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1年1月刊

其他分类其他2021-02-20
418

亿客隆公司
1月刊

2021年
1月刊

政策经济速览

亿客隆综合办公室

01  学习进行时

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目录

NO.06       聚焦专栏

NO.04       行业观点

NO.03       市场信息

NO.02       政策发布

NO.01       学习进行时

                   目录

                   扉页

NO.05       疫情相关

内容1

01 学习进行时

尊敬的施瓦布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过去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公共卫生面临严重威胁,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人类经历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
这一年,各国人民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同病魔展开殊死搏斗,依靠科学理性的力量,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全球抗疫取得初步成效。现在,疫情还远未结束,近期又出现反弹,抗疫仍在继续,但我们坚信,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在同灾难的斗争中成长进步、浴火重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历史总在不断前进,世界回不到从前。我们今天所作的每一个抉择、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将决定世界的未来。我们要解决好这个时代面临的四大课题。
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人类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各大经济板块历史上首次同时遭受重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贸易和投资活动持续低迷。各国出台数万亿美元经济救助措施,但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很不稳定,前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我们既要把握当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支持,推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阴影,更要放眼未来,下决心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第二,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共同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第三,克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鸿沟,共同推动各国发展繁荣。当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差距有待弥合,可持续发展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疫情之下,各国经济复苏表现分化,南北发展差距面临扩大甚至固化风险。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期望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和空间,要求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享有更多代表性和发言权。应该看到,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了,整个世界繁荣稳定就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也将从中受益。国际社会应该着眼长远、落实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必要支持,保障发展中国家正当发展权益,促进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第四,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缔造人类美好未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亟待加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前途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在国际上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就搞脱钩、断供、制裁,人为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一个分裂的世界无法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抗将把人类引入死胡同。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付出过惨痛代价。殷鉴不远,我们决不能再走那条老路。
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不搞歧视性、排他性标准、规则、体系,不搞割裂贸易、投资、技术的高墙壁垒。要巩固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地位,密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推进结构性改革,扩大全球总需求,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发展。
——我们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中国古人讲:“法者,治之端也。”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而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来发号施令。联合国宪章是公认的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没有这些国际社会共同制定、普遍公认的国际法则,世界最终将滑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01 学习进行时

我们要厉行国际法治,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多边机构是践行多边主义的平台,也是维护多边主义的基本框架,其权威性和有效性理应得到维护。要坚持通过制度和规则来协调规范各国关系,反对恃强凌弱,不能谁胳膊粗、拳头大谁说了算,也不能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要坚持原则,规则一旦确定,大家都要有效遵循。“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不应成为我们的选择。
——我们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不是对立对抗的理由,而是合作的动力。要尊重和包容差异,不干涉别国内政,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分歧。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如果走对立对抗的歧路,无论是搞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科技战,最终将损害各国利益、牺牲人民福祉。
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理念,坚持互尊互谅,通过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要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抛弃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保障各国平等发展权利,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要提倡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竞争,开展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田径赛,而不是搞相互攻击、你死我活的角斗赛。
——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我们要发挥世界卫生组织作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要推进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空间。要秉持以人为中心、基于事实的政策导向,探讨制定全球数字治理规则。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促进绿色发展。要坚持发展优先,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全球发展带来的好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果,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抗击疫情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这既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基本要求,也是稳定恢复经济的基本前提。我们要深化团结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坚决打赢全球疫情阻击战。特别是要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合作,让疫苗真正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中国迄今已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为有需要的国家派出36个医疗专家组,积极支持并参与疫苗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同各国分享疫情防控有益经验,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助力世界早日彻底战胜疫情。
——中国将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搞封闭脱钩,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中国始终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国将继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中国将继续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已经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我们认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中国正在制定行动方案并已开始采取具体措施,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中国这么做,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为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将加大科技投入,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

01 学习进行时

01 学习进行时

目录

01  学习进行时

——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

政府工作报告

(陈吉宁同志作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将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你输我赢、赢者通吃不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坚定一员,中国将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缓解债务压力、实现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实践一再证明,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任何单打独斗的思路,任何孤芳自赏的傲慢,最终都必然归于失败!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谢谢大家。

01 学习进行时

2021年1月25日

内容2

01 学习进行时

01 学习进行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奋发有为推进首都各项事业,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五年,我们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城市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提速,“四个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人口、建设用地、建筑规模“三个减量”的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人均21.2万元提高到28万元以上,超大城市减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这五年,我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首都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5万亿元提升至3.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2.4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营商环境大幅改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占比达到38%,居全国前列。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6.9万元,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2.43岁。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
——这五年,我们以钉钉子精神治理“大城市病”,城市宜居水平实现新跃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4.4%。交通拥堵趋势得到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劣Ⅴ类水体断面全面消除,细颗粒物年均浓度累计下降53%、进入“3时代”,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纳入“实践案例”。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作用,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坚持首都规划重大事项向党中央报告制度,首都规划体系得到历史性深化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确立“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着力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聚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成为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二)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基本完成一般制造业企业集中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大规模疏解任务,完成350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6000余个,城市生活更加宜居便利。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首批市级机关顺利迁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运营。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大兴国际机场建成通航,重点领域协作成效显著。
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有序推进,竞赛场馆全部完工,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发布冬奥愿景、会徽和吉祥物,开展“共享冬奥”公众参与计划,大众冰雪运动蓬勃开展。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规划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等5个大科学装置和材料基因组等13个交叉研究平台。抢抓机遇积极布局量子、脑科学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实施“科创30条”、高精尖产业“10+3”等系列政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万家,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作用持续发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增长56.9%和58.5%,金融、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升,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
(四)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营商环境1.0至4.0版改革,98%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办、“最多跑一次”,企业和群众办事法治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顶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和社会减负超过4700亿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北方华创等成为国企改革样本,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403项创新举措,一大批标志性外资企业落地,服务贸易占全国1/5左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

