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
期刊
灯塔
01期
季刊
2022年07月
【学习路上】
习近平:把中华文明历史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新书推荐】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生命表达
茅奖大家们解决你这个季节的“书荒”
【红色阅读】
品味《苦难与辉煌》
【热点书评】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learnin road
卷首语
经典语录
七八月间,流火飞莺。窗外,时而夏雨绵绵,带来无限遐想。立于一年时光的中央地带,站在未来看现在,是否所有的筹划都在脑中盘旋,信心满满,也蠢蠢欲动,想冲破迷雾。此时,专注地聆听世界、阅读世界,利用闲暇时间来一场自我修行,让那些智慧与精彩、美好与幸福、宁静与和谐穿透心灵。
“善学者,须择书。”修养和方向,从不是与生俱来。读书,不为春花秋月、诗和远方,只为摒弃盲目探索、本本教条,博闻强识,启发心智,用辩证、历史的眼光看待万物,读什么书,对于修德养性、净化心灵乃至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字与文化可托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等待信仰的种子在心里发芽、开花、结果。
走进新的时代,正是读书好时机。当下,智能时代、网络时代,面对海量、琐碎、嘈杂的一片声音,这里,期待通过一篇文章、一句经典、一段理论,建立起一座灯塔,唤醒沉睡的你,让你的思考更为理性、全面、有深度。
请记住读书时最美好的瞬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光明而灿烂的未来。(编者按)
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讲话
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
——习近平《多读书,修政德》(2006年2月17日),载《之江新语》
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多读书 修政德》(2006年2月17日),载于《之江新语》
灯塔
总第1期
主编:浙商银行西安分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联系电话:029-61830166
欢迎爱好读书的你投稿
邮箱:bangongshi_xian@czbank.com
习近平:把中华文明历史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学习路上
06
目录
10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生命表达
茅奖大家们解决你这个季节的“书荒”
热点书评
14
20
全新视野
22
红色阅读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宋宴》:“纸上谈吃”也是一种乐趣
理解数字未来——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治理》
7月书单
品味《苦难辉煌》
读《1937,与延安对话》
新书推荐
读书分享
24
2022年第1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我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摘自《求是》)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
学习路上
学习路上
2022年第1期
《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这三部史诗,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对于这三部史诗,他曾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称赞它们是“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念念不忘,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深远考量。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三部史诗为例,强调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守住文化根脉,就是守住民族之魂。
在此次新疆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 13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习近平: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观看了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称赞他们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玛纳斯》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与习近平总书记合影的8位表演者中,有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站在总书记身边。师父江努日·图尔干巴依,今年56岁,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牧民,已经唱了30年《玛纳斯》;徒弟玉米塔力·耶提库,年仅14岁,是乌恰县一名中学生。
“我3岁起就跟着妈妈唱《玛纳斯》。在克州,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中小学,都设立了《玛纳斯》兴趣班,我们从小就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小玉米塔力说。
《玛纳斯》集柯尔克孜民间文学、音乐之大成,经千年传唱而不朽,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张珍贵的合影,让人想起三年前的情景: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在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他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红色阅读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
品味苦难造就的辉煌
探寻:我们从哪里来
