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巴蜀风18期 2024·春

其他分类其他2024-04-16
263

巴蜀风

Spring
2024
甲辰「龍年」

总第
18期

服务巴蜀儿女
引领巴蜀新风
建设幸福广东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甲辰·春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

“天地玄黄,远古洪荒;沧海毕,巴蜀立。”
——何开四《巴蜀文化赋》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09号广东大厦四楼
电话/传真:020-81735283
邮箱:gdbashuh@qq.com
QQ:717895754 

联系本会:

版权声明:本会属非营利社团,本刊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目的仅为文化传播。如图文涉及您的版权,请联系18028681678(微信同号)删除。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内部资料 妥善保存)

东亚人类摇蓝-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  距今200多万年

编委:

温志明  田仁军 黄泽航  张清云 周树和  吴玉辉 邓明超  陈    琼

责编:

右手

顾问:

石安海  温思美  张学军  刘人怀 刘义松  王旭东  李舜昭  叶林宏 孙跃山  蒙    琦  严贤德

目录

Directory

P

2

顾问 编委

温志明:把握大势,成就大我

P

6

卷首开篇

P

4

目录

P

36

天下巴蜀

P37  陈伟平:清代四川闽粤移民的乡神信仰

P44  朱自清:重庆行记

P

55

粤韵风华

P56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简介

P61  巴蜀会起源

P63  巴蜀会历届主要领导

P66  弘艺大舞台

P

14

巴山蜀水:成都

P16  杨若虚:成华区名由来与其他

P24  西蜀中人:成都建城到底始于何时

P27  罗熠:成都古塔,山水间的文化坐标

P

72

巴蜀文化

P85  名家书法

P86  张学军作品

P88  任德全作品

P89  胡凌作品

P90  瀚海墨香

P91  黄大谷作品

P92  钟建强作品

P93  蒋德斌作品

P

95

家乡味道

P96 鱼公子:落雨天,留客天,我们推豆花等你

P99  王十月:衔杯记

P73  文苑拾贝

P75  马国文 张胜:为了一个梦想--巴蜀儿女之歌

P76  马国文:清明祭

P78  张效民:诗三首

P80  华强:巴蜀风·湾区情

P

108

本会消息

P109  弘艺大舞台举行元旦公益演出

P110  大湾区400余名川渝建设者坝坝宴里叙乡情

P111  徐卫民作品展在广东巴蜀书画院举行

P113  佛山工委会举行2024年会员家属大团年活动

P114  我会第四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P118  我会执行会长陈琼出席深圳红星救授队总结大会

卷首开篇

雨水到,草木萌动

把握大势,成就大我
—— 在9·17建筑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大会,目的是在大规模的造城运动之后,在后房地产时代,帮助我们在粤的建筑企业联系起来,合作起来,共赢未来。这次大会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没在座的川渝籍企业家们,随着时间的迁徙,会深刻地认识到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会切身地分享到或者感受到它的历史价值。

温志明

原南海舰队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南方报业集团公司原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老会长、咨委会主任 温志明

    我讲什么呢?今天下午,赖明主席的报告,荣誉理事长蒙琦的报告,信息量很大,涉及到建筑市场和未来的方方面面,我在这里也听了,感触很深。

    今天这种场合,要我来讲话,特别作为一个老领导来讲话,还是有点心虚的;因为在座的我们的石安海主席、王旭东厅长,这些在巴蜀会任过职的、服过务的、授过勋的老同志,他们比我更年长,他们对国家、对这个社会、对我们在粤的巴蜀儿女的贡献,比我更大更多。但是,石主席特别强调,这次他不讲话了,所以我今天就作个替补。

    如果我要再说,我说的可能大家不一定接受。第三只眼看世界,没有谁说的一定是对的,没有谁说的一定是错的。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判断,不同的认可。
    我说什么呢?我想说我们在粤的川渝籍企业家们,各商协会的会长们,我想送大家三句话,九个字。
    第一句话是“识大局”。我在这里讲的“大局”,第一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宇宙运行规律的宇宙观,世界发展的世界观。我们说宇宙观,不能说得太多、扯太远。多少的科学家做研究,做来做去最后都走向了神学,最后都研究不明白。我们只能说与我们贴身感觉最紧密的一点,就是我们

这个宇宙我们这个太阳系,每20年土星和木星就会相会,这就是“三元九运”中的一“运”;每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会,也就是“三运”,“三运”为“一元“;每180年9大行星就与太阳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三个“元”九个"运"。现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已经运行到第三元第九运,也就是“离火运”。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未来的20年,火运、离火运所属的产业是大发展的趋势。我们要顺应这种宇宙运行的规律,好好地把握,去发展自己的事业。第二,我要说的是“世界观”。要看到近代科技革命之后,西方文明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但是形成了与生俱来的竞争,竞争到失控的时候,都会走向对抗,走向战争。这是西方丛林文明的法则。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趋势。现在我们这个的地球,由于人类的过度竞争和践踏,实际上处于灾难之中;我们的社会也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心态也是一样,处于焦躁之中。这就是我们大家目前面临的大局。我们处在这样的大局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规律已经危及到我们的生存了。

    第二句话我要讲的是“做大我”。为什么要“做大我”?我想不用我展开说太多。我们都知道,我们很多人在这种趋势面前,在西方式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甚至走向文明冲突的情况下,

2023年9月17日
广州琶洲  保利洲际酒店
在粤川渝籍建筑企业大会

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都是很缈小的。我们一定要融入一个团队、一个平台、一个组织,甚至融入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获得发展。那怎么才能获得发展?就要既有“我”又有“你”。因为“我”没有“你”的帮助,就不会有“我”的成功。所以我们要做“大我”。“做大我”就要有利他思想,利他的精神,要有公平合作的态度。我们这次大会,就是希望各个地区的建筑企业能够找到共同的思想,合作起来,大家抱团去发展。今天赖明主席讲的,你们将来要向科技化、环保化、绿色化发展,靠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必须要“做大我”。

2023年9月17日
广州琶洲  保利洲际酒店
在粤川渝籍建筑企业大会晚宴

    第三句话叫“创大业”。我们大家可以看看一个共济会。它的创建者是一帮石匠,他们能创建这么一个强大的组织,(能)掌控整个世界,我们在中国这个土地上,我们更有条件做大事,大家好好合作。怎么合作?过去我知道的也有不少的同志作了不少的合作,但很多是失败的,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规矩,没有制定很好的规则。所以,我希望大家,要 “创大业”,单靠你自己是不行的,要大家抱团去创大业。怎么创大业?第一,要制定公平的、

合理的、透明的规则;但是仅仅有规则还不够,还要有透明的管理、透明的分享。我们很多老板的所谓合作就是不报告、不透明、不分享,所以才合作不下去。
    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都是很缈小的。我们一定要融入一个团队、一个平台、一个组织,甚至融入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获得发展。那怎么才能获得发展?就要既有“我”又有“你”。因为“我”没有“你”的帮助,就不会有“我”的成功。所以我们要做“大我”。“做大我”就要有利他思想,利他的精神,要有公平合作的态度。我们这次大会,就是希望各个地区的建筑企业能够找到共同的思想,合作起来,大家抱团去发展。今天赖明主席讲的,你们将来要向科技化、环保化、绿色化发展,靠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必须要“做大我”。

    第三句话叫“创大业”。我们大家可以看看一个共济会。它的创建者是一帮石匠,他们能创建这么一个强大的组织,(能)掌控整个世界,我们在中国这个土地上,我们更有条件做大事,大家好好合作。怎么合作?过去我知道的也有不少的同志作了不少的合作,但很多是失败的,这是为什

么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规矩,没有制定很好的规则。所以,我希望大家,要 “创大业”,单靠你自己是不行的,要大家抱团去创大业。怎么创大业?第一,要制定公平的、合理的、透明的规则;但是仅仅有规则还不够,还要有透明的管理、透明的分享。我们很多老板的所谓合作就是不报告、不透明、不分享,所以才合作不下去。

    我今天晚上要讲的就是这9个字:识大局、做大我、创大业。为了实现这9个字的理想,我们巴蜀文化促进会一代一代的老领导——刚才(田)会长也讲了——从1990年代开始,就是希望大家抱团发展。为了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的发展,响应大家的需要,我们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如果今后大家有什么需要,可以打电话给秘书处,我们可以组织专家跟你们合作,进行咨询,把大家的事情做好。
    中秋国庆很快就来了,值此佳节到来之际,我在这里祝愿在座的各位:身体更健康、家庭更幸福、事业更兴旺、好运更长久!

(根据视频资料整理,已经本人审阅,标题为编者所加)

武侯祠名联  清·四川盐茶使 赵藩 撰

        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四川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美食之都, 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2月,全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
        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2126.8万人。 成都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
        成都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境内金沙遗址有3000年历史, 舜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故名成都;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县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2023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4.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370.9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5109.0亿元,增长7.5%。

成都

巴山蜀水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青铜爬龙器盖

成华区名由来与其他

文/杨若虚

        行政区划,简单来讲即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文化、风俗等客观因素,把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区域。大到一个省、市,小到一个社区、村,这些都是行政区划的范畴。成华区为一级行政区划, 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次年1月1日起区政府正式对外办公。据成华区政府官网介绍,其区划范围:“辖原东城区的椒子街、双桥子、双林村、猛追湾、跳蹬河、建设路、府青路、二仙桥8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和圣灯、保和、青龙、龙潭4个乡(圣灯、保和、青龙、龙潭现分别改设为街道办事处)。”全区现辖14个街道,99个社区。    
        1949年后,成都的区划多有调整,其中1990年的区划调整变化最大,时将两个城区(东城区、西城区)、一个郊区(金牛区)调整为五个城区,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这种区划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区

划调整过程中,新区如何命名甚为重要,与其他四个区名的确定过程相比,成华区的区名确定过程较为曲折。
        1949年前成都市曾设置了14个区,后于1950年调整为8个区,1951年又调整为6个区,那时每个区的区名均以数字表示;1953年成都市调整为5个区,时以方位、地理实体等来标识每个区区名,即东城区、西城区、望江区、龙潭区、万

        从历次调整情况看,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的趋势是辖区数量逐渐减少。这样的区划格局有利于统一管理、节省开支,但随着成都市人口的逐年增长,这种区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比如人口管辖过多,当时各区人口管辖平均人数超过70万,而当时国内标准50万以上城市规模就定性为“大城市”,这样庞大的规模让各区政府常感工作力不从心,东、西城区分别管辖了30个和26个街道办事处,几乎是其他省会城市的三倍。诸如此类种种问题,引起成都市政府的注意并着手进行关于区划调整的调研。
        早在1976年,当时的市委领导就组织召开关于城区区划调整的专题会议,随后的1980年和1984年又草拟出城区区划调查方案,考虑到条件尚未成熟,这些方案并没有报批与实施。1986年,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建委、民政、规划、财政、人事、城市科学研究会以及市委研究室等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对行政区划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派员考察了南京、济南、石家庄、郑州、西安等五个城市,在此基础上设计成都市区划调整方案。根据当时的行文推测,至少有两种方案拿出来进行最后的论证,两个方案分别是设立六个区和设立五个区,最后实际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案。显然,数量之外,区名的确定也是重要一环。

年区;1960年成都市调整为3个区,分别为东城区、西城区以及郊区(金牛区)。

针对区划调整后拟定区名问题召开一次座谈会的详细情况。这次座谈会邀请了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市政协、参事室、地方志办公室、社科所等熟悉成都历史及地理情况的10位人士参加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就一个:新成立的五个区各叫什么名字。
        该会议确立了拟定区名的总原则:“我们提出行政区划命、更名称,要有专有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鲜明的地方特色则是专有性的基本条件。因此,在行政区划调整命、更名时,应着重从其境内著名的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或当地古旧名称中筛选拟定;各行政区域内的历史、地理、名胜、典故等等都可以作为命、更名的重要依据;作为区名,既要有历史、文化的特点和深度,反映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又要上口易读,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根据这个原则,会上提出了将原东城区更名为锦江区;西城区更名为百花潭区;金牛区保持名称不变,新命名两个区分别取名为望江区与万年区的方案。
        与会专家对于锦江区、金牛区之命名并无异议,对于“百花潭区”与“望江区”二名,多数参会者认为改名“青羊区”与“武侯区”更加合适,这四个区的命名很快达成一致。方案中的“万年区”位于成都东郊,“区内缺少赖以定名的有意义的历史文物和著名的人工建筑物”,原方案提出以万年场为区名。

