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沈环所内刊10

2023年11月

10

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

创刊号:沈环交刊010

2
0
2
3
6

年第  期︵总第十期︶

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出品

Green 

journey

绿程

本刊编委会

总编:徐继东
主编:张萌
责任编辑:张强 王鹤臻
执行编辑:王鹤臻 张强
美术编辑:张强 王鹤臻
特约记者:全体员工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速记研究会理事长。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副秘书长、辽宁省政协常委。

刊名题字:耿军

自幼喜爱书法艺术,青年时师从冯月庵先生;八十年代初,参加由霍安荣、姚志忠、郭子绪、董文等书法家授课的沈阳市书法培训班。近年师从祁毓麟先生。多年研习汉隶,坚守书法艺术的本色,探索传承与创新。

「卷 首 语」

新时代下,我们正处在环保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已经逐渐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热门话题。绿色金融作为一种金融业态的革新,旨在通过金融工具和创新机制,支持和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和项目的发展。碳交易则以市场机制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我们致力于构建美丽中国的征程中,推动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通过绿色金融的引导,资金将更加倾向于投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低碳项目,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支持;而碳交易的推行,将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相信,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的可持续发展。
《绿程》将深入探讨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的意义、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解析绿色金融的核心理念和原则,以及推动绿色金融的政策和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分析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格局和机制设计,介绍国内外碳市场的运行情况,以及碳交易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影响与动态。
绿色发展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绿程》将与您一起踏上这个激动人心的绿色旅程,提供专业的信息和相关新闻动态,引导大家在绿色征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为推动绿色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让我们在金秋十月的阳光下,共同奋进,迈向新时代的绿色征程!
蓝天高挂秋阳暖,奋进不止心中舞。让我们一起迎着阳光,共同奋进新时代!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绿程》的支持和厚爱,我们期待与您共同分享这个绿色征程的美好未来!

目录

-Ⅰ-

-Ⅱ-

03

《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布

《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发布

01

行业聚焦

01

02

绿色金融正当时 迈向大扩容时代 ——2022年绿色金融年度报告

07

绿色金融

双碳前沿

03

中欧发布首份《碳信息披露报告》,2050年实现全范围碳中和!

23

05

职场那些事儿之—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9

职场那些事儿

沈环时刻

06

参加2023年首届“友谊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

41

07

关于我们

42

媒体矩阵

沈环研究

04

碳市场交易月度报告-2023年10月

29

05

2023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

《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发布

《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近日在北京正式发布。

■ 来源:中国环境报 10-9 徐卫星

-01-

-02-

《报告》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环境学院在腾讯及众多专家的联合支持下编写而成,通过对169项指标进行追踪,覆盖了全球197个国家,探讨了各国在碳中和目标、技术、资金和国际合作等关键指标上的表现,并独创性地生成了1500余种代表不同公平原则的碳排放空间分配方案,用以评估各国碳中和目标与各种分配方案间的匹配度,为推动各国深化碳中和转型、弥合全球碳中和进展与《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差距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

根据《报告》,目前全球碳中和进展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气候投融资是制约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落实碳中和行动的重要障碍,发达国家在气候投融资的制度与行动上的领先并没有转化为足够的国际气候资金出资规模。目前,全球每年发达国家出资规模在340亿美元左右,即便按乐观的估计,2025年的出资规模也不到800亿美元,难以满足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
其次,国际技术转让领域存在硬技术占比偏低,非能源领域技术转让不足等问题。以培训和能力建设为代表的软性支持占比过高,在节能技术、绿氢技术和CCUS技术等非能源领域,发展中国家的部署情况相对滞后,需要更多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
第三,很多国家的碳中和目标缺乏区域和行业级的目标分解支持,具有碳中和规划的次国家行动体占比仅只有25%左右,并且存在比较高的比例规划只停留在排放总量、强度、削减目标的层面。除可再生能源以外的其他行业,缺乏碳中和的相关目标。
“总的来说,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大势,不同国家行动模式呈现不同特点,有行动成效比较显著的气候能力者和低调减排者,也有成效相对落后的低碳成长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均有一些国家表现突出,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急需国际支持。”王灿指出,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持续地评估全球碳中和进展,促进各方对行动的关注,尤其是加速技术和资金的双轮驱动,加强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全球公平转型,最终共享碳中和的转型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作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GDP和人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碳中和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中心主任王灿教授表示,各国纷纷出台碳中和承诺,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有千秋。当前行动距全球目标所需仍有差距,不同原则下各国弥合差距所需要的努力存在显著差异。
“碳中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承诺到实施,评估碳中和进展十分重要。我们需要评估当前各国的行动力度,盘点行动的差距,需要识别碳中和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共享成功经验;我们希望借助进展盘点来促进各国的政治互信,加强国际合作,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碳中和进程。”王灿认为,加速碳中和进展需要“行胜于言”,各国应加强区域和行业层面的碳中和目标出台,并推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以便支撑全球和国家级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03-

