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
命运要你成长,
就会给你磨难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1
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的心路历程
『第一章 序言』
『序言』
忽然间,萌生出一个想法,想写一本个人的自传。
或许是因为2015年妈妈的离世,导致了我用了7年的时光回忆过往,哀悼她的离开。
我想给我和她的故事做一个告别。
回忆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那些未表达的爱,未处理的痛。
妈妈是一个孩子内心的安全港,妈没了,家也就没了。
我想有个家,我想回到家。
这个家是我可以安歇的地方,有接纳、有陪伴。
曾内心无限感伤于她的离开,现在慢慢释然了。
对于家,对于妈,我们有太多的思念和爱,总希望内心里这份温暖还能够留存。可是呢,终归,我们要面对人间的无常。
以前以为妈妈是爱的代表,把她想象的超级完美,妈妈说的都是对的,后来发现,远不是那样的。
我似乎被欺骗了那么久。
妈妈已经离开,心里一片空,只是爱还在,谨以此传记主要记录和妈妈之间的故事。顺便回忆童年生活。
在这里,看见爱,疗愈那些未说出的伤,连接、流动。
不安与惊喜
2
上学前1-7岁
『第二章 儿童』
0-3岁,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不太记得了。
总记得妈妈会反馈我特别爱哭。
有一次还做梦梦到我躺在床上,眼瞅着妈妈的身影,会不会离开我。看着她走出门去了,我特别慌。
还有一次,梦到一个黑影。那是一个喜欢我的男同学,他想追求我,我就想着他像0-3岁的一个黑影。
或许,在那个幼小的孩子眼中,可怕的事物,都是黑色的吧。
还有一次,梦到一个老虎,我给妈妈一个稻草,一个老虎跑过来,把妈妈带到了悬崖下。
我挺害怕给予他人东西的。我的给予会被他人利用。就像那只老虎一样,会把我的给予带走。
就是害怕他人看重我的资源吧,会被利用,发生让我不可招架的事情。
在这件事中,现在想想:
现在看待之前:给予是快乐的,我可以控制自己的付出。之所以害怕付出,是因为妈妈属于那种情绪不稳定的类型,不符合内心的期待就愤怒、指责。
不同之处:之前是逃避关系,害怕付出被盯上。现在是乐于付出,享受给予的快乐,识别他人人际冲突互动模式,应对挫折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个性如何。
如果回到梦中,我要修正我的梦,我会我给了妈妈一个稻草,妈妈拿着我的稻草,对我表达了感谢,然后说,这是最后一次收你的礼物了,因为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1-5岁』
不安与惊喜
不安与惊喜
4
不安与惊喜
3
我是带着祝福离开的,也希望你幸福,去做喜欢的事情,完成你的人生价值。
对现在的影响:
带着祝福面对他人的离开,面对分离的场景。
爸爸还反馈说,姥爷给我买过一件黄色的衣服,我倒是记得,材质软软的,我穿着像个小老虎一样。
还有呢,就是我去姥爷家,发现一个被姥爷藏起来的好吃的,姥爷不让我吃。小气鬼的姥爷。
再来就是,我回到自己家里,想吃香蕉,香蕉在柜子顶上放着,我就冲妈妈喊着要吃“那个丫”,就是因为有一次,我问妈妈,你想要什么,我指了一下柜子,她说那个丫,我说恩。
这次,我狠劲地和妈妈喊,我要吃“那个丫”,我妈说“什么呀”,就是“那个丫”,她说“什么呀”,我又指了一次,她才说,哦,香蕉呀。
哦,my god!
我吃个东西好累的呢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奶奶家,奶奶养的公鸡,我在院里玩,公鸡就追我,我吓得边喊边叫,直奔屋子里跑。
公鸡才没有得逞。后来听奶奶说,公鸡在追我的时候,爷爷后来把公鸡打跑了。顿时感觉爷爷还挺爱我的,会保护我呦。
说到爷爷,爷爷会带我去一个开小卖部的爷爷家串门。那个爷爷还给我瓜子吃,我一直嗑瓜子,那个爷爷还夸我嗑瓜子嗑得好呢。
我爷爷还给这位爷爷介绍我是他哪个儿子的女儿呢。哈哈,顿时有了存在感。这是一种身份的哩。
我挺喜欢我爷爷的,我感觉我爷爷是有爱的,会有攻击性,只不过,他是在捍卫自己的边界,而我妈妈是属于自尊不足,被暴力伤害的维护边界,其实是在维护自尊。
再来,就到了我在奶奶家,妈妈时不时就回来一次,在我的印象中是这样的。实际上妈妈是每周回来一次。
有一次,她回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了。
我感觉她要抛弃我了,发现这个事实之后特别难过,哭了好久。
又一次,妈妈回来了,这次我有留心,但也没特别注意,在妈妈告知我让我跟着奶奶去买糖的时候,回来发现她又走了,大事不妙,又不见了。
发现我的期待丧失,妈妈走了,于是哭啊哭,哭得稀里哗啦。
接下来,我要面对什么,是走一周,一年,还是永远不回来了。我要承受多大的损失,为什么不辞而别。
她明明知道我不想让她走,还骗我买糖。
哭了好久之后,我发现事情可能也没有那么糟糕,我还可以去找奶奶,可以依靠奶奶。
现在想想,童年的生活充斥了“诚信”的丧失,内心时常处于不安当中,准确说,有照顾,就是时有时无。
后来发现呢,和奶奶在一起也挺好玩的。奶奶看我扫地,说我很勤快,我扫得更勤快了。奶奶还会给我冰糖吃。哇哈哈。
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又回来了。嘿。这次可不能让她再跑了。她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上厕所我都跟着。可不知道怎么回事,又不见了。哎。这个失望啊。
看来有的丧失不用追,追了也没用,像妈妈这种走的时候,不告知事情,坦然面对分离的人,真的让人很难过。发生过一次的伤害不用再争取了,以后还是会发生。这是一定的,因为她还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不如静观事情的变化呢。 断定妈妈没有诚信,言行不一致。