        在多轮论证、征求意见基础上,1990年6月30日成都市地名办公室上报市政府《关于恢复调整我市城区行政区划拟定区名座谈会的情况汇报》,汇报两天前

此场镇早在明代就已存在,今虽废但名犹存,但有专家认为“此名虽然显得俗气和平淡,但字面却有吉祥之感”。

        但大多数与会专家对于“万年区”之名不太满意,于是有人提出以流经该区的“沙河”作为区名,“因它是境内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是贯穿区内最长的河道,毕竟反映了成都河流密布的地理特征”;还有人提出以“猛追湾”作为区名,因为“它的知名度比沙河要大”,群众知晓度比较高;还有建议以“龙潭”作为区名,其命名理由来源于区内的龙潭寺,“蜀后主刘禅曾在那里的水塘洗澡有关,用以名区是对有关三国事物的发掘”,此外还有专家建议用区内老场镇名“圣灯”“青龙”作为区名。另有专家建议用东郊工业基地的“建设”作为区名,以及其他的建议,如“东郊是我市电子工业集中地,为了反映建设成就,可否将该区命名为‘科技区’。”与会专家对于该区命名意见不一,到会议结束也未达成一致意见。虽然东郊新区名字悬而未决,但会议“求得了对部分区名的共识,而且拓宽

《华阳县境全图》(局部)

了对拟定另一部分区名的思路,增加了选择余地。”
        对于即将到来的成都市重大区划调整,成都市地名办公室还准备了一份备用方案——《城区行政区划恢复调整备方案》。在这份方案中五区区名分别是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望江区、圣灯区。或许考虑到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使用较久(北京市直到至今也是保留东城区、西城区的区名),群众知晓度高,其区名保持不变,对于新成立的两个区均以域内著名人工建筑物为名,望江区来源于著名的望江楼(崇丽阁),圣灯区来源于古刹圣灯寺。

        位于成都东郊的新区名字在相关文件中已经有“万年区”与“圣灯区”出现。圣灯区、万年区这两个名字虽然都是区内寺庙、场镇为名,但作为寺庙,圣灯寺的名气无法和青羊宫、武侯祠相提并论;万年场的知晓度也无法和标志性地理实体锦江、金牛坝同日而语,但行政区划调整迫在眉睫,成都市地名办公室在多个名称上反复斟酌,举棋不定。名不定而言不顺,东郊新区取什么名字成为摆在成都地名办面前的一道难题。

《四川省成都县全图》(局部)

        综合各方意见后,成都市地名办在1990年7月5日上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成都市城区行政区划的请示》(代拟稿)中确认五区区名分别是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和万年区,最后东郊新区名称确认为“万年区”。万年区作为区名并非第一次使用,早在1953年成都即设立过万年区,不过其存在时间很短,1955年即撤销。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名称可以取代,一切看起来就要尘埃落定之时,在短短二十天多后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1990年7月2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向四川省人民政府上报《关于恢复调整成都市城区行政区划的补充请示》,其中锦江、青羊、武侯、金牛作为区名未变,而原先拟定命名的万年区变更为“成华区”。该文件附件对于各区区名缘由进行了详细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以成华名区有较好的地名基础。该区境内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和华阳县,且在地名上亦有反映。如知道1957年才撤销的原华阳县成华乡(并入今保和乡)和今龙潭乡境内的成华桥、成华堰等,皆因地处原成都、华阳两县交界处而得名。成华指代成都、华阳,是原成都县、华阳县名称的简写,也是成华两县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行政地域名称恰如其分的反映。成华一名内涵丰富,古文中‘华’又与‘花’字相通。

从深层联想,成华一名中蕴含有‘成都之花’或‘成都之精华’,这样就将‘成都现代工业精华之区——新兴的电子工业集中地’这一层意思转注于区名之中,从而使成华区名更显雅致。”

        应该说,命名为“成华”,妥帖、绝妙。“成华”之名突破了地理实体、人工建筑物或当地古旧名称作为区名的窠臼。取旧时成都县、华阳县中的首字来命名,既有历史底蕴,又能满足现实的变化,比之锦江、青羊、武侯、金牛等区名,可谓是毫不逊色,旗鼓相当。
        “成华”之名并非成都市地名办公室首创,而是使用甚早的地名称谓。旧时,这样的称谓并非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表示一个地理概念。长期以来成

都为成都县、华阳县两县共治的格局,很多旧时文献中都有相应的称谓,例如,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成华同为省城附郭,秦时即有成邑,唐时始有华阳。”清光绪《增修灌县志》:“成华之凤凰、龙泉、牧马诸山,皆青翠可摘。”成都与华阳两县交界的地方也有冠以“成华”的地名。如旧时的《华阳县境全图》中就有标注“成华埝”;旧时的《四川省成都县全图》中也有类似的地名“成华堰”。
        “成华”之名也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比如1910年7月发行的《蜀报》中即有一篇文章名为《成华城议事会议事规则》

《蜀报》

一文,这里的“成华”即是成都县、华阳县两县简称。即便是成都建市后,“成华”之名仍在使用,如当时畅销报纸《新新新闻》中刊载了《成华区土地清丈办事处招录测绘生》(1937年9月10日。此处“成华区”非现在意义的成华区,而是成都县、华阳县区域之意),以及《成华廿六县市积极筹设参议会》(1944年8月28日);1924年吴虞在日记中也写到:“王伯杰来信,约二十八日下午五时,在宾宴春举行成华旅京学界同乡会聚餐团拜,请我加入。”再如,1945年抗战结束后,在成都办学的原光华大学迁回上海,光华大学成都分部随即更名为“私立成华大学”。该校地址“光华村”,也位于旧时成都、华阳二县交界地带。可见成华之名是有较大的影响以及较高认知度的。

        成华区命名已经过去30余年,其命名并无太多争议并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虽然区内没有如青羊、武侯这般知名的寺庙道观,也无金牛、锦江这般坚实的地理实体,但与其他四区命名相比并未落于下风。这样的命名,足以成为成都现代地名命名的典范。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巴蜀文史》,作者杨若虚

成华大学校微

成都建城到底始于何时?

文/西蜀中人

        成都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两千余年来城址未迁,城名未改,这在中国大城市中绝无仅有。它不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都协会认定的中国十大古都之一。但关于成都建城到底始于何时却存在争议:有从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新城算起,迄今共2300余年;也有的从公元前347年蜀王开明九世迁都成都,在武担山以南建立王城算起;还有一说更早,从金沙遗址的年代开始算起,推断成都的建城史超过3000年。但最流行的一种说法还是第一说,即张仪张若筑城说,广泛出现在介绍成都的各种宣传媒介之中。

影视剧中的张仪形象

        到底哪种说法更准确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城市"这个词的最初定义。“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指为了防卫,用城墙等设施围起来的区域。《管子·度地》中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市”则是指进行商业交易的场所。这两者相结合,构成了最原始的“城市”形态,也就是说拥有高大封闭的城墙和商业场所是组成城市的最基本要素。而商周

时代的成都,无论是从金沙遗址或者十二桥遗址、羊子山土台遗址来看,在建城规划上最重要的特点便是不筑城墙,是一座不设防的工商业城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开明王朝曾因成都平原的水患三次迁都,一迁新都,二迁广都(今双流),三迁成都。成都商业街曾发现过开明王朝时期的蜀国王族船棺墓葬,就可以想见当时蜀人以船为家的生活习俗和遍布沼泽河流的成都,唐人岑参在《石犀》中曾有很生动的比喻: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在这样的环境下修筑城墙其难度可想而知,也难怪蜀王会三迁国都了。

成都商业街发现的古蜀开明时期船棺墓葬遗迹

        所以说成都城的历史, 还是应该从张仪、张若二人初筑时算起。而成都环境卑湿,遍地皆是沼泽,加上土质疏劣,筑城极不容易,屡筑屡坏。《创筑羊马城记》云:"张仪之经营版筑,役满九年",甚至还留下过“龟化城”的典故,据《搜神记》记载:“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成都新城筑成之艰辛可见一斑。张仪所筑成都城,仿秦都咸阳制,由大城和少城构成,其中大城是新城 ,少城则在古蜀故都基础上筑成,形成城中有城,二城并立的格局。郡治大城,县治少城,修整里匮,市张列肆(已经有了市场),并"置盐铁市官并长丞",纳

入秦国郡县体系之中,至此成都城的雏形基本形成,城址至今未迁。

张仪、张若所筑成都城示意图

        综上所述,从城市最初的定义来考察,成都作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的历史应从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新城算起。当然,成都古代文化的历史远远不止2300余年,辉煌灿烂的金沙文明便是明证。上面讨论的只是狭义范围内成都城市的历史而已。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巴蜀方志》,作者西蜀中人
西蜀中人:黄酉立,男,业余撰稿人,巴蜀文化推广者。成都市地方志学会会员、郫都区扬雄学会会员。擅长巴蜀地情资源的挖掘整理,已在各类平台发表相关文章一百余篇。

成都古塔:山水间的文化坐标

文/罗熠

        行走在成都城乡,时常会看到一个个挺拔的身影,无声地站立在山水之间。这就是成都现存的数十座古塔,它们历经岁月与风霜的洗礼,依旧傲然矗立,共同见证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其中仅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塔就有9座。

佛塔:梵音缭绕,佛影庄严

        “塔”本是梵语“stupa”的音译,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汉代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各地陆续兴建。所以,在各类古塔中,佛塔无疑是最为“正宗”,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类。成都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9座古塔中,有8座都是佛塔。
        佛塔原本都是附属于寺院的,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砖石结构的塔显然比砖木结构的寺院更

新都宝光寺舍利塔(陈波摄)

容易保存下来。所以现存的佛塔中,很多已经失去了寺院的“陪伴”,有塔而无寺。
        成都地区唯一一座仍完整保留着中国佛寺早期“寺塔一

行宫时,挖出一个装有13颗佛舍利的石函。唐僖宗随即命人在此修建一座13级佛塔,并将舍利供奉于塔内。宝光寺舍利塔历经千年岁月,历代多次培修,现仍保持着唐代风貌,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宝光寺舍利塔的另一大奇观,是它从第七级塔身开始,向西倾斜了2度,却倾而不倒,所以也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
        成都地区的另一座唐代佛塔,是位于都江堰市北郊灵岩山上的灵岩寺千佛塔。这是一座实心石雕覆钵式塔,系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灵岩寺时修建,通高只有3米,下设须弥式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各层雕满了1058尊结跏趺坐佛像,故名“千佛塔”。千佛塔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印度传统的“窣堵波”(即stupa)风格,与中国化的楼阁式佛塔风格迥异,对巴蜀地区早期佛教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位于邛崃市高何镇的石塔寺石塔,是一座造型奇特的佛塔。这座塔原名“释伽如来真身宝塔”,建于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公元1169-1172年)。它的独特之处,其一是塔身全

新都宝光寺舍利塔(莲莲摄)

体、塔踞中心”格局的,便是成都人很熟悉的新都宝光寺舍利塔。这座舍利塔位于宝光寺的中轴线上,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逃往蜀中,在当时的寺内修建

部用红砂石雕砌而成,这在我国现存的古塔中是较为少见的;其二是它的两重须弥座上修砌有“围廊”,12根石柱支撑起宽大如雨篷的塔檐,这种造型在国内古塔中也是非常罕见的。石塔寺石塔为何要修成这样与众不同的造型?这一谜团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研究。
        成都地区现存古代佛塔最多的当属彭州市,云居院塔、镇国寺塔、正觉寺塔这三座宋代佛塔均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堂县淮口瑞光塔、简阳圣德寺塔等佛塔也各具特色,它们经历千年风霜洗礼幸存下来,仿佛仍然缭绕着信徒们虔诚的佛音梵呗,也让今天的我们仍然能亲眼看到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此外,我国古代高僧去世后,往往会在墓地上修建“墓塔”,墓塔的形制往往脱胎于佛塔,但规模较小,用途也和佛塔不一样,应当单列一类。不过成都地区现存的墓塔可观者不多,在此就存而不论了。

