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基地校遴选材料(语文、英语)

其他分类其他2024-09-30
20

中职基地校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教研基地校遴选

|遴选资料汇编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Sele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base school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Guizhou Province

① 语文、英语

(1)罗甸县中等职业学校(2)毕节市七星关区中等职业学校(3)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4)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5)遵义市旅游学校(6)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7)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1)罗甸县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建设思路
教研基地将围绕课题研究、服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思路如下:
(一)课题研究
探索语文、英语课程的模块化、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职业教育中、高、本语文、英语学科的有效衔接等。
(二)服务专业建设
聚焦语文、英语两大公共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的培训、资源开发等,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有机融合。
(三)课程建设
1.紧跟时代步伐,将新产业、新业态的要求融入语文、英语课程中。
2.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3.研发具有贵州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方案和新型教材。

(四)课堂建设
1.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
2.指导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便于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学习。
3.积极推广“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
(五)队伍建设
1.依托兼职教研员和中心教研组成员的专业力量,承担全省专题调研和教科研任务。
2.通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课堂观察、评课议课等形式,开展校际课题研究活动。
3.注重教师团队的年龄结构优化,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二、建设目标
(一)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
1.实现语文、英语学科教学与“四新四化”战略的深度融合
教研基地将紧密结合贵州省“四新四化”战略,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高端化,推动语文、英语学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通过整合新技术、新产业的要求,教研基地将致力于服务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英语的同时,掌握与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英语学科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基地将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英语学科课程评价体系。该体系将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3.探讨中高本贯通的语文、英语学科教育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教研基地将探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本科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通过中高本贯通的教育教学体系,教研基地将为学生提供更加连贯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在不同教育阶段顺利过渡,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深度融合。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教研基地将通过教研基地培训项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还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技能,能够更好地服务全省语文、英语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
(二)服务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优化
教研基地将深入开展语文、英语学科与各专业知识、技能的相关性调研,以提升语文、英语学科服务专业发展的质量。在语文、英语学科教学中,教研基地将融入专业技能、工匠精神等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
积极参与市场调研,教研基地将不断更新语文、英语学科的课程内容,以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通过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融入教学内容,教研基地将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常规与新教法推广
1.规范教学常规,提升教学质量
教研基地将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质量。通过定期的教学检查和评估,教研基地将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实施模块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模块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研基地将指导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便于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推广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研基地将积极推广“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同时,教研基地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五)教学团队建设
1.建立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团队
教研基地将建立一个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等多个层面,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2.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教研基地将注重教师团队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引进和培养,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同时,教研基地将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教研基地将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活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教学团队注入新鲜血液。

特色与创新
1.构建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邓银珍老师是贵州省英语兼职教研员,依托兼职教研员承担省教育科学院委托的各项专题调研、教科研任务。团队成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专题研讨、课堂观察、评课议课等形式,团队协作开展语文、英语与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学标准、技能教学、专业建设、教学评价和信息化教学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构建一支潜心.匠心.专心.精心的中青年教师教研团队。
2.搭建一个教学科研平台。学校师生在各类奖项中屡获佳绩,获国家级奖项12人次,其中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各1次,省州级奖项1100余人次,其中,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多次获贵州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彰显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表现和潜力。
3.开发一套“教、学、评”课程资源。要从赋能教师、升级教材、激活教法三个方面展示教研基地如何立足“三教”改革,打造指向“教、学、评”的课程资源生态链的特色与亮点,在实践中,“教—学—评”一致性需要关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科实践不是对以“探究”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否定,而是根据学科特征对其内涵的深化;学科实践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根据学科实践进一步细化学科学习进程;学科实践落实情况是评估学生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教研相长,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4.打造“一基地一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省市双向联动,开发一本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发展的项目式活页教材,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材育人功能,坚持学生主体中心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坚持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凸显教材职业能力,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出教材灵活功能,实现全省职教优质资源共享和覆盖。

