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毕设

个人作品作品集2020-05-13
1356

壹   寻根溯源:什么是武鸣三月三
一、一次特别的拜访—武鸣罗波骆越文化调查 
贰   旧日回顾:往日的繁盛
叁   热点调查:疫情下的歌圩
一、疫情之下,赛博世界里的武鸣三月三
肆   人物访谈: 歌圩中的守望者们  
一、铭记一生的责任
二、一群人的热爱
三、壮文化传承乃师之责
四、山歌,在红色记忆中传承
五、一个山歌爱好者的自白

Contents

目录

主编:  苏昭宇
副主编:陈泓宇            马雨澄
审稿:  陈泓宇
美编:  马雨澄
        苏昭宇
2020年5月版

—————————————————————————————————

-1-

03

07

09

13

14

19

20

23

27

30

32

寻根溯源

什么是武鸣三月三

伍   新闻评论:探讨歌圩文化
一、繁荣,如何做到不虚假?
二、传承,在行动
三、歌圩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我们该如何审视“云歌圩”?
陆   采访札记:我们在路上
一、山歌,贯穿一生的陪伴
二、沉默的龙母
三、这个时代,我们仍在寻找英雄
柒   图片集:镜头下的歌圩
捌   鸣谢

CONTENTS

目录

-3-

Contents

武鸣,意为"以武而鸣于天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是首府南宁市的市辖区,史有"首善之县"美誉。武鸣区古称"武缘县",1912年更名为武鸣县,2015年撤县设区,设立南宁市武鸣区。武鸣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壮语以武鸣方言为标准音,被誉为"中国壮乡"。如果说广西是歌海,那么武鸣就是歌海的中心。如今每年在武鸣举办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已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内容提要

-2-

图为武鸣三月三活动现场,图源于武鸣云

34

35

37

39

42

43

44

46

48

49

68

歌圩习俗源远流长,其汉文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南朝梁代有诗记载:“乡期和成风。”唐代诗人张籍有“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的诗句。“三月三”歌圩是武鸣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与壮族三月初三扫墓相合),因在农历三月间,群众以唱山歌为其主要活动内容而得名。壮族是以能敬善唱著称的民族,人人爱山歌、唱山歌,常“以歌代言”。 宋人周去非所撰写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同乃有绝佳者”,对壮族歌者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壮族“男女盛装..聚会作歌”。 明清之际,也曾有不少诗人、文章赞道歌圩盛况。清代思恩府知府李彦章在马头镇的小陆立过禁歌碑,然而,山歌的传承还是势不可挡,歌节和歌圩还是禁而不止,一代代壮族人口耳相传,将古老的山歌唱到了今天。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歌成为政治宣传的形式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加以批判和封杀,歌圩场受到严重破坏,民间山歌队被遣散,民间的山歌本、手抄本被烧毁,然而许多地方群众仍自发举行,禁而不止。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歌圩采取“提倡、支持、引导、发展”的举措,改变了之前歌圩只盛行于乡村民间的状况,从此,歌圩逐渐开始复兴。

源于骆越 始于龙母

武鸣三月三歌圩缘从何起,历代文献记载和民间说法不一,但流传最广的是有关龙母“娅仆”的传说。在武鸣的民间传说中骆越祖神“娅仆”有一个重要的圣迹,说她曾豢养过一条叫“特掘”的秃尾蛇,这条蛇后来变成珠江的守护神秃尾龙神。所以民间把没成为神之前的“娅仆”叫做“乜特掘”,壮语意为秃尾龙的母亲,汉语意译为龙母。传说“娅仆”在三月初三逝世,后来秃尾龙把她葬到了大明山上,每年三月初三,秃尾龙都要回到大明山为“娅仆”扫墓,所以骆越后裔都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为“娅仆”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并结合祭扫各家的祖坟,这就是武鸣三月三歌圩的来历。武鸣 三月三歌圩的真正名称是骆越祖神祭祀节。所以武鸣人

-1-

-4-

千年山歌 百世流芳

1980年10月,武鸣举行国庆山歌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主办的第一次壮族歌圩。
1981年中秋节,武鸣县文化局在罗波圩组织举行“中秋节山歌会”。
1982年起,每年中秋节在县城举行灵水之秋文艺晚会,都有山歌自由对唱,热闹非凡。
1985年起,武鸣县人民政府定农历三月初三为壮族歌节。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县城举办武鸣壮族“三月三”歌节活动。
2003年开始,武鸣为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打造壮族文化品牌,并且促进经贸与合作,将“歌节”复名为“歌圩”。
2005年起,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改名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武鸣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例如唱山歌、赶歌圩、讲民间故事、唱壮戏、跳师公舞、八音演奏、抛绣球、抢花炮等活动。每到歌圩之日,壮家人就以富有本地特色的佳肴摆满宴席,敞开大门迎接客人。酒足饭饱之后,主人、客人就在草地上、山坡旁、小河边倾情对唱,悠扬的山歌在青山绿水间索绕。武鸣人民所唱的山歌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包括生活歌、历史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童谣等。在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每年以“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推进经济发展”为主题,年年办年年新,不仅有万人赶歌圩、千人竹竿阵、山歌擂台赛、民族体育竞技等传统活动,还有民间传统斗狗、斗鸡、斗鸟比赛,以及大型劳务输出招聘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每年引来区内外群众10万余人。

祭祖一般是在农历三月初三而不是清明节。武鸣三月三歌圩源于祭祀活动,但随社会发展逐渐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并且多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群体性的歌圩活动。

-5-

武鸣卫星图,图源于百度地图截图

图为2018年的三月三活动图,图源于公众号“壮乡昂昂”

2020年3月25日,我们来到武鸣罗波镇。
每年农历三月初二,罗波镇都会举行以祭祀龙母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民俗活动。罗波庙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香客不断,逢年过节更是香火鼎盛。每年的三月三至十三,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龙母和抢花炮、唱大戏、对山歌等活动。多年来,民间群众自发加大对龙母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每年在壮族“三月三”期间组织举办壮族罗波庙会,在初二当天举行骆越祖母王祭祀大典等活动。2014年,壮族罗波庙会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次特别的拜访
——武鸣罗波骆越文化调查

文 / 马雨澄

编者按:多年来,武鸣罗波都是武鸣三月三活动的重要举办场所,武鸣罗波庙会也蕴含着原生态龙母文化的起源。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武鸣罗波三月三歌圩兴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们来到了武鸣区罗波镇采访调查。

2010年,武鸣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牌匾,这对武鸣是莫大的荣耀,更是莫大的鞭策。2011年,在打造“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武鸣首次提出并打造“骆越文化旅游节”品牌。
文化来搭台,经济来唱戏。经过多年精心打造,武鸣“三月三”歌圩已成为武鸣壮民族文化品牌,每年参加歌圩的民众超过了10万人。
“三月三”歌圩不仅弘扬了壮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对发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壮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文化体育事业、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推动了武鸣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

-6-

-7-

左图为2019年的罗波祭祀大典活动

右图为2020年的罗波,苏昭宇拍摄

图为2019年三月三活动学生参与竹竿舞活动,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2017年三月三活动开幕式,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虽然,今年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当天的罗波镇与往年相比显得格外冷清,但是我们在罗波潭的龙母雕像附近依然发现了用于祭祀的粽子、饼干以及一两个自发前来祭拜的当地居民。我们走访调查了罗波潭附近的商户,一位姓林的女士告诉我们,当地居民都很配合政府的管控措施,因此不会有大规模的民俗活动。在三月三这天,我们也并未看到大规模人群前去祭祀。
当天,我们采访到了罗波镇的商户林女士,她向我们描述了2019年的三月三盛况,三月三不仅有对山歌和祭祀大典活动,还有巡游、千家宴,土特产展销,五色糯米饭争霸赛等活动。她说                                                                  

由于疫情影响,往年举办的活动在今年无法向游客们展示,本篇文章以整理媒体所发布新闻的形式来回顾2019年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从而展示武鸣三月三兴盛的现状。

-8-

-9-

内容提要

                 “这两年罗波三月三的内容更加丰富了,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来武鸣罗波过三月三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相对于武鸣城区活动,林女士觉得罗波的活动也更加原汁原味,更加接地气。
通过林女士的采访和我们的走访,我们了解到武鸣罗波的三月三文化都是由政府组织,并且由当地群众操办,每个屯队都是自己出祭品,并且组织庙会的节目,正如林女士所说的   
       
林女士还热心的给我们展示并提供了一些去年活动的图片和视频,                                                                                                                                                                             
在我们准备离开时,林女士的母亲还特地跟我们补充道,通过这几年罗波的活动,很多人都来到了罗波,这不仅利于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武鸣罗波,当地人就是‘三月三’的主人”。

                    “在三月三当天,会有上万游客来到罗波。在祭祀仪式后,巡游活动就开始登场。去年就有由我们罗波各村村民组成的金猪送福方队、祖母王仪仗队、部落农夫队、两江唢呐队、采茶队等巡游队伍,只要当天来到罗波,都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文化气息,可惜今年看不到了。但是我相信2021年的三月三也同样值得期待”。

