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方圆荟_第四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8-30
106

方圆荟

总第四期

文荟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中小学

《方圆荟》编辑部
编 委 会:教导处
总 编:佟庆华 
主 编:覃婷
责任编辑:陈妍
执行编辑:二年级语文组
校对:二年级语文组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中小学
地址:宜昌市伍家岗区文荟路10号
电话:0717-6578056

方,是规矩,是坚守;圆,是通达,是智慧。方圆之道既是规圆矩方,守正创新的治学之道;也是外圆内方,刚柔并济的为人之道;更是思圆行方,履践致远的处世之道。创办于2023年9月的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中小学正是秉持天圆地方人中央,上善若水任方圆的办学理念在教育的星河中撑一支长篙,向更深远处漫溯。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正是因为“知困”“知不足”,便会有了反省、总结、探寻;进而有了交流、碰撞、升华。而《方圆荟》正是这样一个文思荟萃、思想交汇的平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流泻思想的清泉,论道方圆。《方圆荟》虽只是一本电子小册,但它也许会成为某位老师的一扇窗,得以窥见教育的精髓;也许会成为某名学生的一道门,得以通达更远处的人生驿站。
教育的星河浩瀚,《方圆荟》如同一叶小舟,承载着实验中小学人的坚守和信仰去探寻那更深远处的璀璨前方。

前言

preface

contents

目录

01

[“识”之有道]

同课异构寻突破 识字教学悟灼识——章巧慧/06
浅谈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策略 ——王莉/08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困与思——向丽娥/10
以字为引,学用并进 ——赵露/12

02

[“作”出精彩]

语文作业需要“高精尖”  ——马骁/14
学有所思,行有所向——龚洺/16
浅谈低年级如何有效布置作业——潘淋淋/18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研究反思——金彦汝/20
 

03

[顺“理”成章]

心有所惑,学有所获——陈雪莲/22
被忽视的算理——杨晓莹/24
计算教学中的理与法——刘志强/26
有惑才有获—代舒雅/28
一线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黄非飞/30

04

[艺彩天地]

小学科研究之如何做好课堂常规——徐思敏/32
弘扬民族文化 丰富音乐课堂——徐岚/34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刘墨林/36
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如何展开?——谭佳明/38
得“文化”而入 承“精神”而出——艾蝶/40
关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主题研讨的获与惑——张曼璐/42

方圆荟

总第四期

同课异构寻突破 识字教学悟灼识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领域中,识字教学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本学期,一年级语文组确定了《巧用识字规律,破解低年级学生识字难的困境》小课题研究,通过对《动物儿歌》一课进行同课异构探索生动课堂。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识字教学有了深刻的感悟与丰富的收获。
首先,情境创设对于识字教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教授《动物儿歌》时,多位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可爱的动物图片、播放动物的声音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的动物世界情境。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兴趣被充分激发,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汉字时更加投入和积极。例如,当看到“蚂蚁”的图片时,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记住了“蚂”和“蚁”这两个字,并且印象深刻。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识字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同时,老师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精美的课件、有趣的故事、活泼的肢体语言等,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识字的乐趣中。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让识字教学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其次,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在教学中,有的老师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字。比如,展示“网”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个字的形状和含义。也有老师运用了游戏教学法,设计了一些有趣的识字游戏,如“猜字谜”“找朋友”等。孩子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识字效果也非常好。此外,儿歌诵读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反复诵读儿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掌握生字的用法,加深对生字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们的识字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再者,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在《动物儿歌》的教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生字,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形声字识字的规律和方法。比如,让学生观察“蜻、蜓、蝴、蝶”等字,发现它们都有“虫”字旁,从而了解到这些字大多与昆虫有关。这样,学生们不仅记住了这些字,还学会了根据偏旁部首来推测字义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去认识更多的生字,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与家长的密切配合也是识字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的老师会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后作业,如制作识字卡片、与家长玩识字游戏、阅读带拼音的故事书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不断接触和复习生字。通过家校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拓展识字面,促进了他们识字能力的持续发展。
       我还观察到了教师们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度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掌握生字,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老师们会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识字学习中取得进步。这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在研究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识字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有效的识字教学,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同步提升。他们能够更流畅地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视野;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这次识字教学小主题研究,我认识到识字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识字的乐趣,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一语组 章巧慧)

浅谈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策略

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的一个教学重点。要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语文开始,引导他热爱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然后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开展本次小课题研究的目的。
汉字它是音形义的完美的统一。它和拼音文字不一样,它的字形有图画感,有表意的功能。小小的方块,大大的世界,点横竖撇捺的灵动组合,创造了无数精美的汉字建筑。学好汉字对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的汉语是因字而生句,集句而生章,集章而成篇的。字是音律的基点,也是意义的基点。所以学好汉字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基础。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儿童热爱汉字的情感和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但是很多一年级的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反复识记反复忘记,字音读不准,字形记不清,和形近字容易产生混淆等等。因此,巧用识字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破解识记困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字感。字感是我们接触汉字时,对汉字的读音构形和字义产生的直接迅速的感觉,是辨识记忆和理解运用汉字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要结合汉字的思维,关注儿童字感的培养。关注儿童字感的培养,我们除了要关注汉字的思维,汉字的构字规律,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学习的主体是儿童,要让儿童站在识字的中央,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儿童去主动识字。我们要将汉字的构字思维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引导儿童关注汉字构字的构形的规律和联想的线索,科学有趣地分析字形,培养儿童自主识字的能力。

方圆荟

总第四期

与此同时,我们要引导儿童发现汉形意之中的文化内涵,识记字形,了解字义,感悟汉字的雅趣与真情。那么只有这样有积极思维活动参与的识字过程,才能让汉字形神兼备,滋养童心。具体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第一就是我们用读图法来识字。识记生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整体去感知字形,然后再看重点的笔画,千万不要盲目地肢解汉字,不要急着去一笔一笔的教笔顺。新课标中特别强调,我们要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儿童识字、写字、阅读和思维发展、口语交际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在教学“日”和“月”的时候,课文都配上了一幅图和这个字的古文字。那这幅图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小朋友借助这个图画还原“日”和“月”这两个现代汉字的图画感,让小朋友感受到“日”和“月”这两个字都像图画一样的可爱,从而用用读图的方法来记住他。
第二种方法是用嵌入式来比较。比如在教学《动物儿歌》中的“网”这个字,我直接把这个字嵌到一个蜘蛛网的这样一个图片中,那网这个字的图画感就非常的直观了。再引导学生学着小蜘蛛在手掌上去织一织网,用游戏大的方式帮助学生去加深印象,从而记住这个“网”字。
第三种方法可以用溯源比照法来识字。有一些汉字它的图画感经过5000年的演变和简化,不那么明显了。这时候我们就要用溯源比照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还原这个字的图画感。可以选用一张图片、一个古文字和现代汉字放在一起进行比照,抓住它象形性比较明显的笔画,帮助小朋友在脑海中画出现代汉字的图画。比如说大象的“象”,上面的斜刀头,其实在古文字中代表大象的长鼻子。在比如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在教学识记生字“壮”字时,我们可以先出示“壮”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然后告诉学生第一幅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表示古代男子睡觉时将武器放在床边,给自己壮胆,让自己放心。所以“壮”带有强盛的意思,课文中“壮观”的意思是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场面盛大,雄伟。
其次,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新课标提出低年级语文课应该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这是低学段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在《动物儿歌》中要求认识的生字有12个,要求书写的有7个,根据文本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了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归类识字的意识。随文识字时,汉字在文本中时而跳脱,时而融进有趣的语句,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课的效率。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提高了识字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所以我们要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不停地探索,让枯燥的识字变得有趣、有效、有内涵。
                                                                                         (一语组 王莉)

