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全产业端午特刊 2023 6

其他分类其他2023-06-21
569

Dragon Boat Festival Special Issue

2023年06月

06

美好恰逢其时,
让生活与粽不同,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

安全产业
端午特刊

“绿色·低碳·推动工程机械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2023一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举办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召开
感谢会议协办单位,协办单位风采!

安全产业
端午特刊

安全产业
端午特刊

愿世间所有美好,都恰逢其时 

目录

contents

“绿色·低碳·推动工程机械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04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召开

06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等

07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的通知 

08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

09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关于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题宣传活动”的通知

1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安委会全体会议
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11

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2

夯实数据要素驱动基础 培育数据资产价格链

13

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技能力量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工作

14

检验检测领域行风突出问题意见征集

15

2023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

16

庞源指数-20230616更新

17

会议协办单位风采

18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 祝各位同仁端午安康!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会长、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会长  柴昭一

分会副会长、广东亮剑董事长唐洪亮

分会副会长、长沙成诚董事长彭新元

分会副会长、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殷晨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导  兰朋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建筑起重机械分会会长 喻乐康

 上海市建设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     曹德雄

分会副会长、郑州祥龙董事长于海旺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 殷群

 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与事业部总经理  郑旭

 苏州科莱瑞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韩颖

   圆桌论坛,由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副会长、達豐中国首席运营官朱辉主持,嘉宾:武汉港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松、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宋世军、成都科达光电技术公司董事长彭善忠、西安丰树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杨静、长沙海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平

“绿色·低碳·推动工程机械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2023一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举办

6月10日“绿色·低碳·推动工程机械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2023一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国家中心城市、绿城郑州成功举办,来自工程机械租赁行业专家学者,与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会长柴昭一、会员代表、行业全产业链企业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在现阶段,如何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培育和壮大行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工程机械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会长、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会长柴昭一在做《安全为本、共生共赢、全面推进工程机械租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中表示,工程机械租赁行业经历初期崛起、高速增长、规范发展后,进入创新发展阶段。行业当下发展的契机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2021年中国塔吊租赁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下降20%左右约为950亿元,2023年还会持续下降,再降10%左右,保持在850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以及政府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预计2024年塔吊租赁市场规模增长10%—15%,乐观估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重回1200亿元。
对于行业供过于求,企业为了生存无序竞争,重经营、轻安全、轻服务,导致设备安全运行风险较高的现实问题。柴昭一会长表示,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放眼世界,安全为本、共生共赢、全面推进工程机械租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潮流,破解行业瓶颈,实现行业从业者幸福感、归属感的必由之路。他提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必须安全为本,时刻紧绷安全之弦,坚决守住安全底线;需要共生共赢,需要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共同努力;需要数字经济提供新动能、需要标准和再制造支持;需要人才队伍支撑、需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柴昭一呼吁行业全产业链全体同仁凝聚共识,精诚合作,不负韶华,以更加包容的全球化视野,更加深远的历史性眼光,更加前瞻的战略思想,应对当下和未来的各种挑战,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副会长、长沙成诚董事长彭新元宣读了根据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经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一届三次理事会会议研究,采取协商、表决,超过三分之二票数通过,增补的副理事长、理事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导兰朋在主题演讲中从塔机附着工况的计算模型、附着杆变形对附着力的影响以及柔性附着安全及设计要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享了附着结构的刚度和附着间距对附着力的影响规律、柔性附着的特点及其设计注意事项等业界关心的研究成果。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副会长、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殷晨波以《建筑起重机械本质安全与检测检查数据驱动安全管理》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表示建筑起重机械本质安全包括安全系数设置合理、荷载模型构建准确、设计方法先进高效、产品验证有效地设计高质量,原材料焊接、表面处理、制造精度等因素决定的制造高质量,以及操作便捷,运行稳定、技术先进的维修保养高质量。而数据驱动安全管理将安全数据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用来发现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问题、优化安全流程、改进安全措施等。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需要本质安全和数据驱动相结合,既要注重机械本身的安全性能,也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随着人们对工作生活要求的提高以及计算机算力的进一步增加,行业必然要走进数据驱动安全管理的时代。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建筑起重机械分会会长喻乐康在主题演讲中指出,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塔机行业发展趋势必然是低端产品淘汰,高端产品生存。当前行业存量塔机55万台,市场供应过剩,内卷严重。党中央号召,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符合行业福祉,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海市建设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曹德雄以《智能施工升降机安全标准》的编制、使用与展望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表示招工、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现有的智能施工升降机产品能满足使用需要,长三角、珠三角、沿海城市等逐步使用智能施工升降机过程中不断暴露的问题促成标准的编制。有了标准依据,智能施工升降机能否大面积推广使用,受使用者的培训、交底,项目巡查,监控系统,产品可靠性的完善等因素影响。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副会长、郑州祥龙董事长于海旺分析了目前房地产不断发展,是房屋失去金融属性,地方政府拿地量不断地下降,开工量减少70%,需求不足,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行业现状,指出部分厂家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价格不断走低,门槛不断降低,同时国企、央企履约能力降低,回款难的问题。并提出在当下市场环境,各租赁公司增强风险意识,及时调整策略,要由利益最大化变成风险最小化,保证现金流的畅通。先保利润,再保产值。市场现有下行阶段,行业企业要加快战略调整,不能盲目追求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加大资金回流,要多顺应市场,少做逆行市场的行为。目前市场设备是严重的供大于求,总包单位肯定会挑剔,优先使用新设备,呼吁各企业重点考虑新设备购入量的问题,理性对待,合理规划安排。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殷群以案例做分析,通过设备使用过程中不慎接错线路,设备运行后发生故障导致设备受损、设备被雷击、吊装物受损等情况的案例分析,指导行业企业如何正确有效的购买保险,为企业发展护航。
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与事业部总经理郑旭,分享了为新型齿轮齿条式爬升设施“爬塔机”及其人员防坠落系统。依托风电领域高空安全提升经验,为塔机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站式安全解决方案。
苏州科莱瑞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韩颖介绍随着国家对建筑安全,及环保的要求日渐严格以及不断改进的建筑新工艺,垂直运输设备的革新迫在眉睫,科瑞新一代钢丝绳式井道内施工升降机将发挥安全,增效,增收,环保的四大优势,为建筑行业安全,绿色,低碳保驾护航。
圆桌论坛对话环节,由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副会长、達豐中国首席运营官朱辉主持,武汉港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松、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宋世军、成都科达光电技术公司董事长彭善忠、西安丰树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杨静、长沙海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平围绕“建筑起重机械使用过程中安全问题的可视化应用及信息技术预防手段”这一主题展开圆桌论坛对话。
李小松指出起升前的制动器失效保护功能、回转机构的突然断电快速停车功能的开发和应用,将从本质上提升塔机的安全性能。智能塔机的变幅回转机构的防摇摆功能和起升机构的平稳起升功能是智能塔机(无人驾驶塔机)的基础功能,需要在控制上解决。
宋世军针对无人塔机、塔机可视化配套件领域的现状,提出塔机无人驾驶、远程操控需要塔机结构安全保障措施。分析了塔机结构安全隐患和结构特点。介绍了团队的情况,山东富友主要进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已经完成了塔机CT、结构健康状态诊断等技术,山东富友的塔机结构损伤预警产品可做到提前一个月预警塔机倒塌。
彭善忠指出塔机数字图像与通信信号畅通技术,未来无人驾驶与通信相结合是趋势,现有通信搭载手机有延迟性,预计在五年能实现6G,突破通信芯片技术是未来的重点。
杨静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可控成本、增加利润。设备有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技术的突破。塔机现有搭载的系统不互通,造成成本上升,安全是全行业的事情,厂家重点是关注塔机本身安全,这是单场景安全,总包单位,租赁单位不仅关注塔机本身安全,还有塔机使用安全,这属于多场景安全, 政府主管部门是检测全过程的安全,这是全生命周期安全,实现以上三个环节各场景安全的把控,结合模型技术,用科技手段,开发新的系统,打破现有困境。
邓平认为无论是目前市面上的监控系统和可视化系统,还是未来的无人驾驶,都离不开对塔机升降机运行状态和指令控制信号的监测和测量,如果控制系统是大脑,那这些传感器就是眼镜、耳朵和触手。目前对感知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包括对传统安全部件和操控部件的数字化改造和将其他行业的高精度测量方式引入塔机行业,例如将无人驾驶汽车应用的导航卫星相位差分技术引入塔机状态检测,可做到0.02度的高精度回转角度测量,还可以同时通过复合算法满足塔机垂直度、结构载荷的高精度测量。

