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智能化矿山建设专刊

智能化矿山建设专刊

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

【第03期】2021年5月

创新未来,筑梦共赢
      拓路前行,领跑未来

伊敏露天矿智能矿山建设办公室

主办单位:
伊敏露天矿智能矿山建设办公室

主       编:张   波

审       核:袁金祥  赵耀忠

制       作:刘金龙  刘跃

智能化矿山建设专刊

2021年5月

第03期 总第03期

【第02期】2021年4月

企业
精神

       加快建设“三色三强三优”世界一流能源企业。“三色”:始终坚持“三色公司”企业使命;“三强”:创新引领力强、价值创造力强、全球竞争力强;“三优”:资产优、管理优、业绩优。

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敬业精神;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
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的进取精神;
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能的创新精神。

目录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CONTENTS

Chapter1

政策导向

国家能源局介绍智能化煤矿建设有关情况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舒印彪出席“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研讨会

Chapter2

综合动态

呼伦贝尔市总工会来我矿参观智能化系统
伊敏露天矿完成矿用卡车无人驾驶预验收工作
伊敏露天矿虚拟化云平台介绍
云原生与微服务

Chapter3

科技前沿

华能亮相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

“核”力科普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

坚持,是生命的一种毅力;
执行,是努力的一种坚持!

Persistence is a kind of perseverance of life; 

Execution is a kind of persistence of effort!

政策导向

06

政策导向

07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为统筹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2020年2月,我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部等8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对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3个阶段的工作任务目标,指导地方和有关中央企业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
二是健全制度法规。为依法依规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在法律规划上,将煤炭科技创新及智能化发展纳入法律规范,写入《煤炭法》修订草案中,将煤矿智能化发展纳入国家煤炭“十四五”规划,并要求主要产煤省区将其作为地方规划的重要内容。在操作制度上,联合矿山安监局印发了《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煤矿智能化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智能化示范煤矿和专家咨询的管理流程。组织编制《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和《煤矿智能化验收管理办法(2021年版)》,拟于近期印发实施,为地方和有关企业智能化煤矿建设提供依据。同时,会同矿山安监局建立了由8部门组成的煤矿智能化发展协调机制和智能化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智能化煤矿建设管理工作。
三是推进智能化煤矿建设。与应急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召开全国智能化煤矿建设现场推进会,国务院有关领导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肯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努力方向。组织地方和有关中央企业推荐上报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逐一编制智能化建设方案,经专家审核和安全核查,确定71处煤矿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向社会公布,引领带动建设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
四是引导行业发展。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已成为业界共识,重点产煤省区相继出台政策措施,有关企业制定实施方案,行业协会发布标准规范,跨界合作不断加强,华为公司与山西省、中煤科工集团分别成立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国家能源集团和中煤科工集团成立煤矿智能化协同创新中心,山东能源集团联合煤炭工业协会在央视发布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为智能化煤矿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内一项具有高度共识、颇具市场活力、企业积极拥护的创新型工作。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出台验收管理办法,在总结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批示范煤矿建设和技术装备遴选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煤炭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政策导向

国家能源局介绍智能化煤矿建设有关情况

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有关精神,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针对煤炭生产危险程度高、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行业特点,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开采方式变革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来源:国家能源局

政策导向

08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1年能源工作,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政策导向

09

科技创新。能源短板技术装备攻关进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关键产品的自主替代有效推进。聚焦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需要,新设一批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体制改革。实现第一批电力现货试点地区更长周期结算试运行,稳步扩大现货试点范围,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健全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相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

