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安平散文集

其他分类其他2023-03-01
504

散文集

Poetry collection

散文集

李安平

五龙山出版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2022年版

      李安平,生于六十年代,山西省长治人,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从事科技翻译工作30余年,先后就职于国企、外企和私企。喜欢阅读和写作,最喜欢的作家是路遥,最喜欢的小说是《平凡的世界》;最喜欢的格言是尼采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最大的愿望:把平凡的日常写成有趣、生动的文字。

作者简介

目录

静静的什刹海
我的文字世界
母亲节的问候
情系母校愿长歌
正月里那个正月正
南岭山感怀
历经沧海千帆    归来依旧少年
遇见余秀华
北海公园记事
印象《在岁月中远行》
鼓楼——城市乐章最美的尾音
探访京西古道,倾听历史足音
与小学老师裴明国的不期而遇

04
10
14
16
22
28
32
37
44
46
49
53
60

静静的什刹海

04

05

从冰封水面的白雪皑皑,到烈日当头的炎炎夏日,我与什刹海由陌生变成了熟悉,我成了她的熟人,她成了我的风景。一日,读俞敏洪的《在岁月中远行》,得知什刹海曾是永定河留下的古河道,而永定河的源头桑干河和洋河分别发源于山西省朔州和内蒙古高原,两河在北京门头沟汇合后始称永定河。俞敏洪在书中说,当他站在永定河的前面,看到永定河冲破重重阻隔,在大峡谷中奔腾而下,那种势不可挡,摧枯拉朽的气势让他感到了无比的震撼。人往往在低落的时候,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就会从中汲取力量,焕发出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斗志而重新振作起来!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横卧在太行山和燕山的怀抱,永定河古称“无定河”,由于缺乏治理,洪水泛滥,千百年来,“无定河”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穿山越岭,从西向东一路横扫,把它夹带的泥沙堆积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北京湾”。清朝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治理永定河,修筑左堤,堪称固若金汤,才把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牢牢地绑住。“永定河”就是康熙给这条河钦定的名称。作为千年古都的北京,在经受着永定河摧残的同时,也因它的滋润而得千年繁华。
什刹海与永定河为母子关系。什刹海紧傍北京中轴线西侧,是滋润、造就北京文化的宗源。自元世祖忽必烈迁都,一座伟大的都城就此诞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元代时候为解决漕运用水需要,科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什刹海便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终点,成为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从此,开启了什刹海的千年繁华,在其鼎盛之时,南来北往的船队穿梭期间,兰舟催发,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云集于此。

06

夏季的什刹海绚丽多彩,我的脑海中逐渐呈现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透过历史的烟云,穿过悠悠的千年河道,一直延伸到了我的身边。什刹海的水渗透着来自黄土高原的气息,这座历经繁华的千年古都,从古至今都离不开来自黄土高原的滋养,我的眼前仿佛看到美丽的桑干河上赶着黄牛在土地上耕耘的农夫,在汩汩流淌的河岸旁嬉戏的孩童,耳畔回荡着那首悠扬的哥哥你走西口的恋曲。来自黄土高原的我,仿佛一个感叹号,在银锭桥上依栏而立!
什刹海附近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胡同和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是北京范围最广、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城区,也最完整的保存了四合院的生活记忆。初次踏入什刹海,心中充满着激动和好奇,时值盛夏,胡同里散发着沁人肺腑的槐花香,暖融融的阳光从高大的树冠上弥漫开来,一副清晰的胡同人家的生活场景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古老的四合院,门洞里依旧挂着一对旧藤椅,院里的椿树上依然是高一声低一声的蝉鸣,早起的清洁工挨家挨户清理着垃圾,精心地呵护着胡同的脸面;一位上班的后生手捧一杯热腾腾的豆汁穿街而过;胡同对面的海奶奶一大早梳理干净,拄着拐杖准备到大槐树下找胡爷爷扯闲篇;穿着马甲,骑着红色凉棚的三轮车车夫洒下一路的吆喝-----什刹海胡同里的凡俗日常,像沉默而生动流淌着的溪水,绿树灰瓦间的平和和静宜自有一种繁华深处藏净土的庄严,从古到今都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千年古都特有的情感。
说起什刹海的胡同,少了烟袋斜街如同拉面没放臊子,吃菜没放盐一样。过了银锭桥往北,右手便是烟袋斜街,鼓楼下的这片街市从元代起便成了繁华之地,居民一直呈现聚居趋势。此街原名叫“鼓楼斜街”,清末时候,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因此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一户一户的烟袋铺就诞生在了斜街上,这条斜街自道咸之后就称作了“烟袋斜街”,听说位于斜街东

07

口入口处的两家最出名的烟袋铺均为山西人开设,一为恒泰号,一为双盛泰。我专门跑到烟袋斜街去找这两家店铺,但已经无迹可寻了。作为一个山西人,总要想方设法去寻找一些与山西有联系的地方,哪怕是蛛丝马迹也不放过—永定河上的桑干河,京西古道上的山西会馆,还有“爨底下”的古村落,我都想细细考究,亲身体验。
穿行在烟袋斜街,沿街店铺林立,各种北京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垂涎欲滴,尤其是到了晚上,华灯初上,配以落日晚霞,游人如织的烟袋斜街更是一番繁华景象,走累了,我们坐下来,这个时候来一碗北京小吃“莲子八宝粥”,“用糯米和上好梗米煮成,煮的腻笃笃的,盛在小碗里,中间混着鲜莲子、鲜藕、鲜鸡头米,上面再堆上雪花绵白糖、青丝红丝---小碗又搁在水桶里,用那从窖中取出的天然冰块偎着,取出来的时候,凉飕飕的,称作“冰盏儿”,你说该有多么爽口!“,再来一个“苏造肉火烧”,“是拿花生油、鲜鸡蛋和西罗面烤成的,皮儿一层又一层,层层不乱,薄薄的皮儿下,露出里头的萝卜丝瘦肉末馅儿,一两算你两个,真勾人的“哈喇子”----“
《钟鼓楼》里的文字,有记忆,有味道,刘心武先生的精彩描写,把老北京的味觉完美地保存在了他的文字里,不知勾起过多少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怀念!
与其说胡同人家十足的烟火气是什刹海的“里子”,那么散布在周边的寺庙书院及王爷府邸便是什刹海的“面子”。出烟袋斜街往西,就是“鸦儿胡同”,在这条不起眼的胡同里,隐藏了诸多的佛庙书院,可以用“草里藏珍珠”来形容,其中广化寺就是这条“寻常巷陌”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广化寺坐北朝南,门前的照壁上书有“南

08

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刚才还在胡同里感知人间烟火的我,站在这座“小小”的寺庙面前,深感一方古刹透出的佛门气场。近年来,正赶上新冠施虐,广化寺大门紧闭,门前罗雀,我只能隔着寺庙的院墙,望着里面高高的佛塔尖,心中默念“阿弥陀佛”了。
广化寺建于清末明初,张之洞把自己的私人藏书存放于寺内,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同时今日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也位于此。现在广化寺不仅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十方丛林是一种寺庙管理制度),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有三不,一不攀龙附凤,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在老百姓中口碑好,坐落在胡同中,多了几分低调感。虽然暂时没能进入寺内,对它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但是就“三不”而言,便对它产生了几份崇敬之情!
距离恭王府不远处,位于后海西北角的宋庆龄故居也是什刹海的一处旧时的王府,一日进入参观,禁不住被这位伟大的女性所感动。虽然我们这代人是在革命思想的熏陶长大的,从小对宋庆龄先生已经烂熟于心,但是总觉得遥不可及,而当你步入她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场景时,从前的伟人就会变得立体起来。当我进入位于古建筑以西的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的时候,宋庆龄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一一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一楼的会客厅宽敞明亮,朴实无华,完好地保留了宋庆龄生前的原貌。
特别是当我款款登上二楼的时候,一位对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展现出了热爱生活,喜欢阅读等众多的细节,厨房里的案板上还摆放着宋先生使用过的厨具,好像宋先生马上就要回来继续炒菜做饭,茶几上的那杯咖啡好像还在冒着热气,书房里书架上的图书依然静静地等在那里,夹着字条的书籍依然留着宋先生的体温----我流连忘返,驻足良久。
当我参观完宋庆龄故居,准备走出大门的时候,突然被眼前的一道长廊吸引,长廊通向一座古楼,写有诗词的装饰牌耸立两侧,“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纳兰性德。心中激动不已,循着长廊,读着一首一首的纳兰词,竟忘了自己是匆匆过客。”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仿佛诉

09

说着300年前什刹海的一件陈年旧事,那是多愁善感的年轻公子静悄悄的走过街巷角落发出的哀伤;”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和纳兰性德青梅竹马的表妹被召入宫,从此,红墙两隔,相见无望;”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优。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浪迹,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一副烟波迷蒙,柳岸荷香的如诗画卷呼之欲出,那一定是诗人在晨曦与落日时对什刹海斑驳迷离的景色发出的感叹。纳兰性德惆怅的生命已经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人们在这片晴空下依然继续着人间冷暖,悲欢离合,把各自的人生感悟融入到清澈的涟漪和青翠的荷叶之中,生命的生动与天地景物的静美,构成了一幅迤逦的画卷,无论是诗人感应天地的哀愁,还是穿行在市井巷陌中的凡俗平常,都可以被解读为岁月静好。

                                         四
眼前的什刹海,鸭子在水面嬉戏,鱼儿在浅底游弋,青翠欲滴的荷叶和才露尖尖角的小荷美得让人窒息。我俯下身去,仔细地打量着她的一颦一笑,认真地倾听着她的喃喃述说,微风掠过,激起水面层层涟漪,那一定是积攒了数不清的历史感慨;我喜欢胡同里晒太阳的大爷和大娘,就如同遇见了那些看着我长大的爷爷奶奶们;也喜欢那些恢宏的王府中透出的历史沧桑和带给后人的感叹;我喜欢在什刹海岸边扶柳眺望,也喜欢欣赏她“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之神韵;鸽群飞过的晴空,是否留下我深情的一眸!
夕阳映衬下的钟鼓楼,俯瞰着静静的什刹海,仿佛隔着时空,撞击着晨钟清脆,击打着暮鼓悠悠!

