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手机端阅读:《半生缘起,百年匠心——记超化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卿》

其他分类其他2024-05-29
71

半生缘起
        百年匠心

——记超化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卿

期刊编辑

标     题:半生缘起,百年匠心——记超化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

作     者:魏慧林

版式设计:魏慧林

联系电话:18137876951

电子邮箱:2521765281@qq.com

邮政编码:453000

本刊地址: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承人王国卿

目录

核心提示

....................................1

内      容

缘起幼时,半生心血为吹歌

................................2

匠心制造,百年工艺永传承

非遗传承,薪火永燃世代传

着眼未来,走进校园育新人

久经岁月,历史浮沉中前进

................................3

................................4

................................5

................................6

核心提示

超化镇,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曾经名满天下的超华古寺便坐落于此,它孕育和传承了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超化吹歌。它是由十分古老的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而成的宫廷音乐。其中,吹奏乐器沿用了古代鼓吹乐的四大件编制,有管、笙、笛、箫;打击乐器有木鱼、云锣、鼓、钹镲等。据考证,超化吹歌起源于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2008年,“超化吹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执著传承,超化吹歌发展到现在,完整保存了30多个曲牌,它们既有宫廷音乐的典雅,也有寺庙音乐的庄重,还保留了有民间音乐的欢快喜庆。超化吹歌从洧水一隅一路走来,如今已成为新密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成为了河南省和国家文化交流的经典。
每当演奏起一曲曲稀世遗音之时,吹歌乐曲碑上永远铭刻着一个人的名字---王国卿。王国卿,1963年出生在新密市超化镇,是“超化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超化吹歌队的队长。王国卿和他的队友们为了守护超化吹歌这种古老的音乐,传承祖上沿袭的传统,将这天籁之音久久奏响于中原大地上。

1

超化吹歌演出现场  图源/王国卿

匠心制造,百年工艺永传承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王国卿自小就是个“文艺青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小学时,参加学校宣传队与笛子结缘,有着扎实的吹奏基础。赶上农闲时间,他就在家门口吹笛子,一吹就是一两个小时。刚好邻居有一位会吹管子的老艺人,经常围坐在他家的火炉旁,闲唠家常。偶尔还会吹奏一曲,欢快的音律绕梁而上,久久不绝。那时候,他就被这个神奇的“管子”所吸引。
    高中毕业,热衷文艺的王国卿就成为被重点培养“吹管子”的不二人选。1980年,开封地区举办民间音乐会演,17岁的王国卿被选中成为吹歌队的一员,刚开始学习管子,每天都要练习吹七八个小时,王国卿回忆道,当时吃了饭就吹,晚上吃了饭又接着吹,吹着吹着嘴上磨出了几个泡,甚至流血。师傅张振恒则在一旁给自己做指导,不对的地方就会跟着师傅反复修正,不分昼夜地训练了7天,便登台出演。
    初出茅庐,王国卿和他的老师们就获得了引以为傲的荣誉——

王国卿展示乐器——管子 图源/魏慧林

2

开封地区音乐汇演一等奖。当时这份荣誉让超化吹歌轰动一时,同也给王国卿内心深处带来了莫大的激励,也为他几十年的坚守埋下了根。从此,超化吹歌管子就成了王国卿一生的选择。
四十多年过去,王国卿每每讲到这时,声音都会不自觉的提高一个度,脸上满是难掩的自豪和骄傲,彷佛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
但或许,音乐在乡村是一种奢侈品,不足以养家糊口,高中毕业后,王国卿开过拖拉机、开过卡车、办汽修厂,2006年,他在附近煤矿上当了机修工。忙于生计的同时,王国卿从未将这份热爱落下,为了学好技艺,每天都要坚持练习一到两个小时,这一切都源自于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坚持,甚至跑几十里地去找懂乐谱的人请教,不仅如此,他还凭借自己一身的修理技术,为超化吹歌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匠心制造,百年工艺永传承

