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非遗

电子杂志文化2022-05-30
717

甘肃庆阳非遗

名录

序言

    2022年5月10日,庆阳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大类17项。目前,庆阳市现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718项,其中国家级名录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39项、市级133项、县(区)级541项。
    此次公布的名录中,包括以下非遗:
    1.民间文学类4项:西峰区推荐申报的医祖岐伯的传说,正宁县推荐申报的子午岭红色故事,市文化馆推荐申报的陇东红色故事、周祖的传说;
    2.传统音乐类1项:华池县推荐申报的华池口弦音乐;
    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项:正宁县推荐申报的正宁花样跳绳;
    4.传统技艺类10项:西峰区推荐申报的庆阳手工织毯技艺、庆阳饸饹面制作技艺,庆城县推荐申报的庆城土暖锅制作技艺、庆城羊刀炖制作技艺、庆阳粉条传统制作技艺,宁县推荐申报的宁县手工布鞋制作技艺,环县推荐申报的环县羊羔肉烹饪制作技艺,华池县推荐申报的乔川黄酒酿造技艺,正宁县推荐申报的正宁花灯制作技艺、正宁淤面制作技艺;
    5.传统医药类1项:正宁艾灸疗法。
    
    庆阳市将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活态传承”的理念,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振兴计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和传承人培养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

   
土暖锅制作技艺、庆城羊刀炖制作技艺、庆阳粉条传统制作技艺,宁县推荐申报的宁县手工布鞋制作技艺,环县推荐申报的环县羊羔肉烹饪制作技艺,华池县推荐申报的乔川黄酒酿造技艺,正宁县推荐申报的正宁花灯制作技艺、正宁淤面制作技艺;
    5.传统医药类1项:正宁艾灸疗法。
    
    庆阳市将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活态传承”的理念,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振兴计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和传承人培养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

| | 目录

第一章:民间文学类
    1.1、医祖岐伯....................................
    1.2、子午岭红色故事.........................
    1.3、陇东红色故事..................................
    1.4、周祖的传说......................................

第二章:传统音乐类
   2.1、华池口弦音乐....................................

第三章: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类
   3.1、正宁花样跳绳....................................

第四章:传统医药类
   4.1、正宁艾灸疗法....................................

第五章:传统技艺类
    5.1、庆阳手工织毯技艺........................
    5.2、庆阳饸饹面制作技艺....................
    5.3、庆城土暖锅..................................
    5.4、庆城羊刀炖......................................
    5.5、正宁淤面...............................
    5.6、庆阳粉条传统制作....................
    5.7、宁县手工布鞋制作....................
    5.8、环县羊羔肉烹饪制作........................
    5.9、乔川黄酒酿造..........................
    5.10、正宁花灯.........................................

第一章
民间文学类

远在上古时期,庆阳北部山区一带是浩瀚无际的茫茫原始森林,草长水美气候極适合人类居住 。北草地老龙三太子触犯了天条,被贬到西域受罪,驾云走到教子川沟时法术已尽,降落在当地,从此该地便称青龙咀。
若干年后,在青龙咀山下住着一户人家,他们过着牧民的生活。男的白天在野外放牧牛羊,晚上照顾小牛羊羔;女的忙着做衣做饭,挤羊奶,日子过得很舒心。可是到了40多岁,两人膝下并无一儿半女,甚为焦虑。
有一天女人上山采集野果时,看到蝴蝶双双飞舞,山鸡带着鸡娃遍地觅食,触景生情,流下了眼泪,跪在地上祈求上苍能赐他们老两口一男半女。顿时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有一团火焰向她扑来,钻进她怀里钻。顿时她感觉浑身麻木,昏睡了过去。等她苏醒过来,天空晴朗,人格外精神爽快。

