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花家地网事第3期

P4-5   卷首语
· 法治的气度

P6-19    “12·4”国家宪法日特刊之团队风采
·瞧一瞧总编室的梗   你能get几个

P20-25 “12·4”国家宪法日特刊之百家论坛
· 一名法治媒体人的“资源”与“能量”

P26-29  “12·4”国家宪法日特刊之青春风采
· 新星集结  共叙心中法治记者的模样

P36-51  记者节征文展示

P30-35  “12·4”国家宪法日特刊之法治群像
才华与颜值辉映! 镜头下的你们如此动人

P52-67  文苑

P68-73  往事如烟
· 跑到腿细 累到脸盲 ——这是一个HR的日常

P74-75 明星员工
P76-77 光荣榜

· 稚子少年道初心
· 我和媒体的不解之缘
· 淡淡的日子 可爱的你

· 我家的“沈光耀”
· 养花趣事两三件
· 逢

【卷首语】

法治的气度

文/ 万学忠

       谈起法治,你会想到什么?一下子闪现出来的是警察监狱法庭,还是包公窦娥辛普森?
       谈起法治,让你把它想象为一个人,他(她)是男人还是女人?老年还是青年?粗鄙还是文雅?
       在我想来,法治是极夜的阳光,是沙漠的绿洲,是寒冬的炭火。
       在我想来,法治既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是男人,他一定是佩剑的侠客,飘洒俊逸;是女人,她一定柔中带刚,温婉坚毅。他(她)既不老态龙钟,也不轻浮稚嫩。
       他(她)的气质一定是光-明-伟-岸! 
       法治,重在治权,治官,不在治民。因而,法治内心火热,外表冷峻。火热,是给民众的关怀;冷峻,是对权力的凝视。
     

       法治,求良法善治。定尺度必权衡上下左右,谋善治必考量利弊得失。因而,法治冷静淡定,沉稳持重。笑时不露齿,怒时不眦目。张弛有度,进退合规,举止得体。
       法治,扬善惩恶。褒扬义举,有温度辅以德治;惩治邪恶,划红线禁踏雷区。因而,法治有无疆大爱,也有雷霆之怒。
       法治,追求实质正义,更重程序正义。法治“不允许任何人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即使不同意你的观点,也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因而,法治挥利剑斩邪恶必讲剑法;扬正义除妖魔不省拳械。
       法治是权利和权力语境下的和谐状态和追求这种和谐状态的进程、方式。
       法治是光明,法治是正义。
       法治的气度,就是中国梦的气度!

【“12·4”国家宪法日特刊之团队风采】

瞧一瞧总编室的梗  
                      你能get几个

创意策划/ 总编室小编团
文案写手/ 冀春雨    灵魂画手/ 方芳

进入正题,走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法制网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到总编室体验生活,能早起、能晚睡、落实速度翻一倍;能写稿、能校对、怎么加班都不累!”这个传说中的部门究竟是什么样的?做一名总编室的小编又是什么样的体验呢?今天,带你走进总编室亲身感受一下……

警告!
本文包含大量图片,流量党请自行连接WiFi或蹭网,土豪随意……

你见过凌晨5点的北京吗?
也许你还在梦乡,但我却已在路上
我是总编室的一名小编,我为早班代言……

迎着朝阳,骑上单车
虽没有速度70迈,但心情很澎湃
终点在,总编室办公区那一块
新的一天工作就要开始,愉快!
(双押get)

QQ在线、微信在线,线线通畅
取稿平台、翔宇后台,台台开放
这是我的主战场,我要全力守望……

当然,还有一些突然“袭击”
比如接听不良信息举报热线

       高语速方言、法律问题求助、新闻爆料、投诉各色网站把他骗……
       面对这些,我都报以微笑、满怀热情,耐心提供指导意见……

你知道一个班次能发布多少篇稿件吗?
也许你还在为工作量担忧,但我早已100+走起
我是总编室的一名小编,我为晚班代言

一页一页又一页,刷新一看还一页……
虽然内心“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般的呐喊常常冲击着我
但还是要忍住即将崩溃的情绪
细致地把每一篇稿件处理得准确无误

反应速度更是要与时间肩并肩
面对突发事件,我都会分秒必争不怠慢
碗筷放一边
先把稿件发布再吃饭……

记者自采原发稿件、其他网站重点法治新闻稿件……
这些稿件都是我的工作重点
要闻、头条及相关、专题、热词and滚动图片……
每个节点都是网站“门面”

你感受过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办公室是什么感觉吗?
也许你工作时身边总有他人为伴
但我却已习惯一个人把工作承担
我是总编室的一名小编,我为夜班代言……

偌大的办公室只有电脑和走廊灯光伴着我
虽然显得落寞
但工作时也能享受安静思考的快乐

夜深人静     其实我也困意浓浓 
但在工作中  我还是要精力集中  不能出现丝毫错误

虽然不能当面请教
但遇到问题
电话里的相互辅助也不会少……

虽然每天和同事见面时间只有匆匆几百秒
但关心理解、友爱互助在团队紧紧围绕

我为早班代言!
我为晚班代言!
我为夜班代言!
我们为总编室代言!!!