方圆荟

总第四期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困与思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亦是一个难点。部编版语文课本上出现的所有文本都是课堂识字教学的重要载体,一年级每课的识字教学任务在12个字左右,识字任务较大,这给一年级的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不小的挑战。
而识字与写字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学生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提升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效提升识字的效率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面临的难题。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源,学习了几位专家介绍的低年级识字方法,反思了自己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总结如下: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授课时,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力,我会安排学生随堂默写、听写。如果学生写错了,会要求他们多写几遍,直到写会、记住了为止。目前发现这种方式虽然能短时间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孩子只是机械地记忆,容易忘过程也很枯燥。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大多数汉字需要老师带领学生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了这个字,这样孩子也记得牢。在日常识字教学中,常常强调拼音,忽视了对汉字本身形义的解读,导致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常常出现“会读不会写”“忘得快” 的现象。这种“重读音轻形义”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忽视汉字的“形”和“义,导致汉字含义流失,加大了记忆汉字的难度。

二、提升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提升识字教学效率
统编教材识字单元编排了集中识字板块,还在“识字加油站”安排了识字方面的示范引导。这样的识字编排体例,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的识字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单个生字学习中学会认识一类生字的方法。
是指导学生建立“归类”的意识。在识字单元教学中,每一课安排学习的生字看上去是单个的,实际上多个生字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某一“类”的特点,比如:结构相同、部首相同、字形相近、读音相同等。如教学《猜字谜》一课, 像第二则字谜的谜底是“青”,根据谜面可以列出的字依次是 “请”“情”“晴”“清”,这样就形成了以 “青”字为部首的一类字。教师要抓住这样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汉字中部首表字义的规律,为 “青”再配上其他部首,如“晴”“蜻”等,根据 所表达的意思,自己尝试编字谜。这样的教学,学生重视“归类”的建立,识字量和识字能力都能够获得提升。
识字教学中,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是运用最广泛的 “归类”。 汉字中90%以上为形声字,掌握其音、形、义变化规律可以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归类”基础后,可以借助识字单元向学生介绍形声字的由来,认识形声的构字特点、构字规律。如以声旁为主的形声字(如 “跑”),由此根据声旁组成大量不同形旁的形声 字,如“泡”“炮”“袍”“咆”等。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从单一的识字转为归类识字,提升识字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1、教会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强。让学生学习猜读,自己从不认识的字本身去寻找线索,猜猜可能读什么。这种方法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提高阅读速度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猜读的时候,没有猜对字的读音也没有关系,在后续学习中有机会验证猜读的结果并确认到底读什么就行了。
2、有效积累自主识字方法。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训 练,帮助学生掌握足够应付自主学习需要的多种识字方法。如在生活情境中自主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在游戏场景中自主识字,在有趣活动中自主识字,还有联系上下文自主识字,借助联想自主识字等。学生掌握的自主识字方法越多,自主识字能力就越强。
3、重视拓展自主识字的渠道。
教师一方面用教材教学生学会识字,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识字。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浅显易懂的绘本故事,或是让学生从广告牌、菜单、公交站台等等找出学过的字。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语组 向丽娥)

方圆荟

总第四期

识字教学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教学阶段,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既是教学基础,也是教学重点。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小学第一学段(即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能够认识1600个左右的汉字,至少会写其中的800个汉字,且需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主动学习汉字。而对于刚入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优化识字教学途径,趣味识字、快乐识字极为重要。
基于此,我组教师针对语文识字教学展开了多次研讨和探究,也进行了生动课堂的示范与反思。当前,在语文识字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只字教学,轻字文联系,在识字教学中,经常就字论字,忘记联系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动物儿歌》一文时,为了讲解本课中的形声字,只顾形旁和声旁的解释,没有带入课文中,缺乏文本的联系,学生的识字记忆不够深刻;二是方法花哨,轻字理字趣,在本学期识字教学环节,有时为了刻意吸引学生识字兴趣,生搬硬套名师的多元识字方法,反而使得课堂过渡不自然,学习效果不佳;三是重量积累,轻字词运用,在学生自行组词和辩字过程中,常见一种现象,即同音字、形近字分不清,归根结底是看重识字量而轻视字义理解。
一、让字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识字
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3000字左右,这对于刚启蒙的学生来说,压力很大。学生要积累那么多的汉字,必须具有较强的独立认字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识字有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中进行拼字游戏,或者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使用故事识字法。如在章巧慧老师的《动物儿歌》无声课堂展示课中,她将“藏”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辅以图片的直观展示,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还达到准确记住较难生字的目的。另外,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动手。在本学期的语文园地三中,同学们学会了音序查字法,在之后的教学中,遇到难字或者读音不确定的生字,我会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翻阅工具书,查找生字。
二、酝酿学习情景,在愉快中识字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识字、少写字,实行"识写分开"。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视频、图片、表演(动作)等帮助学生识字,了解字词的含义。

以字为引,学用并进
——小主题研究的获与惑

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根据这一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效率,例如在学习《操场上》一课的生字时,我从会认字中提手旁和足字旁的字进行分类,利用动作加强生字的记忆,学生一边动、一边思考、一边记忆,一举三得。
在课外,我也常常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在同学之间交流识字成果。生活中的广告语、商标、路牌等让同学们在实际运用中认识生字,记忆生字。另外,课堂上也要引导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合适的方法识字,如编一些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或制作一些形象、有趣的字谜,让学生感悟。如在教学《棉花姑娘》一文中的"碧"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字形,再编有趣的顺口溜:“王先生,白先生,并排坐在石头上”。教学生字“会”时,编写字谜:“人在高处走,云在脚下行。”,教学生字“告”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自述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等。
     以上为本次小主题研究的所思与所得,综合来看,要想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需要运用灵活、多样化的识字方法,让识字教学更贴近生活,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识字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识字转变为主动学习识字,让原本枯燥、单调、抽象、无生命的汉字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拟人化。在今后的识字教学中,我也会积极实践本次所得,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新的识字教学方法,让识字教学卓有成效。
(一语组 赵露)

