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乡村燃灯

rural education

目光聚集  走进三代乡村教师的故事

Contents

目录

1

舞钢乡村教育发展沿革

2

舞钢乡村学校分布情况

3

蹼路垦荒,万象更新

4

黑板粉笔,不断成长

5

向下扎根,托举梦想

01

核心提示

tips

      人们常说,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关于教育,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但在中国国情下,在广大的农村,唯有读书是最直接的改变命运的道路。所以一个从事最基础教育的乡村小学教师,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见证者与亲历者,肩上的担子是异常沉重的。乡村教师的成长,不单单是个人的成长,更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前途。

       日,由云南省滇剧院创编的《张桂梅》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讲述了乡村教师张桂梅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对乡村孩子初心不改的人生经历。张桂梅老师一样,全国近290万名乡村教师远离城市,扎根在乡村教育一线他们一人多岗教学所有科目,有的不远万里扎根大山深处,有的坚持不懈待机乡村,有的工作时长高达15小时。他们不是“全能”胜似“全能”他们无怨无悔坚守如一让孩子们相信大山挡住的路却挡不住一颗炙热的心。
       河南省舞钢市同样也有着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乡村燃灯者们,他们既是舞钢乡村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又将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在乡村中成长,谱写舞钢乡村教育的未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代一线教育工作者,聆听他们与乡村的故事。

乡村燃灯

乡村燃灯

1

2

(漫画均来自于网络)

(图源 乌瓦)

改革的春风吹到教育界确

认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

1990

舞钢市共集资   1
 0
 8
 1 万元,建教学楼   2
 2  

 9
 5%的学校通过平顶山市
的六配套验收

发放教科书,扩大贫困寄宿生补助

面,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2007

2014

3

乡村燃灯

4

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验收

城乡办学条件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乡村燃灯

(图源 杜亚洁  黑白照片来自百度百科)

       钢市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4个镇,并设置七个乡村中心校分管各级乡村学校。截至2021年底,小学共89所(其中乡村小学80所),在校生29381人,专任教师1723人。初级中学共13所(乡村中学7所),在校生14678人,专任教师974人。普通高中共4所,在校生6772人,专任教师506人。

6

5

乡村燃灯

乡村燃灯

      “我们那一茬儿人,很多都没上过学。建国之初,一个县也没几个大学生。哪儿像现在,义务教育普及了,听说将来还要普及高中,会有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
       对于建国70多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武功乡同关李小学退休教师袁恒昌有着深刻的体会。
      袁恒昌1949年10月出生,与新中国同岁。作为一名从教近50年的老教师,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情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袁恒昌在曹集学校上小学。说是上学,却连专门的学校区也没有。教室是地主王老五家的房子——在当时

8

7

乡村燃灯

还算得上顶好的土草房。雨雪天气,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没有桌凳,家里同样也没像样的桌子,每天偷偷搬着家里做饭的大案板当书桌,一日三餐还需赶在饭前给抱回去;没有黑板,一块小木板刷上油就是黑板儿;没有纸笔,写字、演算全靠石板或者树枝。在袁恒昌的记忆里,那是一段“靠天上课,就地取材”的神奇日子,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1969年去武功上高中时,总算不用带桌凳了,但桌凳是泥墩子,支块板,写起字来字不成字,篇不成篇,本就泛黄的本子蹭上黄土就更加看不出它本来的样貌。让袁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大雨大雪天,穿着笨重的泥屐儿,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水去两三里外的学校。家离得远的,天不亮就得要赶着夜色出发,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那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上着课,肚子饿得只想哭。就这还算幸运,还能把学上下来,很多同龄人连这样的学也上不了。

乡村燃灯

乡村燃灯

(老校舍以及上课景象 )

