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郑州中支《百年炬火》党史学习教育微刊第25期

2021年第25

百年炬火

党史学习教育微刊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921-202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宣传群工部

目  录

01 

学党史 铭初心
习近平说党史
权威阅读
党史中的中国精神
中原红色地图
知识测试

02
05
06
07
10
12

中国共产党史(2006-2008)

 02 

返回目录

2006

(来源:《中国共产党简史》)

学党史  铭初心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地区在中央的支持下全力实现崛起,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不断涌现,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加快形成,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多项任务要求:一是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强调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又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二是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此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青藏铁路通车当天,在位于青海省境内的沱沱河大桥桥头,当地群众欢迎从格尔木出发的“青1”次列车)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世纪之交实施后,按照中央提出的重点先行、适当超前的方针,着力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展开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标志性工程建设。2006年7月1日,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有力推动了雪域高原的跨越式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善,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输氧线”。

返回目录

2007

学党史  铭初心

03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大会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创新成果,决定将这一成果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演化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到了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迅速加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从容应对,将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形成了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揽子计划。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来源:《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返回目录

2008

学党史  铭初心

 0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8.7万人遇难,受灾群众达462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迅速组织起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活动。党和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到2010年9月底,重建任务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创造了灾后重建的人间奇迹。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随后举行第十三届残疾人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居于金牌榜首位,在残奥会上居于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2008年8月,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高铁时代。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来源:《中国共产党简史》)

从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底,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基本实现了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

2008年3月,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下台,国民党重新上台,台湾局势出现积极变化。12月,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开历史性步伐。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主张。

(2008年9月27日,执行“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出舱活动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舱外挥舞中国国旗)

返回目录

习近平说党史

05

返回目录

权威阅读

(音频来源:共产党员网)

《中国共产党简史》共10章、70节,记录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集中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
该书坚持史论结合、夹叙夹议,做到把基本事实讲明白,把基本脉络讲清晰,把基本道理讲透彻,以期实现人人看得进去,专家学者不觉得浅,普通群众也不觉得深的传播效果。

 点击下方收听
《中国共产党简史》有声书

 06 

返回目录

党史中的中国精神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中国精神之塞罕坝精神

(来源:共产党员网)

精神内涵

精神解析

使命在身 接续拼搏甘奉献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漠进军。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完成党的任务,纵有千难万险在所不辞。塞罕坝人的信念和坚持,让听到这些荡气回肠故事的人们为之动容。
塞罕坝人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1年造林8万亩。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塞罕坝人的理想就是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信念就是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有了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他们的骨头更硬,意志更坚,办法更多。

07

返回目录

党史中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之塞罕坝精神

(来源:共产党员网)

不畏艰苦 奋斗创新不停步

艰苦创业,一直是塞罕坝人奋斗的主旋律。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塞罕坝人从未停下创业的脚步。塞罕坝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科技攻关的创新史。塞罕坝人对绿色发展的执着,体现在严谨求实、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上。从造林工具的改革到机械造林的成功,从一粒种子到壮苗上山,从一棵幼苗到万顷林海,凝聚了科技人员的汗水和智慧。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科学求实、创新不止,在塞罕坝几代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力传承,他们的许多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部分成果填补世界同类研究领域的空白,国家和河北省多项造林、防火标准和规程,或是由塞罕坝林场编制,或是采用了林场提供的技术数据。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科学求实、创新不止,在塞罕坝几代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力传承,他们的许多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部分成果填补世界同类研究领域的空白,国家和河北省多项造林、防火标准和规程,或是由塞罕坝林场编制,或是采用了林场提供的技术数据。
塞罕坝的“绿”启示人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提高科技创新在造林中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植树造林进程加快,林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植树造林的质量也得到显著提升。

︵老林场职工选育良种︶

08

返回目录

党史中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之塞罕坝精神

(来源:共产党员网)

绿色发展 赓续初心铸忠诚

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这是大自然回馈给塞罕坝的巨大财富。塞罕坝人摒弃了卖木材的传统经营方式,把最擅长的育苗投入产业经营。几年时间,8万余亩绿化苗木基地一片嫩绿,1800余万株树苗可供商业销售,每年给林场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根基。从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从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塞罕坝人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塞罕坝人把对自然的朴素感情升华为对绿色发展的坚定信仰,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之无愧的范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横亘在河北最北部的塞罕坝显得愈发年轻,愈发壮丽。历久弥新的塞罕坝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一株树木之上,融入了塞罕坝的四季与晨昏。这面精神旗帜,正源源不断地汇聚起强大力量,激励着全国人民阔步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岭”上。

09

中原“红色地图”:救亡图存育英才 浩气千秋励后人

返回目录

中原红色地图

刚进入河南省永城市李寨镇地界,“红色故里,魅力李寨”八个大字便映入眼帘。沿着抗大路,不一会儿便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
这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小院内,矗立着彭雪枫的半身塑像,室内陈列着抗大四分校学员们使用过的大刀、马灯及带有补丁的被子等物品。墙上一幅幅学员学习和训练的老照片,展现了当时艰苦岁月下的奋斗历程。
1938年夏,徐州、开封相继被日军攻陷,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华中战局急转直下,9月,中共中央指示河南省委将领导重心转向豫东,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1月,为深入敌后抗日,彭雪枫奉命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到达以豫东永城、皖北涡阳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经党中央和抗大总校批准,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兼校长,副司令员吴芝圃兼副校长。这是抗大总校在新四军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军政大学,共培养了近5000名干部,他们在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河南日报)

10

︵抗大四分校旧址︶

中原“红色地图”:救亡图存育英才 浩气千秋励后人

返回目录

中原红色地图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在李寨镇麻冢集村举行开学典礼。学校主张学生文武兼修,所设课程不仅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基本理论课,还有游击战术、步兵战术及射击等军事技术实践课。
“学习革命理论,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抗战力量”……在室内的东西山墙上,依稀可见当时抗大四分校的同学用土红颜料书写的美术字标语和宣传栏。
1940年11月7日第二期在麻冢集村附近开学,学员900余人。皖南事变后,抗大四分校面临日军、伪军“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进攻三面夹击的恶劣环境。即使这样,抗大四分校也没有停止授课。根据彭雪枫“一面进行教学、一面准备战斗”的指示,学员暂时被分成3队,采取分散隐蔽活动的办法同敌人周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教学成为当时抗大四分校的常态。
在距离旧址一公里的曾楼村,一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引人注目。这是一棵千年银杏树,树下是当年抗大四分校学员夏天学习、聚会、议事的场所。它还是一棵‘革命树’,当时部分树干被做成手榴弹柄和枪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1年5月,抗大四分校随部队转移到皖北等地办学,至1945年11月结束。1963年6月,抗大四分校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已成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来源:河南日报)

11

(抗大四分校旧址)

(彭雪枫将军塑像)

本期回顾  牛刀小试

点击链接参加测试

返回目录

知识测试

12

总        编: 王秋群
责任编辑: 郑新旺
资  料  组: 易华斌 刘    丹 曾    卓
编  辑  组: 李    歌 范冰峰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