方圆荟

总第四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彩纷呈,然而,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作业设计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却没有得到明显地改善,尤其针对一二年级低段学生的作业设计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语文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一直在《新课标》指导下,探索符合低年级体验式学习特征的作业设计途径,对“体验式作业”设计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力图构建一套有效体验式作业设计样式,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体验式作业设计。体验式作业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作业主体摒弃一味的抄写识记惯性,逐步亲身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实际情景或重复曾经经历的情境,从而获取知识。现就我在这几年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语文作业的思想起点要“高”。
语文在教育体系中是一门重点学科,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基础,有着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普及过程中,语文教学同时也担负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这同时也成为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小学语文的每篇课文都是经典的诵读文章,全面贯彻二十大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载体。
小学语文所选取的课文都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基本遵循。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情感取向,不妨以语文课文作为引子,使语文作业变得妙趣横生、更添活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盛唐以来的千余年间,诞生了不少优秀著名的诗歌,我就多布置诵读名家名篇的作业,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于潜移默化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由于古诗中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本身蕴含着浓重的民族气节和传统精神,并以此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要意象,只有小学生们在完成反复诵读古诗的基础上,辅以我适当地点拨和指导,方能深刻地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之内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所以,语文老师布置作业的起点要“高”,这无论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站在高的政治立场,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语文作业的内容要“精”。
与传统语文作业不同,小学低年级语文体验式作业非常强调尊重学生个体感受的独特性和知识的生成性;体验式作业的创新之处在于在设计中突出了学习主体的实践性。所以,语文老师在作业的选择上就要“精”细化。

语文作业需要“高精尖”

我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改变了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与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我一直以来,承认学生在完成作业是有差异的,所以更加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同时认识到我作为老师,是作业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作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才有真正地参与。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可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了修改病句,我就把普通的作业设计成了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成为“小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等。只有“精”细化的语文作业,才能引导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爱上语文,学习语文。
三、语文作业的指向性要“尖”。
    1、作业量的分层:我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要求过于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不必再留,同类作业切忌重复。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或减少徒劳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薄弱、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2、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我的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做简单的。但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往往会有学生知难而进,更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去跳一跳,尝试着能摘到桃子。因此,我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并找出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难易有别的作业。如写读书笔记,一二年级以摘抄为主,诵读,手头实践为主。
3、作业选择的自主性:我常常应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异,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自己布置作业。这一措施在二一班实践已证明完全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获得了自我成就感。如在学习了《中国美食》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一项自己喜欢的菜品,或者和爸爸妈妈去品尝这道佳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教育工作。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应该站在高的起点,精细化有指向性地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增强语文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并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让学生在实现学业目标和发展健康身心的同时,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二语组  马骁)

方圆荟

总第四期

学有所思,行有所向
           ——部编版低年段作业设计研究的获与感

在双减政策和2022年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本学期我们参与了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实践,接触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语文领域中的细节与奥秘,从文字的微妙中感知到组合文字的多层意义与内涵,让我们获得语文的美的体验。
还记得起初接触“课题研究”时,我是忐忑不安的,觉得其特别有难度和深度,当我们正式接触了它,才知道原来做教学研究并不是离我们遥远的事情,一次常规的教学设计、一次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探讨、一次专题性的教研活动,都能成为“课题研究”形式。原来,教学研究,可以是从低处行。当然,最能帮助我解惑的,就是在本学期五月份学校组织的以“浅谈做课题研究”为主题的集中学习活动,东艳路小学余灿老师从什么是课题、如何选课题、确定课题题目、研究课题的基本流程等多方面为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据此理论学习,让我对作业设计这个主题有了新的理解和心得。
双减政策下,布置的作业规定了时间和形式:三年级开始,语数英一天只能布置30分钟以内的作业,其他学科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作业;一二年纪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教育要按照规律办事,曾经“应试教育”的老路已经不能再走了,作为低年段的我们,也直接面临作业布置形式的改革。当然,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政策加持下, 我们更能认识到作业设计一定要尊重学习者,要因材施教,要结合班级学生学情,布置适合学生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致力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非书面作业。因材施教,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低年段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我们一直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要体现趣味性,点燃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和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低年段学生年龄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趣味性作业。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4篇课文。课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便于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第4篇课文《中国美食》,以图文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食物及对应的烹饪方式。课堂上,我们尝试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识字,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并通过小品新颖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报菜名”活动,有效突破“音”和“形”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通过比较炒、爆等带火的生字,帮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探寻汉字的奥秘,感受识字的乐趣。
二、低年段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以及学习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不论是那一门学科, 学习目标都不是实现所有学生均衡、同步的发展, 而是帮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水平上获得适合的发展,及学生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专家指导,我们已经明确知晓,作业类型共分为三种:基础巩固类、拓展提升类、综合实践类。基础巩固类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拓展提升类和综合实践类关注学生的综合应用,及知识的迁移衍生。
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差异,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了以上分层作业,既给了学生自由的选择空间,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差异。不同的难度组合,既保证了练习的效果,也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低年段作业设计,要有生活性
当前小学低段语文作业的布置多以反复抄写、背诵和练习为主,这样的作业布置下,其实并不利于学生提升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们还是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改变,积极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在语文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多尝试将把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融入,便于学生根据已有认知进行学习,让学生知道课本与生活中的内在联系,同时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的基础,是艺术的源泉。
如部编版第三单元识字教学单元《传统节日》这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孩子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自己创作画一幅图画,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将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的原则,融入于思,融入于学,有助于我们专业的成长,更有助于学生的学。在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中,课题研究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教育者们不断探索与前行,参与期中,我们能收获到诸多宝贵的经验。学有所思,才行有所向,希望接下来,我们有更多丰富的经验,促进我们成长。
(二语组  龚洺)