       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强能源供需形势分析研判,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加强能源预测预警。加强电力、天然气等供需走势分析研判,针对可能出现时段性、区域性供需矛盾较突出的地区,从资源供应、基础设施布局、需求侧管理等方面,提前谋划应对举措。密切关注东北、“两湖一江”等地区煤炭供需形势变化,加强产运需调度,保持港口、电厂库存处在合理水平。健全完善能源形势分析和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会商机制,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注重防范化解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能源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提升能源储运能力。立足“全国一张网”,推进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积极推进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百亿方”级储气库群建设,抓好2021年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管道、地下储气库和LNG接收站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提升煤炭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库存水平。
       加强电力应急调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等试点城市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研究促进火电灵活性改造的政策措施和市场机制,加快推动对30万千瓦级和部分60万千瓦级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开展全国新一轮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加快长龙山、荒沟等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推进泰顺、奉新等抽水蓄能电站核准开工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储能项目试验示范。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基础。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确保勘探开发投资力度不减,强化重点盆地和海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勘探,推动东部老油田稳产,加大新区产能建设力度。加快页岩油气、致密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防范化解炼油产能过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煤炭 “兜底”作用,坚持“ 上大压小、增优汰劣”,认真开展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工作,按照产能置换原则有序核准一批具备条件的先进产能煤矿。稳妥推进煤制油气产业高质量升级示范。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序推进跨区跨省输电通道建设。
       完善电力安全风险管控体系。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力安全保障工作为重点,深入实施电力安全风险管控专项行动计划,认真落实“季会周报”管控机制,构建可量化的电力安全生产综合评价体系。开展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强化重大风险源头管控。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保障预案,确保重要用户、重大活动电力保障万无一失。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能源发展改革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能源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务艰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能源与生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着力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着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大能源惠企利民力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6%以下。新增电能替代电量20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8%左右。
       供应保障。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2亿吨标准煤左右,石油产量1.96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025亿立方米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11亿千瓦左右。
       质量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提升至4100小时左右。

三、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二、主要目标

政策导向

10

        深入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研究出台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   《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扎实推进主要流域水电站规划建设,按期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动有条件的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尽早建成并网。研究启动在西藏等地的地热能发电示范工程。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加快推进纤维素等非粮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示范。
       增强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发布2021年各省(区、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加强评估和考核。健全完善清洁能源消纳的电力市场机制,积极推广就地就近消纳的新模式新应用。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前提下,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提升输电通道新能源输送能力,提高中东部地区清洁电力受入比重。加快建设陕北~湖北、雅中~江西等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加快建设白鹤滩~江苏、闽粤联网等重点工程,推进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电网主网架布局和结构,提升省间电力互济能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规模化示范,促进储能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电力需求侧响应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健全完善峰谷分时交易机制,合理规范峰谷价差。
       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强化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合理分解能耗双控目标并严格目标责任落实。深入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强散煤治理,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支持传统领域节能改造升级,推进节能标准制修订,推动重点领域和新基建领域能效提升。积极推广综合能源服务,着力加强能效管理,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实施电能替代,大力推进以电代煤和以电代油,有序推进以电代气,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

政策导向

11

因地制宜做好煤电布局和结构优化,稳妥有序推动输电通道配套煤电项目建设投产,从严控制东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新增煤电装机规模,适度合理布局支撑性煤电。持续推动煤电节能减排改造。

五、统筹能源与生态和谐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责任,统筹推进能源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断推动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和政策推动作用。加强规划谋划,突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能源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强化能源规划与国土空间、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及能耗双控政策的衔接。坚决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能源行业绿色标准建设和绿色技术创新,协调落实好能源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绿色生产。
       加强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谋划煤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落实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规范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评管理,优化煤矿项目环评管理,根据环评批复要求实现绿色开发。督促煤矿企业严格落实煤矸石排放、林地占用、土地复垦等环境保护有关规定,依法依规组织生产。积极推广煤矿充填开采先进经验,鼓励煤炭企业因地制宜应用煤矿充填开采技术。
      持续优化煤电布局和装机结构。督促落实属地责任,制定关停整合方案,按照关停拆除、升级改造、应急备用等方式,对重点地区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完成关停整合。

