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1研荟杂志

电子杂志行业2021-12-05
1184

沐初冬暖阳
享个园悠闲时光

秋去冬来,银杏叶又黄满了树
日子总是起起落落
愿你做个规律生活的人
有直面困难的勇气
也有心疼自己的温柔

目录/contents

开学典礼
研究生毕业典礼

04
07

龙江工程师

10

日新月异

哈工程研发智能监测系统为我国首艘万吨级海巡船做“私人医生”
“悟空号”AUV 再创潜深纪录!

15
16

别出心裁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
我校在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佳绩
170多所高校研究生齐聚哈工程比拼能源装备创新设计
关于竞赛,你不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21
23
24
26

学术不端

什么是学术不端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
案例警示

41
42
43

见贤思齐

榜样力量-李殿璞
徐润泽:不同凡响的励志男孩

3437

作育人材

遇见军工

      “未来三年,你们将会经历‘溶解’-‘沉淀’-‘除杂’-‘结晶’的成长蜕变。”“和我们一起去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守护好海洋国门。”……9月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和4000余名研究生的第一次见面,各学院负责人“金句”频出,既概括了学科特色,又点燃了同学们对未来的憧憬。
      典礼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哈工程党委副书记夏桂华主持。升旗仪式后,校长姚郁对新入学的4114名硕士研究生和678名博士研究生表示欢迎,并希望每一位研究生在求学的道路上争做创新的先锋力量,敢于质疑,敢于探索,

      9月5日上午8:30,哈尔滨工程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以线下线上方式在哈、青、烟同步举行,40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参加典礼。

开学典礼

>>>>>>

     典礼开始,首先举行升旗仪式,全体起立,伴随铿锵有力的国歌,向鲜艳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遇见军工

敢于突破。他表示,争做创新的先锋力量,要牢记“国之大者”,“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爱国就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希望研究生们做一个心怀“国之大者”的工程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争做创新的先锋力量,要追求“至真至善”,“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创新的前提是至真、至善,希望研究生们牢记校训,围绕国家的迫切需求深入科研学习工作,集中精力围绕专注真问题,于每一篇文献,每一次调研,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推演,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不断解锁新技能,勇立于新时代的潮头;争做创新的先锋力量,要练就“执着坚韧”,希望研究生无论是查阅资料,做实验,还是搞研究,写报告都要沉稳踏实地做事,不放弃、不浮躁、不懈怠,用足够的耐心和韧劲把研究推向深入,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在通往梦想的路途上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努力抵达不一般的境界。

      动力学院教授王忠义代表教师致辞,对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砥砺奋斗、厚植家国情怀,服务国防建设与国家需求;二是实事求是,严谨求学,打好做学问的基础;三是练就阳光心态、塑造坚强人格,直面压力挑战。

      数学学院张庆迎代表新生发言。她表达了青年一代将家国情怀融入学术理想的追求,并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勇于开拓,具有对知识的探索之心;二是博采众长,秉持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三是锐意进取,坚守对责任的担当之心。

     从航母潜艇到邮轮潜器,从港口航道到海岸工程,从深邃海沟到寒冷极地,在船舶工程学院,你所有关于船海的梦想都能实现。

     和我们一起去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守护好海洋国门,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领略高维电磁空间神秘风采,迎接构建军事智能系统的挑战,顶天立地,上天入地,都看八系。

船舶工程学院

水声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校于3月30日和6月25日分别举行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2021届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

毕业典礼

>>>>>>

       在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姚郁为王路阳博士进行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就成了人们频频点赞的最美风景。

当校长姚郁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学生
有些意外的同时
蹲下来为该学生拨穗
还帮他扶正了轮椅
对着镜头二人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一个提前出院也要参加毕业典礼的博士
一个单膝下蹲为毕业生拨穗的校长
这两个灿烂的笑脸
成了毕业季最美的风景

       这位坐轮椅参加毕业典礼的博士生是哈工程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王路阳,今年是他在哈工程就读的第十个年头。
       6月3日,做科研的王路阳又忙到了深夜,半夜回宿舍时不小心摔倒,造成左腿踝关节骨折。为了能参加毕业答辩,他打完石膏就匆匆返回学校,并将手术推迟到了答辩之后。

毕业典礼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特别感动,感谢校长!

      “我开始很激动没有注意到校长为我单膝下蹲,后来发现的时候真的非常感动也很感谢校长,校长的平易近人和对学生的爱护让我感觉非常暖心。”王路阳说,在哈工程求学的10年,一直能感受到哈工程教师们对于学生们的关心和照护。

“未来,我将继续服务国防,
努力报效国家,为母校争光。”

       两年前王路阳的母亲过世了,王路阳肯定地说:“我知道她特别想看到我学成的那一刻,虽然她如今不在我身边,但是毕业典礼我一定要参加,我也要接过母亲的接力棒,继续为国防科研事业做贡献。”

       “这次毕业典礼对我来说太重要了。”王路阳说,自己的母亲就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7级7系的学生,毕业后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母亲一直是我的偶像,受她的言传身教,能来到哈工程学习,投身国防科研事业,也是我的梦想。”

龙江工程师学院揭牌!
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启动!

     9月5日,在教育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落实建设的龙江工程师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暨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启动仪式在校启航活动中心阳光大厅举行。

     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唐继卫,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傅建奇,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赵国刚,黑龙江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一级巡视员李东民,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丁雪梅,及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姚郁共同为联盟点亮徽标。

      在教育部、工信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与信息化厅、省人社厅、省自贸区哈尔滨片区管委会、牡丹江市人民政府、鸡西市人民政府、13家龙江优势工科高校和38家重点制造业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下,孙东生与斯泽夫共同为龙江工程师学院揭牌。

      孙东生等与会领导分别为联盟理事长赵国刚,常务副理事长李长福、姚郁、丁雪梅,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代表颁发聘书。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林志主持会议,全体在校校领导出席会议。

       傅建奇在致辞中表示,龙江工程师学院适应时代发展、面向产业急需、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主题好、模式新、内容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的有力举措,是学校扎根龙江、服务龙江,向龙江培养输送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之举。希望学校以龙江工程师学院为平台和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助力龙江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养产业急需高层次人才,有力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走出一条围绕产业急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路子。

       黑龙江省教育厅督学、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长福宣读服务东北振兴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宣言。联盟宣言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四为方针,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东北振兴发展需要;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打造研究生培养龙江品牌和高等教育标杆;三是推动区域融合,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四是探索开放融合,助力国家对俄乌全方位教育科技合作。

