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香港公司
2018年
书香“三八”文集
主编:傅小菁、刘斌、张诤
投稿名单:韩斐、刘沺沺、刘艳会、刘永杰、王建红、 王世婷、张晨曦、张诤、周雨萌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6号华能大厦6层
(按姓氏排列)
浅谈《围城》- 韩斐
寻找另一个我 - 刘沺沺
从《红海行动》感受团队力量 - 刘艳会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阅读 - 刘永杰
春醉 - 王建红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读书笔记 - 王世婷
傲骨之战 - 张晨曦
梦想永远都不会太晚 - 张诤
我们从未分开,只是好久不见 - 周雨萌
目录
浅谈《围城》
(韩斐)
一直挺怕买书 ,一是合心意的书难找,二是总感觉书最好还是买了就仔细看,不然总觉得有点不尊重知识。可即便如此,因为自己的懒惰,家里还是有许多没看、没看完的书。
一本合胃口的好书,既不为装点门面、也不为提高品位,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我理解这喜爱有渐进的四个层次。一是对话题和内容感兴趣,记得初中时每个寒暑假都把《傲慢与偏见》看一遍,《红楼梦》、《京华烟云》也是看了好几遍,但《三国演义》就怎么也看不过几十页。二是得言语合适,作者既不会给人故弄玄虚、矫揉做作的感觉,也不会言之无物、枯燥乏味,但这也是个人喜好、无关对错,比如我就读不惯冯唐的文章。三是作者既要和读者三观合拍、有产生共鸣的观点,又要高于读者、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多时候是作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读者有所感却未能言的感悟、喜悦或愤怒。四是作者的娓娓道来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而有所思,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豁然开朗,这也是书比影视更加吸引人的地方,不会设置固定画面和场景,任由读者发挥引申。
《围城》便是这么一本合我胃口的好书。
说来惭愧,我对围城最初也是长期的印象只有句,“婚
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直到三年前有几天完全放松空闲的时间,才好好研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这本著作。正如前述四个层次,《围城》不断吸引着我读下去、品下去。
钱钟书先生在“序”中说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围城》的主人翁是四十年代留洋的学生,所描述的社会主要是高校教师和适婚男女的生态,这让我不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姑且能够体味书中所言的人和事,在阅读整本书时都兴趣盎然。总觉得略有才气软弱无能的方鸿渐、道貌岸然老谋深算的高松年、小鸟依人工于心计的孙柔嘉就是自己认识的某某人。这或许就像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围城>》里所细细描述的书中每个人物在他们生活中的原型,但同时也指出“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
就像读者普遍感受到的,《围城》不算是本严肃的小说,它没有生硬晦涩的压迫感,旁边不放本字典就没有勇气翻开,也没有为赋新词的做作感,谦虚绅士实则狂妄自大自命不凡,更没有直白低俗的献媚感,为写作而写作千方百计讨好读者。钱钟书先生总是在用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将他想刻画的人物、传达的思想娓娓道来,我实在是很喜欢这种洞若观火、犀利深刻又恰到好处的讽刺手法。
比起上面两点,《围城》更让我震撼的是钱钟书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将现在依然适用的社会百态描绘的淋漓尽致,读过之后大有拍手叫好的快感。比如书中在描述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时说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道大道”。大学里太多有了行政职位后不再专注学术的老师,教学糊弄、科研应付,每当读到他们水平严重下降的文章时,朴素的感情都会让我痛心疾首、扼腕叹息。所以我一直觉得,学而优则仕,这古话其实也是个围城,看起来曲径通幽的仕途,耽误了多少原本可以有的好学问呀!