01 学习进行时

01 学习进行时

(五)着力加强超大城市治理,不断提升城市和谐宜居水平。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努力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优供、控需、强治,大力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推动“四网融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727公里,建成次支路197条,分级治理堵点943处,停车秩序明显改善,绿色出行深入人心。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淘汰老旧机动车109万辆,降尘量从2018年的每月7.5吨/平方公里大幅降至5.1吨/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5%。实施生活垃圾管理、物业管理两个条例,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比条例实施前增长12.7倍,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0.9%。开展433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累计加装电梯1843部。深入开展“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完成“回天地区”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
(六)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农业与科技、服务相融合,努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完成3254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深化农村改革,出台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意见,扎实推进“大棚房”整治等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严守农地农用底线。城市南部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新首钢地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基本完成“一绿”地区6个乡城市化建设。持续加大对生态涵养区转移支付力度,决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坚决落实中央交予的扶贫协作任务,助力受援地区73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200余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力做好本市低收入农户帮扶,低收入农户收入全部过线、低收入村全面消除。
(七)紧扣“七有”“五性”改善民生,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帮扶74.2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大幅增加学前教育投入、新增学位23万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26所,加大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居民医药负担进一步减轻。构建“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0余家。整合各类救助政策,低保标准提高到月人均1170元。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41.4万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五年来,共完成152件重要民生实事,努力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实办好。
统筹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城市安全隐患治理,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3.2%和35.4%。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存量金融风险有序化解,新增金融风险有力遏制。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首都保持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妇女儿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八)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狠抓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五年来,共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18项、建议4722件,办理市政协提案4893件,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3项。顺利完成市区机构改革,统筹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切实增强过“紧日子”意识,全面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节支261.4亿元,压减一般性支出159亿元,“三公经费”减少39.8%。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求社区填报的表格从44项精简为3项,全市考核事项从75项减少到16项,市区两级政府设定的证明全部取消。深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两次亲临北京抗疫一线视察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首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先后遏制了外来输入型、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等疫情,首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出台实施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行动计划,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
同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把保市场主体作为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的关键,第一时间出台纾困惠企系列政策,全力推动复工复产达产。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000亿元,“减免缓”社保费1482.4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84.5亿元,向企业核准返还失业保险费47.6亿元、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等72.7亿元。积极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加强市场大宗商品储备调度,完善“救急难”机制,向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7亿元。千方百计稳投资促消费,审时度势实施“五新”政策,转危为机推动高质量发展,首都经济逐季转好,社会民生保障有力。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83.9亿元、下降5.7%,均好于调整后的年度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26.1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历程极为艰辛。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和风险挑战面前,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风雨同舟、顽强奋战,首都市民识大体顾大局,充分理解支持党和政府,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特别是奋斗在一线和驰援各地的干部群众,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是群众家园的最美守护者,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01 学习进行时

01 学习进行时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团结奋斗、砥砺前行,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转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帮助、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各兄弟省区市,向驻京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首都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企业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消费市场尚未完全回暖,财政平衡压力较大;城市管理不够精细,减量发展下的城市更新任务繁重;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干部能力水平还有欠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大力推进。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攻坚克难、实干苦干,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们按照市委确定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更加突出创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安全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首都功能明显提升。中央政务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彰显。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便捷,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持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万元。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持续壮大,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明显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垃圾分类成为全市人民自觉行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北京示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劣Ⅴ类水体,森林覆盖率达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健康北京建设全面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社保、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基层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理总体效能持续增强,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平安北京建设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韧性全面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二是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三是持续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四是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五是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是构建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七是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八是大力推动绿色北京建设;九是携手共建健康北京;十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是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十二是塑造更加安全的城市。

01 学习进行时

01 学习进行时

三、2021年重点任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我们要准确把握疫情防控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严防死守,科学精准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切实履行首都职责,全力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引擎,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新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按照上述要求,综合分析研判形势,对接“十四五”规划,提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和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做好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充分发挥中央在京创新资源作用,推动各方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推动量子、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前沿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取得突破。
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中关村科学城要深化创新体制改革,精心做好创新企业服务,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怀柔科学城要着力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运行。未来科学城要加快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大力推动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做好扩区后战略性产业布局,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抓好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
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更大力度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落户,集聚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生态。抓好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构建国际化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专注事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统筹推动中关村“一区多园”协同发展。完善政策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在全社会营造懂科技、敢创新、爱奋斗的浓厚氛围。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立法,设立申请绿色通道,鼓励创新主体联合打造重点领域专利池。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创投机构聚集,推进专业化孵化器能级提升。积极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二)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抓住“两区”建设重大机遇,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主动担当、率先行动,为推动全方位扩大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强市区统筹,全面落实“两区” 251项开放改革举措,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服务体系。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探索实施供地、融资、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加紧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打造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加快自贸区各片区组团建设,推动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提升、大兴机场综保区一期封关运行,着力推动中德、中日等国际创新合作园区建设。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加快组建全球服务贸易联盟,支持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机构落地。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京港、京澳、京台交流合作。

01 学习进行时

01 学习进行时

大力支持金融业开放发展。服务保障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率先落地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推动出台实施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两个改革创新试验区方案,加快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完善“监管沙箱”实施机制,着力发展财富管理、基础设施金融等新兴金融业务。推动新三板改革,发挥好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作用。支持设立金融法院。
持续深化4.0版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和告知承诺制,坚决清除隐性壁垒。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推动全流程信用监管、风险监管,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企业开办和重要民生事项全面推行“一件事”办理,深化全程网办和全城通办,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公共服务类企业绩效考核。完善“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继续推出一批普惠性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升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能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深入实施“五新”政策,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千兆固网、IPv6,新增5G基站6000个,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一体化开放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谋划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建设。组建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推动数据资源高效有序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
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化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壮大信息技术、健康医疗、智能制造、区块链和先进计算等优势产业规模,做优做强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加快卫星航天、高端精密仪器和传感器等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落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发展,扩大健康、养老、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优化布局免税店,持续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首发,完成22个传统商圈改造提升。探索通过孵化机制,加速培育消费新品牌新模式。推出一批“两新一重”投资项目,实施“3个100”重点工程。合理布局和规范提升物流基地。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全域应用场景,一体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构建标准化的城市基础信息编码体系,推进泛在有序的城市感知体系初具规模,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实施“十百千”工程,重点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提升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水平,解决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问题,创造普惠便捷的智慧生活服务。
(四)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
坚持“一核两翼”联动,强化区域协调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开展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攻坚和提升为重点,强化系统观念,一体化推进功能疏解、综合治理和优化升级。拆除违法建设250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3000公顷,“留白增绿”860公顷。分类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打造200条精品街巷。加强社区商业网点建设,便利店等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持续推动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
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加快行政办公区二期、综合交通枢纽、三大文化设施、医疗教育设施和潮白河生态带等项目建设,提升副中心承载能力。发挥副中心投资基金作用,培育发展运河商务区高端服务业,高水平运营好环球主题公园一期。持续开展老城双修。推动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
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三所学校实现竣工、医院主体结构封顶。推动京唐城际北京段建设。深化区域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规划衔接和融合。加强就业、养老、社保等政策衔接。
(五)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下足绣花功夫,持续推进精治共治法治。
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行动计划,着力提升核心区服务保障功能。规划建设一批轨道交通微中心,推进站城融合发展。完善规划综合实施机制,严格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首次评估。持续推进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

