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农业综合信息(第17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3-11-09
184

农业综合信息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第17期
总第933期

2023年8月23日

昆明市气象局

http://yn.cma.gov.cn/zsqxj/kmsqxj/

目录

目录

目录

contents

04

中央财办等九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召开东北片区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
唐仁健分别会见埃及农业和土地改良部部长卡斯尔、阿拉伯国家联盟首席助理秘书长扎齐

05

07

长江流域再生稻头季陆续丰收
海之南,绿色崛起意正浓——青海省海南州聚焦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山东省夏津县:打造六大优势,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

08

10

13

1

要闻报道

1

2

八面来风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亮相第七届南博会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举办2023年云南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业务培训班
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到德宏州开展耕地保护涉农问题调研工作

20

21

22

1

3

本省新闻

研究揭示玉米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

1

4

农科园地

23

24

莫振宇:“金叶”托起返乡游子的“田园梦”

1

5

专家论坛

26

云花产业+电商直播创新论坛在昆举行

1

6

花卉产业

27

山东首次通过“齐鲁号”中欧班列进口东南亚水果

1

7

果蔬天地

29

农业农村部部署加强汛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杨凌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EPC总承包)项目:打造国际农业产能合作平台

9

环球信息

30

第17期
总第933期

2023年8月23日

本期编辑:陈蕾、刘祎

*资料来源于相关农业信息网站

28

研究创建丰产减排的稻渔共作新模式

8

新技术 新产品

中央财办等九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中央财办等部门关于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日前印发,旨在加快建设高效顺畅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农村流通设施和业态全面融入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农村流通体系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加快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的迫切需要,是建设高效顺畅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力举措,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这份由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邮政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围绕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支撑等作出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流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入设施升级、融合发展、数字赋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村流通发展仍面临流通设施不足、缺乏规模效益、缺少龙头企业、城乡商品要素流动不畅、假冒伪劣商品多、要素保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建成设施完善、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顺畅的农村现代商贸网络、物流网络、产地冷链网络,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农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建成双向协同、高效顺畅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商贸、物流、交通、农业、供销深度融合,农村流通设施和业态深度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城乡市场紧密衔接、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形成良性循环。
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县乡村物流设施短板、合理优化商贸流通设施布局、推动城乡流通深度融合、强化农村流通数字赋能、培育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完善农村流通标准体系、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等重点任务,明确完善相关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和强化土地、人才支持,并要求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实施。

农业农村部召开东北片区
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黑龙江省鸡西市召开东北片区秋粮重大病虫害防控现场会,总结交流当前秋粮病虫害发生防控情况,分析研判重大病虫发生形势,安排部署下阶段防控工作,要求各地加密监测预警,强化分类指导,抢抓农时做好防控,努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台风可能加重病虫害

会议认为,东北片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通过加强组织发动、加大资金支持、强化指导服务,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当前病虫害总体偏轻发生,没有对秋粮生产造成明显不利影响。但受台风“杜苏芮”、“卡努”带来强降雨影响:

一方面可能加重玉米大小斑病、穗腐病和水稻稻瘟病,以及大豆菌核病、霜霉病等发生流行,应及时对过水田块喷施广谱性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实现防病促熟增产

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粘虫、棉铃虫、玉米螟、大豆食心虫等重发危害,如粘虫已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查见发生13.6万亩、重发面积2万亩,需加强监测,及时组织防控,严防成灾危害。

病害

虫害

要闻报道

要闻报道

◀ 强化监测预警 ▶

在加强系统监测、充分研判风险、严格信息报送基础上,组织发动基层植保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拉网式普查,明确防控对象和重点区域,科学决策、指导防控。

◀ 优化技术措施▶

根据秋粮作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实际,因地制宜完善防控技术方案,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强化示范展示,引导生产者科学选药、合理用药,提高防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安全性。

会议强调,当前正值东北地区秋粮病虫防控关键时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迅速行动,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 加大资金支持 ▶

管好用好中央财政病虫害防控专项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引导生产者增加投入,促进防控措施落实落地。

会议组织观摩了虎林市玉米、大豆大垄密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水稻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秋粮作物单产提升现场,开展了稻瘟病应急防治实战演练。   

探讨防控措施,降低危害

◀ 借鉴成熟案例 ▶

借鉴黑龙江省配强配齐村级植保员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充实基层植保工作力量,着力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夯实植保防灾减灾工作基础。

唐仁健分别会见埃及农业和
土地改良部部长卡斯尔、阿拉伯国家联盟首席助理秘书长扎齐

卡斯尔完全赞同唐仁健的意见建议,表示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把农业领域务实合作打造成埃中友好的样板。
会后,唐仁健与卡斯尔共同签署了《中埃农业合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在会见扎齐时,唐仁健高度评价中阿农业关系,表示中方愿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契机,与阿方强化对话交流,加深利益交融,通过开展联合研发、技术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等,不断提升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水平,推动中阿农业合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扎齐欢迎并感谢唐仁健访问阿盟,表示愿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作为中阿农业领域对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标志,促进中阿农业合作成为引领国家和区域农业友好合作的典范。
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参加上述会见。
访埃期间,唐仁健还与在埃部分中资农业企业座谈交流。 