(2)毕节市七星关区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一、建设思路1.1 优化学科课程体系语文学科:紧跟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与改革方向,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精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阅读欣赏、写作训练、口语表达及文学经典解读等,强化人文素养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结合地方特色,融入毕节本土文化元素,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和吸引力。英语学科:结合职业教育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分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课程涵盖基础英语、职场英语、行业英语等,强化听说读写综合能力。1.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语文学科,重点培养教师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及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能力;对于英语学科,则注重提升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教学法应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1.3 深化校际交流加强校际合作,组织语文、英语学科的学术交流、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1.3 深化校际交流
加强校际合作,组织语文、英语学科的学术交流、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1.4 基地发展增效提质
通过教研基地建设,促进毕节市七星关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英语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影响力的教研品牌。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及信息化教学推进等综合性措施,将该基地建设成为贵州省领先的职业教育语文、英语学科教研基地。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扎实语言功底、良好人文素养及较强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分年度目标
第一年(2025年)
课程体系优化:完成语文、英语学科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增设与地方文化、行业应用相关的课程模块。
师资队伍提升:启动教师培养计划,选派教师参与学术交流等活动。
课程思政建设:在语文、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第二年(2026年)
课程内容完善:根据反馈调整优化课程模块,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师资团队强化: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教学指导。
信息化教学深化: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增加在线互动、模拟练习等功能。

第三年(2027年)
课程体系完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语文、英语学科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课程资源共享:完善并推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
成果转化与推广:总结基地建设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提升基地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三、建设任务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优化语文、英语学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2.教学条件与资源建设:
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教学视频等。加强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学习平台。
3.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实施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培训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4.学科竞赛与活动开展: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语文、英语学科竞赛和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赛能力。举办校际、区域性的学科竞赛和交流活动,加强校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文化节庆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一)文化传承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语文教研中融入经典文学、诗词歌赋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英语教研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赛事体系搭建,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语文、英语学科技能大赛校际协作赛事体系,定期举办朗诵、演讲、写作、英语辩论、情景剧等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创新:
(一)育人模式创新,实现“立德树人”:
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融合教学模式,在语文、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二)教师成长路径创新,提升教研团队实力:
实施教师培养计划,鼓励语文教师学习国学经典、英语教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通过企业实践、行业培训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工程,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指导教学,提升教师团队的教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平台建设创新,促进资源共享与协作:
建立校际教研协作平台,与其他职业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多元的学习平台。

(3)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1.建设思路
本教研基地的建设旨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我们的建设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定位:确立教研基地的发展目标,紧密围绕职业教育的需求,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研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和专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研团队。
(3)优化课程体系: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
(6)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7)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企业、高校等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8)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9)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举办研讨会、讲座等形式,将教研成果推广应用,带动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
2.建设目标(含总体目标、分年度目标,1000字以内)
(1)总体目标
本基地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实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以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总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增强科研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相关的科研工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基地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完善实训条件: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和软件,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积极与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咨询、技能培训、项目开发等社会服务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分年度目标
2015年:
完成基地规划与建设方案:制定详细的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内容、步骤和预算等。
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建设方案,启动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优化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优化学校课程体系结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努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016年:
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训基地、教学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完成并投入使用。
深化教学改革:推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开展科研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围绕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研工作,争取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拓展社会服务:本教研基地将积极与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活动,提升基地的社会影响力。
2017年:
持续优化与提升:本教研基地根据基地运行情况和反馈意见,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等各个环节,确保基地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推动产教融合:本教研基地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活动,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建设任务
本教研基地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课题研究。本教研基地聚焦贵州四新四化战略发展,围绕职业教育五大职能,以课题为引领,开展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中高本贯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研究,提升全省职业教育科研质量。
2.优化专业建设。本教研基地围绕专业发展前景,推动我省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的专业规划建设,结合专业软硬件水平,师资队伍质量,不断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到实处,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3.加强课程建设。本教研基地积极完善课程体系,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体现行业企业参与特征,紧贴本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发具有贵州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方案和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4.强化课堂建设。本教研基地认真规范教学常规,指导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推广“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5.加强队伍建设。本教研基地依托学校现有的省、市级兼职教研员和中心教研组成员,积极承担省教育科学院委托的各项专题调研、教科研任务。通过调查研究、顶岗实践、专题研讨、课堂观察、评课议课等形式,团队协作开展与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学标准、技能教学、创新创业、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评价和信息化教学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