方圆荟

总第四期

浅谈低年级如何有效布置作业

“双减”落地,其中重要的一“减”就是减轻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因此我们围绕着《双减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意识到,作业不应该只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机械化、重复化的任务,而应该是给予学生思考、探究的学习契机。同时,我们语文学科的作业改变过去独立的、零散的作业模式,通过对本单元的了解,挖掘单元主题,串联起单元内容,创设单元情境,形成一个完整的作业模式。
在以往的语文作业模式中,作业由老师像布置任务似的施加给学生,因此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效果。首先,以往在布置作业时,语文总是侧重于背诵、抄写等,过多的抄写任务一方面让孩子们觉得作业量多且反复进行,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对于擅长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简单的抄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这种作业也无法看出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更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水平。而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低年段的孩子不能有过多的书面作业,又让很多老师感觉到无作业可布置了。其次不管是过去还是双减落地后,语文任务都少不了背诵和口头表达,这类作业看起来很虚空,学生到底做了没有、做的效果如何都无从检验,老师也就无法根据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低年段的孩子们来讲,语文似乎比数学难一些。其实,这个难并不是难在内容和思维上,而是因为低年段的孩子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但是很多语文作业形式都比较单一,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缺少吸引力,也就难以让学生按质按量的去落实了。在传统的语文作业模式中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都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寻求新的模式,改变语文作业单一、重复的印象势在必行,这也与双减的根本目的不谋而合。

       在刚开始进行这个主题研究时,我们都觉得有些无从下手,长久以来的语文作业模式怎么会被轻易改变呢?又该如何改变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特点呢?通过这一次关于小主题的探讨,我对语文学科的作业设计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通常我们认为作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学生巩固当天学的知识,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更熟练。其实随着时代的改变,我认为我们要改变这种想法了,作业其实应该是一种应用,让学生能够将当天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知识是有实际作用的,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为了让学生学能有所用,语文作业的设计必须对应当天学的内容,同时又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在教学语文第三单元时,我们会发现这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与二年级的学生之间其实是有距离感的,在布置作业时,单纯的抄写、背诵显然是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时一定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在教学《传统节日》时我们可以结合临近的节日让学生和家人一起过一次有仪式感的节日并进行记录;在教学《中国美食》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做一顿简单的饭菜;在教学《贝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不同时期的钱币等。我想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能对书本的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为了改变对语文作业的传统认识,激发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对作业的形式进行一些改变。比如在学习《中国美食》时,有的班级让学生回家做了课文中提到的一道美食,让学生对烹饪方法认识的更清晰;有的班级由书上美食衍生到生活中的美食,做了一张宜昌美食小报,这样的作业既有趣,又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生活能力。
       现代化的作业设计要求我们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例如,在教学《贝的故事》时,书中的生字词以及课文内容是要求全部同学掌握,中等水平的同学还需要完成课后习题,语文水平较高的同学还可以像课文一样归纳其他偏旁的汉字。
       教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可以做出相应的改变,随着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的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也就不合适了,我们必须要转变评价方式,让评价发挥出纠正、反馈和激励作用。除了评价要求要明确、角度要客观外,我们也可以让评价主体更加多元,比如,上课学生朗读课文后老师可以让其他同学从朗读是否流畅、内容是否有误、感情是否充沛等几个方面来点评。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让更多同学参与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注重作业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作业形式、做好分层设计、完善评价体系,让学生学有所获,更要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二语组 潘淋淋)

方圆荟

总第四期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研究反思
——小主题研究的获与惑

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学校和教师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确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核心素养则要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能力。结合双减要求以及核心素养内容,二年级语文组进行了单元作业设计的小主题研究,研究的过程也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和收获。
刚接触小主题研究时,感觉很困惑。小主题与其他研究有什么不同,小主题从哪里来,我们最终形成什么成果,成果又以什么方式进行检验。这些问题都让我产生了退缩之心,但在听完于老师的分享后,感觉对自己有一些启发。
一、研究主题的选择
研究的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教材、教法、学生三个方面产生的。其一,教材年年在更新,教材的变化中也暗含着教学的变化。这要求教师针对教材编排结构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学术研究,理解教材内容。其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促进学习方式改革,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发现。如何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法教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之一。其三,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具有其独特性,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既相关联又具有一定独立性。在研究时可以关注学生当下最突出的难点和困惑是什么,再结合教学实际选择研究主题。

        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都值得去研究或者能够研究出成果,因此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筛选。在选定本次小主题研究前,对我而言困惑最大的是公开课和常规课的脱离,不知道怎么将公开课和常规课有效融合在一起,让每一节常规课变成公开课。但在听完于老师的讲解后,我明白了这个问题只是一个我现阶段存在的教学瓶颈,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提升的,而其中的研究价值则并不高。
二、单元作业设计研究情况
      双减背景下,要求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在本次作业设计中,我们选定了第三单元作为研究内容。结合课文所涉及的地理、节日、文化、美食等主题,确定主题为“美的历程: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的布置。如在《中国美食》这一课中,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各地美食和家乡美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初步感受美食魅力,了解中国常用烹饪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在前置学习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发现能力,通过归类识字提升学生识字能力。在课后作业中,则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手去创造美食,感受中国饮食魅力。在本次作业设计中,让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归于生活,将语文学习贯穿中生活教育之中。
三、收获
       一方面,小主题研究倒逼教师形成钻研精神。通过这一次作业设计,组内老师集思广益,在选定第三单元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学校的作业设计内容。本单元内容简单,学生兴趣高,但如果没有小主题研究,我们就会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完成作业。抄写、听写已经逐渐成为了作业的唯一形式,这些常规作业比较机械,学生并不喜欢这种重复性的体力作业。
        在小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其他学校优秀的作业设计内容,也尝试将知识丰富化,趣味化,希望通过一些学生更容易接纳的形式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内容。有压力才有动力,正是因为小主题内容已经确定,所以要求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探索,去丰富和完善作业形式。
        另一方面,小主题研究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教材教法学情一直在变,这要求教师也不断进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当下的教育热点,关注教材变化,关注学科先进研究,并尝试将这些内容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教学中又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地方,再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语组 金彦汝)

方圆荟

总第四期

柏拉图说“疑惑是智慧的起点。钱钟书也说过“好的学习才能好的思考,好的思考才能更好的学习。所以通过这次小主题研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遇到问题一定要有疑惑,疑惑能促进我们探究思考,而思考过后就能有所收获。
这学期我们数学组以整数的算理与算法的一致性为小主题进行了研究。刚开始接触到这个小主题的时候我完全是一头雾水,完全不了解“算理与算法的一致性”是什么。只能翻阅书籍到处查找资料,但是也只是有了一点点非常浅显的理解,后来,通过与同事的沟通,才发现,原来这其实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都有关注的方面,并且可以说是一节课的重点,只是从来没有去想过他的官方的说法为“算理与算法的一致性”。
为了加深了解,我不停的去翻找资料,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慢慢的我开始有了一个比较浅显的意识。我想:算法可以理解为有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和序列可以解决一类问题。而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
这种浅薄的意识让我感觉到似懂非懂,我开始寻求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迫于对知识的渴求,我开始想将这个主题想通,于是就开启了我的探究之旅。
与同事讨论、上网看专家的解释、自己去想去悟去试着说服自己。一次次的思想碰撞让我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想: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的思维方式,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计算的方法,主要是指计算的法则,就是简化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添加了认为规定的程序化的操作步骤,解决如何算的方便、准确的问题。
如:计算《拔萝卜》中36+23时,根据数的组成进行计算36是由3个十、6个一组成的,23是由2个十、3个一组成的。先把6个一与3个一相加是9个一,然后3个十与2个十相加是5个十,最后把5个十、9个一合并成59,这就是算理。