当地时间8月15日和16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开罗分别会见埃及农业和土地改良部部长卡斯尔、阿拉伯国家联盟首席助理秘书长扎齐。

在会见卡斯尔时,唐仁健表示,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塞西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合作成效显著。中方愿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九项工程”和“八大共同行动”,与埃方一道围绕土壤综合保护利用、耐盐碱作物品种培育和高产栽培、水肥一体化灌溉、农业绿色增长等,加强中埃农业领域联合实验室建设、扩大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往来、拓展双边农业经贸合作,促进各自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要闻报道

要闻报道

长江流域再生稻头季陆续丰收

“千亩再生稻连片,头季平均每亩干谷产量788.2公斤。”8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组织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大西港村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示范基地,对1118亩再生稻头季进行了现场测产。

降低收获碾压损失30%

这片示范基地,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流域再生稻产能提升和优质高效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湖南核心示范区。该项目由华中农业大学主持,长江流域再生稻主要种植省份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5省市的10家单位参与,旨在提升长江流域再生稻产能,促进再生稻产业化。

再生稻是增加优质粮食供给、助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特色产业,需要大力推广。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张国忠介绍,要想调动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提高种植效益,就需要开发先进的少碾压、低碾压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突破再生稻头季收获碾压损失高这一“卡脖子”短板。以团队历时十年研发的双通道再生稻收获机为例,与普通收获机相比履带碾压率降低18%,碾压直接损失减少30%,在减损和增产方面均存在优势。

是指种一茬收获两次,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产量的水稻。

再生稻

“湖南大通湖再生稻测产结果让我们对无人农场建设的信心更足。”罗锡文表示,再生稻第一季收获过程采用了无人驾驶和窄履带技术,割茬整齐,减少了碾压,下一季就长得好。耕整环节,采用无人驾驶旋耕机,地可以整得非常平;种植环节,采用无人驾驶的水直播机、旱直播机和插秧机,行距、穴距、播量等非常均匀;田间管理方面,施肥、施药都采用无人驾驶喷雾机,雾量非常均匀,喷施效果非常好。

采用无人机管理

现场测产验收,综合效益明显

再生稻种植重点区域大面积收割基本完成

产量和品质推动进一步发展再生稻产业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少兵介绍,通过对上半年气候条件的观察以及对种植大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湖北及周边省市风调雨顺,特别适合再生稻头季创高产。今年的再生稻是一个典型的“三好生”,其产量和品质都很好,加上稻谷的价格也比往年好,这对于湖北等长江流域省市进一步发展再生稻产业是一个利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湖北是长江中下游再生稻种植的重点区域,2013年以来,湖北机收再生稻推广面积持续增长,从2013年的40.5万亩,增加到2023年的300万多亩,大面积示范区连续3年两季亩产980公斤至1030公斤,相较中稻增产300公斤至350公斤,相较双季稻产量相当。目前,湖北荆州洪湖、孝感孝南、黄冈蕲春等长江流域再生稻种植重点区域大面积收割基本完成。    

去杂后折合干谷亩产804.4 公斤。”8月13日,湖北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毛李村2000亩再生稻示范田叶青籽黄,长势喜人,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学会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在此进行了头季稻现场测产验收。湖北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表示,再生稻头季能够超过800公斤算是比较高的,再加上再生季,一般两季能达到1100公斤以上,超过了“吨粮田”的目标,综合效益明显。 
  

八面来风

八面来风

海之南,绿色崛起意正浓

在中国最美的湖泊——“青海湖”南岸,坐落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驱车前往,车窗外,日光灼灼、风车飞转;大湖之南,碧波万顷。
今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是青海省以科技创新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里程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启动以来唯一获批的民族自治州示范区,对青藏高原及我国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海南州的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也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针对生态本底脆弱与生态保护战略需求矛盾突出、产业基础薄弱与民生持续改善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我们集成应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生态农牧业等技术,实施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促进、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生态文化旅游惠民、科技创新支撑等行动,推动泛共和盆地绿色崛起。”海南州科学技术局局长谢康勇表示,重点实施推进生态保护与治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产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从“地下”挖掘“热资源”

