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师语》2023第二期

  5月21日,实验小学隆重举行“十岁花开,心向未来”2020级成长仪式。

十岁花开,心向未来

  活动当天,学校营造出美好和谐的环境,同学们手绘的成长手拎袋、花朵长卷、花艺纸伞,亲手折叠梦想飞机,绘制成长树布置在学校门厅,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同学们的用心创造。

  每个班级的展台前,展示了同学们的十年成长手册,班级手工、绘画作品和绘画作品,让同学们感受到成长的点点滴滴。

✬心手相牵:和爸爸妈妈共同跨越成长

✬心心相印:在班级签到台写下亲子姓名 

✬心向未来:在心愿墙投递自己的梦想 

——常熟市实验小学举行三年级成长仪式

  学校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都给孩子和家长们带来美的感受。

●浅谈寻美
章雁冰

目录

卷首语

人物访谈

●关注知识原型 建构立体课堂
——记常熟市实验小学总务处副主任 陈欢

邑学花开

●花开烂漫正当时
以赛促教共成长

教海探航

●我想对你说说话
 ——和低年级学生说话的艺术表达
陆忻仪

课题研究

阅读空间

●在细微处用心
读《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有感
顾丽霞

●耕耘结硕果 奋进再扬帆

●吕月琴老师的专著获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悟新课标精神 展优课风采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沟通“加减法”
——家校沟通新问题与解决策略
徐呈雅

● 建立形数关联 建构几何直观
——“初步认识多边形”教学实践与思考
韩云帆

●小学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路径
                         常熟市实验小学 刘雄

●追梦“三万里”
共赴“长安城”
吕明婕

●“与美同行,“乐”在其中
                   ——基于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
王珺

●STEAM理念下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顾梦丹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
小学英语高年级“融合式”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顾丽霞

● 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
端木旖玲

●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司马紫千

●创意教学,激活课堂
——读《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有感
 严雨秋

8

17

18

21

23

24

29

34

39

44

48

56

60

2023第2期

总第55期

●探寻美的语言,巧提数学思维
读《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有感
金锡佳

主编
洪 榴
副主编
邵 慧
主任
金 颜
副主任
夏莉莉
责任编辑
密亚萍 冯 洁孙倩倩 杨 维毛文杰 朱 英吕 丹
封面题字
薄俊生
排版设计
邑学传媒社

66

67

71

69

●点滴记录,寓趣于教
读《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有感
周严焱

73

题记:
  “长安”代表着理想,“三万里”就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不管对电影里的李白和高适,还是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如此。
——导演谢君伟

  疫情后的第一次观影,献给了《长安三万里》,可用“震撼”一词来形容。精良用心的制作,扣人心弦的情节,富有个性的人物……给观众带来了难忘的观影体验。且不说脍炙人口的诗句,且不说灿烂辉煌的文化,且不说兴衰更迭的王朝……作为教育者,电影中高适的成长史,最打动我心。
世间“谪仙”少,平凡“高适”多
  相较于李白“诗仙”般的存在,高适则是一个普通人。片中高适起初性格腼腆,说话有一点口吃,甚至识字有一些障碍,需要别人说一句,他听了才能跟着学,吟诗作赋更是尚未开窍,像极了每个班级的后进生。五十岁之前,高适生活事业都不顺利,报国无门,四处碰壁,穷困潦倒,碌碌无为。但是,他心中一直怀有保卫国家,实现自我理想的初心,经过他的积淀和蛰伏,最终大器晚成,成为唐朝第一个以军功封侯的诗人。这让我不仅联想到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去看见孩子珍贵的特质,帮助孩子去放大闪光点,让孩子追光前行,不断成长,就如李白所言:“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行路虽难,行则将至
  高适成长路上遇到的挫折是够多的了,初入长安想求取功名,科举无望,无人举荐,只得失意而归。北上游历,来往边陲,却一无所谓,再次失望南归。与李白、杜甫饮酒赋诗,仍不得志,再次离开……难得的是,高适几次受挫,都没有抱怨命运不公,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躬耕苦读,勤练枪法,文采和武艺都得到了提升,为后来的“开挂”之旅做好了积淀,可谓厚积薄发。所以,我们的孩子遇到挫折,不要惊恐,不要绝望,要学习高适的超强“逆商”,把苦难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努力去战胜困难。
轻舟已过万重山,长路漫漫亦灿灿
  看到高适从年轻强健,到长了胡须,到长了皱纹,到年过半百,一直郁郁不得志,想着他人生就这样了,但是五十多岁的高适竟开始了人生逆袭。有小孩子看到最后对家长说:“怎么李白没有高适成功呢?”家长无言以对。其实,每个人成功的标准都不一样,李杜的诗,张旭的字,吴道子的画,王维的曲……每个人都在向着心中的“长安城”迈进。我们要告诉孩子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没有的宝藏,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用什么都和别人比,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人生就会绽放光彩。
  片尾的“只要书在、诗在,长安就在”令人感动,而我想说,只要有梦想,肯努力,跋涉“三万里”,每个人都能抵达心中的“长安城”。

志,想着他人生就这样了,但是五十多岁的高适竟开始了人生逆袭。有小孩子看到最后对家长说:“怎么李白没有高适成功呢?”家长无言以对。其实,每个人成功的标准都不一样,李杜的诗,张旭的字,吴道子的画,王维的曲……每个人都在向着心中的“长安城”迈进。我们要告诉孩子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没有的宝藏,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用什么都和别人比,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人生就会绽放光彩。
  片尾的“只要书在、诗在,长安就在”令人感动,而我想说,只要有梦想,肯努力,跋涉“三万里”,每个人都能抵达心中的“长安城”。

追梦“三万里” 共赴“长安城”

吕明婕

卷首语

关注知识原型 建构立体课堂

——记常熟市实验小学总务处副主任 陈欢

人物印象
  陈欢,男,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工作近二十年来先后参加了常熟市、苏州市小学数学评优课分获一、二等奖。积极参与教科研,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级发表、获奖。
  从教以来,他精耕于课堂,注重教学有效性,尊重儿童已有,直面儿童学习难点,点拨儿童创造,将数学教学活动化、立体化、空间化。建构生生、师生、教材三者联系,塑造教学呈现空间立体模型,释放教学动力,拓展教学的生长点,让知识和学生思维和谐统一,课堂教学风趣幽默,扎实深入,让学生乐在其中。
  做好自己的点点滴滴,真诚对待每一位孩子,是他的工作原则。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其他岗位上踏踏实实地为学校、为学生尽己之力,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家长一起努力,和学校一起发展。

记者:陈欢老师,你好!作为数学老师,你提出了“关注知识原型,建构立体课堂”的理念,请问,你提出这一理念是源于一种什么想法呢?
陈: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主阵地。史宁中教授提出:“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三个方面。”关注数学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解抽象,从点滴到模型架构等等,已成为数学课堂提高教学对策、拓展教学空间、提升教学层次的立体架构,并进一步探索有关提高教学有效性、形成数学思想的教学理念,由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的共同认识,但因为各种情况,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还呈现出了什么一些问题。
记者: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
陈欢:首先,教材解读缺乏深刻性,连贯性。教材的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它能让教师明白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由此让学生利用数学课堂发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形成数学方法,把握数学思想的立体学习。但对于一些课堂实践观察,教师面对教材的解读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而流于表面的主因,一是对所教学的教材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缺少立体化的视角思考;二是由于急功近利,只追求传授知识层面的教学,而不顾及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品格。例如练习“比较小数的大小”,教材呈现这样的方式(图1),其意图是让学生明白除了用先比较整数部分,在整数部分相同的前提下,再比较小数部分这种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标出小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来比较小数的方法,并通过接下来的一组练习,凸显第一种方法优势。缺乏对教材的解读,无法利用课堂教学形成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其次,数学课堂教学缺乏整体性,有效性。一堂好的数学课,需要的是一个高视角、高理念下的课堂实践过程,也应是一个数学教师的立足之本,这需要不断的理念更新,每一天的数学实践思考、以及深刻的教后反思三者架构的过程。但受到教案资料的影响,教师不能形成教学的独立性,无法迅速抓住教学的本质,影响课堂实践的流畅性和深刻性;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变化及时补充和调整教学环节,从新的视角来探索课堂实践的过程,缺乏变通性;由于教师自身对实践思考缺乏发散性思维,造成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处理,而教学过程的单一化,只能造成背后的教学价值缺失。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往往直接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验证想象,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呈现比较线性化,缺乏挑战性,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兴趣不浓,缺少开放性与实践性,往往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思路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生学习缺乏趣味性,参与性。学生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主动进行的使其认知、行为潜能发生改变与提升的活动。教学过程就是要找到学生学习的断层处,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特点推进教学。而一些教学环节的低效性造成学生只是完成数学作业的工具而已,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也就缺少了参与的学习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就没有得到充

(图1)

人物访谈

记者:你分析得深入而又全面,目前的数学教学现状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老师该如何做呢?
陈:就是要打造立体化数学课堂,我们可以从教学理念开始转变。首先,教学设计思考转变——从“看一课教一课”变成“看一单元教一课”。一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思考,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方向。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倾向于“按照一课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至于教学内容在整个单元所处的教学价值,与前后知识的多维联系和发展等等就无法通过教学设计来体现,这就舍弃了对教材本身的探究过程,而只能通过“知识讲授知识”来进行教学思考。基于数学知识原型的立体化数学课堂,更注重于用单元设计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教学内容来设计一课,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培养学生立体化的数学方法的形成,从宽度和深度的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品格。
其次,教学实践过程转变——从“静态讲授”变成“动态生成”。一堂数学课呈现的有效性应该从课前、课中、课后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这才是一个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发展的前提基础。传统的教学实践往往以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为主的“双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的教学过程就会呈现传授新知25分钟,巩固新知练习15分钟的教学程序,也就是“静态讲授”的教学模式。而立体化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则是“动态生成”,“从教学的起始点出发,到教学主题的探究点重点展开,再到课后思考的延伸点拓展”,形成数学课堂的层次性、立体性的架构,从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参与探究、学会思考的动态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促成学生对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经验的生成与提升。从“静态讲授”变成“动态生成”的教学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

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就浅尝即止而已了,课堂的教学气氛也就显得单调、沉闷的情况。例如:教学《计算三角形面积》中“把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有的课堂上教师直接出示两个完成一样的三角形并教学生怎样拼成平行四边形而不让学生自主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跟着拼搭,缺少数学思考的层面,实践活动就这样活生生地“快餐化”了,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就这样剥夺了。如果数学教学只停留在操作层面而未能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经验,知识的习得就无从谈起。
第四,学生的数学思维缺乏生成性,层次性。从学生的思维思考角度,是由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层面的过程,并以具体形象为主,在进行数学实践的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展开,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教学的整体化提升。在一些课堂上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到位,由此无法把握知识背后的数学本质,理不清旧知与新知的逻辑关系,缺少思维的深刻性;二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的疑惑,缺乏批判的方法,不愿在解决问题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恰当,不想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缺少思维的批判性。例如:试卷上有一道这样的判断题(图2)。学生的答题错误率接近20%。我们发现,其实学生对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单位这样容积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容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掌握的,但对于体积与容积本身概念的理解却显得简单与不透彻,由此造成部分学生解答时的混淆难辨。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在于“1立方分米=1升”,但学生是否注意到“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水1升”呢?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往往容易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与彻底。

(图2)

记者:是的,理念的转变是第一步,也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立体化课堂的实践呢?
陈:基于对立体化数学课堂的思考,教师再也不能像传统课程那样,预设结果,用按图索骥式的方式进行探索,而是要能够让孩子将学习与思维结合起来,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指:教学某些知识领域,并不是带着学生去铭记已有的结果,而是要教他去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
首先,深入课堂建设,以结构化关联核心素养。数学课堂实践以培养学生为核心,建构符合其认知需要的、具有思考价值的核心思维体系。了解数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和生成体系的过程,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面临数学知识爆炸和未来学习的最重要核心内容之一。
1.横向铺展,建立数学思考的结构体系。
数学知识本身是有横向结构的关系,主要是指数学操作领域之间的本质性联系。在教学一个核心内容时,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得到铺展和延伸,并相互建立支撑。利用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在“表象操作——数学思考——抽象认知”中理解知识、提升素养、运用智慧,做到有序、有效推进。
【例1】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易变性”的本质,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
环节一:
(1)提供材料:一致的磁铁小棒做出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长度任意),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含义。
(2)思考:三角形和四边形各自有什么特点?
(3)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环节二:
(1)操作:出示焊接成的四边形,让学生拉一拉,促成数学思考。
(2)思考:这样的四边形也拉不动,是不是四边形也具有稳定性呢?
环节三:
(1)操作:让学生利用相同的小棒各自能摆出多少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形成实验结果。
(2)思考:深刻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自于在相同数量的小棒前提下,形状、大小都是唯一的。
环节四:小组合作,找找现实生活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环节五:课外实践:利用木条,自由创作简易桥梁。

环节二:对比思考,围绕主题认识新知。
确定研究方向,主要形成两个观察角度即位置范畴和测量范畴。
(2)围绕核心问题“在将长方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哪些‘关系’改变了?哪些‘关系’却保持不变?”展开思考,围绕邻边始终在变,对边始终不变,始终互相平行。
(3)揭示主题。
(4)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围绕“从测量的角度来观察,哪些关系改变了,哪些关系保持不变?”思考深化,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其他特征,如对边相等、周长不变,对角相等。
(5)通过越来越窄的变化,揭示对平行四边形高的认识。

