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和心e栈

其他分类其他2021-11-12
340

2021年11月  第一期

主办单位:沁心润智(北京)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号

FRIST ISSUE

Heartsease e-inn

目录

MULU

04.
05.
12.
16.
22.
28.
40.

校长寄语
心路动态
心灵花园
学生心事
教师心语
应季心花
心泉活水

目录

MULU

46.
55.

育人心探
赏心乐事

校长寄语

Address by the headmaster

家长朋友,可爱的孩子们:
       大家好!
       在“沁心润智”责任公司的支持下,经过周密的筹备,精心的设计,我们和平里第四小学“和心e栈”心理期刊创刊号跟大家见面了,这意味着我们在家校共育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美育的沃土,成长的乐园。 “和心e栈”——我们共同的心灵港湾。欢迎家长朋友来此做客,感受我们的“心路动态”,观赏“心灵花园”,了解“学生心事”,听听“教师心语”,学习教育方法,交流育子故事,畅谈人生理想。
       让我们携手前行,助力每一名学生在美育的花园里,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
和平里第四小学 
                            校长:吴田荣

心路动态

巧建亲子关系 幸福家庭生活

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 徐文

亲子游戏一:结伴静走
       家长预先找到一处周围植被较好的小区或公园中的一段长约一百米的小路。然后和孩子一起在这里安静地漫步,在行走中让孩子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让他有特别感受的事物,家长也在寻找神奇的事物。无论是谁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妙的事物时,都可以轻拍对方的手臂,把大体的位置指给对方看。先让对方找一找,然后再把自己的答案分享给他(她),描述一下发现的过程,觉得被描述事物神奇的理由。家长与孩子都在恬静的氛围中静静地分享着彼此的体验。

       爱动,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他们社会交往的开始。让城市中的孩子们走进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绚丽的色彩,在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来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是对人们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亲子游戏二:完美复制
这是个能让孩子们对植物、动物、岩石等自然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游戏。
在活动开始之前,家长先从自然活动区域中收集10种常见的自然物,比如:树枝、树叶、石头、银杏果、松果、种子以及某些动物留下的“证据”等。先把它们放在一张纸上,再用另一张纸把它们盖上。这时再叫来孩子,告诉他们说:“纸下面有10样东西,你可以在周围找到,我一会儿把盖的纸拿开,你仔细看15秒钟,努力记住你看到的每样东西。”看完后,让孩子去寻找。5分钟后叫孩子回来,从纸下拿出一样东西,家长讲述有关的知识和故事,并问孩子是否找到了相同的东西。就这样一次次地寻找,讲解印证。通过这样的亲子游戏活动,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会明显提高。

亲子游戏三:微观之旅
“微观之旅”就是沿着1米——1.5米的细绳走得极短的“自然远征”。“旅行者”是在一条已经选好的自然区域内,选择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观察路线,然后把这条线摆好,再拿出一个放大镜,蹲在地上沿着这条路线一点一点地向前看,观察神奇的自然世界。
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作为一个采访者,询问孩子以下问题,目的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你现在到了哪个国家了?你的近邻是谁?他们对你是否友好?他们的工作努力吗?”
“那株小草怎么了,什么原因让它倒下了?”
       “蜘蛛在忙什么呢?是在结网吗?它这一次的目标会是谁呢?”
┈┈
       在这样的观察交流中,孩子会充满好奇,会对微缩的自然世界全神贯注,也会对于土壤的表层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爱上自然游戏。

亲子游戏四:声音地图
家长选择一处包含有多种栖息物的区域,比如:草原、溪流、树林等。家长和孩子每人手中各有一张纸,中间画个“X”代表自己的位置,这张纸就是“声音地图”。一听到一种声音就在纸上做一个记号,这个记号的位置就应该是表明声音来源的方向,以及与自己所坐位置的远近。记号不用画得很细致,只需要简单标注即可。比如:几条波浪线代表风,一个音符代表鸟叫声等。
游戏开始,家长和孩子闭眼聆听。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提升聆听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把手掬成杯状放在耳朵后面,这样可以利用手势扩大捕捉声音的面积。

       游戏的时间可以分三个时段: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在这样的时间安排中,孩子会感觉到时间短很难很快捕捉到声音的位置;时间稍长一点,自己的注意力会相对集中起来,也会听到更多的声音;而时间过长会让自己很难分辨出哪一种声音是新出现的,需要在听的过程中有筛选。
       这样的体验过程会让孩子的心静下来,让他们的专注力有提高。游戏之后与家人分享“声音地图”,更让家长与孩子感受到彼此的不同,存在的差异,也更有助于彼此的沟通。
       每个孩子的成长、学习、体验、喜好、选择、价值观,都离不开家长的引领、指导、分享和鼓励。带着孩子们到自然中去吧,让他们在自然中去跑,去看,去听,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爱上自然中的无穷乐趣吧!