岐伯的传说

过了几个月,女的总是呕吐,吃饭不香。起初以为是受了惊吓生病了,在家中调养,又过了几个月,肚子渐渐长大,才知道怀孕有孩子了。十月后的一天,女人就生下一个男孩,长的浓眉凤眼,有大有长的耳朵,能拖到肩上;饱
在孩子百岁(百天)那天,突降暴雨,冲垮了所住洞穴,俩口子抱着孩子爬上一棵枯柳树准备逃走,瞬时柳树移动,被冲到莲池对岸,岸上的柳树林倒挂住了枯柳树。他们俩口子抱着孩子顺树爬上对岸,定居在今天的药王洞庙台坪洞穴,因此给他们的孩子起名叫泊儿。
泊儿自幼聪慧,非常乖爽懂事听话,孝敬父母。长大后,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爱动脑筋,善于思考。为了给父母治病,他一边请教老者,一边寻找治病的药方,辨识草药的性能。他将采集回来的草药按方煎药,为父母治好了病,又给其他牧民治病。总结了不少的药方,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当地的名医。

泊儿成名后,百姓认为他出生在在山里,被洪水冲着经过支离破碎的众多山头,大难不死,有这么一段传奇故事,就叫他们奇家。奇家泊儿长年累月给人看病,积累了许多救人治病的良药医方,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了药到病除的地步,受到当地人们的非常尊重,称他为“师父”“医伯”。
后来,轩辕皇帝经广成子举荐,拜岐伯为师,黄帝与他从“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后来被人们整理成书就是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轩辕黄帝赐他为“天师岐伯”。庆阳人为了纪念这位医学始祖,在他的出生地葛崾峴乡青龙咀和庆城药王洞建有药王庙,县城的南城外瓮城建有一座岐伯庙。庙门上悬挂着轩辕皇帝赐的大匾“天师岐伯”。
庙里墙壁画上有《天师岐伯给人治病》、《轩辕黄帝拜岐伯为师》、《岐伯助轩辕黄帝灭蚩尤》、《岐伯与轩辕黄帝写医书》等生动景象

壁画。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天师岐伯诞辰日,当地百姓和社会各界人士都举行隆重的祭祀一致延续至今。由于天长日久,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岐伯的药方只是在民间口头流传于后世。

子午岭红色故事

合水县老城镇北塬的庙庄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区,在这个村,至今还传颂着村民俄林为长征红军战士做向导,引导红军走出茫茫子午岭的故事。
日前,记者一行在庙庄村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俄林的孙子俄正北家。俄正北在外务工不在家,记者见到了俄林的孙媳妇张秀峰。她的记忆里,爷爷俄林常常向他们这些晚辈讲自己当年给经过合水境内的红二十五军做向导,领着红军走出子午岭的故事。
那是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过合水,与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骑兵血战板桥,战斗结束后,为摆脱敌人追击,部队迅速前进,当晚就走进了子午岭林区,9月5日,红二十五军分两路沿着庆(阳)延(安)公路两侧的山岭经老城镇、张举塬、蒿咀铺等地向东北挺进。
当年红二十五军经过老城镇的时候,俄林25

岁,因为从小在山林里生活,俄林对当地的地形非常熟悉,便主动当起了红二十五军的向导,引导红军走出茫茫子午岭,过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永宁山,最终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当时家里人只知道他给红军领路去了,结果他这一走便音信全无,并不知道后来参军的事情。”张秀峰说。1950年,俄林突然穿着军装回到家中,家人才知道他参加了红军。张秀峰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了俄林的《复员军人证书》,眼前的证书因为年代久远,纸张已经微微泛黄,从证书上可以看到,俄林1937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中成为一名运输兵,1950年复员。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证书,却是俄正北一家人眼里的“宝贝”。
俄林复员后,当上了庙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搞建设,发展生产,一直到退休。
张秀峰说:“我爷爷是个特别勤俭节约的人,尤其爱惜粮食。他经常会在地里的庄稼收割后,把遗落在地里的粮食捡回来。”有一次,

