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智政观》

部门
内刊

智政观

01

wisdom government

总第01期

2023年03月

【热点聚焦】

李强总理答记者问
数据安全持续升温,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行业洞察】

更好办、更快办、更智能办
“一件事”服务:从管理视角到用户视角的体验升级

【政策解读】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万卷谈】

《羊皮卷》
《大国崛起》

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智慧政务中心

WISDOM GOVERNMENT

创刊词

 2023年3月第01期 

      1999年之前,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与国外相差甚远,与世界银行提出的“国际营商环境”不兼容,我国开始筹划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多部门、中央编办联合发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2004年,我国第一部《行政许可法》问世,这也代表着我国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有了法律依据。2011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各级政府、部门有了电子政务和政务服务建设的总体纲领和方向。从2013年至今,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工作启动,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精简审批事项和流程;二是审批权力下放。服务型政府要向“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务服务模式”转变。发布了“三张清单”,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积极探讨和实践互联网成果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和创业。在此期间,国家发布了一些列重要的文,这包括108号文、105号文和5号文等,从此,“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8年,成都市大力推进城市智慧治理、网络理政、智慧政务以及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政府进程中,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经市国资委审批同意,成立成都市数字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从18年成立至今,我司总体牵头成都市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建设,通过四年多的实践和积累,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了融合创新,深刻理解业务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能够为城市治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行业服务、社会诉求等提供全面的一站式顶层规划和设计服务,具备整体项目过程实施管理和平台运营能力。
      在政务服务领域上,我司以“天府蓉易办”平台为切入口,践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政务服务,本着利企便民、助企扶弱的心态,建设性的利导政务服务市场,让更多的平头老百姓享受到中国政府改革的红利,让更多的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心情更愉悦,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使命。在此过程中,为了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政务服务改革操盘手,决定创建《智政观》企业内刊,《智政观》旨在厘清政务服务建设逻辑,吸纳和整合零散的、好的创意、方法和办法,解读和汇聚时下政策文件和行业动态,创新利导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传播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价值观。
                                                

智政观

总第01期

编辑:曹凯 董超 苏灿 苏航 余静
(按姓式首字母排序)
版式设计:曹凯 
投稿电子邮箱:caok@cdszcs.com
版权声明:凡本刊注明来源于其他媒体的所有作品均为转载稿件,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
并不代表本刊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单位或个人从本刊下载使用,
应予保留本刊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李强总理答记者问,奏响民营经济和民生“强”音
重磅!速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数据安全持续升温,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热点聚焦

06

目录

19

更好办、更快办、更智能办
“一件事”服务:从管理视角到用户视角的体验升级

行业洞察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发布

政策解读

33

45

《羊皮卷》
《大国崛起》纪录片

万卷谈

征稿启事

47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3年3月第01期 

李强总理答记者问,奏响民营经济和民生“强”音

来源: 新京报  投稿人:曹凯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李强总理的记者会“首秀”备受关注。从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和工作重点,到提信心、稳增长、拼经济如何推进,无不牵动人心。通过答记者问,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注重实干的大国总理形象。

民营经济:市场蕴藏巨大发展机遇,一定大有可为

      去年一段时间,关于民营经济,舆论场上有些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造成了困扰, 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那么,当下如何提振民营经济和企业家信心,在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回答好这个问题,的确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
      李强总理曾长期在民营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沪地区工作,对民营经济可谓了然于胸。他表示自己经常有机会与民营企业家交流,对他们发展中的期盼和顾虑还是比较了解的。
      为此,他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在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其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了强调。对此,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

热点聚焦

      李强总理表示,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多新领域新赛道有待开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他进而指出,“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这也是他特别想说的一点。在他看来,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也依赖客观条件,但更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
      说到这里,李强总理特别提到,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时,创造的“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他强调,虽然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真诚关心、服务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我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民营企业家一定能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创业史。”
      也正因如此,他在回答关于中国经济的前景问题时充满信心,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

      围绕当下受到网民高度关注的一些热点民生问题,李强总理也进行了回应。
      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就业”一词近30次,延续了近年来的高度关注。其中,要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记者会上,李强总理表示,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具体工作中,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2023年3月第01期 

      其次是人口负增长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22年末中国人口总规模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意味着,中国人口于2021年达到峰值,从2022年开始进入了负增长。
      我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不过在李强总理看来“没那么简单”。他的信心源于,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为此他算了笔账: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就此意义上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当然,他也指出,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而对于延迟退休政策问题,他也表示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
      李强总理的第一次答记者问金句频出,又很接地气。在谈及民营经济、民生等问题时,更是结合自身过往工作经历来讲,理性而不乏乐观,引发诸多共鸣。
      撰稿/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

      他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从就业看,有一定压力,但从发展看,注入的是蓬勃的活力,“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热点聚焦

重磅!速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来源: 新华社   投稿人:余静

      受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保留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科研诚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科技评奖等相关职责,仍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科学技术部的组织拟订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农村科技进步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将科学技术部的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职责分别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将科学技术部的组织拟订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规划和政策,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指导科技服务业、技术市场、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等职责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科学技术部的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职责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挂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
      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调整科学技术部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协调管理、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等职责。

 2023年3月第01期 

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将科学技术部所属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划入农业农村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划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划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仍由科学技术部管理。
      科学技术部不再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

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不再加挂金融工作局、金融办公室等牌子。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公司(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

