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开发区小学新教育

其他分类其他2022-04-03
954

睢寧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

2022年4月第1期 總2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再见三月,你好四月!
                       
四月,温暖,多雨,花开,浪漫,多情。月初,山野上弥漫着清明的哀伤,笋儿逐渐长高,完成了更迭换代的使命!
四月,天暖暖的,像个柔美的女子温婉多情。她带着鸟雀在山村中唱着欢快的歌。歌声悠扬,穿过山谷,安静时,她在画中甜甜地笑。
四月,挽一袖春风入怀,吹开我们心中的愁绪。在风中摇落一季忧伤,在风中细数岁月的柔情。人间最美四月天。
四月,愿时光能缓,故人不散;愿你惦念的人与你道平安,愿你独闯的日子不再孤单…愿四月的暖阳给予我们力量与蓬勃,愿疫情早日退去,别辜负了这春光牵制住了夏天。
四月,让我们在风中尽情地歌唱,杜鹃花开,樱花飞舞,梨花溅落。栀子花开,叩开初夏的清晨……

卷 首 语

目 录

教育箴言

05
07
16
18
20
23

感悟教育箴言

聆听阅读声音

畅谈教育叙事

震撼生命生长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

童书就这样战胜了电视

走在新教育的路上

教育随笔

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感悟教育箴言

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印度哲学家 菩德曼

聆听阅读声音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

朱永新

 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的历史阶段。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都仅将阅读看作个体的行为。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了其精神力量,而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起着关键作用。国际阅读协会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犹太民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民族。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人。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       看看这些伟大的名字——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柏格森、胡塞尔、大卫·李嘉图、卢森堡、基辛格、斯皮尔伯格、玻尔、费米、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占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不胜枚举。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几乎都被犹太人改变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改变过或依然在改变着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物理世界和时空的认识。《货币战争》一书甚至认为,是犹太人掌握着当今世界的金融命脉。
  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这种对书的迷恋和敬畏之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我认为,阅读对我们不断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曾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讲了这么多年,我们却一直没有寻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倡导阅读也许是最佳切入口。       我们所处的时代,几乎与所有快速成长的时代一样,有很大进步,但也有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的社会缺乏共同的语言,而缺乏共同语言,又怎么可能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观呢?     

  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密码,共同的语言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历史中来,从我们对于世界文明包括中国经典的共同阅读中来。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思想和价值,我们的民族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我们曾经或者依然拥有共同的神话和历史、共同的英雄和传说、共同的精灵与天使、共同的图画和音乐、共同的诗歌和小说,但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冷落了这些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冷落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共同信仰的缺失、文明道德的滑坡、共同愿景的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基础的建设,举步维艰。      为了寻找我们的历史,寻找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共读神话和历史。通过共读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炎黄的战争与结盟,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文化后裔;通过阅读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通过阅读美洲发现的历史,通过阅读南北战争解放黑人的美国历史,我们才能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才能让整个人类的文明在更大的生活圈里融为一体。      共同的阅读,是能够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共同的阅读,是形成我们这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唯一途径。 

      
  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       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但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       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面目可憎”,这正是精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在这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予刺激,只要一学习就能够掌握。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是怎么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的大学首先是重视阅读,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对话。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       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

     
  
  城市的美丽固然表现在它的建筑、规划和绿化上,但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还在于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是怎么来的?是通过书籍阅读而来。我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一个城市最美丽的风景应该是阅读的风景,一个文明的城市应该是学习型的城市。学习型城市的美丽不在于外在的山水树木、街道建筑的感官之美,而在于内在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学习型城市的美丽在于有着自我超越的市民、催人上进的组织、简单宁静的生活和自觉创新的文化。这是学习型城市的生命之美、灵动之美。
  学习型城市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型市民,市民的素质决定城市的竞争力。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个伟大发明是文字和城市。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让信息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换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而这个过程正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创建学习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阅读活动,倡导阅读理念,弘扬阅读文化,营造书香城市,让读书学习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群众自觉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进而确立现代市民意识,培育现代生活方式,养成现代文明行为,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并通过阅读,让市民真正了解自己所居城市的文化,甚至积极参与塑造城市文化,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由文化自觉状态走向文化创新状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我曾主持编写过《阅读,让城市更美丽》,这本书介绍了包括苏州市在内的很多国内外城市建设书香城市的经验。“阅读,让苏州更美丽”,这是苏州阅读节的主题词。每年的9月28日,也就是孔子的诞辰日那天,就是苏州的阅读节。我也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呼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   有书香的城市,有阅读氛围的城市,才是令人向往的美丽城市。