邛崃石塔寺石塔(陈波摄)

风水塔:提振文风,镇压水火

        塔原本是佛教的专利,然而自宋代以后,修建佛塔之风已不如以往兴盛,新建的佛塔数量锐减。但是塔类建筑并没有走向消亡,反而随着明朝初年风水堪舆之学的盛行,开始摆脱了宗教建筑的限制,开始从佛国走向人间,一批风水塔应运而生。

简阳圣德寺塔(陈波摄)

        风水塔,顾名思义,主要用于堪山理水、点缀风水格局,或为弥补地形缺陷,或为振兴文风,或为镇压水火之患。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风水关系一地民众的“气运”,所以很受重视,几乎县县都修建有风水塔。
        成都唯一一座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风水塔,是位于都江堰市区的奎光塔。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

历史虽不算悠久,却创下了一个全国纪录——它是我国现存层数最多的古塔,多达17层。当时,灌县知县周因培深感当地文风不振,他认为岷江出灌口之后,水系在平原上呈扇形分散开来,虽然灌溉了万亩良田,却也把灌县的“文运”冲散了,以致于整个清代前期灌县考中进士者寥寥,所以必须择

淮口瑞光塔(陈波摄)

一地点修塔,以镇住“文运”。所以周知县带头捐钱,重修毁于明代的奎光塔,以期重振灌县文风。
        奎光塔的修建过程,正是以塔补风水缺陷、从而振兴本地文风的范例。成都地区大多数风水塔的修建皆缘于此,如蒲江文峰塔、邛崃文笔塔、都江堰魁星阁(名为“阁”实则为塔,取“魁星高照”之

意)、邛崃火井崇嘏塔(为纪念五代才女黄崇嘏而建)、简阳石盘题名塔(取“金榜题名”之意)等等。当然,修塔未必能真的能让人科场高中,但它至少能反映一个地方对文教事业的重视。例如奎光塔建成后,周因培将结余银两在塔下修建了“蜚英”文舍,并开馆授课,在他的重视和培养下,清代中后期灌县先后有5人考中进士、33人考中举人。而对正在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功课之余,抬眼望见它们高大挺拔的身影,也往往能带来些许期待、些许慰藉。

彭州云居院塔(莲莲摄)

为求得风调雨顺、不受水患袭扰,往往在河岸易发洪水之处建塔,“镇”住洪水。这类风水塔往往命名为“镇江塔”或“回澜塔”,“回澜”取自韩愈《进学解》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之意。
        邛崃回澜塔又名镇江塔,相传明朝时南河水患严重,有高僧实地勘测后,认为此地有恶龙作怪,当地士绅便募资修建了这座回澜塔,以期镇住妖龙,果然塔修好后便再无水患。
        邛崃回澜塔高达75.48米,是四川最高的古塔,也是全

        风水塔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镇压水患,也就是传说中的“宝塔镇河妖”。在古代,洪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一旦河水泛滥导致农田被淹,农民往往会颗粒无收,后果十分严重。所以,

国第三高的砖塔。它的高度相当于一幢25层的现代大楼,在古代,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撼的高度,即使站在十余公里外,也能一眼望见它的雄姿。所以自建成以来,回澜塔便成了

彭州镇国寺塔(莲莲摄)

邛崃的地标。据说每当天气晴朗时,从特定的角度观看,回澜塔倒映在南河的碧波之中,如同一支利箭,而南河上的“川南第一桥”如同张开的弓,形成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奇特景观,被称为“弓桥箭塔”。“弓桥箭塔”与“回澜倒影”一同被列入“邛崃八景”,可见回澜塔在邛崃人心目中的地位。

汉源洄澜塔(罗熠摄)

        除邛崃回澜塔外,成都地区还有一座汉源洄澜塔,位于崇州市怀远镇西河畔。有意思的是,虽然名称相似,但修建这座塔的目的却是镇火患而非水患。清道光年间,新任怀远分州县佐冯权自称精通《周易》,认为此地火灾频发,是因为江水直流而下,不能回流克火,所以需要在江边修建一座风水塔,让江流回旋,以克制镇上的火患。可能也正由于

这个原因,这座塔本应名为“汉原回澜塔”(汉原是怀远古称,十六国时李雄据蜀期间曾在此设汉原郡),却人为地在“原”和“回”字加上了三点水,成了“汉源洄澜塔”。可能命名者也期望名称中的“水气”,能为克制火患增加一份力量吧。

简阳禾丰字库塔(陈波摄)

字库塔:敬惜字纸,珍视文化

        我国历来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认为写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丢弃时也应当以焚化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种朴素的敬重、珍视文化的思想。自宋代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读书的功用越来越凸显,焚烧字纸也变得日益郑重。例如清康熙皇帝曾训示:“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为此,专门焚烧字纸的设施

 ——字库塔便应运而生。字库塔,又称“字库”“惜字宫”“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等,最早出现于宋代,明清两代已经相当普及。字库塔多分布于我国南方,而四川又是我国现存字库塔最多的省份,据统计,全省现存的字库塔超过200座。由于字库塔实用性较强,故多修建在场镇闹市或道路边,堪称最“接地气”的古塔。
        成都作为四川省会,文人墨客云集,城内的字库塔想必不在少数,如今成都仍然保留着“字库街”“惜字宫街”的街名便是明证。然而如今成都中心城区的字库塔基本上已消失殆尽,留存至今的字库塔仅剩北糠寺街字库塔,这也是成都中

心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古塔。这座建于清代的字库塔安然矗立在繁华的太古里街区,为这片灯红酒绿的时尚街区带去了一丝古典的气息。
        去过崇州街子古镇的游客,一般都会对古镇入口处一座高大华丽的字库塔印象深刻。这座名为“朝阳村字库”的字库塔,是成都地区字库塔的典范之作。它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原建在药王庙内,如今庙毁塔

北糠寺街字库塔(陈波摄)

存。这座字库塔通高18米,塔身修长秀丽,塔形为五级六角楼阁式,每层塔身外塑有六根龙形柱,檐角悬挂有风铃,每遇风起便叮咚作响。
        朝阳村字库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塔身极其精致的砖雕,有神话传说、山水风景、人物鸟兽、卷草花卉等图案,其中还有水漫金山、雷峰塔等《白蛇传》中的场景,是考证白蛇故事演变的珍贵资料。
        位于邛崃市牟礼镇的兴贤塔,也是一座工艺高超的字库塔。它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7年),为仿木三重楼阁式砖塔,塔身装饰着琉璃构件,雕刻有人物、花卉等纹饰,运用了浮雕、镂空雕等各种技法,精巧华丽。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张先进教授认为,兴贤塔堪称四川乃至中国字库塔中造型最美、装饰最细、内涵最丰富、工艺最精湛的极品。
        据兴贤塔的塔铭记载,修建此塔的目的是“继镇江之芳踪、培阖郡之风水”,镇江(塔)即前文提到的邛崃回澜塔,

可见兴贤塔不仅是一座字库,也兼有风水塔之功能。
        时过境迁,遍布成都各地的字库塔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功用,古人焚烧字纸的灰烬也早已飞散无痕。但它们承载着华夏子民们敬惜字纸、珍视文化的美好祈愿,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附:成都现存主要古塔一览表

本文原载《成都日报》,作者:罗熠,摄影:莲莲、陈波,经作者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刊于微信公众号《巴蜀风物志》 作者罗熠

清代四川闽粤移民的乡神信仰

文/陈伟平

编者荐语:
        此文较详细地论述了清代四川闽粤籍移民乡神信仰的产生,分析了乡神信仰本土化的过程及其对族群意识形成的影响。

        闽粤地区自古便以民间信仰高度发达而著称。在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中,不少闽粤地区的乡神信仰伴随着移民的步伐传入到四川,逐渐落地生根,成为了清代四川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乡神”,不但囊括了移民会馆内的“乡神”,也包括了移民会馆外形形色色的各类原乡神灵。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并存,维系着地域和群体的认同。
会馆之乡神:群分与合祀
        在四川,移民会馆是表现省籍差异最主要的形式,而乡神祭祀是会馆最重要的职能,故“互以乡友谊连名建庙,祀其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在闽粤移民会馆中,福建会馆多数以信奉妈祖为主,故别称“天后宫”或“天上宫”。广

南华宫(金堂土桥)

天下巴蜀

九曲黄河第一湾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

清道光《中江县志》内页

言,该信仰在原乡并不居于优势地位.在四川也很难在会馆之外寻到六祖信仰的踪迹。因此,很难将会馆乡神信仰与四川闽粤移民的民间信仰等而视之。
        清乾嘉以来,会馆作为四川移民乡籍意识的直接表现,在城乡广泛建立。在各省会馆乡神的选择中,神灵与原乡的关联固然需要考虑,但神格的高低,神力的大小,与正统的关联更为重要。这一点在闽粤会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清末江津天后宫首事钟云舫通过楹联的形式,把天后比作可与禹王、佛祖相提并论的大神,在日常的会馆祭祀中,向会众阐释供奉天后的意义。在乐至县永兴场南华宫,新建碑记云:“乐邑永兴场之建南华宫也,人本侨居,籍原南海,地通车免,基植东山”,特别强调地缘认同与六祖信仰的密切关系。在屏山县楼东场,乾隆十九年(1754)创修南华宫时,首事为了向会众说明六祖的来历,专门将从京师誊回的六祖事迹勒石刊碑。碑文详列了历朝对六祖的崇封,希冀会众能够理解为何崇祀六祖的原因。
        会馆乡神信仰的建构也是四川闽粤移民群体内部整合的

东会馆则以信仰六祖惠能为主,别称“南华宫”。   
        虽然天后和六祖信仰源自闽粤,但在四川,这类信仰却多数局限于会馆内,并没有扩散于城乡街闾。有的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四川航运业的发达关系密切,但与随处可见的镇江王爷庙和杨泗将军庙相比,妈祖信仰在四川航运业中却很难发现踪迹。同样,六祖信仰也缺乏一定的根基。对以客家人居多的闽粤移民而

结果。在四川的闽粤移民中,除了大量的客家移民,也有为数不少的闽南与广府移民。闽南移民在四川分布广泛,尤以沱江流域最为集中。他们依靠河坝地区的开发,以经营烟草和糖业致富。一些家族甚至在全川建立了庞大的宗族网络,拥有强大的社会和经济实力。同样,在广东移民内部,还有不少来自广府和粤西的非客家移民。其中既有经商的移民,还有因其他原因迁入四川的移民。这些移民虽然人数不及广东客家移民,但因多居于市镇,善于经营,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也成为粤籍移民中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
        闽粤移民内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使会馆乡神信仰必须要体现相应的整合功能。为了达到目的,不少会馆建构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在华阳县,天后宫的运作组织被冠以“新罗氏”的称号。该名称的使用,将双方的共同源流上溯到了东晋时的新罗县,在文化和地域上融通了汀州移民和龙岩州移民。同样,天后与六祖作为原乡大神,远溯唐宋,又名列国家正祀,两者的影响力也足以为群体历史记忆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由此,“曹溪”“九牧”等词汇逐渐在许多闽粤会馆的匾额、楹联与碑刻中成为省籍的代名词,融入到了移民的日常观念中,推动了群体内部的地域认同。
        在维系移民群体意识的同时,移民群体的本土化也对会馆乡神的建构提出了要求。土著力量的衰弱,移民落籍政策的宽松,加之土地买卖和租佃的频繁,在雍乾时代造就了四川乡村的散居形态,也使大规模的土客之争难以产生。特别是乾隆初年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各省移民群体的相互融合提供了条件。在信仰层面,本土信仰在此时也得到了闽粤移民群体的认同。无论是湖广会馆主神禹王的“蜀神楚化”,还是天后形象由海神到江河之神的转变,乃至六祖信仰与本土民间佛教的融合,都无不体现移民精神需求与现实

