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杰初石林创意研学之旅_副本

其他分类其他2024-07-14
55

杰初石林创意研学手册

在地实践日程表

跟着杰初游石林总日程表
行前研读学经典:周二、周三
在地实践与创作:周四、周五
汇报收获展成果:周六

孔雀家园

DAY1 下午

乃古石林

DAY1 上午

万家欢庄园

DAY2 上午

杏林大观园

DAY2 下午

研学收获汇报

DAY3 

乃古石林所在的区域旧称石门峰或石门哨。
元代《混一方舆胜览》记载:“石笋森密,周匝十余里。大者高百仞,参差不齐,望之如林,俯仰侧直,千态万状。东西行者皆穿其中,故曰石门。”
清代《路南州志》记载:“石林,岩高数十仞,攀援始可入,其中怪石林立,如千队万骑,危檐逐窟,若九陌三条,色俱青,嵌结玲珑,寻之莫尽,后有伏流清冷如雪。”
这是见于史籍中对石林的描写。“乃古”,是彝族撒尼语“黑色”的意思,以这一带岩石多呈灰黑色而得名,因临近撒尼村寨和摩寨,又被称为和摩寨石林。这里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古石林。

乃古石林读名著
怪石矗立妙思多

在这里我们可以观赏到四人两两相对的“梁祝相会”,栩栩如生的石象“大象汲水”清风徐来,雅趣天成的天然石亭“八仙亭”……这样的奇观的确不可多见,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7亿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落寞的海洋,后来,地壳抬升,岩石熔蚀火山烘烤、掩埋、雨水浸泡、河水冲刷……世界第一奇观就此形成。
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石在水里形成时,由于沉积物的成分不同等原因而形成的层状构造,就像砖墙上的砖与砖缝一样。在岩石溶蚀风化的过程中部分出现呈层状结构的崩塌,而不易溶蚀风化的部分则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最终形成了这奇妙的石柱、石象和石屋。

喀斯特地貌

一、

中国文化中有三块非常著名的石头,一个是《西游记》中孕育出了孙悟空的仙石,一个成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另一个则是《水浒传》中刻着一百零八个梁山泊好汉的石碑。
四大名著中的三个故事便是如此开场的:《西游记》中那传奇石猴孙悟空惊天动地的出世,《红楼梦》中一块被女娲炼石补天遗弃神石的坠入尘世,《水浒传》中一方刻着天罡地煞神秘石碑的发现。每一段故事都独具想象力,散发着原创性的魅力,其中的石头也发挥着奇特的作用。

石头与文学

我们在名著中感悟石文化的灿烂,在石林里探索真实的山石。这里的石头同样奇特,石柱奇形怪状、傲视云天,或雄伟壮观,或精工细琢,天匠奇工,石呈万象,蔚为壮观。石林曾经作为经典的86版《西游记》的取景地之一,困囚五行山、智激美猴王、夺宝莲花洞、三打白骨精等重要情节都是在此拍摄的,下面请大家一一游览景观,赏尽美景吧。

民间故事与《阿诗玛》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提起阿诗玛,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电影《阿诗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映,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歌舞片,来自云南少数民族的绚丽色彩从此改写了国人对电影的黑白记忆,同时也成功地将石林推向了世界。
1100有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群峰壁立,怪石峥嵘。石林山水中,情思转千年。阿诗玛的灵魂,就藏身在林立如松的山石间,同学们能够找到吗?
形态经演变、故事久流传。在石林,世世代代流传着阿诗玛动人的故事,如饱经沧桑而成的石林喀斯特地貌奇观一样,《阿诗玛》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智慧结晶。奇、幽、险、秀是石林得以著称的理由,勇敢、无畏、刚毅、自由是阿诗玛被铭记的原因。
阿诗玛,一个故事,一处风景,一种精神。阿诗玛是一种象征,带着撒尼人所有与美好相关的、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结。

妙笔生花 · 
随石赋形

同学们化身为小小探险家,顺着史书典籍、神话传说、文明流传的路径,和先贤们一同穿石过林,聆听苍穹之下凝固的咏叹调。
在石林这种独占造化神奇和大自然偏爱的地方,同学们是不是也觉得无处不奇妙的令人惊叹呢?同学们想不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奇妙石头呢?让我们通过对石头的描述来认领怪石,根据石头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创作,并分享关于怪石的奇思妙想吧!

