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经》中的动物

电子杂志科普2022-06-01
4650

《诗经》中的动物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宝二爷编著.--安徽淮北:“苦乐斋”工作室,2023. 9
 AHHB 001 2-202309-00-5
Ⅰ.①诗经...Ⅱ.②动物...
Ⅲ.①文学随笔.淮北.当代... IV.①2023
图书资料数据库编号(2023) 28号

《诗经》中的动物

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出版发行

宝二爷
宝二爷
“苦乐斋”工作室

网      址
印      刷
开      本
印      张
字      数
版      次
印      次
定      价

https://flbook.com.cn/c/wy12b6avTt
专业技术服务公司
787X1092 1/16
100
68千字
2023年9月第1版
2023年9月第1次印刷
188.00元

目  录

雎鸠..................................................................1.
黄鸟..................................................................4.
螽斯..................................................................7.
鹊......................................................................9.
鸤鸠(鸠)...........................................................10.
草虫.................................................................12.
阜螽(斯螽).......................................................12.
雀.....................................................................15.
麕.....................................................................18.
鹿.....................................................................20.
麀.....................................................................21.
犬.....................................................................22.
尨.....................................................................22.
猃.....................................................................23.
卢.....................................................................23.
歇骄.................................................................23.
豝.....................................................................24.
豵.....................................................................24.
豜.....................................................................24.

豕.....................................................................25.
燕.....................................................................26.
雉.....................................................................27.
鸿(蠪)...............................................................28.
蘧篨、戚施......................................................28.鹑.....................................................................33.鼠.....................................................................35.
鸠(斑鸠)...........................................................37.
狐.....................................................................38.
鸡.....................................................................43.
牛.....................................................................44.
羊.....................................................................44.
牂.....................................................................45.
羔.....................................................................45.
羜.....................................................................45.羖.....................................................................45.
羝.....................................................................46.
犉.....................................................................46.特.....................................................................46.兔.....................................................................48.

虎.....................................................................51.
凫.....................................................................53.雁.....................................................................54.
鸿雁.................................................................54.鸿.....................................................................55.
苍蝇.................................................................56.貆.....................................................................57.貉.....................................................................58.
蟋蟀.................................................................59.鸨.....................................................................67.
晨风.................................................................68.
仓庚.................................................................69.
鹭.....................................................................71.
桑扈.................................................................72.
鸮(枭)...............................................................73.
鸱鸮.................................................................73.
流离.................................................................73.翟.....................................................................75.
翚.....................................................................75.鵻.....................................................................76.

鹥.....................................................................91.鷮.....................................................................91.
鸢.....................................................................92.
鸒.....................................................................93.
乌.....................................................................93.
莎鸡.................................................................95.鹈.....................................................................96.鵙.....................................................................97.蜩.....................................................................98.螗.....................................................................98.
隼....................................................................100.鹙....................................................................101.鹤....................................................................102.
鸳鸯................................................................103.
鹳....................................................................105.
蚕....................................................................106.
蠋....................................................................106.
蜉蝣................................................................108.
蝤蛴................................................................109.
螓....................................................................109.

蛾...................................................................109.
螟蛉................................................................110.
蜾蠃................................................................110.
伊威................................................................111.
蟏蛸................................................................111.
脊令................................................................112.螟...................................................................113.
螣...................................................................113.
蟊...................................................................113.
贼...................................................................113.
桃虫...............................................................117.虿...................................................................118.众...................................................................119.
宵行...............................................................119.蜮...................................................................120.
玄鸟...............................................................121.
龙...................................................................122.
凤凰...............................................................123.
麟...................................................................124.
狼...................................................................125.

豺....................................................................125.
熊....................................................................125.
罴....................................................................125.
豹....................................................................126.
猫....................................................................126.
貔....................................................................126.
兕....................................................................130.象....................................................................130.
猱....................................................................131.虺....................................................................132.蜴....................................................................132.蛇....................................................................132.鼍....................................................................133.
龟....................................................................133.鳖....................................................................133.马....................................................................135.
鱼....................................................................149.
鲂鱼................................................................150.
鳣鱼................................................................151.
鲟鱼................................................................152.

鳡鱼................................................................153.
鲢鱼................................................................154.
鲡鱼................................................................155.
鳟鱼................................................................155.
黄颡鱼............................................................156.
吹沙鱼............................................................156.
黑鱼................................................................157.
鲶鱼................................................................157.
鲦鱼................................................................158.鲐...................................................................159.贝...................................................................160.鸟...................................................................161.兽...................................................................177.虫...................................................................178.
蜂...................................................................179.
附  录.............................................................180.
附录1-古代动植物分类方法.................................180.
附录2-《诗经》动植物方面书籍简介....................181.
后  记.............................................................185.
说  明.............................................................187.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188.

1

【雎鸠】jū ji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雎鸠,朱熹曾在《诗经集传》中写道:“水鸟也,状类凫鸥,今江淮间有之。生而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
        在这里我们能够发现,“雎鸠”是一种水鸟,后来更多的人认为它们就是鱼鹰。鱼鹰民间称为黑老鸨,通体黝黑,俯冲以利爪抓鱼,饱食后成群在船头、礁石上晾翼。求偶时雄鸟抖动两翼,鸣声粗戾。如此丑陋的形态,比兴为温文尔雅的人间求爱,如同把狼比兴为人,为知诗者不取。把鱼鹰和鱼的关系比喻为爱情,如同流行歌曲唱的老鼠爱大米。
        
        

        有人认为不应当把“雎鸠”的范围缩小在鱼鹰中,在扩大物种范围后,一部分人认为,“雎鸠”也可能是白腹秧鸡。 白腹秧鸡同样是一种水鸟,它们在繁殖期会高声鸣叫,发出“苦哦、苦哦”的声音,和雎鸠的描写相似。而且它们在中国南方十分常见,确实可能是当年《诗经》中的“雎鸠”。

白腹秧鸡

凤头鸊鷉

2

        凤头鸊鷉(pì tí)似乎符合以上几个条件。凤头鸊鷉头上有冠羽,叫声是单音节,是一夫一妻的鸟类,繁殖冠羽很漂亮且雌雄同色。求偶过程多样复杂。雄鸟给雌鸟献上一条鱼必不可少。然后展开小斗篷似的冠羽,是互相模仿颈部动作,随后两鸟两胸相对轻轻碰撞,颈部弯曲对成一个心形。接着两个以精湛的舞步跳起水上芭蕾,然后潜入水里衔起水草舞动,表示共同筑巢的意愿。整个过程看得真切要持续十来分钟。这样的求偶过程足以感动诗人,写出千古绝句。

【网络论坛作者亨利先生】 雎鸠到底是什么鸟,还要进一步对各种水鸟考证。从诗句给出的引申示意,从能感动诗人的鸟的条件入手。
        一这种水鸟生活在的河洲小岛上,求偶筑巢繁衍后代;二这种鸟羽色鲜艳漂亮可能有冠羽,姿态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三这种鸟是一夫一妻制,彼此忠贞共担家庭职责;四这种鸟求偶过程仪式复杂,观鸟者被温馨场面感动;五关关是形容叫声,还是指头上的冠羽?(关关和冠冠同音)猛禽、游禽的发声器官不发达,只能发出几个单音节,不像鸣禽那样发出婉啭动听的歌声,关关可能是雌雄雎鸠的对叫声,并无感人之处。
      

苇  莺

3

        胡淼先生多年从事农业科技,著有《〈诗经〉的科学解读》,求证雎鸠为东方大苇莺。苇莺终日雌雄相随,用嘹亮的歌声抒发热烈的爱情,完全符合诗的意境。
        雎鸠鸟名没有沿用至今,查不到准确的资料,无法确认其是现有的哪种鸟。根据现有资料和诗歌意境,首先可以否定鱼鹰,从特征上看白腹秧鸡和风头鸊鷉也有可能。本人的生活经验认为,雎鸠是苇莺的可能性更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确立了苇莺爱情鸟的形象。 雄鸟关关向雌鸟歌唱,雌鸟对鸣,就像英俊的男子在姑娘的窗前歌唱一样。先闻声后见鸟,虚化而入,别有韵味。苇莺鸣唱时既铿锵又婉转,铿锵是为捍卫领地,婉转又是唱给对方听的。关关是伟大爱情的赞歌,关关是爱的不息咏唱。

        在微山湖芦苇荡中生活着一种水鸟——苇莺,当地人俗称苇鸟、苇喳子。苇莺体若麻雀大小,窝垒在苇杆上。在众多的小鸟中,苇莺的歌声最悦耳,最嘹亮,是雌雄对唱的高音歌唱家。

        大苇莺主要以昆虫为食,它的食物有蜘蛛、蚁类、豆娘、甲虫、水生昆虫以及蜗牛等。此外它们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种子。大苇莺是我国夏候鸟,夏季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的水域附近苇草丛中,秋季迁飞至南方越冬。

4

【黄鸟】huáng niǎo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国风·秦风·黄鸟》

        注:①睍(xiàn)睆(huǎn):鸟儿的鸣叫声,又作“间关”。
        黄鸟,有两说。《尔雅·释鸟》:“皇,黄鸟。” 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黄离留,即黄莺。
        郝懿行义疏:“按此即今之黄雀,其形如雀而黄,故名黄鸟,又名搏黍,非黄离留也。”《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赵幼文校注:“《诗经·黄鸟篇》序:‘《黄鸟》,哀三良也。’” 《小雅·黄鸟》中的黄鸟应是指喜吃粮食黄雀。         

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国风·周南·葛覃》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

——《小雅·黄鸟》

黄 鸟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国风·邶风·凯风》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

——《小雅·绵蛮》

5

        (3)黄鸟飞翔能力强。飞速快,可长途飞行。在越冬迁徙时,能横飞半个地球,可谓鸟中的空中旅行冠军。
        (4)黄鸟的歌声婉转,悦耳动听,音调多变,模仿能力强,能学会山雀、喜鹊和蟋蟀的鸣叫声,并能学会表演各种杂技。

        黄鸟,别名金雀、芦花黄雀、黄雀。学名:Carduelis spinus。主要属于雀形目、金翅科、金翅属(Carduelis,亦包括Spinus属),世界性分布。与其他小型且色彩相似雀的区别在嘴形尖直,嘴短,翼上具醒目的黑色及黄色条纹。成鸟体长110-120毫米,体重12-14克。成体雄鸟的顶冠及颏黑色,头侧、腰及尾基部亮黄色。雌鸟色暗而多纵纹,顶冠和颏无黑色。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翼斑多橘黄色。
         生活习性
        (1)喜欢结群活动,常可结成数百只的群体。性格较温顺,巢区占领性不强,愿相聚一起嬉戏,和睦相处。性情活泼,鸣叫时姿态优美。
        (2) 黄鸟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在野生条件下,主要食各种植物种子及嫩芽。在松树、槐树或杨树的树杈上筑巢,其巢呈碗半途而状。巢的外层多由草茎,草根、苔藓、蛛丝、蚕茧纤维等编织而成,巢内铺垫羽毛、兽毛和花絮等。每年4-6月繁殖,卵呈淡蓝色。
      

6

       黄鸟是著名的歌唱观赏鸟。黄鸟的鸣叫声虽然不及百灵鸟的画眉那样动听悦耳,但也能学会山雀、喜鹊和蟋蟀的鸣叫。它还有其他玩赏鸟类望尘莫及的几种技艺绝招;它会"戴面具、提吊桶"、叨钱、叨牌、叨卡片、拉抽屉等技艺。自古以来,它是城乡广大养鸟爱好者赏养的著名观赏鸟。黄鸟的外号叫"三大叫口"有的地区认为,黄鸟只要会模仿灰喜鹊、沼泽山雀、油葫芦(大型蟋蟀)的叫声,就称它为"三大叫口",会叫这"三大口"的才是佳品。叫多了,叫少了都不是佳品。若偶尔学会了燕雀、朱雀等的叫声;就一落降为次品。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尽然。
        一般人喜欢选雄黄鸟饲养,因雄性的羽色和鸣声较雌性为好。雌雄鉴别如下。       

       (1)羽色。雄鸟头顶中央为黑色、雌性头顶为暗绿色;雄鸟下体羽毛前黄后白,并带有褐色带条纹。雌鸟下体全部羽毛这淡黄色,无条纹。
        (2)头形。雄鸟头较小,略为椭圆;雌鸟头较大,略带三角形。
        (3)鸣声。雄鸟叫声为双音,而雌鸟叫声为单声。雄鸟的叫声婉转动听、音调多变,雌鸟叫声单调。 
        (4)体形。雄鸟体形细长,雌鸟短较胖,雄鸟全身羽毛比雌鸟油亮。 
        (5)技艺。雄鸟杂艺技巧比雌鸟高超,动作利落敏捷。

7

【螽斯】zhōng sī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国风·周南·螽斯》

  螽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外表像蝗虫,但螽斯是直翅目螽斯总科,蝗虫是蝗总科。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主要栖息于丛林、草间。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

        螽斯(longhorned grasshoppers)中国北方称其为蝈蝈,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毫米左右,身体多为草绿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灰色,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缘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一对听器。后足腿节十分发达,足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

8

        蝈蝈,无脊椎动物,昆虫类,一般指螽斯科包括中华螽斯(Tettigonia chinensis)在内的一些善鸣的雄虫。短翅鸣螽,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鸣螽属,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一只母蝈蝈能繁殖200-450粒卵,每粒重14毫克。分布于河北、河南、黑龙江、 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甘肃、湖南、广东、广西、江西、陕西、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全国各大省市。
        蝈蝈,别名为蹩踪聒聒、螽斯、螽斯儿、油子、油葫芦(河南漯河与平顶山交界处,苏北徐州地区)、叫应(北京西部张家口至山西)、土喳子(四川南充)、蚤蚂(四川达州、四川渠县)、土狗子(湖南衡阳)、乖子(鲁北地区)。
        蟋蟀、蝈蝈、油葫芦并称中国三大鸣虫。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而蝈蝈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南宋宰相贾似道著作《促织经》开历代虫经虫谱之先河,为养虫者的经典祖书。人们饲养蝈蝈对身体起一定的保健作用,为消遣娱乐活动,极大的促进了身心健康。俗话说"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蝈蝈也是如此。

蝈  蝈

9

【鹊】què

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国风·召南·鹊巢》

        鹊,通称喜鹊,中国民间认为它的叫声是好兆头。
        喜鹊(学名:Pica pica)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
       
        
        
        

       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  
        
        

防有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国风·陈风·防有鹊巢》

鹑之奔奔,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国风·鄘风·鹑之奔奔》

10

维鹊有巢,维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国风·召南·鹊巢》

      注: 
        ①鸠:一说鳲鸠,布谷鸟。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自己不筑巢,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让其为它孵化。
         ②鸤鸠:亦作尸鸠,布谷鸟。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国风·曹风·鸤鸠》

【鸤鸠】 shī jiū

苇莺在喂食布谷幼鸟

布谷鸟

11

       布谷鸟,又称杜鹃鸟、大杜鹃(拉丁名:Cuculus canorus),为杜鹃科杜鹃属的1种鸟类,别名郭公、布谷、鸠、喀咕。基本分布于全国。幼鸟头顶、后颈、背及翅黑褐色,各羽均具白色端缘,形成鳞状斑,以头、颈、上背为细密,下背和两翅较疏阔。飞羽内侧具白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端缘;尾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羽轴及两侧具白色斑块,外侧尾羽白色块斑较大。颏、喉、头侧及上胸黑褐色,杂以白色块斑和横斑,其余下体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虹膜黄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近黄色,脚棕黄色。

​布谷鸟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居民点附近高的乔木树上。性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线前进。飞行时两翅震动幅度较大,但无声响。繁殖期间喜欢鸣叫,常站在乔木顶枝上鸣叫不息。有时晚上也鸣叫或边飞边叫,叫声凄厉宏亮,很远便能听到它“布谷—布谷”的粗犷而单调的声音,每分钟可反复叫20次。鸣声响亮,二声一度,像“KUK-KU”。

      布谷鸟主要以松毛虫、五毒蛾 、松针枯叶蛾,以及其它鳞翅目幼虫为食。也吃蝗虫、步行甲、叩头虫、蜂等其它昆虫。

12

蚱蜢(阜螽)

草虫(螽斯)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国风·召南·草虫》

      注: 
        ①草虫:➊即草螽,一种能叫的蝈蝈儿。毛传:“草虫,常羊也。” 陆玑疏:“小大长短如蝗也,奇音青色,好在茅草中。” 马瑞辰通释:“今以目验,盖即顺天及济南人所称聒聒者,《诗》以‘喓喓’言之,亦取其善鸣也。” ➋泛指栖息在草丛中的虫子,如蟋蟀等。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草虫鸣何悲,孤鴈独南翔。” 南朝宋鲍照《采桑》诗:“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蕚。” 唐李频 《送刘山人归洞庭》诗:“秋尽草虫急,夜深山雨重。” 陈毅 《莫干山纪游词》之三:“ 莫干好,夜景最深沉。凴栏默想透山海,静寂时有草虫鸣。心境平更平。”②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
         ③阜螽:即蚱蜢,一种蝗虫。
         ④斯螽: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       

【草虫】 cǎo chóng

【阜螽】fù zhōng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国风·豳风•七月》

——《小雅·出车》

13

        蚱蜢(Acrida)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中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草地、农田,多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成块状,外被胶囊。此昆虫不完全变态,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它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若虫(蝗蝻)为5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

蚱  蜢

14

        蚱蜢的身体就是为跳跃而设计的。它的两条后腿特别长、特别有劲,在后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实而耐劳的肌肉,里面储藏着大量的能量,并能迅速地释放出这些能量。它能跳过相当于自己身长 15-20倍的距离,而且不需要助跑!其实,蚱蜢的后腿只适合于跳跃,所以在行走时这两条腿反倒显得很笨拙。当蚱蜢准备跳跃时,它的4条小腿便将身子前半部撑起,后腿弯曲,然后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这样一蹦一蹦地向前跳,速度要比大多数靠奔跑行进的虫子快10倍。
        雄性蚱蜢,通常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蚱蜢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蚱蜢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在飞行中,有的蚱蜢以翅膀撞击后腿来发出声音,还有的蚱蜢干脆劈啪劈啪拍打翅膀以发出声音。为听见这些"音乐",有些蚱蜢在翅膀下面有耳膜,还有的蚱蜢在前肢上有耳膜。聆听这些"音乐"能帮助雌蚱蜢作出正确判断:那位"音乐家"是不是和自己相配。因为每一种蚱蜢只会唱出自己特有的歌。

蚱  蜢

15

谁谓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国风·召南·行露》

【注释】雀:小型鸟类,麻雀。

【雀】 què

16

        麻雀(拉丁学名Passer montanus,英文名Eurasian Tree Sparrow)是雀科雀属的鸟类,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贼、只只、嘉宾、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亦叫北国鸟。雌雄同色,显著特征为黑色喉部、白色脸颊上具黑斑、栗色头部。喜群居,种群生命力极强。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中国全境,也广布于欧亚大陆。
        世界共27种,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境内。其中树麻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麻雀,其他种类如山麻雀、家麻雀比树麻雀少见,生活环境也有所区别。

        麻雀属都是小型鸟类,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闭嘴时上下嘴间没有缝隙。
        栖息地海拔高度300-2500米。生活在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多在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城镇和乡村,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17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它们的巢比较简陋,筑巢材料的种类很多,包括草,干草,羊毛,羽毛等。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
        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2-14天,雏鸟全身裸露,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

18

野有死,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注释】①麕:同“麇”,獐子。比鹿小,无角。

【麕】 jūn

        麕,别称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
        原麝(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是麝科、麝属的动物。原麝头小、眼大,耳长而直立,尾短,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雌雄均无角,全身暗褐色。
        原麝常单独活动,一般晨昏活动较为频繁,极善跳跃,视、听觉发达,有较为固定的活动、觅食路线,食性很广,每年10月至翌年1月发情,6-7月份产子,每胎1-2头,多在针阔混交林、针叶落叶林、针叶混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生境habita)中栖居,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原麝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19

        原麝头小、眼大,耳长而直立,上部近圆形,吻部裸露。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较前肢发达,散臀高大于肩高,身体后部粗壮。主蹄狭长,侧蹄显著,能接触地面。尾短,隐于毛丛中。雄性腹部具麝香腺,可分泌麝香。腺体大小随个体而异,腺呈囊状。
        原麝全身暗褐色,背部、腹部及臀部有排列成4-5纵行肉桂色的斑点,背部斑点不明显,腰、臀两侧斑点较明显,且密集而不分行。嘴、面颊棕灰色,额部毛色较深。耳背、耳尖棕灰,耳壳内白色,耳基部有时杂有黄色斑,下颌白色,颈部有2条自两侧延至腋下的白纹。四肢内侧、腋下及臀部周围呈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毛色因地区、季节、年龄而异。
        原麝多在针阔混交林、针叶落叶林、针叶混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生境中栖居,有时随季节的不同而作垂直的迁徙。原麝食性很广,取食种类中有豆科、菊科、毛莨科、十字花科、胡桃科等高等植物,亦有真菌类、地衣类、苔藓类和蕨类等低等植物。总之,夏季多以绿色植物为食,偶尔也吃些两栖类等小动物,秋季喜食各种浆果、蘑菇,冬季则以可食的落叶、果实、枯枝等为食。

20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鹿】 lù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雅·鹿鸣》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小雅·小弁》

【注释】
        ①朴樕(sù):小木,灌木。纯束:捆扎,包裹。
        ②呦(yōu)呦:鹿的叫声。苹: 草名,白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③弁(pán):通“般”、通“昪”,快乐。维:犹“其”。伎(qí)伎:急跑的样子。雉(zhì):野鸡。雊(gòu):雉鸣。
        ④甡(shēn)甡:同"莘莘",众多之貌。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谷。

——《大雅·桑柔》

21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

        鹿,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马身羊尾,头窄,脚高但跑动迅速。雄性有角,大的像小马,黄底白花;雌性没有角,小而没有斑,毛杂有黄白色。鹿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从最大的驼鹿到最小的鼷鹿之间品种丰富。梅花鹿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四不像)是世界级保护动物。

【麀】yōu 

——《小雅·吉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大雅·灵台》

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大雅·韩奕》

【注释】
        ①麀(yōu)鹿:母鹿;麌(yǔ)麌:众多貌。
        ②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濯(zhuó)濯:肥壮貌;翯(hè)翯:洁白貌。
        ③鲂(fáng)鱮(xù):两种鱼名,今名鳊、鲢;甫甫:大貌;噳(yǔ)噳:鹿多群聚貌。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

——《国风·豳风·东山》

22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也吠!