-04-

《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布

■ 来源:人民网

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指出,到2025年,试点城市和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试点范围内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基本构建,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初步形成,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基本清晰,试点对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同时,国家发改委确定试点名单。统筹考虑各地区碳排放总量及增长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首批在15个省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共计35个名额,名额分配如下:

到 2030 年,试点城市和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进展,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试点范围内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全面建立,有关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对其他城市和园区带动作用明显,对全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推进碳中和奠定良好实践基础。

《方案》明确,有关省区发展改革委督促试点城市和园区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要求的试点建设项目予以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按市场化方式加大对相关绿色低碳项目的支持力度。

为落实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有关部署,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现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05-

-06-

2023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

■ 来源:人民网

 本次中国碳市场大会邀请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各省(区、市)政府碳市场管理部门、国内外碳市场交易机构、第三方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等约400人参会,旨在全面展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强交流研讨、增进社会共识,推动碳市场领域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国际影响力。
 本次大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和生态环境部联合举办,以“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全面展示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成效,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新名片”,彰显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大会另设三个分会场,围绕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企业减排与低碳转型、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等主题开展讨论,促进行业交流、深化国际合作。

11月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部共同主办、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承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协办,新浪财经战略媒体支持。的2023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致辞,并与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共同启动大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通过视频致辞。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政,湖北省副省长张文彤,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王金南、贺克斌,中国宝武总经理侯安贵等出席。上海市副市长刘多主持开幕式。
来自相关国家、国际机构代表,各省区市政府部门代表,国内外碳市场交易机构、企业、碳市场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代表,高校、科研院所碳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参加。

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助力双碳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下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和生态问题外部性效应的加速显现,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2016年绿色金融首次列入G20峰会议题,近年来全球30多个国家开始制定绿色金融政策,2021年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恢复设立,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主题。随着绿色金融制度体系与市场建设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正逐渐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强有力抓手。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绿色金融正当时 迈向大扩容时代 ——2022年绿色金融年度报告

一、2022: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市场共识

■ 来源:中国证券报

1、政策环境:顶层设计向标准化、规范化演进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对推动国内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随着绿色金融驶入发展“快车道”,与之匹配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也亟须完善。2022年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以标准化、规范化为着力点,不断完善细化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整体来看,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绿色”“低碳”成为高频词汇,并针对能源调控、能源革命、碳市场建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明确重要任务,推动绿色金融服务政策呈现自上而下、内外接轨的规范化特征,引导金融工具及机构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具体来看,国务院与多部委形成合力,通过细化政策部署,为绿色金融在不同领域赋能绿色发展提供明确思路,其中,在重点产业方面加强绿色金融推动能源行业绿色转型,在重点区域鼓励绿色金融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在重点要素方面强调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对绿色金融发展的赋能。

绿色金融工具政策聚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标准。
一是聚焦重点绿色金融工具出台国家标准。随着全国碳市场的落地,为规范碳金融产品发展,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北京绿色交易所共同牵头编制《碳金融产品》,成为首份碳金融领域的国家行业标准;针对绿色债券面临的市场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经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同意,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建立起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绿色债券标准。
二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细化评价标准。一方面,衢州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重视绿色载体建设,针对低碳工厂、低碳工业园区、小微企业等不同主体建立评价办法,先行先试建立多元化地方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其他地区借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实践经验,制定绿色企业与项目认定办法,形成多点开花的新局面。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牵头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项目、活动和资产环境准则指南》两大国际绿色金融产品标准,有效提升中外绿色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
规范化、差异化的指导文件集中发布,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国家层面聚焦银行保险机构的内控管理,出台《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等引导性文件,在业务流程、组织管理、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建立统一的规范,涵盖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银行保险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形成有效的思路和办法具有较为明显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地方层面依托重点主题制定差异化的指引性文件。例如湖州根据“转型金融”“碳中和”等主题分别出台《转型金融贷款业务管理规范》《“碳中和”银行机构建设与管理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相关的机构、业务运营管理规范,通过标准制定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07-

