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朵甘思风

电子杂志文学2021-11-16
1234

汉语二零二零级三班
文学采风

泸定桥

lu ding qiao

 >>   秋日随想

目录

CONTENTS

01
03
06
10
12
19
22
24
27
28
32 
38
42

/ 序言
/ 历史故事传说
/ 民谣与民间谚语
/ 康巴文化
/ 红色爱国文化
/ 一乘山水,万千敬情
/ 达折多之夜
/ 不能忘记,不可抹去
/ 磨西随笔
/ 采風賦
/ 记一次与甘孜的相遇
/ 参观体会
/ 结语

01

>> 序言

秋意正浓,直逼心脾。于此正午时分,正值书香弥留之际,十教外桂花开得正盛,知秋已至深。索性提笔,欣然抒怀。
说起来算是第三次行至川西,但这次颇有些“俊鸟增得出笼中”的不同之感。第一次见到秋日川西,第一次无拘无束与众多同窗出游,赖床到日上三竿,再悠悠去爬山。泸定、磨西、康定。坐车、渡桥、散步、烧烤、骑马。踩着落叶的黄,太阳就悄悄落下了两次。若干年以后、待我们都垂垂老矣之时,或许已经记不清对方的容貌和名字,但或许还会记得泸定那家饭店康师傅红烧牛肉味的红烧茄子,记得在一路上拍的很多傻乎乎的游客照,记得在进入吉祥禅院脱鞋时的虔诚,记得在鸡毛店丢了四把伞和翻遍山野找到的松果,记得高原冷空气带来的特有鼻酸感觉。
感谢中文系各位老师,尤其班主任王虎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照。
感谢小组的各位:龙欣雨、罗佳艺、张廷宇、凌佳禧、吴柯熳,一起完成了多门小组作业,感谢各位对此“杂志”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诚心祝愿大家 于万物众生中继续心怀磊落 身怀赤诚
夫同学少年,四海菁英,各擅所长,材称栋梁。恰逢青春之时,得遇同窗之谊、金兰之交、共渡之缘,幸甚至哉。
一文将毕,四韵既成。虽是拙笔,聊以明志。恩师情,同窗谊,情深意长,一语难表。惟寄此情于心,再启征程。
                                                                                                   罗媛月                                                                                                                 2021.10.29

序言

02

历史故事传说

        泸定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大渡河岸
古道边的沈村设笮都县。即司马相
如向汉武帝所说的“秦时尚通,
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到了汉代,汉武帝派司马相如招抚西夷,西至沫水(大渡河)、 若水(雅砻江)。 “邛(今西昌)、笮(今泸定沈村)、冉(今汶川)、驢(今茂县)之君皆请为内臣”。元鼎六年,平西南夷,“汉朝诛且兰、邛君,并杀笮侯。..乃以邛都(今西昌一带)为越雟郡,笮都(今泸定县沈村)为沈黎郡,郡治在泸定县沈村。..... (《史记》)”。
      按任乃强教授考证,沈黎郡辖20余县(《任乃强藏学文集》),包括大相岭以西广大地区。废郡后属牦牛县。东汉属汉嘉郡,三国、蜀汉、西晋仍旧。....泸定建县的历史只有短短一百余年,但其境内历史则可追溯到悠远的古代。
      “磨西”为古羌语,意为“宝”。磨西古称磨西面,院系氏人后裔磨些人聚居,始于汉代磨岗岭古道使磨西成为川藏通道上的繁华重镇。
      关于磨西古镇名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磨西”一词本是藏语,意思是“不懂”之意。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队汉商从此经过,不知何处,正好见一静坐的喇嘛,便请教此地地名。 喇嘛根本不懂汉语,于是用藏语回答一声“磨西”,而几个汉商也不知其意,即把“磨西”当成了地名。从此叫的人多了,磨西也由此得名。

>> 历史故事传说

03

摩西古镇

>> 历史故事传说

04

>> 历史故事传说

    康定

历史上,康定并不称为康定,而名“打箭炉”,关于名字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当年孔明七擒孟获后来到当时还被羌人占据着的雅安,孔明见这片区域是四方往来的交通咽喉,位置非常重要,于是便想占为己有,遂派军戍守。可当地人异常勇悍,蜀军难敌,于是孔明便设下一计,他和当地首领交好并馈赠许多,首领感谢之余不知何以为报,孔明便说以一箭之地回报足矣。首领答应后,孔明向天射出一箭,这一箭竟飞到了几百里外的康定跑马山,就这样,康定归属了汉族。当首领意识到中计后为时已晚,原来是孔明早就派人把箭插在那里了。拿下康定后,孔明命将军郭达率兵在此建立兵工厂制造弓箭,康定每日铸造箭头的炉火冲天,于是便有了打箭炉的名字。直到清朝时期,曾任川滇边务大臣和驻藏大臣的赵尔丰以《平康三策》上书后,才取名为康定,意为“康区安定”。
       炉霍县与甘孜县交界处的卡萨湖与洛戈梁子草原和洛戈梁子雪山为伴,在川藏北线上,这里是令人胆颤的响马出没处,而在这些响马的背后管控这个地方的是被称为“康巴之花”、“康巴地区三位女中豪杰”之一的德钦旺姆土司。邢肃芝1937年入藏求法的途中曾见过这位女土司:“二十多岁,面孔黝黑,身材修长,脑后垂着一条长辫,身穿一件紫红色章缎长袍。显得充满活力。”因缘巧合,女土司在甘孜邂逅了年轻英俊的九世班禅行辕卫队长益西多吉。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益西多吉唱起了在拉萨广为传唱的六世达赖的情诗,征服了土司的心。奈何政治复杂,女土司因为势力太过强大,其婚姻不得遵从自己的心意。两人成婚后,为躲避军阀刘文辉的追捕不得不逃至青海,数年后经批准方才还乡。而还乡不过三载,长期奔波路途的女土司在最有韵味的年华里逝去,据说她离去的那天,甘孜的上空出现了彩虹。
《康定情歌》起源于一个美好的传说:康定城有个姑娘叫朵洛,长得漂亮美丽,举世无双,康定人称"康定西施”。朵洛每天早上起个大早上街卖松光,康定男人每天为了早早见到朵洛的芳容,总是天没亮就打开门打开窗探出头,到处张望。见到朵洛,目不转睛,争着打招呼。康定情歌唱的姑娘就是朵洛。
1946年,音乐文化教员吴文季出门采风,一个马夫哼唱着最早期的康定情歌《溜溜调》, 优美的旋律吸引了吴文季;他缠着人家唱了好多遍,然后整理,改编,加工,最后将它定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歌词所描绘的风景随着旋律如画一样展开,叫人生出自由的风来。