热点聚焦

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分行,在深圳、大连、宁波、青岛、厦门设立计划单列市分行。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保留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牌子,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合署办公。
      不再保留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相关职能上收至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对边境或外贸结售汇业务量大的地区,可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派出机构方式履行相关管理服务职能。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均使用行政编制,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

 2023年3月第01期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为统筹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组织拟订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重点地区帮扶政策,组织开展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研究提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资金分配建议方案并指导、监督资金使用,推动乡村帮扶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在农业农村部加挂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
      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内,有关帮扶政策、财政支持、项目安排保持总体稳定,资金项目相对独立运行管理。 
      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按照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相关管理规定,将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市场经营类机构剥离,相关国有金融资产划入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机构,由其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

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

组建国家数据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的研究拟订数字中国建设方案、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协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国家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推动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等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的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等职责划入国家数据局。

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

热点聚焦

完善老龄工作体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等职责划入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改设在民政部,强化其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责。
      中国老龄协会改由民政部代管。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将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2023年3月第01期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将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商标、专利等领域执法职责继续由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承担,相关执法工作接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业指导。

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

数据安全持续升温,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国家数据局即将成立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数据观》   投稿人:苏灿

组建国家数据局

     3月7日下午,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数据局,一个全新的机构即将诞生。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的研究拟订数字中国建设方案、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协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国家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推动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等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的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等职责划入国家数据局。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近期《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政策落地,叠加组建国家数据局这一重大举措,以便于集中各方资源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彰显数字中国有望步入发展快车道。我们预计未来国内将加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中国。
       华安证券认为,国家数据局的组建意味着数据要素乃至数字经济的发展真正进入落地阶段。另一方面,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将数据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的高度重视,短期有望加速数据要素流通和使用的步伐加快,长期有利于数据、算法、算力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

热点聚焦

      天风证券计算机团队认为,顶层管理架构调整体现数字经济重要性,数字经济主线地位明确,数据要素、国家云是两大基础设施,产业趋势不容忽视。此外,云数一体,云底座是数据汇聚与流通的基础,数据要素价值的发挥依赖安全可控的国家云平台,国家云有望率先受益,数据应用落地也值得期待。

      早在2020年,国务院就对外明确将数据与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相提并论。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数据要素资源如何充分激发利用成为整个产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据人民政协报报道,2022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还曾组织专题调研,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当时参与了调研并发现,目前大概有15个政府部门拥有数据管理权限,“九龙治水”的现象较为突出,管理手段不适应,如何实施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久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数据交易所。2022年末,“数据二十条”的出台进一步对数据流通交易和数据要素市场发展释放积极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姚建明表示,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一定会更有利于数据的确权、交易等一系列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最终更有利于数据的利用,从而更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这也是国家层面大的战略目标。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成立国家数据局,一方面是提高国家对数据交易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用专业化的部门来推动数据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高权限部门的方式,打通数据链路,实现数据整合。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表示:“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数据要素市场、数字中国建设,按照原来的体制机制,这些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缺乏统筹,比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这块是归发改委,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研究是网信办,地方的数字政府相关工作可能是各地政府办公厅和政务服务局管理,各行各业的数据也归口到不同的管理部门在管,组建国家数据局后,可以调动各方资源全面推进数字中国,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展开。”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字经济的外在表现之一是平台经济,其二是算力经济。数据驱动的平台化模式引领各行各业衍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推动价值创造和价值聚集的重要载体。 
      上海杉达学院数字商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树源表示,在数字化新时代,各类平台企业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服务国家战略、关键基础设施、支持社会民生等创新性平台企业。
      龙信数据研究院院长屈庆超称,组建国家数据局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完善治理体系的需要,是加快数据要素流通和价值开发的需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这一机构的组建非常迫切和重要。要加快数据要素的流通和数据价值的挖掘,运用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制度的设计。 

专家解读组建国家数据局

 2023年3月第01期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马颜昕表示,数据管理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过去是分散治理,涉及网信部门、工信系统、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室电子政务办、公安部等。这也导致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各个环节。“现在,国家要大力建设数据要素市场,此前分散的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痛点,无法适应这种需求。组建国家数据局是想由其主导推进未来的制度构建和相关投资建设。”马颜昕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爱君表示:“组建国家数据局是国家对实施数据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国家对数据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属性的认知更为深入,以及对落实‘数据二十条’的精神、原则和举措的战略安排。”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税收研究所副所长谢波峰认为,成立国家数据局将有利于解决目前数据要素、数字经济领域发展的制度性难题,有利于数据、算法、算力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形成数据要素流通和使用的良好发展格局,有利于数字经济、数字中国、数字社会的迅速健康发展。       

数字中国步入快车道

拟组建国家数据局的背后,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叠加国家数据局的设立,将对数据确权、交易、流转等数据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起到助力作用,未来数字中国建设和数据要素产业化节奏有望加速。

热点聚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去年10月底表示,十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他指出,下一步要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此外,还要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持续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筑牢数字安全屏障,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TWO

02

part

行业洞察

 2023年3月第01期 

 2023年3月第01期 

更好办、更快办、更智能办

智能导办创新解决方案正式发布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服务场景解决方案

     为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2022年3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提出要规范网上办事服务,推广免证办服务,提升智慧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作出系统设计和工作部署。