【注释】①毚(chán):狡猾。②尨(máng):多毛的狗。

【尨】 máng

——《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犬】 quǎn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获之。

——《小雅·巧言》

23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歇骄

【注释】
        ①驷,四马。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②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鸾:通“銮”,铃。镳(biāo):马衔铁。
        ③猃:长嘴的猎狗。歇骄:短嘴的猎狗。
        ④卢:黑毛猎犬。
        猃,本义长嘴的狗。长嘴狗是相对短嘴狗而言。有些嘴特别短的狗,长着一副猫脸,双眼在前面,而长嘴狗的双眼分居脸的两侧。歇骄即猲獢,一种短嘴的猎犬。歇通猲 ,毛 传:"猃、歇骄,田犬也。长喙曰猃,短喙曰歇骄。"

【猃】xiǎn

——《国风·秦风·驷驖》

【歇骄】xiē jiāo

令令,其人美且仁。

——《国风·齐风·卢令》

【卢】lú

24

彼茁者葭,壹发五,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于嗟乎驺虞!

【注释】
        ①豝:母猪,雌野猪。(字从豕,从巴。"巴"意为"附着"、"黏着"。"豕"与"巴"联合起来表示"附着于母猪的小猪"或"因过于肥胖而附着于地面爬行的大猪或母猪"。)②豵:小野猪。一岁曰豵,亦泛指小兽。《说文》生六月豚。一曰一岁豵,尚丛聚也。《尔雅·释兽》豕生三,豵。豜:三岁的猪。③殪(yì):射死。兕(sì):大野牛,或谓乃犀牛。

——《国风·召南·驺虞》

【豝】 bā

【豜】 jiān

野  猪

【豵】 zōng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于公。

——《国风·豳风·七月》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殪此大兕。

——《小雅·吉日》

25

【注释】
        ①豕:猪、豚、豭(公猪)、彘(母猪)。蹢(dí):蹄子。
   ②牢:猪圈。酌之:指斟酒。匏:葫芦,此指剖成的瓢,古称匏爵。

【豕】 shǐ

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小雅·渐渐之石》

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大雅·公刘》

        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杂食类。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的主要家畜之一。

26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注释】 ①燕燕:即燕子。
        燕子(Swallow)是雀形目燕科。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在树洞或缝中营巢,或在城乡把泥黏在楼道、房顶、屋檐等的墙上或突出部上为巢。
        燕子的故乡在北方,北方色玄,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汉字的“燕”是特指家燕。家燕前腰栗红色,后胸有不整齐横带,腹部乳白色。燕子一般在4~7月繁殖,每次产卵3∼7枚。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国风·邶风·燕燕》

【燕】 yān

27

【注释】
        ①雉:俗称野鸡。②鷕(yǎo):雌野鸡叫声。
        雉鸡(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

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雉】 zhì

——《国风·邶风·雄雉》

有弥济盈,有鷕鸣。济盈不濡轨,鸣求其牡。

——《国风·邶风·匏有苦叶》

有兔爰爰,离于罗。

——《国风·王风·兔爰》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之朝雊,尚求其雌。

——《小雅·小弁》

28

【注释】
        ①蘧篨:一说指癞蛤蟆一类的东西。②鸿:大雁,此处指蛤蟆。闻一多《诗经通义》里说:"鸿必非鸿鹄之鸿,以工声字与龙声字古每不分推之,鸿当为蠪(lóng)之假,蠪即苦蠪"。古人曾叫虾蟆或蟾蜍为"苦蠪"。 据《广雅》"苦蠪,虾蟆也"。《名医别录》"蟾蜍一名苦蠪"。③戚施:❶ 蟾蜍的别名。❷ 驼背。以蟾蜍四足据地,无颈,不能仰视,故喻。 ❸ 比喻谄谀献媚的人。❹ 俳优。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蘧篨】qú chú

——《国风·邶风·新台》

【鸿(蠪)】hóng(lóng)

        蟾蜍(读chán chú),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两栖动物,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也有叫疥毒子,疥蛤蟆。蟾蜍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大约有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戚施】 qī shī

29

        基本情况
中文学名:蟾蜍
(又称癞蛤蟆)
拉丁学名:toad
别称:疥蛤蟆,癞蛤蟆,蛤蟆
二名法: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亚纲:滑体亚纲
目:无尾目
科:蟾蜍科
属:蟾蜍属
种:蟾蜍
分布区域: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存在。

蟾蜍文化 

        蟾蜍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是神圣的。从有崇拜、有故事、有图文这些文明发展的轨迹看,中国有蟾蜍文化。
        一、蟾蜍辟兵
        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文献上所见甚早。《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鼓造”即蟾蜍。也就是说,汉代人捕捉蟾蜍,为的还不是蟾蜍,而是为“辟兵”,蟾蜍何以辟兵,这和古人的信仰有关。 汉人张衡《灵宪》曾交代月宫中这只蟾蜍的来历云:“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由于蟾蜍被编入嫦娥传说,于是也和不死灵丹挂上了钩,《抱朴子内篇》介绍不死灵药有五种,称“五芝”,其中“肉芝”就是“万岁蟾蜍”。据说万岁蟾蜍头上的角即“肉芝”,法力在灵芝以上,是长生不老的仙药。

30

        二、蟾蜍崇拜
        在中国文化中,蟾蜍是神圣的。
        蟾蜍一产多子,当然很容易成为人们生殖信仰的崇敬对象。中国上古考古掘出来的器皿,很多带有蛙文,足以为此证明。
        蟾蜍具有冬眠的习性。对于我们人类,生命只有一次,可这满身癞斑的蟾蜍,却可以生而后死,死而后生,这实在令古代的先民倾慕和崇拜。
        三、月宫蟾蜍
        有人把蟾蜍生生死死的“神力”和天边的月亮由盈转缺又由亏而盈联系到一起。于是汉代画像石上,我们常会看到并画的日月,那太阳中站着一只三足鸟,月亮里经常伏着一只蟾蜍。月亮中的蟾蜍,和人世间的治乱关系密切。保存在日本的元弘抄本《五行大义》卷四纸背记《河图》云:“蟾蜍去月,天下大乱”。
      
  

招财蟾

汉代画像石

31

        四、蟾蜍与阴阳
        根据阴阳学说,影响天地变化最大的是日和月。《管子·四时》讲到:“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是故日食则失德之国恶之,月食则失刑之国恶之。彗星见,则失和之国恶之……是故圣王之国,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行,彗星见则修和”。可见在阴阳五行观念中,阳和德同属,阴和兵刑同属,而日月关乎阴阳德刑。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用阴阳五行观念划分月宫中的蟾蜍,汉刘向撰《五经通义》以为:“月中有兔与蟾蜍,并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阴,阴系于阳也”,即蟾蜍为阴中之阳。古人认为月亮由圆转缺,是因为吴刚所伐,蟾蜍所食,即《淮南子》曰:“月照天下,食于詹诸”。
         

刘海戏金蟾

金蟾木雕

32

        五、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蟾的故事,北宋时便已产生了。北宋词人柳永《巫山一段云》中有这样的句子:“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可见,当时已有刘海蟾狂戏蟾的戏曲演出。刘海蟾戏蟾最初目的是除蟾祟,所以刘海蟾所到之处,蟾声消绝。考究起来,其所谓“戏”是一种巫术动作。《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邵武县志》说:“刘海蟾,名元英。……或曰:元英本名海,尝以道力除蟾祟,故称为海蟾云。”
        刘海戏蟾的故事几经演变,喜剧色彩越来越浓,刘海的“戏”的巫术驱邪意义逐渐消失,蟾已不再是除祟的对象,而是施行法术的灵物。明朝李日华《六砚斋笔记》说:“皇越石携来四仙古像,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连花叶,鲜活如生。”
        民间曾经流传过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相传憨厚的刘海在仙人的指点下,得到一枚金光夺日的金钱。后来刘海就用这枚金钱戏出了井里的金蟾,得到了幸福。
        神仙列传中的刘海,是八仙吕洞宾的入门弟子,他云游四海时,收伏了一只会变钱的三只脚的蟾蜍,由于刘道长最喜布施,这只会变钱的三只脚金蟾,刚好帮他变出钱来布施贫民。因此民间将蟾蜍视为招财进宝的风水法器。

33

——《小雅·四月》

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注释】
        ①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②鹑( chún):鸟名,鹌鹑(ān chún)。大如小鸡,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
        ③彊(qiáng)彊:翩翩飞翔。
        ④鹑(tuán):同鷻,雕。鸢(yuān):老鹰。翰(hàn)飞:高飞。戾(lì):至。鱣(zhān):大鲤鱼。鲔(wěi):鲟鱼。
       

——《国风·魏风·伐檀》

【鹑】 chún / tuán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国风·鄘风·鹑之奔奔》

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⑤ 邬玉堂在《释“鹑羹”与“貆、特、鹑”——<说文解字段注>引文解误二则 》中认为:《魏风·伐檀》的“县鹑”和《小雅·四月》中“匪鹑匪鸢”,鹑应读tuán,同鷻,是雕,不应该解释为鹌鹑。通过分析引证,指出《说文解字》引文注释中的错误。文中也指出《魏风·伐檀》的“县特”,《毛传》解释“兽三岁曰特”,存在错误,“特”应该为“公野牛”。

34

        鹌鹑(学名:Coturnix coturnix)体长18厘米,体小而滚圆,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紧贴皮黄色项圈。皮黄色眉纹与褐色头顶及贯眼纹成明显对照。雌鸟亦有相似图纹但对照不甚明显。常成对而非成群活动。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溪边及山坡丘陵一带,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雕是大型猛禽,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扇翅较慢,常在近山区的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蛇,幼畜等大型动物,也嗜食鼠类。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

鹌  鹑

35

谁谓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之鼠通癙,未计)。除《相鼠》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

——《国风·召南·行露》

【鼠】 shǔ

,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国风·鄘风·相鼠》

——《国风·魏风·硕鼠》

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穹窒熏,塞向墐户。

——《国风·豳风·七月》

风雨攸除,鸟攸去,君子攸芋。

——《小雅·斯干》

36

        老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

【注释】
        ①鼠:➊哺乳动物的一科,种类很多。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➋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子"。➌喻指小人、奸臣,例如鼠雀之辈。➍居处。《商君书·说民》"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任举,奸之鼠也。" 奸之鼠也犹云奸之宅也。➎通"癙",忧、病。《诗·小雅·雨无止》"鼠思泣血。"《诗·小雅·正月》"哀我小心,癙忧以痒。"➏比喻胆小怕事。例如鼠步。➐鼠疮、鼠瘘,瘰疬,淋巴结核。

老鼠

37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兮,无食桑葚!

【注释】
        ①鸠:➊布谷鸟,《诗经·国风·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➋斑鸠,《诗经·国风·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宛彼鸣鸠:宛,小的样子;鸠,鸟名,似山鹊而小,短尾,俗名斑鸠。翰飞,高飞;戾,至。

——《国风·卫风·氓》

【斑鸠】 bān jiū

        斑鸠属于鸟纲[鸟类(Aves)]、鸽形目(Columbiformes)、鸠鸽科(Columbidae)、斑鸠属(Streptopelia)的鸟类,英名:Turtle Dove, 学名Streptopelia turtur。体长28公分(11寸),体淡红褐色,头蓝灰色,尾尖白色。在地面觅食,吃大量小型种子和蚯蚓。斑鸠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由于城市的发展,现在城市内少有斑鸠的出现 多出现在低海拔的非城市地区。我国常见的品种有:火斑鸠,珠颈斑鸠,山斑鸠,还有人工培育的白斑鸠。

宛彼鸣,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小雅·小宛》

38

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注释】
        ①狐:通称狐狸。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

【狐】 hú

——《国风·卫风·有狐》

南山崔崔,雄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国风·齐风·南山》

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国风·邶风·旄丘》

莫赤匪,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国风·邶风·北风》

君子至止,锦衣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国风·秦风·终南》

羔裘逍遥,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国风·桧风·羔裘》

彼都人士,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小雅·都人士》

有芃者,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小雅·何草不黄》

39

        狐狸,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一般所说的狐狸,多指红狐、赤狐和草狐。它们性格机敏胆小,嗅觉灵敏,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最高时速可达50 km/h,食物较杂,主要以鱼、蚌、虾、蟹、鼠类、鸟类、昆虫类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植物。
        狐狸是民间对这一类动物的通称,种类繁多,分北极狐、赤狐、银黑狐、沙狐等。常在古代神话中以"狐狸精"出现,虽在远古也曾作为图腾,但从不出现于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多与狡诈鬼祟相关联。多年来,狐妖狐仙,在各种小说及趣闻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妖精文化 。
       李剑国先生的《中国狐文化》是研究狐文化的著作。狐的角色性质早先是图腾、瑞兽,后来是妖兽、妖精,即使在它被视为狐神、狐仙受到崇拜时,也还是妖精。狐神、狐仙从未列入祀典,一直属淫祀范围,就因为狐神、狐仙之不雅。狐文化前期是图腾文化和符瑞文化,后期是妖精文化,妖精文化是主要方面。作为妖精,狐妖是庞大妖精群中无与伦比的角色,堪称妖精之最。狐妖在从宗教民俗文化进入审美文化后经历了全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改造,成为最具魅力的审美文化。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国风·豳风·七月》

40

       中南民族大学的覃妩周在《试析狐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文章中认为,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文章从狐在时代变迁中的三种形态出发,对其意象作出具体的阐释,梳理出狐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流程。摘录如下:      
        一、原生态的狐意象——狐图腾崇拜
        图腾是动物的一种形式,是人的祖先,图腾神大多都是以动物的形式出现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文明的蒙昧阶段,“万物有灵”的观念显示万事万物与人类的区别在人类意识中是模糊的,人类往往以自己的形象特征来比照外界事务,从而对狐的认识带着半好奇半恐惧的朴素心态。在先秦典籍中多处提及,如:狐死首丘(《礼记·檀弓上》);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有亢者狐,率彼幽草。(《诗·小雅·何草不黄》);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小雅·都人士》)。这些典籍中的狐是作为普通的动物性狐出现的。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先秦典籍中的这类“始祖型”的狐怪作为灵物出现,主要来自上古时期的狐图腾祟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
        二、次生态的狐意象——狐的怪化、妖化、神性化
        狐在先秦两汉时期,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也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表示祯祥。这些都显现出了狐的一种神性。但当东汉许慎以“妖兽”释狐时,狐瑞观念尚在盛行的时候,狐妖观念同时也在流行,至少一部分狐已经从图腾神、祥兽、瑞兽的神圣地位跌落下来,进入了精怪的行列。

41

        三、再生态的狐意象——狐妖的人性化
        狐形象由魏晋时期的“狐怪”发展到中唐小说《广异记》中的“狐精”,对狐的描写渐渐抛开了民间信仰的视角,狐形象也逐步具有了人性化特点。当唐代人性化狐故事的最高代表《任氏传》出现后,狐故事演变为文学化的“人”故事。从而,志怪小说中的狐怪形象出现了新的内容——狐正式以人的形象出现,“狐幻人形”的说法从此开始畅行。
        唐代张鷟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狐形象在唐代逐渐开始转变成了人的形象,这种演变和人们在唐代时期的信仰观念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的信仰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们也不再一味地盲目信仰神灵那虚无的力量,开始相信自己的力量。于是到了物质生活比较繁荣的唐代,人们信仰观念里的虚妄性进一步减弱,现实生活的成分逐渐增强,从而在唐代这一时期,狐不再是魏晋六朝时期那种诡异妖惑、与人对立的怪化、妖怪的形象,而成为了和人们共同生存、被人们敬仰的一种具有人性化特征的人性化的狐形象。
        狐文化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国几千年来“天人合一”的文化核心,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下,中国人处处追求自我实际的生存需要和生活理想而设立的神灵,希望将“天”(自然)中的“异己”力量转化为“顺己”、“助己”的力量,它是人类自然文化同人文文化相融合在生存观念上的一种综合形态。

        网络作者哀吾生之須臾撰写了《狐文化特辑》系列文章,尝试解构中国狐文化,阐述狐所隐含的文化观念。
        中国狐文化的演化脉络十分复杂,文化内涵亦异常丰富。但就本质而言,狐文化其实是由古人对狐狸的印象所衍生的一切奇幻概念及观念汇聚而成的。按此逻辑,在狐文化的发展初期,狐应该只是作为一种平凡的自然动物而存在于上古初民的认知中,狐文化最初应该是在上古初民与凡狐的日常接触之间逐渐萌生的。因此,当这种接触变得相对频繁之后,上古初民那朴素的万物有灵观便会映照在凡狐身上,使凡狐身上开始隐含着某些超自然的文化意味。 
        古人的印象中的灵狐是一切狐文化面貌的起点,其后来分别朝着两个方向演化,或可以概括为瑞狐文化和妖狐文化。瑞狐文化在先秦时期便已初露端倪,直至唐代彻底没落,后逐渐融入到妖狐文化之中。简单而言,其植根于谶纬文化,活跃于庙堂之上,在汉魏两晋时期的知识分子圈内颇为流行。妖狐文化同样源起先秦时期。与瑞狐文化不同,妖狐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底层民间,群众根基十分稳固,所以其流传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都很广。妖狐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先秦到魏晋,主要表现为民俗宗教文化;第二阶段是自六朝至今,除了作为民俗文化存在之外,文学作品中亦有不少妖狐形象。
        早期的狐妖故事大多还是以呈现民间狐妖传说为主,相对忠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狐妖观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笔记中的狐妖故事和现实中的狐妖传说在内涵上和表现上的差异越来越大。于是,妖狐文学文化便与妖狐民俗文化渐行渐远。

42

43

曷至哉?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鸡,家禽,品种很多,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也叫家鸡。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鸡】jī

女曰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既鸣矣,朝既盈矣。匪则鸣,苍蝇之声。

——《国风·齐风·鸡鸣》

风雨凄凄,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国风·郑风•风雨》

【注释】
        ①埘(shí ):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② 喈(jiē 皆)喈:鸡鸣声。

44

【牛】 niú

【羊】 yáng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注释】
        ①济(jǐ)济:严肃恭敬貌;跄(qiāng)跄:步趋有节貌。絜(jié):同“洁”,洗净。
        ②寘(zhì):同"置",弃置;腓(féi),庇护;字,哺育。
        ③五紽:指缝制细密。五,通“午”,交错;紽(tuó),丝结、丝钮,即细密。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

——《小雅·楚茨》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大雅·生民》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大雅·行苇》

我将我享,维,维天其右之。

——《周颂·我将》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

——《国风·豳风·七月》

我任我辇,我车我。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小雅·黍苗》

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国风·召南·羔羊》

45

【羔】 gāo 

牂】zāng

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注释】
        ①牂:❶母羊,或特指白羊。《说文》——牂,牝羊也。❷茂盛,《诗·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②羖,公羊。童羖:没角的公山羊;三爵:三杯;不识:不知。矧(shěn),何况。又,“侑”之假借,劝酒。
         ③羔 :《说文》,羊子也。❶小羊。羊~,~羊。 ❷泛指动物的幼崽。鹿~,牛~。❸藇[xù]甘美,羜:小羊羔。
         ④褎(xiù):同“袖”,衣袖口。 究究:心怀恶意不可亲近的样子,指态度傲慢。

——《小雅·苕之华》

【羖】gǔ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以速诸父。

——《小雅·伐木》

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国风·桧风·羔裘》

——《国风·唐风·羔裘》

——《国风·郑风·羔裘》

四之日其蚤,献祭韭。

——《国风·豳风·七月》

由醉之言,俾出童。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小雅·宾之初筵》

【羜】zhù 

46

特】tè

羝】dī

谁谓尔无?三百维群。谁谓尔无?九十其

【注释】
        ①羝dī:公羊。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 ②犉(chún):❶ 黄毛黑唇的黄牛。 七尺牛。【康熙字典】:【詩·小雅】九十其犉。【傳】黃牛黑脣曰犉。又【周頌】殺時犉牡。又【爾雅·釋畜】牛七尺爲犉。【疏】犉有二義,黑脣者爲犉,七尺者亦爲犉。③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捄(qíu):形容牛角很长。 ④特:本义即指体形庞大的公牛,后引申为雄性兽类之泛称。邬玉堂在《释“鹑羹”与“貆、特、鹑” 》文中指出《魏风·伐檀》的“县特”,《毛传》解释“兽三岁曰特”,存在错误,“特”应该为“公野牛”。⑤齐(zī)明:即粢(zī)盛,祭祀用的谷物。 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小雅·无羊》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牡,有捄其角。

——《周颂·良耜》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

——《国风·魏风·伐檀》

以我齐明,与我牺,以社以方。

——《小雅·甫田》

犉】chún

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大雅·生民》

47

        牛,哺乳动物。草食,反刍。家牛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一般作役用和肉用;水牛是水田耕作的重要役畜;牦牛可作高山峻岭间的驮运役畜。中国黄牛有秦川牛、南阳牛、鲁西黄牛、延边黄牛等;水牛有温州水牛、滨湖水牛等良种。云南产的一种野牛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羊,哺乳动物,草食,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 :绵羊、山羊、黄羊、湖羊、岩羊、羚羊等。羊是人类的家畜之一,是羊毛的主要来源。毛色主要是白色。我国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

藏羚羊

48

肃肃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注释】
        ①罝(jū ):捕兽的网。椓(zhuó ):打击。
        ②爰(huǎn):缓之借,逍遥自在。离:同罹,陷,遭难。罦(fú):一种装设机关的网,能自动掩捕鸟兽,又叫覆车网。
        ③行(háng):路。 墐(jìn):掩埋。
        ④瓠(hù):葫芦科植物的总称。炮(páo):将带毛的动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烧。燔(fán):用火烤熟。
        

【兔】tù

——《国风·周南·兔罝》

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

——《国风·王风·兔爰》

相彼投,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小雅·小弁》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遇犬获之。