05

>> 历史故事传说

民歌与民间谚语

06

>> 民歌与民间谚语

07

>> 民歌与民间谚语

   
      藏族民歌是藏族地区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可分为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类型。其中,山歌在康巴地区称为“鲁”。劳动歌在藏语中称为“勒谐”,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爱情歌包括情歌和情茶歌,风俗歌则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诵经调亦称“六字真言歌”,是信佛群众在寺院朝拜神佛时所唱的一种歌曲。   西番玛达咪山歌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藏族民歌,是在西番人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已发现的玛达咪山歌曲调有6种,其中包括《嘎尔宏》、《索咪阿伍》、《咪拉卓卓》等婚礼歌和《措火迟》、《措呷》、《实呷》等丧葬歌。  西番玛达咪山歌每首四句歌词,多以抒情为主,基本都以衬词“玛—达—咪—唉”开头和结尾,领唱与独唱相结合。其音乐多为三段式,旋律深沉忧怨,因调式高低起伏程度较大,故其他民族的歌者很难模仿。

08

>>民歌与民间谚语

藏族民间谚语在藏语中称为“丹慧”。是藏民族千百年来逐辈口授,世代流传的一种通俗、顺口、朴实、精练、清新、含蓄、动听的口头性民间文学之一。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民族集体创作并口头流传的艺术型短语,其寓意精辟、语言通俗,结构固定、含义深刻、富有说服力、涉及面广,是对伦理、道德风尚、人际关系、因果报应乃至自然现象等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的各个方面的经典演义,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1、歌颂赞美类。太阳的光芒温暖了大地,月亮的光芒驱散了黑暗
2、实践真理类。说好比一泡水,实践才是一粒金
3、团结友爱类。乐时同骑骏马、苦来共负重担
4、经验教训类。骏马的跑道平了好,裁缝的针脚直了好
5、道德解说类。要有格萨尔那样的口才,要有珠姆妃那样的人才。
6、善恶劝诫类。羊羔向青狼怀悔,是最愚蠢的举动
7、讽刺谴责类。说别人口似莲花开,说自己就像口袋封住口
8、生活处事类。森林茂密,鸟而自然飞;地方富足,人们自然拢来
9、生产气象类。帐篷不出烟,必定是雨天

民间谚语

10、旧谚语类。人当中活佛最珍,兽当中狮子
11、农牧生产类。春天的水要等着喝,秋天的草要起着吃;人的才干是学来的,五谷粮食是种来的。
12、社会道德类。穷人的心比海螺白,富人的心比木炭黑。
同时,甘南藏族民间谚语是广大农牧民集体创作并口头流传的定型的艺术短句,是一种有格式和韵律的文体。由于受众者是民众,所以多以口头形式流传。在带有地方色彩的谚语中被称为“卡杯”;多属经典的民间谚语,通常情况下是由文学爱好者经过搜集、整理、汇编成谚语集,以供后人学习应用;句法形式是宾语前置,其中有些谚语词汇来自古语、地方语及蒙藏语的译音。其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表述清新含蓄,通俗顺口。
甘南藏族民间谚语在藏族文学语言中占有一定比重,在探索藏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方面有着宝贵的研究价值。搜集和整理藏族民问谚语对教导人们如何处事,树立良好的道惩观、民族观有着教育意义。

09

>> 民歌与民间谚语

10

>> 康巴文化

11

>> 康巴文化

             康巴文化
康巴人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这种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则穿皮袍。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现在,康巴人的藏装更为讲究,不仅华贵精美,而且颇具欣赏价值。
康巴汉子以性格粗犷豪放而闻名,这里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
就宗教而言,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在此发展,有格鲁、萨迦、宁玛、噶举、苯波五大教派。此外,康区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儒教等。昌都芒康还有藏区独一无二的天主教村,形成了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彼此兼容,既求同,又存异的优良文化传统。
康巴人能歌善舞,渊源流长,在康巴有这样一种说法:“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康巴人乐于用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除热巴杂技外,卓舞(俗称锅庄)则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庆和节日,人们围成圆圈,脚踏舞步,挥臂高歌,无论城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最为大众化的歌舞。
在康定,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一股现代风格的藏族风情,大街小巷悬挂着汉藏双语牌子的店铺,公路旁穿着土红色藏袍打出租的藏族大妈,还有餐馆里的牦牛肉、酥油茶、青稞酒。

