫砂艺人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 并称为宜兴紫砂艺界的“七大老艺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紫砂艺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他们 不仅自身的紫砂技艺精湛,而且为宜兴紫砂的传承、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 批老艺人为紫砂形态艺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其中柿子壶、线云壶、报春壶、上新桥 壶、提璧壶、荷花壶均是这个时期的创作。

供春树瘿壶,壶形取树瘿状,通体 自然古朴,壶表面上下凹凸如古树瘿, 深得野逸之趣。供春,明代制壶大师, 清人推其为紫砂鼻祖,吴梅鼎《阳羡茗 壶赋》中以“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 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赞颂供春壶的大雅之美。周澍《台阳百 咏》则有“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 年,则值金一笏”之说,感叹泥砂制器 竞与黄金等值。供春壶传世稀少,见于 著录者不过三把,其中最有名者乃旧为 宜兴乡贤储南强所藏,即是现藏于北京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供春壶。

陈文南对紫砂形态艺术的理解是深刻 的。在他眼里,紫砂艺术的本质就是造型艺 术,而紫砂造型艺术又饱含独特的把玩性, 后者源于紫砂在材质、工艺、文化传统等方 面的独特价值。陈文南认为,古代流传下来 的很多传统壶,虽然质朴敦厚,造型简练, 但却气度不凡,这是因为紫砂造型的美学底 蕴在于精、气、神,而这些特点必须通过线 条和形体的塑造,方能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紫砂特殊的材质,特殊的成型工艺,是紫砂 造型艺术的物质基础,这就形成了颇为特殊 的“紫砂语言”。

卢伟强告诉我们,谈论紫砂形态艺 术的意义太过宏大,不好掌握,不过他 自己是个特别爱较劲的人,他最为擅长 的筋囊器为紫砂壶之中制作工艺难度最 大的一类。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 壶身、壶盖、壶钮等各部份的比例,以 精确的中心部位作放射线的起点,将各 个部份划分成若干符合美学要求的区 块,同时它们对于其他区块都要有可兼 顾性,口盖线条必须连贯,瓣瓣通转须 对合严谨,那么形态的奥秘在哪里呢, 他觉得在于扎实的手工技艺以及长时间 对美学经验的积累。

传炉壶的造型源于古代青铜器。在紫砂造 型发展史上,传炉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当在清末 民初,其后渐减少。传炉的壶面常呈四方,鼓 腹饱满,棱角淡化呈圆鼓状,三弯流胥出,壶 鎏耳形,与流相呼应。壶盖以压盖式与壶口密 合,呈方形圆角,唇边

陈文南  •传炉

厚实,盖面平弧微穹, 壶纽滴状如柱础,平底,下设四乳丁足。传炉 器型美在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比例均匀,珠 圆玉润。
紫砂造型发展史上,借鉴青铜器的作法屡见不 鲜。据说明代徐友泉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 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他所制的长爪兽的形 态,亦是仿青铜器的形制,所以特别有古拙味道, 非同凡响。徐友泉又善制汉方扁觯、莲房、鹅蛋、 素耳、小云雷提梁卣、美人垂莲和一回角等。他制 的茶壶泥色多变,妙出心裁,比如朱砂紫、海棠 红、沈香、定窑白、冷金黄、水碧、葵黄、闪色、 梨皮、谵墨、榴皮等,皆其有味道与特色。

许勇真告诉我们,紫砂壶的造型装饰艺术,可 以融入多种题材的文化元素,譬如古陶文化、青铜 文化、古建筑文化、祥瑞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 化等。紫砂的形态美,得益于它的创造过程中,能 够汇集陶文化、茶文化、中华诗词、书法、绘画、 篆刻、题铭、印章、雕塑等艺术于一体,使之成为 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东方艺术瑰宝。

徐友泉 之后,明末清初的陈鸣远也做过一些仿古紫砂壶, 运用紫砂工艺仿造商周时期盛酒器盉的造型及视觉 效果,工艺精湛,效果逼真,尤其是壶盖及把手部 位的雕刻,充分展现了商周时期龙兽作为神灵化身 的威严与肃穆。这些作品从整体上来说给人以古典 肃穆之感,用紫砂仿制青铜器的工艺效果此件作品 可谓是达到了极致。

大彬如意是一款经典的紫砂器型,最初由时大彬设计,他当初设计此款壶既有“事事如 意”之意,又有以三足撑体的“鼎立”寓意。盖呈凸圆形,为压盖。盖面贴有四瓣如意纹 饰,对称分布,盖中有一出气孔通纽顶,盖内孔大,顶孔小,孔圆规整,做工讲究,三弯嘴 内敛,气息庄端且聚气,大彬如意器型古朴雅致,大气不洪,完全展现了时大彬的制壶风 格。时大彬在紫砂中的地位和成就毋庸置疑,正是在以时大彬为代表的一批杰出能工巧匠与 文人雅士交游探研,汲取汉文化的精髓,结合娴熟精湛的技艺,开创了紫砂历史上的巅峰时 期,使紫砂器从实用器走上了艺术殿堂,同时受南方茶文化的影响,将紫砂“大、笨、粗” 演变成“精、稀、雅”的风格,创作了诸多惊世骇俗之作。

在丁洪顺看来,紫砂造型之美体现在整体古雅大方,局部线条流畅,简括自然,有明有 隐,有虚有实。一件紫砂作品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整体造型尺寸比例,还要看它的嘴、 把、滴的配置,若能在造型的每个细节设计上都能处理得当,那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紫砂艺术 品。