3

在超化吹歌中,管子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主奏的乐器,笙、笛、箫只是配乐乐器,小小的管子,大大的学问,芦苇做的哨片怎么才能够耐吹?铜制的管子怎么才能发出7个音节?王国卿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因为只要有管子,只要还有人会吹管子,超化吹歌就不会失传。为此,王国卿一门心思,发挥自己的特长,百折不挠,千锤百炼,最终不但继承了管子的吹奏技艺,并且还让这门技艺得到了发展!
超化吹歌队仅存三根管子,且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已经被岁月磨得光滑又斑驳,所幸的是,管子上哨片的制作工艺保留了下来。
“超化吹歌,如果这个管子失传了,整个吹歌就不存在了”这一致命难题摆在了王国卿面前,为了将超化吹歌传承下去,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不得不去学习怎么制作。刚开始学习制作哨片的时候,王国卿走了不少弯路。因为以前技术的不成熟,再加上没有先进的工具,做起哨片来实在费功夫,做10个才有可能成功1个。即使前辈们也很难教给他成熟的技艺,学会做哨片全靠自己摸索。
回想起自己制作哨片的经历,王国卿感慨万分,还打趣道,以前没钱买砂纸,经常趁母亲不在家偷偷摔自家的碗,用碎掉的碗片拿来磨哨片,每次免不了被母亲训斥一顿,甚至还要挨打,但后来知道他的良苦用心后便也不再说什么了。
作为唯一会做哨片的人,王国卿很乐意为我们展示他制作哨片的过程。在一个摆满芦苇杆的小院,王国卿从工具箱中拿出一套工具,一把起子,两个刀片,一张砂布和一根芦苇秆。
王国卿说,芦苇秆的选择很有讲究,必须是秋天成熟了的黄色芦苇秆,最好是山里小溪边的石头缝里长出的芦苇,这样的芦苇比较瓷实;芦苇秆也不能太粗或太细,太粗了发音较低,太细了发音太高;做哨片的部分要选择芦苇秆从根部起的第三节,这一节质地细腻,光洁度好。
王国卿从工具箱中拿出这段干黄的芦苇秆,在第二节与第三节的

王国卿制作乐器 图源/魏慧林

4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的连接处切断,将外层刮平磨光,将来作为连接管子铜管的地方。稍后,他又在第三节中间处截断,这一处将来用作哨嘴。哨嘴的处理颇为复杂,首先需要用瓷片刮去其外面的两层,刮时需要特别小心,不然很容易刮破,刮完再用砂布打磨光滑,并将里面的瓤去掉、打磨,之后就是将其捏扁了。如何在捏扁时不至于将其捏坏,这就很需要功夫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攒出丰富的制作经验,加之自身拥有过硬的修理技术,慢慢的他已经完全掌握哨片的制作工艺,并且将成功率提升到了几乎百分之百,总算攻破了这一技术难题。正是这种对于吹歌的热爱和对技艺的探索精神,让王国卿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乐器的制作上,也让他在吹歌的传承的路上越走越远。

久经岁月,历史浮沉中前进

王国卿制作的乐器  图源/魏慧林

5

1979年,他开始接触管子。由于当时管子的乐谱依旧沿用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工尺谱”,与之前接触的简谱有很大的差别,学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习起来并没有那么顺利。学习吹歌演奏时,主要靠老一代吹歌艺人的“口传心授”。老艺人们哼唱的吹歌谱(工尺谱),年轻人听不懂;年轻人学习哼唱的吹歌谱,老艺人听起来“四不像”。“代沟”出现了。
    针对这个问题,王国卿找到文化馆馆长钱林申老师,钱林申老师是武汉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的高材生,先后在武汉多个高校任教,是武汉市成就卓越的音乐家,但心系故乡濒临失传的超化吹歌,便回到故乡致力于挽救民间音乐工作当中。他和钱申林老师商量后决定,把吹歌谱翻译成简谱,让年轻人学习吹歌演奏。
艰苦的抢救工作开始了,王国卿和钱林申老师不畏艰难,开始了今与古的对话。他们从家里拿来一个小录音机,把老人们请过来,吹歌老人一句句哼唱工尺谱,再一句句录下来,由于时隔十几年不演奏了,老人们记谱不准,相互之间哼唱的也不一样,有的曲子能哼完整,有的哼唱不完整。有时候录着录着,他们就忘记了,“我说,不要紧,等你啥时候想起来再告诉我”。