01 学习进行时

01 学习进行时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街区为实施单元,注重城市设计,创新政策机制,鼓励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抓好核心区平房区院落申请式改善和简易楼腾退改造,多种模式推进老旧小区、危旧楼房、老旧楼宇、老旧厂房改造。加快低效楼宇升级改造和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完成不少于300公顷商品房供地,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5万套,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努力解决好住房突出问题。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滚动实施城市南部地区行动计划,抓好丽泽金融商务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房山高端制造基地等建设。加快新首钢地区和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启动新一轮“回天地区”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一绿”城市化、“二绿”城乡结合部改造。促进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
深化交通综合治理。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推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多网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化智能调度体系。强化停车综合治理和交通秩序管理,持续开展景区、商圈等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充实首都交警铁骑队伍。深入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新开通7条段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优化地面公交网,让绿色出行更加通畅便捷。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细颗粒物、臭氧、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突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落实全域全过程扬尘管控。实施节水行动方案,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加强土地资源环境管理,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出台接诉即办条例,优化12345市民热线、企业热线和网上平台功能,实施群众诉求首接负责制。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完成社区和村“两委”换届。精心办好“向前一步”节目,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深入开展物业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制定实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种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打造更多精品民宿,提高农村产业质量和效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确保“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方案,深化“厕所革命”,做好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编制实施好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专项行动,加大低收入边缘户和返低风险户帮扶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本市3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范引导闲置农宅盘活利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助力受援地区脱贫不返贫,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繁荣发展首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扎实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抓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倡导践行“光盘行动”。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做好钟楼和正阳门箭楼文物保护修缮。持续开展老城胡同和四合院保护利用工作。出台大运河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加快“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博物馆之城”“书香北京”。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聚焦重大革命、历史、现实题材和北京题材,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振兴发扬等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电子竞技、科幻产业、网络视听等文化业态。提高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水平。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规范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推进市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办好系列品牌活动,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八)持续改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认真办好31件重要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

01 学习进行时

01 学习进行时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施健康北京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优化分级诊疗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服务水平,推动预约挂号更多依靠基层转诊。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实现地铁站、火车站、学校自动体外除颤器全覆盖,做好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扎实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专项行动。统筹社区各类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餐、就医、照护等服务,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体育服务,新建一批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做好亚足联亚洲杯筹办工作。
不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完善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启动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提高办园质量和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区域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持续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加强职业教育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
积极做好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标准,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完成无障碍环境建设行动目标任务。
(九)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首都和谐稳定。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首都安全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努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安全城市。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实“四方责任”,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坚持“人”“物”同防,强化疫情监测预警,严格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消毒和追溯管理,持续做好社区、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常态化防控,加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疫情防控。有序实施新冠疫苗接种方案。
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强水、电、油、气、粮食等战略资源应急储备和调度,保障生命线工程安全,完善城市管网系统,确保城市平稳运行。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做好城市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工作。健全突发事件指挥机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完善维护政治安全工作体系,保持对暴恐活动严打高压态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实施地方金融监管条例,防范化解金融和债务风险。继续提高治安科学化水平,增强不同警种合成作战能力。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确保首都安全稳定。
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更好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做好人民防空工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强化政治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从严从实抓好中央第六轮巡视等反馈问题整改。结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严格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提升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
增强政府效能。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引导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奋发有为建功新时代,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构建上下贯通的抓落实体系。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全面加强绩效管理,压减非紧急、非必需项目支出,切实把钱用在为民办实事上。强化服务意识,做好税源涵养,让企业安心成长、发展壮大。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切实为基层减负。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惩治各领域腐败问题,树立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已进入决胜冲刺阶段,我们要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克服各种困难,团结一心、通力协作,高质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全力筹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02 政策发布

            政策1

北京市医保单位缴费比例降至9.8%

市医保局、市财政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的通知》。自2021年1月起,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10.8%降至9.8%,预计每年可减轻用人单位负担约110亿元。
此前,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0.8%。费率调整后,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9.8%,较之前降低1个百分点。据悉,这次费率调整是落实“六保”“六稳”的具体举措,有助于稳企业保就业,优化本市营商环境。同时,确保参保人员医疗保障待遇不降低、医疗保障制度平稳运行。
本市1月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在2月份进行征收,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需在2月份征缴期内按时足额缴纳上月基本医疗保险费,确保参保人员待遇享受不受影响。

附:北京市医疗保障局 北京市财政局
关于调整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的通知
京医保发〔2021〕1号
各区医疗保障局、各区财政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财政审计局,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六保”、“六稳”决策部署,进一步减轻用人单位缴费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自2021年1月起,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低1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0.8%调整至9.8%;个人缴费比例不作调整。
特此通知。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
北京市财政局
2021年1月11日

01 学习进行时

各位代表!百年复兴催人进,砥砺奋斗谱华章。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北京市委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赵晨蕊 肖名焰 白延龙
时间:2021年1月23日

02 政策发布

为进一步加强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推动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健康持续发展,2021年1月5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主要创新内容有:一是加强统筹,建立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工作专班。二是重点在中心城区周边城乡结合部及土地资源较多且有利于服务重点功能区的地带,平原多点新城靠近产业园区的地区,以及地铁站点、交通枢纽周边等配套相对完善区域规划布局集体土地租赁住房,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三是尊重市场,依据居住人群需求特点及项目实际,弹性、合理配置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住宅型、公寓型、宿舍型分类明确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设计标准,适当提高商业配套比例,最高可提高至地上总建筑规模的15%。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建筑间距及日照标准,鼓励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业态混合兼容,建设宜居、宜业综合社区。四是加强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租期、租金等运营管理,落实监管责任,统一纳入平台管理,严禁“以租代售”情形出现。五是加大税费减免及金融支持,纳入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集计划的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按照国家及本市公租房政策规定运营管理的,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集体土地租赁房租赁住户使用水、电、气、热执行居民价格。鼓励支持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参与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建设。

03  市场信息

热点一:习总书记主持研究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流通产业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与作用增强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再次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重点提到“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和“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毋庸置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是下阶段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支撑流通产业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专家指出,近年来,以“互联网+”全面提升现代流通体系和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使流通体系在线上和线下充分融合互动,成为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领先于世界的突出特点。
2021年国家将编制“十四五”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专家预期,在一系列政策利好和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呈现三个趋势性变化。