       姚郁代表学校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工业经济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依托龙江科教实力、军工制造业基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激发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指导高校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东北振兴适用人才上发挥积极作用。学校作为扎根龙江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国家需求和龙江振兴责无旁贷,龙江工程师学院作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积极探索,旨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通人才链、填补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打造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今后,学院将紧扣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紧密对接龙江“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搭建校企合作产教平台、助力龙江全面全方位振兴三方面重点发力。

       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由省委省政府组织发起,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哈工大、哈理工等省内高校,以及中国一重、哈电集团、哈飞、703研究所、航弹院、东北轻合金、哈焊院、新光光电等省内高端智能装备企业共同落实成立。秘书处设在龙江工程师学院。联盟将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龙江工程师学院发展、解决阻碍校企深度协同的“堵点”和“痛点”,以“开放协作、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原则,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密切聚焦制造企业的技术与人才需求,通过体系构建、标准制订、机制建设、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龙江重点企业转型升级、重大军民成果双向转化、对俄对乌全方位合作等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创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落实国家重大创新任务、完善校企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树立一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育人运行模式,加快培养龙江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推动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科技前沿 | 
哈工程研发智能监测系统为我国首艘万吨级海巡船做“私人医生”

      日前,我国首艘万吨级海事巡逻船“海巡09”轮在广州南沙列编,该轮配备的船舶结构智能监测和辅助决策系统由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所任慧龙教授团队研发。

       “海巡09”是我国目前吨位最大、装备先进、综合能力强的海巡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为了实现“海巡09”的智能船体结构,必须要装备一套能够结构健康状况自我检测的智能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所承担了为“海巡09”定制船舶结构智能监测和辅助决策系统的科研任务,“虽然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已有多年,但为了给我国吨位最大、装备最先进的海巡船‘量身定制’,工期还是很紧张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周学谦教授介绍。

       团队通过植入的硬件传感矩阵,运用船舶参数识别技术和强度评估理论等技术和方法,攻克了海量数据实时处理与分析、多级系统间交互、故障诊断与决策、软硬件集成、系统构架与工艺匹配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对船舶或海洋平台上的重要结构及薄弱部位进行实时监控。

      “系统可实现对船体进行全寿命监测,自动进行健康体检。”周学谦介绍,该系统可通过监测数据对当前海况下船体与海洋平台结构强度进行评估,对疲劳寿命进行预测,并根据船舶航行工况和结构响应特征,给出驾控决策和维护建议,具有砰击识别、故障诊断、强度评估、监测预警、辅助决策等功能。

      该系统顺利通过海试,保证了“海巡09”的如期列编。据悉,该系统软硬件系统的装船设计方案已应用于多艘高科技船和高性能船。

“悟空号”AUV 再创潜深纪录!

初冬暖阳万物藏
岁月沉香悦时光

       10896米!我校科研团队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于当地时间11月6日15时47分,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万米挑战最后一潜,再次刷新下潜深度纪录。

       10月至11月,作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单位,我校“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UV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携“悟空号”全海深AUV,继年初创造了7709米的亚洲深潜纪录后,再战马里亚纳海沟,完成4次超万米深度下潜——10009米、10888米、10872米和10896米,超过国外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于2020年5月创造的10028米的AUV潜深世界纪录,并顺利完成海试验收。

  •  “悟空”勇探“龙宫”揭开万米海底神秘面纱

      “悟空号”AUV,万米深海的“独行侠”,它带着哈工程人海洋强国的梦想与热望,独立自由遨游深海,紧贴海底航行探测,实现远距离水声通信无阻,探索海底深处的无穷奥秘。
      在万米水底,“悟空号”AUV采集到十分珍贵的深渊海底图像与视频。在近海底1~2米定高航行探测中,“悟空号”水下摄像机拍摄到了疑似潜水器拖痕等人类科考痕迹。
      经海试现场专家组考核测试,确认任务书相关指标均已达到验收要求,通过海试验收。

  •  “悟空”勇探“龙宫”揭开万米海底神秘面纱

      10月25日下午,伴随着阴雨,曹建副教授拉出脱缆销,“悟空”号AUV顺利入水执行首次下潜任务。
      李岳明副教授在驾驶台,通过我校研发的全海深USBL时刻关注“悟空号”AUV的位置与深度。曹建、张文博、纪晓峰与实验部人员布放声呐吊阵,建立水声通信链路。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等待,USBL跟踪显示AUV深度不再增加,水声通信上传信息显示深度超过10000米,表明“悟空号”已抵达万米深海,所有相关系统工作正常。
       晚9点多,薄雾笼罩的黑沉沉的西太平洋波涛汹涌,哈工程科研团队4名成员望眼欲穿地盯着漆黑的海面,焦急地寻找已完成首潜10009米的“悟空号”的身影。

       为寻找“悟空”AUV频闪灯的光点,船长关闭了驾驶台的灯,大家的心跳声和海浪拍打声显得格外清晰。
       终于,海水中涌动出淡淡的光团,“悟空”回来了!李岳明副教授最先发现了首潜凯旋的“悟空号”,它在上浮到水下100米的时候自动打开了水下灯,灯光照亮了漆黑的海面,犹如一朵盛开的白莲。
      团队成员焦急期盼的心瞬时化为一股成功的狂喜,为了这来之不易的一刻,大家已经等待了太久,付出了太多。
      面对漆黑的夜晚、2.5米高海浪,曹建克服恐惧,穿上救生衣坐上小艇接应深夜归来的“悟空号”,为它挂上回归母船的“生命之钩”。
       团队成员们凭借娴熟的回收技能,战胜海浪、战胜黑夜,将“悟空号”AUV顺利回收后,随即进行了冲水清洗、下载数据、检查系统等一系列工作,待大家收工时已经是26日凌晨1:00。

  • 配有“顺风耳”“悟空号”独立畅游万米海底

      “悟空号”AUV是否可以独立畅游万米海底?科研团队“艺高胆大”地对“悟空号”进行了“拉距测试”,即在“悟空号”AUV下潜到万米水底执行水下自主作业时,母船驶离11公里,母船不再对“悟空号”进行任何监控、发出任何指令,“悟空号”AUV仍然可以正常完成所有工作任务。这表明,“悟空号”AUV已具备不需母船伴随、支持,独立畅游万米水下自主工作的能力。

      装有高速水声通信系统的“悟空号”AUV在万米海底畅游期间,在与母船直线距离超过15公里的深海中,仍可准确传输状态信息给母船上的科研团队,实测上行峰值通信速率2003kbps,数据包接收正确率超过93%。