-08-

2、市场运行:量跌价升,地方碳价呈收敛态势
全国碳市场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2022年已迈入第二个履约周期,整体呈现量跌价升态势,2022年12月22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此同时,碳排放权的定价体系逐步成熟,一方面,全国碳市场的挂牌协议碳价在2022年趋于平稳;另一方面,大多地方碳市场的碳价向全国碳市场收敛。
碳市场履约驱动特征明显,2022年碳排放配额交易量总体下降,波峰大幅度萎缩。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总量与成交总额分别为5089万吨和28.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1.5%和63.3%,原因主要是我国碳市场目前的履约周期安排为两年履约一次,2022年底并无履约清缴要求。与此同时,全国碳市场交易仍存在明显的“潮汐”现象,2022年CEA成交量主要集中于年末,11月、12月成交量分别为730万吨、2625万吨,两个月总成交量占年总交易量的66%。
图1:2021—2022年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情况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在碳价调控机制下价格稳定性增强。2022年挂牌协议交易成交均价为58.1元/吨,相比2021年提升了24.6%;大宗协议交易成交均价55元/吨,较2021年上升22%。值得注意的是,与2021年相比,2022年碳市场成交均价波动幅度收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全国碳市场通过碳价调控机制对碳价进行管理,通过对碳价涨幅、交易者头寸和交易量等进行调控,使得碳价呈现出良好的波动表现;另一方面,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工作重点集中在数据质量治理体系和碳配额分配方案的完善,披露制度和配额制度的健全使市场体系更完善,价格更具韧性,将进一步有利于碳市场发挥价格发现功能,更好地反映市场供需关系。

地方碳市场交易整体量跌价升,价格向全国碳价靠拢。据Wind数据显示,从交易量来看,2022年试点碳市场整体成交量下降,由2021年的6157.5万吨下降到5056.9万吨,下降超1100万吨,降幅高达18%,仅有福建、上海及湖北碳市场成交量增加。从交易价格来看,2022年各试点碳市场的交易均价全面上涨,涨幅均达到15%及以上。由于各试点碳市场的碳价整体提高,各试点碳市场总计成交额由2021年的21.2亿元增加至26.5亿元,同比增幅达25%。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除北京碳市场碳价与全国碳市场差异增大外,其余地方碳市场价格走势均向全国碳市场靠拢,呈现明显的价格收敛现象。
图3:2021—2022年地方碳市场交易价格情况

-09-

-10-

图2:2021—2022年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情况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双碳”目标驱动下,资本市场发布指数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具有降碳潜力的领域。2022年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编制开发的“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以下简称“SEEE碳中和指数”)正式发布。区别于以往仅关注新能源领域的低碳环保指数,SEEE碳中和指数从传统高碳行业中减排潜力较大以及低碳新能源两大领域来进行构建,其中高碳减排领域主要包括了火电、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建筑等子领域;深度低碳包括了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等子领域。SEEE碳中和指数的推出,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绿色股票指数体系,还能引导资金按照我国碳中和推进的实际路径对相关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的能力。
  

4、机构主体:以银行机构为主导强化绿色布局
金融机构高度重视绿色金融,银行机构率先抢占绿色业务市场,非银机构起步较晚但潜力无穷。多数银行机构成立了绿色金融专营部门,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要绿色业务。
图6:2022年六大国有行绿色信贷规模及增速

3、绿色产品:量质齐升,碳金融产品快速扩容
2022年绿色金融产品蓬勃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表现尤为突出。一是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增速达到新高,存量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2年12月,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已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2021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相较2021年投向结构更加均衡和多元化,投向其他行业的绿色信贷比例有所上升。二是绿色债券发行势头迅猛,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2022年我国境内外贴标绿债发行量为1550亿美元(人民币1万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即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中国贴标绿债)发行量为854亿美元(人民币5752亿元),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绿色债券将于2025年前到期,发行规模增长具有潜力。三是绿色基金方面,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据Wind数据显示,环境主题基金共287只,总规模4476.99亿元;ESG主题基金共81只,总规模479.38亿元,基金数量与规模与2021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但整体来看,新能源等行业基金数量和规模有所提升。
图4:绿色贷款余额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图5:2022年境内外贴标绿债规模破万亿

股份制银行绿色业务“量质均衡”,“换道”发展打造差异化优势。股份制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上呈现追赶态势,截至2022年末,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6371亿元,规模已超过邮储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增长位居前列,相较2021年末增幅均超50%。面对日渐激烈的绿色金融业务竞争,股份制银行利用相对灵活的机制,找准国有大行尚未研发与开拓的业务领域,“换道”发展寻找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的突破口。
图7:2022年股份制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及增速