10

我的文字世界

11

日子,像一片树叶,轻轻地飘落,我把她接住,珍藏在日记里。生命中的每一个天都是不一样的,每当华灯初上,夜色阑珊,外面的世界渐渐停止了喧嚣,我会安静地坐在桌旁,摊开厚厚的本子,把白天里的小哀伤、小窃喜和小计较一一地搬出来,一边欣赏,一边整理,有时会出人意料地发现很多惊喜,这些惊喜来的突然,让你始料不及,也让你如获至宝!
那就开始写吧,无论是乡思还是参悟,无论是反思还是探索,都注定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文字给了我自由飞翔的翅膀,只要是以坦诚的态度写下的真诚,我想这些文字无论多么肤浅和幼稚,都会得到你的尊重,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许经历了一次精神的重生和对世界崭新的认识,也许经历了一次自我的突破,与我而言,都意义非凡。
文字作伴好还乡,我用文字搭起了一条归乡之路,在这个专属自己的故乡里,依旧月明星稀,依旧蛙声四起,我用了无数个夜,用尽我能想到的最美的文字,浓墨重彩地把我的故乡描写一遍:幽黑的山梁下不知深藏着多少爷爷没讲完的故事;端午节到了,院子里妈妈种的鸡冠花红的满鼻子香;垫着脚尖也无法摘到的大苹果让人垂涎欲滴----还有那条和弟弟一起抓蝌蚪逮青蛙的童年的河——文字里的故乡,清澈,明媚,了无尘埃!
有时重读自己以前的文字,好似重过一遍自己,一边读着,一边心花怒放,美好的风景重复着看,看一遍是一遍的美好:胡同里挂出了红灯笼,心窝里生出层层的暖意,猛然想到春节就要到了,我将又老一岁,偷偷地告诉自己以后做事情、想问题要与自己的年龄相称;推开紧闭的那扇窗户,一片秋叶随风飘入,给了我一个甜蜜的吻,告诉我窗外的葡萄熟了,于是摘一粒,满嘴都是甜蜜的滋味;每天散步总能在路边遇到一条老黄狗,善良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我总要蹲下身来,认真地盯着它的眼睛看

12

                                                                半天,那双清澈的眼睛深邃悠远,不知深藏着多少善良和忠诚—— 这些都变成了我的文字,安静地陪伴着我,时光流淌,风景依旧。
有时我会从自己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回望过去的时光,这些坚强的文字大部分是在我最为软弱的时候写出来的。在最快乐、最顺利的光阴里,我几乎会忘记书写这件事,翻开那厚厚的本子才惊讶的发现有好些日子不曾写下只言片语了,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懊悔;相比之下,艰难的日子似乎有着厚厚的密度,摊开笔记本的那个夜晚,心中蔓延着对奶奶无尽的思念;下班回家的途中,追忆着迫切见到母亲的热望;我不相信她们的生命已经终结,她们的存在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我依旧能够感知她们伴我左右,爱我如初!遂决定好好活着,把她们赋予我的生命好好地延续下去,因此文字便有了力量,有了这些文字的牵引,我一步步走出困境,迎来一个又一个的充满希望的日子。
把自己的文字给人看,心里不免惴惴不安,如我这样躲在心灵的一角写下的文字,总是或多或少携带了个人的偏执和好恶,虽如此却并不妨碍我在文字里倾注的真诚和对你的信任,而我对那些试图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我的人,始终怀有敬意,万分珍惜。因此,在文字与文字的交往中,我结识了很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朋友,近在咫尺却互不干扰,远在天涯却形影不离;因为你的箴言,我的生活更加趋于本真,文字更纯粹,心性更无邪!
我相信人和文字之间有着极大的缘分,每当在别人的文字里读懂了自己,我会怀着按耐不住的欣喜激动半天,一

13

                                                                  再品味,接下来的每个字和每句话好似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我的眼前跳跃着,欢笑着,汇成一条智慧的河注入我的灵魂;上大学的时候曾经白天黑夜地迷恋着琼瑶的书,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年龄里,只有文字才能装得下如此多的多愁善感;工作后的漫长岁月,《平凡的世界》常伴左右,一读再读,感觉自己就是孙少平-----。
我曾因为读不懂经典而怀疑自己的智力,后来我懂了,人和人之间讲缘分,人和经典之间更要讲。我曾手捧《红楼梦》,因为读不懂而长吁短叹,不得不束之高阁,灰尘满面;我曾强迫自己一字一句地读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是总是不得要领,满怀惆怅;我深深地体会到,读懂经典,可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读懂了,你该有多幸运! ​      我就这样写着文字,读着文字,从文字中发现着自己,倾诉着自己,支撑着自己。我的世界很平凡,既无轰轰烈烈,也无成绩斐然,更是禀赋平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文字,喜欢与文字为伴,常常为自己依然拥有阅读的自觉和书写的自由而欣喜万分!

14

母亲节的问候

15

       记得小时候因为淘气,挨了母亲的打后就跑去找奶奶,因为在奶奶那里总能找到安全的庇护,在奶奶的怀里哭着闹着,非要奶奶重新生我一次不可,这样我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叫奶奶“妈妈“了,小孩的心思,纯粹而简单。等我懂事了,奶奶还总是提起这件事,可以看出在她的心里充满着喜悦和安慰。
      我知道,其实奶奶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心结,奶奶一生没有生过孩子,父亲是过继给爷爷奶奶的,过继前对奶奶称呼什么过继后依然称呼什么,没有改过口。虽然奶奶没能得到父亲”妈妈“的称呼,但是她却努力地成为了一位合格的母亲,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能够把父亲供出大学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其中是离不开奶奶的默默奉献的。
       我妈嘴甜,还没过门就开始叫奶奶“妈“了。过门后更是门里门外,进来出去地叫,奶奶心里乐开了花。母亲是村里的老师,整天忙于工作,奶奶从不让她做一顿饭洗一次锅,春夏秋冬的衣服总是准备的妥妥帖帖,婆媳关系如母女般亲密。我知道,奶奶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她终于当上”妈“了。奶奶和妈妈生活时光是奶奶最幸福的日子。       
       我是在奶奶的照顾和庇护下长大的。除了母亲外,是奶奶给了我人世间最大的温暖和关怀,从奶奶那里我领悟到“妈妈“更深层次的含义。非常庆幸我能在那个懵懂的年龄请求奶奶重新生我一次,这或许给奶奶带来过无限的幸福和安慰吧。在母亲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希望把我最特殊的问候献给亲爱的奶奶,愿天堂里的奶奶:母亲节快乐!

16

情系母校愿长歌——

纪念亲爱的母校山西大学成立120周年

17

1:母校的召唤——一份姗姗来迟的录取通知书
       1984年的夏天注定是一个难忘的夏天,高考过去将近一个月时间了,我的录取通知书依然杳无音讯。我在县一中参加了高考,这几天考上一本的几位同学已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他们的名字光荣地写在刚进校门的黑板上,每个路过的人无不瞩目观看,露出羡慕的神色。
      高考对我们来自农村的孩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一张薄薄的通知书,凝聚着他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努力,多少无奈的心酸和委屈,多少殷切的希冀和期盼!
县一中收发室的崔老师每天看着我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知如何安慰我。崔老师和我一个村,平时见了我总是说,好好念书,给咱们村争口气。
      二本的通知已陆续下完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我的心被慢慢地推向了绝望的边缘,世界好像把我遗忘了。
“你也不能这样干等呀”崔老师提醒我说,“以前有好几位同学的通知书下错了地方,因为错把长治县一中误写成了长治市一中,你不妨去长治市一中看看?”。我来不及多想,急匆匆赶往长治市一中。时间临近中午,母亲往我的口袋里塞了20元钱,嘱咐我到了长治记得吃午饭。
      走在长治南街的大街上,从街道两边的饭店里飘出阵阵的炒菜香味,我的肚子发出咕咕的叫声,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我妈给我的20元钱,顾不得肚子饿,一刻不停地往市一中赶去。
      来到长治市一中,毫不费力,在密密麻麻的高考通知书公布栏里,我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名字的前面赫然写着“山西大学”四个字。我兴奋的犹如坐山车一样晕眩。
  收发员听说我是来找通知书的,立刻在堆积如山的信件中开始翻找。一分钟过去了,没有,两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我紧紧地盯着收发员翻找信件的双手,多么希望突然停下来,然后拿出一