   阅读对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怎样去强调它也许都不过分。曾经有一位儿童作家这样说,我们种一棵树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一张桌子,可以种一棵树。但是,如果种一棵树只是为了制作一张桌子,就忽视、蔑视了一棵树的价值。一棵树,当然可以是一张桌子。但是,同时它可以不使水土流失,是一道好风景;是一片浓荫,可以让人遮阳避暑;可以让孩子玩耍,可以拴一根长长的线,让风筝在天上飞;可以让鸟鸣唱、筑巢;可以花团锦簇,果实累累;可以千秋傲立,成为沧海桑田的见证……这就是种一棵树的价值。阅读就是种树。阅读的价值就是一棵树的价值。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承继和发展的力量。阅读作为人类行为,它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也通过阅读绘画、雕刻、音乐,以及阅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从阅读开始。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畅谈教育叙事

童书就这样战胜了电视

  在电视和网络让很多家长和老师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伪成人”的可悲面目时,浙江诸暨双桥小学的黄芳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却大声宣布:我们热爱童书,拒绝电视。
  在读童书之前的一年,黄老师的儿子是不折不扣的电视迷,对每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些电视剧看了又看,甚至能背诵剧中人物的对话。他还是网络游戏迷,经常偷偷上网打游戏。于是,关于电视、游戏的争吵,成了她与儿子之间猫鼠追逐的游戏。
  暑假期间,黄老师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的“毛虫与蝴蝶”童书高级研修班,被童书的魅力深深吸引,认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从那时开始,每天晚饭后,黄老师都读童书给儿子听,和儿子一起看书。不久,儿子开始喜欢童书了,还边听边随着情节手舞足蹈起来。儿子每天都在阅读,阅读面也相当广,童话、诗歌、天文、地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是他喜欢的。在童书的滋养下,他对电视再也不感兴趣了,学习主动了,也更懂事了。

  儿子身上的变化,让黄老师想到了班里的孩子。黄老师的学校在郊区外来民工子女比较多,别说亲子共读,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都非常少。从新学期开学起,她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读故事听。在这些美妙故事的滋润下,孩子们成长了,进步了。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老师,枕着您的故事人眠,我梦中也在笑。”同时,黄老师与孩子们开展班级共读,进行主题探讨,在阅读和交流中不断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感悟,获得阅读的幸福感。
  在这一年里,黄老师与班上的孩子们坚持晨诵、午读、暮省,并使它渐渐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中,电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班上一位曾经非常调皮的学生在第一次班级共读绘本《肚子好饿的毛毛虫》后,写了一首诗送给自己:“吃啊吃!吃啊吃!一定要吃到老。如果不够就再吃,一定要吃到老!身边的书吃完了,想一想哪里还有,就到那里去吃。别忘了,一定要吃到老!”他还对黄老师说:“谢谢你救了我!”以前迷恋电视的这位学生,还劝告他的同学、姐姐和弟弟:“别再吃错书了。”
  黄老师说:“把故事和游戏还给童年,让孩子们不再迷恋电视和网络,这是最合乎生命的学习。”是啊,童书就这样改变着孩子,战胜了电视。

走在新教育的路上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心中是有梦的。遇到新教育,让我对梦想中的校园更加的具体化:琅琅书声、小小少年、阵阵书香,儿时乐园。       有幸阅读了《为学校立魂》新教育读本,思绪万千、感悟良多。学生到校学的是知识,传承的是文化。新教育认为,应当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追求卓越之精神为动力,以富有最高价值指向的文化精神为引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看到这些引人深思的话语,内心对自己提出了很多问题:我该如何探求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价值追求?该为学生塑造怎样的精神动力?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本主人公的思想品质中去学习,去感悟,去传承?但一切言语的解释又过于空洞。我该如何为学生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我感觉我的专业文化素养迫切的需要充实,新时代、新信息需要更新。

