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下基层
把心贴近人民
宁德市直机关第8期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柘荣实践队
2024年5月至6月
柘荣实践队
班刊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坚持四下基层
走好群众路线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新中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在这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梦——中国梦。
五月鲜花怒放,灼灼其华。跻身市直机关第8期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柘荣现场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有幸在此,我们共度一段时光,携手搭建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风雨同舟、相互关爱、互促互帮,用炽热情怀“接地气、顺民意、办实事”,亲身体验醉美山河,激发为初心使命奋斗动力。
美丽柘荣(乍洋乡溪口村、褚坪乡洪坑村)有红色基因、绿意山水,人文历史宏厚,寄托着市委对我们的深切关怀,体现市委组织部对我们成长的期待,饱含市直机关工委对我们实践现场的良苦用心。面对群众,我们要以崭新面貌展示“村里来了年轻人”。在这里,我们将共同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以“四同”形式,对照“五个一”要求,落实“四张清单”,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写出学习煅炼感悟、写出调研报告,做出一份完满的实践答卷。
柘荣之行,在于认真勤奋,在于严谨思考,在于领悟提升,有限时间里,通过各位学友密切配合、共享共策,一定能够收获满满、成效明显。回首再来,一定升华不一样的感同身受。
指导员:章晓翔 领队:钱冠中
活动寄语
目录
调研报告
溪口篇
实践足迹
02
“五个一”活动集锦
04
活动总结
06
学思践悟
03
学员风采
05
01
★中国梦
烟雨
溪口
调研报告
念好“茶旅”经 阔步振兴路
——关于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茶旅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干部的殷殷嘱托。拥有优越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溪口村极具特色的地方资源,而茶旅融合产业作为一项乡村特色产业,对推动乡村振兴有着强有力的效能。为此,在此次为期15天的“四下基层”实践活动中,本小组成员紧扣“烟雨溪口、诗画乡村,十里翠竹、万担茶村”这一主题,通过入户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该村茶文化历史源流、茶产业发展现状、古建民居等情况,并就如何用活独特优势、做好文化赋能,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初步探析。
一、村情概况
乍洋乡溪口村位于乍洋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与福鼎白琳镇和磻溪镇接壤,乍白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人口总数155户554人,下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溪口村山地1万多亩,其中毛竹2800亩、茶园地1800亩,丛林翠竹、茶树飘香,素有“十里翠竹,万担茶村”之称。溪口村地处两溪交汇处,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溪口村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近年来,溪口村强化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注重“茶旅强村”战略实施,突出溪口茶叶“老”字号传承,深挖茶叶历史传承文化,促进全村茶叶产业和人文风景齐头并进,不断压实“烟雨溪口,诗画茶乡”定位目标,先后荣膺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福建省海峡旅游摄影基地、福建省美术家创作写生基地、福建省重点美丽乡村、省级文明村、福建省十镇百村、宁德市三星级旅游村等多项殊荣。
二、发展优势
相较于其他茶产业村,溪口村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自然之美。溪口村水系发达、林木茂盛、茶园广布,有“半山毛竹半山茶”之称。村内凤里溪从北南徜徉于西,玉山溪从东西横亘于南,水流清澈、溪石奇骏、风光旖旎;毛竹林、茶园面积位居全乡前列,“十里翠竹”的特色自然风光,是远近闻名的摄影基地,出产的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人文之美。溪口村文化底蕴深厚。元朝1286年以后,溪口村作为福宁州的闽浙官道、物流枢纽和边界商贸中心,繁荣的商贸交易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商业文化。作为官道交错的驿站、福建重要的军事要塞,又孕育了此地尚武的文化。此外,溪口村还是“一代茶商”橘红“白琳工夫”创制人袁子卿的故乡,是福鼎白茶和“白琳功夫”茶技的发源地。
(三)古韵之美。溪口人文的发展有可考者始于唐宋,历史源远流长。全村拥有永安桥、袁氏宗祠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城墙、古桥、古民居门楼等1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这些古村建筑交相辉映的是“让三步
调研报告
即是客”的传统风俗,是“九天香”藤桥、“立碑戒赌”等历史传说,是“柘水流芳”“节孝”等美谈佳话,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综上所述,溪口村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传统古村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力度,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的增收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溪口村文化积淀深厚,山川秀美,自然风光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溪口村作为“旅游村”的知名度较低,传播范围小,依旧停留在“等客上门”阶段,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二)产业融合有所欠缺。溪口村茶旅产业虽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尚无专业旅游开发机构的支持,旅游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开发模式以点式开发为主,未能有效整合区域内现有的茶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资源整合率较低,融合效果不明显。
(三)基础设施仍有短板。餐饮、民宿、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现仅有民房改造的民宿、农家乐,停车场1个,总体上看基础保障能力还无法适应现代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质量的品质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一)塑造品牌故事,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传播优势,制定“线上+线下”宣传方案,打造溪口村旅游品牌。线上营销方面,通过微信、微博、官网、APP等新媒体平台,制造新闻热点与玩法攻略,不断推陈出新,持续提升景区曝光度与知名度,在核心客源市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比如,积极对接柘荣县融媒体中心,在《长寿柘荣》公众号上发布溪口村相关文章;利用“宁
调研报告