心灵花园

spiritual garden

学生心事

students worry

积极倾听 构筑和谐的亲子关系

和平里四小 班主任 冯小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您分享的家校共育故事。
一直以来,学校本着“给孩子最美的教育”宗旨,秉承以美育美的理念,形成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陶情、以美促劳的办学模式,培育学生知美,尚美,成为追求美和创造美的人。教育就是建立良好的关系,最美的教育就是家、校、社一起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发现问题
       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和家长的期待不一致。我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们说,家长总是因为一点儿小事叨唠,发脾气,报的课外班太多,没有时间休息,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了。但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明显感觉家长不太认可孩子的想法。觉得孩子升入五年级以后,变得不好管了,说什么都不爱听,难以约束。
·我的思考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一体,怎样才能让他们听到彼此的需求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里。

·我的做法
       我在班里进行了一个小调研。先请家长说一说孩子疫情之后的表现,再让孩子们写一写最希望老师和家长沟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需求排序写下来。
       问卷收上来以后,我进行了整理,孩子们的需求:有关于学习的;有关于陪伴的;有关于教养方式的,这——基本都涉及到亲子关系的建立。
       怎样才能让他们知道彼此的需求呢?我觉得孩子和家长之间需要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一个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和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期待说出来,相互倾听对方的心声。

       书信交流是我选择的沟通方式。因为写信能让彼此都静下来,好好地想,当文字落在笔上的时候,它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请班中一位从事美术专业的家长帮忙设计了精美信纸——请看!信纸的下边是花草,代表着孩子们现在的样子;两边是大树,象征着孩子们将来的模样,在老师家长们的精心培育下长成参天大树;信纸的左上方是老师,右上方学生和家长,我们都在一起。

       学生们拿到这张设计精美的信纸爱不释手,有的孩子写下了对父母说的话,有的写下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有的给父母提出了小建议;还有的对父母说出了自己内心最大的期望:放下手机,多陪伴;允许“我”读“闲书”;不拿我当出气筒……
       家长们收到孩子们的信以后,被深深深触动。一位妈妈在信中这样写到:看到你的信,妈妈很内疚。以前我总是觉得我是家长,你都得听我的,忽视了你内心的感受,总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当你提出异议的时候,不但不会听取你的建议,还会无情地打断你,甚至还会指责你。这样就剥夺你表达的权利,时间一长你就不愿意和我说真心话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以后妈妈一定多与你沟通,我们做朋友,遇事有商有量,有进有退,让我给你的成长带来阳光万丈,而不是风雨多场,希望我们共同进步!

活动效果:
       通过这次书信的交流,开启了亲子交流的正确方式。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习有了动力,以前上课萎靡不振的孩子变得有精神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就问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他们有的说爸爸妈妈能听我说话了,有的说我写作业有问题的时候,爸爸能耐心地给我解答了,再也不冲我吼了,还有的说现在妈妈每天都会陪我一起阅读,陪我聊天,我每天的心情特别好,我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我感觉好幸福。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很是欣慰。
       一天晚上,我收到了**家长的微信,她说:“冯老师您设计的“一封信”的活动真好!透过它我发现原来我的孩子有了那么多想法,他真的是长大了,我不能再把他当成小孩子,他对我有那么多的期待,我真的需要以后多听听孩子到底想什么。这封信让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谈了很久,这是他上学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过的,我一下就觉得孩子长大了很多,原来我真的也需要好好学习,学习用更有效地方法和孩子沟通,陪伴孩子成长,特别感谢您!”