特色与创新
1.特色鲜明,凸显职业教育本质
(1)深度产教融合:本基地将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先进设备,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技能,实现“所学即所用”。
(2)“双师型”教师团队:我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指导,助力学生成长。
(3)实战型实训基地:我们建设集教学、实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技能,提升职业素养。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2.创新引领,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
(1)教学模式创新:我们推行“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入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科技赋能教育:本教研基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智能化教学资源和平台。这将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管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持。
(3)社会服务功能拓展:本教研基地不仅服务于学校教学,还将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通过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我们将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1.建设思路
我校申报建设“省级职业教育语文+英语学科教研基地”其目的是在“语文+英语学科教研基地”的框架下,深入研究语文与英语学科的内在联系,开发跨学科的教学资源,积极推动语文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与渗透,充分挖掘两大学科内在的联系,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其大致思路为:
1.1理念引领,创新驱动
本基地的建设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职业教育语文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我们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1.2需求导向,服务发展
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升级和国际化战略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1.3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汇聚全省各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语文与英语教学的协同发展。
1.4信息技术,赋能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推广在线教育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个性化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2.建设目标2.1总目标:系统化、科学化建设,提升职业教育领域语文与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探索并实践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求的语文与英语教学融合创新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语文+英语教学模式,为同类职业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课题研究方面 
       本基地聚焦贵州“四新”主攻“四化”战略发展,围绕职业教育五大职能,确立以“职业教育语文+英语教学融合创新”为核心的研究方向,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求的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路径。
      在“职业教育语文+英语教学融合创新”核心的研究方向下,本基地首先将积极策划并启动若干重点研究课题,如“职业情境下的语文与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跨学科交际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策略”等,邀请省内外专家组成顾问团队,指导课题研究。
      其次,期待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确保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服务于社会与行业发展。
      再次,定期举办针对教师的课题研究方法培训及教学创新研讨会,邀请资深专家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分享经验,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研究素养。同时,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省内外教育教学研讨会,拓宽视野,提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最后,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创设一个集教学资源、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为一体的在线资源共享平台,让教师能便捷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并且,通过平台实时更新教学案例、教学心得等,形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库。
(二)专业(学科)建设方面 
       本基地围绕专业发展情景,首先明确语文与英语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强调语言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的教育理念。语文专业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和文化素养上。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母语表达能力;英语专业则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上。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三)课程建设方面 本基地紧跟职业教育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的理念,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语文与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同时积极进行教学
资源开发:开发数字化、模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微课、在线课程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也需具备定期更新迭代的能力,根据学科发展、政策法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内容结构,确保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我们还将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引入企业评价、同伴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效,从而构建一个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企业评价、同伴评价、课程反馈和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四)课堂建设方面 本基地将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等,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学习更加灵活自主。
(五)队伍建设方面 本基地将依托我校兼职教研员开展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教学研讨会、工作坊,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一)特色
1.学科融合与交叉教学 本基地将语文与英语两门学科深度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并设计专门的跨学科课程模块,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学”、“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等

2.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 注重实践教学,构建“教学-实训-竞赛-就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模拟职场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与英语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信息化与智能化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教学工具,搭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引入智能语音识别、在线互动问答、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提高教学效率和针对性。
(二)创新
1.教学模式创新 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PBL)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内容创新 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3.评价体系创新 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5)遵义市旅游学校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1.建设思路
语文和英语教研基地作为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教研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意义重大。基地建设应紧密围绕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加强课题研究、课程建设、课堂建设、队伍建设等。
在课题建设上,积极开展与语文和英语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问题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在课程建设上,优化语文和英语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课堂建设上,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升学和未来职业打下基础;在队伍建设上,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同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2.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四个相统一”“三全育人”为引领。建设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资源的语文英语教研基地,培养具有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学生,成为省级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基地。
二、年度目标
(一) 第一年目标
1.教学质量提升:
(1)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学管理流程,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规范、高效。
(2)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与反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2.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组织教师专业培训,涵盖学科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技术应用等;
(2)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赛事,组织多形式的赛事活动,分享经验及专题讲座;
(2)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反思和教育教学论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发表刊物及论文。
(二)第二年目标
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学习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熟练运用;
(2)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与成果展示,邀请专家和同行进行观摩和评价;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空间。