旧日回顾

往日的繁盛

图为2020年龙母雕像下的祭祀品,陈泓宇拍摄

图为2020年罗波镇上的戏台,苏昭宇拍摄

图为2019年罗波三月三现场,罗波林女士拍摄

图为2019年罗波祭祀大典,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10-

农历三月三在壮族人的心中地位不亚于春节,壮族人民总会隆重庆祝三月三的到来。在武鸣,每一年的“三月三歌圩”开幕式都是无比盛大的。
2019年武鸣三月三开幕式重点突出了“古韵骆越风主题”,文艺节目着重展示了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突出了壮族歌圩的民族性、本土性的特点。在三月三这天,现场的山歌文化、壮族铜鼓文化节目向观众们充分展示了壮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此外,活动还结合了“祖国70华诞”,表达了壮族儿女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每年,《壮乡欢歌》文艺演出都是武鸣三月三每年备受关注的活动。文艺演出以《壮歌篇·信念托梦》、《壮志篇·踏歌筑梦》、《壮丽篇·朝夕奔梦》、《壮美篇·中华圆梦》四个篇章串联而成。演员们身着民族服饰在舞台上把武鸣壮族儿女勤劳勇敢、朴实的生产生活情景演绎得淋漓尽致。山歌嘹亮悠扬、舞蹈饱含深情、情景音画美轮美奂,反映了武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壮乡大地砥砺奋进,进入新时代的生动历程。
舞蹈《骆越浩歌》以艺术化的舞蹈语汇追溯历史,充分展现了壮民族勤劳勇敢、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迎客歌》、《三月情思》、《尼呀哩》、《武鸣踏歌行》、《三月木棉红》等新创民歌,唱出了壮乡的家乡美,唱出了壮乡生活的甜。歌舞《一路阳光》生动展现武鸣人民在新时代灿烂的阳光中扬起新时代的风帆,站在新时代的前沿开拓进取,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舞蹈《背着铜鼓追太阳》表达壮乡儿女奋勇向前的壮志与信心,激励城区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新时代武鸣发展的新篇章。表演《改革开放就是好》、歌舞《踏歌奔梦》等节目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表达着武鸣壮乡儿女奋进新时代的豪情壮志。古筝组合奏《祖山四季》,通过古筝演奏表达故乡情韵,用琴声诠释大明山祖山春岚、夏瀑、秋云、冬雪四季之美。

好听、好看

如果说开幕式和《壮乡欢歌》文艺演出表达了对壮族文化和美好生活的赞美,那么“壮乡歌海”活动则是老百姓们一展歌喉的舞台。此次活动设主歌台1个,并以地域文化特征设置骆越、骆垌、伊岭、思恩、皇后、壮汉民族团结等6个分歌台。每个歌台的山歌手都分别来自城区13个镇,歌手们以自由的形式进行着山歌表演、对唱,同时,也有攻擂等活动进行,即由一名资深山歌手坐擂台,现场接受其他山歌手的挑战。在活动现场,许多前来赶歌圩的游客和武鸣周边市县的山歌爱好者也慕名而来,与武鸣本土山歌手互动对歌,自由展现歌艺。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山歌爱好者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咏志,优秀的武鸣壮文化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歌圩中、在美妙动听的歌声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资深山歌手在激情对唱的同时,青少年山歌手也在展示自己的歌喉。在离“壮乡歌海”舞台不远处,青少年山歌比赛也在如火如荼进行,来自各镇及城区实验学校、民族中学等单位的青少年山歌选手参加了角逐,共同为市民和游客演绎壮族山歌的别样风情。该比赛采取现场编歌或现场问答山歌的形式进行,评委也根据参赛选手现场表现,评选出12个人参加山歌对唱比赛。根据比赛规则,在对唱过程中,参赛的选手要和对方形成一问一答,内容相扣,有来有回。
三月三活动中,文艺节目将民族文化以艺术形式进行展现,观众们通过观看节目领会了壮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要想更加直观感受壮族文化,亲自参与到“非遗”项目展示中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月三期间,武鸣最盛大的文化活动非“罗波镇骆越祖母王祭祀大典”莫属,祭祀大典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骆越祖母王神像巡游、公祭骆越祖母王仪式等主要祭祀活动。

-11-

好吃、好玩

图为三月三宣传海报,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三月三宣传海报,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三月三表演,图源于武鸣电视台

热点调查

疫情下的歌圩

-13-

-12-

骆越部落幡旗巡游方队等民俗巡游节目,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既热闹又传统的“民俗大餐”。“非遗”项目展示不仅好看还好吃。在武鸣区江滨南路绣球广场路段,一条巨大的稻草“龙”展示在路边,引来路人围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便在这里举行。本次展演活动以“吃的是美食、品的是文化”为主题,将非遗项目造型展示、优秀非遗项目展演、非遗美食品尝、非遗项目展销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大赛五大内容。
传统体育项目也一直是武鸣三月三活动的重头戏,抛绣球、抢花炮、斗鸡、斗鸟等比赛让观众看得直呼过瘾,打陀螺、顶竹杠、滚铁环、掰手腕、三人板鞋等民族竞技项目,也供市民参与体验,在玩中乐,在乐中玩,玩出了趣味“三月三”。
经贸一直是歌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歌圩旁边总会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经过多年的发展,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也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2011年,武鸣县正式把活动名称从“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扩展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武鸣凭借大力打造的文化品牌,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城区生态农业、工业产业、文化教育、商贸旅游、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特色和投资潜力日益凸显。2018年,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招商引资收获丰厚,武鸣区与广西中天恒业投资有限公司南宁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等10个项目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3453686.24元。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的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未能如约与市民、游客见面,我们也无法亲身去体验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只能以回顾往年新闻的形式,在文字中体会,在脑海中重现,一窥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的盛况。

内容提要

虽然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武鸣三月三歌圩不能举行大规模线下活动,但武鸣区充分使用互联网、新媒体、云技术等手段,采取网络直播、随手拍视频、话题讨论、弹幕互动等形式,通过搭建线上歌台进行网上对歌,全力打造不一样的“三月三”,同样吸引了广大的山歌爱好者来赶“云歌圩”,热闹纷呈。

图为2020年武鸣“云上歌海”三月三直播活动,图源于武鸣云

图为2019年三月三现场图。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二零二零年的武鸣三月三歌圩,可以说颇为摩登和“赛博”。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武鸣三月三歌圩不能举行大规模线下歌圩活动,但武鸣区积极响应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相关活动以线上活动为主的号召,开展2020年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云上歌海活动,充分使用互联网、新媒体、云技术等手段,采取网络直播、随手拍视频、话题讨论、弹幕互动等形式,通过搭建线上歌台进行网上对歌,全力打造不一样的“三月三”,同样吸引了广大的山歌爱好者来赶“云歌圩”,热闹纷呈。3月26日当天,武鸣区还通过“南宁云”客户端、“武鸣云”客户端等多平台进行直播,直播观看浏览量超过二十三万次。

疫情之下,赛博世界里的武鸣三月三

本次线上三月三歌圩直播活动下设一个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其中,主会场设置在武鸣区市民学校。分会场则设在各个镇,按照山歌地域曲调来划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域山歌曲调,武鸣区马头、罗波、两江等十三个镇的山歌歌手使用原生态唱法,在无伴奏情况下按照不同音律即答即唱,隔空对唱,曲调内容丰富,情感表达多样。 
农历三月三当天上午十时,在主会场,身着壮民族服饰的山歌手正在进行紧张的准备。在主持人宣布开场后,分别上台演唱歌曲。其中,广西第五代山歌歌王潘龙海在现场演唱了一首独具壮族春耕气息的《壮乡三月天》,武鸣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蓝益翠带来了一首展现壮乡人民相亲相爱的歌曲《贝侬贝侬》。在武鸣非遗传承基地分会场,虽然没有观众,但歌手个个精神饱满、激情满怀,热情丝毫不逊往年。
他们或独唱,或两人一组对唱,用歌声抒发着对武鸣三月三歌圩文化的深厚情感。壮乡原创歌手梁兆江演唱的《武鸣人民创新村》,唱出武鸣新农村的日新月异的新变化。面对采访,他说道:                                                                                      武鸣区星聚艺术团团长韦仕吉、歌手周美善也参加了这一分会场的演出活动,他们说:                                                                                                                                         
  

-14-

-15-

文 / 陈泓宇

互不见面,隔空对唱

除此之外,其他几个分会场的直播表现也令人满意:锣圩镇、灵马镇歌手唱的西部山歌曲调旋律高昂、唱腔嘹亮;南部山歌以甘圩镇山歌为主,旋律平和,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享受;仙湖镇、府城镇的北部山歌特色鲜明,其中府城调山歌豪放、寓意浅白,深受群众喜爱;中部山歌源于城厢、太平、双桥、宁武等镇,旋律流畅、委婉、高亢。江滨路分会场,山歌手曾祥彬夫妇、韦秋岑唱起歌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富有正能量的“抗疫”主题山歌。对于这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对歌交流的传播方式,歌手们觉得很新颖,也非常的认可。

                                                                                           “我们这些爱好唱山歌的人,听说今年有网络直播活动,都感觉很高兴,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以这种方式与山歌爱好者在线上互动,感觉相当不错。”

                                               “今年的三月三跟往年的不一样,因为今年有疫情的影响,我们就不能搭台唱歌了,为了增加我们歌圩的气氛,我们在网络也可以对歌,给大家带来欢乐。”“今天三月三歌圩我们各个都很快乐,今年三月三和往年不一样,往年我们可以在江滨公园面对面唱山歌,今年遇到疫情,不能一起对唱,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歌,朋友们、姐妹们一打开手机就可以听到我们唱山歌,大家都觉得很快乐。”

上图为2020年三月三现场图,图源于武鸣云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切尽在山歌中。今年,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我城区积极响应八桂嘉年华相关号召,以线上活动的方式,结合实际开展了2020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云上歌海活动。全力打造不一样的三月三,让大家在线赶歌圩,赴一场独特、浪漫的云上之约,体验了不一样的壮乡山歌魅力,营造了奋进、温暖、热烈的节日氛围。”

  
传统节日,武鸣区还为客商送上了五色糯米
饭。来自四川成都的收购商夏时科说,他今
年是头一回赶上“三月三”,政府指定免费
入住的酒店给每位客人送上了一份五色糯米
饭,并附有写着不同祝福语的小卡片,让人
倍感温暖。
                    同样来自
四川成都的收购商何立文说:

                          “我收到了礼物很开心。我喜欢武鸣,喜欢武鸣的人民。五色糯米饭代表着祝福和丰收,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好客,让我们感到家的温暖。”

         “武鸣人民很热情,我祝福武鸣人民万事如意,大家都发大财!”

