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族日报

电子杂志报刊2021-04-07
1578

星期一
辛丑年二月廿四
民族日报社出版

民族日报                                                                                                                                                                                                                                                                                                                                                                                                                                                                                                                                                                                                                                                                                                                                                                                                                                                                                                                                                                                                                                                                                                                                  周刊

总编辑 陈玲琳 陈代宇 袁雨晴 曾一景砾

2021年4月

5

MINZU RIBAO

第1期 今日8版

民族网网址:http://www.nation.com.cn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为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教提供了根本遵循。每一位家庭成员,无论辈分、性别、年龄,都是家庭建设的主体,其人格、尊严、权利与责任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良好的家风家教应当倡导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互爱共融。比如,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平等互助,共同承担养老育幼的家务劳动,对长辈相互关爱、相互照顾,让夫妻互爱、长幼互亲成为家庭关系的主旋律。
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家庭美德是良好家风家教的体现。家长应以身作则,以家庭美德滋养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做到勤学习、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懂礼仪、守规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自觉追求。

(上接第一版)在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和最早的学前教育场所,长辈所传递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影响和作用力是其他任何组织和机构都难以比拟的。家庭能否培育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公德的社会公民,决定着祖国的未来,也影响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家风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风习风貌、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家教是家风形成的重要依托和渠道。当前家风家教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也面临着家庭教育错位、家庭责任缺失、家庭情感淡化、家庭凝聚力和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家国兴旺离不开良好家风家教的传承。新时代的家风家教需要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细节,促进未成年人的品行养成和价值观培育,从而促进家庭和睦、国家兴旺.
父母应注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孩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忠诚度,增进对家国共同体的价值认同,领悟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的家国两相依的辩证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以及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孩子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帮助孩子塑造健全人格,从小立志做有品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引导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互助,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

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报记者 
安亭镇 丁晓聪 
四川报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结而成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宝贵资源。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家庭建设质量和水平,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要闻 1

民族日报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民族日报

夯实民族复兴的家庭之基

传承良好家风家教

本报记者 
吴兆飞 万鹏
 四川报道

要闻 2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夯实民族复兴的家庭之基

家庭建设对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同时,作为每个个体价值观形成以及个体完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起点,也是国家治理能够依托的文化土壤。因此,搞好家庭建设不仅是关系每个人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指数的关键问题,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的基础工程,其生育、教育、抚养赡养与情感功能等家庭功能能否正常发挥,直接影响到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稳定大局。
   
    (下接第二版)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深刻指出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从九原板荡的危机中诞生,在烽火硝烟的战争中淬火,于激情燃烧的建设中挺立,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壮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防疫史诗;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昂扬进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是贫困群众脱贫;最优先考虑的事,是“三农”工作。这些都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博大深厚的“三农”情怀、宏阔深邃的历史眼光、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也赋予了我们如山的责任与使命。
历史不仅写在纸面上,也写在中原广袤的沃野上。全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1300亿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8万亿元,累计实现718.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返乡创业人员超过160万人、带动就业超过900万人……近年来,我们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打造多彩农业之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农民增收之路,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发展全局之路,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之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三农”工作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落实。我们要树立大历史观,读懂百年大党的“三农”情结,读懂国家安全的“三农”支撑,读懂民族复兴的“三农”基石,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三农”工作,让粮食之基更牢固、社会之基更稳定、发展之基更深厚。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以更大的决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民族要     
    乡村必

复兴

振兴

要闻 3

民族日报

本报记者 
陈诚 焦隆聪 
四川报道

本报讯(记者 白永萍)牛年伊始,春天的气息在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荡漾开来,漫山遍野生机焕发,昭示着发展新希望。
“我们要抓住这场乡村振兴的‘及时雨’,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发展。”在牡丹镇镇政府会议室,传出一个响亮的声音。
说话的是牡丹镇党委书记范会明。这是他在学习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后,发自内心的感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共同憧憬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短短两天时间,中央一号文件犹如乡村振兴的“及时雨”洒向了秦州区各个角落,让秦州区各级干部对乡村振兴工作豁然开朗。 
 