不安与惊喜
6
不安与惊喜
5
现在想想,我的童年就是一个焦虑地追捕安全的过程。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信赖的人和空间。总得不停地盯着,累得我气喘呼呼的。这算是一个很大的事故了。
现在想想:
对方支开我,偷偷离开
我认为是妈妈抛弃我了
现在看待之前:她只是去上班了,一周后还会回来照顾你,她会照顾你,只是拒绝时,没有暴露自己说明理由,使你没办法理解对方。
不同之处:之前是慌乱的,现在的解释会让我安心做其他事,等她回来。欣赏自己的安稳。
如果小时候,我也这样看待,我会无所顾忌的玩耍,享受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光,因为我知道妈妈会回来。
现在的观点:我可以积极投入关系,相信关系,如果在关系中遇到对方的变化,请对方提前坦诚告知,我可以安排其他事。
后来呢,又发生一起和妈妈的故事。
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邻居家玩,还是那个小卖部的爷爷家,我看见他们家小孩骑自行车,我也想要,他不让我骑,我又哭着不肯走。
回到家之后,过了大概一周,妈妈给我买回来一辆红色的三轮小车,我乐坏了,其实我都忘了。没想到还出现了惊喜。
我的童年就是这种不安和惊喜都存在,莫名其妙有惊喜,莫名其妙就被抛下了。
哎呀呀。
这个小车陪伴了很久,我家有个大院子,我经常骑着它在院子里转悠,可开心了。到我很大坐不到车座里了,我还从背后踩着后面的横杆手抓车把跑呢,总之这个小车陪了我很长时间。
好像我的童年和爸爸的交流很少哈,和爸爸呢,有次骑在他脖子上去后院玩。有这么一个印象,就冒这样一个泡吧。
再讲一个这段期间和姥姥的故事。
有次去姥姥家,不知道谁招惹了我。我就在太阳底下哭,希望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哭了好大一阵,姥姥过来说,“去,要哭找个阴凉的地方哭”。
哈哈,我一下子笑了。
我的目的达到了,被关注到了。
哇哈哈。
对了,又想起一件事,后来还听爸爸说,妈妈嫌我奶奶不给我吃鸡蛋,所以要把我接走。
而我奶奶的回应是:你生出皇上了,言外之意,我们之前没吃鸡蛋也活下来了。
可以想象,妈妈和奶奶当时并不和睦。
小时候的不安体验,会让我们有过一些诚信方面的恐惧。我们可能害怕建立诚信可靠的关系。
因为重要他人的时有时无。
长大后我们不太愿意付出“信任”的风险,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太近了,容易受伤。
如果非要合作的话,遇到他人没有满足我的期待,我就会拉远关系或切断联系。还是诚信恐惧的作祟。
当他人没有满足我的期待,说话不算数,对方可能不靠谱,或者是另有合理的原因。而我的创伤,会让我远离退出关系,而不再去看对方是什么样子。
如今,让我害怕的是什么呢?也是对方没有履行诺言啊之类的。如果是,那离开就好了。其实,疗愈童年创伤,就是回到曾经害怕的经历当中,重新看待一次,因为当下的情境如果再次遇到别人的离开,一样会有负面情绪,要么想要抓住对方,要么想要逃避这个情境,就是在这种情境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不安”的状态中。不安就无智慧。要想平静,就是回到曾经害怕的经历中,其实也没那么可怕啦。然后再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
不安与惊喜
8
不安与惊喜
7
另外,还有关系中他人对我的指责和否定,我更会如此。这个话题在下一章的经历中会提到。
虽然,1-5岁的生活有不安,但我相信自己是被爱的。只是这种爱时有时无。而有的那部分,或许也是因为父母的自卑心理作祟而已,他们本身还是有些匮乏感的。
这里,时不时还是想聊聊奶奶。
也许,曾经我认为奶奶不爱我。
但是现在仔细想想我和奶奶之间的互动故事。也发现了很多爱的痕迹。
小时候,奶奶自立更生的手段,是使用吸铁石去吸工厂倒出来的废铁,然后她将这些废铁卖了,就可以有一些钱。
她去吸铁的时候,经常带着我,让我帮她看着铁。哈哈。有种守财的感觉哦。
后来呢,奶奶经常给我在米汤里加黄豆豆。因为她知道我喜欢吃黄豆。
再长大一点呢,我喜欢收集指甲草的种子,种出来,然后用指甲草染指甲,回到老家,在家里种的指甲草,奶奶给我照看的可好了,长得特别旺盛,奶奶说她天天浇水。然后我就能用这个指甲草染指甲了。
现在想想,我也是完成了一个浩大的工程呢。
从播种、浇水、染指甲、收种子,也是一套呢。
总之吧,我和奶奶之间其实也挺有爱的流动的。
前面提到我爷爷因为公鸡追赶我的事情,保护过我一次,我奶奶却气的够呛,因为爷爷打了她养的公鸡。现在想想,值得肯定的是爷爷对我的保护和爱。只是爱不一定用愤怒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温和的方式。
我爷爷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的伤害就是过度保护孩子,或者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在和外界打交道。
而实际上,我们可以用其他协商的方式实现更高的目标和价值,而非只是走底线的方式。当然协商要付出的代价会更高一些。
不管怎么样吧,我对爷爷和奶奶,还是觉得挺有爱的。
我奶奶会让我陪着她,她也会陪我养花。
爷爷会在我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我,虽然保护的方式是把公鸡打跑了吧,方式可以再商量,但保护我的心意我是能够感受的到的。
『 学前班』
6-7岁
5岁的样子,被妈妈带走了,也算是得偿所愿,终于不用再经受妈妈一会儿回来一会儿离开的焦灼了。
还记得还刚跟着妈妈,她把我放在学校附近的邻居家,我等了好久,妈妈都没有出现,我就开始担心了,怎么回事呢?