说到最后《围城》带给我的感悟思考,那就太多了。辩证点看,不光婚姻,学业、事业、方方面面都是围城,正如许多人所说,生活处处皆围城。我们所做的只是从这个城踏入另个城,尽管后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比前一个高级些。
不知是否客观,自己感觉我是个理性却又不知足的人,较为自律、讨厌一切无计划,但又总想尝试新事物和领域。高中时学的理科、尤其喜欢物理,但觉得在大学学不过男同学,高考就报了文科,却在之后才体会到当时表哥说的那句话,和制度文字打交道要比和器材数据打交道难
多了。研究生毕业本可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考法院、去律所,但心中偏偏有个做老师的梦,传道受业、教书育人,可在经历了几年科研、论文、投稿的生活后,见识了各位大牛教授们走下神坛,不过是文人相轻、拉帮结派的丑相后,倒觉得既然做老师也要这么入世,那倒不如彻底入世。
正是因为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总有不满、或者说还有更多期许,顺带喜欢忧国忧民忧天下,我总是辛苦一路从一个城里跋涉到另一个城中。忧思多了就成了焦虑,焦虑的烦躁了、累了,就会静下来想想,这是否都是无用功,还不如就地安坐,每天如车轮一样翻转。就像我爱人在连续加班后说的,他真想去当公交车司机。我答曰,那你还不如当公交车安保员,更省心。当然,这只是笑谈。
还是钱钟书先生所说,他在围城中写的这类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钱先生应该也认为,作为人类,就无法逃脱围城。在我自我反思,进而试图心如止水、知足常乐未果后,就严重赞同钱先生这一观点。人生就是不断翻越一堵堵高墙、在一座座围城中奔波,只有抵达期待许久的下一座围城的短暂瞬间才会有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快乐。虽然围城无法超越,但生活教会我们的是,在迁徙时不会太过恐惧、在忧虑时不至太过焦躁,能够准确判断而后坦然面对。
虽然还未达到理想的平衡,但我一直努力使自己在珍惜这座城的来之不易时,仍保存着奔向下座城的热情和力量。
寻找另一个我
(刘沺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自己已从小小孩童蜕变为成熟青年。曾经我以为,长大意味着不懂的东西少了,前进的方式更加直接了。如今的我却不以为然。反倒是,学得越多,愈发认识到未知世界的广阔;目标虽然明确,抵达的方式却有了千万种选择。如何前行,抵达何方,早已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判断,而更像是纷纭际遇中内心的选择。
在信息爆炸,若干公众号每天推送的文章都看不完的今天,给自己留点时间去读书,跟自己的内心彼此接纳,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选择太多,任何一种消遣都得来不费功夫。我们可以去看一场电影,去唱几首清越的小曲。快意舒畅却总是短暂。又到工作时分,那一时的激动或是愉悦,又好像没留下什么。我想,与自己内心的沟通,大抵也需要一点仪式感。需要一点清净,需要几分慎重,还需要偷得浮生一寸光阴,才方得心灵的解脱。我们翻开书,走进别人的悲伤与快乐,功成名就与浑浑噩噩,终归是在字里行间寻找另一个我。
刘瑜写过,“我想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诚如所言。繁杂术
语,精妙原理,并非是用来与人炫耀,相反,它们是脚踏实地,去追问内里,去开启新的学习的一步。保有天真,对未知永远抱有好奇,才能不断前行。
就好比早些时候我读《认知盈余》,最先接触到“共享经济”想法的雏形,直到今天共享真的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一步求索也不过寥寥几年而已。再说常年关注的《博物杂志》,每期都会选择一个应景的话题。犹记得之前某期介绍的番薯大全,让买菜门外客的我,也能在逛超市时侃上两句。虽然杂志在网上的评论里总见人提说,孩子很喜欢看。可是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大人们又何尝都学过?
我们可能在山林里见过秋叶的静美,在甬道旁闻到过夏花的芳香,可具体的品种和道理,能说出来的恐怕没有几个。这样的知识,或许“无用”,但却是生活中惬意的“偶得”。
书本里还有些知识,是学校里不曾学过的。比如,孤独,比如,爱。从没有一门课教我们怎样和内心的孤独互相接纳,也没有一门课教我们爱的背后,有幸福快乐但也有苦恼和哀愁。
关于孤独,近来感怀尤甚的是林清玄的《孤独是种大自在》。题目本身便是一种心境,读来更觉洒脱。在集体中,人们可能鲜少意识到,每个人在这大千世界中都是孤独的个体,没有另一个人可以完完全全的懂得你在想什么,懂得你为什么那么做。但其实这种孤独,也并非是须人怜悯,消极负面的状态。反倒是生而为人,应当坦然相待的自然。因为有这份平常,李白才有疏放洒脱的“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梭罗才有在《瓦尔登湖》里诗意又纯粹的贴近自然。我们也应当学会用平常心态去看待。这不是妥协,也不是逃避,而是真正与我们与生而来的特质达成和解。接受孤独,并且享受孤独,方能品得人生自在之处。
关于爱,早在我们还未懂得的时候,就已在无数情歌中辗转听说过。但爱,究竟是怎样的模样,要怎样的表达,在内敛沉默的中国家庭里,我们大多时候都只能靠自己摸索。很多人,在原生家庭里体会被爱的感觉,摸索着如何去爱人。然后直到某一天,自己也有了新的家庭,才发现我们看到的和背后为我们负重的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一本《我与地坛》,是我经年不离桌,反复品酌奉为经典的作品。一开始懵懵懂懂还多感慨于文字的深奥,到如今却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亲情的大爱晞声。其间离家在外求学让我