(本文灵魂画手长这样 →)

番外篇

天津快板之总编室我为你打电话(打call)

(作者长这样→)

竹板这么一打啊 是别的咱不夸
夸一夸咱总编室的小编棒棒哒
他们发稿数量多啊
还没有出错哒
大平台腾讯通他们时刻关注着
分分钟落实根本不算嘛
要说这要闻区啊
真叫学问大
法治的热点唉都得能归纳
对于他们来说一会就拿下
重要的稿件还得换头条呐
一天两回那都是少哒
还有那专题设计顶呱呱
又美观又实用简直very good
值班电话 也是他们负责的
各种问题 他们耐心去解答
着急的心情一撂电话立马笑哈哈
这么强的团队 大家一起为他们打电话(打call)!!!

【“12·4”国家宪法日特刊之百家论坛】

一名法治媒体人的
                    “资源”与“能量”

       今年12月4日是第17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第5个国家宪法日,同时还将迎来第一个“宪法宣传周”。
       这么多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同时,2018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一年。值此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期的主题:法治记者的使命和担当。邀请法制网资深法治记者王芳讲述她的采访故事和心得。

文/政法部 王芳

       在法治媒体供职多年,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是:“你们法治记者是不是认识很多人,资源很丰富?”
       在我看来,所谓“资源”,是在提出一个选题时,可以准确地找到采访对象;在策划系列访谈时,能够快速组织起不同行业的受访嘉宾;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更深入地完成报道任务。
       乍一看,我们法治记者的资源确实挺“丰富”。然而,这些资源真的是我们的吗?
        

       其实,这些采访“资源”都是共有的、流动的。比如,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的信息全部是公开的,上会的每家媒体、每名记者都可以在会场或驻地联系到自己想要采访的对象;日常报道中,我们结识了某位重量级的法律学者,方便我们获取第一手采访素材,可没过多久,他却交流到其他岗位任职,使你资源断了线。此时,你会发现,受访者若非你的亲朋挚友,很难说他能成为某一个媒体人特有的固定“资源”。
 
       那么,媒体人特别是法治媒体人最大的资源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只有两个字——勤奋
       这种勤奋体现在媒体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点滴细节之中。

       记得早年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都是不值一提的家常便饭,最让人焦虑的是如何能够高效地完成报道任务。那时,为了采访到符合选题要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跑到驻地去“围追堵截”。有时候,正值午休时间不便打扰,我就坐在代表房间门外的地上,边写稿子边等待,一旦听到房间内有洗漱的声音或接打电话,就立刻起身轻敲房门争取采访机会。当时,很多报道都这样完成的,很多“资源”也是这样结识的。现在回想一下,受访者在房间内休息,门外却蹲着竖着耳朵时刻准备敲门采访的女记者,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莞尔。
       也有人觉得,媒体人总是充满了“能量”。在没有硝烟的新闻战场,他们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策划采写,并将报道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

       然而,一个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单单依靠记者个人的“能量”就可以完成吗?
       其实,媒体人真正的能量同样源自两个字——团队
       从领导布置选题、记者快速行动,到后方编辑及时协助、技术人员给力支持,这一气呵成的流水线“操作”,在全媒体报道时代显得格外突出。
       在今年全国司法所工作会议期间,我跟随司法部前往四川采访,一天奔忙于两个城市的六个采访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既要拼质量也要拼速度,想实现当天发布高质量的新媒体作品,就需要团队协作的神同步。于是,一场长达11个小时的记者下车拍照记录、上车传输资料,编辑远程沟通思路,加紧设计制作的“战斗”开始了。最终,在巨大的工作量面前,法制网不仅成为了第一个发出报道的新媒体平台,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个过程说起来轻描淡写,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紧张与疲惫。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无论是策划党的十九大代表系列访谈时资深媒体老师邀请嘉宾的鼎力相助,还是司法考试现场报道时团队伙伴的远程实时协助,每一个有影响力的报道都离不开团队带来的“能量”
       有人说,记者应该“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确,在新时代的新闻工作中,一名媒体人要沉得下心、静得住气,更要脚踏实地地与团队勤奋深耕,共同舒卷时代风云,成就锦绣文章!

