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电子杂志文学2018-09-07
2493

第四篇   谦德之效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二篇   改过之法

导 语

     《了凡四训》是董事长特别推荐书籍之一,要求集团中高管及以上管理人员必读必修,认真践行,积极传播。为方便大家吸取精华,碎片化学习,亿利生态大学特制作《了凡四训》简版电子书,分章节分期推送,群内共享,集体共学。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了凡四训

我,袁了凡,本名袁黄,字坤仪,江

苏省吴江县人,是明神宗万历十四

(公元1589年)年进士,曾做过宝

坻知县。

袁黄

      为训导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谨慎的效验,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训》《训子文》,后被有识之士改为《了凡四训》,启迪世人。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鬓伟貌,飘飘若仙。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后来,在慈云寺遇见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神气清秀,看起来像仙人,我便恭敬的向他行礼,这位老人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如果参加考试,明年便可考中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

    孔先生推算我的命数,他说:“县里童声考试,得十四名,府考得七十一名,提学考得第九名。”果然第二年三处考试全都和孔先生推算完全相符。

了凡四训

[ 译文 ]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了凡四训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能看出来,青少年时期的了凡先生,遇到了一位大神,能预知他的未来,使其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的;而走运是迟早的,也都是有一定时间的,所以,看淡一切,不去追求了。

但一切真的会如大神所料么?到底是圣人还是凡人,咱们接着解读。

云谷禅师解惑

了凡四训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了凡四训

[ 译文 ]

        气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为贫贱短命。
你二十年来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数转动一分一毫,反而被数把你给拘住了。一个人会被数拘住,就是凡夫,这样看来,你不是凡夫,是什么呢?

       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实在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训。我们佛经里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 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因为说谎是佛家的大戒,那有佛菩萨还会乱说假话,欺骗人的呢?

[ 译文 ]

了凡四训

       孟子的话不错,但是你解释错了。你没看见六祖慧能大师说: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
       能向自己心里去求,那就不只是心内的道德仁义,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贵,也可以求到,所以叫做内外双得。换句话说,为了种福田而求仁求义,求福,求禄,是必有所得的。
       一个人命里若有功名富贵,就是不求,也会得到;若是命里没有功名富贵,就算是用尽了方法,也求不到的。

       所以一个人,若不能自己检讨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但得到得不到,还是听天由命,自己毫无把握。这就合了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两句话了。
要知道纵然得到,究竟还是命里本来就有的,并不是自己求的效验,所以可以求到的,才去求,求不到的,就不必去乱求。
       倘若你一定要求,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贵求不到,而且因为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那岂不是内外双失么?所以,乱求是毫无益处的。

自省 ● 反思

了凡四训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这段是云谷禅师借俗人之见,来劝了凡先生努力积德行善。

       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你的种种过失,那就应该把以前没考取科第,以及没有儿子的种种福薄得相,用心尽自己最大努力,洗刷干净,一定要多行善事,多积功德,多为别人着想,多包容、多和气些,常怀慈悲之心,少说话,少喝酒,多爱惜自己的精神。把以前犯的错,拔的干干净净,就如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从今天做个全新的人;以后一切譬如今天刚刚新生,这样,那你就算获得精神重生的身命了,你的命运也就可以完全不一样了。

[ 译文 ]

[ 译文 ]

自省 ● 反思

了凡四训

《易经》这部书,都是讲天道人道,处处警戒人要小心谨慎,勿做坏事,都是替君子打算的,告诉他要避开凶险的地方、凶险的事情,想着吉祥的地方去,如果命是天注定的,不能改变,又怎么能向着吉祥的方向去,又怎么避开凶险呢?所以《易经》第一章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说,做善事,积功德,可以享长久的福报,不但自己有福,多余下来的还可以传个子孙享有。

        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数;而义理的、道德的生命,那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尚书.太甲篇》里说:上天降给你的灾害,或者可以避开;而自己若是做了孽,就要受到报应,不能愉快心安地活在世间上了。《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自我反省,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合不合天道。能够这样,那就不会做不合天道的事,自然会有很大的福报。福是自己求的,祸也是自己求的,一切全在乎于自己。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中无子,虽然说是上天注定,但是还是可以改变。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渐渐放大,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要抢也抢不去,哪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孟子论立命

了凡四训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孟子讲立命的道理“生命的长与短,并没有什么区别”。

      立命:对于生命的长短,要看的没有两样,命中注定短,也不要糟蹋自己,随便造恶,而命中注定长寿,也不能认为自己长寿就胡来,这样才能把短命转为长寿,长寿也能更加健康长寿。

人生在世,只有生与死的关系最重要。

孟子论立命

了凡四训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修身以俟之”就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不要让自己造恶。而命运能不能改变,那是积德的事,求天的事。

“修”那么身上有一些些过失罪恶,就应该像治病一样,把过失罪恶要完全去掉。

“俟”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自然就会变好,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非份之想,也不可以让心里的念头乱起乱灭,都要完全把它斩掉断绝,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已经是达到先天不动念头的境界了。到了这种功夫,那就是世间受用的真正学问。

了凡四训

公元1569年 改号“了凡”

公元1581年 求子得子起名天启

公元1602年 六十九岁

命由我作
福自己求

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命运究竟如何能够改变,书中主要是通过袁了凡先生如何在云谷禅师的教导下,通过自己不断的行善而改变原孔先生为他算定的命,来告诫世人只有不断的行善才能彻底改变命运。

随着,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儿子,活到了74岁。

总结

  第二篇 改过之法

      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

     由《改过之法》篇,我们明白改过者,要发三心---耻心、畏心、勇心。告诫我们,过由心造,亦有心改,从心上彻法底源地改过。

欲知具体方法,请继续关注后续发文

了凡四训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