《苦难辉煌》,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把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图书,是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图书,是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写作方式的独特新颖。 过去很多党史军史著作大多是粗线条的,概念化的,评功摆型的,给人感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十年奋斗的成果来得太容易了。阅读《苦难辉煌》,会使读者眼睛一亮。作者怀着对历史和先烈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精心筛选、甄别各种史料,真实地勾勒出重大事件发展的本来脉络和人物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这部党史、军史著作最大限度地接近史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大胆打破按照时空脉络平铺直叙的简约叙史模式,紧紧围绕若干重大事件,采取跳跃式、全景式、议论式相结合设计篇章结构和内容组合的方式,并多多运用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语言文字,使得形像描述与理性分析有机统一,忠于历史原貌与提高文史著作可读性有机统一。无论谁阅读这部著作,都会被其生动、精彩的内容,理性、客观的分析象、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而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这本书在写作上还采用了诗性的语言风格,是这本书的文本灵魂,使这部史著大书渗透出独 到的阅读魅力,带来平淡而又拖泥带水的阅读滞涩感。例如:我们从哪里来?所问像生命一样久远和古老。不仅是未来对过去的寻问。是大树对根须的寻问。是火山对岩浆的寻问。是有限对无垠的寻问。面对十字路口,往往有些原以为影响会是极其深远,意义应该极其重大,却似划过水面之轻石,经几片涟漪便无影无踪;而有些仓促中不经意或应急中做出的决定,以为临时姑且如此,暂时勉强这样,却从此踏上一条历史的不归之路。全书以诗性语言的激情概括与短句跳跃,不但是一种成功的转换联结方式,而且自然形成一种极具美感的阅读魅力。
2022年第1期
《苦难辉煌》一书,第二个特点是实事求是地解读历史,真实地记录成功,客观地叙述失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实际运用,是对历史的尊重,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个寻求真理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成功,每一次成功又潜在着失败,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规律。实事求是地解读历史,只能使我们对党、对前辈和伟人更加崇敬。
《苦难辉煌》这本书的第三大特点,是一部尊重历史本色,不预设政治立场看待历史的著作。《苦难辉煌》对于叛徒与出离者,不简单丑化;对于领袖与英雄,不简单神话;这是历史本色的基本表现。恰恰是这些叙述,体现了对历史本色的揭示,使这部大书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真实感。作者没有把国民党的将领描写成为愚蠢的草包,作者认为国民党当中不乏人才,有的相当令人佩服。如果蒋介石或者地方军阀少几分私心,胸襟更宽阔些,深明中华民族复兴之大义,中国的历史有可能被改写。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敌方一个名叫做李觉的湘军师长,差一点让林彪、聂荣臻等红军将领葬身湘江的例子。金一南先生说:我们总结自己的历史,辉煌是财富,教训也是财富。甚至是更值得珍惜的财富。
《苦难辉煌》的第四个特点,是将诸多历史人物故事得以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为饱满。全书涉及的人物有300多个,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著名将领,也有国民党和其他政治力量中的各种人士,还有国际上的许多人物。而且在写这些人时,不仅有抽象的分析评价,而且有具体的活动介绍和生动的细节描写。
《苦难辉煌》是一本大书,也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一本会燃烧的书。读之:心灵受激荡、思想起波浪、灵魂被惊扰、热血又燃烧!在最后我想引用《苦难辉煌》前言里的一段话:“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摘选学习强国网)
红色阅读
读《1937,与延安对话》
《1937,延安对话》看起来是本薄薄的小书,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亚瑟·毕森在延安短短四天的记录,虽没有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那么详细,但是里面的信息量却极其厚重。
对于毕森一行到访延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年谱》里面确有记载。年谱在1937年6月22日这天,记载了毛泽东接见毕森一行人的情况,谈话内容也和他这本笔记里的记录相契合。
有意思的是,过了两天,也就是6月24日,在毕森即将结束延安之行的时候,毛泽东给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 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从一些美国朋友和其他方面,我们听说美国共产党和美国人民大众是深切关心着中国的反日斗争而从多方援助我们。这使我们感觉到,我们的斗争绝不是孤立的,我们从国外得到英勇的援助。”“世界现在正处在一个大爆裂的前夜,全世界工人阶级和一切企求解放的人民一定要联合起来进行共同斗争。”
在建党百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并编辑出版《1937,延安对话》,反映了其“人民视角”、独到眼光和出版家的情怀。
这本书的英文版由两本笔记构成,书名就叫“1937年6月在延安:与共产党领袖们的对话”。作者对话的对象,主要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当时被外界“妖魔化”了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经过短短几天的面对面了解和深入交流,毕森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这本
书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中国共
产党为什么“能”!毕森所到的延安,在当时是极其贫穷落后的。毛泽东等领导