合水县老城镇北塬的庙庄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区,在这个村,至今还传颂着村民俄林为长征红军战士做向导,引导红军走出茫茫子午岭的故事。
日前,记者一行在庙庄村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俄林的孙子俄正北家。俄正北在外务工不在家,记者见到了俄林的孙媳妇张秀峰。她的记忆里,爷爷俄林常常向他们这些晚辈讲自己当年给经过合水境内的红二十五军做向导,领着红军走出子午岭的故事。
那是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过合水,与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骑兵血战板桥,战斗结束后,为摆脱敌人追击,部队迅速前进,当晚就走进了子午岭林区,9月5日,红二十五军分两路沿着庆(阳)延(安)公路两侧的山岭经老城镇、张举塬、蒿咀铺等地向东北挺进。
当年红二十五军经过老城镇的时候,俄林25岁,因为从小在山林里生活,俄林对当地的地形非常熟悉,便主动当起张秀峰看到爷爷俄林坐在刚装好袋的粮食面前,眼里满是爱惜地抚摸着袋子,嘴里还不停地说着:“社会好了,生活好了,不愁吃穿,但是可千万不能浪费!”
“我堂爷爷是个热心肠,闲不住,还喜欢给我们这些小辈讲做人的道理。”俄林的堂孙俄正洲说。几十年来,左邻右舍不论大大小小的事情,俄林知道了一定去帮忙,有了矛盾,他都要出面调解,家里人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闲事主任”。
(图为俄林去世前的老照片 本报记者 王华 摄)
如今,俄林和他的儿子都已经去世,但俄林的故事还在俄家口口相传。
“虽然爷爷已经去世很久了,但他与红军的故事永在,我们俄家人会一代代讲下去,红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也一定会传下去!”张秀峰说。

活好了,不愁吃穿,但是可千万不能浪费!”
“我堂爷爷是个热心肠,闲不住,还喜欢给我们这些小辈讲做人的道理。”俄林的堂孙俄正洲说。几十年来,左邻右舍不论大大小小的事情,俄林知道了一定去帮忙,有了矛盾,他都要出面调解,家里人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闲事主任”。
如今,俄林和他的儿子都已经去世,但俄林的故事还在俄家口口相传。
“虽然爷爷已经去世很久了,但他与红军的故事永在,我们俄家人会一代代讲下去,红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也一定会传下去!”张秀峰说。

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的优秀党员,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病逝后,曾两次题词,称其为“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为子长墓亲笔撰写了碑文。1949年,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从青少年时代起,谢子长就积极投身到改革社会的洪流中,兴教育,办民团,反官僚,惩恶霸,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25年,他前住北平联络陕西旅京军界、学界人士,结识了魏野畴等陕籍员,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年加入了,从此开始了他伟大的革命历程。
1927年10月12日,在陕西省委的指示下,谢子长与唐澍、李象九等同志在陕北清涧县组织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举起了西北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面旗帜。1928年5月,他与刘志丹、唐

陇东红色故事

澍等领导发动了渭华起义。这两次起义失败后,陕西省委根据中央决议,把开展兵运工作、发动革命兵变、培养党的武装作为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先后派谢子长、刘志丹等人到陕、甘、宁一带从事兵运活动。其中陇东就是谢子长从事兵暴运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谢子长在陇东一带开展兵运活动始于1930年初,先后发动了“三道川事变”和“西华池起义”。
早在1929年初,谢子长曾到宜川凤凰山作争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队的工作。同年秋又与刘志丹一起在宁夏平罗苏雨生部开展兵运,任苏部十旅旅长。他们利用公开身份派遣大批党团员和青年学生进入苏部,还在其下属第八旅王子元部组成学兵队,为以后靖远兵变、西华池起义埋下种子。
1930年夏,谢子长、刘志丹先后带领一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趁国民党陇东驻军谭世麟扩充势力之机,秘密打入该部,并以谭的名义张旗建军。很快就将散落各地的革命同志聚集起来,组建了一个团,谢子长还挂了个陇东民团军清乡司令部直辖三团团长的头衔,领军进驻

庆阳北部的三道川(今属陕西吴旗县)。在这里,他积极训练部队,伺机准备兵变。与此同时,他又派人从宜川把周维琦的人马招来,由员阎红彦、雷恩俊带领。当时,同到三道川驻防的还在土匪出身的小军阀张廷芝,他被谭任命为直辖二团团长。张廷芝用美人计,收买了周维琦,又设鸿门宴,缴了阎红彦等同志的枪。随后,张又率部突袭了谢子长的团部和刘志丹的营部,谢、刘的部队被打散,兵运遂告失败。这次事件史称“三道川事变”。谢子长在这次事变中险些遇难,幸好当时敌骑兵不认识子长,误以为是老百姓,才让他虎口脱险。“三道川事变”使谢子长、刘志丹辛苦聚集起来的武装力量又一次丧失殆尽。
1931年8月,谢子长按照陕西省委指示来到甘肃平凉,继续开展“兵运”活动。他在听取了地下党组织的工作汇报后,指示员要到士兵和群众中去做工作,进一步加强抗日宣传工作。
1931年11月下旬,陕西省委指示谢子长到庆阳南梁,与刘志丹共同领导南梁游击队。当时为了解决队伍冬装、粮饷等困难,经与陈硅璋谈判,在保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将领导的南梁