份信件,说,给,这是你的录取通知书。但是,没有,我的心也随着他的一声叹息从刚才的山峰跌入到了谷底。收发员大叔看着我,摇着头一脸无奈。但是他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今天中午学校刚往长治市邮局退走一批信件。兴许你的录取通知书就在这批退走的信件里呢。
      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直奔长治市邮局。 
      邮局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我给一位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后,他说需要退的信件已经打包好送到了后院的仓库。这位工作人员是位小伙子,说话彬彬有礼。我的心里暖暖的,他让我在库房外面等候,然后独自消失在库房黑黝黝的大门里。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漫长到我可以把18岁的生命重新再过一遍。
----
      往事如烟。
      恍惚之间我听见了奶奶的呼唤。为了让我好好读书,奶奶专门到县城给我做饭,那间只能放一张床的小房间住着我们祖孙三人,空间不大,但幸福装的满满的。每天天还不亮,奶奶就起床给我准备早饭,晚上无论我下自习多晚都等着我回来,遇到刮风下雨还要和爷爷一起到几公里之外的学校接我。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是她懂的读书的重要。83年高考临近,奶奶因为太累,一病不起。我在对奶奶千般的牵挂中勉强参加了高考,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但为了让病重的奶奶能尽快好起来,我对奶奶说,我考得很好,大学通知书很快就会收到。奶奶开始在我的谎言中等待。
      通知书的来临。一天,两天,三天,奶奶望眼欲穿,在等待中希望的火花渐渐熄灭,奶奶的生命也如燃尽的油灯----
      往事不堪回首。

18

19

      我的思绪在工作人员的身影出现在库房门口的瞬间被唤醒。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微笑阔步向我走来。
我知道我得救了!
       那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牛皮信封上的四个红色宋体字“山西大学”映入了我的眼眶,滚烫着,燃烧着,如滚滚的岩浆喷涌而出,我的心顷刻间春暖花开。
       小伙子用无比羡慕的眼神看着我说:你成大学生了。
       我揣着那份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从长治到了太原,走进了山西大学的校门,走进了我青春和梦想的伊甸园。
2:母校的培养——青春无悔、师恩难忘
      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和如此丰富多彩。在开往太原的火车上,我抱着一本新买的《新英汉字典》,心中充满了期待、兴奋和激动。火车冒着浓浓的烟雾,带着惊天动地的鸣叫驶向了省会太原。
       大学的校园是青春的王国,是友谊的花季。美丽的夏天,丁香花的香味真醉人,一群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背景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我操着浓重的长治口音,在课堂上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引起哄堂大笑;他们有的矜持、有的活泼、有的调皮,这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是一群尚未完全脱掉稚气的半大孩子,------ 他们将在美丽的山大度过四年最为难忘的青春岁月。
       上课铃响了,只见一位身着浅蓝色短袖汗衫,年龄大约在60岁左右,个头不高,身材发胖的老师信步走上了讲台,他,就是彭阜民老师。

       彭阜民老师给我们代翻译课。彭老师是山西大学知名教授,在中国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上彭老师的课感到既激动又兴奋。
      给学生打负分是彭老师的独创。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在彭老师那里很难得到高分,而我永远都是负分。他对同学们的要求苛刻而不近人情,每次测试,同学们都不敢有丝毫马虎。严师出高徒啊,每逢期中和期末考试,翻译课考试同学们个个都是高分数。过后,我才真正地领会到彭老师的良苦用心,他的严格和苛刻是在一步步地塑造着我们一丝不苟的精神。
       大师的情怀悠远绵长,让人体会一生啊!
我的英语水平差引起了彭老师的注意,他邀请我到他家谈一谈。我感到既惊讶又激动又期待。
      当我走进彭老师的家时,只见不大的客厅里面到处是书,几面墙都是书架。时值盛夏,彭老师上身穿着一件宽大的二股经背心,下身穿一件宽松的大裤衩,脚上趿拉着拖鞋,正端着一只大碗在吃饭。见我进来,彭老师显得特别高兴,把刚吃了一半的晚饭往书桌上一放,就开始在书架上找书。彭老师和蔼可亲,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下来。他一边从书架上拿书,一边进行介绍,在一边的师母龚老师劝他吃了饭再找,但彭老师嘴上答应着,手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彭老师翻译著作颇丰,每一本书都是彭老师翻译的智慧结晶,彭老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棠棣之花》是郭沫若写的一部历史剧,彭老师翻译成了英文。彭老师说,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书名就琢磨了很长一段时间。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的主体思想和《棠棣之花》异曲同工,只有把东西方的文化掌握到如火纯青的地步才能翻译出传神的作品,把《棠棣之花》的英文名翻译为《Twin Flowers》堪称翻译的经典-----,彭老师完全沉浸在了当时

20

21

翻译这本书的情景当中,彭老师对翻译精益求精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小客厅里充满了淡淡的书香,儒者的亲和,让我如沐春风,那是一种无形的感化和熏染,是一个人的风度言谈里流露出来的学问,亲近这股汩汩的气质,是不可能空手而归的。
毕业多年后,虽然彭老师已悄然离世,但我依然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拥有一份对事业赤城的追求和做人纯粹的性情是恩师无言的教诲!
-----
      难忘宋启安。
       宋老师给我们讲授英美文学选读。讲台上的宋老师整个人都沉浸在英美文学的美妙当中,他不看课本,也无讲义,但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在宋老师的讲解下,英美文学在我的眼里绽放出了迷人的魅力,宋老师正用一双智慧的双手为同学们打开一扇通往英美文学知识的宝库。
      现在那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的《英美文学选读》依然能深深地触动我对宋老师的思念之情,有些东西岁月真的无法带走。
      宋老师2001年英年早逝,人生无悔。他犹如一颗灿烂的星星,永远闪耀在美丽的星空。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大学的四年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多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不仅树立了新的理想,也锻造出了新的希望。恩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真诚友谊在以后的岁月里如天上的星星照耀着我前行的路,如大海里的灯塔指引着我的航程。
      三晋大地笼罩在一片美丽的霞光之下,我登上了驶向远方的火车,向前来送别的同学挥手依依道别。再见,山大,再见,领我终身难忘的大学时光------

22

正月里那个正月正

23

      1
       小时候的正月天,跟着爷爷闹红火是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的。爷爷原本是个唱戏的,除了在舞台上扮演皇帝外,正月天闹红火也快成专业了。一到正月天,村子里喜欢热闹的人们聚在一起,从村东头一直闹到村西头,挨家挨户,轮到谁家,一伙人加上跟在后面看热闹的小孩们,乌泱乌泱地涌入院内,不管这家的主人同意不同意,一通敲锣打鼓,直到主人掀起门帘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了酒和烟,作为闹红火的报酬,闹红火的人是不计较报酬多少的,让他们闹红火就是最好的报酬了。
       爷爷是闹红火的主角,他一边唱一边舞,随着节奏踩着鼓点,唱腔时而粗旷,时而细腻,舞步时而跳跃,时而细碎,有时候爷爷扭着扭着就把我扛起来当成了他的道具,舞罢跳罢唱罢闹罢,闹红火的人们排成一条龙,不游遍全村决不罢休。闹红火《打酸枣》爷爷最拿手:
    
    八月里来秋风儿凉,
    咱姐妹三人出村庄,
    大姐姐手拿竹竿竿,
    二姐姐又提竹篮篮,
 (啊么得儿依儿哟)
   -----
        更多的时候我是骑在大爹的肩头看红火的。大爹是个秃头,骑在大爹的肩头一边看红火,一边把大爹的秃头当鼓敲,大爹永远都是笑嘻嘻的。大爹的光头柔软光滑,黑里透红,透着一层美妙的光泽。