于是去校门口看看,其实我去看也没啥用,只是担心而已。估计还是担心像之前一样她消失吧,那我可不是失控没辙了,之前还有奶奶。
不得不说,这种诚信丧失的经验,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挥之不去的阴影啊。
所以,后来我总是提到,讨厌欺骗,背叛,说话不算数等等。
就是这样的让人感到不安吧。
再来呢?
我的妈妈是一位老师,从小我是在学校环境中长大的,家属院里很多老师家的孩子,当时,我还挺喜欢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的,有一个小伙伴,叫“楠楠”,她穿着像个男孩子。我还给我妈妈说呢。
有一天,我看见楠楠穿了一件“蓝色”的短袖,就跟妈妈说,我也想要一件,妈妈说男孩子才穿蓝色,女孩子要穿红色。
哦哦。。
学校里有一个大花园,花园边上有花台,这个花台有成人的一半那么高吧,对于小时候的我自己,那可算是高的了。
我和小伙伴玩耍的一大乐趣,就是爬上这个花台,然后追着跑,有一次,我上了花
台,跑着跑着,踩空了,我就掉到了地上。
当时惊讶坏了,一个劲儿猛哭,后来发现还好,地上有树叶,也没那么疼,我浑身都还正常。
不知道哪个小伙伴把妈妈叫来了,又哭了大半天,后来发现自己还好呢。
啊呀呀,小时候的日子也是蛮有趣的哩。
说到妈妈,我又想起一件事,我常常看别人有什么,也想有什么,有一次发现别人有了吊床,就是那种可以拴到树上,人躺在上面的那种。
我和妈妈说了之后,妈妈好像没有答应给我买。
后来有一次,妈妈就直接给我用绳子编织了一个。
当时觉得妈妈好棒呀。
用这个吊床,我玩了好久。
现在觉得,看别人有什么,拿来借鉴,坚持自己的方向,这样是美好的体验。
记得我第一次上学,在说要去上学的时候,我是忐忑的,并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刚开始也觉得很陌生,然而,当我到了学校,小伙伴在跳皮筋,有个叫“微微”的女孩,叫我和她一起跳皮筋,我顿时感觉亲切起来,放下了防备,和大家一起跳起来。
在后来的小学生活中,我挺羡慕这个女孩的,她妈妈对她特别好,家里是开小卖部的,而我妈妈在情感上对我的关注很少,倒也不是没有,而是妈妈离开时,没有告知一声。
所以我总是有顾虑,觉得妈妈会不爱我,于是很容易羡慕他人的妈妈对她孩子的爱。
现在想想,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羡慕是因为妈妈坦诚表达方面的欠缺,造成了自己对被爱的担忧和不自信。
其实羡慕也并不是不好,关键是背后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美好的观念在作祟,转念如果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爱的,再去欣赏他人,这样心态平衡了很多。
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活。
斥责与欢乐
10
斥责与欢乐
9
『 小学』
8-12岁
学前班,好像就一年就上了一年级了。
当时,学校里有一个老师家孩子,叫“贤贤”,她比我高一年级,我总叫她“贤姐”,我经常看她学什么,参考我的未来会遇到什么。
到了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有个老师,要排六一儿童节节目,我跳的还挺好的。
可是,老师经常反馈说我脖子黑。下次去上学的时候,我就用衣服把脖子遮起来,然后那个老师还说我:“她又用衣服把脖子挡起来了”。
现在想来,是妈妈没有教我洗脖子。我一般就洗一下脸就完事。
总之,这是被嘲笑的一次。
但我的舞蹈跳的很好,我们跳“小燕子”,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微微”。还有一个舞蹈是“鲁冰花”。
很开心这一次的经历,之后的小学生活都没有遇到过了。再到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就换了,然后六一儿童节她就不能教我们跳舞了,反而是我带大家编舞跳舞了。
好吧。
不得不感叹,很多事情就是过程,不管是现在,一年级的老师会舞蹈,还是妈妈时有时无,喜悦和不安都是那一时刻存在的吧。过去了,也就不会再有了。反而是我们的心容易挂碍。
就像喜悦的事情,我想再去体验。一年级出现的喜悦,在二年级的时候,机缘已经散去了,不会出现了。
不安的事情,机缘也散了,内心却依旧留着阴影,挥之不去。
学前班的时候,还发生一起特别吓人的事情。那个时候7岁。
下课回家,妈妈说,让我帮着带一下弟弟,就是弟弟在小车里,我看着点,不要掉出来。
然后我就跟妈妈说,我想去买彩笔去。妈妈就给了我钱。她交代我,让我买完就回来。
但是我买完之后,遇到了一位同学,我就和同学一块儿玩耍了,很晚才回来。
回来之后,妈妈就黑着一张脸,活着面,恶狠狠地说,你哪儿去了。
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我说遇到一位同学,玩耍了。
然后妈妈又说“弟弟脑袋磕碰到了”,我当时感到有些自责,啊,出事了,因为我的没回来。然后妈妈气得摔着手里的面盆,恨不得把这个面盆摔破,然后说,让我滚出去。
当时我特别难受,我觉得妈妈是不爱我了,要不不会让我走。
走到了一个地方,我们学校有教学楼嘛。
我去树上摘了很多树叶,找到教学楼的一个角落,准备自己晚上安家了,我要自己照顾自己。
说到这里,不禁背部有些寒冷,眼泪涌出来了。
一直以来,我总得做二手准备,时不时会发生灾难,分离的灾难。
再后来的时候,晚上,妈妈来找我来了。
我心里还是温暖的,当有人来照顾你的时候,你内心的委屈会翻上来。我扭着不肯走,希望妈妈给我道歉,保证以后不会这么说了。但是她没有,过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凶我:走!然后,我还是跟着回去了。
这就是在我身上发生的又一次事故。
斥责与欢乐
12
斥责与欢乐
11
后来妈妈倒是也答应我让我去姑姑家了,可我去了姑姑家之后吧,我心里很担忧,和哥哥姐姐玩的时候,也不尽兴,打扑克心不在焉。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的行为是受恐惧驱使的,致使现在,总要先照顾好对方的愤怒情绪,不要做让对方不高兴的事情。可我也不能准确把握对方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因为对方也不太暴露自己。
后来才知道,妈妈担心姑姑想接我走,姑姑家女儿过世了,表达过这方面的意愿,想让我做她女儿,妈妈担心分离,才说这样的话。