                                “壮族五色糯米饭是广西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此次采用直播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五色糯米饭的制作工序,主要希望大家在家可以动手参与壮民族传统美食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壮民族人民的智慧,也能品尝到壮民族美食的味道。”

美女主播,在线做饭

每年三月三,武鸣人民除了爱唱山歌、赶歌圩之外,一定会制作五色糯米饭来招待客人。五色糯米饭有白、黑、红、紫、黄五种颜色,色泽鲜艳、香气四溢,是壮族人民过节必备传统美食。往年武鸣“壮族三月三”期间,主办方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赠送给八方宾客品尝。今年,武鸣区邀请了美女主播在线直播,教网友制作五色糯米饭,让人们在家也能品尝到传统壮族美食的味道。
    

-16-

-17-

3月26日上午,在武鸣区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基地,美女主播邀请该基地负责人潘红华向网友介绍五色糯米饭的整个制作工序。据介绍,五色糯米饭主要采用天然植物萃取色素,将糯米分别浸泡到紫、黄、红、黑4种不同植物汁液的水里,充分染色后与原色糯米一起蒸熟而成。其中,黄色汁液来自黄栀子,黑色汁液来自枫叶,红色和紫色来自红蓝草。

对于这次线上歌圩活动,武鸣区委宣传部部长庞前辉同志评价道: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理解下的文化传播习惯于将文化视为传播客体,将网络视为传播的通道与媒介,从各种案例中我们都能够发现赛博空间与民俗文化传播之间的适配性,远一点的有春节微信红包、网络民俗纪念馆,近一点的则是本文的叙述对象——疫情之下的赛博三月三。
笔者以为,既然是线上歌圩,并且网络世界中的个体已经从“实体人”变成了“赛博人”,那么不妨改变一下调查方式,用赛博手段探寻赛博歌圩。在此,笔者以新浪微博这一平台为中心,选择了武鸣三月三歌圩期间由当地居民所发布的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希望以此窥探最平凡、最朴实的民间舆论场之样貌。
搜索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在微博上发布三月三相关内容的用户,都对这一活动的举办方式持满意态度,虽然往年热闹的歌圩场景不再,但与家人共度佳节时其乐融融的氛围还是让一些用户暖心。有一位微博用户就这样写道:

网络调查:以赛博手段探寻赛博歌圩

                                     “往年的农历三月三,武鸣城厢一带热闹非凡,六十米大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五色糯米饭吸引着游人的眼球,撞击着人们的味蕾,叫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扫扫微信,或者赶紧掏腰包,买上一块一饱口福。吃饱喝足之后,又挤进人群观赏千人竹竿舞,千人广场舞,千人太极拳。武鸣壮乡的农历三月三活动丰富多彩,叫人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可惜今年疫情当前,一切聚会一切活动因疫情原因被叫停,一家老小自己过吧。”

图为制作五色糯米饭的原材料,以及主播在演示制作糯米饭,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何立文领取糯米饭,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武鸣区文化馆馆长余雁鸣介绍道,

为了能够让外地客商体验壮族三月三的

人物访谈

歌圩中的守望者们

-18-

-19-

基于新媒体技术而打造的“不一样的云端三月三”固然让人感到新奇且颇具科技感,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一些传统的户外项目——例如千人竹竿舞、抢花炮、抛绣球、斗鸡斗鸟等活动都无法直接搬到云端上进行展示,这未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山歌固然是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的精髓,但是对于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来说,惊险刺激、感官冲击力强的户外项目或许更有看点。
武鸣区文化广电体育与旅游局行秘股的卢建丽同志告诉我们,以上各类户外项目或许会推迟到5月17号进行,至于具体的后续进展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此外,我们也会带着期盼的目光,等待着明年全新的武鸣三月三歌圩。

尾声:未来可期

   
当然,疫情期间的被迫宅家、盛大活动的取消也让一些年轻用户感到失望,在他们看来,实体歌圩作为一个社交场所,其取消所造成的后果是线上歌圩所无法弥补的。比如,有一位微博用户就这样写道:              该微博配了六张图片,前五张都是博主本人近五年来穿着民族服饰参加三月三歌圩时的美照,第六章图上却是一片漆黑,只有一行大字:2020在家待着。从这位用户极具代表性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该意见群体对线上歌圩的态度。

内容提要

为了更加了解三月三歌圩,我们找到了武鸣歌圩非遗项目传承人黄天恒、武鸣当地有名的星聚艺术团、常年参与三月三歌圩活动排练的苏红艳老师,以及对山歌拥有着浓厚兴趣的山歌爱好者们。从他们口中,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三月三歌圩文化,也看到了他们对于三月三歌圩的守望。

   “蒸一屉五色糯米饭,煮上鸡鸭鱼肉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这样过节也不错的!”

“2020年充满了遗憾。”

图为歌王韦义贤和覃海荣在对唱山歌,马雨澄拍摄

图为云上歌海活动中参演歌手,图源于武鸣云

在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新时代能够保持旺盛的活力,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在这些人中,黄天恒老先生是最不能被忽视的一位,他把传承、发扬优秀壮民族文化当做一生的责任。我们将他作为第一个采访对象,聆听他和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的故事。
                  黄天恒向我们介绍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时谈到其起源和发展,作为武鸣壮族文化研究的权威人士,他在向我们介绍时语气严肃,提出的假设直白易懂: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祭祀节日,根据民间传说,祭祀的对象有龙母、女娲、王母娘

编者按: 黄天恒,中国华人音乐协会理事、广西音乐协会会员、广西合唱协会理事,曾任武鸣区文化馆馆长。黄天恒有着丰富的文化工作经验,他将传承和保护壮族文化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培养了大批壮乡艺术人才。对武鸣人来说,黄天恒无疑是壮文化的活辞典。

铭记一生的责任

暖心暖意,暖情暖爱

娘和壮族先人韦特桂等。每年三月三假期在武鸣罗波镇会举行龙母祭祀大典。他认为,三月三是因王母娘娘下凡而产生的,三月十五又是女娲娘娘的忌日。
                      黄天恒用生动的例子反映了这一观点:
                                   

文 / 苏昭宇

热情好客是壮族人民的特点,特别是三月三这一天。“暖心,暖意,暖情,暖爱”这是黄天恒总结的四个关于举办三月三歌圩所围绕的关键点。
黄天恒出生在解放后,小时候经常听老人用山歌宣传党的政策,再加上村里组建的艺术团经常有壮语快板、壮语山歌剧的排练,所以他从小受到了壮文化艺术的熏陶。在大学学习音乐时,黄天恒的老师对他说,土就要土到底,洋就要洋到家。这句话给了他非常深的影响。毕业参加工作后,黄天恒有了大量与民间歌手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之后,他结合所学的知识,体会到自己民族的音乐很不一般。
      2014年,在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开幕仪式的舞台上,来自庆乐小学的学生罗樱华以一首壮语歌曲《杯杯酒都甜》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而黄天恒正是这首歌曲的作者。
谈到壮族文化传承的时候,从黄天恒的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份工作的艰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消亡是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难题,作为壮族文化的传承人,黄天恒也在为壮族文化的延续而努力着。他认为语言的消失是文化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黄天恒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有些无奈。

热爱,更加热爱

-20-

-21-

“其实每个民族都有三月三。”

            “假如桂林可以申报的是三月三‘龙舟’,或者是三月三‘绣球’,而我们就是三月三‘歌圩’,每个地方的特色不一样。”

              
               “三天一个圩,一共五个圩,时间上正好对应”,“随着社会发展,每个活动都和政治、经济有关联。一旦有关联之后,这个节日就不再是单一性的了。”

                        “有脑子想发财的人刚开始煮一锅粥来卖,别人看到之后,也想着把地里的甘蔗担出来卖,这不就和经济有关系了吗?所以说,文化搭台,经济就跟着上来了。再往后,唱歌跳舞的来了,拉二胡的来了,唱戏的也来了,各种曲艺形式汇集在一处,就形成了一个歌圩。”,“归根结底说起来,我们广西的三月三歌圩,实际上就是一个民俗的、民间的、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文化大交融活动,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唱几首歌、跳几支舞,就完事了,而是有着很深刻的内涵。”

         “三月三的形成的主要骨干肯定围绕着暖心,即暖人心;暖意,比如你客人到我家来,我给招待得好好的,你客人难道不合意吗;暖情,老朋友的情和新朋友的情,喝酒也是情,它能够加强感情交流;还有就是暖爱。”“从90年代,我们就开始弄第一届三月三的活动,我觉得现在广西三月三能够放假,武鸣功不可没。我们坚持了将近40年的时间,三月三的活动一直没有停过。”

   “山歌不仅有押韵还和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再加上我个人对山歌的情感,我就越来越爱唱山歌,也因为这份喜爱,我也要把山歌慢慢传承下去。”

“现在小孩子都不讲壮话了。”