横看、竖看、左看、右看——
多角度观察;
人物、动物、植物、食物——
多维度联想。

灵光一现·

“小小导游之向世界介绍石林”
——石林景区导游词的写作

赏石陶情

“我为石林代言”
——石林文创名片创作

孔雀秋来山上闲,
林间拾翎纸上翠

二、

作为珍稀鸟类,孔雀象征着美丽、高贵和典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知晓这一异鸟,在文献中称之为“孔”。
《山海经》提到“南方有孔鸟”,“孔雀”之“孔”在古汉语中有“硕大”“嘉美”之意。
《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言:“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
汉代东方朔《七谏》中:“鸾皇孔凤日以远兮。”与《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宛雏孔鸾。”
“孔”和“鸾”一并出现,意思相近,说明孔雀与鸾鸟都是传说中与凤凰相提并论的神鸟。
从古至今,孔雀以其华丽耀眼的羽毛和高雅的姿态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不管是象征爱情,还是比喻君子,孔雀都是颇受欢迎的比拟对象。

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过一尊孔雀形铜镇,该铜镇展示的正是一只开屏的孔雀,它昂首挺胸,展开双翼,动感十足,栩栩如生。
据《旧唐书》载:唐高祖李渊因箭无虚发地射中门屏画中的孔雀眼,而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如愿娶得窦氏,这就是“雀屏中选”的由来,择得佳婿也自此被喻为“雀屏”“锦屏射雀”等。
崔白的《枇杷孔雀图》是孔雀画的典型作品,画面中雄孔雀立于枇杷树干之上,昂首回望,右脚微抬,与周围的花鸟奇石交相映衬,极具美感。
可见,孔雀优雅的身姿频频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同学们了解到了以上雍容华贵、富丽吉祥的孔雀主题艺术品,是否也有创作的冲动呢,下面请同学们化身为小小设计师,触摸自然,取最天然的材料——孔雀羽毛,根据提供好的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作孔雀主题艺术品吧!

灵光一现 · 点羽成画

同学们今天都进行了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呢,不妨把一路的心情和感悟记录下来哦!

旅行随记

日期:
天气:

每日诵诗

《石灰吟》 
明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自画石》 
清 · 曹雪芹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感遇三十八首·其六》
唐 · 陈子昂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
唐 · 杜甫
忆昨逍遥供奉班,
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炉烟上,
孔雀徐开扇影还。
《偶题》
唐 · 温庭筠
孔雀眠高阁,樱桃拂短檐。
画明金冉冉,筝语玉纤纤。
细雨无妨烛,轻寒不隔帘。
欲将红锦段,因梦寄江淹。
《滇海曲》 
明 · 杨慎
海滨龙市趁春畲,
江曲鱼村弄晚霞。
孔雀行穿鹦鹉树,
锦莺飞啄杜鹃花。

妙笔生花 · 
林间采摘

清泉可见底,映照万家欢。
万家欢采摘庄园依山傍水,优美的田园风光、清新的自然环境、大面积的果品苗木,给人回归自然的感受和返璞归真的体验。
水色奇石风光如画,与四季瓜果相映相衬,在万家欢农庄,同学们可以化身为“劳动体验家”进行原汁原味的劳动生活。顺应时节体验各类果蔬农耕种植,参与收获等劳动体验。走进大自然,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山乡味道。
请同学们体验庄园特色水果采摘,并仔细观察各类树木后进行户外创作,体验农耕、感受劳动、获取手艺,这里作为一所山水间的“自然学校”,在得天独厚的林间风光赋能下,为想象力插上自然之翼,写下亲手采摘盈竹筐的感受吧!

碧山草色花果香,
林间创作妙趣生

三、

这首四季歌将草药名恰如其分地嵌入诗句中,不仅使诗句生动活泼、耐人寻味,而且这些草药名还贴切地反映出四季不同的特点,下面让我们来一一认识这些草药吧!