我现在看待之前,接纳妈妈这样说话,我感觉到不被爱,被推开,希望她以后不要这样说了,你担心我去姑姑家和哥哥姐姐玩,姑姑会把我留下来长期做她女儿,如果真是那样,是不可能的,到时候可以采取行动,回家就可以。
不同之处,之前不明情况,现在清楚背后的关系,选择自己的意愿,同时达到底线远离。
回到过去的话,我会去掉担心,跟哥哥姐姐玩,然后,玩够了,让姑姑送我回家。
对现在的影响是,如果大人之间有矛盾,给我摆臭脸,不予理会,继续相处。
可能大家会好奇,我爸爸哪里去了。
我爸爸是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回来的。
他在外工作,常年不在家。
而我在9岁的时候,暑假,妈妈说让我跟着爸爸。那个暑假,我跟爸爸一起去他工作的山上。
跟着爸爸去做汽车,坐汽车做了很久,天黑了,还没有到,我的胃就开始难受了。顿时很恐惧,有些害怕,开始有呕吐反应,告诉爸爸,我想吐。
爸爸不知道从哪里给我找了一个塑料袋。
不过总算吧,还是到了,很晚很晚才到。
到了之后,爸爸的同事还请我们吃了个饭,他们就是喝酒啥的,我也不懂。还是感受到热情吧。
斥责与欢乐
14
斥责与欢乐
13
现在想想,在这件事中:
妈妈让我早点回来帮着照看弟弟,我出去多玩了一会儿,这个期间弟弟从玩具车摔倒了,因此妈妈骂我,让你早点回来,你不回来,弟弟磕碰到了,然后就让我滚。“让我滚”我觉得被抛弃了,没资格被爱,以后得重视她说的每一句话。
现在看待之前:妈妈因为挫折触发羞耻感的愤怒,得不到帮助又发泄愤怒,攻击我,嫌弃我,让我滚,这些并不是我的错,对她说的让我滚不必当真,这件事主要责任人是妈妈,她是我们的照顾者,我只是一个孩子,没有照顾弟弟的能力,和我没关系。
不同之处:我放弃了“没资格被爱”的想法,她对我嫌弃,放弃帮助我,断绝关系,是无效的。同时,我放弃了“我一定要按照对方的意愿行事,不然对方会发火。
如果小时候,我也这样看待,我不会感到内伤。
对现在的影响:
不要随意向无辜的他人倾泻愤怒情绪,不要去接别人投射过来的负面情绪,她的情绪和你没关系。
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想清楚自己的需求,然后和相关的人沟通。
对待情绪超级不稳定的人,与她协商交往可能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不妨敬而远之,各自安好。
我很喜欢和人相处,可能小时候的自己很希望加入家族中,被接纳。有次家族聚会,和姑姑家的哥哥姐姐玩的很开心,姑姑后来说,让我到她家去玩。
我说可以呀,回去我就和妈妈说一下。
回去之后,跟她说了之后,妈妈很不高兴,脸立马黑了下来,说了一句:去了就别回来了。
当听到被抛弃的语言时,我又一次感觉被威胁了。挺心疼小时候的自己的,动不动就被抛弃、被责备、被否定。
我的天啊。
而实际上,允许自己不符合外界的预期。允许自己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允许自己可以有事,有变化。
另外就是,提前安排,全力以赴做好能做的,遇到糟糕的结果接纳自己。而不是充满绝望感的得过且过,然后发生糟糕情况就谴责自己。
这样,去掉内在小孩的自我否定,你足够好,事情发生了变化。去掉内在父母的苛责,不要再说了,我现在需要照顾自己的情绪,不能完成你的事。
整个人格结构是因为害怕惩罚和攻击,我们的父辈,有一次没有按照别人的计划进行,受到了他人的负反馈。
导致害怕自己做不好,内耗模式是一边鞭策责怪自己,一边自我否定。
之后的调整方向,就是把自己解放出来,没有好或者不好的标准,那都是别人的期待,找回自己的标准,拒绝对自己的责怪,原谅自己的不够好,多看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充满希望和自信地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利己利人利益众生的事情,放手一搏,对待结果坦然处之。
不再迎合他人,也不需要迎合他人,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心声,哪怕与别人的期待和意见不同。这就整合了内在那个遇到不如预期时就责怪和自责的自己,回到中正的状态。
看看这件事是否符合我的价值观。如果符合,那就去做,如果不符合,那就表达出来,与他人沟通。
找到和自己同频的人,然后建立亲密的互相依赖的关系。
现在看待之前:生病了是很正常的,接纳和照顾自己,而不是受到谴责。允许自己出错,休息,放轻松。
不同之处:之前是战斗状态,不能放松,内心又很自卑。现在是用愤怒面对内心父母的苛责,给自己休息、放松的缓和时间,重新来过。
如果小时候,我也这样看待,我不会再担心害怕而去追赶她,担心她的离开,我也不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先把病看好了,温柔地告诉自己,以后要注意关注自己的紧张情绪,安心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可以了,同时想想自己的优点,你还是可以做好的呀。
斥责与欢乐
14
斥责与欢乐
13
然后第二天,我就在山上,听到很多鸟叫,也没什么事情,就是吃饭,偶尔上个集市。
爸爸还会带我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拜访一位他的朋友,山上的人都好奇怪的,住的都是山洞。
我们就在那个山洞里,聊了好久。
再后来,就是一个很“讨厌”的叔叔,整天开我玩笑,戳我痛处,你的脚脏了。
唯一让我开心的一点,好像是他让我烤火。
说到这个脚脏哈,我爸爸那个地方,都是煤,地上全是黑的炭。
但我并不想别人说我不好,就讨厌这个叔叔,然后见到他就绕道走,爸爸说,他只是和我玩。好吧。
小学的时候,还发生一件事。
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就会责怪我,让你好好吃菜,你不吃。让你多喝水,你不喝。其实她没有给我仔细交代过这两件事的关联性啊。
遇到事儿就责怪你,原因倒是对的,就是提前并没有清晰告知过对方。
后来我发现,我们家有个模式,遇到挫折,容易愤怒,是一个责备的状态,就是认为外界环境的错,要求对方改变。
就像这件有关我健康的事情,我提前并不懂得怎么吃对健康好,生病了就说我不重视饮食,感觉被无辜中枪了。
其实就是允许自己做错了,允许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照顾好对方,让她生病了。允许糟糕的事情发生,是可以被接纳的,然后改进就好了。这多么喜悦自在。