【“12·4”国家宪法日特刊之青春风采】

  新星集结 
共叙心中法治记者的模样

       每个进入法治媒体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即使岁月消磨了青春的时光,我们也会怀着“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的热望。本月网站又有新鲜血液注入,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同时,也听听在他们的心中,法治记者是什么样子的。

       我,胡建霞,是个特立独行、直爽坦率、胆大心细、积极乐观又有些“顽固”的水瓶女;热衷阅读、体育、跑步、户外,是个登山、旅行时常“单枪匹马”挑战极限的“剑侠”;倔强勇敢,是个喜欢冲破条条框框束缚动辄与众不同的“神经质”。
       我眼中的法治记者,客观公正,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用心用情用专业观察,他们是记录、反映、传播、评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是极具社会责任担当、积极向上、满满正能量、能够为民请命的“笔下有千钧,心中有道义”时时奔走在采访路上的正义行者;他们关心时事政治,贴近百姓,深入生活,勇于深入险地探求事实真相、反映民间呼声,针砭时弊、维护公义,他们是激浊扬清的社会道德引领人。

·社会地方新闻中心 胡建霞

· 舆情监测中心 石浩宇

       我是石浩宇,毕业于英国澡大(University of Bath),非常荣幸能加入法制网这个大家庭。受做警察的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法治工作者,可惜未能如愿。所以,我退而求其次,从大学到研究生,一直主修政治专业。

       我是杨店,80后,结实的南方小伙。来报社的第三年,也是来法制网的第一年。很高兴能认识大家,都是帅哥美女,印象深刻。期待在法制网的岗位上,与大家一道为法治中国建设尽绵薄之力。望多多关照!

       我最喜欢的政治学家是汉娜·阿伦特。在我看来,法治记者既是法治进步的见证者,也是法治建设的推动者。是他们的奔波忙碌,才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法律常识、理解法治精神,并最终参与到法治建设的浪潮中。

·舆情监测中心 杨店

·社会地方新闻中心 张小军

       我是张小军。本人性格开朗、为人坦率、讲求原则,喜欢自驾游、羽毛球、游泳。在这里,我是一粒沙,希望未来能与大家一起聚沙成塔。在我心目中,法治记者是社会发展的观察者,是法治建设的推进者。

·视频中心 薛璐

       我叫薛璐,一名视频制作人员。我热衷于用动态表达思想,用影像纪录生活。我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剧。我心中的法治记者,他们用影像和文字记录悲喜,为真相带回答案。

【“12·4”国家宪法日特刊之法治群像】

才华与颜值辉映!
      镜头下的你们如此动人

        说起法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是不知疲倦用笔尖记录故事,是独具慧眼用镜头发现新闻,是身体力行用脚步丈量时代。
       一直以来,法制网的记者小编们都在用心发掘、用情讲述中国法治好故事,法制网每一个精品力作的出现,靠的都是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是他们对工匠精神的深耕。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卓越。
       我们总是通过他们的笔、他们的镜头看向外界,如今,当镜头转向自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法制网的记者小编们,个个都是颜值爆表、水平超赞呢!

▲2015年全国“两会”时,政法部记者王芳和视频中心记者韩毅在检查拍摄内容
(将这张照片拖拽到百度搜索栏,就会弹出“两会上的靓丽风景线:出镜的美女记者”,不信你试试?)

文/柯榜凯

▲2018年6月,法制网邀请法律界大咖做客访谈,视频中心主持人李升和大咖们聊起北京朝阳区律师行业党建工作的那些事儿 摄/齐子平

(小编就想问,法制网的美女记者们颜值都这么逆天吗?)

▲2018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会现场,社会地方新闻中心记者郑小琼在人民大会堂做直播

▲视频中心李珍在查看镜头拍摄内容  摄/李金平 

▲这个专注看摄像机的胖蜀黍你不认得?没关系,我也不认得!因为最左边被大炮筒挡住脸的小哥哥才是咱法制网小伙伴!他是技术部张烜之~
(忙于拍摄别人,其实你们也成为别人镜头中的风景。小编想说,专注于工作的人最美~ )

▲法律服务部记者苏明龙在2017年全国律协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摄/王建军

(这气势,帅炸了有木有?)