过去惠孟臣擅制小壶,他的壶,大者浑朴,小的精 妙。孟臣壶在广东、福建一带流传很多,享有盛誉。其 工夫茶必用紫砂壶,而紫砂壶必称“孟臣罐”。惠孟臣 做的朱泥小壶,最为人称道。他以做紫砂中的光货见 长,小壶风格,神清气朗,格调高雅。过去顾景舟说, 大彬壶爱其胎土年代构形,孟臣壶爱其梨皮砂胎温润, 壶形扁圆大小适中最合把玩,且字虽小于绿豆而写刻皆 精绝。

方小龙对紫砂造型的领悟,和他平时悉心研宄紫砂 泥色的运用与造型规律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朱泥本身 就是一种优质泥料,壶的造型制作应该精致、精细,充 分体现壶的玲珑别致之美,因为一把壶放在爱壶人手里 就是一件宠物,当然,最重要的是泥料本身对造型美的 巨大影响,因为只有形成特有的朱泥肌理效果和

风格特 征,一把朱泥壶才能显得温润如玉,艳而不媚,让人爱 不释手。
范建军对我们说,紫砂形态艺术的特点在于艺无界 限、包罗万象,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皆能完 美的融入壶中。紫砂壶上的铭携内容多与茶文化、陶文 化有关,它们不仅使一把简单的茶器传导出哲学、伦 理、道德等内容,更提高了紫砂茶具的装饰层次,深厚 了它们的文化内涵,最后使工艺品具有了艺术品的品 位,更成为大众珍爱的赏品、藏品。范建军还说,紫砂 造型的美学,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 还注重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他 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 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

鸣远四方是一款非常经典的紫砂方器,文人气息浓 厚,精细工整,线条简洁,实用观赏俱佳。四方造型, 壶腹常呈方鼓形,短颈,方壶口,盖面鼓起,圆形钮, 四钉足,与传统的传炉壶略有不同,鸣远四方的造型气 质在于古朴、儒雅,气韵不俗。

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说:“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 故其名尤噪。” 一个世纪中,陈鸣远以他高超的紫砂技艺和当时江南文人雅士相结交而成为 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师。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 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极高的大师。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 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 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他善于 制作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 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令人拍案叫绝。

自清初以来,紫砂茗壶开始注重工巧妍 丽,着浓厚釉料,以重妆华彩于壶的外表,在装饰花纹上也反映繁琐的倾向。总而言之,朴 素的砂壶披上美丽的外衣以后堂而皇之地进入宫廷,得到皇家的青睐。当时,注重装饰的紫 砂茗壶,有彩绘、施釉、描金、上漆绘包嵌及贴花、泥绘、堆花、浮雕、镂空等,几乎全部 吸收了瓷器的技法,所谓因器而变,层出不穷。乾隆以后,国力日衰,宫廷紫砂的制作步入 低潮,以简单实用替代了精美典雅。紫砂施釉加彩的技法,虽然为紫砂壶的发展写下亮丽多 彩的一页,但对使用者来说,灿烂多彩,远不如典雅古朴而耐人寻味的传统紫砂壶。

紫砂发展初期,素坯紫砂壶并不为宫廷所接受。从时大彬之后,人们渐渐开始把工艺装 饰运用于紫砂壶,使紫砂壶在实用的同时饱含文化内涵。紫砂茗壶加釉彩有说是明代欧子明 欧窑所创始,但也有说法指是明代陈仲美自江西景德镇传入,不管事实真相如何,釉彩紫砂 壶的增长流行是清朝皇室的推崇,上行下效所致。

石瓢壶式乃曼生壶式之一,蕴涵了人文意趣,与“曼生壶” 并列为文人壶经典,而瞿子冶首开壶上作画的风尚,“子冶石 瓢”已成为此壶式的代名词。主要特色是壶形上小下大,刻画在 俯视角度呈平面观赏效果。壶身呈“金字塔”式重心下垂,使用 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直筒形,出水畅顺,壶流、壶口、壶把三 点形成水平直线,符合科学性,有端庄敦穆的韵致。石瓢壶之器 形源自何物?至少有三说。其一,源自古代舂米的农具石碓,口 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 尘秽,农家借用锅盖遮挡。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构 成了石瓢创意的基本三元素。其二,源自煮水器“石铫”。清末 民初震钧《茶说》中谈到“器之要者”,以“铫”居首。作为吊 在炭火之上的烹煮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 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

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 禁火,而砂铫尚焉”。因此,紫砂铫取石铫形意而成壶,但己不具烹煮之功,仅作沏泡专 用。其三,源自顾景舟先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将“石铫”改称“石 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曼生壶里还有一款提梁石瓢,壶身若梯形,造型浑厚朴拙,曲线柔和流畅,线条饱满富 有张力。围棋足,呈三角鼎立状,使壶落几案不臃肿拖沓,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似 八字,构成一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之气。高悬的提梁上丰下 细,过度自然,宛若长虹卧波,其构成的虚空与壶身之型有虚实对比,具有和谐之美。壶流 为直筒暗嘴,出水爽净,壶盖为平压式,壶钮为桥形,整体造型比例恰当,和谐有大度之 气。壶身一侧镌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壶上铭文援引自清代曼生所撰。“煮白石”,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择水中洁净 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妙在何处?田君曰:“煮清泉白石,若加以苦茗,服之久 久,则可祛膏肓之病邪”。另外,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 居,时人故号白石先生”。可见,白石是文人煮泉茶事不可或缺之雅物。“泛绿云”,宋代 吴淑《茶赋》:“其功若神,则有渠红 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 乳”,故佳茗可称“绿云”。“邀桐 君”,宋代吴淑《茶赋》:“烹兹若 茶,桐君之录尤重”。桐君,相传黄帝 时人,尝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浙江 桐庐县东山湾大桐树下,结庐栖身,因 名桐君。桐君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 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撰有《药性》、
《采药录》。此铭文是说以佳茗和白石