       从申请人及政府侧需求痛点出发,围绕企业及群众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新点软件以优化办事流程和办事模式为核心,以政务服务升级为目标,以事项精细化梳理为抓手,通过智能办事指南、智能申报、AI审批、智能客服等应用的深度融合和数据深度共享复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服务场景解决方案。

三大应用场景

01全程网办

  • 场景释义:着眼企业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全流程,实现全周期、精准化、穿透式导引服务,优化简化申请表格线上填报功能,落实申请材料“免提交”,强化AI赋能推进智能预审,切实提高网上申报成功率。
  • 面向对象:企业及群众
  • 场景描述:打造线上全流程办理场景,解决办事人线上申报时不会填、不会办问题,通过AI预审,避免网上申报后发生来回退件情况,免去了反复邮寄快递的麻烦,使网上申报更便捷、更省心。

02秒批秒办

  • 场景释义:在好办、快办基础上,全面落实无人干预自动办理,保障预审效率,切实提高网上申报成功率。并结合AI能力,通过全流程AI审批,实现秒批秒办,简单事项当场出具结果。
  • 面向对象:企业及群众
  • 场景描述:打造秒批秒办办理场景,针对简单事项,结合AI审批能力,当场出具审批结果,进一步缩短办事周期。

行业洞察

行业洞察

 2023年3月第01期 

▲PC端、移动端秒批秒办

▲自助终端当场出证

03智能窗口办

  • 场景释义:窗口政务智能办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搭建智能辅助审批系统,实现审批要素、审批要件、审批逻辑的标准化、颗粒化和可视化。系统自动对办件信息进行核验并形成准确的辅助审批结果,窗口工作人员复核确认后完成事项审批,企业及群众办事实现“信息免提交”“材料免填报”。
  • 面向对象:企业及群众、窗口工作人员
  • 场景描述:打造线下综窗智能办场景,提高业务审批效率,缩短办事时长。通过复杂业务接办受理简单化,重复业务接办受理快捷化,缩短窗口办事时限,推动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提质增效。

  1. 申报:办事人可以在等号排队时提前扫码填写情形引导等信息,窗口接件时进行情形复用、表单预填,同时生成个性化材料清单,其中部分证照材料可予以免交。
  2. 接件:窗口工作人员通过高速扫描仪,对办事人提交的纸质材料进行批量扫描、识别、分类,经办事人电子签章后,工作人员可一键发起AI审查,人工复核通过后进行办件分发。

精细化 基于可视化的梳理工具,围绕事项最小颗粒单元进行反复梳理论证,精细研判事项办理差别化场景,让办事流程更加明晰便捷。 精准化 通过问答式的情形引导,生成对应事项的个人专属动态指南,包括已选情形、申请材料清单、推荐办理地点,提示材料审查要点。动态专属指南支持在线预览、下载、打印、微信扫码等方式查阅。 
智能化 围绕事项办件全流程,基于AI技术,通过智能条件预审、智能情形引导、智能表单填写、智能审批等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申请人申报体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审批压力。 
规范化 通过对事项材料的具体审查要点、审查规则的科学分解和结构化、标准化配置,以“机器预审+人工复核”机制,辅助人工审批,降低申报材料出错频率,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四大产品特点

行业洞察

 2023年3月第01期 

三大产品价值

降低群众学习成本,复杂事项好办快办 “个性化办事指南+多渠道办事场景”全方位服务办事群众,方便群众进一步获取业务申报关键信息,提高办事体验感。减轻窗口工作压力,政务服务降本增效智能客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全过程咨询答疑服务,确保群众“办得准”;AI审批应用开展材料实时预审并辅助人工审批,助力工作人员“办得快”,有效化解企业群众办事“多头”咨询、窗口工作智能不足等痛点。
推动政务服务升级,促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基于事项精细化梳理成果,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实现办事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推动“一网通办”从“能办”到“好办、快办、智能办”的服务升级。

上海虹口区好办、快办 
虹口区以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为目标,深化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开展“个性指南+智能申报”特色服务。目前,上线事项申请表单预填比例平均达到50%,平均减免材料50%。以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变更)为例,该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申请表单填报要素从15个字段减少至6个字段,免填比例达到60%,提交材料份数由原来的4份到现在仅需1份材料自备,审批效率提升70%。

广西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智能审批系统 
为解决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办件量大、传统审批方式效率不高的难题,广西通过特种设备智能审批系统简化申报流程,实现“7×24小时”申报登记线上服务“不打烊”、线下服务更高效。以往,每登记一台特种设备,窗口人员需要审核5-8份材料,以确保设备信息有效、准确,审批通过后还需线下打印登记证、使用标志等多个证件,步骤繁多且所需时间较长。如今,在智能审批系统的助力下,AI审查通过的办件全程只需3-5分钟,真正实现“即报即批”。同时,简化审批人员线上审批、线下制证流程,让服务靠前一步,让群众少跑一步。