我现在的内在也有一个责怪的父母。迟到了就说你怎么又迟到了,让你早点出门的。相当的完美主义,不能接纳自己的期待落空,事情的发展不如预期。
另一个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小孩,“我什么都做不好”。
斥责与欢乐
16
斥责与欢乐
15
现在的观点:遇到挫折,我可以安心做好当下的事,接纳一切发生,多想想自己的优势,优点,给自己哀悼的时间,相信内心的创造力,失去旧的,会带来新的可能。
这一切的根源是,相信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有价值的。哪怕遇到的环境和他人持有其他的意见,也是一样的。
成绩好而获得的认可
『第四章 初中』
成绩好而获得的认可
17
『13-15岁』
初中的时候,因为学习好嘛,经常受到老师的关注和称赞,所以,在心理层面上,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那个时候,我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紧张,有朋友,但是走不近,不过这个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习,因为老师对我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
只记得当时语文老师会夸赞我悟性很好,至今仍旧记得。每当我遇到挫折,这句话就像一盏灯,照耀在心头。
再说会同学关系吧。
还记得有一次,和一个男同学坐同桌,大冬天他就想把窗户打开,而我在旁边感觉很冷,这又是一次人际冲突。
这次人际冲突是怎么渡过的呢。
我回去告诉了我妈妈,妈妈后来和老师协调,把座位调整了。这下不用担心窗户的问题了。
说到这里,我真的挺感谢我妈妈的,给了我很多的关注,她对我是有爱的。只是这份爱里有过度保护,就是那种远离伤害,保护脆弱的小孩。
其实,这样只能加强小孩的脆弱,有些苦有些挫折是需要亲自经历的。
现在想来,也许试着面对同学之间的冲突,会好一些,当然有大后盾,会更好了,只是,自己面对冲突的能力,也是有待提高的。
话说回来,在家里冲突的时候,我内心的声音是被妈妈听不到的,处理冲突的能力就没有锻炼出来。妈妈的模式是情绪糟糕的时候愤怒指责他人,情绪好的时候逃避和转移注意力,而我们都没有看到另一种可能性:直面痛苦,表达和协商自己的需求。
这种可能性需要付出的代价更高:比如信任、耐心等等。
父母的内在也有一个脆弱的小孩,她想保护她,她保护的方式就是让她转移注意力,远离痛苦。
而实际上,痛苦是在所难免的,转移是一时的,接纳、面对、放下才是重要的。
在妈妈眼里,我是她心中脆弱的内在小孩。这个小孩自我否定,脆弱,需要保护。
并不是说妈妈给我采取的方式不好。
而是,在这件事中,我要面对的是我对那位同学的看法,那位同学可能是很胖,觉得闷,他觉得很热,所以他要打开窗户,而我觉得冬天打开窗户很冷。其实这是一个冲突。
撇开妈妈对我的帮助。
我想说,小时候我觉得那位同学有恶意,可能也是受之前和妈妈冲突的影响,觉得自己不被爱,所以,当自己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就觉得别人在恶意对待我。
现在想想,这位同学就是胖,或者觉得闷,想要透透气。
不同之处在于,我对这位同学和我的冲突有了一份理解。
如果小时候我也这样看待,我会试着和这位同学谈一谈,如果实在不行,再告诉妈妈,让她和老师沟通协调。
这样的回溯对我现在观点的影响是:面对冲突,换位思考,协调出方案。
现在想想,初中的时候,印象很深的是妈妈会给我做棉被,会给我做芝麻饼。
妈妈会给我爱。
很喜欢用文字把我们之间的故事留下来。因为很想她。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很奇妙。
初中的时候,还有一个同学,是英语老师家的孩子,这个孩子特别会处事,嬉皮笑脸的,倒也挺招人喜欢的。现在想想是那个老师想让我帮她家孩子学习。
还有一个同学,当我换座位的时候,不知道坐在哪里,很纠结。其实是特别在乎他人的看法。后来有一个同学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就过去了。
初中的同学对我也蛮友善的。而我是那种要别人先付出友善的那一种,因为我有防备,害怕他人对我有敌意,自己不被喜欢,被拒绝。
我是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可是原生家庭中已经有了“抛弃”的语言暴力,只要没有符合对方的期待,对方就会用语言抛弃,这是一种自掘坟墓,让我感到被威胁。
其实在初中,我也尝试过和妈妈沟通,比如说,我觉得妈妈对我不好,妈妈就会说,你回老家去。
其实现在想想,妈妈把我带在身边,当我否定她的付出时,觉得她对我不好,她会觉得委屈和难过,自己亲自带,还被人这么说。
可实际上,距离近,并不一定有爱。
妈妈的爱被掩埋了,认为自己不可爱,才会用愤怒指责的方式表达需求。
我和她的模式都是用愤怒和指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背后是一边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不相信自己的价值,另一面又指责别人,导致周围人的远离。
不妨直接具体的说明哪件事,我不舒服,要求对方做什么,具体可行的。这建立在相信自己被爱的基础上,我是有价值的,无论遇到什么情境,力量均在我自己身上,是我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自具足,却因为遇到了一些受伤的经历,失去了对爱的信仰,不妨向内求,问问自己从什么时候心受伤了,重拾内心的爱,发掘自己的优势,充满热情的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与过去告别。
初中的日子还算过得舒坦,也以很靠前的名次考到了重点高中。很享受这种被称赞的、被认可的感觉。
可到了高中呢,日子又灰暗了。
高中的同学各个拔尖。
高中生活到下个章节描述吧。
成绩好而获得的认可
19
成就好而获得的认可
18
高中的痛苦
『第五章 高中』
高中的痛苦
20
『16-18岁』
高中的时候,特别看重考试成绩,好像我就是在为成绩而活。
因为初中,成绩好,而备受的关注,在高中消失了。只剩下了一次次下滑的成绩。
高一在中游,高二高三物理化就学不会了,似乎是那么的难。
而我内心的挣扎在哪里呢?