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杏林童眼识花草,
香囊细腻拂指间

四、

几千年来,许多文人学士与中草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借用药名中的字义或谐音,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意,让枯燥的草药名给人以闲情逸致与美的享受。
有一中药店贴联:“慈姑穿山采红花,走遍生地熟地,苏子过江寻紫草,翻越常山淮山。”此联中巧用10味中药名,极言采药之辛苦,自然浑成,风雅别臻。
清末湖北名医何九香,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幅药店门联:“独有痴儿渐远志,更无慈母望当归。”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母亲的哀思和怀念,可谓真情意切,令人感动。
有通过药联展现传统者,寓意深刻,如:“厚朴继承神农药,从容(苁蓉)配制仲景方。”
也有用药联弘扬医德医风者,耐人寻味,如:“携老,青葙子背(贝)母过连桥(翘);扶幼,白头翁扶(附)子到常山。”也有以联语解说药性医理者,如:“甘草合诸药,绿豆解百毒。”“解表散寒麻桂当先,软坚散结藻布在前。”
读到了这些诗歌和对联,相信同学们都对中草药以及草药名有了新的理解,同学们不妨也尝试用草药名创作一副对联吧!

灵光一现·

草药对联创作

“杏林”是中国古时赞颂医生的代称,杏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
我们在杏林大观园探索中国医药文化悠久的历史的同时,也可以讲述丰富有趣的杏林文化故事,展现其文化内涵。在游览大观园之前,我们就学习过许多杏林寓言了,结合来到这里游览的体会,同学们能否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重新讲一讲杏林故事呢?

文思泉涌·

 杏林故事大讲堂

《周礼》有以“莽草熏之”“焚牡菊以灰洒之”利用香药防治害虫的记录。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避疫气,令人不染,右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说明唐代开始就有了香袋用以防病治病的做法。

刚刚跟随老师了解许多花草树木的名称和药用价值,同学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
请同学们近距离观摩用花草制作香囊的生产实景,尝试亲手制做一只香囊,并记录下来学习这一传统技能的制作过程和思考感悟。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是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也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妙笔生花 · 香囊制作

彝族篝火晚会 —

火把节,史称“星回节”。《路南县志》记载:“六月二十四日两日,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燃之。村落用于照田,以炬之明暗,占岁丰歉。市里儿童并杆松脂作粉,互相烧洒为戏,谓之星回节,俗称火把节。”明正德《云南志》卷二风俗篇也记载“星回节,俗云火把节。”
明代文学大家杨慎曾作《星回节》:“老夫今日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此诗以雄奇的想象传神地记述了明代彝族人点燃篝火的景象,成为火把节传承的最好佐证。

火是彝族的信仰,寄托了彝族人民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家人健康的美好愿望,千百年来,火的信仰由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通过火把节这一传统节日来传承,通常定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各民族又有自己关于火把节的各种传说和神话,但无疑都是一种带着祝福的狂欢,祭祀神灵先祖,用火,用歌舞,迎接即将到来的丰收的秋天。
世代生活在石林地区的彝族撒尼人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今天请同学们和他们一起围着火把跳起篝火舞,尽情欢唱!

 —与火共舞

同学们今天都进行了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呢,不妨把一路的心情和感悟记录下来哦!

旅行随记

日期:
天气:

每日诵诗

《归园田居》
东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居秋暝》 
唐 ·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日田园杂兴(其二)》
宋 · 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邻家鞭笋过墙来。

《满庭芳.静夜思》
宋 · 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
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
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采地黄者》
唐 ·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本次在地实践,相信同学们一定玩的非常开心,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在此期间,同学们已经完成了不少于三篇大作文的创作,主题为:关于石头的奇思妙想、香囊的制作过程(传统文化)、采摘体验(劳动主题);以及多篇题材包括但不限于记叙文、小小说、故事创编、旅行随记、诗歌、对联等的创作。同时,也进行了孔雀羽毛艺术画的创作和香囊制作的动手实践。下面让我们一一为老师们和家长们展示一下本次在地实践的研学成果吧!
汇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香囊、孔雀羽毛艺术画展示
(2)形式不限:朗诵、话剧、歌曲、舞蹈(各自小组商讨决定)
(3)研旅花絮展示(图片、视频)

文学创作灵韵生,
研学之旅收获丰

五、

同学们今天都进行了那些有意义的活动呢,不妨把一路的心情和感悟记录下来哦!

旅行随记

日期:
天气:

文|学|漫|步

深度阅读写作项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局限于课本,走入大千世界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