利益之间的平衡,也使不同群体的乡神信仰之间始终存在着模糊互通的边界。
会馆之外的乡神:族化与土化
        许多来自原乡的神灵信仰一直在移民内部不断传承。与会馆乡神体系相比,这些信仰所具有的原乡色彩更加强烈,所依靠的社会基础也更加深厚。尤其是在移民社会的环境下,它们与闽粤移民群体的日常生活与观念紧密结合,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民国《新都县志》内页

        在信仰形态上,乡神信仰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性。有的乡神被引入四川后,仍然以旧有身份得以供奉,其实质上是对原乡信仰的移植。如民国《新都县志》记载:“五灵寺,在县南二十五里滥泥沟,乾隆二十九年建,原名都爷庙,祀张都、李都、毛都及天后、关圣之像。相传张、李、毛三人为粤之长乐人,俱显官。明季兵燹,协力保护粤民,民赖以安。后俱阵亡,屡显灵异,粤民比户祀之。清初长乐人杨、

冯、缪、李、江、黄六姓移家入蜀,共建此庙,以达神贶,示不忘本也。”同样,在新都三河镇,来自广东长乐的杨、李、赵、张等姓氏.也共同修建了供奉三都司的都爷庙,并发展成为当地的信仰中心。
        另外,也有部分闽粤移民将乡神改造成为了迁入地的社

神或行业神,使之在功能上实现了“在地化”。如流行于粤东的矿神张道聪信仰,经由长乐黄埔张氏传入四川。在“乾隆初年,川南嘉定一带的铜厂亦曾有人立公神祠,俗呼张公祠。”此外,乡神与族神信仰的相互融合也是一种常见的形态。如祖籍福建永定高陂的江氏,其始祖江含川入蜀之时,特到族神东峰公“坟庙求默祷,并迎香火同来,至今燕坝家家户祝,有求必应。”定居川北邻水的广东乳源陈氏则自入川以来便供奉本族的族神“赦人公太”,历久不衰。同县的邹氏则将原籍乐昌县九峰堡的地方神朱公大王引入四川,并在篾落潭东岸铸像供奉,称曰:朱公大王,随来福主。邹氏族人强调:“前四字是神之原有徽号,下四字则系指其相随来川,降福邹氏之主宰之简称也”。在绵阳信义镇,从福建龙岩州入川的卢氏家族在祠堂边修建了石庙,供奉原籍而来的五显大帝。
        在四川,无论是何种形态的乡神信仰,都与宗族紧密相连。尤其是通过调查,相较于原乡,宗族成为了大部分的乡神信仰的主体,呈现出了明显的宗族化趋势。和闽粤原乡的集村不同,散居是四川乡村最普遍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弱化了基于乡情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此背景下,宗族关系作为相对稳定的因素在移民的原乡认同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四川广大的地域内,各类宗族组织的出现不但在产生时间上与会馆大体相当甚至略早,而且在规模与凝聚力上也胜于后者,成为闽粤移民重构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由于许多乡神与宗族的祖先关系密切,或本身就是由祖先演化而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宗族的符号意义远远超出了祖先。故而乡神信仰作为原乡的重要象征,被纳入到了宗族的建构中。一方面,宗族对乡神信仰的利用,不但使之成为宗族凝聚的符号,也成为与其他移民群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如南溪县赵氏家族为乡神寿佛修建了“水晶庙”,认为 “庙中所

祀之神曰寿佛,从粤俗所祀,不忘所自也”,“名虽庙也,俨若祠焉”。宜宾县李州仁家族独资修建了广东“都爷庙”,作为李氏家族的家庙,为其购置了庙产。广东入蜀的潘氏家族虽然认为“粤省蛮荒,旧多淫祀”,但“吾族之先粤人也,入蜀以来祖龛仍附祀孔圣、文昌、武圣、灵祖暨三位黄老仙师,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邻水的邹氏宗族致力于为朱公福主建庙设会,并以“广东福王”的名号向周边宣扬灵迹,努力扩大家族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乡神信仰逐渐发展成为宗族活动的重要依托。在纳溪县护国镇,原籍广东长乐的陈氏宗族于每年七月初六日定期举办国公会,祭祀乡神兼祖先国成公,并“于永邑湾滩河上地名黄桷岩有土数亩,购作蒸尝。”该会的祭祀等级与规模超出了祭祀祖先的清明会,成为陈氏宗族最重要的活动。特别是,一些闽粤移民也和其他移民一样,将乡神名号附于家庭内的祖牌或神榜之上,以符号化的形式将乡神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与会馆内的乡神信仰不同,各个宗族信奉的乡神形形色色,且来路不明。随着宗族制度的不断完善,其信仰的合理性也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作为宗族领袖的士绅,面对乡神信仰与淫祀的关联,内心更是充满矛盾。祖籍广东镇平的潘氏宗族就意识到本族祭祀的黄老仙师“殆粤中巫觋特灵者欤,楚人俸阴师怪异与三仙相若。”邻水的邹氏因无法解释朱公大王的来源,也受到外人的质疑。在此情形下,如何有机地将乡神信仰与礼制建设相互协调,满足本土发展的需要,成为了许多宗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乡神信仰内涵的改造,不同的家族给予了不同的方式。一是强调乡神是祖先信仰的一部分。二是强调乡神对于宗族繁衍的重要意义。三是将乡神形象予以充分的礼教化。在四川,会馆之外的乡神信仰远远比想象中的丰富和庞杂。

即便是在会馆消亡以后,作为和原乡的认同纽带,它们依然顽强地在不少闽粤移民后裔中留存下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和原乡相比,这些乡神信仰并没有成为族群分类的表征.清代四川五方杂处,散居共生的社会形态使这些信仰大部分局限于宗族内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扩散与整合,往往使闽粤移民的群体认同更多地停留在一种自然情感的层面。

作者陈伟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客家与移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文章转载中有所删减并配图。

本文原载巴蜀客家研究微刊,本刊转自公众号《巴蜀文史》

朱自清先生像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重庆行记》写于1944年9月7日,原载9月10日、17日、23日、10月1日昆明《中央日报·星期增刊》。他笔下的旧重庆与今天的重庆对照起来看,抚今追昔,让人感慨万千。

        这回暑假到成都看看家里人和一些朋友,路过陪都,停留了四日。每天真是东游西走,几乎车不停轮,脚不停步。重庆真忙,像我这个无事的过客,在那大热天里,也不由自主的好比在旋风里转,可见那忙的程度。这倒是现代生活现代都市该有的快拍子。忙中所见,自然有限,并且模糊而不真切。但是换了地方,换了眼界,自然总觉得新鲜些,这就乘兴记下了一点儿。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是一片汪洋,水,水,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云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没有,日光直

重庆行记

文/朱自清

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太大太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以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来,像变戏法的离开了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的,云霞的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视上,说到整个儿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天宽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的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切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

1917年重庆万州长江纤夫

张柏林1909年拍摄的长江重庆段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机上看云,有时却只像一堆堆破碎的石头,虽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

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傻子,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昆明虽然不见得四时皆春,可的确没有一般所谓夏天。今年直到七月初,晚上我还随时穿上衬绒袍。飞机在空中走,一直不觉得热,下了机过渡到岸上,太阳晒着,也还不觉得怎样热。在昆明听到重庆已经很热。记得两年前端午节在重庆一间屋里坐着,什么也不做,直出汗,那是一个时雨时晴的日子。想着一下机必然汗流浃背,可是过渡花了半点钟,满晒在太阳里,汗珠儿也没有沁出一个。后来知道前两天刚下了雨,天气的确清凉些,而感觉既远不如想象之甚,心里也的确清凉些。
        滑竿沿着水边一线的泥路走,似乎随时可以滑下江去,然而毕竟上了坡。有一个坡很长,很宽,铺着大石板。来往的人很多,他们穿着各样的短衣,摇着各样的扇子,真够热

闹的。片段的颜色和片段的动作混成一幅斑驳陆离的画面,像出于后期印象派之手。我赏识这幅画,可是好笑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扇子。那些扇子似乎只是无所谓的机械的摇着,好像一些无事忙的人。当时我和那些人隔着一层扇子,和重庆也隔着一层扇子,也许是在滑竿儿上坐着,有人代为出力出汗,会那样心地清凉罢。        
        第二天上街一走,感觉果然不同,我分别了重庆的热了。扇子也买在手里了。穿着成套的西服在大太阳里等大汽车,等到了车,在车里挤着,实在受不住,只好脱了上装,摺起挂在膀子上。有一两回勉强穿起上装站在车里,头上脸上直流汗,手帕子简直揩抹不及,眉毛上,眼镜架上常有汗偷偷的滴下。这偷偷滴下的汗最教人担心,担心它会滴在面前坐着的太太小姐的衣服上,头脸上,就不是太太小姐,而是绅士先生,也够那个的。再说若碰到那脾气躁的人,更是吃不了兜着走。曾在北平一家戏园里见某甲无意中碰翻了一碗茶,泼些在某乙的竹布长衫上,某甲直说好话,某乙却一声不响的拿起茶壶向某甲身上倒下去。碰到这种人,怕会大闹街车,而且是越闹越热,越热越闹,非到宪兵出面不止。

清末的重庆

罢,重庆的防空洞,真是大大有名、死心眼儿的以为防空洞只能防空,想不到也能防热的,我看沿街的防空洞大半开着,洞口横七竖八的安些床铺、马札子、椅子、凳子,横七竖八的坐着、躺着各样衣着的男人、女人。在街心里走过,瞧着那懒散的样子,未免有点儿烦气。这自然是死心眼儿,但是多出汗又好烦气,我似乎倒比重庆人更感到重庆的热了。

        话虽如此,幸而倒没有出什么岔儿,不过为什么偏要白白的将上装挂在膀子上,甚至还要勉强穿上呢?大概是为的绷一手儿罢。在重庆人看来,这一手其实可笑,他们的夏威必要多出汗呢?这儿重庆人和我到底还隔着一个心眼儿。再就说防空洞

今天的重庆

        衣食住行,为什么却从行说起呢?我是行客,写的是行记,自然以为行第一。到了重庆,得办事,得看人,非行不可,若

是老在屋里坐着,压根儿我就不会上重庆来了。再说昆明市区小,可以走路;反正住在那儿,这回办不完的事,还可以留着下回办,不妨从从容容的,十分忙或十分懒的时候,才偶尔坐回黄包车、马车或公共汽车。来到重庆可不能这么办,路远、天热,日子少、事情多,只靠两腿怎么也办不了。
        况这儿的车又相应、又方便,又何乐而不坐坐呢?
        前几年到重庆,似乎坐滑竿最多,其次黄包车,其次才是公共汽车。那时重庆的朋友常劝我坐滑竿,因为重庆东到西长,有一圈儿马路,南到北短,中间却隔着无数层坡儿。滑竿可以爬坡,黄包车只能走马路,往往要兜大圈子。至于

地,有些惊人,但不要紧,滑竿夫倒把得稳。从前黄包车下打铜街那个坡,却真有惊人的着儿,车夫身子向后微仰,两手紧压着车把,不拉车而让车子推着走,脚底下不由自主的忽紧忽慢,看去有时好像不点地似的,但是一个不小心,压不住车把,车子会翻过去,那时真的是脚不点地了,这够险的。所以后来黄包车禁止走那条街,滑竿现在也限制了,只准上坡时坐。可是公共汽车却大进步了。
        这回坐公共汽车最多,滑竿最少。重庆的公用汽车分三类,一是特别快车,只停几个大站,一律廿五元,从那儿坐到哪儿都一样,有些人常拣那候车人少的站口上车,兜个圈子回到原处,再向目的地坐;这样还比走路省时省力,比雇车省时省力省钱。二是专车,只来往政府区的上清寺和商业区的都邮街之间,也只停大站,廿五元。三是公共汽车,站口多,这回没有坐,好像一律十五元,这种车比较慢,行客要的是快,所以我没有坐。慢固然因停的多,更因为等的久。重庆汽车,现在很有秩序了,大家自动的排成单行,依次而进,坐位满人,卖票人便宣布还可以挤几个,意思是还可以“站”几个。这时愿意站的可以上前去,不妨越次,但是