今却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亲情的大爱晞声。其间离家在外求学让我更为深刻的体会到父母之爱子情深,也更加无奈的认识到他们的老去。
老去,在这个所有规则都在经历剧烈变革,生活方式不断升级的今天,鲜明的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网络购物,无纸化支付,共享单车这些新的事物,在我毫不费力的学会之后,他们还在怀疑,在犹豫,在退缩。然而我们要知道,这个时代是比之前的时代积蕴更为深厚的时代,我们所适应的生活已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因此,我们这一代子女也肩负着更为艰巨的责任,去引领父辈一起跟上新的潮流。
我的妈妈就是她这一辈中新事物学习的佼佼者。我教给她什么是微信,教给她淘宝和支付宝怎么用。她学得很慢,但是偶尔不耐烦说上两句,过后又会开始在她的笔记本上记下一行笔记。我说一遍,两遍,还找到示范教学的帖子和视频给她看。还不够,就写给她看。大概学习在一开始都是迟缓艰难的,妈妈有什么需要,还是习惯性叫我帮她买。
但是后来,渐渐地,家里开始出现她的包裹。甚至下班回家的空闲,我意外发现她还上起了心理学的网课!前几天妈妈回家很开心的跟我说,同事阿姨“竟然”都不会用
淘宝,所以她帮人家买了什么东西,广受好评。我沾染了她的好心情,打趣的说她现在是“网购专家”。她戴上老花镜,在手机上划来划去选择收货,言语间我察觉出她有点悠然自得,还有几分小骄傲。
这种变化,也感染了爸爸。现在他有什么需要,也会去网上淘一淘,家里要是打算出去玩,他也会先上网做做功课。要是我找出排名靠前的推荐景点,爸爸偶尔还很认真的去翻找老早以前的旅游书籍查对,感慨好多新开发的旅游景点,以前都是没有的。
其实,只要有耐心,他们学的也很快。而且,也很容易感动。而看到父母跟上时代的脚步,一路同行,于我们而言又是多么宝贵。
兜兜转转在别人的起手落笔间,我们寻找的还是那个“我”。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无论是从科学上来说,还是从心灵上来说,都远未结束。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世事亦如书,且行且阅读,愿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朗读者。
从《红海行动》感受团队力量
(刘艳会)
《红海行动》是2018年贺岁档最燃的一部电影,以发生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事件为蓝本改编,讲述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不论你身在何处,你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支撑着你”的国家精神,电影中的细节更多地让我感受到的是团队的力量。
团队的力量首先来源于对命令的绝对服从。在电影中展现的是话少人狠的军人形象,没有那么多矫情,没有摆困难讲条件,有的是“保证完成任务”的承诺,是对战友的绝对信任,是对上峰的无条件服从。在电影中,杨锐和海清饰演的战地记者夏楠有一场对手戏,杨锐同意夏楠跟队前行,但要求她绝对服从命令。杨锐是军人,军人的天职是无条件服从命令,夏楠是记者,记者的使命是永远追求客观的事实与真相。夏楠就发出了一个疑问“如果你下达的命令是错误的,怎么办?”
在工作上,我们有时候对领导分配的事情总有一份抵触,有时甚至反驳或行动抗拒。或许你会说,我不同意领导的看法,难道要眼睁睁跟着他做错?据说在阿里,作为下属,你就要有铁一般的执行力,一旦上级发出命令,想得通要执行,想不通更要执行。为什么?因为领导也都希
望公司好,只有公司好,他们才有钱赚;因为他们的能力,一定比我们强,至少不会比我们低;因为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所获得的信息,一定比我们多。
刘强东也曾对下属说过: “我请你来,不是证明我的决策是错误的,我请你来是把我的决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这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的管理就是“Do Things Right”(做事到位),如出一辙。
彼得德鲁克还说到“Do Right Things”(做正确的事)!这是对领导者的要求。在《红海行动》中,战地记者夏楠问队长杨锐:“以8敌150,你们以前有过这样的经验吗?”杨锐回答:“我们这8个人的任务,不是要解决那150个人,而是去营救那个必须营救的中国人质!”队长杨锐能够快速指挥团队成员执行方案,具有一名高效领导者所具备的素养与能力。
团队的力量对于员工是服从命令,对于领导来说,是要敢于担当。在得知罗星真实伤情后,队长杨锐选择隐瞒住队友独自承受压力。面对夏楠“如果你下达的命令是错误的,怎么办?”的诘问,杨锐说:我对我下的命令负责。也正是因为大家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蛟龙”才成其为“蛟龙”:狙击手顾顺,虽然一开始给其他队友的印象是孤傲,但在实际战斗中,他认真配合,鼓励李懂,展现出了一名战士应有的素质以及作为狙击手应有的专业度;
虽然通信兵庄羽第一次上阵很害怕,但他在被炸断手指,身中数刀,被子弹打中奄奄一息时,还是拼着最后一口气接好了通讯设备……
在《红海行动》的影评留言区有这么一句话:明知前方枪林弹雨,明知前方命在须臾,只因职责所在,所以义不容辞。这就让我延伸出了一个思考,作为一个国民我们是否都进到了自己的义务,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是否都尽责了?