       时间来到1972年,袁恒昌高中毕业,抱着建设祖国,投身乡村的远大理想,袁老师在同关李中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这时教室虽还是低矮的草房,但总算有了专门的校舍。可喜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教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袁老师先后任教过的同关李中学、曹集中学、田岗中学。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等方面都得到了重建和升级改造,教室都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平房、楼房,总算渐渐摆脱了刮风下雨就要停课停学的窘境。
       2009年,袁老师到了退休年龄,可他看到了舞钢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也看到了乡村教师仍然不足的现实,便继续助力舞钢市的乡村教育,整整多干了十年。
       他欣慰地说:“这十年我感慨更深,校园越变越美,农村学校也有了钢琴、电子白板……我真是激动呀!这样的学校在我上学那年代,是不敢想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不但普及了义务教育,还实施了‘两免一补’,学生上学不用交学费、书费,对贫困生还有相应的补助……”
       从破旧的土房子到现代化校舍,从一块黑板到多媒体教室,从自带桌凳、泥桌凳到整齐划一的金属桌凳,从80%的文盲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文盲,从乡村孩子上不起学到实施义务教育“一个不能少””基层教育一步步发展变迁,舞钢的乡村教育落到了实处。

乡村燃灯

乡村燃灯

9

10

(老校舍石桌,如今的教学楼,教室)

       关爱荣老师九十年代加入到乡村教育的工作岗位,作为一个70后,她与袁恒昌老师一样,既是舞钢乡村教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但与袁老师不同的是,除了克服恶劣的乡村教育环境,她们这一代人努力在优质办学上下功夫。
       如果关老师的教学生涯可以分段的话,应该分为上阙和下阙。上阙开始于师范毕业进入前张小学,关老师戏称:“如果把我的上阙比作一段爱情长跑的话,前张小学算我的初恋,而中曹小学是我的蜜月期,在冢李小学的两年则是我的“七年之痒”了。”
       在前张小学的时间虽然短暂,给关老师的印象确实最深刻的。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准备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可前张小学如果从“办学”的眼光来看的话,有很多不足。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在这所地主老财院子改造的校园里悄然执行,学校从不开展教研活动,就连上下课铃声也是随心所欲。可以说,那时的前张小学办学氛围极其宽松,宽松到有时甚至半天时间只打一个上课铃和一个放学铃,中间上下课时间全凭任课教师自行把握。
       蜜月期的中曹小学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中曹小学是一所两村合建的学校,校园布局合理,学校教学氛围浓厚。校长经常外出参观学习,对自我,对师生要求严格。现在好多老师依旧缺乏的“候课”意识,在当时可是三令五申要求的。学校还经常开展一些教研活动,同时在开足开齐课程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音乐,美术,书法一个也不落下,这在当时的乡村学校当中可谓是一股清流。对于关老师来说,在中曹小学将近十年的教学时间是她进步最大的阶段。

"

"

乡村燃灯

11

12

乡村燃灯

       后来,因为生活的需要,关老师来到了铁山乡冢李小学。冢李小学当时是铁山乡中心小学,条件较中曹小学有了很大提升。但在这里,关老师也发现了一些令她困惑的现象。
        当时流行统考,中心校领导常在考前不打招呼进班查人数。有一次她正上课,前排有两个学生一看中心校领导来了,“蹭”一下藏到了教室前门后边,结果当时班级统考时有两个成绩最差的学生没参加。就是当时躲到门后的两位同学。等关老师弄明白时,学生早已习以为常。那不参加统考的学生怎么办?集中到一个不被外人知的屋子,有专门的老师监考单独考试,最后这成绩也不计入到统考排名当中。原来还可以这样办学!这给当时的关老师带来深深地震撼。
那段时间,她经常听到一句话:“教学成绩 需要实干加巧干。”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巧干”吧?那年即使她任教的语文统考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可每当面对没参加统考的两个学生时,关老师都无法直视他们,甚至心有愧欠,所以反而格外对他们用心,希望下次统考不要被屏蔽掉。