煮成美味茶汤,以邀桐君细酌品尝,因桐君能识药性,知此茶品之佳美也。“一瓢细酌”, 用此一石瓢壶,细酌慢品,有自得之意,有茶艺精到之自赏。巧合的是,作为文人雅士修身 之器的古琴,古时人们也以“桐君”指称,此铭文,虽未指琴君,但也能连类通感,引人雅 思。

对雕塑、绘画颇有研究的钱樟法,对紫砂造型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觉得,一把 好的紫砂造型作品,必然能迸发出一种难以捕捉的艺术张力,让观者深深感受到一种蓬勃的 朝气与活力,以及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钱樟法说,紫砂造型的美,虽然谈的是作品客

观的美学结构,例如点、面、线的组成,但归根结底还是创作者自身的文化精神,如果 制壶人能不断享受创作的过程,创作作品时有情,还能在一种‘静’的气氛中寻找某种愉 悦,那他创作的造型艺术肯定带着一种精气神。传世的曼生壶的造型各异,陈鸿寿与杨彭年在交往与合作间生发了丰富的器形,汇集了 丰富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一个造型有一个造型的气 度,有的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拟人化的表达就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洒脱如少年,短小如幼 齿,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

合欢壶是曼生所创壶式中极为经典的、也是曼生极为喜爱的类型。壶铭日:“试阳羡 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阐释了 “合欢”之义。在造型上,合欢乃是由上下两部对合而成,寓意合而则欢。更有深意者,茶与壶聚,合则亦欢。合欢者,相传曼生在溧 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 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 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 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 “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 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 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 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 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柱础是清代陈曼生设计的一种壶 款之一,其造型稳重而大方,这也是 因为他的造型来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 遍的柱础。柱础,是用来承受房屋立 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为了不让木制的立柱受潮湿而腐烂,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隔离 开,起到了相对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个柱础,缺一不可,在防腐 烂的同时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所以在古代人们对础石是十分的重视。随着年代的推移, 柱础也因需求发生变化,柱础渐渐成为柱子的收头,使得单调的柱身发生视觉上的变化,后 期更是在柱础上使用雕刻艺术,使得民间的建筑花样繁多,后人更是将柱础演变成具有审美 功能的装饰,成为艺术品。以柱础为壶型,使壶显得别致且优美,更显示其稳重,此壶型亦 一直流传下来。

在徐小平看来,一把紫砂器无论什么壶样,每一把壶都应该有自己的性情,那是文人士 子清净无尘的古雅,那是寻常巷陌一饭一饮的素朴。一把壶应该像一个人,端庄、和谐;有 气度、有阅历,而且还要有故事。徐小平告诉我们,说到造型上的美,主要还是灵机一动, 在长期经验的积累下,有时对壶身的某个部分进行线面的某些处理,可能就是一道神来之 笔,能让整个器型活起来。

胡永成说,紫砂造型的魅力在于,每一把紫砂壶,都是创作者长久积淀的灵感所迸发出 的自然纯朴的美好心灵的写照。紫砂壶独特的艺术形态,在吸收并融合各类艺术元素之后, 一旦结合了创作者自身生活体验的感性经验,就能充满生活的气息以及独特的艺术灵性。紫 砂造型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扎实的传承才是不二法门,他认为紫砂造型上的创新不是天方 夜谭,不是虚无飘渺,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掌握器形的美感,在细微处体现其意境。胡永 成还喜欢利用线条的律动感来体现紫砂的造型美,他觉得紫砂壶就是两条曲线的连接,万变不离其宗。
掇球壶是一款非常经典的紫砂器型。掇就是落起 来的意思,摄球就是落起来的球。很多说是邵大亨首 创了这类壶型,但也有意见认为它的起源或许早于邵大亨。

点击购买

掇球在造型上,是由莲子大壶转变的壶型,把 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在紫砂形态发展史上,掇球 壶的美感体现在其一身素气、光滑可鉴的特征之上, 它似乎完全是让简练形体来展示其美的内蕴。
邵大亨,川埠乡上袁村人,清嘉庆间制壶大家。 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 匠。他的制壶以浑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 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他的壶,“力 追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己 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 得”之说。现有《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馆。清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其掇壶,肩项 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

截长注尤古 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 无窒塞不通之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 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 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 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德钟壶型为钟,加上“德”字是古人习惯的修辞用法,让一件茶器拥有君子的情怀。历史 上最具代表的作品是邵大亨所制的德钟壶,德钟壶的器形一般显得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 构严谨,技艺手法的表现己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它造型上的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 廷之繁縟习气。

鱼化龙壶,因其寓意鱼跃龙门而深受欢迎,为经典的紫砂茗壶造型。壶身通体作海水波浪 云,壶身两侧各塑一鱼一龙浅浮雕,神韵灵动,栩栩如生。壶盖也有一活动龙首耸出云端, 龙舌伸缩吐注,妙趣横生。

宋春丽对紫砂造型的体悟,多半和花器有关。花货有大花货和小花货之分,大花货为象 形,跟真的差不多,宋春丽告诉我们,她所制花器上的枝干要用到堆塑的艺术语言形式,需 要用细细的泥条在壶身上添加或者减少,做成梅花枝干形状,这是和光器的素面不同的。花 器讲究的是雅致韵味,而素花器是光器和花器的结合,既要有美术功底蕴含其中,又要有文 化艺术的积累。紫砂花器的制作难度方面,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需要漂亮美观实用 兼备,这就要求对自然界的花鸟有所了解,才能在花器上以减法来制作,将神韵部分展现出 来,轻松淡雅的表达意境。
作为紫砂花货里的传统壶型,报春壶的闻