重庆朝天门夜景

公共汽车,常常挤得水泄不通,半路要上下,得费出九牛二虎之力,所以那时我总是起点上终点下的多,回数自然就少。坐滑竿上下坡,一是脚朝天,一是头冲

还得一个跟一个“挤”满了,卖票宣布停止,叫等下次车,便关门吹哨子走了。公共汽车站多价贱,排班老是很长,在腰站上,一次车又往往上不了几个,因此一等就是二三十分钟,行客自然不能那么耐着性儿。

重庆夜景

        二十七年春初过桂林,看见满街都是穿灰布制服的,长衫极少,女子也只穿灰衣和裙子。那种整齐,利落,朴素的精神,叫人肃然起敬;这是有训练的公众。后来听说外面人去得多了,长衫又多起来了。国民革命以来,中山服渐渐流行,短衣日见其多,抗战后更其盛行。从前看不起军人,看不惯洋人,短衣不愿穿,只有女人才穿两截衣,哪有堂堂男子汉去穿两截衣的。可是时世不同了,男子倒以短装为主,女子反而穿一截衣了。桂林长衫增多,增多的大概是些旧长衫,只算是回光返照。可是这两三年各处却有不少的新长衫出现,这是因为公家发的平价布不能做短服,只能做长衫,是个将就局儿。相信战后材料方便,还要回到短装的,这也是一种现代化。
        四川民众苦于多年的省内混战,对于兵字深恶痛绝,特别称为“二尺五”和“棒客”,列为一等人。我们向来有“短衣帮”

的名目,是泛指,“二尺五”却是特指,可都是看不起短衣。四川似乎特别看重长衫,乡下人赶场或入市,往往头缠白布,脚登草鞋,身上却穿着青布长衫。是粗布,有时很长,又常东补一块,西补一块的,可不含糊是长衫。也许向来是天府之国,衣食足而后知礼义,便特别讲究仪表,至今还留着些流风余韵罢?然而城市中人却早就在赶时髦改短装了。短装原是洋派,但是不必遗憾,赵武灵王不是改了短装强兵强国吗?短装至少有好些方便的地方:夏天穿个衬衫短裤就可以大模大样的在街上走,长衫就似乎不成。只有广东天热,又不像四川在意小节,短衫裤可以行街。可是所谓短衫裤原是长裤短衫,广东的短衫又很长,所以还行得通,不过好像不及衬衫短裤的派头。

重庆长江索道

得穿着长衫来去,只在室内才能脱下。西服客人累累赘赘带着上装,倒可以陪他们受点儿小罪,叫他们不至于因为这点不平而对于世道人心长吁短叹。
        战时一切从简,衬衫赴宴正是“从简”。“从简”提高了便装的地位,于是乎造成了短便装的风气。先有皮茄克,春秋冬三季(在昆明是四季),大街上到处都见,黄的、黑的、拉链的、扣钮的、收底的、不收底边的,花样繁多。穿的人青年中年不分彼此,只除了六十以上的老头儿。从前穿的人多少带些个“洋”关系,现在不然,我曾在昆明乡下见过一个种地的,穿的正是这皮茄克,虽然旧些。不过还是司机穿的最早,这成个司机文化一个重要项目。皮茄克更是哪儿都可去,昆明我的一位教授朋友,就穿着一件老皮茄克教书、演讲、赴宴、参加典礼,到重庆开会,差不多是皮茄克为记。这位教授穿皮茄克,似乎在学晏子穿狐裘,三十年就靠那一件衣服,他是不是赶时髦,我不能冤枉人,然而皮茄克上了运是真的。

        不过衬衫短裤似乎到底是便装,记得北平有个大学开教授会,有一位教授穿衬衫出入,居然就有人提出风纪问题来。三年前的夏季,在重庆我就见到有穿衬衫赴宴的了,这是一位

中年的中级公务员,而那宴会是很正式的,座中还有位老年的参政员。可是那晚的确热,主人自己脱了上装,又请客人宽衣,于是短衫和衬衫围着圆桌子,大家也就一样了。西服的客人大概搭着上装来,到门口穿上,到屋里经主人一声“宽衣”,便又脱下,告辞时还是搭着走。其实真是多此一举,那么热还绷个什么呢?不如衬衫入座倒干脆些。可是中装的却

重庆解放碑

        再就是我要说的这两年至少在重庆风行的夏威夷衬衫,简称夏威夷衫,最简称夏威衣。这种衬衫创自夏威夷,就是檀香山,原是一种土风。夏威夷岛在热带,译名虽从音,似乎也兼义夏威夷衣自然只宜于热天,只宜于有“夏威”的地方,如中国的重庆等。重庆流行夏威衣却似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去年夏天一位朋友从重庆回到昆明,说是曾看见某首长穿着这种衣服在别墅的路上散步,虽然在黄昏时分,我的

书生朋友总觉得不大像样子。今年我却看见满街都是的,这就是所谓上行下效罢?
        夏威衣翻领像西服的上装,对襟面袖,前后等长,不收底边,不开岔儿,比衬衫短些。除了翻领,简直跟中国的短衫或小衫一般无二。但短衫穿不上街,夏威衣即可堂哉皇哉在重庆市中走来走去。那翻领是具体而微的西服,不缺少洋味,至于凉快,也是有的。夏威衣的确比衬衫通风;而看起来飘飘然,心上也爽利。重庆的夏威衣五光十色,好像白绸子黄卡叽居多,土布也有,绸的便更见其飘飘然,配长裤的好像比配短裤的多一些。在人行道上有时通过持续来了三五件夏威衣,一阵飘过去似的,倒也别有风味,参差零落就差点劲儿。夏威衣在重庆似乎比皮茄克还普遍些,因为便宜得多,但不知也会像皮茄克那样上品否。到了成都时,宴会上遇见一位上海新来的青年衬衫短裤入门,却不喜欢夏威衣(他说上海也有),说是无礼貌。这可是在成都、重庆人大概不会这样想吧?

粤韵风华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
简介

About GBCA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简称"巴蜀会"),英文名:Guangdong Bashu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an,英文简称GBCA,原名广东巴蜀文化研究会。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是由广东境内热爱巴蜀文化和支持巴蜀文化发展的单位或个人自愿组成的社会文化组织。主要由川渝籍在粤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仁人志士,及在粤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川籍人士发展起来。是广东省首家省级以巴蜀文化为纽带,为推动巴蜀人士的团结互助,抚贫助困,推优荐贤,提升巴蜀人士的社会品牌而服务的。巴蜀会不以营利为目的,接受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业务指导和广东省民政厅的监督管理。
        改革开放后,大批川渝籍人士来到广东,人员遍布广东各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团结在粤川渝籍人士,普及、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热爱广东、建设广东、融入广东,1995年,在粤川渝籍老领导、老首长发起了巴蜀同乡联谊会,为巴蜀儿女及和谐广东服务。
        2011年1月13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广东巴蜀文化研究会在广东省民政厅正式注册成立,由广东省文化厅主管。2015年,正式更名为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
        巴蜀会在广东省内会员覆盖面较广、组织规模较大。现有广东巴蜀书画院等民非机构,另有肇庆、东莞、番南、佛山、茂名等工委会和成都办事处、巴蜀高尔夫球队,以及法律咨询、财税金融、投资管理、建筑合作、餐饮旅游、医药健康、教育事业、文化艺术、酒业文化、川渝合作、青年创业、退役军人、妇女工作等委员会,以及农民工服务站等20多个下属分支机构,会员人数上万。
巴蜀会是广东省内综合服务功能较全的社会文化组织。其中秘书处常设行政部、组织部等工作部门4个,下属的分支机

构在总会领导下均设分秘书处,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办会宗旨:
        一、为研究和传播巴蜀文化服务;
        二、为促进巴蜀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服务;
        三、为促进川、渝、粤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为促进川、渝、粤三地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五、为巴蜀会会员服务。

办会理念: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办会使命:
服务巴蜀儿女,引领巴蜀新风,建设幸福广东。

        巴蜀会作为川渝粤三地文化经济发展的纽带、沟通信息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企业间联系的桥梁、积极反映民意的社会文化组织。充分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加强联系、优势互补、繁荣经济和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目的,以拓展川渝粤文化经济纵横联系、加强相互协调,促进三地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为主要任务,帮助各种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为川渝粤的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业务范围:
        一、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持对广大会员提供帮助、引导和教育,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守法,推广、开发和培养企业人才,为川渝粤三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
         二、弘扬和传播巴蜀文化,开展巴蜀文化与岭南文化研究,推动巴蜀与岭南的文化交流;凝聚团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开创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及时传递政府相关投资政策和信息,邀请相关部门领导和各类专家作政策、经济动向的报告和分析,协助会员企业提前作出应对措施;提供各地商务活动信息、推动会员及会员所在单位与全国各地的经济横向联系;宣传川渝投资环境和整体形象,联络招商引资工作;
         四、协调会员与川渝地区、广东省各政府部门的关系和联络工作;协助会员驻地政府做好会员企业的管理工作,提高会员自律意识,使其经营活动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有序竞争;
         五、加强川渝粤三地企业、本会会员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商机交流平台,收集提供各类业务信息,协助会员展示及推广自身产品或服务,助力会员业务拓展,为企业之间供需对接、优势互补牵线搭桥;举办相关展会,承办相关商务活动;
         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本会会员企业推荐有资质、专业的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机构为会员提供各种法律援助、常年法律顾问服务,代理各种劳资纠纷、经济纠纷,维护会员及会员所在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会员的正当经营活动,推动会员企业健康发展;依法举办各类培训、经营管理讲座、考察交流活动,提供经营管理咨询,协助会员

企业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建立高绩效团队;协助会员做好投资、融资,帮助会员企业加快发展;
         七、组织本会会员开展各种联谊或娱乐、交友、文化活动,丰富会员的业余生活;为会员排忧解难,调解各种纠纷,协助会员解决生产、经营、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八、推荐或协助有资质的机构为会员和个人代办各种批文、证件,代申请各种资格认定、年检,代培代聘各类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或工人;
         九、编辑发行内部会刊,提供大家展示风采的平台,总结推广会员及会员所在单位的先进事迹或成功经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向外界扩大影响,开辟共同学习园地,普及法律、投资、风险管理及其他行业知识;
         十、鼓励会员投身光彩事业,参与扶困和各项公益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扶助和精神抚慰;接收、分配、调拨本会接受捐赠的赈灾款物。

巴蜀会起源:

        改革开放后,600多万在粤巴蜀儿女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参与了广东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1990年代,为团结巴蜀子弟,传播、弘扬巴蜀文化,建设和谐幸福广东,在粤川渝籍老领导、老首长和乡贤,发起了“巴蜀同乡联谊会”,当年人数即达1000人以上。
        是为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之肇始。
        1990年代,巴蜀乡贤王永江求学中山大学,得到众多乡友关照,对在粤巴蜀乡亲的团结和社会声誉感触颇深,遂有发起同乡联谊组织的想法。王永江前往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寻求指导意见,得知广州已有在粤川渝籍老领导发起的类似联谊活动,负责联络的是原广州军区空军检察长刘义松同志。
        1995年,刘义松、王永江联系在粤川渝籍老领导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名校中的川渝籍乡贤,将不定期的联谊活动常态化,命名为“巴蜀同乡联谊会”,组织座谈,畅谈乡谊,为川渝籍乡贤建设广东、弘扬巴蜀文化建言献策。
        “巴蜀同乡联谊会”得到了老领导和众多乡贤的大力支持.          原广东省省长、广安乡贤刘田夫爱女刘小钢带头赞助5千元,其他乡贤纷纷捐助。联谊会采取了具体举措,弘扬巴蜀文化:分发巴蜀文化相关书籍和影视碟片,传播巴蜀文化;邀请川渝知名艺术家李伯清和刘德一、张国立、卢奇等著名艺术家来粤演出;慰问在粤的巴蜀乡贤父母、家人;组织在粤川渝籍大学生联谊,设立奖学金等。
        至2003年,在粤川渝乡亲中,涌现出许多企业主,其中多为上规模的优秀企业主。为规范、引导乡贤合规经营,助

