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精神
大别山精神
新四军精神
淮海战役精神
渡江精神
淠史杭精神
王家坝精神
小岗精神
老区精神
04
08
12
16
20
24
28
32
目录
CONTENTS
>>>
图文资料来源:安徽党史方志网、安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人民的解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安徽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锻造之地、发展之地。
大别山精神
坚守信念 对党忠诚
胸怀全局 甘于奉献
军民同心 团结奋斗
不畏艰苦 勇当先锋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挺进大别山时的刘伯承、邓小平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徒步涉水过淮河
六安市金寨县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
安徽红色精神
大别山精神
主要内涵
第一,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理想信念是动力源泉,无论是在革命运动的初始阶段,还是在革命发展的高潮时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大别山英雄儿女始终怀揣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主张和决策,始终自觉地将中国共产党看作是自己的“主心骨”和“领路人”,紧跟紧随,绝不动摇。大别山根据地创建时期,许多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六霍起义重要领导人周狷之被捕后写下“头颅抛千斛,风雨撼孤舟。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的豪迈诗句。
第二,胸怀全局、甘于奉献。在形势发展的紧要关头,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大别山军民总是从党的事业出发,以全局利益为重,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胜利壮歌。1934年11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大别山区人民从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全局出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红旗在大别山区高高飘扬。1946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自己的巨大牺牲使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改观。
第三,军民同心、团结奋斗。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党和红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生死相依,共同创造了鄂豫皖苏区革命薪火不灭、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大别山区拥有“红军县”“将军县”。苏家埠战役中,六安、霍邱两县组织两万多群众运送粮草、服务战场,呈现出两万多红军作战、两万多群众支援的人民战争的壮阔场面。
第四,不畏艰苦、勇当先锋。在中国革命最紧要的关头,大别山人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敢打敢冲,勇挑重担,经常处在交战的最前沿,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从大别山区出发的红二十五军是几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被誉为“长征先锋”。1946年6月中原突围中,中原军区第一旅旅长、金寨籍将领皮定均率部掩护主力向西突围,毅然铁流东进,经过大小战斗23次,历经千辛万苦,以3个团5000余人的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将星璀璨”浮雕墙(六安)
红三十二师成立旧址纪念馆(六安金寨)
大别山革命烈士陵园(安庆岳西)
安徽红色精神
全民族抗战期间,安徽是新四军主要集结地、军部所在地和皖南事变等重大事件发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开辟了包括淮南、淮北、皖江在内的8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毛泽东赞誉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长城”。熊熊抗日烽火中,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伟大的新四军精神,又称为铁军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四军精神
新四军精神内涵丰富,根本要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 、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 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 、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
新四军进驻云岭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主席团合影
群众给新四军第四师送匾,庆祝33天反“扫荡”斗争胜利
新四军指战员在战斗前观察地形
新四军战士在操练
安徽红色精神
第一,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四军精神的灵魂。新四军由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健儿改编而成,部队番号变了,帽徽变了,隶属关系变了,但新四军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不变,人民军队的本质不变,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各级均建立了党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广大指战员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气馁、不动摇,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
第二,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新四军长期战斗在敌情复杂、环境险恶的华中战略要地,面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清乡”,面对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的反共“摩擦”事件,新四军在江淮大地上与敌人血战到底,以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压倒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因敌、因地制宜的灵活战法,积无数小胜为大胜,最终成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
第三,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新四军所处的华中敌后,处在前面打“狼”、后面拒“虎”的日、伪、顽夹击中,处在无大山依托、无丛林隐蔽的平原水网环境中。广大新四军指战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涌现了一大批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表现了中国军人的民族血性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令敌人胆寒,令天地动容。
第四,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广泛团结一切拥护和支持抗日的友党友军、民主人士、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众志成城,形成了共同抗日的巨大洪流。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冒死参加新四军,大批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支援新四军,汇聚成团结抗战的磅礴力量。
第五,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历经十年内战、惨遭国民党杀戮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忠实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表现出同仇敌忾、相忍为国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第六,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新四军严格遵守军纪,坚决执行命令,形成上下同心、一往无前的强大战斗力;新四军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秋毫无犯,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新四军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新四军精神