2.专业建设
(1)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优势,确定语文英语在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色定位;
(2)加强语文与英语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升学备考打基础。
(三)第三年目标
1.课程建设
(1)优化课程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和行业动态,及时更新语文英语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理念融入教学中;
(2)合理组织内容。采用模块化、主题式等组织方式,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合,确保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和递进性。
(3)打造精品课程。开发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的语文和英语课程,结合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生实际需求,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品质。
2.教学资源建设
(1) 网络资源建设,建设语文英语课程网站或在线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编写或选用高质量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开发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如学习指南、练习册等。
建设任务
一、课题研究
1.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研究
在基地的建设期内,首要任务是围绕语文与英语两大核心学科,开展深入的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研究。这包括探索如何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实现基础课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促进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和跨专业交流能力的提升。具体研究内容可涵盖:

1.1学科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研究并制定适用于职业教育的语文与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1.2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的教学资源,如教辅、在线课程等,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2.职业教育语文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职业教育语文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具体研究方向可包括:
2.1教学内容优化: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对语文与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2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如“语言+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
2.3评价体系构建: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跨专业交流能力的全面评价。
二、专业建设
在职业教育中,语文与英语作为基础学科,且是中职升学考试的必考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升学备考和就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应着重加强语文与英语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体任务包括:
1.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专业交流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管理。例如,建立模拟职场、语言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

2.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等。
3.提升专业品牌:通过各类比赛,学术交流、专业认定、行业评估认证等活动,展示专业建设成果与办学实力。同时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课程建设
1. 开发优质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开发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优质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升级,确保课程与产业发展同步。同时加强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构建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库供师生共同使用。
2. 推进课程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同时,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
3. 加强课程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与反馈。同时,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他们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4. 推动课程共享: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将优质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
四、课堂建设
1.多元化教学模式:推广“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教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的建设与管理,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资源,如“智慧教室”,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3.加强师生互动: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与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五、队伍建设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师队伍的高尚品德和职业操守。
2.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组织培训、研修、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能力大赛,说课比赛,优质课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教研活动。
3. 优化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
4.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特色与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通过两门语言的学习,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融入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的特色化
课程内容上,打破传统框架,引入跨学科整合模式。例如,结合历史、艺术等多元文化元素,选取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跨学科主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历史文化等,设计一系列课程,通过不同文化元素的对比分析,进行学习和探讨,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或改编适合教学的原创材料,如双语故事、诗歌、音乐剧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团队合作、资料搜集、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如在线教学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丰富教学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在线互动平台等。
四、跨界融合的创新
语文和英语作为基础学科充分发挥其功能服务专业,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高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通过将文学素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资源的创新
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实践经验。
建立包括图书、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在内的多元化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自主学习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6)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1.建设思路
作为国家级示范校,学校将举全员之力,充分发挥先锋引领作用,通过基地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产教融合。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目标定位
学校将明确教研基地的功能定位,即服务教学改革、师生能力提升及校企合作。确保基地成为全省职业学校教学创新、科研实践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紧密围绕贵州四新四化战略发展,聚焦职业教育五大职能,深入开展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二、整合资源优化
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行业企业专家、先进教学设备、实训场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研生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通过项目式、任务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发特色教学指导性方案和新型教材,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促进教师发展
建立教师成长机制,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技能培训、教学竞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五、深化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如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共同研发技术等,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创业。
六、持续评估改进
建立健全教研基地评估体系,定期对基地运行情况、教学质量、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2.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基地建设,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实践、交流于一体的平台,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研基地的龙头引领作用,精准助力省内各区域扎实开展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切实彰显教研基地的示范引领效应,为全力培养具备强大生产力、创造力与实践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筑牢坚实有力的支撑基石。
1. 促进产教融合: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研基地的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师资队伍:构建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打造具行业影响力的教育专家。
4.促进学生实践:创设多样化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机会,提供丰富的活动项目与资源,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5.促进科研创新: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体现学以致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文化支持。
二、年度目标
为实现总体目标,需分阶段设定具体的年度目标,以确保教研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具体如下:
第一年:
1.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教研基地的基本设施建设,包括教学场地、电教设备、图书资料等配备与更新,确保教学环境的实用性。
2.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地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与评估体系,为基地规范化、科学化运行提供保障。

