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桃花的文化意象

其他分类其他2022-07-12
656

桃花的文化意象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这时候,在大自然中唱主角的是桃花。一 夜之间,一树树的桃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沟沟坡坡,朵朵灿烂,枝枝夺目, 那景色真可谓“桃花溪流共争妍,姹紫嫣红竞相呈”。

        桃花不仅仅是自然界中花的一种,在中国文化中,它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融汇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艺术形象,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象征生机勃勃的春天——桃花作为春天的使者,抒写诗人春之情结。桃花最常见的文化内涵是作为春天的意象而被人们喜爱,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周朴《桃花》)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看桃花那明媚美丽的颜色呢?桃红柳绿,一直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而春水也常常被形象地称为桃花水、桃花汛、桃花浪。与此同时,桃花的凋零也往往和春天的逝去联系在一起。因此,怜花惜春也是古代桃花诗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南朝沈约的“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减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咏桃诗》)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断肠的思绪。

       象征明艳的美人——桃花作为美人的化身 ,盛赞青春女子的娇媚。 因桃花娇艳美丽,在中国文化中又常作为美人的意象。以桃花比拟美人,或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 。《诗经》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首唱以桃喻人的先声。清代曹雪芹的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 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 尽花憔悴。”(《桃花行》) 以花拟人,以人比花。诗人以人泪长流比花自妩媚,泪易干比花易衰,憔悴人比憔悴花,回环反复、珠联璧合,将花与人交织在一起,刻画出一个孤独无援、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形象,而桃花成了林黛玉纯洁美丽而红颜薄命的象征性写照。

      象征隐逸的情怀——桃花作为桃源的意象,饱含诗人的隐逸情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了一个民生淳朴、百姓安居乐业、 无忧无虑、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其心神驰往,向往不已。因此,桃花便经常和诗人的隐逸情怀联系在一起,用以抒发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

      其他象征含义——有时古代人也把桃花作为某种精神的象征。古时有时就把桃花作为情义的见证。《三国演义》里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三人意气相投,豪情满怀,选在一个桃花似火、生机勃勃的园林,举酒盟誓,结拜兄弟,这里桃花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仅仅是一簇簇桃花也深具文化内涵。看,古典桃花,风情有余,风骨也足,入诗入词入画,处处彰显一种桃花文化。
            参考文章:张海法《桃花的文化意象》

谢谢欣赏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