红色爱国文化

12

>> 红色爱国文化

13

>> 红色爱国文化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7日,红一方面军在石棉县安顺场取得强渡大渡河战役胜利后,兵分左右两路军向泸定桥急进,计划3天到达泸定桥。然而,围追堵截的敌人也火速向泸定桥进发,想要扼守泸定桥天险。5月28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将原定部署提前一天,限左路军先遣团在29日夺下泸定桥。“走完二百四,赶到泸定桥!”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红四团一昼夜高速行军,在孟虎岗消灭残敌、雅加埂河重新架桥、奎武村大渡河摆脱敌人后,终于在预定时间到达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下午4时,红四团以二连任突击队,22勇士为先锋,从桥西头正面突击,夺取东桥头。据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书籍《泸定桥》中记载,全团数十名司号员一起吹响了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向对岸开火,22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个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援着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匍匐前进。
仅仅40分钟,我军力克敌军顺利夺下泸定桥。在城中,与敌人巷战了两个多小时,敌人伤亡惨重,从东北方向五里沟狼狈逃窜。在整个夺桥战斗中,突击队员仅伤亡四人。
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想将红一方面军消灭在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计划,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7位从泸定桥上走过。
“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因为这场战斗而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新中国建国伊始,十八军刀凿斧劈,打通了天险二郎山,修通了川藏公路,又在泸定大地上留下了川藏公路及筑路烈士陵园等红色记忆。
新时代的泸定人民妥善保护和传承着红色基因。飞夺泸定桥战役、毛泽东故居、朱德故居等红色遗址依旧保存完好。县城中,以当年飞夺泸定桥的人物、勇士、战斗地命名了瑞金路、成武路、元帅街、将军街、化林巷等街道和巷子。

>> 红色爱国文化

磨西古镇的红色地标
1918年,彭弟主持修建磨西天主教堂,1922年完成神甫房,1926年钟楼和经堂也落成,不久天主教堂峻工。
就在教堂落成后不久,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5月27日,毛泽东从安顺场出发,经海尔洼、田湾、菩萨岗、猛虎岗,向磨西、泸定方向前进。5月29日傍晚,红军抵达磨西。由于雨大天又黑,通往泸定的山路全是悬崖峭壁,毛泽东和军团部队夜宿磨西,当晚住在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楼。晚10时,毛泽东在神甫楼召集同行的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陈云、邓小平、秦邦宪、林彪等召开会议,史称“磨西会议”。会议决定:红军不去康定,因为兵员、粮食得不到补充;通知部队有序通过泸定桥,先过人后过马;征求陈云意见,中央准备派他出四川到上海恢复被敌人破坏掉的党组织,而后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情况;通知部队抓紧筹集补充粮食。磨西会议是泸定桥会议的预备会,对红军通过泸定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晚毛泽东夜宿神甫楼,次日凌晨4点,毛泽东等离开磨西教堂,行进到到磨岗岭半山坡时,接到先遣团派人送来的红军飞夺泸定桥成功的消息。据资料记载,当时在教堂时,一个传教士为毛泽东做了西餐。
解放战争胜利后,磨西教堂的法国传教士被驱逐回国。1988年1月,四川省泸定县成立天主教爱国会,由政府拨款3万元修复磨西天主教堂和神甫楼,作为该县天主教徒集中活动的定点场所。1999年,磨西天主教堂被甘孜藏族自治州评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磨西会议遗址”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15

>>红色爱国文化

降巴克珠的祖父罗布长寿(又名刘建民)1956年参加川西剿匪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记二等功;降巴克珠的父亲罗布扎西1979年在“南线”作战中为掩护战友受伤,荣立三等功;从小听着英雄事迹长大的降巴克珠2006年底入伍,而今是沈阳军区、四总部评定的“爱军精武标兵”“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并荣立一等功两次。
这是一个藏族家庭的红色传承、光荣传奇,更是一个藏族家庭传递大爱的感人历程。
一声“再见”,降巴克珠的身影消失在山村尽头。海拔3000多米的康定县呷巴乡铁索村口,那棵老杨树,记录下这伤感的离别,也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时光回溯到1950年3月的一天,锣鼓喧天,降巴克珠的爷爷罗布长寿和村民来到杨树下,迎接解放农奴的队伍进村。罗布长寿与乡亲们一样,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1952年,解放军入川西剿匪作战,罗布长寿放弃工作加入部队,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56年春,正在休婚假的罗布长寿接到部队剿匪的命令,立即踏上归队的行程。
罗布长寿与新婚不久的妻子丹真翁姆在村口的杨树下依依惜别。多少个日日夜夜,先是丹真翁姆一人,后是带着罗布长寿走后才出生的儿子罗布扎西,来到杨树下等待。但是,持家育儿的丹真翁姆,苦苦盼来的却是:罗布长寿在剿匪中为掩护战友牺牲了!