这里的动手操作则始终伴随着问题和五个逐步递进的教学环节在进行,利用信息、实验操作,进行动态的整合,串联起它们之间的联系,深化数学课堂的思考性。不断挖掘数学本质,使学生形成动态思考,从而充实数学课堂的潜能和生活工程的潜在联系。
2.纵向贯通,凸显数学课堂的核心内涵。
数学课堂的横向联系和架构,是指所数学新知与已有知识以及后续学习,存在着密切联系。从知识的“原点——发展——延伸”分析出发,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教材编排的来龙去脉,建设具有层次性又逻辑性的教学认知,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数学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比如教学四上《认识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上是在教学“角的度量”和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的度量”和“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就成为“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原点之一;其次,“认识平行四边形”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在教学“认识长方形”之后,“长方形”的认识方法和特征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个原点。
【例2】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基于以上原点的思考,设计了以下实践环节:
环节一:聚焦问题,展开对话。
从长方形中操作出平行四边形,并从生活情境中找出平行四边形。

环节三:基于共识,拓展延伸。
思考:“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以及“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附板书设计:

通过对知识原点的思考,让教学从学生认识新知的起点出发,通过不同角度观察、新、旧在变与不变中进行思维碰撞,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新知探究、深化的展开,提高整个“由浅入深”的思维层次,形成教学的立体化,并进行“从区别到联系”的整体化延伸。动态化的教学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从“部分到整体感知——分类梳理,思考猜想验证——思考求证,凸显本质”的过程。这样,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网络化,在比较思考中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
3.本质把握,重塑教材教法的立体框架。
    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发生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逻辑,一方面来自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源于学科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两者往往并不一致。【4】如四年级的“运算律”,教材安排先进行加法运算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律的教学,教材编排体现了从“加”到“乘”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加”的教学降低“乘”的教学难度。但是从知识本质上看,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是相一致的,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是相一致的,而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只是运算符号的一致,从学生认识上看,两者是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缺乏相互间的联系;其次,从学习意义上看,在随后的乘法运算律(除乘法分配律外)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挑战性,只是运算符号的迁移。从“运算律”整个单元去研读教材,架构立体化的单元教学思考。“运算律”本质就是寻找运算中的规律,具体就可以分成四部分:①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本质是位置与结果的运算关系;②加法、乘法结合律的本质是顺序与结果的运算关系;③减法、除法运算规律;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乘

法对加法分配的规律即先分再合和先部分合再整体合的关系。
【例3】教学“运算中的交换律”基于立体化架构,设计了以下实践环节:
环节一:从生活、数字引出“交换位置”与“结果”的关系。
环节二:举一反三,变式教学,围绕核心问题架构立体认识。
(1)利用多种数形结合的呈现方式,初步探索加法交换律。

(2)学生举例,并围绕核心问题“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探索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3)探索结论加法交换律,并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
(4)回顾旧知如加法的验算等,体会加法运算律的运用。
环节三:引导类比推理,在触类旁通中形成知识体系。
探索“除了加法有交换律,乘法有吗?减法呢?除法呢?”
思考讨论“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环节一:从数一叠纸开始,从100、10、1这样的计数单位数。形成数数就是数单位的数。
环节二:出示半张纸,提问:“用数字怎么表示?”感受必须要有比1小的计数单位,把1平均分成10份,用5个0.1表示,由此让学生产生小数的必要和思考,初步形成学习小数认识的知识结构。
环节三:出示0.66张纸,提问:“说一说它是多少?”通过在纸上的再次分一分,建构对小数的立体认识。

课后延伸“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呢?”
附板书设计:

环节四:结合整数部分的计算单位,形成整个数的认识结构。
学生经历三次数学操作、辨析和思考,也就加厚了概念结构体系和逻辑思维,学生也就有能力准确地将概念提炼出来,使教学过程与体验深度的链接,并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由此使思维素养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学习中。
2.从“一维”、“二维”到“三维”,拓展实践空间。
清晰明确的教学主题,促使学生不断往返于观察、实验、思考、归纳之间,努力探寻直观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提高探究的效率。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点和线段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立体是三维的。从局部到整体的

过程就是逐步提升的过程,一年级的确定位置是一维范畴,四年级的确定位置是二维范畴,而到更高阶段的确定位置则是三维范畴。
【例5】教学“图形位置总复习”的实践片段。
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整理,明确除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还能用数对来确定位置。提出问题“数对是用两个数来表示,有没有只用一个数来确定位置呢?你会用哪个数字表示?(从左往右看)”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当出现一维情况的时候,只需要一个数字来表示。但情况变成这样呢?(出现一组组)还能用一个数字来确定位置吗?为什么?”
最后,出示“那会不会用到(三个)数字来表示位置呢?”让学生从开始温故到随后知新甚至到最后产生更多的启问,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飞跃,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从“观察——猜想——求证——延伸”的学习状态中,可以发现促成有效的数学课离不开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与构建知识的过程,在学生由少到多的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入性。
3.从“静”到“动”,深化数学思考。
教材内容是以静态可视化来呈现的,对于教师就需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静态”转变到“动态”并通过教学自然渗透,转化成学生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动态展示,使得课堂实践成为一种提升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创新精神的平台。
【例6】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实践片段。
首先,紧扣本质,沟通联系(几个几)。形成两种基本方法即①(6+4)得10 ,是10个24;②6个24+4个24,是10个24,动态演示,逐步理解。
其次,图式互为转化,解释规律本质。通过看图想算式,看算式画图来实现数形结合的动态生成。

其次,化零为体,以素养为核开展课堂实践。为了深入课堂教学实践,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把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个立体框架中,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对教学实践进行调整与整合,从整体出发,开展课堂实践。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想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才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同时提高教学效果的空间,为学生素养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问题引领,激发思考空间。
对问题的思考是课堂教学引入和推进的内在动力,设计有价值的、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就是要知悉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分析他们了解的程度,找准学生旧知和新知之间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推进思考的深度。让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体验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经历“思维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性步子”,学生才会进行深度的学习,形成自身经验与课堂实践的深化与递进。
【例4】教学“小数的意义”的实践片段。

最后,链接旧知如口算、笔算、长方形周长、面积模型,沟通内在联系。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实践对探索主题进行深加工、再开发,并以静化动为随后探索规律提供了丰富地学习资源,促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学习,促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记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进行了“关注知识原型,建构立体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感谢你的分享。
陈:不用谢!数学教师从学习核心素养理念中形成教学的新视角,关注知识原型,建设立体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研究的学习动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上形成促进教学效果、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大力量。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地找到一个个生长点,让每一个学生领悟到质疑、提问、冲突、发现、实验、探究的无穷魅力,让我们的课堂在整个立体动态教学中始终成为儿童思维深度思考的场所,时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火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机盎然的四月,阳光明媚、万物蓬勃,正是生长的季节。我校陈阳老师在常熟市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会课活动中喜获一等奖。
  本次青年教师会课评比的主题是六年级下册Unit2 Good habits的课内外融合写作课。她积极备赛,英语组群策群力,最后的课堂呈现精彩纷呈。
  比赛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比赛是上8分钟的微课。她从接到比赛通知开始,就着手准备,研究了很多课内外融合写作的教案课件,观看了相关主题的视频和讲座等。时间紧、任务重,从公布赛题到比赛只有两天准备时间。当公布教学内容后,英语组迅速组建“智囊团”,尤雪芬、夏莉莉、陆叶、孙倩倩、金月欢、顾丽霞、张鑫瑀、顾梦丹等众多英语组的老师们牺牲了双休时间给她出谋划策、帮忙制作课件和视频等。
  虽然是8分钟的微课,但是比赛前她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洪校长、尤老师、夏老师多次为她把关,给予鼓励并提出建议。在上微课的过程中,她践行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课内外融合写作,通过精美的教学语言、精细的教学设计、精彩的教学呈现,顺利冲进了决赛。
  第二轮是决赛,正式上一节40分钟的完整的课。她新颖的教学设计十分突出,课堂自然流畅、围绕重点,紧扣绘本与教材融合展开,张弛有度。因为比赛准备时间紧,英语组三位青年教师顾丽霞老师、顾梦丹老师、张鑫瑀老师每天下班后帮忙修改课件、视频、设计作业练习等,英语组的老师们调好课去听她上课,并一对一进行细致的反馈和指导。
  从陈阳老师扎实有效的教学设计、新颖别致的课件、自信从容的风姿中,我们看到了年轻老师的成长,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体会到了“实小人”踏实教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我校英语组将继续研究课内外融合阅读与写作教学,提升教师实施英语课程的水平,推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工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真谛》  摄影:曹静菊

花开烂漫正当时
以赛促教共成长

邑学
花开

语文学科:初出茅庐,尽览芳华
【比赛过程】

   三位青年老师在这次比赛中展现出了实小教师肯钻研、勇拼搏的精神风貌。回顾此次历练,无论是遇到瓶颈时的焦灼,还是灵感闪现时小小的激动,亦或是尘埃落定后心灵的放松,都历历在目,相信这百种滋味,最终都汇聚成了历练后的成长! 

耕耘结硕果
奋进再扬帆

   9月22日,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发布了信息化教学优质课评比的通知,周严焱、张佳慧、严雨秋三位老师通过校内评比顺利进入初赛。短短一周之内,要完成微课录制,三个不同的课题,三种不同的教学思路,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洪校长、顾书记的指导下,在陆教导、密老师及信息中心的帮助下,三位老师争分夺秒,高质量完成了微课录制,其中周严焱、张佳慧进入常熟市决赛。
  距离决赛只有11天时间,张老师要将原先的八分钟微课,变为四十分钟的有生现场上课,而周老师要更换课题,重新准备,时间紧,任务重!两位老师利用一切时间修改教案和课件,学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每天延时服务结束后,洪校长、陆教导、密老师常常和两位老师磨课到深夜。从磨课、研课到课件修改、细节处理,甚至最后的板书设计都在不断精进,课堂的每一句语言都反复雕琢,力求做到完美。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严焱、张佳慧两位老师均获得常熟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优质课一等奖,严雨秋老师获得了常熟市二等奖。其中,周老师进一步晋级,获得了参加苏州市中小学信息化优质课评比决赛的机会,最终取得了苏州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赛后感想】

  周严焱老师:代表学校参赛并获奖,我感到非常荣幸。在这次比赛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团队的温暖。在每个延时服务结束后的夜晚,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磨课,紧抓每一处细节,力求让教学呈现更加完美、自然。
  感谢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信息化教学条件;感谢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视,常常与我磨课到深夜;也感谢这一个多月努力成长、不断进步的自己。
  青春正当时,奋斗向未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挖掘技术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新模式。
  张佳慧老师:能够代表学校参加此次比赛,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感谢信息技术团队的鼎力支持,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我们从教材解读、课程理念、活动设计、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多次商讨、反复磨合,力求让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最终呈 现了《父爱之舟》这节课。 
    学无止境,教无际涯,教师的生命因努力而精彩。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课堂为镜,严格要求自己,运用新技术,实现新突破。课堂是水,年轻的我们是天然粗糙的石块,我会享受“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美丽的鹅卵石”,遇见更好的自己。
严雨秋老师: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比赛,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学校领导的鼓励与帮助,感谢信息中心团队的倾力支持,无论是前期的备课磨课,还是后期的拍摄、剪辑,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实小团队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力量。
    这次信息化比赛着重于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的运用,因此需要在传统备课磨课的前提下摸索新技术,其过程不仅有趣,而且令人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比赛,我获得了成长,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将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融合新兴技术,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更高效、更生动的新时代教学模式。

我们是天然粗糙的石块,我会享受“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美丽的鹅卵石”,遇见更好的自己。
严雨秋老师: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比赛,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学校领导的鼓励与帮助,感谢信息中心团队的倾力支持,无论是前期的备课磨课,还是后期的拍摄、剪辑,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实小团队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力量。
    这次信息化比赛着重于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的运用,因此需要在传统备课磨课的前提下摸索新技术,其过程不仅有趣,而且令人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比赛,我获得了成长,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将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融合新兴技术,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更高效、更生动的新时代教学模式。

  2022年末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结果终于揭晓了,本次比赛历时半年,经评审委员会初评、总评审委员会审议、苏州市教育局审定,最后报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共评选出 2022 年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150 项,其中特等奖 30 项,一等奖 50 项,二等奖 70 项。我校吕月琴老师的专著(教材)《儿童陶艺技法与教学》榜上有名,喜获一等奖,成为本次评比首屈一指的个人专著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吕月琴老师能在本次含金量极高的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获奖,这与学校一直以来特别重视艺术教学,开设陶艺特色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道德与法治学科:走出舒适圈,遇见更高的山
端木旖玲

  近几年来,道德课的教学一直在变革,从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再到今年4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落地,作为一名长期执教本门学科的道德老师,从不敢懈怠,一直走在学习之路上。
  这次参加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的经历,带给我更多的是在教学形式上的思考。虽然之前有过多次比赛的经历,但赛前一般是在教学设计、拓展资源、板书设计上下功夫,信息化整合的道德与法治课该如何去上,确实一头雾水。在学校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使用希沃软件制作课件,学习教学iPad的使用方法,虚心向青年老师学习各种效果的生成。在此期间,道德与法治中心组的多位专家、同行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帮助我确定了上课的思路和方向。我将小爱语音助手请进课堂,学生在网络教学情境下进行学习,玩转iPad、查资料、玩游戏,了解新知,巩固所学;网络直播,输出所学。在技术手段辅助下,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丰富交往、形成品质,唤醒、打通全部感官和感悟,创造出无限生长的空间。
  一次次地推翻,一遍遍地磨砺,一次赛课就是一次成长和飞跃,教学精进之路永远没有止境,唯有走出舒适圈,才能遇见更高的那座山。
  这次比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学科教研提供了深度思考的契机,也进一步推动教师团队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实小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奋力打造日新其德、时精其业的教师团队。

我校吕月琴老师的专著获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成果获得者吕月琴老师自2000年开始从事儿童陶艺教学,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在小学阶段设立儿童陶艺大教室的老师,她亲历和见证了我国陶艺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的变革。吕老师先后出版多本专著,专著分别获得过“冰心儿童图书奖”与“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并在有着近30年办刊历史的《少儿美术》杂志上开设“陶艺坊”专栏20多年,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粉丝。她的儿童陶艺教学实践滋养了全国一大批一线的中小学教师。

  如今,吕月琴老师经过20多年教学与研究的积淀,聚沙成塔,编写出版了这本《儿童陶艺技法与教学》专著,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师范专业《动手学美术系列》教材之一,这本教材共为218页,284千字,教材编写共呈现了50多个课题、70个制作案例、40多个制作视频,具体分为“制陶工具、材料与设备” “陶艺造型技法”“课例实践”和“附录——教学设计案例”四大模块,“课例实践”又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器物四个章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每部分约十课,详细呈现解析了陶艺制作的完整步骤,讲解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考虑到读图时代的阅读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材中介绍的陶艺技法不仅以非常详细的步骤图一一呈现,还以二维码链接了相应的制作视频,可以满足读者多样的阅读需求,让“互联网 +”时代的阅读学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纸质文本,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形式。

教材的出版、成果奖的获得,可以更好地给全国少儿陶艺教学的教师、准教师以及陶艺爱好者们分享吕老师的陶艺制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也为五育并举、疫情之下的课堂教学与亲子活动提供有趣有效的专业素材;同时学校也将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鼓励引导教师潜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珍惜荣誉,砥砺前行,再创佳绩,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随着2022版新课标的推行,在这春日里,老师们在新课标春风中,继续深入学习领会新课标理念。
  3月29—30日,为进一步践行新课程标准精神,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40+体育教师优秀课评比,以赛促学,以赛促优。
  我校王舜华老师在协作区评优课比赛中,脱颖而出,代表实验协作区参加在塔前小学组织的常熟市40+体育教师优秀课评比。
  在备赛过程中,王老师全力以赴,结合“学、练、赛、评”等新课标理念,在信息中心等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在师父王强老师指导下,在体育组老师们的协同配合下,积极研讨,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手段、方法。
  最终,王老师以她优秀的课堂教学能力、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具体可视的评价手段等,获得此次比赛的一等奖,5月中旬将代表常熟征战苏州市40+体育教师优秀课评比,让我们预祝王老师在苏州市比赛中赛出好成绩!