分会一届三次理事会

经济持续回升政策

特别报道

政策法规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
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
审议通过《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草案)》
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等

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草案)》,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随着前期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物价就业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等,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恢复进程。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会议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要把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要加强科技创新评价标准、知识产权交易、信用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做好融资支持与风险防范,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发展较快,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制定专门行政法规,将私募投资基金业务活动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进行监管,有利于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要针对行业突出问题强化源头管控,划定监管底线,严厉打击以“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等非法金融活动。要加强监督管理和发展政策的协同配合,对不同类别私募投资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实施差异化监管,抓紧出台促进创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具体政策。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6月初,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召开,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会长、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会长柴昭一主持会议并讲话,分会秘书长周致远作分会财务收支情况汇报。经会议研究协商、投票表决,以三分之二票数通过了增补中建物资、殷晨波教授等为副理事长,增补上海市建设机械行业协会等省市协会、山东富友等企业为理事单位的决定。
会议强调,面对行业中存在的部分承租商只要求使用新机或者3—5年机导致的资源浪费、产品提升动力匮乏、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分会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分会专家委员会的优势,在地方协会理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充分调研,通过实事数据形成报告,为行业政策制定、规范发展,提供直观的、全面的参考依据,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理事会应履行责任担当,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与会员单位、行业企业同心合力,密切合作,通过系统培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通过维护保养、现场巡查数据、操作人员规范操作、安全制度建设,提高服务品质,做出榜样,从而让上游总包放心,中游兄弟单位不内卷,下游客户放心合作。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召开

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

质量提升 品牌建设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摘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激励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发挥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作用,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发挥标准支撑引领作用,组织编制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强化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高水平认证服务,支持专业机构围绕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开发新型认证业务,研究相关领域认证服务技术、规则和整体解决方案,推动高端品质认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在产业对接、资源协调、专家智库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质量提升、品牌建设提供优质专业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 
  为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贯彻落实《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市场监管总局令第73号)、《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市场监管总局令第74号)(以下称两个规定),推动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落细,总局决定开展“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落实两个规定为抓手,以健全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责任体系为重点,抓住“关键少数”,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找得到人、查得清事、落得了责”,有效提升特种设备风险防控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较大和一般事故,推动特种设备安全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到2023年底,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全部建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安全总监、安全员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有效运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减少违法行为,减少风险隐患,不断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水平。 
  二、重点任务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组织部署,建立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扎实开展“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在特种设备领域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推动两个规定落地见效。 
  (一)督促指导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健全责任体系。督促指导特种设备生产单位依法配备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分级负责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保证特种设备生产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督促指导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依法配备安全总监、安全员,建立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总监、安全员分级负责的安全责任 体系,落实使用安全责任制,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二)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督促指导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自查要求,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并按照要求制定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填写每日安全检查记录、每周安全排查整治报告、每月安全调度会议纪要等配套文件,客观、真实地记录和保存相关资料,确保责任落实有记录、可核实。 
  (三)加大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力度。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按要求配备安全总监、安全员,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对未达到规定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督促落实两个规定,总局将对两个规定落实情况开展调研指导,推动两个规定取得预期效果。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可参考总局对相关问题的说明细化落实(见附件)。 
  三、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3年5月)。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推进两个规定落实的工作方案,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座谈、集中培训、媒体传播等方式,广泛开展宣贯活动,督促指导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掌握规定要求。完善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配套文件参考模板,为两个规定顺利施行做好准备。 
  (二)督促落实阶段(2023年6月至7月)。 督促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在7月底前配齐安全总监和安全员,建立完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将管理责任细化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并按要求对安全总监和安全员组织开展相应培训。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监督检查、检验检测等,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填报相关人员信息,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将已汇总的相关人员信息上报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 
  (三)调研指导阶段(2023年8月至10月)。 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配备安全总监、安全员的,以及未按规定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的,要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落实两个规定要求,总局将对落实情况开展调研指导。 
  (四)总结提升阶段(2023年11月至12月)。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在推动规章落实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施行两个规定取得的成效。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相关人员信息填报,推进完善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数字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梳理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及时研究解决日常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各地工作情况请于2023年12月底前报送总局特种设备局(报送方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作门户”—“公文交换系统” —“上报公文”—“主送”—“特种设备局”)。 
  
  附件:关于实施两个规定若干问题的说明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2023年4月 24日 
 
 
 
 
 
附件 
 
关于实施两个规定若干问题的说明 
  为贯彻实施好《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市场监管总局令第73号)、《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市场监管总局令第74号)(以下称两个规定),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人员配备要求 
  1. 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实际,结合质量保证体系设置质量安全总监和质量安全员,质量安全总监一般由质量保证工程师担任,质量安全员一般由相关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担任。 
  2.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安全总监一般由《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规定的安全管理负责人担任,安全员一般由《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规定的安全管理员担任。相关人员持证要求仍按照《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执行。 
  3. 充装单位的安全总监一般由《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规定的安全管理负责人或者《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规定的技术负责人担任,安全员一般由《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规定的安全管理员担任。 
  4. 除两个规定中要求不得兼任的情形外,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总监、安全员 (以下统称安全总监、安全员)根据本单位实际可以兼任。 
  二、关于“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 
  5.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自查要求,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已经建立类似工作制度的,可以将原有的工作制度与“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相结合继续执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可向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提供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每日安全检查记录、每周安全排查整治报告、每月安全调度会议纪要等配套文件参考模板,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确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具体内容,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配套文件。 
  6. 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停产的,可暂不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特种设备办理停用手续的,使用单位可暂不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特种设备临时停用的,使用单位可调整“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内容,并如实记录、存档备查。 
  三、关于培训、考核以及监督检查 
  7. 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自行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对安全总监、安全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做好记录、存档备查。 
  8. 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结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对安全总监、安全员配备情况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对安全总监、安全员开展监督抽查考核。特种设备鉴定评审机构、检验机构在鉴定评审、检验中发现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未落实两个规定要求的,应及时报告属地市场监管部门。 
  四、关于信息化管理要求 
  9. 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完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行政许可和使用登记信息化平台,实现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总监、安全员身份信息的填报和管理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特种设备信息化系统设置“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管理模块,为相关生产、使用单位提供管理信息化服务。 
  10.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督促属地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开展补充填报工作。 已获证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在发证机关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平台补充填报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信息。 已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的使用单位应当在使用登记机关的使用登记平台补充填报主要负责人、安全总监、安全员信息。新申请许可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新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在申请许可或办理使用登记的同时填报上述人员信息。 
  11. 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及时将已汇总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相关人员信息上报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2023年4月24日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的通知 