康定红色人物

一棵老杨树的记忆

16

20多年过去,1979年的一天,丹真翁姆听到人们议论边境的紧张局势,便把独自抚养成人的儿子罗布扎西叫到罗布长寿遗像前,哽咽着说:“像你阿爸那样,到部队当兵去吧!你阿爸说过,咱翻身农奴不能忘本!”于是,那棵杨树,再次见证了一段别离。
投身军营的罗布扎西,第一个向连队党支部交上了摁着血手印的请战书,搞侦察,蹲猫耳洞,留下了一串闪光足迹。1982年服役期满,带着一身战伤的罗布扎西谢绝政府照顾,背着一麻袋理论书籍回到村里。多少年来,他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写下了60余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在55岁那年,圆了入党梦。他深入十里八乡、小学中学,讲党的理论,话爱国传统。
2006年深秋时节,罗布扎西带着17岁的降巴克珠,来到数百公里外的得荣县烈士陵园,在罗布长寿的墓碑前,用命令的口吻说:“你爷爷说,人要知恩图报,不能忘了是共产党让咱翻身做主人,你一定要成为咱家的第三代军人。”一个月后,作为全乡唯一的藏族战士,降巴克珠踏上了当兵的征程。
一个红木匣的见证
蘸着水,和着泪,丹真翁姆在罗布长寿的灵位前,不停地擦拭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红木匣,这里装有罗布长寿的二等功奖章和证书,这是丈夫用生命换来的至高荣誉。
当一个好兵,练一身本领,如刀刻斧凿般铸进罗布长寿的追求之中。一连几年,他勤学苦练杀敌本领,成为剿匪作战的尖兵。在英达剿匪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他不幸被土匪击中,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
重托,落在了儿子的肩头。走进火热军营的罗布扎西,下苦功精武强能,凭借训练、作战和枪械修理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跻身成都军区专业技术能手的行列。

>> 红色爱国文化

>> 红色爱国文化

报效国家的接力棒传到降巴克珠手中。临行前,罗布扎西将居中摆放在木匣内的两枚军功章向左挪出了一个位置,认真地说:“这是留给你的,立不了功,也得做个优秀士兵。”
爷爷和父亲的两枚军功章,激励着降巴克珠不断超越。千百次磨砺,降巴克珠练就了一身硬功:400米特种障碍,3分钟跑完全程;在旅以上比武竞赛中24次夺冠、5次破纪录。在集团军组织的特战比武中,他轻武器射击打出50环,400米障碍位居第一,6公里负重奔袭打破集团军尘封十几年的纪录,成为享誉白山黑水的“特战尖兵”。
谈起这个康巴汉子,旅政委张庆华话语中充满了爱意:“短短几年,他竟然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荣膺全军和武警部队‘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还被保送入学。”
如今,3名军人的6枚军功章,静静地躺在红木匣里,诉说着三代人绚丽的人生记忆。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7

18

>> 一乘山水,万千敬情

19

一乘山水,万千敬情

■ 龙欣雨

川西,神秘、梦幻、自由、高反、凌冽、干燥 ,这些词是我对它的固有印象,这一趟泸定之行,却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都说318国道是最美也最具挑战性的一条高速,从雅安到泸定,我们花了3个小时,很遗憾的是我就这样睡了一路,直到走进泸定境内,我才开始清醒过来,醒来后看到的第一幕便是泸定的山。
泸定的山最为直观的是它的高大。雅安到泸定,上车时还是平地,一觉醒来睁眼,我眼前的景色就已经完全变了一个样。公路两旁的高山直冲云霄,公路被挤在缝隙里,狭小一条,高与低的对比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突出。从车窗仰望,望不见任何一座山的山顶,最多也只能到山腰处的一块凸石,凸石是白的,山体是灰的,凸石旁一两树植株是绿的,单调的色彩给山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外衣。一般来说,山体海拔越高,越能感受到来自山体的压迫感,但泸定的山,虽然海拔很高,却不是凌厉的、充满攻击性的。山高,山顶部分上积着白雪,像是山的白发,或是山的一顶白帽,雾气缠绕着山体不愿离去,白雾、白雪,深灰山体,构成了一幅典型的中国画,留白的恰到好处,淡墨的随心而欲。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淡墨颜色,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路旁的山总给我一种沉稳感,像是历经沧桑的隐士,沉默着,静静地观看这一片天地。
汽车随着公路的弯转在山间爬行,慢慢地,路旁的山开始变得平缓,深灰的山体开始有了绿意,裹上了一层深浅不一的绿衣,两侧山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突地一转弯,景色又变了一个样。
你可见过水?
大多数人都会撇撇嘴,心里暗自计较道:“这是什么问题,水有什么没见过的!”如果时间倒退在我去泸定之前,我也会这么想,谁没见过水呀?可当我真正去了泸定,看到泸定桥下那一江水后,我才发现,以前我是没有见过真正的水的。
以前见过的水,是水龙头里流出来的带着消毒粉味儿的水,白的,一簇的,没有生气的水;或者心血来潮,走到楼下看那精致的人工池塘,里面布满了假山、鹅卵石,游着三两锦鲤,水是慢的、沉的,深绿色的水面偶尔还浮着些死了的水草,虽是有专人精