▲评论部记者柯榜凯参加2015年第二届互联网大会

(行色匆匆,咦,没发现被偷拍了~
⁄(⁄ ⁄•⁄ω⁄•⁄ ⁄)⁄

【记者节征文展示】

稚子少年道初心

文并摄/柯榜凯

       到法制网工作已近10年,有没有某个采访场景曾经感动到我?在记忆里细细搜索,一个清脆的童音在耳边渐渐回响,并愈来愈清晰……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在1月7日这一天的早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是了,是这个男孩,他努力而认真的样子、腼腆又不怕生的神情,他仰着头对我们说话时坚定的眼神,直到今天还时常能浮现在我眼前。
       2017年11月21日,我代表法制网参加了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指导,中国日报网、人民网、法制网等13家单位协办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活动在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前启动,第一站就是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

       肃立在陈列馆序厅的雕塑前,来自英国、埃及等国家的外国学者,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国防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来自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们,静静聆听着80多年前的红色故事。大型浮雕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从“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到“永放光芒”的伟大革命历程。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就在此时,一个颇有穿透力的童音吸引了我们。目光追寻过去,一个男孩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地向旁边一个参观团队讲述着红军故事。别看他个头不高,声音却不小,吸引了同行外国专家的注意。“Good boy!”来自埃及的中国网阿文版外国专家Hosam竖起了大拇指。有意思的是,当Hosam用中文问他问题时,男孩却努力试图用标准但不甚流利的英文来回答,有时候想一个问题慢了点,自己会囧得憋红了小脸,在场的人不由发出善意的笑声。

        他叫袁长杰,12岁,是遵义文化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每天下午四点半放学后都到这里作义务讲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袁长杰旁边还有几个女孩,她们是遵义十九中的学生。几个孩子各自分工,分段向参观到访者介绍馆内的历史文化知识。

来自埃及的Hosam正在和袁长杰交流

       “12岁的时候,我还什么都不懂呢。”Hosam和我们打趣,随行翻译和几名记者都笑了起来。
       “红军战士可厉害了,他们用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袁长杰扬起傲娇的小脸说。
       行摄匆匆。这段参观交流其实只是我们行程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插曲,但却成为我记忆中一个清晰的点。
       为什么?我也时常会反问自己。
       原因很简单。在互联网时代,在丧文化、毒鸡汤和负能量弥漫的社交媒介语境中,在各种直白无脑的娱乐动漫影视的冲击下,有这样一群小小少年在坚守着传播红色文化的信念,他们那努力而认真的样子,触动了我,也感动到我。

       我们总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也常说要“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励志少年”,回忆着袁长杰的小小身影,我脑海中总能浮现出八个字——“只有了解,才能热爱”。传扬红色文化,本质是唤起人们的一种爱国情怀。而爱国情怀本身,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
       袁长杰今年应该上初中了吧。我不知道义务讲解本身对他的成长道路会有多大助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学习、因为讲解、因为传颂,他会比旁人更熟知那段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也更能够从参观者的眼中读出感动、读出尊重、读出敬意。
       有人曾形容,走进遵义会议会址,人们看到的是红军浴血奋战的慷慨悲歌;走出遵义会议会址,感受到的则是今天来之不易的繁华丰裕。先辈和先烈们的初心,在这里若隐若现。
       是了,不忘初心不在别处,就在红色文化和英雄事迹中。

【记者节征文展示】

我和媒体的不解之缘

文/社会地方新闻中心 田琦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
我关心新闻中的人。
——《看见》

2016年8月15日,我第二次踏上北京这片土地。

       四年前,为庆祝学生时代的终结,毕业后的我特意选择了到北京游玩。和最开始懵懂的向往不同,在酷热的北京玩了近一周后,我便在心底里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踏入北京第二步!”可是,事与愿违,造化弄人,那种感觉就像你永远不会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一样。

我和媒体的不解之缘

       2016年8月15日,坐着一路向南的火车,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来到了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陌生环境里。熟悉北京火车站的人都知道,只要你下定决心往出走的那一刻起,你便没有了回头之路,你被熙熙攘攘的人群裹挟着向前走,就像时代的巨大洪流一样,你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不能再回头,那时的我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不回去了,嗯,永远不回去了。”