名遐迩可能始于朱可心的时代,报春壶的壶身 通常显鸡心型,高足线,高颈箍以母子线相吻合,攀梅花枝梗作嘴、把、钮。枝和节疤布置 合理,伸展自然,暗香浮动,老干新枝,争奇斗妍;花分正、侧、背、偏,或含苞、或怒, 把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的顽强精神,刻划得淋漓尽致。

觚棱壶为紫砂传统经典造型,此壶形体亦方亦圆,方中寓圆,下大上小,稳重如山,古朴 挺括。俯视呈四方形,侧面看又有覆斗状,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两条斜边向外弯曲的 梯形。盖、颈是小四方而底部相比上部又大出很多,这样的上下变化全依靠自壶盖延伸下来 的四条弧线的连贯与过渡。此壶取名“觚棱”壶,是因为它的造型是仿古代觚棱设计的。觚 棱,亦作“棱”。有两种器物,都称“觚棱”,一是古代建筑上的名称,一般指宫阙上转角 处的瓦脊。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西都赋》中,有描写汉武帝西都长安的诗句:
“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爵”。王观国《学林.觚角》:“所谓觚棱者,屋角瓦脊成角 棱瓣之形。故谓觚棱”。二是古酒器,后又演变为用于祭祀、陪葬的礼器。据邓实《明清各 名家砂壶形拓》中之《阿曼陀室制砂壶》称:“觚,为古酒器,容酒一升。

形方,四面有棱,今世传尚多,唯方者少而圆者多”。因此他认为此曼生壶是仿古酒器的“方形觚”而制 成的。过去吴云根制觚棱壶也是名作,壶身呈收口方形,四角圆转,平缓自然,转角过渡圆 润饱满。桥梁钮与壶身身形相呼应,有足底。整器造型布局合理,营造出虚与实、圆与方的 对比,使此古壶更具古色古香之沉韵,乃吴云根老艺人代表作之一。

王秀局 
 •
觚棱

王秀局话不多,他告诉我们,他对紫 砂造型的理解全在自己的扎实的手工活 上。讲到紫砂造型之美,他说自己无论怎 么塑器,都会讲究点、线、面的美感,讲 究壶体整体的和谐,壶体更要有气度。在 王秀局心目中,造型的美首先来自于手工 之美,一把壶的制作是否是全手工,壶体 的造型是否优美,有无作品个性,壶体结 构搭配是否协调,都是关键。
上合梅或上合桃造型的紫砂壶,流行 于清末民初,这类紫砂造型通常造型简 洁,高雅超逸,以超凡入圣的构思,化为 清秀不俗的紫砂茗壶。壶嘴、壶把、壶钮 皆仿梅枝或桃枝造型,壶身装饰梅或桃, 苍劲有力,古朴自然,前后一气贯通,自 然流畅,浑成一体。譬如就合桃壶而言,通常

 为筋纹式,壶体较扁,壶身分为五瓣 筋囊,等分均匀,线条颇具张力,囊块饱 满,壶盖与身密合,壶流一弯,出水流 畅。壶鋈从囊凹处舒展而出,强化形体的 平衡感,盖钮以捏塑手法抟成小桃及小枝 桃叶五片,形体逼真。

亚明四方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 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全器气势挺拔, 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这种造型 创作于1960年前后,由著名画家亚明设 计,以方器、筋纹器风格见长的王寅春制 作,合力完成。在造型上,它采取桥钮、 方形壶把、方形壶身,整款壶棱面挺括, 线条刚硬,犹如将军风范。壶钮为标准的 拱桥,钮孔为半月

了解更多

状,做工一丝不苟,极 为精细。壶盖略微鼓起,由壶盖至壶身, 四条棱线清晰分明,干脆利索,寓意善恶 分明,将方器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荷花壶作为紫砂艺人喜欢的主题 造型,•来源于蒋蓉的创造。据说,荷 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一直 深深吸引着蒋蓉,五十年代,她决定 设计制作荷花茶具,作为紫砂花货工 艺的先锋。荷花壶配色清新明丽:用 米黄的底.色,朱红的花脉,墨绿的莲 芒内镶嵌着粒粒活动的莲子,青青的 荷叶、荷梗,碧绿的青蛙,充作壶底 平衡的红菱、乳白色的藕、鲜嫩的赭 石荸荠,鲜艳夺目,给人以美的享 受。荷花壶巧妙的定型尤为令人百思 不解-以盛开的荷花作壶身,圆鼓鼓的 莲蓬作壶盖,弯曲的花梗作

壶把,才 出水的嫩荷叶作壶嘴,巧妙地运用小 青蛙作壶“的子”,真是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自然天成,独具一格。

顾景舟大师为紫砂艺术做出重大的贡 献,在他一生创作的作品中,重要代表作 有:雪华、提璧、上新桥、石瓢、牛盖莲 子、僧帽、咏梅、井栏、鹧鸪提梁等壶。
“九头咏梅茶具”创作于1970年代,正是顾 氏登上创作生涯巅峰的阶段。全器的轮廓线 条,既清新出尘,又能体会出梅枝傲骨不屈 的精神,壶身气度更是饱满蕴蓄,神采奕 奕。将紫砂壶艺中所需蕴含的形、神、态都 具体表现出来,树立了个人风格。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和空前繁荣时 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 象。从七大老艺人开始到现代很多高工大师,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使失传几 十年的优秀作品逐步恢复,而且还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色泽包括红泥、紫砂、梨皮泥等 十多种,纹饰运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历代以来,紫砂壶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 身,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紫砂陶艺历来以浓浓的书卷气见长,传统文化中儒、释、 道不断交融,追求和谐,不偏不倚地顺应自然法则的中庸,体现文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同 时,紫砂壶质朴无华的泥质和光华内敛的色彩,正是文人艺术家所追求的品质。因此,艺术 家的格局与心胸、灵魂与气魄,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高度。紫砂立足于传统,却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宜兴的紫砂工艺师纷纷 走进高校,学习和借鉴各种美学知识,过去,宜兴紫砂陶艺基本是靠传统手工艺的方式流 传,难以达到现代艺术学院那种公开交流、知识共享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大艺术 院校的陶艺相关专业在紫砂艺术传承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学院的教育与科研机制具有多个 优点,知识技艺的公开传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切都比传统的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 秘密方式更为优越,而知识共享、信息传播更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主要原 因,这决定了中国的紫砂艺术,必然经历从民间土路到现代大道的发展历程。