开发区实验小学 李晓庆

  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躁。我打算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从学生上课的坐姿、仪容仪表、阅读的音量、阅读的情感、自主口语表达响亮与清晰等等。我希望学生能做到“三大”:张大嘴、放大音、大胆说。我希望学生能做到“三静”:静心听、静身看、静气写。悠悠书香,让课堂充满书卷气,充满生长的气息。
  想努力,想进步,想创新课堂教学,但有时候很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这时候幸好有一个唠唠叨叨的指路人王飞跃校长。他天天在“开发区小学新教育种子教师”群里“三更半夜”发一些简短的有关新教育的心灵鸡汤。比如他会列举一些“常用的读书活动”,引导老师如何在班级里推行读书活动从爱因斯坦的名言到家校共育;从记者对朱永新的采访到霍姆林斯基话中的“打开世界之窗的书”。每次都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老师阅读是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是教育的关键。他列举的一些“常用的读书活动”,我们班全举行了,效果很好。

  “睢宁县第二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中,全县80多名选手,我们班有6人进入前30名,2人进入前20名,1人进入全县前10名。我们班杨艾萱同学参加县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的稿件被推荐被报送参加省红读征文比赛。我们班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参加县级比赛,获得一等奖。
  青春短暂,岁月匆匆,人生需要精彩,人生需要充实。走一走新教育的路,或许有无限光彩。

课堂教学机智

                         
      《我是一只小虫子》这篇课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这里面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环节,那么对这一篇文章而言,识字、理解字词、深读课文、写字环节都比较容易地贯穿于故事情节之中,较容易去引导学生学习。      但是,随着教学环节的推移,在深读课文最后的环节,根据课文情节内容去猜一猜: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虫子?同学们立刻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一只蚂蚱,有的说是蝉,几乎没有人说出正确答案。我忽然明白到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他们平时又不经常下田,又不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哪里知道这些昆虫的特点呢?能猜到蚂蚱也就不错了!于是我灵机一动:“你们回去跟爸爸妈妈讨论一下吧,一起猜一猜到底是一只怎样的小虫子。”      果然,第二天,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说出了正确答案。然后我又随随即又问:“为什么是蟋蟀呢?”同学们都说,因为蟋蟀他有触角,它的腿特别长,蹦得远,然后他还喜欢叫哇叫。接着我又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多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才能够得到更多的一些科学文化知识。
                                                                        —教育随笔

开发区实验小学 孙伟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沙滩上的童话》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沙滩上堆城堡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的故事。表现出孩子们天真可爱和充满想象力的精神。 这是金波先生写的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语言生动活泼有趣。
  在解决了生字词、整体感知和品读课文后,最后一个任务是仿照文章改编故事,并用到给定的一些词语。我说谁要是写好了我颁发他“创意作品奖”!孩子们可来了精神,大多数都写得不错,我让写得好的小朋友一一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孩子或写的离奇或写得有趣,逗得台下小朋友哈哈大笑。
   

开发区实验小学 孙伟

   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王逸小朋友的打败大魔王故事也很出彩,其中有一个片段是村民们为了防止魔鬼再抢食物,设计一个陷阱,用一个小姑娘去引诱魔鬼上当。虽然最后村民们合力将魔鬼打败了。但是我发现这事后的逻辑不对,哪有为了保护食物用人做诱饵的?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问孩子们:“是人重要还是食物重要?”孩子们齐答:”当然人重要!””那村民们有可能会用人做诱饵去保护食物吗?”有的说:”不可能。”也有的说:”那要是不用人做诱饵,大家没有食物被饿死了怎么办?”还有的说:”大家不会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吗……。”
  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生命第一,在危急情况下,尽量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其他的次之。

震撼生命成长

改变自我,改变世界——郭明晓老师的自我改变解读

  当离退休不远的郭明晓第一次接触“新教育”,这个有近40年教龄的骨干语文教师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资格当语文老师了”。但正是这一看似偶然的接触刺痛、唤醒、改变了她,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如今,她每年要给班上每个学生写“生命叙事”,代替传统的教师评语。几乎每月,她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一封生日信或者送一首诗歌,去赞美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封信的落款都是“爱你的郭老师”。她不知道,在学生心理撒下的美好种子,将来会面临着怎样的风雨。她安慰自己,“不管以后会怎样,但至少他们曾经美好过”。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后期,从自我平凡的生命之中活出“大西洋来的飓风”的能量。郭明晓老师的教师人生转变,给出了今日教师自我改变的经典案例,让我们思考教师自我改变的内涵、意义及其可能性。

