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学学报学术论文期刊模板

其他分类其他2023-08-22
5628

上海某某大学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上海市优秀期刊

(文学院)

学报

04

2023

双月刊

2023年8月刊
(双月刊)
8月30日出版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专辑

目录

contents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04
0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60
64
68
72
76
80
84
88
92
96
100
104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论文网)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论文网)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论文网)
国家开放大学平台下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资源建设(论文网)

04
0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60
64
68
72
76
80
84
88
92
96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21-04-23)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文学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今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促使大众思考”何为文文学经典这一命题。本文将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对比网络文学,分析何为文学经典。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经典
在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作者而言,发表作品、成为畅销作家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困难:动动手指,便可敲出十余万字的长文,收获一批读者。然而在网络文学中作品是不断涌现的,几乎每一部曾“享有盛名”的小说都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被其他作品取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或依靠商业炒作再度闯入人们的视线,或依靠影视改编再现曾经的热度。近年来提及娱乐圈必提及的“流量”一词,用于在各大网络小说网站中占据榜首的小说,称之为“流量作品”,似乎也不为过。那么,这些“流量作品”可否称之为新世纪或是网络时代的文学经典吗?笔者看来,网络只是载体,是否为文学经典,还是与其自身有关。
一、文学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何为文学经典?陶东风先生曾指出:“经典以及经典的标准实际上总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特殊性、地方性。”文学经典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会呈现一定的时代特性。也就是说,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不自觉的无意识抒写;无论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依靠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它背后的意义会更加深刻,会反映更多的时代特点,会带有作者自发地对时代的思考。
如以余华小说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作品,虽然其中的内容大多为作者的设想虚构,但其荒诞暴力的表面背后实际上也是人们内心对时代、对道德等准则迷茫、质疑进而开始反思的反映。又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字里行间体现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与城市的变化,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改变自身、走出封闭的渴望。
所以,从文学经典的写作意义与本质特性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

二、文学经典的创新性
从文学经典的内容与结构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创新性。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不会对前人进行一味地模仿,不会用千篇一律的套路,其或具有新颖的切入点,或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结构。有的作家擅长以故事和语言本身打动读者,如余华的《活着》,虽为单线叙述的简单结构,依然成为经典;有的作家善用时间交错的两条线索同时叙事,像琢磨建造精细的亭台楼阁,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线索、时间交汇,真相大白,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感受与回味的空间。
究其根本,小说实际上就是对故事的描摹与加工。而讲什么样的故事,如何去讲故事,则体现的是作家的思考、作家本人对文字的掌控能力,这也就是出色的作品能够成就经典的原因。
三、文学经典的情感普适性
同时,文学经典在具备创新性这一特殊性的同时,它也具备反映读者乃至人类共通情感的普遍性。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文学经典或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毁灭来激发人们对美的珍视与思考,追问人生的意义;或通过创作美好的结局给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四、文学经典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具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而这两点特征,反映了作家的语言掌控能力与文学素养,或者反映了作家的审美直觉与感知能力。它们可以体现在文学经典的故事叙述与结构中,即体现上文所述的创新性;也可以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也就是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之中。
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通常会给人较强的代入感。他们或品格高尚,令人心生敬佩景仰之意,不自觉中受其精神力量的感染;或衣冠禽兽,令人心生愤恨,阅读中捶胸顿足,恨不得跳进书中将其教训一顿方可解气;或毫无生气,令人遗憾,恨不能当面解其忧愁使其振奋。总之,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都通过作者极有表现力的刻画而有血有肉,仿佛确实查有此人,扣动读者的心弦。
一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渴望走出农村、渴望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他虽然贫穷但是依然自尊自强,虽处困境依然自强不息,这一形象不知刻在了多少青年人的脑中,给尚在学校中的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给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再如巴金的《家·春·秋》时,很多读者喜欢激进的觉慧,也有一些读者喜欢有些懦弱的觉新。甚至在读完这三部曲之后,依然为觉新左右为难的境遇悲哀,为他身为长子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而感到心疼……所以,文学经典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为文学经典的艺术性增添了浓厚的色彩。文学经典中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具有较强的感染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力。一部小说从头读到尾,总会有令人难忘的情节,否则也不算是成功的小说,文学经典更是如此。
《活着》中福贵与老牛的对话提及了所有的家人,仿佛他们真的依然在田间劳动,而当真正读完整部小说的那一刻,忆及这段对话,却是触及心底的物是人非的悲哀。《平凡的世界》,金波站在青海的街头,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呼唤他再也找不到的心中的姑娘。还有晓霞落水牺牲后,少平按照他们的约定到了那座山上,读者能同少平一同感受那种爱人离世的崩溃——这就是文学经典的魅力,也是其艺术性所在。
文学经典以其独特的情节触及读者心底的情感,作者在借助作品肆意挥洒自己的想象与情感的同时,阅读作品的读者同样能够体会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文学经典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升华。
文学经典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带有作者的文风。有的作家语言朴实平华,如路遥,平实中加入了陕北风格的方言,同时又不失流畅;有的作家平淡的叙述中会带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幽默——可能是余华的略带残忍的黑色幽默,福贵爹的去世被描写得悲凉中带有一丝喜感;也可能是钱钟书对于证书造假之人冠以“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文绉绉的调侃。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如沈从文凤凰古城的湘西特色;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细腻的女性视角,一如王安忆娓娓道来的《天香》。
语言风格不一定是文学经典独有的,但是却是文学经典具有的。一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话风格,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家都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五、文学经典与读者的关系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经典。证明经典的并不是不会言语的时间,而是阅读经典的一代代的读者。王确先生曾说:“读者是文学经典的立法者,也是文学经典的‘终审’判定者。”我们诚然不能否定文学经典自身的艺术性,而一味地依靠读者来判定文学经典;但文学经典与读者确实是无法割裂的。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和想象,作品的意义就不会最终实现。
与普通的文学作品相比,文学经典的受众群体更广,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影响范围更广,读者更多,读者能够品味的时间更持久,可以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更大。本文开头提及的“流量作品”、网络小说,或许在短期内具有一批读者,但面向的毕竟只是依靠网络进行碎片化消遣阅读的读者,很快就会被读者遗忘,消失在新一批的网络小说中。总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快餐文化”的代表,是当今快节奏生活满足人们日常阅读消遣需要的产物,成为真正文学经典的可能性比较小。
文学经典除了具备文学作品本身的可阅读性外,更具备更高的美学和审美价值。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来证明。文学经典,其读者受众之广,可以影响几代人。不同的时代会对文学经典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年龄也会对文学经典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文学经典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这来源于读者。