与此同时, “学院派”紫砂也异军突起,他们以高等院校相关艺术专业出身或具备高校相关专业背景的 艺术家为主体、具有较强理论先导性和作品创新性、富有浓郁学院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的紫 砂流派。那些进入探索阶段的紫砂艺术家,突破了功利化的狭小牢笼,进入到为传承传统做 紫砂、为时代心声做紫砂的境界,他们的作品与传统文人紫砂一脉相承,但却超越了传统, 更具标新立异的时代感。
在曹亚麟眼里,创新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他觉得紫砂壶是“小壶大 意”,其最大价值在于造型艺术以及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工艺和材质固然 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往往是茶具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通过研 宄其他艺术并将它们和紫砂艺术比较之后,曹亚麟感觉到,紫砂造型的创 新,和诗歌、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有非常接近的地方。

在谢曼伦、吴震夫妇眼里,紫砂创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创 新一把壶,首先要考虑要有生命力,考虑人家能够接受,考虑要有市 场,所以压力很大。他们总是说,第一次创新的时候,整夜睡不着觉, 就怕做出来的东西没有生命力,没有人接受,所以说创新一次,人就像 跑完马拉松,浑身没力气,因为没有睡觉很辛苦,后来慢慢的就适应 了。在他们的造型创新中,似乎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里面。

譬如说,音乐的 艺术,就是用音符来组合成很多很有名的乐章,而紫砂艺人的创作过程, 也是类似的艺术,他们在处理局部的造型和细部的线条,实际上就是和音 乐的元素一样。此外,紫砂的语言非常简洁,它用造型说话。其实这和诗 歌是非常类似的,诗歌也是这样,用很简洁的语言表达非常大的内容,具 备很强的艺术性。紫砂壶也是这样,壶也是用很简洁的造型去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艺术理念。

储集泉说,紫砂陶之所以成为独特的陶艺,大抵离不开三要素:一是独特的材质;二是独特的成型制作方法、造型个性独特;三是从出世就参与了文化 活动,文人的使用与联袂,从而使他形成的文化属性。作为一个从事紫砂陶艺的工作者,理解悟透一显易懂的真理:不创新就僵死。艺术需要活力,艺术当随时代,要求新立异拓展。

在谢曼伦看 来,创新更多源于生活灵感,而在吴震眼里,创新更多来源于对一些事 物的理解。例如谢曼伦对大桑宝壶的创作,和她对蚕的了解是密不可分 的,为了紫砂壶的创新,谢曼伦养了半个多月蚕,从小蚕到中蚕到大 蚕,她直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大蚕要开始作茧那个姿势和想象当中的 那一幕幕是一样的,它要作茧时把头昂的高高的,这些全都来自于她对 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

作为紫砂徐门中一员,徐维明对紫砂 造型的创新有着深刻的体悟。他相信,随 着世界陶艺的发展、交流,现代陶艺的思 想也开始影响紫砂壶的造型。特别是受到 学院高等教育的紫砂艺人,更是思想活 跃。他们依据陶艺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利 用紫砂坭极好的可塑性材质,探寻了一些 传统以外的造型方法,创作了一批陶艺 壶。这种壶不拘形

同时,作为徐 门紫砂第五代传人,徐光眼里的紫砂创 新,源于将现代陶艺与当下生活相结合。 他认为,紫砂壶的造型应该体现实用的理 念,同时又必须体现出现代年轻人崇尚个 性、艺术的精神,更应同时容纳着艺术家 的创作激情。他相信,紫砂未来的造型应 该大美而不失细腻,古拙而不失前卫,技 术创新与艺术玄想得到最完美的结合。

式、自由发挥、手法多 样、轻松随便,放弃了传统的制作程序 作品追求理念,思想和意境,出了一些尚 不被人们了解的“怪壶”。

范泽锋喜欢在与茶禅和紫砂的对话当中,理解紫砂造型创新的奥秘所在。他觉得,茶与禅之间在 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让人们从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从平凡的小事中去领悟大道。同时范泽锋深信,紫砂无论怎么创新,都扎根于传统,同时更与创新者个人的人格紧密相连,人格是性格、气 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如果一个人性格、气质、 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那 么他就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如果一把壶能够 体现其作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诉求,那么这把壶 也就同时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进而吸引有相同 人格魅力的人的追逐。

朱江龙说,创新的过程在于,工艺师必须在很多过去 己经出现的无数的具象作品中,折射出抽象宏观的主题思 想,更深入的理解那些作品的内涵,并融入自己的重组和 解构。当然,最重要的或许还是让自己的情绪与造型产生 共鸣,这种共鸣或许是在初次设计造型时就有萌发,又或 许是在自己日常思考的灵感乍现。他的任务就是使这些细 小的灵感变身为一个个素材与证据,相互连接,映衬出主 题,最后形成一件件富有创造性的紫砂作品。