       一切都很顺利。休息了两天后,2016年8月18日,我来到了一家传统的纸媒,和一位业内资深的记者负责律师专访工作。就这样,我和媒体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问我当时对记者的概念,大概还停留在电视里的印象吧。记得以前我经常在家里看一档黑龙江卫视自制的栏目,节目大致意思是记者采访一些家长里短的事,然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我当时觉得,记者这个职业不错,行动既自由,又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好像是天使的化身。
       我当时主要的工作是负责联系接受采访的律师,与他们确定采访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采访后撰写稿件。记得当时采访的第一位律师就是一位在律师领域颇有建树的法律人。当时,中文科班出身的我,对法律不懂,也没接触过,所以他说的很多话我都不明白。采访过程中,带我的老师和他聊得很嗨,而我的心早就飞到九霄之外去了。

       采访过后,撰写稿件是必要的,在我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我自认还不错的文章后,交给带我的老师看,她看完过后并没有打击我,只说了句:“以后呀你的文章还有很大改进呢,努力会写得更好。”顿时,我信心满满。其实现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觉得真烂!
       转眼4个月过去了,由于毕业论文还没写完,不得不暂时离开北京回学校写论文。回望这一段实习经历,用四个字总结:收获满满。在这里,我要感谢在背后永远支持我的父母,感谢指导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舅舅舅妈的关心。

新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毕业后,2017年7月12日,我第三次回到北京这片土地,此时此刻我对它不再陌生,也不再排斥,甚至离开了这么久还有点想念。北京的确是一个有魔力的城市,你一旦踏进,便再也回不去了。现在的故乡对我来说,不过是日后极目远眺的方向罢了。
       这次我工作的地方是一家新运营不久的新媒体公司,而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北京频道的直播,具体点就是负责直播北京市的地方新闻。有点像都市报,只不过是通过直播的方式体现罢了。
       在试用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每天找选题,写将要直播的稿件解说词,然后就和主持人满北京市地跑,直播新闻。后来,公司改革,要求每一个公司的员工都要有采访的能力、上镜的能力、写稿的能力,乍一听到这个要求,当时我脑袋嗡嗡乱叫,这对于从小就晕镜头的我来说简直如晴天霹雳。

        果然,不出所料,每次摄像大哥说3、2、1卡的时候,每当镜头切向我的时候,我就傻傻愣在那,不知道怎么办,更不知道说什么,那个样子绝对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孩一样,拘谨地站在那儿。
       没办法,摄像大哥只能和我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开始,最后后期特别费劲剪辑成一个小短片。那时,每天的我像被巨大的阴霾笼罩了一样,那种透不过气的感觉直直堵在胸口,排不出去的感觉可真难受啊。
       每次出去直播差不多都是一个结果,因为太紧张说不出话,很内疚,也很自责,但是丝毫没办法。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也许摄像大哥看我情绪太低落,对我说了一句话:“你太不真实了。”我看了他一眼,他继续说:“过分得体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真是吃力,每次采访都在小本子上写好多个问题。等到录的时候,我就照着本子上的问题往下问,听不见对方说话,眼里甚至没有人,只想着自己的下一个问题。

       后来,直到有一天我姥爷看我的直播以后对我说:“如果你是观众,你最想知道这条新闻中的什么?如果你都不想知道的问题,那你就别问了,问了也是废话。”哦,原来新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年轻人,总是不安分的。

       2018年5月31日,我离开了原公司,抱着对新闻依然不减的热情,于6月4日融入进了法制网这个大家庭。在这里,不但有平易近人的领导、易于相处的同事,还有我们每一个媒体人共同的新闻理想。
       那么如何实现新闻理想?
       以我的经验,这大概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看到一个新闻报道从策划、准备、采访到写作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并且看到了这篇报道的确对现状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那么它不但是有影响力的,而且新闻也让事情回到了它本来的轨道上。这样一个过程,往往也会影响到媒体人对新闻的态度。

开始人生新征程

        毕竟新闻理想不是空想出来的,是在实践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最初对新闻的认知来源于柴静的《看见》,最终从事新闻也是因为柴静的《看见》,最后,我也想用柴静《看见》里面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记者节征文展示】

淡淡的日子 可爱的你

文/评论部 刘丹

       遇见,是一种神奇的安排,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2016年9月。花家地甲一号。遇见法制网,遇见每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遇见可爱温暖的你。
       我记得你的微笑。入职第一天的欢迎,初次见面的欣喜,每个清晨的早安,每次擦肩的示意……你向上的嘴角,是独立的格子间里,最柔软的回忆。
       我记得你的眼神。布置工作时的坚定,嘘寒问暖时的温情,分享快乐时的灵动,沟通交流时的真诚……你明亮的双眸,是成长的青春里,最澎湃的动力。