        大爹是个庄稼人,但却长得仪表堂堂,聪明绝顶,如果大爹念书的话,说不定会成气候。我骑在大爹的肩头,用手敲着他的光头,比起爷爷的头,大爹的头皮软软的。奶奶说头皮软的人有福气,但是大爹结婚没几年就死了老婆,我觉得他一点福气也没有,除了上山种庄稼,就是挑水担煤垒鸡窝,一年四季累死累活的劳动。我倒觉得大爹是个善良的人,这一点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我每次回老家,和朋友们以及邻居们在一起说话,话头会不自觉的转到大爹的身上,人们都会带着感情说“呀,那真是个好人”。我明白,一个人的好名声是他一生的善行积累起来的,无论是在都市还是乡野。有时候我摸着自己的头皮就会想到大爹,无论头皮软和硬,我都希望和大爹一样,在别人眼里是个善良的人。
        村里的闹红火要从大年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应该就是闹红火的高潮,但我们村不一样,闹红火会持续到正月十八赶庙会,然后才算过完春节。庙会之后,戏台和街道恢复了往常,只有闹过红火的场地上留下踩出的细土,街道两边拆掉的灶火留下的依然冒着青烟的木炭。热闹的人们开始安静下来,像喊叫了一整夜的青蛙,终于偃旗息鼓,过不了几天,惊蛰就回到来,这些闹红火的人们就会苏醒过来,从屋里走出来,各忙各的,去迎接一年中的春暖花开了
2
        我的眼里爷爷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每当月亮升起,奶奶在厨房忙着做饭的时候,爷爷就搬了红漆小桌子放在院子的苹果树下,我和弟弟妹妹围着小桌子坐下,迫不及待地等着爷爷讲故事。爷爷讲的大都是鬼和神的故事,讲的有鼻子有眼,常常把我们吓得直哆嗦。比如他说古时候有个穷书生进京赶考,走路天黑了住进了一座

24

25

破庙,睡到半夜,听见有敲门的声音,这时候我们都屏住呼吸,知道女鬼要出场了。每当女鬼出现,我就望着黑黝黝的小庙山,好似女鬼是从那里来的,当爷爷讲到女鬼伸出爪子去掏书生的心脏时,坐在旁边的妹妹哇的一声吓哭了,奶奶走过来,爷爷就不敢再讲了,我一晚上都用被子蒙了头,吓得不敢睡,侧棱着耳朵听是否女鬼在敲门。
       爷爷的故事里不光有女鬼,也有神仙。爷爷不仅把我变成了一个怕黑的胆小鬼,同时也把我变成了一个胡思乱想的人,故事里的神仙法力无边,骑一根稻草就能满天飞,神仙的魅力不断在我的想象中发酵,让我产生了很多美好的向往。
       爷爷讲了很多故事,奶奶时常说“唱戏的,比世的”,我知道奶奶是希望我从这些故事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说实在的,听故事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好奇,生怕女鬼来敲门,渴望将来当神仙。后来,走的路多了,经历的事多了,就慢慢地回味这些故事中的人生哲理。我知道,从生活中提炼出几个故事很容易,但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生活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时间。
       但是,这些故事却从骨子里深深地影响着我,熏陶着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和那些大城市来的同学在一起,总感觉自己像个土拔鼠。稻子和我一个班,听说她的爸爸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她从小就听贝多芬,读莎士比亚。大学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把很多背景完全不一样的年轻人放在了同一个地方,稻子在我眼里就像一杯优雅的咖啡,气质高雅,谈吐不凡,真让我羡慕不已。她常常从我们男生宿舍窗前的丁香树下悠悠地走过,我就觉得她的身上满是贝多芬和莎士比亚。
      
 

       很多年以后,我在北京拜访她的住处,发现她居然那么喜欢土味十足的东西,墙上挂满了农村的手工剪纸,刚进门还竖着两扇破旧的门板,她说是从老家老屋的门上卸下来不远千里运到北京的,是她的心爱之物。我想在这些看似土味十足的剪纸和陈旧的门板里面肯定隐藏着稻子讲不完的故事吧。
       稻子说她正在拍一部纪录片,为此还专门到台湾和一位乞丐生活了一段时间。我在一边听得大汗淋漓。
      人和树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树的根须会越来越伸向大地的深处,人也会把生活的根须慢慢地伸向生活的底层,眼睛里的镇静,心灵里的沉稳,都是生活故事的沉淀。岁月悠悠,我们便成了有故事的人。
3
        一提起唱戏,爷爷就像得了魔怔,上党落子《三关徘宴》、《四郎探母》、《杨门女将》等等都是我耳熟能详的戏剧名字,在这些戏里爷爷总扮演皇帝的角色。爷爷不光在戏台上唱,平时也会深陷角色当中难以自拔。有时候奶奶叫他去供销社打酱油,爷爷就假装说要上茅房。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依然不见爷爷的踪影,奶奶就让我去喊爷爷。距离茅房老远就听见爷爷唱戏的声音,高一声,低一声,同时还伴随着木棍敲击石头的声音,抑扬顿挫,爷爷全然不知他在何处,还以为自己在金銮殿呢。 
        我有别的小朋友没有的玩具,这些都是爷爷从剧团给我买来的,有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杨继业的“霸王枪”,包青天的大胡须等等。舞台的灯光亮起,开场的锣鼓响起,随着鼓声阵阵,爷爷长袖当舞,阔步登台,我想那时候的爷爷定有一种俯视苍生,唯我独尊的自豪吧。一出出,一场场。我的耳边不停地响起爷爷的唱戏声,这些声音带着铿锵,带着旋律,透过时空,回响在我的耳畔。
      

26

27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和大爹一样,爷爷也是个光头,但他的光头比大爹的光头要硬好几倍。奶奶说头皮硬的人没福气,但我觉得爷爷有福气。因为,一来吧,爷爷从一开始唱戏就当上了皇帝,享受着三叩九拜,山呼万岁的至高礼仪。爷爷在从事唱戏行当之前,有一个算卦先生指着我家正南面的一座牌楼说,爷爷有当皇帝的命。因为牌楼改变了我家的风水,把五龙山的帝王之气倾泻到了我家。爷爷对此深信不疑,成天做着皇帝梦。谁知这个皇帝梦竟圆在了他唱戏的舞台上。无论是真皇帝还是假皇帝,爷爷总算做过皇帝,坐过金銮殿。生活就是这样,正如《红楼梦》里面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舞台和人生真真假假地在爷爷的生活中演绎着。爷爷天生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除了唱戏,能让他上心的事几乎没有,照奶奶的话说,就是房子烧着了他该睡还睡,该打呼噜还打呼噜。爷爷不仅有福气,还会享福呢。
      我们邻村有位很出名的、能掐会算的神婆,正月天我妈把她请到我家来给我算卦,记得她吃了我妈为她擀的两碗鸡蛋臊子面,往我家的炕上一坐,两条腿一盘,眼睛一闭,就进入了神的世界。她摸着我的头皮,用神的语言说:这个孩子头皮软软的,将来是个有福之人。无论如何吧,我妈和我和全家人都很高兴,觉得她算得很准,每年正月闹罢红火我妈都派我去给她拜年,直到拜到她仙逝为止。至于以后我有没有福气,反正一句话也说不清,但我挺感激她的,我觉得我得到了她的美好祝福。
       现在的农村过年已经没有了以往的热闹景象,正月天的闹红火也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有一年正月我回老家,走在曾经热闹的村里大街上,禁不住发出无限的感慨,要是在以往,大街小巷早就挤满了闹红火的人们,而现在却显得冷冷清清,只有几条狗在那里横冲直撞,打情骂俏。

28

南岭山感怀

29

      1
      15年前,我在从屈家山返回韩店的路上碰见了老吴,得知老吴承包了一座山。和老吴分手后,我就一直想,老吴真是个能人,但是没有问老吴承包了山要干什么。
      后来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老吴在山上拍的照片,虽然不多,但却令人兴奋和感到亲切,樱桃红了,苹果熟了,冬天赏雪,夏天听雨,每当此时,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心中不免对南岭山升起了一种向往和冲动。
      老吴是我高中同学,读书的时候我们俩的关系就很“铁”,那时候,老吴小小年纪就看上去老成持重,一副堪担大任的模样,几十年过去了,那天在路上突然相遇,模样依旧,真是喜不自禁。
      我出生在农村,对山有一种来自骨子里的喜爱。我出生的小村庄东面是五龙山,南面是小庙山,姥姥家坐落在半山腰,小时候从我家到姥姥家要穿过坡斜山,可以说,我就是在山上长大的,但为什么我对南岭山如此的着迷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一份独特的友情吧。
      有一天打开微信群,看到在优雅的音乐伴奏下,晋斌在山上的一块空地上偏偏起舞。晋斌比我小两岁,个性奔放,一身豪气,是一位让人佩服的白衣天使,也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军医,每次从太原回到家乡都要到山上和朋友们相聚,我被他自由奔放的舞姿所吸引,那是一种从里到外对生命自由的渴望,那是一股对生活热爱的滚滚热流,飞过的鸟儿被他的舞姿所倾倒,路过的行人停下了匆匆的脚步,我也被他的舞姿深深地感染着。
      每天围着手术台的晋斌,不但舞跳得好,还是一位兼具诗情的才子,我从他的诗作中攫取了一首,分享给大家,因为它常常像一朵小小的浪花击打着我的心扉:

30

                                      <雪花>
        夜深沉
        走在大街上
        没几个人
        初冬的初雪
        雪花映衬在路灯的灯光里
        随心所欲
        肆无忌惮
        漫卷着微风
        无论粘在谁的身上
        没有一片是无情的
      下一个微信看见老吴坐在砖墙上,身旁是一堆刚摘下来的大南瓜和大冬瓜,较小的有苹果和梨子,更小的就看不清楚了,后来老吴说是核桃和榛子。老吴在果实累累的收获中享受着一份独特的精神收获!
      “终于盼来了一场雨,虽然来得晚些,但终究来了,雨后的草显得这么有生机。山上的桃子熟了,传统中的蟠桃,味道确实不一般”,这时候老吴诗兴盎然,禁不住吟诗一首:
<山中夏雨>
      急雨雷鸣惊梦,卷帘眺望山中 
      满眼翠色涌动,推窗清新沁人 
      遥想当年陶翁,亦或如此心境