走进位于海南州共和县县城城北新区的地热供暖改造示范项目车间,只见一整套科技感满满的设备仪器高耸林立,这些设备以“取热不取水”的理念,让外界不仅看到海南“地热”的颜值,更展示了它前沿创新的“研值”。
“2020年,我们启动了地热供暖示范项目,这是青海省首个地热供暖改造示范项目,旨在打造全省第一个供暖无烟尘的城市。”据共和县发改局局长杜苏海介绍,该项目采用“取热不取水”的理念,通过一采一灌和四级取热方式,实现了共和县城北新区1号片区从供热面积5万平方米扩大到22万平方米的目标。
“地热能供暖的成本低于天然气供暖,每个供暖季可节约天然气费用200万元,大大降低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成本。”据介绍,地热供暖项目不受气候和资源条件影响,输入少量电量即可完成地下热量的开采、提取、输配、比天然气供热系统节能40%,比电锅炉系统节能60%以上。
供暖涉及千家万户,清洁供暖已成为大势所趋。那么全省首个地热供暖项目缘何落地共和?这源于共和盆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青海省海南州聚焦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据了解,地热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经过多年的地热资源勘查发现共和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这些地热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浅层地热能、地下热水和干热岩三种类型。
共和盆地是中国境内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中国热盆”。该盆地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品质好、易开发的特点。近年来,海南州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成功建成了供热面积22万平方米的地热清洁供暖工程,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热,达到了供热成本下降、供热质量提升的效果。该工程装机300千瓦的干热岩试验性项目成功发电并网。
那么如何将地热资源转换成热能呢?据了解,该项目是将深井潜水泵下至井内300米深度位置抽取地下热水,取水温度90℃左右,再通过水处理设备送至设备机房进行换热,换热过程中,通过板式换热器配合热泵机组提升热量,将地下热水经过“四级取热”将温度降至16℃,再通过回灌设备将取热后的尾水100%回灌至回灌井内,实现了“取热不取水”的理念。
该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共和县首次地热规模化开发利用,并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这也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和打造“零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土地中获取“绿动能”

“这是我们生产的牦牛鲜奶,由于牦牛奶含量较高,口味纯正,回购率较高,深受当地老百姓和游客的青睐。”近日,记者在青海湖雪峰乳业前厅销售点看到,这里生产的牦牛鲜奶、酸奶等乳制品系列产品供不应求。
此外,带有“青海湖”商标的乳制品正在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绿色无污染的生态标签,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目前,我们拥有灭菌乳、发酵乳、含乳饮料和固态牦牛乳粉四大类产品和50多个品种,产品遍布全国各地。”据青海湖雪峰乳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以“青海湖”品牌为基础,立足海南,依托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和原奶无污染的原生态环保理念,在市场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和销售业绩。
发展绿色农牧业,海南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海南州是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之一,是青海湖湖域生态保护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治理重点建设工程的重点地区,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这里也是全省最大的农牧交错区、全省畜牧业大州之一,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是全省最大的饲草生产基地、青南地区重要的饲草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全省最大的青稞主产区、藏羊养殖区和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州草场面积达5100万亩,各类牲畜存栏546万头(只),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的15%,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的25%,三文鱼产量约占国内市场的60%。

八面来风

八面来风

独特纯净的生态自然环境,孕育了牛羊肉、乳制品、蜂制品、青稞、油菜等绿色有机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绿色价值”。
为了将这些绿色资源从“有”转化为“优”,海南州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发展之路,通过大力发展有机产业,加强有机产品认证,塑造有机产品品牌等方式,激活“绿动力”。目前,全州的牦牛和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同时,高原“天路飘香”特色农畜产品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坚持走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道路,成功培育了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打造了高原“天路飘香”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42个绿色食品和59个有机产品,“圣洁海南”品牌效益持续放大。

从“蓝海”中探索新路子

海南州拥有“两个海”,一个是以青海湖、龙羊湖为主的自然“海”,另一个则是以光伏板铺成的人工“海”。走进坐落在塔拉滩上的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在朗朗晴空下,一望无际的光伏产业犹如一汪蓝色海洋,令人震撼。
日子往前推几年,海南州共和县铁盖乡吾雷村村民索南太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有在塔拉滩上谋生计、共致富的一天,而且还是关乎“碳达峰碳中和”。
离园区不远处,索南太家的羊群正在悠闲吃草。“那时我们没有什么增收产业,只能守着自己家的几亩地和几只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不同了,靠着‘光伏羊’,我们的收入节节升高,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走在“光伏牧场”,回想起曾经的“苦日子”,再看看现在的“甜生活”,索南太很激动,对今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
“光伏羊”为牧民带来了增收的“喜洋洋”。谢康勇介绍,随着“蓝海”建设,清洗光伏板的水流滋润,曾经的荒滩上开始长出了青草,光伏生态园区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塔拉滩长久以来风沙肆虐的问题,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牧光互补”的生态富民之路。
目前,海南州共和县和贵南县相继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借助光伏发电产业,大力发展“板”下经济,在光伏电站种植牧草,养殖牛羊存栏达22000多只,实现了“一草两用”,进一步创新了“光伏+乡村振兴”模式。
绿色发展是海南的主旋律,也是海南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今后海南州将围绕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发展目标,在既有近10家生态光伏牧场的基础上,立足于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未来的目标是建成200个“牧光互补”的大型生态光伏牧场,实现清洁能源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融合发展,探索出推进“新能源+现代生态农牧业+大数据产业+高原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赢。