我的反思
       活动设计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走进对方的心里,了解对方的需求,我也在这个活动中更清楚地认识到积极倾听是能够建立良好关系的一把钥匙,这样的交流让我与家长、孩子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因为倾听我了解了家长的诉求,因为倾听我读懂了孩子的需求。学会倾听,搭建良性沟通的桥梁,才能真正的能够帮助到孩子,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最美的教育就是家校社合力,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我们的教育决不是赢了家长,更不是赢了孩子。我愿意去实践探索,做智慧教师,努力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期望的那样——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我愿意,用我的分享激起您的共鸣,共同讲述美的故事。

TESCHER‘S WORDS’

2021

教师心语

>>>>>>
>>>>>>

"

"

孩子心中的“小挂钩”

和平里第四小学 王新颖

        我们这个集体里有36个小天使,他们爱笑,爱聊天,爱突发奇想;他们同样可以瞬间变身成36个小恶魔,淘气、耍宝、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陪伴他们已经四年了,在他们面前,我经常开怀大笑也几度黯然神伤。我常常觉得很有成就感,四年时间,他们愿意跟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也经常觉得很挫败,四年时间,他们还是没能变成老师们口中的“乖宝宝”。
       一个小挂钩引发的血案
     

       入冬了,天气日渐寒冷,孩子们开始套上了厚重的羽绒服,在狭小的教室里,如何存放羽绒服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每天看着他们把羽绒服或塞到书包里,或团放在椅子上,或干脆摊放在地上,别提多闹心了。看到同年级好几个班都在后面的墙上装上了小挂钩来挂衣服,我觉得既便利又整齐,当即挑选了又结实又漂亮的样式,兴致勃勃的让孩子们帮忙,量尺寸、算距离,整齐的将挂钩贴在了墙上,第二天早晨,还让每一个孩子给自己的小挂钩贴上了统一的名签,孩子们别提多喜欢了,现在还记得,有来的晚的孩子,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写名字,顾不得放下书包就来问我:老师,我的小挂钩是哪个?老师,我的名签呢?当他们的羽绒服整齐的挂在精美的小挂钩上,感觉那花花绿绿的颜色,也是教室里靓丽的一道风景。我随即也强调安全与维护的问题,对他们的“破坏”和“折腾”能力,我还是十分自信的。也许真是早有预感,就在不久后的一次外出教研的回家路上,我接到了副班主任的短信,在放学前的间隙,一个男生因为打闹,被小挂钩刮伤了鼻子,虽然不很严重,我心里还是一阵懊恼,当晚就收到了家委会家长来协商,是否要摘掉挂钩,另寻他法的建议。

       看来,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考虑,这个小挂钩真是不适合我们班,必须要摘掉了,但是想到当初贴上他时,孩子们的兴奋、激动,就这么摘掉,我实在是很不甘心,要让它留下些什么。
       第二天,回到学校,能感到,孩子们谨慎堤防的眼神,放到以前,从早读开始,我应该就会开始发飙了!这股劲儿一直憋到了语文课,我在黑板上郑重的写下了一行大字:对不起,我们班的小挂钩。在孩子们还不明所以的时候,我邀请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张贴挂钩,写上名签,挂上衣服时的快乐感受,这些欢乐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接着,我又请受伤的同学详细的叙述了受伤的经过,我没有指责,没有发脾气,我默默的在孩子们的注视下,走到教室的后面,费了很大力气,摘掉了一个小挂钩,并告诉孩子们,作为班主任,为了他们的安全着想,我必须这么做,我不是责怪他们,也没有觉得生气,更多的是觉得自责和惋惜,自责是因为,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班级守护者,连一个小小的挂钩都守护不住,惋惜的是,今天,我们的自觉、自律被一个小小的挂钩打败了。说完这些话的时候,男孩子们纷纷低下了头,女孩子们有的默默的擦着眼泪,有胆大的孩子摇着头看着我说:“老师,不要啊!”有善良的姑娘说:“老师,我能自己摘掉自己的小挂钩吗?”还有孩子说:“我能把小挂钩带回家吗?”看着孩子们的种种表现,我虽然明白,可能到下一个课间,他们就会接着淘气、 追跑,但是这个小挂钩,已经贴在了他们的心上。第二天,有个小女孩把他的日记本带给我,上面赫然贴着那个小挂钩,日记上重重的写着:对不起,我的小挂钩。我们的自觉自律被你打败了,我以后一定好好保护你。

       事后,当我再回忆这半节毫无准备的班会课的时候,我觉得,它比我以往的任何一次班会都成功,因为它的真实!后来,这件事无数次的出现在孩子们的日记里、习作里,他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悲喜。比那些刻意的设计,精美的摆拍来的更有意义。
       如果你问我班会是什么?百度里、专家口中可能有更科学、更权威、更准确的定义。在我的班级中,我努力尝试着,把班会做成了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回忆录、我们的成长纪念册。