图为黄天恒在教学生唱山歌,图源于影像南宁

图为黄天恒在武鸣太平镇庆乐小学教学,图源于影像南宁

  
虽然黄天恒已经退休,但是他仍然在为传承壮族文化而努力,2011年退休后他申请并成为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的音乐教师,组建了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2012年9月,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参加2012年南宁国际民歌节武鸣歌台演出,艺术团的38位小朋友演唱了壮语版《友谊地久天长》,并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叹。
   
                 
 黄天恒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从书架上拿出两本音乐课本,翻开给我们展示,                                                        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得到了一些改善,但黄天恒还是语气中充满着遗憾:
黄天恒对年轻人们寄有很大的希望:
       
   

                                  “当代年轻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所以要年轻人赶紧传承、赶紧行动起来。”“要去认认真真地了解我们壮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的魅力,紧紧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总有一天我们这些老人会纷纷都不在了,而这个时候就要由年轻人担负起传承壮民族文化的重任,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的使命。”

-22-

-23-

     
武鸣作为歌海的中心,城区里有很多地方是山歌爱好者们的聚集地。在武鸣的江滨体育公园,我们找到了武鸣区最大的一个民间艺术团体----星聚艺术团,他们优美的曲调和新颖的演唱方式深受武鸣人民的喜爱,该艺术团在武鸣区当地甚至是南宁市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采访中,星聚艺术团团长韦仕吉告诉我们,武鸣星聚艺术团于2014年2月成立,艺术团成员由各行各业具有一定文艺基础的退休群众自发组成,他们有过《欢迎你到壮乡来》 和《武鸣的风景好》优秀山歌作品和《婚姻介绍所》等壮语小品。团内的成员韦义贤和覃海荣曾多次获得武鸣三月三歌圩的“歌王”荣誉。
       

一群人的热爱

我们是壮族的,我们要用壮语来演绎

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文 / 马雨澄

编者按:由于本作品致力于呈现武鸣三月三歌圩兴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经过资料查阅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为了对武鸣三月三歌圩的民间参与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几位在本地民间艺术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进行访谈。 

“有节日的话,人们会觉得那天是过节,心里还有一个念想,假如连节日都没有,那就没有想法了。”

               “之前我还一直很困扰为什么我们的小孩子不热爱民族音乐,现在我才明白不是小孩子不热爱,而是我们没有去教小孩子。”

           “书本设计的很好,但是我问到的情况却是老师之前不教这些内容 ,小朋友也不懂这些内容。”

   “我觉得已经晚了很多了。”

“有快乐才有健康。”

         “我们这帮老人退休了,每天都出来唱歌,为了快乐的心情。”

          “我们去好多个地方下乡演出,都能得到政府部门和现场观众的好评。”韦仕吉还说:“我们是壮族的,我们要用壮语来演绎。”

团长韦仕吉告诉我们艺术团成立时最初的目的,            星聚艺术团最初成立时只是单纯的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但现在做的都是有特色的内容,内容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当地民众的口味,节目的所有内容都是自编自演,节目的编排灵感都源于生活,节目内容就地取材,和生活息息相关。艺术团的二十多名成员,每个人都能够克服困难,上午十点准时到武鸣江滨体育公园进行排练。说到演出,韦仕吉很自豪地说:

图为江滨体育公园的展示牌,马雨澄拍摄

图为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以及学生跟着黄天恒唱山歌,图源于影像南宁

                                          “我们现在的节目内容就是宣传扫黑除恶、精准扶贫。政府传达给我们艺术团什么任务,我们每个人就有责任去宣传和演出。平时下乡进行各种演出,我们都是不计酬劳的。比如说现在政府给我们一个宣传内容,我们就要以这个内容来编排节目。我们要根据当地要求的内容和当地的口味,再把它编成节目去表演。”

                                                                                               通过网络,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虽不在武鸣,但依然可以向微信群里的长辈学习山歌。
韦义贤向我们介绍,每个月的29号武鸣都有歌圩活动,他们会尽量让各个艺术团把一些山歌唱法加入到现代的歌曲里面去,然后借这个机会给年轻人听。有这个机会后,年轻人就懂得了山歌的韵味,就会跟着长辈一起唱。如果年轻人有不懂唱、不懂听的情况,他们就会慢慢用演示和培训,并告诉年轻人这些山歌的韵味如何,并且尽量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山歌的理解,从而鼓舞其他年轻人一起唱山歌,将三月三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24-

-25-

对于“歌王”覃海荣来说,参加这个艺术团不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更是为了将歌圩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近几年来,为了让武鸣山歌发展得更好,并且让年轻人们懂得唱山歌,她和其他的艺术团成员们一道,组织了一个山歌队,把山歌带到学校里,为此,星聚艺术团在实验学校、三中、大同小学都举办过“山歌进校园”活动,该活动成效颇丰,全校师生成百上千人齐唱山歌的壮观场面也是常事。
      
艺术团的另一位歌王韦义贤说:
除了山歌进校园的活动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也是艺术团成员们关注的对象。针对年轻人外出打工只有在节日才回来的情况,他们还通过微信群宣传,比如说有一个学习群原来只有大妈和大叔,现在已经有年轻人加入进去了,然后就一起学着唱。韦义贤向我们介绍说: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为了把山歌传承下去,我们还让乡下的学生来参加我们的山歌比赛。如果学生有不懂的,我们就派老师去学校进行培训。”

                              “在山歌的传承方面,我们也用了很大的力气做宣传。首先,我们为了培养壮族山歌民族特色,除了城区党委政府重视以外,武鸣区的教育局也相当重视。因为山歌的传承要发展下去,所以邀请我们几个进到校园里面去,对学生进行教学。在三月三歌圩壮乡歌海这一个活动中,我们每一年都要举行青少年的山歌比赛,比如说今年的青少年山歌比赛活动,自治区里面又投入了一笔钱,加大这个力度,做好传承这方面的工作。”

“群里

到现在已经有几百个人了,里面现在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照着我们的民俗歌曲来唱着山歌。春节回来的时候大家都一起围着唱,气氛非常融洽,唱的很开心。”    

图为歌王韦义贤和覃海荣在对唱山歌,马雨澄拍摄

图为星聚艺术团在接受采访后的合照,陈泓宇拍摄

团长韦仕吉对于如今艺术团的宣传活动谈到:

-26-

-27-

覃海荣补充说:
   
谈到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时,歌王韦义贤表示:
               说完,他和另一位歌王覃海荣一道,通过现场演唱的方式,将一首壮话山歌赠予我们:

骆越的文化   全天下留名
Gij vwnzva Loz Yez
daengx lajmbwn louz mingz
祝福年轻人   努力学山歌
Hohfuk Bouxcoz
roengzrengz hag fwen

尾声

苏红艳老师告诉我们,武鸣高中从2003年起就开始参与到三月三歌圩活动中,最开始的时候学校只是当做一个政治性任务来做,如今三月三活动已成为武鸣高中的一个文化品牌,在三月三歌圩中,千人竹竿舞的表演非武高莫属。每年武鸣高中的学生都是千人竹竿舞活动的主要角色,武高人的精神对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而言都是有所耳闻的。
作为千人竹竿舞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苏红艳向我们介绍道,千人竹竿舞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很热闹,沿着街道摆下来有两三百米长。这个比赛有超过二十支队伍的人参加,因此整个演出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而武鸣高中在每年的春季学期开学之后就会开始排练千人竹竿舞这个活动,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之后,三月三就开始正式演出。而武鸣高中没有参加演出的学生也会到现场去亲身体验和观摩。
苏红艳老师说:
 为此,苏红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安排适当的课程来教学生认识山歌、学唱山歌,用音乐传播壮族文化。在学校的壮语合唱队的排练中,也尽量用我们本民族的元素加上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去排练。

壮文化传承乃师之责

学校的品牌,学生的最爱

把种子埋在学生心里

文 / 马雨澄

编者按:我们选择的下一位采访对象是武鸣高中的音乐老师——苏红艳。苏红艳不同于黄天恒,她虽然没有“感动中国艺术人物”那么响亮的名号,但是她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武鸣高中参加三月三歌圩的节目策划与编排工作。

                 “我们下乡的目的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比如说扶贫、扫黑除恶以及歌颂当地的特产丰收等情况,所以当地的村委和观众都对我们的演出活动感到很满意。”,“此外,我们自治区也成立了山歌协会,自山歌协会成立后,我们每个月29号都会在江滨体育公园举办唱山歌活动,现场会有很多人来参加。其实三月三歌圩也是一个山歌比赛,我们可以在比赛中互相沟通、学习,从而更好地传承三月三歌圩文化。”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传承三月三文化的重任落在你们的肩上。”

                  “我们一直努力地把民族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想要让本民族文化能够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之中绽放它的光彩。”

图为苏红艳老师在武鸣高中接受采访
马雨澄拍摄

苏红艳老师谈到现在的三月三歌圩说道,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学生是潘龙海,自2008年从武鸣高中毕业之后,因为对壮文化兴趣浓厚,潘龙海师承名师黄天恒,并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艺传学院音乐系。在2010年,潘龙海还在武鸣“三月三”歌圩举办的首届中国壮乡歌王大赛获得“歌王”称号。2011年在“大地飞歌”民歌大赛中获得冠军。毕业后,潘龙海决定回到武鸣和黄天恒老师一起坚守壮文化阵地,通过给青少年开展山歌兴趣班,将壮文化传承给年轻的一代。
苏红艳老师说:
回忆起历年来三月三歌圩的演出活动,苏红艳老师说,2014年让她记忆尤为深刻。那一年演出时,学生们还在集体敲着大鼓,天突然变黑,然后就下起了大雨,敲鼓的学生只好就近找地方躲雨,有的学生还躲到了鼓下面。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雨中凌乱,但是不知道是哪位学生先唱起了歌头,我们所有人开始齐唱武高校歌。