力和谐广东建设,“巴蜀同乡联谊会”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共同谋划,发起创办了“广东四川商会”。
        2008年,“巴蜀同乡联谊会”为了满足在粤川渝籍各界乡贤的诉求,酝酿成立巴蜀文化社团。受老领导委托,刘义松、王永江积极联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张学军同志,时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副总经理温志明同志,请他们出面具体筹办在粤巴蜀文化社团,张学军同志、温志明同志欣然允诺。
        2009年,在粤巴蜀文化社团开始筹办。申报名为“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经老首长和广东省委办公厅原领导李万国协调,核准为“广东巴蜀文化研究会”。
        2011年1月13日,“广东巴蜀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张学军当选会长;原广州军区空军检察院检察长刘义松当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原副院长叶林宏当选监事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温志明当选常务副会长兼法人,负责日常事务.
后增补广东省司法厅原厅长王旭东,原广东省商业厅正厅级副厅长李舜昭为常务副会长。
        是为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第一届领导班子。
        2015年6月,本会更名为“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简称“巴蜀会”;英文名“Guangdong Bashu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an”,简称“GBCA”。沿用至今。
        本会的成立,得到川渝粤三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广东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支持本会创立,依法依规完成了本会的核准、审批。

历届主要领导:

会长: 张学军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广东巴蜀书画院院长
理事长:刘义松
原广州军区空军检察院检察长
监事长:叶林宏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
常务副会长(负责日常工作):温志明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原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
常务副会长:
王旭东
广东省司法厅原书记兼厅长
李舜昭
高级经济师,原广东省商业厅正厅级副厅长
副会长:
张树军:南方医院原副院长
贺邦富:广晟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杨云华:广州市公安局原副巡视员

第一届主要领导

第二届主要领导

会长: 温志明
曾任本会第一届常务副会长(负责日常工作)
理事长:蒙琦
广州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
监事长:杨云华
曾任本会第一届副会长
执行会长
陈建斌
广州绿草地节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仁军
肇庆市腾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肇庆市巴蜀商会会长
常务副会长:
张树军:南方医院原副院长、曾任本会第一届副会长
蒲重良:中国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扶松:广州扶元堂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
张清云:香港源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邓明超:广东中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泸州商会会长
李加林: 广州川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鲜国铭:广州惠隆环境保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明:广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本会法律专委会主委
王仕友:内江商会执行会长

现任(第三届)主要领导

咨询委员会主任:温志明
原南海舰队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海军大校,南方报业集团公司原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第一届常务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第二届会长

会长:田仁军
肇庆市腾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肇庆市巴蜀商会会长

理事长:黄泽航
广东盛瑞土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四川绵阳商会创会会长

监事长:张清云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理事,广州源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同盟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执行会长:
周树和  投资人、共赢投资创始人;
吴玉辉  深圳多辉集团董事长、深圳市多辉农产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财经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
邓明超 中山市泸州商会会长、中山长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中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琼 深圳美丽魔方健康投资集团董事长、本会爱心公益形象大使,著名慈善家(截止23年底累计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款物1.2亿元)

弘艺大舞台

        弘艺大舞台是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组建的文化建设领域的群众文艺公益演出平台,旨在组织广州、佛山等地的专业文艺表演者、表演团体退休人员、文艺表演爱好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文艺演出,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2018年9月18日,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自2018年9月18日开始,弘艺大舞台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珠江商景社区、新兴学校、佛山金沙洲万达广场、海珠区合生广场、增城区誉山国际、黄浦区飞晟汇广场、越秀区悦汇城广场、佛山九鼎国际城、广州荔湾区西湾路悦汇城、广州黄埔区飞晟汇、广州番禺区海傍水乡等地举行了100多场次公益演出。据不完全统计,现场观看人数6万余人次,线上观众100余万人次。

        弘艺大舞台演出队伍始终面向社会,以高标准的艺术要求,联络、组织专业艺术演员、业余爱好团队排练节目,以供演出。主要团队有:心灵之声艺术团、南海水滨艺术团、军之艺术团、蓝天艺术团等210个专业和业余团队。主要演出人员有:秦蕾(国家一级演员)、王冬歌(国家二级演员)、黄和平(和鸣之声培训机构),以及魔方师方国勋、陈武林、贺锐(金路)等,累计参演文艺工作者约650余人,培训文艺工作者约850人。      

2019年1月6日,珠江帝景社区

2020年6月25日-27日,金沙洲万达广场

        弘艺大舞台经费全部自筹,累计投入98万元,精选群众喜闻乐见各种节目,兼顾老中青三代群体的喜好。目前节目库已有节目415个。演出节目唱响主旋律,以红色歌曲、舞蹈,中国传统曲目、粤剧、流行歌曲、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给社区群众。

2021年5月2日,广州海珠区合生广场

2022年1月22日- 28日佛山市季华六路九鼎国际

2023年3月4日,广州番禺区海傍水乡

2024年元旦,海珠区合生广场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蜀文化

编按:

        《巴蜀儿女之歌》由巴蜀乡贤、原广州军区副政委马国文中将作词,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著名曲作家张胜作曲。
        词作雄浑豪迈,激情澎湃,抒发了川渝儿女根植巴蜀,紧密团结,传播、弘扬巴蜀文化,续写民族史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的宏伟梦想。
        本刊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清明祭
作者:马国文
朗诵:刘云

它承载着中国人饮水思源的美德,
它饱含着慎终追远的朴素情感。
此时此刻,
抚今追昔,
总是让人心生无限的感慨。
逝去的亲人们,
曾用辛勒的劳动把后人养育。
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我们要借助清明节这一天,
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抒发对先烈的缅怀。
在家和国的同祭中,
铭记历史,
感恩先辈,
把精神的薪火代代传承。
这既是后人对前人的祭奠,
更是今天对明天的期许!

天有日月星辰,
地有四季轮回。
人生短暂,
都有生死离别的那一天。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往后余生啊,
应好好守护你所爱的人。
春风和煦,
草木吐绿,
又是一年清明节,
雨纷纷情绵绵意沉沉,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事关家与国,
情牵昔与今。

本文原载:夜读神州

马国文:中将,四川南部人,原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刘云: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朗诵协会会员、邯郸市朗诵协会副主席、邯郸学院夏青传媒学院教师、播音指导。

台风小犬携雨,大东先生趁时植桃树数株,并作诗以记。和之三首

诗三首

张效民

其一
秋旱雨来疑似酥,虚惊小犬竟消无。
南山士隐种桃树,浇水培根三两株。
其二
种树篱边只种桃,愿心惟在诵桃夭。
明年喜见花生树,道是仙源不远遥!
其三
塘朗山中种黍麻,春风吹遍满园花。
等闲莫问歉丰事,情韵诗声日又斜!

宝"。南山甜桃是深圳市南山区特有的地方名优水果,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70年代初,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南山甜桃果肉脆、清甜爽口,皮色美观,深受当地市民及港、澳、台胞的喜爱。

注:
        桃夭:《诗经·周南》有《桃夭》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小犬:2023年第14号台风,近中心最大风力15级,与鹏城擦肩而过,此时从凤凰山下东篱桃缘移植南山甜桃、鹰嘴桃、冬枣,虽遇台风却惠风和畅,雨润如酥,天公作美,以词记之 !南山甜桃与南山荔枝、后海鲜蚝并称为"南山三

附录

鹏城夜雨润如酥,
小犬擦肩近却无。
南山甜桃鹰嘴桃,
塘朗新客三两株。

李大东

风雨种桃记

作者简介:
        张效民,男,汉族,1954年3月生,籍贯河南省巩县,四川旺苍县三江镇出生。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5月加入民进;
        曾任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深圳市委主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九届、十届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人大常委,九届、十届、十二届民进中央委员;成都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2015年12月,受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

巴蜀风·湾区情

               诗圣诗仙璀璨星光
               看今朝,大湾区,
               巴蜀文化赓续辉煌。
 
戴金童:   港澳的繁荣,湾区的崛起,
               一身所系,同频共振。
               手牵手,心连心
               我们共同绘制,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诗行
高晶:    湾区建设,道路曲折。
               肩负使命,信念坚定。
               我们的梦想有着太阳的光芒。
戴金童: 巴蜀风,湾区情,
               如江水般深长,如海风般浩渺。
               晨曦微露,湾区初醒,
               巴蜀儿女,已踏征程。
               湾区建设次第花开,
               商海洪波风帆鼓荡远航
高晶:    巴山夜雨,金顶佛光。
               川江潋滟,岭南流淌。
               巴蜀的韵味,湾区的风情悠哉,
               我们徜徉在世上最浪漫的情侣路上。
戴金童: 巴蜀的匠心,
               湾区的胸怀。
               巴蜀儿女齐心力,
               共创繁荣新传奇。

文 / 华强
朗诵:戴金童 高晶

【起】戴金童:我在这等你:巴蜀的风哟,吹来南粤大地。
                         巴蜀的水哟,欢腾融入珠江。
                         巴蜀的儿女,满怀豪情壮志,
                         巴蜀的热血,滚滚洒满珠江。
高晶:   时代在等你:改革开放,不辱使命。
              我们新一代的巴蜀儿女,
              创新的火花,在湾区绽放。
              我们新时代的南粤先锋,
              巴蜀的智慧,在湾区点亮。
戴金童:巴蜀风 ,湾区浪。
              朝天门,嘉陵江 。
              武侯祠, 望江楼,
              三星堆, 金沙馆,
              巴蜀文化丰富多彩。
              峨眉天下秀色,
              青城天下幽长。
高晶:      三苏祠, 青莲镇,
              唐诗宋词巨无霸。
              都江堰, 九寨沟,
              九寨风光甲天下。
              杜甫草堂、江油李白,

               用文化打造特区,用担当建设湾区。
               巴蜀儿女,仍在奋斗,当仁不让。
高晶:   珠江奔腾潮未落,
戴金童:  湾区建设正当时。
高晶:      风雨同舟,我们昂首阔步!
戴金童:   湾区建设,我们豪情万丈!
合:       把珠海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我们扬帆起航!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
        华强,本名刘华强,男,四川成都崇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硕士毕业,教授。曾任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珠海巴蜀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
        荣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中国体育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出版个人诗集:《故乡的云朵》《琴鹤心曲》等。

川剧脸谱欣赏

巴蜀文化

        张学军:四川马边人,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广东巴蜀书画院创院院长,西南政法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名校特聘教授。
        书法作品在第七届、第八届全国“金鼎奖”书画大赛、第二届“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书画大赛、巍巍中华·纪念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词圣苏东坡全国书画大赛中,均获得金奖。在全国第三届“羲之杯”书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作品入编《中国书画研究院成员名鉴》、《八一之歌·中国中老年书画名家红色艺术史籍》、《伟大旗帜·小平颂全球华人书画名家作品典藏》、《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奖书画作品集》、《巍巍中华书画大典》。获得“全国书法百杰”等荣誉称号。

张学军

作品

作者简介来源于“百度百科”,
作品来源于“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品展”

4尺整张,8平尺

4尺整张,8平尺

毛泽东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 4.5平尺(49x100)

任德全
作品

 扬民族精神 展巴蜀文化

4尺对联

任德全:四川南充人,广东巴蜀书画院名誉院长,广东太极书画院院长。

胡凌
作品

4尺整张,8平尺

胡凌:重庆酉阳人,广东巴蜀书画院常务副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一刀印会副会长,岭南印社副秘书长兼篆刻研究院副院长。

黄山烟云  四尺整张

 山下老屋  四尺整张

画家简介:
        黄大谷:现任广东巴蜀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巴蜀文化

春回红土地  四尺整张

雄关如铁迈步越  四尺整张

荷塘鱼趣   137x68cm

画家简介:
        蒋德斌,职业画家,生于1963年,重庆梁平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濠江荷香》,现任广东巴蜀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画家简介:
        钟建强:男,1962年出生,广东饶平人,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广东巴蜀书画院副院长。