     “悟空号”实现独立畅游海底的背后,是团队成员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共同努力的结果。为确保“悟空号”第二天按时下潜并实现长距离高速水声通信,张文博和纪晓峰通宵对声呐吊阵电子舱的软件及硬件进行完善升级。

  • 四载圆梦总师赋诗咏怀

      “悟空号”AUV总师、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晔教授在“悟空号”AUV万米海试成功之际,即兴赋诗,表达了哈工程人为海洋强国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心:

万里海疆万里星,万米深水万米情。
直捣龙宫戏定海,神针未取不撤兵。
四载凝神铸铁志,五方联手汇雄英。
七探洋底圆痴梦,八杯烈酒映豪情。
先生遗志心头烙,热血丹心海万倾。
幸得上下左右助,喜迎东南西北风。

      “悟空号”AUV万米海试成功,在“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征途中,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对于我校科研团队来说,星辰大海的征途永无止境,他们又站在了为海洋强国事业的新起点,继续不懈努力、奋勇向前!

  • 丹心铸剑 排除万难赴深海

       在疫情影响和国内科考船始终未获外方许可进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情况下,“悟空号”AUV项目组仍然为远赴重洋做着不懈的努力。在团队成员赴三亚进行万米超高压环境压力测试时,项目组接到了让大家喜出望外的好消息,“探索一号”科考船终于获批进入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域开展科考工作。但登船名额只有4人,这意味着4人将完成整个AUV的全流程工作,AUV的成熟度和工程化水平也将接受挑战。经过紧张的备航,4名队员顺利登上奔赴马里亚纳海沟的“探索一号”科考船。
       无人无缆潜器技术研究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传统优势科研方向,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悟空号”全海深AUV寄托着哈工程科研团队“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的光荣与梦想,大家克服疫情反复给项目海试验收带来的重重困难,顶着种种压力迎难而上,终于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世界最深海底留下中国印记。

       科研团队成员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海试机会,为保证“悟空号”AUV万米海试成功,大家对每一次试验都进行详细的复盘、分析、检测、升级并制定多项预案及相应解决方法,经常加班到凌晨。有一次,为了排查“悟空号”AUV动力电池是否存在故障,李岳明副教授和曹建副教授对电池进行拆解检测,为了避免发生危险,两位老师就像进行一台精密手术一样,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拆解。团队就是这样以敢为必成的信心,发挥创新拼搏的科学精神,保证了海试的圆满成功。

创新实践大赛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由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面向全国在校研究生开展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该系列大赛自2013年开始,旨在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营造研究生创新良好氛围,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2021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包括十大赛事: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等。

     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

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

术发展战略联盟共同主办。
       大赛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城市主题,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为进一步服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促进集成电路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根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工作安排,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组委会决定举办“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旨在成为研究生展示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舞台,进行良好的创新实践训练的平台,为参赛学生提供知识交流和实践探索的机会。

创“芯”大赛

我校在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佳绩

       近日,“兆易创新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落下帷幕,我校从全国2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120支队伍、15300余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及各类奖项共22项,其中技术类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全国商业计划书三等奖1项。其中,信通学院侯长波老师指导的《电磁狼群--智能分布式协同通信干扰系统》进入全国TOP10。我校获技术类一等奖数量及奖项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一。

       近两年,学校连续两次承办东北赛区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赛事组织工作获竞赛秘书处高度评价。本次大赛我校共组织138支队伍报名参赛,涉及动力学院、智能学院、水声学院、信通学院和物理学院等院系,其中21支队伍进入技术类决赛。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竞赛以“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提高素质、强化实践”为宗旨,

自199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五年,现已发展成为电子类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团队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成长的有效平台。本届竞赛于2021年4月正式开赛,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5000多支队伍、15300多名研究生报名参赛,经过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上海、华南、西南8大分赛区的激烈竞争,共有427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于2020年8月展开线上角逐。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引导广大研究生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机器人科技及其转化成果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招才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决定共同举办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大赛决赛拟于2021年8月中下旬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

       在飞行器技术创新方面,为着力增强广大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切实培养和发掘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根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工作安排,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决定举办“飞鲨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

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电子设计竞赛

      人工智能已进入工程化应用的重要窗口期,我国通过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开展人工智能“揭榜挂帅”等一系列举措,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发展。
      2021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联合举办“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暨全球(深圳)生态峰会”系列活动。该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以开源框架为代表的AI核心产业链竞争力,加速提升人工智能在各行业中的赋能作用,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170多所高校研究生齐聚哈工程比拼能源装备创新设计

       11月20至21日,“杰瑞杯”第八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大赛吸引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70所高校5339名学生参赛,共提交作品1261项,创高校数量和参赛人数新高。经过激烈角逐,共评出一等奖39项,二等奖81项,三等奖235项。

       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旨在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围绕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打造研究生创新交流实践平台。参赛队伍围绕海洋能、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等高效开发利用装备展开竞技,支撑“双碳”战略实施,服务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源机构优化等未来重点领域发展。目前,大赛已成为广大研究生踊跃参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组织,装备行业广泛认可的国家级、高层次重要赛事。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姚郁致辞表示,本次创新设计大赛对于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国家能源装备业创新发展,满足国家装备制造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哈工程将以此为契机,建设能源装备类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希望同学们在竞技比拼、切磋交流的同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专业特长,创造更多高水平作品,争当能源装备行业的先行者、领头羊,为突破“卡脖子”技术贡献更大力量。

       据介绍,哈工程在历届“杰瑞杯”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与一等奖,在非石油类高校中成绩最佳。在本届大赛中,哈工程共有57支队伍报名参赛,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来自船舶工程学院的《海洋风电塔筒水下检测机器人》、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的《近零排放液氨相变冷却式动力系统》、机电工程学院的《水下高压软体仿生手及精细液控系统》和《全电式水下生产系统闸阀执行器》获得一等奖;来自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的《氨燃料高效燃烧发电装置》、来自机电工程学院的《深海水下长期视频监测系统》和《自重构大型油气储运装备焊接变位装置》、来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体式石油天然气份额测量装置》获得二等奖。

       烟台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猛先生向晋级决赛的同学表示祝贺,“创新型人才”是决定企业甚至决定行业未来的决定性资源,希望通过“杰瑞杯”调动全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潜能,为国家能源领域输送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雪梅致辞表示,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为能源装备领域研究生的创新实现提供了一个活跃的平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愿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为抓手,共同推动助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黑龙江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孙世钧在发言中表示,希望本次大赛的参赛成果能够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希望参赛的同学们成长为未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关于竞赛,你不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多支队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刊邀请到了五支优秀的研电赛参赛队伍,与读者分享关于竞赛“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团队介绍