       后来,我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召开了多次班会:拿到少活课的获奖证书,我和孩子们一起回顾准备少活课的过程,看视频,谈感受,展示证书的一刻,有的孩子跃跃欲试,想要摸一摸,想要举着他拍照,我顺势告诉他们,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就叫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有孩子在楼道里追跑,被张校长请进了办公室,我顺势让他们想办法,出策略,最终在班会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班级课间活动共约。
       班会就是我们的故事,在故事中,孩子们耳濡目染,慢慢的起着变化,而我也给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找到了新的定位,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应季心花

~love~

林冲宇
引子:校门口的对话
       金秋九月,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这样一些家长,他们有些兴奋,又有些忐忑,因为他们的孩子成为了一年级的小学生。
       第一次送自家的宝贝去上学,在校门口,爸爸妈妈们似有一种仪式感,注视着自家娃穿着新衣服,背着小书包自己走向校门,孩子们或许还回头看看自己,那眼神里或调皮,或有些不安。
       嘉嘉妈也身在其中,她想:这就是那个曾经在第一次上幼儿园时拉着我不肯撒手的小宝贝吗?那时我还要亲手把她交到幼儿园老师的手里,为她抹去脸上的泪。可现在她自己挺着小胸脯,迈入了学校的大门,孩子真的长大了,她不再那么依赖我了,这让人有些骄傲,也有些失落。
       直到望不到自家孩子的身影,嘉嘉妈还依然站在那里,她在心里说:嘉嘉,你现在什么心情呢?你在学校会怎样呢?无论你遇到什么,妈妈都会陪你共同走过。

宝贝入学了,您做好“心”的准备了吗?

       “嘉嘉妈妈,你也来送嘉嘉了?”这时一声招呼打破了嘉嘉妈的思绪,她扭头看到是邻居小龙妈,嘉嘉妈回应道:“小龙妈妈,这么巧,您也来了?”
       “是呀,今天终于看到孩子上学了,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呢。”
       “我也是呀,为了这一天,真是忙了不少日子啦!”
       “谁说不是呢,从收到学校通知后,买书包、买文具、买餐盒、买书本,还有学校需要的很多材料。”
       “这还是最近准备的,我家事更多,从几年前买了这小区的房子就是为了嘉嘉,一年前我还给嘉嘉报了英语班、体能班、拼音课、数学思维班,就怕她开学学习跟不上。”

       “哇!你给她报了这么多课,还是女孩子乖,没上学就学了这么多。”小龙妈赞叹道。
       “哪里呀,也就是在外面表现得乖,您可不知道,她平时跟我关系还好,一提到上这些课,我俩就跟打仗一样,整得家里鸡飞狗跳的。您说我该怎么办?我看小龙这孩子不错,挺聪明的,学习一定会好。”
       “哪能比得上嘉嘉呀,嘉嘉起码还能学学,我家小龙能在椅子上安静坐十分钟看看漫画书,我就烧高香了,我都担心他上学能不能安静把一节课上下来。”
……

孩子入学的三大转变
       这应该是很多家长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的一个场景吧。面对孩子上学,父母们心里会产生很多类似嘉嘉妈和小龙妈的疑问,也会做了很多准备。然而除了这些物质上和学习上的准备,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心理上准备,家长们做好了吗?
       首要的心理准备就是要知道,孩子在上学后他们心里要面对哪些重大的变化,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次:
 第一次获得了一种社会角色——学生。
 第一次有了一项需要通过持续努力完成的任务——学习。
 第一次有了家庭以外的社会归属——集体。
       这三个转变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探索,他们懵懂的就开始了这样一个旅程,这其中注定了会遇到各种沟沟坎坎、磕磕绊绊,然而幸好,还有我们家长能陪伴在他们身边。

和孩子重走一次上学心路
       对于什么是学生角色,孩子们可能还不能理解。但他们却真实的感受到,学校是一个与家里和幼儿园截然不同的场所,这里没有玩具,也不能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包括上厕所在内),每个人只有小课桌这一块领地,“本宝宝不高兴了”这种表达似乎也不再起作用了。取而代之的是遵守纪律、尊重老师、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这些他们不熟悉的事情。虽然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但跟着老师和同学模仿的有模有样。
       如果家长们已经回忆不起我们当初刚上学时的感觉,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最近一次的角色转变,比如你刚参加工作时的样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也许有人带领,也许你完全不知所措,有时还会降临一个你根本不知如何的工作任务,让你一头雾水、焦头烂额,你也许可以去问前辈或领导,但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这些都羞于问出口。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我们孩子的处境。当他最初学习成绩不好,做不出你认为很简单的一道题,在学校又给你捅了什么篓子,我们不要再对他大发雷霆了,我们要像我们最初工作时期盼的那个好领导那样,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