>> 一乘山水,万千敬情

>>一乘山水,万千敬情

20

心护理着的,但总是缺少一股劲儿,带着人造的呆板与刻意,可要硬说缺了什么,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泸定的水不一样,泸定的水是活的,从车上下来,望向大渡河,河水划开山体,像一群骏马直冲而出,河水流速极快,碰撞在两旁的石上卷起一层又一层白色浪花,浪花卷起河水,呈现出流线型,像是骏马的尾巴,马儿嘶吼着向下奔去,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是一湾池塘水远远不能达到的。河水流得快,但它并不粗鲁莽撞,这都要得益于它的颜色。河水的颜色是绿的,但不是浓重的绿,像是上好的玉石上的那种晶莹剔透的浅绿,正是因为这样的绿,让大渡河水显得不那么莽撞,更显是一种飘逸。噢,那么活气,那么飘逸,那么奔腾,就像一位剑仙侠士,在这片天地里恣意奔跑。
泸定的山水自带一股隐逸气质,或许是因为它地处川西,远离喧嚣,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两侧的高山形成了一道屏障,隔绝了外面所有的吵闹,河水自山间流下,像一条绿色的丝带缠绕山侧,奔流而下,没有车鸣,没有人声鼎沸,有的只有水声与风吹过山间的声音。这样宁静的、隐逸的山水,在百年前又曾见过多少哨声与呐喊呢?
顺着河流而下,走到泸定桥,尽管已过了百年,铁索还在, 13根铁索,左右两边各2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算是桥底。踏上桥头的一刹那,一阵强烈的摇晃从脚底生来,一边渡桥,一边听着那一段历史,想象当初的红军战士靠着这几根铁索渡河的不易与危险。“两边的铁索,太阳晒一晒就烫人,当年国民党军队为了不让红军战士渡河,在这里燃火炙烤,一位红军战士渡完河,才发现手脚、背后被烫伤了一大片,还有的渡河英雄,没能渡河成功,在这大渡河中就此长眠。”

21

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仿佛可见那一段英雄史歌,向前是子弹炮火,手扶脚踏的是炙热铁索,穿着草鞋、单衣,在凌冽的寒风中,跨着大步,枪声击打铁索叮叮作响,铁索互相碰撞的声响,号声,呐喊声,疾步向前冲去,迎着着子弹与炮火,死神在前方,可他们脸上却丝毫不见退缩与犹豫,有的只是坚毅与勇往直前。若是未曾躲过,跌落河中,不再见得两侧深山,耳旁的声音由炮火声逐渐安静,河水浸入身体,身体渐沉渐重,死神将肉体带走,灵魂还在桥头。
这样的场景,大渡河见过,两侧的山见过,我们不曾见过、不曾体会,山水见过但不曾记得,看着这13根铁索,我告诫自己要记得。那17位渡河英雄,将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之上,换来如今的安稳幸福。现在的泸定,这片他们守护过的山水土地,修起了高速公路,架起了高屋楼房,这里的人民从未忘记当年的他们,河畔修筑了纪念馆,每年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瞻仰怀念。走到纪念馆,看着里面的老照片、老物件,作为功勋奖励的碗筷、渡河翻山的单衣草鞋、破旧狭小的渡船……可想而知当年的艰苦,再对比如今的生活,心中的敬仰更汹涌而出了。
在来泸定之前,我总是对它有一种敬意与仰望,来到泸定之后,我终于在它的山水之间找到了这份敬意的实处。山水则美,它所见证的那英雄故事,所听到的硝烟战声,却都在岁月里抹平了痕迹,当把这份痕迹装进心里,再来看这一天地的山水,他们曾经用鲜血守护过的土地,如今静秀美好,便更怀敬意。

>>一乘山水,万千敬情

22

>> 达折多之夜

23

>> 达折多之夜

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
影子从身体里流出,
沸腾的雅拉河向前奔涌——
无休止的摇晃。
山腰上唐卡在睡梦中喘口粗气。
这里没有城市之虹,
没有喧闹之争,
有山高有水长,
还有干净苍白的我们。
这里的月夜使我安躁。
枯树叶飘过暮色的桥,
细丝投进风的怀抱。
夜一笔撇去头顶的雾,
月亮掀开帷幕,
留下一半属于白昼的暖。
寒冷撕碎喧嚣,
撕碎一千朵太阳。
风带走一切,
呐喊着飞向远方。
我空出一半的怀,
还有一半,
抱着浅薄的理想。
路上转经的喇嘛,
草上朝拜的牛羊,
我看到
水草缠过月亮,
光穿过鱼。
发炎的苔藓是石板路的牙龈,
翕跃的症候绞进经幡。
我在街上颓然倒下,
给我一只藏于春夜里的绿皮野兽,
在秋夜里悄悄吞下十瓣月亮。
我目睹释迦摩尼在拉姆则沐浴,
在卡萨湖见证益西多吉的爱情,
朵洛的绝世容颜。
我明白,
我并非社会实验,
或是装置艺术。
我没有情绪,
宁愿我的手指,
化作曼扎。
但我知道
终有一只年轻的鹰,
能冲破黎明。

达折多之夜

■ 罗媛月

24

>> 不能忘记,不可抹去

25

不能忘记,不可抹去

■ 凌佳禧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当我真正面对此情此景时,我努力搜罗脑中的记忆,只得到了零星的影像和文字片段。那些东西塑造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但当我今时今日面对着怒浪挟沙,锁连桥横的真实场景,方知所谓记忆与历史的偏差。
记忆中的红军战士仿若天神下凡,飞檐走壁无所不能,不惧枪林弹雨,不畏强敌猛虎,但是唯一的解释却是由于信仰的加持,就如同义和团相信洒上狗血便可抗击英法联军。这种对历史的描写甚至不如古代的传奇小说合理。但这种描写恰恰就留存在一些电影和文章当中,一些对历史的记忆就在这种描写中被不断扭曲、稀释、抹除。福柯也在他的文章《历史与人民的记忆》中提到过类似的观点。不过,尽管一些记忆已经被某些描写和叙述改变,但是历史的真实依旧能够找到。比如,今天,我在这里看到了事实。
当我走进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后,才从历史的遗迹和记录里看到背后的真实。那些写在粗麻布上的纪律条文,便是红军严整气象和民心所向的来源;那些一个个沉寂无声的名字后面,也曾是一副副鲜活的面孔;那一件一件破烂衣衫,正是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最好证明;一幅幅真实的照片,正是他们和我们最亲切的相拥。他们不是神,他们是人,他们是反抗黑暗世界的勇士,他们是在铁屋子里面用一声声枪响叫醒我们的人。他们告诉所有人:不要怕!站起来反抗!正是这群人他们从南方打到北方,从黑暗打到黎明,直至完全胜利。在枪械的斑驳迹象背后是历史的沉淀和浴血奋战的勋章。看到这一切后,我来到了大渡河上,来到了泸定桥上。桥上的木板整整齐齐,桥下的激流波涛汹涌。一眼望去,大渡河从山顶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激荡的河水击拍着两岸岩石,水雾瞬间激起,在红军战士脸上与雨水融为一体。拆除木板的泸定桥,只剩下13根铁索,犹如天线在空中随风雨飘摇。红军战士拿起短枪,背上木板,一往无前地攀爬铁索直奔敌军,哪怕是坠入河中也是在所不惜。一往无前是共产党员最具标志的品质。