在于,成绩不好,就不被认可了,就不被爱了,就要被抛弃了,就要恐惧了。很早的时候,脑海中就植入了这样的恐惧信息。
现在想来,这样的观点是多此一举。在逆境的时候,更换跑道是重要的,相信自己,不要做无谓的担心。
如果那个时候,我也这样看待,我会寻找其他方面的信息,更换跑道。
对于现在,如果遇到和自己不匹配的,让自己不舒服的,不要再为认可而执着,相信自己的价值,更换跑道是正确的选择。
在高中,自己不断地学习上进,皱着眉头也要完成作业,爸妈倒是也看重,最让我我感到难过的是我的成绩还是提高不了。
我不想接受成绩不好的事实,不想面对爸妈的认可和爱要消失。只是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取得好成绩,获得父母的认可。
好累好累呀。
高中的时候,和同学关系也不是特别的好,周围的同学家庭情况比我好,成绩也比我好,心理状态本来就很自卑,各个方面,我都不占优势,那个时候,很自卑,又很想和别人交朋友,可是有个我认为关系好的女孩,她却不搭理我。很多时候,我都想让她可以接受我,可是她总是在有意的回避我,我很难过。
我跟妈妈说,妈妈会给我反馈,这个不重要。
所以,有时我遇到一些难过、沮丧的情绪,一些挫折,我都会降低它的地位,以致于很多时候,我的负面情绪是在累积的状态之中。
现在想想,我会如何再看待这件事呢?我会觉得负面情绪是重要的,它提醒我们,我们有了一些负面的认知和执着需要清理,提醒我们调整自己到中正状态,提醒我们进入了内耗。
不同之处是,之前我会认为情绪不重要,还会责备自己怎么又产生了负面情绪,现在我会觉得负面情绪是重要的,欢迎它的到来,觉察它,看看它背后的认知是什么,看到即是疗愈。
如果我回到小时候,我会给内在的小孩说,你没有必要自责,你的情绪是正常的,一定要重视,你很在乎朋友关系,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结。
你觉得和她的关系不好,她疏远了你,是不是你的某些行为伤害到了她,她不喜欢你又不善于表达呢?
这可能和你平时的沟通方式是有关的,你有责备和自责的部分。咱们调整就好了,多给予他人接纳、肯定和认可。慢慢会好起来的,你会建立好自己的亲密关系。
给现在的影响是,重视负面情绪,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认知可以颠覆。
高中的时候,很想和其他同学发生联结,吸引他人的关注。比如尽量写出好作文获得老师的关注,可实际上努力是无效的,我当时的写作能力真的很一般,因为情感受阻,只是活在纯理性当中。比如体育委员和我商量参加运动会,我就会答应,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运动,而是想和同学建立联结。
很多次,都是这样讨好顺从他人的方式,希望获得联结,认可,得到其他同学的喜欢,可终究达不到心中想要的结果。
因为发心是我不可爱,真实的自我得不到接纳,所以结果出不来,没有心想事成。
现在呢,回想高中的生活,自己内心的挣扎,接纳自己和环境的不匹配,然后开始新的路途探索,大概是重要的,放弃讨好,切断关系,也是好的,去找和自己同频的人,建立亲密关系,这要建立在内心安稳的价值和自信,相信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重要的、安全的。
回到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唱自己想唱的歌。
高考的时候,我的成绩呢,很显然地没有考的太好,都没办法面对那个结果。
拿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妈妈来了一句:越上心,越恶心。
对于这句话,我真的很介意和生气,就是他人对我的成绩的负面评论。
现在想想,我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呢?这是她的看法,她没有自我价值,活在负面评价的世界里,一点都没有看到真正的你,你没有做好是可以理解的,做的事和你的特质不匹配,你可以找到适合你的事情,这是一件好事呢。
不同之处是,之前我会认为我就是不好的,采取的行动是我要继续上学证明我能考上,一定要在挫折处原地爬起,执着于做不好的那件事,以证明自己能够做好,其实自己和那件事真的不匹配。现在会接纳挫折感,可能真的不匹配,放下,相信自己的价值,转弯,换轨道。
如果回到小时候,我会给她说,遇到挫折,如果评估后发现这件事和自己不匹配,放弃它也是一种美好,腾出精力发现适合自己的事情,你有你独一无二的价值,有待发掘,看到自己的优点,去发掘。从现在就开始做,做最让自己感到兴奋喜悦的事,那就是你的天赋,你的热爱。
这样回想给自己现在的影响是,遇到挫折,内观认知,做当下最热爱的事情。
之后,爸爸带着我去采访其他上了大学的邻居,最后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看到父母辛苦供我上学,我发现原来自己是被爱的,有人在乎的。
最后,我就学习了计算机专业。时隔10年,回想当初的选择,当初是为了谋生,将来有个工作,不再依靠别人,现在通过10年的学习,我真的热爱计算机吗?貌似我是能学会,不反感,却没那么热爱,做不到技术大牛,发挥不出计算机专业的价值。
这是我10年考上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工作了4年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我能学会计算机,但不热爱计算机,我热爱的是人文,心理,哲学,喜欢分享。于是在工作4年之后,反复实践,最后坚定地走向了这个领域。这之间有过犹豫,辜负父母的期待,现实和梦想的考量,也有很多收获,遇到了很多心理学大师,醍醐灌顶般带领我飞速成长。
下一章,再继续分享我大学生活的心路历程。
高中的痛苦
22
高中的痛苦
21
我跟妈妈说,妈妈会给我反馈,这个不重要。
所以,有时我遇到一些难过、沮丧的情绪,一些挫折,我都会降低它的地位,以致于很多时候,我的负面情绪是在累积的状态之中。
现在想想,我会如何再看待这件事呢?我会觉得负面情绪是重要的,它提醒我们,我们有了一些负面的认知和执着需要清理,提醒我们调整自己到中正状态,提醒我们进入了内耗。
不同之处是,之前我会认为情绪不重要,还会责备自己怎么又产生了负面情绪,现在我会觉得负面情绪是重要的,欢迎它的到来,觉察它,看看它背后的认知是什么,看到即是疗愈。
如果我回到小时候,我会给内在的小孩说,你没有必要自责,你的情绪是正常的,一定要重视,你很在乎朋友关系,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结。
你觉得和她的关系不好,她疏远了你,是不是你的某些行为伤害到了她,她不喜欢你又不善于表达呢?
