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翻译苑》总第14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2-12-27
476

2022年第11期
(总第14期)

  •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在上海举行
  • 翻译院组织完成《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英文版翻译任务
  • 2022年下半年全国翻译资格考试顺利结束并在香港首次开考

......

ATI

翻译院组织完成《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英文版翻译任务

04

翻译院组织完成《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英文版翻译任务

05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第2期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正式开营

07

第十四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办

“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10

22

36

38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欧亚中心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开展线上调研会

18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首期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圆满结束

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迎来新成员

31

“翻译中国与大国形象”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主任委员会议召开

25

29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2022年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2022年下半年全国翻译资格考试顺利结束并在香港首次

中国翻译协会推荐3位专家入选国际翻译家联盟专委会

聚焦“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前沿进展及其应用”新译大讲堂第四讲在横琴举办

首届“翻译与文化传播研讨会”成功举办

41

50

55

56

57

开考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在上海举行

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座谈会在京举行

52

翻译院组织完成《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英文版翻译任务

11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新时代中国北斗发展成就和未来愿景,分享中国北斗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
根据中宣部、外文局部署,白皮书英文版翻译工作由局综合业务部会同局翻译院、外文出版社牵头组织实施,按照我局重大翻译任务协调机制,协调外文社、美洲中心、欧非中心、欧亚中心等单位资深翻译专家、业务骨干和外国专家组成专门翻译工作组完成翻译工作。
该书内容专业性强、翻译难度大。翻译工作组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攻坚克难,严格把控翻译工作流程,并结合相关专业机构意见,按时优质高效完成了该书英文翻译出版任务。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外文出版社还将重要表述和相关术语进行梳理,形成汉英对照,供业界及相关人士参考。详情见链接:

http://www.caot.org.cn/?m=home&c=View&a=index&aid=1031

翻译院组织完成《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白皮书英文版翻译出版任务

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新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理念与实践,分享中国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成果,展望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前景。
根据中宣部、外文局部署,白皮书英文版翻译工作由局综合业务部会同局翻译院、外文出版社牵头组织实施,按照我局重大翻译任务协调机制,协调外文社、美洲中心、欧非中心、欧亚中心、亚太中心、新世界出版社和新华社、中国日报、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资深翻译专家、业务骨干和外国专家组成专门翻译工作组完成翻译工作。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外文出版社还将重要表述和相关术语进行梳理,形成汉英对照,供业界及相关人士参考。详情见链接    :

http://www.caot.org.cn/?m=home&c=View&a=index&aid=1035

2022年下半年全国翻译资格考试顺利结束
并在香港首次开考

11月5日至6日,2022年下半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顺利举行,并首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开考。
此次考试共设有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韩语及葡萄牙语等9个语种。其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只在上半年停考地区进行补考,全国共逾15万考生报名参加。河北、河南、陕西、湖南等14个省市的考区受疫情影响停考。
继2021年成功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开设考点后,翻译资格考试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培养爱国爱港、具备国际视野的新一代翻译人才,进一步加强香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香港翻译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今年首次在香港开考,对加强内地和港澳地区人文教育领域交流也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次香港考区考点设在香港理工大学,开设有英语二、三级口笔译考试。
 

内地考试现场

澳门考试现场

香港考试现场

面对疫情持续带来的严峻考验,为切实保障考试安全、顺利进行,从命审题到考试结束的全过程中,翻译院及考试各相关部门积极应对、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在严格遵循“科学、保密、安全、稳步、有序”方针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考务工作实施方案、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多措并举全力保障考生、考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确保考试顺利举行。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2017年作为唯一的语言类考试被纳入国务院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同时该考试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翻译类考试。截至目前,考试已推出九个语种、三个级别,共计55种考试。作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设立考点的职业资格考试,翻译资格考试正积极与国际上现有翻译类考试证书推进互认工作。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在上海举行

11月26日,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抓住机遇,守正创新,实现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跃升”,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
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教指委主任委员于涛,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唐继卫,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科大讯飞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分别作大会发言。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教指委委员和全国开设翻译专业的院校共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翻译学科和专业学位建设的未来方向。开幕式致辞和大会发言环节分别由姜锋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查明建主持。

杜占元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任务。翻译工作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开放交融、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促进中华文明和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融通、互学互鉴方面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翻译高质量发展,对满足人民对外交往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持续为国家各领域对外开放和国际传播事业输送核心翻译人才资源的重要环节。围绕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他强调:一要坚持服务大局,在增强国家翻译能力上下功夫;二要坚持需求引领,在建设高端翻译人才队伍上下功夫;三要坚持实践导向,在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四要坚持开放协同,在推动产学结合上下功夫。