德文旅”公众号、视频号等官方平台或者自行运营“溪口村”官方宣传号,制作富有溪口村特色的短视频,展示茶旅文化、特色民俗活动等,吸引网络用户关注和兴趣。线下宣传方面,进一步挖掘景点文化内涵,积极拟稿投稿,在闽东日报、福建日报等刊载文旅信息;积极对接文旅部门,争取承办旅游节以及各类赛事活动,以溪口传统建筑、艺术乡建主题月、艺术乡建大赛等为依托,通过参赛院校、参赛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传短视频和照片等内容,引发持续热点关注,提高溪口的知名度。此外,还可制作溪口村特色文化海报、宣传册等资料,选择车站、高速沿线等人流集散地集中投放广告;选择各区教育部门、单位大型公司进行推介,达成深度合作关系,参与市域层面乡村旅游营销,与宁德市各大著名乡村旅游目的地联合营销,化“等客上门”为“引客上门”。
(二)科学统筹规划,完善茶旅链条。推动文化赋能产业,以茶文化体验中心为中心,拓展延伸石山村——溪口村——凤岐古民居连片游览路线,开发茶园自然风光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茶园摄影基地以及玉山
调研报告
里溪漂流垂钓等项目,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开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针对不同人群开发旅游精品路线,如针对青少年推出以茶文化体验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活动依托袁子卿故居、袁氏宗祠等,学习袁子卿诚信经营、不惧失败的茶商精神,开展橘红功夫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茶文化体验系列活动;对中老年旅游者,则以永安桥、官道碇步、古城墙等观景漫步、古村穿行为主,发展“茶园+摄影基地”“茶园+养生”“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茶叶销售”等项目,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针对亲子游,利用溪口丰富的水域资源和河滩景观,打造亲子玩乐片区。同时,积极探索并实践茶叶定制新型消费模式,根据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审美情趣,提供从茶叶品种选择、包装设计到成品定制的一站式服务,满足现代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三)强化基础保障,提升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做好房前屋后、官道碇步、河道边坡等杂草杂物清理,保障村域整体环境卫生清洁,并在房前添置微景观、小花园,做到一步一景。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加强餐饮、民宿、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住宿条件、餐饮品质,丰富游玩体验,让消费者待得住、住得久。比如,用好“十里竹林”景观和物产,结合溪口村农特产品,制作竹笋类特色美食,打造笋主题特色农家乐;用好村域内现有古民居,进行民宿宜居改造,设置茶室、泡茶台等突出民俗茶主题,采用大框景落地窗,使旅游者坐在房中便可欣赏茶山美景;利用已有的茶文化体验中心,设置茶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茶产品售卖区,出售“竹、茶”元素系列文创产品,帮助村财增收。优化村内景区道路,尽可能实现人车分离,并提供电动观光车、双人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在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增加游客的体验性、趣味性,同时对官道碇步等石质路面进行防
调研报告
德文旅”公众号、视频号等官方平台或者自行运营“溪口村”官方宣传号,制作富有溪口村特色的短视频,展示茶旅文化、特色民俗活动等,吸引网络用户关注和兴趣。线下宣传方面,进一步挖掘景点文化内涵,积极拟稿投稿,在闽东日报、福建日报等刊载文旅信息;积极对接文旅部门,争取承办旅游节以及各类赛事活动,以溪口传统建筑、艺术乡建主题月、艺术乡建大赛等为依托,通过参赛院校、参赛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传短视频和照片等内容,引发持续热点关注,提高溪口的知名度。此外,还可制作溪口村特色文化海报、宣传册等资料,选择车站、高速沿线等人流集散地集中投放广告;选择各区教育部门、单位大型公司进行推介,达成深度合作关系,参与市域层面乡村旅游营销,与宁德市各大著名乡村旅游目的地联合营销,化“等客上门”为“引客上门”。
(二)科学统筹规划,完善茶旅链条。推动文化赋能产业,以茶文化体验中心为中心,拓展延伸石山村——溪口村——凤岐古民居连片游览路线,开发茶园自然风光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茶园摄影基地以及玉山溪、凤
滑处理并设置安全指示牌,确保各种天气下的道路安全。
调研报告
(柘荣实践队第一分队)
调研报告
提升茶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溪口村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支柱产业发展是产业振兴的关键。茶产业是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的传统优势产业,茶叶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种植基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深厚的历史渊源。实践队通过前期的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调研分析,探究当地茶叶生产经营管理、茶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了当地茶产业发展现状、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对策建议,并进行了完整的实践成果整理,呈现如下。
一、村情村况
溪口村位于柘荣县乍洋乡东南部,面积7.8平方公里,东南方向与福鼎市白琳镇、潘溪镇相邻,距柘荣城关26公里。该村海拔46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空气、土壤较为优质,森林覆盖率达73.7%。全村山地1万多亩,其中林地3500亩、毛竹2800亩、茶园1800亩、耕地310亩。
目前,溪口村下辖2个自然村,现有户籍人口155户554人,驻村居民约100人。溪口村以茶叶为主要经济作物,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万元,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较上年增长7.84%。
二、茶产业发展情况
(一)历史渊源
溪口村因“茶”而兴。早在元朝年间,溪口村即为福宁州的闽浙官道、物流枢纽和边界商贸中心,商贸繁荣,加上当地山清水秀、茶叶资源丰富,造就了“白琳工夫”的创始人袁子卿。袁子卿不仅善于经营茶叶生意,而
调研报告
且对生产、加工、精制各种茶叶的工艺十分精通,他发明的“橘红”红茶,代表白琳工夫高级茶的独特风格,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闻名于世。
(二)现实情况
1.茶叶品质优良。溪口村多山地,适宜种植茶叶,且茶业为该地区传统经济产业,历史悠久,茶叶生产技术成熟,产出的茶叶受到市场的欢迎,茶青的收购价格也略高于本地区其他乡镇。
2.市场交易有序。溪口村每年茶青产量约为62万斤。近年来,溪口村加大投入,建设茶青交易点,改变过去茶叶零散交易的局面,为茶商和茶农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创造一个有序的交易环境。
3.党建引领产业。溪口村现有茶园1800多亩,其中党支部带头发展新品种白茶800多亩,按照“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茶产业管理上,提倡种植有机茶叶,规范茶园管理,明确市场最低收购价。
三、当地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一)在茶叶种植、采收、存储环节,茶叶品质和茶园管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调研报告
1.茶叶品质不够稳定。易受气候因素影响,如2022年秋冬季气温干旱、2023年春季部分地区冻害、冰雹,茶叶产量同比下降10-20%,茶青品质下降,高端原料产量大幅减少。
2.茶园种植技术落后。高标准茶园和有机生态茶园较少,低产茶园和荒芜弃采茶园所占比例较大。多数产量不高、效益不突出,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管理措施未能全面落实。
3.茶叶质量安全风险增加。茶农用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茶叶行情不景气时,个别茶农为了省事省工、降低成本,存在滥用除草剂等化学农药、乱扔农药废弃物包装等现象。此外,茶叶储藏不当则存在质量安全风险,近年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茶叶检测项目从原来28项增加到106项,在茶叶储藏过程中可能出现合格产品变成不合格产品的现象。