31

       在没有上山之前,我对南岭山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好奇,她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少女,总是让我浮想联翩,给我带来诗情画意;春天的桃红柳绿,夏天的姹紫嫣红,秋天的果实累累,冬天的白雪皑皑,无不让人充满着幻想。那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去处呢?
      坐在办公室里,我的思绪常常不由自主地飞到了南岭山的朋友身旁,久久陶醉在浓浓朋友情谊当中。我一直在想,如果老了,我就在山上盖间小房子,隔壁邻居就是老吴、老胡、老贾、老刘和老冯,院内喂鸡,喂鸭,喂狗,院外种豆,种菜,种庄稼,站在家门口对面的山坡上,可以眺望四周的山野和邻近的村舍,往西可以看到母亲居住的地方,往东可以看到10里开外的五龙山,那是奶奶居住的地方,远远地眺望着这两位生我养我的人,好好地想念她们。
真的希望有一个清静之地度此余生!坐在志刚的车里,这位老友在默默地听我絮叨,虽沉默不语,却胜似千言万语,有友在侧,甚感幸哉!
      志刚在山上住了将近一年时间了,也许他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南岭山安静地接纳着他,抚慰着他,有时候他还会即兴赋诗一首与我们分享:
<山中怡情>
      一杯茶,
      一包烟,
      一佳友,
      谈古论今乐悠悠,
      一会儿喝酒。
      志刚的文学鉴赏力我还是挺佩服的,他每次看完我写的散文,总是不忘鼓励一番,他说我的文章像丝绸一样细腻柔滑,挺美。我也欣欣然笑纳!

32

2
      模糊中的身影渐渐清晰,电话那头传来老贾的声音,嗡嗡的有些急促,觉得顾了东就顾不了西,我知道老贾和弟兄们正在垒长城呢。
      我好似穿过千山万水,越过山林湖泊,沿着想象中的山中小路直达南岭山。老贾的音容笑貌清晰可见,两颗掉了的门牙还没安好,操着浓重的荫城口音嗡嗡地在说话,说话的内容模糊,但是传到我耳朵里有三个字,“哥们儿”长“哥们儿”短的。
      老贾行伍出身,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在部队就养成了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眼里容不的沙子。老贾虽然在退伍的时候放下了手中的机关枪,但是从此以后他的嘴就变成了另一杆机关枪,看不惯欺软怕硬,更看不惯仗势欺人,只要让他碰见了,都会毫不遮掩,不留情面地扫射出去,直把对方打得体无完肤为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
      想着在山上垒长城的老贾和其他朋友,心中就热了一阵。左手提着杏花村,右手提着猪头肉,恨不得马上飞到他们的身边,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声说笑,管他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3
      晚上失眠了,披衣起身,月光静静地洒在屋里的地板上,夜出奇的静,而我却思绪万千,禁不住想起了《春江花月夜》里的一句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原来月光是如此的美丽动人。
      初次到南岭山是妹妹送我去的,汽车驶入山路,一路上我在寻找着想象中的痕迹,路旁的哪颗树上曾经桂花满枝头,哪一棵苹果树上曾经果实累累,哪一片庄稼地里结出了大南瓜和大冬瓜?

33

      阿生正在院子里打扫卫生。阿生是一个勤快的人,眼里放不下一丁点的活儿,说话麻利,干事利落,在他的身上永远闪烁着勤劳的光芒。
      迎面跑来两只狗,一大一小,小的活泼可爱,刚见面就热情的不得了,两只小前爪在我的裤腿上扒来扒去,欢迎仪式热烈而充满激情;大狗像一个羞涩的大男孩,远远地站在远处看着我,它的眼神好纯净,好善良。
      志刚说,小的叫球球,大的叫毛毛。
      迎面走来晋斌和阿生,老吴在后面。老吴说肉片已经切好,就等着我炒肉呢,他们说我炒的肉好吃。哈哈,被人需要的感觉就是爽。
       我知道,今夜,我定醉卧南岭,通宵不眠!

34

历经沧海千帆   归来依旧少年

35

“失去的岁月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之光”
——周国平
1
      清晨到姥姥家杏坡捡杏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熟透的杏在枝头再也挂不住了,晚上就劈哩叭啦地掉下来,声音传的很远,第二天清晨整个杏坡会铺满黄澄澄的一地。捡起哪颗都好吃的不得了,杏上满是清凉的露水,用手一撅,啪的一声,杏肉和杏核完全分离,杏肉塞到嘴里,甜甜的,绵绵的,满嘴都是清香,满心都是欢喜!杏核是舍不得扔掉的,攒起来晒干,剥了外壳的杏仁还能到药铺里换钱。我的第一支红蓝铅笔就是外公用杏核换了钱买的。
      时光在姥姥家四合院的门梁上刻下深深的痕迹,几十年的光阴好似在一瞬间就过完了。一进四合院,时光仿佛又倒了回去,听见姥姥喊我到杏坡捡杏,我提了箩筐一路小跑,奔向杏坡。姥姥那时候还算年轻,颠着小脚满院子逮下蛋的母鸡,一人提了猪食能一路小跑,坐在织布机上织起布来更令人眼花缭乱,里外院都能听见姥姥织布的声音;外公刚下地回来,花白的胡须飘在胸前,高高的身躯清瘦的脸盘,似有仙风道骨。
      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在电脑上打开谷歌地图,从卫星图上盯着姥姥家的小山村看,在上面寻找我曾经熟悉的一切,辨认着姥姥家的四合院,清晰的小路,还有杏坡。
      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到姥姥家的四合院看看,仿佛那里还住着另一个我,但眼前的情景和记忆中相比,仿佛变小了很多,我轻抚堂屋窗台上的青石,好似抚摸着再也回不去的时光,青石上坑坑洼洼的皱褶里,藏着讲不完的心思。

36

2
      得到一只铅笔是上小学时的梦想,石板和石笔现在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带有木头框的石板是在庙底供销社买的,石笔是在墓口挖的。墓口是姥姥家小山村的一处地名,这个地名有一个残酷的传说,据说秦时,青壮年被征修长城,秦始皇觉得60岁的老人不能下地劳动,只能消耗粮食,于是下令将他们活着送入坟墓,名叫“寄死墓”,就是在一个土崖上挖一个洞,让老人住进去,洞口砌砖,留下一个只能放进饭碗的豁口。子女们每天都给老人送饭,每天在豁口处垒一块砖,直到把豁口砌满为止。
      有一天,一位来自西域的使节牵着一头如牛一样大的动物来到秦始皇的朝堂上,只见它尖嘴带有胡须,小眼滴溜溜乱转,一根尾巴拖在地上,大摇大摆地站在那里。西域来使说有谁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他们情愿臣服于大秦。秦始皇不认识,大臣们也一个个干瞪眼,说从来没有见过。秦始皇没有办法,就贴出皇榜,说谁能认出此物,重重有赏,很多天过去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无奈之下,从“寄死墓”里请来一位老人。老人从袖子里面掏出一只猫,谁知道,这个庞然大物一见猫,就后退三丈,吓得浑身乱颤。老人说,这是一只老鼠。西域使节点头称是。从此以后,秦始皇觉得60岁以上的老人并不是一无是处,下令废除了“寄死墓”。
    (据了解,“寄死墓”在正史中并无记载,仅流传于民间,在秦汉时期有过短暂的历史,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墓口那里刨出的石笔质地均匀,颜色清晰,不易折断,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和志伟、丙仁就向墓口冲去,以便能挖到最好的石笔。很多的时候,在我的梦里都会梦见一个小男孩,奔跑在抢石笔的路上。我们并不知道,在那遥远的年代曾发生过的悲伤故事,以及脚下的土地里埋藏着的心酸历史。

37

3
      姥姥家居住的小山村吃的是泉水,村里的女人大部分肤白貌美,但和我住在一个院的俊的和外院的江鱼那时候却说不上好看。俊的这个名字就是好看的意思,但是她老是撅着个厚嘴唇,说话的嗓门老粗;外院的江鱼要好一点,她的皮肤白,但是长着一双小眼睛,动不动就扯开嗓门哭个没完。说归说,但我是离不开她们的,天不亮她们两就打了小灯笼来喊我上学,晚上下自习也和我一起回来。我从小就怕黑,如果没有她们,我定会度过一个可怕而孤单的少年。长大后没有见过她们,她们肯定比小时候好看了吧。
      志伟虽然有一顶让我羡慕的皮帽,但他却爱尿炕。一大清早,就能看见志伟家的院子里晾了很多的床单和被褥,志伟的妈妈一边唠叨,一边在火台上烧红了砖,让志伟往上面撒尿,嗤的一声,一股青烟腾起,志伟的妈妈在给志伟治疗尿炕的毛病。这种民间土办法很灵,经过几次治疗后,志伟就真的不再尿炕了。在《百年孤独》里面也描写了这种方法:小蕾梅黛丝虽已经进入青春期,却尚未摆脱童年的习惯。他们让她在烧热的砖上小便,好摆脱尿床的习惯。那时是1965年前后,虽然时间上几乎在同一个时代,但姥姥家距离马尔克斯的哥伦比亚十万八千里,地域上根本没有传播的可能性,世界真奇妙。
4
     春天的杏坡最早灿烂了起来,最先来到杏坡的不是我,而是一群一群的蜜蜂们。五姨那时候还没有嫁人,人长的漂亮,留着大辫子,走路一甩一甩的,和我的关系最好。教会了我很多俏皮话,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她会把我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熨的平平整整,然后给我戴上红领巾,上下左右端详很久才让我上学------