乡村振兴 我们有信心

据介绍,下一步,秦州区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构建工农互促、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建设幸福美丽新秦州。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介绍,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自2018年将科技创新列为论坛五大前沿拓展领域之首。《博鳌亚洲论坛创新报告2020》的发布是论坛继今年11月举办首届科创大会后在创新领域的又一重要举措。报告对亚洲创新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
报告指出,世界科技创新格局正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科技增速超过发达国家。亚洲特别是东亚,正成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中、日、韩东亚三大经济体都出台了极为详尽的创新发展战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地位快速上升,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30的国家。东南亚地区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新加坡继续保持领头羊地位,泰国、马来西亚等正迎头赶上。
报告从引领未来、生产发展、幸福生活、改善环境四大维度,首次提出亚洲最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九大技术,即人工智能、5G、工业机器人、智能产业链、移动支付技术、新零售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数字化能源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人工智能已渗透亚洲各行各业,中、韩、日、印、新加坡成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5G方面,中韩领跑亚洲,将给交通、能源、制造、教育、医疗、消费、休闲娱乐等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
报告提出,全球创新集群和创新城市呈集聚化特点,而以东亚发展最为迅速,中国集群数量一年之内从7个增加到18个。亚洲城市正在相互竞争中成为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数字冠军、独角兽公司和庞大的科研机构,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亚洲的“硅谷”

总值32.1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创历史新高。
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长27.4%。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外贸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的强大韧性和综合竞争力。”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32.16万亿元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得益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不断提升的企业竞争力

要闻 4

民族日报

和全球地位快速上升
中国创新国际竞争力

 本报讯(记者 白波)《博鳌亚洲论坛创新报告2020》昨天在北京发布。这是博鳌亚洲论坛围绕科技创新发布的首份专题报告。报告指出,亚洲特别是东亚正成

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巩固

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赵亚

图片来源  影像中国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再创文化兴盛辉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孜孜探求、不懈奋斗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共识,扎实作为,积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当下的拼搏努力,为如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中华文化崭新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建议》的鲜明特征。之所以要将高质量发展置于“主题”的高度,在于它是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提出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变局开新局的必由之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切方面的集中指向。《建议》全篇贯穿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概括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建议》不仅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目标任务,也明确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要求。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胜。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铸成于改革创新的生动进程之中。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建议》提出了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战略要求、关键举措和重大项目,圆满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无一不需要改革创新的气魄和智慧。

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紧紧扣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根本目的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

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主题

有效激活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

要闻 5

民族日报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说起取得的成就,鲍忆显得很谦和。她说自身已有的业绩,是立足协会的根本,但更重要的是不忘过去、看清未来。如何面对现有的荣耀?如何面对接下去要走的路?这才是更需要思考的。
  曾几何时,鲍忆对于社会上“女强人”、“很成功”的评价无言对答,如今,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她逐渐有了答案,那就是“付出”,她说:“不是我有多好,只是我愿意付出。”
  创业的路上,困难常有,在解决困难面前,鲍忆很有一套。她绝不会打无准备的仗,在迎接困难的前一天,她一定会想出三个方案。但当自己真的无法解决时,她也会发出“求救信号”,毫不吝啬地向身边信得过的人请教。
  鲍忆不爱遮遮掩掩,总是毫不隐瞒的讲出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无助,并且给予对方百分百的信任,按照所得到的指导去行动。付出一份真心,收获一份回报,从不是一句空谈。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鲍忆都不去计较得失,在这样一份坦然中闯出不一样的精彩。
  其实,付出是一份力量,这份力量在无形之中会感染到身边的人,他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于行动中得以体现。