小怪兽的转变
       接下来就是孩子们,也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学习了。在家里一到学习时间,孩子们都变成了小怪兽,各种作妖把爸爸妈妈们也变成了大怪兽,于是在家里开展了各式魔兽争霸。对小怪兽们嘴皮磨破、道理说尽,可就是不管用,你跟他说学习是为你自己好,要不长大你啥也不会干。但小怪兽心里想的却是:学习一点都不好玩,做游戏都是我想玩就玩,想玩啥就玩啥,为什么学习就不可以呢?而且为啥非要用考试这种办法让我活受罪呢?而且学习又不是我自己选的,为啥还说是为了我呢?
       那怎么才能让这些小怪兽转变呢?首先做父母的要先把焦虑降下来,让孩子们能对学习有更舒服的体验。比如专注力,是一年级的孩子最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然而他们平均专注时间也就20分钟左右,如果他们写15分钟作业就鼓捣点别的事,咱家长们就别再问:“怎么不写完作业就出来玩?”可以换成“好样的,一下就写了15分钟,休息一会儿,能不能再写16分钟。”还比如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当孩子拿着一张85分试卷垂头丧气的给你看时,咱家长别再问:“怎么没考好?”可以这样说:“看你好像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不过我看离100分只差15分了,我觉得下次你能离100分更近。”

孩子们的第一个小社会
       孩子们到了学校,我们家长似乎更关心他们在校的安全,而对他们的集体生活不太在意,任由他们在这方面“野蛮”生长,最多只是叮嘱一句“到学校听老师话。”然而学校就是孩子遇到的第一个小社会,在这里他们学到的不见得比书本上获得的少,“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常识,我们家长是不是该在这上花些心思呢?
       

       在一些人心里,能当上个班干部、队干部也许是在班级这个小社会混得好的一个最好证明,而且当干部也要先学习好,所以还是学习重要。当干部固然说明一些问题,但作为家长不能只关心这个结果,更应关心孩子每天的成长。孩子每天放学回来,应该和孩子聊聊学习以外的内容,和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有没有要好的朋友?一天的心情怎么样?如果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不愉快,不要急于评判对错,可以引导他把事情说清楚,然后跟他一起想办法,最后还可以和他一起把想到的办法演一下。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道理可以讲,但形象和模仿比道理效果更佳。

总之
       孩子上学了,我们家长不要不当回事,因为这阶段真的很重要;也不要太当回事,因为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成为主角。孩子上学后遇到的事情真是头绪万千,一篇小文难以尽数。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建立一个好的心态,各种事情也许都迎刃而解,这就是要把孩子当成一本书,把我们当成一个导演。
       我们读书时,通常不会先质疑是不是书出了错,所以当你觉得孩子出了问题时,应该想孩子原来是这样的,而不是想孩子应该是那样的,这样我们才能读懂孩子。
       我们作为导演,舞台是孩子的,再着急你也不能上台去替他演。我们能做的是当他演完一幕,我们可以言传身教的陪他复盘一下哪里演得好,哪里可以演得更好,然后放心让他去演下一幕。

心 泉
活 水

WATER SPRING FROM THE HEART

四问咨询师:养育过程中的父母分工协作

吴昌品
问题一:近期受到疫情影响,不少家庭平静、规律的生活也被打乱。您在近期接到的亲子关系方面的咨询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呢?
       确实近期的咨询中,不少家庭关系问题都是围绕着亲子关系,以及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夫妻双方出现的矛盾,主要有几个方面:
     · 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建立平和的亲子关系?家长看到孩子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电子产品上,有的家庭要面对二孩之间的矛盾以及产生的种种问题,这些现象在近期都凸显出来,导致了家庭亲子关系冲突升级,家长如何在疫情下做好情绪管理是咨询案例里尤其常见的问题。
     · 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家庭时时处于剑拔弩张的势态,尤其是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双方观点彼此对立,到了无法通融缓解的地步。于是,有个别妈妈把愤怒指向孩子,同时也指向了孩子的父亲,所以,“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和“如何倾听孩子才肯说?”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加上本次疫情显得寒假明显变长,相片之间过长过久,沟通的问题更是挥之不去的。
     · 疫情长假,如何让孩子能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情,如何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孩子以前没有网上听课的经历,如何协助孩子完成远程学习是特别考验家长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家里有中高考的孩子,面临着考试的压力,对家长与孩子来说存在着明显的挑战。