       我记得你的声音。让我脚踏实地的叮嘱,让我放手去做的支持,让我沉着冷静的提醒,让我相信自己的鼓励……你真挚的话语,是奋斗的旅程里,最智慧的启迪。
       我记得你的陪伴。温暖的晨光中有你,忙碌的工作中有你,闲谈的趣事中有你,下班的群聊中有你,成绩的嘉奖中有你,闯祸的“批斗”中也有你……你的相伴,是平淡的日子里,最美好的给予。
       我记得,全都记得,永远记得。
       一张生日的贺卡,一杯暖暖的奶茶,一盒新婚的喜糖,一句源自心底的问候……生活,似一条涓涓而下的溪流,无风无浪,平淡至极,却因为有了你们,而别样精彩。

        村上春树说:“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平凡的是日子,不平凡的是这些无法忘记的感动,是你们带给我简单中的幸福。
       人这一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在法制网度过的795天,每一秒都值得珍藏;未来的平淡日子里,让我们保持生命的单纯,不枉内心的率真,温暖彼此,拥抱青春。
       感谢缘分,感谢时光,感谢你。

【文苑】

我家的“沈光耀”

文/网建中心 杨翠婷

       今年春节回家,爸爸兴致勃勃提起了一件事,说是找到了他的四爷爷的下落。细细听来,才明白原委。爸爸的这位四爷爷,是我老爷爷最小的一位弟弟,我该称其为四老爷爷。大约在1938年离家抗日,这么多年一直下落不明。老家还有几位爷爷记得他,所以一直托爸爸寻找。一位在国家历史档案馆工作的远房亲戚终于在今年春节前查找到了他的下落。在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20余万份国民党伤亡将士的资料中,找到了他的名字,他已于1942年在安徽蒙城牺牲。

(图1)从这个封面可以看出记录的时间是民国三十一年二月,即1942年。

(图2)这份档案清晰地记载了老爷爷的姓名、籍贯、阵亡地点、部队番号、父母姓名等。

(图3)这是一份老家的家谱,今年在几位亲戚的努力下做成了电子版。其中,第二十三世的“世伍”是爸爸在家谱上的名字,老爷爷是二十一世系中最小的一位,“无后”二字如今看来,令人无限唏嘘。

       找到这位老爷爷的下落后,爸爸又进行了许多查找工作,发现这位老爷爷是黄埔军校第十六期的学员。

(图4)这份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同学通讯录上记载了这位老爷爷的年龄和籍贯。当时他只有二十二岁。

       从网上查到,黄埔军校第十六期的学员最晚于1940年毕业。如此算来,到1942年牺牲,老爷爷应不超过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牺牲时的军衔是少尉排长,假如能够活下来,应是一名前途无量的军官。我们还查到,他所在的二十一师于1943年4月进军山东,在鲁西、鲁南地区对日军作战。也就是说,假如他能活下来并且没有调职,是有回家的机会的。
       但是,假如也只是假如。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了那么多年,终于有了这位老爷爷的下落。我不禁联想,我的家人也曾经投身于民族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中,奋战在抗日的最前线。我也在心中默祷,愿这些仁人志士们的英魂能够安息,看到如今强大的祖国能够欣慰。

       后来,我又进一步查找了那次战斗的情况。在一个名为“蒙城热线”的网站上,读到了一篇《蒙城境内各朝代发生的主要战事》的文章。其中记载了一次战斗,发生于1942年,名为“辛集抗日激战”。
       这其中所记载的部队番号和地点同阵亡将士名单中所记载的老爷爷的情况相似,老爷爷牺牲于这场战斗的可能性很大。但这场战斗的情况却引人深思。在激战一昼夜的情况下,我方牺牲900余人,击毙日军300多人,这种高达3:1的战损比实在是令人扼腕痛惜。同时,由于日军援军的到来,我方被迫撤退,导致日军在当地烧杀抢掠,更显900余人牺牲之悲壮。由此我不禁想到,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多么地重要,一个民族的独立自强是多么地重要!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建设强大的军队,只有强大的军队才能守卫强大的国家!
       这或许是一场称不上战役的小型战斗,很容易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就是这场小型战斗,使得900余个家庭从此不再完整。但又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千千万万的小型战斗,才阻挡了日军侵略中国的步伐。如同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奏响中华民族抗击外来入侵的宏大乐章!