人住的是窑洞。虽然地处偏僻贫瘠的山沟,是一个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受到很
大限制的区域,但是,毕森一行人所获得的感觉是这里透着一股青春的活力,
2022年第1期
这些领导人显示出了年轻小伙子般的气质。毕森在记录中特别
讲到,毛泽东种种的优点和魅力完美地融为一体,比如他深邃
的思想、审慎的态度,还有对未来的一些高深莫测的判断……
这些都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应该说他的感染力是同他们的
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的。
毕森特别讲到,到访延安的外国人,无不深深受到洋溢在延安各个角落的气氛的感染,这是无法用语言和笔墨来形容的,只能亲身体会。延安力量、延安精神和延安状态,就是中国的希望。这些外国人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是非常充实的,会扩展到全中国。以至于受到感染的毕森,从一个传教士,从一个信仰上帝的学者,转而去拥抱马克思主义学说,去宣扬共产党的主张。应该说,这是一种极独特的现象,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给他的最大印象。
这本书同样也反映了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观点的过程。
所以,读这本书还要与一些特别的人和特别的事情联系起来,与作者同时期到延安的一些外国人联系起来读。比如,在毕森之前到访延安的重要人物斯诺。斯诺介绍并帮助毕森去了延安,斯诺的访谈和调查更久更详细,但他们的结论是一样的。可以说,《1937,延安对话》是又一本《红星照耀中国》。
又比如,在毕森之后到访延安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白求恩。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共同派遣,前往延安,白求恩与毕森的感受有着天然的联系,毕森后来被美国政府迫害,客居加拿大。本书译者李彦教授也写过一本《不远万里》,讲的就是白求恩。白求恩来中国之前,也曾去过西班牙战场。他在西班牙战场跟别人合不来,因为特立独行,性格有些古怪,最终从西班牙战场铩羽而归。有趣的是,白求恩到了中国战场,到了八路军的队伍里边,竟然彻底改变了自己,成为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就是共产党的魅力,这就是共产党队伍的感召力。
另外,这本书还带给我们一种清新的阅读感受。比如在翻译上,语言很优美,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做了准确的翻译、准确的表达,而且语言晓畅优美,真正做到了信、达、雅。(摘选《北京日报》作者 杨明伟》
新书推荐
“春雷响,万物长”。时下正值立春节气。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给全球亿万观众送上了一份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春之曲”。创作、打磨达十年之久,由徐立京、徐冬冬两位作者共同完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近日由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图文并重,以140余幅精美的中国抽象绘画作品、近80篇优美细腻的文字,从生命观的角度,创新性地描绘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宏大而又精微的奇妙体系,阐释了这一体系背后的天地之道和对万物生命的热爱,充分表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感悟新思考。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成为作者探求宇宙世界与文化演变的载体,也成为其体悟自然与生命的切入点。
全书旨在突破传统的认识角度,而将对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认知,进入到生命观的层面,展现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体悟中国人生命能量的源头,讲述中国古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据了解,该书的文字与绘画均为原创。两位作者以画问道,品画写文,用心追寻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一个节气和物候进行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精研细悟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天地之变和瑰丽的生命意象,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对自然的感悟,对艺术的品悟,对生命的思悟,交融在一起。
十分珍贵的是,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大师徐冬冬历时八年创作完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在本书中是第一次集结面世,凝结着艺术家生命的画纸以最本真的状态,和读者首次见面。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生命表达
2022年第1期
这是第一套用中国抽象绘画语言完整描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系列艺术创作,以宣纸、毛笔为载体,色彩浓烈、肌理独特,用创新的国际化绘画语言亲近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使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老树”发出了时代文化的“新枝”。
对这些画作的品读,成为感悟四季、感悟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重要源泉。徐冬冬经由近50年艺术创作生涯的探索,创建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绘画流派,其绘画语言融汇中国传统意象绘画和西方印象绘画、抽象绘画,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而达一个高峰。他坚持从东西方文化会通的大变局中,站在全球视野来前瞻性思考、阐释中国优秀文化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作用。他坦承自己的创作意图是,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载体,中国抽象绘画先行一步,以新的思考维度和抽象绘画语言的中国化,探讨建立融汇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中国式抽象逻辑思维,由此产生的中国新型文化,将推动中国现代化科学体系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为引领未来全球发展变革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提供支持。