六、结语
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纸媒时代的传统文学,两者的区分标准还是文学的载体和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学经典能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文学经典本身具有其他作品不具备的独特美学意义。
网络文学盛行的今日,大众之所以对文学经典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产生怀疑和思考,还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特点带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质量下滑。网络文学中的“流量作品”一同流量经济,主要属性在于“流量”,立足于作品迅速产出更迭带来的经济利益,网文作者关注更多的是作品的商业利益而非作品本身的文学意义。在浮躁的创作心理和短时间的创作要求下,网文作者也很难创作出具有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更难谈之文学经典。
当然,不可否认网络文学中也存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网络文学时代也有出现网络文学经典的可能,但是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下,网文作者能够保持一颗追求文学的初心较之以前或许更加困难。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学经典。但是新的时代会产生何种文学经典,又是否会有真正的文学经典诞生于网络,脱离网络小说普遍快餐化的桎梏脱颖而出,仍需大家等待。
【参考文献】
[1]陶东风 . 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I)一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 . 中国比较文学,2004,(03)
[2]王确 .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J] . 文学评论,2007, (02)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21-04-23)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文学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今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促使大众思考”何为文文学经典这一命题。本文将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对比网络文学,分析何为文学经典。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经典
在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作者而言,发表作品、成为畅销作家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困难:动动手指,便可敲出十余万字的长文,收获一批读者。然而在网络文学中作品是不断涌现的,几乎每一部曾“享有盛名”的小说都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被其他作品取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或依靠商业炒作再度闯入人们的视线,或依靠影视改编再现曾经的热度。近年来提及娱乐圈必提及的“流量”一词,用于在各大网络小说网站中占据榜首的小说,称之为“流量作品”,似乎也不为过。那么,这些“流量作品”可否称之为新世纪或是网络时代的文学经典吗?笔者看来,网络只是载体,是否为文学经典,还是与其自身有关。
一、文学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何为文学经典?陶东风先生曾指出:“经典以及经典的标准实际上总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特殊性、地方性。”文学经典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会呈现一定的时代特性。也就是说,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不自觉的无意识抒写;无论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依靠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它背后的意义会更加深刻,会反映更多的时代特点,会带有作者自发地对时代的思考。
如以余华小说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作品,虽然其中的内容大多为作者的设想虚构,但其荒诞暴力的表面背后实际上也是人们内心对时代、对道德等准则迷茫、质疑进而开始反思的反映。又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字里行间体现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与城市的变化,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改变自身、走出封闭的渴望。
所以,从文学经典的写作意义与本质特性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