六、加强能源创新能力建设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能源 “卡脖子”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攻关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自立自强的能源科技体系。
       加强能源科技攻关。研究制定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方案,设立专项重点推动。建立落实“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进能源短板技术装备攻关,加快核电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瞄准“找油找气”战略重点,推动接续实施油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现有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评价考核,做好存量资源优化管理。结合氢能、储能和数字化与能源融合发展等新兴领域、产业发展亟需的重要领域,研究增设若干创新平台。推动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和推广应用。完善能源行业标准化管理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积极开展煤矿、油气田、管网、电网、电厂等领域智能化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多能互补等智慧能源与智慧城市、园区协同发展。探索北斗系统、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装备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开展氢能产业试点示范,探索多种技术发展路线和应用路径。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民生用能保障力度,推动能源服务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延伸,扎实做好能源领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落实,复制推广条件成熟的改革经验。建立健全招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巩固深化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成果。落实《关于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在全国推广“三零”“三省”服务。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电力业务资质许可告知承诺制。
         加大清洁取暖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建立健全清洁取暖政策体系,确保取暖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实现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研究探索南方地区清洁取暖,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发达地区,鼓励以市场化方式为主,因地制宜发展清洁取暖,培育产品制造和服务企业。研究推进西南高寒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电网、天然气管网等建设。
        改善乡村用能条件。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针对东、中、西部地区制定差异化目标,重点支持脱贫地区,补齐农村电网短板。加大农村低电压和频繁停电的治理和改造力度。因地制宜推进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利用。配合指导地方做好光伏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运行维护、收益分配、补贴发放等相关工作。
        提升城镇电网智能化水平。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城镇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广供需互动用电系统,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多元化接入需求。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智能电网建设。

七、提升惠企利民水平

四、加快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坚持能源行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强化立法、规划、改革、标准和监管的作用,不断完善能源治理各项制度,提高能源治理水平,有力推动能源革命。
完善法律规划和标准体系。加快《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能源监管条例》制修订。深入推进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相关工作。印发实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分领域能源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有序实施。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编制黄河流域能源转型规划、新疆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落实《关于加快能源领域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设能源标准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能源行业标准公开,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规模。推动第一批电力现货试点地区开展  更长周期结算试运行,稳步扩大现货试点范围。进一步推动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和增量配电试点项目落地。积极推进新能源“隔墙售电”就近交易。有序放开电网企业设计、施工等竞争性业务。推动制定管网调度运营管理办法(含管容分配、托运商等制度),有序推进油气管网公平开放。稳步推进油气交易平台建设。做好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海南能源综合改革工作。
强化能源行业监管。落实《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后续监管的指导意见(2020版)》。建立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之间上下联动、横向协同配合的监管机制。实施《2021年能源监管重点任务清单》,加大对重大能源规划、项目落实和市场秩序监管,将生态环保落实情况作为一项持续性监管内容。推进电网、油气管网等自然垄断环节监管机制改革,加大规划落实、公平开放、运行调度、价格成本、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政策导向

13

      4月27日,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在北京出席“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研讨会,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黄其励等出席会议并做指导。会上,课题组汇报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七个专题小组分别作专题汇报,与会专家结合课题内容提出针对性指导建议。

政策导向

12

       坚持互利共赢,依托我国强大市场优势,深化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深化设施联通和产能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推进与周边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聚焦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以“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目标,开展电力、油气、新能源、核电等领域合作。拓展与发达国家能源合作空间,推动企业间按市场化原则开展合作,加强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深化中欧智慧能源、氢能、风电、储能等能源技术创新合作,推动一批合作示范项目落地实施。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加强与能源国际组织交流合作,加强联合研究,拓展对外培训交流。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根据疫情防控和全球形势变化,加强国际能源市场分析和预测,适时研究提出应对举措,化解重大风险。统筹推进境外项目疫情防控和生产建设,通过多种途径缓解境外中资企业和项目困难,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
       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和有关能源企业,要依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