——《小雅·巧言》

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小雅·瓠叶》

49

        兔子是哺乳类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头部稍微像鼠,耳朵根据品种不同有大有小,上唇中间分裂,是典型的三瓣嘴,非常可爱。兔子性格温顺,惹人喜爱,是很受欢迎的动物。尾短而且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宠物兔喜欢黏人,野兔怕人。颜色一般为白、灰、枯草色、棕红色、米色、黑色和花色。

50

        唐诗中有《小白兔》一首,“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明诗中有《白兔》一首,“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作者通过人与白兔共鸣和态度,从侧面揭示了小白兔的静美与可爱,手法十分高妙。   
  兔子是非常聪明的动物之一。中国有句成语:“兔子不吃窝边草”,讲的就是兔子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好自己的生存地盘,具有环保意识。小精灵留住窝边草不吃,窝边草是用来藏身用的,把它吃了,岂不是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眼里自取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成语说:“狡兔有三窟”,讲的就是兔子具有忧患意识,凡事都必须留有余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兔子刨土打出三个洞,为自己准备三个藏身之所,以谋求避祸之道。杜甫白说:“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窟莫深忧”。人们嘲笑兔子:“该长的不长,不该长的却疯长”,当指兔子的耳朵和尾巴吧。兔子耳朵虽然长,却不干“包打听”的坏事。其实兔子耳朵长大而又可摇动,便于侦听四方的声讯,兔子“听觉灵敏,嗅觉敏锐”,在夜间数百米内能体察周围动静,以便及时保存自己,避免灾难。而成语“兔子尾巴长不了”,是断言各种不良现象必然短命,原意与兔子毫不相干。   
  有只不幸的兔子撞在树上,被某君捡了便宜,讲的是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成语“守株待兔”告诚人们不要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中国的兔文化

51

袒裼暴,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注释】
        ①辔(pèi):马缰。组:丝织的宽带子。龠(yuè):古乐器。三孔笛。秉:持。翟(dí):野鸡的尾羽。
        ②襢裼(tǎn tì):脱衣袒身,赤膊。暴:通“搏”。将(qiāng):请,愿。狃(nǐu):反复地做,习惯。
        ③暴(bào)虎:空手打虎。 冯(píng)河:徒步渡河。
        ④畀(bì):与,给予。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⑤韩姞(jí):蹶父之女,姞姓,嫁韩侯为妻,故称韩姞。
        ⑥阚(hǎn):老虎发怒;虓(xiāo):虎啸,老虎咆哮。

——《国风·郑风·大叔于田》

【虎】 hǔ

不敢暴,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国风·邶风·简兮》

有力如,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小雅·小旻》

取彼谮人,投畀豺。豺不食,投畀有北。

——《小雅·巷伯》

匪兕匪,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小雅·何草不黄》

有熊有罴,有猫有,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大雅·韩奕》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臣,阚如虓虎。

——《大雅·常武》

52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大型猫科哺乳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身有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 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

王建辉画作《虎卧福地》

53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将翱将翔,弋与雁。

【注释】
        ①凫(fú):野鸭。②鹥(yī):沙鸥,鸥鸟。
        凫,水鸟,又叫野鸭、鹜。似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野鸭,鸟纲,雁鸭目,雁鸭科。体长60余厘米,喙宽而扁平且短,除繁殖期外,都过群集生活。

【凫】 fú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大雅·凫鹥》

54

雝雝鸣,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雁】 yàn

——《国风·邶风·匏有苦叶》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行。

——《国风·郑风·大叔于田》

【注释】
        ①雁有“雁”、“鴈”之分。“雁”指候鸟大雁;“鴈”指家禽鹅。然此二字的使用古即多有混淆。
        ②雝雝(yōng):大雁叫声和谐。
        ③两骖雁行:骖马比服马稍后,排列如雁飞之行列。
        ④ 鸿雁: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劬(qú)劳:勤劳辛苦。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将翱将翔,弋凫与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小雅·鸿雁》

【鸿雁】 hóng yàn

55

        雁为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的有鸿雁、白额雁等。大雁又称天鹅,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注释】
        ①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很多。
        ②遵渚:沿着沙洲。 女(rǔ):汝,你。信: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信处:住两夜。
        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於女信处",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鸿】 hóng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国风·豳风·九罭》

56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苍蝇】cāng ying

——《国风·齐风·鸡鸣》

营营青,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小雅·青蝇》

        苍蝇,种类很多,头部有一对复眼。幼虫叫蛆。成虫能传播霍乱、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属双翅目,体型有小型到中型,触角短于头部和胸部的总长,仅 3 节,末节末端有节鞭或末节背面有一根羽状刚毛,称触角芒(arista)。复眼2只,单眼3只。口器为舔吸式。前翅膜质,用来飞翔。后翅退化为平衡棒(halter),隐于前翅基部的翅瓣下。

57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

【注释】①貆:①huān,同“獾”,狗獾、猪獾的统称。②huán,❶幼小的貉;❷豪猪。③貛是獾异体字。
       獾,鼬科哺乳类之獾属(Meles)动物的泛称 。体型粗壮,善掘土,一般在春、秋两季活动,性情凶猛,冬眠,挖洞而居,杂食性。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狗獾(Meles meles)是鼬科、狗獾属的动物。狗獾在鼬科中体形较大,肥壮,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猪獾(Arctonyx collaris)别称沙獾,山獾,是鼬科、猪獾属的哺乳动物。猪獾体型粗壮,吻鼻部裸露突出似猪拱嘴,四肢粗短,头大颈粗,耳小眼也小,尾短,其整个身体呈现黑白两色混杂,背毛黑褐色,胸、腹部两侧颜色同背色,中间为黑褐色。四肢色同腹色。尾毛长,白色。狗獾与猪獾二者相似而略有不同。狗獾像小狗而比小狗更肥,而猪獾的鼻垫与上唇间裸露,吻鼻部狭长而圆,酷似猪鼻。狗獾四条腿比猪獾高,头部比猪獾头部窄些,犬齿比猪獾长,脚爪比猪獾的紧凑,没有猪獾那么扁平,更像狗爪,指甲没有猪獾的弯长。

【貆】huán

——《国风·魏风·伐檀》

狗  獾                                猪  獾

58

一之日于,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注释】
        ①貉(hé):也叫狗獾,哺乳动物。外貌像狐狸,但体较胖,尾较短,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昼伏夜出。
于貉:《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俗云∶貉与獾同穴而异处,日伏夜出,捕食虫物,出则獾随之。

【貉】hé

——《国风·豳风·七月》

        貉(学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是犬科非常古老的物种,被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体型短而肥壮,介于浣熊和狗之间,小于犬、狐。体色乌棕,吻部白色;四肢短呈黑色;尾巴粗短。脸部有一块黑色的“海盗似的面罩"。栖息于阔叶林中开阔、接近水源的地方或开阔草甸、茂密的灌丛带和芦苇地;很少见于高山的茂密森林。夜行性,沿着河岸、湖边以及海边觅食,食谱广泛,取食范围从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直至水果。以成对或临时式的家族群体出现。与大多数的犬科成员不同,它比较善于爬树。貉也是犬科动物中惟一一种在冬季休眠的动物,在秋季大量取食,直到体重比原来增加50%为止。

59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蟋蟀,(拉丁学名: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蟋蟀】xī shuài

——《国风·唐风·蟋蟀》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国风·豳风·七月》

60

        蟋蟀,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蟋蟀是以善鸣好斗著称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当然,从生物学进化论观点来分析,这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       

蟋蟀生活习性

油葫芦

61

        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此外,蟋蟀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同时又招乎异性:“我在这儿,快来吧!”当有别的同性不识抬举贸然闯入时,那么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若“最后通牒”失效,那么一场为了抢占领土和捍卫领士的凶杀恶战便开始了,两只蟋蟀甩开大牙,蹬腿鼓翼,战在一起,其激烈程度,决不亚于古代两国交战时最惨烈的肉搏。
        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蟀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因此蟋蟀也成为一些人赌斗赢输的工具。(《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蟋蟀文化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中国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中的一段。古人于蛐蛐所做诗文很多,连白居易、杜甫这样的大文豪都以《促织》为题作诗,可见蛐蛐在生活中的地位。
        自唐代出现养蛐蛐开始,至宋朝此风渐盛,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出了一个叫贾似道的宰相,他不顾国家大事,躲在杭州西湖畔的半闲堂中潜心蛐蛐“研究”,被称为“蟋蚌宰相”。不过他的研究确有成果,编撰了一部《促织经》,是最早的一部蛐蛐专注。不仅仅是宰相误国玩蛐蛐,明宣宗朱瞻基更是一个蛐蛐迷,他下令苏州等地蛐蛐产地的知府进贡蛐蛐,不达标就会被斥罚。此举劳民伤财,百姓受苦不叠,蒲松龄的《聊斋》中便有一篇《促织》就是讽刺明宣宗当朝不顾民间疾苦,只图自己享受。

62

63

        自宋朝贾似道著《促织经》后,明清两代至近代皆有多人编撰此类书籍。如明朝袁道宏的《蓄促织》、刘侗的《促织志》,以及清朝石莲所著《蟋蟀秘要》,近代李石孙写的《秘本蟋蟀谱》等等,其中以清中早期著书较多。现代自然首推中科院教授昆虫学家吴继传,其关于鸣虫著书数部,其中以最早期的《中国斗蟋》最为精彩。

《促织经》节选

促织论(宋·贾似道)
        论曰:天下之物,有见爱于人者,君子必不弃焉。何也?天之生物不齐,而人之所好亦异也。好非外铄,吾性之情发也。情发而好物焉,殆有可好之实存于中矣。否则匪好也,岂其性之真哉?况促织之为物也,暖则在郊,寒则附人,若有识其时者,拂其首则尾应之,拂其尾则首应之,似有解人意者。甚至合类额颃,以决胜负,而英猛之态甚可观也。岂常物之微者若是班乎?此君子之所以取而爱之者,不为诬也。愚尝论之:天下有不容尽之物,君子有独好之理。独促织曰莎鸡,曰络纬,曰蛩,曰蟋蟀,曰寒虫之不一其名。或在壁,或在户,或在宇,或入床下,因时而有感。夫一物之微,而能察乎阴阳动静之宜,备手战斗攻取之义,是能超于物者也甚矣!促织之可取也远矣!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也。又尝考其实矣,每至秋冬,生于草土、垒石之内,诸虫变化,隔年遗种于土中,及其时至方生之时,小能化大也,大亦能化小也。

64

        若夫白露渐旺,寒露渐绝,出于草土者,其身则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必劣。赤黄,其色也。大抵物之可取者,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赤小黑大,可当乎对敌之勇;而黄大白小,难免夫侵凌之亏。愚又原夫入色之虫:赤黄色者,更生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者为首也。黑白色者,生之头尖、项紧、脚瘦、腿薄者,何足论哉!或有花麻头、水红花牙、青灰项、白肋翅、阔翼、单尾、秃须、歪线额、弯尾、翘翅、龟背、虾脊、促织身相螳螂状、土狗形、蝴蝶头、尖夹翅,此数者,叉皆为虫之异象者也。紫头偏有勇有敌;艳色定虚华无情。则是铜头有准,却是枣核牙长,色样俱佳,未尝不勇;伤残独腿,及于欠足之虫,总为不全,却有可观之处者也。惟有四病,若犯其一,切不可托之,何也?仰头,一也;卷须,二也;练牙,三也;踢腿,四也。若两尾高低,曾经有失;两尾垂萎,并是老朽者也,其亡也可立而待。若有热之倦怠,与夫冷之伤惶者,又且不可缓其调养之法也。使调养之法缓,情性之欲拂,则物之救死,而且恐不赡矣,何暇勇于战斗,期于克捷,而能超乎群物者哉?故曰:君子之于爱物也,知所爱。知所爱,则知所养也。知所养,则何患乎物之不善哉!是为论。

蟋蟀论(宋·贾似道)
        序属三秋,时维七月,禀受肃杀之气,化为促织之虫。述其奥妙之玄机,乃作今时之赌赛。千般调养,皆遵昔日之规模;数句言辞,可教后来之子弟。盆须用古,器必要精。如遇天炎,常把窝儿水浴;若交秋冷,速将盆底泥填。下盆须食白花草,则泥泻出;然后必飧黄米饭,可长精神。食不宜多,休要缺水。嚼牙狭食,暂喂带血蚊虫;内热慵鸣,聊食豆芽尖叶。落胎粪结,必吃虾婆;失脚头昏,川芎茶浴。如若咬伤,速用童便、蚯蚓粪调和,点其疮口,禁齿,须将牵草用苍蝇头血染成,如是良医。敌疲体与水,斗处切傍饥。游栅沿墙,藏之暗所。隔盆鸣叫,速使相离。每至未申,便当下食;但临子丑,且听呼雌。浑身好似一团花,红铃难托;遍体却如三段锦,白肋无成。腿长有胜无输,身狭少赢多败。头粗难壮,何人与我敢争锋?牙细翅宽,必定知他难受口。麻头、秀项、销金翅,名播他乡;虾脊、蛾身、橄榄形,声扬别郡。尾短终无力,牙长必有功。看来有妙必藏,莫与他人频睹矣。黑白多输,青黄多胜。狭长有失,匾阔迷痴。尾焦便可弃之,毋为后悔;铃脱休寻争斗,免使嗟吁。是虫也,自露旺生,寒露渐绝。草土中则软,砖石内则刚。背阴必娇,向阳必劣。深砖厚石,其色青黄;浅草薄泥,其颜黑白。若爱其才,必相其色。得之于心,用之于手。虽以微虫,慎匆轻视。然赌赛有千般之变化,调理有万种之功夫。未尽片言,再词于后。

65

66

中国三大鸣虫

        蝈蝈、蟋蟀、油葫芦号称中国三大鸣虫,都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
        1、蝈蝈比较大,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长一般20毫米左右。
        2、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触角褐色。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
        3、蝈蝈的食物很丰富,有植物类、昆虫类,属杂食类,食肉性强于食植性。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田间的卫士,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蛐蛐一般都是以嫩芽、嫩叶及根为食。是农业害虫,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
        4、蝈蝈为螽斯科昆虫,别名哥哥、蛞蛞、蚰子等。蛐蛐为蟋蟀科昆虫,别名:夜鸣虫、秋虫、斗鸡等。
        5、蝈蝈鸣声强劲有力,蛐蛐鸣声小而尖。
        6、油葫芦,它是蟋蟀的一个品种,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象刚从油瓶中捞出似的,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芦”之名。一般来说油葫看上去有三只尾巴,个大,蟋蟀看上有两只尾巴,个小些。油葫芦遍体通黑,脑门上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白色“八”字。而蟋蟀很少有遍体通黑的。

67

肃肃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注释】
        ①鸨: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②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栎树,一名柞树。③靡:无,没有。盬(gǔ):休止。④蓺(yì):种植。稷:高粱。黍:黍子,黄米。
        ⑤鸨:有黑白杂毛的马,其色如鸨,故以鸟名马。 齐首:齐头并进。如手:指驾马技术娴熟,如两手左右自如。
       鸨,鸟名。头小颈长。鸨科(Otididae)中型和大型狩猎鸟类,与鹤形目(Gruiformes)的鹤和秧鸡有亲缘关系,比雁略大,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不善于飞,腿长,而善于走,适于奔跑。仅有3趾,缺后趾。体坚实,保持水平姿势,颈直立,位于腿的前方,与其他大型走禽姿态相同。

【鸨】bǎo

——《国风·唐风·鸨羽》

叔于田,乘乘。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国风·郑风·大叔于田》

68

【晨风】chén fēng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注释】
        ①鴥(yù):鸟疾飞的样子。②晨风:鸟名,即鹯(zhān)鸟,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 ③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朱熹《诗集传》:“忧而不忘之貌。”
  

——《国风·秦风·晨风》

        鸇鸟是鹞鹰。鹞鹰属鹰科鹞亚科鸟类。体细瘦,体羽单色不鲜艳,腿长,尾长,低飞于草甸和沼泽上,觅食鼠、蛇、蛙、小鸟和昆虫。

69

【仓庚】cāng gēng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注释】
        ①仓庚亦作“ 仓鶊 ”,就是黄莺。
        ②熠耀:光明的样子。
        ③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喈(jiē)喈:鸟叫声。蘩(fán):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
  

——《国风·豳风·七月》

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国风·豳风·东山》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小雅·出车》

        黄莺又叫黄鸟、黄鹂、仓庚、青鸟。莺属雀形目,是小型鸣禽,体型纤细瘦小,嘴细小,羽色大多比较单纯,栖息于多种环境中,鸣叫声尖细而清晰。
        黄莺为夏候鸟;在台湾、海南为留鸟。

黄莺

70

        1、外形特点:外形大小和金黄鹂相似,体长23-27厘米。通体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在金黄色的头部甚为醒目。
        2、生活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呈3-5只的松散群。常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活动,较少下到地面。鸣声清脆婉转,富有弹音,并且能变换腔调和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清晨鸣叫最为频繁,有时边飞边鸣,飞行呈波浪式。
        3、食性:主食鞘翅目、鳞翅目、尺蠖蛾科幼虫、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虫等昆虫,也吃果实和种子。
        4、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每窝产卵2~4枚,粉红色,带有紫红色的斑点。孵化工作完全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4~16天。育雏活动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担任。
        黄莺是大自然的“歌唱家”。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韵律,宛转似笙簧,清脆如织机,十分悦耳动听。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古人以莺音入诗者,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莺歌暖正繁”、“暖入黄簧舌渐调”、“夏木阴阴啭黄莺”、“隔叶黄鹂空好音”、“织锦机边莺语频”、“树树树梢啼晓莺”等。

黄莺(黄鹂)

71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羽。

【注释】
        ①鹭:白鹭,水鸟,白色,故又谓之白鸟。
        ②雝(yōng):水泽。戾(lì):到。止:语助词。斯容:此容,指白鹭高洁的仪容。
        ③于胥(xū)乐兮:言一起欢乐。于(xū):通"吁",感叹词。胥:相。
        鹭(Heron):鹳形目鹭科鸟类的通称。为大、中型涉禽,主要活动于湿地及林地附近,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它们具有长嘴、长颈、长脚的外型,羽色有白色、褐色、灰蓝色等,有些鹭科鸟类羽色有冬羽、夏羽分别。或是繁殖期会在头、胸、背等部位出现丝状饰羽,繁殖期过后逐渐消失。飞行时长颈会缩成S形、长腿会伸出尾后、振翅缓慢,是野外鹭科鸟类的辨识特征。

【鹭】lù

——《国风·陈风·宛丘》

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周颂·振鹭》

振振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鲁颂·有駜》

72

青雀历史背景  朱雀是四灵之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而凤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凤是有五个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则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注释】
        ①桑扈:鸟名。似鸽而小,青色,颈有花纹,俗名青雀。又名窃脂。朱熹《集传》:“桑扈,窃脂也,俗呼青觜,肉食不食粟。” 
        ②莺:有文采的样子。羽毛有文采,喻诸侯有才华。
胥(xū):语助词。 祜(hù):福禄。
        ③填:通“瘨(diān)”,病。寡:贫。
        

【桑扈】sāng hù

——《小雅·桑扈》

        青雀象鸲鹆大,青褐色,有黄,斑点,喜欢吃粟米、稻谷,它的喙略微弯曲。它的身体厚实健壮。毛色浅,呈黄、白、青、黑、红等色。它生活在山间树林中。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小雅·小宛》

73

【鸮(枭)】xiāo

【鸱鸮】chī xiāo

【流离】liú lí

      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
        猫头鹰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辨认色彩。猫头鹰是恒温动物。

墓门有梅,有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注释】
        ①鸮:鸟名。俗称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②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③流离:枭的别名,少美长丑。一说转徙离散,飘散流亡。褎(yòu):聋。④枭(xiāo):传说长大后食母的恶鸟。鸱(chī):恶声之鸟,即猫头鹰。

——《国风·陈风·墓门》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国风·豳风·鸱鸮》

翩彼飞,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鲁颂·泮水》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国风·邶风·旄丘》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

——《大雅·瞻卬》

74

        猫头鹰(也作枭"xiāo" ,鸮"xiāo")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嘴短,侧扁而强壮,先端钩曲,嘴基没有蜡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盖。与很多肉食动物一样,猫头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这让它们在捕猎过程中拥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有意思的是,大大的眼睛被固定在猫头鹰的眼窝里,根本无法转动,所以猫头鹰要不停地转动它的脑袋。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由于特殊的颈椎结构,头的活动范围为270°。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大部分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克的仓鸮约有9.5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万个。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猫头鹰的卵是逐个孵化的,产下第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化。
        猫头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 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它们都有吐"食丸"的习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并将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发、几丁质等残物渣滓集成块状,形成小团经过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也叫唾余。

75

玼兮玼兮,其之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注释】
        ①翟(dí),长尾的野鸡 。②玼(cǐ):花纹绚烂。鬒(zhěn):黑发。髢(dí ):假发。③翟茀(fú),以雉羽为饰的车围子。茀,车篷。夙退:早早退朝。④翚,野鸡。
       野鸡、山鸡即雉鸡,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

【翟】dí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国风·卫风·硕人》

【翚】huī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斯飞,君子攸跻。

——《小雅·斯干》

76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栩。

【注释】
        ①鵻:鸟名,即鹁鸠,也叫鹁鸪,天将雨或初晴时常在树上咕咕地叫。
        ②翩翩:鸟飞轻捷的样子。栩(xǔ):柞树。
        ③又:通"侑",劝酒。思:句尾助词。
       【鵻】可参见【斑鸠】       

【鵻】zhuī

——《小雅·四牡》

翩翩者,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小雅·南有嘉鱼》

        鹁鸪即斑鸠,羽毛黑褐色,天要下雨或刚晴的时候,常在树上咕咕地叫。也叫水鸪鸪、鹁姑、斑鸠、斑鸡、鸪锥。
属鸟纲、鸽形目(Columbiformes)、鸠鸽科(Columbidae)、斑鸠属(Streptopelia)的鸟类,英名:Turtle Dove。 学名Streptopelia turtur。体长28公分(11寸)。体淡红褐色,头蓝灰色,尾尖白色。在地面觅食,吃大量小型种子和蚯蚓。

77

        三月日暖,万物苏醒。不仅花红柳绿,鸟儿的鸣唱也更欢畅了!唐诗有云:“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其实,关于鸠或“鸣鸠”,最早入诗的是在《诗经》里。
        不过,关于《诗经》里的“鸠”可是疑云不断。
1  谁占了鹊巢?
         成语“鸠占鹊巢”,源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此诗所描述的,是盛大的迎亲场面。归,即出嫁之意。
        《诗经》讲究“见物起兴”,那么在这首诗里,为何以“鹊巢鸠居”来“起兴”,从而引出婚礼呢?这个简单,春天来了,鸟儿也忙着筑巢、配对,繁殖后代,自然容易让人联想起人类的婚姻。诗里的“鹊”,是指喜鹊,这个自古无异议。不过,历来争论不休的是,这里的“鸠”到底是什么鸟?是斑鸠、布谷鸟(即大杜鹃)、八哥,还是别的鸟?
        我对野生鸟类有十几年的观察、拍摄经验,现在来进行一番简要分析。斑鸠自能为巢,不会占用鹊巢,故可首先排除。布谷鸟自己不筑巢,而是把卵偷偷产在其他鸟的巢内。但是,诗中所说的婚礼,属于明媒正娶,并无偷偷摸摸的行为。因此说这里的鸠是布谷鸟,于理难通。

《诗经》里的“鸠”,到底是些什么鸟?