杜占元致辞

翁铁慧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长期以来,教指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彰显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高超的专业水平。本次年会的召开是教指委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将会成为我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她强调,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为准绳,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翻译人才。要以加快建设高质量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为方向,制订好翻译专业博士的培养标准、学位授予条件和培养质量把控措施,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端翻译人才。

翁铁慧致辞

陈群在致辞中指出,自开埠以来,开放多元的上海始终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寻求中外文化会通、期望超越自我,在各个时期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翻译的重镇。近代上海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和翻译以及翻译出版行业密不可分的历史。他表示,作为影响国际规则和话语权的宣传口岸,上海正在以翻译为媒介,努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大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海愿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我国翻译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推动翻译业界与高校、学界更加紧密交流与合作,加快翻译研究教学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陈群致辞

于涛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第四届教指委的基本情况,并分享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他表示,教指委自成立以来,在我国应用型、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指委要更好助力新时代翻译事业和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务实推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新跃升。他强调,教指委要主动服务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历史担当,加大翻译人才培育力度;汇聚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翻译人才培养水平;创新教学方式,注重相关专业知识与翻译技能的并重并举,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动新技术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的有效融合,实现翻译人才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于涛致欢迎辞

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持续深度参与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翻译人才培养工作。

李岩松致欢迎辞

李岩松表示,上海外国语大学近年来提出以“Interpret the World, Translate the Future”(诠释世界、成就未来)作为办学理念,体现以翻译为纽带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根本价值取向。上外将立足多语种、

姜锋主持开幕式致辞环节并作大会发言

黄友义作大会发言

大会发言环节,唐继卫提出以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用好国际交往活动实践平台、打造特色品牌项目等方式完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姜锋从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申办标准、招生标准、毕业标准、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核心内容等五个方面向

查明建主持开幕式大会发言环节

刘庆峰作大会发言

唐继卫作大会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对于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建议。黄友义介绍了中国翻译协会和教指委近期举办的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专题座谈会调研情况,提出高层次翻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政治品格、精湛的翻译能力、跨文化的传播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熟练的翻译技术等六大能力素质,并在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生源选择、师资力量、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刘庆峰展示了语音一体化建模、实时同传、个性化语音等人工智能翻译领域新近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外文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于涛与李岩松分别代表中国外文局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将探索定向培养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资源、产业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更好对接。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高层次中译外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翻译专硕多语对建设与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翻译专硕课程思政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翻译专硕教学创新与翻译技术的应用,以及翻译测试、行业与学业能力标准衔接等6个议题开展分论坛研讨。闭幕式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赵军峰代表分论坛作总结,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蒋洪新作大会总结。闭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任文主持。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2022年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11月25日,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2022年工作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教指委主任委员于涛主持会议,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作会议总结,全体教指委委员出席会议并发言。

于涛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于涛在主持时指出,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急需一批适应时代要求、堪当时代大任、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用型、高层次翻译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教指委自成立以来,在我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非常关键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推动改革等作用,逐步发展成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最权威、最高级别的指导机构和专家组织。他就教指委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历史担当,团结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开创对外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新局面;二是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专业的举措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各项工作,培育高层次翻译人才;三是从教育模式上大胆创新,寻求突破,突出特色,以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等方式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高度新局面。
会议宣布成立由23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宣读了专委会名单,专委会主任由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教指委原主任委员黄友义担任。于涛、姜锋共同为专委会委员代表颁发聘书。

教指委专家委员会成立

会不断吸收新成员,共同发挥专业特长和能力,为新时代翻译人才的培养积极建言献策。他强调,教指委应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按照国家制定的文件推动落实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高校的合作,以前瞻性视野推动相关标准、指南和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对接行业市场现实需求,拓展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黄友义代表专委会发言表示,专委会成员来自高校、翻译协会和其他相关专业机构等不同层面,旨在尽可能覆盖不同地域、行业和语种,扩大教指委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推动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政产学研结合。今后专委会还

交流发言环节,与会教指委和专委会委员就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方位培养展开深入研讨,围绕统筹多方平台资源、修订培养标准、严格培养质量评估、加快教材更新、规范毕业要求、探索案例库建设、加强师资力量、推进语言+特色专业培养、重视实践基地和就业落地落实、关注技术在培养中的作用、论证DTI实施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为教指委下一步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姜锋在总结发言时表示,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国家战略大局,服务国家战略传播和战略发展。教指委将进一步从师资培训、教材编写、案例建设、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撑。