38

      过往的岁月里有外公和姥姥的身影以及那里的一切,我舍不得忘记。在姥姥家度过的这段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丰满和有趣起来,这样的一段光阴,让我过了中年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品味,好像在过着一个一个幸福的少年。
      历经沧海千帆,归来依旧少年。  

39

遇见余秀华

40

1
午后的阳光一点都不吝啬,慷慨地照在我的身上,僵硬的腰和脖子在暖暖的阳光里舒展,连呼吸一口空气都是自由的。社区的小巷干净整洁,头顶上的秋叶不时飘落下来,让人心头一热,对时令的敏感不免生出几多感慨,陶醉在秋日里的心还没来得及准备,冬天就到了。那些经过尽情释放生命绿色的叶,潇洒地漂落。
突然想起了余秀华。
最初知道余秀华这个名字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在《读者》上看到她写的一首诗:
------
“哦,我们都喜欢这光,虽然转瞬即逝
但你还是你
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
读过一首诗便买下了她的几本诗集,一首一首地读下去,有的读的非常带劲,有的读不懂,有的怪吓人,看懂了一半,看不懂了一半,以往的时候总要对不懂的东西探个究竟,但是对余秀华的诗有一种宽容和理解,余秀华的经历太像她的诗了。
一日,在网上偶然看到了余秀华新出的一本散文集,心中不禁充满了期待,因为她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里的自序让我非常喜欢,当时我就想,她除了写诗外,写散文肯定会更好,可惜只看到这篇自序,心中生出几多期待。
《摇摇晃晃的人间》自序里有这样的叙说:
“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也是非常吃力的,它要我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并用最大的力气让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
-----

41

      “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一遇到她的散文,就有些迫不及待,京东,下单,以最快的速度得到。
     《无端欢喜》放到了我的面前。书裙上的字我是不舍得扔掉的,我一笔一划地把上面的字抄录在封皮的背面:“生命里有连绵不断的悲苦和这悲苦之上的故事,我爱死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生。我爱着人生里涌现的骄傲和低处的迷雾。我感谢我自己的卑微而鲜活地存在。”
      我慢慢地闭上眼睛,设想着通过这本书我将会看到一个咋样的精神世界!
2
       余秀华说“写了很多年,才攒出薄薄的一本”,这期间她的经历虽然心酸和无奈,但是却丰富了她,成就了她,在余秀华眼里,的确没有什么心酸的,也无所谓什么无奈,她对待苦难的态度,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残疾的身体带来了许多麻烦,失去了许多的可能性。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公平的:这个身体里的灵魂对外界的感受不会比任何人少,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真正的喜悦都来自灵魂的深处,而不是外界。”
      “所以,我没有太多的苦难告诉你,你也不可能在我身上找到打发苦难的办法,我只想活着。”
-------
      读起来有些悲壮,苦难中的坚强不是她自愿的选择,而是一条人生单行道。在经历的苦难中,余秀华不仅自己变得强大,也让无数人强大,包括我。
 

42

       还好,余秀华现在不再用手写字了。在一个视频专辑里面,看到余秀华用上了笔记本电脑,视频里她坐在自家院的院门口,用力地敲击着放在折叠桌上的电脑,每敲一下,桌子就很厉害的晃动一下,院子里有公鸡打斗,母鸡觅食,小猫酣睡,白兔溜达。
      “做完一些家务,坐在电脑前打字,键盘上的声音是我喜欢的:安静、低调、温润。屋外的阳光热烈有声,击打在任何事物上都有响亮的回声。麻雀儿叽叽喳喳的,从路上捡回来的小猫趴在台阶上。——一个人能够听到这些声音就是幸福,一个有这些声音的地方就是福地。”
      不停地读了下去,直到眼睛发困,脑袋发胀,困顿强迫我不得不停下阅读,我抬起眼,看了看周围,我知道,我遇到了一本放不下的书。
3
      我常想,余秀华在一个单调的横店村就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思想,而要把她放在我的环境里,虽然不甚丰富,但是总要比横店丰富吧,她肯定会写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章。
      但我又想,城市的喧嚣会让人产生孤独,乡村的孤独反而会让人丰富起来,横店有树、有鸟、有庄稼,有风有阳光,还有土地。这些都是构成余秀华思想的元素,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而我的思想元素又有哪些呢?我掏空心思地想,无论想出什么,总觉得苍白无力,支离破碎。
      “我喜欢田野上的这些夕光。成片的零碎的都是那么美好。当它抚摸过我的头发的时候,我就有了一天里的幸福。这幸福仿佛是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又投影在我的身上了”
      城市的生活未必是苍白的,只是有时候我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已。

43

      是啊,时光何时亏待过我呢?每当我从地铁里走出来,曾望着火红的夕阳发呆,夕阳染红了的天际下,称托着这座城市最美的容颜!我站在每天路过的那颗银杏树下,看着它的叶从绿变黄,惊讶于它厚厚的绿里蕴含着的蓬勃的生命,惊叹于它深秋时一身金黄的优雅!
      其实,城市不光有喧嚣,也有安静的地方,只要你有一颗安静而不浮躁的心,美到处都是。
4
      感谢余秀华,感谢《无端欢喜》!
       阳光划过,似有回声荡漾,谱成了一支悠扬的曲。我漫步在这个走了好几个春夏秋冬的小巷,这样的时光好似短暂的一瞬,却勾连出我漫无边际的记忆,如此温暖的阳光从没在我的生命中消失过,从我的童年一直照耀到现在。
      走在我前面的一对小情侣,小伙捡起一个叶,插在女孩的头上,落叶和青春皆在阳光里熠熠生辉,时光静好,皆是如此。

44

北海公园偶记

45

      第一朵迎春花绽放的时候,那一星点黄如春天的报幕员,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的心会生出一声感叹,“呀,春天来了,该脱去厚厚的冬装了”。那朵小小的迎春花孤独地开在那里,第一天是她一个人,第二天她的周围就多了几朵,没等几天,那一路尽是满满的迎春花了,像撒了满天的星星一样,让你惊喜连连,整个花季,她们都自信满满地开着,热烈而低调。
      那一池的鱼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春天里的某一天,也会在冬天的某一天不经意的消失,每次路过,总要拍几张照片,留住此刻的美丽。一天,忽听一位先生趴在鱼池的护栏上喊叫“嘎子、嘎子”,叫声深切,情浓,他说,那条叫“嘎子”的大鲤鱼每天他一叫总会出现,他把他喂得饱饱的,今天嘎子迟出来一会儿,就把他急成这样儿。
      每天早上总与一位银发老者不期而遇,他也许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也许是一位善良宽厚的外公,也许是——,从里到外透出一种超凡脱俗,吸引我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地跟着他,感受一份安静、淡泊和洒脱。老者站在鱼池边上,脚掌放于石阶上,脚后跟着地,他痴痴地赏鱼,我痴痴地看他。
      秋天来了,望着已是果实累累的银杏树,心想,这么多的银杏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了,也没看见银杏树隆重地开过花,每次路过,只被她浓浓的绿感染半天,肥肥的绿叶不知给了我多少对生命的遐想,我知道,银杏树真正的辉煌是深秋里一树惊天的璀璨。
      一池的荷花有过美丽的绽放,最热闹的时候有很多人围在边上照相留影,我会踏着清晨的一缕阳光从她的身边愉快的走过,远远地欣赏她的美丽,真为她高兴。繁华过后,游人散去,我更喜欢这个时候靠近她,欣赏她将行凋零的美丽,仿佛听见一首无言的诗让人荡气回肠。
      