武侯区智能审批应用试点建设
武侯区行政审批局加快行政审批和服务方式的全面转型步伐,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性地推出了“AI审批”+“自助刷脸”的“无人办”审批服务新模式,有效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通过智能审批应用试点建设,总共实现20个全智能审批事项,50个部分智能审批事项。截止目前,已经受理全智能审批办件7149件,部分智能审批办件58514件,识别材料321166份,减少材料292570份,平均每个办件申报时间减少了50%,审批时间减少了90%,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审批效率。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新点政在服务》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群众和企业数字化生活需求的丰富,诸多省市地区相继在政务服务大厅和政务服务平台推出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开旅馆等各类的“一件事”服务,让“一件事”服务成为本地区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的“标配”。得益于“一件事”服务的持续创新、丰富,群众和企业办理“一件事”多头跑、多次跑、材料反复交的经历正在逐渐减少,但是“一件事”的服务体验和完善程度仍与群众和企业的便捷化办事需求不匹配。当前的“一件事”服务,仅仅是满足了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的需求,仍不能满足群众和企业“办好一件事”的需求,比如,在某些地区的政务服务网和政务服务APP中办理“一件事”服务,仍然会遇到办理链接不能用、申请表单与办理事项不匹配、身份信息反复填写等各类闹心的情况。我们认为,在群众和企业便捷化办事需求的推动下,“一件事”服务除去要关注“能不能用”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好不好用”的问题,要考虑如何让群众和企业享受到“好用”的“一件事”服务、可以顺畅地办好一件事,也需要考虑如何让政府或业务部门根据其个性化需求“办好一件事”。

行业洞察

“一件事”服务:从管理视角到用户视角的体验升级

来源:微信公众号“智政院”   投稿人:曹凯

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实践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群众、政府以及业务部门眼中的“一件事”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在群众和企业眼中,办理房产证“一件事”是指办理房产证过程中需要办理的网签合同、缴税、办理银行贷款、办理房产证等一连串的事项,而在政府眼中办理房产证“一件事”仅仅是指办理不动产登记证这一个事项。但是随着政务服务改革以及服务创新的不断深入,政府以及业务部门的“一件事”开始向群众和企业眼中的“一件事”靠拢,逐步推出“出生一件事”、“企业开办一件事”“工程建设一件事”等多类“一件事”服务,将涉及多个部门办理或多件相关的服务事项通过重新梳理整合、流程再造以及打通业务流等方式打包形成统一办理的“一个事项”,实现“一件事”联办、合办。通过各地区“一件事”服务的实践来看,我们发现,“一件事”的服务逻辑由“部门或政府能提供什么便利化服务”,转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便利化服务,部门或政府就提供什么便利化服务”,简单来说就是,从“给你什么用什么”转向“你要什么给你什么”。

 2023年3月第01期 

01
“一件事”服务的逻辑转换

从给你什么到你要什么

      从政策方面来看,不仅仅有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着重提到,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也提出“从便利群众和企业办事角度出发,围绕企业从设立到注销、个人出生到身后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主题式、集成式的‘一件事’服务”的要求
      而且,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西等各地区发布的与优化政务服务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大部分都将“一件事”服务的视角转向“群众和企业”的视角,也提出要拓展“一件事”覆盖范围和优化“一件事”服务。比如,北京市提出要将部门视角转化为企业群众“一件事”视角,推动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改革,要打造同标准、无差别的办理模式;上海市提出要拓展“一件事”改革覆盖面和要对已上线的27个市级重点“一件事”,开展优化专项行动;重庆市提出要拓展“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覆盖面、探索“存量房转移预告和抵押预告一件事”全程网办以及对现有市级“一件事”套餐开展提质增效优化行动;广东省提出要在全省各级推出高频“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要在教育、民政、商事登记、人才引进等领域探索高频事项秒批、秒办。江西省提出要在2022年底前,省级层面牵头推动5个全省通办的高频“一件事”。
      结合各地政务服务的政策要求以及“一件事”服务的实践,我们发现“一件事”服务从讲求“数量”开始转向追求提升服务质量,将“一件事”服务从“能办”推向“好办”。“一件事”服务对群众和企业而言,就像一个更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提升“一件事”服务中多个部门或业务的运行效率,可以更高效地解决群众和企业的问题。“一件事”服务尽可能地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最简单、最易理解的操作,将复杂的业务操作、信息流转、材料流转等留给服务供给方。也就是说,在“一件事”服务中,政府或部门开始考虑将“少”和“简单”留给群众和企业,将“多”和“复杂”留给自己。每一个“一件事”服务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件产品,是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问题的服务的集合。所以,在设计“一件事”服务时,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思维和用户思维从用户需求侧出发梳理整合事项、打通材料流转、信息流转,将政府或部门的服务重新打包、设计,让群众和企业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可以通过“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窗出件”的办理模式享受到一次性统一办理的服务。