八、持续提高能源治理能力

九、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舒印彪认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研究对电力行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以较强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为原则,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力求更加精准地推演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路径。
在新能源发展及清洁能源高效开发方面
       应科学预测风电、光伏未来的发展规模、地域布局等,明晰水电发展路径,充分考虑核电发展潜力;
在煤电气电低碳化应用方面
       进一步明确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充分发挥煤电系统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
       应统筹考虑各方面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产学研用协同,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舒印彪强调,下一步要按照中国工程院关于项目研究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专家意见,进一步深化各专题工作,高质量完成好课题研究任务,为电力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为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工程院设立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重大咨询专项,“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是该专项系列课题之三。课题下设7个专题组,分别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发展场景、新能源发展及清洁能源高效开发、煤电气电低碳化应用及其技术、新一代电力系统、能源消费侧电能替代、关键技术创新、碳市场和电力市场机制。

舒印彪出席“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研讨会

综合动态

       伊敏露天矿于4月26日、27日对4台纯电动宽体无人驾驶卡车、4台172T自卸卡车开展了预验收工作,本次验收充分结合生产作业实际,重点检验了自动编组、设备联动作业、障碍物绕行、挡土墙路由巡迹等功能。预验收期间,电动宽体无人驾驶卡车共计运输71车、人工接管1次、平均作业效率达到人工效率的63.69%;172T无人驾驶自卸卡车作业效率达到人工效率的65%。本次验收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处于国内矿用卡车无人驾驶领先水平。
       本次验收实现了卡车-反铲-推土机联合协调作业,采装作业时,车辆自动编组作业抵达装载区,反铲通过V2X设备与无人驾驶车辆交互信息,控制车辆驶入、驶离,编队其余车辆可监测驶离车辆状态,完成自动向前补位等待指令。排土作业时,推土机在修整排土线的同时通过V2X设备与车端进行交互,为车辆更新卸载点位,指挥车辆入场完成沿帮精准卸载。另外,无人驾驶车辆通过感知系统完成了识别随机摆放在行驶路线上的障碍物,并能够在障碍物移动时预测其运动趋势,自动规划、修改绕行路线,实现安全平稳避障。
       本次验收将重、难点关键技术考核节点前移,并严格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检验,为项目高质量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该矿将继续梳理待优化环节,进一步探索无人驾驶作业效率提升途径。

14

4月28日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郑安陪同呼伦贝尔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全等人到伊敏露天矿调度室参观综合业务管控平台及电动卡车平台等智能化系统并给予高度认可。伊敏露天矿副矿长袁金祥进行现场讲解。

综合动态

  呼伦贝尔市总工会来我矿参观智能化系统
                                                                                

图文:智能办-刘跃、刘金龙

智能化矿山建设专刊

15

伊敏露天矿完成矿用卡车无人驾驶预验收工作

图文:智能办-刘强、马广玉

伊敏露天矿虚拟化云平台现已建成两期,2018年初期规模拥有两个区(管理信息区、生产管理区)4+2台物理服务器和12T存储规模,至今已扩建为10+6台物理服务器和48T+12T存储规模,为正在建设的综合业务管控平台以及业务子系统提供了计算、存储、网络、信息安全等保障。
虚拟化主要由物理主机(即ESXI主机)、虚拟化管理程序(vCenter Server)、虚拟机(操作系统)、存储等基本构成,同时结合系统现状和业务特点,虚拟化云平台还拥有光纤交换机、磁带库、网络交换机、防火墙、入侵防御、日志审计、堡垒机、安全隔离网闸等硬件产品。通过虚拟化软件集成的虚拟化平台将为信息管理带来以下提升:
提升服务器利用率
机房内运行的大部分机器的利用率都非常低,一台服务器只能有一个操作系统,受系统和软件开发平台的限制,CPU、内存、硬盘空间的资源利用率都很低,大量的系统资源被闲置。虚拟化平台一台服务器上可运行多个互不影响的虚拟服务器(虚拟机),CPU、内存和硬盘空间均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闲置。
提升系统可用性
传统基础架构可用性低,几乎每个应用服务器都是单机,如果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相对应的业务也将中断。其次是当硬件需要维护、升级或出现硬件故障时,上层业务系统均会出现较长时间的中断,影响业务的连续性,其中包括一些重要业务系统,一旦中断服务影响很大。虚拟化平台具有的虚拟机迁移和高可用功能,可从某台服务器上完整的迁移到另外一台服务器上。在硬件需要维护、升级等计划内主动停机或硬件故障导致的意外宕机时,业务虚拟机可自动化迁移至其他硬件上运行,保障业务的连续运行,提升系统的可用性。
降低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耦合度
在传统架构下,系统和应用迁移到其他服务器,需要新旧系统的兼容。新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无法运行在老的硬件平台,而老的代码有时候也很难移植到新的硬件平台上。虚拟化平台可降低业务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耦合度。业务系统本质上是虚拟化平台上的虚拟机,与底层硬件平台的版本无关,在未来进行硬件升级时,将新硬件直接添加到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资源池中即可,对上层业务虚拟机没有影响。