本书对四季的观察,笔墨不管落在哪个季节,都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天地阴阳二气的变化,二是天地对万物生命的仁爱。徐冬冬在创作谈中写道:“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八年间,真是时光如梭,却又一分一刻也没有蹉跎,不错过每个节气带来的时光福分,不错过每一候带来的瞬间感动,不错过四季气韵之变带来的对宇宙生命观的哲思,更不错过哲思顿悟中对生命真、善、美的追求。”
该书汇聚了不同领域的多位名家,从文化、艺术、科学、哲学等多维度阐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帮助人们深入认识这一古老体系的当代价值。
作家、学者王蒙在本书推荐序中讲到,中华文化的精华是通达天地境界的,讲究天人合一、师法造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我们古人的目光看到了宇宙万物,每一个物候的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和宇宙世界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所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是非常了不起的,是具有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放在今天以及未来,放在全球,都是很有意义的。(摘选《中国新闻网》)
(徐立京著 徐冬冬绘)
2022年第1期
茅奖大家们解决你这个季节的“书荒”
根据梁晓声同名原著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后得到广泛好评,以东北某省会城市的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引发大量的关注。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梁晓声的最新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执否》(暂定名)将于4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小说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友情观、爱情观,以及年轻人的职业理想和精神成长,是一部直面现实饱含人文情怀的扎实新作,文笔细致质朴。
据介绍,梁晓声很少把自己糅进作品,唯一坚持的一件事是把自己对于做人的理念写进去。在他的作品里,主人公大多是青年,比如《知青》里的赵天亮,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的主角是80后,即将在作家出版社出的新作《执否》(暂定名)写的也是80后。这些主角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正直、正派、无畏,主动承担责任,自觉出面解决群体里的摩擦。
王旭烽《望江南》 续写茶人故事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由《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三部长篇小说组成,用130万字勾画出了中国茶人的命运。其中的第一、第二部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22年春天,身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的她,今年春天将推出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新作《望江南》。
《望江南》以1945年至1964年为历史背景展开书写,描绘了一幅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其中,数十人悉数登场,家内家外,关系交缠。没有纯然的好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有的只是在时代中浮沉的人。人世间的分离、团圆与死亡,忧伤、烦恼与欣喜,汇成各种味道,浸入到人生这杯茶中,越饮越有滋味,冷暖自知。
王蒙虎年写“猴”
88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王蒙依然保持着创作热情,其新作《猴儿与少年》今年1月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小说通过王蒙的视角,讲述了九十高龄的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老人的人生往事。1958年,青年施炳炎来到了北青山区镇罗营乡大核桃树峪村,开始了不同的生活历练、体验和遐思。他认识了与猴子“三少爷”有着奇妙缘分的少年侯长友,与长友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中,从中可窥见时代和人物的命运变迁。在王蒙笔下的老年题材中,往事永远鲜活,青春仍然万岁,老年美丽无边。
迟子建、刘震云出合集
第七届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迟子建、刘震云将推出作品集(选)。
据介绍,“迟子建作品”书系五卷本短篇小说集,分为《逝川》《清水洗尘》《一坛猪油》《最短的白日》《炖马靴》,完整收录迟子建三十余年创作生涯中从处女作到最新的所有短篇小说经典篇目,由迟子建亲自选编,按主题全新编排,独家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
刘震云的《刘震云作品选》将由“长江新世纪”出品。该书选取了刘震云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一”字头的三部小说和“我”字头的两部小说,可以从中看出刘震云自《一地鸡毛》文坛初试啼声到《一句顶一万句》式的大河奔流,再到《一日三秋》般的人生之秋的创作脉络。
除此之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新作也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来源:北京青年报)
新书推荐