悟新课标精神 展优课风采

祝贺王舜华老师在常熟市40+体育教师评优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摘要】教师口语是构成教师教育教学手段的第一要素,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新课程改革和口语教学的实践,本文从教学语言的“甜”“准”“巧”三个方面浅谈教师如何在口语表达的艺术上下功夫。
【关键词】低年级;口语;艺术表达

教师首先要学会控制语音。每个人的音色不同,如那英嗓音的沙哑,张韶涵歌声的清脆,各有千秋,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最佳音区。关键是自己多锻炼、多摸索,逐步找到最佳音区。通过发声练声方面的锻炼,学会科学地用气发声,提高用嗓的持久性。这对于保持优美的音色和提高声音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意运用语气、语调、节奏、重音等言语技巧把话说得更“甜”一些。教师如同学生的一面镜子——成像虽然相反,却真实地反射学生的诸多方面。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随时调整自己口语表达与学生语言的心理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学点心理学和表达的技能技巧,让学生在你的言语表达中感觉出探寻知识的趣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出“甜”味来。
2.“甜”的语言是强化职业道德的需要
其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电子商品的崛起,家长观念的改变,疫情的反复,种种变化导致教育教学面临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有人抱怨自己的职业,有人持观望、应付的态度,动不动就牢骚满腹,迁怒于学生。这样言语如何热得起来?又怎会有“甜”言奔涌呢?如在网课期间,大部分老师会这样和孩子谈网课:“你要是走神,成绩肯定下滑,开学后直接班级垫底!”“你要是不好好上课,我就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这样的话语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威胁、不信任、着急上火……一下子就把话谈死了,是典型的话题终结者。可以这样说:“你父母不在身边,老师有点担心你。网课不比在学校,很容易走神,也不太能得到老师的督促。你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麻烦。”这样说,表达的是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而不是对孩子的威胁和不信任。接下来,不妨这么问:“老师相信你也有自己的经验。我们来讨论一下,线上学习你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孩子会说他的一些想法,这其中可能会包含反思、计划、措施、奖惩等。老师的任务是适时指导孩子对网课行为做出规划,在之前的经验上作出调整,最好能落到笔头上,做什么、怎么做,白纸黑字列出来、贴起来,形成契约。孩子会更愿意接受自己制定、老师参与指导的约定。
一个教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
3.“甜”的语言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
第三,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生活的千变万化,学生的过激行为,同事的误解,都会影响教师的心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师每天都跟学生打交道,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则会将坏情绪传递给学生,造成师生交流的障碍,影响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碰到学生违反纪律、作业拖拉、打架等情况,更要保持冷静、良好的心态,微笑地讲出“甜”的话语来,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低年级的课堂,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成为“孩子王”。如认读生字卡片时,故意将生字卡藏起来,用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挑起孩子的神经:教师故意偷看一下,夸张地说“下面这个字好难哟!看看谁是识字小能手?”“比一比,是你读得快还是老师的手快?”“谁的眼睛会说话?用眼神告诉老师,你会认!”……于是认读生字的环节也变得十分有趣,孩子们的专注程度也特别高。

我想对你说说话
 ——和低年级学生说话的艺术表达

陆忻仪

  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语言是传递知识的主要媒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提高自身语言素养的重要性及教师发展方向。
  在新课标的旗帜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力,让语言的教育性和审美性达到统一,让语言的艺术魅力光芒四射,即教师要有“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精心创设情境,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和能力”。
一、说话要“甜”,让情感在甜蜜中自然生成
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课堂40分钟对他们来说是漫长的,更是坐不住的,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有魔力,就可以让孩子们集中精神,40分钟就显得不那么漫长了。和低年级小朋友说话,老师要注重在语言中融入情感,此语言必须充满“甜甜的”情感。这里的“甜”不是花前柳下的轻言软语,也不是阿谀讨好的逢迎,而是充满教师的激情,蕴含知识的底蕴,营造愉快氛围的语言,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不是刻意而为之,应该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真情流露。
1.“甜”的语言是提升教育技巧的核心

二、说话要“准”,在教学在准确中发挥效果
  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这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决定的,也是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明明走直线可以到,为什么要绕一圈?老师讲课,就要提炼最精确的语言。”何为精确?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练。
1. 准确的语言更有力量。
  准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必须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其中,普通话考试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最高,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其他学科教师达到二乙水平即可,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更注重语言标准规范。在遣词造句方面不能有错误,要注意搭配不当、重复堆砌、指代不明、成分残缺、不合逻辑等语病。因为,只有规范标准的语言才能把表达的意思讲得清楚、明白,才有可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要做到课堂教学用语准确,必需深钻教材,因人备课,课堂上怎么讲,讲什么,要根据班情学情,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堂始终,怎样结尾。这样,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难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一次作业少数的学生出现错误,证明是这几个孩子没有学会,但如果是一次作业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错误,那就说明是老师的“教”出现了问题。因此,老师在传授知识给学生时,一定切记,语言要准确严谨,有的放矢。
2. 精练的语言更有效果。
  精练就是简明扼要。教师语言是否有力,不是由数量、而是由质量决定的。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的《咕咚》这一课时,“咕咚”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有说是木瓜掉进了湖里,有说是木瓜发出的声音,学生们都达到了点子上,但又不够完整,这时老师总结指出“咕咚”是指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在这个过程中发出的声音,这就太啰嗦了,不利于学生背诵和记笔记,不如精练一点,“咕咚”就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言简意赅,清晰明了。
  在《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书中举了一个学生没带笔,老师讲了 10 句话的例子:
(1)你找过你的铅笔了吗?
(2)你刚才怎么用它来着?
(3)你把铅笔吃掉了吗?
(4)你的铅笔究竟出什么事了?
(5)你的铅笔是什么颜色的?
(6)没有铅笔,你怎么做作业呢?
(7)给,这支笔给你。
(8)你要确定明天早上这支笔还在这里。
(9)不要告诉我,你把这支铅笔也弄丢了。

(10)把它当做一支新笔用,注意给削尖了,知道了吗?
这10句话我们不陌生,在作者看来,这10句话都是多余的。老师什么都不用说,借给学生一支问题就解决了。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总是丢三落四,没带笔是正常现象。但不缺乏这样的现象:某堂课,学生们都在认真地写作业,而小丽同学却坐在那一动不动,一问,又没有带笔!老师顿时火冒三丈,把小丽同学狠狠斥责了一番,甚至让其他小朋友不要把笔借给她,非让家长送来……直到下课,小丽的作业都没有写,老师的心情也并没有因此而变好。就为处理这个小问题,老师耽误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时间,影响了整个教室的学习氛围,弄得自己也很不愉快。其实,不妨这样做,教室的讲台上总会有很多无人认领的铅笔、橡皮,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有需要就可以去取用,老师和学生们再也不用因为一支笔、一块橡皮而不愉快了,因为少讲很多废话,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处理学生的冲突问题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说,说话是一门艺术,但是好像这门艺术只限于成年人之间。其实师生之间,同样非常需要这门艺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学生模仿老师的一个语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情绪。试问,一个不会说话艺术的老师,怎么带出一群善于表达的学生呢?当老师用语言滋养学生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在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幸福添砖加瓦呢?
三、说话要“巧”,让课堂在巧妙中和谐交融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所谓巧:一是幽默、有趣,二是机变、出新。幽默、有趣是教师口语的味精。枯燥乏味的语言就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不论其营养价值多高,总是淡而无味,不能调起人们的食欲。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直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教师用机智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进一步深化讲课主题,为达到讲课的理想效果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1. 幽默。
首先,幽默的语言是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幽默不以具体形式存在,而是体现在语言、文字、艺术、音乐等任何载体里。美国作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构思新颖,语言诙谐幽默又意味深长,特别引人入胜的是其结局出人意料之外,这种感觉像是陈年老酒意味深长,比使用千言万语讲道理还要深刻,令人沉思。透过小说,读者看到了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语言机智。
其次,幽默的语言是轻松有趣的,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如有一次,老师请一名学生上台默写一首诗,他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很快就把整个黑板占满了,台下学生都哄堂大笑,这位同学看着自己的“作品”却洋洋得意。老师就指着黑板上的字笑着说:“默写的内容全对,但“自高自大”就不好了。”那位学生立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老师保证以后不会这样了。因此,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既避免了师生出现剑拔弩张的气氛,又可以赢得他们的尊重,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当然,增强教学口语的幽默有趣,不是靠堆砌词藻、玩弄文字游戏可以达到的,而是要注意用词精当巧妙,选例鲜明生动,比喻新颖活泼。这样说好像很轻松平易,毫不费力,实则需要很好的语言修养才能做到。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存在诸多新问题,如家校共育理念存在偏差,家校权责划分模糊,家校沟通形式狭隘等。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减少单一动机的沟通,明确权责划分,减少随意沟通,增加德智体美劳及个性发展的沟通,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实现深层次合作。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兼班主任,从班级入手,在实践中寻找家校共育的真谛,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家校沟通;教育合力

2.出新。
“意外”是课堂上的活性酶,机变、出新则是教师“应急”的必备武器。
上课铃响了,班上的“小调皮”一个个挤在门口探出脑袋观望老师的到来。
师1:老师非常生气,进教室以后立刻让探出脑袋的学生罚站,学生一个个慢吞吞地站起来,满脸不情愿。整节课学生们都积极性不高,一个个低着头。
师2:老师进班级以后,温柔地说:“刚刚发现班上来了几只小老鼠,同学们有没有看?”孩子们很好奇,哪来的小老鼠呀?不过顿时就知道老师是将那几位探头探脑的小朋友比成小老鼠,并且明白当一只小老鼠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那几个“小调皮”不觉害羞了。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畅所欲言,都支持老师把探出脑袋的小朋友称为小老鼠,他们觉得老师很亲切、很幽默。在对这张调查表的观察、讨论、思考和对教学的回顾中,老师一步一步走近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老师们通过调查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获得了与学生心灵相通、情感交融的机会。不知不觉中,慢慢学着换位思考,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许多名师就是特别注重说话艺术,让课堂在巧妙中和谐交融。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教育的载体。“一句话可以挽救一个学生,一句话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因此,好好说话,把话说好,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直接而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作为一线教师,更需掌握说话的艺术,提高说话的水平,做一个会说话的师中之师!让说话成为交流的艺术,让谈话承载教育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玉玲.浅谈教师口语的表达艺术[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01):45-46+50.
[2]李印久.教师如何提高口语表达艺术[J].湖南教育,2005(24):25.
[3]殷芳.好好说话:做一个“最佳师表”的老师——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21(12):50-52.
[4]韦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J].课外语文,2014,(08):41.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沟通“加减法”
——家校沟通新问题与解决策略

徐呈雅

  2021年,随着“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我国家校共育实践进入了新时期。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家校沟通的诸多新问题也涌现出来。如何使教育合力在家校之间真正形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彻底落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在家校合作共育中,有效的沟通是家长与教师之间信任的基础。但是在家校沟通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双方都存有一定程度的偏见,若是刻意回避、漠视问题的存在,最终必然导致教育合力因缺乏沟通而分崩离析。因此,正视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一、寻家校共育之难 
(一)家校共育观念偏差
1.教育理念
  教育合力的目的是“育分”还是“育人”?我想,“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在警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育人”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学校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但仍存在部分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家长,他们将分数的重要性捧上神坛,因孩子成绩的阶段性下滑而过分焦虑,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人”的培养。
2.学习理念
  “学识”与“学力”哪个更重要?不同的孩