黄友义发言

姜锋总结发言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名单
主任
黄友义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
       总编辑、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原主任委员
副主任
查明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
赵 刚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俊菊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省译协副会长
平 洪 第二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仲伟合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
刘军平 武汉大学翻译学科带头人、湖北省译协会长
刘树森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许 钧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
李 晶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李春姬 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杨玮斌 河南省译协副会长、译审、河南省外办原副主任
张 森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河北省译协会长
张法连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律英语教学
       与测试研究会会长
陈小慰 福建省翻译协会副会长
罗选民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屈文生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上海市法学翻译研究会
       会长
姜秋霞 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
屠国元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波翻译学会会长
程 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程朝翔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石河子大学外院双院长
綦甲福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主任
穆 雷 第一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欧亚中心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开展线上调研会

11月10日,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与天津外国语大学以视频方式举行调研会。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涛,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姜永钢,代理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王继雨,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法春,副校长余江、李迎迎出席会议并讲话,翻译院翻译总监兼重大翻译工作部主任邢玉堂及相关部室负责人参加会议,与会各方就重大翻译项目组织实施、翻译研究以及翻译人才培养、选拔和评价等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于涛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党中央就加强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国际传播事业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翻译专业可授予博士专业学位,得到各高校及机构高度重视。近期,中国翻译协会和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了两场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专题调研会,多家单位代表在调研会上达成广泛共识,翻译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培育高端翻译人才,要坚持从国家战略需要和翻译行业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培养模式创新,体现实践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定位。近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在促进外语和翻译人才培养、加强翻译能力建设、服务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与外文局的合作也取得积极进展。他希望双方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坚强的人才队伍支撑。

于涛讲话

陈法春希望与外文局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高端人才,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测评、学术交流、学生实践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为促进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姜永钢和王继雨分别介绍了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国翻译协会落实中央事业单位改革举措,肩负国家职责、聚焦国际传播主责主业,与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翻译和国际传播合作的情况。与会各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研讨,并在联合开展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结合、承接重大翻译任务、共同举办论坛赛事活动、合作推进CATTI考试国际化等进行全方位合作达成共识。与会各方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搭建平台和机制,坚持需求引领,加大开放协同、整合资源、携手共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夯实人才队伍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会场

天津会场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首期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圆满结束

11月1日,为期12天的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首期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圆满结束,本期实习营学员200余名,分别来自60家高校。
首期实习营精心设置公务员板块、期刊媒体板块与企业板块,邀请国际传播领域资深专家和业务骨干,以及具有丰富外语相关教学经验的高校名师,围绕外语、新闻、编辑、管理等多类国际传播核心业务形态,为实习营学员安排了专业指导讲座与相关业务实训课程。

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办公室主任闵艺作了题为“发挥外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的专题讲座,为实习营拉开了序幕。

授课专家

公务员版块中,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为实习营带来第一讲“国际传播中的青年担当”,为学生深入剖析了国际传播行业对于外国语学生专业的意义。中国外文局人事部机关人事与工资处副处长袁世玮分享了“外语专业学生想考公务员,大学期间应做好哪些知识积累?”,详细讲解了成为公务员必备的素质素养。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张延君则聚焦“外交话语翻译”领域并对学生翻译实践进行点评。
期刊媒体版块中,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副总编辑刘云云以“国际传播 任重道远”为主题,指出要从事国际传播行业,不仅需要最基本的外语能力,还需要相应的知识积累,并鼓励外语专业同学追求心中热爱,积极投身国际传播。《北京周报》国际评论部副主任李芳芳围绕“从语言习者到传播使者”这一主题为同学们做了主题分享,指出外语专业加新闻传播可以很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郑淑明则围绕新闻文本翻译为同学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分析。
企业版块中,百度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主席何中军以“机器翻译技术及产业实践”为题,向同学们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机协同智能翻译下相关的前沿进展。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资深签约译员向娜则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对策和商务文书写作两个方面对实习营同学们做了细致指导。
企业版块中,百度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主席何中军以“机器翻译技术及产业实践”为题,向同学们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机协同智能翻译下相关的前沿进展。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资深签约译员向娜则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对策和商务文书写作两个方面对实习营同学们做了细致指导。

参与论坛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对帮助他们做好生涯发展规划非常有帮助,同时也增进了他们国际传播事业的了解和热爱。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的王英轩表示:“实习营不仅带给我翻译技能上收获和提高,同时还了解了我国国际传播领域的发展现状,如何适应这一行业新的发展趋势,以及外语人才所具备的优势,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西南科技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的田密密表示:“学习翻译,需要中西文化兼收并蓄。我们在学习翻译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关注外语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要关注我们自身优秀的中华文化。”