八哥

红脚隼

78

斑鸠

灰喜鹊

        至于八哥,我倒觉得有可能。八哥喜欢在洞中做窝,有可能会利用喜鹊的旧巢加以整理后使用。喜鹊的巢是由枯枝搭就的球形巢,侧面留孔进出。对于八哥来说,这也相当于一个洞穴。此外,不少当代学者认为,据实际观察,这首诗中的“鸠”,很可能是红隼、红脚隼之类的小型猛禽。这些猛禽筑巢技能不佳,有时会占用鹊巢(以旧巢为主)。

2  谁啄食桑椹而醉?
        下一个出场的鸠,《诗经》中直接给出的特点只有一个,就是贪食桑椹。具体诗句出自《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大家都知道,《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桑之未落”一节,以桑叶与鸠起兴,大意是说:春天桑叶未落时,是多么鲜嫩,可叹那鸠呀,不要多吃桑椹而醉倒!哎,女人呀,不要沉醉于爱情。男人坠入情网,尚能脱身而去,而女人如果用情过深,就只会受苦而难以解脱啊!
        关于这里的“鸠”指什么鸟,历来争议也很多,不过,在我看来,就诗论诗,只要是栖息于诗中所述地域的喜食桑椹的常见鸟类,都可以算。不论是鸠鸽科的多种斑鸠,还是鸦科的灰喜鹊之类,或者鹎科的鸟类,均可。

79

3  谁生七子不同树?
        接下来的鸠,名为“鸤鸠”,出自《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后来又有“鸤鸠在桑,其子在梅(在棘、在榛)”之句。
        关于鸤鸠为何鸟,大家争议不多,几乎都认为是布谷鸟,即大杜鹃。诗句直接给出的信息是:鸤鸠及其多只雏鸟,各自待在桑、梅、棘、榛等不同树上。照常理,同一窝雏鸟,就算刚离巢,也应该待在相互很近的地方,绝不会一只在这棵树上,而另一只在那棵树上,然后等待亲鸟来喂养。
        只有像大杜鹃这样的具有巢寄生习性的鸟(杜鹃科的鸟绝大多数有此习性),才会把多枚卵分别产在别的鸟的巢中,大杜鹃的雏鸟破壳而出后,由“义亲”抚养长大。因此,才会出现“其子七兮不同树”的场景。

4  谁飞鸣直上云霄?
        《诗经》中最后亮相的鸠,出自《小雅·小宛》。这首诗很长,一开头就说:“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诗的前两句,都是在描述这种鸠的行为状态。宛,小的样子。 翰飞,即高飞。戾,相当于“至”。 简译之,即:那小

大杜鹃

80

(撰文·摄影/张海华、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小的鸠,鸣叫着,高飞冲天。别看只是这么简单的描述,其实所包含的信息量还是不小的,对于我们破解这里的鸠到底是什么鸟很有帮助。
        我看过很多学者对于这里的鸠的身份解读,最终结合实际观察经验,认为这“鸣鸠”,最大可能是云雀与小云雀。这两种鸟,均为北方草原等开阔地带上的常见鸟类,属于百灵科,其雄鸟在繁殖季节常为求偶而做炫耀飞行。飞鸣直冲云霄,正是这类鸟的典型习性。在中国南方,常见的是小云雀,我曾多次见过它飞鸣入云的精彩表演。
        当然,在后世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提到的“春日鸣鸠”之“鸠”,倒未必还是指云雀,各种在春天喜欢鸣唱的鸟儿都可以算“鸣鸠”。
        看过了这些各种各样的“鸠”,你是不是也有点晕呢?其实,我们只要不受“鸠为斑鸠”之现代通常解释的影响,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对《诗经》中的“鸠”进行解读,事情就不那么复杂了。

飞到高空鸣唱的小云雀

81

0 引言
        《诗经》是我国诗学的经典,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诗史,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诗经》中引用了100多种动物和136种植物[1],多用于感物起兴,比喻托讽,或以物叙事抒情,或借物怒骂规劝,或借物赞美歌颂。诗中的这些生灵,活化了诗,升华了诗,使诗意大增,意境丰满。若不认识这些生物,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意。古代对多种鸟都以鸠名之,雎鸠、鸤鸠、祝鸠、鵊鸠(鹰)等。《诗经》中所出现的“鸠”注家也多有不同的注释。本文主要论及的是《诗经》中的4种鸠:《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召南·鹊巢》中的鸠、《卫风·氓》中的鸠和《小雅·曹风》中的鸤鸠。因为它们都有鸠名,读者分不清所指是何者,因此在理解诗意上就会出现差误。古代的诗注也让人难解,如把雎鸠释为王雎,王雎指的是今天的何物?笔者利用训诂学和当代动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这4种鸠进行了考证,辨识。
1 雎鸠《周南·关雎》 
        《周南·关雌》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情歌。 诗的第一章由沙洲上

《诗经》中“鸠”的生物学辨析

王凤产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2.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诗经》中多篇有“鸠”的记载,运用训诂学和现代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探讨,确认它们为4种鸟:鹗、红脚隼、山斑鸠、大杜鹃。
        关键词:诗经;鸠;辨析;古文化

雌雄和鸣的雎鸠鸟起兴,引发出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企盼渴慕之情。其中的“关关”是象声词,状水鸟雌雄和鸣声;“窈窕”乃形容女子内心和体态的美好;“逑”指匹配,配偶。对于“雎鸠”历史上的注释都认为是水鸟,有的不知其名,如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序》:“凡雁鹜之类,其喙扁者,则其声关关。鸡雉之类,其喙锐者,则其声鷕鷕,此天籁也。雎鸠之喙,似凫雁,故其声如是,又得水边之趣也。”[2]有的知其名,如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2]朱熹《诗集传》:“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今江准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2]但王雎是何鸟,仍不清楚。
        经查《本草纲目》卷49鹗(鱼鹰):“[释名]鱼鹰(禽经)鵰鸡(诗疏)雎鸠(周南)王雎(音疽)沸波(淮南子)下窟鸟〔时珍曰〕鹗状可愕,故谓之鹗。其视雎健,故谓之雎。能入穴取食,故谓之下窟鸟。翱翔水上,扇鱼令出,故曰沸波。禽经云:王雎,鱼鹰也。尾上白者名白鷢。”又:“[集解][时珍曰]鹗,雕类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食,江表人呼为食鱼鹰,亦啖蛇。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此。其肉腥恶,不可食。陆玑以为鹫,扬雄以为白鷢,黄氏以为杜鹃,皆误矣。”[3]李的著述十分精详。
        雎鸠,古有多种名称,又称鱼鹰、勇鸡、王雎、沸波、下窟鸟等。现代动物学上称鹗(Pandion haliaetus),又称鱼鹰(图1),但不是渔翁驯养的鱼鹰(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

82

83

        鹗是隼形目、鹰科鸟类,属猛禽。鹰科鸟类全世界有60属218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21属48种,遍布全国。栖息于山崖峭璧、森林、草原、湖泊等地,肉食性。鹗是中型猛禽,体长51~65 cm。前额、头顶、枕和头侧皆白色,微缀皮黄色,头顶有黑褐色纵纹,枕部羽毛呈披针形,形成短羽冠,头两侧各有一宽黑带,从前额基部过眼到后颈,上体黑褐色,微具紫色光泽。下体白色,胸部有赤褐色斑纹,翼下覆羽白色,有暗色斑。飞翔时两翅狭长,向后弯曲成一定角度,常在水面上盘旋。幼鸟与成鸟基本相似。栖息和活动于湖泊、河流、水库、海岸等水域,常单独和成双活动,多在水面上低空缓慢飞行。主要以鱼为食,也捕食蛙、晰蜴、小型鸟等。繁殖期我国南方在2-5月份,东北多在5-8月份。鹗在我国原来分布较广,近几十年,有些地方(如云南〉已经消失,其他地方的种群数量也在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在先秦时代,古人能认识到水鸟的生态,生活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雌雄和鸣、嬉戏,并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继而引出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绝唱。充分体现了古人观察入微,比兴贴切、恰当。这在文学史和生态学史上是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2  鸠《召南·鹊巢》
     《召南·鹊巢》第一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二、三章中又有“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句,句中的“鸠”与首章中的“鸠”同物。《鹊巢》一诗描写贵族女子出嫁的情景。诗的第一章,以鸠居鹊巢联想起兴,颂赞其婚嫁盛况。其中的鹊是指喜鹊,古今没有什么分歧.但对鸠的认识不一:如汉毛亨《传》:“鸠,鸤鸠,秸鞠也。鸤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焦循《毛诗补疏》:“安《诗》止言鸠,何以知其为鸤鸠,以《诗》言居鹊而知之也。”崔豹《古今注》云:“鸲鹆一名鸤鸠”,严粲《诗辑》引李氏说云:“今乃鸲鹆也.鸲鹆今之八哥。”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八哥居鹊巢。”[2]
        传说侵占鹊巢的有多种,像燕隼、鸲鹆(八哥)、鸤鸠(布谷)等。现代动物学上所说的鸠是指鸠鸽科部分鸟类,如绿鸠、南鸠、鹃鸠和斑鸠等,它们能否侵占鹊巢,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它们不是那么强悍。据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红脚隼体形大小似鸽,雄鸟背羽灰色,腿脚红色,飞行快捷似燕,又名青燕子。春夏季节来我国繁殖,侵占喜鹊及乌鸦巢产卵,‘鹊巢鸠占’的‘鸠’即指此鸟。”[5]又据杨安峰《脊椎动物学》:“红脚隼,俗名青燕子。它自己不会筑巢,常利用喜鹊的旧巢,也侵占新筑的鹊巢,将喜鹊从巢中赶走,有时与喜鹊争噪数日,才把巢占为己有,古书中所载‘鹊巢鸠占’就是指的这种现象。”[6]今从此说,以红脚隼释《召南·鹊巢》中的“鸠”较为合适。

84

85

        红脚隼(Falco amurensis)属小型猛禽(图2),是隼形目、隼科的小型猛禽。隼科鸟类全世界共有10属、63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2属13种,分布于全国各地。红脚隼体长25~30 cm,雄鸟通体呈暗石板灰色,尾和翅灰色,无横斑。眼周、蜡膜和脚呈红色,肛周、尾下覆羽,脚上覆羽呈棕红色,故称红脚隼。腋羽和腋下覆羽白色,雌鸟上体暗灰色,具黑色横纹,尾羽杂有黑褐色横斑。颜、喉、颈侧乳白色,眼下有黑斑,其余下体棕白色,胸部有黑褐色纵纹,腹部有黑褐色横斑,腋羽和腋下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肛周以后至两腿橙黄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下体有红褐色斑纹,上体灰褐色,羽缘黄色。生活在低山、丘陵、平原、荒野、疏林,常单独在空中回翔。以食昆虫为主,也食蜥蜴、蛙、鼠等。繁殖期5-7月份,通常营巢于疏林中高大乔木的顶端,有时也侵占喜鹊等其他鸟类的巢。夏季遍布我国东北、华北地带,越冬迁移至华东、华南等地区。种群数量局部较丰富,总的数量不多,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 
        《诗经》中对“鹊巢鸠占”这种鸟类生态现象的记述,反映了古人开始认识了生物之间的种群关系。

3  鸠《卫风·氓》
         《卫风·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诗以一个弃妇的口吻,诉说自己从恋爱、结婚、理家及被抛弃的过程和心情。诗中由自己被抛弃的命运向世间女子发出忠告,痛斥负心的男子,并表示了自己的悔恨和对负心的男子决绝的态度。诗的第三章即是追悔自己过去沉于爱情不能自拔,被抛弃后追悔不及,从而对天下女子发出忠告。诗中沃若(指润泽、柔嫩)的桑树,贪吃的斑鸠,都是很形象的比喻。《尔雅》:“鶌鸠,鹘鸼。”郭璞注:“似山雀而小,尾短,青黑色,多声。今江东亦呼为鹘鸼。”[7]
        《本草纲目》卷49斑鸠:“[释名]斑隹(音锥)锦鸠(范汪方)鹑鸠(左传注)祝鸠[时珍曰]鸠也,鹁也,其声也。斑也,锦也,其色也。隹者,尾短之名也。古者庖人以尸祝登尊俎,谓之祝鸠。此皆鸠之大而有斑者,其小而无斑者,曰隹,曰荆鸠,曰楚鸠也。鸠之子曰役鸠,曰糠鸠,曰郎皋,曰辟皋。扬雄方言混列诸鸠,不足据。”又“[集解][宗奭曰]斑鸠有有斑者,有无斑者,有大者,有小者。虽有此数色,其用则一也……[时珍曰]鸣鸠能化鹰,而斑鸠能化黄褐侯之说,不知何据。今鸠小而灰色,及大而斑如梨花点者,并不善鸣。惟项下斑如珍珠者,声大能鸣,可以作媒引鸠,入药尤良。鸠性松孝,而拙于为巢,才架数茎,往往堕卵。天降雨即逐其雌,霁则呼而反之。故曰鹪巧而危,鸠拙而安。或云雄呼晴,雌呼雨。”[3]

86

87

        古代所注,一指鸤鸠,一指斑鸠。《氓》诗中的“鸠”应指斑鸠,因斑鸠喜栖于桑,食其葚果,与诗意相合。“鸠”有多种,今以山斑鸠释之。山斑鸠( Streptopelia orientalis)是鸽形目、鸠鸽科的中型鸟类(图3)。

        斑鸠又称斑佳、锦鸠、鹁鸠、祝鸠等,鸠鸽科鸟类,全世界有40属280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以东洋界和澳洲种类较多。我国有8属31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山斑鸠是其一种,又叫棕背斑鸠、全背斑鸠。山斑鸠体形似鸽,头小,胸凸,尾短,体长28~36 cm,雌雄相似。上体大致褐色,前额和头顶前部蓝灰色,头后至后颈转为栗棕色,颈两侧各有一块灰黑色颈斑,肩具显著的红褐色羽缘,尾黑色有灰白色端斑,飞翔时呈扇状,极为醒目。下体红褐色,须、喉棕色,略有粉红色,腹部灰白色,两胁、腋羽及尾下覆羽蓝灰色,脚红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树林、果园、村庄等地。善飞健走,边走边觅食,头前后摆动。鸣声低沉,重复鸣叫:“ku - ku -ku”。以植食性为主,吃各种植物的果实(如桑葚)、种子、草籽、谷物、嫩芽等,有时也吃一些昆虫。4-7月份繁殖,常成对活动,分布区很广,遍及全国各地。在大部分地区是留鸟,在东北是夏候鸟。种群数量较多。[4]

88

4  鸤鸠《曹风·鸤鸠》
        《曹风·鸤鸠》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是下臣赞美在上位的君子的诗。诗的第一章,以鸤鸠养子平均如一起兴兼比喻,引出对君子德行专一,用心坚固的品行的赞美。《曹风·鸤鸠》二、三、四章有“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鸤鸠在桑,其子在棘”、“鸤鸠在桑,其子在榛”之句,句中“鸤鸠”与本篇首章的“鸤鸠”同物。《尔雅》:“鸤鸠,鴶鵴。”郭璞注:“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7]
        《本草纲目》卷49鸤鸠(布谷):“[释名]布谷(列子)鴶鵴、获谷(尔雅注)郭公[藏器曰]布谷,鸤鸠也。江东呼为获谷,亦曰郭公。北人名拨谷。[时珍曰]布谷名多,皆各因其声似而呼之,如俗呼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脱却破裤之类,皆因其鸣时可为农候故耳。或云:鸤鸠即月令鸣鸠也;鸤乃鸣字之讹,亦通。”又:“[集解]〔藏器曰]布谷似鹞长尾,牝牡飞鸣,以翼相拂及。[时珍曰]案毛诗义疏云:鸣鸠大如鸠而带黄色,啼鸣相呼,而不相集。不能为巢,多居树穴及空鹊巢中。哺子朝自上下,暮自下上也。二月谷雨后始鸣,夏至后乃止。”[3]鸤鸠,古注今注皆释为“布谷”,“布谷”即大杜鹃,故以大杜鹃释之。

          大杜鹃(Cuculis canorus)即鸤鸠(图4),又称鴶鵴、布谷、郭公、获谷、桑鸠、鸣鸠等。它是鹊形目、杜鹃科的中型鸟类。杜鹃科有40属139种,几遍全球。我国有9属17种,遍布全国各地,大杜鹃体型较大,体长 30~36 cm。雄鸟上体纯暗灰色,两翼暗褐色,翅缘白色,杂有狭细的褐色横斑。背部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蓝灰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轴纹褐色,羽轴两侧缀细小白斑,且成对分布,末端白色。两侧尾羽浅黑褐色,羽干两侧具较大白斑,内翅边缘亦有一系列白斑和白色端斑。下体颏、喉、前颈、上胸、头侧和颈侧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并有相间排列的黑褐色细横斑,胸及两肋的横斑较宽。雌雄鸟羽毛相似,但雌鸟上体灰色沿褐,胸呈棕色。雌鸟还有其他色型,其上体和下体前部,布满栗红、黑褐两色相间的横斑。 5-7月份繁殖,求偶时,雄雌鸟上下飞舞,相互追逐,或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栖息于山地、丘陵、平原的树林中,或出现于农田居民区的乔木上。常单独活动,性孤独,循直线飞行,快而有力。鸣声单调、洪亮:“布谷—布谷”,反复鸣叫。不营巢孵卵,而将卵产于灰喜鹊、大苇莺、伯劳等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代孵代育。食松毛虫、舞毒蛾、枯叶蛾和其他鳞翅目幼虫,也吃蝗虫、步行虫和蜂等。大杜鹃有7~8个亚种,分布于全国各地。《诗经》记叙的鸤鸠,可初步判断为华东亚种,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至陕西以南的东南部地区,以及香港、澳门一带,西抵贵州、广西。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旅鸟。春季4-5月份迁来,秋季9-10月份迁去。鸟是一种森林益鸟,数量较多,能消灭大量的森林害虫,应注意保护。[4]

89

90

古人发现鸤鸠喂养多个幼子,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没有偏爱。这种观察非常细微,这是动物行为研究的内容,在先秦文化中能出现,也是世界生物学史中的唯一先例。在诗中以鸤鸠养子平均如一起兴兼比喻,引出对君子德行专一,用心坚固的品行的赞美,它的艺术价值亦是极为高超的。
5  结论
         以上4种鸠,隶属现代动物学的4个不同的目:鹗是隼形目、鹰科鸟类,属猛禽(图1);红脚隼是隼形目、隼科的小型猛禽(图2);山斑鸠是鸽形目、鸠鸽科的中型鸟类(图3);大杜鹃是鹊形目、杜鹃科的中型鸟类(图4)。前两种属于鹰隼类,其性比较强悍,后两种属于鸠鸽和杜鹃类,性情比较温和。各种鸠的动物行为各不相同,被精彩地反映于诗中:鹗在繁殖期形影不离,因此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红脚隼强悍,又不善筑巢,因此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山斑鸠喜食桑葚,因此有“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大杜鹃“慈善”,精于抚幼,因此有“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我国古人对各种鸠的动物行为和习性观察细微,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又将这些动物学知识十分恰当地应用到诗中,开诗学之先河,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明乾.诗经植物释诂[M].西安:三粲出版社,2002:1-5.
[2]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3-26.
[3]李时珍.本草纲目(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673-2682.
[4]赵正阶.中国鸟类志[ 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1.
[5]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10.
[6]杨安峰.脊椎动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27.
[7]周租谟.尔雅校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2:145.

91

在潨,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注释】
        ①凫(fú):野鸭。鹥(yī):沙鸥。②潨(cóng):港汊,水流会合之处。③舝(xiá):同"辖",车轴头的铁键。鷮(jiāo):长尾野鸡。辰:通"珍",美好。或训为善,亦通。令德:美德。来教:指季女在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参见【雉】【翟】。
        鸥,鸥科动物,形色像白鸽或小白鸡,性凶猛,长腿长嘴,脚趾间有蹼,善游水。喜成群飞翔,三月份产卵。生活在海边的称海鸥,生活在湖边或江边的称江鸥。还有一种鸥,它随海潮的涨落而来去,人们称为"信鸥"。

【鹥】yī

——《大雅·凫鹥》

【鷮】jiāo

依彼平林,有集维。辰彼硕女,令德来教。

——《小雅·车舝》

长尾野鸡

江鸥

海鸥

92

匪鹑匪,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注释】
        ①鸢(yuān):老鹰。②翰(hàn)飞:高飞。戾(lì):至。鱣(zhān):大鲤鱼。鲔(wěi):鲟鱼。
  ③遐:通"胡",何。作:作成,作养。
        老鹰(学名:Aquila),也叫鸢,是小型猛禽,与一般鸟类不同,雌鸟体型往往比雄鸟更大。老鹰性情凶猛,嘴呈黄色,上嘴弯曲,脚强健有力,趾有锐利的爪,翼大善飞。汉语中将隼科中较大的鸟类和鸱鸮科的鸟类(猫头鹰)等食肉鸟类俗称也划为鹰类,但一般只是专指鹰科鸟类。
         在动物世界里,鹰是一个科的总称,分有许多不同的种类。老鹰的类别很多,分布极广,隼、鹰、鵟、鹫、雕等等,都属于鹰类,在每个类别里又包括很多种。它有双锐利的眼睛,可以看见数千米甚至更远。卵生,恒温动物。

【鸢】yuān

——《小雅·四月》

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大雅·旱麓》

老鹰

93

寒鸦

弁彼斯,归飞提提。民莫不谷,我独于罹。

【鸒】yù

——《小雅·小弁》

哀我人斯,于何从䘵?瞻爰止,于谁之屋?