没钱读书的学生、地震灾区的灾民、家乡的贫困群众……捐赠,是鲍忆热衷付出的另一种诠释。
  九寨沟那曲地震期间,鲍忆担心捐钱不能给灾民带去更有效的帮助,于是她准备了充足的物资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当时,寄运消毒液和药物需要具备相关证件,但是鲍忆并没有这样的证件,面对难题她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动作,就是将消毒液和药物绑在捐赠的抢救包上,第一时间将灭菌包送到了灾区,让一线的受灾群众得到了及时的救助。
  在鲍忆随着卫生局、药监局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灾区的路上,她经历了一个难忘的生死时刻。当时,在上山的拐角处,地面突然塌方,三分之一的车身凹陷,下面便是万丈深渊。回过神来的她意识到,付出的重量可大可小,也许是一点物资,也许是一个生命。
  鲍忆等人的行动感动了嘉兴市慈善总会,慈善总会承诺,只要是市里的项目,女企业家捐一份,慈善总会一定配捐一半。有了政府的支持,这份“付出”更有力量。
  为保障捐赠路径明确,嘉兴各县市的女企业家与慈善总会协商,对捐赠项目进行按地区配比,让付出回报家乡,让爱心掷地有声。
  10多年来,鲍忆捐助了几十个学生,这期间也曾遇到过挫折,也曾有过埋怨。
  被捐助的学生毕业后,只为完成委托培养协议,随后找各种理由离开,这样的事不在少数。面对身边朋友的质疑与不满,她很快平复了自己的心情,说:“我们能不能不求回报,我们只求他好。”
  在鲍忆的心里,得到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付出是为了让需要的人从苦难中脱离出来,能够重拾美好的人生,那便足够。
  其实,没有一份付出是“理所应当”,付出也并不是白纸黑字的“任务清单”,这份付出在捐赠者的手中流淌出来,也更该在受捐者的心中久久回响。付出,让这社会更美。
  

鲍忆:付出是一种幸福 更是一份力量

特刊

民族日报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本报记者 苏兰

本报记者 沐一帆

图片来源  影像中国

图片来源  影像中国

香樟树下的古城

副刊

民族日报

       湘中古城邵阳,素称“宝庆府”。城中的青龙桥很有名。青龙桥西端,伫立着一棵老香樟,守着“宝庆府”的千年岁月。在它身旁,邵水河蜿蜒流淌,高楼鳞次栉比,人车如潮。据说,这棵老香樟本该移走,却硬是被有情结的市民“保”了下来。
  老香樟的风景里,叠印着我少年时光一张难忘的照片。
  那年夏天,我和两个同学被选拔到邵阳市里参加作文竞赛。初进邵阳,领队的龙老师为了犒赏三个乡下孩子,特意带我们去逛青龙桥。在青龙桥,我一下子就被那棵香樟树给吸引住了。树有几米高,三个大杈朝着不同方向,亭亭如盖。龙老师见我们很喜欢这棵树,便以此作背景,用随身携带的老式相机为我们拍照留念。
  我们又随龙老师参观了香樟树附近的水府庙。水府庙矗立于资水与邵水河汇合处,与青龙桥遥望。记得那时的水府庙,八角翘檐上,绘饰彩凤振翅欲飞,各色人物画栩栩如生。“宝庆府”是宋理宗时候才有的称呼,写在那老城墙上,历经光阴。老城墙垒墙的巨石,据说是以桐油、糯米汁混合砂浆勾缝的,条条纹理如同古城的巨大皱纹,记录着历史沧桑。
  老香樟、青龙桥、水府庙、老城墙……构筑起少年时我心中的“宝庆府”模样。长大后能进“宝庆府”,也成为那时候我的一个梦想。
  
     
眼见青龙桥、水府庙、老城墙,特别是那棵老香樟的影子愈来愈近……
  这一年,竟然成了“宝庆府”里的“上班族”。那时我供职于一份内部资料性报纸,报纸在市内江北印刷,一周在此审稿三次。每次审稿结束,我就会拖着疲惫的步子,踏着夕阳,沿老城墙边的资江散步,感受古城晚照,眼前浮现出那棵老香樟树的身影……
  周末或节假日,我必定出门走走。也不走远,就在城里。譬如到新建的步行街去。有时也去几经改造的沿江路,看着江边一级一级石磴,恍惚看见当年从古城漂向汉口的毛板船的背影。更多的时候,则是踱进“宝隆和”吃一碗米粉……
  日子如流水般流淌。在那一页页翻过的时光中,我分明听见城外新修机场的引擎轰鸣,开发区建筑工地的咚咚钝响,洒水车为行道花喷水时的音乐……
  

  我的老家在旧称“宝庆北路”的山旮旯里。爷爷年轻时做过挑夫,挑山货进城,又捎些百货回来。父亲则为当年的宝庆纸厂用板车拖过麦秆。爷爷和父亲常对我说,好好攒劲读书,将来进宝庆府,做个城里人。之后的岁月里,我于高考场上拼搏,三尺讲台耕耘,几次选调,虽经曲折,却一步步向着“宝庆府”靠拢。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图为邵阳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 影像中国

本报记者 肖克寒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