如今每一个企业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杀出“红海”,拥抱“蓝海”。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最核心的力量,在一个团队中没有一个人是其他人的陪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狙击手顾顺是“蛟龙突击队”中的佼佼者,但他还是需要观察员李懂的配合。“严苛到不近人情”的队长杨锐还是需要副队长徐宏协助做好队友们的思想工作。作为公司的领导,你是否不歧视每一个部门,让每名员工都发光发亮了?
看《红海行动》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不怕死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决定战争胜负还要有先进的武器装备。那些血腥的场面告诫我们,没有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人也只是炮灰。仅是快速攀登到达制高点用的绳索设备,背后一定是一批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和战士的刻苦训练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战斗力,这是一个更大的团队。
如果把镜头再拉远些,有更大的团队从增强国人“四个自信”的角度,在谋一个更大的局。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阅读
(刘永杰)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和合租的女孩一起坐席长谈,慢慢发现她书架上的书籍由一排增加至两排、三排……
于是,我认为她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女孩,每次开始聊天前,我都会夸赞她,你真爱读书。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慢慢的发现她每周都会买新书,有时候是一本,也有可能是两本、三本。渐渐地两个书架已被填满,每本书都在坚守自己的领域,互不谦让,以至新的成员只能散落在梳妆台、沙发、床头……,床头成了它们争夺的领地,一个离 主人最近而又让主人触手可及的位置。
我回到自己的房间,找出被自己冷藏已久的《围城》,兴致勃勃的开始阅读。当我看完了第一页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脑子有点空白,有点难受,没有再读下去的欲望。并不是因为书没有吸引力,只是因为此时的我已极度不适应书中的排版,不再适应这样的阅读方式。
确实,从毕业开始的这几年,我都没有好好的阅读过一本书。毕业的第一年,我随时都会携带者自己最喜欢的几本书,其中《平凡的世界》我已经读了三遍,偶尔也会买一些新书;后来,在多次的搬家中,我把它们给遗失了;再后来,它们把我给遗失了。
在这个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太多,平时的阅读也
是通过依托新媒介的阅读方式,比如:手机微信、视频影视、音频电台等等。我们会发现认认真真去看一本书,这是一件极度的痛苦的事情。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已经逐渐失去了阅读的能力。
段落,句子像数据一样开始折断,思绪开始飘散,线索内容支离破碎。这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
关于新媒介阅读,我们一般都是一目十行,但凡稍稍需要分析或者要集中注意力的地方,我们都会及时切换,甚至直接关闭。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我们早上睁眼开始,就不断浏览着大量的信息,各 式各样,包罗万象,不分时间段场合,公交车上,地铁上,饭桌上甚至是上厕所。但其实,这是一种不良性的输入,因为我们虽然看了很多内容,但能记住的,有自己见解的却很少。原因是出于阅读方式,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注意力极低的条件去阅读的,看过的东西基本上是水过鸭背,输入与输出是极度不对等,换句话说这就是低端的阅读。如果你远离互联网,远离网络带给我们的信息数据,我们会无所应从,我们会缺乏安全感,感到不知所措,这或许就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阅读可以慢一点。聪明人读书总以为读得越快越好,实际并不是如此。有的书需要读的慢一点,慢了才会细细品尝其中的致味。