继2020年《暂坐》后,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将于2022年推出新作《秦岭记》。目前,《秦岭记》节选内容已在《人民文学》2022年第2期上发表。 据介绍,《秦岭记》全书共三个部分:“秦岭记”、“秦岭记外编一”、“秦岭记外编二”。“秦岭记”是主体;“秦岭记外编一”十七个单独章属于一体,写的是秦岭最高峰太白山的世事;“秦岭记外编二”则收录了七篇各自独立的旧作。
贾平凹在《后记》中坦言:“我曾想过能把‘外编一’再写一遍,把‘外编二’的叙述角度再改变,后来这念头打消了。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吧,年轻时脸上长痘,或许难看,却能看到我的青春和我一步步是怎么老的。” 不同于以往的长篇小说,《秦岭记》更趋于志异奇谈的笔记体小说,五十五个章节各有不同的故事,却在山石草木、世事纷扰中透露出秦岭的无限可能。如《人民文学》卷首语所评价:“阅微杂览间,隐约可见生存的时变境迁之痕、风俗的滤浊澄清之势,以及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 贾平凹的《秦岭记》将于今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小说《秦岭记》之外,贾平凹的散文集《镜中开花》将于4月上市。
热点书评
2022年第1期
作家沈刚的新书《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揭示了秦统一后帝制国家皇权系统的运营逻辑,并力图从中找寻变迁规律,揭示王朝循环的原因,总结历史得失。作者将数十位帝王的小传与大历史视野相结合,既是一部中国历代皇帝评说总集,又梳理了两千年中国政治通史,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帝制中国两千年兴亡得失的机理。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开篇中提出,近几个世纪以来自给自足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促使历史学家选择国家作为研究历史的一般范围。但是在欧洲没有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能够说明它自己的问题。即使相对隔离的大不列颠,也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历史研究范围”。发生作用的种种力量,并不是来自一个国家,而是来自更宽广的所在。因此,汤因比主张以文明而不是以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不过,对于古代中国而言,文明和国家的单位可能大致是重合的。以黄河、长江为母亲河的农耕族群不断开拓,并与周边游牧、渔猎等族群碰撞和融合,这种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和超大规模国家政权的演变是一致的。
自从秦政权统一天下,中国古代国家政权进入了两千余年的帝制治理周期。在古代通讯、交通都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维持巨型帝制国家政权循环运营,这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作者沈刚综合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势,调动了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知识,从秦汉讲到明清,基本涵盖了帝制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诠释模型。
在后记中,沈刚自述,写作该书是受到许悼云《从历史看组织》等系列跨界作品的影响。沈刚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大学二年级即在《萌芽》上发表报告文学、小说作品,出版过小说《别了,十八岁》,获“萌芽”文学奖,后从事品牌研究与推广工作多年。写作《兴亡》,是他20余年钻研的成果。从运营系统的多个维度剖析中国两千年的治理体系,是作者开宗明义的思维导图。
“作者并非专业研究者,却具有旁观者的清醒和独特视角,值得一读。”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评价道。
“以中国历史上的帝制运行作为研究对象,剖解每个时期的治理体系和有代表性的样本,让历史的经络骨骼豁然而出,是一部有独特视角和创造力的研究之作。”知名媒体人秦朔推荐道。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党史、军史专家刘统认为,企业管理者眼中的中华千年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方法,读者能从中吸取经验。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
热点书评
2022年第1期
75道宋时菜式,依据20余部宋元典籍文献细致还原;上至宫廷盛宴,下至平民餐桌,包含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餐点,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精心布排;从食材用料到制法步骤,用量精确、说明精细、配图精美,上手便可操作。即便如此,《宋宴》一书于我而言却不只是一部纸质版宋代“下厨房”。正如影迷们总是对电影中埋下的“梗”津津乐道,作为一个最爱“纸上谈吃”“读书先读吃”的人,一本《宋宴》可谓妙梗暗藏,读起来乐趣横生。
以苏轼为例,他就是书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明梗”。东坡肉和煮鱼自不必说,有《猪肉颂》和《煮鱼法》两篇奇文相佐证。看到蜜煎樱桃、五味杏酪羊、酒腌蛤蜊、糟蟹的菜名,一篇《老饕赋》已然要脱口而出,所谓“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原来按书中制法如此这般操作一番,便可“聚物之大美,以养吾之老饕”。至于苏轼为海南卖馓子老妪写下“纤手搓来玉色匀”,为安定郡王所酿柑橘酒题诗“洞庭春色”,得知私人信函被好友拿去换羊肉吃却不愠不恼、哈哈大笑的“换羊书”之典,更是散在书中四处,让人边读边对“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的“吃货”形象心驰神往。