用真心保护,用行动传承

              说到这儿苏红艳老师嘴角露出了笑容。学生参加完歌圩活动后也都觉得印象十分深刻,纷纷把相关的消息发到qq空间和朋友圈,点赞转评一时爆满,很多老校友也纷纷点赞。
武鸣高中精神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百年文化底蕴慢慢积累的结果。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千人竹竿舞演出项目非武高人莫属了,因为武高人的精神一直都让武鸣人放心,凡事交给武高人,大家都放心。
    
 
   
   

“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28-

-29-

                 “从武鸣高中毕业出去的学生,有些也在大学里继续跳竹竿舞,还会回学校借服装来演出,经常有学生在微信里向我学习如何唱好山歌。看着这些学生没有放弃我们的山歌文化,我心里也很高兴,因为这颗山歌的种子开始萌芽了。我们武鸣高中的学生在参与这些民族活动时,也传承了本民族文化,

在毕业后甚至辐射到了其他地区,这样就会使壮乡文化走出广西,甚至有一天能够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感受到我们壮乡文化的魅力。”

         “我很震撼,我们武高学子把那样一个恶劣的天气化为一种动力,展现出了武鸣人的精神风貌,于是我用喇叭号召大家用最大

的热情去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大家开始齐唱校歌后,宾客们见到这样的景象,也纷纷为之动容。当时很多官方领导都表示非常震撼,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因为突然下雨而情绪低落,而是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但是没想到,大家冒着雨跳完之后,雨就停了,我觉得这真的是极具戏剧性。”

“我们作为音乐老师,虽然千人竹竿舞和山歌进校园这种活动不足以很充分地传承民族文化,但是至少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政府也很重视的,所以我们也要尽我们之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用心唱好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自己不唱我们壮族的山歌,那么给谁来唱呢?”

图为采访后,我们与苏红艳老师的合照,苏昭宇拍摄

图为武鸣高中大门,苏昭宇拍摄

图为武鸣高中大门口的标语,马雨澄拍摄

后四十年——百花齐放的时代

  
黄奶奶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成长起的。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武鸣山歌作为桂民族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党政府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也火如荼地展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她始了创作、演唱山歌的历程。刚解放的时候,她就开始学唱山歌了。学唱的原因很简单,                                 这对于当时年幼的她来说,应当归于来自劳动人民朴素审美。前辈们演唱的山歌对她而言难度不一,因此和其他人一样,她学习山歌的道路也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通过向前辈学习、听前辈演唱,她的歌唱水平也一步步地提升了。但想要学好山歌,光会唱还不行,还得学会编写。于是,她决心学习编写山歌。
黄奶奶出身于穷苦人家,自幼没读过多少书,没什么文化。刚开始接触山歌写作的时候,她发现以她的文化水平来说,自己写歌词比较困难。
   那时的武鸣,虽有三月三节日,但由政府牵头举办的“三月三歌圩”活动还远远没有开始。尽管如此,年轻人们对山歌的热情仍是有增无减。
黄奶奶继续回忆道,

山歌,在红色记忆中传承

前三十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 / 陈泓宇

改革开放后,随着形势的巨变,山歌的种类和样式也都随之改变了。与之一同受到影响的,还有像黄奶奶这样的山歌爱好者演唱山歌的方式。
前三十年的山歌具有非常浓厚的时代特征,主题也较为单一。
改革开放后,公社、大队、生产队制度纷纷取消,山歌也应时而变,推陈出新。
                                            
随着数码科技的发展,黄奶奶也不再需要通过大喇叭向同龄人们演唱山歌了。如今的她时常在公园与几个要好的老人一道唱山歌,

-30-

-31-

“听家里的老人唱了之后觉得好听,自己也想跟着唱。”

                                             “但是,我们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努力学习,白天劳动,晚上就着煤油灯写歌词,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也学会了,所以我很感恩毛主席。”

                      “当时在我们的公社、大队里安装有高音喇叭,每天晚上,我都在组织的安排下,通过高音喇叭给全公社、全大队的上千人播送新闻、演唱山歌,唱的这些山歌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自己编写的。毛主席说过,文艺还是要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嘛,就和当时的许多文艺形式一样,我们山歌的内容主要还是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宣传,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连续播送了一段时间之后,大队里的年轻人们都非常喜欢听。”

                                                         “刚解放的时候,我们唱的山歌主题一般都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歌的主题就变成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般都是歌颂共产党、公社、生产队、先进个人与集体,等等。”黄奶奶说道,“例如《党的历史》,《党的生日》就是这一类山歌。”

                                                                        “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我们唱的山歌主题也增加了许多,例如《形势大改变》,还有一些宣传市场经济的山歌,歌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的山歌,就是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

                                   “我一句一句地教他们,他们一句一句地跟着我唱。有一个九十岁的老人,还坚持和我们一起唱。”说到这里,黄奶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只要和他们一起唱山歌,我就很高兴。”

编者按:今年八十有余的山歌爱好者黄奶奶,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唱山歌。她虽然年事已高,却依旧在自己家里,在公园,或者在武鸣江滨路一带和老人们一起学唱山歌、自娱自乐。她几十年的山歌生涯,与共和国的经历息息相关。

图为黄奶奶记录山歌歌词的记录本,苏昭宇摄

图为黄奶奶正服装店内接受采访,陈泓宇摄

图为小组成员正在采访黄奶奶,马雨澄摄

在采访的最后,黄奶奶向我们展示了她多年以来无论是平时散步还是出外旅游,都会随身携带的歌词本和录音机。录音机里播放着她自己演唱的山歌,歌词本里记录着她自己编写的歌词,看着这些物件和她脸上的皱纹,我们仿佛能够透过岁月的迷雾,感受到红色记忆中的武鸣三月三歌圩文化。

-32-

-33-

    

编者按:传承千年的武鸣山歌,并不只是某一单一群体的成果,而是由形形色色的社会成分在千年历史涤荡中形成的合力的产物。在探寻武鸣三月三的兴盛现状时,我们不但要关注那些站立于时代潮头,以一己之力引领、推动武鸣山歌发展的老艺术家,还应当把目光投向那些遍布于武鸣大街小巷、街角公园、艺术活动中心的业余爱好者们。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对他们来说,唱山歌不为名也不为利,只是工作之余的小小爱好。共同的爱好将他们连接在了一起,组成了一片“歌海”。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武鸣三月三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个庞大的业余爱好者群体与其他社会成分相互作用,由他们所创造、维持、发展。为此,我们选择了业余爱好者群体中的一员——陆美兰阿姨。她工作于武鸣本地的一家广告公司,听说我们的来意后,她表示非常愿意与我们分享她与武鸣三月三的故事。

一个山歌业余爱好者的自白

文 / 陈泓宇

敏捷乃山歌之第一要务

采访一开始,陆美兰就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成为一名山歌演唱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她斩钉截铁地说。
   
在保证思维敏捷的基础上,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陆美兰说道,“押韵”在山歌中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什么样的字词句组排在一起才会押韵,这个问题对演唱者的文化素养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陆美兰从小生长在壮乡,自幼便听家里的长辈演唱各种山歌,听得多了,自己多多少少也会唱一些。但自己真正喜欢上唱山歌并将其当做一个业余爱好,却是近两年来的事。
唱山歌,为陆美兰平静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业余”也可夜以自娱

原来,陆美兰是一个“网络山歌爱好者”。平时在公共场合很少开腔,不像一些业余爱好者一样,买上一个随身听边走边唱;也不像一些大爷大妈们一样,在公园练习唱歌,而是加入了一个山歌微信群。晚上无聊的时候,为了解闷,便将自己那些自编自唱的、取材于现代日常生活的山歌发到微信群里,和群友们“线上对歌”。通过这样的方式,武鸣三月三的歌圩文化在赛博空间完成了另一个维度上的传承。
陆美兰的婆家人都说的是普通话,并不会说壮话,因此也听不懂、不会唱武鸣山歌,这对于喜欢唱山歌的陆美兰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毕竟平时没办法和家里人一起唱山歌了。
但可惜的是,虽然如此热爱山歌,但陆美兰却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到每年的武鸣三月三歌圩之中。在采访的最后,她对我们说道:
       
这就是一个山歌业余爱好者的自白。

   “敏捷,敏捷的思维,这是唱山歌的第一要务。”

“在武鸣,每个人唱的山歌都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跟你对歌的那个人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对子,你必须一边认真地聆听,一边在脑海中思考对应的句子,根据对方的动态做反应。”

“刚开始学唱山歌的时候,大家都告诉我,只要慢慢跟着学总会有长进,后来发现确实是这样,时间长了,熟练了,还可以和他们对上几句,唱

山歌使我的心情变得很愉快。平时在街上看到有别人在唱山歌,我也会过去凑热闹,但不和他们一起唱。”

                                   “每年三月三,我们广告公司都会接到很多订单,基本都来自政府那边,实在是忙不过来,每当别人放假的时候,我们都在加班加点的工作。说实话,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也很想参加歌圩,但是没有办法,为了生活,只能做一个观望者。”

图为陆美兰广告公司的打印机,陈泓宇摄

图为陆美兰在广告公司接受采访,马雨澄摄

-34-

-35-

内容提要

在传统文化普遍没落和消失的当今,武鸣三月三歌圩却保持着它的活力和生机。对于三月三歌圩文化,每个采访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三月三歌圩不仅仅只是一个民俗节日,更是与经济、政治和生活都息息相关。

繁荣,如何做到不虚假?