阅读在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在阅读一本纸质书 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宁静,是一种超脱,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与这个世界如此和睦共处。阅读纸质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认知模式,而是在培养和不断享受注意力和耐力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全神贯注的阅读时,我们可以将一个一个单独的字体,在自己的脑海中转化为声音,转化为画面,以及人物关系的冲突等等,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将书籍传递的信息幻化成一部电影,其中,你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主演,场务等等。这是阅读带给我的能力,将抽象的实物具体化,让自己的思维更发散更开阔。阅读带来的的思维模式,以及快乐这是不可替代。
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如何阅读,抑或我们已经失去阅读的快乐。如今阅读是一件最廉价而又最昂贵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在空闲之余,放下手机,隔断网络,拿起已经堆满尘土的书本,感知生命的潮起潮落与汹涌跌宕,追寻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春 醉
(王建红)
逼走了凛然冬气,春飒飒爽爽地来了。
春似乎实在一夜间催生了温馨的渴望,城里的空气憋不住了欣喜,扑哧笑出了声,把一城的阴霾逼给了黑暗,洒下漫天的春光,迎来一个明媚的早晨。
少年时代的我们,总喜欢光着脚丫,奔跑在田野上,乡间里。让自己的脚踏着每一片土地,耳中听着春风拂过的声音,像少女絮语时呢喃的愉悦情绪,像轻纱,抚摸所有生命,抚摸我每一寸肌肤,这种感觉多么完美。
那天真无邪的心,总是向往着快乐一齐奔跑,没有任何剩余的烦恼,更没有过多的心思。就这么慢慢地,健康快乐地成长,跟着春天一齐成长。
桃李争春,百花争艳,春色撩人,香满人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长安街的白玉兰、陶然亭的海棠花、龙潭公园的桃花、庞各庄的梨花……
春风正暖,朝阳正好,约上三俩好友,带着甜蜜的微笑,骑上小黄车,悠闲自在的行驶在十里长街上,由东单到西单,途中经过约有六百年岁月的故宫、天安门、中山公园等著名历史遗迹。长安街的玉兰花洁白似雪,是这十里长街春色里最卓尔不群的景致,大而丰硕的白色花朵在
桃红柳绿间于素朴中透着些许高贵之气,芬芳的气息弥漫开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拍照留影;街道两边的玉兰中间,偶尔也会夹杂几株黄灿灿的迎春花,笑盈盈的脸颊,像是在欢迎每一位来京游玩的旅客。继续前行,去追寻春天的足迹,触摸美丽的春天。
春天的风,柔柔地吹,柳丝垂青,百花吐蕊。约上姊妹,带上父母,一起前往埝坛公园踏青。“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神采飞扬的春,用和煦温暖的春风唤醒了大地,绿草如茵,柳树刚刚长出嫩黄的细叶。放下心绪,离开往日的惆怅,和家人一起呼吸鲜花淡淡的馨香;看蝴蝶成双成对,翩翩起舞,徜徉在花丛中,品尝着花蜜的香甜,让人醉在其中,此刻的幸福让人恋恋不舍。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春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美丽的风景,还有一份厚重的充实、满满的幸福和一份的乐观豁达情绪。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读书笔记
(王世婷)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Delian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Peloponnesian同盟之间的一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斯巴达获得最终胜利。几乎所有希腊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遍布整个希腊世界。
斯巴达人追求正义,凡事讲求有理有据。Peloponnesian同盟的领导机构是同盟大会,但同盟大会的决议需经斯巴达公民大会批准方能生效,而公民大会仅有少数氏族贵族有发言权力,因此实际的领导者是斯巴达的寡头政体。
雅典人则是利益至上,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Delian同盟成员国近200个,雅典牢牢控制和奴役同盟诸邦,使其成为自己建立霸权的工具,不断扩大和巩固雅典帝国的利益。雅典对内赋予公民平等政治权利和参政机会,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政治权力机构。
I.修昔底德陷阱
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约一百余年是雅典的黄金时期。经历波斯战争,雅典城邦从希腊的一个二流城邦崛起为希腊土地上与斯巴达并肩称雄的雅典帝国。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达到了国家荣耀的顶峰,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
的一个高峰。
