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
曲
之
美
一袭水袖丹衣, 一曲醉人惊梦
目录
二、、昆曲之美
四、昆曲的传承与创新
1.昆曲之美,美在唱腔
2.昆曲之美,美在兰花指间
3.昆曲之美,美在唱词
4.昆曲之美,美在服饰
5.昆曲之美,美在妆容
一、昆曲的简介
三、昆曲 文人艺术
一袭水袖丹衣
一曲醉人惊梦
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
明眸流转,裙裾飞扬
恍若穿越千年
三生石上
牡丹亭下
梧桐叶落
西风送别
道不尽的良辰美景
说不完的哀艳沧桑
这,便是昆曲
昆曲简介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三分春色描来易, 一段伤心画出难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生于南方,长于南方,浸润在江南的氤氲水汽和吴侬软语中,昆曲从皮相至骨相都是满当当的江南风情。
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昆曲之美,美在唱腔
“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着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如《牡丹亭·惊梦》,先后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调)、“山桃红”(越调)、“鲍老催”(黄钟宫)、“绵搭絮”(越调)。
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沈宠绥在《度曲颂知》中说,昆曲“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水磨调清丽悠远,听之足以荡人。一唱三叹中无论是闺阁闲愁、离人相思、兴亡之叹,都淋漓尽致,风情万种,檀板慢拍中,让人心魂摇曳,神思悠然。
一张口,就能听出几百年前的情意绵绵,痴狂爱恋。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你可见杜丽娘独立小庭深院,春光寂寂,潋滟了她眉间的二分寂寞,三分相思,五分无奈。
“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半行字是落命的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你可见马嵬坡上,三尺白绫牵住的岂止杨玉环柔白的脖颈,更是一个王朝的背影,一个帝王的无奈。
软糯的曲词里,景中含情,情中有景,轻轻读来,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昆曲之美,美在唱词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昆曲无他,唯一美字”。昆曲无疑是美的,它美于情真,美于意切,美于曲的婉转,美于词的绮丽。 600年来,五尺高台,那教人柔肠百转、心灵震颤的唱词,一字一句,唱出了风花雪月,道出了人生百态。今晚,以昆曲里的绝美唱词,温柔你的夜晚。
以《牡丹亭》为例,看昆曲唱词的典雅
昆曲之所以能成为“百戏之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唱词的典雅唯美。明朝时,唱词最为惊艳的当属《牡丹亭》。它将幻想色彩填入浪漫主义中,用跌宕迷离的构思,将杜丽娘情窦初开,反抗禁欲的模样描写得不能赞一辞。
其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怨、便凄凄惨惨无人念, 待打并香魂一片,守得个阴雨梅天。”更是成为千古绝句。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适应了抒情性和动作性都很强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
昆曲之美,美在兰花指间
双手捏起,一翘一点,行云流水中,藏着心绪的百转千回,恰似兰花般惊艳。
遥指远方,便成巍峨群山;轻点近处,便观荡漾碧波。指尖成峰,指间绕水,青山绿水勾勒出昆曲之美。边歌边舞,水袖抛舞,时而牵住离愁别恨,时而翻出满腔哀怨,时而绕出情思绵绵。舒展之间,道不尽的风致楚楚。
传统的昆曲服饰在刺绣、盘扣等的运用上也是炉火纯青,在针线运用方面,追求的是以极为精确的角度构成近乎完美的图案,不过度追求艳丽,追求的是“雅”和“韵”,雅和韵基本体现在传统纹饰如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等等意象上。
昆曲的服装正如同它的脸谱和表演,都不是写实的,而是远离真实生活,追求虚拟艺术,从而展现很强的形式之美。戏曲舞台上所展现的穷书生,是穿着体面的,并非一身穷酸气,反而有一种超脱世俗的书生气。大家闺秀的小丫环,穿得也并不寒酸,反而干净整洁光鲜亮丽。至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服装,更是美轮美奂。他们的服装是似是非是,重点追求形式美。
戏曲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创造优美的舞台意境,而服装是创造优美舞台意境的重要手段。戏曲服装堪称是“穿在演员身上的布景”,这种画面的意境美,乃戏曲独有。戏曲服装的美,让人为之倾倒,它之所以这样美,是因为中国戏曲是以写意性为基本美学原则的戏剧。
服饰中的细节,如扇子上、腰巾子上面的花草,笛子的颜色等,也会和衣服进行整体搭配。仕女的衣服设计的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这样更符合小丫鬟干练的性格。大家闺秀一般为下身宽裙,因为这样更符合大家闺秀端庄静雅的气质。戏曲服装的此种设计,清晰地展现了体型美和体态美。
昆曲之美,美在服饰
“
昆曲服饰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它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风格,又吸收了清装、旗装的服饰特色,同京剧服饰差异不是很大,是以红、白、蓝、黄、黑、紫、粉等颜色为主色,色彩十分鲜艳热闹。昆曲服饰的颜色与我们正常生活中所见的略有不同,红色是枣红,黄色是明黄,黑色是偏暗的黑,白色是淡的五彩,绿色则为深绿与粉绿,蓝色是靛蓝,紫色是灰紫。
“
昆曲之美
美在妆容