没有种子 何来枝繁叶茂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一直是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不论是官方或民间组织都在为此不懈努力。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如今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让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渐渐为世人所熟知,活动的兴盛世人有目共睹。但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观点——“虚假的繁荣”。
这一观点来源于武鸣山歌文化传承仍然不尽人意的现状,人们对当前的山歌文化仍然不够满意。
所有的参天大树都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文化的繁荣同样要从人民的土壤中开始生根。
文化的消亡始于语言的消失。目前在武鸣城区内出生长大的孩子会讲壮语的人数呈减少的趋势,随着乡镇人口的涌入和城区的扩大,这一现象开始向乡镇地区扩散。为了能够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一颗壮族文化的种子,社会尝试了很多种办法。壮族文化传承人黄天恒在采访时说:      
于是,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便成了武鸣人民心中的那一颗种子,因为它早已经深深刻进了武鸣人的心中,武鸣人的劳动、生活无处不体现着壮族文化的精髓。
潘龙海,武鸣的优秀山歌手,除了自己唱山歌以外,潘龙海还将山歌教给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家庭传承的典型。在学校方面,武鸣多所高中将参与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列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参与到这一盛会中来,亲身感受壮民族文化的魅力。
黄天恒在采访中举了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生动地反映了“种子”的重要性,只有体会到壮族文化的魅力,才会有传承壮族文化的行动,才会有愿意为之付出心血的人出现。武鸣高中老师苏红艳在采访中提到,有不少从武鸣高中走出去的学生在大学里还在继续跳着竹竿舞,借壮族特色服饰进行表演,或是向她请教如何唱山歌。苏红艳老师对此感到很高兴,这些学生在参加民族活动的同时弘扬了优秀的壮族文化。

文 / 苏昭宇

     “有节日的话,人们会觉得那天过节,心里还有一个念想,如果连节日都没有,那就没有想法了。”

                             “你都不懂一支民族舞蹈,你会爱民族舞蹈吗?”

新闻评论

探讨歌圩文化

图为三月三活动现场图,图源于武鸣电视台

-36-

-37-

            说出这句话时,苏红艳老师眼中流露出一些欣慰。
任何文化的延续都不是仅靠外力强迫就能得到成功的,自发的、自愿的行动才使文化得以存活。不是所有的行动都能如愿以偿,但尝试过才有希望。今天留下一颗种子,未来才有枝繁叶茂的希望。
人气不仅是兴盛的代表,更是活下去的依靠,一成不变的老古董最终只会被历史的尘埃掩埋,被人们所遗忘。
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已经走过四十年,在保证内核不变的情况下,活动形式的创新是其保持兴盛的重要原因。除了发挥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武鸣人也赋予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新使命。
根据武鸣区政府发布的《2019年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工作总结》,武鸣区一直在大力挖掘武鸣“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价值,打造一个更具价值的文化品牌。通过增加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期间的活动,使市民、游客能更加全面地体会到壮族文化的魅力;文艺节目创作立足于优秀壮族文化,结合时政热点,让传统在新时代中绽放新的生机。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市民、游客未能和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如约见面,活动的取消令人惋惜。为了能使更多人领略到壮族文化的魅力,武鸣区政府推出了“云上歌海”活动,大胆运用直播技术,搭建线上歌台进行对歌。对歌内容结合自然、劳动、生活,也有歌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富有正能量的“抗疫”主题山歌。除了直播对歌,“非遗”项目也在直播中亮相。今年,武鸣区通过在线直播,教网友制作五色糯米饭,在家也能制作和品尝到传统壮族美食的味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靠创新来实现,一潭死水般的文化只能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文化如何吸引人气,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人们体会到它的活力,感受到它的魅力。
繁,意为多而复杂;荣,意为向好的方面发展。繁荣,意为经济或事业蓬勃发展。事物要想蓬勃发展,形式、内涵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缺失都不能使事物得到真正的繁荣。任何事物的繁荣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有长有短,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不断发展,在以优秀壮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得到社会的好评,这就是一个繁荣的景象。

创新使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显示出文化多样性合理而紧迫的需求。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其消亡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这条道路上,除了要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保护的社会合力外,还要通过教育来培育全民保护传承的理念。苏红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一直用行动在传承壮文化的老师。
在武鸣高中门口,“让壮乡儿女走向世界”这句话也格外显眼。当我们找到苏红艳老师时,她说:
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虽然我们不见得能够将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作为职业,但一定要有一件事,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在苏红艳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她坚信培养100个人,只要有一个人爱上壮文化,那也是值得的,只要付诸行动,一定会有收获,在教学中至少要留下一个种子,总好过没有种子。
潘龙海,2010年在武鸣“三月三”歌圩举办的首届中国壮乡歌王大赛获得“歌王”称号,成家后也一直让自己的小孩唱壮话歌,一直用行动来传承这一文化。潘龙海曾说过,哪怕全天下的孩子都不学了,他也会让他的孩子继续学。此外,潘龙海也一直在做壮族文化传承相关的事业,这么多年一直未曾放弃过。
黄丹燕,她唱了一首壮族山歌,被收录进了酷狗音乐,通过搜索她的名字也能找到作品。
这些都是苏红艳向我们介绍的学生。因为足够热爱,苏红艳老师坚持在音乐生涯中教学生壮语歌曲,也因为足够热爱,受到启蒙的学生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继续学习和传承这一文化。
苏红艳老师说
热爱,不应该只是口头的一句话,更应该是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的细节和安排。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她没有单纯的敷衍性教学,而是因材施教,对一些有艺术细胞和热爱民族语言的学生加以启蒙和辅导,让学生真正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传承,不止是一句话,更应该是课堂上的一句应有的鼓励和大胆的尝试,课后耐心的辅导和讲解。

传承,在行动

热爱+行动

文 / 马雨澄

    “看到学校把一粒粒种子埋在了同学们心里,我还是挺高兴的。”

“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我想做的就是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只要我还在做音乐老师,我就要让我的学生唱壮话歌,不管你爱还是不爱,总之都要学,先唱了再说,总会有一部分同学学会了、记住了,过了若干年还能够想起来,这样,我们的山歌就能够传承下去。”

苏红艳老师认为,如今将三月三歌圩的文化浓缩到一两天之内,实际上是过于简略,难以体现出已传承千年的壮文化的魅力,三月三真正的文化应该是蕴含在民间。因此,在她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坚持开展“山歌进校园”活动,带学生去参观和体验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地,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唱自己的壮族山歌。此外,苏红艳老师在带领武鸣高中的学生外出参加歌唱比赛时,也坚持用壮语来演唱,用她的话说是:我们原生态的东西一定要唱!
潘龙海在报考西南交通大学音乐系时,对评委老师说:
                        老师说没事,音乐是相通的,即使我们听不懂,我们也能从你演唱当中感受到你要表达的感情。就这样,潘龙海凭借一首山歌通过了面试,读上了西南交通大学艺传学院音乐系。文化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时间作用。反过来说,文化的影响也是长时间的。在歌曲形式丰富的今天,当我们提到唱歌时,有很多的选择。对于没有接触过山歌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山歌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对于苏红艳老师来说,这是本民族的特色。如果我们不唱我们的壮族山歌,那么试想还会有谁主动来唱呢?在曲风多变的当今,也许山歌没有那么多受众,也不足够吸引眼球,但这是苏红艳老师的教学坚持,她希望民族文化的和原生态的东西在舞台上可以有更多展示的机会,让人们有机会了解到、接触到山歌。潘龙海也是在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文化和表达形式,就算别人不了解山歌,也能被他的感情所感染。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苏红艳老师的坚持是在新形势下守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产物。试想,若是无法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轻视这些传统,那么这样的民族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让壮乡儿女走向世界”这是武高的办学目标,也是武高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传承不能只是一句空头话。”千人竹竿舞和山歌进校园这些活动,虽然不足以很充分地传承民族文化,至少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这块也有所行动,她作为音乐老师,也应该尽自己之力,能做多少算多少。山歌是武鸣人引以为荣的东西,保护这一文化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传统文化的积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苏红艳老师从业以来,也一直做到了这点。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下课后,她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学任务,把山歌教学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中。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们——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毕业的,或是单纯回学校借壮族服饰的——心里都能有一颗山歌的种子。

                                                   “高考面试时,人家都选择一些流行歌曲,我觉得我们壮族的山歌同样也是一种艺术。我想唱本民族的山歌,可能您听不懂,您能接受吗?如果能我就唱,不能我就唱别的。”

苏红艳老师在带领学生接触山歌和参与这些民族活动时,学生们也同时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在他们毕业后甚至辐射到了其他地区,这样就会使壮乡文化也会走出武鸣,走出广西,甚至有一天能够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感受到我们壮乡文化的魅力。这是一位老师的教学任务,也是一个壮族人的传承任务。
                                           在离开时,苏红艳老师还特地叮嘱我们。       
当我们在往前走的时候,不可以忘记从哪来。忘了根,人的魂就没有了。一个民族没有了本身所固有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不复存在,如行尸走肉一般。武鸣歌圩文化也是如此,它能让我们记得从哪来,家在哪,根在哪。而这条传承之路还很长,只要不断行动起来,把壮民族文化贯穿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更好的传承。在武鸣,传承,从来都不只是一句空头话。

坚持+行动

-38-

-39-

职责+行动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的武鸣三月三歌圩文化,那么应当说,这样的文化总体而言,是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白色恐怖”中,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解放战争的时代洪流中,还是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武鸣三月三歌圩文化在一代代进步青年的推动下,以其因扎根于八桂大地而颇具本土化特色的方式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

歌圩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 / 陈泓宇

   “毕业答辩时如果需要民族服饰,可以随时联系我,给我打电话就行了。”