(二)在茶叶生产、加工环节,茶叶企业生产效能较低、标准化程度不高
1.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目前溪口村有规模化茶叶基地的企业有4家(含市级龙头企业1家),有机生态茶园450亩,有机茶叶加工厂2家。多数茶企自有茶园面积小,人员少,全村以散户种植、售卖茶青为主,茶叶附加值低。
2.机械化、清洁化程度低。机械化生产水平不足,生产过程人工操作普遍存在,生产设备使用传统的烘干机等,“不落地”生产的清洁化程度较低,如玉龙峰、易品源等企业的茶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设备还需加强。
3.标准化程度低。种植户往往重视短期效益,对行业标准不够了解,缺乏标准化生产规范,相当一部分茶企凭经验产茶、制茶,产品区分不明显( 如茶叶储存和年份认定),导致生产滞后于标准。
(三)在茶叶销售、品牌运营环节,茶叶企业运营
销售压力较大
1.茶叶交易组织化程度低。茶叶生产企业大部分都是自产自销、分散经营,依赖于传统茶青交易市场,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效应没有体现,制约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2.茶叶价格易受市场波动。近两年,白茶市场过于火热,导致全国白茶产量过剩,另全球经济下行,茶叶价格明显下降,白茶价格跌幅超过20%,进一步导致茶企库存过大,企业资金紧张。与此同时,已出现“安徽、江西等外省茶叶、茶青流入柘荣、福鼎”假冒本地白茶的现象,对茶叶市场形成进一步冲击。
3.品牌竞争力不足。溪口村虽然有着悠久的制茶历史,“白琳工夫”更是曾经享誉世界,但由于时代变迁,人才流失、运营和营销模式落后、品牌维护意识不强。溪口村茶叶或者是柘荣高山茶叶品牌知晓率低,竞争力不足。
(四)在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方面,支撑力度不足
1.交通运输不便。溪口村为古村落,处于高山之中,溪流环绕,村口为窄桥,村外的路为沙土路。茶
调研报告
住
调研报告
园多在丘陵地区上,多为山路,种植和经营运输的成本增加。
2.企业融资困难。受疫情影响,茶叶销量下降,资金回笼慢、欠账现象多,库存增加,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又因用地问题,很多厂房无法办证,不能作为抵押物用于贷款,因此民间融资或向银行贷款均较困难。企业、客商对整体经济信心不足,投资趋向于更加谨慎,观望居多。
3.人才储备不足。溪口村从事茶产业的多为中老年人,年轻劳动力流失,出现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存在用工困难,需雇佣外地人员从事茶青采摘、协助茶叶生产,用工成本高。此外,专业人才缺乏。茶产业高 质量发展需依托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的管理,以及有效的品牌管理和市场营销,而溪口村茶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水平与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四、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组织保障,优化顶层设计
2023年11月,柘荣县获“202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域”和“2023年度茶叶投资价值新锐县”,茶业一直是柘荣县重要的经济产业。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目前,柘荣县已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产业带动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县级层面,也制定了《柘荣县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建议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细化年度绩效目标,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充分发挥发改、财政、农业、市场监管、茶业协会等部门职能,切实做好当地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规划指导、目标考核等工作,努力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村集体要主动筹谋,积极靠前,争取财政扶持项目、示范创建项目等项目帮扶。
(二)结合村情村况,细化发展规划
溪口村制定的五年(2024-2028年)发展方向提及“以建设溪口茶博馆和茶文化广场为抓手,通过展示袁子卿等近代著名茶商的茶叶经营史,建设溪口村生态茶叶初制厂,深度挖掘茶文化”,该规划提出了一个总体发展目标,但对具体举措、阶段工作暂未明确细化,建议进一步细化各阶段工作目标、具体举措、绩效考核等工作。在总体目标设定上,即要做到稳面、又要提品质,在保证茶园面积、茶产量供应稳定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改造提升和优化布局,从基地建设、质量安全标准化种植、清洁化加工、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溪口村茶叶质量和品质。
(三)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2024年5月,“柘荣高山白茶”入选“2024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TOP 50”,位列49,该调查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共同发起,依据现行品牌评价标准体系,结合品牌实际市场表现力评价得出调查结果。在同一榜单上,“福鼎白茶”位列3、“坦洋工夫”位列11。相较于本地区其他茶叶公共品牌,柘荣茶叶品牌培育发力不足,知晓度不高。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知晓度不高势必影响产业长久发展。建议从县级层面抓好品牌培育扶持工作,推进当地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推介机制标准,组织举办茶叶交易会或推介活动,开展系列茶文化交流、茶贸易对接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
(四)树立规范标准,提升茶叶品质
产业发展要快,要靠龙头企业的带领。对本地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在资金、项目、信息扶持上给予倾斜,打造标准化茶园基地、生产车间,通过龙头树立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基地,通过基地带动农户,将茶叶进行统一的种植、管理、加工、销售,探索推行“支
调研报告
住
调研报告
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基地务工、订单生产、统一管理等方式,改变“茶园管理不科学、制茶工艺不规范,茶叶品质难提升”等问题,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成果推广应用。
(五)强化配套措施,做好产业支撑
一是加大运输改造,做好基础支撑。进入溪口村公路较为狭窄,目前正在修整,建议以乡村运输路、机耕路、水路改造提升为重点,大力加强交通、输水设施建设。二是开展科技下乡,做好技术支撑。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发挥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的引领作用,开展茶叶质量品质培训,做好人才支撑。三是在开展农机操作、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开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网络营销培训,提升乡村干部和茶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本领。四是撬动多方资金,强化金融支撑。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引社会投资主体资金,综合运用税收政策、贴息贷款政策、产业保险、产业贷款补助等形式,吸引金融、社会等各类资源支持茶业产业发展。