行业洞察

 2023年3月第01期 

02
“一件事”服务的运营思路

“一件事”服务怎么做起来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加速以及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的深入,北京、上海、浙江、江西、江苏等地纷纷借助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推动“一件事”服务的迭代升级,为群众和企业创造更便捷、简易的“一件事”服务,让“一件事”服务逐渐成为企业和群众在数字生活与数字服务中的首选。我们结合各地“一件事”服务的经验和做法,发现要做成“一件事”服务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聚焦集成服务,服务供给由单一转向链条,由专科转向全科
      在各地持续推进“一件事”服务改革,我们发现诸多地区都会转换角色,站在群众和企业的角度去思考办事需求,根据多个事项之间的关联程度为群众和企业打造“一件事”的集成服务,而且很多地区都是通过“关联事项并联办”的服务模式将多个部门负责的“多件事”打包变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将“一件事”变为“一串事”。同时,有些地区也会围绕个人的出生、入学、就业、退休、殡葬等个人全生命周期和企业设立、经营、退出等全生命周期重新梳理关联事项、设计办事流程,将服务窗口或服务入口的“单科服务”延展为“全科服务”,开启“一次完成多项服务”的“链条式”办事模式。
      比如,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线“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服务,“社会救助一件事服务”中不仅包含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公租房承租资格确认,还集成了困难对象医疗费用减免、学生资助、电费减免、电视费减免等无感智办事项,让办事者通过“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2.0版提交申请,就能办成之前分散各个部门的救助类事项。
2、强化共享复用,服务材料从多材料到一张表、一套材料
     在办理各项政务服务的过程中,群众和企业最为痛苦的便是准备各类办事材料,许多地区都会重新梳理整合“一件事”服务中涉及事项的材料和表单。有些地区会对申请表单和申请材料进行最小颗粒度拆解,结合数据共享交换、电子证照调用,精简、合并、优化相关事项申报材料和表单,将“一件事”服务所涉及表单项、材料清单统一整合相近或重复的材料或表单项,减少业务办理中重复填写信息,避免反复提交材料,最终形成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实现“一件事”服务的“一表申请、一套材料”。还有些地区在“智能导办”环节通过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问答式”互动,厘清申请人具体身份信息和需办理事项,进而生成个性化材料清单和申请表格。
      比如,上海在“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申领‘一件事’”服务中通过对所涉及事项的申请材料进行精简、合并,将原先需要的24-27份申请材料,缩减为9份申请材料。并且还在智能导服环节,通过问答服务层层确认办理人的身份信息和车辆信息,进而确认后续办理的事项和提交申请材料。 

3、多部门精密配合,服务过程从“N次办”到“一次办”
      当前,有些地区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多个部门的系统、数据等协同合作,在“一件事”服务中以数据代替群众和企业在“多个事项”中穿梭,将“多头办事”变为“集成办理”,将“一件事”服务中的“简单”留给群众和企业,将“复杂”留给政府。通过“一件事”服务,企业和群众只需要动动手指、填写一份表单、提交一套材料就可以一次办完原来需要“跑多次、跑多地”办的各个事项。从外部的操作来看,“一件事”服务变得愈发便捷和简单,但从内部的运转来看,“一件事”服务其实将各部门之间业务流、材料流等的接续、配合进行了重塑,此前需要由企业和群众跑动来办理事项的操作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政府借助数据或“虚拟身份”代替企业和群众到各个部门办理事项。

△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申领一件事”智能导服页面

△ 上海市“高效办成一件事”专栏页面

行业洞察

 2023年3月第01期 

03
“一件事”服务的未来发展路径

      比如,宁波江北区针对“个人身份信息变更”设计集成式连锁变更,将分散于社保、医保、教育等部门的事项按照办成“一件事”的需求进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政府部门间通过合环节、合材料,一次分发,以“两合一分”方式进行精密配合,让群众仅通过填写《信息连锁变更“一件事”联办申请表》和提交申请资料,便可完成此前需要逐一申请变更的多个事项,不必再跑多个部门,以想群众之所需的“一站式”办理服务,为群众省去跑多地、跑多次的麻烦。
4、服务节点全跟踪,探索服务流程可视化追溯
      诸多地区的政务服务平台中都纷纷展现出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需要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让群众和企业可以好办事、办成事。而且,受益于政务服务平台中“数字空间”或“用户空间”的建设,有些地区通过“我的办件”及时为群众和企业呈现“一件事”服务中所涉及各个事项的办理状态以及所处的办理环节,便于群众和企业及时追踪自己的办件,让“一件事”服务的办理进度可追踪、可查询、可评价。或是在“一件事”服务的页面中及时更新显示办理进度,比如,上海在“居住证办理一件事”中以温馨提醒的方式主动告知用户办理进度。有些地区也会借助5G、VR和AI等技术,推进“一件事”服务远程办理,探索形成“可视化咨询、可视化辅导、可视化业务办理”全流程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让群众和企业可以更加简便地使用“一件事”服务。