>> 不能忘记,不可抹去

事实是最好的教科书,飞夺泸定桥这段历史烟火已离我们86年,如今“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峻被两岸的烟火气所遮盖,但它的精神却在中华民族中延续和传承。站在桥上观望河对面,铁索在风中摇曳发出叮铃铃的响声,仿佛在对世人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但是,需要深刻反省的就是目前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和真实的历史会产生偏差,进而产生误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张星星曾说:“国家历史不仅留存在各种形式的文本、实物、影像等记录上,更深深镌刻在人民大众的国家历史记忆中。”如果想要将真实的历史留存在人民大众的记忆里面,就不能失去在文艺阵地上的领导权。目前的文艺阵地仍需要治理和改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就强调过文艺创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问题,而现在一些文艺创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就已经歪了,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正确引导人民的历史记忆。

26

>> 不能忘记,不可抹去

磨西随笔

磨西,一个建造在悬崖上的古镇,三面环水环山。秋日的雨,朦胧了车窗,也朦胧了世界。让人分不清这是傍晚还是清晨。淡季,原本安静的小镇突然被这一行人的到来乱了阵脚。
古朴的街道映入眼帘,古旧的街道,富有特色风情的酒吧,以及竹质结构的建筑,雨刚把雨伞打湿便没继续下了,仿佛只是想让人知道它与人们同来过,但却先行人一步离开了这里。在人们不知实情仍旧撑着伞时悄悄地离开了,留下一地的水痕。他们撑着伞,走在古街,暗黄的木柱木门,街旁的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藏式特产。让人好奇的,是站在一处平地,便能看到对面不远处的半山中大概是聚集着一个村落。不远不近,不高不低,却又像是隔绝了山下古镇的繁华,白色的一片是如此安静。古镇就像是一幅画,行人们不紧不慢的在画中游历,就像是未完成的线稿,在古镇上留下了一点足迹却又在离开的时候痕迹消失。石板路的点点灰青与两边因风吹雨打而泛黄发灰的建筑见证了磨西古镇的历史。

■ 吴柯熳

27

>> 不能忘记,不可抹去

28

>> 采風賦

辛醜戊戌月既望,眾硯席蜀西采風。行途高山低谷,碧浪滔滔,紅花綠樹,鳥鳴悄悄。三輿並驅,百人同道。極樂之妙也。
始至瀘定,有之山焉。其為勢兮,則九霄不足喻其高。其為峻兮,則地府不足喻其險。其為色兮,則翡翠不足喻其碧。其為堅兮,則梼杌不足喻其塹。雜樹錯間,清榮峻茂。飛鳥隱蔽,波聲穀消。城中羅列古樓,並起新都。又至瀘定橋,其鏈性似水,粗如竹;其板紋已沒,間有疏。上懸橋晃,下視河怒。人至於上,如雛雉蹣跚,垂髫學步。但聞人聲哀牢牢,不聞河水鳴濺濺。寸步難行,步履維艱。濤浪徹,穀風頑,木板吱,鎖鏈寒。不知兩岸青山,滿目一尺薄板。終之彼岸,兩足詹詹。
九月之日,三秋之時,沿河小徑,仲春如並。留夷粉紅,秋菊潔白;朝顏匍匐,紫荊搖臺。扶桑窺日,僻芷裶裶;若木隱月,菴閭萃萃。東覽艾樧,西采茹蕙;揭車猗靡,麋蕪葳蕤。葛之覃兮,猶沐天池;采芣苢兮,臭遊於指。蓬萊境兮王母池,不若蘭石與幽芷。爭相鬥豔,瓊脂玉妍。天有明河兮星璀璨,地有花海嬌斕。秦磚漢瓦兮玉臺殿,千年流轉成霰。逍遙花林兮香草甸,指間留荃盡染。