            政策2

强化全程管理深入推进
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建设

“2021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发布
商贸服务业未来如何发展

2021年1月18日,“2021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在北京发布。“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是中国商业联合会一年一度的品牌项目,已连续发布十八年。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各行各业原来的发展轨迹,作为消费前沿的商贸流通业及各类商业服务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其中既有实体商业的逆境支撑、涅槃重生,也有线上消费的大创新、大发展。而在这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下,全球国际贸易以及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受到巨大影响,国际关系也更加复杂多变;对内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走向、市场格局、业态模式、消费认知、消费习惯等都因为疫情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种局面下,对未来的商贸服务业发展如何预判?
在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支持和中国商贸杂志社的协助下,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对宏观经济和商贸流通行业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组成专家评审组于2020年9月25日和10月30日进行了讨论。专家委秘书处将专家评审组提出的热点问题梳理、归纳为19个选题,征求160多位专家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2021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并组织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撰写工作。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根据专家的评述报告撰写制作“2021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英文报告”,同期向香港及海外媒体和商界人士发布。

热点二:2021年消费品市场将快速增长 助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六稳”“六保”工作,有力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较短时间内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生产、消费、生活持续向好恢复。
2020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
2.市场物价稳定,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2019年同期上涨3.3%;
3.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实现66477亿元,增长15.3%;
4.实体店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5.2%;
5.基本生活类商品稳定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
专家指出,2020年我国GDP实现正增长,但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是负增长。这既表明商业和消费受疫情影响巨大,同时也预示着未来较大的增长潜力。2021年我国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成效将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经济社会活动和居民商品消费、服务性消费将全面恢复到正常状态,经济增长、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将比2020年明显加快,将有力推动消费的快速增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相关战略、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为消费的增长提供有力的新动力和良好的新环境。202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十九条工作方案的进一步落地实施,将直接或间接促进商品和服务性消费。
专家预计,2021年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的新发展格局下,在居民国外消费大幅回流国内的新形势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以10%以上的速度加快增长。

(1)流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当前,数字化的零售体系已见雏形,中国零售业具有引领全球零售创新的潜力和经验。下一步,批发体系的数字化重构将是重要发力点,批零高效分工协作是数字化流通体系的应有之义。
(2)流通体系与生产过程更好地融合。数字经济时代,流通体系与生产过程的融合,将跳出渠道视角,更多发挥由市场倒推生产,由流通反向引领柔性、韧性生产的先导性作用,使二者真正成为互为你我的产销结合体。
(3)政府支持下的超前配置的物流基础设施是中国特色流通体系的典型特点,在数字化转型趋势下,将加快交通运输及配送体系的智慧化升级。
专家强调,随着中国特色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速度加快,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将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期间及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商流为核心、物流为基础、信息流为先导、资金流为支持,流通产业将不断夯实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激活小店经济、提振乡村市场、激发流通创业和解决劳动者生计等方面大有可为,而基于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流通产业将更有能力引导生产精准发力,突显流通产业对于畅通经济内循环的先导性作用。

03 市场信息

03 市场信息

热点四:农产品流通助力乡村振兴优势凸显 批发市场升级转型加速
2020年疫情期间,作为民生事业的农产品流通业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渠道作用,忠于职守,勇担责任,做到农产品不脱销、不断货、不断供、不涨价,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在保供稳价、解决受疫情影响农产品滞销卖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指出,2021年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向现代化、数字化批发交易平台转型,农贸市场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功能更加包容和趋向多元。农产品市场在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渠道优势也将更加凸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环境,推进绿色环保农产品零售市场的改造升级。
二、着力发展“智慧农批”。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智慧市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将融入到农产品市场的数字化改造中。
三、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运营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准入标准将提高,小规模、不规范的农产品市场将被逐步取缔或自然淘汰。
四、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步伐,物流集约化程度大幅提升,冷链食品安全将更受关注。
五、强化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流通扶贫”“产业扶贫”凸显农产品流通渠道优势,强化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不返贫。
六、深入发展农产品流通国际交流合作。消费升级刺激进口农产品消费,农产品流通国际交流合作将更加密切和深入,批发市场国际化能力提高。

热点三: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应对模式挑战 融入国内大市场未来可期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及供应链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全球需求减弱,边境互通受阻,许多行业受到严重影响,尤以出口行业为甚。疫情爆发后,海外市场需求锐减,大批出口订单遭延迟或取消,外贸企业获取新订单更是难上加难。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及地缘政治问题也给全球市场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为有效解决传统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帮助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都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力求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渠道,融入国内大循环。2020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针对出口企业转向内销市场面对的主要挑战出台支持措施,确保产业链及供应链畅通运转。
专家分析指出,中国的流通格局变化速度要比国外快,加上传统渠道费用高企,而外贸企业建立自己的渠道以及专门的销售团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推广,是帮助出口企业接触国内消费者的一种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针对目前出口企业面对的订单被取消或减少、库存积压、线下销售渠道受阻等问题,多家国内电商平台均推出一系列帮扶措施,希望借助平台自身的知名度、流量和营销优势,帮助外贸企业将出口产品转销国内市场。
专家指出,要做到长远可持续发展,传统以外贸为主业的企业除了服务于国外市场,还要加快融入国内市场,通过加强提升供应链上下游能力,特别是产品设计开发、营销和品牌建设能力,更好地打通国内外市场。与此同时,通过出口转内销推动国内外标准的加快对接,实现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增加消费者选择并带动消费升级,有效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快速发展。

03 市场信息

03 市场信息

热点六:生活服务业需求强劲、潜力巨大 业态融合、数字化、平台化将成新趋势
生活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载体。专家认为,尽管被突发而至的疫情打乱了前进的脚步,但传统生活服务业依然展现了蓬勃生机,“融合”成为新的发展关键词。无论是多业态融合发展,还是线上线下融合,都成为如今生活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方面,在政府引导下,全国各地诸多生活社区积极建设社区商业、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便民生活服务业态,打造15分钟便民商圈。另一方面,企业也主动引进生活服务业态,餐饮、零售和文旅体等居民服务业正在加速融合,业态模式更加多样纷呈。
专家指出,2021年随着线上线下融合程度的提高,预计生活服务行业数字化趋势有望持续深化,对生活服务行业转型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生活服务不仅能保障日常的衣食住行,而且其强大的发展韧性,也是支撑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体验型服务消费迅速崛起,大量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策的支持加上消费者的需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等仍将成为生活服务业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趋势也将持续。