  • 电磁突击队

作品名称:“电磁狼群”-智能分布式协同通信干扰系统
作品特色:
      作品集信号侦察,识别,定位与干扰于一体,实现认知电子战设备的集成化发展。分布式系统可灵活配置,适用场景多元化。服务于国家“作战装备智能化”,“推进部队信息化作战水平”等军队改革需求,应用前景广阔。

  • Dream-Boom队

作品名称:油田无线智能注水装置研发

作品特色:
      针对油田精细注水作业需求,结合课题组在有耗媒质中电磁场传播理论及工程实践方面十余年的积累,联合石

油工具厂、油田等进行合作技术攻关,创新性的提出了智能无线精细注水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提高油田注水的针对性和精确性,

充分挖掘各油层潜力,从而实现精细注水提高石油采收率。

  • 工程烟雨队:

作品名称:灵眸:无人设备智能化管控平台
作品特色:
       1、基于深度复数残差网络的信号检测识别
       2、图像-电磁协同跟踪与轨迹匹配融合
       3、未知设备的协同侦测识别与特征库构建

  • 声扬科技创新团队

作品名称:高分辨无人自主多波束测深声呐
作品特色:
      本作品主要解决无人平台海底地形地貌高分辨、高精度自主探测问题。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参数指标为国内最高、国际领先:波束宽度0.5°×0.5°@400kHz、最大波束开角165°、具备地形质量在线实时评估和多参数智能控制能力。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高性能数字处理平台保证了声呐信号实时处理及大数量传输能力;提出的专家系统模型及自主化参数控制方法保证了无人条件下系统的稳定可靠工作;接收阵幅相一致性自动校准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质量。本项目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水面及水下无人平台搭载开展海底地形地貌、水下目标探测等领域。

  • 云涯浩渺队

作品名称:航空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应用系统

作品特色:
      “航空大数据采集与应用管理系统”由ADS-B信号采集与分离模块,安全认证模块,数据展示界面模块以及数据分布式存储查询模块构成。具有端到端无损交叠信号分离,高灵敏度开放式认证识别,个性化多维化航空器信号数据展示以及高并发分布式数据柔性重构等功能。本作品可构筑航空数据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紧密服务于中国民航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

你们团队在这次电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参赛的过程中什么事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什么意义?

经验分享

  • 电磁突击队

       我们的作品系统相对庞大,设备众多,实验测试场景也需要宽阔的地方。为了在调试过程中排出其他干扰因素,我们选定在军工操场进行调试。而军工操场在距离我们实验室近1公里的位置。每次调试,仅仅是把东西搬过去再摆好就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而此时还要顶着疲累进行调试。有一天多云,天气尚好,我们又去军工操场调试。我们把设备搬了过去,在布置设备的时候,有一只小柴犬一直好奇地围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看他可爱的样子,抹去了搬运和布置的劳累,我们还为他拍了一些照片。而哈尔滨的天气变化无常,刚刚测试一会,天就下起了小雨,我们来不及收拾设备,把仅有的雨伞都给各个节点的设备撑上。而我们在跑来跑去的过程中,早已淋透。我们处理好设备后,跑到了一旁的小卖铺门口躲雨,此时我们都已经冷得发抖,刚才的小柴犬也不知何时消失了踪影。这时小卖铺的姐姐热心地拿出了一些衣服递给我们,我们连连道谢。后面雨过天晴,我们继续调试。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记不得当时姐姐对我们说了什么,可是那件衣服带给我们的温暖却始终无法忘怀。这也鼓励我们继续坚持,走到最后。

Q:

A:

  • 云涯浩渺

       小组成员在民航大数据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首先,我国高性能监控数据采集设备基本由国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没有实现自主可控,监测数据也被国外掌控,国产监控设备精度不高;其次,由于航空态势的不断复杂化,获取的航空数据时间尺度大,空间跨域大,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支撑,这对没有计算机相关背景的小组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遇到的困境,小组成员大量查询并翻译相关国外民航相关文献,攀爬哈尔滨市各处高楼接收民航信号验证相关结果,并前往全国各地多家互联网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请教大数据平台建立经验,最终在全体组员的努力下设计出了“航空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应用系统”。
       对参赛成员来说,在比赛期间磨练了刻苦钻研的意志,夯实了理论技术与实践能力,对于学术科研素质是一种提升,对于国家社会而言本作品有望构筑航空大数据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当得知比赛获得一等奖时,您和团队有什么感想?

Q:

  • Dream-Boom:

A:

       在刚获知比赛结果的时候,团队成员都很激动,也很欣慰自己这几个月的成果得到了认同,同时也很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在比赛过程中给予了我们极为详细的指导以及各种极大的帮助,同时我们的学校与学院也我们创建了便利的学习和比赛环境。

  • 云涯浩渺:

      得知比赛获奖后的第一刻,内心十分兴奋,这是因为我们的作品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审老师的认可,同时感到十分欣慰,终于近半年的刻苦钻研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望成为解决国家航空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实际应用作品,兴奋与欣慰之余,心中更多的是感恩,首先感谢指导教师林云的耐心指导,感谢队员的精诚合作,同样感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积极支持与研电赛组委会提供的平台。

  • 电磁突击队:

      当得知我们获得的是国家一等奖时,我们团队所有队员都非常惊喜,转而感觉很释放,最后有感觉很欣慰。惊喜在这个成绩非常难得,能获得这份成就既意外又喜悦。这个作品经历了校赛、省赛、国赛多轮打磨,历时5个月,其中我们也曾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连夜作战,我们坚持不懈完成了比赛,交出了一份让老师和我们自己都满意的答卷,感觉尘埃落地的放松。最后想到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自己也从中收获颇丰,对自己的成长有着欣慰之感。

能简述一下作品的准备周期么?

经验分享

  • Dream-Boom:

       在确定好参赛作品的方向后,我们大概花了1个月时间探讨其实现方式,并且进行各种材料的准备,之后的2-3个月就是我们的设计、调试、加工过程,随后1个月我们又进行了油田实地测试,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们的参赛作品。之后便是我们技术论文的撰写、答辩演讲PPT制作、展示视频录制等工作。当然,参赛作品的完善一直是穿插其中的。

Q:

A:

  • 电磁突击队:

       这个作品我们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准备,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对方案进行了详细设计,最终确定了电磁信号识别,辐射源目标定位,干扰资源分配以及特征集灵巧式干扰四个关键算法,从设备的选型,采购,到关键算法的仿真,再到最后的作品打磨,总共历时5个多月。

可以对团队作品的设计灵感、设计亮点和应用前景做一个简单分析么?