    和心e栈

问题二:这些问题其实也引发了家长朋友们对家庭内部管理模式,家庭成员分工协作有了很多思考,不少家庭照顾孩子的分工也有了一些调整,对此,您对爸爸妈妈们的协作有怎样的建议?
       这是一个关乎家庭和睦的大问题,夫妻双方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不仅能够使家庭“运转”更加高效、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同时,也能够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首先,全家人要在一起召开家庭会议,明确家庭需要承担的任务,如每日基本家务、购买食物及生活用品、每个人的工作学习任务等。
       第二,针对这些任务进行分解,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分配任务。其中,要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安排孩子承担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任务,如洗碗、收拾碗筷、擦地等。
       同时,每个家庭成员尽最大可能并努力去完成任务,若家庭里的成员在完成任务时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时,要多包容与理解,以正念的方式来对待,不指责,不抱怨。特别是给孩子提供“试错”的机会。能够接受家庭成员用自己的方式来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积极发现每一位家庭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色的方面,及时给予表扬与赞美,提高大家承担家务的责任心与信心。(特别提醒广大妈妈们,这一点不仅是针对于家里的宝贝们,爸爸做家务也要充分给予肯定啊~)

       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父母共同承担的责任,可以明确的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具体而明确,这样,爸爸妈妈都明白自己要完成哪些事情。例如,针对家中有二孩,且年龄相差较大的情况,妈妈陪同十岁的孩子一起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爸爸带四岁二娃到小区楼下开展亲子互动。同时,建议有意安排一些可以让全家共同来完成的“综合性任务”,例如,一起做一顿丰盛的午餐,全家人在友好沟通的氛围下完成任务,这种方式在《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里也有重点描述。

    和心e栈

问题三:您觉得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无论是父亲角色还是母亲角色,都要尽可能对孩子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孩子来到这个家庭,完全是被动的选择,同时因为家庭有了孩子,父母的角色才能出现。所以,要特别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父母营造了爱的港湾,成为孩子顺利社会化进程中的好榜样,高质量的陪伴者,聆听孩子心声的“知心友人”,成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啦啦队”,孩子体育活动时的“教练”,安全教育的“讲解员”,提供一日三餐的“美食营养师”……上述提到的角色,往往因父母性别差异而有相对明显的分工。
       同时,要明确这样一个理念,“没有规则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孩子在成为一颗树的过程中,必要的修剪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家庭需要严母慈父或严父慈母来分工呈现,共同完成良好亲子教育的目标。

问题四:如果爸妈在管理孩子生活和学习上有不同意见,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时,您有哪些建议呢?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与实施方法尽可能要保持一致,否则会影响孩子人格的正常发展,严重者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分裂。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爸妈在管理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确实会有不同意见,针对此问题的解决建议是:
     · 父母要认识到,自己是人,不是神,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要接纳不完美的孩子。孩子最需要的是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看到做得好的部分给孩子鼓励和肯定。当孩子做得好的部分能够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肯定的时候,也就在建构他的身份认同。
     · 作为家长只要做足够好的父母,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说的是“足够好的母亲”,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我们不需要去做一个完美的父亲或母亲。所谓足够好的母亲,是要尽力看到孩子做得好的部分,然后给予鼓励和肯定,因为这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 当一方父亲或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即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对方提出修正与否定,而要在事后,避开孩子寻找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地点,心平气和表达自己教育观点,尽可能做到求同存异。否则,会导致孩子跟一方关系家长过于紧密,而跟另一方家长关系过于疏离,出现“三角化”,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家庭的经营和儿女的养育是一门精深的大学问,需要父母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学习、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对于当下我们所面对的情况,可以看成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真实的发现家庭中的问题,并寻找到解决的方式,也为家庭全体成员之间的磨合提供了机会。

    和心e栈

育人心探

—— 后疫情下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HEARTSEASE E-INN

文/吴昌品

       这个暑假刚开始不久,因媒体报导确诊新冠患者数不断增长及病毒变异变化,很多家庭取消了国内外的旅行计划、取消了中高风险地区的探亲访友、尽可能取消了孩子与同学们的聚会。导致孩子每天的生活安排变得单调,有不少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愤怒、失望、担忧、紧张不安等情绪,同时伴随出现相应的身体与行为变化,那么身为家长如何协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呢?