怎样办好“一件事”服务

      同时,也需要借助科学性的梳理方式,将“一件事”服务的全过程进行颗粒化拆解,分解为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和分工,让“一件事”服务的全流程都更加规范、标准、可追溯,实现“一件事”服务快办、好办、易办。
2、强化“一件事”的通用性, 实现“一件事”服务高效办
      我们发现各省之间同类的一件事服务,在操作方式、办理材料、办理流程等方面仍是存在较多的“差异化配置”,用户每到一个地方就需要重新学习、研究如何办理“一件事”。高效能和通用性是“一件事”服务的重要趋势,我们认为在“一件事”服务中,除去需要关注不同事项间的共性申请材料、共性信息字段之外,也需要强化提升不同省际之间同类一件事服务的通用性,比如在跨省办理的涉企服务(人员社保、税务申报等)和个人服务(户口迁移、跨省转社保等)中,应该尽可能地在服务流程、办理材料、体验操作等方面保持趋同,以便打造形成通用性强的“一件事”服务。这样一来,既可以让用户跨省办事的成本下降,也能让用户在办事的过程中,不必再反复学习或钻研“一件事”攻略,便可简单办成一件事。
3、完善“一件事”的导办服务,让用户“会办”一件事
      “一件事”服务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件产品,那么要想让产品服务好用户,我们除去需要配备简单、易用的操作,形象、具体的解读,还需要配备通俗易懂的导办服务和白话办事攻略。在导办服务中,可以设置简单明了的问答,通过“问答式”互动,自动计算和匹配用户的办事需求,为用户生成一份定制化材料清单和办事攻略,让用户通过阅读白话办事指南可以清楚地明白办理要件、表单要素、办理环节、办事标准以及申报要点,不必再苦恼看不懂、不会办。也可以提供“智能客服机器人问答服务”,让申请人可对办事流程、办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办理结果进行咨询、查询,进一步提升公众或企业办事便捷度及人性化交互体验。 
4、提升“一件事”的网办服务,让用户“智能办”一件事 
      当前,有些地区的“一件事”服务中会存在用户信息无法自动填充、在线申办页面无响应、申请表单专有信息项无解释等状况。所以要想办好“一件事”服务,我们认为在深化“一件事”服务的网办程度同时,可以通过强化数字赋能和政务数据的共享应用,将“一件事”服务转向智能化运营。比如,我们可以在申请表单的填报环节以自动化的逻辑判断和浮窗式批注引导申请人快速填写申请表单;也可以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电子印章等在“一件事”服务中的应用,让能够通过电子身份证、电子营业执照作为标识获取其他证明证照的一律免于提交,最大限度减少申请材料提交,甚至可以探索实现免证办、秒报、秒批、无感办理“一件事”。

△  随申办“居住证办理一件事”页面

      通过实际体验不同地区的“一件事”服务,我们发现当前在“一件事”服务中存在群众和企业不会用和看不懂的情况以及线上申办不流畅、不简便的状况。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地加快,要想办好“一件事”服务我们认为可以聚焦以下五个方面:
1、丰富“一件事”集成服务供给,能“简单”办一件事
      未来,“一件事”服务将朝向“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发展。所以,要想让群众和企业“简单”办成一件事,在打造“一件事”的集成服务时,除去要从群众和企业的需求侧出发,将个人全生命周期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关联程度强的业务进行重组编排,打造针对性强、服务面广的“一件事”服务。

行业洞察

 2023年3月第01期 

5、拓展“一件事”的多端办,让用户“便捷”办好一件事
 “一件事”服务覆盖的用户群体虽然有某些共同特性,但是不同的用户个体之间仍是存在不同使用习惯和渠道偏好。所以,“一件事”服务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终端使用习惯,按照线上线下一体化原则,保持“一件事”办理过程中多终端数据统一,实现“一件事”服务在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APP、政务服务小程序以及线下大厅的申报受理、事项流转以及办件信息实时同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对于办事服务的需求,让用户不仅能在线下便捷办好一件事,还能在线上办好一件事。部门,以想群众之所需的“一站式”办理服务,为群众省去跑多地、跑多次的麻烦。

      在政务服务从“办成”到“办好”的转变过程中,“一件事”服务的“一次办”“集成办”特征,能较好地与用户办事需求升级以及“数字化”生活状态相匹配。而且,“一件事”对于政府来说,是其作为政务服务供给者的又一项创新性产品;对于对群众和企业来说,“一件事”服务是最优选择,其办事功能只是刚性需求,简单、便捷、智能的体验则是改善型需求。所以,政府作为“一件事”服务的设计者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要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切换至用户视角,扮成“小白用户”来看产品的服务供给和体验问题,找到用户的痛点;也需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圈、理清用户服务逻辑、思考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THREE

03

part

政策解读

 2023年3月第01期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22〕14号

来源: 国务院政策文件库  投稿人:董超
投稿理由: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就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作出部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现状和总体要求
(一)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出发,准确把握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特点,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接诉即办”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数字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数字治理成效不断显现,为迈入数字政府建设新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数字政府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应用能力不强,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还有不少突出短板,干部队伍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数字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进一步加大力度,改革突破,创新发展,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认

政策解读

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贯穿政府数字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全过程,确保数字政府建设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坚持数字普惠,消除“数字鸿沟”,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改革引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着力强化改革思维,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治理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政府治理法治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
      坚持数据赋能。建立健全数据治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坚持整体协同。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系统集成,全面提升数字政府集约化建设水平,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与相关领域改革和“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衔接、统筹推进,促进数字政府建设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安全可控。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全面构建制度、管理和技术衔接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守住网络安全底线。
3.主要目标。
      到2025年,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安全保障、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等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取得重要进展,数字政府建设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政策解读

       到2035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完备,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数字政府基本建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
      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
(一)强化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提升经济调节能力。
      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宏观调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投资监督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经济调节数字化水平。加强经济数据整合、汇聚、治理。全面构建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关键数据的全链条全流程治理和应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运用大数据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加强覆盖经济运行全周期的统计监测和综合分析能力,强化经济趋势研判,助力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提升经济政策精准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国家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作用,强化经济运行动态感知,促进各领域经济政策有效衔接,持续提升经济调节政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二)大力推行智慧监管,提升市场监管能力。
      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以有效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加强监管事项清单数字化管理,运用多源数据为市场主体精准“画像”,强化风险研判与预测预警。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建设,根据企业信用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重点领域的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数字化追溯监管。以一体化在线监管提升监管协同化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构建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数据和行政执法信息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管数据治理,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提升数字贸易跨境监管能力。以新型监管技术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充分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穿透式等新型监管手段,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以网管网,加强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能力。
(三)积极推动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社会矛盾化解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网上行政复议、网上信访、网上调解、智慧法律援助等水平,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能化。加强“雪亮工程”和公安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数字化手段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打击犯罪、治安联动等方面的应用,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推进智慧应急建设。优化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网

