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档/电子书教育2018-07-12
986

                一、推己及人,是平等由己     往外推还是差等由己往外推?
     理论上,推己及人所蕴含 的都应是平等推。如“圣人与我 同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语出孟子,但是在实践的时候,都以差别的形式出现,如“亲亲——仁民——爱    物”、“同室斗而救、邻人斗而不    救”、“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     之”,这种以自己为中心,定亲属、别贵贱的推己及人符合人性。
       二、推己及人是自然情感还是社会道义?——皆为【利益】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寒冷的冰天雪地路遇快冻死饿死的婴儿,有的人会觉得可怜,救了;有的人会迫于社会道义,救了;没有能力救的,也会叹息等等,这都是推己及人。救了,是恻隐之心后的自然情感流露还是迫于社会道义的救助?实际上,无论出于本心还是道义,主宰行动的都是【利益】。
     【利益】不光是物质上的获利,还有精神上获得夸张的愉悦感以及灵魂深处安逸感。
        即便是由自己到外界的差等的推己及人,以自己为中心,定亲属、别贵贱,背后的逻辑链条都是【利益】。

儒家之爱:推己及人

双击编辑文字

      所以在强调下,儒家之爱的逻辑的:推己及人。
       爱自身>爱父母>爱子女>爱兄弟>爱夫妻>爱亲戚>爱朋友(除了提倡孝道的时候要求爱父母>爱自身这一点点逻辑矛盾冲突)
实际上,稍微阅读过儒家在【子学】时代早期的孔孟学说,就知道认为儒家不讲利益、回避利益、只谈道义的观点是误解。而且推己及人本身是一套有利己主义。朋友情不如亲戚情,亲戚情不如夫妻情,夫妻情不如兄弟情,兄弟情不如子女情,子女情不如父母情。
儒家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离不开血缘、离不开宗法,它的一套推己及人思想,是为了了稳定的利益。

农业社会够稳定了,这一下子稳定了几千年。
家长制下,你愚忠愚孝就够了,听话就够了,父亲的产业传承给你,保你一辈子衣食无忧。没有产业?种地跟着父亲种就行了,放羊跟着爷爷学就行了,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家传的生存之道。你三从四德就够了,听话,就可以保证糟糠之妻不下堂,一辈子的长期饭票就有了。 

双击编辑文字

        这一系列体系带来的是稳定的社会结
构,一代又一代人,
在土地上劳作繁衍。
        直到工业革命的
到来——如果说工业
革命离中国很远,那么我说个很近的:
            
              城市化

        城市化的到来,接着是信息革命的到来,传统格局全部被打破。
       创业的人们未必是子承父业。
       国企会下岗。
       以前是一个职业传承几代人,现在是
两代人未必工作一样。
       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每个人的一生,一项职业未必能做几年。
      那么,家族是什么?早就瓦解了。如果有一个古董出来怀念家族,会有人站出来问:你们家族有皇位继承?

         三、推己及人是怎么变成推己损人     的?
        前面引用了孟子的话,知道了推己及人从理论上的【由自己开始平等推出去】,经过人性检验后,在实践中孟子大多是主张的【差别推出去】。而在更早的孔子时期,他主张推己及人全部是【由自己开始平等推出去】的,且以【仁】的一套学说为支撑,具体步骤是,孔子从爱父母之心出发,认为父母对子女之爱是无私的,这种无私之爱是超越了利益的,子女从父母身上获得了爱,首先就要回馈父母,但是子女对父母传递过来的爱不能停留在继承 、回馈的阶段上,而要超越

它,使之发扬光大。父母给了子女身体,子女通过生长发育而将其发扬光大;于是就要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戚、爱乡党,直至爱他人,这样的一次次升华、一次次超越,就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情感
———爱人之心。这颗爱人之心就是孔子“仁”。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安葬朋友,孔子自己说颜渊将自己视为父亲等。《史记》中记载孔子死后,所有弟子均为其守孝 3 年,弟子子贡守孝达 6年之久,“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给出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  领悟到自己有一颗爱人之心就是“修身”,将这一爱心按照推己及人的方式用于血缘亲属,就能“齐家”,用于爱人就能“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
     我们知道,即便人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觉悟,能够身体力行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孔子又提出了【知行合一】。

但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千、必有内奸。不是所有人都有很高 的觉悟,去无差别的 【爱人】,孔子也只是 从【修身】开始, 

