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韵雅
某某某
著
景致·雅趣·韵味
作文集
紫砂“生机
万物自然,遵循着自然生长的规律,千姿而百态。传统紫砂器多以自然物体为模型,仿其自 然形态而创作,究其紫砂艺术生命皆由自然生命“移植”而来,故而作品往往得其形而无神韵, 概因其艺术缺乏“生机”。
一把弯曲奇丽的“根茎”,充满生命蠕动的韵律,那始终向上的曲线,是想要“破土而出”瞬 间的强烈欲望,这是一种仿佛于自然生命生长的顽强,这就是生命生长的“生机”。
陈慎任教授创意设计的“根茎”,演绎了一段生命蠕动生长的过程。自然创造生命,人感知生 命,再以感悟的生命韵律去营造生命,虚拟整个生命生长的过程,这就是紫砂艺术中创作的“生
机”。
由“生机”生长而成的“根茎”,与传统紫砂造型相比,它是独特生长,而显得有些“怪异” 的。与自然生长的生命相比根茎”是一个用紫砂形态语义营造出的全新生命,它们同样有着属 于自己的_个完整的生命生长过程,蕴藏着喷薄欲出的盎然生机,但它们生长的最终形态是存在 差异的,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是不同的,一个是自然规律个是形态语义。
倘若说,传统紫砂器造型是仿生,模拟生命的话,那么,陈慎任教授设计的紫砂形态是生长,
创造生命,它们之间的区别所在就是形态模拟与生命生长的“生机”所在。
紫砂“符号论”
众所周知,在化学科学中有着代表着元素本质的周期表,但陈慎任教授的艺术思想中有存在 着同样的一个艺术形态构成的元素周期表。对于紫砂艺术形态设计来说,在陈慎任教授的创意设 计中同样存在着一些最根本的构成元素与关系。
材质与形态要素构成的紫砂造型,与传统形体的仿生、图案,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是一个把紫 砂造型分解为最基本的元素,然后用这些基本元素不同抽象组成关系,去创造新的形态的过程. 比如说由陈慎任教授设计的紫砂作品“泡腾”,它是由无数个气泡元素衍生融合组成,最终形成 了类似“气泡沸腾”的艺术形态画面,特色而新颖,富有艺术创新造型价值。
壶,以及1987年福建漳浦盘陀镇卢维祯墓(1610年下葬)出土的鼎足盖圆壶影响较大。 相比而言,漳浦卢氏墓出土的入葬年代最早,墓葬资料最完整,墓主的身份也最高, 故最为可信。
仔细观察,卢维祯墓出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与现代一致,时大彬已奠定了紫砂 工艺的基石。此砂壶造型上的最大特点是拥有一个倒置鼎足盖,这个大胆而巧妙的 设计当是时大彬所创制。因三鼎足呈圆弧型微微向外翘起,缓解了下部壶体饱满圆 润的视觉印象,使其略具空灵活泼之感。又因三鼎足均可随意拿捏,壶盖亦可任意 旋转放置,给整壶造型增添了生气与变化,使之更宜于把玩品味。上古,青铜器与 陶瓷造型之渊源极深,而时大彬借鉴青铜器进行紫砂壶造型设计则是首创。此种设 计理念影响深远,大彬之后历代艺人不乏此类作品。据《阳羡茗壶系》记载大彬弟 子徐友泉就曾制“扁觯’“提梁卣”两款紫砂壶,把青铜酒器造型融入砂壶以创新款 式。如今可见的也有徐友泉和陈仲美仿古代煮饭所用青铜鬲而制成的三足壶,筋纹 遒劲,虚实相映,颇具沉穆古拙之气;紫砂花货大师陈鸣远亦根据四足圆腹鼎设计 出一款胎质细腻、造型古朴的四足壶;清代陈秉文取型于青铜尊而创作出束腰方壶; 近代裴石民取型于三足鼎创作出圈顶三足鼎壶……此类设计最为藏家们喜爱的款式 则为觚棱壶。它也来源于青铜觚,最早为时大彬弟子李仲芳所制。作者取型于觚之 喇叭形口(或基座?)并加以棱角,形成了“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奇妙境界。 因其设计独具特色,后世便有众多著名工艺师仿制,遂成就为一款经典壶型。除了 在造型上大量借鉴青铜器款式,紫砂壶的纹饰和贴塑也常取材于青铜器,譬如陈鸣 远制天鸡壶的兽形衔环。纵观此类紫砂壶,上部通常较为厚重,为不使整体有蠢笨 之感,设计者通常会在下部装上较高的三柱或四柱形足,以形成“虚”的空间与上 部呼应,以期达到粗犷厚重又古意盎然、质朴幽雅的审美境界。
紫砂壶造型取材于青铜器丰富了紫砂壶的款式,这首倡之功理应记在时大彬名 下,然而若没有四百年前爱茶爱壶的卢维祯,没有他使用收藏这把心爱的鼎足盖圆壶, 今人又怎知大彬之功?据《漳州市志》和卢氏墓志记载,卢维祯生于明嘉靖三十二 年(1543年),隆庆二年(1568年)二十五岁进士,授太常博士,进太仆寺改光禄 寺卿、大理卿,又转户部左侍郎,代督仓场,惩处污吏,调剂盈虚,以至遭怨忌者 吹毛求疵,因而数次上疏引咎辞职。朝廷遂准予致仕,离京回乡。可见卢维祯为官 正直严明、忠诚干练,可惜与当权者不合而无奈离职,“未展其才,而年未竞志也”。 想来,晚年乡居期间必以诗酒琴茶自安。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维祯逝世。 兵部尚书戴耀为之撰写墓志铭,有句云:“籍令公秉枢衡,殚厥施允,足以撑持国 运而霖雨苍生。”算是给他极高的评价了。
记得卢维祯,他不仅为后人保留了迄今发现的最早大彬壶,据说出土时壶内还 装满茶叶,竟又保存了已知存世最早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