       在电影《无问西东》中,帅气阳光又英勇无畏的沈光耀圈粉无数。细细看来,这位老爷爷和沈光耀倒是有不少相似之处。从家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老爷爷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有官职和品级的。我的奶奶也回忆过,当年的家境十分殷丰。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让老爷爷在那个消息闭塞的时代,虽然身在鲁西的乡村,却能知道有黄埔军校的存在。也正是因为父辈的见识,才能深明大义,将小儿子送上抗日的战场。最重要的一点,老爷爷和沈光耀一样,都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这位老爷爷,就是我们家的“沈光耀”。
       周迅在电影《风声》的最后,有一段经典独白:“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老爷爷由鲁西的乡村,跋山涉水来到广东黄埔,又跟随部队辗转来到安徽的蒙城,最终长眠于此,如此人生轨迹,足以令人感怀敬畏。
       岁月如梭,1938至今已整整80个年头,家人们终于在近百年之后找到了这位游子的下落。寻找极为不易,撰此小文,以叹惋,以纪念,以警后人。

养花趣事两三件

文并摄/网建中心 王丽

       我喜看花,也喜养花,成果暂且不说,聊聊我养花过程中的点滴趣事吧。
       养花十余载,没成专家,全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无珍贵品种,全是街头随处可见、花店付钱就能买到的普通花草,但就是喜欢。老舍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生活在北京,想有一个室外的院子养花种草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此这些花儿的家只能安在阳台。阳台朝南,落地窗,冬暖夏更暖,夏天温度估计能到40℃,每每想到它们的生存环境,我就心生感叹:多么坚强的花儿们啊!

茶花绚丽

       三年前,搬回一盆栀子,搬回来的时候顶上都是花骨朵,含苞待放,最后却没开几朵,想着可能是第一年水土不服,好生照顾静待第二年花开。第二年家里养了一只宠物小狗,顽皮至极,无人之时扒花土、啃花叶,“可怜的栀子花”是它唯一喜欢的目标,不知是不是因为栀子花的叶子比较甜的缘故,反正我没有尝过。看着光秃秃的花杆上面顶着几片稀疏的叶子,一阵叹息,本想扔掉,思来想去这也是一条生命,索性留着以待观察。
       偶然间从网上得到一个“秘方”,把炒菜剩下的油滴在花土里,相当于施肥,赶紧尝试给它“喂了”几滴油。想来是感受到了我的不舍之情和良苦用心,它还真是争气,第三年花骨朵一个接着一个地冒,白色小花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每有微风袭来,房间中飘荡的都是栀子花的淡淡香气,我的心啊,那叫个欢喜。

兰花幽香

       虽然儿子作文写得有些夸张,却说明我是一个多么不适合养多肉的人,现在家中仅存几盆,想必是多肉中的“顽强之躯”,能活下来全靠自己奋斗。看到它们,我心生惭愧,心中默想,你们跟着我受苦了......现在看来,我跟多肉只能是“一见钟情”,而不能“天长地久”。
       每每路过咱们报社一楼,从窗外看到那一排排多肉,都有一种冲动:想去膜拜一下这位“养花大神”,可是心中却顾虑重重,简直就是幼儿园和博士生之间的差距!该如何请教?如果见到,又该如何描述我养死那么多盆多肉的经历?那是我“心中永远的伤痛”!
       午休时,同事之间偶有交谈,我“经验满满”和他们交流养花经历,殊不知,这背后有多少“泪水”。我目前的小花园,有花十余盆。今年春天,或许感受到我多年的辛苦照顾,花儿们竞相绽放,一时间茶花绚丽,兰花幽香,长寿花低调绽放,连芦荟和虎皮兰也开了花。阳光明媚之时,我偶尔去阳台发个呆,看着它们,就似多年的老友一般。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有一阵子,突然迷上了多肉,真是“一入肉坑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虽没什么名贵品种和老桩,但也陆陆续续搬回来了30多盆,每日精心照料,下班回去都要先看看它们,和它们“聊聊天”。但许是养多肉的门道没有摸清,许是自己太过于“勤劳”,浇水太频繁,许是阳台温度太高,不适合它们生长,先是根烂了,然后开始生虫,期间我虽多次努力抢救,但仅存4、5盆。
       “养肉”经历让我伤心不已,也让儿子印象深刻。当时他经常跟我一起抢救、喷药、换盆、施肥、叶插,但救活者寥寥无几。三年级时他写过一篇作文《我身边的植物》,就写了我们这一段经历。文中写:我妈妈最喜欢养多肉,我们家有30多盆,都被她养死了……瞬间破坏了我养花“经验丰富”的“光辉形象”。