主要内涵
蒋家河口战斗,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
新四军四支队大会堂旧址(舒城县高峰乡)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合肥庐江)
正在行军的新四军战士
新四军后方医院
安徽红色精神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淮海战役精神基本要旨有以下几个方面:听党指挥,信念坚定;团结协作,决战决胜;勇挑重担,不怕牺牲;军民同心,众志成城。
听党指挥 信念坚定
团结协作 决战决胜
勇挑重担 不怕牺牲
军民同心 众志成城
淮海战役精神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之一,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打败了80万国民党正规军,歼敌55.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淮海战役中,江淮和豫皖苏人民共出动民工160万人、担架12.5万副,筹集粮食2.1亿斤、柴草5.3亿斤。陈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安徽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是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是淮海战役精神的主要孕育地。
支前民工担架队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
淮北地方武装参战
安徽红色精神
第一,听党指挥,信念坚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在淮海战役中,听党指挥、信念坚定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前提。在决策淮海战役过程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高超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在淮海战役的战略部署下达后,人民解放军各参战部队坚决听从中共中央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调度,闻令而动,遵令而行,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是一场恶战,在总前委召开的各纵队首长会议上,邓小平表达了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是可以取得全国胜利。”
第二,团结协作,决战决胜。淮海战役是由中原、华东两支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部队共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协同作战。虽然参战部队多,隶属不同指挥机构,但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团结协作,决战决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形成集团作战、联合作战的强大威力。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为了配合华野作战,中野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经过四天激烈争夺,全歼国民党守军12000余人,切断津浦铁路徐蚌线。
第三,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淮海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重兵的疯狂进攻,人民解放军在兵力、武器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充分发扬勇挑重担、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前仆后继,与敌人血战到底。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歼灭战中,邓小平代表总前委向各纵队首长庄严宣布:“人人都要有烧铺草(即牺牲)的决心!”最后的决战到来了,中野某部十连在西马圩子遭到敌一个团的围攻,伤亡过半,连长、指导员先后牺牲,排长代理指挥,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大部队赶到,部队只剩下两人。
第四,军民同心,众志成城。淮海战役中,包括安徽人民在内的解放区人民提供的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各地涌现出许多父子争相上前线,妻子送丈夫、男青年推迟婚期当支前民工的动人事迹,在中外战争史上谱写了旷古未见的人民战争的壮丽诗篇。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淮海战役中,累计支前民工543万人,其中江淮和豫皖苏人民共出动民工160万人、担架12.5万副,筹集粮食2.1亿斤、柴草5.3亿斤。陈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由此孕育而成的“小推车精神”是淮海战役精神中最动人的篇章。
淮海战役精神
主要内涵
妇女赶做军鞋
担架队转运伤员
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
淮海战役群众支前队伍
安徽红色精神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渡江精神的基本要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勇于牺牲。
坚定信念 革命到底
军民团结 奋勇争先
攻坚克难 勇于牺牲
渡江精神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继淮海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追击的第一个重大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一举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安徽是渡江战役的指挥中心,总前委先后驻扎在蚌埠孙家圩子和肥东瑶岗村;安徽是渡江战役练兵场、出发地、主战场,人民解放军横渡千里江面,皖江占了八百余里。伟大的渡江战役铸就了伟大的渡江精神。安徽是渡江精神的主要孕育和锻造之地。
渡江船只冒着炮火向南岸进发
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
渡江船上的机枪手们在凝神注视江南敌人,准备射击
安徽红色精神
第一,坚定信念、革命到底。渡江战役前,人民解放战争刚刚赢得“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国民党政权已是穷途末路,但他们妄图依靠美英等外国势力,实行划江而治,再次玩弄“和平谈判”的阴谋,企图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面对国民党的“和平”烟幕弹,国内一部分人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革命就此止步;一些中产阶级还建议共产党人把革命战争“立即停下来”,反对“除恶务尽”。党内也有人因担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长江天堑阻隔,产生恐惧心理。是半途而废还是革命到底?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表明了共产党人夺取中国革命全面彻底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第二,军民团结、奋勇争先。渡江战役期间,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据史料记载,为了解决部队渡江船只缺乏的难题,沿江北岸一带群众将国民党军南逃时沉入江底、湖底的船只捞上来,将毁坏的船只修补起来。为了筹集船用材料,有的拿出建房的木材、床板,有的老人献出自己的“寿材”。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提供民船1万多条。上百万民工与部队协同奋战,挖掘、构筑众多船坞,并创造开渠灌水、掘堤引渡、拉船翻坝及陆地行舟等措施,保证了船只隐蔽入江。渡江战役发起时,广大船工踊跃参战,纷纷写血书表决心、争立功。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第三,攻坚克难、勇于牺牲。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从数量和士气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国民党军防线有波涛汹涌的长江之水,有装备精良的正规部队,有江防舰队、第二舰队及300余架飞机协同防御。渡江大军以单一兵种对付敌人陆海空立体防线、以小木船来对抗军舰,没有攻坚克难、勇于牺牲的精神,要想取得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回忆当时的场景:敌人的枪弹、炮弹掠空飞舞,构成拦截火网,第三连二排的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纷纷挺身为船工水手遮挡子弹,英勇前进!负伤的班长一面奋勇划桨,一面高喊:“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到底!”