游击队暂编为陈部十一旅,谢、刘分任正、副旅长,驻防庆阳新堡(今华池县境内)一带,进行休整、训练,开展群众工作。12月,按省委指示,谢子长率部队脱离陈硅璋南下,于1932年1月在正宁县柴桥子村将部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同年2月12日又在正宁三嘉原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
1932年4月到5月间,谢子长化名冬阳,秘密前往甘肃靖远一带,先后两次组织武装起义,均告失败。同年7月中旬,谢子长回陕西省委汇报工作,行至隆德县城,遇见了欲去兰州的杨林、高昆山、苏杰儒、郝维新、高照璧等党团员。子长分析了靖远兵暴后兰州的紧张局势后说:“目前兰州形势紧迫,暂不宜去,还是到陇东开展工作。”当晚,子长同杨林、郝维新、高照壁和苏杰儒四同志一块研究了行动计划,决定派杨林等四同志去陇东西华池敌警备11旅石子俊部去发动兵变,然后带领起义部队和陕甘游击队会合。他还分别给在11旅工作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高鹏飞、李树林两人写了亲笔信,交给他们带回。当时西华池驻军为国民党陆军新编11旅特务营一、二连,由营副潘立廷指挥。从1929年开始,我党在这支军队中的兵运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一批员和进步青年秘密在该部工作,地下党员主要有李树林、高鹏飞、胡立亭、冯世光、曹化民、吴启昌等,地下党支部书记高鹏飞同志时任特务营一连连长。杨林等人找到他们后,传达了子长的意见,共同商定了起义计划,并派员宋迁璧持信到宁县盘克原和陕甘游击队联系。经刘志丹、阎红彦同意后,于7月9日举事。那日,高鹏飞所在的一连首先赞同起义,然后趁二连上操的机会,一连突入操扬,收缴了二连架起的枪械,并命令二连集合待命。与此同时,杨林等人冲进营部,协助陪营副潘立廷打麻将的高鹏飞解除了潘的武装。当高鹏飞到操场郑重宣布一、二连起义时,在场官兵热烈鼓掌,积极拥护。这就是有名的“西华池起义”。起义部队170余人在高鹏飞的带领下,连夜开往盘克。次日与陕甘游击队在盘克原武洛村正式会合,正式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大队,高鹏飞任大队长,阎润平任政委。
西华池起义的成功,是在陇东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兵运史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在陇东的统治,削弱了西北军阀在陇东的势力,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扩大了党和游击队在陕甘边的政治影响。
“入虎穴而示丹心,履险境而冒白刃”。综观谢子长同志开展的兵运活动,虽然败多胜少,但却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武装斗争的开展,为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军事、政治骨干,也为尔后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编11旅特务营一、二连,由营副潘立廷指挥。从1929年开始,我党在这支军队中的兵运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一批员和进步青年秘密在该部工作,地下党员主要有李树林、高鹏飞、胡立亭、冯世光、曹化民、吴启昌等,地下党支部书记高鹏飞同志时任特务营一连连长。杨林等人找到他们后,传达了子长的意见,共同商定了起义计划,并派员宋迁璧持信到宁县盘克原和陕甘游击队联系。经刘志丹、阎红彦同意后,于7月9日举事。那日,高鹏飞所在的一连首先赞同起义,然后趁二连上操的机会,一连突入操扬,收缴了二连架起的枪械,并命令二连集合待命。与此同时,杨林等人冲进营部,协助陪营副潘立廷打麻将的高鹏飞解除了潘的武装。当高鹏飞到操场郑重宣布一、二连起义时,在场官兵热烈鼓掌,积极拥护。这就是有名的“西华池起义”。起义部队170余人在高鹏飞的带领下,连夜开往盘克。次日与陕甘游击队在盘克原武洛村正式会合,正式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大队,高鹏飞任大队长,阎润平任政委。
西华池起义的成功,是在陇东乃至整个西北地