Q:

  • 工程烟雨

A:

      目前军事作战愈发智能化,而无人设备作战作为智能化作战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小型化、多功能、隐蔽性强的无人设备被广泛应用于非合作作战场景中进行电子侦察、情报获取、远程打击等任务,对无人设备进行智能化侦测,构建设备特征数据库,识别未知设备在智能化反侦察作战中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光电侦测与基于无线信号的电磁侦测技术可实现无人设备的跟踪定位,从而实现反制及管控。但在实际复杂的工作场景中,图像可视距离短,无法准确侦测识别隐蔽性强的设备,电磁环境复杂,电磁侦测干扰较多,无法准确判别目标设备。基于以上背景本作品研制了图像-电磁协同的无人设备智能化侦测干扰平台,可实现对未知设备的实时侦测,数据管理与干扰反制。
      服务于国家“作战装备智能化”,“推进部队信息化作战水平”等军队改革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该系统集图像目标检测,信号侦察,识别,定位与干扰于一体,实现认知电子战设备的集成化发展。

  • 声扬科技创新团队

       本作品主要解决无人平台海底地形地貌高分辨、高精度自主探测问题。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参数指标为国内最高、国际领先:波束宽度0.5°×0.5°@400kHz、最大波束开角165°、具备地形质量在线实时评估和多参数智能控制能力。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高性能数字处理平台保证了声呐信号实时处理及大数量传输能力;提出的专家系统模型及自主化参数控制方法保证了无人条件下系统的稳定可靠工作;接收阵幅相一致性自动校准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质量。本项目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水面及水下无人平台搭载开展海底地形地貌、水下目标探测等领域。

  • 云涯浩渺:

      我们从去年10月份开售筹备本次竞赛,结合我们团队在前期项目中的工作和主要贡献,我们选择了民航大数据和民航安全这个领域作为切入点,设计研发了本次参赛作品。
     7月份课程结束之后开始专心准备电赛,7月末8月初全力准备比赛作品,并开始撰写作品相关材料,赛前一周作品硬件基本不做修改,进行软件优化与材料完善。

  • 声扬科技创新团队:

      孙杨:我是保研到本校的,在正式入学的前2周(2019年8月)就开始对作品的硬件方案进行的仿真分析,经过方案对比、打板调试、程序编写、实验室联调、水池调试等步骤,于2021年1月初开始外场实验,经过半年左右的外场实验,最终顺利完成了本作品。

与其他学校的强敌竞争,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是否遇到很棘手的事,可以举个例子,最后怎么解决的呢?

经验分享

  • 工程烟雨:

       答辩的时候,外校同学准备充分,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包括站位都有小的设计,整个答辩展示的效果很好,我们一开始没有注意到这点,省赛的答辩环节感觉发挥的不是很好。国赛答辩的时候,我们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精心设计,明确分工,精准把握,最后展现出来的效果相比前一次有了很大提升。

Q:

A:

  • Dream-Boom:

       对于其他学校优秀的参赛队伍来说,我们一直秉持着一种交流学习的心态,时常感叹于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各种巧妙的创意。
对我们的参赛作品来讲,通信方式上的选择我们费了很大的功夫,如何实现高电导率下的无线数据传输很是棘手。后来我们广泛的查阅资料以及结合课题组10余年的工程项目积累,我们结合井下结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电磁耦合方式的无线井下数据传输方法。

作为一支参加电赛的优秀团队,你们有什么建议和经验要分享给未来参赛的队伍?

Q:

  • 云涯浩渺:

A:

1. 充分调研,找好选题切入点:广泛调研,结合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归纳行业存在痛点问题,针对性提出方案确定切入点;
2. 赛前充分准备,注重硬件设计:研电赛对硬件设计部分要求较高,赛前需要结合自身能力等因素选取可靠方案,在理论上广泛阅读文献,熟悉各项待实现功能,包括限制条件、性能等;
3. 融合领域前端知识,争做创新突破:在做好基本性能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软件设计算法,提升突破,增加作品创新点与亮点。
4. 多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指导教师在大赛作品设计、创新纬度、展示呈现等方面有着丰厚的竞赛指导经验,参赛队员需要与指导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虚心请教、及时反馈问题。

  • 电磁突击队:

1. 合理的选题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参赛题目要从实验室一贯的研究特色出发,同时综合组内队员的研究方向,针对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来选定。
2. 明确的技术方案是前进路上的指引。在选定题目后应首先确定各个环节的技术方案,设计过程要尽可能详细清楚,避免后面出现自相矛盾或失配的情况。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这将是整个杯赛过程中的明确指引。
3. 明确分工是稳步进行的保证。分工要结合团队中每个队员的优势,分工协作,能力互补,队员间紧密结合。经常集中讨论,有问题互相帮忙,确保在计划的时间完成阶段任务。在取得阶段性进展后,需集中讨论,确保准备工作不偏离研究方案。
4. 研电赛的时间紧任务重,每个队员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认真落实,团结互助,努力坚持。参赛过程,不仅是对自己已有能力的发挥,也是对自己潜力的开发,思维的锻炼,心智的磨练,科研能力的提升的过程。我们坚信,只要团员之间相互鼓励,积极认真,坚持到底,我们都将完成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我们也预祝未来参赛的同学,都能够取得心中理想的成绩,收获成长。

  • 云涯浩渺:

       东北赛区赛时候看到大家的作品都很高大上,作品外观设计精妙绝伦,视觉呈现效果很好,相比之下给我们带来较大压力。
      遇到棘手的事情是在决赛答辩的时候,答辩演示现场设备收不到信号,由于作品展示所处区域高楼密布,队员将天线绑在一根竹竿上,拖着近十米长的竹竿找遍赛场建筑的8-18层窗口,最后找到信号接收效果较好的窗口,双手紧握着天线到比赛结束。

      感谢以上五支优秀团队的慷慨分享,希望同学们以此为榜样,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也祝福学长们的未来前程锦绣、一帆风顺。   

样力量

人物介绍

      李殿璞,1934年生,哈军工第三期学员毕业留校任教。中共党员,原自动化学院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主持国家重点国防和海洋开发型号项目“深潜艇推进控制器”研究,担任一期工程技术总负责人。先后获国务院国防工办授予的重要国防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深潜推进控制器的设计理论和控制理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第一个博士点,带领学科进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后创建“控制理