-11-

-12-

5、区域格局:以申报促改革,创新试验区扩容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再扩容,绿色金融体系地方改革新添“重庆经验”。2022年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发布《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启动。重庆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重要经验是“边申报边改革”,筹建期内在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机构上都实现了重大发展,据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数据,截至2022年6月末重庆全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分别为4785.4亿元、318.3亿元,是申报前的2.7倍、2.4倍,在各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重庆的获批,我国已形成十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包括浙江衢州、浙江湖州、广州花都区、贵州贵安新区、江西赣江新区、新疆哈密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克拉玛依市,以及2019年和2022年先后获批的甘肃兰州新区和重庆市,通过多点发力总结绿色金融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6、国际挑战: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显著承压
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绿色金融市场承压明显。一方面,俄乌冲突令能源供应链进一步收紧,欧盟碳市场成交价格高位震荡。随后在法国核电预期产量的下降、欧盟天然气储备量的降低以及荷兰、奥地利等国家重新拥抱煤炭市场等多重因素下,市场对碳配额需求高涨,碳价一度猛增创下99.14欧元/吨的纪录。另一方面,投资者对ESG热情减退。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5日,全球新发行的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和可持续发展挂钩的债券销售额约为6350亿美元,比2021年下降了30%。可持续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2.8万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下跌21%,其中全球最大的10只ESG基金(按资产规模计)均出现了两位数的亏损,8只基金的跌幅超过了标普500指数的跌幅。
  图9:2021—2022年全球各碳市场成交价格走势

二、趋势: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定价机制

1、从传统金融到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促进金融业提质增效、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一是绿色金融有助于扩容金融市场以及降低金融风险。随着“绿色”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主题,新市场、新机构、新产品不断涌现,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转型项目,与此同时通过投资发展稳健的优质绿色资产降低金融风险,共同驱动实现新的金融增长点。二是绿色金融通过缓解实体企业的资金难题加速绿色化转型。绿色金融产品不仅有效缓解实体企业转型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而且相较于传统金融在资金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金融绿色溢价),能够有效均衡实体企业由于使用零排放能源或技术而多增的成本(实体绿色溢价),提高企业开展绿色转型的动力。三是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构建绿色金融全球合作框架。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各国均在碳中和领域开展相关布局,并且日渐紧迫的气候压力、频繁爆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驱动绿色领域的国际合作越发紧密,例如我国绿色债券的认定项目经不断调整后与国际标准差异性降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全球绿色金融倡议与合作。
2、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政策为主、市场为辅的发展格局。我国的绿色金融起步相对较晚。1991年绿色金融概念首次提出,1997年《京都议定书》推动绿色金融理念在全球范围推广,2003年10家国际领先银行签署“赤道原则”推动绿色金融实践上升到新高度,而我国于2011年启动“绿色信贷”评估研究项目,于2012年发布《绿色信贷指引》,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实现快速扩容,但发展的大部分动力来源于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激发金融市场的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形成市场化的绿色价格引导机制。虽然我国在绿色金融市场已完成“规模赶超”,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在绿色金融体系上还存在很大差距。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核心在于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给予绿色市场定价,通过市场价格引导来推动企业、产业及社会整体实现绿色转型。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要加快推进绿色价格的形成,减少“政策优惠利率”的引导性,推动绿色金融实现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13-

-14-

三、2023:渐行渐近,碳市场扩容正当时

在绿色金融迈入深水区的重要阶段,2023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将呈现十大重要趋势。
1、绿色金融内涵深化,境内外认知趋同
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内涵的“南北差异”及“贫富差距”问题由来已久,过去普遍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金融发展阶段与绿色金融项目侧重领域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国家运用绿色金融侧重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项目的开发;发展中国家兼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治理环境污染双重职能,只要能够节能、减排、降耗的投资都可以作为“绿色”项目进行投资。
气候投融资试点确定,绿色项目差距收窄。2022年8月10日,多部委联合发布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选取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地域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代表我国不同层级的经济、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试点实践,标志着绿色金融开启气候投融资时代。2023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涉及两个关键信息,第一,从已有数据来看,试点地区气候投融资项目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23个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第二,从行业来看,各主要银行的气候投融资规模增速实现质的飞跃,其中2021年和2022年增速在30%以上,其中,银行金融机构支持的绿色贷款90%都涉及气候领域。随着气候金融为代表的绿色项目快速发展,各地区、行业将继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创新气候投融资发展方式,将有效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落实和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图10:2023我国境内市场转型债券累计发行规模