  
  教师的改变当然是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为了让我们唯一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哪怕你50岁才开始也不迟,每一刻都是改变的起点。我们是为了自己,我们进入新教育大家庭,寻求自我教育实践方式的转变,其实并不仅仅是让我们变得很累,当然也会增加我们生命的负担,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生命更有价值,让我们此时此刻获得更有意义,这是为什么而改变。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的改变带来的是教师生命的勃发,新教育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年轻人的姿态。我在台下听郭老师讲课,和上台有一点不一样,真的感觉很年轻。是什么让她年轻呢?思考让人年轻,亲近孩子让人年轻,创造让人年轻。跟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中每时每刻让我们达到一种生命的充实,一种温暖,这一种感动比吃补药、比气功等都要好。生命的教育就是滋养生命的教育,首先是滋养我们自己的生命。教师的改变乃是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不是渐次燃烧的蜡烛,而是不断充实中的生命。教师的改变不是让人负担更重,而是让生命更充实。我们要在教师生命的创造与不断超越中开启自我生命的解放之路。

为何改变

  
我们改变的缘起是什么?当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庸庸碌碌,我们需要改变的机缘,一个人需要不断有精神的出离,我们要不断找到精神出逃的方式。改变郭明晓老师的就是跟新教育的相遇,一个人的转变需要外在的资源,不断地走出去。有机会一定要出去,出去其实并不是为了学多少知识,而是寻求一种从日常工作与生活习惯中精神逸出的契机,以超越个体平庸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性,我们要善于寻找契机。不断地寻求自我突破,教育实践就有会有另一种可能性。不断地寻求个人教育实践转变的可能性,其实质就是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寻求个体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选择不同的人生样式。

因何改变
  

   
  很显然,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我们所有的行动,阅读也好,日记也好,戏剧也好,创造也好,都是让孩子们从小获得一种内心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只不过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体验更深,更持久,更悠长,更深远的进入到个人长久的生命历程之中,成为个体人生的基础,真正地引导个体立于美之中,以美为基础,这就是改变学生。改变的路径是什么,或者说行动的路径是什么?根本路径就是交往,让我们师生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起,不是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时刻想着学生,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考虑到学生会怎么看,他会怎么接受,我投下这个石子,在学生的心目中会有什么样的涟漪。教师真诚地朝向学生,开启自我向着学生的意向姿态,同时激励学生向着教师以及教师所代表的精神价值的开放性,也即形成学生朝向教师以及教育事物的意向性。要让学生追求美好,教师要成为美好事物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教师,你就是你所教的事物,教师自身就是教育实践的根本依据,你自己就是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改变什么

  
  郭明晓老师的自我改变,其意义首先就是自己过的很充实,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但却依然保持着积极的教育热情与实践状态。其次受益的是学生,她曾经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周遭一拨一拨的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孩子的父母,换言之就是改变了周围的世界。她还通过各种讲课、交流,让她的改变影响更多的教师。她就是以自己的改变,改变着周遭的人们,一点点改变着中国的教育实践。世界是由我们一个个的个体构成,每一个人都是世界无数的微中心,世界的改变就是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改变开始,每个人的自我改变都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郭明晓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典型的范例,就是改变自我,改变学生,改变世界。

改变的意义

  
 
  教师改变进一步深化的基本方向首先是人的自觉,人性的自觉。从郭老师的实践可以看到,教育的高度,或者说个人教育实践的高度,就是一个人对人性自觉的高度。郭明晓老师们已经走出了可贵的一步,并且走的比较深入,但还可以走得更远,继续深化我们人性的自觉,践行人性自觉的教育理念。目前我们对人性之柔美这一方面的理解比较多,但是对人性之粗糙、幽暗的一面还基本缺乏,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以扩展孩子们的人性体验,以尽可能地提升他们生命发展所能达的境界。教师改变的另一个向度就是文化精神的开启,也即如何切实地立足本土,拓展视野,提升文化的襟怀。郭明晓老师自诩为“来自大西洋的飓风”,这个隐喻很有意思,所谓“大西洋的飓风”,体现了一种自然,一种力量,一种野性,我们中国人的力量发挥的不充分,要有一点野性。但是我更希望听到的是来自成都的风暴,就是卷起我们平静生活之中的一种风暴,一种野性力量,这种力量植根于中华大地,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渊源。提升教育实践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襟怀,无疑是教师发展的深度意蕴所在。

进一步改变的方向
  

主    編:王飛躍
編    輯:朱丹丹
      組    稿:李曉慶、周娜
  發行日期:每周一期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