山东省夏津县:打造六大优势,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治理
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着重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响应党中央号召,利用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故道古桑”党建示范带、椹仙党建共同体和德百小镇等优势资源,在四位一体的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协作下,坚持“支部统领、主体分工”“一核多元”的现代化村庄治理机制为引领,在挖掘古桑文化资源中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充分利用以及“以桑治沙”的防风固沙、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结合森林草木、美丽田园、草原湿地等地质地貌特点优势发展产业经济,吸纳“政府+研究院+高校+企业”四方合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着力打造六大优势,推动乡村制度、组织、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现代化治理高质量发展。

制度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堡垒。在乡村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党委、政府、社会、村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共同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必须围绕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搭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如山东省夏津县苏留庄镇的立新村党委统领三级网格架构、三资融合推动新村产业发展、推进治理与服务融合探索的发展模式,解决融合之初存在的乡村治理不顺畅、产业发展碎片化等问题,为自治、德治、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具体工作提供制度框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共治、村民共建”四位一体的共治机制是一个高层积极政治引导、府际推动竞争运作,

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山东省夏津县徐徐展开

打造制度优势,四位一体的共治机制夯实乡村现代化治理的制度基础

八面来风

八面来风

社企联合规划策略、村民主动配合参与的现代化治理过程,治理主体间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而且是责任共同体,在推进乡村治理秩序和发展中建构乡村治理现代化多元协作共治的内在逻辑。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出现了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低下的现实困境,四位一体的共治机制既保障了前屯村治理现代化制度机制的稳定性,又进一步丰富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夯实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制度基础。

打造组织优势,“支部统领、主体分工”“一核多元”的村庄治理机制
开创组织振兴生动局面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从农村的物理分散引致的人心散乱到乡村布局调整带来的共识凝结,组织在这一转变中承担根本性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实到位、能否落实得好,关键在于组织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乡村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组织振兴必须以乡村善治作为最终目标,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打造农村和谐发展、安定有序的局面。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问为导向,完善落实村规民约和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村民理事会制度,形成“支部统领、主体分工”“一核多元”的村庄治理机制,开创现代化治理生动局面。
      
山东省前屯村成立“椹好”志愿服务队、“椹安”治安巡逻队、“椹和”调解委员会、“椹乐”乡村艺术团四个志愿服务组织,制定完善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加快推动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发展,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让村庄的友善和谐之美与乡村组织发展之美相得益彰。从凝聚民心的情感归属和价值共识到乡村布局的整体调整和机制构建,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越来越有底气、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夏津县扎实推进“五面流动红旗”争创活动,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心剂”

 健全县乡村三级合作社体系,村级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400余个

山东开放大学夏津县乡村振兴学院揭牌成立,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打造产业优势,三大支柱产业拓宽乡村文化及生态治理空间

其次,夏津县坚持科技驱动创新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建设“夏津县长三角协同创新创业中心”(无锡场景),打造“飞地研发、夏津制造”的特色产才融合品牌;按照“链主企业+卫星企业”模式,实施“数字+人才”工程,发挥“平台+资金”的引导效应,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生产基地等等,开启夏津县工业生产“加速度”,不仅推进产业蓬勃发展,更加推进经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第三,以村党支部为引领,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主,全力发展健康特色农产业,并开发乡村文旅价值空间。通过对森林草木、美丽田园、草原湿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走出一条景区+旅游小镇+采摘园的绿色富裕之路。如前屯村借助毗邻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中德百旅游小镇、德百温泉等旅游大项目的优势,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产业振兴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要求。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只有产业振兴才能提振先进的文化,打造宜居的生态,形塑坚强的组织。乡村要依托自身天然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以支柱产业为引擎,以完善配套服务为支撑,加快延链聚合、集群发展,厚植工业产业发展新优势,进而推进乡村产业、组织、文化、生态、人才振兴。比如山东省夏津县以纺织产业为支柱产业,打造产业链齐全的百亿级新型纺织产业集群,织就夏津产业新未来。“夏津县新型纺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市级主导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运用国际上先进的“溶剂纺丝法”干法工艺,被《中国纺织报》评价为国内首条大容量干法生产线,不仅以纺织技艺高超推动产业振兴使夏津闻名,其绿色环保更拓宽了夏津文化及生态治理空间,更加展现浓郁的乡土文化风采和舒适生态环境,让大家看到美丽夏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面貌。

中国·德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夏津举行10个项目集中签约

八面来风

八面来风

打造文化优势,独特古桑文化为前屯村生态振兴提供精神气质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同向同行。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阵地,不仅要重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更要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特别要把提振农村精神风貌作为重中之重。如夏津县以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运营为引领,按照《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规划》、《夏津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致力于“桑”元素的全面开发,形成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于一体的完整桑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成为“一街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古桑文化村。规划建设了古桑农耕文化馆、桑皮纸小院、精品民宿、古桑体验馆、文创小院等,铺设了七彩胡同、磨盘胡同等文化胡同,重建了历史上享誉夏津的大义学——“杏坞书院”,将村庄打造成极具鲁西北民俗特色的“椹王古村”。依托当地特色古桑资源深度孵化文旅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果品采摘、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产业加工于一体的多元化治理格局。