 2023年3月第01期 

络,全面提升应急监督管理、指挥救援、物资保障、社会动员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构建新型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
(四)持续优化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持续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枢纽作用,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全面融合、服务同质,构建全时在线、渠道多元、全国通办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务能力。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推广“免申即享”、“民生直达”等服务方式,打造掌上办事服务新模式,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提供优质便利的涉企服务。以数字技术助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探索“一业一证”等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新途径,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拓展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探索推进“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积极打造多元参与、功能完备的数字化生活网络,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能力。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五)强化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提升生态环保协同治理能力。建立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打造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核与辐射、气候变化等数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协同治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精准感知、智慧管控的协同治理体系,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持续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平。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六)加快推进数字机关建设,提升政务运行效能。
      提升辅助决策能力。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统筹推进决策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充分汇聚整合多源数据资源,拓展动态监测、统计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等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升行政执行能力。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行政执行方式,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加快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内部办公、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共性办公应用水平,推动机关内部

政策解读

服务事项线上集成化办理,不断提高机关运行效能。提升行政监督水平。以信息化平台固化行政权力事项运行流程,推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资源交易等全流程数字化运行、管理和监督,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优化完善“互联网+督查”机制,形成目标精准、讲求实效、穿透性强的新型督查模式,提升督查效能,保障政令畅通。
(七)推进公开平台智能集约发展,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优化政策信息数字化发布。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共用、动态更新的政策文件库。加快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其他发布渠道为辅的政策发布新格局。优化政策智能推送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严格审查标准,消除安全隐患。发挥政务新媒体优势做好政策传播。积极构建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形成整体联动、同频共振的政策信息传播格局。适应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开发多样化政策解读产品。依托政务新媒体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政务舆情回应工作。紧贴群众需求畅通互动渠道。以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统一知识问答库为支撑,灵活开展政民互动,以数字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辅助科学决策,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三、构建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强化数字政府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强化安全防护技术应用,切实筑牢数字政府建设安全防线。 
(一)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做好数字政府建设安全和保密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数字政府安全评估、责任落实和重大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运营企业的规范管理,确保政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管理边界清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二)落实安全制度要求。
      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风险评估、检测认证等制度,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等数据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应问责机制,依法加强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密监测预警和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的机制,定期开展网络安全、保密和密码应用检查,提升数字政府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水平。 
(三)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数字政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充分运用主动监测、智能感知、威胁预测等安全技术,强化日常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拓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范围,加强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网络泄密事件预警和发现能力。 
(四)提高自主可控水平。 
      

 2023年3月第01期 

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切实提高自主可控水平。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落实运营者主体责任。开展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建立健全对算法的审核、运用、监督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
四、构建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规则体系
      以数字化改革促进制度创新,保障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整体协同、智能高效、平稳有序,实现政府治理方式变革和治理能力提升。 
(一)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 
      推动政府履职更加协同高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创新变革优势,优化业务流程,创新协同方式,推动政府履职效能持续优化。坚持以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引领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政府建设支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推动政府运行更加协同高效。健全完善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职责体系,强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和网络空间等治理能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行政许可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行政许可规范管理和高效办理,推动各类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动态管理。强化审管协同,打通审批和监管业务信息系统,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作用,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创新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机制。
      明确运用新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政府部门规范有序运用新技术手段赋能管理服务。推动技术部门参与业务运行全过程,鼓励和规范政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健全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会商机制,推进建设管理模式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综合论证、联合审批、绿色通道等项目建设管理新模式。做好数字政府建设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建立多渠道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数字普惠,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扩大数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优化数字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消除区域间“数字鸿沟”。依法加强审计监督,强化项目绩效评估,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切实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成效。 
(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推动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格局,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依法依规推进技术应用、流程优化和制度创新,消除技术歧视,保障个人隐私,维护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利益。持续抓好现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细化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推动及时修订和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数字政府建设不相适应的条款,将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加快完善与数字政府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政策解读

(四)健全标准规范。
      推进数据开发利用、系统整合共享、共性办公应用、关键政务应用等标准制定,持续完善已有关键标准,推动构建多维标准规范体系。加大数字政府标准推广执行力度,建立评估验证机制,提升应用水平,以标准化促进数字政府建设规范化。研究设立全国数字政府标准化技术组织,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标准化工作。
(五)开展试点示范。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全面部署和试点带动相促进。立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国家战略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共性需求等有序开展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国家统筹、一地创新、各地复用”。科学把握时序、节奏和步骤,推动创新试点工作总体可控、走深走实。
五、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 
      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数据治理,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确保各类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 
(一)创新数据管理机制。 
      强化政府部门数据管理职责,明确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存储、归档等责任,形成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的高效运行机制。优化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库、业务资源数据库和相关专题库,加快构建标准统一、布局合理、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加强对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统筹管理,全面提升数据共享服务、资源汇聚、安全保障等一体化水平。加强数据治理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确保政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治理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深化数据高效共享。 
      充分发挥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作用,提升数据共享统筹协调力度和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全国标准统一、动态管理的政务数据目录,实行“一数一源一标准”,实现数据资源清单化管理。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枢纽作用,持续提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政府信息系统与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按需共享。有序推进国务院部门垂直管理业务系统与地方数据平台、业务系统数据双向共享。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建立健全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推动数据精准高效共享,大力提升数据共享的实效性。 
(三)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 
  