青年圆桌论坛

优秀学员名单

云南大学英语专业的康春雪表示:“我之前没有详细了解过国际传播,但是通过实习营的学习,我感觉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当肩负起国际传播的责任。实习营三大版块的讲解让我知道英专生不只可以做翻译和老师,还有非常多适合英专生的岗位,这极大缓解了我对英语专业就业的焦虑。”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翻译专业赵震钰则在实习营导师的职业成长经历分享中找到了共鸣,获得了鼓励,她表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北京周报》李芳芳老师向我们展示她制作的视频。李老师的职业经历与蜕变让我更加坚定了想要继续走翻译的这条道路的想法。”
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是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重要指示要求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举措。实习营以多种职业“打包体验”的模式,打破常规一次实习只能体验和收获一种职业工作经验的限制,让实习学员在了解未来职业概况的前提下,同时能进行真实的实习实践,通过帮助外语专业大学生进一步做好生涯发展规划,发挥翻译院在助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第2期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正式开营

11月23日,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组织开展的第2期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正式开营。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主任、党委书记呼宝民在开营仪式上作了题为“外语专业人才从事国际传播的使命与担当”的专题讲座,从当前国际传播新形势新任务、外文局对外传播工作实践、人才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高屋建瓴地解读了党中央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战略部署,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做好国际传播实践的方法路径。

第2期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精心设置了新媒体版块、翻译版块和教师版块,邀请来自外文局属单位国际传播领域的资深专家、知名高校学者以及相关领域中青年骨干作为实习营导师,在为期12天的时间里为参与的大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与相关业务版块实践内容。

呼宝民在开营仪式上作专题讲座

与首期相比,第2期实习营新增多个亮点:一是实践内容更丰富。囊括新闻编译类、高级翻译类、新媒体采编类及教学类实践。二是课余时间新增导学课程,领学导师带领学员开展具体实践。三是新设模拟招聘环节。本期实习营结束时将举办模拟招聘大赛,提供参与多个国际传播及外语相关岗位的招聘面试体验,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现场求职应聘的氛围与过程,熟悉职位能力要求,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国际传播领域及外语相关领域就业行情。在参与面试的实践中和在评委的反馈中练习面试技能,形成对自身更准确、更清晰的定位,从而有助于学员有针对性地优化求职方向,做好更充足的准备,有效完善和提高自己,提高未来求职成功率和满意度。
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是翻译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重要指示要求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举措。实习营采取多种职业“打包体验”模式,打破了常规一次实习只能体验和收获一种职业工作经验的限制,让实习生在了解职业概况的前提下,同时能进行真实的实习实践,通过帮助外语专业大学生进一步做好生涯发展规划,发挥翻译院在助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首届“翻译与文化传播研讨会”成功举办

11月5日,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专业共同主办的首届“翻译与文化传播研讨会”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翻译与文化传播”。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代理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王继雨、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法连,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罗方、外国语学院教授白罗米(Luminița Bălan)作主旨发言。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周佳磊主持会议。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罗马尼亚研究中心主任董希骁,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专业讲师包心如(Paula Teodorescu)分别主持三场分论坛。

时建中在致辞中表示,优秀文化对人类精神家园和社会和谐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罗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化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精品,不仅为本民族提

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化贡献了华彩篇章。近年来,中罗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十分活跃,各位从事翻译工作和翻译研究的专家学者,为两国文化“增值”作出了重要贡献。相信中罗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能让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为增进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感情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继雨在致辞中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既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多元、文明多姿多彩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翻译为媒介的语言文字交流是文化交流的

桥梁和纽带,中外翻译家对各国经典的互译,有效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愿与各界携手合作,共同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价值,主动肩负全球责任,为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交流融通、促进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时建中致辞

王继雨致辞

黄友义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国际场合讲好一个国家的故事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既需要外在层面上的形态之美,更要进入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进入心灵的相通,交流才有可能真正意义

上得以实现。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的不同,中外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移植。翻译已经从原来的“翻译世界”转为更多的“翻译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翻译,要注意跨越文化鸿沟,注重传播效果。他通过列举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诸多误译的例子,说明翻译对于促进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进中外了解的重要意义。

张法连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法律语言是法律文化的载体,法律文化是法律语言形成的基础环境。法律翻译跨越语言学、法学和翻译学三大领域,是沟通不同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是语言转换和文化移植

的双重过程,直接影响着不同法律文化间的交流效果。因此,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重文化考量,充分了解中外不同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色,语言文化双管齐下,从而实现等效法律翻译。

黄友义作主旨发言

张法连作主旨发言

白罗米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翻译问题不单单是语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关系密切,并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积累文化知识、了解文化背景、认真地把新的文化概念转移到自己的