展”的原则,通过旅游观光、采摘,每年为村里带来100多万元的旅游经济红利。与此同时,实施古桑文化村落规划设计,建设古桑文化馆、庭院经济示范街、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在挖掘传统文化遗存中展现独特古桑文化,在保护原生村落中打造舒适生态空间。因此,乡村要坚持以支柱产业为主导,将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为特色村落文化,并以此为主线进行乡村公共空间规划和建设,从而探索出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不仅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更加拓宽乡村文化及生态的现代化治理空间。

夏津县乡村振兴暨“双镇百村”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竣工)签约仪式举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

苏留庄镇前屯村古桑农耕文化馆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打造科技优势,“政府+研究院+高校+企业”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是乡村制度、组织、经济、文化、科技、生态振兴的动力源。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不再是基于农耕时代和自然经济时代物质型的投入,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乡村治理力图打破信息鸿沟、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等现象导致的经济贫困,借助“政府+研究院+高校+企业”四方合力,以科技创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等,造就繁荣创新的美丽乡村。如夏津县成立古桑树群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桑产业行业知名专家对古桑树群保护发展建言献策。委托中国科学院制定《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划分古桑树群核心保护区、桑产业发展区等五大功能区,分区分片科学管理。为古桑树群的保护和开发提供重要遵循。其次,建设古桑产业技术研究院、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桑产业综合示范旅游园区,邀请高端智库指导古桑树群保护,为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的技术外溢促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通过规划参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招商引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方式方法,持续推动桑的全元素利用,精准转化多项相关成果,促使桑产业集聚和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夏津特色的产业集群,产生示范

其次,夏津县依托黄河故道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旅游从“单点”、“环线”向“全域”转变,全力打造5A级标准的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把夏津黄河故道地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下了基础。为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内顶尖的东方园林规划设计公司进行对接,制定高水平的、有可操作性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围绕“一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两库(夏津水库、西沙河水库)两河(卫运河、马颊河)”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前屯村所属的苏留庄镇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 2021 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其牢牢锁住古桑树群农业文化遗产这一“乡风依存”的有形乡村文明成果,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和养老养生旅游,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多层面扶持,大大提升了前屯村现代化治理的整体风貌,无形中在道德引领、文明教化、价值引领方面让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合理归位。

夏津县“乡村振兴有你我 献礼党的二十大”主题文艺演出在香赵庄镇举办

八面来风

八面来风

打造生态优势,“以桑治沙”的生态成就及“文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为生态振兴提供绿色支撑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和村风村貌是一个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估标准。夏津县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形成了夏津独有的、以古桑树为主的12.8万亩黄河故道原生态森林资源,不仅开创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兼顾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沙地农业系统的重要典范,而且形成的“文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通古桑产业链条贯通融合的渠道,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卓越的生态建设成就的同时,带给了村民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与和谐共美的村风村貌,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绿色支撑。

效果,通过攻克桑技术难题、高质量规模化生产,实现桑产业高附加值。三是对接高校人才促进产业发展,为夏津县乡村现代化治理新格局提供人才服务与技术保障。先后对接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科院、齐鲁工业大学、广东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通过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的科学健全,使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活力,为前屯村治理现代化格局提供智力支撑。县企校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构建“世界桑产业看中国、中国桑产业看夏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2023年中国(夏津)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夏津举行,
全国各地的桑产业专家共商夏津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黄河故道古桑文旅集聚区入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古树保护。为了保护古桑树群生态,同时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对古桑群内的2万余棵古树建立档案,签订管护责任书,每年给农户发放古树补助,通过政府管理和百姓参与的方式,共同保护古桑树资源。通过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免费发放果树苗等方式,逐步扩大果桑种植规模。不断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化公园改造项目成功列入“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库。二是完善古树保障体系,深化桑产业发展。除加大传统生产管理技术的传承和使用,如施用绿肥、农家肥,土炕坯围树、涂油渣、捆绑薄膜等传统有机生产方式,做好病虫害的绿色防护之外,重点开展遗产地古树资源普查监测,建立遗产地古树名木保护、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动态评价和预警“三大体系”。建设完善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推广林粮间作、套作生态农业模式,全力扩大椹果种植面积,每年增加椹果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为桑产业发展奠定资源基础。三是走“文化+”“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良好乡村生态。在充分挖掘当地古桑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国内和世界上古桑种质资源,建立全球最大的桑树种质基因库;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及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建立国家级“一带一路”桑文化博物馆,传承古桑文化;修复古村落、古建筑,不仅实现古桑树群与人居环境的完美融合,更加全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叫响“世界遗产地,千年古桑林”品牌,擦亮“生态夏津”的金字招牌。