16

综合动态

开展了60吨矿用卡车电气化替代工作。建成两套智能充换电设施,实现机器人自动更换电池。同时配套25台电动卡车,作为国内已投入运行的规模最大的电动运输车队,平均运输每立方米物料耗电1.8千瓦时左右,相对于燃油卡车燃料成本大幅降低,基本实现了工业示范目标,摸索出适合高寒露天矿的电动卡车管理方式,为逐步实现以电代油、煤电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支撑。

      
       降低管理与运维复杂度
       在传统基础架构下,随着应用的不断增加,服务器数量也跟着增加,每年要支出高额购置费用不说,还有部分服务器已经过保修期,部件逐渐进入老化期,维护、维修预算费用也逐年增加。而新旧软硬件同时运行需要不断的适应和调整运维计划和方法,复杂度日益提升。虚拟化平台在虚拟化系统的管理界面对虚拟机及其硬件平台进行一站式的管理、调用和运维,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维工作复杂程度。
       实现快速调整、及时上线
       在传统架构下,当有新的应用需要部署时,需要重新部署服务器,存储系统,并需要对网络系统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IT应用的需求。虚拟化平台可快速在资源池内生成和调整虚拟机,业务软件可及时部署、调整和上线,不仅不需要重新部署、调整硬件系统,还节约了签订合同、采购等商务流程所占用的时间,极大的加快了应用系统对业务的提升效率。
       实现良好的兼容性
      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可兼容主流技术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在未来可根据需要采购不同品牌的硬件产品进行扩容,不受限于某一种产品,凭借良好的兼容性提供更灵活的选择。

17

伊敏露天矿虚拟化云平台介绍

来源:智能办-刘跃

综合动态

       刚开始进入软件行业时还是单体应用的时代,前后端分离的概念都还没普及,开发的时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强大”的JSP上面,那时候SOA已经算是新技术了,而现在,微服务已经大行其道。
软件技术架构可以是单体式架构或者微服务架构,在没有提出微服务的概念之前,一个软件应用,往往会将应用所有功能都开发和打包在一起,这就是单体式架构,长时间使用造成的结果就是:
  1. 代码臃肿,应用启动时间长;(代码超过1G的项目都有!)
  2. 回归测试周期长,修复一个小小bug可能都需要对所有关键业务进行回归测试。
  3. 应用容错性差,某个小小功能的程序错误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宕机;
  4. 伸缩困难,单体应用扩展性能时只能整个应用进行扩展,造成计算资源浪费。
  5. 开发协作困难,一个大型应用系统,可能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开发人员,大家都在维护一套代码的话,代码合并复杂度急剧增加。
      任何技术的演进都是有迹可循的,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原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需求,所以,微服务的出现就是因为原来单体应用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互联网产品的技术需求。
什么样的服务才算微服务呢?
       1. 单一职责的。一个微服务应该都是单一职责的,这才是“微”的体现,一个微服务解决一个业务问题(注意是一个业务问题而不是一个接口)。
       2. 面向服务的。将自己的业务能力封装并对外提供服务,一个微服务本身也可能使用到其它微服务的能力。
满足以上两点就可以认为典型的微服务。
      随着云原生、分布式技术的发展,微服务拥有了更加适合自身的运行环境。云原生和微服务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东西, 云原生更侧重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 它是以k8s和容器为基础的云环境。“云原生计算基金会”致力于打造一整套工具来帮助应用程序从开发,测试,运行以及部署到云环境。微服务是基于分布式计算的,你的应用程序即使不采用微服务架构也可以是云原生的,例如分布式的,但效果没有微服务好。如果是单体式的,云原生就基本发挥不出什么优势。 另外微服务的程序也可以不是云原生的。它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云原生和微服务是天生良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而且很多云原生的工具都是针对微服务架构设计的。
可以说现代应用程序的趋势就是"微服务+云原生"。