(六)推动跨界融合,赋能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产业延展,充分发挥溪口永安桥、袁氏宗祠、凤岐古民居等旅游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业等融合发展,挖掘并打造具有溪口文化特色的茶旅项目,开展茶园区旅游休闲设施建设,配套农耕体验、农产品手工制作、农旅产品以及民宿,供游客观赏与品饮,开展茶旅研学、茶艺体验等,打造一条“茶旅”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柘荣实践队第二分队)
调研报告
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
——基于柘荣县溪口村乡村振兴之实践与探索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总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近年来,柘荣县溪口村支部班子立实情、办实事、聚民心,大力推行“党建+”模式,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溪口村基本情况
溪口村位于柘荣县乍洋乡东部,距柘荣县城26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与福鼎市白琳镇、磻溪镇交界,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下辖2个自然村155户554人。村支部班子成员4人,全村党员20人,其中女党员2人,60岁以上党员7人,高中以上学历5人,最高学历为大学。
该村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帮扶下,在派驻乡镇振兴指导员、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大力推行“党建+”模式,通过“党建+乡愁”“党建+产业”“党建+治理”,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并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副书记袁梦建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十佳村干”。近年来,溪口村还先后获评“中国传统古村落”“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福建省海峡旅游摄影基地”“福建省美术家创作写生基地”“福建省重点美丽乡村”“省级文明村”“福建省十镇百村”“宁德市三星级旅游村”等多项殊荣。
二、溪口村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村党组织一班人牢固确立党建引领发展理念,打磨“火车头”,引领群众揽“瓷器
住
调研报告
活”,以茶为媒,文旅相伴,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广泛传播“烟雨溪口”影响力。
(一)党建+乡愁,打造振兴主力军。
一方面,溪口村以党建为抓手,通过实施“燕归来”工程,定期组织乡贤理事会、乡友交流会,精选20名政治定力、个人素养、技能本领优势突出且有返乡意愿乡贤组建“致富帮帮团”。其中,3名回村投资兴业,2名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级班子。另一方面,溪口村以党建搭建乡愁“连心桥”,挖掘溪口传统古村落文化和茶文化,建设茶博馆、茶产业示范院落和“曲水流觞”文化广场,以乡愁聚集乡贤主动参与乡村事务和家乡建设,添加乡村振兴新动能。
(二)党建+产业,稳产增收助民富。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溪口村党支部立足区位特点、禀赋资源,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按照“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与茶企签订协议,明确茶叶最低收购价,鼓励村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以玉龙峰、易品源等5家龙头企业为示范,升级改造村内茶园,规范
调研报告
茶叶生产,打造千亩高优生态茶园,带动103户农户创业就业,增强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建设溪口茶博馆和茶文化广场,定期开展茶乡讲坛等活动,挖掘、传承、宣传“一代茶商”袁子卿所创制的“橘红”工艺,培养制茶技术骨干,打响茶文化口号、丰富茶文化内涵,夯实了产业振兴基础。鼓励群众到外地兴茶企、开茶馆、谈茶经,到北京、山东、广东等地传播白茶文化。
(三)党建+治理,构筑管理新格局。
溪口村党支部紧抓基层党建“牛鼻子”,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凝聚党心民心的主渠道、加快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实施以《党员公约》《村民公约》、家风家训为核心的“两约一训”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推行“5+X”主题党日活动和小板凳宣讲活动,引导党员践行“六带头”承诺,激励党员守初心担使命。在环境整治、防灾减灾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增强党员在乡村振兴、服务群众中主动作为的行动自觉。强化阵地建设方面,创新实施党员“五亮”工程,积极引导党员亮身份、亮家训、亮岗位、亮行动、亮成绩,凸显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地位。完善茶农驿站、茶乡讲堂、民情茶馆等配套功能,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成一个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群众、民主议事于一体的党建工作平台,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溪口村还充分发挥国家传统古村落的独特优势,村主干包干深挖红色资源,培育绿色养生环境,不断压实“烟雨溪口,诗画茶乡”定位目标,推进文旅融合,让外地人进村来、停足看、住下来。
三、强化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溪口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效纠改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强、组织涣散、党群关系不和谐、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但也存在︰党建
住
调研报告
融合乡村振兴战略高度不够,乡村振兴群众基础不够深厚,党员队伍核心凝聚力有待加强,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组织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需要上级党组织持续关注,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健全组织,建强队伍,促进组织振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念好“人才经”的嘱托,引导“能打硬仗胜仗的人”向乡村一线流动。一是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乡镇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为溪口村引进更多的资金、项目、技术等资源;二是积极吸引外出经商、务工年轻人返乡创业、任职,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扶持,为人才返乡提供充足保障;三要在村内积极培育和选拔德才兼备、用于担当的年轻干部,从农村的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梯次培养后备干部。
大力培育党建品牌,深刻践行“柘荣现象”蕴含的精神内涵,提升溪口村“四下基层”实践基地、主题党日体验基地建设。深化党员队伍培训培养工程,发挥“党代表工作室" “党建小院”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乡村党员队
调研报告
伍整体素质。不断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村干部的待遇,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营造栓心留人和发展空间。
(二)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兴旺