                       工信厅科函〔2023〕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属有关单位,中国质量协会、有关行业协会: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持续深化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将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激励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发挥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作用,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品牌培育和评价,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激励制造业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
  1.编制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制定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方法团体标准,推动团体标准向行业标准转化。组织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开展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企业自我评价、专业机构审核,推动企业通过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深化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增强企业持续成功的能力、强化全过程质量绩效,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企业质量效益,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2.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推动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深入开展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标,引导企业持续改进提升质量管理整体绩效,实现财务经济效益增长。发挥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增值效应,引导企业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组织开展全国质量标杆遴选、用户满意和用户体验活动。
3.深化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工具、软件和方法研究与应用,促进质量管理数字化关键业务场景创新,完善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工作机制,增强企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运行能力,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数据开发利用。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深度行”等活动,持续宣贯《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加大质量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力度,为企业提供培训辅导、转型咨询、诊断评估等服务。
4.强化企业全过程质量绩效。推进质量工程技术创新应用,鼓励开展基于质量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和质量技术预见,编制质量技术演进路线图。支持专业机构开发质量工程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帮助企业提高功能、性能及质量一体化设计水平。增强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能力,组织开展关键过程能力评估模型、方法和应用研究,建立重点领域质量创新平台、生产参数溯源链。支持专业机构开展关键过程质量控制能力诊断评价,引导企业应用过程能力分析、“双归零”、防差错技术等方法工具实施质量改进,加强制造过程零缺陷管理,提升产品制造的一致性、稳定性,增强企业质量效益,推动企业实现持续成功。
5.加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支持链主企业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共同加强供应链质量管控,沿产业链传递质量要求,实施质量一致性管控。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质量实验室,强化对产品质量控制程度的考核,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质量分析和改进,优化产品和工艺设计。
6.提升重点行业典型产品可靠性水平。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提高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品质量水平。实施可靠性“筑基”和“倍增”行动,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支持专业机构加强加速试验、可靠性仿真等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完善可靠性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一系列可靠性设计、分析及测评方法、工具和标准,开展重点产品可靠性分析和验证评价,推广可靠性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和解决方案,促进重点行业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关键指标提升。支持开展重点领域可靠性技术交流、成果对接和培训推广活动。
(二)开展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
7.增强中小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实施质量素质提升计划,建设培训课程体系和专业师资库,搭建在线学习平台,组织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质量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专业培训,宣贯“质量是生命”、“品牌是灵魂”的理念,传播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升企业全员质量素质。
8.提升中小企业质量发展能力。加快推广首席质量官等制度,深化群众性质量活动,面向中小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全国质量标杆典型经验。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引导中小企业防控质量风险,指导企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等降低质量风险隐患,减少质量损失。
9.开展质量品牌赋值活动。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政策宣贯解读,围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需求,支持开展质量诊断、咨询培训、供需对接、品牌推介等活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企业质量效益和品牌价值。面向中小企业推广先进经验,组织征集质量管理数字化、可靠性提升、关键过程能力提升典型案例,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持续推进典型案例的推广应用。
(三)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和水平
10.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设计和中试验证。引导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是由研发设计决定、加工制造实现、实验测试保障”的正确理念,重视从设计源头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企业加大质量投入力度,加强中试条件建设,增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中试能力,围绕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进行中试研究与开发,从小批量中试的设计定型阶段到放量中试的生产定型阶段,验证创新成果、原型产品的功能性能以及加工制造的质量与可靠性,加快产业化应用。
11.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中试能力建设。鼓励专业机构增强先进制造业装备试验和工业软件适配验证能力,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提供分析试验、改进验证等技术支撑。支持产学研用单位联合建设产品综合验证评价平台,开展产品性能指标、功能样机(品)、工程样机(品)测试比对以及可靠性、稳定性和耐用性综合评价。聚焦重点行业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公共中试能力,开展技术熟化、样品试制、数据模拟、场景应用、工艺改进等中试服务,推动关键制造工艺验证及改进提升。
12.提高质量公共服务效能。发挥标准支撑引领作用,组织编制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支持建立完善通信终端软硬件可靠性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原材料、机械、软件等产品可靠性标准。集聚产业技术基础要素资源,提升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支撑能力,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链全环节、产业链全链条提供“一站式”服务。强化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高水平认证服务,支持专业机构围绕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开发新型认证业务,研究相关领域认证服务技术、规则和整体解决方案,推动高端品质认证。
13.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强化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管理,探索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实验室建立制造业质量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机制,挖掘质量数据价值,进行质量监测、质量预警和质量评价,提供质量信息查询、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追溯等服务。支持实验室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分析比对、比较试验和综合评价,加快在线检测、智能检测等先进方法工具的创新应用。推进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加快以质量标准为核心的质量技术创新及应用。
(四)推动重点行业质量提升
14.推动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落实《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推动原材料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化材料质量保障能力,遴选一批原材料“三品”典型案例。提升电子装备、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水平,积极开展整机产品、零部件等对标验证,持续推进工业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验证与支撑保障服务平台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消费品“三品”行动,举办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推进大会,组织开展2023“三品”全国行活动,加快培育“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探索打造消费名品方阵,促进消费品升级迭代和品质提升,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推动基础电子、能源电子、汽车芯片等领域重点产品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提升,加快汽车芯片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在机械、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深化实施产品质量分级评价,推动建立沿产业链供应链或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分级、应用分类的用户采信机制。
(五)加强品牌建设
15.加快品牌培育和创建。组织开展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研究,引导企业导入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建设能力。指导开展品牌经验交流活动,支持举办“中国制造”品牌发展论坛,总结推广优秀品牌培育典型案例。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宣贯工作。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建区域品牌。
16.加强品牌评价和传播。支持开展“中国制造”品牌现状调查,深入评估“中国制造”品牌建设状况及发展成效,组织开展“中国制造”品牌发展指数研究和监测,对“中国制造”品牌培育效果进行评估。拓展“中国制造”的品牌传播渠道,开展全国品牌故事大赛等活动,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支持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加大“中国制造”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在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设立专精特新展区,推介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策划。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年度计划,加强系统谋划和督促落实。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在产业对接、资源协调、专家智库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质量提升、品牌建设提供优质专业服务。
(二)强化资源保障。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项目和资金支持优先向质量效益好的企业倾斜。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支持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
(三)做好宣传推广。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总结提炼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等工作的特色亮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典型,持续营造重视质量和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效果评估。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落实关于质量考核的工作要求,强化过程管理和成效评估,推动相关工作落实落地。年度工作总结请于2023年12月20日前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3年6月13日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住建部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近期,全国多地接连发生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为进一步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此类生产安全事故,经研究决定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题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主题,深刻总结并吸取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教训,认真举一反三,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作为“安全生产月”活动重要专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有限空间安全风险辨识、隐患排查整治以及安全宣传、警示教育和指导服务等活动,有效增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员工自我防护意识,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多发势头。
二、主要内容
(一)全面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隐患我知道”宣传活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 2023 行动,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全面开展有限空间调查摸底工作。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牵头负总责、有关职能部门也要按照职责分工,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熟悉掌握辖区内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隐患情况,分别建立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台账。对于其中的有效信息,都要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让社会公众熟知身边的风险隐患。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结合行业领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隐患摸底排查方案,督促相关企业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开展一次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督促企业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有限空间辨识、作业风险隐患排查,向从业人员发放岗位风险告知卡和安全操作卡;要督促企业发动全体员工学习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操作规程,从工作岗位、工艺、流程各个岗位环节积极查找身边的安全风险隐患,自觉做到“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隐患我知道”。
(二)大力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服务活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企业走访、专家指导服务等方式,积极推动相关企业、单位学习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条件确认和全程监护。要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督促、指导有限空间重点企业,特别是安全基础薄弱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现场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全体从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开展对监护人员、作业审批人、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专题培训,加强有限空间“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程序宣贯。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有限空间辨识不到位、风险管控措施不力的,依法严格处罚;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或导致事故发生的,要依法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一案双罚”,促使企业严格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责任。
(三)认真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活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安全宣传咨询日”、安全生产“公众开放日”等“安全生产月”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有声有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活动,发动群众自觉查找身边的有限空间安全隐患。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通过撰写报道、制作节目、开展活动、警示教育等方式全面普及有限空间安全知识,并积极向媒体推送。要充分发挥宣传、网信等部门的作用,组织协调各主流媒体、行业媒体及其新媒体,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专栏、专题积极开展有限空间基本知识、作业规程、风险辨识和科学施救等宣传。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活动,对全体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利用厂报、闭路电视、黑板报、车间展板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程和安全知识,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要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着力宣传安全生产举报渠道和奖励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举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并通过媒体大力曝光反面典型案例。专题宣传活动期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官方网站(www.anquanyue.org.cn)将推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宣传海报、科普视频,供各单位下载广泛推送宣传。
三、有关要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题宣传活动”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重点任务分工,制定严细的工作方案,并狠抓工作落实。要强化各有关部门、单位协同联动,搞好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要抓住企业主要负责人这个关键少数,督促落实有限空间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单元,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广泛发动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参与,认真讲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法规规定,宣传普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不断把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推向高潮。
“安全生产月”既是宣传动员月,也是整治攻坚月。要在“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把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题宣传活动”作为一个重要专项,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相结合,与推动落实各方面安全生产责任相结合,与解决当前制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难点问题相结合,推动专题宣传活动落地落实、取得实效。各单位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联络员要将专题宣传活动纳入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一并及时报送进展情况,一并报送总结。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
2023年6月14日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
关于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开展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题宣传活动”的通知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安委会主任倪虹主持召开安委会全体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会议指出,近期,北京等地接连发生火灾等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教训深刻。部安委会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教育引导全系统从业者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意识,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要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彻底排查整治各种风险隐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从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提升科技赋能安全生产水平、加大安全技能培训力度、开展安全生产教育专项活动、加快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员制度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以实际行动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会议强调,近日,群众出行出游等活动大幅增加,同时一些地区陆续进入汛期,高温、暴雨、台风、雷电等极端天气增多,安全生产不稳定因素增加。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紧抓不放,要盯紧盯牢自建房、燃气、房屋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抓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督导检查,推动地方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要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和洪涝、地震等灾害,强化预警提示和应急值班值守。指导各地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按照规定及时有力应对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部党组成员,部总工程师、总经济师,驻部纪检监察组、部安委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安委会全体会议
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构建新发展格局