云原生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套技术体系和一套方法论,而数字化转型是思想先行,从内到外的整体变革。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潮流,是云计算的一个必然导向。它可以根据商业能力对公司进行重组的能力,既包含技术、也包含管理,可以说是一系列云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的集合,通过实践及与其他工具相结合更好地帮助用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面对业态各异的业务上云以及碎片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部署,利用云原生思维和模式,构建基于云原生的物联网平台以及解决方案,势必将加速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云原生(Cloud Native)的概念,由来自Pivotal的MattStine于2013年首次提出,被一直延续使用至今。这个概念是Matt Stine根据其多年的架构和咨询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思想集合,并得到了社区的不断完善,内容非常多,包括DevOps、持续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微服务(MicroServices)、敏捷基础设施(Agile Infrastructure)和12要素(The Twelve-Factor App)等几大主题,不但包括根据业务能力对公司进行文化、组织架构的重组与建设,也包括方法论与原则,还有具体的操作工具。采用基于云原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更好地把业务生于“云”或迁移到云平台,从而享受“云”的高效和持续的服务能力。
云原生是面向“云”而设计的应用,因此技术部分依赖于传统云计算的3层概念,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例如,敏捷的不可变基础设施交付类似于IaaS,用来提供计算网络存储等基础资源,这些资源是可编程且不可变的,直接通过API可以对外提供服务;有些应用通过PaaS服务本来就能组合成不同的业务能力,不一定需要从头开始建设;还有一些软件只需要“云”的资源就能直接运行起来为云用户提供服务,即SaaS能力,用户直接面对的就是原生的应用。
关于云原生应用,简单地说,就是大多数传统的应用,不做任何改动,都是可以在云平台运行起来,只要云平台支持这个传统应用所运行的计算机架构和操作系统。只不过这种运行模式,仅仅是把虚拟机当物理机一样使用,不能够真正利用起来云平台的能力。
云并非把原先在物理服务器上跑的东西放到虚拟机里跑,真正的云化不仅是基础设施和平台的事情,应用也要做出改变,改变传统的做法,实现云化的应用——应用的架构、应用的开发方式、应用部署和维护技术都要做出改变,真正的发挥云的弹性、动态调度、自动伸缩……一些传统IT所不具备的能力。这里说的“云化的应用”也就是“云原生应用”。云原生架构和云原生应用所涉及的技术很多,如容器技术、微服务、可持续交付、DevOps等。
云原生应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迅速部署新业务。在企业里,提供新的应用程序环境及部署软件新版本通常所需时间以日、周甚至以月计算。这种速度严重限制了软件发布所能承受的风险,因为犯错及改错也需要花费同样的时间成本,竞争优势就会由此产生。

