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刊名称:青色草原 多彩家园——博州博物馆民俗展
发布作者:九派博观
发布时间:2024-01-31
阅读次数:317
书刊简介: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草原”。博尓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东部和北部与塔城地区毗邻,南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7月13日,辖博乐市、阿拉山口市、精河县、温泉县和赛里木湖风景名胜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及其11个团场,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环山抱水的博尔塔拉集塞外雄奇与江南灵秀于一身,享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自治州35个民族的近50万人民平等团结、守望互助,在共同开发建设美丽博尔塔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也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并深深地融于多元一体浓墨重彩的中华文化的宏大画卷中。本次展览精选博州博物馆141(件)套展品,以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居所、婚姻、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带领观众走进博尔塔拉,走进如歌如梦的异境灵壤。此次展览是“九派博观”展览品牌甲辰龙年迎新大展第一展,也是九江市博物馆文明互鉴系列展览的2024年度第一展,通过展览增进我们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各民族历史沿袭及生产生活的了解,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发扬,促进九江、博州两地文化的深入交流,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历史魅力。
其他信息:《青色草原 多彩家园——博州博物馆民俗展》电子宣传画册作品由九派博观于2024-01-31制作并发布于FLBOOK电子杂志制作平台。FLBOOK是一款HTML5电子杂志、电子书刊、电子画册制作平台,使用FLBOOK可以快速制作和发布电子书刊作品。
阅读3D版
“观在咫尺”数字化展示
主办单位
九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承办单位
九江市博物馆
九江市民俗博物馆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草原”。博尓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东部和北部与塔城地区毗邻,南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7月13日,辖博乐市、阿拉山口市、精河县、温泉县和赛里木湖风景名胜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及其11个团场,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 环山抱水的博尔塔拉集塞外雄奇与江南灵秀于一身,享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自治州35个民族的近50万人民平等团结、守望互助,在共同开发建设美丽博尔塔拉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也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并深深地融于多元一体浓墨重彩的中华文化的宏大画卷中。 走进博尔塔拉,走进如歌如梦的异境灵壤---游历山川风物,欣赏长歌曼舞,流连绚丽风情,穿越历史长河……
博尔塔拉——青色草原。博尔塔拉——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要冲之地、今天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清代学者洪亮吉赞誉博尔塔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异境”不同寻常,山川湖泊、地质地貌,特色鲜明;“灵壤”必有优长,地沃物美、资源丰富,独具一格。自然与人文的收藏,浓缩于本馆,告诉你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博尔塔拉。自然万物,人间万象。认识博尔塔拉的过去,把握博尔塔拉的今天,创造博尔塔拉的未来,在这里感受青色草原的多彩风情。博尔塔拉西、北、南三面环山,中间是喇叭状的谷地平原,全州地形犹如一片海棠绿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这片土地丰富的自然景观、矿产物藏、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濒危的珍贵孓遗、亿年的海洋化石等,共同组成了博尔塔拉的精彩篇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博尔塔拉自然风光雄奇壮丽,边塞文化粗犷豪放,博州具有“两湖三山”的独特地貌,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绿洲湿地、沼泽湖泊一应俱全,全州有4个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及景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18%。境内的赛里木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艾比湖是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除了闻名遐迩的赛里木湖外,境内还有山水清秀、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国家级森林公园哈日图热格;有亚洲最大怪石群落——省级风景名胜区怪石峪;有山深林幽、风景如画的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有堪称动植物乐园的亚洲最大的白梭梭自然保护区——甘家湖湿地。博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沙漠、胡杨、丹霞地貌等多个特色景观。
博州资源丰富多样,现已探明39种矿产,石灰石、石英岩、花岗岩、湖盐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都具有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的特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前景广阔。博州有着丰富的水能和地热资源,温泉县是全国唯一以地热资源温泉命名的县。博州野生动物有上百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9种;博州的农副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出口基地、“中国枸杞之乡”,国家级冷水鱼良种繁育养殖基地。
博尔塔拉多温泉,尤以温泉县地热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温泉有三处,即博格达尔温泉、鄂托克赛尔温泉、阿尔夏提温泉。温泉泉水中含有碘、硫、磷等多种矿物质,且水温在42-61℃之间,不仅益于放松身心,更具有一定的药物疗效,在治疗皮肤病、关节炎、气管炎、高血压、胃病、眼病等方面都有明显效果。
艾比湖意为向阳之湖,它不仅是新疆第一大盐水湖,还是一个资源蕴藏非常丰富的湖泊,湖区有丰富的盐、芒硝、硫酸镁、硼、溴、碘等非金属矿藏。艾比湖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也使得生物资源呈多样性,这里也成为了数百种动、植物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
新疆北鲵俗称“娃娃鱼”,作为十分珍贵的濒危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目前新疆唯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温泉县境内的北鲵栖息地,是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并在温泉博格达尔森林公园建有“新疆北鲵馆”。新疆北鲵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隐腮鲵亚目,是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距今3.2亿年前的古珍稀动物。