家乡味道

        (英文名:Steamed Chinese Cabbage in Supreme Soup)是一道四川名菜,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后来由川菜大师罗国荣发扬光大,成为国宴上的一道精品。
        开水白菜以北方的大白菜心来制作,配以用鸡,鸭,排骨熬煮,并用鸡肉蓉,猪肉蓉澄澈的高汤调味,最后浇汤时在汤里淋一些鸡油。成菜后,清鲜淡雅,香味浓醇,汤味浓厚,却清香爽口,不油不腻。
        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正式发布,“开水白菜“被评为“中国菜”四川十大经典名菜。

川菜名菜

开水白菜

国宴菜品:开水白菜

落雨天,留客天,我们推豆花等你

文/鱼公子

        川渝俗语“落雨天,留客天”,大凡每一位巴蜀人都热情好客大方,遇有客来,大抵拿出自家最好的东西款待贵客,美食裹腹,也是人间一大乐事。
        来客几天前就定好了。餐厅老板梅姐一大早泡好一大盆豆子,易总亲自去磨浆,把推好的浆放入锅里烧开,用纱布口袋过滤除渣,把豆浆滤在铁桶里。左手拿一个富顺胆巴化卤水滴下桶,右手拿长勺不停地从盐卤滴下处往外刨,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一直刨到铁桶里起鱼籽眼为止,将豆浆从铁桶里舀到铁锅便开始煮。微火煮好,豆花沉底,窖水浮上锅面,嫩滑鲜香的豆浆便凝结成膏玉,一半窖水一半豆花,城市的天空飘荡着遥远家乡的味道。

        白嫩嫩的豆花用大盆装上桌,蘸水红辣辣的端上来,甜汤泛着黄色的涟漪。花样吃豆花便开始了。不管是使用豪爽的“牛滚澡”(夹一大筷放到蘸碟里搅拌);还是斯文地用筷子蘸蘸水到豆花上,都是豆花的经典吃法。
        川人都会做一手好豆花,富顺豆花之所以扬名川渝内外,在于匠心独具的调料蘸水。新鲜油浸过的糍粑海椒成为

一绝,加丁香、广香、肉桂、胡椒、花椒、大料、砂仁、紫草、甘松、甘草等几十味香料秘制酱油。由此诞生了名厨刘锡禄,他创造性地将二十余种中药和天然香料引入豆花蘸水,使富顺豆花的品质和味道进一步提升。八十年代畅销全国的“美乐”香辣酱,人人争抢的香辣酱瓶一开,鲜香油润口感甘甜的滋味,开胃开怀的幸福感,三十多年后还清晰记得.

        红白相间的豆花、调料,视觉上的美感,味觉上的香甜辛辣,来自家乡的驰名豆花,犹有富顺的记忆,足以宽慰乡愁。从心到眼睛,再从眼到嘴,涌上舌尖,家乡的情感汹涌奔腾,从胃里翻江

倒海涌上来。鲜香醇爽的滋味满怀,舌尖上的快意,让人想起关于四川,关于富顺的种种过往,那些记忆竟是如此鲜活,历历在目。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在川外的他乡,做出的豆花没有富顺豆花的灵魂——鱼香。这种更胜紫苏味道的圣物,专为富顺豆花而生。
        达观乐天享受生活的天性,在川渝人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不管境遇如何,都不向命运低头;顺境逆境,随遇而安,更有治愈系的巴蜀美食,温暖直抵心底。不管在哪里,都让人想起多年前出发远赴异乡时的故园。那里也许算是安身立命的现居地的他乡,却是精神的永恒故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乡钟灵毓秀文化厚重,才子之乡富顺声名远播。久违的一首超女谭维维的《豆花香》唱响世界,“豆花香,酿着悠远记忆的芬

芳,布满富顺诗意的每寸风光,那蕴藏了千年的豆花香,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放在心上!”     

         蜀道难,路艰辛。从富顺到广州,由内地到沿海,地图上长不盈拃,航班短短几个小时,高铁几个钟头,自驾二十多个小时,大巴也只需要两天两夜。一路跋山涉水,一路风雨兼程,走了二三十年。我在地图的这头,故乡在地图的那头,好像一眼可以望尽,却又看不见尽头,眼底竟然潮湿起来。      

        千里之外的富顺,眼前的富顺豆花,怕是要用一生来记忆了。

作者简介:鱼公子,本名殷铭,富顺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过中山市、广州市几个商会的秘书工作,11年的媒体历程采访企业家达210位,担任过上市公司内刊编辑。

衔杯记

文/王十月

        少时读书,印象至深者,莫过于《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倒也不是觉得武松打虎精彩,只是疑惑,那武松一口气吃了十五碗酒,少说也有六七斤,世上真有如此大酒量之人么?后来读金庸,乔峰动辄饮二三十斤,有这酒量,也没这肚子装下,便知是小说家言,信不得。后来又读到,宋人所饮之酒并非蒸馏酒,是如今的米酒,又称浊酒。我见过能喝一箱啤酒的,吃十五碗浊酒,倒也算不得夸张了。      

商周青铜礼器酒器 夔凤纹爵杯 四方蟬紋斝

        喜欢浊酒二字,平添了诗意与豪迈。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范仲淹的苍凉。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是张孝祥的豪迈。
        边塞诗的苍凉豪迈总是离不开浊酒,若换了清酒,倒不相称。
        最沉郁的当是老杜笔下的浊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每每读及,字字锥心。
        最后的浊酒入诗,已是1914年,李叔同送别挚友许幻园时所作那首《送别》: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弘一师的浊酒,别梦依稀了一个世纪。后来的诗风,与浊酒便不相宜了。
        2017年12月,歌手朴树在演唱这首103年前的歌时,忍不住嚎陶大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朴树一哭,哭上了次日新闻热搜头条,大约,朴树一哭,勾起多少人的中年情怀罢。
        少年时听《送别》,只觉旋律之美,到中年,经见了生离死别,

药。可解身之乏,亦可解心之乏。二十多年前,爱喝,能喝,家乡的烧酒,最多时喝过二斤,一群人,豪情勃发,以为自己将来能干出惊天的大业。当年是“少年心事当拿云”,转眼却成“我有迷魂招不得”。
        如今不爱在人多时喝酒,人越多,喝得越节制,三二好
友一起,倒是能多喝几杯,以至于醉。
        偶尔独饮,和深夜痛哭却也差不多了。
        是否可以说,没有在深夜独醉的人不足以谈论人生?
        一直以为,我们所吃的白酒,自明中业才有。大抵哪本书上看过。不意酒城泸州之行,刷新了我对白酒的认识。
        该说说泸州。
        中国的城市,有些,说到这城,自然与某一物产相连,物以城名,城以物名,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如泸州老窖。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八岁离开家乡前,不知有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壶,对泸州老窖却是熟知的。乡下人多喝散酒,再高级一点,办喜事时喝本县产的瓶装酒。乡里人大约只听说过茅台,见是无缘的。在商店里,能见到最高档的白酒便是泸州老窑特曲,只有城里的干部喝得起。我家却有过两瓶工农牌的泸州老窖,普通的圆柱形酒瓶,不知是

后人拟出的杜甫像

再听,自是感慨万千。这一壶浊酒,唱出了多少中国人的愁肠。
      中国人的酒里有豪迈,但更多的,还是那拂之不去的忧愁。  
        英雄如曹孟德,也是要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
        我不知朴树的忧愁,人亦不知我的忧愁。
        前些年,一句话颇为流行:没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话说得矫情,却也在理。人到中年,反倒爱愤怒了,失去了青年时的沉稳,这背后的忧愤,又有谁人会?正如今天想到范仲淹的浊酒和杜子美的浊酒,谁又真能体会那杯浊酒背后的艰难。  
        惜字如金的杜子美,竟连用了艰、难、苦、恨四个字。
        少时家贫,农事沉重,家父却是每晚要喝上二两。当时并不能理解,待年事渐长,经历人世沉重,方知,酒是解乏

泸州的高粱

哪里来的,家父舍不得喝,我和兄长偷偷开了瓶,今日一口,明日一口,慢慢偷喝光了。
        从没有见过父亲高兴时喝酒,没见过父亲喝酒后高兴的样子。
        父亲少言。喝酒时,更加沉默。

        到酒城泸州,为的自然是酒。
        喝了酒泸州的酒,自然是要参观泸州老窖池的。
        酒是这座城市的魂。泸州据说有大大小小数百家酒厂。而

泸州夜景

泸州老窖,自然是泸州酒中的王冠,国窖1573又是这王冠上的珍珠。
        酒城之行,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对中国白酒史的误会。原来我是记错了,在宋时,已有了蒸馏酒。
        《宋史.食货志》载:
        太平兴国七年,罢榷酤之制,仍旧卖曲,唯夔、建、开、施、泸、黔、涪、黎、威州、梁山、云安军不自禁。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谓之小酒,其价自五至三十钱,有二十六等。腊酿蒸鬻,候夏而出,谓之大酒,自八钱至四十三钱,有二十八等。凡酿用秫、糯粟(小米)、黍(玉米)、麦等,及曲(药)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
        这段话,透着三个与泸州酒有关的信息,一是宋时泸州就是酒城,二是其时所产酒以高梁酒为最,三是“腊酿蒸鬻,候夏而出”的“大酒”,也就是蒸馏酒。

进步,与几位天才的酿酒师分不开。
        时间走到元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岁在甲子,是年,著名的游行家马可波罗逝世,而在他热爱的遥远的东方,泸州酿酒师郭怀玉改制了酒曲中的含燥、辣、苦的成份,成功研制出甘醇曲,用甘醇曲酿制出的白酒,成为第一代泸州大曲酒。从此,中国白酒的技艺得到定型。那时人们能喝到与今天品质相差无几的白酒了。
        时间往前再走了一个多世纪,明洪熙元年,公元1378年,大明王朝的第四任帝王朱高炽继承大统,这一年,泸州又出现了一位天才酿酒师施进章,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功研究出窖藏酿酒法,施进章改进后的泸州酒,算得上是第二代的大曲酒,从此,泸州白酒,可以称之为窖酒了。如果说郭怀玉是开拓者,施进章是革新者,那么,明万历间的武举舒承宗,则是泸州窖酒的集大成者,正是他四处搜集酿酒技术,集各家之法,去芜存菁,并规范了工艺,“万年母糟,续糟配料,泥窖生香,密封发酵,看花断酒,窖藏老熟,小桶勾兑,大罐扯匀。”这一工艺与标准,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舒承宗开始,始于1573年的“舒聚源糟坊”的窖池,四百多年酒香不断。

        太平兴国七年,是公元982年,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匡义。而后是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才到《水浒传》所写的徽宗皇帝,这样算来,我前面又错了,武松和乔峰所喝的,有可能是白酒,不是浊酒。那酒量,就是惊人的了。那时的白酒,品质想来不容乐观的。中国白酒的改良与

泸州老窖酒厂外景

        当年的“舒聚源糟坊”的窖池,也真正当得起老窖二字了。
        绵恒四百多年的窖池,形成了独特的酿酒小环境。
        我在老窖酒厂体验了一次调酒DIY。调酒

师分调酒师分取不同窖龄,不同储存时间,不同度数的原酒,由调酒者按自己的口感偏好勾兑调制。有人喜欢纯厚绵长,有人喜欢清甜透澈。勾兑时,多一两滴200年窖池60年原酒与少一两滴,调出的酒口感大为不同。

泸州江阳区

        有机缘去到泸州老窖的高粱种植基地,其时炎热,同行友人未见过高梁地的,钻进高粱地里,又是拍照又是作收获状,不亦乐乎。我对高梁地亲近不起来,一望无际鲜红的高粱,在我眼里并不是美的。我来自农村,知道酷暑里收获高粱的感受,那是让人绝望的艰辛。一望无际的红高梁,让我心里多了一份沉重。
        无端想到两句诗: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泸州老窖的价格算是中档价位,但其精品酒国窖1573,价格仅次于茅台,种高粱的农户,一亩高梁的收成能换来一瓶白酒么?于是离开热闹的人群,和种植的农户闲聊,问他们一亩地的产量,收成。得到了答案倒是让我心里略安妥了一些,因与酒厂签了合约,又是有机种植,收购价倒比市面上的高出三倍,比种其他作物,一亩多收了千来元.酒厂提高收购价,自然不是为了慈善,而是为了保障高粱的