何震告诉我们,创新的前提是对传统的继承,过去历 史上传下来的造型,都己经是固定的东西,如果我们在继 承传统时能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那就是创新。不过她 认为,紫砂造型艺术的创新与其他艺术门类并不太一样, 如果你设计出来的造型不能达到日用泡茶的功能,这个设 计就是失败的,这是由紫砂特有的功能性质决定的。当 然,如果一把壶只具备泡茶功能,而缺少文化内涵的精神 融入,那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不能称为艺术品。适合 泡茶的文化艺术性茶壶,这才是现在我们应该追求的。

何震 
 ▪
真趣

朱丹喜欢著名画家吴冠中教授 说的那句话,所谓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把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此外,朱丹也认同中国工艺 美术学会副理事、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朱玉成先生的名言:“紫砂 壶艺要创新,要与时倶进,要有时 代感,但还是要强调壶的特定观赏 与实用结合的功能。”她觉得,创新艺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前人 没有创作过的作品,创壶友们没有 见过的作品,一句话,就是要与时俱进,创作出有时代特色的新品。

朱丹
 ▪
红颜

紫砂茶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而设计,它本身也是件工艺品,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结 合起来,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探索新的美学系统, 进而衍生出富有时代感和个人风格的艺术品。工业美 伴随着新工艺、复合材质、人性化等的运用与发展, 将紫砂形态设计中的工业美与人、物、自然三者融合 贯通。可以说,未来的紫砂必定是在继承中创新,在 创新中发展,紫砂形态设计更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面镜子,反射着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的变 化。许多拥有超前视眼的工艺师,在上世纪80、90年 代多次到中央工艺美院培训,其后又受到西方艺术, 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他们的内心沉潜着一颗试图打通中西、让中国传统和西

方现代接壤的前卫之 心。这些前卫的紫砂人有的受到中国现代艺术精神的 影响,有的崇尚抽象艺术。他们在中国传统紫砂工 艺、陶瓷工艺中找到了这种前卫精神的载体。

       未来的紫砂形态设计,必然更契合新人文主义和 自然主义风格,所谓“万物生长自成一体”,很多形 态创新家正在积极尝试用新思维来设计紫砂作品,譬如海派陈慎任就

结合形态语意设计的思想来创作匠心 独运的紫砂作品。在很多探索者的想象中,世界万物 都以其各自的形态而存在,紫砂产品也是如此。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紫砂产品的要求己经不再停留在 过去简单的“实用”上 面,除了“实用”以 夕卜,人们更追求产品丰 富的文化内涵,强烈的 时代特征和现

代审美情 趣等等。进入二十世纪 以来,现代或后现代的 形态设计理念不仅要适 应大众趣味,还要积极 引领时尚潮流,使其受 到更普遍的关注和欢 迎,当一些新潮的理念 走入紫砂陶艺,并且彼 此融合交汇,势必产生灵感的突破。

在一群探索紫砂未来造型的探路者中,“生机紫砂”原创大师陈慎任是颇具代表 性的人物。曾经有人问陈慎任:“你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他回答说:“形态和万物 生长自成一体,我在尝试用形态语意设计的思维来做紫砂作品”,然后看着对方似懂 非懂的神态,眼神透出一丝超越时空的智慧神采,联想到19世纪西泠名家陈曼生和宜 兴制壶名家杨彭年的合作,似乎冥冥中有着某种联系。然而,真是这么回事吗?当 然,陈慎任直到今天都还在实践中探索着、思考着,他将紫砂艺术形态拆分成各个彼 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因子,或是天地万物间欣欣向荣的作物生长,譬如由生命韵律 构成的“根茎”;或是饱含人文韵味的动态抽象,譬如由无数个气泡元素衍生融合组 成的“泡腾”;或是将东方的传统造型和西方的概念元素实验融合,譬如将壶体六方 扭曲组成的“无忧”。

初至“生机紫砂”工作室,有一种言语无法描绘的感觉,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 的话,可能还是用“生机”最为恰当。这里充满艺术的生机,这里让紫砂绽放有别于 传统的生机,这里处处充满着学院文化与紫砂艺术碰撞后擦起的火花。那些看似随意 摆放而略显凌乱的紫砂艺术品,每一件都是陈慎任艺术灵感的结晶,它们随意而安, 恍若集市的热闹。你不能只看到集市的喧哗,而不去感受热闹背后的蓬勃生机,那是 创意灵感的流动,灵感生命的集市,每一件都有它独自的味道,它们合在一起更是潔 湃的艺术生命力,如海似洋,波澜处令人战栗于它的壮阔,仿佛每一个浪花都将将你 淹没于艺术的生命海洋。这里也像是一个陶瓷创意的小盛会,来自学院或民间的设计 理念会在这里碰撞产生出非凡的智慧,具象、抽象甚至某种人文的概念,掺杂在一 起,形成了自己的生命。只

有在这里,过去那种早已失去的纯朴而又美好的体验逐渐 回归,一粒米重建了和它与土地的联系,一颗树,经过育种,经过阳光、雨露,成长 起来,变成一颗参天的大树,你看得到艺术从萌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生动而又形象。
世间万物,都按各自的形态和规律生存与发展。由于事物千变万化,各呈异姿,便 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既统一和谐,又各自精彩。陈慎任相信,任何对于生命 形态的干预,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逆举。基于紫砂“符号论”的形态营造,在保持自 然生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取舍、融合和扭曲,以丰富其内在可表现的人文内涵, 这是陈慎仁对“生机紫砂”的深刻体悟。 像陈慎任这样的大师,或许只是探路者中的一员,但他们的努力代表了紫砂形态未 来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必将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创新是花朵, 传统是土壤,土壤的肥沃与否决定着花