而要破解书中的“红楼梗”,“吃货”之心就要更热切些。比如我读到《瓜齑》一节,马上想起芦雪庵联诗前,宝玉因记挂诗社活动,早饭也不好生吃,“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原来南宋主妇食谱《中馈录》中早有记载,瓜齑本身就是一道含酱瓜的家常小炒:“取等份酱瓜、生姜、葱白、笋干、虾米以及鸡胸肉,分别切长条细丝,以香油大火爆炒……整体风味相当浓郁而有层次”,让一直只把瓜齑当成酱黄瓜的我从此喝粥时有了新念想。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叫袭人捎去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也有了着落,原来是制香过程中一次次蒸出的花液。这种用高温抑制发酵、凸显香气的制香技术,宋人早已娴熟。香薷饮算是“半明梗”。《宋宴》依照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记载复刻了这道“因被林黛玉饮用而名气高涨的饮料”。但大约只有“吃货”们记得,这道具有“浓郁芳草香兼凉喉感”的香薷饮是在清虚观打醮后,宝黛二人为了“金玉相对”之说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大哭,“刚吃的香薷饮解暑汤全吐了出来”。想到此处,不由对着《宋宴》作者在方子末了暗搓搓加的那句“饮用时一定要放凉,热饮很可能导致呕吐”而忍俊不禁。
当然,如果要说谁最有口福吃遍《宋宴》整本书75道美食,大概还是金庸笔下的洪七公。且不说和《红楼梦》相比,《射雕英雄传》的故事背景正当宋时,洪七公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他是最有可能吃遍宫廷宴、文人菜以及市井小吃的唯一人选。官场不得志的苏轼未必有多少机会得享御宴,洪七公可是先后两次进宫,在御厨一藏就是3个月,什么清河郡王为宋高宗献上的荔枝白腰子、鹌子羹,全都吃过,五珍脍更是“吃了四次,过足了瘾”。洪七公却与黄药师、段皇爷是旧日友好,又有黄蓉孝敬,更懂得欣赏“莲房鱼包”“雪霞羹”“山海兜”之类文人菜的风雅。至于市井美食,虽是丐帮帮主,但因为爱吃,洪老帮主并不完全遵守污衣派戒律,花炊鹌子、羊舌签之类的酒楼大菜都吃过,到了华山连蜈蚣都要大快朵颐一番,更别说杭州城里的贺四酪面、宋五嫂鱼羹了。行文至此,我不由吞着口水想起洪七公名言:“天下没不散的宴席,却有吃不完的菜肴。
”读一本《宋宴》,把那些读过却没吃过的美食串起来,这一份纸上谈吃的乐趣,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呢。(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李察)
《宋宴》:“纸上谈吃”也是一种乐趣
2022年第1期
理解数字未来——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治理》
来源: 学习强国网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当前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数字化”一定是有高度共识的选项之一。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明应用拉开了人类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进程,并持续至今。短短几十年里,人类在赞叹于数字化带来的颠覆式变化的同时,一直萦绕不去的疑惑却在于,数字化的规律究竟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调适人类社会的治理体系,以在适应其内在规律的同时,引导这一历史进程最终导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上述问题看似简单,却不易回答。事实上,我们不仅可能低估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潜力,也可能误解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愿景。一方面,我们往往认为数字技术的作用仅在于提高既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效率,却忽视数字化转型冲击下既有生产生活方式本身的变革与进化;另一方面,我们往往认为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都将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下迎刃而解,却忽视了不同国家制度框架下数字化转型的差异性乃至极化性。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重要性,以及我们惯常理解的不充分、不完整,张晓博士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治理》一书恰如其分地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框架与指引思路。正是在反思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的基础上,张晓博士从“技术—社会”互构的辩证视角入手,回顾了数字化转型的演进机制和历史进程,揭示了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冲突与约束,并最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数字治理体系,从而既作为启发理论发展的起点,也作为针对实践问题的回应。但本书的价值还不限于此。从数字经济到数字政府,从数字行为理念到平台组织治理,从数据驱动创新到网络内容、网络安全治理,张晓博士不仅在书中成功建构了整体性的分析框架,同时也用这些翔实的重点案例、全面的
领域覆盖,为我们勾勒出了“有血有肉”的数字化转型丰富内涵。也正是在这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清楚看到,数字化转型究竟意味着什么、要求着什么、改变着什么。
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荣誉教授理查德·利普西(Richard George Lipsey)曾在其经典著作《经济转型:通用技术和长期经济增长》中提出了“通用技术”的五阶段论。在他看来,作为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源动力的通用技术,其发展会经历引入期、调适期、发展期、饱和期、挑战期,而划分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准就在于技术创新与治理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作为当前时代的通用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不仅接续成为了经济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其与治理体系的交互影响、交叉演化,更是我们当前时代的根本规律。党中央在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列一章提出“数字化发展”主题,并涵盖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治理完善这两个主要内容,无外乎也是明确了“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性,以及数字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提性。