数据资产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搭建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二十条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同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组建国家数据局。这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紧锣密鼓出台,将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组建国家级数据管理机构,是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将数据确立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举措,是统筹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的机构创新,将在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形成数据价格链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将数据确立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意义
  早在二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数字福建”和“数字浙江”的战略部署中,就开始了对发展数字经济的系统思考。在“数字福建”战略构想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数字为着力点,攻占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制高点,发挥后发优势。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数字浙江”战略,后来成为浙江“八八战略”的方针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数字经济高度重视,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将海量数据形象比喻为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指出其蕴含着巨大生产力和商机:“谁掌握了大数据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资源和主动权”。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要用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这一系列论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数字经济的深邃思考。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发展数字经济的思考更为深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地位得到确立。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数据红利大规模释放时代。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首次写入了中央文件中。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国家政策层面)将数据确立为生产要素的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2022年至今,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据二十条”初步搭建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擘画了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宏伟蓝图。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分阶段制定目标任务,从短期确定了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格局,从长期提出“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发展愿景。
  全球范围看,主要经济体还没有一个国家级机构,专门负责数据经济或数据要素发展。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我国率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管理机构,彰显了我国关于数据要素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预计新组建的国家数据管理机构在统筹数据发展和安全,夯实数据要素驱动基础,培育数据资产价格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全球进入数字时代提供中国范式。
  二、统筹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激发新时代第一要素生产力
  当今世界,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也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和产业规模巨大,数据要素资源禀赋居全球前列。近些年,数据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国家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达到6.6ZB,占全球数据总产量的10%,位列全球第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预示着数据市场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总体不高,数据交易规模远低于西方国家,数据市场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瓶颈。譬如,跨省跨行业跨部门存在数据孤岛现象,还存在数据产权制度不明、定价机制不清、流通机制不畅、数据监管和保障制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将更多从国家层面上协调统筹、形成合力,为数据要素全链条管理提供基础制度保障,以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统筹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的收入改革思路,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特点逐步将资本、技术、管理、数据等纳入分配序列之中。其中,前几种主要是借鉴西方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改革成果,而数据要素是我国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据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创新、系统谋划,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数据要素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通过数据管理职能集约化,资源配置集聚化,上下协同,统筹发力。目前,我国数据管理“九龙治水”现象突出,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较为混乱,“数据二十条”就此特别提出:要形成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法治与行业自治协同、国内与国际统筹的数据要素治理结构。
  (二)发挥数据基础制度引领作用
  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不同于土地、劳动、资本、科技要素,具有易复制、非均质、非消耗、权属关系复杂等新特点,特别是数据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后,对传统要素的赋能作用呈倍数增长,这对数据要素的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数据二十条”有若干重大制度创新,需要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牵头完成,协调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统筹推进实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三)积极探索解决数据产权制度难题,构建中国式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
  从全球范围来看,数据要素市场是一个“无人区”。因此,建设数据基础制度,“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经验和方法同样适用。广大干部群众、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们在数据要素定价、流通、分配和治理上要放开手脚、敢闯敢试,探索出可执行、可推广的优秀方案和经验。可积极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数据要素相关技术和产业应用创新,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行业、企业先行先试。
  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是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重要前提。“数据二十条”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这种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是我国构建新型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方面的一次实践探索,为下一步数据确权、登记、评估、定价、入表全链条管理体系的实践落地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数据流通制度,畅通数据大循环
  流动的数据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要以数据要素的充分流转为基础。面对内外部数据安全风险挑战,要把推动数据要素安全可信流通、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活力作为首要目标,迎难而上,破除各种妨碍数据要素流通的堵点痛点。通过数据链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切实打破数据领域的行业垄断和地方割据,坚决打破“数据孤岛”。以完善的数据流通制度为支撑,自上而下,着力推进数据融合,让数据“连起来、跑起来、用起来”,统筹用好各类数据资源,形成数据市场生态体系。拟组建的国家数据管理机构,将从全国“一盘棋”的层面,建设合规、高效、场内外相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
  (五)建立中国式数据要素分配和治理制度
  数据要素不同于传统要素,能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非独占性、可多方重复使用等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数据要素分配制度,就是要保护数据要素各方的投入产出收益、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引导全民共享数据要素各项权利和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在此基础上,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数据要素的分配与再分配调节机制,有利于统筹全社会数据资产效率与公平,消除数据鸿沟,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构建数据要素治理制度,既要充分吸纳土地、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市场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数据要素特殊规律和市场运行的现实需求,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中国式数据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需要谋划构建适配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的新型制度框架,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引导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数据主体,实现对数据要素的共同治理。
  (六)形成全球可借鉴的数据要素驱动的“中国解决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国将数据提升到新型生产要素的地位,是对数字文明理解的一次质的飞跃,顺应了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和福祉。面对全球错综复杂的竞争格局,西方发达国家立足于自身利益,试图形成数字霸权,遏制其他国家的数字发展上升空间。对此,需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维护我国数据主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筑构我国数据竞争新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数据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及相关规则制定,力争构筑全球最大的数据流动圈,让我国数据要素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得以广泛认同和应用,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三、积极培育数据市场,形成数据资产价格链
  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看,美欧已经从数据立法层面走向提高数据市场竞争力和治理模式博弈层面。美国强调发挥市场作用,欧洲相对注重数据保护,但都凭借各自优势、立足核心利益,向全球推广他们的治理模式。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探索性提出构建不同于美欧、有中国特色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保障数据市场安全发展。该由政府管的数据一定要管住,该放开的数据一定要放开,交由市场定价。“数据二十条”提出,建立公共、企业和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采取不同的支持发展政策。
  从实践来看,形成数据资产价格链,既要遵循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目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政府发挥“有形之手”,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制度支撑和技术支撑,保障和促进数据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数据确权登记制度
  数据资产全链条管理体系包括数据资产确权、登记、评估、定价、入表等环节,需要出台与之相适配的法律、财税、金融、市场和技术支持政策。其中,数据资产确权是这一链条的第一道环节,也是核心环节。“数据二十条”跳出“所有权归属”的困扰,淡化所有权,提出“三权分置”产权制度框架,是结合我国实际对构建中国式数据产权制度的有益探索。
  在数据要素价格形成各环节中,最初由数据来源方提供或生产原始数据,数据持有方对其整理加工形成有潜在使用价值的数据资源,再经开发者转化为数据产品参与市场流通,最后买卖双方达成交易进入使用阶段,都需要国家级的统一规范的数据要素登记平台存证,以确认各环节数据资产的价值增值和权益分配。应当说,一个科学合理的数据产权登记制度,能够为全链条各主体权益保障提供依据,是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参考,是数据资产入表的核验凭证,更是数据要素市场安全运行、有序流通的有力保障。
  (二)推动形成公共数据有偿使用价格链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公共数据共享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一些瓶颈。如公共数据多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存在开放成本过高、可开放范围不确定等问题。这些固有局限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数据开放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影响公共数据价值的红利释放。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数据二十条”开创性地将公共数据使用划分为“有条件无偿使用”和“有条件有偿使用”,这为形成公共数据有偿使用价格指明了方向。各部门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将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交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定制加工和增值服务,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成本核算机制,通过授权运营的方式推动公共数据价格链形成。
  (三)建立市场评价贡献企业数据价格链
  据初步测算,全国企业数据要素支出规模约为3.3万亿元。如果考虑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整体规模可能超过30万亿元。“数据二十条”明确市场主体享有依法依规持有、使用、获取收益的权益,保障其投入的劳动和其他要素贡献获得合理回报。据此,一是要引导大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提高数据供给积极性,为数据要素市场注入活力;二是鼓励探索数据授权使用新模式,促进数据双向授权,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强数据产品标准化水平,包括数据采集、评估和计价环节的标准制定,促进企业数据流通,形成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企业数据价格链。
  (四)探索受托者代表机制,形成个人数据价格链
  过去,受传统观念、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限制,我国在个人数据保护、使用和获益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个人作为数据要素的重要提供者,理应获得其贡献价值的相应收入分配。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我国构建个人数据授权机制,形成个人数据价格创造了条件。“数据二十条”提出的受托者代表个人利益,就是一个平衡个人数据“保护”与“收益”的可行手段。通过“个人数据信托”机制,由第三方受托者代表个人利益,进而对个人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使用。其核心是在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丰富个人资产类型,打通个人数据汇入公共数据、企业数据的渠道,实现价值增值,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个人数据参与收益分配,最终形成个人数据价格。
  (作者:卢延纯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主任;来源:《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3期)