2、信息披露将成为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
政策文件集中发力,金融业信息披露绿色效益显著。2016年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随着大量规范信息披露的政策逐步执行,越来越多金融机构认识到信息披露对于公司形象和信誉的重要性,主动加强信息披露。2022年我国54家上市银行中,已有49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更明确的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报告的形式,进行了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
3、碳市场运行延续全面“扩容”主旋律
碳市场扩容方向直指七大行业,碳交易机构迈向“证券化”。一方面,碳市场行业扩容的时机逐渐成熟,预计向欧盟碳关税覆盖的非电领域优先扩容,并且七大高排放行业将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推进扩容。2023年6月16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组织召开钢铁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专项研究第一次工作会议,随后在一个月内密集召开建材、钢铁、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专项研究的第一、二次会议,聚焦讨论各行业产品的配额分配与核算边界匹配性、排放设备和装置的规范性界定、排放量核算范围、关键参数实测要求及缺省值合理性等问题,预计建材、钢铁、石化行业将成为首批扩容行业。另一方面,碳市场金融机构持续扩容,证券机构准入碳交易。
CCER有望于2023年重启,延续2022年的“扩容”主旋律。一方面,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ese Ce.jpgied Emission Reduction,简称为“CCER”)的重启工作稳步推进。从市场建设来看,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国家级交易所将承接全自愿减排的碳交易,积极完善CCER的基础设施,于2023年5月开发完成CCER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具备接受主管部门验收的条件;从制度建设来看,生态环境部于2023年7月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加快确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参与各方权责,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步推进项目开发指南、审定与核查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方法学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研究。另一方面,CCER市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据《人民日报》报道,2023年2月28日,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起拍价30元/吨,最终以单价106元/吨、总价24.8万元竞拍成功,当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挂牌协议成交量仅500吨,成交额2.75万元,开盘价和收盘价均为55元/吨,价格差异主要来源于CCER市场的供不应求。

-15-

-16-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4、绿色债券溢价推动形成融资比较优势
绿色债券溢价逐步凸显,投资者对绿色债券投资热情提升。绿色债券相比于普通债券,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和环境效益,投资者愿意以低于传统债券的收益率接受绿色资产。绿色债券溢价可以由绿色债券信用利差与普通债券信用利差衡量,为获得2020—2022年的绿色债券溢价情况,根据债券特性与发行人特性进行倾向得分匹配,为绿色债券寻找其孪生债券进行测算,测算发现2022年有-29BP的绿色溢价,远大于2021年的-1BP,近三年来呈现出明显的由正转负的变化趋势,说明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实体企业能够利用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取绿色发展资金。值得关注的是,欧美地区的金融绿色溢价正在消失,传统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差异逐渐缩小,但我国金融绿色溢价短期内不会消失,一方面,当前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技术升级尚未进入成熟期,实体绿色溢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退,亟须通过金融绿色溢价弥补实体绿色溢价,增强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投入的动力;另一方面,绿色激励政策仍处于“强引导”阶段,绿色债券发行环节日趋规范,发行规模稳步上升,投资者的绿色债券投资热情为金融绿色溢价的存在提供支撑。随着绿色低碳技术的稳定应用,金融绿色溢价有可能在实体绿色溢价降低的带动下消退。
  图11:2020—2022年绿色和普通债券信用利差

图12:2020—2022年绿色溢价变动情况

具体来看,2022年主体信用评级AAA级的绿色债券具有-31BP的绿色溢价,非AAA级的绿色溢价为16BP,在2020-2022年均呈现出下降态势,主要呈现出两大现象,一方面,信用主体评级高的绿色债券将会拥有较大的金融绿色溢价,主要原因在于,伴随着绿色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进行绿色“清洗”,可能就其产品或服务的环境绩效或环境效益误导消费者和投资者,发行人将通过绿色债券获取的资金用于非绿色项目的“漂绿”现象普遍困扰全球主要的绿色金融市场。在此情况下,评级较高的绿色债券的绿色属性更具有保障,投资者的认可程度较高,因此具有较为显著的金融绿色溢价。另一方面,非AAA级绿色债券在金融绿色溢价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AAA级绿色债券整体的变动趋势与绿色债券的表现相似,均在2021年实现负的绿色溢价。从发展态势来看,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漂绿”现象,增强投资者对不同评级绿色债券的投资热情。
图13:2020—2022年不同主体信用评级绿色债券溢价情况