子,对学识有掌握程度与深度的不同。在教育工作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对于新知识一点就通,有的却是反复教导仍只记住皮毛。于是,学生“学识”的掌握令我们头痛不已。“学识”丰富,或许意味着将来取得更高的“学历”。但我想,“双减”下,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能够具有从容面对未来的能力,即“学力”。“学力”是一种学习能力,是一种能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我们常说怎么现在的孩子都这么“玻璃心”,无能应对生活变化的人自然是一碰就碎。在教育实践中,家校对于学习理念的偏差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评价理念
  关注“育分”与“学识”必然导致评价体系的单一。因此,当部分家长执着于“我家孩子成绩下降了”,一定是“这个孩子没出息”或者“老师教得不好”时,家校共育的评价理念矛盾便出现了。我们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关注每位学生作为“人”的成长,进而做出评价。
(二)家校权责划分模糊
  作为一线教师兼班主任,在家校共育实践中,通常是以学校为中心,单向给予家长家庭教育建议。大部分学校输出的要求,家长只能机械地遵从,很少主动联络学校。正是因为家校双方权责不清,所以家校双方在教育责任与义务上有一些真空地带、重叠地带,甚至是僭越地带。【1】实际上,家庭教育不应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工具。唯一和孩子成长、成功有因果关系的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家校沟通形式狭隘
  当前,家校沟通流于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层出不穷,如家长会、学校开放日、

家长委员会等。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战场”,乐于向家长汇报教学成果,通过各类活动,增进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对学校的信任。但种种活动,仍旧是“单向输出”,没有体现家校合作共育中家长应有的主场地位及功能。
二、减家校沟通之弊 
  杜威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让人继续自我教育。离开了自我教育,外在的教育做得再多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引发教育的内化,激发自我教育的力量。“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减轻中小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负担。如何让家校共育真正实现?在家校沟通中也需要“减一减”单一动机、不平等关系、随意沟通观念。
(一)减一减:单一动机
  在一线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考试前后的家校沟通最为密切。“老师,xxx这次的分数在班级大概什么水平呀?”、“老师,90以上有多少人?”、“快考试了,我家孩子默写还是错很多,怎么办呀?”……类似这样的内容在家校沟通中比较常见。可见,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点多为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考试分数,这同时也是家校沟通中常见的沟通动机。少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商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我想,不管是家长主动联系还是教师自发联系,都应更多地关注“立德树人”理念下教育沟通的动机。
(二)减一减:不平等地位
  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进行权责划分并不是一刀切,两者在学生个体成长中发挥“重叠模式”作用,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方面, 家长要意识到:“甩手掌柜”或“包办家长”的角色不可取,积极顺应时代,与学校合作共同育人。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来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严肃的家风、良好的家庭氛围、家人的言传身教等,都是家庭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家庭教育需长久并持续关注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三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另一方面,学校也应明确: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工具,是独立且有效的教育合力之一。在校,教师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进行品德教育。同时,学校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指导”是指给出家庭教育方法论建议,而非强制家长进行某种配合,借各种形式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进而高效落实家校共育的理念。
(三)减一减:随意观念
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显得轻而易举起来,但正是“钉钉”、“微信”等平台带来的简便与快捷,使得家校的沟通反而不够“郑重其事”。沟通的双方往往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于“随意”的现象,这种随意主要体现在缺乏计划性。
在一线工作中,我经常会收到家长突如其来的“问候”。家长往往会以“老师你好,我家孩子最近表现怎么样?”开场。其实,这个问题缺少针对性,所以一般来说我都会从学习情况、同学相处情况、纪律情况几个方面进行回复。往往在收到我的回复信息后,家长会表示感谢,但缺少对于家庭教育情况的反馈,也没有进一步的教育规划安排。因此,缺乏前因后果的沟通实际是低效率的。

家长进行沟通询问的时间也往往比较随意,少有家长会事先询问:“老师,你现在方便吗?”大部分家长都是临睡前或者课堂进行中时进行信息沟通,我也存在漏回信息的情况。这样一来难免家长会对教师心生埋怨,担心是否孩子在校不受老师关注。渐渐的,家校沟通的信任就会土崩瓦解。其实,郑重其事地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沟通,也是计划性的体现。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反馈,才是有实效性的。
三、增家校沟通之法
家长和教师(或者说学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站在学生的同侧,一个“推”、一个“拉”,实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伟大责任。因此,在家校沟通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是一种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必须依赖彼此相互尊重的平等地位。
学生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诉求,健康的教育应避免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形式化的合作误区,适当在沟通内容、频率、形式上进行“加一加”。
(一)加一加:沟通内容
1.“德”与“智”缺一不可
目前家校沟通中的“智育”体现比较狭隘,往往只关注提升学生的成绩、丰富学生的知识。但实际上,智育指的是对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能力等。“双减”背景下,家校沟通不应停留在单纯地成绩发送与接收,而应拓展更多智育提升的过程。比起学生的一纸成绩,我更关注成绩背后学生努力的过程。因此,在家校沟通时,将学生近期的努力情况进行一个总结和分析至关重要。

  在常规的家校沟通中,更要积极推进德育内容的交流。学校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作为班主任,处理的德育问题并不少于作业问题。我们班曾出现这样一个案例:三年级的小欣偷拿了小瑶的粉红笔袋,占为己有并且与家人撒谎是朋友交换的,堂而皇之自己使用起来。当小瑶发现并和我反映后,我私下与小欣进行交流,她也随即承认错误,并且向小瑶真诚道歉。我处理完这桩孩子间的小事后,晚上挑了一个饭后的时间与小欣家人联系,并且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回复,原来孩子偷拿别人物品背后还存着对父母关注的渴望。

  不论是正面事件还是反面时间,我都乐于与该事件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将内容与意义进行分析,并对学生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与引导。相信家长在这样细致的家校沟通下也能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更好地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2.“体美劳”协同发展
  拥有健康的体魄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冬奥会”也充分彰显了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及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的重要性。“美育”指的是经过对学生的美感渗透,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的素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美丑观,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双减”下的家校沟通,“体美劳”的内容沟通应提上行程。在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平时体育课后“跳绳”、“仰卧起坐”等成绩,我会积极反馈给家长,并鼓励学生在课间及小区活动时多多“施展拳脚”,在阳光下强身健体。即使是疫情期间,体育网课学习也绝不落下,用提交视频的方式记录学生在家的运动情况。
3.“个性发展”绝不忽视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天赋及成长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在家校沟通中,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非常重要。在家校沟通时,听听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特长培养,班主任可以在校园活动中创设平台让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特长,如举办画展、书法展、航天介绍……张扬学生个性特长,并邀请家长参与。这种形式既促进个性发展又增强家长参与意识。
(二)加一加:沟通频率
  及时的家校沟通能让家校教育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家校沟通并不是要“出事”了才进行,即使“无事发生”,我们也要学会“无中生有”,创造彼此的沟通机会。在我班,会有家长定期与我约定时间进行沟通,一般一个月一次,我将告知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交往、习惯情况,家长也会反馈给我目前家庭教育的情况,我们归纳不足,进一步改善方法。
(三)加一加:沟通形式
  构建家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的合作机制,能有效确保沟通的实效性。我们可以创造不同的家校沟通形式来更好地实现人的培养。

1.家庭教育指导
  家校共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长、教师缺乏更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因此,为了提升家校共育效果,家校双方必须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个体差异等专业知识,以专业知识为行动做科学的指导【2】。
  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提升是家庭教育改善的途径之一,但也需要外部支持的配合。“双减”实施对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出了的具体需要,学校可以根据要求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如:转变家长功利性思维,宣传保护未成年人休息权等权利的法治观念,提升家长的亲子沟通能力等。
2.家长课堂/班级沙龙
  家长课堂是一种新型的家校沟通方式,即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课堂,再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主持课堂。
  在我校公众号的建设中,有一个“邑学·心家”版块,定期推出家长们常常头疼烦恼的教育问题并给出解决策略,如:孩子学习拖延怎么办?如何做好居家学习心理调适?我会将这个版块转发到班级群,并引导家委会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家长互帮互助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班级圈建设
  一方面,学校、教师将学生在校状态通过各种形式反馈给家长,有助于家长了解自家孩子的学习状态、在校表现。我在钉钉群设置了“班级圈”,将日常的“自主晨会”、“活动表演”、“运动会精彩瞬间”、“日常奖励”等照片上传,让家长定期能看到班级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学生在家学习表现、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情况也需四、创家校沟通之新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3】由此可见,教育的成功必然要家校合作共育。
  以人的成长影响人的成长,才能形成共进的良性循环。 “双减”下,我们或许还会遇到家校的更多问题甚至矛盾,但只要我们“自我成长”,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做武器,在良好的家校沟通支持下,必能促进教师和家长双方的成长,也必能做到更好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77-80.
【2】胡芳 .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1,(2):23-26.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7.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概念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小学数学的几何图形概念大多是通过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寻找内在联系,归纳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文章从初步认识多边形的教学内容出发,通过数学核心素养中几何直观视角,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多边形的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直观 几何概念 多边形概念

建立形数关联 建构几何直观
——“初步认识多边形”教学实践与思考

韩云帆

  几何直观是指借助于感知到的几何图形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即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既有形象思维的简约,又有抽象思维的丰富[1]。几何直观不仅是渗透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而是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体内容中均有所体现。通过把握几何直观的概念,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建立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桥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现在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多边形”一课为例,在几何直观的视角下,探索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图形、分类命名、剖析本质、建立模型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多边形的概念,发现图形之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一、感知图形元素,生成直观表象
  数学教材中,存在很多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前置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前一个基本的概念是基础,而教材中却往往缺少对这个基础概念的教学[2]。在能够认识多边形之前,学生必须要懂得“边”是指代图形中的哪一种几何元素。从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出发,具体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对学生进行“边”的概念教学。
片段一:创设实际情境,体会“边”的概念
1.触觉感知,初步体会

段,更不用说进一步表达图形的基本特征。所以,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是相对片面的,多数是基于观察的经验,而无法做到广泛分辨。在明晰了“边”的概念之后,通过引入“边数”这个平面图形分类标准,在几何直观的视角下,把握概念的可操作性[3],关联图形的形状与图形的边数,系统研究平面图形的分类,并能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对应图形的特性。
片段二:数出边数,分类归纳,描述特性
1.总结共同点,认识四边形
师:长方形一共有几条边呢?先自己数一数。数之前提出两点要求:1.记住自己数的第一条边,边数边做好记号。2.按次序绕长方形一圈数。正方形又有几条边呢?请一位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数一数。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师: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4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四边形。
师:什么样的图形我们可以称它为四边形?
生:数一数边数,如果有4条边就是四边形。
师:现在有几个图形宝宝都争着说自己是四边形,你愿意当位小小裁判吗?
生:我是通过一边数一边划线的方式表示数过的边,可以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数出第1、2、4个图形都有4条边,所以它们都是四边形;第3个图形只有3条边,所以不是四边形。

师:小朋友们,请观察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课桌,你能看到有什么是直直的呢?请动手摸一摸你认为是直直的地方。
生:依次动手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缘,发现了课桌面的边缘是直直的。
2.视觉感知,形成概念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仔细观察过家里的地面和墙面,就会发现有些地面和墙面会贴上瓷砖(指示教室中的瓷砖),老师也带来了两种瓷砖,请看大屏幕,这两种瓷砖是什么形状呢?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揭示“边”的含义:一边滑动指示长方形、正方形的一条边,一边说明像这样直直的一条线段,我们就叫它“边”。
分析:在认识“边”的概念之前,先让学生摸一摸课桌面的边,从实际的角度体会“边”的基本属性之一——直直的,帮助学生建立对于边的感性认知;再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出发,引导学生从视觉直观角度感知两个图形共同的几何元素,将“边”的概念进行具象化过程,学生依据几何直观,感知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元素“边”的概念,从而获取多边形概念教学的前置条件。特别地,通过两个图形的对比观察,给予学生发现它们共同之处的启发,为引出四边形的名称做铺垫。
二、确定图形分类,抽象几何特征
  学生之前对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都局限于对图形形状的观察,不容易用数学的语言归纳总结一类图形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只停留在对具体呈现图形的识别阶

生:我是通过一边数一边在数过的边旁标序数的方式,也可以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数出第1、2、4个图形都有4条边,所以它们都是四边形;第3个图形只有3条边,所以不是四边形。

师:出示另一张五边形图片,提问它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通过数一数,发现这个图形也是由5条边围成的,是五边形。
师:怎样的图形我们可以称它为五边形?
生:由5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师: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由5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五边形,那由6条边围成的图形呢?
生:由6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
分析:通过引入平面图形的一个分类标准,利用图形的边数来系统研究图形的类别,学生尝试构建了一种崭新认识图形的途径。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数图形的边数是确定名称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数之前和数的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要边数边做记号。在学生做记号的方式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一边数一边在边上划短线,表示已经数过了(如图1);另一种是一边数一边在边旁标序号,表示数的第几条边(如图2)。两种做法都可行,但是出于对简洁性的考虑,图1的做法更能体现简洁与快捷,更值得推广实行。数完后也反复强调做记号对于正确数数的重要性,巩固学生正确数数的好习惯。
  在本环节中,为了突出在界定图形类别时,图形的边数是确定分类的唯一标准,在形成多边形的概念之前,通过不断变化同一类型图形的形状、大小,特别是利用凹四边形、凹五边形等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的图形,向学生的普遍性认知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尝试数出边数,确定名称仍是相同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一步突出强调图形的形状大小不是图形名称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强了多边形概念的唯一性。

师:我们看这些图形,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可是为什么都叫做四边形呢?
生:无论图形的形状、大小怎样,只要是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2.应用新概念,回顾三角形
师:激发回忆,在我们之前认识的平面图形中,还有没有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呢?
生:回想起三角形是由3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由3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识别五边形,联想六边形
师:出示五边形图片,提问它是三角形吗?是四边形吗?你会数一数这个图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吗?你觉得这个图形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这个图形是由5条边围成的,叫做五边形。

大小不是图形名称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强了多边形概念的唯一性。
  在阐明四边形的概念后,不少学生在之后探索多边形的概念时,能够完整正确地以“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的句式独立总结概念,为多次总结多边形概念后从中发现命名规律提供经验基础。
三、建立形数关联,发展几何直观
  在经历了多次尝试描述多边形的概念过程中,学生逐渐从需要观察图形表征的阶段过渡到抽象出描述图形的本质要素“边数”,建立了图形与边数的联系,构建起多边形的数学模型。
片段三:归纳联想,总结规律,应用模型
1.尝试联想,猜测图形
师:那由7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什么?8条呢?
生:由7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七边形;由8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八边形。
2.总结规律,抽象概念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几边形?你发现图形分类命名的规律了吗?
生:我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就叫几边形。
师:真棒!规律总结正确。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多边形。
师:我们是怎么给这些图形分类命名的呢?你能说说自己的根据吗?