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1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全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一、深刻领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事实充分证明,要在一个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谋发展,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改变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扩容提质、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实现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从内需潜力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规模巨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从供给能力看,我国拥有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强大科研队伍、较充裕资本积累和最完整产业体系,为提高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的来看,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拥有广阔内需市场和强大供给体系,有基础有能力实现内部可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一招“先手棋”,有利于更好发挥我国的“大国优势”,塑造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使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把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主动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与此同时,促和平、谋发展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全球创新版图加快重构,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加快重塑。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以国际循环畅通更好实现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更好维护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更好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备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格局的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首次超过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12年的1.91%提高到2.55%,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法规政策逐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深入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和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为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探索出了新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31.8%。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初步构建了“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位引领、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三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带动”的多层次区域创新格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新发展格局的堵点卡点不断破除。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保持在50%以上,2013—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8%,住行等传统消费显著增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投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2013—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年均增长7.7%,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0%,投资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效果显著。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制造业规模优势不断巩固,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7.7%,占全球比重达30.3%,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服务业有效供给持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流通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建设,流通基础设施硬件网络更加完善,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
  新发展格局的内外循环不断畅通。国内大循环覆盖面持续提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为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奠定坚实基础。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愈发凸显。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布局方向、调整机制更加明确,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得到更好保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51条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举措加快落实,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建立,价格体制改革成果显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速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0万亿元并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3—2022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5.4%,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2%。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部署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基础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持续优化煤炭产能结构和布局,深化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拓展油气、矿产资源进口来源,稳定与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国家的长期供应关系。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国内找矿行动取得积极进展,主要矿产保有资源量普遍增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强化稳链补链强链各项工作,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稳步提升。钢铁、石化、机械、轻纺等优势产业保持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高铁、风光电等一批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不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成效显著,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构建。
  三、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还存在一些矛盾问题和瓶颈制约。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底层基础技术方案、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学研协同效能不高。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亟待夯实,科研投入、研发和使用环节存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高水平科技人才不足。顶尖人才比例偏低,领军人才匮乏,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少,科研院所与企业间人才流动不畅。创新资源统筹协调不够。尚未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示范应用的一体化设计和系统部署,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材料、关键检测设备等大量依赖进口,国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普遍存在可靠性稳定性不高的问题。产业链整体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宽而不深,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衔接不够,存在区域化、碎片化问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够。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物流体系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比较突出,各种运输方式融合衔接不够顺畅,物流网络分布不均衡,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提升。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大城市病”尚未有效破解,部分小城市面临人口流失和发展乏力问题。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更多流入城市,乡村发展缺乏充足要素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依然突出。跨区域协调联动不足。大区域间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协调仍待加强,部分地区存在争相发展同类产业造成同质竞争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体制机制存在堵点卡点。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短板。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基础制度需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土地、金融、数据等领域制度规则有待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循环畅通面临障碍。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要素自由流动存在隐性壁垒。市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信息标准等“软衔接”不够,影响市场流通效率。
  对外开放面临更高要求。应对国际风险挑战能力还需提升。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使我国高水平引进外资外技外智、构建国际化产业链供应链、参与国际循环面临更多困难。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仍需拓展。制度型开放有待深化,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贸易、透明度等方面,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尚有差距。不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经贸往来存在一定差异,中西部对外开放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在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四、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实施方案,加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增强消费能力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合理释放住房消费需求,培育数字信息、养老育幼、教育医疗等消费新亮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及其他重大项目建设,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持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基础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持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重大创新成果迭代应用。促进需求牵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一流创新人才。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双向流动。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农业方面,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制造业方面,深入实施质量强国建设,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持续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壮大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服务业方面,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健全产业跨地区转移相关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
  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力度,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高标准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领域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管,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支持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稳定畅通运行。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坚决守住新发展格局安全底线。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健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巩固产业体系优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着力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快构建防范化解风险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强常态化专业监管,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来源:《求是》2023/08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夯实数据要素驱动基础 培育数据资产价格链