3.校企合作启动:初步建立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开展教学交流、能力展示等合作活动,为产教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4.教师培训引进:组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第二年:
1.课程教学改革:依托教研基地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
2.活动竞赛创设:根据行业需求与学生特点,积极创设教学竞赛类型与项目,提高优质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3.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基础文化支持与服务。
4.学生成绩评估:对学生学期考试成绩和竞赛成绩进行有仪式感的嘉奖鼓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第三年:
1.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拓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全省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通过教学改革与评估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效,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研基地建设成果显著,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经验借鉴和实践支撑。
3.师资队伍持续优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培养出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和专家团队。
4.辐射影响持续增强:通过教研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成为区域内职业教育领域标杆与示范。教研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彰显,省内各区域职业教育教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建设任务
一、教学管理与优化
1.制定与修订教学大纲
语文、英语教研基地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评估标准。大纲应紧跟时代步伐,融入行业需求和岗位技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发展需求,定期修订大纲,确保其与时俱进。
2.编选与审定教材
基地负责编选或推荐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语文、英语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难易适中。组织教师团队对教材进行审定,剔除过时内容,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使教材更加贴近实际教学需求。同时,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网络学习平台等,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培训、交流、考核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积极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视野。
二、教学研究与改革
1. 开展语文、英语教学研究
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语文、英语教学研究,关注国内外语言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根据教学研究成果,推动语文、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引入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教学质量评估与提升
1. 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语文、英语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评估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总结与推广教学经验
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案例分享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加强与兄弟学校、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四、学生服务与指导
1. 指导学生语文、英语学习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展诗歌朗诵、辩论赛、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英语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职业素养。
五、科研与成果应用
1. 组织科研课题申报
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围绕中职语文、英语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和教学实践的创新。
2. 推广科研成果应用
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编写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视频等形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材料。同时,加强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团队建设与师资培养
1. 加强团队建设
注重语文、英语教研基地的团队建设,构建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团队建设培训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加强与其他教研基地、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职语文、英语教育的发展。
2. 师资培养与培训
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保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修学习、访学考察等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加强校内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
1. 紧密结合专业需求:中职语文、英语教研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各专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这种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增强了其未来职业发展的竞争力。
2. 强化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行业辩论赛、英语角、英语技能大赛、企业实习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职业素养。
3.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中职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库。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和真实的职场环境,学校则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二、创新
1. 信息技术运用:教研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效率。
2. 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教研基地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语文、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取得进步。

3. 科研教学结合:教研基地鼓励教师开展语文、英语教学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4. 多元评价体系: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英语学习效果,教研基地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引入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7)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1.建设思路
本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研基地的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需求、示范引领、协同创新、质量提升”为核心,聚焦贵州职业教育特色与“四新四化”战略需求,构建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教研平台。
基地将借助粤黔协作平台,整合省内外优质语文、英语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训设施、教研成果等,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研生态。围绕语文、英语课程建设、课题研究、课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任务,依托团队成员承担省教育科学院委托的各项教科研任务,采用“课题引领、项目驱动、实践检验、区域协作”的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高本联动,校行企合作,现代教育技术赋能,开展中职语文、英语课程教学教研活动,实现教研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推动学科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建设过程中,将积极搭建中职语文、英语学科教师交流研讨平台聚集全省中职语文、英语学科教研资源和力量,聚焦中职语文、英语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和关键难点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和对策,引领学科建设和教改方向;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两个学科建设高水平发展。

2.建设目标(含总体目标、分年度目标,1000字以内)
2.1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后续辐射推广,将基地打造成为全省颇具有影响力的中职语文、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示范中心,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2年度目标
第一年:基础建设与机制构建
完善组织架构:成立中职公共基础教研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资源整合:全面整合中职英语和语文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师资、教材和实训设备。
课题研究:围绕职业教育五大职能,启动首批关于中职英语课程改革、教学评价、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的课题研究。
初步成果展示:举办首次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教学经验。
第二年:深化研究与课程优化
深化课题研究:持续推进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课程体系优化:对接新产业、新业态,修订和完善中职英语课程体系,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
教学模式创新:推广“行动导向”、“项目式”等新型教学法,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能力提升:组织多场次的英语教师培训、交流研讨、评课议课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第三年:实践检验与成果推广
实践检验:在全省范围内选取试点学校,实施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检验和效果评估。
成果推广: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改革方案,在全州乃至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英语实践课程,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教研团队结构,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加入,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研队伍。
三年后:持续优化与品牌打造
持续优化:根据实践反馈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保持教研基地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品牌打造: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教学成果展示等活动,提升教研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职英语教育品牌。
辐射带动:充分发挥教研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省中职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任务
1.课题研究:聚焦实践,创新驱动
1.1课题选定与规划
结合贵州四新四化战略,特别是针对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人才需求,围绕“三教改革”、“名师”培育、教学模式等开展课题研究。这些课题旨在解决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碎片化等问题。