渡江精神主要内涵
渡江战役纪念馆群像
安徽红色精神
参加渡江作战的民工担架队整装待发
人民解放军抢滩登陆
人民群众给解放军送鞋子
沿江地区的船户将隐藏在水底的船只拉出来,支援解放军渡江
淠史杭工程位于安徽省中西部,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工程的总称。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工程,该工程从1958年8月19日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历时14年,不仅造就了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伟大的淠史杭精神
淠史杭精神的根本要旨主要体现在: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淠史杭工程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建设成就和安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
自力更生 顽强拼搏
牺牲奉献 科学求实
淠史杭精神
安徽红色精神
白莲崖水库位于霍山县大化坪镇,与佛子岭、磨子潭水库形成为串联式的梯级枢纽
龙河口水库,建于舒城县巢湖水系支流杭埠河上游的龙河口
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
万众一心修建淠史杭工程
龙河口水库大坝合龙
工程施工场景
《安徽日报》报道工程动工修建
淠史杭精神
主要内涵
自力更生。当时淠史杭工程并未纳入国家计划,在长达14年的建设岁月中,皖西人民自带工具、自备口粮,近百万民工、干部和职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自制土炸药,自建水泥厂,自筹石木材,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
顽强拼搏。淠史杭工程完全是白手起家建造,面对种种困难,广大建设者土法上马,顽强拼搏,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脱掉两层皮,掉上几斤肉,也要切开平岗岭”的拼搏精神,终于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目标。1959年3月龙河口大坝施工时,连降大雨,水位陡涨,施工难度加大,舒城县以8万人大会战的态势,夺取了“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赫赫战果。
牺牲奉献。淠史杭灌区修建时正值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在渠道经过的地方,占用农田、搬迁房屋、迁坟填井、挖压土地等各项工作,都是畅通无阻。龙河口水库施工时,工地附近群众自愿让出1800多间房屋给民工居住,没有任何补偿与报酬;横排头上游陶洪集为建渠首,1.8万亩土地被淹没,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进入新时代,皖西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对生态的影响,为下游人民的饮水安全再次作出了巨大牺牲。
科学求实。淠史杭工程渠道设计根据皖西地形特点,打破传统5000分之一比降,创造性地采用20000分之一比降,沿高线布置渠道,实现了灌区80%自流灌溉,节水节能,并采用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蓄、引、提三种水源相互调剂,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淠史杭工程总体设计为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刘伯承为淠史杭题词“科学态度、革命精神”,正是对淠史杭精神的高度凝练。
安徽红色精神
王家坝精神的基本要旨有以下五个方面:舍小家、 为大家;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军民团结、风雨同舟;尊重规律 、综合防治;顺应自然、人水共生
舍小家 为大家
不畏艰难 自强不息
军民团结 风雨同舟
尊重规律 综合防治
顺应自然 人水共生
王家坝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南部,南邻淮河,与河南省的固始、淮滨两县隔河相望,处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为了抵御淮河大洪水,确保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大规模治淮建设开始后,专门在淮河中游开辟了蒙洼、城西湖等4处蓄洪区。1953年兴建的王家坝闸,就是蒙洼蓄洪区的进洪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当淮河王家坝水位达29米,且有继续上涨趋势时,将开启王家坝闸分洪,蓄洪区内近16万人口将被迫转移,18万亩耕地将化为一片汪洋。王家坝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铸就了伟大的“王家坝精神”。
王家坝精神
安徽红色精神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淮河王家坝闸水位开闸放水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王家坝闸考察
蓄洪区内,一片汪洋,洪水淹没了通往外界的道路。
王家坝镇李郢村郑台孜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洪水淹没
舍小家,为大家。千里淮河走出桐柏山,抵达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的王家坝,上游360公里的河道落差是174米,可自此而下的640公里,落差仅为22米。汛期,淮河上游洪水来得快,中下游排泄不畅,极易形成较大洪涝灾害。由王家坝闸进水的183平方公里蒙洼蓄洪区,自然就担负起了舍己为人的社会责任。每当淮河抗洪进入最危急的时刻,王家坝闸果断开闸放水。60多年来,王家坝人民用16次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精神。
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王家坝人一次次含泪承担家园被淹的痛苦,但他们从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在灾难面前无所畏惧,灾后立即振作,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水退人进,人进田绿,不留一分白茬地;同时大力发展柳编、板鸭、蔬菜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利用丰富的杞柳资源,挖掘、传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阜南柳编传统工艺,以蓄洪区群众为主编制的上万种柳编产品,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军民团结、风雨同舟。淮河抗洪期间,人民子弟兵冲锋陷阵,视灾情如命令,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用鲜血和汗水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一批批带着各地人民深情的资金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王家坝灾区。在抗洪救灾、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主战场,王家坝党员干部主动战斗在第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哪里有汛情、险情、灾情,哪里有困难、最艰苦,哪里人民最需要,哪里就有鲜红的党旗在飘扬。
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经过70多年的综合治理,淮河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如今,淮河已初步形成由上游水库、分洪河道、行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组成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王家坝保证水位由29.00米提高到29.30米,有效降低了蒙洼蓄洪区的进洪机率。防洪手段上,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卫星、雷达监测网络,可以全天候监测雨层分布和强度。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安徽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确保科学调度、精准指挥,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顺应自然、人水共生。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蒙洼考察时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经历了多次水灾之后,王家坝人民逐渐找到了顺应规律、人水和谐共生之路。如今,按照统一规划,通过实施提供建房补助等措施,行蓄洪区群众陆续搬到新建的“保庄圩”和加固的“避水庄台”,而且“保庄圩”和“避水庄台”内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王家坝人再也不用担心家园被毁了。“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栽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和谐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王家坝精神
主要内涵
蓄洪区内,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附近被淹没
老观乡被洪水淹没的大片村庄。
安徽红色精神
消防救援力量在郑台孜转运群众和物资
村民与洪水赛跑,在田里抢收庄稼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考察时指出,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小岗精神基本主旨包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两个方面。
改革创新
敢为人先
小岗精神