-17-

-18-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5、绿色信贷仍是绿色金融主导服务产品
2023年绿色信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规模增速逐渐放缓。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产业在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与之相对应的贷款需求在整个银行的贷款需求的结构中随之上升。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由2021年3月的7.2%上升至2023年6月的11.7%,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随着绿色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自2022年底,绿色信贷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22年9月达到最高增速41.4%后回落,在2023年上半年维持38%左右的稳定增速,预计后续绿色贷款增速在放缓的趋势下仍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高于平均贷款增速。
政策性工具发挥绿色信贷杠杆效应,引领绿色金融发展。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023年1月央行发布通知,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并将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围,进一步带动绿色信贷规模增长,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截至2023年6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工具余额分别为4530亿元和2459亿元,较比上年末增加1433亿元和1648亿元。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挥碳信贷杠杆效应,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
6、绿色金融产品多元化,首创产品迭出
各地推出多个“首单”“首例”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内容不断丰富。绿色金融标准不断细化,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奠定了政策基础。在产品创新上,一方面,绿色信贷产品在传统绿色贷款、能效贷款之外,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披露支持贷款等创新产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创新各类绿色债券产品,各级金融机构落地多项首单绿色债券,涵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多个产业和领域,并创新推出保护长江流域、乡村振兴等不同主题债券,有效扩大了绿色产业的支持范围。在机构参与上,宁波银行等地方城商行均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落地。随着绿色金融规模的扩大和绿色金融标准指引的细化,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推出绿色金融新产品,地方城商行更容易了解绿色企业融资需求,能够更针对性地满足各类融资需求,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7、绿色金融服务下沉,与创新要素融合
绿色金融寻找新业务增量,服务对象和支持领域逐渐多元化趋势明显,持续下沉至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领域。一方面,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双重任务下,林业碳汇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经济且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的战略汇聚点。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居世界首位。同年,国家林草局启动林业碳汇试点建设,随着未来对于碳吸收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更多碳减排产品将问世,碳汇市场未来可期。另一方面,当前绿色金融对中小微企业、个人的绿色融资需求关注不足,绿色金融下沉的空间还很充足。据《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共有308家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其中262家为国有企业,占比高达85.1%,中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对绿色金融的参与程度较低。预期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会聚焦普惠型创新,逐渐拓宽融资服务对象,深入渗透和下沉到小微企业和自然人中,便利中小企业获得绿色融资。
绿色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创新要素,数字、技术要素成为绿色要素重要结合点。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绿色项目识别与评价工具、绿色资产管理、环境效益监测、环境数据信息服务、ESG评价、碳核算及环境效益测算、环境信息披露工具等方向。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逐步明确,预计数字绿色金融的政策措施将逐步出台,可能存在三个重点方向,一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推手,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为落后地区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绿色资金支持;二是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精准认证和识别符合绿色发展的技术、产品和资产,建立满足绿色认证的项目和企业数据库,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畅通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环境信息与绿色项目数据共享,提升绿色金融监管能力,如区块链技术可以凭借去中心化的特点实现对“漂绿”风险的警示和监控。

-19-

-20-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8、绿色金融成为缓解债务压力的新抓手
绿色专项债缓解地方债务风险,兼具市场实践基础和长期发展潜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截至2023年7月19日,已下达专项债额度3.7万亿元。财政部强调2023年要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扩张专项债成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抓手,而绿色专项债相较于传统的专项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我国绿色专项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我国仅有20只地方绿色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累计148亿元,整体规模有限,但随着绿色金融快速发展,考虑到绿色债券的突出优势,地方政府可能将更积极地考虑发行绿色地方政府债。
表1:绿色贴标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绿色债券有助于缓解房地产行业融资危机,房地产行业绿色融资迎来“窗口期”。2023年房地产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从发展情况来看,境外房企绿色债券规模不断增大,根据彭博行业分类统计,截至2022年1月末,内地房企境外共计发行美元绿色债券47笔,债券余额约达142亿美元。与此相比,境内房地产绿色债券融资尚处起步阶段,发行规模波动上涨幅度有限。从未来趋势来看,房地产行业绿色融资正在加速迎来“窗口期”,政策愈来愈重视绿色建筑发展,住建部于2022年3月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到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的绿色化;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多个地区推出具体的绿色建筑激励措施和资金保障,而且绿色债券在准入条件、融资期限、发行利率上的优势也有助于房企缓解资金压力。