心有所惑,学有所获

      当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后,发现了这样的计算规律: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十位只能与十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再把几个得数合并起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
       最后优化计算过程,写成竖式,概括出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算法。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这一次的理解相较于之前的理解,我感觉到更能够说服我自己了,我也能够举例来进行说明了,但是如果说让我将它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我总感觉还是需要进一步去探究。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要研究吧,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因为疑惑,我对这个主题感兴趣了,我开始去寻找答案,于是开启了我的探究之旅,我也因此收获了我的成果。但是,我也并非完全得出了结论,研究还在继续,我也将依旧带着疑惑前行......
(一语组 陈雪莲)

方圆荟

总第四期

被忽视的算理
---整数运算算理与算法的一致性研究获与惑

本学期数学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是整数运算算理与算法的一致性研究,在确定这个主题之前,从来没有去确切的了解过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在学习数与代数运算部分的重要性。本学期,结合生动课堂,一年级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整数运算;二年级以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为研究范围,去探索研究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本次研究中,有了一定的收获,也有了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继续学习探索的地方,对于整数运算算理与算法的一致性研究的获与惑,做以下分析与总结。
在数学新课标中,将运算能力融入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和内涵中,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其中就包括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第一学段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即计算的原理或者道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

算理有两层含义:一是列式的依据,即某一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而不能用减法,这是根据所求问题与条件的关系确定的。如表示两部分的数量合在一起,需要用加法计算,而表示总数量中去掉一部分,则用减法计算。正因为有了这些依据,从而构成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二是运算的依据,即每一步的运算都有其内在的道理。如用竖式计算“36+23”,为什么“6”要和“3”相加,这是数字符号后意义不同。算法即计算的方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如计算“36+23”,需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并且建议学生从个位加起。整数加减法为什么需要数位对齐后相加减呢?有些学生并不明白其中深层次的道理,相同数位相加减背后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最后形成成熟的计算技能。
通过对算理与算法一致性的探究,我有了以下思考:
1、从给“法则”到探究“算理”
在之后的教学设计中,借助真实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观察、猜想中感受运算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思考明白算理,再利用操作明白运算的方法。代数数学首先就不能将它简单的定义为一种技能的教学,应该先要想得到(算理与算法),然后解决问题,精中求简(算技)。
2、从“课时”到“单元”
呈现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课时安排从第五单元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到第六单元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虽然看起来内容较多,并且是本学期的重难点内容,但是通过大单元设计,建立单元之间的联系,理解运算法则的本质,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
但是,在探究过程中,我也产生了疑惑:算理与算法孰轻孰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抓住算理与算法的重点进行教学?侧重点又应该放在哪里?我想或许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并将过程中的思考方法迁移到其他运算的学习中,丰富学习体验,不必过分强调算理与算法,只是老师将算理与算法融入到教学设计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还需要继续探究这个课题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收获。
                                                                                      (一数组  杨晓莹)

方圆荟

总第四期

计算教学中的理与法

最初小主题的确定是带着随意的,我们在迷茫下被“高大上”裹挟着向前走,好似只要与“大单元”、“核心素养”、“跨学科”等当下“流行”的词语结合在一起,主题就会显得有模有样。然而,事与愿违,主题内容太宽泛就成为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当然,解决办法很容易,切口放小,聚焦当下。
经过研究之后,我们确定了两个主题,主题一:探索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之间的联系,探究数与运算的整体性。主题二:研究整数运算算理和算法的一致性,探索算理,理解运算的本质;提炼算法,感悟运算的意义。两个主题都很有针对性,符合一二年级现状,聚焦计算教学,对孩子们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整数加减法是数与运算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加减法的本质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或递减。基于计算教学的重点,我们选定了主题二作为研究的小主题。确定了主题之后,便着手选择研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将首次认识竖式这种计算方式,初步感受计数器、小棒,口算等多种算法与竖式之间的联系,正是探究算理与算法一致性的良好切入点。而一年级的竖式学习则会成为二年级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至此,我们选定了《拔萝卜》、《收玉米》作为一年级的研究内容,《回收废电池》作为二年级的研究内容。
《拔萝卜》教材呈现的计算方法是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转化为学过的内容,实现内容联动。同时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感悟算理,为学习竖式做准备,突出思维触动。教材的编写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内容的设计,首先从情境中引出加法问题,然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计算方法,最后进行巩固。三个问题紧密串成一串,步步提高。

第一环节,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既是算法的探索过程,也是算理的感悟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计数器还是小棒,算法都是相同数位下的数相加减,这不就正是整数运算的本质吗?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或递减。
第二环节,从小棒和计数器中总结出竖式计算的原则也是相同数位下的数相加减,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运用,这就将算法与算理很好的勾连在一起。同时,不得不感叹教材编写人员的专业功底,细微处透着大智慧。教材上关于小棒的摆法位置是很巧妙的,十位和十位摆放在一起,个位和个位摆放在一起,而将小棒用数替换后,就完成了由小棒向竖式的过渡。无独有偶,计数器上两次拨动的珠子变成数之后,会变成和原本竖式类似的“双生花”,当中,孩子们能体会到的是加法算式中另一个原则,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第三环节,是初识竖式之后的巩固运用,完成闭环。
除了常规的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外,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学到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平常我们提出数学问题之后,请学生直接列算式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在低段是通用的,但是放在了高段,孩子们拿到问题之后并不能一下子解决,这就突出了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分析问题是考察孩子们对数学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运用处理的能力。
最后,教材在思考上面,给孩子们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在不进位的加法计算中,先算十位还是先算个位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但在第二个环节设计上,通过机灵狗的思考,透漏出编者想要引导孩子们思考的方向。同时在本环节,老师没有特别强调计算顺序也没关系,到后面,学习到有进位的加法,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到从个位开始加比较方便,进而强调从个位加起,孩子们会更清晰直观的感受到,从个位计算的优势,这是一种课堂自然的生成。
教学是一场贴地气的、很实在的奇妙体验,当我们能聚焦当下,就会发现“惑”虽常有,但“获”亦不断。
                                                                                             (一数组 刘志强)