这可能和你平时的沟通方式是有关的,你有责备和自责的部分。咱们调整就好了,多给予他人接纳、肯定和认可。慢慢会好起来的,你会建立好自己的亲密关系。
给现在的影响是,重视负面情绪,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认知可以颠覆。
高中的时候,很想和其他同学发生联结,吸引他人的关注。比如尽量写出好作文获得老师的关注,可实际上努力是无效的,我当时的写作能力真的很一般,因为情感受阻,只是活在纯理性当中。比如体育委员和我商量参加运动会,我就会答应,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运动,而是想和同学建立联结。
很多次,都是这样讨好顺从他人的方式,希望获得联结,认可,得到其他同学的喜欢,可终究达不到心中想要的结果。
因为发心是我不可爱,真实的自我得不到接纳,所以结果出不来,没有心想事成。
现在呢,回想高中的生活,自己内心的挣扎,接纳自己和环境的不匹配,然后开始新的路途探索,大概是重要的,放弃讨好,切断关系,也是好的,去找和自己同频的人,建立亲密关系,这要建立在内心安稳的价值和自信,相信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重要的、安全的。
回到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唱自己想唱的歌。
高考的时候,我的成绩呢,很显然地没有考的太好,都没办法面对那个结果。
拿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妈妈来了一句:越上心,越恶心。
对于这句话,我真的很介意和生气,就是他人对我的成绩的负面评论。
现在想想,我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呢?这是她的看法,她没有自我价值,活在负面评价的世界里,一点都没有看到真正的你,你没有做好是可以理解的,做的事和你的特质不匹配,你可以找到适合你的事情,这是一件好事呢。
不同之处是,之前我会认为我就是不好的,采取的行动是我要继续上学证明我能考上,一定要在挫折处原地爬起,执着于做不好的那件事,以证明自己能够做好,其实自己和那件事真的不匹配。现在会接纳挫折感,可能真的不匹配,放下,相信自己的价值,转弯,换轨道。
如果回到小时候,我会给她说,遇到挫折,如果评估后发现这件事和自己不匹配,放弃它也是一种美好,腾出精力发现适合自己的事情,你有你独一无二的价值,有待发掘,看到自己的优点,去发掘。从现在就开始做,做最让自己感到兴奋喜悦的事,那就是你的天赋,你的热爱。
这样回想给自己现在的影响是,遇到挫折,内观认知,做当下最热爱的事情。
之后,爸爸带着我去采访其他上了大学的邻居,最后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看到父母辛苦供我上学,我发现原来自己是被爱的,有人在乎的。
最后,我就学习了计算机专业。时隔10年,回想当初的选择,当初是为了谋生,将来有个工作,不再依靠别人,现在通过10年的学习,我真的热爱计算机吗?貌似我是能学会,不反感,却没那么热爱,做不到技术大牛,发挥不出计算机专业的价值。
这是我10年考上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工作了4年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我能学会计算机,但不热爱计算机,我热爱的是人文,心理,哲学,喜欢分享。于是在工作4年之后,反复实践,最后坚定地走向了这个领域。这之间有过犹豫,辜负父母的期待,现实和梦想的考量,也有很多收获,遇到了很多心理学大师,醍醐灌顶般带领我飞速成长。
下一章,再继续分享我大学生活的心路历程。
高中的痛苦
22
高中的痛苦
21
大学的欢乐
『第六章 大学』
大学的欢乐
23
『20-23岁』
上了大学了,还记得上学报到是爸爸带我去的。
而后,大二的时候,爸妈还又来了一次,我爸说也想让我妈看一下。
大二的时候,我妈妈就生病了,查出来是癌症。
妈妈很难过。
可是当时的我并没有做什么。我也觉得事情让我感到难过。
还记得妈妈让我去医院陪她。
之前的我,在面对这个事是逃避,总觉得事情似乎还像平时一样。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需要看到父母接下来要面临的变化和挫折,注意到妈妈的心情,可能还有恐惧感。而实际上,当时我的心智还是被过度保护和被否定过的孩子,不能独立做选择和决定,对关系的投入度和信任度不高。
不同之处:现在会接受糟糕的事情发生,原谅对他人挫折的忽视,并在人际关系中,觉察到他人所面临的挫折和困境。
如果小时候,我也这样看待,我会查一下相关的有关癌症的资料,尝试解决他们的困境。
现在的观点,原谅自己的若无其事,对他人挫折的忽视,在人际关系中,觉察他人所面临的挫折,给予适当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我还觉得更大的问题是,爸爸属于自己扛,不求助的类型,好像都是他在承担。而我们有些被过度保护。
人生的风雨,先自己独立起来,再帮助别人。
妈妈是那种不愿意告诉别人糟糕病情的那种人,她不愿意探路自己的伤痛,这也反映了她的独立坚强和隐忍的个性。
她会把病情往轻了说。
实际上,是自己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吧。
大学里,我一直很努力,或许是想要证明自己能学会,能学好,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研究生。
可即便如此,妈妈的病情依旧是老样子。
大学里,同学关系还是不错的,有一个伙伴,她的需求是希望我靠前给她辅导功课,且和我一起上自习,能带动她上进。
而她给我的支持是,肚子疼的时候,帮我揉肚子,一起吃饭、散步、上自习、逛街,这样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了陪伴和亲密关系。
当后来毕业分开的时候,我还有点悲伤,这个陪伴的丧失。
每当遇到一些丧失,我都会感到很难过。