二、文学经典的创新性
从文学经典的内容与结构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创新性。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不会对前人进行一味地模仿,不会用千篇一律的套路,其或具有新颖的切入点,或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结构。有的作家擅长以故事和语言本身打动读者,如余华的《活着》,虽为单线叙述的简单结构,依然成为经典;有的作家善用时间交错的两条线索同时叙事,像琢磨建造精细的亭台楼阁,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线索、时间交汇,真相大白,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感受与回味的空间。
究其根本,小说实际上就是对故事的描摹与加工。而讲什么样的故事,如何去讲故事,则体现的是作家的思考、作家本人对文字的掌控能力,这也就是出色的作品能够成就经典的原因。
三、文学经典的情感普适性
同时,文学经典在具备创新性这一特殊性的同时,它也具备反映读者乃至人类共通情感的普遍性。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文学经典或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毁灭来激发人们对美的珍视与思考,追问人生的意义;或通过创作美好的结局给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四、文学经典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具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而这两点特征,反映了作家的语言掌控能力与文学素养,或者反映了作家的审美直觉与感知能力。它们可以体现在文学经典的故事叙述与结构中,即体现上文所述的创新性;也可以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也就是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之中。
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通常会给人较强的代入感。他们或品格高尚,令人心生敬佩景仰之意,不自觉中受其精神力量的感染;或衣冠禽兽,令人心生愤恨,阅读中捶胸顿足,恨不得跳进书中将其教训一顿方可解气;或毫无生气,令人遗憾,恨不能当面解其忧愁使其振奋。总之,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都通过作者极有表现力的刻画而有血有肉,仿佛确实查有此人,扣动读者的心弦。
一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渴望走出农村、渴望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他虽然贫穷但是依然自尊自强,虽处困境依然自强不息,这一形象不知刻在了多少青年人的脑中,给尚在学校中的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给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再如巴金的《家·春·秋》时,很多读者喜欢激进的觉慧,也有一些读者喜欢有些懦弱的觉新。甚至在读完这三部曲之后,依然为觉新左右为难的境遇悲哀,为他身为长子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而感到心疼……所以,文学经典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为文学经典的艺术性增添了浓厚的色彩。文学经典中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具有较强的感染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力。一部小说从头读到尾,总会有令人难忘的情节,否则也不算是成功的小说,文学经典更是如此。
《活着》中福贵与老牛的对话提及了所有的家人,仿佛他们真的依然在田间劳动,而当真正读完整部小说的那一刻,忆及这段对话,却是触及心底的物是人非的悲哀。《平凡的世界》,金波站在青海的街头,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呼唤他再也找不到的心中的姑娘。还有晓霞落水牺牲后,少平按照他们的约定到了那座山上,读者能同少平一同感受那种爱人离世的崩溃——这就是文学经典的魅力,也是其艺术性所在。
文学经典以其独特的情节触及读者心底的情感,作者在借助作品肆意挥洒自己的想象与情感的同时,阅读作品的读者同样能够体会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文学经典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升华。
文学经典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带有作者的文风。有的作家语言朴实平华,如路遥,平实中加入了陕北风格的方言,同时又不失流畅;有的作家平淡的叙述中会带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幽默——可能是余华的略带残忍的黑色幽默,福贵爹的去世被描写得悲凉中带有一丝喜感;也可能是钱钟书对于证书造假之人冠以“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文绉绉的调侃。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如沈从文凤凰古城的湘西特色;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细腻的女性视角,一如王安忆娓娓道来的《天香》。
语言风格不一定是文学经典独有的,但是却是文学经典具有的。一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话风格,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家都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五、文学经典与读者的关系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经典。证明经典的并不是不会言语的时间,而是阅读经典的一代代的读者。王确先生曾说:“读者是文学经典的立法者,也是文学经典的‘终审’判定者。”我们诚然不能否定文学经典自身的艺术性,而一味地依靠读者来判定文学经典;但文学经典与读者确实是无法割裂的。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和想象,作品的意义就不会最终实现。
与普通的文学作品相比,文学经典的受众群体更广,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影响范围更广,读者更多,读者能够品味的时间更持久,可以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更大。本文开头提及的“流量作品”、网络小说,或许在短期内具有一批读者,但面向的毕竟只是依靠网络进行碎片化消遣阅读的读者,很快就会被读者遗忘,消失在新一批的网络小说中。总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快餐文化”的代表,是当今快节奏生活满足人们日常阅读消遣需要的产物,成为真正文学经典的可能性比较小。
文学经典除了具备文学作品本身的可阅读性外,更具备更高的美学和审美价值。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来证明。文学经典,其读者受众之广,可以影响几代人。不同的时代会对文学经典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年龄也会对文学经典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文学经典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这来源于读者。