——《小雅·正月》

【乌】wū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之雌雄!

莫赤匪狐,莫黑匪。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国风·邶风·北风》

【注释】
        ①鸒(yù):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②乌:乌鸦。③爰(yuán):语助词。止:栖止。
      寒鸦(学名:Corvus monedula):体长37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黑色及灰色鸦。黑色,项灰色,眼似珍珠。嘴小且短。寒鸦幼鸟也具深色的眼及深灰色区域但耳羽无银色细纹。虹膜蓝色,嘴黑色,脚黑色。栖于林地、泥沼地、多岩地区、城镇及村庄。喜群栖,常结成喧闹的小群,野外常与秃鼻乌鸦混群。在树洞、峭壁和高建筑上成群繁殖,成队在周围翱翔。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蜥蜴、小型鼠类、雏鸟、鸟卵和小鸟等其他动物,还吃坚果,浆果、草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时盗食作物种子、谷物等农作物。

94

        乌鸦(学名:Corvus sp.):是雀形目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又叫老鸹,嘴大喜欢鸣叫。为雀形目中体形最大的鸟类,体长50厘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长喙,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鼻孔距前额约为嘴长的1/3,鼻须硬直,达到嘴的中部。大多为留鸟。集群性强,一群可达几万只。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为森林草原鸟类,多在树上营巢。主要在地上觅食,步态稳重。除少数种类外,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行为复杂,表现有较强的智力和社会性活动。一般性格凶悍,富于侵略习性,常掠食水禽、涉禽(湿地水鸟)巢内的卵和雏鸟。杂食性,吃谷物、浆果、昆虫、腐肉及其他鸟类的蛋。
        乌鸦终生一夫一妻。繁殖期的求偶炫耀比较复杂,并伴有杂技式的飞行。雌雄共同筑巢,巢筑于树的高枝上,呈盆状,以粗枝编成,枝条间用泥土加固,内壁衬以细枝、草茎、棉麻纤维、兽毛、羽毛等,有时垫一厚层马粪。每窝产卵5-7枚。卵灰绿色,分布有褐色、灰色细斑。雌鸟孵卵,孵化期16-20天。雏鸟为晚成性,亲鸟饲喂1个月左右方能独立活动。野生乌鸦可活13年。

乌鸦

95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注释】 ①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纺织娘是螽蟴科、织娘属昆虫。大形,体长50-75毫米(达翅端),体褐色或绿色。头顶、前胸背板两侧及前翅的折叠地方黄褐色。头短而圆阔,复眼卵形,褐色,位于触角两侧。触角线状细长,褐色,有些环节有棕黑色斑点,由很多环节组成,超出翅之末端。触角窝前有一弧状隆脊,前胸背板褐色;有两条浅黄色长棘状突起。后足发达,比前足和中足长;腿节成锤状,并有粗的凹的缺刻;下缘有一排刺,其末端两侧各有一刺。前足胫节靠基部有一个长卵形窝状的听器。翅发达,前翅约为其体长2倍以上,前翅略短于后翅,中贯粗大的肘, 前翅前缘往往有纵列的黑褐色的斑纹。静止时左翅摺叠于右翅上。雄虫下生殖板末端有三角形缺刻,雌虫产卵器长,但比其身体稍短,成军刀形,末端尖锐。纺织娘栖息于凉爽阴暗的草丛中。成虫于夏、秋季间出现。白天常常静伏在瓜藤枝叶或灌丛下部,黄昏和夜晚爬行至上部枝叶活动和摄食。为植食性昆虫,喜食南瓜、丝瓜的花瓣,桑叶、柿树叶、核桃树叶、杨树叶等。鸣声如"轧织,轧织"声。

——《国风·豳风·七月》

【莎鸡】shā jī

96

【注释】
        ①鹈:即鹈鹕,水禽,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
        ②梁:伸向水中用于捕鱼的堤坝。濡(rú):沾湿。
     
        鹈鹕俗称塘鹅。 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鹈鹕科(Pelecanidae)鹈鹕属(Pelecanus)7或8种水禽的统称。特征为大而具有弹性的喉囊。栖息于全世界许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海滨。某些种体长可达180公分(70吋),翅展可达3公尺(10呎),体重可达13公斤(30磅),是现存鸟类中个体最大者之一。 鹈鹕用像小捞网似的大喉囊捕鱼而食。鹈鹕不是用喉囊储存鱼,而是立即把鱼吞下。

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国风·曹风·候人》

【鹈】tí

97

      伯劳鸟,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劳科(Laniidae)鸟类,体型中等,掠食性。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

【鵙】jú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国风·豳风·七月》

【注释】
        ①鵙(jú):鸟名,即伯劳。
        ②玄:黑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③朱:赤色。阳:鲜明。
       

98

四月秀葽,五月鸣。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注释】
        ①蜩:蝉。②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开花。陨萚(tuò):落叶。③菀(wǎn):茂密的样子。漼(cuǐ):水深的样子。渊:深水潭。 萑(huán)苇:芦苇。淠(pì)淠:茂盛的样子。④螗:又叫蝘(yǎn),一种形体较小的蝉,背表绿色,头有花冠,喜鸣,声清亮。
       蝉又名知了、嘛叽嘹,黑老哇,幼虫期叫爬爬,爬拉猴、蝉猴、知了猴、结了猴、肉牛、结了龟、神仙或蝉龟,为同翅目蝉科中型到大型昆虫,约2000余种。体长2~5公分(0.8~2吋),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
        蝉的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雌虫数量多时,产卵行为会损坏树苗。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成虫吸食植物上部的汁液。

【蜩】tiáo

——《国风·豳风·七月》

菀彼柳斯,鸣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

——《小雅·小弁》

【螗】táng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如沸如羹。

——《大雅·荡》

99

虞世南 (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100

鴥彼飞,其飞戾天,亦集爰止。

【注释】
        ①隼:凶猛的鸟,如鹰、雕、鹗、鹞等,都称为隼,其特点是善于捕杀猎物,飞得高。②鴥(yù):逆风疾飞貌。③沔(miǎn):流水满溢貌。
        隼形目的鸟体形差别很大,如雕、鹫等体形较大,体长可达120厘米;鸢和隼的体形较小约30~50厘米,有的如红腿小隼和白腿小隼只有10~20厘米,比麻雀大不了多少。鸟羽色以棕、黑、白为主,腹面的颜色比背面的颜色浅,有利于猎捕中的隐蔽。腿较长,粗壮有力,都有弯曲带钩、强壮且锐利的喙和爪,这是它们捕猎中致命的工具。主要以腐肉为食的秃鹫、兀鹫等,其喙和爪的锋利程度要比捕猎技巧高超的鹰、雕逊色很多。隼形目的鸟视力敏锐,可以在远距离发现快速移动的猎物,并能快速调整对焦。
        隼形目鸟的寿命较长,但繁殖成功率不高,多是一夫一妻,雌雄共同哺育后代。幼鸟生长得很快,有些种类的幼鸟离巢前要比成鸟体形大。幼鸟要经过1-3年的时间才会性成熟。隼形目的鸟多在高树或悬崖上营巢。

【隼】sǔn

——《小雅·采芑》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载飞载止。

——《小雅·沔水》

101

【鹙】qiū

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注释】
        ①鹙:水鸟名,头与颈无毛,似鹤,又称秃鹫。性贪暴,喜食蛇。②鹤在林:鹤为高洁之鸟,反在林,比喻所爱之人已远离去。③硕人:美人。
  

——《小雅·白华》

       秃鹫,大型猛禽,体长108-120cm。通体黑褐色,头裸出,仅被有短的黑褐色绒羽,后颈完全裸出无羽,颈基部被有长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皱翎。幼鸟比成鸟体色淡,头更裸露,亦容易识别。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

秃  鹫

102

【鹤】hè

有鹙在梁,有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注释】
        ①鹤在林:鹤为高洁之鸟,反在林,比喻所爱之人已远离去。硕人:美人。
  

——《小雅·白华》

        鹤,又叫仙禽,羽毛有黄、白、黑等色,其中以白毛的最好,长约三尺,高也有三尺多,喙长约有四寸。头顶颊部及眼睛是红色,脚部色青,颈部修长,膝粗指细。躯干部羽毛白色,而翅膀和尾部有羽毛为黑色,其余的为灰色。它的叫声特别洪亮,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丹顶鹤、白鹤、灰鹤。

鹤-谭翃晶国画作品

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小雅·鹤鸣》

103

【鸳鸯】yuān yāng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注释】
        ①鸳鸯:鸭科水鸟名。古人以此鸟雌雄双居,永不分离,故称之为“匹鸟”。②戢(jí)其左翼:鸳鸯把嘴插在左翼休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专一。③毕:长柄的小网。罗:无柄的捕鸟网。
  

——《小雅·鸳鸯》

        鸳鸯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雁形目鸭科鸳鸯属,英文名为“Mandarin Duck”(即“中国官鸭”)。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
        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作为经常出现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鸟类,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小雅·白华》

104

“鸳鸯”文化趣谈

        古往今来,入诗画较多的鸟类,莫过于鸳鸯了。诗人和画家往往把它作为夫妻恩爱的象征;人们也一直把它作为“守情鸟”,说它对爱情坚贞不渝。杜甫诗云:“为报鸳旧情,鹪鹩在一枝”;李白曾发出过“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的感慨;孟郊以诗赞曰:“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则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名句。而黄梅戏《天仙配》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的优美唱词。在日用品、工艺品中,常用鸳鸯给物品起名,如鸳鸯被、鸳鸯枕等,足见人们对鸳鸯的喜爱之深。
        鸳鸯因生活习性是雌雄成双,古又称“匹鸟”。《古今注》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分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康熙字典》也称:“鸳鸯雌雄未尝分离,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故谓匹鸟”。”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曹植用这诗句对它们深表同情。关于鸳鸯的命名,据《本草纲目》有两种意义:”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淮安府志》记载:成化六年十月间,盐城一渔夫弋一雄鸳,刳割置釜中煮之。其雌者随棹飞鸣不去,渔夫方启釜,即投沸汤中死。这些大概便是以鸳鸯喻恩爱夫妻、视鸳鸯为守情鸟的重要原因。以鸳鸯喻夫妻,早在汉代就有,无名氏有诗曰:   ”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这首咏鸳鸯的诗,赞扬鸳鸯恩爱千载,不啻是一曲歌唱恋人相亲相爱的情歌。汉代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里也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说是焦仲卿和刘兰芝相继自杀变成鸳鸯的故事。
                   ——【摘自网络作者:喜欢发愣的文化读书人】

105

【鹳】guàn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鸣于垤,妇叹于室。

【注释】
        ①鹳:鸟,外形像白鹤,嘴长而直,羽毛灰色、白色或黑色。生活在水边,吃鱼、虾等。《禽经》鹳仰鸣则晴,俯鸣则阴。陆玑疏:"鹳,鹳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杯。望见人按其子令伏,径舍去。一名负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皂裙。又泥其巢一傍为池,含水满之,取鱼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雏。"②垤(dié):小土丘。  

——《国风·豳风·东山》

        鹳科是大型涉禽,有大而粗壮的喙,与各种鹮和鹭有亲缘关系。 如:鹳雀(即鹳,水鸟);鹳鹄(鹳与鹄)。
        鹳是一个大型水鸟科的通称。地球上比较温暖的地带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鹳是候鸟,善于飞行。鹳有很长的腿和细长的带蹼的爪子。它们有又长又结实的尖喙。羽毛通常是白色和黑色的。但有些品种鹳的头上或头上和脖子上几乎没有羽毛。

【蚕】cán

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注释】
        ①蚕月:指夏历三月。条桑:修剪桑树。斨(qiāng):方孔的斧头。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女桑:小桑。
        ②贾(gǔ):商人。三倍:指得到三倍的利润。.君子:指在朝执政者。识:通"职"。公事:即功事,指妇女所从事的纺织蚕桑之事。休:停止。蚕织:养蚕纺织,这是妇女的功事。
        ③蠋:蝴蝶、蛾等的幼虫,外形像蚕,身体青色。这里是指一种长在桑树上的虫,即野蚕。
        ④蜎蜎(yuān yuān):幼虫蜷曲的样子;一说虫子蠕动的样子。 烝(zhēng):久。敦:团状。
       

——《国风·豳风·七月》

【蠋】zhú

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织。

——《大雅·瞻卬》

蜎蜎者,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国风·豳风·东山》

106

107

        蚕,是蚕蛾的幼虫,丝绸原料的主要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北部,主食为桑叶,也可用鹅菜补充。茧是由一根长度为300~900米连续的丝织成的。家蚕的虫及蛹可以食用,并有食疗功效。成虫的蛾不能飞,它又被称为"蚕蛾",只是用于产卵以繁殖后代,产卵后即死亡。因为其久远的历史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家蚕的基因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蚕分两大类:一种山蚕,也叫祚蚕,以祚树叶为生;另一种家蚕,也叫桑蚕,以桑叶为生。

青蚨钱

      南方有虫,名“      ”一名“蠋“,”又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

108

【蜉蝣】fú yóu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注释】
        ①蜉蝣: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②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 
        ③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④於(wū):通"乌",何,哪里。

——《国风·曹风·蜉蝣》

        蜉蝣目(英文:mayfly,学名: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前要在水里活1至三年,成虫不取食,成虫后的寿命很短,仅一天而已,但它在这短短的生命中,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

【蝤蛴】qiú qí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注释】
        ①蝤蛴: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②螓: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而有文彩。
        ③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
  

——《国风·卫风·硕人》

        蝤蛴,指蝎虫。天牛的幼虫, 天牛科。黄白色,身长足短,呈圆筒形。蛀食树木枝干,是森林、桑树和果树的主要害虫。蛴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

【螓】qín

【蛾】é

       蛾,昆虫,与蝴蝶相似,体肥大,触角为羽状,翅面灰白,静止时,翅左右平放,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螬  蛴

蝤  蛴

109

110

【螟蛉】míng líng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注释】
        ①螟蛉:螟蛾的幼虫。
        ②蜾蠃:一种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为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义子。③中原:田野之中。菽(shū):大豆。这里指豆叶。负:背。 

——《小雅·小宛》

【蜾蠃】guǒ luǒ

        螟蛉,又称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遍布中国各地。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高粱、玉米、甘蔗、茭白及取食多种禾本科杂草。其幼虫食害稻叶,1~2龄将叶片食成白色条纹,3龄后将叶片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咬成破碎不堪,仅剩中肋。秧苗期受害最重。
        蜾蠃又名蠮螉、蒲卢、细腰蜂,是胡蜂总科下的一科。头部球形,触角细长,复眼卵形,有单眼三个。腹部七节,腰细。它的生活习性不同于其它胡蜂,其成虫平时无巢,自由生活,仅于雌蜂产卵时,才衔泥建巢,或利用空竹管做巢,每巢产一卵,以丝悬于巢内侧,并外出捕捉鳞翅目幼虫等,经蜇刺麻醉后贮于巢室内,以供其幼虫孵化后食用,一室常贮20-30条之多,封口后,成虫即它飞。

螟蛾

蜾蠃

111

【伊威】yī wēi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注释】
        ①伊威:虫名,又名委黍、鼠妇,土鳖虫,潮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②蟏蛸:蟢子,一种长脚蜘蛛。 ③町畽(tǐng tuǎn):有禽兽践踏痕迹的空地。熠(yì)耀:闪闪发光貌。宵行:磷火。宵,夜。行,指流动。宵行一说指萤火虫。
  

——《国风·豳风·东山》

【蟏蛸】xiāo shāo

        鼠妇,中药材名。本品为鼠妇科动物平甲虫的干燥全体。一般多在4~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炒干。功能主治破血,利水,解毒,止痛等。
        蟏蛸,一种蜘蛛。身体细长,脚很长。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通称"喜蛛"或"蟏子",民间认为是喜庆的预兆。广义的蟏蛸指蜘蛛目肖蛸科,狭义指肖蛸属。多生活在水田或苇塘的植株上,或在小水沟两岸的植株间拉网。蟏蛸停留在网中央,或在网旁的植株上。静止的姿势是前面2对足前伸,后面2对足后伸,与细长的身体形成一直线。

伊威

蟏蛸

【脊令】jǐ lìng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注释】
        ①脊令:鸟名,通作"鹡(jí)鸰(líng)",一种水鸟,形似小鸡,常在水边捕食昆虫。

——《小雅·棠棣》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小雅·小宛》

        鹡鸰鸟,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灰及白色鹡鸰。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常在田间及湿地捕食昆虫。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稻田、溪流边及道路上。受惊扰时飞行骤降并发出示警叫声。白鹡鸰是一种颜色黑白相间的鸟,因为状似舞台上张飞的脸谱,所以浙江一带人称张飞鸟。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东南沿海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越冬。每年的4~7月份是白鹡鸰的繁殖和育雏季节。

112

113

【螟】míng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注释】
        ①螟(míng):吃禾心的害虫。螣(tè):吃禾叶的青虫。
蟊(máo):吃禾根的虫。贼:吃禾节的虫。② 汉·毛亨传:「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东汉·郑玄笺云:「此四虫者恒害我田中之稚禾,故明君以正已而去之。」③螟,螟虫;螣,蝗虫;蟊,蝼蛄;贼,粘虫。

——《小雅·大田》

【螣】tè

【蟊】máo

【贼】zéi

        螟虫,昆虫。一般指水稻钻心虫,如二化螟、三化螟。广义指各种钻心的蛾类幼虫。
        螣,一说是蝗虫。螟螣,常指吃食作物的害虫。
        蝼蛄,昆虫,背部一般呈茶褐色,腹部一般呈灰黄色,根据其生存年限的不同,颜色稍有深浅的变化。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嫰茎。
       粘虫,昆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植物。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

——《大雅·瞻卬》

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

——《大雅·桑柔》

114

诗经动物之螟螣蟊贼

        立夏时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时候的农村大田里,长势丰盛沃美的农作物,在农人眼里最担忧的,是被突如其来的灾害给毁了,而最难对付的竟是小小虫害。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小雅·大田》
        两千年前,在周王督察秋收、祈求福祉的这首农事歌中,特别提到田间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除虫。播种后,若让作物自生自灭,那秋收一定渺茫,而在加强管理中,除灭虫害贯穿了百谷成长的全过程。可是,这里提到“害我田稚”的螟、螣、蟊、贼这一类昆虫,人类把它看成是“天敌”,而它们不知要比人类早多长时间,就和其它物种一起栖息在了生态环境中。3亿多年前的泥炭纪以来,就有750000种昆虫一直这么生存着。
        螟,是吃苗心的小青虫,分布范围广泛。常见的有粟灰螟、菜螟、谷螟、豆荚螟、玉米螟、高粱条螟等。粟灰螟是

作者:青谷

《诗经》中多处提到禾(粟)上的害虫,年生二三代或更多。一代幼虫咬食叶鞘内皮并蛀入茎杆,造成枯心苗,所以又称“枯心虫”。到二三代,危害春谷或夏谷,严重时可造成30-50%的缺苗率。

115

        螣,是食苗叶的蝗虫,能吐丝。《动物学大辞典》把“螟螣”二字合起来,专指吃稻麦茎的虫子。它有圆筒状的体型,色泽青绿,头部灰褐,背面有长毛状的气管系,适合水呼吸。
        蟊,又是怎样一种虫子呢?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大雅·瞻卬》)三国时的陆玑把蟊注释为:“蟊,蝼姑。食苗根为人害。”(《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从那时以来,这说法就一直比较稳定。蝼姑生于穴土中,立夏初候鸣,与“蚯蚓出”二物应之,可是蚯蚓做益事,它却为害禾谷类作物,也为害棉花、烟草、蔬菜及林果幼苗。蝼姑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形体粗壮,前胸背板呈盾形,有一对强大前足,并有锯齿利于掘土。一年中,5-6月为春害期,6-8月越夏产卵,9月为秋害期。10-11月,气温渐冷后转入土层越冬。到春季3-4月,气温上升时再到表土层活动。而《大雅·瞻卬》里说的“蟊贼蟊疾,靡有夷届”,是比喻朝廷中祸国殃民的乱政君臣,写时局艰危,写天灾人祸。所谓“灾祸”,包括天灾、人祸两方面,而人祸更甚于天灾。这诗讽刺了周幽王的昏愦腐朽,败坏纪纲,任用奸人,斥逐贤良,招致天怒人怨,最终导致被杀骊山下,西周灭亡。
   

116

         贼,又名好蚄,专食苗节,是善钻禾杆的粘虫。《中国昆虫学史》说:“史书上所记的好蚄,亦即是现代的粘虫。”粘虫属夜蛾科,有夜间活动的习性,所以又称“夜蛾”。它是鳞翅目中最大的一科,包括两万多种,其中很多为害农作物。一年中,它能繁殖多代,第一代幼虫在4-5月为害小麦,第二代为害谷子和高粱,第三代为害谷子、水稻,第四代多发生在杂草上。有记载说,自北魏到明末的1200年间,共发生过27次贼虫害。
        生活在诗经年代里的农夫们,忧心虫害不除,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就一面抬出“田祖有神”求神灵护佑,一面用“秉畀炎火”灭虫害,保住庄稼。这种除虫法,后世沿用了很长时间。唐代(716年〉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就奏“驱蝗”策:“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现代治虫、杀虫,为保农业高产,更多用上了高效农药的“生化武器”。