热点五:餐饮市场止跌回暖 绿色消费与厉行节约成行业共识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与新冠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餐饮业损失严重相比,中国餐饮业将率先走出低谷,回归拉动市场消费的引擎地位。
一、餐饮市场疫后恢复增长,外卖成餐饮新增量
新冠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餐饮业遭受严重冲击,疫情期间外卖独大,外卖成为疫情常态化时代的餐饮业新增量。同时,餐饮业态的融合与创新、农村餐饮消费市场的培育、扩内需、促消费、“夜间经济”、冬奥会主题餐饮的培育等将成为促进餐饮消费的新动能、新商机。
二、全面推进品质提升,绿色餐饮仍为主题
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引导餐饮企业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激发餐饮企业主动提升品质、规范管理、改善环境、优化服务、诚信自律的内在动力,使餐饮业成为彰显和谐文明社会、安定富裕生活的载体,逐步由以政府推动为主转变为市场自我发展、行业自我约束、企业自我提升,打造餐饮业品质不断提升优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三、拒烹野味、杜绝浪费,节约成为新时尚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餐饮行业倡导和实施包括“拒烹野味”“光盘行动”“减少餐厨垃圾”“提高食材利用”等在内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从我做起,杜绝食材、点餐、消费各环节的浪费,将成为全行业普遍认同并践行的新风气、新时尚。
四、餐饮进入智能时代,科技引领行业发展
疫情后,餐饮业的科技理念会提升。移动互联深入应用,促进餐饮企业扩大中央厨房服务功能,拓展网络营销渠道,提高电子商务交易经营水平,进一步发展移动互联网上营销,实现线上预订、线下体验相结合发展。采用智能化减少人工成本,依靠标准化降低风险的模式会引领行业的创新发展,智能炒菜机、机器人送餐、全自助无人服务的智能化餐厅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经营方式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餐饮服务中,开辟行业新增长点。未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愈加广泛应用,将加大科技进步在餐饮业发展中的作用。

03 市场信息

03 市场信息

热点八:商业创新进入“深水区” 数字化商业生态加速形成
近年来,商业创新如火如荼、亮点纷呈。在2020这不平凡的一年中,见证了新业态、新模式在满足顾客需求、便利居民消费,以及保障商品供给中的巨大作用。此间,充分应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整合渠道资源、拓展应用场景,成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实现经营升级的核心举措。当前,商业领域的创新与探索逐渐进入了“深水区”,新一轮的融合与变革正在发生,加速形成的“数字生态圈”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专家指出,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诉求的过程中,以细分领域间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商业创新正不断深入。不仅经营品类、顾客对象、服务范围、店铺形式等特征维度的内部界限被逐渐突破,各维度属性间相互组合留下的空白也很快被填补。其背后,则是商业服务终端之间的互联与整合。
商业领域的深度创新离不开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支撑的人工智能,能够使销售预测、存货管理、商品促销、物流配送等商业活动过程变得更为精准和高效。同时,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为提升产品性价比创造了条件,以消费者搜索行为与评价内容为基础的C2M反向定制也成为现实。直播电商能够实现视频播放、观众互动与拼单抢购,也有赖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数据传输与基于云计算的多路转码、自动选择、智能甄别等技术。
专家认为,数字信息技术正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线上市场的范围与规模仍将保持扩大趋势。

热点七:RCEP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跨境电商迎来新机遇
2020年11月15日,历时8年,由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
专家指出,RCEP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在全球经济因疫情和贸易保护而停滞的背景下,RCEP的签署将提振各方信心,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新引擎;同时也将有效助力国家双循环战略,在国内消费逐渐回暖的良好势头下提升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推动国内消费扩容升级,其中跨境电商更是迎来重大机遇。
一、RCEP重构区域产业链新格局,扩大开放助推消费升级
专家认为,RCEP的签订将显著优化区域内整体营商环境,进一步促使区域内经贸规则的优化和整合,促进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进一步发展。中国在RCEP中具备双重身份,双循环战略与双身份复合角色叠加,意味着我国将居民的广义配置更多向商品消费进行引导,用增量的商品需求,作为枢纽助力超级自贸区,并因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而产业链的升级又进一步带动居民收入增加和内需的扩张,并进一步助推国内消费升级。
二、跨境电商迎重大发展机遇,免税商业成热点
专家还观察指出,区域内各成员国的资源、商品流动、技术和服务资本合作,以及人才合作将会更加便利,有利于创造价值和整合资源,这将为我国跨境电商在海外仓的建立与运作、东亚和东南亚市场的建立以及国际人才的招聘方面带来巨大机遇。另外,区域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将释放巨大市场潜力,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往来,而随着跨境电商便捷度的提升和零关税带来的商品价格优势的释放,将进一步加速海外高端消费回流。

03 市场信息

03 市场信息

热点十:夜经济迈入“2.0”时代 小店经济蕴含大潜能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市场活力开始逐渐恢复,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态势。这其中,夜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供给”与“需求”端涌现出了大量新形态、新趋势,我国的夜经济逐渐迈入“2.0”时代。专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全国纷纷点亮夜经济
专家指出,不同于夜经济的“1.0”版本,“2.0”版本的夜经济由以往单一消费业态的消费模式逐渐进阶成为产业多元、场景融合式,延伸到实体零售的各个环节,并成为多个城市竞争的新赛道。
当前,我国夜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夜经济不仅成为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还发挥着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提振信心、展现特色文化的多重功能。
二、小店经济——平凡而伟大的“螺丝钉”
就在各地纷纷点亮夜经济的同时,作为城市发展“毛细血管”的小店经济也开始备受重视。2020年7月,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对小店经济作出工作部署,通过组织全国试点、地方广泛参与,促进小店经济健康繁荣发展。多方支持下,小店经济开始呈现“深V”复苏,并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韧性。
专家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小店经济有望在促进就业、扩大消费、提升经济活力、服务改善民生等方面释放巨大能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小店经济或将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并助力更多创业者实现梦想。

热点九:科技进步助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商业未来空间巨大
2020年的智慧门店、智慧街区、新零售商业层出不穷,智慧商业雏形显现。如扫码支付、人脸识别、智能导购、智能客服、智慧停车、智能自提柜,等等。在政策环境和技术进步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物流领域的智能落地和应用进展得如火如荼。比如,仓储端的智能仓储系统、智能仓、数字仓,还有末端配送环节的无人车、无人机等各种智能设备开始应用于物流领域。
在技术的推动下,商业领域的便捷性、服务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同时用户的多样性需求也得到满足。专家指出,未来技术在推动商业高质量发展上主要有三个趋势。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及设备将会越来越普及。应用于商业领域的无人自助收银台、无人车、无人机、智能客服、智能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甚至在直播带货领域还出现了人工智能主播,并且智能技术还将会作用于新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云制造正在兴起。
第二,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商业企业的多渠道将形成合力。比如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使线上的互联网力量和线下的实体店终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从而完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商业维度上的优化升级。
第三,云计算、云服务助力商业效率更上一层楼。目前,商业领域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并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云计算将在助力商业企业转型上发挥重要作用,底层硬核技术升级将会给商业带来巨大动力和极致效能。
专家表示,先进技术与商业领域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期间也会发生较大的变革。在融合发展之中技术会逐渐改变行业的发展特征,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无论如何,紧抓技术引擎,商业才有前行的机会与更多的可能。