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两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曾获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优秀教师。2021年获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称号。

     “要珍惜新时代带来的发展动力和历史机遇,投身海洋强国建设;要踏踏实实地解决好每一个难题,为国家、国防需要做贡献。”这位“80后”教授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投入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在岗工作45年,李殿璞讲授过19门课程,总学时达5200余小时。培养博士、硕士50余名,学生在

高校、国防领域担任重要职务。他为学校控制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退休后总结凝练理论和实践精髓,出版专著6部,共计360余万字,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他身体力行诠释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的家国情怀。

       对李殿璞而言,科研的探索是追求“事理求善,学理求真”,以解决“卡脖子”难题服务实际科研问题的过程。1971年,我国开始研制深潜救生艇,当时世界上只有美、俄两国掌握相关技术。李殿璞担任这个国家首个深海开发型号项目联合推进装置的一期工程技术总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研制五台逆变器,分别为艇上五台推进电机供电,控制五个螺旋桨进退,操纵深潜艇做六个自由度的运动,推进动力直接影响深潜艇的自身生命力和根本性能。
      “当时的条件下研制深潜艇,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李殿璞说。为了解决样机出力严重不足,且发出哨叫,无法带负荷运动的难题,李殿璞在工作原理上推敲审视,创新性地提出用环流存储方法累积能量,减少无意义的频繁的能量交换。为了解决逆变器工作时的发热问题,李殿璞基于“逻辑推算”的方法做控制器的波形仿真,改进电路设计。逻辑推算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他自学计算机语言,利用学校仅有的一台大型计算机TQ16计算了一年多时间,为改进电路设计解决发热问题提供了可能。“计算器需要纸带打孔输入数据,操作起来十分不易,光是打孔纸带和打印纸都不知用了多少。”他回忆道。在科研中,李殿璞拒绝用试凑法改进设计:“我们可用的元件十分有限,都是宝贝疙瘩,烧毁一个都十分心疼。”
      经历13年漫长艰苦的研究,全艇成功通过验收。其间救生艇设计完成后经历多次海试和下潜试验,李殿璞坚持冲在科研一线,他曾两次随艇员下潜至四十多米深度为水下航行保驾护航。“我一定要自己乘艇下潜,得到第一手实验结果,获得更正确的认知和最真实的感受。”

不惧从0开始 再难再苦也得克服

严谨细致面向前沿 立德立言言传身教

     “桃李满天下,有幸入师门。遥望故园处,心中常感恩。
     衣带渐宽时,清气满乾坤。我等承师志,早圆中华梦!”
     李殿璞的学生张学义在恩师80岁生日时献诗祝贺。现在北京从事国防相关项目研制的他一直将李殿璞视为榜样,感谢李殿璞的教导和帮助。
   

转下页

     李殿璞言传身教告诉学生,科研工作者要严谨细致,面对小问题不能含糊,面对新问题敢攻关。1984年,李殿璞所在的项目组在进行选煤跳汰机设计时,他敏锐地发现图纸电路中存在一条隐蔽很深的、跨多个机柜的、可能会引发短路的连接线,一旦发生短路,将使十几个机柜报废和返工,误时误事。他立即上报了这一发现,使问题得以化险为夷;64岁的李殿璞在为学生讲授《非线性系统》课程时,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写满整面黑板的推导公式,细致透彻进行知识梳理和讲解;李殿璞的博士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邓志红的博士论文反复修改了十余遍,他每一次都为学生字斟句酌,小到公式里一个符号的写法都必须标准无误;李殿璞1986级的硕士研究生刘翠玲毕业论文是水下机器人相关研究课题。这个新方向在当时几乎找不到参考资料,刘翠玲有些泄气,提出换选题的想法。李殿璞却看到了水下机器人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新事物总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一项研究越是让你感到痛苦,越需要坚持钻研,越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耄耋之年的李殿璞依然坚持每天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撰写资料,关心学院一流智能学科群的建设。李殿璞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培养的学生在祖国四面八方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贡献,他牵头创建发展起来的控制学科,正以恢弘和磅礴的气势,奔腾向前,如同江涛融入国家海洋强国事业的大海之中,生生不息。

     现在大学生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打好基础,基础课不扎实就会影响将来的发展。这些基础课包括专业课、数理、计算机等的基础,这些基础一定要下功夫。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好,基础也已经很好了,但一定要扎实。同时,你们的眼光要开阔一点,一定要有定力,下苦功夫学习。

       在谈到对当代学生有什么寄语时,李殿璞说到:

徐润泽:不同凡响
的励志男孩

人物介绍

      徐润泽,200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20180103班团支部书记。曾获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2次、校级“优秀学生会干部”2次、校级“三好学生”2次、校级“十佳团支书”1次;曾获MARIC创新一等社会奖学金1次、校级奖学金5次;曾获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二等奖、黑龙江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校级“五四杯”竞赛三等奖等科创奖励。

     “你已经接收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待录取通知!”日前,“00”后的徐润泽以优异成绩获得保研资格,并作为第一名直博哈工程“龙头学院”船舶学院的“王牌”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专业。在别人眼里,给同学们开“小课堂”答疑的他仿佛是个天才,实际上,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他付出比别人至少3倍的努力——他,是一名抽动症患者。

       抽动症在我国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患儿会不受控制地频繁发出喊叫,手脚也会不由自主地挥舞,大多数患儿因无法克制这种神经障碍不得不早早辍学,而徐润泽是个例外——攻下5篇全英文论文;自学编程,在老师指导下创新超

低频深海资源探测技术,获得全国比赛大奖;在药物副作用导致记忆力严重减退的情况下,他以高分一年内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他还想在本科毕业前为学院再做些事,正在撰写十万字“提分宝典”,他说:“我吸取了太多温暖,也要像太阳一样,照亮更多的人。”

      悠扬的琴声从哈工程图书馆视听空间飘出,《土耳其进行曲》在徐润泽的演奏下流畅有力。很难想象,一位有抽动症状的人如何达到电子琴十级,但从他沉醉在音符中的自信与乐观,可以看出,他已经找到了与疾病和谐共处的方式。

     千禧年,徐润泽出生在辽宁鞍山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听话的他在上一年级下学期时,总是在课上不能没控制地喊叫,老师多次提醒也找过家长,被训斥的润泽很是委屈,只好努力控制自己尽力不发声而憋到满脸通红,但还是抑制不住。