117

【桃虫】táo chóng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

【注释】
        ①桃虫:即鹪鹩(jiāo liáo),一种极小的鸟。
        ②荓(píng)蜂:微小的草和蜂。对此也有不同的解释。一说"荓"是使的意思。 辛:酸痛。螫(shì):敕的假借字,勤劳。《尔雅·释诂》:"敕,劳也。" 
        ③肇:始。允:信。也有人说,允是语助词。
  

——《周颂·小毖》

        鹪鹩,鹪鹩属(学名:Troglodytes)是一类小型鸣禽,身长在10-17厘米之间。头部浅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带栗棕色,布满黑色细斑;两翼覆羽尖端为白色。整体棕红褐色,胸腹部颜色略浅,翅膀有深色波形斑纹,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8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 常于夏时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湿密林和灌木丛中、冬时迁至低山区和平原地带以及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阴暗潮湿的密林中做巢。一般独自或成双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而雏鸟主要喂食蝗虫,蟋蟀,毛毛虫。

鹪 鹩

118

【虿】chài

彼君子女,卷发如。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注释】
        ①虿(chài),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
        ②卷(quán)发如虿,形容向上卷翘的发式。 
        ③言:语气词,"于焉"之意。从之:因之。迈:旧训"行",此言愿从之行。
  

——《小雅·都人士》

        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与鲎(hòu)亦同属蛛形纲。成蝎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
        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昼伏夜出,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潮怕湿。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119

【众】zhòng

牧人乃梦,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小雅·无羊》

【注释】
        ①众:螽,蝗虫,“众”是“螽”的假借。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见【阜螽(斯螽)】。
        ②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旟(yǔ):画有鹰隼的旗。大人:太卜之类官。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
         ③宵行,虫名,即萤,俗称萤火虫。
  

【宵行】xiāo xíng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国风·豳风·东山》

        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如熠耀、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火虫的发光,简单来说,是荧光素(luciferin)在催化下发生的一连串复杂生化反应;而光即是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有求偶、沟通、警示等功能。

120

【蜮】yù 

为鬼为,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

【注释】
        ①蜮:传说中一种水中动物,能在水中含沙射人影,又名射影。说文解字《卷十三》《虫部》蜮,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气害人。②腼(miǎn):露面见人之状。 ③视:示。罔极:没有准则,指其心多变难测。
  

——《小雅·何人斯》

        《五行传》曰:蜮如鳖,三足,生於南越,一名射影。在水中,人在岸上,影见水中,投人影,则杀之,故曰射影,或谓含沙。射人,入皮肌,其创如疥。
        《搜神记》:汉光武中元中,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江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于肉中。诗所谓"为鬼,为蜮,"则不可测也。今俗谓之"溪毒。"先儒以为男女同川而浴,淫女,为主乱气所生也。
        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抱朴子答曰:“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而不即发疮,不晓治之者煞人。其病似大伤寒,不十日皆死。"
        成语“含沙射影”由此面来,是用来比喻攻人无备,暗箭伤人和盲目攻击等情形。

121

【玄鸟】xuán niǎo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注释】
        ①玄鸟:黑色燕子。传说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燕卵而怀孕生契,契建商。
        ②商:指商的始祖契。宅:居住。芒芒:同“茫茫”,广大的样子。古:从前。帝:天帝。武汤:即成汤,汤号曰武。 正(zhēng):同“征”。又,修正疆域。
  

——《商颂·玄鸟》

        何为玄鸟呢?或曰燕子,更有陨石、流星之说,有人认为是雄鸡。更有人综合上述观点认为,秦氏族在远古时期就以玄鸟即燕子为图腾,玄鸟陨卵即流星、陨石,进入历史时期玄鸟演化为雄鸡。有关玄鸟的解释很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玄鸟生商"的故事反映的是图腾生育信仰中的卵生信仰。卵生信仰的重要标志就是传说其始祖由卵生或吞卵而生。在远古人类的卵生信仰观念中,"卵和蛋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其他所有表现都有从属于它"。因此,至今中原地区仍流传着结婚生孩子染红鸡蛋的习俗。而燕子说似乎与商氏族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春分时节,燕子筑巢生子,商人以为燕子来临便是繁殖的好日子,于是,在燕子来临的仲春之时,夫妻双双赴郊外旷野之地,举行求子祭祀活动,这个时期所孕之子,谓之"玄鸟所生"。

122

【龙】lóng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盾之合,鋈以觼軜。

【注释】
        ①骝(liú):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騧(guā):黄马黑嘴。骊:黑马。骖:车辕外侧二马称骖。
        ②龙盾:画龙的盾牌。
        ③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觼(jué),有舌的环。軜(nà),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

——《国风·秦风·小戎》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组合成龙图腾。

123

【凤凰】fèng huáng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注释】
        ①凤凰,亦作“ 凤皇 ”。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征瑞应。②翙翙(huì):众多貌。
  

——《大雅·卷阿》

        凤凰是百鸟之王,是中国古人想象出来的最美的鸟。《山海经》“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郭璞注《尔雅·释鸟》中凤凰的形象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说文解字》“凤之象也,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凤凰有高贵高洁的性格,“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24

【麟】lín

之趾,振振公子,于嗟兮。

【注释】
        ①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
        ②趾:足,指麒麟的蹄。③振振(zhēn):诚实仁厚。
  

——《国风·周南·麟之趾》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是由岁星散开而生成,与"龙"、"凤"、"龟"、"貔貅"并称为五大瑞兽。
        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灵。

125

【罴】pí

【狼】láng

并驱从两兮,揖我谓我臧兮。

——《国风·齐风·还》

【豺】chái

【熊】xióng

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国风·豳风·狼跋》

【注释】
        ①跋(bá):践,踩。 胡,老狼颈项下的垂肉。载(zài):则,且。疐(zhì):同"踬",跌倒;一说脚踩。 硕肤:大腹便便貌。赤舄(xì):赤色鞋。几几:鲜明。② 谮(zèn)人:诬陷别人的人。投:投掷,丢给。畀(bì):与,给予。有北:北方苦寒之地。③罴,熊的一种,也叫棕熊、马熊或人熊。貔(pí):又名白罴、白孤、执夷,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有的说像虎,有的说像熊。
  

取彼谮人,投畀虎。虎不食,投畀有北。

——《小雅•巷伯》

,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小雅•斯干》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小雅•大东》

棕熊

126

【豹】bào

羔裘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国风·唐风·羔裘》

【猫】māo

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有有虎。
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皮,赤

——《大雅·韩奕》

【貔】pí

貔貅

狼 - 犬科哺乳动物
狼,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外形与狗和豺相似。栖息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针叶林、草地。善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猎食。狼属于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
豺 - 犬科豺属动物
豺,大小似犬而小于狼,吻较狼短而头较宽,耳短而圆。四肢较短,尾比狼略长,但不超过体长的一半,其毛长而密,略似狐尾。豺既能抗寒,也能耐热,群居性,少则2-3只,一般7-8只,甚至10只或结成更多只聚合成群,雄兽居多,性比为2︰1。集体猎食,常以围攻的方式,几乎在同域分布的大小兽类它们都能对付。寿命约10余岁。
豹 - 猫科动物
豹在四种大型猫科动物(其余三种为狮、虎及美洲豹)中体型最小,平均全长2米左右,健康体重为60-100千克。体呈黄或橙黄色,全身布满大小不同的黑斑或古钱状的黑环。豹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都很好,智力超常,隐蔽性强。既会游泳,又会爬树,身材矫健,动作灵活,奔跑速度快,时速可达80公里,长长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帮助保持平衡。
猫-猫科猫属动物
猫是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已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猫具有夜视性,头圆、颜面部短,前肢五指,后肢四趾,趾端具锐利而弯曲的爪,爪能伸缩。以伏击的方式猎捕其它动物,大多能攀援上树。猫的趾底有脂肪质肉垫,以免在行走或捕猎时发出声响。行进时爪处于收缩状态,防止爪被磨钝,在捕鼠和攀岩时会伸出来。
熊-熊科杂食性大型哺乳动物
熊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的通称,熊平时还算温和,但是受到挑衅或遇到危险时,容易暴怒,打斗起来非常凶猛。熊科是个大家族,可分为懒熊属 、眼镜熊属、马来熊属、熊属4属,8种。罴(pí),熊的一种,也叫棕熊、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貔-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貔,又名白罴、白孤、执夷 。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有的说像虎,有的说像熊。貔常与貅连用,称貔貅(pí xiū)。

127

128

传说中的猛兽貔貅是怎样演变成瑞兽的?
2017年08月08日  广州日报   作者:钟葵
        貔貅作为一种传统吉祥物,其形象和寓意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象从无到有,寓意从单一到丰富。貔貅本来是传说中的猛兽,而且貔和貅是两种不同的猛兽,后来才合二为一,并从猛兽转变为瑞兽。貔貅本来只存其名而不见其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源于西域的天禄兽和辟邪兽,后来人们才把天禄和辟邪的形象嫁接到貔貅身上,使貔貅成为一个有别于麒麟、狮子的瑞兽,故貔貅又名天禄、辟邪。
       史籍中最早提到貔貅的是《逸周书》和《史记》。《逸周书·周祝》曰:“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振德修兵……教熊罴貔貅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曰:“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可见貔和貅是搏斗能力不亚于熊、虎、豹的大型猛兽,而且在西周时期尚未灭绝。因《史记》记载轩辕氏黄帝曾训练貔貅用于作战,故后世文人多连用貔貅比喻勇猛的军队或战士。如《晋书·熊远传》曰:“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唐张说《王氏神道碑》曰:“赳赳将军,貔貅绝群。”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曰:“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明刘理顺《送袁环中督宁远饷》诗曰:“以供貔貅用,腾骧月不同。”清毕著《纪事》诗曰:“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  
        

汉玉雕天禄

汉流金镶嵌辟邪

        虽然《逸周书》和《史记》都提到了貔貅,但没有具体描述貔貅的形象特征,先秦时期留传下来的玉器、青铜器等物品,也没出现过貔貅的形象,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貔貅艺术品一直是空白,直到天禄和辟邪出现后才有所改观。
        据《汉书·西域志》等记载,在汉代,西域将一种名为“符拔”或“桃拔”的异兽进贡给中原王朝。三国曹魏时的学者孟康说:“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一角者或为天禄,两角者或为辟邪。”在汉代的石刻和玉雕中,也出现了天禄和辟邪的形象。早在唐代,武则天之子李贤注《后汉书》时对它就有过记述:“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实际上,学术界之所以有人认为独角兽是麒麟,是因为麒麟的形象在当时尚未定型,南北朝时期的麒麟与独角兽十分相似,后来才演变为龙头、鹿身、鱼鳞、鹰爪、牛尾、头上有一角或两角等特征,与天禄兽区分开来。而天禄和辟邪的形象,则留给了一直尚未定型的貔貅。因貔和貅在古代传说中是两种不同的猛兽,为了自圆其说,人们便说貔和貅是同类猛兽,只是分有雄性和雌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统称貔貅。徐珂在《清稗类钞·动物·貔貅》中说:“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至现在,貔貅虽有一角和两角之分,但已不分雌雄。在称呼上,南方人喜欢称它为“貔貅”,北方人则喜欢称它为“辟邪”,至于“天禄”的称呼,已甚少有人使用了。当人们将天禄和辟邪的形象嫁接到貔貅身上后,便名正言顺地将其吉祥寓意也赋予了貔貅。所谓“天禄”,意为天赐的福禄,后来人们认为貔貅有招财进宝的功效,即源于此。而“辟邪”的含义,也相当明确,就是驱走邪秽,祓除不祥。

129

130

        犀牛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000-5000千克。
        大象是目前世界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大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上百只大象。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

【兕】sì

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

——《国风·豳风·七月》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

——《小雅·吉日》

【象】xiàng

【注释】
        ①兕:古代指犀牛(一说雌性犀牛)。②跻(jī):登。称:举。兕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③豝(bā):母猪。殪(yì):射死。④瑱(tiàn):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象:象牙。揥(tì):剃发针,发钗一类的首饰。一说可用于搔头。 扬:额。皙(xī):白净。⑤好人:美人。提(shí)提:同"媞媞",安舒貌。宛然:回转貌。一说柔顺貌。辟(bì):同"避"。

玉之瑱也,之揥也,扬且之皙也。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揥。

——《国风·魏风·葛屦》

131

【猱】náo

毋教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注释】
        ①猱:猿属,身体便捷,善攀援。又名"狨"或"猕猴",因其牙齿尖锐,又称之为"锐齿猱"。 涂:泥土。附:沾着。③徽:美。猷(yóu):道。
  

——《小雅·角弓》

        猕猴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颊囊。躯体粗壮,平均体长约50厘米,它们的前肢与后肢大约同样长,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抓握东西灵活,前额低,有一突起的棱。头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 栖息广泛,草原、沼泽各类森林。主要栖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成十余只乃至数百只大群。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捕食其它小动物。相互之间联系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手势,互相之间梳毛也是一项重要社交活动。猕猴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常被用于进行各种医学试验。

猕 猴

132

【虺】huǐ

【蜴】yì

【蛇】shé

     虺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毒蛇,颈细头大,身有花纹,常在水中。 南朝时期《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
        蜥蜴 俗称"四脚蛇"又称"蛇舅母",属于冷血爬虫类。多数以昆虫为食,少数种类兼食植物。蜥蜴是卵生,少数卵胎生。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部分卵胎生),方骨可以活动。

【注释】
        ①虺蜴:毒蛇与蜥蜴,古人把无毒的蜥蜴也视为毒虫。一说虺蜴为一物,即蝾螈,或谓之蛇医,如蜥蜴,青绿色,大如指(陆玑)。②伦、脊:条理,道理。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小雅·正月》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

——《小雅·斯干》

133

——《大雅·灵台》

【鳖】biē

——《小雅·小旻》

——《大雅·绵》

——《小雅·六月》

——《大雅·韩奕》

【鼍】tuó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鼓逢逢。矇瞍奏公。

【注释】
        ①鼍: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论:通"伦",有次序。 辟廱(bì yōng):也作“辟雍”,离宫名。逢(péng)逢:鼓声。矇瞍(méng sǒu):古代对盲人的称呼。朱熹《诗集传》:“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古者乐师皆以瞽者为之,以其善听而审于音也。”。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②龟:指占卜用的灵龟。厌:厌恶。犹:策谋。一说通"繇",繇词,卜兆的占词。谋夫:出谋划策的人。是用:因此。用,犹"以"。集:成功,成就。 
        ③炰(páo):蒸煮。脍(kuài)鲤:切成细条的鲤鱼。 

【龟】guī

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爰始爰谋,爰契我,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大雅·文王有声》

饮御诸友,炰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其肴维何?炰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134

        扬子鳄或称作鼍(tuó),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龟鳖目俗称龟,其所有成员,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大多数龟均为肉食性。龟是通常可以在陆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长时间在海中生活的海龟。龟亦是长寿的动物,自然环境中有超过百年寿命的。
        鳖也叫甲鱼或团鱼,俗称王八。是鳖科、鳖属爬行动物,形状像龟,吻尖长,背甲椭圆形,上有软皮,生活在水中。甲鱼与龟不同点:咬合力比大部分龟强;甲鱼的壳边缘有肉裙,而龟没有;龟可以把全身缩起来,甲鱼却无法做到。

扬子鳄

鳖(甲鱼)

135

【马】mǎ

陟彼崔嵬,我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中有47篇提到马,共有142处之多,各种不同的称呼达35种,是所有动物中提到次数最多的,也是不同名称最多的动物。可见马在那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多么巨大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风·周南·卷耳》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

——《国风·周南·汉广》

        马,草食性动物。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等的主要动力。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66个染色体),家马(64个染色体)可以杂交有可育的后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136

爰居爰处?爰丧其?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国风·邶风·击鼓》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国风·鄘风·定之方中》

【注释】
        ①騋(lái):七尺以上的马。
        ②牝(pìn):母马。③牡(mǔ):公马。
        ④骄(jiāo):六尺高的马。⑤服:驾车四马中间的两马。
        ⑥骖(cān):驾车四马车辕外侧二马称骖。⑦黄:黄马。
        ⑧鸨(bǎo):有黑白杂毛的马。其色如鸨,故以鸟名马。
        ⑨骊(lí):黑色的马。
  

素丝纰之,良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素丝组之,良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素丝祝之,良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国风·鄘风·干旄》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悠悠,言至于漕。

——《国风·鄘风·载驰》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朱幩镳镳。

——《国风·卫风·硕人》

叔适野,巷无服。岂无服?不如叔也。

——《国风·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执辔如组,两如舞。
叔于田,乘乘。两上襄,两雁行。
叔于田,乘乘。两齐首,两如手。

——《国风·齐风·载驱》

——《国风·郑风·大叔于田》

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137

子有车,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国风·唐风·山有枢》

有车邻邻,有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国风·秦风·车邻》

【注释】
        ①白颠:马额正中有块白毛,一种良马,也称戴星马。
        ②驷(sì):四马。③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④骐(qí):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⑤馵(zhù):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
        ⑥骝(liú):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
        ⑦騧(guā):黄马黑嘴。
        ⑧驹(jū):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称“驹”,大夫所乘;马高六尺以上称“马”,诸侯国君所乘。《说文》马二岁曰驹,三岁曰駣。⑨皇:騜(huáng),毛色黄白相杂的马。
        ⑩驳(bó): 马色不纯,淡红的叫驳。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游于北园,四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国风·秦风·驷驖》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俴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国风·秦风·小戎》

驾我乘,说于株野。乘我乘,朝食于株!

——《国风·陈风·株林》

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

——《国风·豳风·东山》

138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小雅·皇皇者华》

【注释】
        ①骆(luò):黑鬃的白马。
        ②駰(yīn):杂色的马。

戎车既驾,四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小雅·采薇》

檀车幝幝,四痯痯,征夫不远!

——《小雅·杕杜》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骙骙,载是常服。
比物四,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既佶,既佶且闲。

——《小雅·六月》

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騑騑,啴啴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驾彼四,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小雅·四牡》

139

方叔率止,乘其四,四翼翼。

——《小雅·采芑》

【注释】
        ①骐(qí):青底黑纹的马。
        ②牡(mǔ):《说文》“牡,畜父也。”这里指雄性的马。
        ③慭(yìn):愿意,肯。

我车既攻,我既同。四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四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驾彼四,四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既驾,两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小雅·车攻》

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孔阜。
吉日庚午,既差我。兽之所同,麀鹿麌麌。

——《小雅·吉日》

驾彼四,四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小雅·节南山》

皎皎白,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皎皎白,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皎皎白,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皎皎白,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小雅·十月之交》

——《小雅·白驹》

  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
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以居徂向。

140

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小雅·北山》

【注释】
        ①騑(fēi)騑:马行不止貌。
        ②骖(cān):《说文》骖,驾三马也。
        ③饇(yù):饱。
        ④騵(yuán):赤毛白腹的马。

我觏之子,乘其四。乘其四,六辔沃若。

——《小雅·裳裳者华》

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小雅·鸳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騑騑,六辔如琴。

——《小雅·车舝》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 
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君子所届。

——《小雅·角弓》

——《小雅·采菽》

反为,不顾其后。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大雅·大明》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

——《大雅·绵》

古公亶父,来朝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大雅·卷阿》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既闲且驰。

141

修尔车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大雅·抑》

【注释】
        ①逷(tì):通"剔",治服。
        ②鞫(jū):穷。庶正,众官之长;疚:忧苦。冢宰,百官之长。
        ③锡(cì):同“赐”。蹻(jué)蹻:强壮勇武貌。

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大雅·桑柔》

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师氏,膳夫左右。

——《大雅·云汉》

仲山甫出祖,四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大雅·崧高》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大雅·烝民》

——《大雅·韩奕》

奕奕,孔修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其赠维何?乘路车。

——《周颂·有客》

有客有客,亦白其。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絷,以絷其

142

【注释】
        ①驈(yù):黑身白胯的马。
        ②皇:鲁诗作“騜(huáng)”,黄白杂色的马。
        ③骊(lí):纯黑色的马。黄:黄赤色的马。
        ④骓(zhuī):苍白杂色的马。
        ⑤駓(pī ):毛色黄白相杂的马,亦称“桃花马”。
        ⑥骍(xīn):赤黄色的马。骐:青黑色相间的马。
        ⑦驒(tuó):青色而有鳞状斑纹的马。骆:白身黑鬃的马。
        ⑧駵(liú):同"骝",赤身黑鬃马。雒(luò):黑身白鬃马。
        ⑨駰(yīn):浅黑间杂白色的马。騢(xiá):赤白杂色的马。
        ⑩驔(diàn):黑身黄脊的马。鱼:两眼长两圈白毛的马。
        ⑪駉(jiōng)駉:马健壮貌。 坰(jiōng):野外。
        ⑫駽(xuān):青骊马,又名铁骢。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有,以车彭彭。思无疆,思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有,以车伾伾。思无期,思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有,以车绎绎。思无斁,思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有,以车祛祛。思无邪,思斯徂。

——《鲁颂·駉》

——《鲁颂·有駜》

有駜有駜,駜彼乘。夙夜在公,在公明明。 
有駜有駜,駜彼乘。夙夜在公,在公饮酒。 
有駜有駜,駜彼乘。夙夜在公,在公载燕。

143

        夏、商、西周时期,动物名字叫法是有标准依据的。《诗经》中的马的名字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依据。
        一是根据颜色。这种分类在动物分类中就更为普遍,以白、黄、幽(黑)或骊(黑色)、驳(杂色)等命名,其中马也不例外,如骊指黑色的马,駽指青骊马,黄指黄赤色的马,驳、駰均指杂色的马等。《毛传》:“骊马白胯曰驈,黄白曰皇,纯黑曰骊,黄骍曰黄。苍白杂毛曰骓,黄白杂毛曰駓,赤黄曰骍,苍祺曰骐。青骊驎曰驒,白马黑鬃曰骆,赤身黑鬃曰駵(骝),黑身白鬃曰雒。阴白杂毛曰駰,彤白杂毛曰騢,豪骭曰驔,二目白曰鱼。”
        二是根据大小。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称“驹“,六尺高的马称”骄“,六尺以上称“马”,七尺以上的马称”騋“。也有根据年龄命名的,如《说文》:马二岁曰驹,三岁曰駣。
        三是根据性别。在汉字中以“土”表示雄性动物、以“匕”表示雌性动物。如牡指公马、牝指母马。
        四是根据功能和用途。如驾车的四马中间的两马称服马,车辕外侧二马称骖马。驷指四马,骖指驾三马也。
        五是根据外形和局部特征。马有脊鬃、长尾等主要特征。如,鸨指有黑白杂毛马,又称乌骢,其色如鸨,故以鸟名;騵指赤毛白腹马;驔指黑身黄脊马。騧指黄马黑嘴,馵指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白颠指马额正中有块白毛。
        六是以名马命名。如白颠,一种良马,也称戴星马;骝指赤身黑鬣的马,亦即枣骝马;毛色似铁的好马称驖;駓指毛色黄白相杂的马,亦称“桃花马”。  