图为宣传报图片,图源于百度图片

这些作品贴近基层,充满着热情洋溢的革命精神,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近代以来,武鸣三月三歌圩文化的发展历程向我们表明,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有遵循了这个规律,文艺才会是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而不是迂腐的、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

-40-

-41-

就广西地区而言,革命的最后胜利与歌圩文化在“第二条战线”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壮语山歌以它韵柔味美、随手拈来、开口就唱、广为流传的特点,在革命年代中成为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 
例如在广西解放前夕,一首武鸣山歌中就有着这样的歌词:
             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
显然,这首山歌流露出了饱受摧残的劳苦大众对地主阶级的愤怒与痛恨,能够使听者产生较大的共情。当类似的山歌作品在人民群众之中广为传唱之时,便是反动统治者终结之日——人民心中的愤怒积蓄已久,终究有一天会爆发,或是游行示威与学生运动,或是1949年12月3日武鸣解放时群众自发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总而言之,扎根于人民、口口相传的山歌是其中一份重要的催化剂。
反观当时的反动派,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便是“他们只能提出所谓‘以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和新文化对抗,就是说,反动派有的是钱,虽然拿不出好东西,但是可以拚命出得多。”这样炮制出来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所谓“文艺”,怎么可能与那些服务于人民的作品相抗衡呢?看来,文艺终究还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革命年代:歌圩文化为最后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在我们之前的采访中,八十有余的武鸣区山歌爱好者黄奶奶的事迹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学唱山歌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歌圩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根据她的自述,她出身于穷苦人家,自幼没读过多少书,没什么文化。建国后参加了扫盲运动,努力学习,每天晚上就着煤油灯写山歌歌词,后来还在组织的安排下通过高音喇叭给全公社的上千人以唱山歌的形式播送新闻。
武鸣三月三歌圩文化在建国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国内革命战争已经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夺取革命胜利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上来,歌圩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歌,也转变了自己的主要职能。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当时的许多文艺形式一样,山歌的内容主要是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宣传,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例如当时的武鸣山歌内容多以‘翻身农奴把歌唱’,歌颂人民群众日常的美好生活,歌颂武鸣的经济建设成就,歌颂共产党、公社、生产队、先进个人与集体等主题为主。

建设时期:歌圩文化是上情下达的“润滑油”

可以说,歌圩文化通过扮演“润滑油”的角色,在中央和基层之间架起了桥梁,统一了思想,间接影响了武鸣的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能够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在1953-1957年创造了武鸣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1.8%的记录,充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外,歌圩文化对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善也有较大帮助。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为贯彻中央的指示,武鸣地方政府近年来对三月三歌圩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升高,对武鸣区最大的艺术团——星聚艺术团的扶持力度也逐年增加。
星聚艺术团在政府的支持下,始终坚持用壮语歌唱祖国、歌唱共产党、歌唱社会主义,传承发展壮族文化的宗旨。艺术团歌单上全是正气之歌和谐之歌,每逢国家的节庆之日,遇有国家大事发生,或是武鸣当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们一定会安排相应的歌曲演唱,不计酬劳,下乡演出,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各个角落。
例如近两年来为了更加贴合政策,艺术团演出的内容多以扫黑除恶、精准扶贫为主。文艺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同样也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从这个角度看来,武鸣本地的艺术团体在时代的浪潮中仍不忘初心,保持本色,立足于时代,服务于人民。因此可以说,武鸣三月三歌圩文化总体而言,是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新时代:歌诗合为事而作

                                                      “地主心头狗,欧双八三她。人穷没有吓,做叫化到死。”

                                           “狠心的狗地主,娶两个老婆还要纳三个妾。穷人没有妻子啊,去当乞丐一直到死。”

-42-

-43-

2020年的三月三歌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束了。正如武鸣区有关部门在前期活动宣传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次“不一样的三月三”:新媒体技术在此次“云上歌海”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山歌手们面对镜头的出色表现为歌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当一切归于宁静,我们回望“云歌圩”时,又该如何评价这一场赛博山歌盛会?
“云歌圩”这一概念及相关计划的提出实际上是一个“逼上梁山”式的过程。疫情来势凶猛,聚集性活动一律禁止,“云歌圩”实属突发状况下的无奈之举。有没有前期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媒体方面的直播技术是否过硬?线上歌圩的方式在各受众群体中的支持率分别是多少?这些都是武鸣区有关部门所面临的迷雾与难题。幸运的是,直至“云歌圩”结束,我们终于可以做出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大体上来说,这次活动是圆满顺利的,成果颇丰的,由大部分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所谓圆满顺利,是指活动流程中并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和突发事件,例如因阴雨天气而导致的直播信号中断、山歌手忘词、主持人发言出错,设备故障,等等。武鸣区电视台及融媒体中心各部门在“云歌圩”活动中均各司其职,在人员和设备运转方面均未出现重大失误。
所谓成果颇丰,是指“云歌圩”这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活动的圆满结束,为今后类似活动的举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经此一役,未曾有过的数据有了,未曾掌握的技能掌握了,踩过的“雷区”也被标记出来,并提醒后来者切勿再犯。
所谓由大部分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指本次直播超过二十三万次的观看浏览量,以及微博等社交软件上众多用户的好评。虽然疫情期间一切大型活动取消,往日的繁盛不再,但“云歌圩”给予了群众足够的新奇感,加之活动效果比较令人满意,群众支持度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当然,“云歌圩”这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问题。例如:直播过程中出现了两次空白画面,在整个流程中显得比较突兀;一些传统的户外项目——例如千人竹竿舞、抢花炮、抛绣球、斗鸡斗鸟等——都无法直接搬到云端上进行;盛大活动的取消让一些年轻用户感到失望,在他们看来,实体歌圩作为一个社交场所,其取消所造成的后果是线上歌圩所无法弥补的。除第一个问题是因技术性差错而产生之外,其他两个问题均由不可抗力所导致。
面对因操作不够成熟而产生的技术性差错,笔者希望公众能够在全面考虑各项因素的条件下,给予相关的技术人员以更多的宽容和谅解。同时,也希望武鸣区电视台及融媒体中心经过这一次历练,能够在下一次类似活动中向广大人民群众呈现出更为优秀的画面。

我们该如何审视“云歌圩”?

文 / 陈泓宇

山歌,对于普通人而言只是一种歌曲形式,但是在武鸣我们感受到了山歌贯穿在人们的生活中。虽然今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歌圩没有在线下如期举行,但是在三月三这天,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属于三月三的气息。

内容提要

采访札记

我们在路上

图为2020年三月三当天,小组成员驱车前往罗波采访调查,陈泓宇拍摄

-44-

-27-

-45-

   
1月16日,在与武鸣星剧艺术团提前沟通好采访时间和地点后,我们在早上九点左右来到了江滨路桥头音乐广场,因为还未到约定时间,我们再次走到江滨路旁,欣赏长亭里唱山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风采。江滨路不愧是武鸣人民的放松娱乐的天然场所,在长亭和树底下随处可见唱山歌和练舞的人,江滨路虽然整体面积不大,但是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
十点,星剧艺术团成员们准时到达。团长韦仕吉告诉我们,武鸣人民能歌善舞。千百年来,武鸣人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民族歌曲、民间舞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地继承、巩固、提高和发展,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山歌和舞蹈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武鸣歌舞名扬海内外,歌和舞已经是武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星剧艺术团也是以民间的爱好者自由自愿组成的,团里的二十多号人,每个人都能够克服困难,每天出来排练,平时下乡演出也不计酬劳。当我们问到艺术团未来发展的相关问题时,团长骄傲的跟我们说艺术团目前发展很好,最近有很多有基础的退休老师加入,也编出了很多的节目、小品和山歌。说完,便让歌王覃海荣和韦义贤给我们唱起了他们最近经常唱的《欢迎你到壮乡来》。
   

山歌:贯穿一生的陪伴

文 / 马雨澄

韦义贤还跟我们仔细介绍了这首歌,
除此之外,艺术团成员还给我们现场演唱了《我在太平等你来》和《武鸣的风景好》两首歌,给我们介绍了山歌的调子和歌词的讲究,让我们对山歌的用词和唱法有了新的认识。
覃海荣说:
韦义贤还跟我们说,按照传统来说,我们的山歌本来就是用于沟通、传情、恋爱的,许多人因为山歌而找到了心爱的另一半。如果你想要成家结婚,必须唱山歌,尽情沟通,你一言我一句,今后你们才能搭档。唱的山歌不一定要像“我爱你吗”“你爱我吗”这么直白,有时候稍微含蓄委婉一些也别有一番风味。随即,便现场唱起了山歌。
在采访中的最后,我们准备离开时,歌王覃海荣和韦义贤商量了两句歌词,拉着我们的手用壮语随即的唱起了
我们一时间感觉备受鼓舞,但是又心怀愧疚,觉得自己的力量微薄。
在与艺术团成员告别后,我们感慨山歌传承的重要性和艺术团成员的多才多艺。正是他们这一代的坚持,才有了如今较为浓厚的唱山歌氛围,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此外,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人坐在江滨路音乐广场的树下用手电筒照着歌谱来练习山歌,当时天空中还飘着一些小雨,因为路灯不足以照亮歌谱,所以老人右手拿着手电筒,左手缓慢的翻动着歌谱。当看到这一幕时,我们来不及从背包里拿出相机,赶忙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刻。我们深深感受到对山歌的热爱足以让人忽略环境和杂物。山歌,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歌曲形式,而对于武鸣人民来说,这是他们用于表达情感的载体,里面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当有了山歌,人们可以茶余饭后和三五好友一起对唱山歌,以歌传情。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有了很多娱乐放松的活动选择,但是在武鸣,唱山歌这个习惯一直没有被忘记。