1.2实施路径
校企合作:与本地及省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行业英语教材,引入真实工作场景案例,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技术应用: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成果转化: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示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训项目,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职英语教育中。
2.1专业动态调整
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需紧跟贵州省产业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针对那些对外语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行业,如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日益活跃的外贸活动以及快速迭代的信息技术领域。为此,英语专业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增设与这些行业紧密相关的英语方向,如旅游英语、汽车营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等。这样的调整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还能为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2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我们提倡构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双轮驱动课程体系。基础英语部分旨在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提升其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而行业英语部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此外,实训课程的开设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模拟商务谈判、国际旅游导览等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英语交流能力,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2.3评价体系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我们主张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口语测试、项目报告、在线互动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课程建设:整合资源,推动内容创新
3.1教材本土化与活化
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材开发方面,我们应注重本土化与创新性的结合。结合贵州地域特色,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英语教材,如贵州旅游英语、苗族文化英语介绍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采用活页式设计,便于随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材与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的同步。
3.2数字化资源丰富
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学习资源。慕课、微课等形式的在线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学习更加灵活便捷。此外,建立英语虚拟实训平台,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建立全省中职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促进校际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课堂建设:技术赋能,打造互动高效课堂
4.1教学模式创新
在课堂建设方面,我们应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混合式学习结合了线上自学与线下辅导的优势,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翻转课堂则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使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讨论、解惑和实践活动,从而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

4.2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课堂建设的重要一环。智能教学系统能够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分析,为其规划合适的学习路径,实现个性化教学。而互动教学工具如电子白板、在线问答平台等,则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建立即时反馈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课堂观察、在线测试等方式,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优化。
5.队伍建设:提升能力,优化结构
5.1教师培训
定期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内外英语教学研讨会、工作坊,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英语需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5.2团队建设
跨学科团队:组建由英语教师、行业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等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
名师工作室:设立名师工作室,由教学名师领衔,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5.3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生评价等纳入考核范围。对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精神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特色与创新
1.数字赋能构建“区域协同多级联动”教研机制,突破空间限制
本项目以“应用、共享、创新”为新发展理念,以需求为导向,结合黔东南州特色,整合中职语文、英语资源,集中优质教研力量,创新教研机制。以基地为出发点,向上联通省、市教研机构,向下联通各学校,实现省、州、县、校教研多向互动。  同时,依托我校数据中台及线上虚拟教研平台,构建区域数字化教研框架,融合课程、教学、评价等要素,形成“粤黔协作、专家引领、团队协作、个体反思”的教师发展框架,总结区域数字化教研结构和流程,从理念的重塑和转型、内容的优质和均衡、方法的实践与创新、评价的改进与优化等方面,创新了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云智共享”职业教育教研平台。

2.跨界联动创新“1+5+N”的融合型教研模式,打破学科壁垒
本项目以“素养导向的基地建设为核心,引领区域教研体系建设”为教研目标,通过协作机制将基地建设项目化、任务化、清单化,按“总项目+分项目+子项目”分工,结合任务清单推进,实现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展示交流→评价反馈→改进提升的链条完善。构建“1+5+N”的融合型教研模式,“1”指一个顶层设计,即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专业引领、以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带动、以语文、英语学科课程融合型教研为核心,“5”指黔东南州六大教研片,“N”指所有中职学校以及各类教研形式。
利用高职资源,开展协同教研,深入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引导教师更新课改理念,掌握学科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组织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聚焦整体育人功能提升,探索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新范式。
3.标准引领打造“一核三维九化”教研实践路径,促进整体发展
依据中职语文、英语课程标准,以素养为核心,建立融合学科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探索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探究化、合作化、信息化、个性化、生活化和评价化的教研路径,培养研究型教师团队。利用优势学校资源,促进全省中职学校互动合作,提升教研科学性和有效性,共同促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的查阅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