六、结语
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纸媒时代的传统文学,两者的区分标准还是文学的载体和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学经典能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文学经典本身具有其他作品不具备的独特美学意义。
网络文学盛行的今日,大众之所以对文学经典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产生怀疑和思考,还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特点带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质量下滑。网络文学中的“流量作品”一同流量经济,主要属性在于“流量”,立足于作品迅速产出更迭带来的经济利益,网文作者关注更多的是作品的商业利益而非作品本身的文学意义。在浮躁的创作心理和短时间的创作要求下,网文作者也很难创作出具有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更难谈之文学经典。
当然,不可否认网络文学中也存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网络文学时代也有出现网络文学经典的可能,但是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下,网文作者能够保持一颗追求文学的初心较之以前或许更加困难。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学经典。但是新的时代会产生何种文学经典,又是否会有真正的文学经典诞生于网络,脱离网络小说普遍快餐化的桎梏脱颖而出,仍需大家等待。
【参考文献】
[1]陶东风 . 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I)一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 . 中国比较文学,2004,(03)
[2]王确 .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J] . 文学评论,2007, (02)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21-04-23)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文学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今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促使大众思考”何为文文学经典这一命题。本文将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对比网络文学,分析何为文学经典。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经典
在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作者而言,发表作品、成为畅销作家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困难:动动手指,便可敲出十余万字的长文,收获一批读者。然而在网络文学中作品是不断涌现的,几乎每一部曾“享有盛名”的小说都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被其他作品取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或依靠商业炒作再度闯入人们的视线,或依靠影视改编再现曾经的热度。近年来提及娱乐圈必提及的“流量”一词,用于在各大网络小说网站中占据榜首的小说,称之为“流量作品”,似乎也不为过。那么,这些“流量作品”可否称之为新世纪或是网络时代的文学经典吗?笔者看来,网络只是载体,是否为文学经典,还是与其自身有关。
一、文学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何为文学经典?陶东风先生曾指出:“经典以及经典的标准实际上总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特殊性、地方性。”文学经典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会呈现一定的时代特性。也就是说,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不自觉的无意识抒写;无论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依靠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它背后的意义会更加深刻,会反映更多的时代特点,会带有作者自发地对时代的思考。
如以余华小说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作品,虽然其中的内容大多为作者的设想虚构,但其荒诞暴力的表面背后实际上也是人们内心对时代、对道德等准则迷茫、质疑进而开始反思的反映。又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字里行间体现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与城市的变化,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改变自身、走出封闭的渴望。
所以,从文学经典的写作意义与本质特性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