46

印象《在岁月中远行》

47

1
       最近在抖音平台上买了一本俞敏洪写的《在岁月中远行》,读完以后,忍不住坐在电脑前敲下了以下的文字。
     《在岁月中远行》中俞敏洪很少提及新东方,更多的是作者寄情于大自然,陶冶于山水间的娓娓道来,可以说是俞敏洪的灵魂之作。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游记,以前这方面的书我读的较少,总觉得游记文章更侧重于景物描写,读起来略显枯燥。印象较深的还是上中学时班主任老师用他地道的方言抑扬顿挫地在课堂上读的《徐霞客游记》,虽然老师的讲解绘声绘色,但是我也十有八九不得要领。时间流逝,只有老师不倦的身影和威严的面孔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在岁月中远行》可以说是一本现代版的游记,开始时我也是带着一种试一试的态度来读的,现在想来,那时候的先入为主差点让我错过一场瑰丽的风景。书的代入感很强,作者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描述、辽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完全把我带入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自然环境和一个叹为观止的精神境界,让读者在漠河之行的连绵绿意中俯视那片神秘而厚重的土地;在永定河畔的绵绵细雨中领会“人间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人生感悟;在京西古道上聆听千年驼铃的余音,体会历史的沧桑;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尽享“近山亲昵远山妩媚”的自在——,这些都让我叹为观止,陶醉其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毫无疑问,同是江苏江阴人的徐霞客对俞敏洪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也许他们有着共同的特质,对美丽的山川河流有着异于常人的偏好吧,但是,我觉得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是他们高度的精神契合点。生于晚明的徐霞客就是那个时代自由精神的代表,他摒弃了科举考试,挣脱了官场束缚,从此寄情于高山大川,忘情于江河湖海,因此才留下一部旷世奇作和一腔豁达情怀。俞敏洪对这位同乡深怀敬意和爱戴,无论行走于大地,还是博览于群书,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不变的是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48

      2
      《在岁月中远行》也是一本励志之作。
       曾几何时,俞敏洪缔造的这座辉煌大厦几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我查了一下资料,显示在去年5个多月的时间里,新东方股价累计跌幅达87%,总市值蒸发约2389亿港元。那时的俞敏洪处于什么样的境遇当中,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带着新东方团队拉着不用的桌椅一车一车送往贫困山区需要的学校;只知道他一分不拉地把工资发放到即将离开新东方老师们的手里;也知道他把因为停课欠下的学费全部退还给了家长和学生。新东方虽然暂时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它依然精神抖擞的挺立在那里,依旧是个巨人!
      “成功的定义,不仅仅是金钱或上市的风光,更是每次失败后的重新爬起,不断战胜自己、破茧成蝶的荣耀!”,俞敏洪带领他的团队,从老师装变成了直播主持人、运营人员等角色,从三尺讲台到直播平台,他们背负着责任和担当,承载着使命和希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笃定前行。
       俞敏洪说,当他看到雨中的永定河一路开山辟路、砯崖转石,沿着大峡谷呼啸而下的时候,在他的心中激荡着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其实,当人遇到困难,精神上处于低谷的时候,把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让自己辽阔起来,你就会尽快地走出困境,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
       我一字不落的看完了这本书,书中描写的情景,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悟,时时萦绕在我的心中,好的文章总是魅力四射,会在你的心中洒下一片阳光,让我们的生命温暖、敞亮,同时充满希望。
       打开书的任何一篇,你都会被精彩的内容所吸引。书中那些充满智慧、激情四射的文字不断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按耐不住地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49

钟鼓楼——城市乐章最美的尾音

50

1
时至午后,晴空万里,清风拂面,北京的秋天美丽动人,这是最适合登高望远的时光。
走近鼓楼,这座宏伟的建筑像一位含笑的老人俯视着我,向我投来微笑的目光,我知道它有很多故事要告诉我。
登上鼓楼的台阶,台阶上的基座呈一定的坡度,在我面前好似时间的溪流刚刚流过的一面河床,平静、泰然,迎着巍然屹立的主体建筑扑面而来的是一首激荡人心的时间乐章。
时间追溯到1272年元朝,钟鼓楼始建于元大都都城之中,这座时间建筑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记录着日升日落、朝代更迭,也见证着华夏荣辱、百姓沧桑。小时候见过一张我的祖父在鼓楼前的黑白照片,时间大概是文革。炎炎的烈日下,他戴着一顶带网格的白色帽子,背抄着手站在鼓楼前,微笑着看着镜头。祖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根本没有时间给我讲一讲这张照片以及这张照片里钟鼓楼的故事。钟鼓楼仅留在了我对照片的印象里和想象中。
一层展厅采用现代灯光和音效技术,采用人机互动方式,戴上耳机,你的声音世界瞬间会穿越时间的隧道,突破历史的屏障,悄然步入历史某个时段里钟鼓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车轱辘在石板地上扎出刺耳的声响擦身而过;骡子打着鼻息拉着板车由远而近向你走来;修鞋匠扯着嗓门沿街吆喝“箍桶来!”。声音悠远,却仿佛就在眼前。我无法捕捉那个声音所驻留的时代,但我猜想,在那些嘈杂的人声当中是否有我的祖父,或祖父的祖父?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为这座千年古都带来了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自明清以来,北京的票号、钱庄、当铺,尤其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油盐酱醋的生意几乎全部被晋商垄断。当时流传着一句“哪里有麻雀,哪里就有山西人”的顺口溜。可见,山西人是北京不可或缺的人口力量,他们与本地人之间早已形成了亲密的鱼水关系。往来于北京和山西之间的晋商,历经百年,他们不仅创造着京城的繁华,同时也带来了黄河流域的文明种子,如一股涓涓细流在古老的京城汇聚、融合,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1

作为一个山西人,我站在那里,像我的祖父一样背抄着手,微笑着自豪了半天。
2
从一层展厅到二层击鼓厅,虽然只有两层,但是想要上去的话,是需要费些力气的。整个楼梯需要登60又9级台阶。60代表古代纪年的周期,60年一轮回;9代表九五至尊,至高无上。
登至高处,浮想联翩,回望来时路,60级台阶犹如人生的60个春花秋月,顿觉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让人万千感慨,与此同时,一种豁达和通透的人生境界骤然之间了然于心。
鼓楼之上,凭栏远眺,向南可见什刹海水波清浅,景山万春亭巍然屹立。这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延绵7.8公里构成北京城市的脊梁。自元以来,北京的城市的建设以中轴线为准,通过对城市的布局和规划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
击鼓厅内原有一面主鼓,代表一年,二十四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元、明两代的计时方法已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无法考证。从清朝开始,使用了时辰香的计时方式,击鼓定更,撞钟报时。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两个小时。第一个时辰为定更,每到定更就先击鼓,后撞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从二更到五更,就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休息。五更之后为亮更,则先击鼓后撞钟,表示起床时间己到。击鼓撞钟的方法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钟鼓各重复三次,共108响,这个数字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24节气和72个候(5天为一个候)。这种系统的报时方法融合了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朴素理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站在鲜红的更鼓面前,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活泼、喜气和热烈的浪潮。我仿佛听到群鼓敲起,鼓点阵阵,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我听到了四季更替,节气转换;我感知到了春雷夏雨,秋风冬雪。钟鼓楼的声音虽成绝响,但是它的存在已凝固成一种悠远之美,让我久久陶醉其中。

52

钟鼓楼到清代已经重修了很多次,它的报时功能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负责击鼓撞钟的銮仪卫从此被废止,钟鼓楼从此成为失语的沉默建筑。
我站在鼓楼下,回头仰望,鼓楼依然华丽、庄严。中国建筑史奠基人梁思成先生认为,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城市乐章,而屹立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就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尾音。

53

探访京西古道,倾听历史足音

54

很早就想去京西古道体验一下那段古老的历史了。前一段时间看了俞敏洪写的《在岁月中远行》,探寻京西古道的期望越发变得强烈起来,但由于各种事情的耽搁,一直没能成行。今天是十一长假的最后两天,如果不去的话,恐怕只好无限期地延长了。于是一大早就和爱人决定向西山出发。
京西古道横卧在太行山和燕山的怀抱,犹如人身上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门头沟区的崇山峻岭当中。从辽代开始,尤其是从元代开始,京西古道就成为连接山西、内蒙古与京城的“丝绸之路”。繁忙的古道,悠悠的驼铃,持续了千年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通往西部高原宽敞的国道相继建成,这些千年古道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功用,成为了历史的遗迹,当年繁忙的景象和驼铃声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了人们永久的记忆。枯藤老树昏鸦依旧,小桥流水人家不再。
我们从地铁换乘公交,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到了京西古道的景点。京西古道有很多条,我们选择了西山大道作为起点。西山大道是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西山大道东起三家店,横跨永定河,穿过琉璃渠村等村庄后到王平村为止,大约15公里左右,是众多古道中比较容易走的一条。
我们随着众人进入西山大道的起点三家店,经过一座大桥,桥的下面就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了。我站在桥头,只见脚下宽阔的水面悠悠荡荡,两岸的植被郁郁葱葱,清澈的河流犹如一条优美的巨龙,盘旋着游向远方的崇山峻岭。
永定河的上游是发源于山西的桑干河和内蒙古高原的洋河,两条河在门头沟汇合后称为永定河。永定河以前被称为“浑河”,经常泛滥,给下游老百姓带来很多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永定河的上游修建了官厅水库,永定河才真正成为一条造福百姓的河流。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沿途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永定河的水质受到污染,致使北京的饮用水受到威胁。2019年,国家启动专项工程,把位于黄河上游的万家寨水库的黄河水引入桑干河,官厅水库才得以水足库满,永定河的下游重新迎来了碧波荡漾、水草丰美的景象,像一股新鲜的乳汁缓缓地注入了北京。