区兵运史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在陇东的统治,削弱了西北军阀在陇东的势力,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扩大了党和游击队在陕甘边的政治影响。
“入虎穴而示丹心,履险境而冒白刃”。综观谢子长同志开展的兵运活动,虽然败多胜少,但却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武装斗争的开展,为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军事、政治骨干,也为尔后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朝歌山再往东五百里,有一座山叫槐山。山上沟壑纵横,山体支离破碎,形成许多峡谷,峡谷里面矿产丰富,蕴藏有丰富的金和锡。槐山就是稷山,后稷教百姓种植庄稼,就是在这座山下,山上还有稷祠。后稷,名字叫弃,他的母亲姜嫄是帝喾的元妃,传说为周始祖.农业先祖——后稷之母。姜嫄到野外游玩时,发现巨人足迹,她好奇地踏在巨人脚印上,因而怀孕生子。此子就是后稷他善于耕耘种植,并将这些技艺传授给老百姓,帝尧便封他为农师。
关于农业始祖后稷不平凡的出生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帝喾平息共工后去西北巡狩,一天帝喾携妻子姜稷嫄到泰山一带,远远看见东南角上有座山,山上有许多树林,林中隐约有一所房屋,非常高大,帝喾感到很好奇,就问当地百姓,得知那是一个叫闷宫的女娲娘娘庙,当地人每逢祭祀或者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必须经过聚会商量后,才去开这个庙门;其余日子总是闭着的,所以叫它闷宫。而且那里没有儿子的人,只要诚心去祭祀祷求,就会立刻

周祖的传说

有子,非常灵验。帝喾听后,忽然心有所动,回头看了姜嫄一眼,没有说话。 
当天晚上,帝喾向姜嫄说:“女娲娘娘是创世之神,而且古今的人都叫她神媒,是专管天下男女婚姻之事的。男女婚姻无非为了生儿育女,所以她既然管了婚姻之事,想必也兼管生子之事。刚才百姓说向她求子非常灵验。我们已成婚多年,你还没有生育,从明天起斋戒三日,和我一起去那里求子,怎么样?”姜娠笑着回答:“我差不多都老了,哪里还能生子呢?”帝喾说:“不会的。古有五六十岁的妇人还能生产,何况你呢?而且这位女娲娘娘,是位善心的女神。我们只要诚心去求,肯定会灵验的。”说完,立刻就让姜嫄斋戒三日,并挑了一只毛色纯黑的牛做祭品,往闷宫而去。刚到庙门,只见路旁泥泞上有一个极大的脚印,五个脚趾,足有八尺多长,单就那个大脚趾,也比寻常人的整只脚还要大。看它的方向,足跟在后,丘趾朝着庙门,应该是走进庙的时候所踏的。 
那时帝喾正在仔细看那庙宇的结构,仰着头,没有留心。而姜嫄低着头行走,早一眼看见了,非常吃惊,心想天下竟有这样大的脚,那么这个人一定非常高大吧。姜嫄正想着,竟不

知不觉一脚踏到那巨人的脚迹上去了,所踏的恰恰是那个大脚趾。谁知一踏着之后,姜嫄如同触电般,立刻觉得全身酥软,飘飘欲仙,几乎要伏倒在地。当天晚上,姜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非常高大的人,告诉她:“我是天上的苍神,闷宫前面的大脚迹,就是我踏的。你踏着我的大脚趾,我奉女娲娘娘之命,和你做了夫妻,现在你已经有孕在身。”姜嫄又惊又羞,骤然醒来。 
十月怀胎后,姜嫄没有任何痛楚地分娩了,谁知却生下一个怪胎:既不是猫,也不是狗,而是一个圆圆的肉球。姜嫄害怕极了,以为这肉球是不祥之物,派人暗地里把它抛在宫墙外的小巷中。但那领命的下人回来后就讲起一桩奇怪事,说肉球抛在路上,连过路的牛羊都小心谨慎绕着道儿走,生怕踩伤了它。#学习打卡挑战赛# 
姜嫄听了半信半疑地说:“既然这样,那就把它抛远点,抛到山林里吧。”那个人接到命令再次出发,但是不久,他就又捧着肉球回来了:“这次我把它丢在树林里,却突然不知从哪来了许多砍树的人,他们把它捡起来又还给我了。”无奈之下,姜嫄狠了狠心说:“那就抛它到池里去吧。”当时池子里已经结冰,这人把肉球抛上去