以“党建聚力为民、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为抓手,以建设“五好五强”党支部为目标,依托溪口村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文旅产业、特色文化党建联合体片区,形成“支部联建、党员联动、发展联营”的联动格局。培养具备电商直播、文化创意、景点讲解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把合作社、电商平台、茶叶销售能人等集合起来,采取村企共建、企业服务等多种形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实现溪口村村财村民“双增收”,夯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因地制宜推动溪口村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探索致富之路。创新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企业入驻,扶优做强“2+N”特色农业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不断强化“茶旅强村”战略实施,策划茶俗体验、茶艺观赏等活动,促进茶旅互融发展。持续实施农村路网提升工程,抓实抓好用地、资金等保障。
(三)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打造文明乡风
坚持乡村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两手“一起抓”。开展“孝德之家”“和睦之家”“孝顺媳妇”等评选活动营造秩序良好、健康淳朴、文明和谐、党风纯正的民俗乡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良好乡风文明,宣扬“立碑戒赌”好乡风,倡导推行新型丧葬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群众自觉行为。发挥溪口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广场文化主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住
调研报告
(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科长 包晓华)
(四)乡村综合治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做好源头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构建溪口村和谐稳定。围绕乡村治理和发展的重点任务、突出问题,合理设置激励措施,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公众参事议事的积极性,提高民众参与的主动性,更好解决基层工作负担重、治理效能不足的问题。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把党组织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积极推进溪口村“两险”征缴工作,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进一步完善低保、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机制,保障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生活需求,不断改善民生保障工作。全方位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升人居环境。树立“建好更要管好”理念,压实村集体责任,结合环卫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五个美丽”建设节点等管护,确保已建成设施持续稳定运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科长 包晓华)
★实践足迹
上午,实践队参加了开班式及培训,领会“四下基层”深刻内涵;下午,前往柘荣参观柘荣现象传习馆、赴西竹岔接受党性教育,了解柘荣县情及革命历史,之后抵达实践活动基地乍洋乡溪口村;晚上,召开会议,学员互动并讨论实践队任务安排。满满的一天行程,开
5.15
5.16
实践队全体成员上阵,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实践劳动。一天来,实践队员顶着烈日,紧盯“水边、路边、屋边”等整治难点,对村庄水泥硬化道路、古城墙、古官道等上的杂草枯草、道路垃圾进行清除。队员们戴上手套,拿起锄头、镰刀、扫把、簸箕、推车,或砍、或拔、或扫、或运,全力清理卫生死角。尤其是为保护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队员们用手拔的方式,细心清除杂草,并留下具有观赏性的兰花、多肉等,“净化”与“美化”齐头并进,全力帮助改善村庄环境。同时在清理过程中,队员们聆听着村主任讲述溪口村的悠久历史,在古朴的民居、城墙和苍翠的茶园里,深切感受到了溪口这个古村的茶香古韵。
晚上,全体队员还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启了实践队全体学员们的
“沉浸式”学习实践之路。
实践足迹
实践队成员开展了“马铃薯采收”和“茶叶采摘”劳动实践活动。上午,在农户家“同吃”过早餐后,全体队员奔赴石山村农业基地,在村民们的指导下,学习了采收土豆的技能,也体验了劳作的辛苦。下午,爬上高海拔的茶山,前往九号生态茶园,帮助农户采摘茶叶,并负重挑回茶厂收购,力所能及地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
晚上,全体队员围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聚焦“一些领导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开展交流学习。会后,还听取了县派乡村振兴指导员林家和交流分享驻村经验。
5.17
★实践足迹
实践队两个分队聚焦“茶旅”和“茶品质”调研主题开展了调研活动。上午,实践队员们徒步走过温福古道,前往参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岐吴氏古民居。凤岐吴氏大宅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第六批县级文化保护单位,是一座历史悠久、因茶而成的青砖大宅。队员们在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中,探访了柘荣的茶源发展。下午,实践队到玉龙峰茶厂体验了摇青、炒青、揉捻、碳焙等红茶制作技艺,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晚上,与村支书、村主任共同探讨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产业振兴、乡村治理等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调研重点和落脚点。
5.18
实践足迹
5.19
在农户家“同吃”过早餐后,全体队员前往乍洋乡宝鉴宅村及五蒲村。在宝鉴宅村,队员们参观了畲族文化展成馆,亲身体验畲族特色传统文化。在五蒲村劳模馆,队员们参观学习了全国劳动模范郑帮德的先进事迹,他的劳模精神激励着大家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唱响“劳动创造幸福”的主旋律。下午,在村民们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本地特色农业劳动——地瓜种植,松土、插秧、浇水,劳动拉近了队员与村民的距离。晚上,大家根据自身实际,自由安排时间拟写调研报告以及学习心得。
★实践足迹
上午,全体队员前往茶博馆观看溪口村宣传片《烟雨溪口》以及《行吟溪口 茶易天下》,队员们纷纷表示对溪口村有了更深的了解。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分为4组,每组各前往3户农户家中宣传政策,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群众们反馈村中生活并不方便,看病、上学等都需要驱车一个多小时前往柘荣城关。下午,队员们在村茶叶交易中心对群众进行政策宣讲,结合各单位不同职能,做好各项政策法规科普宣传,并为群众发放宣传物料。
5.20
实践足迹
阴雨连绵,户外劳动暂时停止。上午队员们认真研读《习近平在福建》以及《摆脱贫困》等书籍,交流学习心得。下午,队员们进行搜集调研报告所需资料,分工撰写。
5.21
因连日下雨,溪水水位变高,原定清理河道清理日程无法开展。队员们就如何细化调研报告展开认真讨论。
5.22
★实践足迹