发现:觉察与识别情绪是情绪管理的基础
       家长要觉察与识别出如焦虑、恐惧、愤怒、失望、担忧、紧张不安情绪反应,这些反应会在很多人身上同样出现,只是因有个体差异因此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同样,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上也会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对此,建议家长朋友们尽量进行管理,用平静的语气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托德·卡什丹在《消极情绪的力量》中阐述到,从消极情绪中挖掘其背后的力量与价值,为进一步情绪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需要熟悉与掌握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积极情绪的力量》所提到的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十种积极情绪。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制作情绪卡片,然后通过挑选一则孩子可以读懂并蕴含多种情绪色彩的故事,当家长讲述故事中的特定情绪时,让孩子立即找到情绪卡片并现场表演出来。

实用方法一:
如何制作情绪卡片
准备物料:准备好中性笔,如果有彩色笔也能很好的用来反应情绪和感受,若干张白纸,如果希望长期实行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一个小本子。
方法步骤:
1.根据孩子的阅读认知水平,协助孩子从字典里找出尽可能多含有积极、中性、消极等情绪的字或词组。
2.让孩子跟家长分享每个字词所表达的含义,并能用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表达出来
3.用A4纸大小的彩纸做上下左右共两次对折,剪出4张卡片
4用中性笔把字词写在卡片上,以备用。
注意事项:孩子需要识别情绪卡片上的字词,从单个字、词、成语逐渐提升难度来表演,根据故事内容需要多次、重复呈现同一样已做好的卡片,鼓励创新。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成为和善而坚定的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又称ABC疗法。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于是,调整认知或信念是应对不良情绪及不良行为的关键所在,在实践操作中要用合理的信念替代以偏概全、绝对化概括、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正如某位古希腊哲学家所表达一致,“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

       家长可以用简单有效的情绪ABC理论来认清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最终做好情绪的控制。什么是情绪ABC理论呢?简单来讲就是,引发你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并不是A(activating event),而是你的信念B(belief)。当家长在操作上有难度,可以寻找理性情绪疗法自助类书籍参阅,或可以通过当下社会机构所提供的公益心理援助热线服务。

实用方法二:
如何使用ABC情绪管理法
准备物料:准备好中性笔和一张白纸。
方法步骤:在家里用一张白纸写出三纵列的A(事件)、B(当下不合理信念)、C(常见负性情绪与行为反应),然后用D(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1.列出你认为让你情绪激动的事件,简单的写明事情始末。
2.写出针对这个事件,你产生了怎样的想法?你生气在哪里?
3.分析这些想法有什么特点?主要是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表现特点。
4、用合理信念针对上述不合理信念,引导孩子表达不同的观点,再核对一下这次情绪反应跟上次有什么不一样?
5、可以多次重复第2、3、4步,达到收获意识化。
注意事项:家长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氛围,如同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活动一样,可以用杯弓蛇影、塞翁失马等成语故事导入,家长更多是通过提问方式来实现启发、引导的作用。

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失误,做知错能改的好榜样
       托马斯·戈登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里曾提到过,父母是人而不是神的观点,父母通过改变与调整自己的认知来预防及避免亲子冲突。若是有些亲子冲突是源于家长单方面的,则要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失误,要承认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可能,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将会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知错愿改、知错能改的好榜样,毕竟身教重于言行。
      

       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的各种不良或错误的行为习惯能做到设身处地地理解,家长可以用很多孩子都比较爱玩的手机游戏为主题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共同制定玩游戏的时间,并把游戏设置是让孩子们不断尝试错误及从错误中学习的原理来融入到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的训练中。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就“正面管教”表达过相类似的观点,“仅仅通过改变自己,我们就能改变我们的整个人生和身边人的态度”。家长要明白行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或自卑或自负,当孩子们相信自己没有归属或安全感不足时,就会做出“不良行为”-----为寻求归属感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当孩子们感到安全时,即当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时,他们便会有一种成长为具有家长希望所拥有的品格和人生技能的有能力的人。

*用呼吸法来让身心放松 *
       安德鲁·威尔博士创建的四七八呼吸法,被称为“神经系统天然的镇静剂”,方法非常简单,在家随时都可以做:
1.用口呼的一下大呼气;
2.闭嘴,后用鼻子吸气,在心中数4个数;
3.停止吸气,屏住呼吸,在心中数7个数;
4.用口呼的一下大呼气,同时心中数数:1、2、3、4、5、6、7、8。
每四次这样的“一呼一吸”为一遍,需要重复3遍,每次约10分钟左右。