文化中对于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而必须的任务。中国文学作品在罗马尼亚翻译得比较多,有关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的作品翻译始终薪火相传,罗马尼亚学界和教育界将这些文化典籍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文献。翻译要处理好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积极传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分论坛(一)代表发言

分论坛(三)代表发言

分论坛(二)代表发言

白罗米作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后举行的三场平行分论坛中,来自中国、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20余位专家学者就各类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文学、文化与翻译研究,法律、语言与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的跨学科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赵刚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专家的发言既有高屋建瓴地对翻译史或文化传播的宏观梳理,也有对翻译理论和策略的深入探析,体现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大时代下的思考和担当。195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创立罗马尼亚语专业,布加勒斯特大学也于同年设立中文专业,语言人才的机制化培养使中罗两种语言间的互译活动驶入了快车道。如今,要进一步发挥翻译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中外文明交往中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融通。

赵刚作闭幕致辞

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20日,第三届“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仲裁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等单位协办。本届研讨会以“涉外法治与国际传播”为主题,发布了由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和国际法学院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第一部《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和2022年“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并在线展示了四部“中国法英文视频公开课”视频。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鸣起,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长刘超,代理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王继雨和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黄进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主持。

王继雨致辞

在开幕式上,黄进发布了由其担任主编并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与国际法学院合作,以总结中国涉外法治实践、传播中国涉外法治经验、升华中国涉外法治理论和建设涉外法治科研共同体为切入点,编辑出版《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随后将持续每年推出。

随后,黄进和王继雨共同发布了2022年“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
与会代表围绕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基本战略、重大涉外法治事件传播策略以及中国法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来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中国翻译协会、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日报、中新社、法治日报、法律出版社、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等新闻媒体的80余位代表参会。

“翻译中国与大国形象”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11月20日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翻译中国工作室主办的“新时代背景下时政类话语体系外语专业技术人才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训班首期课程主题为“翻译中国与大国形象”,以线上形式开展。中国前驻新西兰、库克群岛、瑞典大使,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李伟勇,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吴耀武,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翻译中国工作室主任、思必锐总经理许立群出席线上开班仪式并致辞。

陈明明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培训班以“翻译中国与大国形象”为主题,十分有针对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培训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如何向外界准确介绍中国发展理念进行讲解和阐释,旨在进一步增强学员对外宣传沟通能力,加强翻译能力建设,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陈明明致辞

李伟勇表示,开展本次培训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三部委关于全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认真履行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六大职能的迫切需要。本次培训课程的策划和设计立足于建设高素质高端翻译人才队伍,整体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希望借此搭建翻译行业管理部门、外宣外事单位、高等院校等各方合作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吴耀武表示,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翻译事业站在了新征程的起点上,正在经历由“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由“翻译大国”向“翻译强国”、由“传递世界语言”到“传播中国声音”的历史性转变。此次培训不仅有助于加强时政类话语体系的翻译能力,也对相应学科的发展与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李伟勇致辞

吴耀武致辞

许立群表示,本次培训立足于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发展和对外文化传播助力。希望借此机会与学员深入学习沟通,共成长,同进步。从练就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开始,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明贡献一份力量。
本期培训由北京思必锐翻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全国多所高校、多家政府单位协办。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办、甘肃省外办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长安大学、湖北商贸学院等单位的学员共同参加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后,陈明明大使为学员做了题为“二十大中国特色政治理念翻译解析”的讲座。

许立群致辞

聚焦“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前沿进展及其应用”
新译大讲堂第四讲在横琴举办

11月11日,新译大讲堂第四讲“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前沿进展及其应用”在珠海横琴澳门大学珠海研究院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指导,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联合新译研究院、澳门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深译科技共同主办,深译科技运营部、澳门大学珠海研究院协办。

新译大讲堂第四讲聚焦“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前沿进展及其应用”,分为主题演讲和高端对话两个环节。主题演讲环节由新译科技董事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田亮主持,主讲人为澳门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中葡机器翻译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黄辉。高端对话环节由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金安主持,邀请黄辉,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书剑,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工程总监谢育涛,田亮,深译科技创始人、CEO林余楚担任对话嘉宾,共同就“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发展前瞻”展开讨论。

在主题演讲环节,田亮指出,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发展迅速,运用人工智能克服沟通障碍,是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途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内地与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更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具有全球语言影响力。如果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率先实现跨语言无障碍沟通,那么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界的焦点。 
黄辉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前沿进展及其应用》报告中展望了机器翻译未来的研究方向。他提出,尽管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系统是目前的主流机器翻译系统,可以应对大部分翻译任务,但其在面对低资源语言时,仍存在无法充分捕捉语义和语法信息、难以学习潜在的语言信息以及词汇表容量较小等问题。而通过基于词汇属性的目标端单语和双语词向量的建模方法,基于数据、模型不确定性和范数的课程学习方法或可解决上述问题。
在高端对话环节,专家们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各抒己见,交流了对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的见解。本次活动为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协同联动打下坚实基础,为神经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线下会场