生:我们根据图形的边数,给它们分类归纳命名。
3.应用模型,巩固概念
师:小朋友们,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请你们在方格图上分别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画之前老师要提出要求:多边形的顶点(指明顶点)都要画在方格图的格点上。
生:我是一边数一边画,直到画最后一条边的时候才把图形围起来。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画几边形,就先在方格图的格点上点上几个点,然后把这些点按次序,两个点之间连一连,就画出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师:看来小朋友们已经对多边形是由有几条边围成的图形掌握得很扎实了。接下来请你数数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一写,再填表。

要求:(1)数的时候,通常我们数一条边就在边上划上一条短线,表示这条边已经数过了,就这样一边数一边做标记。
     (2)照样子,把数出来的图形的边数写在图形中间。
     (3)最后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生:我先一边数一边做记号,把每一个图形的边数数出来,然后把边数写进图形中,再按照图形的边数分类数出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分析:在猜测七边形、八边形的概念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具体的图形表象,通过之前的认识多边形概念经验,把握多边形概念与多边形边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类比推理出了七边形

和八边形应该是怎样的图形,显示出学生依据几何直观,初步发展出把握问题实质的抽象思维能力。当学生已经达到勾连形与数的阶段时,此时再抛出规律的阐述问题,学生只需要将形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然推广,便能准确剖析出多边形概念的本质,建立起多边形的数学模型。
通过几何直观把握了多边形的概念本质之后,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明确抓住问题解决的关键,专注于数出图形的边数,如图3、图5,学生的关注点已经不是形状、大小,而仅仅是名称中的几对应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如图4,虽然学生先确定点的位置,但实际上是依托了两点能连结一条边的基本事实,先搭好图形框架,再依次补齐图形的边,不同方法的内涵是具有一致性的。
我们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依据几何直观顺畅地经历了从具象图形到抽象概念的模型建构过程,几何直观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将抽象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了良性的双向思维通道。

参考文献:
[1] 陈涛清. 走出小学数学几何直观的误区[J]. 小学数学教育,2015(1-2):88-89
[2] 吕华. 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J]. 新课程,2016(6):188
[3] 孙丽娟. 浅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J]. 科技创新导报,2012(10):178

小学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路径

刘雄

【摘要】科学教学需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科学思维”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所成。如何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让思维在每个探究过程中均衡提升,本文从建构课堂活动出发,把思维活动的培养路径切合进科学探究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思维在各个探究环节中得到有效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思维

  有思考才会有思维,这种能力如学习其他技能一样,需要在足够的训练实践中才能发展。因此强调促进学生思考的科学探究教学首先应帮助学生在观察、搜集数据、检验假设、解释数据、推断科学原理等方面促进其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学生,为他们做出所有选择,也不能代替他们练习对自己学习的控制,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那种混乱的思考中找到灵感,增加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信心,发展成为更独立自主、更具创造性、更为自觉的人。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出现了两个极端:—是为了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学生探究、交流、汇报等活动过程中,不少科学教师只是在一旁静观其变,没有必要的引导,造成学生盲目活动,浪费许多时间。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课前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课堂中学生实际上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一个严密的计划,老师步步为营的预设使科学探究这种挑战性的活动成了毫无悬念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井然有序,探究活动安静、高效,其实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那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思考者,使学生的整体科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呢?
一、让探究教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因此,我们必须建构课堂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激发思维,来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打开《科学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在“科学探究”部分的内容标准中对这六个过程有详细的说明,我们现使用的《科学》教材,也体现这种以活动为导向的新理念,它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探究,它们为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起到了良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如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一系列探究主题,围绕的一个中心过程就是“观察”,当然还包括分类、交流、测量等其他基本科学过程,因为过程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必以割裂的方式来教授它们,通常采用整合的方式,但是如果想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以“做科学”的方式来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就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科学过程,在掌握这个过程的时候,必然会运用他们的思维,把外在的技能转化成内在的智慧。因此我们在的科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每一堂科学活动中首先应制定出一个或几个集中的过程学习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有重点地来学习掌握这些科学过程。其次,应注意教学设计中对目标的落实。也就是设计活动要与目标产生对应关系。其三,应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对目标的落实。如果活动游离在目标之外,那么就是为活动而活动,从而也就失去了教学的价值。所以活动一定要把教学目标统一在之中,明确活动设计的目的性,对目标的达成应有评价、反馈、调控的过程。
  科学基本过程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基石,学生从接触科学开始,我们就应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过渡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和改造而实现的。也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发生“质变”的转折关键年龄是小学3-5年级之间。
2.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和不同教材的掌握上,孩子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我们一般把小学科学学习的年段分为低(1-2)年级、中(3—4)年级和高(5—6)年级,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认知技能,以及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可以从低中年级的导学(指导、引导探究)向高年级的自学(自主探究)发展。在此总的指导策略下,低中年级的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过程来发展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而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则主要通过综合的科学过程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高级思维能力。
二、让思维在每个探究过程中均衡提升
1.把“做中思”融合在基本科学探究过程中
  根据许多研究者的观点,他们把:观察、分类、交流、测量、预测和推测这六个过程称为基本的科学过程,它们是所有科学调查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在科学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去理解、掌握这六个基本的科学过程。要达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亲手做。

后教师再通过恰当的方法,如:全班讨论、小组互评、头脑风暴等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提升。较之一些基本的科学过程,使用这些综合科学过程需要更有深度和更成熟的思维水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地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过程能力,才能实现由引导探究向自主探究的真正转变。
三、让思维在各个探究环节中拔节开花
  学生的思维技能需要在频繁的实践中发展。如果学生只有有限的机会去练习,那么他们在特定的、可观察到的行为类型上就会表现出诸多缺陷,如:冲动-不思考就行动;教条-在不利的证据前固执地坚持自己是对的;僵化-表现对新方法理解、适应的困惑;依赖-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该干什么……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思考者,我们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让学生不断去锻炼。
1.导入阶段——做一个有效问题的生成者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源于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疑问时。研究发现一个合适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这一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解释的问题;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调整认知策略,从而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好的问题情景需符合三个方面:

把它作为我们科学教学任务的核心来看待,我们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促进他们日益复杂的过程能力的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掌握这些能力,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均衡提升。
2. 把“高阶思维”切合进综合科学过程中
  所有的科学探究都依赖于探究者仔细、准确、恰当地实施这些基本科学过程的能力,这是探究者采集外界信息的必要手段,探究质量的好坏依赖于这些过程能力的掌握程度。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时,这些基本的的过程能力还不能完整地支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我们还必须使用“综合的”的科学过程。它包括:识别和控制变量;形成和验证假设;下操作定义;解释数据;实验;建立模型。这些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应该是在学生有一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展开,因此,对于这些技能的训练应重点放在高年级阶段去实施。
例:识别和控制变量。在一些对比实验中,我们常会列举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其实这些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是会影响实验科学性的条件,我们在动手实验之前应该先要把它们找出来,再从中选择一个变量做为观察对象,并将其他变量保持不变,这个过程就是识别和控制变量。一个实验是否具有科学性,识别和控制变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验之前,应明确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而不是拿起材料就来做,要让学生养成先思后做的习惯。那么在高年级阶段我们也不能像中低年级一样,还需要老师一步步去引导,我们应该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然

B.我们老师也可以在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对一些问题及时进行梳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堂实际,选择可以研究的问题展开研究。
2.实验设计阶段——做一个科学计划的引路者
实验是指我们仔细设计并实施一定的步骤,在操作改变某一变量是同时,观察其对另一变量的影响的科学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的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实验的结果才能更加准确,才能让人信服。实验可能是与科学相联系的最广为人知的探究形式,人们看到“实验”一词,头脑中也许就会浮现出动手操作器材的一些场景,然而确切地说,实验并不是单一的技能,它一种结合了所有综合科学加工技能的探究形式,它是所有探究形式中最为精确和结构化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实践经验和思维水平的限制,通常不能自己设计出精确的实验计划,但这个过程对儿童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挑战,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让他们在对实验设计的理性探求中,创生思维灵动的火花。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在研究之初,出示实验计划的一个框架,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说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个框架里展开思维活动,就有思考的基点,并且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思维聚焦,方向一致。然后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集中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经历完整的科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对实验设计的理性探求意识。 教师在学生的计划设计中,充当一个引领者,合作者,给予了学生思考的自由,交流的自由,创生的自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思

(1)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斯苗儿老师曾这样说:"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因此教学者首先必须提供一个明晰的问题情景,要清晰地呈现出来,尽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出现,以避免学生对问题情景产生太多的迷惑。
(2)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要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
(3)所提的问题最好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能引发学生适度的思维又能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认知状态。
  然而我们也发现,虽然从学生接触科学开始,我们就在让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很多孩子即使是五、六年级的孩子在提问的时候,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不是没有研究的价值,就是该问题在课上根本无法解决。其实这些同学在提问题的时候根本没有进行思考,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对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甚至会打消孩子们探究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老师也要做一些针对性的指导:
A.我们可以结合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①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②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③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④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通过持续地训练,相信学生会逐步学会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

维相互碰撞,不时擦出闪亮的火花,计划也在这样的碰撞中逐步趋向完善。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搁浅时,教师又善于给学生于启迪,让学生的思维之舟再次起航。
3.概念促进阶段——做一个内化联结的加工者
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发展是科学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加工的过程,因而其智力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但研究者发现,不论成人还是学生都有对原有概念保持的倾向,只有打破这种平衡,概念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其次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型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从学生最初的概念到完全的概念之间,往往隐含着许多可能的促进概念,我们的教学就是通过对这些可能的促进概念的探明和挖掘来发展学生对完全概念的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与科学概念同步发展的科学思维能力目标。
4.交流反馈阶段——做一个积极回应的推动者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回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方式,它可能发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解释、交流的过程中运用得最为普遍,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回应会限制或减少学生的认知思维加工。如: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看法;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严厉地质疑学生的想法,寻求单一答案等。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少这种互动回应的发生,而增加促进思考的互动回应,通过运用技巧性的回应策略来激发学生对数据、现象进行更

深入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分析自己的观点,能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反馈,指引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如;运用分析性回应,挑战性回应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应,能够有思想、智慧地参与进学生的观点中,对学生所说的东西赋予意义以及摆脱评价或判断的愿望,使学生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感觉安全,感觉到是被邀请而不是在被审问,把反馈性回应作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教学”的核心,辅于需要学生更深一层审视和冒更大认知风险的分析、挑战性回应,让学生在可能的限度内向更高的思维层次迈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科学教学需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科学思维”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所成,因而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懈地去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美】沃泽曼(Wassermann,S.),伊芙妮(Ivany,J.W.George)著.宋戈,袁慧译.新小学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3.【美】本特利(Bentley,M.)等著.洪秀敏等译.科学的探索者:小学与中学科学教育新取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引 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我们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是为了成就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育演奏家,而是为培养合格的听众”。同时新课改对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音乐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等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践行新课改精神、实现音乐学科价值的重要思路。
一、音乐鉴赏能力的构成
  音乐鉴赏能力指的是个体通过相应的媒介、艺术形式来增进对作品展开理解、体验、欣赏和鉴别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音乐鉴赏能力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能力,其主要包含感知音乐形式美的能力,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能力,想象音乐形象、意境的能力,理解和评述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内容构成了音乐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方面,一定要做到对音乐鉴赏能力概念与构成的全面掌握,并将其渗透到音乐教学实践中,内化为学生自身音乐素养的一部分。
二、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一项能力。但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并没有

【摘要】聚焦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分析音乐鉴赏能力的构成、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教学现状、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对策,以增强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鉴赏能力;艺术

与美同行,“乐”在其中
——基于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

王珺

得到较为明显的鉴赏能力提升。为此教师们也在尝试不同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成为教师们教研的重要课题任务。
三、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发展的教学实践对策
(一)精选经典音乐,提升音乐鉴赏兴趣
  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们不论是在传唱度、作品质量还是审美价值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将这些作品引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一方面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品味;二是能够提升学生对经典音乐知识的认知与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水平而言,经典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国外的有《跳绳》、《野蜂飞舞》、《爱的罗曼斯》;国内的有《野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对花》、《茉莉花》等。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来做灵活的选择。
在《花儿朵朵》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是为学生描述这一歌曲的背景,讲解《花儿朵朵》的内容。在学生初步感知《花儿朵朵》内容基础上,教师为学生示范演唱《花儿朵朵》,此时学生对《花儿朵朵》的旋律、结构、音乐元素等将有一个初步的体验。接下来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奇心重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接龙演唱《花儿朵朵》。学生在演唱参与中,进一步体验《花儿朵朵》之中的形式美、情绪美、节奏美。同时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可以同时为学生引入更多经典的音乐,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教师需要侧重于基础性的音乐知识传授,选择《Do-Re-Mi》这一基础性的经典音乐作品。教师先播放《Do-Re-Mi》视频和播放的中文版《Do-Re-Mi》课件,教师范唱中文版《Do-Re-Mi》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Do-Re-Mi》,通过对《Do-Re-Mi》旋律的反复吟唱,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歌曲愉悦与生动。
(二)传授鉴赏技巧,掌握音乐鉴赏方法
  鉴赏音乐离不开特定的技巧,掌握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全面、更有层次、更有步骤的进行音乐鉴赏。我们日常音乐教学中总结出的常见音乐鉴赏技巧主要有整体感受法、分段欣赏法、提问式方法、讨论式方法等,不同的音乐鉴赏技巧有其适合的音乐作品,也有其适合的学生群体。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音乐鉴赏时,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阶段情况、音乐作品的类型,为他们传授不同的音乐技巧,以增强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和兴趣。
  在教学《草原赞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首先可以指导学生们用整体感受法来组织教学——在《草原赞歌》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着眼睛去聆听,去体验歌曲中的场景与情感。其次,教师指导学生用提问式的方法来分析歌曲。
  《草原赞歌》是描绘的一个什么场