6

王国卿整理乐谱  图源/魏慧林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在此之前,超化吹歌的老人们从不知道工尺谱该如何用汉字写下来,他们千年口口相传,却不知道该怎么记录。好在这难不倒他,利用汉字中的“上尺工凡六五已”,与简谱中的1234567对应,只不过简谱是随时可以变化的,而工尺谱则一直固定不变。
录好之后,王国卿和钱林申连夜整理,不但将每一首曲谱的工尺谱记录下来,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其变为简谱。
    他们反复听,反复比对,一句一句把工尺谱记录在纸上,然后,再把工尺谱翻译成简谱,一打又一打的谱稿在他们手中产生了,这10几本手稿,10几盒纪实磁带,每一个音符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

“超化吹歌的行规很严,从不沾染婚丧嫁娶,只用于祭祀典礼和寺庙集会,吹一辈子也甭想赚钱。”王国卿说,几百年来,吹歌队始终恪守着这个不成文的行规。现在,这个不迎合社会风尚、努力保持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年轻人多不青睐,“超化吹歌要想发扬光大,可谓任重而道远!”
如何守住延续千年的文化,是王国卿和其他几位超化吹歌传承人时常挂在心中的大事儿。
一直为超化吹歌奔走呼号的王国卿说:“也有人来找我学吹歌,但是太难学,不少人学到一半就不学了。要是吹歌从我这代失传,我就成罪人了。”
建立超化镇第一初级中学吹歌传承基地,是王国卿最自豪的一件事。2013年开始,王国卿与宋文建、孙义臣等传承人,坚持每周到学校给师生们传授吹歌技艺,节假日组织培训,定期组织展演,使超化吹歌形成了学校特色。现在,该校教师、学生每人都会

7

着眼未来,走进校园育新人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一件乐器,均会演奏吹歌当家乐曲。超化吹歌的传承也由师徒传承变为学校和社会传承相结合模式。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王国卿编写并且出版了《超化吹歌传习教程》一书,这本教程花费了他不少的心血,里面包含了超化吹歌所有乐器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全面,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王国卿还要及时发现教程中的问题,不适用的就进行删减,缺少的内容再继续增添。为了吹歌的传承和发展,可谓煞费苦心。

王国卿为学生上课   图源/魏慧林

8

“以前技艺的传承讲究传男不传女,范围也局限于超化镇这块。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你对超化吹歌有着喜爱之心,我们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技巧。”王国卿说,从1992年以后他们慢慢培养吹歌队的后辈,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学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吹歌的队伍。在超化寺旁,就有吹歌队固定的练习基地。从1980年最初的13名队员,已经扩展到目前能够固定演出人员30余名。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9

非遗传承,薪火永燃世代传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超化吹歌,王国卿创办超化吹歌文化传承公司,形成了一定规模。承接政府演出、教学生学习、选购、维修乐器、编写教材......努力将这项古老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极大地提高了对超化吹歌的传承保护力度。2013年9月,超化吹歌首出国门,惊艳亮相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的国际军乐节上,同蜚声海内外的少林功夫“双剑合璧”轰动俄罗斯。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王国卿深深感受到非遗也需要与时俱进。他每年都去参加河南省非遗传承人代表大会,向优秀传承人学习经验,在传承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脚步。

王国卿吹奏《上春山》   图源/魏慧林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吹歌的乐曲如果不加工,群众是不喜欢听的。因为原汁原味的群众听不懂,咱必须得经过加工,还要和现在的音乐步调一致,并且还不能失去超化吹歌应有的风格。”这就是他现在的目标。今年春晚一曲《上春山》爆火,激发了他的兴趣,他将这首现代曲目改编成适合吹歌演奏的形式,和徒弟共同演奏并发布在了抖音平台中,意外的得到了极大的好评。王国卿说道这里时激动不已。

颁奖现场   图源/王国卿

虽有艰辛,但好在有“不能让吹歌失传了”的承诺和信心,因为王国卿的坚守的奉献,相信“超化吹歌”一定会继承好传统,弘扬新风尚,再现古代宫廷音乐的绝妙韵律。
“为往圣继绝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历代为中国读书人奉为使命。使命在身,担当在肩,朝于斯,夕于斯,梦寐系之,不舍昼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使遗音继绝响,埋首民间四十年,中国音乐活化石----超化吹歌的传承者王国卿老师用自已的终生奉献实践了心中的理想。

10

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