专家观点集锦
本次活动前,主办方以“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发展前瞻”为主题向全网征集问题,并从中选出9个较具代表性的问题供各位专家在对话环节讨论。以下为专家观点集锦。

对话专家

问题1:请举例说明,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在技术研发或实践应用层面有何特别之处?
黄辉:从技术角度讲,神经机器翻译的特别之处一方面在于机器可以并行地训练,另一方面,和早期的规则、统计翻译方法相比,神经机器翻译只需要特定的模型和数据,无需太多人工介入就可以实现较好的翻译效果。从应用角度讲,神经网络翻译技术具备实现多语言互译的能力,减少了部署模型的成本。
田亮:神经机器翻译的特别之处还体现在它为产业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些早期不敢想、不敢用的技术都随着神经翻译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可能。

林余楚:在大规模数据驱动下,一些细分领域的神经机器翻译能达到“信、达、雅”的程度,且针对不同的领域场景,神经机器翻译可以进行不同的训练。
谢育涛:从总体上看,现有方法普遍只能做到“信、达、雅”中的“信”和“达”,距离实现“雅”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尤其是在医疗领域等对翻译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场合,以及在艺术性较强的文本的翻译中,机器翻译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问题2:机器翻译是否可以取代人工翻译?如何实现高效的人机协同翻译?主要存在哪些障碍?
谢育涛:从伦理和法律层面来说,在医疗、法律、外交等特定场合下,即使机器翻译质量很高,可能也无法完全替代人工。除此之外,在某些场合中机器翻译仍存在一定技术壁垒。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机器翻译还不能取代人工。
黄书剑:从人机协同的角度看,首先要认清并发挥译员和机器各自的优势。一种理想情况是,利用机器进行大规模自动化翻译,译员对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做审核保障。在保障过程中,如果出现机器翻译错误的情况,就需要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纠错。目前存在的障碍主要在人机协同上——人应该给机器何种反馈?如何综合人类传递给机器的不同信息来促进人机沟通?这些都是目前人机协同所面临的挑战。
黄辉:从客观层面来看,机器翻译的质量还没有达到人工翻译的质量标准。人机协同翻译,即让译者参与机器翻译过程是这个领域内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一个研究思路是利用“后编译”策略对机器翻译模型进行人工干预以提高其翻译质量,同时为模型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去生成更高质量的译文。

问题3:近几年,神经机器翻译技术主要有哪些创新性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比较热门的大模型“大”在哪里?
黄书剑:大模型的“大”主要体现在数据规模大、模型参数量大。大规模数据是神经机器翻译模型的知识基础。随着数据的增多,模型参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以提高模型的学习能力上限。大模型还涉及到多语言、多领域、多任务、多模态等多方面技术,其研究十分具有挑战性。目前大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可能会对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谢育涛:在产业部署过程中,由于终端设备的算力限制,可能一次推理就要耗时几十秒,因此大模型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模型不可用,只是需要经过微调或蒸馏。目前,为了解决大模型应用方面的困难,可以从算法、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黄辉:为了解决大模型的应用难题,学术界尝试使用知识蒸馏及剪枝等模型压缩技术或者领域专属的模型轻量化方法,现在仍存在很大研究空间。

问题4:与自回归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相比,非自回归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的主要突破及优势是什么?
黄书剑:非自回归翻译是2017年提出的概念。自回归翻译是指自左向右依次翻译,非自回归翻译则是同时生成句子中的每一个词。与自回归翻译相比,非自回归机器翻译最突出的优势便是高效性。但由于忽略了目标端词间的依赖信息,非自回归翻译会更加依赖目标语言生成的协同能力,如果目标语言生成的协同能力差,那么就会影响其翻译质量。针对这一问题,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案:其一是从模型结构的角度着手,设计能够增加模型协同能力的特殊结构;其二则是干预模型的训练过程,使模型在生成目标句子之前隐式地完成协同。字节跳动在WMT2021中使用的非自回归翻译模型取得了德英方向第一名的成绩,具备持平甚至超越自回归翻译模型的表现,可以看出非自回归翻译技术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问题5:译文质量评估的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实际应用前景如何?
黄辉:译文质量评估这项技术无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学术研究中都很重要。近几年的研究工作发现,使用预训练模型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要优于传统使用BLEU值进行评估,其效果更接近人工评估,这一发现也使得质量评估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还有一个研究角度,即从可解释性角度进行翻译质量评估,以词语或句法为单位检测模型译文的不足之处,实现精准定位。
谢育涛:在非通用语种翻译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翻译质量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评价指标在训练过程中扮演了指导者或者说标尺的重要角色。虽然现在使用的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仍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使用的方法多以英文为中心,而国内迫切需要以中文为中心的质量评价方法。