景呢?《草原赞歌》中都有哪些乐器类型呢等,这些问题将带着学生一步步深入的了解《草原赞歌》。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施对《草原赞歌》的分段欣赏。从前往后逐段、逐章节的开展对《草原赞歌》的审美和鉴赏。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歌曲的鉴赏情况,做相应的汇总——通过这一歌曲,我们了解到了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歌曲韵味,也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教师的汇总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梳理对《草原赞歌》的鉴赏体系与内容,另一方面补充学生没有欣赏到的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激活想象能力,增强音乐感知能力
想象能力是音乐鉴赏中必备的能力要素。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感知,让学生在音乐中去体验美、感知美,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音乐鉴赏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成为教师音乐教学中的关键。在该方面,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在音乐作品中去联想相关的事物、场景。如《野蜂飞舞》,教师可以用语言先为学生简单描述下野外花丛中、草地上,蜜蜂快乐的飞舞场景,以建立学生对《野蜂飞舞》直观体验,在《野蜂飞舞》演奏中教师可以以旋律节奏的欢快、迟缓等变化,来引导学生去体悟《野蜂飞舞》的主题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在视觉、听觉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意境想象得以提升。
《嘀哩嘀哩》是一首欢快且节奏旋律鲜明的音乐作品,从轻快愉悦的音乐中,

学生需要体验和感知春的美好。故而在《嘀哩嘀哩》鉴赏中学生需要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能力,去深深的感知《嘀哩嘀哩》中的音乐之美。为此,教师就可以先以语言的形式去轻轻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大门!
师:孩子们,《嘀哩嘀哩》是关于哪个季节的音乐呢?
生:春天
师:对,就是春天,春姑娘来了之后,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
生:天气变暖,柳树发芽......
师:从《嘀哩嘀哩》中,我们还发现春天派来了使者,它是谁呢?我们再听一听《嘀哩嘀哩》把它找出来。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想象力大门被打开,有关春天的场景,在音乐的带动下全部浮现出来,如春天大树发芽、小草萌芽、小黄鹂在鸣叫、花儿都开放了......。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想象,教师可以拿出有关传统的图片教具,激发学生去想象。
(四)引入多种元素,拓宽音乐鉴赏内容
多种元素的引入一是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系统(视觉、触觉、听觉),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二是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他们更会的去鉴赏音乐作品。在小学阶段音乐鉴赏教学中,常见的元素有很多, 如动态的视频、生动的音频、清晰

的图片、实物道具、场景演绎等都是有效的元素。借助于这些丰富的元素,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宽度、广度和深度都将进一步延展和增强。
《将军令》中,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可以引入多种元素。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将军令》,以其为进场音乐来建立学生对《将军令》的初步印象,之后教师为学生播放扬琴演奏版本的《将军令》,在音乐声中,师生共度古诗词——塞上长风、笛声清冷......在朗读声中,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与《将军令》的背景音乐融为一体,形成感情共振。接下来教师可以展示教具“战鼓”,并邀请学生们上前尝试擂鼓,亲自感受和体验《将军令》的豪迈,以此来唤起情感层面的共鸣,实现学生对《将军令》的深度鉴赏。
结 语
鉴赏能力是学生通过音乐学科学习而掌握的关键性能力素养。尤其是对于正处在音乐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培养和提高其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从音乐教学中进行实践总结,从精选经典音乐、传授鉴赏技巧、激活想象能力、引入多种元素四个层面开展对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

《少年·希望·未来》    摄影:顾筱洁

STEAM理念下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顾梦丹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的科普性和实用性与STEAM理念相通,因此创建生活化情境、从做中学、学科融合等STEAM教育理念能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供思路和启发,运用STEAM理念教学非连续文本,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STEAM教育理念;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

一、相关理念综述
1.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的基础是美国的STEM教育理念,其中S代表科学(Science)、T代表技术(Technology)、E代表工程(Engineering)、 M代表数学(Mathematics),二十世纪后,由美国Yakman教授在STEM教育基础上,将艺术(Art)加入其中。STEAM教育理念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打破单一学科知识体系的界限,实现跨学科、重思考、勤动手、善沟通、多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素养的提升。简而言之,其核心在于通过跨学科融合以及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将自己已知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所学学科知识)与新授知识有机组合,形成综合、系统的知识体系。
2.非连续性文本概念
  “非连续性文本”是源自以PISA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为代表的素养测评,常以数据图表、说明书、表格、清单、地图、广告等形式呈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报纸、杂志、网页,基本上都是非连续性文本,通常蕴含某种专业知识或传递某种文化。通常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语言能力,也能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形

成思维品质。但是,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连续性文本较多,非连续文本相对较少。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非连续文本的重视程度,适当补充此类文本。
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为推动与实现英语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教育部于2022年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来构建英语的课程标准。“附录”新增核心素养学段特征,强调各阶段英语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实践与迁移。
  根据《标准》,小学英语课程开始围绕实际问题,向综合化的课程迈进,本着“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的原则,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世界性走向,这与 STEAM 教育强调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跨学科教育不谋而合,STEAM理念走进小学英语课堂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修订的《标准》增加了语篇这一单独板块的内容要求,明确规定语篇类型即包括连续性文本,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因其话题的广泛性和知识性,更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其实用性与科学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这与STEAM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实践学习和跨学科融合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将STEAM理念运用到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
  综上所述,STEAM理念指导下小学

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英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STEAM教学理念下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将更注重其文本的科普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普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选取科普类型的英文绘本,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合作讨论、记录数据、深度探究等方法,对绘本中的科普结论进行探究、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绘本的同时,结合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探究意识。以非连续性文本Up in the Air为例,本文作者通过介绍热气球之旅,引导读者以小乘客的身份亲身经历一次热气球旅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地向学生讲解了热气球如何升空、如何移动、如何降落等一系列科学知识。
  首先,阅读文本之前,先设计了播放热气球视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热气球有了一个直观的感知。接着教师拿出普通气球,引导学生将普通气球与绘本封面热气球进行观察对比,找出热气球的特点,并预测绘本内容。观察是了解事物、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观察能力也是科学探究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接着通过简单小实验的视频向学生展示热气球上升的原理,并在试验之后播放一段热气球升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热气球是如何升空,并且也通过这一

直观的形式理解了heat和gas burner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观察绘本第12页,引导学生关注热气球飞跃小镇的原因。提出Why can we drift over the town?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普通的气球来进行风向小实验,从而得出是风向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当有学生发现风向很难控制时,教师再适时提出If the wind changes, what will happen?Where can we land in?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如果风向改变,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安全着陆地点。最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到了热气球如何升空、如何移动、如何降落等一系列科学知识。
  Up in the Air这本绘本本身的科普性很强,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实用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英语是注重实践性及交际性的一门学科,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运用英语,让学生使用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以非连续性文本Robot Zoo为例,本文通过介绍六种仿真动物机器人,帮助读者了解到现代科技巧妙地利用动物的性能设计出相应的新型机器人,协助或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或难以进行的劳作、任务等,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读者思考未来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的种类

以及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传达出“科技造福于人类”的主题意义。
  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组用思维导图按照机器人的外形、帮助人类从事的工作及其能力三个维度梳理,形成关于某一机器人的介绍。在读后环节,通过“设计一种仿真动物机器人”活动,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语言相结合,让思维跳出文本,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与同伴分工合作,绘制关于新型机器人的设计图,并用英文向同伴讲解设计的原因与思路。利用课后时间,用卡纸或其他材料将机器人制作出来。
  在此类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感官,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动用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还能提升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锻炼的不仅只有动手能力。
  3.综合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目前的英语教学通常都是单一学科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难体现,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能力的最大难点所在。然而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时需要动用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创新人才。在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可以利用STEAM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尝试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生活必备技能。以非连续性文本How We See为例,作者通过介绍人、山羊、马、猫及刚出生的婴儿所看到的

景物的不同,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生命体视觉功能的异同:都有眼睛,都能看世界,但是所看到的的世界又不是完全一样的。客观呈现事实的同时,该绘本也引导读者体会只有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其他物种,才能更好地读懂和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才能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成思维品质。但是,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为例,连续性文本较多,非连续文本相对较少。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非连续文本的重视程度,适当补充此类文本。
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为推动与实现英语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教育部于2022年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来构建英语的课程标准。“附录”新增核心素养学段特征,强调各阶段英语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实践与迁移。
  根据《标准》,小学英语课程开始围绕实际问题,向综合化的课程迈进,本着“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的原则,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世界性走向,这与 STEAM 教育强调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跨学科教育不谋而合,STEAM理念走进小学英语课堂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修订的《标准》增加了语篇这一单独板块的内容要求,明确规定语篇类型即包括连续性文本,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因其话题的广泛性和知识性,更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其实用性与科学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综合逻辑思维能力。这与STEAM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实践学习和跨学科融合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将STEAM理念运用到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
  综上所述,STEAM理念指导下小学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STEAM教育理念指导下英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
  STEAM教学理念下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将更注重其文本的科普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普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选取科普类型的英文绘本,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合作讨论、记录数据、深度探究等方法,对绘本中的科普结论进行探究、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绘本的同时,结合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探究意识。以非连续性文本Up in the Air为例,本文作者通过介绍热气球之旅,引导读者以小乘客的身份亲身经历一次热气球旅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地向学生讲解了热气球如何升空、如何移动、如何降落等一系列科学知识。
  首先,阅读文本之前,先设计了播放热气球视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热气球有了一个直观的感知。接着教师拿出普通气球,引导学生将普通气球与绘本封面热气球进行观察对比,找出热气球的特点,并预测绘本内容。观察是了解事物、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观察能力也是科学探究能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培

代科技巧妙地利用动物的性能设计出相应的新型机器人,协助或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或难以进行的劳作、任务等,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读者思考未来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的种类以及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传达出“科技造福于人类”的主题意义。
  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组用思维导图按照机器人的外形、帮助人类从事的工作及其能力三个维度梳理,形成关于某一机器人的介绍。在读后环节,通过“设计一种仿真动物机器人”活动,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语言相结合,让思维跳出文本,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与同伴分工合作,绘制关于新型机器人的设计图,并用英文向同伴讲解设计的原因与思路。利用课后时间,用卡纸或其他材料将机器人制作出来。
  在此类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感官,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动用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还能提升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锻炼的不仅只有动手能力。
  3.综合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目前的英语教学通常都是单一学科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难体现,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能力的最大难点所在。然而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时需要动用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创新人才。在英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可以利用STEAM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尝试打破各

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接着通过简单小实验的视频向学生展示热气球上升的原理,并在试验之后播放一段热气球升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热气球是如何升空,并且也通过这一直观的形式理解了heat和gas burner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观察绘本第12页,引导学生关注热气球飞跃小镇的原因。提出Why can we drift over the town?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普通的气球来进行风向小实验,从而得出是风向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当有学生发现风向很难控制时,教师再适时提出If the wind changes, what will happen?Where can we land in?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如果风向改变,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安全着陆地点。最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到了热气球如何升空、如何移动、如何降落等一系列科学知识。
  Up in the Air这本绘本本身的科普性很强,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实用型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英语是注重实践性及交际性的一门学科,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运用英语,让学生使用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以非连续性文本Robot Zoo为例,本文通过介绍六种仿真动物机器人,帮助读者了解到现

  STEAM课堂教学应体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运用STEAM理念时,教师应注重运用课程融合和知识综合的理念,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场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将课堂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
  具体而言,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学-评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去尝试融入STEAM教育理念。
1.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打破边界
  所谓学科融合,不仅包括所学科目知识之间的融合,还可以包括所有英语课程以外的知识融合,如生活经验、家庭教育等。教师可以以此为目标来巧妙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主题立意,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如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通过科学探究、运动演示、绘画制作、儿歌演唱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
  第二,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场景,引导学生运用英文去描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将英语表达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综合运用。
  第三,尝试课程联合教学。在文本中寻找恰当切入点后,教师可以尝试英语与其他课程进行联合教学。如主题为数量、价格、日期等的文本,可与数学课程联合;如主题为礼貌、交通规则、

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生活必备技能。以非连续性文本How We See为例,作者通过介绍人、山羊、马、猫及刚出生的婴儿所看到的不同,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生命体视觉功能的异同:都有眼睛,都能看世界,但是所看到的的世界又不是完全一样的。客观呈现事实的同时,该绘本也引导读者体会只有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其他物种,才能更好地读懂和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才能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
  教师通过不同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其他动物的视野。先张开双臂展示人的视野160°-180°,让学生努力用余光感受两眼的视野极限。然后向后伸直双臂,手心向外形成340度以上,模拟感受山羊的视角。用不同图片展示人眼和马眼看物体的不同,练习目标语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学生将左手四根手指横放在眼前感知学习cannot see;竖放在两眼之间,感知和学习马的盲区:blind area。通过纸巾模拟新生儿眼前看到的事物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教师给学生提供和不同视野下的图片,让学生将图片与不同动物进行配对,并与同伴合作,粘贴、绘画形成一张海报。
  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科学的方式去体验、学习,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进行分组,最后传达出不同生命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要努力突破人类视野的局限性,深入了解认识世界的主题。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内化,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同伴合作、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实施STEAM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个方面检测出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课后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类型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探究、展示的意愿。
  第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STEAM 课堂要求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共同学习中通过相互协作、碰撞思维,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课堂互动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能够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最后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协作展示出学习成果。最后展示成果可以采用演讲、汇报、实物展示等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
3.拓宽视角,运用综合评价方式
  STEAM 课堂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评价“教” 的效果,通过教学评价实施改进,从而真正通过STEAM 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关注,基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师生、生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标准并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而要将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及其他综合能力纳入评价考虑的范围。