9、境内外绿色金融双向合作加深
境外资金长期看好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共赢局面加速形成。截至2023年8月,面向境外发布的中债-工行绿色债券指数仍在持续攀升,2023年上半年,中资主体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190亿元,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投向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
10、欧盟碳关税落地加速全球经贸零碳化
2023年4月25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标志着欧盟CBAM走完了整个立法程序正式通过,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试运行,2026年开始正式实施。在全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碳关税在防止本国“碳泄漏”的同时也成为发达经济体变相的贸易壁垒工具。
表2:欧盟碳关税分三阶段实施,影响范围将逐步扩大

欧盟碳关税冲击我国出口贸易及产业竞争力,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短期内,欧盟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相对可控,但考虑到间接排放及后续覆盖行业的扩容,碳关税政策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供应链稳定性、产业链竞争力产生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碳关税的征收方式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过渡期结束后,欧盟将以“(EU ETS欧盟碳价-出口国碳价)×(产品碳排放量-欧盟同类产品企业获得的免费排放额度)”的方式正式征收碳关税,其中,欧盟与出口国的碳价差额是碳关税费用的重要决定因素。2022年12月,G7宣布成立“气候俱乐部”,计划建立以“国际目标碳价”为核心的气候同盟,对非参与国的进口商品征收统一碳关税,或将引发新一轮气候博弈。

-21-

-22-

中欧发布首份《碳信息披露报告》,2050年实现全范围碳中和!

■ 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随着 “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欧于 2023 年启动了碳中和战略行动,开展了2019、2021年温室气体盘查。根据盘查结果,中欧发布了首份《碳信息披露报告》,详细介绍了五地校区温室气体排放及减碳措施进展情况。该报告是中欧碳信息的首次展现,也是中欧对碳中和使命的一份坚定承诺。
报告显示,相较于2019年,2021 年中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 4.63%,减排措施效果显著。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中欧的碳中和目标,即于2035 年实现范围1 和范围2 碳中和,2050 年实现全范围碳中和。另外,报告也明确了三年节能降碳具体行动计划及中长期行动方案。

一、碳排放量显著降低

温室气体排放盘查共涉及3个范围。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含固定源燃烧、移动源燃烧、逸散源。
范围2:外部输入能源所产生的间接排放,包括外购电力,即组织边界内外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3:上下游供应链产生的间接排放,包括员工通勤、差旅、外购纸张、废弃物处理所产生的排放。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下降最显著。
相比于 2019 年,2021 年范围 1 排放量增加 了9.81 tCO2e,原因是制冷剂与灭火器温室气体逸散排放量增加。基准年盘查时使用 IPCC 第五次报告公布的全球变暖潜势值(GWP),2021 年盘查使用IPCC 第六次报告中的更新值,普遍高于先前的GWP。由此,在使用制冷剂的设备和灭火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2021 年 HFCs 气体逸散排放量明显增加,抵消了其他排放源排放量下降的趋势。
范围 2 排放量下降 32.97 tCO2e,主要原因是中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线下课程与活动运营安排,特别是上海校区开展一定时期的集中补课。同时,2021 年中国、瑞士与加纳校区的电网排放因子相比2019 年均有所下降。双重因素交互影响下,中欧2021 年外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出现小幅下降。
范围 3 排放量下降438.45tCO2e,下降幅度高达32%,主要原因为2021 年差旅活动的减少。随着人员活动的逐渐恢复及范围3 数据统计精度的提高,范围3 在未来报告中将有更加全面完善的呈现。

2021年中欧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4.63%相较于2019年,2021年中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4.63%。
报告将2019年设为基准年,并选取近三年中运营活动数据较为正常的2021年作为跟踪评估年,全面评估和掌握学院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数据表明,2019年中欧五大校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9,977.29 tCO2e,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9,515.13 tCO2e。

双碳前沿

双碳前沿

|绿.程

绿.程|

-23-

-24-

二、中欧的低碳行动

碳排查的5大流程
本报告采用国际碳盘查规范,科学设定 2019 年为碳排放基准年,并进一步开展了 2021 年跟踪评估,力争严谨、客观、准确地呈现中欧碳排放基本情况。本次碳排查涵盖了5个流程,2019 年度与 2021 年度盘查均遵循以下步骤:

双碳前沿

双碳前沿

|绿.程

绿.程|

建筑低碳节能是中欧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载体
自成立以来,中欧积极建设绿色校园,承担环境责任,响应节能号召,注重绿色低碳发展。2013 年,中欧上海校区学生公寓以及上海校区三期校园荣获“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金奖认证,绿色建筑节能行动得到权威认可。2022 年,中欧上海校区率先启动“智慧校园”建设,为未来更精准的校园能耗计量和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欧力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融合到学院运营的各个阶段,不断降低环境影响及能耗水平,实现学院低碳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当前,中欧在减少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及水资源使用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节能减碳措施包括:

-25-

-26-

双碳前沿

双碳前沿

|绿.程

绿.程|

三、未来如何升级?