赛里木湖位于博乐市境内天山西段的高山盆地中,蒙古语称“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又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因此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说法。湖面海拔2073米,水域面积455-460平方公里,水深92米。这里集蓝天碧湖、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湿地珍禽、文物遗址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国家湿地公园、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博尔塔拉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全州总人口近50万人,作为多民族共同建设开发的团结之州,博尔塔拉的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建设着这片物华天宝之地;这里生活的蒙古族,由清朝西迁新疆戍边的察哈尔蒙古后裔和从伏尔加河东归故土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后裔等组成,他们在保持传统文化风貌的同时,更承古辟新、与时俱进;维吾尔族是在清代由南疆迁入博尔塔拉,为本地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883年迁入的哈萨克族也将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带进博尔塔拉;博尔塔拉的回族现已超过了万人,他们在农业、商业、饮食业等领域为博尔塔拉的发展添砖加瓦。在悠长的岁月中,各民族互相借鉴、融合,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从未中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正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真实写照。
衣冠服饰,从掩形御寒发展到装饰美化,最后成为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直接窗口。郭沫若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同的地域、民族和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服饰艺术千姿百态的个性。
一个地区独特的食饮和当地的气候地理、物产特征、生活习惯等都有紧密的联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各民族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喜欢食用牛羊肉之外,川菜、粤菜等各种多饮菜式也变得丰富多彩。
蒙古族奶酒酿制方法有多种,比较常用的一种包括去脂、发酵、蒸馏、换水、入囊等多个步骤。简而言之,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奶酒。
居所总是因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而各有区别。枸杞地旁的院落民居,亦或赛里木湖边草场上的蒙古包,都保持着当地特色。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生活在博尔塔拉的各民族也都住所趋同,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总是或多或少的传递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传统的出行工具兼容了各民族的生活特点,但主要有马、牛、骆驼、驴和各种木轮车、勒勒车。勒勒车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既便于短途拉牛粪、拉柴草和水,又适于长途运输生活日用品或季节转场时搬迁蒙古包。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出行工具逐渐变成了自行车、电动车、汽车、火车、飞机等。
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都有制作马掌的历史。挂马蹄掌,是游牧民族为保护马蹄和防止马在冰雪路面上打滑,在马的四只蹄子上用铁钉,挂上留有缺口的扁铁圈,马掌制作这一传统技艺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来,直到现在。
马鞍的主要制作工艺是将砍好的三块桦木经过加工后,用胶粘接,并用牛皮绳捆扎,制成木鞍,称之为“三块玉”。所谓“三块玉”,指的是鞍板、前鞍鞒、后鞍鞒。对接好的木鞍前鞍鞒稍高,后鞍鞒平低,木鞍主体长约50厘米,宽约26厘米,深度以成人面部紧贴鞍腰,伸出舌头能接触到鞍腰底部为准。装饰配上捎绳、鞍腰子、马镫、马韂、肚带根儿、马屉等,就制成了一副完整的马鞍。
博尔塔拉的各民族都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博州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深入挖掘和保护优秀民俗文化,从健全机构、加大宣传、强化交流、项目申报、传承保护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江格尔》、《托布秀制作技艺》和一批《阿肯弹唱》曲目相继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非遗名录。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其丰富,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进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世代传承中,保留下了这些创造美的技巧。
民间剪纸技艺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创造的,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剪纸按题材分类主要有:神仙佛像、古代才女、吉祥喜庆、历史典故、风景花卉、故事戏曲、飞禽鸟兽、民间歌舞、十二生肖、时代风尚等,堪称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丰富多元状态,新疆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生活在博尔塔拉的各民族通过不断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代表博尔塔拉的文化宝库。
以曲牌名称为名的舞蹈萨吾尔登不仅是蒙古族艺术精华的代表,也是蒙古族生活、文化、情感的具体表现,具有鲜明的区域和部族特点。萨吾尔登舞蹈是博州当地文化特色的一朵艺术奇葩,蕴含着很深厚的文化信息。
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对歌的形式是边歌、边舞、边表演。当萨吾尔登跳到兴致最高时,人们便分成男女两大阵营,每边各出一人开始对唱。对歌时的舞蹈动作随歌词内容自由发挥。萨吾尔登舞蹈由于受生活、居住环境及服饰穿戴习惯的影响,脚底下动作比较简单,主要风格体现在上身。手、腕、肩、臂的弹、压、推、拉、揉;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肩前推则肘后顶,肩后顶则肘前推;脚慢手快,棱角分明;以及每一动作双膝始终带弹性的屈伸颤动形成萨吾尔登的鲜明特点。
《江格尔》产生于新疆卫拉特蒙古,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称为“江格尔奇”。经过江格尔奇在演唱中的不断加工,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成为一部大型英雄史诗。《江格尔》是蒙古民族史诗发展的顶峰代表作之一,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中的一部珍品,流传到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迄今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江格尔》共有60余部﹐长达10万行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予保护和研究《江格尔》工作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使《江格尔》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一件物品,可以展示一个时代的风貌;一幅图片,可以定格一段历史的瞬间。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早已成为文化的范畴。
这里展示的,是博尔塔拉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已经成为历史印迹的和仍然延续至今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久远的历史长卷、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特征,不仅让人赏心悦目,也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博尔塔拉文化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是由于各民族兼收并蓄、相互依存、融合亲近,造就了博尔塔拉丰厚多彩的文化,推动着博尔塔拉日新月异的繁荣和充满自信的历史进程。
山是这里美,水是这里清,歌是这里甜,情是这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