问题6:如何摆脱神经机器翻译对大规模平行语料库资源和计算资源的依赖性?小样本神经机器翻译是否可行?
黄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还不能摆脱对大规模计算资源的依赖性,不过可以摆脱对大规模平行语料库资源的依赖性,比如在低资源领域只有很少的平行语料,但可以借助预训练模型进行知识迁移,并且能够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谢育涛:目前的SOTA结果还是依赖大规模平行语料和计算资源;小样本神经机器翻译目前虽然还没有达到大模型的结果,但它是靠谱的,因为人就是进行小样本学习。神经网络模型本身也就是模仿人的大脑,因此说小样本神经机器翻译是很有希望的。
问题7:如何解决神经机器翻译的容错能力和鲁棒性问题?
黄书剑: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很容易受到外部输入的干扰。当正确输入句子时,就会呈现出较好的翻译结果。然而,一旦在输入句子时出现添加逗号、使用低频词等干扰行为,翻译结果就会出现误差,甚至错译。深度神经网络由于数据和参数较多,无法保证每个词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这是深度神经网络带来的问题。学术界研究发现,通过对抗样本进行数据增强能够修复部分问题,但究其根本,应该是在整个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寻找并改进薄弱环节,以此来增强神经机器翻译的容错能力和鲁棒性。
黄辉:除了数据增强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噪、控制术语和人名、提示学习等方法来提高鲁棒性。

问题8:如何实现“可控”的神经机器翻译?
黄辉:目前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可控”,一方面是控制机器翻译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学习的知识来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是控制机器翻译模型的翻译结果。神经机器翻译模型相当于一个黑盒,具有不可解释性。我们可以将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分解为几个模块,分别监督或了解每个模块学习到的知识,以此来干扰或约束模型,从而实现“可控”的神经机器翻译。
问题9:请结合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和产业界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机器翻译的市场规模和应用前景。
林余楚:机器翻译的市场规模不是单一的,而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比如影视行业中的字幕转录就是机器翻译的一个市场。虽然这种结合形式使得机器翻译的市场规模难以量化,但并非不可行,目前在国外就有一些精准量化市场规模的尝试。这也是国内机器翻译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想要持续发展,都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
田亮:由于机器翻译可以天然赋能人工翻译市场,业界就容易产生机器翻译市场包含于目前人工翻译市场的误解。然而,机器翻译的市场不能仅仅计算其赋能人工翻译的市场,(按照人工翻译市场3000亿的规模来看,机器翻译赋能收费仅百分之一,也就是30亿的规模)。实际上,与语音识别市场、图像识别市场相比,机器翻译市场是多出了一个人工翻译市场。机器翻译不是最终目的,它可以赋能医学、知识产权、电子消费等诸多行业,其衍生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第三次主任委员会议召开

11月17日,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第三次主任委员会议以线上形式召开。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教指委主任委员于涛出席并主持会议,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院长任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赵军峰等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院长、教指委秘书长张爱玲出席会议。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闵艺、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副主任委员因公务安排未出席会议,会前就相关议题提交了书面意见。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平、外文出版社资深专家黄长奇、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副主任范大祺等教指委委员列席会议。

在线会议

会议指出,教指委要利用翻译专业博士学位进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契机,充分发挥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引导各位委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借鉴国际翻译专业博士培养经验,在翻译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教材建设、授权点申报、案例库建设等方面群策群力。
会议强调,2022年教指委年会要紧紧围绕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时代需求,推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助力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教指委秘书处汇报了2022年工作会议及年会筹备情况,与会人员审议通过了年会议程、主题议题等事项。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增波斯语MTI项目、2023年年会承办单位、《翻译教指委主任委员会议议事规则》(草)等有关事项。

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座谈会在京举行

11月3日和9日,中国翻译协会和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共同组织召开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座谈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京分两个专场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教指委主任委员于涛,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主持座谈会。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外文出版社、翻译院等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联部、文旅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社、重庆外办等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发言。

会议现场

会议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今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明确翻译专业可授予博士专业学位,为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和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契机。关于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一要坚持需求引领,从国家战略需要和翻译行业实际需求出发,研究确定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二要坚持模式创新,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要充分体现实践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定位,通过个性化、定制化、细分化的方式为国家输送相关领域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三要坚持突出重点,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率先为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培育高端翻译人才队伍,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发言嘉宾