积跬步以至千里。随着全面减碳行动的实施,未来中欧将持续提升碳管理水平,减少自身的碳足迹。同时,中欧将继续增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沟通,共同推进碳减排议程,携手应对气候风险,力争实现“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绿色低碳”协同联动、互融互促的新发展格局,共同建立可持续和低碳的未来。
中欧郑重承诺,将于2035年实现范围1和范围2碳中和,2050年实现全范围碳中和。这是结合严谨的温室气体排放盘查、减碳路径预测与可靠的减碳措施可行性研判做出的重要决定。近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未来三年,学院将在持续实施既有策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点在北京、上海校区推进一系列减碳工程措施。此外,学院还将同步在五大校区推进减碳行动。具体行动计划如下表所示。

综合实际需求、减碳潜力、经济效益等多维度分析成果,中欧除制订了短期(三年)行动计划外,也制订了中期和长期计划,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工程措施
第一,在上,从降低能耗需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推动可再生能源三方面入手,实现降耗、节能和减排。一方面,通过隔热膜与保温材料的维护、修补和更新降低现有校园建筑的能耗损失;另一方面,通过电气和暖通设备等校园用能大户的节能改造提升能源效率。此外,利用屋顶光伏等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实现最大限度的自身减排。
管理措施
第二,在上,通过“高铁”“地铁”“公交”等绿色出行替代方式,“无纸化”办公、教材回收利用、负责任采购、负责任投资、内部碳定价等一系列管理计划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使碳排放量特别是范围3排放大幅度减少。
优化能耗管理系统
第三,通过逐步,智慧校园数据的联通,深入捕捉各能耗计量分项的深度信息,以做到能效指标定期追踪、能耗对比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开展评估分析,定期优化和调整行动计划。
在自身积极行动之外,中欧还将通过增设ESG课程,开展碳中和、ESG相关学术研究,与管理部门、科研院校、校友等利益相关方开展交流合作,加强绿色低碳意识的宣贯教育,最大限度拓展低碳影响力。在“环境可持续、教育可赋能、社区可参与”三大指导原则下,有序、有质、有效地达成碳中和目标。
总之,这份报告是中欧碳信息的首次展现,也是我们对碳中和使命的一份坚定承诺。全球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及气候变化形势下,中欧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和时代命题,以自身行动打造实践范式,创造绿色影响。

-27-

-28-

-29-

-30-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31-

-32-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33-

-34-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35-

-36-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37-

-38-

-39-

-40-

职场那些事儿之—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职场那些事儿

职场那些事儿

|绿.程

绿.程|

有一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歌中唱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这首歌曲唱出了团结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任何工作依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取得什么成就了,这就需要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只有拥有了这样一支具有很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才能使工作顺利而圆满的完成。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在一个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工作环境,个人无论拥有怎样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在工作中也难取得成功,只有懂得团队协作的人,才会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才会把团结协作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

我们明白:团结协作才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都要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发挥集体的协作力量,从而得到1+1大于2的效果。
人们常说:立足本行如下棋,输赢系于每个棋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如果整个棋局都输了,再有力量的棋子也没有什么用了。大家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每个人的工作,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又都互相相关联,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肯与他人协作,势必会影响团队的战斗力和整体形象。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有狼的“团结协作精神”,做到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共同进步。

关注我们

沈环时刻

|绿.程

绿.程|

-41-

-42-

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
媒体矩阵

抖音号:49235032716

网址:www.syerex.com

微信公众号:syerexwx

网址:liaolvtong.syerex.cn:9082

网址:www.lvbaowang.net/

参加2023年首届“友谊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

9月22日,2023年首届“友谊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在沈阳市职工文体活动中心成功举办。我所员工积极参与,并取得优异成绩!本次活动以“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进新征程”为主题,旨在培育职工团队凝聚力,着力推动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目标,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
比赛共有10支代表队70余名运动员参加,混合团体赛包括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五个项目,采取淘汰赛和循环赛两个阶段进行。比赛气氛热烈,秩序井然。选手们精湛的球技、巧妙的配合以及高效的攻防转换,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无论是轻巧的吊球、凶猛的杀球,还是绝地反击的逆转,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让观众们热血沸腾。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悦宾街1号方圆大厦10层
官网:www.syerex.com
电话:024-2250 3399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