       今寥寥几笔,记述养花过程中的点滴。如老舍所说,养花过程有喜有忧,有花有果。你会看到他们植根土中,顽强生长,你会看到他们绚烂绽放,又随即衰败,你会看到花开花谢,生命轮回。其实,这何尝不是人生?人生起伏,有低谷时的沮丧,有巅峰时的荣耀,不管怎样,都是一种经历。对于花,亦如此,对于人,也亦如此。

文/政法部 王贝贝

转眼近五载,一别到现在。
曾是学习狂,如今事业忙。
多年未谋面,再见亦如前。
彼时如芙蓉,现今韵味添。
岁月轮回转,容颜已改变。
当年同窗情,永远刻心间。
天南地北处,聚齐亦艰难。
期待余生里,均能再谋面。

【往事如烟】

跑到腿细 累到脸盲
     ——这是一个HR的日常

        相信最近一段时间,小伙伴们都有所察觉,我们的队伍中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小编们每天都在“哇哦,这是哪个部门新来的小姐姐(小哥哥)”的惊叹中认(bu)真(wu)工(zheng)作(ye)。
       据可靠情报,从2018年1月至今,法制网共招聘到才貌双全的新伙伴40人,堪称法制网招聘史上之最!这次,我们请来了办公室美丽的HR杨雪老师,跟我们唠唠这些年关于办公室和招聘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琐碎。

办公室 · 杨雪

1、哪一年来的网站?觉得这些年来网站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是2012年10月来的网站,到现在已经有6年多啦。在这段时间里,我感觉网站最大的变化就是制度逐渐规范化、流程化,网站正一步步向着打造精英团队的方向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比如说,法制网才貌双全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不仅颜值在线,个个能力也相当出众,成为整个报社亮丽的风景线。当然,这些精兵强将们大部分都是我招聘来滴哟,此处想收获大家一点掌声哈哈哈。

2、在网站工作的这些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难忘的事情其实很多,比如说今年招聘到新员工40人,与往年的招聘工作相比,人数可以用“激增”来形容,堪称法制网历年之最。

3、办公室工作平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呢?
       办公室是网站的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因为法制网人力有限,办公室的几个成员全部身兼数职。平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人手不够,但好在大家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人,就算加班也会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我负责的是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工作总体来说既繁杂又琐碎,围绕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这六大模块展开。由于条件有限,所有人力资源的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处理,有时也会觉得力不从心。

       招聘的所有前期工作和后期入职手续都是我在处理,必须牢记所有新员工的基本资料并且与他们逐一沟通,常常累到脸盲,但看到法制网的团队越来越壮大还是由衷感到自豪!

       在刚刚过去的11月,我协助报社人力资源部门开展2018年度新闻专业职称评审工作。这次申报由法制网以部门形式统一汇总到报社人力资源部。这期间我时时绷紧一根弦,为了确保每位申报人员能够顺利申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需要及时和报社人事田老师沟通,期间开会通传总结申报材料的填写,帮员工整理文件、打印评审表及各种申报材料,最后配合田老师将个人申报材料上传至申报系统,对资料有问题的员工还要联系本人及时变更。从下发通知到收取材料历时一个月,法制网138名员工近半数向我咨询过相关事宜,我都逐一进行了解答。申报期间,我每天往返4楼和6楼十几趟,最后审核的时候甚至和报社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一起待了整整两天集中查漏补缺。
       我觉得人力资源不仅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很多的时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家,让大家感受到公司的温暖。虽然琐碎和辛苦,但看着大家和网站一起进步成长,再苦再累也值得!

4、有没有什么经验和祝福要告诉后入职的小伙伴们?
       法制网是一个温暖、有人情味的大家庭,希望不管是入职多年的老员工还是新加入的小伙伴,都能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天。努力去充实自我,带着这份爱和责任与网站共同进步。加油!

【明星员工】

—— 给他最好的生日祝福!

HAPPY

HAPPY

BIRTHDAY!

BIRTHDAY!

—— 给他最好的生日祝福!

HAPPY

HAPPY

BIRTHDAY!

BIRTHDAY!

【光荣榜】

【光荣榜】

11月优秀员工

11月优秀员工

周容

冀春雨

蒋琳

李雯

刘一鸣

莫亚奇

任锐

苏明龙

童悦敏

王婧

王丽

薛璐

于欣宇

张海梦

张娇

郑小琼

朱剑

花家地网事 
第3期

总编辑:万学忠
副总编辑:马岳君   于澄   郑剑峰
执行主编:柯榜凯
编辑:柯榜凯   李一鸣
排版设计:李一鸣
封面设计:龚一博

扫码关注“法制网”↓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