“武鸣江滨路桥头音乐广场,只要不是刮大风、下大雨,我们都会在这里唱山歌。”

   “绿水青山搭歌台,我在壮乡等你来。 每年三月三哩,壮乡最热闹哩。 五色糯米饭咧,甜又香哩 。乡村的米酒 ,牵着你的手 。朋友亲 ,朋友爱 ,美丽的壮乡就是你的家, 就是你的家。”

                                   “这首歌第一部分是汉语来唱,第二部分就译成了壮语来唱,我在大明山和中央电视台也唱过这首歌。”

             “武鸣山歌的内容是根据各区域的生活习俗以及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不同而产生的。大致有情歌,忠、孝、礼、仁、智、信、爱、山歌,以及进新宅、婚嫁、生日、满月酒等仪式山歌和多种庆典和宣传教育活动的山歌。我前几天还在朋友的满月酒宴席上唱了山歌来祝贺朋友。”

“你们这几个年轻人,真正地有气势。来到武鸣区里,采访做得很好。”

图为星聚艺术团正在接受采访,苏昭宇拍摄

-46-

-47-

农历三月二,武鸣区罗波镇被笼罩在暴雨阴霾之中。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并不适合开展任何调查与采访工作,但我们别无选择,只得冒雨驱车前往,究其原因,今天是罗波镇一年一度的龙母祭祀大典开启之日。
罗波镇历史文化悠久,是古骆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镇内的罗波潭景色秀丽,是武鸣八大景点之一。罗波庙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香火不断,可供游客上香。每年三月初二,罗波镇都会举办祭祀大典,数十万游客络绎不绝,可以说,罗波镇已经成为武鸣第一文化大镇。
若不是因为疫情,今天罗波镇之盛况应能够想象得到:万头攒动,人潮汹涌,嬉笑声、打闹声、叫卖声、乐器声相互交织,各界群众排队在龙母庙上香,在龙母像前放下自己手中从家里带过来的各式贡品……但今天,我们几乎什么都没有看到。
当我们行走在罗波镇时,所看到的是空旷的街道,被暴雨拍打的牌楼,目光之所见没有任何的祭祀活动,也没有任何的海报、标语、横幅、人员聚集,一派冷清景象。
造成今日这番场面,恶劣的天气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疫情。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奶茶店的林女士告诉我们说,在新冠肺炎阴影的笼罩下,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着想,罗波镇目前并没有任何的由政府牵头组织的民俗活动。
  

沉默的龙母

文 / 陈泓宇

回忆起往年龙母祭祀大典的场景,林女士说道:
                               说完,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用手机拍摄的群众游行照片。
当我们问起龙母像下摆放的贡品时,林女士向我们解释道:
疫情之下,屹立于罗波潭边的龙母像仍在沉默地宣示着自己的威严。在罗波镇,只有龙母像底下摆放的三两个粽子,和零零星星来到龙母面前拜上三拜的当地居民们,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确实是龙母祭祀大典的日子。

   “群众自发的民俗活动也不再举行了。我们大家都比较支持和配合政府的管控措施,如果想要自发进行民俗活动,都会提前跟政府沟通和报备一下,政府不同意,活动就不再进行。”

                                              “往年的这个时候都很热闹,参与活动的队伍能从罗波高中一直排到罗波潭,前后长达六百多米。”

                                                       “其实除了龙母祭祀日之外,每逢其他的民俗节日,都会有当地居民拿着贡品去祭拜龙母。就连不是传统节日的平常日子里,也能看到一些商人在农历初二或者农历十六去拜一下龙母,然后在塑像底下放一些祭品。”

图为2020冷清的龙母祭祀地点,苏昭宇拍摄

图为2020年冷清的罗波戏台,苏昭宇拍摄

-48-

-49-

                     这是我们在采访黄天恒时他对我们说的话。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很多次采访对象对我们有类似的评价。我们一方面对得到肯定感到满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对此感到惭愧。
在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时,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挑选一个既有代表性又离我们生活很近的题材,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这才成为我们的最终选择,说难听的,我们就是抱着能快速解决的心态来完成这件事。但是在真正投入进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就完全融入了武鸣的三月三文化之中,也真正将自己代入了武鸣三月三文化调查者的角色。
小组其他成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不得而知。我是在黄天恒老师说出开篇这句话时就把自己代入进了角色。随着采访的一步步进行,我从其他人的口中也感受到了发扬武鸣优秀壮族文化的愿望,这种愿望是迫切的、发自心底的。
   
这两首山歌是星聚艺术团成员韦义贤、覃海荣在展示山歌时现场为我们编的,壮族山歌从来都是所唱即所想,两位歌王用山歌唱出了心中的愿望,唱出了对年轻人的希望。作为一个武鸣人,在此刻我的心中有了共鸣。
在武鸣,有很多人都在为发扬优秀壮族文化在做贡献。“山歌进校园”就是努力的成果之一;武鸣多所学校将参与三月三活动列为学生的实践课程;年轻的歌王潘龙海以家庭传承的方式为弘扬壮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年轻的孩子们或许不能立刻体会到自己参加到这个活动有多么荣幸,但是在若干年后,他们也许会发现自己曾经参与的活动竟蕴含着这么优秀的文化。
每次我打开采访记录总忍不住细细品味他们字里行间的思想闪光,试图接近他们最真挚的想法。在这些为弘扬优秀壮族文化的人眼中,我们的到来像是英雄登场。但在我们眼中,他们才是扛起责任的英雄,我们只不过是在英雄的庇护下享受着他们带来的美好,我们配不上英雄这个称号。将心比心,我们也能理解他们的期望,他们希望英雄再多一些,到他们撑不下去的时候,有人可以接下他们所负的责任继续前行。
每当我说到英雄,思绪总会回到2016年的那个夏天,“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英雄”这句话总会绕在耳边。英雄从来不缺,只是有些英雄来得太迟,我们只希望英雄能登场快一些,再快一些。

这个时代,我们仍在寻找英雄

文 / 苏昭宇

内容提要

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是一个特殊的三月三。但是我们从武鸣融媒体中心获取到了一些2019年三月三的图片,同时,我们也用镜头记录着2019至2020年的采访者和采访故事。

“你们这群年轻人是真正的英雄。”

    “你们这几个年轻人,真正地有气势。来到武鸣区里。采访做得很好。”
   “骆越的文化,全天下留名。祝福年轻人,努力学山歌。”

图片集

镜头下的歌圩

图为潘龙海参与三月三活动图,图源于武鸣云

-50-

-51-

2019武鸣三月三活动现场篇

图为《壮乡欢歌》文艺演出现场,图源自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52-

-53-

2019武鸣罗波回顾篇

图为武鸣灵水斗歌会场,图源自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网站

图为武鸣体育馆前的五色糯米饭活动,图源自武鸣融媒体中心

以上图为骆越祖庙王祭祀大典活动现场
武鸣罗波林女士拍摄

-55-

图为罗波巡游活动,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2019年武鸣当地学生参与三月三活动篇

图为开幕式的小演员,图源自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武鸣高中学生排练竹竿舞,图源于武鸣融媒体中心

-54-

-56-

-57-

图为《壮乡欢歌》文艺晚会,图源自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武鸣校园民俗活动,
图源自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学生节目排练,图源自武鸣融媒体中心

图为学生彩排现场,图源自武鸣融媒体中心

-58-

-59-

2019至2020美食大赏篇

图为三月三活动现场美食图,图源自武鸣区广播电视台

图为壮族特色美食,图源于武鸣云

图为蒸好的五色糯米饭,源于武鸣云

-60-

-61-

图为小组成员于2020年三月三当天体验制作五色糯米饭
苏昭宇拍摄

-62-

-63-

采访者特写篇

图为江滨公园的山歌爱好者,陈泓宇拍摄

图为武鸣江滨公园的山歌爱好者,马雨澄拍摄

-64-

-65-

调研和采访过程篇

图为小组成员查阅资料,马雨澄拍摄

图为2020年三月三当天前往武鸣罗波,陈泓宇拍摄

图为我们在黄天恒家中进行采访和录像,陈泓宇拍摄

图为2020年三月三当天采访武鸣罗波林女士
苏昭宇拍摄

小组成员与苏红艳老师合影 苏昭宇拍摄

图为小组成员采访武鸣星剧艺术团现场图,马雨澄拍摄

-66-

-67-

2020年三月三小组成员观看武鸣三月三云歌圩活动。苏昭宇拍摄

图为写稿现场,马雨澄拍摄

图为我们在武鸣融媒体中心寻找图片素材,陈泓宇拍摄

2020年武鸣罗波祭祀活动场所,苏昭宇拍摄

    时光匆匆,转眼四年紧张充实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了。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现在回首四年学习生活,仍历历在目。   
    从大学第一堂课的新闻学概论到最后的传媒经济学,无数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我们关心与帮助。在此临别之际,特别感谢我们的班主任王懿老师这四年的引导,感谢各位任课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由衷感谢张兢老师在毕设中对我们给予的帮助。

致谢

指导老师  张兢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黄天恒
武鸣星剧艺术团  韦仕吉、韦爱珍、李国年
武鸣歌王  覃海荣、韦义贤
武鸣高中音乐老师  苏红艳
武鸣罗波  林女士
山歌爱好者  陆美兰、黄奶奶
武鸣融媒体中心
       
以及
仍继续热爱山歌,为其事业发展而奋斗的人们

特别鸣谢

-68-

-69-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