有时,我觉得过往经历中的丧失,是需要看到、接纳、哀悼的,就是伤口需要处理,因为无论我们接受再多的正面的爱,虽然能够弥补一些,但真正还是要看到它的存在,首先自己能够给到自己,而不是自己不会给自己,认为不可爱,只能依靠外界给予。
那过往经历的伤口,就是,那些否定,给自己一些仪式:父母对你高考成绩评价“恶心”是不合理的,那是她的原因,她活在负面评价的世界里,看周围的人都是黑色的,你需要的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接纳自己的缺点,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
然后,大胆开展自己的人生吧。
你值得被这样的对待。
就这样,给自己一个仪式感,就把过往经历中的那些伤害性的认知清理掉了,它不会再无形当中影响你的判断和决定。
当然,建立正向的互相支持的关系也很重要,只是伤痛的部分,要清理掉,因为正向的认可,欣赏,如果自己没有把伤口清理掉,也会一直抱持着自卑的心理而导致不会接受
他人给予的正面的评价和欣赏。
大学的欢乐
25
大学的欢乐
24
边实习边学习
『第七章 研究生』
边实习边学习
26
『24-26岁』
上了研究生,报到的时候,是我一个人去的。
我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到北京。
大学毕业有个暑假,我出来北京实习,而后有参加工作。后来我也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
而后还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找到了一个有宿舍的实习工作。
再往后,上了研究生。
学业上,好像也获得想要的结果。
唯独在我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妈妈走了。
其实,一直鼓励我前进的是我的爸爸,我就想着爸爸是爱我的。
可是,不管怎么样,还是没有挣脱过命运。
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也很阴差阳错。
刚毕业,公司不是很想留我,后来还是留下来工作了4年,在这四年之中,第一年稳住了工作,2016年的时候,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书籍。
从《非暴力沟通》到认知行为疗法,再到辩证行为疗法。
才发现我们的问题真的很严重。
妈妈的问题也很严重。
是那种内心的挣扎和绝望,导致了妈妈的癌症,也就是缺爱。在那样的环境当中,爱真的是一种奢侈品。
工作中的爱
『第八章 工作』
边实习边学习
27
『26-29岁』
工作的一段时间,刚开始也很挣扎。
后来遇到了一个业务方的领导。我感觉很温暖。
她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了接纳,生病了得到了她很多的照顾。
像我之前,不允许自己照顾自己的需求。只为他人。不能为自己。压抑自己的需求。
她也会鼓励我,大胆开展工作。
她也会给我一些小礼物。
虽然没多么贵重,在我心里却成为了一道光。非常感谢她的行动。
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些咨询师,让她给我做疗愈,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为什么关系让我这么难受。
后来发现了,这个家有控制、有否定,而不是接纳、肯定。
在我的家里,有语言暴力,也有爱。
各种人性的体验,淋漓尽致。
今天我依旧不想信任别人。比较喜欢封闭自己,不想管别人。
常常也会内耗,自责,愧疚,也会对别人的否定、拒绝很敏感。觉得自己不够好。
爱生活爱自己
『第九章 自由职业』
探索自己
28
『30-32岁』
2019年6月,我离职了。
接下来做什么呢?
不知道,只是想探索自己。
跟随当时已经学到的程度,继续学习心理学。
开始写公众号。
将自己所学,写成了文字。
写公众号,非常开心,做自己,虽然也会有恐惧,但我开始挣脱了枷锁。
接下来,不用再去管别人,真的开始做自己了。
在这个期间,2019年学了佛学,2020年学习了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2021年学习了赛斯许添盛心灵动力学。
看到了系统的性格探索,完成内在的改变。
在心灵动力学的那个时候,我觉得很开心,他们会说,给自己3-5年时间,允许自己休息,这是之前的所谓家人都没有告诉过我的,他们不会休息,整天担忧,自我价值感又很低。
现在,我看到了原因,只是,要让自己发生改变,还需要实践。
整体上自我责备、自我否定居多,也有逃避困难,自我压抑的情况,觉察到将这些内在声音转化为自我接纳,学会包容和原谅,重视自我的需求,另外呢,就是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
期待后面的蜕变。
祝福你发现美好的自己
『完』
探索自己
28
『30-32岁』
2019年6月,我离职了。
接下来做什么呢?
不知道,只是想探索自己。
跟随当时已经学到的程度,继续学习心理学。
开始写公众号。
将自己所学,写成了文字。
写公众号,非常开心,做自己,虽然也会有恐惧,但我开始挣脱了枷锁。
接下来,不用再去管别人,真的开始做自己了。
在这个期间,2019年学了佛学,2020年学习了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2021年学习了赛斯许添盛心灵动力学。
看到了系统的性格探索,完成内在的改变。
在心灵动力学的那个时候,我觉得很开心,他们会说,给自己3-5年时间,允许自己休息,这是之前的所谓家人都没有告诉过我的,他们不会休息,整天担忧,自我价值感又很低。
现在,我看到了原因,只是,要让自己发生改变,还需要实践。
整体上自我责备、自我否定居多,觉察到将这些内在声音转化为自我接纳,学会包容和原谅。另外呢,就是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
期待后面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