2023年中国(夏津)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夏津举行,
全国各地的桑产业专家共商夏津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人民殷切的期盼。当前,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面对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夏津县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温泉度假村为契机,在旅游民宿、民间文化艺术团、桑产业特色深加工等项目做大做强,同时先后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造、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出一条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村社共治、村民共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发展模式。打造六大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夏津实践”的初步探索,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八面来风

八面来风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亮相
第七届南博会

据悉,本次南博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参展企业数量达433家,参展产品1500余种,涵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咖啡、坚果、粮食、生猪、肉牛等重点产业。其中,历年“10大名品”获奖企业3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参展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04家,取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149家。
展会期间,馆内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推介活动,综合形象展区持续推出“寻味绿色云品”系列活动,包括茶艺展示及品鉴、特色云果推介品鉴、特色饮品推介品鉴、中药材养生小课堂等;展区主入口设有鲜花美陈打卡点,消费者拍照分享社交媒体集赞后,即可领取“超值消费券”用于现场消费抵扣。
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聚焦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1+10+3”重点特色产业,实行每个产业成立一个工作专班、每个产业成立一个专家组、每个产业制定一个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每个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每个产业建设一批基地、每个产业建立一个调度机制的“六个一”工作机制,抓实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数字农业“六项重点”工作,加快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635.80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012.18亿元,占全省GDP的14.26%。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蔗糖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土特产”已成为推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源泉。

近日,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7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南博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云南省商务厅配合组展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盛装”亮相。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馆位于12号馆,以“寻味绿色云品,悦享云南生活”为主题,集展示展销于一体,共设置省级综合形象展区、云南农垦展区及各州(市)展区等18个展区,展区全部进行特装,特装面积达4615平方米。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举办2023年
云南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业务培训班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总结分析当前形势,找准我省工作差距短板,深入推进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8月10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在昆明市安宁市举办2023年云南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业务培训班。全省16个州(市)农业农村局环资科、农环站负责人,昆明市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等承担2022、2023年生产障碍耕地治理项目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分管副局长及技术负责人共123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中心主任郑顺安对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管控与耕地类别动态调整要求进行了详细讲解,省农业农村厅环境资源处传达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推进会议精神,解读年度考核指标细则、审计问题整改工作落实要求,省级技术组专家云南农业大学王建雄教授讲授生产障碍耕地治理项目总结要求。会议对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情况进行了通报,指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全省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农产品监测结果应用、审计问题整改、台账资料管理等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昆明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安宁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曲靖市会泽县、红河州个旧市围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
培训期间,参训人员还现场观摩了安宁市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相关技术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对有关技术工作开展了研讨。

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基地现场观摩

本省新闻

本省新闻

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到德宏州
开展耕地保护涉农问题调研工作

调研组实地察看了盈江县弄璋镇石斛图斑、南算村养殖坑塘整改情况、芒相村山洪泥石流田地受损情况、平原镇陇中村耕地流出坚果套种点的情况,芒市轩岗乡华侨社区四队非法买卖土地违法建房问题整改情况、风平镇南相章村蓝莓基地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改情况,并到德宏傣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德宏小匡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联农带农等情况,深入国家统计局调查户家中询问日常记账工作情况以及辅调员经费保障落实情况。
在听取了德宏州农业农村局以及芒市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的工作汇报后,谭鸿明指出,德宏州耕地保护涉农问题整改工作整体进展迟缓,在整改措施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谭鸿明强调,各地在推进耕地保护涉农问题整改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要下硬功夫克服困难,按照“长短结合”要求分类施策,细化工作措施确保问题不折不扣整改到位。一是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对照目标任务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问题整改有实效;二是农业农村部门要对照整改方案,积极做好“大棚房”问题、农村宅基地管理、耕地保护等工作;三是坚持目标导向,严格时间节点,加快整改进度,确保在9月底完成整改任务;四是林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石斛种植方面的问题整改;五是要强化工作统筹,一并推进自然资源督察、审计、巡察等反馈问题的整改。同时,谭鸿明就推进德宏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三普”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为深入贯彻全省耕地保护会议精神,推进耕地保护涉农问题整改,8月15日至17日,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谭鸿明率队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研究揭示玉米有害突变的
改变模式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玉米育种改良中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及其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生物在世代更替中,会产生大量的突变,其中大多数是有害的,导致个体适合度降低。未来的育种可能涉及有害等位基因的检测和清除,以减少这些有害突变对作物适应性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驯化和扩散过程对玉米群体中有害突变的影响,而对玉米在现代育种进程中有害突变的改变模式及其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知之甚少。
该研究对国内外近七十年间培育的350份玉米材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评估了玉米育种进程中有害突变发生的变化模式及其对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玉米在改良育种的进程中,轻微有害突变增加,重度有害突变减少,轻微有害突变在杂交种中更易被互补。相较于中性位点,有害突变对表型影响更大,并且其效应大小与性状选择的方向无关,该研究为玉米育种改良提供有益的参考。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