之后忽然有一只大鸟,从天边飞来,绕着寒冰上的肉球回旋鸣。最后落在肉球旁边,用一只翅膀盖在肉球上面,另只翅膀垫在肉球下面使它温暖,恰像母亲怀抱爱儿一般这人看了,更是觉得惊奇,便踏着冰层想到池子中心去个究竟。大鸟见有人过来,便“嘎”的怪叫了一声,丢开球,从池面飞起,向着天空边飞边叫,一直远飞而去。 
鸟刚刚飞去,就听见“呱呱”的孩子哭泣声从肉球当中传来。这人走近前去一看,肉球已经像蛋壳般裂开,出了一个胖壮结实的小婴孩,他浑身都冻得通红,正躺在裂开的肉球里啼哭呢。这人又是惊讶,又是欢喜,忙把小婴儿抱起来,用衣裳包裹着他,小心翼翼地带回去给他的母亲姜嫄姜嫄抱着这个险些被丢弃的婴儿,真是喜出望外,回想种种神异经历,肯定孩子长大后必有一番作为,于是尽心竭力地养育他,使他长大成人。因为他曾经被抛弃过,所以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弃”。他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又教人民栽种五谷的方法,所以他的子孙又尊称他做“后稷”。
也许,这就是先民对后稷的神化崇拜也表达了对后稷发展农业、教人耕作的尊敬和感谢之情。

1.胡麻子开花蓝又蓝 想见妹妹难上难
        当年,李世刘跟随父亲从老家陕北吴起一路说书一路讨饭,最终落脚到城壕镇余家砭村。在这方山水四五十年的滋养下,李世刘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民歌手,他不曾想,那幼年苦焦日子里无望时吼着的山歌酸曲,竟然让他成了当地的明星。
        吼起苍凉的信天游,走在漫漫讨饭路上,从北往南,干山土雾,一片焦黄,逃出家门时的破鞋已露出几个趾头,焦渴的嗓子就要冒烟。
        “走了一道村,又那一道村,那村村都是些烂窑洞。十个窑洞九个空,院子里边长成黄蒿林,还没有人神(住)……”
        跟着父亲耳濡目染,或许是一路上吸入了太多风沙、咽下了许多苦水,李世刘有着高亢嘹亮、充满质感的嗓音,那经历过的苦难,都深深嵌进了他的声音中,也烙在他五十三年的人生中。
        到了城壕川,这个曾是当年张寒晖改编《推炒面》、创作《军民大生产》的地方,李

华池口弦音乐

会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唱起了婉转甜蜜、曲调悠扬、流畅欢快的《推炒面》。
        “东阳府来花频现,四十里路上开花见,二啷妹子哟,我给我们个男人推炒面。黑驴那个推磨来别(崩)的欢,粗箩隔来细箩掸,二啷妹子哟,我给我们个男人推炒面……”
        在这里,李世刘做起了“羊掌柜”,他和当地人褚海平、刘生军一起放羊砍柴,歇息时你一句我一句,对着空旷的大山深沟吼着信天游,那时而粗犷、时而柔情的歌声回荡在天地间,在连绵的大山中洇蕰出生命的坚强。
        他们三人中,褚海平能把所思所想所见编成曲儿唱出来,把自己的渴望、梦想、甜蜜和痛苦,揉进沙哑磁性的声音中。“胡麻子开花蓝又蓝,想见妹妹难上难。三月里的黄风数九里的冰,妹妹可知哥哥的心……”刘生军爱唱现代流行歌曲,但对传统民歌还是充满了崇敬。
        这三个人的歌唱方式,说明了华池民歌形成、传播,以及演化的过程。
        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建荣认为,华池文化不是单一的“陇东文化”,是陕北文化向陇东文化的延伸,具有很多陕北文化的

特色,两者交叉融合,又各有特色。所以,华池民歌是陇东民歌重要的一部分,它也具有陕北特色。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华池民歌是流动的,是活的,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再现,又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声音。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