伯罗奔尼撒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Peloponnesian同盟在陆地上侵略Delian同盟。在一场双方主战将领都阵亡的战斗之后,雅典以整体略占优势的地位和斯巴达缔结了和平条约,战争告一段落。第二阶段,在休战五年后,雅典重启战端,大军绕过伯罗奔尼撒半岛从海上远征侵略西西里岛,战败并导致帝国走向衰落。
“修昔底德陷阱”即是讲的在同一个地域内,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定会挑战老牌的占统治地位的大国,双方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成长中的新兴大国,试图突破现有格局,在冲突中寻找成长边界。只有通过战争,才能改变固有形势,定义出帝国的新边界。一场关键的战役,会决定到新帝国是扩张,稳固抑或覆灭。
II.雅典的民主与强权
现代人往往赞叹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璀璨文化,惋惜雅典被寡头政治下的斯巴达击败而未能将其光芒普及到全希腊。然而,真实的雅典帝国是建立在赤裸裸的暴力之上,对内民主对外强权。在米洛斯辩论中,我们看不到雅典人向米洛斯人输出民主,有的只是雅典人毫不掩饰的功利主义,恃强凌弱的恐吓,和对正义与公理的漠视与嘲弄。在征服米洛斯后,雅典人残酷地处死所有男人,把女人和儿童卖为奴隶。
实力和强权是西方世界基本运行规则,从基督教文明的扩张、大航海殖民到近现代国际秩序的建立,整个西方文明史无不贯穿这种观念。东方政治哲学中“仁政、大同、天下”的思想,在西方是没有的。
III.制度的选择
民主的雅典,对于其公民来说,拥有最大的自由和权利,伯里克利为雅典的民主制自豪。由此引发两个思考,其一,民主制度在财政上是否依赖于对内和对外的经济掠夺?比如雅典依赖于奴隶以及同盟诸邦的进贡,美国依赖其庞大的铸币税红利,现代西方世界依赖于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如果没有经济掠夺,民主制度能否生存?
其二,在群雄混战的时代,民主制度的决策效率是否较低?在城邦竞争中是否不具备优势?雅典公民大会在设立之初确实做出许多对雅典的有利决策,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公民大会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审慎的态度和其自身的法律对它所作的约束,狂热、盲从、混乱、失控,公民大会后来的主导人物克里昂所遵循的暴力原则反映了这种丧失理智的态度。决策受派系间的争斗左右,往往为了平衡势力而做出妥协。斯巴达在战争中制定对敌政策时多为贵族直接决策,不像雅典要经过繁琐讨论,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虽然如此,城邦之间的竞争力强弱并不取决于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和寡头制乃至当时希腊的其他
政治制度都可以具有相当强的组织性,对历史走向最重要的影响似乎还是关键时点的关键人物所做的选择。
IV.雅典的战败
靠暴力维持而非靠意识形态维持的雅典帝国不能长久,一个国家在能够对外输出价值观之前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再强大的武力也不能吓阻被压迫者的反抗,雅典人永远是输家,即便费尽力气将反抗镇压下去,也不过是夺回自己早已占有的东西而已。尤其在战争后期,雅典人并不是在与斯巴达人作战,更多地是在与暴动的同盟诸邦作战。
西西里远征是一场野心勃勃的侵略战争,也是雅典战败的转折点,当地人民同仇敌忾,长期拖延导致雅典补给困难。其实这场战争给雅典带来的损失并非不可恢复,其损失甚至小于战争初期的瘟疫。真正致使其走上末路的是,雅典人在西西里惨败之后盟邦纷纷造反,冬季里整个希腊对雅典发起反抗,导致其资源人力枯竭,帝国分崩离析。在外部巨大的压力之下,雅典内部也爆发了寡头派和民主派的内乱和政制的往复更迭,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雅典向斯巴达投降。
V.所以…
不能速战速决不要远征,尤其不要在冬天。
傲骨之战
(张晨曦)
我最近迷上一部美剧--《傲骨之战》(The good fight),急切的把第一季火速看完,甚入迷。这部剧是在讲述美国芝加哥老中青三个女律师的职场,三位女主角各有背景和特色,但是从一开始就纷纷从“天堂”跌入“地狱”,努力在层层压力与矛盾中挣扎求生。
女强人前辈戴安娜是一个律所的合伙人,业务能力超群,本想拿着退休金在意大利养老,却在递交辞呈之后破产,没有工作,没有丈夫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为了生存她不得不重新开始找工作;
中年律师卢卡,睿智理性,在感情中非常独立。在得知富二代男友不是为了感情,而是为了选举拉票而跟自己在一起时,果断离开;
年轻的新人米亚是亿万富豪的千金,刚刚通过司法考试,初入职场,在即将开始新的生涯时,一夕之间因为金融诈骗案,她的父亲入狱,导致米亚每日受到网络人肉威胁。
因为种种原因,她们聚集在同一家律师事务所中,在法庭上后若悬河有理有据,在法律事件繁杂之间找精妙的突破点,在强权面前坚持自我,在感情中独立自主,在低谷中打拼…这些都让我看的热血沸腾深受鼓舞,让我总想像她们一样。
