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动荡的全球能源局势与逐步深化的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中国能源行业的转型进程,很多能源企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
“二十大”报告突出了“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坚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双碳战略和能源转型。因此对转型节奏的把握则成为企业制胜未来的关键。
(注:本篇内容摘取自《2023年度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2023能源行业趋势
整个火电行业在21年和22年经历了大面积亏损之后,未来在业绩增长方面仍然面临着显著的挑战,例如发电装机利用率低、发电成本收入倒挂等问题,煤电行业整体盈利性承压,资产负债率保持高位。
上游煤电联营、中游提质增效、末端治理、清洁化改造,下游灵活改造、供热改造等,将成为煤电企业冲出重围,回归压舱石的关键,其关键是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大转变是实现火电从电量主体向容量主体的转变,即加强灵活性改造。我国以火电为主的电源结构决定了未来电源灵活性的主体仍然需要从火电入手,这意味着机组的灵活性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灵活性改造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响应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变化,实现降低最小出力、快速启停、快速升降负荷三大目标。
趋势一:火电重回能源安全压舱石
第二大转变是实现从高碳排放到低碳排放电源的转变,即加强超低排放改造。短期内火电厂将通过持续提高煤电先进超低排放、节能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力度,采用多种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集成系统技术,优化排放标准,降低度电煤耗水平等,持续降低机组的碳排放水平。
第三大转变是实现从单一供电到多能互补的转变,即推动热电联产运营创效。利用煤电一体化、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循环综合利用等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工业用户、供热和供冷市场,进一步扩大热电比,围绕工业用户因地制宜拓展热电联产增量空间,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碳排放。
“十四五”期间,风光大基地政策将成为推动集中式光伏及风电装机规模进一步增长的主驱动力。对比一般光伏平价项目,风光大基地项目在用地成本,外输线路等方面具备一定非技术成本优势,短期内仍是主要能源企业争夺的主要战场。
分布式光伏预计在中国电源结构中愈发扮演重要地位,其中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相较而言更为成熟,整县开发及BIPV市场潜力可观,且广受资本关注。
2022年“整县光伏”发展如火如荼,将成为未来若干年分布式光伏增量主驱动,然而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将面临农村配电网容量不足、实施难度边际递增等挑战。此类项目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其中自建模式将持续主导,而开发出售后出售资产模式的占比将呈上升趋势。
趋势二:风光大基地和分布式齐头并进
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步伐在将在2023年稳中有进。国家提出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域市场协同运行,2030年体系基本建成,全国和省区层面市场联合运行。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空间上覆盖省内、省间,时间上覆盖中长期及现货,品种上覆盖电量、辅助服务等较为完备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现货市场正处于试点建设阶段,第一批省级现货市场正开展连续运行,第二批试点逐步启动模拟试运行,省间现货启动了结算试运行,工商业用户直接或通过电网代理购电方式间接参与现货交易。
趋势三: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
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方面,在过去电力现货市场尚未建立的背景下,部分区域市场为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减小峰谷负荷差,推出了调峰辅助服务产品以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辅助服务需求用量预期将快速增加,当前辅助服务电量仅占全社会用电量~1%,随着新能源的广泛接入,未来辅助服务电量预计将达到~5% 的发达国家水平。
电价体系将逐步由单一电量电价向综合电价模式的转型,逐步丰富电厂的盈利来源。电力成本压力降逐步向下游传导,并逐步、适当平衡居民与工商业间的承压分配。其中居民及农业销售电价将保持相对稳定,但存在通过引入分时电价、拉大阶梯电价差等手段涨电价的可能。
2022年,低碳正在成为新的核心国际竞争力的来源。这一年欧美等发达区域启动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建立,对高碳排放的进口产品追加碳成本,而碳边境调节机制通过施加碳成本减少该类产业转移,以此提高本土产业成本竞争力。
对典型的商品来说,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均存在着减排机会,分别对应着绿电采购、产品创新、低碳采购等多项减排举措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开始参与到用能侧的低碳化转型当中,通过帮助客户重构投资决策、业务方向、能源结构、运营管理等,实现降本降碳与额外收益,进而提升商品的国际低碳竞争力。
趋势四:用能侧的低碳化转型
过去一年受到俄乌战争等黑天鹅事件影响,天然气国际市场价格在高位波动,叠加国内疫情因素,我国22年的整体天然气需求小幅萎缩,但预计在“双碳”目标下,天然气将是中国双碳进程中唯一的战略过渡性能源,其发展节奏将重归增长曲线并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是稳增长:作为非化石能源过渡阶段的重要选择,天然气在电力及工业领域应用将成为其“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主要增量;
一方面,天然气是灵活性备用电源的最佳选择,作为清洁调峰装机在达峰前将有巨大增长空间;另一方面,工业用煤短期内电气化难度大,工业“煤改气”仍将成为当前主流脱碳路线。
趋势五:天然气在波动中前行
第二是早达峰:去碳化进程中,天然气在深度替代煤炭的同时也将面临电能等其他能源形式的竞争与替代,因此天然气消费达峰时间预计提早到2035-2040年左右。
第三是低峰值:在非电力部门,由于能源效率提高、电能及氢能对化石燃料的替代,碳中和情境下天然气需求达峰高点有点下调。
第四是短平台:天然气消费达峰后将长尾更短,实现更早更快下坡,如电力应用领域气电灵活性或被储能/DSM(需求侧管理)等技术发展等逐步替代。