03 市场信息

03 市场信息

04  行业观点

近年来,实体商业受到电商压制,屡屡被唱衰,现实经营情况究竟如何?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全国各地准备在年内开业的购物中心高达上千家,远远超出前几年的数量。那么,购物中心是否迎来新的井喷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计划开业的商业项目会因为各种原因延迟开业。根据联商网2018年、2019年的统计数据,当年实际开业数量都只有年初统计数据的40%,参照这个比例,2021年年内能如期开业的购物中心数量将达到591家,有望创下近五年来购物中心开业数量的新高。另据赢商网统计,2016年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为465家,2017年为504家,2018年为533家,2019年由升转降,新开业529家,而2020年全国新开业的购物中心只有400家。
“购物中心市场需求还在,但总体来看,今年算平稳增长,没有井喷。”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2021年购物中心计划开业数量之所以创下新高,一方面是因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项目的招商和装修一度暂停,影响了进度,未能如期开业,就延迟至2021年开业。另外,线下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也和过去不一样了,目前依然有不错的前景。“尽管线上商品更具性价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线下商品的销售,但从新开的购物中心可以发现,更符合体验性的生活方式消费项目越来越多,因而带来很多体验性、冲动性购买,从而使得线下商业项目业绩回升。”他说,与此同时,很多传统购物中心通过改造升级,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赖阳还表示,从总体规模来看,在未来几年,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依然会对商业地产产生更多的需求,但由于大规模的地产开发高潮基本过去,出生率下降导致人口日渐减少,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将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因此,几大因素叠加,未来市场对购物中心的需求将呈现平稳增长趋势。

2021年全国计划开业购物中心数量超千家 市场重拾升势?

近日,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2021年计划开业116个商业项目,商业建筑面积共计932万平方米。而江苏省2021年计划开业的购物中心数量更多,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项目数量达144家。上海今年计划开业且面积在2万方以上的商业项目数量为50家。根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的统计,2021年全国拟开业的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商业项目数量高达1479个(不含专业市场、酒店及写字楼),这其中还包含了部分存量改造项目。
从这些项目的分布区域来看,华东地区遥遥领先,577个拟开业量占比约39%,这一数据比位列二三位的华南、华中地区的总和还多,华南和华中地区分别拟开287个和241个。西北和华北地区2021年计划投放量也超过三位数,三位数以下的仅东北和西南两大区。

04 行业观点

05  疫情相关

权威疫苗专家邵一鸣接受《环球时报》专访: 
中国八成人接种疫苗才能“群体免疫”

在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亿背景下,疫苗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27日上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截至26日,我国已接种新冠疫苗2276.7万剂次。针对疫苗接种、研制等话题,《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一直参加中国新冠疫苗技术评审的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
国产疫苗如何应对毒株变异?
环球时报:最近,英国、南非、巴西相继出现新的突变毒株。据您了解,我国新冠疫苗对于这些突变毒株是否还有保护效果?
邵一鸣:一代疫苗肯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病毒变异是个永恒的主题。一般来说,疫苗针对同源(homologous)毒株(strain)——也就是与疫苗研发基于的毒株或与之极为相似的病毒——保护效果是最好的,而对于与之变异大的异源(heterologous) 毒株,保护效果可能出现一定下降,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根据我国疫苗企业和实验室的研究显示,我国新冠疫苗对于去年上半年早期出现的一些变异毒株,中和抗体效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于最近在英国流行的突变毒株,中和抗体效力变化也不大;对于近期在南非流行的突变毒株,抗体滴度稍有下降。
不过,这种中和抗体效力的变化,并不直接对应疫苗的“有效”和“无效”,只是一种百分比上的变化。只要中和抗体效力还在有效保护范围内,疫苗就都可以说还是有效的。以我们熟悉的流感病毒为例,只有流感疫苗的中和滴度下降到原来的1/2以下时,才会影响疫苗的保护率,再审视突变株感染总人群比率后,可考虑更换新一代的疫苗。
而突变毒株对疫苗保护力的影响到底有多少,还是要看人群实际使用的情况才能确定,因为实验室只能测试体外的情况,与体内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两个分别主要流行原始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区域,观察同一款疫苗对疫情控制情况是否有区别,来判断变异毒株对疫苗保护力产生的影响效果。

环球时报:如果出现疫苗对变异毒株失效的情况,我国国产疫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升级更新?
邵一鸣:在应对变异毒株方面,两条反应最快的技术路线分别是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而其他像病毒载体和重组蛋白的技术路线则要很多。
对于国内灭活疫苗来说,企业在拿到变异毒株后,只需要更换病毒培养罐中的种子病毒,其他工序无需做任何调整。而对于mRNA疫苗来说,相当于只需要在化学合成图谱上更改几处,由机器合成和修饰后即成为更新的疫苗。
我国的灭活疫苗完成应对新突变毒株的疫苗升级更新大概需要2个月左右,mRNA疫苗大概只需要几周。由于mRNA是化学合成技术,灭活疫苗是生物技术,后者需要时间来培育细胞,在规模生产方面灭活疫苗需质控因素较多,比mRNA疫苗的化学工程要慢一些,但前后差距应不会超过1个月。
环球时报:升级后的疫苗是否还需要把一、二、三期临床试验和所有审批手续重走一遍?
邵一鸣:这取决于药品管理部门。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制品,不经测试就大规模使用肯定不合适。但是,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大大加快的,各期临床试验都可以加速走,不必像第一次申报新药那样反复地报资料、反复地审,毕竟只是极小的改动,绝大部分生产工序都一样,而且灭活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
环球时报:未来新冠疫苗是否会升级成多价疫苗,以应对不同种类的毒株?
邵一鸣:完全有可能。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某个区域到底会流行哪种优势株,而且有优势株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类型毒株。以后很可能是像流感或宫颈癌(HPV)疫苗那样,用多价针对同时流行的不同类型的,或新出现的变异毒株。
未来需要两三年就打一次?
环球时报:现在看来,未来新冠疫苗会不会像流感疫苗那样,每两三年就需要更新并重新接种一遍?