初入职场,我担心犯错,担心完不成任务,担心做不好工作,工作出了错误会内疚自责,效率不高时会埋怨自己事半功倍。职场挑战多,虽然加班辛苦,偶尔受受委屈,但工作中每完成一次哪怕只是打印一份文件后的欣喜、前辈们的不经意的善意、运动和工会活动都是我日常的开心。
我羡慕《傲骨之战》中优秀的三位职场女性。她们有天赋有能力,也有弱点,虽然四面楚歌,但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米亚。虽然她初入职场,父亲还琅塘入狱,但她工作积极努力且善良真诚。在被一家企业的工会聘用,为其员工解决法律问题时(只是表面走过场的工作),她因为同情员工们的遭遇,开始真切的帮助他们打官司。她的真诚和努力也让律所的前辈卢卡感动,主动和她一起面对强硬的对方,并揪出后续的大案子。两人真切的友谊在后来让米亚勇敢站出来为朋友在强硬的司法局面前出头。米亚还是有原则的,她的父亲为减刑,甘愿出庭栽赃帮助过米亚的老板戴安娜。米亚知道后,虽然不愿父亲被判重刑,但也不愿栽赃在父亲破产后不弃前嫌的真心帮助过她的老板,她拒绝了父亲的请求。
我崇拜米亚这样认真努力、善良真诚、有原则又有傲骨的人。影视剧中米亚的老板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外面是个复杂奇怪的世界,而唯一不变的就是法律。确实,法律是规
则,而自己心里的法律就是原则。工作需要规则和原则,生活也需要规则和原则。像有了交通规则,绿灯行,红灯停,如此多的车辆才能有条不紊的在路上走。要没有了红绿灯,十字路口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不知道要出多少事故。世界在变,生活在变,规则和原则不变,那么所有的变化就有了底线和惩治标准。剧中的女主们独立、自信、真诚有努力,有傲骨,有原则。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们一样,在职场中守住自己的原则,不断地努力着。
梦想永远都不会太晚
---读《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张诤)
两年前,一位文艺青年风格的朋友给我发送了一个链接,是零基础油画绘画班的信息。油画啊,在我眼里那可是高大上的艺术,没有基础,怎么可能画得出来?当时出于好奇心,我报名参加了绘画班,这一下就坚持了两年,只要没有特殊事情,每周日我必到课堂报道,画上一幅,绝对是老师的优秀学员。期间,越来越多的同事、朋友、画友会分享绘画体会、欣赏感悟、展览信息、画家故事给我,鼓励我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其中美国摩西奶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而《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她的随笔。
摩西奶奶只是一个贫穷农夫的女儿,一辈子在别人的农场工作,她的时间基本被擦地板、挤牛奶、装蔬菜罐头等琐事所占有,后来回到家乡以刺绣乡村风景为乐,直到76岁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才拿起了画笔。她80岁在纽约举办画展,引起了轰动。到101岁去世,她一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其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的热卖点,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她是个传奇。
当时在“微信读书”中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摩西奶奶,
我就毫不犹豫地下载下来,并且一口气读完了它。因为我和她有共鸣,有亲切感,我们都没有基础就开始画画。我想了解摩西奶奶更多,是什么原因让这么一个普通平凡的老太太在大多数人颐养天年的年龄才开始作画,而且还画得这么好、这么多?她在开始的时候没有顾虑过自己没有基础,没有学历,没有理论,会不会有人笑话等等?在书里我找到了答案,一个非常朴实而真实的答案:“做什么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做这些事情时,你是否感到愉悦和幸福。假如我的画作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人看我的画,我也还会继续画下去。”是的,我之所以能坚持画下来,只是因为它圆了我一个儿时的梦想,在画画时拥有平时没有的沉静和快乐。我从未期待自己会画成什么家,甚至画的多么好,只是从每次还能画出点样子的作品里感受到喜欢的喜悦。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我们总会做出这样或者那样,与我们内心所想相违背的选择。”在许多人眼中,摩西奶奶最初的生活多么不值一提,甚至如微尘一般,在她的一生中一定也有遗憾和后悔,可是她依然非常珍惜和满足。她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清单上,要弄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她成名后,有许多人给她写信,抱怨生活的不公,指责生活让他们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询问她成功的原因。摩西奶奶说,她有些厌烦