高技能人才

检验检测意见征集

INPUT YOUR LOGO HERE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技能力量
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工作综述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人才队伍中规模最大、实践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宝贵人才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近日,人社部召开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对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进行表彰奖励,对63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72名突出贡献个人进行表扬。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健全技能人才激励制度,不断加强对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工作又一具体行动。
技能大奖引领劳动风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脚印、笑脸、五环特效烟火,国庆大典上的技术保障,众多国家大型活动的背后,活跃着马小光的身影。他用多年的勤学苦练,解决了众多数控加工上的技术难题,在系列装甲装备研制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军工绣娘”潘玉华、海防重器“焊”卫者陈景毅、高铁数控大师苏健、“电力匠星”李征……一个又一个大国工匠,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征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为航空航天、高铁等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为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突出功绩。
1995年,原劳动部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组织开展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近30年来,32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616名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表彰。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作为面向技能人才最高的政府奖项,在企业、劳动者乃至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并日益浓厚。
大国工匠彰显时代力量
与油井为友,与戈壁相伴,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工、首席技师史昆27年来始终默默奉献,谱写了一首扎根高原、坚守初心的赞歌。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们始终活跃在生产一线,他们牢记技能报国的初心使命,践行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终走在前列,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展现工匠风采。
以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为引领,人社部不断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
技能人才工作政策的“四梁八柱”不断完善。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推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化高位推动、督促调度、宣传交流,推动技能人才政策落地见效。
以多劳者多得、技高者高薪为政策导向,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使用制度。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健全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形成“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22000多家企业、7400多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完成备案。修订颁布2022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较2015年版,增加168个新职业。近年颁布近400个国家职业标准,对引导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技能等级评价、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的重要作用,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评价结果和使用、待遇挂起钩来,真正让技能人才有稳定岗位、有事业舞台、有上升通道。
大国工匠引领人才成长
从改造“洋设备”的原始设计,到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自主可控,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机修钳工、特级技师王树军从一名普通的潍柴技工学校毕业生,成为一名维修工人,并逐渐成长为填补高端装备技术行业空白的装备先锋,被评选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从技校学生到大国工匠,离不开自己的努力钻研,也离不开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
“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人社部门的‘阳光雨露’,让技能人才心无旁骛攀登科技高峰,也成就了无数技能人才的‘茁壮成长’。”王树军说。
多年来,人社部门以评选中华技能大奖为标杆,引领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技能,从事技能,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突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创新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近1亿人次,促进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就好业。
技能竞赛取得历史性突破。我国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竞赛体系,参加6届世界技能大赛累计取得57金、32银、24铜和63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连续3届位居金牌榜和团体总分世界第一。创新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类大赛约10项,二类竞赛70余项,带动上千万人参与,推动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
守正创新担使命,乘势而上再出发。人社部门将以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为引领,不断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赵泽众)
【关闭窗口】 

检验检测领域行风突出问题意见征集

你或你工作的企业,找第三方机构送检过食品药品、水质、空气、儿童玩具、机动车吗?这些机构收费、服务、专业度如何?是否出具过“假报告”?
作为检验检测机构,找政府办事时,在审批、执法、服务等环节是否碰到过烦心事?对相关政策措施还有什么意见建议?
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更好服务企业群众检验检测需求,中国政府网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即日起面向社会征集检验检测领域行风突出问题。欢迎你来参与。
适用于全部行业检验检测。

点击跳转提交页面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指数

政策法规

行业发布

2023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

 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8815亿元,同比增长4.0%(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7)。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01915亿元,同比下降0.1%。从环比看,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1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108亿元,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58347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投资126360亿元,增长2.0%。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8%。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5%,制造业投资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7.6%。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5%。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6.4%,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1.5%,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4%,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3.9%。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6.6%,中部地区投资下降2.5%,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2%,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7%。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港澳台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2%,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

庞源指数-20230616更新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成立,是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获批、开业的保险经纪公司。注册资本金21492.8万元,股东有中国交建、首钢集团、中化资本、中煤集团、北京信托、三峡资本等。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拥有147家分支机构,员工3000多名。2020年市场营收约11.2亿元,经手保费约百亿元。
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高科技、高风险、高净值,跨界、跨境、跨域的大客户、大机构、大平台”的市场定位,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创新化的发展道路。在金融机构、汽车制造业、航空与航天、城市轨道、医疗卫生等行业领域具有极强市场影响力。
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服务简述
风险分析:通过调查讨论和现场查勘来协助贵司鉴别不同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保险方案设计:根据贵司的实际情况,就风险的确定和评估设计量身度制的保险方案。包括所需投保保险范围,赔偿限额是否适当,保单条款措词等,籍着我们以往在同类型项目上取得的经验,作出专业意见。
询价和比较报价:根据我们为贵司设计的保险方案,向不同的保险公司寻求报价,并在分析比较各公司的报价后向贵司提供专业建议。孰优孰劣,争取最合适、合理的价格。
保险安排:本公司将根据贵司的选择向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并协助准备各种需要的文件和资料,譬如保险确认书,出单指示的出缮。
保险回顾:本公司将阶段性地回顾贵司的保险计划,如果在保险期内有任何变化,譬如影响贵司保险及其投保规则的法例更改,本公司将通知贵司采取必要的应变措施。
续保申请:在现保单期满时,为需要续保的项目与贵司有关负责人就原保险单进行研究检讨,及时为贵司日益转变的保险需要在保单细节上作出适当的修改。
保险咨询:在保险期间,贵司如有任何保险方面的疑问和咨询,本公司将负责解释和提出意见,并告知贵司应该采取的必要行动。
处理索赔事宜:本公司将告知贵司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程序,并协助贵司索赔,代表贵司向保险公司协商,争取公平和适当的赔偿
我们拥有专业能力突出、从业经验丰富、执行力高效的保险服务团队,为委托人提供风险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优化效益,扩展风险管理投入的收益边界,保护和强化企业的经营能力;为投保人拟订投保方案、选择保险公司以及办理投保手续;协助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提供“一站式”理赔服务。
行业服务经验:江泰保险经纪团队有近10年的服务塔机行业的经验,包括机械设备生产厂家、以及租赁企业等,服务规模保费近2亿元。

协办

    “绿色·低碳·推动工程机械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2023一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成功举办,离不开以下单位鼎力支持和奉献!