第二次下基层的第一天,带着重回溪口的期盼又激动的心情,我们又启程了。先到柘荣东源乡的福乐家园上剪纸课,在非遗传承人的讲解和指导下,大家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柘荣特色民间文化的魅力,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一堂必修课。随后,我们回到了将近一个月不见的美丽溪口。下午,我们撸起裤管、脚踩淤泥、下田插秧,大家排成一排排弯腰劳作,一排排的秧苗也竖在了田里,美好的耕种画面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
6.19
实践足迹
实践队成员开展了“灾后清理公路”和“清扫古道”劳动实践活动。既清扫了暴雨后进村公路上的枯枝、垃圾和碎石;也清理了永安桥边古道路上的杂草杂物、石墙上的藤蔓以及河道边的树枝。为村庄环境做贡献的同时,感受溪口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6.20
6.21
实践队成员按照安排开展了特色农事活动,在当地村民的指导下对地瓜进行松土和施肥;并学习种植了豇豆。通过参与种地实践活动,大家既提高了自己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也增强了对农业的认识和兴趣。
★实践足迹
实践队成员们听取了国家级劳模讲课,并对调研报告进行了集中研讨。白天,劳模郑帮德老先生来到溪口村村委会为实践队成员们上课,课中成员们得知,他的前半生经历了中年丧子、女儿病残等苦难,而他却在苦难中奋起,成为了乍洋乡首屈一指的万元户,之后还积极带动群众发展致富。更值得敬佩的是,郑帮德老先生年轻时带领群众修建的五蒲村水电站,至今仍是五蒲村最高的村财收入。队员们听完纷纷表示要以郑帮德老先生为榜样,将此次课程学习到的内容带回工作实践中。晚上,实践队成员们对调研报告进行了集中研讨,大家对汇总形成的初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头脑风暴,希望能够将这15天在溪口村看到的情况与问题更好地反映到实践报告中。
6.22
实践足迹
实践队成员们在溪口村的实践生活步入尾声,调研报告的修改完善也进入最后阶段。白天,实践队成员们对昨天进行过一轮修改的调研报告再次研讨交流,确定最终成稿,并就25日结业式上的汇报演讲提出各自的意见建议,商讨结业式上需要提交解决的问题,研究需要与县级部门对接的情况。晚上,实践队成员们分为四个小队进行了困难群众慰问,自费购买了抽纸、创可贴、雨伞等生活用品上门看望低保户、病灾户,希望尽成员们的微薄之力让溪口村的贫困户们感到些许关怀。
6.23
★实践足迹
6月24日:实践队召开总结会,学员们发表各自实践感想、对溪口村茶旅发展路径的建议等,并与溪口村村干部沟通交流。溪口村两委还给学员们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
6.24
实践足迹
6.25
实践队举行了结业式,学员代表发言,分别就实践活动的感想,以及溪口村建设发展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发言阐述,与柘荣县有关部门的人员进行交流,尽实践队的力量为溪口村解决发展瓶颈。
★学思践悟
市委统战部侨务科科长 胡 颖
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安排,我有幸于2024年5月15至22日和6月13至19日,参加第8期宁德市直机关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和实践队的同学们一起在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我们24个人相识于溪口,与溪口结缘,都深深喜欢上这座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小村庄。我们在溪口住了两周,15天,我多希望我们在这里可以住上两个月甚至150天,因为以后可能再没有这么好的实践学习的机会了。
在听了乡村振兴指导员,村支部书记、主任对溪口村的村情、人文、产业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而生,做好群众工作、
实践心得
农村工作,带领乡村走向振兴致富之路,正是我最欠缺的经验和能力,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伟大的工作。对溪口村也有了归属感,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正在蓄势待发,我们大家在讨论调研报告时,心里都卯着一股劲,都想为溪口做些什么,希望它有着美好的未来,希望村民们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15天的实践活动,让我收获良多,让我对党
学思践悟
的根本宗旨,对群众工作,对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活动结束后,我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统战干部、侨务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和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大团结、大联合主题,改进工作作风,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开展工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端正工作态度,敢担当、勇作为,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
到工作上,努力在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工作质量上下功夫,紧贴中心工作,密切联络联谊,深化为侨服务,广泛凝聚统一战线成员智慧和力量。将来,如果有幸到某个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我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入到这份神圣的使命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乡村振兴事业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思践悟
市水利局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 吴良华
在参加宁德市直机关第8期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期间,我再次研读了《摆脱贫困》和《习近平在宁德》两本书,对其中的理论精髓与实践经验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领悟与体会。
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奋斗精神。在参观“柘荣现象”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的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宁德这片曾经“老少边岛穷”的土地上,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发扬这种精神,一步步走向富裕。我认识到,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要有“弱鸟先飞”的勇气和“滴水穿石”的毅力,不畏艰难,不惧困苦,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学习心得
难,不惧困苦,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是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在“四下基层”的实践中,我深入田间地头,踏入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真切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使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
学思践悟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宁德时期所展现出的求真务实、严谨务实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亲赴下党乡开展“四下基层”活动的过程中,他现场办公在廊桥,吃饭用膳在廊桥,与乡亲们亲切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边聊边解决问题。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亲民为民的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深刻认识到,只