*由衷的赞美陪伴愉悦的心情*
       针对上述方法,家长是可以陪同孩子一起亲自实践的。家长用双眼来多观察孩子身上的优点,用嘴及时来给予及时、真诚、具体的赞美,用双耳来聆听孩子的表达,要学会放手,“懒”妈妈方能培养出“勤”孩子,需要做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激发同理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核心在于行动,遵行小步子原理,用21天时间给家长自己与孩子一起养成一个好习惯。
       总之,父母保持情绪平和是给孩子一个大大的福利,在一个和谐充满爱意的家庭里,将会提升机体免疫力,并对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均大有裨益,加上配合其他防疫措施,让新型冠状病毒远离,从而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有胸怀去接纳不可改变的,有智慧去区分可改变与不可改变的,深信每位家长均能成为高效能的幸福家长!

赏心乐事

心想真的事成吗?

心想真的事成吗?

文/林冲宇

神奇的吸引力
       有一个古老的术语叫做“吸引力法则”说: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
       “吸引力法则”最早来源于印度教对通神学的影响,1877年,这个术语在赫莲娜·布拉瓦茨基的关于神秘密教的书《揭开伊西斯的面纱》中出现,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便是这一概念第一次在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出现。
       直到2008年澳大利亚一名电视工作者朗达·拜恩出版了一本名为《秘密》的书才让“吸引力法则”大红大紫起来,大意是说“心中所想之事越发强烈,似乎就越容易实现”。此书一经出版,四个月之内在全球销售超500万本。

       这本书对“吸引力法则”原理的解释,虽然用了一些科学概念,但是和百年前一样充满了神秘感: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就像物理界认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存在吸引力一样,人的思想也存在吸引力。
       这个风靡全球的“法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它又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来引导的吗?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两个故事。

空军上尉的玩笑
       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对他的某位运气不太好的技术人员随口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测量仪表果然被这个技术人员装反了。
       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也可以表述为:“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上面这些说法都感觉有点绕,如果用通俗的大白话说可以说:“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也就是中国老话讲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从这个事例看来,“吸引力法则”应验了,墨菲果然用他的意念吸引来一场事故。墨菲作为一个工程师并没有给这个定律一个理论上的解释。然而这个定律从此风靡世界,既成为劝人不要心存侥幸的良言,也成为失败者把原因归结为宿命的借口。

一份神奇的名单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一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当老师们以崇拜的眼光问到罗森塔尔是如何测试出这些学生的发展潜力的,罗森塔尔说:“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看来在这里,“吸引力法则”真的实现了,罗森塔尔通过他的所想“吸引”来这么多好学生。
        这一神奇的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它是怎么发生的呢?罗森塔尔解释道:教师因收到实验者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会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期待的魔力
       故事讲到这儿,我们应该也明白了,无论“吸引力法则”、“墨菲定律”、还是“罗森塔尔效应”并没有那么神秘,其实都是期待惹的祸,在心理学上都可算作是“期待效应”的一个例子,是指“期待可以通过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事情的结果。”
       期待效应在我们生活里处处可见,领导一直怀疑一个下属的能力,最后这个下属可能真就把事做砸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些经常被夸赞的孩子果然做出好的成绩。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老师发给我一枚读书奖章,我之前也没觉得自己有多爱读书,那之后我真的开始对读书着迷了。
       我们从小听惯了童话里的“祝福”和“诅咒”的故事,后来我们认为那些都是骗人的,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也不全是骗人的。其实这话最该说给天下的父母:你们常对孩子说的话,真的有可能成为对他们一生的“祝福”或“诅咒”哦,所以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要想好了。

1、凡本刊发表的作品,其版权均属于《和心e栈》期刊所有,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未经本刊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经本刊授权的媒体、单位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于《和心e栈》
2、如本刊所刊载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人来电、来函与本刊联系。
联系电话:010-84604586,18911917848
邮箱:qinxinrunzhi@126.com

Copyright notice

版权声明

主编
副主编
编辑
美    编

施钢
吴田荣
林冲宇
史雨岩

孙立新

吴昌品

:
:
:
:

亲爱的老师,学生家长和同学们!
我们和四小自己的心理教育期刊《和心e栈》问世了,这是我们共同的平台,如果您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什么感悟、心得,或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欢迎投稿!投稿可直接发送邮件至qinxinrunzhi@126.com,或联系学生班主任提交文件,投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我们这个小家园。

征稿启事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