会议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转变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各相关翻译行业主管部门、中国翻译协会和学位授予院校要共同发力,推进培养单位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将产教融合和行业协同作为培养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层次、实践型高端翻译人才队伍。
与会人员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本单位翻译人才队伍现状,从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生的生源选择、申请条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师资队伍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翻译人才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桥梁,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将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各相关单位愿持续支持并积极参与到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之中,发挥自身优势,协同多方资源,努力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国际视野广阔、翻译能力精湛、专业知识过硬的行业精英人才。

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迎来新成员

近日,经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成员单位表决通过,伊朗德黑兰翻译协会和香港恒生大学正式加入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至此,联合委员会共有来自阿塞拜疆、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伊拉克、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亚太国家和地区的13个正式成员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2个观察员单位。
亚太翻译论坛原名“亚洲翻译家论坛”,是在国际翻译家联盟支持下,由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翻译组织发起建设的一个区域性交流平台。首届论坛于1995年在北京举办,每三年一次,由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组织轮流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成为亚太地区翻译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中国翻译协会倡导下,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于2016年6月正式成立,旨在促进论坛可持续发展,推动亚太翻译界加强团结合作、凝聚共识,携手助力世界翻译文化与行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翻译协会推荐3位专家入选国际翻译家联盟专委会

近日,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会公布了2022-2025年度各专门委员会及其工作组成员名单,中国翻译协会推荐的3名专家成功入选。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华树入选国际译联技术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译教师、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吟颖入选国际译联口译委员会,中国翻译协会秘书处国际交流主管刘君焕入选国际译联会员通讯《译讯》(Translatio)编辑委员会。
国际译联是国际上权威的翻译工作者联合组织,目前下设18个专门委员会和1个工作组,其成员经各会员单位推荐,由理事会投票选举产生,旨在支持并推进国际译联在翻译领域的专项工作。此次由中国译协推荐的3名专家入选国际译联专门委员会,将进一步助力中国译协和中国翻译界参与国际译联相关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译界的声音,为加强国际翻译界的合作交流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第十四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办

2022年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翻译协会与武汉大学主办,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与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武汉大学举办。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相关机构的近200位口译教学和研究者参加会议,围绕“面向国际传播的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其柱,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口译委员会主任董洪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李圣杰主持。

唐其柱首先对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讲话中回顾了武汉大学的来历,特别指出武汉大学的前身为“方言学堂”,也即当时培养外交人才的外国语学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他指出,外

语,包括口译,对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武汉大学与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主办此次全国口译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是武汉大学立足于“十四五”规划,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武汉大学将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等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外语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

唐其柱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仲伟合,天津外国语大学原校长修刚,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陈菁,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董燕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二级教授黄忠廉,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学院院长常福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刘齐生,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王斌华,清华大学二级教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胡庚申,英国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终身教授郑冰寒,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詹成等14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厦门大学团队、浙江大学团队和武汉大学团队分别就探索口译训练的科学途径、口译加工的特征分析及机制研究、应急口译人才培养实践课程探索作集体发言。大会还举行了2场青年学者论坛和8场平行分论坛,百余位学者参与交流。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军平代表主办方作了大会总结发言。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李圣杰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嘉宾

刘军平作大会总结发言

黄友义指出,口译在翻译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历来备受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在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口译在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承担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从不同视角

探讨了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强调口译传递的不仅是语言,更是语言背后的文化,无论口译还是笔译都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急需更多高水平的口译译者担负起时代使命,促进中外交流和文明互鉴。

董洪川指出,口译活动历史悠久,历经多次重要的认识论转向。口译语言对应范式研究为口译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但也遭到各种质疑。口译研究范式的历次转换,中国口译事业的发展,是所有口译实践者、口译教学者和元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表示,希望我国广大口译研究者胸怀大局,扎根中国,担当时代责任,把口译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为国家对外开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董洪川致辞

黄友义致辞

闭幕式上,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宏发代表组委会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翻译总监、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邢玉堂代表口译委员会宣布第十五届全国口译大会将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弟代表下一届大会承办方邀请全国口译界同仁于2024年齐聚深圳,继续口译研讨交流。
全国口译大会创办于1996年,每两年一届,目前已成为中国口译界最高规格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届大会创下参会人数、参会语种等多项记录,英、法、德、日、俄、西、中国手语等7个语种的近1.5万人通过线上直播聆听了大会发言。

黄宏发致闭幕辞

邢玉堂宣布下届全国口译大会主办单位

王立弟发言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                  2022年12月2日    刊发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