品质与种植量,与此同时农民也多了点收入,总是件好事。酿酒业是高税行业,作为泸州的纳税大户,经营好企业,贡献高品质的产品,为企业员工提供好的福利,这是企业的责任。至于能否让种高粱的农户喝得起昂贵的国窖1573,倒不是企业的职责所在,责任全在政府了。
        在泸州老窖博物馆,意外看到,泸州酒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排第一位的不是郭怀玉,施进章,倒是黄山谷。是何原由,我没来得及深究。
        极喜欢黄山谷的两句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首诗的作者是:A杜甫  B黄庭坚  C刘心武
        刘心武先生是值得尊敬的小说家。现在旧事重提,并没有对先生不敬的意思,倒是觉得先生梦得固执,抄得可爱,不失赤子之心。
        在酒城呆的时间不长,走马观花,印证了一些猜想,纠正了一些谬误。酒是没少喝,满脑子里与酒有关的诗句却没几句记得真切了。
        中国诗词大会玩飞花令,下次该出个“酒”字。
        回到住处便睡下了,半夜起来,望窗外的酒城,望那穿城而过的沱江,倒映在江中的灯火。那些带酒的诗终于又清晰了起来,记起日间所读清人张问陶写泸州的诗句:

泸州白塔

城下人家水上城,
酒楼红处一江明。
衔杯却爱泸州好,
十指寒香给客橙。

        想要写下来,脑子里无由来冒出的却是《北国之春》中旋律:
        家兄酷似老父亲,
        一对沉默寡言人。
        可曾闲来愁沽酒,
        偶尔相对饮几盅。
        我的家,我离开实在太久,回不去了。
2018年8月30日于异乡

作者简介:王十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杂志                    总编、社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本会消息

        24年元旦,弘艺大舞台在广州海珠区合生广场举行大型公益演出,15家文艺团队的群众文艺演员参加了演出,现场吸引了数百名市民观看。

弘艺大舞台举行元旦公益演出

        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尼泊尔独舞、T台走秀、合唱、团体舞蹈和魔术表演。节目形式也颇具特色,《五星红旗》旗袍舞歌唱伟大祖国,《和谐中国》伞舞表现幸福生活,《天下纵横》颇具青春活力,《又见江南雨》表现传统文化……。

01

南来坐阅数寒暑,未尝举箸忘吾蜀
——大湾区400余名川渝建设者坝坝宴里畅叙乡情

        东坡肘子、粉蒸肉、折耳根……,1月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坝坝宴在深圳三趟快车博物馆广场开席。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重庆市政府驻广东办事处指导,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主办,深圳市美丽魔方健康投资集团、深圳波峰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及在粤川办农民工服务站联合承办,以“寒冬腊月送关怀,情系巴蜀湾区人”为主题,吸引来自香港、深圳、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400余名川渝籍建设者参加。四川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王德胜、重庆市政府驻广东办事处主任谢小刚,深圳市原副市长郑通扬、南方报业集团原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温志明等老领导到场助阵并讲话,与川渝来粤建设者同吃“坝坝宴”,送上新春祝福。
        活动前,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慰问了在深川籍志愿者、一线务工人员代表。今冬明春期间,川办将继续推进服务保障农民工的“暖冬行动”系列活动,扎实开展一系列暖心、务实的服务举措,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安康的春节。
        活动还邀请了知名书法家,现场为川渝乡亲写春联、赠“福”字。

02

03

徐卫民作品展在广东巴蜀书画院开展

        1月12日,徐卫民作品展在广东大厦四楼广东巴蜀书画院正式开展。

        上午10时,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徐卫民先生携家人,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老会长温志明,著名军旅书法家宋克强,书法家胡凌、陈富兵、高传久,画家钟建强、杜宸暄、陈苇塘、梁伟光等五十余名书法家、画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作品:独立无言风满袖 青山相对共悠悠

本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召开2023年度工作总结会
部署2024年工作

        1月10日,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在广东大厦四楼本会总会召开 “2023年度工作总结会”。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原副庭长欧修平,广州南沙区人民法院原院长杨建成,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老会长温志明,常务副会长、法专委主委、广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明,常务副会长、番南工委会会长刘宇飞律师,驻会常务副会长叶帅,法专委秘书长肖启万律师,曾波、宦均、李先映、彭薇薇等律师参加了会议。
        李明主委汇报了法专委2023年的工作。他说,新的一年,法专委要加快开展活动,设立专业团队;加强法律宣传、讲座;为在粤巴蜀乡友提供法律支持、援助;对接好川办、重川、川渝各地市区县政府驻粤办交办的任务。
        欧修平庭长、宦均律师、杨建成院长先后发言,就法专委更好服务在粤巴蜀儿女的工作做出建议。
        温志明老会长最后总结发言。他表示,总会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法专委的工作,共同服务会员,服务在粤的巴蜀儿女.

情满南粤•巴蜀有您
——佛山工委会举行2024年会员家属大团年坝坝宴联欢晚宴

        1月13日,佛山工委会以四川老家传统“九大碗”的方式,在南庄佛山巴蜀会总部举办了“情满南粤•巴蜀有您”2024年会员家属大团年坝坝宴联欢晚宴活动,旨在让在粤的巴蜀儿女们感受到家乡过年的味道。家宴特别邀请到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老会长温志明先生、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专职常务副会长叶帅先生、三水区工商联主席胡小燕女士、南海区档案局局长董友武先生、三水白坭崂山村书记谭君女士、三全食品厂总经理甘勇先生、易酱坊总经理胡靖先生、执行副总张贝女士、曼巴直播平台总经理杨云先生、原广东省摔跤协会会长鲜刚先生、广东省重庆商会照明分会会长郭恩才先生、东莞绵阳商会会长唐青松先生以及我会会员及家属、朋友齐聚一堂,共叙乡情,共享团年,一同度过这温馨而充满欢乐的时光。

05

04

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我会第三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1月20日下午,广东巴蜀文化促促进会第三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三届第八次理事会议)在广州东山宾馆举行。老领导、本会领导及会员代表等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会荣誉主席石安海,荣誉理事长王旭东、李舜昭、江林洋、严贤德、杨云华、张光润等;本会咨委会主任、老会长温志明;本会会长田仁军、理事长黄泽航、监事长张清云;执行会长邓明超、陈琼;秘书长王小渊;常务副会长范小伟、寇勋慧、付志红、郭明志、杜仕林、王均、刘宇飞、申红霞、刘修言、吴清海、敖焱、金长沛,专职常务副会长叶帅,以及会员代表共147人参加了代表大会。
        大会由秘书长王小渊主持。
        大会通过了理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表决通过了新入会会员名单,举行了隆重的新任执行会长、新入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监事授牌仪式。

06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医疗健康委员会
启动大会

        2024年1月20日,新一届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医疗健康委员会启动大会在广州市东山宾馆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吸引了川渝粤三地儿女、领导及兄弟商协会嘉宾共计300多人参会.
        巴蜀医健会是由川渝籍在粤从事医疗健康⾏业的单位及个⼈⾃愿组成的社会⽂化组织。作为一个提供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的平台,巴蜀医健会以巴蜀文化为纽带,致力于推动在粤巴蜀人士的团结互助,扶贫帮困,推优荐贤,以及促进广东医疗健康行业巴蜀人士的沟通交流。我们的目标是服务好在粤的500万名巴蜀儿女的健康需求。

会长:金长沛  名誉会长:刘小标、张黎明  
常务副会长:陈朝晖、周爱民、郭沛、赵康林、段令、石泽稳  副会长:谭浩、温皓然
监事长:陈维玉    秘书长:李尚建    理事:杨波

07

08

我会举行2024新春团拜会暨医疗健康委员会就职典礼

        1月20日,我会在广州举行“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2024新春团拜会暨医疗健康委员会就职典礼”,老领导、会领导、会员代表及我会医疗健康委员会部分会员近400人参加了团拜会。
        团拜会在广州东山宾馆举行。老领导:广东省戒毒管理局原巡视员钟敬强,广州市南沙区法院原院长杨建成;我会荣誉理事长:广东省司法厅原厅长、党组书记王旭东,原广东省商业厅厅长李舜昭,广铁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江林洋,广东省司法厅原副巡视员严贤德,广州市公安局原副巡视员杨云华,广东省公安厅原处长张光润;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咨委会主任、老会长温志明;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会长田仁军、理事长黄泽航、监事长张清云,执行会长邓明超、陈琼,以及王扶松、鲜国铭、范小伟等常务副会长;专职常务副会长叶帅;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医疗健康委员会会长金长沛;广东省四川绵阳商会会长廖明春、东莞市四川绵阳商会会长唐青松等嘉宾参加了团拜会。
        团拜会上举行了隆重的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医疗健康委员会授旗、授牌仪式和表彰仪式。

过年,我们一起回家:2024年返乡专列启程

09

        2月3日21点许,随着汽笛一声长鸣,广州南站始发的D1816动车安全停靠成都东站,本会参与组织的2024返乡专列活动正式启动。
        300多名在粤川渝籍劳务工乘坐了本次返乡专列回家过年,巴蜀志愿者徐新华、朱群英、王碧兰等随车提供志愿服务。列车始发前,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副主任余斌,劳务工作处处长任东,黄欣然副处长等到广州南站,为返乡专列送行。
        在广铁集团的支持下,返乡专列自2018年开始启动,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积极参与,代订团体票,组织志愿者随车服务。迄今已有七年,服务了数千名在粤川渝乡亲。

10

我会执行会长陈琼
出席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应急救援队2023年度总结大会

        2月23日,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应急救援队2023年度总结大会暨新队员入队仪式在深圳军供站三楼会议厅成功举行。会议总结过去一年红星应急救援队的成果,为31名退役军人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文全,深圳市商务服务类行业协会联合党委第一书记、深圳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公益基金轮值主席陈琼等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爱心企业深圳美丽魔方集团董事长、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圳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公益基金轮值主席陈琼表示,退役军人是最可爱的人,最美的人。在部队他们驻守边疆保家卫国,退役后他们仍发光发热为社会做贡献,着实让人敬佩!自己作为众多拥军力量中的一份子,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情,是一种福分。据悉,深圳美丽魔方集团累计向深圳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公益基金捐款捐物超200万元,为深圳退役军人工作捐款捐物近千万元。

11

我会妇委会、弘艺大舞台举办
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文艺演出

        3月10日,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妇委会、广州(四川)妇女之家举行活动,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
        上午,妇女代表们观看了弘艺大舞台在广州海珠区合生广场举行的“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公益演出”。本次演出有24个文艺团队,250余人参加,共演出了27个节目。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独唱《共圆中国梦》舒朗大气、民乐合奏《梁祝》婉转悠扬、粤曲伴舞《荔枝颂》精彩迷人、童声朗诵《三字经》引人入胜,魔术表演高潮迭起……。    

        下午,我会党群工委主任、四川(广州)妇女之家主任艾连娣带领代表们赴广州市美术馆观看美术展,获赠精美的艺术品。
        广东巴蜀志愿者服务队总队志愿者为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12

我会召开酒业发展研讨会

        3月25日,我会在总会召开酒业发展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集结酒类行业营销、金融、供应链等各方面优势资源,在酒类消费市场低迷的现状下,服务在粤巴蜀儿女,为川渝籍酒企探讨突围之路。在粤川渝籍酒类品牌商、经销商,来自金融、证券、市场营销等各个行业的代表等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原广东省商业厅厅长、本会荣誉理事长李舜昭,本会老会长、咨委会主任温志明,南方医院原副院长、本会荣誉理事长张树军,湛江开发区原政法委书记谭明福,华泰酒店原董事长何达富,本会专职常务副会长叶帅,本会佛山工委会会长敖焱,佛山工委会秘书长马啸洪,市场营销精英曹云、杨一溪,海南盈达证经控股集团张军安、樊海山等参加了会议。
        本会荣誉理事长、原广东省商业厅厅长李舜昭表示,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川酒做深、做好。

蜀绣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
联系电话:020-8173 5283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09号
网址:bashuh.com/

天下巴蜀
粤韵风华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