这种不负责任的抱怨,他们所向往的生活是一点一点被他们自己所放弃的,在他们与梦想接近的时刻,他们受到了更多的名利诱惑。我忽然觉得摩西奶奶不光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哲学家,她的道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却句句入心。
“失去梦想的人也不要一次又一次地麻痹自己,认为自己早已和梦想失之交臂,梦想从未离你远去,你失去的只是找回梦想的勇气”。说的太好了,不是梦想真的遥远,而是你的惰性,你会用你的年龄、你的学历、你的作息、你住的地理位置等等,甚至一个非常微小的理由,都会阻挡你接近你的梦想。当我在无意间不小心实现了自己错过的梦想时,我终于知道,梦想其实一直在我的身边,只是我从未真正地伸出手去握它的手。
“你给自己什么,你的人生便是什么样子”。现在为止,我已经画了77幅画了,我给了自己画笔和色彩,我便有了这些画作;我给了自己画画的时间,我便有了快乐时光;我给了自己和老师、画友交流的机会,我便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给了自己和家人共同欣赏画作的开心,我便有了幸福……
你的每一个喜欢都蕴藏着一个小小的梦想,它一直都静静地注视着你,相信我,只要你伸出手,就能牵到他的手。梦想永远都不会太晚。
我们从未分开,只是好久不见
(周雨萌)
青春永远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不论是正当年少的我们还是芳华已逝的人们,无一不感叹年轻真好,青春的日子该是最难忘的岁月吧。前些日子追了一部电视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很触动内心,就会觉得青春实在是珍贵而美好的时光。所以就在网上买了这本小说来看。
翻开小说,一下就被吸引了,作者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欢乐的调调,一种我喜欢的调调,文笔感觉很棒,所有的情节都那么自然,水到渠成,毫无维和感。比电视剧的情节更加吸引我。
很多人说这本小说主要是讲述青涩的爱情,让人会感受到主角身上彼此的小甜蜜,但是我觉得在这段青春岁月里,不仅仅是爱情,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小细节也能让人内心微动。在主角幸福快乐时一起开心,悲伤难过时一起哭泣。先从女主小希说起,她是个不聪明的孩子,在高中成绩一点也不好,一心追着男主跑,自从爱上男主就再也难以自拔,明知是犯错还不管不顾,被拒绝多次还满怀希望,永远像个孩子一样跟在男主身后,自己却不知不觉一点点走进男主的心。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并不是她的可爱,而是她的韧劲儿,她会在被拒绝一次又一次之后又冲上
去,也会为了留下来拼尽全力。很多人的青春可能也暗恋过这么一个男孩儿,很纯粹的喜欢,因为单纯而美好,但是大多数人却没有小希的勇气与韧劲儿。她的心里并没有考虑太多未来或者现实,这对已经年过而立的我来说,确实勾起了我对过往那段无忧岁月的怀念与感动,总有一些细节会和记忆中那时的自己吻合。
男主江辰的形象是高冷学霸,是很吸引很多小女生喜欢的类型。但是却有不幸福的家庭,他习惯把所有人都拒之门外,一个人承受悲伤和孤独。或许他比女主更早喜欢对方,但是他的闷骚,沉默寡言真的很影响这纯纯的感情。
在两个人甜蜜美好,打打闹闹中度过上学的时光,由于一个很小的误会致使两人的感情告一段落。时光飞逝,三年后两人再次相遇,他还是他,她还是她。一切似乎未变,似乎一切都变了。这一回男主默默地付出,最终幸福滴又走在了一起。爱情是什么?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什么海誓山盟,而是一份简简单单的陪伴,是人生路上风风雨雨,我们一起走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过,你陪我走过一无所有,我陪你走到人生尽头。原来女主一直在等着男主,从未分开只是好久不见。
这部剧最触动我的角色是女主的闺蜜,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起分享秘密的小伙伴,她会帮你出谋划策,会和你打打闹闹,会帮你打抱不平,会陪你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谈论各自喜
欢的男生。她和你一样,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忽然想起自己曾经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做了很多很多的闺蜜,许久不曾联系,工作后见面的次数少了,可是依然记得曾经的岁月里一起走过的操场,一起吃过的零食,一起去的游乐园,一起许下的承诺。
都说青春美好,因为它短暂,因为它一去不返,因为它纯粹,会让人回忆起那些让人哭哭笑笑的青春岁月,有奋斗的痕迹,有难忘的坚持,还有不愿提及的小秘密。时常回忆一下那些年的小美好吧,毕竟时光易逝,身旁人不再。
华能香港公司
2018年
书香“三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