生活习惯等的文本,可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联合。尝试实现真正的跨学科理念教学。
2.方式多变,多种学习形式结合
  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讲授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让学生体验多种新颖鲜活的学习形式,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作为引航人,将教学中心放在引导学习、点拨困难和总结归纳上。
  第一,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提高课堂趣味性。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习-应用-创新三位一体动态循环的理念,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这个循环的流程中,每个步骤都包含了不同类型的技能需求。如在学习理解环节,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感知/注意,搜集/整理信息;在第二个应用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中,对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和判断,这是对学生进一步认知能力的要求;第三个迁移创新环节,学生要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和辨析,想象和推广,这是对学生高阶段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这三个步骤的最后一步还会继续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机。
  第二,前置学习与课后巩固结合。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创意性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一定的前置学习,从而提高课堂针对性。前置学习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表达和知识的储备,能让学生产生对于探究、展示、合作的意愿,从而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消化课堂上的所学知识,也能从另一

[1]刘美芳.素养立意视域下的小学英语非连续性阅读文本命题探索[J].小学教学设计,2021(21):64-67.
[2]邢佳春.STEA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英语非故事类绘本教学[J].校园英语,2021(28):186-187.
[3]尤蔚.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STEAM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校园英语,2021(20):86-87.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
小学英语高年级“融合式”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顾丽霞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今天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做微型课题的一些粗浅的思考。以研促教共成长,不负韶华知且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探索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阅读教学的样态,2022年9月份,在常熟市微型课题申报时,我积极申报市教研室江苏省教研课题《英语学习活动观下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的分解型课题,以微型课题的研究方式为抓手,开展日常的教学研究工作。
  今天我主要分“我的研究视点”、“我的研究历程”、“我的阶段计划”三个部分来分享一下我在做课题研究时的一些感想。
我的研究视点
  我申报的课题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高年级“融合式”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除了合理并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要适当选用优质教学资源,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英语课堂中融入绘本是小学英语课堂提质增效、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本课题主要探究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引领的绘本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及文化素养等,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综合素养的发展。

  近年来,把绘本引入英语课堂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热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此前风靡的“独立式”绘本阅读遇到了课时量不够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探索“融合式”绘本阅读成为必要趋势。该模式可以增加学生语料,提升阅读素养,同时解决课时量有限的问题。
我的研究历程
理论学习阶段(2022.10-2022.11)
  首先,我采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与该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集等方式,尽可能收集较多的研究资料。唯有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论文,才能对自己研究的课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资料后,及时撰写感想,为更好地研究课题做充足的准备。
  然后,我采用问卷调查法,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51份,回收有效问卷51份,
  通过调查问卷,我更好地了解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实施课题,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在英语阅读方面有所突破,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强化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实践研究阶段(2022.12-2023.4)
在实践研究阶段,我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进行课堂教学、课例研讨、回家作业布置、成果展示的过程中重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在这一阶段,我完成了五年级上册八个单元的课内外融合阅读教学设计,课件以及教学反思,在一次次反思中及时总结课内外融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进行课例设计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贯彻新课标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英语学习活动观。
1.多彩实践,优化阅读行为
以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的 Fun time板块与跟上兔子系列的Who’s who at school?融合教学为例,本单元的Fun time 板块设计的是“翻牌反应”的游戏,发给每两个学生八张姓名卡,八张职业卡,让学生翻牌进行问答。在面对全班开展时,内容过于简单,停留在机械操练的阶段,没有实际意义。在设计时,教师对本板块进行了修改。
在课内部分,我将story time的复习作为本课主题背景的导入,创设了由于课后服务,Miss Li需要更多helpers的情境,并且将Fun time中的八个人物都设置为发来信息的家长帮助者,让学生也做一做helpers来帮助Miss Li整理信息,操练

Fun time重点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He’s/She’s...
  在课外部分,阅读绘本Who’s who at school?拓展学校中的职业,通过渗透阅读策略,完成思维导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后以What does...do?句型进行反馈,巩固本课重点句型。
  整节课以“Our helpers”为主题,将Story time的复习、Fun time的新授和跟上兔子系列绘本Who’s who at school?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5+2课后服务”为背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下学习板块知识,体会如何当helper,脱离机械操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情景模拟中得到充实的锻炼。同时,通过补充课外阅读绘本,让学生能够在Fun time板块学习到更加多样化的语言表达,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通过课内外融合阅读模式,真正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该板块教学的有效性,让 Fun time 真正成为学生乐在其中的学习板块。
  2.语篇迁移,提升语言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的融合教学为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指出,基于语篇学习并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上,更多的是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识,能够通过梳理、概括和整合已有的语言知识,感知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和承载的文化,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最终教师还需要努力超越语篇,实现学习的自主迁移创新。
  在绘本故事学完后,使用setting,problem,solution,ending,

课题研究

  theme等词来概括故事梗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理出清晰的故事脉络并将 story mountain补充完整,梳理串联了整个绘本的教学。课后布置相应的回家作业,让学生使用这个方法来整理归纳课后阅读的绘本,学会应用实践,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应当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更应指向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语言、思维、文化等要素,同时促进学生对英语阅读主题意义的理解与表达、文化意识的培养、多元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项活动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除了在上课时间开展课内外融合阅读,我还开展了一些其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
  悦读时光:利用每节课的3--4分钟,请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推荐或做导读员,一起阅读绘本,进行读书交流。
  英语读书会:利用每周的晨会课或者中午的时间,在班级内举办英语阅读活动。通过我读你画,玩转爱好,阅读小旋风等游戏,让学生爱上阅读,乐在其中。 
  童心采蜜:开展撰写读书笔记活动,提倡个性阅读,初步教给学生摘录生词好句的简单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将其摘录在“摘抄纸”中,并鼓励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受。

  与此同时,我积极参加省课题的课题研讨活动。在12月的省教研课题专题研讨暨报慈小学协作型教育集团英语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五年级上 Unit6 My e-friend (Culture time& Extended reading)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践行新课标倡导的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读前环节:创设情境,激活主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感受并进入主题。读中环节:理解体验,探究主题,通过一系列有创意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来获取、梳理和整合相关的语言知识,实现对主题的探究。读后环节:巩固迁移,引领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升华文本主题,实现知行合一。课后及时反思,不断进步。
  在上课之后,我积极撰写相关论文,积累成果,所写的微型课题相关论文《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英语融合阅读教学》获2023常熟市小学英语年会论文二等奖。
我的阶段计划
1.结合教材背景,进一步加强对课外补充阅读材料的甄选和探究,不断丰富文本的内容,并充分结合单元主题进行课外阅读的扩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英语教学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英语学习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要有效地运用课内外阅读教学融合的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体系,将学生带入优质的阅读体验中,实现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阅读,提升

学生的阅读水平,接下去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明确自主阅读意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一同制订课外的阅读学习计划。
3.英语课上的阅读和写作应该是密切结合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阅读材料中所蕴含的主旨,能够为学生的写作带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会借助阅读时的主题观念与逻辑。因此,接下去在课内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写作内容进行选择。
4.在新课标视域下,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如何让学生将课内阅读所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外阅读中,实现学有所用,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对英语阅读更加感兴趣?这是接下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微型课题的时间已经过半,接下来我会继续坚持做真实的研究,将课题变成教学的一部分,争取每个月都能及时整理研究材料,提炼研究成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在研究中享受教科研带来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阶段微型课题的归纳与总结。

《同学情》   摄影:朱英

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

端木旖玲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前,教育家陶行知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学说,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学说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提出:“陶行知的‘生活·实践’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育人方式转变、符合当前国情和实际的一种教育。‘双减’背景下,正应该发挥‘生活·实践’教育的优势,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机赋能。”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次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强调素养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突出实践育人三个方面。
  回溯道德课程的发展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思想品德》《社会》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再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的全国普及,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的落地,决定了德育教育与法治普及将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的各个方面。在《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这一章节中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

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段话是对实践育人观念的最好阐释。
  我国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之后,现在已大踏步迈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思政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开创实践育人的全新模式。
  这是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并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强调在实践体验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将时代精神、理想信念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精神血脉中,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具有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是回应课程改革的需要:2022年4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落地,

明确提出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项学科核心素养,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让思政内容变得可知、可感,帮助小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内化于心,使思政课成为一门具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程。
  这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需要:一种好的教育实践,只有在经过模式研究的理论概括之后,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解释,才能更好地被推广和复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也不例外。研究实践育人行动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让教学内容入心入脑,强化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对我们更好地把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实现育人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实践育人
  对于“实践育人”的概念,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界定。主要观点有:吴亚玲等学者认为实践育人“是要兼顾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兼顾校内的实践教育和校外的实践教育”。张文显等学者认为实践育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石,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教育教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育人方式。

因此,课题组认为,“实践育人”是一种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将学生所学知识转换为自身的能力、品格和精神的路径,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内在需要的新型育人模式。
(二)育人模式
“  模式”一词,其英文单词为“model”,原义为“模式、模型”。在《辞海》中“模式”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事物的标准样式”,二是“研究自然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示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体系和思维方式”。关于育人模式的概念,学术界进行过一定的界定和阐释,如曾义兵在《育人模式的基本知识》中提出,“育人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服务教育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对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育实践选择 。因此,课题组认为,“育人模式”指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依据,有序、有效完成教育任务,达成教育目标,并及时提炼经验形成基本图示和通用的操作策略,具有理论性、指向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三)实践育人行动模式
关于实践育人模式的概念,康明已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途径浅谈》中做了详细论述,他认为:“实践育人模式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

神、合作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需要依靠教育,造就各方面素质能力都过硬的人来推进,而这一切都必须要通过实践教育、实践锻炼和实践育人来实现。
  综上所述,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是实践育人模式方法在思政课程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在一定的实践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总结归纳形成的整合理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价值,突出实践育人功能的一种育人模式,具有简明的实践教育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活动程序与方式,用以指导实践育人活动及相关实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研究综述
  通过知网、万方等平台和图书搜集可见,当前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集中于高校,而对小学思政课堂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概念、特征、现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成果显著,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1.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许多小学有关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均有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实施开展过程中仍然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发展的政策方针,就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改革。例如岳金霞、吴琼认为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

成绩为导向、传统保守或盲目冒进的问题。针对教学内容、形式、评价、效果等七个方面的问题,认为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安排方面具有随意性,在资源整合方面缺乏秩序性,在落实保障方面存在偏差性,在教学评价方面缺乏系统性、在教学效果方面呈现出不佳状况。叶方兴认为在应用社会资源时思政课存在视野的开阔度不强、内容的现实感不强、教学过程的社会性不明显等问题,需要在社会中理解、讲授思政课。可见,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呈现受到环境变化、教学形式变化等影响。
  综上所述,课题组将当前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一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运用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无法高效的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二是当前学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具有复杂性,部分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存在漏点,无法复制推广;三是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运用,使得局部有亮点和实效,但整体效果不佳;四是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运用社会资源不合理。
基于此,课题组将在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构建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并积累经验,进行区域辐射。
  2.学校实践育人模式相关研究
  关于学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具体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如《立足校内、走向社会,探索实践育人

探索与实践》《闲暇德育: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开展岗位实践育人拓展德育内涵——铜井小学省级课题〈建构设岗育人的自主化德育管理模式〉研究实践与体会》《体验教育:一种值得提倡的德育模式》等,这些学校实践育人的模式,提法不尽相同,但都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和可模仿性,这些模式注重实践体验,注重家校社合作、合力育人。
(2)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研究,如《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育人的探索实践》《少年宫和中小学校的育人合作探索》《基于协同创新“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等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对学校实践教育的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实践育人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促进学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无论从内容上、角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待扩展,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深化和拓展。
  因国外对实践育人的研究侧重于思想、理论和具体的实践操作,对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很少,其相关理论与本课题研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本文在这里不做具体阐述。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假设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确定实践育人的培养理念,并有校本化陈述。

(2)通过研究,研制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策略。
(3)通过研究,研制小学思政课程中实践育人的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4)通过研究,积累案例,完善原有模式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二)总体框架
  课题以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元素、实践育人的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思政课程实践育人的文献研究,确定总体方向。结合国家培养人才方向,选取典型的课例、活动进行研究,制定出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的具体策略,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检验,进而调整与完善行动模式,使其更好符合小学思政教学的实际情况。
(三)子课题设计
  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课题组将研究内容分解到四个子课题中进行,子课题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协调有序地推进研究工作。各子课题的研究思路分别为:
子课题一: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理论研究。子课题组将通过文献分析法及调查研究法对思政课程实践育人理念进行研究与分析,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及“实践育人”的目标、意义、内容、实施和评价,形成文献综述。子课题一的研究成果将对其它子课题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子课题一的研究将在半年内完成。
子课题二: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

的现状研究。子课题组基于塔巴理论首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了解他们当下的实践方式,以及对育人实践方式的需求,在构建实践育人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再次回到学生与教师的问卷与访谈,以此发现模式构建和实施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以此循环不断完善。
  子课题三: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组将基于案例研究法,通过选择课例、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深入全面地分析其相关信息,以获得关于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过程、效果等信息,以此来反馈来完善模式。
子课题四: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组将从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形式六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借助系统理论及 SOLO分类评价理论,构建深层次、多元化、开放、动态的评价体系。
(四)思路方法
  课题组在研究方式上采用“总课题组→子课题组→微型课题组研究”三级分解网络,总课题组起到顶层设计的作用,子课题组起到研究内容的板块分解,而微型课题是支撑整个研究的实质性推进方式,将课题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内容上。总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布置研究任务及协调子课题组间的研究活动。子课题组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具体实施情况并及时解决理论及实践中的问题。微型课题组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集体讨论,按计划进行研究及实践,同时做好资料