二、文学经典的创新性
从文学经典的内容与结构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创新性。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不会对前人进行一味地模仿,不会用千篇一律的套路,其或具有新颖的切入点,或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结构。有的作家擅长以故事和语言本身打动读者,如余华的《活着》,虽为单线叙述的简单结构,依然成为经典;有的作家善用时间交错的两条线索同时叙事,像琢磨建造精细的亭台楼阁,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线索、时间交汇,真相大白,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感受与回味的空间。
究其根本,小说实际上就是对故事的描摹与加工。而讲什么样的故事,如何去讲故事,则体现的是作家的思考、作家本人对文字的掌控能力,这也就是出色的作品能够成就经典的原因。
三、文学经典的情感普适性
同时,文学经典在具备创新性这一特殊性的同时,它也具备反映读者乃至人类共通情感的普遍性。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文学经典或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毁灭来激发人们对美的珍视与思考,追问人生的意义;或通过创作美好的结局给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四、文学经典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具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而这两点特征,反映了作家的语言掌控能力与文学素养,或者反映了作家的审美直觉与感知能力。它们可以体现在文学经典的故事叙述与结构中,即体现上文所述的创新性;也可以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也就是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之中。
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通常会给人较强的代入感。他们或品格高尚,令人心生敬佩景仰之意,不自觉中受其精神力量的感染;或衣冠禽兽,令人心生愤恨,阅读中捶胸顿足,恨不得跳进书中将其教训一顿方可解气;或毫无生气,令人遗憾,恨不能当面解其忧愁使其振奋。总之,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都通过作者极有表现力的刻画而有血有肉,仿佛确实查有此人,扣动读者的心弦。
一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渴望走出农村、渴望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他虽然贫穷但是依然自尊自强,虽处困境依然自强不息,这一形象不知刻在了多少青年人的脑中,给尚在学校中的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给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再如巴金的《家·春·秋》时,很多读者喜欢激进的觉慧,也有一些读者喜欢有些懦弱的觉新。甚至在读完这三部曲之后,依然为觉新左右为难的境遇悲哀,为他身为长子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而感到心疼……所以,文学经典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为文学经典的艺术性增添了浓厚的色彩。文学经典中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具有较强的感染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力。一部小说从头读到尾,总会有令人难忘的情节,否则也不算是成功的小说,文学经典更是如此。
《活着》中福贵与老牛的对话提及了所有的家人,仿佛他们真的依然在田间劳动,而当真正读完整部小说的那一刻,忆及这段对话,却是触及心底的物是人非的悲哀。《平凡的世界》,金波站在青海的街头,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呼唤他再也找不到的心中的姑娘。还有晓霞落水牺牲后,少平按照他们的约定到了那座山上,读者能同少平一同感受那种爱人离世的崩溃——这就是文学经典的魅力,也是其艺术性所在。
文学经典以其独特的情节触及读者心底的情感,作者在借助作品肆意挥洒自己的想象与情感的同时,阅读作品的读者同样能够体会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文学经典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升华。
文学经典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带有作者的文风。有的作家语言朴实平华,如路遥,平实中加入了陕北风格的方言,同时又不失流畅;有的作家平淡的叙述中会带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幽默——可能是余华的略带残忍的黑色幽默,福贵爹的去世被描写得悲凉中带有一丝喜感;也可能是钱钟书对于证书造假之人冠以“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文绉绉的调侃。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如沈从文凤凰古城的湘西特色;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细腻的女性视角,一如王安忆娓娓道来的《天香》。
语言风格不一定是文学经典独有的,但是却是文学经典具有的。一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话风格,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家都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五、文学经典与读者的关系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经典。证明经典的并不是不会言语的时间,而是阅读经典的一代代的读者。王确先生曾说:“读者是文学经典的立法者,也是文学经典的‘终审’判定者。”我们诚然不能否定文学经典自身的艺术性,而一味地依靠读者来判定文学经典;但文学经典与读者确实是无法割裂的。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和想象,作品的意义就不会最终实现。
与普通的文学作品相比,文学经典的受众群体更广,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影响范围更广,读者更多,读者能够品味的时间更持久,可以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更大。本文开头提及的“流量作品”、网络小说,或许在短期内具有一批读者,但面向的毕竟只是依靠网络进行碎片化消遣阅读的读者,很快就会被读者遗忘,消失在新一批的网络小说中。总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快餐文化”的代表,是当今快节奏生活满足人们日常阅读消遣需要的产物,成为真正文学经典的可能性比较小。
文学经典除了具备文学作品本身的可阅读性外,更具备更高的美学和审美价值。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来证明。文学经典,其读者受众之广,可以影响几代人。不同的时代会对文学经典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年龄也会对文学经典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文学经典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这来源于读者。