05 疫情相关

邵一鸣: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我认为未来新冠不会像流感那样猖獗。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人类从未花如此大的力气去对付流感,基本只是以常规状态去应对,流感疫苗也是可打可不打。而由于新冠肺炎的危害远高于流感,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大规模人群检测、高强度病例治疗、隔离、追踪、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禁足乃至封城等措施,全力应对新冠。
我的观点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新冠病毒,但可能会把它压制到很低的程度,可能偶尔有局部散发,就好像埃博拉,每年在中非都会冒出来一些,但规模都不大。新冠像“非典”那样完全被消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也没机会形成像流感那样季节性大规模流行。
环球时报:近日,科兴疫苗在巴西三期试验的保护率公布:该疫苗对需要医疗救治的轻症保护效力为77.96%,总体保护效力为50.4%。您曾表示,科兴疫苗在巴西试验中总体保护效力较低的原因是受试人群都是医护人员,环境暴露风险较大。但也有声音认为,环境风险只会加快试验到达终点的时间,而不会影响保护率数字,因为安慰剂组也处在同样的风险下。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邵一鸣:我举一个例子,一个建筑公司按抗6级抗震标准盖的楼(疫苗组)在6级地震中完全不倒,与当地倒了楼(对照组)比较,保护率很好。但此楼移到8级震区,一遇大震就损毁了,保护率下降,并不是建筑有问题,而是场景变化、风险提高了。疫苗高风险场景下的保护率下降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灭活疫苗3期临床试验,科兴疫苗要保护巴西高风险医护人员(23.26每百人年)不出现新冠症状是难度,较中生集团疫苗保护阿联酋普通人群(5.82每百人年)的更大。这就是中生集团疫苗的保护率(79.4%—86%)明显高于科兴疫苗的主要原因(50.4%)。
再举一个哈佛大学猴子疫苗试验为例:两组各12只猴子分别打疫苗和安慰剂后,用同样的病毒攻击,第一轮病毒攻击时,安慰剂组10只感染,疫苗组4只感染,疫苗的保护率是60%;第三轮病毒攻击后,,安慰剂组12只全部感染,疫苗组有7只被感染,疫苗保护率就降到42%;第6轮病毒攻击后,疫苗组只有1没感染,疫苗保护率只有8%。而在新冠病人超800万的巴西医护人员,较新冠病人只有十几万

的阿联酋普通人群,受病毒攻击频率高出很多,疫苗保护率也就会降低了。
环球时报:根据我国疫苗的保护率数据,大概需要多少比例的人口接种,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邵一鸣:从理论上来说,群体免疫屏障的水平Y可根据公式:(1-1/R0)x 100% 来计算。其中R0为一个感染者平均把病毒传给几个人的能力,新冠病毒的R0为3,Y为66%。由于疫苗保护率低于100%,加之疫苗运输、使用中的损耗,我国大概需要 80%以上的人群接种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大概需要两年左右。
不过,现实中我们还需要考虑更复杂的因素:我们一般说的免疫屏障,是指阻断病毒的传播,但现在无论是国产疫苗还是西方疫苗,测定的都是制止发病,而不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
英国阿斯利康疫苗 3 期临床试验中抽取一部分人进行核酸普测,发现尽管该疫苗对新冠发病的保护率为70.4%,但对无症状感染的保护率只有27.3%。所以,使用当前的国内外新冠疫苗,是难以建立起阻断病毒传播的免疫屏障的。
环球时报:如果如您所说,疫苗也难以防止无症状感染,那您认为未来我们有必要调整对无症状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措施吗?
邵一鸣:防控策略肯定会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的。新冠病毒防治的两难状态在于,它是一种介于“非典”和流感之间的病毒:“非典”病死率高,但传播能力相对较弱,我们有可能把它一次扑灭;流感病死率低,但传播能力很强,我们从未想过能把它扑灭。
接下来的防控策略,可能还是要看疫情会更向流感那个方向发展,还是更向着“非典”的方向发展。不过,鉴于新冠病毒对生命的伤害程度,还是有必要采取比对付普通流感更强的手段,以对经济和社会正常生活影响更小的方式,即更低成本更高效益的新防控模式来应对它的。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并行推进传统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的方法,一方面挽救生命,一方面大幅降低病毒的传播。当前通过接种疫苗建立这样的免疫屏障,即显著减少发病、大幅度降低重症和死亡,保障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05 疫情相关

05 疫情相关

80岁老人接种疫苗安全吗?
环球时报:不久前,挪威发现23例与美国辉瑞公司新冠疫苗相关的老年人死亡病例,已对其中13例死亡病例进行评估,认为死亡原因可能与疫苗引发的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有关。鉴于这种情况,您建议国内8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新冠疫苗吗?
邵一鸣:鉴于中国目前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中国老百姓面临病毒感染风险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比较好的接种策略是:先扩大疫苗紧急使用人群的接种,尽快全面覆盖保护防治一线医护和疾控人员、保守国门的安全人员、接触进口货物的工作人员,交通运输部门人员,必须前往境外疫区或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员。即优先保护国内尚有感染风险的人群,而对于风险较低的人群来说,可以先等一等,再根据国家的部署,有序地接种疫苗。
具体到老年人群体,辉瑞和Moderna公司的mRNA疫苗不良风险发生的比例和不确定性确实比较高,但在欧美疫情大暴发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确是高风险人群,尤其感染病毒后病死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科学家在平衡风险与收益后,仍然做出让超过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决定,我是可以理解的。
而对国内外所有使用的疫苗来说,尽管当前疫苗较大规模人群应用的时间都在半年左右,对新冠疫苗的中长期风险的把握,还缺乏数据的支持,但由于我国的灭活疫苗是成熟技术,在人类已有上百年的应用历史,其不可预测性较首次用于人类的mRNA疫苗低很多。所以,我国健康的老年人接种灭活疫苗应该是可以的,风险是可控的。但鉴于我国疫情已被基本控制,不存在欧美那样老年人也必须马上接种的必要性,8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可以更保守一些,等一等未来将会有的保护率和安全性都更高的疫苗,也可以先给老年人周围的人员接种疫苗,如家人、保姆和养老院工作人员,为老年人增加一道防护屏障。
我国应该在第一代疫苗取得成功后,继续加大对后继疫苗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国研制的不仅预防发病、还能阻断病毒感染和传播的疫苗早日出现。到那时,将有可能使用疫苗建立我们想建立的最理想的群体免疫屏障。