         但无论怎么构建,现实的世界终究是【趋利避害】的真实世界,因此推己及人,不仅仅在孟子那里,从【由自己开始平等推出去】演变成【差别推出去】,更是被芸芸众生变成了另外一个社会现象:私心重,没有公德心。
       最能体现的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一帮人群居,可以保证的是自己家里一尘不染,但是公共场所则是臭气熏天,尤其是公共厕所。谁都看不惯,谁也都吐槽,但是没人站出来清理。即便是有人清理,也得不得半声谢谢,所以大家都想着:我不能白白服伺人。
       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推己及人变成推己损人。
我们的社会关系就像向水中扔一个小石头后,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1、由自己到他人,从亲到疏
   2、波纹推的越远的地方,发生的关联

                      越小,就如做卫生,自己家                         客厅会认真做,到了走廊楼梯则是视而不见。
3、扔石头的地方可以随时发生变化,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可以若干个,所以一个人在某时间某地点动用的圈子不一定是相同的。比如某大学生群体聚餐,前一小时可以分成男女双方进行辩论,某男生可以迅速划分出在场的男生们都是自己方,女生们是对手方。后一小时话题转为南北差异,某男生可以迅速分出坐在自己旁边的北方某省的女生是自己阵营,而之前的某男生因为是南方人则成了对手方。看,这就是推己及人效应。
4、亲属圈,天下没有两个人认领的亲属都是相同的,几遍是兄弟,他们同父母了,但是妻子儿女又不同,所以亲属关系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散开,其结局根据权势、富贵大小,波纹覆盖的广度截然不同。

      正是如此,推己及人诞生了自我主义。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每一个水波纹的推出,都是无数个私人关系的整合,所以我们的社会道德是建立在私人联系中的,最明显的是马路上的老人,扶的爽不爽快,全看这个老人和你关系的远近。
       最后,中国没有公民,只有百姓。
四、推己及人的现代构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永远离不开【利益】二字,包括向来瞧不起利益的道德。
农业社会血缘、家族秩序的瓦解后,现在的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下的种种现象,人们往往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老者在年轻的时候怀才不遇被排资论辈了一辈子,到了他晚年又被后生超越,不爽,乱套了,世风日下。

       以前的买卖在熟人社会下讲感情,拖欠几年后再付账,可以抹零,现在按照合同来,分毫不能少,不爽,太小气了斤斤计较,人心不古。
以前哥们有难,拔刀相助,现在是尽量不惹事别冲动,不爽,乱套了,社会没人情味。
其实以上种种情形,本质是时代变迁,旧时代的人无法使用新时代,也无法放弃旧时代本身是既得利益者的身份而已。
      【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里,人情味是相当浓厚的,但是几个人能理清背后的逻辑?
其实核心依旧是利益,哪怕是道德,依旧是利益。
       现代商业社会,核心也是利益,依旧是推己及人,不过是推演的方向变了。

        人们在维护各种关系的时候,永远是站在自身角度衡量,亲属朋友圈能带来更多利益的时候,自然将亲戚朋友放在自己之外最重的位置,当陌生人的契约合作变成最主要的协作方式,并有获得感、成就感的时候,自然亲属关系靠后。在农业社会,七大姑八大姨都是种地,过年围在一起烤火嗑瓜子,三两句都离不开农村的产业,养殖、畜牧、种地等话题聊的特别热闹。而在当今,年轻后生们各自在不同的城市打拼,有的人工人,有的是

白领,有的是创业老板,有的是农民,阶层不同,强行坐在一起尬聊不如玩手机,在虚拟的世界里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谈论相似的话题。
        推己及人不仅仅是儒学的思想,只要是人类以【趋利避害】为本能,它必然存在各个文化各个国家里。

卑、长幼、厚薄和亲疏,不仅可以同时兼爱天下之人,而且平等地兼爱天下之人。
        墨家从显学成为绝学,是因为【兼爱】不符合人类难以平等无差的自然属性,以及私有制产生后的社会属性。
       1、人类难以平等无差的自然属性 
原始人类自由自在生活,散漫而居,后      来,人类由于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   生活方式, 群居生活产生了语言, 形成了对       大小、强弱、快慢、勇敢与怯懦关系的      知觉和观念, 开始有了预见和义务观念。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 这     是我的, 而且找到一些头脑简单的居然相信      了他的话, 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兼爱的基本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兼爱就是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把别人的一切(包括国、家乃至身)都看成是自己的,就像对待自己的一样倍加爱护和关心。
兼爱的具体做法是: “兼爱天下之人。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同时地加以对待。 这里,不仅没有了大国与小国、大家与小家的对峙,而且没有君与臣、贵与贱、上与下、尊与卑的区分,更没有了强与弱、父与子、众与寡、诈与愚的差异。 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便可断绝尊”