指导教师李帅为徐润泽作科研指导

      2021年寒假,流固耦合技术实验室的李帅副教授为几名成绩优异的同学提供进入实验室提前学习的机会。“老师发给我们每人5篇全英论文,全篇的专业词汇对我来说难度很大,我每天早早起床进行研究,实在弄不懂就找老师讨论,一个假期的时间,我读懂了每一篇论文的理论,并且在老师指导下做了一个小创新,用于探测深海资源分布情况,这个技术还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那时润泽还不知道,这5篇难度很高的全英论文就是老师给同学们的考验,他是最出色的一个,成为当时唯一一名进入流固耦合技术实验室并获得直博资格的同学。

路漫道远多险阻,不畏艰难跋涉途。
风雨交加多变故,惟我信念追幸福。

      这是徐润泽6年前提笔写下的诗。在接受了善意之后,他尽己所能,回馈所有的温暖,在许多人眼里,乐观善良的徐润泽,已然活成了“太阳”。回顾几年间的拼搏岁月,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哈工程船海人,在学院纯净的学术氛围中、在辅导员刘永超等老师、同学的关爱帮助下,润泽终圆所期,继续向海报国、逐梦深蓝。

他是特别的1%:电子琴十级,3倍努力追梦

     辗转多家医院医治后,润泽被确诊为抽动症。经过漫长的治疗和病情的反复,他逐渐接受了这个疾病,“妈妈跟我说,就像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也有患有抽动症的人和没有抽动症的人,我是特别的1%,我的身体里仿佛住着一个兄弟,当他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就会发出声音,他想跃跃欲试,我就会不自觉地挥动手臂。”       
     在学校,他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和老师同学解释自己的症状,放学回家,他还坚持练习弹琴。“因为抽动症,我的手会不自觉地抖,注意力也不集中,总是弹错,我就一遍遍地练,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终于达到了电子琴10级,还得了奖。”徐润泽说。
      长期服药的原因,润泽的记忆力受到了影响,英语、语文一类需要大量背诵的科目对润泽来说很吃力,别人用10分钟就可以背下来的课文,他需要2、3个小时。即便如此,徐润泽也没有放弃任何一科,他总是“笨鸟先飞”,利用假期提前背诵下学期的科目,高考之前的寒假,他只在除夕夜和家人一起看了春晚,其他时间都在备考。
      也许上帝给润泽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开了一扇窗,润泽的数学物理成绩很好,常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很多别人感到十分复杂的运算,他常常不到5秒就能解出答案。他还很热爱发明创造,妈妈问他以后想做什么?他说要为国家做贡献。
     “小时候奶奶总是给我讲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故事,我对解放军很是向往,虽然我因为疾病不能当军人,但是我志愿为国防做贡献,所以报考了具有国防背景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30余次单独考场:有你在,不紧张

     大学期间,润泽最想感谢的人就是他的辅导员刘永超。“润泽平时会用一部分精力控制自己不出声音,但是当注意力集中在作题、答卷的时候,他就会频繁发声,手也会不自觉地敲打桌面,会不自觉地影响他人。”因此刘永超为他申请了单独考场的“小灶”,从大一到大四,30多场考试,监考人都是刘永超。

      刘永超、徐润泽师生二人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有一次期末,刘永超本来在外地出差,得知润泽下午有考试,特意缩短了行程,中午坐车赶回来,下午给润泽监考,“如果监考人不是我,润泽会因为不熟悉注意力分散,这不利于他全身心地去答题。”而每一次,润泽几乎都会提前至少半个小时交卷,“刘导满头大

汗地跑回来给我监考,我知道他是为了我,其实给我监考很折磨人的,所以我就尽快答完,让刘导有时间去做自己的工作,他平时很忙,给我监考并不是他分内的工作。”

     没让刘永超失望,润泽以优异的成绩直博本校。作为全国排名靠前的王牌专业,竞争十分激烈,而润泽因为勤奋踏实、勇于创新得到了导师的认可。

什么是学术不端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以下行为被认定为论文作者学术不端的行为。

      1. 剽窃:采用不当手段,窃取他人的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行为。
      2. 伪造:编造或虚构数据、事实的行为。
      3. 篡改:故意修改数据和事实使其失去真实性的行为。
      4. 不当署名:与对论文实际贡献不符的署名或作者排序行为。
      5. 一稿多投: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投给两个及以上期刊,或者在约定期限内再转投其他期刊的行为。
      6. 重复发表:在未说明的情况下重复发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文献中内容的行为。
      7.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1) 在参考文献中加入实际未参考过的文献。
        (2)将转引自其他文献的引文标注为直引,包括将引自译著的引文标注 为引自原著。
       (3)未以恰当的方式,对他人提供的研究经费、实验设备、材料、数据、思路、未公开的资料等,给予说明和承认(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不按约定向他人或社会泄露论文关键信息,侵犯投稿期刊的首发权。
        (5) 未经许可,使用需要获得许可的版权文献。
        (6)经许可使用他人版权文献,却不加引注,或引用文献信息不完整。
        (7)经许可使用他人版权文献,却超过了允许使用的范围或目的。
        (8)在非匿名评审程序中干扰期刊编辑、审稿专家。
        (9)向编辑推荐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审稿专家。
        (10)委托第三方机构或者与论文内容无关的他人代写、代投、代修。
        (11)违反保密规定发表论文。

      安徽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专业2007届硕士研究生刘英慧的学位论文《王莽、刘秀以儒治国之比较》(完成于2007年5月)大面积抄袭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6届硕士研究生孔凡华的《王莽、刘秀以儒治国之比较》(完成于2006年4月);安徽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2007届硕士研究生魏峰的学位论文《秦始皇、汉武帝文化政策比较再研究》(完成于2007年5月)大面积抄袭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2006届硕士研究生孔宇的《秦皇汉武文化政策之比较》(完成于2006年4月)。
      安徽大学决定撤销刘英慧、魏峰硕士学位,取消周致元硕士生指导老师资格两年。同时,此二人毕业时共同就职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时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的刘英慧被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退回读研期间的补助。