 2023年3月第01期 

     编制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及相关责任清单,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分类分级开放公共数据,有序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各行业各领域运用公共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数据“统采共用”,实现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提升数据资源使用效益。推进公共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应用,促进数据流通利用。
六、构建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
       强化安全可信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平台,整合构建结构合理、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适度超前布局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夯实数字政府建设根基。 
(一)强化政务云平台支撑能力。 
      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统筹整合现有政务云资源,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云平台体系,实现政务云资源统筹建设、互联互通、集约共享。国务院各部门政务云纳入全国一体化政务云平台体系统筹管理。各地区按照省级统筹原则开展政务云建设,集约提供政务云服务。探索建立政务云资源统一调度机制,加强一体化政务云平台资源管理和调度。 
(二)提升网络平台支撑能力。 
       强化电子政务网络统筹建设管理,促进高效共建共享,降低建设运维成本。推动骨干网扩容升级,扩大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网络支撑能力。提高电子政务外网移动接入能力,强化电子政务外网服务功能,并不断向乡镇基层延伸,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按需向企事业单位拓展。统筹建立安全高效的跨网数据传输机制,有序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迁移,各地区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业务专网。 
(三)加强重点共性应用支撑能力。 
      推进数字化共性应用集约建设。依托身份认证国家基础设施、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认证资源,加快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持续完善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完善电子印章制发、管理和使用规范,健全全国统一的电子印章服务体系。深化电子文件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数字档案资源体系,提升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和应用水平。发挥全国统一的财政电子票据政务服务平台作用,实现全国财政电子票据一站式查验,推动财政电子票据跨省报销。开展各级非税收入收缴相关平台建设,推动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全覆盖。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信息查询和智能分析能力。推进地理信息协同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发挥地理信息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七、以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

政策解读

      围绕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重大战略部署,持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更好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一)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准确把握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打造主动式、多层次创新服务场景,精准匹配公共服务资源,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更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创新基于新技术手段的监管模式,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在数据汇聚、流通、交易中的应用,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 
(二)引领数字社会建设。
      推动数字技术和传统公共服务融合,着力普及数字设施、优化数字资源供给,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运用,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支撑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快补齐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不断提高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三)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完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等制度,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推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完善数据产权交易机制,规范培育数据交易市场主体。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不断夯实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基础,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的安全保护,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水平,为数字化发展营造安全可靠环境。积极参与数字化发展国际规则制定,促进跨境信息共享和数字技术合作。
八、加强党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确保数字政府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中央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数字政府建设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履行数字政府建设主体责任,谋划落实好数字政府建设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各

 2023年3月第01期 

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二)健全推进机制。
      成立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数字政府建设,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办公厅,具体负责组织推进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强化统筹规划,明确职责分工,抓好督促落实,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全国一盘棋的统筹推进机制,最大程度凝聚发展合力,更好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提升数字素养。
      着眼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搭建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平台,构建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育体系。把提高领导干部数字治理能力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重要教学培训内容,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创新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精技术的复合型干部队伍。深入研究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立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数字政府相关专业,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数字政府建设理论体系。
(四)强化考核评估。
      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建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树立正确评估导向,重点分析和考核统筹管理、项目建设、数据共享开放、安全保障、应用成效等方面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促进数字政府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
                                                                                                              2022年6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策解读

 2022年2月第02期 

扫码查看原文,查看报告请点击“报告下载”

《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发布
 ——我国电子政务排名升至全球第43位

转载来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投稿人:苏航推荐理由:报告客观的对我国电子政务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际通用的发展指标,我国的发展水平。

导语: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排名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从2012年的78位上升到了2022年的43位,是自报告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全球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作为衡量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核心指标的在线服务指数为0.8876,为“非常高水平”,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潘洁、郝菁)《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28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排名在193个联合国会员国中从2012年的第78位上升到了2022年的第43位,成为全球增幅最高的国家之一。
      报告介绍了193个联合国会员国的电子政务排名情况以及这些国家在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DGI)水平的四个级别分组(非常高、高、中等和低)。2022年全球EDGI平均值为0.6102。中国的EDGI值为0.8119,属于“非常高水平”。
      EGDI 作为一项综合指数,由电信基础设施指数(TII)、人力资本指数(HCI)、在线服务指数(OSI)三个标准化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出。2022年中国的在线服务指数是0.8876,为“非常高水平”,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
      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说,我国电子政务排名持续提升,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逐渐从“追赶者”进入到“领跑者”行列。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服务事项网上办已成为政务服务的主要方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据了解,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是全球唯一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的报告。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自2001年起连续发布该报告,近年来每两年发布一次。从2012年开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与联合国经社部共同发布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

 2023年3月第01期 

four

04

part

万卷谈

万卷谈

来源: 新华社   投稿人:余静

籍推荐

推荐人:董超推荐理由:观看此书,是否能获得成功与财富并不是全部的意义,个人认为最大的意义是在最黑暗时依然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路。

来源: 新华社   投稿人:余静

纪录片推荐

推荐人:董超
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对于我们这些政务操盘手们,有助于打开视野和深感历史赋予的使命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