有真正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排忧解难,满足人民的需求,实现党的宗旨和人民的期待。
通过参加此次“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我深刻领悟到作为年轻干部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我将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特别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以更加充沛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全身心投入到水利事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为宁德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思践悟
市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 雷 蕾
在此次的第8期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的开班动员讲话上,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王青副书记引用了李强总理的一句话:“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鼓励大家要借着“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向人民学习,拜群众为师。此次,按照安排,我参加了柘荣实践队溪口村第一分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队的调研活动中,我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谛。
初到溪口村,我们不禁被那十里竹林、百年古桥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所吸引,经与村干初步沟通交流后,我们确定了“茶旅促乡村振兴”大调研方向。按照这一主题,队员
实践心得
们集思广益,从特色文化宣传、茶文化体验、基础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帮助溪口村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推动振兴的方法,我们信心满满,觉得提出的办法一定能给溪口村的发展提供思路。但在5月18日晚与村书记、主任的详细座谈中,我们发现,我们“头脑风暴”得出的办法都已在他们不远将来的乡村发展规划中,并且他们的规划覆盖面更广、发展思路更全面、落实举措更实、更有针对性。我
学思践悟
们不禁汗颜,暗暗为自己捏了把汗。
这次座谈,给我们的调研给予了极大的启发。村委的规划立足于溪口村实际,集中了数千名溪口村村民的智慧和乍洋乡党委政府的力量,归集的规划办法是立足溪口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实践提炼出来的,与我们还只是“纸上谈兵”提出的办法相比,必定更丰富、更实在、更有针对性。吸取了此次的经验教训,我们更加频繁深入地走村入户开展民情调查,列席参加村民代表大会参与农村基层治理,收集历史资料和第一手素材,也慢慢明确了我们的建议思路。我们认识到群众们不缺办法,缺的是对上级政策的及时掌握,是对新技术的灵活运用;也认识到“高手在民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只要深入基层,就一定能从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学思践悟
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专技人员 郭昕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巩固深化机关主题教育成果,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今年春夏之交,我有幸参与了宁德市直机关第8期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培训班)。这次实践不仅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学习过程。通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基层的生活和工作,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复杂,理解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更加明白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服务群众、贴近民生的重要性。
我的实践地点位于柘
实践心得
荣县溪口村,这是一个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美丽村庄。茶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村委正在大力促进“茶”“旅”结合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初入乡村,我就被溪口村纯朴的民风和宁静的环境所吸引,但很快我也意识到,溪口村同样存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等问题。
学思践悟
实践期间,我首先参与了村庄的环境整治,包括街道垃圾清扫、沟渠清理等。其次,我参与了村庄的特色农事体验,通过与农民们一起劳作,种植地瓜、采摘茶叶等等,我亲身体验到了农耕的艰辛,也了解到了传统农业面临的挑战。最后,通过重走福温古道、参观畲族特色村落、参观村内袁氏宗祠等等,沉浸式感受村庄的浓厚文化氛围。
同时,我们也采取分组入户的方式深入村民家中,近距离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和期望,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思考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道路。我相信,每一次深入基层的实践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国家、社会和群众,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我将这份收获和感悟
深深地刻在心中,作为前行的动力和指引,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为群众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思践悟
市经济研究中心一级科员 陈姜妤
在这次为期十五天的四下基层实践中,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参与到基层工作之中,来到柘荣县溪口村与村民干部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不仅让我对基层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新的理解。以下是我在这段时间里的实践心得体会。
贴近民心,了解真实需求。在基层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与群众的直接交流对于把握他们的真实需求至关重要。通过摆摊宣传、入户走访等形式,我了解到村民们在基础设施、交通情况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了解到基础设施不完善、入村道路狭窄曲折给村民们带来的不便,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我认识到,只有真正融入群众,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
实践心得
问题。
强化责任感,提升服务意识。基层工作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本着真心交流、耐心解惑、细心问难、诚心服务的工作要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惑于民、施计于民,接触到了许多村民群众,参与了多项乡村服务活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融洽了干群关系,树立了良好形象,推动了工作落实,感受到了他们对干部职工的信任与期盼,这些经历
学思践悟
让我意识到,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提升服务意识的毅力以及为民服务的决心。