山东大学档案学专业硕士生陈振学位论文抄袭问题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秘档案学系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陈振的学位论文《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于2013年4月)被曝与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刘俊玲的学位论文《档案开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完成于2012年4月)高度相似,连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甚至致谢语都到了近乎一字不差的程度。
       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专家调查,认定陈振硕士学位论文《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构成学位论文作假,山东大学决定撤销陈振的硕士学位,取消其导师刘旭光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安徽大学历史文献专业硕士生刘英慧、魏峰学位论文抄袭问题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二)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各种科学研究工作,严禁数据造假、论文剽窃、抄袭、侵占等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申报项目材料的真实可信,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严禁违规使用经费、骗取科研经费,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约定,按期、优质、高效地完成规定科研任务;
  (三)尊重合作者和他人的劳动和权益。合作成果应按照所作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任何合作成果或项目在发表或申报前,所有署名人要知晓,署名人应对其完成部分负责;
  (四)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在著作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须严格注明出处,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保守国家秘密,在对内、对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及其他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要切实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的技术秘密;
  (五)在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验收和评奖活动中,应本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反对用不正当手段影响评审结果的行为;
  (六)弘扬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尊重,积极营造团结、民主、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普及科技知识,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反对因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而损坏国家、学校或他人利益的行为。

       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诚信建设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第二章(第五条)要求广大师生在学术活动中应遵守以下规范:

      为进一步优化学术诚信环境,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规范学术行为,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因学术不端被撤销学位的典型案例,望各位同学能够引以为戒,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工程硕士生胡非在《中国市场》2012年第15期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北京地区物流发展的基础、特色和优劣势分析》涉嫌抄袭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林自葵,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汝宜红等人合著的《北京地区物流发展的基础、特色和优劣势分析》。
      北京物资学院经过调查,认定胡非存在抄袭、剽窃行为,严重违反学术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暂行规定(试行)》等规定,北京物资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注销胡非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撤销胡非物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洪彪论文抄袭问题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洪彪发表于《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15卷第6期的论文《晚清县级以下基层政权对地方社会的监控》,与《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上发表的论文《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作者贺跃夫)“除标题略有改动外,其余一模一样”。当时,刘洪彪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工程硕士胡非学术论文抄袭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庆在《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9期上发表的论文《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署名依次是袁智敏、黄庆、汪江洪,黄庆系第二署名作者),涉嫌抄袭钟波等人发表在《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上的《组合预测中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值确定方法》。此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6月刊中,黄庆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涉嫌严重抄袭成思危等人的论文。 同时其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也涉嫌抄袭。
       经调查西南交通大学认定结果,抄袭事实成立。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决定,取消黄庆管理学博士学位,撤销黄庆研究生导师资格。

吉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生李锐及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生周松论文抄袭问题 

      吉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2008届硕士毕业生李锐的学位论文《基于近景摄影测量和模式识别技术的直升机落点位置自动测量研究》(完成于2008年4月)抄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届硕士毕业生朱笑笑的《基于近景摄影技术的直升机落点位置测量研究》(完成于2007年3月);吉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07届硕士毕业生周松的学位论文《辽宁地税

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论文抄袭问题 

征管系统稽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于2007年10月)抄袭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2005届硕士毕业生郑策的《税务征收系统中稽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完成于2005年12月)。
       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撤销李锐、周松硕士学位,对相关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处理。

      经四川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并通过了决议,撤销刘洪彪于2010年获得的历史学博士学位。重庆大学在对刘洪彪抄袭论文情况进行调查后,确定抄袭情况属实,并于2013年11月作出了免去其所担任所有职务的决定。

       2017年11月30日,日本东京大学官网刊发公告称,决定撤销已经授予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博士学位。这是东京大学150年历史上第六次撤销学生的博士学位。涉事毕业生于2008年进入东京大学国际情报学府(III/GSII)开始读博,于2012年10月13日提交其博士论文,论文就中日两国的报纸进行了比较分析。论文在当时经过了严格的评阅程序,这名学生于2013年3月获得了博士学位。2014年12月,有外校研究人员与东京大学联系,对论文中引用的规范性和原创性提出质疑。2015年,东京大学对论文重新进行调查。最终,东京大学发布的声明中称,这名周姓博士生的博士论文涉及抄袭他人著作、不恰当引用的地方多达320处。
      东京大学的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询问相关人士后,认定为不正当行为。东京大学对该博士生提交论文时的指导教授进行了警告等处分。东京大学方面表示,在经过必要程序之后,东京大学在2017年11月24日做出决定,撤销这名学生的学位,这是“最终决定”,没有继续在学校内进行申诉的空间。

清华大学博士生叶肖鑫学术造假问题

       2018年10月,清华大学有11篇材料科学领域的论文,由于图片篡改、内容重复、虚假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而遭撤稿。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为2014年到2016年,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深圳先进研究院能源与环境部常务副所长唐国翌教授,第一作者均为叶肖鑫。叶肖鑫是唐国翌指导的10级博士生,2015

东京大学中国学生学术造假被撤销博士学位问题

       2006年,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博士研究生黄凌琳的一篇造假论文刊发于《美国化学会志》,她因此获得博士学位,并被德国一个科研单位聘用。2007年,导师林国强院士发现她的论文数据造假后,致信该期刊主编,揭穿论文造假一事,并要求撤回这篇论文。中科院提请国务院学位办撤销了她的博士学位,德国方面也终止了她的聘用合同。 
       据林院士介绍,黄凌琳并非完完全全的造假,而是属于“高智商造假”,“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做这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复核过。我叫了一个学生去参加她的工作,但是没有发现。”“原来做的是30分,她把它讲到了90分。这样你就很难发现。” 

      暨南大学2014级广告学已毕业博士生熊科伟发表的多篇论文涉嫌抄袭、剽窃。
       经校外专家鉴定和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认定,熊科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不符合学术规范,存在严重抄袭、剽窃现象,情节恶劣。依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暨南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细则》等有关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决定,撤销熊科伟博士学位。同时启动对其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追责程序。

中科院女博士黄凌琳学术造假问题 

暨南大学广告学专业博士生熊科伟论文抄袭问题

       湖南大学硕士毕业生刘梦洁完成于2018年4月的硕士论文《腐败对企业逃税的影响研究》涉嫌抄袭自己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而刘梦洁的硕士生导师洪源副教授正是其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两篇论文累计重复15626字,使得自己201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的送审和查重受到影响。
       湖南大学对刘梦洁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决定撤销刘梦洁硕士学位,给予其导师洪源警告处分,取消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

湖南大学硕士刘梦洁抄袭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问题

年7月毕业并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在5年的读博期间,叶肖鑫以一作发表论文16篇,曾获清华学术新秀提名,还担任几个知名SCI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他高产的背后,竟是不断地重复使用自己的图片与数据。 

相关资料摘自:

http://www.njb.cas.cn/ddjs2016/jjjc/wjtbjj/202108/t20210818_6158223.html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