本省新闻

农科园地

莫振宇:“金叶”托起
返乡游子的“田园梦”

盛夏时节,走进陕西省旬阳市棕溪镇瓦房村六组莫振宇的产业园,成片的烤烟已经成熟,莫振宇正带着雇请的帮工忙着采收烟叶,烟田里的烟叶长势喜人,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十多年前的瓦房村山乡偏远、交通闭塞,没有个像样的经济产业,曾经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2010年,莫振宇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背井离乡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他走南闯北、历经艰辛,经过多年打拼,成为乡亲们眼中小有名气的“老板”了。
在莫振宇的记忆里,当年的瓦房村和绝大多数山村相似,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土地无人耕种被撂荒。然而,正是这些撂荒的土地,让他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先机。
2019年,家乡脱贫攻坚大力发展烤烟产业,莫振宇得知这一消息,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宇振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建起了农业产业园,成为村里第一个返乡务农的“新农人”。

游子返乡变身“新农人”

莫振宇在烟田里查看烟叶成熟情况

兴办产业同奔“共富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致富不忘众乡邻。莫振宇采取“园区+农户”发展模式,把乡亲们镶嵌在增收产业链上,同乡亲们抱团取暖,一起致富。
清晨,旬阳市棕溪镇瓦房村六组烤房群里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刚采摘的烟叶从烟田运到这里,经过分类编夹后开始装炉烘烤。

“这是烟草公司扶持建设的7座烤房,配置烟夹1500个,还给新建编烟棚100平方米、储烟室300平方米,能够满足140亩烟田的烟叶烘烤需要。另外,我自己还购置了农业机械,农用车、旋耕机、起垄机、移栽打孔机、烟田除草机样样齐全。”莫振宇介绍说。
据了解,近年来莫振宇产业园稳定种植烤烟100亩以上,在他用心经营下,烤烟产业效益很是可观。去年经过镇、村和烟草部门帮助策划,又率先领办了烤烟家庭农场。
“莫振宇这小伙经济头脑灵活、有农业情怀。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烤烟种植面积由当初2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600亩。这几年,他的产业园吸纳当地农户40多户开展劳务用工3000多个,户均增收过万元。”瓦房村党支部书记贺学明赞不绝口。
“自从振宇回来建了产业园,我们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两年我一直在园区务工,一百块钱一天,一年随便能挣两万多块钱,既挣钱又顾家。”莫振宇乡邻赵建前一边编烟一边高兴地说。
2021年,莫振宇被评为安康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并当选为旬阳市人大代表;2023年1月,莫振宇被陕西省烟草公司评为2022年度“五好”烤烟家庭农场。
“我们这里虽然山高路远,但生态条件好、无污染,土地又充足,非常适合发展生态种植产业。下一步,我准备把园区建成‘烤烟+’的模式,走出一条多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莫振宇用信心给出了产业园未来最好答卷。

莫振宇的宇振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夏日的乡村,苍郁葱茏。在莫振宇烤烟产业园,一片片“金叶”,正托起这位返乡游子的“田园梦”,引领乡亲们阔步前行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云花产业+电商直播创新论坛
在昆举行

论坛上,依托省级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一部手机云品荟”和“云花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多家云南花卉产业链企业与战略合作伙伴联合成立云花产业数智化服务共同体,助力云南由花卉产业大省向强省迈进。
在合作签约环节,昆明市商务局与抖音电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云南云花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云南英茂花卉产业有限公司、泸西县京花花卉种植基地等20余家企业、花卉种植基地、合作社签署花卉种植联盟合作协议。云品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链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京邦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云南富滇银行、老挝NewPay科技合资有限公司、云南浩宏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云品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在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重点围绕“云花、云品上行存在的痛点,挑战与机遇”“如何赋能云花产业链的发展”两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挖掘云南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此次活动在省商务厅指导下,由昆明市商务局主办,呈贡区、晋宁区、嵩明县、宜良县4区县政府及抖音电商、云品荟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以及国内供应链行业、物流仓储业、金融投资机构、创新装备制造业、电商平台、花卉企业等行业协会代表、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近600人参加活动。

近日,第7届南博会暨第27届昆交会期间,云花产业+电商直播创新高峰论坛暨云花上行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在昆明市举办。

山东首次通过“齐鲁号”
中欧班列进口东南亚水果

报道称,本次班列所装载的东南亚水果主要为产自越南的火龙果,货物由越南胡志明市发出,经广西凭祥口岸入境后直达山东济南,运输时间为8天,较海运缩短了5天,全程由冷链专用集装箱恒温存储,最大程度保证了水果的新鲜度。

据“齐鲁晚报”报道,近日,一列由山东高速集团统筹运营的中欧班列(齐鲁号)东南亚进口水果冷链班列顺利抵达济南董家货运中心。这是山东省首次通过“齐鲁号”从东南亚进口水果,标志着“齐鲁号”顺利打通RCEP国家水果进口冷链多式联运新通道。