中美疫苗合作前景如何?
环球时报:西方许多舆论质疑中国疫苗的透明度。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邵一鸣:我国各疫苗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是在全球最早开展新冠疫苗的1、2期临床试验,也是最早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新冠疫苗1、2期临床试验是数据的国家。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得好,以至于国内没有足够的新发病例,无法开展3期临床试验。当我国疫苗在境外开展3期临床试验时,试验的负责单位是外方机构,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公布临床试验数据,必须由外方机构决定,中方没有决策权。
以科兴在巴西的三期试验为例,该试验的推进全权由巴西合作方进行,科兴只提供疫苗,不插手对方试验工作的进展。而巴西方面的试验也是采用国际化的团队,他们聘用了一个美国的监理公司,监督试验的总体运转。试验产生的数据还要交给另一个欧洲数据分析公司,开展第三方的独立数据分析,撰写最终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报告。巴西方面何时公布、公布多少和什么数据都是由巴西决定。所以,说中国疫苗的透明度存在问题是没有根据的。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中美在抗疫和疫苗合作上的前景?中国和美国的疫苗是竞争关系吗?
邵一鸣:我认为疫情这场“大火”仍然是有希望扑灭的,但前提是中美必须要携手合作。地球就好像是一个村子,村里平时各家有互相吵架、打架的情况,但现在村里着火了,火势还蔓延很快,就不能村长和书记先吵起来了,而是要搁置一切争议和矛盾,带领全村齐心协力去救火,否则全村就有在大火中毁于一旦的危险。
未来中美在抗疫中能合作的具体领域有很多。以疫苗为例,美国有很好很先进的技术,可以做高技术的mRNA疫苗,尽管超低温保存,运输供应难度大,但可以提供支付得起的发达国家使用;中国研发和生产了属于传统技术的灭活疫苗,普通低温保存,常温运输,十分适合中等收入和发展中国家使用。中美两个大国的技术和防治产品互补性强,合作起来可以保障全球的防治需求,帮助全球各国最终扑灭这场大火。

05 疫情相关

05 疫情相关

06 聚焦专栏

这种研究互补合作,中美两国在很多层面都可以开展。例如,中国疾控中心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签署、经过两国政府批准的中美复合艾滋病疫苗(中国DNA与病毒载体疫苗和美国的蛋白疫苗联合使用)的临床试验合作,就即将于2021年启动项目的临床试验合作。

当一个国家,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那个,以一国之力想要“弄死”一家公司,还是一家中国公司,这件事的结局似乎并无悬念。但是,任正非和华为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2020年,是华为“极限生存”的一年,其所面临的局面和困难,前所未有。
但必须要面对它的是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一位已经76岁的长者,他不仅要带领华为近20万全球员工突出重围,找到生机,还要做好“此生再也见不到女儿”的准备。美加释放孟晚舟的条件是“认罪”,但父女俩都态度明确:“无罪可认”,坚决拒绝向美国低头。
美国之所以将华为作为“靶子”,他们“害怕”的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5G,更本质上的居心是想要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也让任正非和华为的命运走向,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
制裁,制裁,制裁……突围,突围,突围
华为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在美国一波又一波的严厉制裁下,使我们终于明白,美国某些政客不是为了纠正我们,而是要打死我们。”11月25日,任正非在“荣耀送别会”上如是说。
这是一次悲壮的讲话,在“艰难时刻”,为了自救,也为了不让上下游供应商一起受损,华为不得不“断臂求生”,卖掉了手机子品牌荣耀。
“最后一次现场聆听任总的讲话,之后全场合唱《共青团员之歌》,泪奔。相濡以沫没有出路,那就相忘江湖,勇者胜。”一位荣耀员工在朋友圈写道。据说,这首歌是任正非亲自挑选的。
虽然所有中国人民都希望华为能上演一场“超燃”大戏,但以一家商业公司去对抗一个国家的“向死”打压,谈何容易。
2019年5月15日,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Entity List),和此前对待中兴的招数一样,限制华为购买美国芯片及关键零部件,特朗普希望借此让华为“猝死”,至少是“休克”。

任正非:“绝境”突围,不服输

05 疫情相关

随后,华为的“备胎计划”浮出水面,海思这个研发投入超过千亿,但一直被锁在华为“保险柜”里十几年的“备胎”,一朝天下闻。但特朗普政府看到华为转向自研芯片,又釜底抽薪,限制华为使用美国的芯片设计软件;之后又下令切断了台积电等代工厂为华为生产加工芯片,这导致华为麒麟旗舰芯片面临“绝版”。
至今,美国已经对华为展开了数轮制裁,用各种手段,堵住了华为能够获得芯片的几乎所有可能。
但华为一直在全力抗争,寻找各种突围的路径,长期策略当然是依靠硬核实力自主研发生产芯片,华为的芯片制造工厂已经开始起步。而重建供应链的“南泥湾”项目也在推进中,以实现供应链的“去美国化”。
 “挖煤”“炼钢”“种地”……不再低调的任正非在忙什么?
一贯低调鲜有露面的任正非,开始高调起来,不仅接连露面接受海内外媒体的采访,争取舆论对华为的认同;还频繁考察走访,为华为的未来发展各方奔走。
12月,任正非屡屡登上新闻热搜,因为他去“挖煤”“炼钢”“种地”了。12月7日,任正非到访华阳集团,考察华为与中移动、阳煤集团联合打造的全国首座5G煤矿。 
12月7日,农业农村部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尝试,帮助传统农业进行“智慧转型”,打造全新“智慧农场”。
12月8日,任正非又来到湖南华菱湘潭钢铁集团。2019年9月12日,湘钢“5G+智慧天车”正式亮相,这是5G实景应用在全国钢铁行业首次落地
可以说,华为确实“丢了芝麻”,但任正非其实早就开始“盯上了西瓜”。因为5G时代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万物互联,并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一个场景。5G技术更广阔和更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华为凭借在5G上的领先技术和众多专利,完全可以下一盘更大的“棋”。 

目前,华为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在前两块业务都前景非常不明朗的情况下,任正非把目光放在了企业业务上。虽然2019年这部分业务在华为整体营收中占比仅10%左右,体量最小,但它最具想象空间,尤其在5G时代。
“向死而生”,任正非能否带领华为再次穿越寒冬?
1987年,任正非以2万多元人民币的初始资金,创办了一家叫华为的小公司。彼时,在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跨国公司们相对于华为有着全面碾压性的优势。
但是,任正非却带领华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在跨国企业的夹缝中找到突破口,做那些跨国公司嫌苦嫌累的险重项目和他们看不上的鸡肋生意。凭借“物美价廉”和“对客户需求要有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的服务精神,华为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并逐步在国内打开局面,也积累了“出海”的底气。
开启全球战略的华为依然靠的是肯吃苦、能吃苦来打开局面,从偏远、贫苦、自然环境恶劣,甚至动乱、危险的地区开始,一步步从非洲、中东,走到南美、亚太,进而走向欧美主流市场。最终,华为成为服务全球超过40%的人口、业务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第一大ICT厂商。
当然,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任正非的坚持下,华为每年都会拿出营业收入的15%左右作为研发投入,华为逐渐从技术跟随者变为引领者,甚至率先挺进了“无人区”。
暴风雨或许会来得更猛烈,但要想让这样一家公司和这样一群人“低头服输”,可能有点儿难。

06 聚焦专栏

06 聚焦专栏

联系电话:6331593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南路10号楼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