朵的灿烂与繁硕。对那些紫砂未来的探路者而言,他们脑子里 的观念深度不光决定着未来紫砂作品的内涵是浅薄还是丰富,同时也决定着紫砂形态 生命力是短暂还是恒久。同时,对传统的良好继承仍是他们心中永远伫立不倒的基 石,只有坚守紫砂形态几百年来固有的“美学基因”,同时兼收并蓄,才能在不断汲 取外来营养的过程中发展壮大,避免盲目扩展而迷失自己。

1942年生人,研 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 师,江苏省工艺美术 大师,江苏省工艺美 术名人,中国工艺美. 术学会会员,宜兴紫 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 会会员。谢曼伦设计 创作的作品构思新 颖,优雅完美,稳重 而纯朴,严谨而周 正。创作题材源于自 然,来于生活,有着 浓郁的生活气息。集 大家之精髓,又具鲜 明的个性,形成自己 的创作主题。特别喜 爱以梅、竹为题材的 创作,更偏爱竹的精神。

1952年生人,宜 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 第四代传人,中国陶 瓷艺术大师,江苏省 工艺美术大师、研究 员级高级工艺美术 师。中共党员、中国 工艺美术美术学会雕 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 理事、江苏省古陶瓷 研究会理事。他设计 创新运用多种材质与 紫砂相结合,表现紫 砂新语言。形制和材 质的变化使壶艺的内 涵更为拓展延伸,外 观更加格古韵新。

1954年生人,当 代实力派紫砂陶艺 家,中国工艺美术学 会会员,国家级高级 工艺美术师。擅长紫 砂塑器造型设计、雕 塑、壶艺创作,特别 注意光货壶线条在紫 砂壶造型结构中的作 用。他要求自己每件 作品必须有个性、有 思想、有新意。为了 实现自己的艺术主 张,陈文南一定要用 最好的紫砂泥料进行创作。

对于紫砂 艺术一贯坚持严谨的工 作作风,其作品不论光 素、花货、筋纹器等都 以追求富有挑战性的 难、新、奇、巧而形成 个人独有的风格,对于 茗壶制作讲究实用与收 藏价值兼顾,不拘泥于 流派,从不专做某些风 格作品,依创作灵感发 挥。作品颇具个性,端 庄秀雅且富情趣,既有 传统韵味,又能别树新 姿。

1954年生人,研究 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紫砂艺术名人,江 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 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 专委会会员。

陈文南

1955年生人,中国 工艺美术大师,研宄员 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哈 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客座教授,中国工艺美 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 设计学会会员,江苏省 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 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紫砂艺术研究

会委员。他非常注重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 广泛探宄古今中外各种 艺术的同时,深入研究 紫砂陶艺术并不断探索 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 术理念:把握传统,开 创现代,融铸文化,追 求独创。其作品艺术语 言丰富,艺术创意新 颖,艺术形式优美,文 化内涵深厚,艺术格调 高雅,在紫砂陶艺坛独 树一帜,对当代紫砂陶 艺术创作产生着重要的 影响。

当代“生机紫砂” 原创大师,原上海理工 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学 院副院长,现上海陈慎 任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董 事长,兼任中国机械工 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常 务理事,上海市原创设 计大师,中国形态语义 学创立人。其设计作品 注重产品形态语义的

准确性、鲜明性与生动 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对 形态设计基础及产品形 态语义进行了深入研 究。近年来致力于紫砂 造型设计研究,把形态 语义与紫砂传统工艺结 合,创立形态新语义 “生机”系列紫砂造型 艺术。

1954年生人,江 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 师,研究员级高级工 艺美术师,中国工艺 美术学会会员,中国 民间文学家协会会 员。其从艺生涯在继 承传统中得益于书画 文学的修炼,以创作 设计见长,作品以诗 化语言为主线,借鉴 泥绘、嵌泥、浮雕、 贴塑等艺术手法,融 诗词、音乐、书画、 壶艺于一体。作品个 性鲜明,灵秀雅逸, 富有时代精神,追求 形式与内涵之美。

1955年生人,国 家级高级工艺美术 师,江苏省工艺美术 学会会员。朴实无华 的造型,深厚的艺术 功力是他继承传统风 范的一贯追求,艺术 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 生活,刻苦勤奋,千 锤百炼,在潜心积累 丰富艺术底蕴的过程 中常有精道绝妙之 作,深受国内外壶艺 爱好者和专家的高度 评价。

1956年生人,国 家级高级工艺美术 师,中国紫砂优秀中 青年陶艺家,中国工 艺美术学会会员,江 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 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在多年的深入 钻研中,他悟得紫砂工艺精妙之灵气,擅长古法成型,传承全手工制壶手艺,追摹明清时期名作,浑朴大方,作品工精技巧,赏心悦目,自成一格,悉心研宄紫砂泥色的运用与造型规 律,驾驭操作要领, 突破朱泥壶制作的高难度,堪称一绝。

1957年生人,高 级工艺美术师,紫砂 徐门第四代传人。由 于家庭的熏陶、时代 的影响,对紫砂艺术 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热 爱。从艺二十多年 来,练就了扎实的基 本功和对造型的深刻 理解,作品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风格,技术 全面,造型多变,现 代和传统揉合,先后 创作了 一大批富有创 新理念的紫砂艺术作 品。

1957年生人,研 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 师,江苏省工艺美术 大师,中国宜兴紫砂 博物馆设计中心主 任,江苏省宜兴陶瓷 协会会员,中国美术 家协会会员、中国工 艺美术学会会员、中 国工艺设计协会会 员、中国陶瓷协会会 员、中国古