据悉,新通道的打通为济南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地满足山东周边地区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集团将依托中欧班列(齐鲁号)国际物流大通道,加速拓展至RCEP成员国的南通道线路,常态化稳定开行东南亚冷链回程班列,努力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力山东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行驶中的中欧班列

果蔬天地

花卉产业

研究创建丰产减排的稻渔共作
新模式

近年来,养殖池塘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池塘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探索“稳产减排”的生态技术途径对我国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采用特别培育的高秆水稻渔稻1号,构建了基于养殖池塘的稻-青虾共作模式。通过田间试验证明,与单养青虾相比,种植高秆水稻分别将青虾塘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降低64.4%和76.2%,并且增加了青虾和水稻产量。研究还揭示了高秆水稻减少养殖池塘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高秆水稻通过根际泌氧促进了池塘底泥中甲烷氧化进而减少甲烷排放,对氧化亚氮的减排主要是高秆水稻对池塘底泥中氮的吸收以及对反硝化过程的抑制效应。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项目资助。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产业经济创新团队采用特别培育的高秆水稻品种渔稻1号,构建了一种适宜于养殖池塘的稻渔共作新模式,并解析了该模式的减排机制,为我国农业碳减排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农业农村部部署加强汛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通知》要求全力保障向受灾地区供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督促生产者落实自控自检要求,指导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加强速测把关,确保供应的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灾区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开展排查,及时修复补齐受损的仪器设备、检测试剂等,保障乡镇村组速测服务站点正常运转,为生产主体提供农产品上市前检测服务。加强用药指导和教育提醒,对死亡畜禽以及洪水浸泡污染、发霉变质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灾地区绿色、有机认证企业给予证书有效期延长、费用减免等扶持优惠政策,支持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汛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高度关注强降雨、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挑战,全力做好汛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关于加强汛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

督促落实自控自检
指导监管机构加强速测把关

排查监管服务机构
修复受损的仪器设备
补齐检测试剂等

质量安全 ▶

确保供应的农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速测服务站 ▶

保障乡镇村组速测服务站点正常运转,为生产主体提供农产品上市前检测服务

用药指导和教育提醒
污染或死亡等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用药 ▶

证书有效期延长
费用减免等

扶持优惠政策▶

支持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农业农村部

减少死亡畜禽以及洪水浸泡污染、发霉变质农产品的危害

环球信息

新技术 新产品

杨凌综合保税区
(一期工程EPC总承包)项目:
打造国际农业产能合作平台

“这是全国首个以农业产业为特色的保税园区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目前,项目已进入最后装饰装修阶段。”8月15日,杨凌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生产经理梁涛说。
杨凌综合保税区是陕西第三大综合保税区,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四园区一中心三平台”规划布局,突破重重难关,解决了各种建设难题。
“该项目建设体量大,单体比较多,超危工程也多,包括高支模、深基坑、大跨度钢结构吊装、幕墙等。针对这些难题,我们前期积极组织项目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及现场施工条件,梳理项目超危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全程监督,最终确保超危工程安全有效完成。”梁涛说,“杨凌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的1号楼、2号楼综合服务中心的外墙为双层悬挑板。这个结构设计使得上下两层模板的间隙仅有500毫米,施工难度非常大,我们经过反复测试,在双层悬挑板之间设计了快拆支架,可提前拆除上层模板,也不影响爬架提升,不仅节约了项目建设时间,也保证了工程效果和质量。”

8月15日拍摄的杨凌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EPC总承包)项目

作为全国首个农业产业特色的综合保税区,目前,杨凌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EPC总承包)项目正围绕种业、生物技术产业、大宗农产品与农资农机等产业,按照“四园区一中心三平台”规划布局加大建设力度。据了解,四园区是指种质资源保税研发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生物医药及植物提取产业园和高端食品加工产业园,一中心是指设施农业装备及农业生产资料展示交易中心,三平台为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平台、特殊物品出入境供应链平台和上合国家特色农产品贸易平台。
杨凌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建成后,将利用综保区相关政策优势,在争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简化种子贸易行政审批、畅通种质资源进境通道、推动种业保税研发、便利种子外繁制种和转口贸易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此同时,杨凌综合保税区将整合大学和社会资源,重点在生物育种、生命健康、畜牧养殖、干细胞治疗、检测检验、绿色认证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构建校企合作科技研发平台;助推中国农业领域对外开放,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便利化,加强上合国家农业产能合作,打造国际农业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

环球信息

环球信息

昆明市气象局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提供气象管理保障。气象法规建设,气象行业规划,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业务管理,气象科技攻关与成果推广,气象宣传教育。

本期编辑:
单位:
原地址:
现改址:

陈蕾、刘祎
昆明市气象局
昆明市环城西路416号
昆明市呈贡区物流片区石龙路北部雪犁山顶(呈贡二水厂旁,洛阳街道办事处背后山顶)
650000
64132497

邮编:
电话:

*资料来源于相关农业信息网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