鲁侯戾止,其蹻蹻。其蹻蹻,其音昭昭。

——《鲁颂·泮水》

144

        特种邮票《诗经》( 2018-24)的第六枚《駉》,这是《鲁颂》第一篇。此诗通过写牧马的盛况来赞颂鲁国国君鲁僖公能继承祖业,振兴鲁国,恢复疆土,修筑宗庙,同时也通过写马的蕃盛来歌颂鲁国的富强。

特种邮票之《诗经·駉》赏析

【原文】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
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
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
有駵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
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注释】
①駉(jiōng)駉:三家诗的作“駫”,马健壮貌。
②坰(jiōng):野外。《毛传》“坰,远野也。邑外曰郊,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坰。”③薄言:语助词。
④驈(yù):黑身白胯马。皇:鲁诗作“騜(huáng)”,黄白杂色马。
⑤骊(lí):纯黑色的马。黄:黄赤色的马。
⑥以车:用马驾车。彭彭:马奔跑发出的声响。
⑦思:句首语助词。下句“思”字同。
⑧斯:其,那样。臧(zāng):善,好。

145

⑨骓(zhuī):苍白杂色的马。駓(pī):黄白杂毛的马。
⓾骍(xīn):赤黄色的马。骐:青黑色相间像棋盘格子的马。
⑪伾(pī)伾:有力的样子。
⑫驒(tuó):青色而有鳞状斑纹的马。骆:白色黑鬃的马。
⑬駵(liú):同“骝”,赤身黑鬃的马。雒(luò):黑身白鬃的马。
⑭绎绎:跑得很快的样子。
⑮斁(yì):厌倦。⑯作:奋起,腾跃。
⑰駰(yīn):浅黑间杂白色的马。騢(xiá):赤白杂色的马。
⑱驔(diàn):黑身黄脊的马。鱼:两眼长两圈白毛的马。
⑲祛(qū)祛:强健的样子。
⑳徂(cú ):行。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古代文经学家说是史克,现在的文经学家则说是奚斯。全诗四章,每章八句,写出了各种各样的马,对马的描写生动而细致,写作技巧很纯熟,堪称咏物诗中咏马诗之祖。后世咏马之诗大致也是这样从马的形体(此篇中主要是通过写马的毛色表现出来)、马的动势、马与人的关系这几方面落笔的。作为咏物诗的雏型,它已显得相当完美。每章四五句的有某有某,均指毛色不同的马,共计出现了十六种马。从结构上看,是典型的重章叠句体式,而各章所更易之字,也不像《国风》中的一些篇章那样相互间有递进或联贯关系,而像《国风》中的另一些篇章那样,联章复沓只是为了取得一唱三叹、余音不绝的歌咏艺术效果。
        从诗的表现手法看,此篇尽管用的是赋法而没有比兴成分,但写来跌宕有致,马的形象既生动传神,对鲁君的颂美也点到即止,没有过分的张扬,一切都温而不火,流畅自然,这在《颂》诗中实不多见。全诗先将直接歌咏的对象群马置于广阔无边的原野这一环境背景,且冠以“駉駉”这一表形态的叠字形容词,这样篇首就鼓荡着一种矫健强悍的气势。接着,“薄言駉者”一句略按,往下介绍马的品种,马的品种繁多正可作“思无疆(期、斁、邪)”一句的注脚,为下文的赞颂作了有效的铺垫。“以车”云云,又以带叠字形容词的句子咏马之善于驾车疾驰,与上文的“駉駉牡马”句相呼应,而句中“马”字不出现,叠字词前后位置不同,又见出章法上的变化。最后,由写马转为赞美鲁君,但赞美鲁君仍紧扣住咏马,结尾一丝不苟。    

146

        一些读者会有此疑问:这样一首具有《国风》风格的诗,为何不在《国风》中?鲁诗不称《风》而称《颂》,前引孔颖达疏实际上已作了说明,原因是鲁为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周室重视周公的功绩,尊鲁若王,天子巡守采诸国之诗以观风,遂不及鲁诗。
        从诗的历史文化意义上说,此篇以牧业的兴盛作为治国有方的一大业绩,反映出那个时代对马政的重视。据文献记载,在周代的“六艺”中,就专门有“御”(驾马车)这一艺,周穆王也有驾八骏遨游天下四方的传说。春秋中期,车战仍是战争的主要手段,一辆兵车需四匹马牵引,因此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必然与马匹数量密切相关,大国号称“千乘之国”,良有以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马政于是成为军国要务,各国诸侯都十分重视养马,这在《诗经》中也有所反映,如《鄘风·定之方中》就赞扬卫文公“秉心塞渊,騋牝三千”,而《鲁颂》更是篇篇写到马,《鲁颂·駉》自不待言,《鲁颂·有駜》则诗题就是马肥壮之貌,《鲁颂·泮水》有“其马蹻蹻”句、《鲁颂·閟宫》有“公车千乘”句。在此篇中,写到不同毛色的马的品种有十六种之多,可见驯马养马这一业的发达。而考之典籍,以毛色定名的马还远不止这些。语言学家们认为:某一民族语言中哪一属类事物的名词特别多,就反映出此民族在该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与该类名词有关的科学技术特别发达。中国上古时期牲畜命名的多样化,正反映了畜牧业的高度发达,这也是中华民族可以为之骄傲的事。

147

148

149

【鱼】yú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注释】
         ①鲂(fánɡ)鱼:鳊鱼。 ②赬(chēng):浅红色。
        ③鸿:蛤蟆,一说大雁。④离:通“丽”,一说通“罹”,遭受,遭遇,这里指落网。⑤戚施(shī):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喻貌丑驼背之人。⑥河水:特指黄河。洋洋:水流浩荡的样子。北流:指黄河在齐、卫间北流入海。活活(guō):水流声。⑦罛(gū):大的鱼网。濊濊(huò):撒网入水声。⑧鳣(zhān):鳇鱼,一说赤鲤。⑨鲔(wěi):鲟鱼,一说鲤属。⑩发发(bō):鱼尾击水之声,一说盛貌。

——《国风·周南·汝坟》

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国风·邶风·新台》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国风·卫风·硕人》

        鱼类(fish)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生活在水里,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海洋中生活着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
        中国鱼类计有二千五百种。鱼大部分是冷血动物,极少数为温血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

【鲂】fánɡ

【鳣】zhān

【鲔】wěi

150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注释】
        ①鳏(guān):鲲鱼。②鱮(xù):鲢鱼。
        ③敝笱(gǒu):敝,破。笱,竹制的鱼篓。

——《国风·齐风·敝笱》

        鲂鱼即鳊鱼,亦称长身鳊、鳊花、油鳊,长身鳊。在中国,鳊鱼也为三角鲂、团头鲂(武昌鱼)的统称。该鱼全长40厘米,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因其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是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鳏】guān

【鱮】xù

【鲤】lǐ

【鳟】zūn

岂其食,必河之?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必河之?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国风·陈风·衡门》

鲂  鱼

151

谁能亨?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注释】
        ①匪(bǐ)风:那风。匪,通“彼”,那。②亨(pēng):通“烹”,煮。③釜:锅子。鬵(xín):大锅。
        ④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⑤鳟:又称赤眼鱼、赤目鱼。鲤科鱼的一种,长二、三尺,前圆后扁,赤眼细鳞。
        ⑥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⑦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⑧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国风·桧风·匪风》

九罭之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国风·豳风·九罭》

四牡翼翼,象弭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小雅·采薇》

        鳣鱼,别名含光、蜡鱼、黄鱼、玉版鱼、鲟鱑鱼等。体长约2米,最大的可长达5米以上。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分布于东北,黑龙江流域尤为多见。鲟鳇鱼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嫩江等水域 ,学名达氏鳇,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

【鲿】cháng

【魦】shā

【鳢】lǐ

【鰋 】yǎn

鲟鳇鱼

红鲤鱼

152

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注释】
        ①鲿(cháng):黄颡鱼。
        ②鲨:又名魦,能吹沙的小鱼,似鲫而小。
        ③鳢(lǐ):俗称黑鱼。 ④鰋(yǎn):俗称鲇鱼,体滑无鳞。

——《小雅·鱼丽》

【鲦】tiáo

中华鲟

鲟  鱼

【鲨】shā  

        鲔鱼,体呈纺锤形,背黑蓝色,腹灰白色,背鳍和臀鳍后面各有七或八个小鳍。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的一种。因体色较浅而得名。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因地域或品种不同又有中华鲟、中国鲟、鳇鱼、苦腊子、鳣等名称,体重68-250公斤。我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于长江干流,黄海、东海沿岸亦有发现,古时达汾渭盆地。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偶进入沿江大型湖泊。怀卵量可达20万,产卵场在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

南有嘉,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小雅·南有嘉鱼》

153

牧人乃梦,众维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众维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小雅·无羊》

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小雅·鱼藻》

【注释】
        ①众: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 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旟(yǔ):画有鹰隼的旗。溱(zhēn)溱:同“蓁蓁”,众盛貌。
        ②颁(fén):头大的样子。莘(shēn):尾巴长长的样子。有那(nuó):即"那那",安闲的样子。一说盛大的样子。
        ③绿(lù):通“菉”,草名,即荩草,又名王刍(chú),一年生草本,汁可以染黄。

其钓维何?维。维,薄言观者。

——《小雅·采绿》

            鳏鱼,即鲩鲲,又名鳡(gǎn)鱼,俗称黄颊鱼。其体细长,亚圆筒形,头尖长。吻尖,呈喙状。口大,端位,下颌前端正中有一坚硬突起与上颌凹陷处相嵌合。无须,眼小,稍突出。鳞细小,背鳍较小。体背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深灰色,颊部及其它各鳍淡黄色。喜食比它小的鱼类。

鳡鱼(黄颊鱼)

154

——《周颂·潜》

鲢  鱼

鸢飞戾天,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大雅·旱麓》

王在灵沼,於牣跃。

——《大雅·灵台》

【注释】
        ①牣(rèn):满。
        ②鳣(zhān):鳇鱼,无鳞,肉黄,大者可达二、三丈长。鲔(wěi):鲟鱼,长一、二丈。
        ③鲦(tiáo):白条鱼,长仅数寸,状如柳叶,鳞细而白。
        ④鲿(cháng):黄颡鱼,尾微黄。鰋(yǎn):鲇鱼,无鳞。

其肴维何?炰鳖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大雅·韩奕》

猗与漆沮,潜有多。有鲦鲿鰋鲤

        鱮鱼,即鲢鱼。鲢鱼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之一,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鲢鱼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头较大,眼睛位置很低。鳞片细小。鲢鱼性急躁,善跳跃,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多与草鱼、鲤鱼混养。 

155

        鲤鱼,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红鱼。鲤鱼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以食底栖动物为主。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鲤  鱼

        鳟鱼是一群分类上属于鲑科鲑亚科的鱼类的俗名,主要属于两个属,大马哈鱼属和红点鲑属。栖息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或湖泊,为杂食性鱼类。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自四川,东到江浙一带的江河与湖泊,均有分布。
        鳟鱼,通常都栖息在淡水中,喜欢生活在冷水中,10-16度是最适当的,16-23度会减少他们繁殖或捕食的欲望及能力,到了23度以上就致命了。有几种到繁殖季节会游入海中。鳟鱼吻钝,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颌两侧有2对不明显的短须。

鳟  鱼

156

        鲿鱼,就是黄颡鱼,俗名葛鱼、葛格燕等。
        黄颡鱼是鲿科、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淤泥多的地方。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我国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

黄颡鱼

        吹沙鱼亦称“鲨鮀”、“鮀”,是一种生活在溪涧的小鱼,体圆而有点文。

吹沙鱼

157

        鳢俗称黑鱼,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

        鰋鱼,即鲇鱼(鲶鱼),又称胡子鲢、黏鱼、塘虱鱼,生仔鱼。
        鲶鱼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多栖息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的底层。白天多隐蔽,晚间则十分活跃,习惯于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潜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为肉食性底栖鱼类,经常伏身于水草丛生的水底,等候小鱼接近时张口吞食,也食虾类和水生昆虫。在很脏的水里生存的更好,长的很快。

鲶  鱼

黑  鱼

158

        鲦鱼,异名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白漂子,鲹鲦等。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鲦鱼是群居的,以群体中的强者为首领,首领游向何方,其他的鲦鱼就跟到那里, 鲦鱼群体是用集体的力量维持种群的延续。食物多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鲦鱼繁殖方式卵生。

鲦  鱼

                 鲦鱼效应
       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提出: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因此得到启示:
        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159

【鲐】tái

黄耇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大雅·行苇》

【注释】
        ①黄耇(gǒu):年高长寿。
        ②台背:台同“鲐”,鲐鱼,鯸鲐(hóu tái)。鲐鱼背有黑色花纹,老年人气衰,背部皮肤暗黑,故称老人为台背。
        ③寿考:长寿。
        ④祺(qí):福,吉祥。
        ⑤介:借为“丐”,祈求。
         ⑥景福:大福。
       
        
        

       鯸鲐,河豚的别名。江、淮、河皆有之,腹白,背有赤道如印,目能开阖。触物即嗔怒,腹胀如气球浮起。因其外形似"豚",又常在河口一带活动,江、浙一带俗称河豚,而山东则称艇巴,河北叫腊头,广东称乖鱼或鸡抱,广西则叫龟鱼。 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高档水产品,被誉为"菜肴之冠",但其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

160

【贝】bèi

【注释】
①萋(qī)、斐(fěi):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②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④大:同“太”。③胄(zhòu):头盔。綅(qīn):线,用于编缀固定贝壳。⑤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或十贝一串,两串为“朋”。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牡蛎、蛤或其它软体动物中腹足类和瓣鳃类的统称,即《说文解字》:"贝,海介虫也。"又指贝壳、贝形花纹等,也指古代用贝壳做的或贝形的货币 。

——《小雅·巷伯》

萋兮斐兮,成是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贝  币

贝纹陶

——《小雅·菁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

——《鲁颂·閟宫》

公徒三万,胄朱綅。

161

【鸟】niǎo

伐木丁丁,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矣,犹求友声。

【注释】
        ①丁(zhēng)丁:砍树的声音。②约:用绳索捆扎。阁阁:捆扎筑板的声音。椓(zhuó):用杵捣土,犹今之打夯。橐(tuó)橐:捣土的声音。芋:通“宇”,居住。跂(qǐ):踮起脚跟站立。棘:借作“翮(hé)”,此指箭羽翎。革:翅膀。翚(huī):野鸡。跻(jī):登。③菀(yù):树木茂盛。④麀(yōu)鹿:母鹿。濯濯(zhuó):肥壮貌。翯(hè)翯:洁白貌。牣(rèn):满。⑤ 桃虫:鹪鹩鸟。拚:通“翻”,翻飞。蓼(liǎo):草本植物,其味苦辣,古人常以之喻辛苦。

——《小雅·伐木》

        鸟,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的鸟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退化,不能飞行。如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风雨攸除,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 如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小雅·斯干》

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小雅·菀柳》

麀鹿濯濯,白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大雅·灵台》

诞寘之寒冰,覆翼之。乃去矣,后稷呱矣。

——《大雅·生民》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周颂·小毖》

162

流离食母、鸟尽可夫、鸠占鹊巢......
《诗经》里有很多正经与不正经的鸟

       《诗经》,诗之发端,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爱情,有婚姻,有战争,有风俗,有天象...…还有一群正经与不正经的鸟。今儿个,咱就来开眼界涨知识,瞧瞧《诗经》里的都有些什么鸟,又长啥鸟样。
        首先亮相的这鸟,比较高能污眼睛—

知乎@汉周读书;ID:hanzhou006

01  鸨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国风·唐风·鸨羽》
        鸨,比雁略大,群栖草原地带,善走不善飞,现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鸨本是个鸟,为啥会和青楼老板扯上关系?关于鸨,最早见于《国语》:“鸨,纯雌无雄,与它鸟合。”哇,信息量好大。原来此鸟有雌无雄,甭管啥鸟,逮谁跟谁来,随意交合无生殖隔离。妥妥的“鸟尽可夫”!

163

        但很抱歉,此乃讹传。甚至
把李时珍都给忽悠了,于本草
纲目》中称:“闽语曰鸨无舌…或
云纯雌无雄,与他鸟合。” 至明,
宋权亦《丹丘先生论曲》中说:
“妓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
诸鸟求之即就。” 即鸨鸟随意交合,行为与妓几无不同。
然这又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鸨:还我清白,人家可是好鸟呢!

02  雉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国风·邶风·雄雉》
        所谓“雉”,民间俗称野鸡。雄雉羽毛艳丽,长尾如帚;雌者尾短,羽毛黄褐色,体形较小。
        南宋陆游在《杂题》诗之四中曰:“黍醅新压野鸡肥,茆店酣歌送落晖。”而在线汉语字典的释义则更加简洁明了:“…善走,不能久飞。肉可食。”《本草纲目》亦给出了四字注释:“甘,平,无毒”;《医林纂要》则称:“补中益肺。”
狭义上的雉是指环颈雉。

164

                                       04  流离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国风·邶风·旄丘》
        流离,为“枭”之别名。三国学者陆玑在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考据曰:“流离,枭也。自关而西谓枭为流离。”但看“枭”之字形,“鸟、木”组合,意为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后演变成一种残酷肉刑,即枭首示众。
        陆玑亦称,幼鸟长大后性情凶悍,会吃掉自己的母亲,故有“流离食母”之说。啧啧,真不是啥好鸟。

03  凫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
        凫,艺名鹜,乳名野鸭子,生长于江河湖畔。常数百只结伴飞行,呼啦啦动静很大。度娘的解释很逗逼:雌性全身黑褐色;雄性,头部带着一点绿。

165

05  鸠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国风·卫风·氓》
        鸠,外形似鸽,羽色灰褐,颈后有白或黄褐斑点,常成群偷食谷物。若以“鸠”喻人,则比较讨人厌招人烦。如“鸠占鹊巢”。这厮鸟性拙,不盖房,也不买房,就喜欢登堂入室强占别人地盘。如“鸠形鹄面”。形容人因饥饿而身体瘦削、面容憔悴得跟鸟似的。

06  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国风·邶风·燕燕》
        燕燕,玄鸟也,又名玄乌。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玄乃赤黑色,燕羽是也。”
      家燕体形小巧,羽翅尖窄,凹尾短喙。自古便被视为益鸟,因而逃过口腹之厄,成为诗词中的常客。如杜甫《燕子来舟中作》: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苏轼《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166

07  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雎鸠,为中国特产珍稀鸟类,大小如鸱(鹞鹰),深目,目上骨露。因其头顶冠羽,看起来颇具王者风范与气度。故早在西晋时,陆机和郭璞便将其视为高大上之鸟,曰“王雎”。

08  鹊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国风·召南·鹊巢》
        鹊,长尾尖喙,羽黑腹白,叫声响亮,民间称喜鹊鸟。传说听见它叫,将有喜事来临。如“鹊报”,喜鹊报喜;“鹊起”,兴旺崛起; 如“鹊桥”,以身搭桥甘当电灯泡,助牛郎织女七夕相会。 
        如此大公无私之报喜鸟,李时珍居然建议多吃点,甜丝丝的很可口有嚼头。《本草纲目》记载:(雄鹊肉)甘、寒、无毒…

167

09  鵻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小雅·南有嘉鱼》
        鵻(zhuī),古书又名鹁鸪,是一种天将雨或刚晴时,常于树上咕咕叫的鸟。
        故宋代梅尧臣在《送江阴佥判晁太祝》诗中云:
“江田插秧鹁鸪雨,丝网得鱼云母鳞。”

10  鷮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
                    ——《小雅·车舝》
        鷮(jiāo),《说文》:“走鸣,长尾鸡也。”即上面所提及的雉之一种。
        尾羽细长,可作装饰品;边走边叫,性勇健善斗。但重点还在后面呢——“肉鲜美。”

168

11  鹑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国风·鄘风·鹑之奔奔》
        鹑,凤凰类神鸟。《山海经·西次三经》:“有鸟焉,其名曰鹑鸟,司帝之百服(主管天帝日常器用与服饰)。”
        古称羽毛无斑者为鹌,有斑者为鹑,后混称鹌鹑。
        再后来,于街边地摊上,其子子孙孙随处可见: 卤煮鹌鹑蛋,五香鹌鹑蛋、盐焗鹌鹑蛋…...