作为企业经营运营中,价值实现的关键一环,“制造”在被时代重塑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前进。2022年,以半导体行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体系“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且在全球地缘政治考量的影响下,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展望2023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先进制造产业聚集的重点地区,均大幅加码本土制造产业链建设,推动智能制造和创新发展,提升本国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应对全球产业链分裂与混乱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和掣肘。未来,全球各国专业分工的底层逻辑将被颠覆,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注:本篇内容摘取自《2023年度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2023新一代制造体系行业趋势
疫情后时代,保护主义大肆崛起,逆全球化呼声大涨,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欧美国家制造“回流”的鼓励政策出台,本土保护主义的政治立场导向,企业的出海成本上升,越来越多的欧美制造企业选择放弃海外市场,向本土加速“回流”。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随之而来的贸易争端、通货膨胀、金融动荡在全球扩散,让后疫情时代脆弱的全球供应链再一次遭受打击。各国企业所面临的原材料短缺,物流中断,供应链断裂,交付延期等问题层出不穷,企业生产能力及交付能力大幅下降。
因此,降低风险,解决供应链问题成为制造业企业的首要目标。
趋势一:重构布局,加大关键领域的本地化生产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考虑通过构建全球化布局,扩大区域性生产来缓解以上问题。首先,战略性地理位置的选择能够迅速建立新的业务增长区域,提高盈利能力;其次,建立区域性工厂有利于降低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企业能够有效减少制造地与终端客户的距离,缩短交付时间,形成区域对区域的生产及物流模式;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地区的独有优势,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例如原材料资源、基建资源、区域知名度、地方支持性政策等,加强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本土化领先制造专家。
专精式的小规模生产制造模式未来虽仍有一定的市场,但智能制造是制造企业企业提升的核心竞争力、规模化扩张和整合市场的关进战略。全球自动化厂商更加重视中国市场的布局,除了加快中国本土生产基地建设,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对下游客户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展望2023年,推动智能化制造的全面渗透,加大企业的创新与研发投入是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的关键路径。一方面,生产环节智能化投资提升产线效率、提供全新生产模式,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与生产复杂性,强化企业在成本端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加大新型技术研发,精准采集生产数据,实时分析产品的生产质量,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高效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客户体验。
趋势二: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渗透,加码创新与研发
数智化时代即将来临,员工如何提高生产能力、新工具如何与员工适配从而带来更高的效益,将成为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此外,员工在关键制造工艺、关键检测工艺中对于产品的质量、生产节奏把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决定了产线的回报。因此,企业在智能化发展的同时,需重点关注员工的赋能,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劳动力。
展望2023年,全球领先的企业产线员工的赋能主要有几个方向:第一,通过人工智能指导员工进行复杂性的工作,为低技能的工人提供支持;第二,开设培训计划与课程,对员工进行未来关键领域的知识培训;第三,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和实践经验吸引并鼓励青年人才,以改变其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
趋势三:新时代员工赋能,强化生产运营能力
相比于过去市场专注于产品和成本的评价,未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ESG已成为欧美供应链衡量企业是否准入的重要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国际化终端客户对供应链ESG审核加码,逐步提升脱碳要求。
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的当务之急是打造绿色化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可持续发展企业力度。首先,企业可通过建设节能的制造工厂、开发新能源产品、使用绿色运输方式、节省资源开发等方式实现减排,提高品牌认知;其次,打造循环经济,全面回收并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回收产品,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能够解决企业资源浪费等问题。
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考虑通过向绿色环保供应商采购材料、优化制造工厂照明、安装节水设施等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趋势四:加大建设可持续发展企业力度
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和部署使大数据在制造业的应用成为可能,但是如何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是摆在企业领导人面前的重要问题。业务逻辑和管理逻辑是企业通过大数据组织利用数据的关键。
首先,端到端全局数据可用性突破了以经验和局部统计为基础的传统改进优化方法,依靠全局化依靠数据和算法,实现计划全局寻优、精准高效控制、算法自我迭代。
在完成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改造后,全局提升将成为企业效能的关键抓手。以电子制造行业为例,基于销售订单、供应链和设备状态等全局化数据的人工寻优可以提升OEE超过5%。
趋势五:以标准化应对不确定性和提升变革能力
其次,随着企业运营模式改变,小批量订单、临时订单等日益复杂要求跨部门紧密配合,也增加了日常运营管理体系和指标体系的复杂度。
企业领导者一方面应该积极推进组织变革以应付运营模式转变,同时积极尝试数据智能(Data Intelligence)新型决策工具实现端到端关键业务指标的到动态展示、跟踪和管理,持续识别企业运营提升抓手,提高企业管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