55

我知道顺着永定河河谷有一条著名的铁路线,叫丰沙铁路,这也是我这次旅游希望参观的重要目标之一。也许是机缘巧合吧,当我站在永定河大桥上举目远望的时候,从远处一阵火车的汽笛声,只见沿着永定河的河岸驶来一列火车。我惊喜地意识到,这就是我期待一睹芳容的丰沙铁路线了。
丰沙线建于1952-1955年,连接北京丰台与河北沙城。由清末著名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当时因为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而被迫放弃。2016年,丰沙铁路线经过一次重大的改造后重新启用,成为北京铁路的一条交通大动脉,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
呼啸而过的火车穿山越岭,源源不断地把山西的煤炭运到京城,永不停歇地为这座千年古都的繁华输送着能源。这时我禁不住想到了我的那些在煤矿底下挖煤的同龄人和朋友们,我仿佛看到他们黑压压地挤在坑口的身影和被煤炭熏黑的脸盘,我熟悉他们的眼神和他们身上的汗味。一想到此,一股暖流瞬间温暖了我的全身。丰沙线承载着的绝不仅仅是煤炭,而是山西人民的深情厚谊。
进入古道的景区后,一直都是上坡路。我们爬了大约20分钟左右,就接近牛角岭关城了,这里最著名的历史遗迹就是蹄窝。只见在光滑的石头上印刻着很多的蹄窝。根据记载,牛角岭关城处蹄窝300余个,最深处有30厘米。牛角岭作为京西古道的重要通道,商旅往来不绝,马队、骡队、驼队川流不息,进香的民众也是一波赶着一波,从宽敞的通道和高耸的圈门即可窥见当时的繁华景象。深深的蹄窝里集满了雨水,清澈见底,我踩着脚尖轻轻走过,生怕有所惊扰。然而,在这安静的氛围中,我仿佛听见马蹄敲击石面发出的铿锵之声,所谓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我仿佛看见在黎明冉冉升起的太阳之下整装待发的商队。蹄窝是铭刻于石上的历史,是曾经的辉煌和艰难的不朽丰碑。
翻越牛角岭,下一个景点是参观玻璃栈道。要去到玻璃栈道需要乘坐10分钟左右的游览车才能到达。当我们向路人询问去玻璃栈道的道路时,有一个年龄大约在6-7岁的小男孩一边蹦跳一边告诉我们,说玻璃栈道的游览是骗钱的,根本不值得一看。我们看着小孩子一脸的天真,知道他说的是实话,同时也为小孩子的直率而感叹。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我们越来越成熟了,但是距离天真也越来越远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小男孩的话反而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于是,乘坐游览车往目的地驶去。

56

道路坡陡弯多,游览车沿着陡峭的盘山路往上攀爬。我的右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开车的司机是一位非常健谈的中年男人。我问他是否承包了这里的游览车,他说没有,他说这是他们大队开发的旅游景点,他是他们大队的社员。很长时间没听到公社、大队、社员等字眼了,我的心里不觉感到新鲜,同时也觉得分外亲切。其实和司机进行攀谈以及体验一下沿途的风景也是一种不错的经历。
到了玻璃栈道,我被这座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人行道路所震撼。隔着厚厚的玻璃,我的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这是否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也未可知,据说曹雪芹在门头沟居住过),我的身旁是刀削斧砍的悬崖峭壁,我的身后是视野开阔、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我的周围云雾缭绕,仿佛置身在云霄之上。此时此刻,我的心中猛然升腾起一种展翅欲飞,翱翔蓝天的冲动。
坐在栈道入口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年龄在60岁左右,皮肤黝黑,笑起来满脸皱纹,却很舒展,嘴里噙着烟斗,微笑着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我心想,如果这里是青埂峰的话,他也许就是空空道人了(渺渺真人也行)。能够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人,不成仙也要成道,我一边下山一边想。道路两旁安装了安全护栏,所以只要走路不看手机,一般不会发生致命的安全问题。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参观完了玻璃栈道后,过了牛角岭关城继续往南就是下坡路了,虽然是下坡路,但是估计到达王平村还有一半的路要走。考虑到我们的精力有限,剩下的古道就待以后游览了。
众多古老的村落犹如镶嵌在古道上的一颗颗明珠,都有着美丽的传说和故事等待着我去倾听。挺遗憾,这次未能参观马致远故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意境实在令人向往,如果不亲身体验一下,总觉得愧对人生;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的爨底下村,据说是明朝时期山西洪洞韩姓三兄弟奉命到此守关,逐渐繁衍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为京城居民周末休闲的首选之地,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这次出行,总的来说收获挺多,但也留有不少的遗憾,好比一副画中的留白,会继续让我发挥想象的空间。

57

返回途中,行至蹄窝景点,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歇脚,这里已经成为古道上的现代“茶棚”(京西古道上供商旅歇脚喝茶的地方叫茶棚,现在都已经废弃了,一路上我们没有发现)。附近的村民在此卖水和方便面和零食,为过往的游客提供服务。行至近处,从“茶棚”处飘来阵阵方便面的香味,我们已经饥肠辘辘,口渴难耐了。我和爱人一人一碗方便面,方便面的味道是如此的诱人,还没等泡好我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吃了。一边吃,爱人一边说,没想到方便面这么好吃,我也有同感。卖饭的村妇乐呵呵地招呼着众人,手脚不停地忙碌着,还给我们一人夹了一些她自己制作的榨菜,虽然味道一般,但我们心里感觉温暖如春,旅途的劳顿也消除了一多半。
一天的行程就要结束了,我们今天走过的古道很短,可以说是整个京西古道的一个小小的触角,其余的部分留待以后再来探访。我们坐在回程的车上,车窗外的夕阳慢慢地笼罩了西边的天际,美丽的西山一身黛绿,在我们的身后变得模糊起来,渐渐地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里。
再见西山,再见古道!

60

与小学老师裴民国不期而遇

61

俞敏洪说,在人的一生当中,特别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能够遇上一位好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列举了三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另外两个是政治老师和英语老师。他说他的政治老师比较爱省事,上政治课的时候就让他读报纸,两年下来,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原因的,无论是有心插花,还是无意插柳。
我的小学老师裴民国,在我的小学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前一段时间回老家,正好遇见了裴老师,时隔50多年,老师讲起当年的情形依然如数家珍;也许老师不知道,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对我的表扬,竟无形中成为撬动我人生的支点,从来都不知道学习的我,从那时起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拿起了语文书,坐在我家的火台上有滋有味地念了起来。奶奶见此情景,高兴的合不拢嘴,赶忙给菩萨烧香,在她的眼里,这算得上是我们家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了。
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读了一位优秀同学的日记,希望全班同学要以他为榜样,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学好数理化。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在我的日记本上用红笔写下的批语:要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我当时一直在想,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什么呢?任凭我咋想也没想出来。为了给裴老师交差,我就在日记本上胡乱写了几个潦草字来应付,而且还东倒西歪的。没想到,时隔将近50个春秋,人都很难认得了,老师还记得我那几个潦草的字。
与老师的不期而遇,让人感慨万千。看着眼前须发全白,身体瘦弱但精神矍铄的裴老师,禁不住回想起了我上小学时的他:高高的个子,宽厚的肩膀,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和面前的这个干瘦小老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竟,时光不饶人,他身旁的孙女也已成为母亲,而他的学生们都已两鬓霜白,儿孙绕膝了。
围在裴老师的身旁,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年龄。裴老师瞪着一双惊讶的眼睛,嘴里不停地发出呀呀的声音。我想是高兴也是惊叹,高兴的是他没有想到今天能见到这么多学生,惊讶的是他的这些学生们一个个都成了爷爷、奶奶了。而围着他的学生们纷纷挣着抢着说,“我的这点墨水都是您在小学的时候灌进去的”,把个老师乐的咧着嘴直笑。虽然小时候我们淘气不听话,但是现在却一个劲地讨老师好,哄老师高兴了!

62

裴老师带我们语文课,他讲的有多好,我是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的。那时候我的脑袋里全是操场边上歪脖子树上刚刚泛青的酸枣和水库里活蹦乱跳的青蛙,这些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勾引着我幼小的心灵。我的功课,包括语文在内学的一塌糊涂,裴老师对我失望至极,经常对着我摇头叹息。估计裴老师在判作业的时候,盯着我作业本上的那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不知发出了咋样的感慨。怨不得,时隔将近50年时间,他见了我的第一面还对我摇着头(条件反射),皱着眉头说我的字写的太潦草了。我能体会老师当时的心境。看着老师眼中的自己,感觉有一股暖流,弯弯曲曲地流淌在心里。
很多东西经过岁月的过滤,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种温情和爱。
裴老师教我的时间很短,小学毕业后我就到县城读中学了。时间虽然很短,却对我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写此小文,以作纪念。

63

       安静地写字,安静地欣赏,温润地过好每一天。每天触摸阳光的温暖,静静地欣赏挂在天际的秦时月,默默地诵读书墨飘香中的共婵娟,不知不觉间,一滴墨悄然坠入白纸间,开成了一朵思想的花。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