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高空安全作业设备及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截至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应用于16个行业,出口到61个国家,在风力发电行业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公司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全球安全资质认证100余项,是“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产品覆盖塔筒升降机、免爬器、智能助爬器、海上平台吊机、逃生包、防坠落系统、密封型自锁速差器、全方位叶片/混塔检修平台、铝合金爬梯、平台等一系列产品。目前,五大产品市场销量排在前面,居高不下,为国内行业主流品牌。

河南省建筑设备租赁协会塔式起重机分会

2019年4月16日河南省建筑设备租赁协会塔式起重机分会成立。协会主要由从事建筑工程机械租赁企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工程机械经营企业、机械安装、维修企业、检测单位、融资租赁金融业、机械配件经营等企业单位所组成。

苏州科莱瑞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与科莱瑞股份有限公司同属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旗下投资企业,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11 月,公司位于苏州高新区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安路122号。公司拥有国家起重机械制造(含安装、修理、改造)许可资质,可生产速度高达120m/min的高速施工升降机,公司引入行业一流的生产线和全套现代化机械设备,配置了机器人柔性生产线、数控加工中心、多工位全电脑控制精密仪器和生产线,制造工艺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年生产能力可达10000台/套。
公司核心人员均来自于国内知名的电梯、施工升降机制造厂家,具有十分丰富的从业经验。公司曾长期致力于电梯、升降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主要服务于国内外电梯生产、销售和维保厂家及施工升降机厂家、租赁单位。为电梯、升降机相关企业提供一站式产品设计、售后、安装维保等集成智能系统开发服务。公司于2019年对该公司经营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形成以施工升降机制造为主,以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技术咨询为辅助的发展格局。专注于国内智能、安全、节能的高端施工升降机的设计与制造。

协办单位风采

协办单位风采

苏州科莱瑞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武汉港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港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港迪技术”)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武汉港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港迪智能”)、武汉港迪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港迪软件”)两家子公司。
   港迪技术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及信息化领域,业务涵盖自动化驱动产品、智能操控系统、智慧港口管理系统软件三大板块,致力于实现各类单机机械设备核心驱动部件国产化、设备群全流程作业无人化、企业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
   港迪技术主要从事变频器、逆变器、整流回馈装置、行业专机等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港迪智能提供港口、水泥、冶金、铁路、仓储等领域起重运输设备的智能化、无人化作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港迪软件从事生产操作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管控一体化系统等软件产品的开发及服务。公司销售及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各地,产品及服务广泛应用于港口、盾构、建机、水泥、冶金、铁路、造船及海工、物流、纺织、矿山、石油化工、风机水泵等行业。
   港迪技术将一如既往秉承“品质与服务”的企业文化,恪守“成就客户,造福员工,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朝着“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愿景砥砺奋进!

山东富友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富友致力于起重运输机械信息化、建筑安全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为社会在建筑 施工方面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技术和系统的解决方案。
拥有独有的“塔吊运行安全评估系统”、“塔吊安全形势趋势报告”、“司机量化评价系统”、“高大模板支护坍塌预警系统”。公司产品涵盖特种设备备案系统、塔吊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施工升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等。
承担过国家住建部、国家质检总局的两个部级科研项目、十几项的省市级科研项目;现有专利68项,达到国际水平12项。

郑州祥龙建筑机械租赁有限公司

郑州祥龙建筑机械租赁有限公司是从事施工升降机租赁、安装、拆卸、维修、配件及整机销售为主的民营企业。公司现有职工百余人,其中工程师五人,建造师三人,助理工程师十一人,技师二十余人,各工种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公司租赁和销售的施工升降机统一为广州(西安)京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GJJ牌”变频或普通施工升降机。该机梯笼较大,是目前市场最受欢迎的品牌;我公司研制的专利产品施工升降机电缆保护器与该厂设备配套安装,使整机维修率大大降低,整机抗风作业能力增强。为更好的服务用户,我公司成立了郑州市首家施工升降机维修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现有技师20余人,维修车辆6部,车辆全部采用“GPS”卫星定位,由维修中心统一就近调配;我公司服务中心郑重承诺:在郑州四环范围内,服务中心接到用户电话后,我公司服务人员将在一个小时内到达您的施工现场,为您尽快解除设备故障。
  本公司成立以来,先后与中建一局、中建五局、中建七局、中建八局、河南一建、河南五建、福建二建、福建六建、福建华航、中天建设集团、浙江宝业建设集团等省内外数十家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郑州市区的曼哈顿广场、郑东新区会展宾馆、升龙国际中心、升龙凤凰城、隆福国际、龙源世纪家园、中原新城、卢浮公馆、裕鸿国际等省市重点工程均租用我公司的施工升降机进行施工。
  “质量第一,安全生产”是我公司的质量方针。
  “一切为了工程,一切为了用户”是我公司的服务宗旨。

协办单位风采

协办单位风采

郑州市鸿泰建筑设备租赁有限公司

郑州市鸿泰建筑设备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设备租赁、安装、维修、产权四位一体综合型服务公司, 公司以“服务赢市场,安全赢效益”的经营理念服务于各大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积极同各租赁单位一起推动行业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河南永硕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永硕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过多方位的发展和壮大,租赁/销售面已经涉及河南各地,是租赁销售行业机械质量比较好、服务比较优的企业。公司总部设在郑州,经济实力平稳、根基稳固。从业多年来为各市建筑业的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在业内口碑卓著。河南永硕建筑机械有限公司租赁/安装/销售个型号: 施工升降机、施工电梯 、物料提升机、齿条物料机、工程洗车机。楼层防护门、楼层呼叫器等。并为客户提供维修、保养各型号:塔机、施工电梯、 物料提升机售后服务最优、配件齐全。协助您达到工程招标的设备要求,解决您工程设备应用高标准的各项需求、设备供应方案最优化、依据工程需要给您提出(工程应用、技术服务、财务核算)最优化最合理的设备使用方案,最大化的满足您的工程及财务成本的需求。本公司所有租赁及出售的设备均达到一流的质量标准,售后服务周到、快捷。
  “及时、方便、快捷”是本公司的服务目标,“用户利益第一”是本公司的服务宗旨。
   河南永硕建筑机械有限公已取得起重设备安装资质,目前拥有专业的起重设备安拆和维保技术人员共30多人是一家以经营租赁专业工程机械为主,集售后服务、配件供应、技术支持、租赁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工程机械流通企业,公司总部位于郑州金水区,目前在河南多地区内设有我公司业务联系点。河南永硕秉承“诚实守信、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与多家国内知名工程机械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几年来,永硕人本着“诚信、敬业、进取”的企业精神,以“打造百年永硕、做中原一流的工程机械流通品牌企业”为己任,倾心专注于每一款产品和每一位客户,以卓著的品质,完美的服务,成为客服心中最信赖的事业合作之友。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为合作项目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服务,应运“扩大租赁业务、整合安装服务力量”的形式所求,河南永硕建筑机械有限公司与知名厂家:中联重科、广州特威、江汉建机、河南大诚强强联手合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更大的技术支持。