《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治理》一书,无疑是对发展前人理论的重要贡献和落实当前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作为数字经济、数字治理的研究者,本书给予我了诸多思考与启发。“数字化”进程还如火如荼,“未来”尚“未”到来。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到底会带领人类走向何方,仍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张晓博士在此领域的理论探索,无疑值得身处数字时代的我们每个人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
全新视野
2022年第1期
7月书单
N01.《危机:1520-2021》,作者郭勤贵。该书以五百年来的全球各种危机为主线,从战争、瘟疫、货币、金融、科技、政治、全球化、国际秩序等各个角度,对五百年来发生的全球危机进行深层次的拆解、剖析和总结,在杂乱无章的危机中寻找背后的脉络、规律与逻辑。
N02.《书的全景》,作者池宇峰。该书创新性地勾勒出“书山脉络图”,分布着生理、心理、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历史与文化、社会变迁、政治、战争、地球村委会、教育、经济、企业、幸福15条学科山脉,88本涉猎古今中外的著作宛如一座座高峰点缀其间,串联起人类文明的脉络,构成了世界的轮廓、框架、边界,甚至逻辑和因果。
N03.《预见:信息社会的下一个十年》,信息社会50人论坛。该书收录了25位专业背景多元的专家对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展望与洞察,分为“预见”“变轨”“重建”“治理”四个篇章。每位专家的视角不同、关注点不同,看到的未来可能也不一样,但几乎所有专家都在强调一条主线:数字化转型。
N04.《中文桃李》,作者梁晓声。在年初《人世间》爆火之后,再推现实主义长篇新作《中文桃李》,聚焦时代更迭之际青年人的彷徨与坚守。擅写大历史大变革的他,这次将目光对准了“8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2000年,中文系新生李晓东和徐冉在去往大学的火车上初遇,小小的冲突后,彼此的印象都堪称不佳。他和她都没想到,这是一场漫长的缠绵抑或纠缠的开端。亲情、爱情、友情,理想、现实、前路……沉浮间,当执否?如何执?
NO5.《大明首相》,作者郭宝平著、金硕责。本书为第六届宝石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站在大历史维度,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塑造了给因袭萎靡、积弊丛生的大明王朝带来清明刚健新风,以忠诚、干净、担当著称,锐志匡时、肩大任而不挠的首相高拱的真实形象。小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弥漫着浓厚、古雅的历史氛围,有很强的代入感,使人仿佛置身时空隧道,一览大明帝国的历史风景。
NO6.《冬与狮》,作者兰晓龙。该书为电影《长津湖》的剧作小说“底版。书中以伍千里、伍万里、梅生等可亲可敬人物群像,展现了长津湖战役的残酷和伟大,演绎出生死系之的兄弟情、战友情、家国情。
N07.《若只初见》,作者程永新。该书是五个中篇小说的合集。这本集子题材各异,形状最独特的是《青城山记》。这部作品叙写着与历史、武侠、寻仇有关的故事。青城山下,碧瓦青砖,飞檐峭壁,那个名曰丰子的将军的意念、性格以及最后自尽于屏息术,这只是故事的外壳,对人性或性格缺陷的描摹,与历史场域无关。抑或说,程永新只不过借用了青城山的人与事而已。
N08.《向死而生》,作者曾平标。该书以绵密的叙事、浓郁的悲情和强烈的反思,打开了湘江战役那段沉睡的历史,深入挖掘被掩埋在岁月里的尘封记忆,构筑起镌刻着生动历史画面和人物形象的群像浮雕。
四史学习
2022年第1期
1923年2月7日,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租用“刘协记”南货店在老后街独设门市正式营业。由毛泽民任代理总经理、总经理。合作社设立兑换、粮食、服物、器用、杂务五个股,分别经营兑换银钱和贩卖日常生活物品业务。
随着合作社规模和经营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流转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原因,出现了货品短缺的窘境。为了解决消费合作社资金不足的问题,1923年初,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最高代表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在俱乐部部员中招股,并制定了《招股简章》。“工友们亦以自身利益所关,特别踊跃投资。”很快就筹集到股金7800余元,连同俱乐部拨来的活动经费一起,共计资金1.8万余元。有了充足的进货资金,消费合作社货架上的商品渐渐丰富起来。合作社还发行了铜元票、纸币,成立了兑换股,加设储蓄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发行的股票和货币,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储蓄金融机构。
消费合作社给每位认股者发了自行设计的股票作为凭证。股票为纸质彩色石印,正面上方印有票头“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股票”,下方竖排红墨石印有股金数量、股值金额、填开时间和持股人姓名等信息,并加盖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正方形和竖形两个印章、总经理私章、骑缝线、骑缝章以及每年年底分红股息付讫的印章。股票背面为竖排蓝墨石印的《招股简章》,共九条。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行最早的股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股票。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的创办与发展,在我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1930年所著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记述到“二七惨案后硕果仅存的安源工会”时,把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看作是这一阶段最大的成绩之一。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发行股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事业的最初尝试,为我党开展经济工作、训练管理经济的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一批金融人才。曾任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兑换股经理、总经理的毛泽民,后来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的首任行长。