采風賦

■ 张廷宇

29

>> 采風賦

後赴磨西,再適康定。會至戌時,夜濃如墨。起坐喧嘩,觥籌交錯。旦起晨霧,冰鮫之縠。餘與客相遊於跑馬山。通幽禪房,苔墀院古。九龍浴佛,五色幡布。翻雲湧霧,朝霞普渡。金光斑斑,萬裏素素。人間仙境,蓬萊聖府。俯察仰觀,睹一麗人。乃問客曰:“彼何人者,何如遊龍驚鴻?”客曰:“嘗聞康定情歌,歌一美姬,其名朵洛。君所見之,無乃是乎?願聞其詳。”
對曰:斯人若霽虹,陽雨桂堂東。面若芙蓉,如沐春風。眉若煙柳,明滅疊重。耳若珰月,漾心惠聰。目若曜日,雲霓青松。鼻若玉蕊,瓊漿香通。唇若春櫻,逸灩承紅。齒若珍貝,瓠犀流榮。鬼斧削肩,修頸皓項。神工束素,蔥指潔芳。振身秀衣,被肩袿裳。秾帶不短,纖領不長。畫羅織扇,蝶衽生香。袖袂似雪,華衫媚緗。鈿頭銀篦,陸離夾光。柔條冉冉,青葉翩翩。藍田玉暖,大秦珠寒。鬟別金釵,腰帶翠玕。金步搖搖,顧目嬌嬌。淩波裔裔,形體佻佻。委委佗佗,娉娉嫋嫋。開奩理妝,貼黃梳髫。畫眉施粉,腮荔凝芍。登樓倚欄,髣髴飄飖。托輔承權,兩靨存俏。雲對嘉辭,語言內韜。援琴鼓之,鳴鶴舞蛟。玉斝醁醽,微泛紅潮。澹風搦之,羅裾輕綃。

30

>> 采風賦

於是鹓鶵過之,止松不度。金羈白馬,豈從驪駒。遠而望之兮,徙倚依柱;近而察之兮,神光躑躅。慕佳人之嫷侻兮,心恍恍而不附。嗟曼儷之習禮兮,性喏喏而不訴。回首兮流眄,美目含露;皓齒兮軟語,音若鈴鍍。奮騑轡兮驄坪,秣駟長驅;振高聲兮穹宇,犯幹猶懼。玄冥浩蕩,雲霞淩顛。六龍駕鸞,光奕奕兮列仙;虎咆龍吟,雲青青兮生煙。雷霆乍驚,屏翳過也;浩洋不息,馮夷降也 。金蓮燦晶,牟尼至也;除界塵霾,佛光盛也。宓妃為之披衣兮,湘女束黛發;沉魚妒其姽婳兮,落雁淚雨下。
維望洋興嘆之元,無可奈何之日。天帝垂旌,花宮待詔。駕飛虯以騰翳,乘玉車以象瑤。於是過重陵,跨九天,奔四海,回江邊。怨天地之道殊兮,哀河鼓之非躔。立跑馬之婆娑兮,悵相識之瞬暫。繞煙塍塍兮泣鬼,隔霧壙而啼猿。田邊望望兮雨幹,青雲之交不可攀。東鄰牆兮代琴,胡頡頏以共翔。漢皋臺兮解佩,何交甫以乞璋。欷歔兮桓桓,芭苴猶香;悵喟兮煢煢,桂夜未央。
故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是憶磨西,其雨瀟瀟。當年紅虺,何其縹緲。惡螭吐寒兮,豺狼嘈嘈;饕餮餐食兮,諸犍嗥嗥。地不周載而崢崢兮,天不兼覆而幬幬。噍樝梨兮咀梬,吸沆瀣而呼韶。攬菱華兮暮暮,阰木蘭而朝朝。制綠絲以為衣兮,集苞茅以為裳。雖九死其猶未變兮,豈初心之可殤。

31

>> 采風賦

32

>> 记一次与甘孜的相遇

记一次与甘孜的相遇

通过昏暗狭窄的隧道,感受空气在耳边的挤压,当触及到光明那一刻,总是有些不真实的感觉。这种不真实感是酒后的微醺,是大梦初醒的恍惚。直到踏入酒店门口,被暖色调包围,才有了:“啊,我真的到了。”的感觉。
因为害怕晕车,我一直戴着耳机,循环播放的英文单曲被换成了“康定情歌”,以弥补我不能好好欣赏窗外美景的遗憾。偶尔往外瞥一眼,青葱翠绿的山高耸入天,云雾缭绕,不带一丝世俗气。天好像离我很近,偶尔刮来的风,是山上的神仙在耳边低语。
甘孜,一个踮起脚就能触摸天空的地方,热情如“火炉”,以敞开的怀抱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

■ 罗佳艺

33

>> 记一次与甘孜的相遇

泸定——在岁月中闪耀的红色文化 
大巴车的引擎声渐息,我们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停下。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于1986年10月16日建成,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北面是聂荣臻同志撰写的碑文。碑文第一句就是“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重大胜利。
锁链的几何变体,和人物紧绷的状态,轻而易举地将人拉入那段艰苦沉重的历史,眼前仿佛蔓延着熊熊烈火,滚烫的铁链灼烧肌肤。
迈入纪念馆内,解说员将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娓娓道来。红四团在烈火中一往直前,枪林弹雨,却挡不住战士们必胜的决心。那些在课本中生涩的文字,这一刻鲜活了起来。奔腾的河水和震耳欲聋的嘶吼穿越了时空。
历史悠久的泸定桥让人直观的感受到了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往下看去,是奔涌向前的江水,不怀好意的风在耳边吹气,带起一阵战栗。泸定桥像没有支点的秋千,不断摇晃。听见后面同学的凄惨的叫声,这份害怕中又掺进几分忍俊不禁。很难想象,在那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义无反顾的奔向彼岸;又或许正是苦难,造就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34

>> 记一次与甘孜的相遇

磨西古镇——放慢的生活
第二站,大巴在磨西古镇停下。绵绵的细雨掺杂着冷空气,钻进衣领,让人感受到藏区的温度。拢好衣领,往深巷走去。葡萄藤挤开裂缝,野蛮生长;青苔和爬山虎沿着斑驳的纹路向上蔓延,汲取水分。
这里的人们慢慢的,时间像是被掰成了两半。
在古镇,没有熙攘的人群,没有不绝于耳的叫卖。只有雨滴打在屋檐的“簌簌”声和与陌生人擦肩而过的余温。这里的人们有着澄澈的双眸和两颊红彤彤的高原红。说话是总是笑眯眯的,有些含糊的汉语,带着藏族特有的可爱口音。
愿与古镇的下一次相遇,充满美好与奇迹。