17

综合动态

18

云原生

来源:智能办-刘跃

综合动态

微服务

科技前沿

19

科技前沿

27

科技前沿

20

三、 技术优势
      第三代核电机型是一种“改良型”或“改进型”设计,“改良型”的第三代堆型广泛采用“非动能”的设计概念,利用固有的热工水力特性,简化安全系统的设计,使核电站安全功能不再依赖泵、风机等能动设备的运行,大幅减少设备数量、厂房规模和运行维修工作量,从而提高了核电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改进型”的第三代核电站的设计采用简单性、实体隔离、多样性和冗余原则,并着重考虑了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措施。
      华龙一号设计全面平衡地贯彻了核安全纵深防御原则和设计可靠性原则,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以可有效应对动力源丧失的非能动安全系统作为经过工程验证、高效、成熟、可靠的能动安全系统的补充,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满足安全要求。华龙一号“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充分汲取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技术先进性。

“核” 力科普

一、 基本概念
      华能海南昌江核电正在建设的3号、4号两台120万千瓦核电机组,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站技术。“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技术较M310二代加改进型核电机组,将堆芯燃料组件数量从157组增加到177组,提高堆芯额定功率的同时降低平均功率密度,即增加了核电厂的发电能力又提高了核电运行的安全裕量;由能动的安全防护系统创新性地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采用单堆布置,优化核岛厂房布置方案,更好实现实体隔离,有效降低火灾、水淹等灾害带来的安全系统共模失效问题。
二、 运行原理
      铀核燃料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通俗地比较:燃烧一公斤木柴能发1度电

       燃烧一公斤煤能发3度电
       燃烧一公斤石油能发4度电
       而1千克铀-235全部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放出的能力。
核电站是利用核能来大规模生产电力的发电站。常规核电站与火电站一样,采用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整齐供应系统。火电厂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释放的化学能制造蒸汽,核电站则依靠核燃料的核裂变反应释放的核能来制造蒸汽。
“华龙一号”压水堆核电站使用轻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主要由核蒸汽供应系统(即一回路系统)、汽轮发电机系统(即二回路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冷却剂在堆芯吸收核燃料裂变释放的热能后,通过蒸汽发生器再把热量传递给二回路产生蒸汽,然后进入汽轮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

压水堆核电站运行原理图

四、 绿色低碳
      中国核电事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40年来,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我国已经拥有国际先进的核电技术和核电建设运行能力,核电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三位。2015年5月7日,随着“华龙一号”全球首推工程——福清核电厂5号机组落地,国内后续堆型继续采用“华龙一号”技术,每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年清洁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万棵。
五、 社会效益
      做强做优核电事业,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还能有效带动上下游大量相关高技术产业,促进国家高端重大装备制作业、相关服务业发展,对材料、冶金、化工等几十个行业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具有显著拉动作用。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条件。
实现碳中和,我们能干点啥?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发展的生态体系。
       打造了一条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物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平台,极大满足了集工业品超市、集中物资供应、联合储备、闲置物资统一调配、废旧物资集中处置等需求。
用心打造智慧化财务共享中心以及包括智慧电厂、智慧煤矿、水电绿色智能建造、安全生产管理平台的智慧能源系统。

24

科技前沿

22

                    科技前沿

21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

科普

华能亮相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

中国华能把握数字变化大趋势,以“平台支撑、数据驱动、智慧运营、创新引领”为定位,促进数字技术与公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由能源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4月底,在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中国华能展示了打造“智慧华能”、“数字华能”的系列成果。
       正在投建的新能源智慧运维平台,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成为国内首套国产千万点秒级实时数据库,提高了区域集控和集团管理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实现了远程监视和初步辅助生产管理的功能。
       在火力发电领域,联合中国电子、南瑞继保等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安全智能型DCS控制系统
      积极探索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传统 发电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故障预警、运行优化,加速转型升级,致力于满足电力等流程型工业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打造产业协

科技前沿

智能化矿山建设专刊

微信扫一扫,观看电子版

主办单位:伊敏露天矿智能矿山建设办公室

主       编:张    波

审       核:袁金祥  赵耀忠

制       作:刘金龙  刘跃

2021年05月
END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