方圆荟

总第四期

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以计算面貌出现的实际问题。计算是日常工作对数学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新课标指出,对于“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教学,强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是对运算推理过程的理解,算法是基于算理的具体运算方法。数的运算的对象有整数、小数、分数,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与数的计数单位相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都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本次我们一二年级共同以整数运算算理和算法的一致性作为小课题主题进行探究。一年级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二年级探究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在本次小课题研究中,作为二年级老师,更多的还是关注于二年级的内容。整个活动中,有以下三点想法:
一谈收获。
本次主题我最早在执教一年级《小兔请客》时有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整数运算的起始课,我也在尽可能让学生先理解算理,再掌握算法,原以为学生在一年级有一定基础,那么对于二年级学习三位数笔算就比较简单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因为长期训练两位数的笔算加减法,算法标准化,掌握了算法,却渐渐遗忘了算理,有一部分学生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算,那肯定是不行的。教材在这增加了三位数的笔算加法,主要还是要勾连起之前所学的两位数笔算加法和现在所学的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计数单位的累加,也就是常挂在嘴上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是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阶段,在研究课时内容时,发现较一年级的学习,在原有的计数器和小棒两种方法上,增加了数线这一新的计算方法。开始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突然”出现数线,通过跟同伴的探讨发现,其实数线从一年级就开始铺垫,从毛毛虫到现在的数线,一直在运算教学中出现,发展学生数感,现在的数线也就是今后的数轴。余歆彦老师执教的《小小图书馆》更是让我看到数线是可以跟巧算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运算过程,巧借数线运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运算能力,

有惑才有获

二谈遗憾。
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在正式执教《回收废电池》时,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在算法多样化的呈现上做的还不够好,只展示了跟课本有关的算法。而且数线的出现,是经过了前期大量铺垫的,有种强行让学生必须按照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进行拆分计算,在后面的学习中,因为听了余歆彦老师的课,自己也尝试着模仿着去给学生讲数线,学生当时是懂了,当时会用巧算,但是换个题,他们还是习惯用标准的计算方法。运算能力的三个主要表现特征是正确运算、理解算理和方法合理即运算途径简洁。在第三点上,做的还不够充分。
三谈疑惑。
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计算很自信,习惯用口算,算理也是懂的,但是就是容易算错,“粗心”成了最大原因,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只能要求学生必须用竖式完整的笔算一遍,强调了竖式计算,学生又只会使用竖式计算,跟强调的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又矛盾了。
本单元中增加了估算内容,对于估算的练习,教材会直接说请你估一估,指向性的要求你去直接估,太过指向性导致学生反而思考的少了,有的题目会不提估一估,直接问够不够的问题,教参也没明确的说可以去估,弄得有点畏手畏脚。以上这些问题就是目前产生的疑惑,还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摸索,去思考解决的方法。
(二数组 代舒雅)

方圆荟

总第四期

每个学校都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课题,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那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课题研究,课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又在哪里,我们研究什么,这都是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有幸参与实验中小学数学组课堂研究,虽未从头到尾参与,但也让我思考良多:
一、何为课题研究?
许多教师在做课题时,对什么是课题课题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有何联系也还不是特别清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课题”一词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通常我们认为课题较为单一和独立;项目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课题而组成的研究。
二、一线教师做课堂研究的意义何在?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研究也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意义何在?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学校发展的需求。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果一些挑战和问题我们没有重视起来或者毫无意识,那这些挑战会制约学校发展,甚至还会影响着教育教学变革,在原有方法不能及时快速解决的时候,教育科研就成了解决这些挑战的最好方案。二是教育教学的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和课标也在与时俱进,教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而去高效解决这些问题,形成良好经验,课堂研究也就成了最好切入点。三是教师个人发展和教师职业角色的需求。我们知道教师评职、评优对优质课、课题等方面有所看重,教师的个人和专业发展需要课题研究。同时,我们知道,教师既是班级的管理者、知识点传授者,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等,这些职业角色就迫切需要课题研究。
三、参与此次课题研究的思考:
1.行动研究的最好手段是课堂教学

一线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
——基于实验中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思考

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优质的常态课,一定是通过上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经验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带着研究的意识进行上课。每一节课,都要以高标准要求教师自己,用研究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此次参加数学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翻阅书本教材,也进一步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再次去了解数学。
2.比较研究的最好方法是听课
除了自己研究外,一些教学中的困惑或是一些灵感也可能来自于同伴的课堂实践。所以,不妨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带着问题进行听课、思考。从个人课题研究的角度,与自己的课堂进行比较,发现成功点和失败处,并探寻其中的原因,从理论的高度去总结和归纳。在“生动课堂”活动中,我听了许多老师课,老师们认为二年级不适合让学生讨论,没讨论前,课上的好好的,一让学生讨论,整个课堂秩序教师无法控制,所以有一节磨课中,学生很活泼但知识没有掌握。另外在八市州小学数学研讨会上我也有幸听到一些专家的课,带着学习的心态,捕捉名师课堂中的闪光点,并及时总结,回来后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3.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更多指向教学
在课堂研究中,我认为,一线教师课堂研究更多应该侧重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不要盲目的为课题研究而研究,课题的申报要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前(拔高)。比如最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真实性问题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群、学科大概念、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研究成为主流,这是符合当前现状,有利于教师理解课标、转换教学方法。我想说的是,小学课题研究和初高中以及大学课题研究是有一定区别的,我认为小学课题研究应注重教育教学问题即实践应用,切莫将原理、道理、顶层设计研究作为小学课题研究的主流。
                                                                                      (二数组 黄非飞)

方圆荟

总第四期

小学科研究之如何做好课堂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的体育课堂常规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双向要求,课堂常规的目的是在体育课上利用这些规矩达到对学生安全的最起码保证。体育组通过对课堂常规的内容和主要特征以及体育教师对课堂常规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在体育教师抓课堂常规时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以及如何真正落实课堂常规提出了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一、认识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
课堂常规是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要遵守的基本要求。课堂常规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囊括教师、学生及教学策略与方法、课堂的组织等。狭义上的课常常规包括课前要让学生站好队、站直队,养成听铃声、听哨音快速站好队的习惯,还包括课前体育班委与老师的内容对接、场地器材的准备、体育班委带队汇报人数、安排见习生、学生服装鞋帽要求、课后的归还器材等内容。站队包括课前的站队、课中需要集合的站队、一个内容结束后需要讲解时的站队。无论是哪一种站队,教师都要在开学的第一次课就把站队的基本要求告诉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来执行要求,如固定上课时站队的地点,让学生知道只要是室外课就在规定的地点站队,活动结束需要集中讲解时的站队要求等。常规是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个范畴,课堂教学常规就是这个范围内的规章制度。这种规范不是单方面的,它的对象是老师和学生,需要双方遵守各自的行为准则,如老师的课前备课,器材准备,课后的小结反思,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要求等,这些都是我们体育教学常规所涵盖的内容。
二、了解体育课堂常规的主要特征
体育常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习得过程。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从常规向习惯的转变。一旦常规转化为习惯这种常规也就不再称其为常规,而是成为了一种自觉的潜在意识,这种自觉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常规分一般性常规和特殊规定两种。一般性常规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例出的体育课上都必须能做到的条文式内容,具体指向“要怎么做,不准怎么做”,还涉及学生的体育课的着装,课上要做到令行禁止;而特殊的常规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所提出来的,如球类课、田径课、技巧课,老师会在常规的某础上提出一些特定的要求,以便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这些特殊要求相对于同一类型的课,如老师讲话时不要拍球、不可以坐到球上等,这些要求就是以后上球类课的常规了。
三、体育教师对课堂常规的影响