12  仓庚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国风·豳风·七月》
        仓庚,亦名仓鶊,别名黄莺,为中型雀类。 大小与金黄鹂相似,通体金黄,头顶黑带,幼鸟具纵纹,体色艳丽。喜欢群居于树,极少落地,叫声悦耳。 
        就因为叫得好听,故多成“笼中客”。

169

13  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小雅·鸿雁》

        鸿雁,鸭科,形似烤鹅,不,家鹅。颈翼较长,足尾较短,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终生配对,不离不弃,且时常担任信差,演绎过诸多感人佳话。
        《汉书·李广苏建传》:匈奴诡言武死…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说,汉武帝时,苏武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于北海苦寒之地牧羊。 后来,汉与匈奴修好,要求释放苏武,单于却诡称苏武已死。有人就对单于说,皇上在上林苑打猎,射下一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呢。 于是,苏武得救,鸿雁也由此获评“西汉最美邮递员”。                                (发布于 2020-10-13 10:46)

170

        鸟作为名物的一种,是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在它们身上,凝集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诗经》中的鸟意象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从篇章分布看鸟意象
    《诗经》中的鸟名众多,古今名称有变化。有的鸟古名不同,但今名相同,有的鸟古名相同,但今名不同。笔者对鸟类进行划分的原则是将古名不同今名一致的视为同一类,将古今一致而今名不同的视为不同类。如《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与《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中的“燕”,名称不同,但今名同为“燕”,故为一类;《魏风·伐檀》“鹊之彊疆,鹑之奔奔”中的“鹑”与《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中的“鹑”同名,前者今名为“鹌鹑”,后者为“雕”,故为不同类。对于诗中的泛称“鸟”,笔者视为同类。
        据笔者统计,《诗经》中所提到的鸟类共36种,这些鸟类在《诗经》中共出现70次。就风、雅、颂各篇章来看,鸟意象出现的次数分别为30次、35次及5次,在各篇章的分布比例为43%、50%及7%,这与《诗经》中风、雅诗常使用以名物为依托的比兴手法有关。风诗收集的是各地的土风歌谣,在老百姓中的传唱比例很高。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主要是贵族文人所创作。由此,我们可推测《诗

浅析《诗经》中的鸟意象

经》所著的年代,老百姓和贵族文人对鸟类意象都有着较深的情结。这与《唐宋词鉴赏辞典》后附录及《唐诗鉴赏辞典》中有关月亮的名句所占比例很高可证古人有着较深的月亮情结一样,似乎有关天空的意象充满着神秘感,可以使人表现幻想、期望、浪漫、美好、失意、讽谏等。
        就风诗中各鸟意象分布情况,鸟意象使用最多的为邶风(6次)、豳风(5次)、郑风(4次),鸟意象近零的是齐风、魏风、陈风、桧风。表面上看来,与书中所收录作品的数量有关,细究风诗原文及风诗地域,诗中鸟意象的呈现有时与诗人的主观依托或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关。邶地位于今河南汤阴县,在古时属于卫国,而卫地昏君较多,人民负担很重,邶风中的诗作多为讽谏,而鸟作为比兴的依托甚为多见。对于郑诗,《论语》有云:“郑声淫。”
        这不仅指声调,也指内容多为恋爱题材,作为抒情诗歌用名物比兴不为少见。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地区,亦即今陕西郴县。据记载,自周人先祖公刘率领周人迁居到这里后,非常重视农业,由此豳地诗歌务农色彩明显。“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而农业发达的豳地亦多有鸟兽花草之名。为什么有的地方几乎无鸟意象呢?笔者认为,有地理环境影响的因素。《诗经·大雅·烝民》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是对仲山甫明

171

智善于保全自我的赞美。史载周宣王为了防御外族的突然入侵,派遣仲山甫到齐地筑城,仲山甫虽知齐地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并且筑城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毫不犹豫地动身了。又《汉书·地理志》有“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的记录。因此齐地环境资源的匮乏,缺乏鸟意象出现的条件。又魏地在今山西芮城东北,土地平,生产少;陈地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带,土地广平,无名山大川。
        就各类鸟意象来看,同谓野鸡的雉,共出现6次,黄鸟5次,同谓大雁的雁、鸿为4次,同为猫头鹰的鸮、鸱鸮、鸱为4次,它们是《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鸟类。就象征意义来看,黄鸟在诗中通常是美好善意的象征,大雁通常是主人公奔波劳碌的象征,而猫头鹰则为主人公不幸、邪恶、霸道的象征。这与《诗经》中表现的主流情感相吻合。分析同篇章中的鸟意象,有14篇诗歌出现3次以上同类鸟意象,最高5次。这体现了《诗经》的章法结构崇尚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特点。
        二、从内容的象征义看鸟意象
        (一)斗志昂扬或厌世忧怨的象征
        《小雅·采芑》是描写方叔南征荆蛮的诗,用“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来表现方叔检阅军队的盛况:战车排开整三千,战士持盾勤操练,击鼓咚咚号令传,士兵动作应鼓点。《小雅·六月》这首诗通过叙述周宣王北征的故事,称颂功臣尹吉甫的大家风范及出色的军事才干。其中“织文鸟

172

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意即凤鸟图案的白色旗帜飘扬,我军战车共十辆,冲锋在前。在旗帜上的凤鸟应象征着吉利、奋发。《小雅·沔水》表现的是作者忧时畏乱恨谗的心情。诗中“鴥彼飞隼,载飞载止”“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及“鴥彼飞隼,率彼中陵”中“隼”属鹞鹰一类的鸟,作者以“隼”飞的各种状态表现诗人忧虑重重的艰难处境。
        (二)美好或不幸、失败的爱情婚烟的象征
      《郑风·秦洧》《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据朱熹的《诗集传》记载,“关雎”是一种水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关雎”在此诗中,表现的是主人公对爱慕对象的痴情与专一,虽然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辗转反侧”的内心煎熬,但这种痛苦又执着的过程何尝不是内心深藏着的对甜蜜爱情的期待呢?《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中的鸳鸯形象象征中国传统式美满婚姻的夫妇双方,他们经受得住大起大落,也能同甘共苦,心有灵犀。在《诗经》中涉及表现对爱情婚姻失望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尤为典型的是《卫风·氓》,它描写了一个少女被男子追求到相恋、相爱到最后终被抛弃的爱情婚姻悲剧。诗中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鸠”指小斑鸠,喻女子,作者透过对贪吃桑葚的小斑鸠的告诫,体现女子对婚姻的失望与觉醒。作者用鹊巢、旨苕象征不该出现的事情出现了,它预示着被人离间而导致的婚姻危机或婚姻的结束。  

173

        在《曹风·候人》中描述着另一种失落的爱情:强权者抢来官职低微的候人的女儿,而随之又将其抛弃。“维鹈在梁,不濡其翼”“维鹈在梁,不濡其咮”中“鹈”即鹈鹕,是一种专门吃鱼的水鸟。而这里的“鹈”不用沾湿嘴和翅膀就能吃到鱼,象征着爱情的强行霸占者及随意的抛弃者。这样的婚姻当然不可取,必然是不幸的。
        (三)贤或恶的象征
        按魏源、王先谦等学者的说法,《邶风·凯风》应是七子孝母之诗。诗歌一方面歌颂母爱的伟大,另一方又表现了对母亲无以回报的自责之情。这是一首有名的子女表达对母亲孝顺心意的诗歌。诗中出现的“睍睆黄鸟,载好其音”中的“黄鸟”,象征着子孝的美德。又如《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我客戾止,亦有斯容”中的“鹭”是长有白色羽毛的鸟。按清人姚际恒的说法,这首诗歌是周人对宋微子的赞美之词。宋微子外尊周主,内施仁德,颇受百姓爱戴。
        那么“鹭”象征宋微子一类贤人。《秦风·黄鸟》是一首表述对贤人离去的惋惜悲怜之情的诗歌。据《史记·秦本纪》,该诗为秦人所作。诗作的背景是秦穆公离世,有一百多人殉葬,其中有秦国良臣子车奄息等人,诗歌开篇便以黄鸟的悲鸣之声兴起子车被殉之事,“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整首诗体现了秦人对子车奄息这样的贤人良臣的无比痛惜及不舍之情。《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彊彊,鹑

174

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全诗以鹑鹊飞则相随,居则常匹的美好形象反衬一个道德败坏、卑鄙无耻的男性形象。 《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中用“鹤”应指人才、贤人,诗歌意劝统治者人尽其才,唯才是举。
        诗歌中鸟也有恶的象征,如《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运用“鸱鸮“即猫头鹰这一意象表现权贵的强悍、霸道,通过弱者对强者的喊话,表现强权者、横行者之恶。《陈风·墓门》中“墓门有梅,有鸮萃止”中“鸮”指猫头鹰,这里的猫头鹰象征蛮横无理、不听劝阻的人。在《大雅·瞻卬》中,作者对周幽王的荒淫无道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对其爱宠的卑劣行径给予了严厉的声讨,干预朝政,祸国殃民,无中生有,陷害无辜之人。文中“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中的“鸱、枭”指猫头鹰,象征恶人。
        (四)奔波劳碌的象征
        《唐风·鸨羽》抒发了农民对繁重的徭役的强烈愤慨和哀怨之情。“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肃肃鸨翼,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中,鸨跟大雁貌似,传说鸨无后脚趾,站立不稳,故而会通过扇动翅膀来保持平衡,以致不能停下来。作者以鸨象征繁重徭役下不得休息的人们,以鸨栖树的艰难比喻成拥有繁重徭役、在外不能孝亲的役夫。《小雅·鸿雁》中提到,有很多流民被迫到偏远的地方服很重的徭役,

175

176

连鳏寡之人也包括在内。劳役的人辛苦筑墙,却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此鸿雁代指苦难的流民。又如《小雅·四牡》写的是一个小官吏常年因工作奔波在外,很思念家乡及母亲的一首诗。“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翩翩鵻,载飞载止”中的“鵻”也叫鹁鸪,此文以鹁鸪的无拘无束,反衬诗人因公务似乎永远不得脱身苦累。
        综上,鸟作为名物的一种,是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在它们身上,凝集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诗经》中的鸟类众多,一些鸟名古今有变化,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贵族文人在《诗经》所著的年代都有较深的鸟意象情结,鸟意象可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而美好善意、邪恶不幸、奔波劳碌等情感是《诗经》中的主流情感。各地风诗中鸟意象的表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或诗人的主观依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毕业生论文网 》2022年4月21日17:06:55

177

【兽】shòu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于敖。

【注释】
        ①之子:那人,指天子。
        ②苗:毛传:“夏猎曰苗。”
        ③选:通“算”,清点。
        ④嚣(áo)嚣:声音嘈杂。
        ⑤旐(zhào):绘有龟蛇图案的旗。⑥旄:饰牦牛尾的旗。

——《小雅·车攻》

        兽本是禽兽的总称。指哺乳动物,通常指有四条腿、全身生毛的。古另有"兽"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

鼐鼎及鼒,觥其觩。旨酒思柔。

——《周颂·丝衣》

矫矫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鲁颂·泮水》

【注释】
        ①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
        ②兕(sì)觥(gōng):犀牛角做的盛酒器。
        ③觩(qiú):形容兕觥弯曲的样子。
        ④馘(guó):古代为计算杀敌人数以论功行赏而割下的敌尸左耳。
        ⑤琛(chēn):珍宝。 元龟:大龟。象齿:象牙。

四牡翼翼,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小雅·采薇》

178

【虫】chóng

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国风·齐风·鸡鸣》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时亦弋获。

——《大雅·桑柔》

【注释】
        ①飞虫:指飞鸟。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鸟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老虎称为"大虫"。

        虫 ,狭义上是指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其基本特点是:“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三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在汉语中,“昆”的意思之一是“众多”、“庞大”;而“虫”字所指的范围甚广,刘安、董仲舒的“五虫说”和《大戴礼·易本命》中“虫”为所有动物的总称。

179

【蜂】fēng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荓,自求辛螫。

——《周颂·小毖》

【注释】
        惩:警戒。毖:谨慎。
        莫予荓(píng)蜂”句中“荓蜂”的训释,对于诗意及结构的认识颇关重要。孔疏释为“掣曳”,朱熹《诗集传》释“荓”为“使”,均属未得确解,以致串释三、四两句时虽曲意迎合,仍殊觉难以圆通。其实,“荓蜂”是指微小的草和蜂,易于忽视,却能对人施于“辛螫”之害,与五、六两句“桃虫”化为大鸟形成并列的生动比喻,文辞既畅,比喻之义亦显。
        “惩前毖后”这一成语即出自于此。

        蜂,昆虫,种类很多。有的成群生活,有毒刺,如蜜蜂、胡蜂;有的单独或成对生活,捕食小虫,如蜾蠃;有的营寄生生活,如寄生蜂;有的危害植物,如叶蜂。

180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是依据以下的一些标准来进行动植物分类的。
        一是颜色。农作物中的嘉种秬(黑黍)、穈(赤苗)和芑(白苗)就是根据颜色来划分的。这种分类在动物分类中就更为普遍,以白、黄、幽(黑)或骊(黑色)、驳(杂色)等命名的牛、马、羊、豕都有。
        二是大小。大兕、驹(小马)、童牛。
        三是性别。在字中以“土”表示雄性动物、以“匕”表示雌性动物。如牡(公牛)、牝(母牛)等。当时对于某些植物的性别也有所认识,如称雌麻为苴。有时古人还根据繁殖状况来分类,如今岁落地来年自生于田的稻,称为“秜”。
        四是功能和用途。如马就依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分为种马、齐马、道马、田马和驽马。在农作物方面,晚种而早熟的称为“穋”,早种而晚熟的称为“種(种)”。
        五是外形。马有脊鬃、长尾等主要特征。牛与羊均有角,但牛角大、羊角小等。在农作物方面。禾,表示植株;粟,表示谷实;而米,则表示去壳之后的胚乳。
        总之,商周时期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以直观的性状特征为分类的依据,在文字中将同形的动植物以同一偏旁示之,以归其类,这一分类为后世分植物为草、木;分动物为虫、鱼、鸟、兽分类系统之雏形。在动物分类之中,由于兽类的体型较大,更为直观,所以当时对于兽类的类别认识较为清晰,从文字结构上来看,当时就已将兽类划分为犬类、豕类、牛羊类、马类和虎豹类等。

古代动植物分类方法

附录1

181

        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研究最有成就和影响。这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因此有人称它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全书共记载草本植物80种,木本植物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计动植物175种。对每种动物或植物不仅记其名称(包括各地方的异名),而且描述其形状、生态和使用价值。明代毛晋又为此书作“广要”,卷数仍旧,但每卷之中又分二子卷,广搜博录,考订陆说,对陆说多有补订。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

        王应麟一生嗜学,博洽多闻,著述宏富,据文献记载可考者凡三十余种,七百余卷。其《诗经》专著有《诗考》、《诗地理考》、《诗辩》、《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现仅存前二部,代表了王氏《诗经》学术成就,而以《诗地理考》用工为著。
        王应麟 (公元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著有《三字经》《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通鉴答问》《深宁集》《诗地理考》等。

附录2

182

        《毛诗名物图说》是清代学者徐鼎用二十年写成的。全书九卷,卷一为鸟,卷二为兽,卷三为虫,卷四为鱼,卷五至七为草,卷八至九为木。皆置图于上,论说于下,共有图295幅。书前有自序及发凡。《毛诗》研究有图有说,由来己久,但传于世者,以此书为最早,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据清代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统计,《诗经》中有337种动植物,其中鸟类37种,兽40种,草37种,木43种,虫37种,鱼16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药物17种,马27种,研究说明这些名物,甚至构成了“诗经名物”一门学问,这门学问非常重视图画的功能,曾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毛诗名物图说》等一类专著达数十种,在诗经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徐鼎,字峙东,号雪樵,吴县优贡生。曹地山(曹秀先)尚书校士玉蜂,鼎诗、古、制艺、书画皆列第一,名噪一时。书学山谷(宋黄庭坚),诗宗唐人。其画山水,初学谢林村(清初谢淞洲),后宗沈石田(明沈周)。著有《毛诗名物图说》及《霭云馆诗文集》。

《毛诗名物图说》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陆玑所撰针对《诗经》中所涉及的植物、动物及昆虫等名称进行训释的著作,是中国古代较早研究生物学的著作之一。明代藏书家毛晋在《陆疏》的基础上补订成了此《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卷数仍旧,但每卷之中又分二子卷。

183

《毛诗品物图考》

        《毛诗品物图考》是18世纪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动物与植物的图释书籍。由冈元凤纂辑,橘国雄绘画。全书共7卷,分为草、木、鸟、兽、虫、鱼6个部类,图配文字考证,其中有200余幅白描插图。此本为日本天明5年(1785)刊本。
        此书的价值,首先是在广作参订的基础上对《诗经》名物做出了新的考辨。作者“追索五方,亲详名物”,在细审各种经学文献、子史著作以及医类图籍的基础上,比照同异,潜心斟酌,揭示出包括“毛传”、“郑笺”、“集传”在内的一批前人注释的缺误,提出了自己的新说,值得肯定。 其次是全书取名“图考”,即有意把考辨成果用图像表现出来,使阅读者开卷了然,又能收到“综见见闻闻之类,极形形色色之奇”的效果,这就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形象性和可观赏性。粗略统计,书中各类草、木、鸟、兽、虫、鱼的图像,达211幅之多。这些图像,虽不是篇篇惟妙惟肖,却可以说大都用笔精细,描摹真切。

184

        《诗经》中的动植物图说由高明乾、王凤产、毛雪飞合著,三位作者均为生物学专业出身,却又都熟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因此能发现前人注疏中的错误之处,并给予改正。这是一本兼有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读物,无论是考释动植物名字,还是制作研究的目次框架,抑或绘制每一种动植物的图像,皆以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为基础;它又以准确、逼真的绘像,将读者带到了一个看图识字的时代。
        本书详细介绍了《诗经》中的114种动物和137种植物,作者从训诂学入手,借助现代生物学知识,对每种生物精心考订,力求做到名称的古今沟通、中外沟通,以真实可靠的图像展现风采,并介绍了相关的人文趣事,使读者既能理解欣赏诗的优美,又能从生物学的视角去认识这些生灵,感受它们带来的比兴效果。

《〈诗经〉动植物图说》

       山西省女作家李继红著的《花香鸟语探〈诗经〉》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人们习以为常的花鸟鱼虫、草木花卉入手,用生动平实又不乏诙谐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花香鸟语和各种生活情趣充溢的《诗经》世界,让我们领略了古人从田园中、花丛里、原野上面对大自然的五彩缤纷而流露出的那些期盼和向往是如何凝结成优美的诗篇并流传至今的。该书以现代人的思想感受与审美情趣,借助相关文学史料、医学史料、植物史料以及动物史料解读《诗经》,让读者对古老经典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

《花香鸟语探〈诗经〉》

185

        夏日炎炎,一群小伙伴从河水中钻出,赤着上身,走到河畔的树荫躺下,吹着阵阵带着泥土味的风儿,听着芦苇丛中有节奏的小鸟叫声,惬意地闭上了眼睛......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时,与儿时在河边戏耍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关联,久久挥之不去......
        工作以后,我购买了《诗经》相关的书籍,系统学习了风雅颂,走进了《诗经》的世界:领略到了“杨柳依依”的春情、“鸣蜩嘒嘒”的夏意、“蒹葭苍苍”的秋韵、“凿冰冲冲”的冬景;体会到了“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的孤寂心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思念之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忠贞誓言,“上慎旃哉,犹来无弃”的殷殷叮咛;想像出了“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乡村安逸的剪影、“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的美人、“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女子想念去逝丈夫的孤单身影、“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诚惶诚恐小人物形象;接触到了花香鸟语、家畜走兽,飞虫游鱼。
        《诗经》中有大量动植物,名称让人眼花缭乱,通过注释知道一些,大多数不是太清楚。有时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动植物古今名称是否一致,现在我们周边是否还存在?想想也就放下了,没有去深究。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后    记

自己可以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只好放下,这一放就将近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2021年初,由于工作调动,到了新的岗位,节奏慢了下来,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充裕,办公桌也放上了《诗经》和《元人杂剧选》等书籍,工作之余翻阅欣赏一下。植物学家潘富俊的《诗经植物图鉴》给我一个大惊喜,清晰漂亮的彩图,专业的植物特征描述,特别难得的是自然科学与经典文学能融为一体,让冰冷的经典鲜活起来。
        《诗经》中植物如此,那动物呢?说干就干,我立即翻出自己所存的《诗经》方面的书籍,并上网搜索资料,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只要与《诗经》动物有关的一律不放过。在收集查阅资料的同时,大致按《诗经》篇目顺序出现的动物进行整理,将后面出现的相同动物也归并在一起叙述。共统计动物名称120种,其中传说中的有麒麟、龙、凤凰、玄鸟、貔貅、射影(蜮)6种,泛指非特定的有兽、鸟、虫、鱼、蜂5种。猪牛羊狗等有多种名称,每种名称分别统计;鱼有14个种类,马的名称多达35种,仅统计为一种动物。对我国特有的一些动物文化进行了整理,对有争议的动物引用不同的观点进行说明。
        《诗经》方面的文史资料浩如烟海,前人研究内容无所不及,成果汗牛充栋,本人只是从中剪剪贴贴,复制引用,稍作整理,自娱自乐,纯属个人爱好,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欢迎不吝指教。

186

187

        1.纯属从个人爱好的角度辑录整理这本小册子,没有任何商业目的。 
        2.文中的动物介绍资料,大多摘自网络“百科”和“360百科”,对其准确性没有仔细去核实,动物图片大多引用网络图片和FLBOOK图片库,对版权问题没有进行核查。 
        3.文中大范围引用的文献资料,大多标注了出处和作者;摘自网络资料由于作者不详的则没有注明。
        4.如牵涉扯到版权问题,敬请指出,本人将根据版权所有者的要求进行整改。
        联系方式:QQ410592935
        邮箱:hb_wds@foxmail.com
                   hb_wds@163.com  

说  明

188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10
[2]袁愈荌译,唐莫尧注,诗经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6
[3]朱玉衡、李杰主编,于夯译注:诗经,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9
[4]孔丘等编,唐帅整理,诗经,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5
[5]孔子著,谭丽整理,诗经,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1
[6]任自斌、和近健主编,诗经鉴赏辞典,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12
[7]王秀梅译注,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15.9(2017.7重印)
[8]唐代,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三
[9]明代,毛晋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明崇祯汲古阁刊本
[10]清代,徐鼎,《毛诗名物图说》,1711年(乾隆36年)
[11]清代,[日]冈元凤纂辑,橘国雄画,《毛诗品物图考》,1785年
[12]潘富俊,吕胜由著,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
[13]胡淼著,《诗经》的科学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14]高明乾、王凤产等,诗经动植物图说,中华书局出版,2019.12
[15]李继红著,花香鸟语探《诗经》,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19.10
[16]清代,方玉润著,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2
[17]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18] 清代,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2
[19]清代,[日]細井徇、細井朹陽撰,诗经名物图解,1848年
[20]古诗文网,渝ICP备15011639号-3,渝公网安备50010602501990号

《诗经》中的动物
 https://flbook.com.cn/c/wy12b6avTt

微  信

小程序

网  页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