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底的一个夜晚,小岗村18户农民一致同意分田到户搞“大包干”,并签订了保证书,按下了红手印。小岗村“大包干”冲破极左思想桎梏,打破束缚发展的经营体制,探索出责任明晰、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明显增产增收效果。,宛如“平地一声惊雷”,闯出一条中国农业发展新路,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标志,小岗村以“大包干”开篇,始终与改革同命运、与时代共进步,孕育和发展了具有小岗特质、时代特征的“小岗精神”。
安徽红色精神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察看小麦长势
大包干纪念馆
实行大包干后,安徽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安徽农村实行“责任田”后,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改革创新。“大包干”是在思想受到禁锢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1978年“文化大革命”虽然结束近两年,但受“两个凡是”禁锢,很多干部群众的思想仍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小岗村“大包干”不仅赋予农民生产自主权,还给了农民收益分配权,正确地处理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对当时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机制的全方位的大胆改革创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和“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将土地集中起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敢为人先。在改革创新的艰辛历程中,小岗人“闯”字当头、敢为人先,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和不敢走的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小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成就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破冰之举。2006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小岗村探索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当年的“大包干”是改革,现在的土地流转也是改革。只要能使小岗村富裕起来就是对的!
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8位“大包干”带头人在大包干纪念馆前展示自家领取的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
小岗精神主要内涵
小岗村石马小区
当年签下“包产到户”契约的茅草屋
小岗村建立的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
1978年的小岗村村貌
如今的小岗村村貌
安徽红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金寨时指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老区精神的基本要旨是:信念坚定,永跟党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军民团结、生死与共;求真务实、自强不息。
信念坚定 永跟党走
不怕牺牲 无私奉献
军民团结 生死与共
求真务实 自强不息
老区精神
老区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创建过根据地的地方,是新中国的摇篮。安徽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安徽创建了皖西苏区、皖南苏区,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了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据地,全省有68个革命老区县市、区。老区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淬炼了光耀千秋的老区精神。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县红军广场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成立于金寨麻埠的红二十五军,是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
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
安徽红色精神
信念坚定,永跟党走。革命战争年代,皖西大别山区军民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贞不渝,顽强斗争,誓死跟党干革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大革命失败后,这里先后举行了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请水寨起义,组建了红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师,开辟的皖西苏区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鄂豫皖省委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革命斗争。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转战万里,1935年9月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被誉为“长征先锋”。
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四师皮革厂职工合影
1944年10月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在无为白茆洲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岁月,安徽老区军民始终保持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全省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8万多人。“真金不怕烈火烧,革命不怕坐监牢。砍头只当风吹帽,革命鲜花用血浇。”这首流传安徽革命老区的红色歌谣,生动反映了革命先烈的伟大斗争精神。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县共有10万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英勇牺牲,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40%,可谓“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树丰碑”。
军民团结、生死与共。在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坚持为人民翻身求解放为宗旨,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大力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改善民生。人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就把党和红军看作是“自己的救星”,自觉认识到“爱政府爱家庭要有一样心”。正因为有了广大的觉悟了的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援,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才有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力量源泉。
求真务实、自强不息。革命战争年代,安徽老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顺应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战略策略,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区分巩固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土改政策,对土改进行创新性探索,为党中央制定新解放区土改政策提供了“大别山经验”。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各抗日根据地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开展互助合作和大生产运动,工农业生产取得很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老区人民用14年时间兴修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水利灌溉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老区人民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了革命老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谱写了老区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安徽红色精神
老区精神
主要内涵
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皖边区委旧址汪家老屋
淮北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45年8月)
1930年4月,安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1923年12月,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宣传群工部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