陶瓷研宄 会会员、江苏省工艺 美术名人、陶瓷专委 会副主任、高级职称 评委、无锡城市职业 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宜兴市政协常委、紫 砂文化艺术研宄会副 秘书长、紫砂学科带 头人。其创作融合传 统、演绎现代、关注 未来,自成风格,对 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 影响,被誉为“紫砂 现代陶艺先河”、 “新流派”。

1957年生人,江 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 师,中国工艺美术协 会会员,江苏省工艺 美术协会会员。其人 业精于勤,造型设计 基本功扎实,紫砂壶 制作技艺全面精湛, 具有多汇性的紫砂艺 术和工艺语言,为现 今紫砂行业内不可多 得的实力派名家。其 作品敦厚大气、浑厚 有力、款型新颖、用 料讲究,特别是其小 品制作隽秀雅然、实 用性较强,作品以自 我创新为主。

1958年生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工艺美术 师。其作品在全手工制 壶方面造诣很深,所制 作品慕古而不泥古,讲 究造型的新颖,制作的 精良,装饰的多变,独 具一格,所做的方, 菱,圆,花,圆条等壶 深受国内集壶爱好者喜爱。

1962年生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他多年学习制壶技艺及 从事紫砂陶造型设计, 让陶刻书画与紫砂壶型 产生了珠联璧合的结合 运用,作品淳朴率真、 古雅大气,陶刻刀法娴 熟,格调清新。诗词、 书画、文学、篆刻、金 石皆入壶中,方寸之间 充满着十足的艺术气 息。

1964年生人,国家 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 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 苏省茶文化学会副会 长。在他的紫砂茶壶创 作中,一大部分是向传 统学习,适度的方圆造 型充满了含蓄的张力, 流畅的线条显示着作者 心手合一的控制能力, 而严丝合缝、转而不滞 的多种造型的壶盖,则 体现了朱江龙近年来学 习传统紫砂造型工艺的 成绩。

1966年生人,中国 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 陶瓷协会会员,省级工 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高 级工艺美术师,美国加 州山多贝克学院客座教 授,章法曼生壶艺术研 宄院院长,曼生壶研究 专家,太湖石紫砂壶原 创第一人。其艺术风格 集书画、陶刻、雕塑、 设计创作于一身,既传 承传统的古朴典雅,又 融入章法陶艺创作灵魂 的现代气息,每件作品 几乎是孤品,多年来被 国内外收藏界公认为低 调的实力派。

1973年生人,民 间实力派艺人,著名紫砂陶艺家。自幼耳濡目染街坊前辈艺人 全手工制壶精湛技艺,酷爱紫砂陶艺, 学校毕业后就开始从 事紫砂陶艺设计与创 作凭借着天赋和极高的悟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曾多次亲历黄龙 山矿工勘矿现场,辨识学习,全手工能力 突出,多年致力于研习古前辈艺人全手工老法练泥制壶技艺, 崇尚用作品说话,去伪存真实力传承。

1973年生人,国 家级工艺美术师,当 代著名陶瓷艺人。擅 长全手工制作筋纹器、方器、圆器,曾长期学习“绞镶”结 合的紫砂壶写意画面装饰技艺,因其对紫 砂艺术过分的执着与热爱,在他崎岖攀岩的紫砂壶艺道路上被 人笑称为壶痴,在紫砂壶艺创作中勤奋刻 苦,在紫砂工艺制作 上精益求精,他的作品有着夯实的基本功和勇于创新的生命力,全手工能力突出。

1975年生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 员,高级茶艺师。其人性情爽直,师法先贤,好学不辍,融汇学院文化与传统技 艺,其壶匠心独具, 艺术性与实用性并重,结合茶文化屡见创新。

1976年生人,国 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下,对紫砂艺术 有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擅长传统的内在理念,融合现代的外在的表现手法,形成 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作品以方器为主,简洁,典雅,形神兼备,线条舒展流 畅,在传统的基础上 追求创新,功底扎实,选料精细,以严谨的制壶风格,朴实的为人深受壶友喜爱。

1976年生人,陶瓷 艺术家,国家级高级工 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他在紫砂壶艺的创造过程中,把中国的禅文化融入壶中,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恰如其分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独特视角里

奇思巧构,化古而创新,为作品注入鲜活灵 性,将壶艺至高追求 “形、神、气”三者融为一体,壶与佛相得益彰,徒增了茗壶的文化内涵和身价。其作品造型张弛得度,肖形状物,理趣皆备,集品饮功能、造型、诗词、绘 画、书法、金石、泥料融为一体,脱俗朴雅, 仪态纷呈,大者端庄遒劲,小者清逸隽秀。

1976年生人,国 家级助理工艺美术 师。多年系统学习各种花塑器的制作技法 及要领,全手工能力 突出,作品以其精致 典雅的花货为藏友熟 知喜爱。她很爱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在花器方面具有很灵巧的悟性。

1976年生人,国 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艺名龙溪 女。她的作品古朴甜醇、清逸隽秀,追传统求独特,成就个人风格。更在古朴甜醇、清逸隽秀中显现个人风格,富于流动其间的灵气和雅韵, 无论审视还是把玩, 都无可挑剔。

1985年生人,徐门 紫砂第五代传人,青年 紫砂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嫡孙, 自幼耳濡目染,立志继承祖辈紫砂陶艺传承发扬广大,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高等学府文化 氛围陶冶熏陶了其深厚的文

化艺术素养和现代艺术审美的独特视角, 后回到家乡继承祖业, 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及高级工艺美术 师徐维明深入学习紫砂技艺,后进入中央美院 设计学院进修。其作品融汇传统紫砂文化精髓与现代陶瓷艺术元素, 有别一般传统的艺术视 野使其作品给人以独特 的现代艺术感观享受。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