西安丰树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西安丰树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集工程机械施工安全领域AIoT设备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坐落于西安高新区内,是上市企业品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秉承“科技铸就安全”的企业理念,持续聚焦建筑安全问题,长期专注于施工机械安全监控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提供先进的建筑机械行业智慧安全解决方案及产品服务,以科技赋能建筑机械行业创新发展。
在未来,丰树将持续通过高品质数字化安全产品和服务,致力打造工程机械安全数字化开拓者的行业前沿品牌,努力推动“让安全无时无处不在”的企业愿景实现。

长沙海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长沙海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创立于1999年,是一家深耕于建筑工程机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二十多年来专注于传动控制系统、监测仪表、物联网设备和云平台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公司是行业标准《起重机械超载保护装置技术规范》的起草单位,是国内升降机超载保护器和楼层呼叫系统的研制生产厂家,是“十一五”课题《施工升降机、塔机在线无线远程监控网络研究》的承担单位。近年来公司先后荣获“AAA级信用企业”、“长沙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等荣誉称号。
长沙海川多年来秉持“品质为海,创新为川”的价值理念,持续致力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公司创始人作为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建设机械电气系统工作组成员,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始终将技术研发作为首要工作。公司先后获得各项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开发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或国际优质的建筑工程机械电气控制系统和部件,成为了国内多家工程机械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和配套企业,产品深受客户青睐并远销东南亚地区。
未来长沙海川将继续贯彻“以建筑设备科技研发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做优质产品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始终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馈客户,为提高建筑工程机械的稳定性、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而不懈奋斗。

成都久和至诚智能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久和公司于98 年成立于中国西部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川成都,致力于齿轮箱及各型机械传动机构的研制、开发及规模化生产,是一家在川渝地区拥有5大生产基地与一个技术研发中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久和公司不仅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实力强劲并充满激情技术团队,还有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设备以及严格的产品管理控制体系,向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品质、高安全的机械传动产品。

协办单位风采

协办单位风采

乐清市波坦起重电器有限公司

乐清波坦成立于2003年,公司注册资金伍佰万元,座落于“中国电器之都”温州市柳市镇,占地4000m2,公司员工70余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16人。是专业从事起重电器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业公司,主要生产多功能行程限位器,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太阳能障碍灯等十几个系列几百种规格。
 多年来,公司一直致力技术创新和卓越的品质。为特种设备提供最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提供最优质的安全保障。产品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起重机械、港口机械、舞台机械设备、水利机械、自动门等诸多领域。公司与马尼托瓦克、中联重科、徐州建机、抚顺永茂、陕西建机、杭州品茗、成都久和等多家建筑起重行业的权威企业建立多年合作关系。
 公司率先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陆续受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温州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并荣获高含金量的“塔式起重机行业配套贡献企业”殊荣;波坦人本着求质量、抓服务、讲信誉的服务宗旨,真诚的对待每一位用户。正是依托务实求真的态度,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年轻人的冲劲,波坦人打出了一片天地,铸就了自己的品牌.
愿与国内外各界精诚合作,共谋发展,共享收获!

河南省楠行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分会领导向会议协办单位授牌

河南庞源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庞源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河南庞源 ”)成立于 2010 年 5 月,注册资本一亿元,专业经营建筑起重设备(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龙门吊)的租赁、安装、维修,具备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公司成立至今,承建了河南、陕西、 内蒙、青海、山西、甘肃等地区的数个大型项目,业务范围涉及房地产、能源、桥梁、高铁、地铁等。
2019 年 5 月,河南庞源由郑州市迁往许昌市长葛产业新城,投资数亿元打造智能基地,集塔吊维修、保养、再制造与一体。经过多年深耕细作,河南庞源不断加强和完善自我管理,成长为一支年轻的、高素质的、能打硬仗、打胜仗的队伍。
截止到 2022 年 12 月,管辖塔吊数346台,均为塔式起重机,设备总起重能力达 58381 吨米。包括 60TM-150TM 的中型设备 194 台、150TM-400TM 的大型设备 140 台、400TM以上的特大型设备 12台。设备涵盖从 80 吨米到 2500吨米力矩范围,可满足各类工程施工需要,已成为中建八局二公司、中建八局三公司、中建八局一公司、 中建二局华北公司、 中建三局总承包、 中建五局、中建一局、中交一航局、中建交通、中铁建工、中天建设、上海宝冶、中铁七局等的合格供应商。
河南庞源坚持规范化、专业化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有效的预控相结合,充分发掘社会和自身资源,秉承“感恩·诚信·专 业、敬业 ”的价值观,以“服务质量是市场的保证,企业信
誉是生存的依据,用户满意是永恒的追求”为根本,加强专
业化服务力度,扩大专业化管理优势,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

河南航博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

河南团集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河南航博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简称“ 河南航博 ”)成立 于 2019年 12月(前生为郑州航博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后来升级为当下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专业承接 (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特种作业 人员劳务外包工程,公司成立至今, 参与建设了:郑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洛阳奥体/西安宝鸡职业学院/内蒙集宁万达/郑东万象城超高层/二七万象城超高层等重要项目和民生工程,与中建三局/二局/八局/五局/七局/中交等多家承建方友好合作。
等。
公司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务实/高效/专业/专一/安全/的服务理念宗旨!经过多年的成长努力磨练,河南航博不断加强和完善自我 管理,成长为一支年轻的、高素质的、能打硬仗、打胜仗的
队伍。
河南航博坚持规范化、专业化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有效的预控 相结合,充分发掘社会和自身资源,秉承“感恩·诚信·专 业 ·敬业 ”的价值观 , 以“ 服务质量,用户满意是永恒的追求 ”为根本,加强专 业化服务力度,扩大专业化管理优势,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

原文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释义

陆澄问:“关于专一的功夫,比方读书,便一心一意地读书;接待客人,便专心地接待客人,这样可以叫作‘主一’吗?”
先生说:“好色就一心全在好色上,喜欢财物就一味去追求财物,难道这也可以算作专一吗?这只是追逐物欲,而并非专一。‘主一’是将心神专注在天理上。”

传习录上 陆澄录

小编白话:
徐爱是王阳明最得意弟子,虽然与阳明先生问答只有14条,却非常重要,多涉阳明的核心思想。此段为陆澄录,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浙江吴兴人。官至刑部主事,王阳明的学生。议大礼不合罢归,后悔前议之非,上言自讼,帝恶其反复,遂斥不用。
很多时候,做一件事不知觉间思想就跑马了,自认为能够专心致志做手头事,“一次一粒砂--每次只专注于手头的事”,就已经很难了。阳明先生在此基础上道出主一的精髓,追逐外物不是主一,主一是将心神专注在天理上。

读书栏目

美好恰逢其时,
让生活与粽不同,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编辑部/ The Editorial
editorial board
编 委 会: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
秘书处
Edito  Chief
总 编:柴昭一
Executive editor
主  编:周致远

安全产业端午特刊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安全管理与机械租赁服务分会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漷兴一街交警队西院
联系人:周致远
联系电话:13718342775(同微信)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