体育常规不单单是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一名体育老师人格魅力的折射。有时能看到有的老师每一节课都井井有条,而有的老师上课则总是乱糟糟的。常规容不得一点松懈,它的核心是“坚持",它体现了教师的执行能力和负责的态度。然而,相同的常规,不同老师执行的结果却并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我们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否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信任,一种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这种信任和人格魅力不是天生的,它是老师在和学生的相互交往中通过自己的精心备课、上课形成的。当然,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那些个性比较特殊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多动脑筋,用足够的耐心去引导、感化,有时还需软硬兼施。交往是一门学问,跟学生交往更是一门学问。有时一句关心话、一个表扬、一句严正到位的批评,都可能端正一名学生的态度。
四、体育老师抓课堂常规的注意事项
在课堂教学时,体育教师需要提高对课堂驾驭的能力,全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向,不留任何盲点。尤其需要关注两头,一是体育学困生,这些主要是体弱、经常见习、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中途不能完成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时体育教师不能将他们放在遗忘的角落里;二是体育课堂过于活跃分子,这些学生好动好挑战,有的甚至喜欢在课堂中做出一些较为出格的动作或者事情出来。这两头的学生是课堂中最容易发生意外的群体。在落实课堂常规时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器材数量没法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这一点尤其是在中途接手班级的时候容易出现,自己从起始年级带上来的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相对要好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如何制订也影响着团队氛围。前面两条目标抓住了知识与技能这个核心目标,而且难易适中,层次分明,特别是“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合适的发球位置”给学生留下了不同层次的发展空间。最后要找出并筛选次要目标。要寻找与核心目标关系密切,可能与核心目标同时达成的次要目标。并要学会舍得,坚决剔除影响核心目标达成、妨碍教学推进或更适宜在以后出现的次要目标,如上述案例中的第三条目标只选择了建立自信心和感受良好的团队氛围。
五、总结
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制订是为了最终的落实。因此还需要教师采用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目标的落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反馈来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
(体育组 徐思敏)

方圆荟

总第四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但由于新时代的发展,世界多元化的音乐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冲击,孩子们对流行音乐的盲目追捧,对民族音乐的了解甚少。针对于此现状,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们更是责无旁贷,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处于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时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入中华传统文化是极为必要的。因此,我们要激活学习内驱力,探索融合新教法,以下是针对于开展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的小课题研究的一些思考和收获。
一、转变教学方式
针对于低龄学生,他们的专注力是不够集中的,单纯的去讲解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民族特点,将歌曲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生动的去展示,创设相关的情境,注重情境创设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内涵。例如,在教唱《我是草原小牧民》这首歌曲时,给出广阔的大草原,让学生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教授学生在草原上骑马挥鞭的动作,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给与一个情境描述,让学生扮演骑着马,奔驰在大草原,感受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们自由洒脱的豪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弘扬民族文化 丰富音乐课堂
    ——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课题的思与获

二、丰富教学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多种形式的的传统文化,如:音乐戏曲、民族音乐、中国传统节日主题的歌曲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渗透多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拓宽音乐视野,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例如: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并让学生亲手触摸、敲打乐器,感受它们的声音特点,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乐器。在学唱传统节日主题歌曲时,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三、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音乐活动。如在教唱《新年好》歌曲,引入写福字、编织中国结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改进措施与展望
    通过本次的研究探讨虽有了一些收获,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从自身角度上讲,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富有文化内涵又充满艺术魅力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运用优化教学方法,新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音乐组 徐岚)

方圆荟

总第四期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与尊重的责任。在此背景下,我们实验中小学音乐组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主题研究,旨在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遇到了一些挑战。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将传统文化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喜鹊钻篱笆》这首歌时,我不仅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还引导他们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通过玩彝族传统游戏“喜鹊钻篱笆”并且表演相关舞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此外,传统节日也成为了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曾经带六年级时,在中秋节期间,我组织学生学习了《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教学中结合制作月饼、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了解和感受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京剧、昆曲等经典戏曲选段,还记得上次公开课时,我看到有老师组织学生们学习并排练。孩子们穿上华丽的戏服,化上精致的妆容,在音乐课堂上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戏曲表演。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着戏曲演员的唱腔和动作,将传统故事演绎得栩栩如生。同学们被表演深深吸引,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戏曲舞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例如,如何确保传统文化内容的适宜性和科学性,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或冲突。在教授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曲时,我必须仔细筛选内容,确保其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我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
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我思考的重点。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贴近现代学生的审美和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在教授传统戏曲时,我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教学,如使用现代乐器伴奏,或者创作与传统戏曲主题相关的现代歌曲,以期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如何有效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也是我在研究中关注的问题。目前,我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但这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因此,我正在探索更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歌舞表演,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深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和挑战。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贡献力量。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前辈与新老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音乐组  刘墨林)

方圆荟

总第四期

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如何展开?
                 ——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获与惑