六、结语
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纸媒时代的传统文学,两者的区分标准还是文学的载体和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学经典能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文学经典本身具有其他作品不具备的独特美学意义。
网络文学盛行的今日,大众之所以对文学经典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产生怀疑和思考,还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特点带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质量下滑。网络文学中的“流量作品”一同流量经济,主要属性在于“流量”,立足于作品迅速产出更迭带来的经济利益,网文作者关注更多的是作品的商业利益而非作品本身的文学意义。在浮躁的创作心理和短时间的创作要求下,网文作者也很难创作出具有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更难谈之文学经典。
当然,不可否认网络文学中也存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网络文学时代也有出现网络文学经典的可能,但是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下,网文作者能够保持一颗追求文学的初心较之以前或许更加困难。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学经典。但是新的时代会产生何种文学经典,又是否会有真正的文学经典诞生于网络,脱离网络小说普遍快餐化的桎梏脱颖而出,仍需大家等待。
【参考文献】
[1]陶东风 . 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I)一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 . 中国比较文学,2004,(03)
[2]王确 .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J] . 文学评论,2007, (02)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21-04-23)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网络文学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今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促使大众思考”何为文文学经典这一命题。本文将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对比网络文学,分析何为文学经典。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经典
在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作者而言,发表作品、成为畅销作家似乎不再像往日那般困难:动动手指,便可敲出十余万字的长文,收获一批读者。然而在网络文学中作品是不断涌现的,几乎每一部曾“享有盛名”的小说都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被其他作品取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或依靠商业炒作再度闯入人们的视线,或依靠影视改编再现曾经的热度。近年来提及娱乐圈必提及的“流量”一词,用于在各大网络小说网站中占据榜首的小说,称之为“流量作品”,似乎也不为过。那么,这些“流量作品”可否称之为新世纪或是网络时代的文学经典吗?笔者看来,网络只是载体,是否为文学经典,还是与其自身有关。
一、文学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何为文学经典?陶东风先生曾指出:“经典以及经典的标准实际上总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特殊性、地方性。”文学经典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会呈现一定的时代特性。也就是说,文学经典不仅是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不自觉的无意识抒写;无论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依靠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它背后的意义会更加深刻,会反映更多的时代特点,会带有作者自发地对时代的思考。
如以余华小说为代表的先锋文学作品,虽然其中的内容大多为作者的设想虚构,但其荒诞暴力的表面背后实际上也是人们内心对时代、对道德等准则迷茫、质疑进而开始反思的反映。又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字里行间体现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与城市的变化,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改变自身、走出封闭的渴望。
所以,从文学经典的写作意义与本质特性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