墨家之爱:兼爱

        人类结成社会以后, 必然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生产的能力。原来的生活方式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人们内部开始出现分工, 农业和生产工具制造业相继发展起来,而这又必然要导致私有制的出现, 私有制一产生, 人类也就日益走向不平等的深渊。

出现了社会分工后, 人们不再只做单独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 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 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时起, 平等就消失了, 财产谁多谁少就产生了, 话语权多寡就产生了。
如一群刚刚进入幼儿园学会社交的孩子,没有大人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得产生孩子王、周边的跟随者,以及一大票服从者。
如两人合伙开公司,若各自出资50%,平等拥有决策权,这是最失败的合作方式。

       2、私有制产生后的人类难以平等无差的社会属性。
     私有制产生后,就有了穷人和富人,接着,财富可以直接推动权力大小的设定。因此,人类为了争夺财富和权力而频频发动战争。
     富人永远是少数,穷人永远是多数,如果不通过国家机器制定法律、政治游戏,那么,再多的财富也寡不敌众难以守护,时时刻刻易手他人的危险。于是,国

家的产生,更是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从物质上多少的

不平等演变成财富多少的不平等,进而演变成政治权力的不平等。 

       拥有权力者,拥有资源、信息、暴力机器,可以扩大这种不平等。因此,只要有私有制,人类就永远不可能平等。墨家之所以沦为绝学,是因为那个时代至今,以及未来

尤其在当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共情商数”也

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发生变化。共情能力,可以分为能理解他人的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人类都会处于私有制时代。 
      3、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每个个体都无法对他人感同身受。
       在人类还需要语言交流而没有进化到靠意识就可以沟通的时候,别人的痛苦你无法感同身受,别人的快乐你无法从心底而发。你的触觉、味觉、感觉皆因你自己的生物力量而起,因此你如何做到平等无差的兼爱别人?

情绪和感受的“认知共情”,以及对他人的情绪给予适当的情绪回应“情绪共情”, 这种能力,一是来自遗传,根据剑桥大学一项研究,人的换位思考的“共情”,30%的可能性来自于父母的遗传;二是来自环境的影响,当看到某电影某小说让人身临其境时,往往是你想到了自己过去类似的场景。
      因此,无差别的【兼爱】在人类完成更高级的进化前,无法实现。
       
4、兼爱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使人类繁衍失去动力
      如果一个人日以继夜辛苦劳动创业,得来的财富和成就,留给他的后代和留给路人没有区别,后者说任何路人都可以以【兼爱】的要求获得财产,那么,我们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的欣欣向荣。 
         如果一个人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孩子没有差别,人类也将失去了繁衍的动力。

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 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墨子大有天下, 小有一国, 将少人徒, 省官职, 上功劳苦, 与百姓均事业, 齐功

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 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 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 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 则万物失宜, 事变失应, 上失天时, 下失地利, 中失人和, 天下敖然, 若烧若焦, 墨子虽为之衣褐带

早在墨子同时期,荀子在《富国》中就有所警醒和批判:“天下之公患, 乱伤之也。胡不尝试相与求乱之者谁也?我以墨子之“非乐”也, 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 则使天下贫, 非将堕之也, 说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 小有一国, 将蹙然衣粗食恶, 

索, 嚽菽饮水, 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 竭其原, 而焦天下矣。
       这段话,荀子指出了墨子的不切实际,认为 墨子的思想是造成天下贫乱的根源;墨子同节俭、同非乐 (无差等) 的

主张不能满足人们安富尊荣的欲望追求, 此与人性相违逆。墨子的节俭所表现的“衣褐带索, 嚽菽饮水”的刻苦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的自然情性与欲望,是“伐其本, 竭其原”的主张, 不仅使政治的赏罚不能推行, 领导的威望也无法保证, 如是, 则国家的治理也便不能实现 。荀子在当时就指

利而后利之之利者之利也”。 
5、兼爱提出的意义
正因为人类基因的自私,对利益的追逐,所以兼爱无法真正实现,但这一学说的提倡,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倾向性的选择,如相信兼爱的人,可以表现得比常人无私一点点,这对社会是有利无害的,就像很多鱼被冲到了沙滩上,一个小男孩一条条地将鱼不停地扔进海里,路人问他:你又没办法救活所有的鱼,何必费力呢?他回答:我手里的这条鱼在乎。

出,“有齐而无畸, 则政令不施”;人之

情既然“欲多不欲寡”,所以在禄用享受上设立差等, 以激发人们改变自身所得和地位的动力, 因为“不利而利之, 不如

也……利而后利之, 不如利而不利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