 在音乐课的实践教学中,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性质一直是每个音乐教师绕不开的话题,而相比较传统的音乐歌唱课程,似乎音乐欣赏课程受到的关注更少。似乎因为欣赏课这一特殊的性质,导致更多音乐教师对欣赏课这个话题选择回避或沉默。歌唱课同样也有欣赏音乐作品这一教学环节,可把欣赏音乐作为一堂音乐课的主题,似乎又实在是太少了一些,就像把手里仅有的一颗大白菜烹饪为一桌山珍海味的难处。欣赏课难上,低年级的欣赏课更难。我作为音乐教师,对低年级音乐课的教学经验属实不多,目前为止我只有高年级班级的音乐教学经验,低年级则是近乎为零。这学期低年级的学生们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同时在教学实践与教研中也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在最近进行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备课时,我的脑海里相比较之前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悟与想法。
首先,音乐欣赏课,顾名思义离不开“欣赏”二字,可要让整堂课四十分钟都在欣赏,似乎又有些太过单一。新课标要求我们坚持以美育人,要让学生在欣赏课中感受到音乐艺术之美,那么审美感知核心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感受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低年级的同学还太小,对世界、对生活、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生活常识与事物认知,如何感受音乐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以前的我可能有些束手无策。但现在,我会见招拆招,一步一步引导。比如在第七单元《三只小猪》欣赏课中,我选择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的速度入手,带领学生打拍子唱节奏唱旋律,在实践体验之后再请他们思考:小猪们此刻的心情状态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播放动画短片,揭示答案的同时明确小猪们做的事情——建房子。再复听音乐,请他们仔细聆听三段主旋律之间的衔接处出现了什么样的声音?再根据声音来想象修建房屋的小猪遇到了什么事情。同时反复比对三段主旋律乐段有什么不同之处,拓展出这首音乐作品的小寓言故事的同时也引出关于演奏乐器的知识,在欣赏——引导感受——思考中收获有趣的小知识,在感受到趣味的笑容中进行音乐课的教学,我想,这也是一种以美育人。

其次,最近的低年级音乐欣赏课我也有一些新的困惑与发现。比如在第六单元的欣赏课《老虎磨牙》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没有给与任何提示,同时白板上没有展示任何东西只有播放的音乐时,学生们非常有默契的同时拿起了手里的“家伙”,有的拿着尺子、有的拿着笔、有的拿着塑料剪刀、还有的直接空着手,不论是平时活泼好动的男生还是安静内向的女生,大家一起在桌面、凳子上、课桌边随着音乐的律动有节奏地敲击着,音乐变轻他们也变轻、音乐激昂起来他们也会照做。当时我并没有阻止他们,在那一个瞬间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的模仿能力确实及其强大,而且每一个人都觉得这样做很有意思,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挂着快活的笑容。现在想想,也许这也是我可以利用的地方,后期可以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的动作或其他的举动来模仿音乐作品、诠释音乐作品。用敲击声模仿打击乐器,用笔盖的吹奏来模仿管乐器,用拉弦的动作来模仿弦乐器,充分运用低年级学生的形象动作思维能力来引导他们感受音乐、获得乐趣,但是具体在教学中的展开与实践方面我还得再思考完善,这也是我的困惑,如何根据每首音乐作品不同的特点与课堂重点来设计,如何让学生在欣赏感受与模仿演奏中维持一个平衡,在解决这个困惑之后,才能让我的收获真正应用在课堂中,让欣赏课生动起来。
(音乐组 谭佳明)

方圆荟

总第四期

得“文化”而入 承“精神”而出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小课题下的获与获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明绵延的历史根柢,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艺术教育融入丰富的资源。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就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将其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方面,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一)结合教学实例,引入传统文化 
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实例,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更加直观、清晰的形式,给学生呈现教学的主要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实例的形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学生能够在实例活动中进行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学生也会更愿意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
   (二)鉴赏美术作品,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有书法、诗歌、绘画,此外还有剪纸、刺绣等,种类非常丰富。在美术教学中,为更好地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艺术家的创造过程,以及每幅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  拓展教学资源,了解传统文化
 美术教学中会涉及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受单元内容和篇幅的限制,编写者只会在教材中保留部分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简单讲解,是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需求的。因此,想要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更有效的融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知识,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学习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在生活中加强对美术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如春节家家户户所贴的对联、门神,国庆节、春节所挂的灯笼,公园、景区所摆设的雕塑等,都包含了不同的美术元素,这些元素中大都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够培养学生去研究、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传统文化,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美术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综合发展、人格魅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应用现代技术,弘扬传统文化
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美术教育的突破,在教授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审美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培养。想要增强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创新性、趣味性,可以借助现代技术,以PPT、微课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清晰、演示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致。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自觉学习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在网上进行一些资料的查阅。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进行学习、沟通,在讨论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学习、查阅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核心素养的突破。
在新时代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美术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画画、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审美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艺术组 艾蝶)

方圆荟

总第四期

关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主题研讨的获与惑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不可或缺的美育资源。教师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将其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领学生探究传统文化中的绘画元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以绘画的形式传承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通过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我有如下启发:
美术不只是画画,其中还包括设计、陶艺、服装以及雕塑等多种课程。美术教材中也包含这些内容,为学生学习多种美术提供了良好条件。小学美术教材内容一般是色彩、构图以及线条等方面的知识,为了能将这些内容更好地丰富,教材编写者会在其中融入典型、直观的美术作品。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民间美术经典作品的有效融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民间美术逐步了解与欣赏,从而达到启发学生自主了解民间美术目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个地区文化与发展不同,民间美术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对当地文化有认同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瓜果飘香》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农民画中挖掘瓜果相关内容,以此增加学生对瓜果的认知,使学生对瓜果种植有个大概了解,这对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帮助极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画出自己喜欢的瓜果,然后与现实中水果作对比,发现其中的不同,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美术水平。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画水果作品,通过让学生观看不同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交流与点评,使学生发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别人建议改正自身问题,从而将绘画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运用小组点评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美木技能,还能促进他们同学关系积极发展。通过融入民间美术,不仅能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丰富,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在利用民间美术提升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非常重要。民间美术资源具有很强可操作性,这对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帮助极大。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独立创作美术作品难度很大,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临摹经典作品,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临摹作品进行添画与二次创作。这不仅能锻炼学生创作能力,还能让其通过创作过程深入了解民间美术,从而增强民族意识,提高美术创作能力以及美学素养。
一些教师会在课堂中融入民间美术资源,但由于学生对民间美术缺少了解,导致学生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该怎么办呢?

我想,民间美术资源中的许多内容并不能在课堂中完整的展示,所以教师则需要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获得新的灵感,并且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这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以及弘扬非常有帮助。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将民间美术的培育功能充分发挥,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结合各种传统节日,组织实践活动,以节日代表物为主题进行创作,如,端午节画粽子、中秋节画月饼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充分地体会节日含义,还能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并通过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与展览馆感受民间艺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层面,还能拓宽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弘扬当地非遗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活动,以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举办剪纸文化创意大赛活动。为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剪纸知识,为学生展示一些剪纸的技法,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此次设计中,使学生的动手体验感加强。利用这类比赛能将学生剪纸创作的热情充分激发,这对提高学生美育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帮助极大,还有助于学校美育工作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还能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多添加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知识与思想的传授容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教师应将民间美术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通过民间美术资源有效融入,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美术水平有效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资源,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的体验,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引入丰富民间美术资源,不仅能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还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艺术组 张曼璐)

联系电话:0717-6578056
地址:宜昌市伍家岗区文荟路10号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