红色股票的诞生,反映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围绕着改善民众生活、反对奸商、平稳物价、支援革命运动,共产党人作出的努力和成就;更体现了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毛泽民、朱少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安源“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的担当精神,从而铸造了“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
【学党史】中国共产党发行的第一张红色股票
在全民炒股时代,股票对我们而言已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如果时光倒回到数十年前,提起股票,国内知道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但是,在99年前的安源,却掀起了一股认购股票的热潮,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江西安源,探知曾在这片红土地上发生过的关于股票的故事。
自1898年萍乡煤矿开办起,安源工人便在经济上深受剥削,矿局拖欠工资,奸商哄抬物价。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为了维护工人的利益、抵制商人的中间剥削、减轻工人的生活负担,在俱乐部和安源党组织的领导下,同年7月创办了中国工人阶级中最早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当时规模很小,集资仅百元,不能独开门面,只好附设在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内,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李立三兼任总经理。规模虽然很小,但消费合作社的意义却已深深地印在了安源工人的心中。
1922年10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代表和职员。根据中共二大《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附加议决案”》中“工人消费合作社是工人利益自卫的组织,共产党须注意和活动此种组织”这一精神,改组后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从工人的切身利益出发,立即组织召开工人代表会议,提议添加股本,扩大消费合作社,并指出“合作社不为赚钱,而是为工人服务”。同年11月,中共湘区委员会和毛泽东又派易礼容、毛泽民等来安源协助筹办消费合作社。
【学党史】中国共产党发行的第一张红色股票
读书分享
2022年第1期
国王 武士 祭祀 诗人
这是一部简明易读的"关于男人心智的使用手册"。《国王 武士 祭司 诗人》:从男孩到男人,男性心智进阶手册》是最畅销的,最广为人知的荣格心理学派著作,全面展示了如何为成熟、真实、生生不息的男性阳刚气质打下心理基础。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特别是男性读者,理解自己作为男人的优势和弱点,并给你提供一幅指示男性自我疆界的地图。
本以为心理学的书籍要么全篇理论味同嚼蜡,要么就是看客心态的模糊案例,但这本书着实引人入胜,以国王、武士、祭祀、诗人四种形态生动阐述了个人成长的心理塑造。
正像书中所 说,现在的社会中缺乏了男孩儿到成人的一个仪式性的过程,大多数的人成年只是身体上的成年,并没有从心理上真正的变得成熟,而这本书通过国王祭司武士和诗人四种原始的男孩儿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四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从这四种状态,我可以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一些影子,其实这就是一种认知自我的过程,知道了自己心理上的一些不成熟,向着书中说的那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具有高产出能力的国王,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武士,一个积极的祭司和一个知心的诗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认知的过程,不断扩展自己心里疆域的过程。
其实这不仅仅是对男性的心理写照,对于女性的心理画像同样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反映,国王代表着笃定,武士代表着勇气,祭祀代表着智慧,诗人代表着浪漫,不论男女每个人出生伊始,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四种美好的品质,其实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自己,正如马斯洛的名言一样,“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的选择生活”,我们需要不断的认识自己,认真细致地感受当下的自己,感受在此时刻此空间的自己,自己到底希望成为什么的自己,感受自己内心最细微的心理变化,曾经内心中是有过那一个“的国王”,在寻找他的过程中就是在拓展自己的心理疆界。
把这本好书分享给你,愿你不断开拓并丰富自己的心理王国,在采取行动和做出决策时变得更加的明智笃定。
----王善右 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部)供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
我们唯有坚持学习、读书并思考
方能与时代同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In thi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only by insisting on studying, reading and thinking
can we walk with the times and
take a new road to catch up with the ex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