昆曲传统妆容分两大类,即生旦的妆容与净丑的妆容。通常生旦的妆容表现肤色白净、红润,面貌端正俊秀的特点,所以统称为“俊扮”。凡俊扮以外的妆容皆属丑扮,又称“涂面化妆”。这一类妆容的特点是用色彩将原来的面目涂上规定谱式的夸张图案。
昆曲演员在后台扮妆角色,称为扮戏,又称扎扮。其步骤为先作脸部化妆,称为“上彩”,然后戴网巾,后扮角色必须同时吊眼睛,其间包含发式的处理:旦角须贴片子,梳大头;生、末,净、丑等角色戴水发或发帚、鬓发等,然后系水纱。化妆完毕后再穿彩裤,穿布袜靴鞋,戴盔帽,穿服装。
旦
丑
昆曲 文人艺术
昆曲是一种高度文人化的艺术,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从事昆曲剧目创作的剧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是昆曲《牡丹亭》的一个曲目。作者为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游园惊梦
《玉簪记》
是明代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戏剧),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
《长生殿》
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全剧共五十出。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
《牡丹亭》剧照
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讲述了淳于棼梦入蝼蚁之槐安国为南柯郡太守的故事。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新编剧目有《南唐遗事》《偶人记》《司马相如》《班昭》等。
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桃花扇》
《南柯记》
“
作者:杨凤一
把握时代进步的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的期待,以饱满的热情、独特的视角、卓越的手法、个性的表达点亮观众和创作者心灵的明灯
如何创作文艺精品,如何为时代汇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如何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应是每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昆曲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如今,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好的昆曲作品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应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如同引路的火把,点亮心中的明灯,启迪思想、温润心灵。在创作中,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让昆曲艺术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时代精神的内涵博大丰富,艺术关注时代,随着时代脉搏跳动,对于当下的回应和长远的启迪也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昆曲的传承与创新
昆曲艺术,在传承中创新
在书写时代、观照生活的精品创作中,主旋律题材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但主旋律不等同于墨守成规。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北方昆曲剧院创排了大型昆曲作品《飞夺泸定桥》,在充分挖掘历史的同时赋予作品更加年轻化的创作语境,并将交响乐与合唱融入其中,形成了丰富的视听体验。对主创与演员而言,排演这部戏也是一次心灵的涤荡。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与当年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们是跨越时代的“同龄人”,这次排演也是一次以青春致敬青春的历程。昆曲《飞夺泸定桥》让观众感受到了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引发了观众对红色题材戏曲作品的热情。这部作品也走进部队、走进学校,受到众多年轻观众的喜爱。
主旋律作品的创作,要采用艺术化、个性化、创新化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当下传播语境,紧抓主流受众群体,增强年轻一代的共情力和认同感。抗击疫情期间,有许多令我们肃然起敬、热泪盈眶的人和事,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身上闪耀的英雄光芒。去年,北方昆曲剧院的青年主创和演员们创排了戏曲元素话剧《逆行者》,以一名平凡的年轻医护人员为主人公,以她的故事讴歌那些“最美逆行者”。生动的细节刻画、细腻的个体叙事和情感互动,实现了与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面对新征程、新变化,每位文艺工作者都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把握时代进步的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的期待,以饱满的热情、独特的视角、卓越的手法、个性的表达点亮观众和创作者心灵的明灯,塑造主旋律作品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昆曲,
辗转流传600余年,
一次次场景变换,
一年年的人物变迁,
残破的工尺谱,
雅致的戏服,
悠扬的笛声,
依旧残留着风雅之美,
然而这声音太柔太细,
以至于快要被历史遗忘。
但是一旦拉开昆曲这扇门,
人们就会惊叹一句: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制作:王冰艺
200074140312
20汉本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