35

>> 记一次与甘孜的相遇

36

>> 记一次与甘孜的相遇

康定——在离“天空之城”最近的地方呼唤爱情
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康定情歌》,让康定这座城出大众视野。大年三十,家人们围坐在一起,饺升腾的热气传递着团聚的温暖,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着华服的歌唱家唱响着这一曲情歌,混合着窗外噼啪炸响的烟花,构成了我对除夕的记忆。
如今来到康定这座城,才明白那些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为何会发生在这里。康定,一个包容所有人的圣洁之地,一个可以大声呼唤爱情的天空之城。
提起川西,那就绕不开藏族和其深厚的佛教文化。藏族人民对佛教诚挚的信仰,体现在康定遍布的寺庙中,那些色彩绚丽的唐卡,与虔诚诵经的僧侣,展现了藏族的历史深远的佛文化。
暖阳下的寺庙闪着金光,诉说着往日的故事和佛教文化的璀璨。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
当怀揣着就激动的心情登上跑马山时,脑子里的杂念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空气里揉着松柏和青草的清新,冬日的暖阳施舍几分温暖。微风吹来,多彩的经幡微漾。想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感受康定的自然与美好。
采风之旅结束了,而我们依然在路上。邂逅的美景与故事,将以另一种方式被永恒的保存。或是照片、或是文字、抑或是最纯粹的记忆。我会永远的记得,川西的夜风从我指尖溜走,街角的小烧烤店灯火通明,朋友们醉倒在怀里,嬉笑着说出不甘的际遇。
这是独属于康定的浪漫。

37

>> 记一次与甘孜的相遇

参观

体会

>> 参观体会

      为什么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
腰”?我们到达磨西的时候,天正好下起了淅淅
沥沥的小雨。撑着伞,我们来到天主教堂,这
是毛主席长征时的下塌地。雨水打在伞面上,迸碎成晶莹的珠花。当年的红军,犹如刚出生的红虺,在风雨动荡中飘摇。前有雪山溢寒,后有国民党追兵如同诸犍豺狼,不停嚎叫。那无尽草地就如吃不饱的饕餮一般,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宝贵的生命。
       我们可爱的红军战士,以空气为餐,野菜山果为食,却高唱着革命必胜的歌谣。早上采摘木兰花,晚上欣赏菱华。用柳枝来上衣,用茅草来做下衣。即便是死也绝不后悔,难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可以改变的吗?

■ 张廷宇

>> 参观体会

39

38

采风感想
 
秋天是最让人难忘的季节,丹桂飘香,慵睐又多彩,秋季也是最让人心旷神怡的季节,因为它到处都有丰硕的果实在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结伴而行,只为了寻找一处心灵深处的美景,为此走遍千山万水,为此冲破钢铁的束缚,来到山水之间。我们要寻找一种美丽,源自于内在而呈现于自然,这是一次心灵之旅。为离失的蒲伋诗境,为总能扑捉到的一扇心灵之窗。我们早早地坐上大巴,去往泸定,在那里,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学习那时候的红色历史,深知前辈们的艰辛但也懂得他们心中的信仰。泸定桥的体验更让我体会到红军战士战斗的艰苦。学习红色文化,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知晓前辈付出的心血,深知如今幸福的来之不易,才更能热爱自己的国家。

>> 参观体会

■ 吴柯熳

>> 参观体会

从雅安到康定,138.3公里。窗外烟云缭绕,车内闷闷的空气让人头脑发晕,只能依靠窗外的美景保持清醒。从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到摇晃的泸定桥,我们脚下走过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复兴之路,我们双眼所看到的是前辈们倾注心血的毕生之作。站上摇晃不止的泸定桥,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看着脚下奔腾不止的滔滔江水,心里没来由的一颤,红四团的战士必定是抱着必胜的信念,穿过熊熊的烈火;忍受着铁链的炙烤,冲向彼岸。而现在的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重游先烈故地,感受红色文化熏陶,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份责任。
康定,一座浪漫的城市,一座富有信仰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单纯、快乐,热爱酒的醇香,享受锅庄的热闹。人们跳舞唱歌,在夜幕下成群结队地奔赴下一场聚会。站在情歌广场上,感受夜风将发梢吹起又溜进领口,生涩的空气呛得嗓子生疼,而快乐的笑声依旧响彻天际,路灯明亮,康定的夜悄悄拉开帷幕。我们在夜里歌唱,释放内心的自我,持续到天明。

■ 罗佳艺

41

40

>> 结语

排版过程中,看到许多照片,仿佛又回到了文学采风那短暂却记忆深刻的两天一夜,心中不免感慨。
青春易逝,我们终究会在时光里渐渐远行,但一路上的欢声笑语,打闹嬉戏,泸定的绿水奔腾,青山苍茫,夜间康定的神秘与美丽,登上跑马山恰逢阳光乍现的惊艳......都将在记忆里闪闪发光。
人生灿烂如花,青春激扬,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远航,愿在未来我们都能所遇皆风景,慢慢欣赏。
排版简陋,仅以纪念,感谢康定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体验,感谢所有老师与同学,祝百事从欢。

结语

龙欣雨
2021.11.4

42

汉语二零级三班
文学采风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