的积累的工作。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理论基础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将通过大学图书馆、知网检索等方式搜索与整理,系统地梳理出了与思政教学、实践育人模式、模式架构、实践育人等与本课题研究相似或相近的专著、论文、期刊文章、会议文章等理论研究。
2.调查研究法:采用观察、访谈、问卷等形式收集材料了解情况,从而分析教育问题和现象的研究方法。课题组将在研究的前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使用调查研究法搜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关于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相关资料,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实施过程中碰到实际问题,可以修改方案,调整目标。
3.系统研究法:从系统观念出发,将对象视为系统,统筹兼顾内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个元素,使各个元素有机整合,从而提升系统运作的稳定性与效率。课题组把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看成一个系统,对模式中的各个元素进行分析,并整合各元素,调整运行机制,从而优化整个模式。
  案例研究法:选择一个或几个对象,通过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研究结论。课题组将通过选择课例、实践活动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通过深入全面的分析其相关信息,以获得关于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过程、效果等信息。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理论创新:课题组深入研读了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小学思政课教学实际对实践育人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此外,还对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的指导理论和遵循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
  实践创新:本课题在思政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根据模式的现实运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地完善建议,以为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七、研究进度与预期成果
八、研究基础、参考文献与保障条件
1.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教育部2022年《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出台背景下提出的,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政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
2.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如何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政教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通过文献分析、专家指导、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可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和指导。
3.小学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模式中包含的各个要素是很多学校都具备的,只是在合理性、系统性、有效性、目标等 

方面还并不完善。因此课题以本校为实践对象,对本校已有的的实践育人模式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重构,从操作性来看也是可行的,其研究成果也易于推广至其它学校。
4.课题主持人是苏州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曾参与过省级以上立项课题,独立主持过市微型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教科研能力及课题管理能力。此外课题组中主要核心人员均为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学校的科研核心成员,均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这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5.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社会到学校都非常重视实践育人,因此课题组的研究会获得政府及社会各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学习、研讨、资料收集等科研制度,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实施。本课题研究也获得了高校领导的支持,免费向课题研究人员开放图书馆,文献的资料得到保障。

在细微处用心
读《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有感

顾丽霞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作为一名新手班主任,我带着十分的兴趣读完全书,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 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命,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 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 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心思,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多的时候她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 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

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 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
  还记得最初对郑英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那个自喻――"教育农人",在教育的一方田地上辛勤耕耘,执着前行,给"作物"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用心享受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成为一座稻香袅袅、小虫啾啾的农夫乐园。
  这是一种做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的小确幸。

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司马紫千

  “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称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学生荒废了思考。
  在课堂上我也常常发现:有些孩子整节课呆坐在课桌前,不愿思考,或者说是没有要积极思考的意识。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自然而然会积极思考问题。当学生一旦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他们会对数学学习抱以消极态度,从而在数学学习中不愿思考,得过且过。第二,题目过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大多有畏难情绪,对于难题他们不愿思考。如果在数学学习中,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下子就让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那么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愿思考了。第三,对外界资源的依赖。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获取想要的答案与信息,“拿来主义”盛行。长此以往,学生对这些外界资源形成依赖,而最终放弃自己思考的机会。
  那么如何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进行积极有效的数学思考呢?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提出的建议,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置多种情景,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
  一要设置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解决一个问题难,提出一个问题更难。”良好的问题创设可以说是数学甚至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在中低年级可以由教师设置问题,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己探寻问题,让他们完成从答到问的转变,不断积极思考。
  二要设置生活情景。数学的各种知识在生活中都有一定的体现。新课标中的“应用意识”一词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数学问题从现实生活中抽象而来,在数学中学得的原理方法,又被我们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景。例如在认识负数时,我们可以列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例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负数的含义。通过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他们通过切身体会,引起更多思考,自然也就掌握得快了。
二、教学过程由浅入深,重视基础知识。
科学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人们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小学生处于认知能力的初步发展阶段,他们虽然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其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由浅入深,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要以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

平为基准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做对了基础题后,便会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遇到问题时就更愿意自己积极思考,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间应该进行平等的对话。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才会主动参与数学思考与交流,从而取得进步。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需要学生多练习,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学会分析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教”不可或缺,学生的“学”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作为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数学老师,有时我一直也在疑惑面对这些自己会的数学知识,该怎么教给学生?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吴正宪老师通过《让孩子在对话中学数学》一书给了我很多的建议。
  吴正宪老师在书中指出:课堂学习中既要有儿童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也要有群体的交流分享。这种相互讨论、倾听、补充、调整、修正、欣赏、沟通与分享的学习过程,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与的“群言堂”。这使我想起了我自己的课堂,我是否做到了运用恰当的“美”的语言,来让儿童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质疑?
一、从提问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包括两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如果把儿童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是丢入池水中的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也能在课堂提问中读懂儿童的思考过程和潜在困难。书中给出了一般的提问与智慧的提问对比让我印象颇深,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提问。在一年级上学期的20以内进位加法中,难点就是对进位加算理的理解,在多数时间,我们的训练就放在了8+7=?,学生直接给出答案,但是书中提出智慧的提问是“你是怎么知

探寻美的语言,巧提数学思维
读《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有感

道8加7等于多少的?”这样的一个问题不仅让学生训练了口算能力,也在表达的过程中对算法进行了复习巩固。书中还提出这样的一个提问“15可以是哪两个数相加的和?”又一个巧妙的问题,与其每天让学生在反复的口头练算式,这样的问法更是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明白一个个得数相等的算式之间的联系。
  儿童在走入课堂学习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提问的设置要遵循有效性原则,要在儿童的语言中读懂儿童,进行追问,将课堂引入深处。书中给出了三类追问方法:一是在关键处追问,凸显数学概念本质;二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三是在无疑问处追问。我现在的提问缺少了思维的的深度,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去思考学生的回答中背后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对话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
  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吴老师常会对回答失误的同学说:“我非产羡慕一开始就说对的同学,你们很了不起,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男孩。虽然第一次他说得不那么准确,但是他能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接受大家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多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我相信此时的那个小男孩听到这话一定会展开笑颜,更加自信,我想这也就是语言的魅力。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面

金锡佳

《一对一》    摄影:周湘

对学生课堂上开小差、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等等,教师的语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善用美的语言,让学生在无形中爱上数学。
三、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乐于表达
  我相信学生都是需要赞赏的,鼓励性语言能够让儿童更加愿意的思考探索。传统的的课堂多数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类“填鸭式”的课堂也缺少了一些生气,吴老师指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肯定和表扬,例如:“你会很动脑筋,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我很欣赏你勇敢地问出自己的困惑,让我们大家帮助你。”等等,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表达自己的勇气,课堂也会有生机与活力。
  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形式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他们的统一构成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思维形式。思维是人脑的技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即思想的工具。

创意教学,激活课堂
——读《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有感

  近日阅读了《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里面的很多教学方法是关于训练记忆、思维逻辑、独立思考的,涵盖了多种学科教学方式。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需要从中筛选出适合我们学科及学情的教学方法。我发现,有些方法可适用于小语的口语交际、辩论训练、知识记忆和复习回顾。书中介绍的这些方法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新颖的知识罗列法”、“小组合作式辩论”、“进阶式提问”、“众筹课题”和“转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用“新颖的知识罗列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表达机会。活动要求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问题列表,它们分为真与假两种命题。学生在讨论时不仅可以回顾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相信,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多多鼓励学生们谈论和分享自己的课堂想法,一定可以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专注的学习氛围。另外,这种方法的分组模式也可以在小组间和班级内培养一种集体协作感。
  与之相类似的是小组合作式辩论法,这种模式更为进阶,适合已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学生必须提升辩论能力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同一事件上尝试不同的阐述和视角。

严雨秋

  在读到进阶式提问法时,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的确经常提问,但是我没考虑过进阶式提问。有时候问的问题太简单,没意义。有时候问的又太难,学生缺乏基础知识或思维方式又可能放弃回答。进阶式提问方式参考了布鲁姆分类法的教学目标,把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认知过程放到课堂学习的中心位置,提问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准备些“台阶”,是个非常值得参考的好方法。
  书中还提及到了众筹课题法,这种方法应该可以在生成性课堂上使用。它的模式是先把学习重点抛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自己想知道的与学习重点有关的三个问题,接着或可以与组内分享,或可以全班显示、问题归类、票选问题,还可以把所有的问题放入盒子,让各组学生抽取问题,寻找解答,全班分享,这样可以学习解决多种问题,形式十分灵活多变。这种方法使得问题来源于学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转述法特别有意思,这个方法可以在不偏离学习重点的前提下给课堂注入综合实践活力。它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学生的输出不只有一种方式。传统课堂多只是让学生写和说,实际上绘画、表演、手工、肢体语言等等都是转述的方式。主要是学生之间还可以分工,有人转述,有人“翻译”转述内容,这

《快乐小蘑菇》    摄影:严雨秋

个过程保证两个人都进行了深加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还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生学习效果。书中的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学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点滴记录,寓趣于教
读《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有感

  近期,我读完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一书,收获良多。
  郑老师书中第一章的标题是“教师,应努力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到这一标题,我回想到了自己刚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心里并无底气,总怀疑自己能否有能力教会学生、教好学生。其实这都源于对自己能力的不够自信,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郑老师对定期对自己做一次复盘,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乃至自我建设。是啊,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成长才能够让一名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力量,让自己保持自信;发现自己的局限,让自己保持清醒;发现自己的可能,让自己不断前行。一次次的发现是我们成长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教师成长路上的绝佳路径。面对成长路上的许多问题,思考的逻辑和深度,才是决定我们是否能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利他思维去看待问题,探寻方法。不断优化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成长的方向和引擎,实现自我更新、自我迭代,进入成长的快车道。
  郑老师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努

周严焱

力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自己的优势区域内安营扎寨、尝试开辟新的可能、怀揣勇气、做个务实的行动派、人生的意义由自己定义。本以为当上教师就是趋于安稳的一种生活,可当我越来越接触这个职业,才发现教师生涯中需要激情、需要拼搏、需要不断挑战自我,去发掘身上的无限可能。只有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努力了,才能够让成为优秀教师的目标不断迈进。
  教师的工作往往是细碎而又重复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捕捉一些别样的新奇。郑老师很好地运用了家校联系本,打造了一条师生间心灵交流的秘密通道。在书中,我看到了家校联系本的部分内容,有感悟人生的、有诉说烦恼的、有吐槽自嘲的……五花八门,新意十足,甚至有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教育的力量正是通过“微小”处的“渐”变累积出来的,像这样的互动,在郑老师和她的学生身上,每天都在进行着。这不仅感染了他们,也深深感染了我。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经常利用钉钉、微信等社交软件或电话的方式和家长、孩子进行交流,却很少使用最原始的家校联系本,这也让我有了一定的反思。
  关于如何让教育能够充满惊喜,郑老师给我了很好的启示。郑老师运用为学生庆生、用学生姓名编写文章、写一篇新学期寄语、送生日祝福等有爱又有

《悦读》    摄影:密亚萍

趣的方式,用心经营每一个重要的日子或传统节日,让这些时刻都带着仪式感,将教育生活变得轻松浪漫、温暖而有节奏。这让我回想到上学期,一位小朋友生日,父母联系我送来了生日蛋糕,全班同学一起庆祝生日,欢声笑语,笑容刻在了每位同学的脸上,我相信这份美好的记忆会深深留在那位学生的心中。每次大大小小的活动,我都会通过拍摄照片留个纪念,精心挑选一些好的照片打印出来,发给孩子们。
  教师是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郑老师与她学生十年之约的故事感动了我,原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是不同凡响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学生努力追寻的方向,用我们的美好模样,影响孩子们的精神长相,这真正体现了“薪火相传”的意义。
  教育,当为孩子成长计深远。无根之木,其萎指日可待;无根之水,其竭不日可见。我们的教育,应有“根”有“源”,根基牢固,源头丰沛,才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孩子的成绩、能力,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孩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万物,使孩子们对生命敏感、尊重、敬畏,这是教育的本,更是教育的道。
  郑老师的书中到处是在生活中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与她成长路上的感悟思考、反思总结。读完郑老师的书,我才发现原来教育有那么多种方式,原来教育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我会更加注重反思,及时记录生活点滴,不断反思总结,努力做到自我提升,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

看!火红的队旗高高飘扬,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瞧!鲜艳的红领巾系满理想,载着我们扬帆远航!
听!那庄严的呼号,像黎明的钟声,伴着少先队员们茁壮成长。

  5月31日下午,常熟市实验小学少工委在梦想剧场组织开展主题为“学习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的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实验小学117名少年儿童,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我们的少先队组织又增添了新的血液。让我们一起心向党,追梦红领巾!
  仪式在嘹亮的队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大队委员蒋牧纯宣布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优秀少先队员代表王泊然对即将入队的小朋友说:“希望胸前的红领巾能时刻激励你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加努力,为中队和集体争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无愧于少先队员这个神圣的称号。”
  接着大队委员章舒淳宣读了新成立的中队成员名单,宣读完毕后,新队员戴上了红领巾,在大队长叶凌儿的带领下,全体新队员面向队旗庄严宣誓。
   一(1)中队的倪歆雨、一(9)中队的王予恬代表全体新队员发言:“今天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从现在起,我就是一名真正的少先队员了。站在鲜艳的队旗下,我感到特别的激动与自豪,让我们更加努力学习,一起为红领巾增添光彩,让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
  吕校长、端木主任和大队委员为新建中队辅导员颁发聘书,并授中队旗。 
  最后吕校长代表校少工委发言,鼓励队员们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争做新时代的好队员,并为孩子们送上了六一儿童节的祝福! 
  星星火炬,照我前行!庄严而隆重的入队仪式,激发队员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位少先队员发奋图强,长大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

《我的南极居民》    摄影:吕月琴

指导老师:
吕月琴

荔枝赞

丁向恒(二4班)

何律轩(二8班)

陆林涵(二9班)

马小涵(二9班)

瞿以安(二4班)

项诗恬(一4班)

张曦予(二8班)

尹慕妍(二8班)

张铭轩(一8班)

徐慕之(二9班)

徐瑾萱(二6班)

杨皓轩(四8班)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