二、文学经典的创新性
从文学经典的内容与结构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创新性。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不会对前人进行一味地模仿,不会用千篇一律的套路,其或具有新颖的切入点,或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结构。有的作家擅长以故事和语言本身打动读者,如余华的《活着》,虽为单线叙述的简单结构,依然成为经典;有的作家善用时间交错的两条线索同时叙事,像琢磨建造精细的亭台楼阁,如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线索、时间交汇,真相大白,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感受与回味的空间。
究其根本,小说实际上就是对故事的描摹与加工。而讲什么样的故事,如何去讲故事,则体现的是作家的思考、作家本人对文字的掌控能力,这也就是出色的作品能够成就经典的原因。
三、文学经典的情感普适性
同时,文学经典在具备创新性这一特殊性的同时,它也具备反映读者乃至人类共通情感的普遍性。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文学经典或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毁灭来激发人们对美的珍视与思考,追问人生的意义;或通过创作美好的结局给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四、文学经典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具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而这两点特征,反映了作家的语言掌控能力与文学素养,或者反映了作家的审美直觉与感知能力。它们可以体现在文学经典的故事叙述与结构中,即体现上文所述的创新性;也可以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也就是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之中。
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通常会给人较强的代入感。他们或品格高尚,令人心生敬佩景仰之意,不自觉中受其精神力量的感染;或衣冠禽兽,令人心生愤恨,阅读中捶胸顿足,恨不得跳进书中将其教训一顿方可解气;或毫无生气,令人遗憾,恨不能当面解其忧愁使其振奋。总之,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都通过作者极有表现力的刻画而有血有肉,仿佛确实查有此人,扣动读者的心弦。
一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渴望走出农村、渴望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他虽然贫穷但是依然自尊自强,虽处困境依然自强不息,这一形象不知刻在了多少青年人的脑中,给尚在学校中的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给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再如巴金的《家·春·秋》时,很多读者喜欢激进的觉慧,也有一些读者喜欢有些懦弱的觉新。甚至在读完这三部曲之后,依然为觉新左右为难的境遇悲哀,为他身为长子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而感到心疼……所以,文学经典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为文学经典的艺术性增添了浓厚的色彩。文学经典中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具有较强的感染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力。一部小说从头读到尾,总会有令人难忘的情节,否则也不算是成功的小说,文学经典更是如此。
《活着》中福贵与老牛的对话提及了所有的家人,仿佛他们真的依然在田间劳动,而当真正读完整部小说的那一刻,忆及这段对话,却是触及心底的物是人非的悲哀。《平凡的世界》,金波站在青海的街头,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呼唤他再也找不到的心中的姑娘。还有晓霞落水牺牲后,少平按照他们的约定到了那座山上,读者能同少平一同感受那种爱人离世的崩溃——这就是文学经典的魅力,也是其艺术性所在。
文学经典以其独特的情节触及读者心底的情感,作者在借助作品肆意挥洒自己的想象与情感的同时,阅读作品的读者同样能够体会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文学经典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升华。
文学经典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带有作者的文风。有的作家语言朴实平华,如路遥,平实中加入了陕北风格的方言,同时又不失流畅;有的作家平淡的叙述中会带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幽默——可能是余华的略带残忍的黑色幽默,福贵爹的去世被描写得悲凉中带有一丝喜感;也可能是钱钟书对于证书造假之人冠以“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文绉绉的调侃。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如沈从文凤凰古城的湘西特色;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细腻的女性视角,一如王安忆娓娓道来的《天香》。
语言风格不一定是文学经典独有的,但是却是文学经典具有的。一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话风格,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家都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五、文学经典与读者的关系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经典。证明经典的并不是不会言语的时间,而是阅读经典的一代代的读者。王确先生曾说:“读者是文学经典的立法者,也是文学经典的‘终审’判定者。”我们诚然不能否定文学经典自身的艺术性,而一味地依靠读者来判定文学经典;但文学经典与读者确实是无法割裂的。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和想象,作品的意义就不会最终实现。
与普通的文学作品相比,文学经典的受众群体更广,影响力更大更持久,影响范围更广,读者更多,读者能够品味的时间更持久,可以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更大。本文开头提及的“流量作品”、网络小说,或许在短期内具有一批读者,但面向的毕竟只是依靠网络进行碎片化消遣阅读的读者,很快就会被读者遗忘,消失在新一批的网络小说中。总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快餐文化”的代表,是当今快节奏生活满足人们日常阅读消遣需要的产物,成为真正文学经典的可能性比较小。
文学经典除了具备文学作品本身的可阅读性外,更具备更高的美学和审美价值。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来证明。文学经典,其读者受众之广,可以影响几代人。不同的时代会对文学经典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年龄也会对文学经典有不同的理解。这正是文学经典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这来源于读者。

六、结语
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纸媒时代的传统文学,两者的区分标准还是文学的载体和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学经典能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文学经典本身具有其他作品不具备的独特美学意义。
网络文学盛行的今日,大众之所以对文学经典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产生怀疑和思考,还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快餐化、碎片化特点带来的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质量下滑。网络文学中的“流量作品”一同流量经济,主要属性在于“流量”,立足于作品迅速产出更迭带来的经济利益,网文作者关注更多的是作品的商业利益而非作品本身的文学意义。在浮躁的创作心理和短时间的创作要求下,网文作者也很难创作出具有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更难谈之文学经典。
当然,不可否认网络文学中也存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网络文学时代也有出现网络文学经典的可能,但是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下,网文作者能够保持一颗追求文学的初心较之以前或许更加困难。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学经典。但是新的时代会产生何种文学经典,又是否会有真正的文学经典诞生于网络,脱离网络小说普遍快餐化的桎梏脱颖而出,仍需大家等待。
【参考文献】
[1]陶东风 . 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I)一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 . 中国比较文学,2004,(03)
[2]王确 . 文学经典的历史合法性和存在方式[J] . 文学评论,2007, (02)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学报(2023年08月第04期)

上海某某大学

学报(8月刊)

主办单位:上海某某大学
编辑出版:上海某某大学学报编辑部
印刷单位:陕西彩臣云印刷
发行范围:公开
订阅地点:各地邮局

国内统一刊号:CN12-1234

定价:10元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