        其实,其他老师也和关老师一样,并没有想着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绝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的良知是不容被低估的,或许有部分教师只是功利思想多了一些,毕竟成绩排名直接影响着职称的晋升,而职称又直接和工资挂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拿着微薄的工资,付出着辛勤的劳动,只不过想晋级快一些而已。但,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排名,只要有排名总会有先后,我们深感无奈,这也是大多数乡村学校的现实。
       在冢李小学教学的两年是关老师最为迷茫的两年。尤其每当学期结束,成绩排名出来的时候,她不曾有暗自窃喜,只有深深的不安。所以当舞钢教育界大刀阔斧搞“改革”的那年,在最后的半天时间,关老师做出了她这一生最突破自我的一个决定:竞选乡村小学校长。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大环境,这条路也一直走到了如今,也由此拉开了她教学生涯的下阕部分。

(关老师与学生合影 供图 关爱荣)

乡村燃灯

乡村燃灯

14

13

(关老师老照片留影  供图 关爱荣)

        2006年,杜亚伟在关爱荣老师任教的乔庄小学上小学,在关老师组织梦想分享会上,她无比坚定地说“我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像关老师的教师。”十年后她圆了这个梦。
        2016年杜亚伟师范专业毕业,面对众多的毕业教师招聘,她顺利地通过了平顶山一中的笔面考试。然而她却做了一个让周围人都大跌眼镜的举动——放弃入职。尽管学校薪资待遇很好,福利补贴样样到位,可以说这是一个许多人可遇不可求的稳定工作。
        促使她发生这么大转变的源于一趟母校之旅。考试过后,杜亚伟来到学校探望老师,可由于农村城镇化发展,乔庄小学早已拆迁并与其他小学合并新址。来到这个崭新的城乡结合的六合苑小学,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令她欣喜不已,但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在这个“半”乡村小学里竟也面临着老师不足的问题,主科老师竟然教了四个班级,代课多个科目,年轻老师也很少,“老”老师们占了半壁多的江山,教师群体可谓是青黄不接。与关老师交流了解之后才知道,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帮扶政策,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到待遇晋升都比不上市直的乡村任教的。

"

"

15

16

       那天晚上杜亚伟一晚上辗转反侧,小时候梦想分享会上,那个想成为乡村教师的稚嫩声音再次在耳畔响起。青年人的生活怎样才有意义?也许这就是她想要的答案。第二天一早,她告诉了父母这个“突然”决定。所幸,做个半辈子老教师的父母对女儿的决定异常支持,很骄傲女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经过层层选拔,杜亚伟成为一名农村特岗教师,从此,她远离市中心走进一所坐落在舞钢边角的小学——铁山乡中曹小学,开始教学生涯。今年是她走上三尺讲台的第六年。

乡村燃灯

乡村燃灯

(乔庄小学拆迁后景象 拍摄 杜亚洁)

       初入铁山乡中曹小学,这是一座仅有132名学生,10名教师的乡村小学,每位老师可谓是身兼数职。进校后,她不仅担任数学老师,还客串起了音乐、语文老师的角色,重新捡起丢掉多年的功课让她“苦不堪言”,却也乐在其中。除了教学任务的艰巨,但更让杜亚伟忧心的是,班里孩子大多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务工,这些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天真烂漫,却也调皮捣蛋。学生的内心世界很少被关注,成绩也普遍较差,多数家长也将教育问题一股脑儿丢给老师。作为初登讲台的稚嫩教师,这个问题困恼了她许久。
       当一次次被学生“呛声”、一次次成绩不理想时,杜亚伟没有动摇,天性坚强的她一次次迎难而上。“要想让学生喜欢这门课,首先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她走近学生身边,帮家里困难的同学买文具,陪情绪郁闷的同学谈心,开展各种有趣活动。梦想分享会再次开展,不同的是,这次她是站在讲台的老师,看着孩子们大声地诉说梦想。孩子们也慢慢地喜欢上这个执着温柔的老师,在她的生日那天还收到了同学们的手工小礼物,这也让她更有动力与干劲儿。
        2019年三年特岗教师生涯期满,在去与留这个她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她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留下。“小时候的梦想一直都在。”杜亚伟坚定地说道。

40后,70后,90后

这是他们三人与乡村

乡村燃灯

乡村燃灯

17

18

也是千千万万个乡村

教育的故事

教师的写照

(杜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校园活动 拍摄  杜亚洁)

(图源 OPPO官方)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