团队协作,共同进步。在基层实践中,我还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农活还是调研,无论是种地还是走访,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村民干部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这种协作精神是我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继续发扬的。
反思自我,不断成长。在基层实践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我发现自己思考方式不够全面,实践过程不够创新,在耐心、细致等方面都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
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这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期待。
这次四下基层实践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结来说,溪口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待挖掘,我将把这次实践的心得体会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继续关注溪口村后续的发展情况,继续为基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思践悟
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干部 黄锦兰
作为柘荣实践队的一员,在为期15天的实践活动里,与溪口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深化了我对基层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同吃住,听民声
住在村民家里,与村民一同吃饭,最大程度拉近干群关系,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不论信息技术如何发达,都无法取代“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这种亲密无间的交流,使我切身体验他们难在何处,忧在何处。通过“四下基层”,化“被动”为“主动”,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问题,而是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
二、同劳动,办民事
做到真出力真劳动,积极参加实践基地规划的挖土豆、采茶、种番薯、
实践心得
插秧等农事劳动;通过扫村道、清河道,改善溪口村的村容村貌;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为困难户送温暖,宣传惠民政策,帮助解决群众困难。做到以行践学,把基层“下”在实处,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同学习,聚民智
没有一种课程,比在基层中学习更生动。积极参加《摆脱贫困》《习近平在宁德》等著作学习感悟分享会,在交流中再学习,不断弥补知识空白。
学思践悟
坚持向前辈、时代楷模学习,做到主动学,自觉学,真正把理论学深悟透。从乡村振兴指导员林家和、全国劳动模范郑帮德身上学习基层工作经验,深刻体会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明白基层工作的不易之处,做好基层工作必须掌握为民服务的真本领。
四、同调研,解民忧
在溪口村村委的帮助下,我们开展入户调研,与村民促膝长谈唠家常,对村民关注的宅基地建房等问题,能当场解答的告知其市县相关政策,不能当场解决
的记录下来,作为问题反馈。对溪口村的古村落、茶产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袁氏宗祠、古城墙等文化古迹,思考如何合理开发溪口村的文化旅游资源;摸清当地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溪口村茶产业发展、文旅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通过“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力所能及,办好为民实事。
★学思践悟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经济师 陈昕
今年五六月,我有幸参加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第8期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到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通过15天的实践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溪口村村民的质朴、热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期间我们参观了柘荣现象传习馆、赴西竹岔接受党性教育;体验了采摘茶叶、红茶制作技艺;参加了农事劳动以及溪口村的实地调研活动等,下面谈谈我的实践收获。
一、学习历史,传承传统文化
溪口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素有“十里翠竹、万担茶乡”之称,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了更好的体验当地文化,我们参观了袁
实践心得
氏宗祠、前往凤里村走福温古道、参观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凤岐古民居,前往宝鉴宅参观畲族特色村落、体畲族特色传统文化,还前往五蒲村五蒲劳模馆参观学习全国劳动模范郑帮德先进事迹,郑帮德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代表,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实现了家庭富裕和村里的脱贫致富。他的先进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二、沉下身子,深入群众生活
学思践悟
为了全面掌握溪口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一是主动参与调研,与县派乡村振兴指导员林家和交流,听他分享驻村心得;与村干部座谈交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乡村治理等工作;前往贫困户家庭与老人话家常、讲政策。二是深入群众生活,到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拉家常等方式察民情,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找问题、理思路、议对策。三是参与乡村活动,进行农事劳动:参与了村里的垃圾清理,改善了村容村貌;体验马铃薯采收和地瓜种植活动。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茶园和茶叶加工厂,体验了采摘茶叶、红茶制作技艺等环节。这些经验让我认识到,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是我们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让我形成了“从机关走出,从小事抓起,从具体问起”的良好作风,作为年轻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四下基层”的精神和务实作风,心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提供服务,保持脚踏实地的恒心,认真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做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
★学思践悟
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科长 包晓华
今年5月至6月,本人有幸参加了宁德市直机关第八期“四下基层”实践活动,通过聆听专题辅导报告,重温红色记忆、接受革命教育,与溪口的村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体验了社情民情,增长了阅历和见识,增进了同志间的友谊,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在此谈几点实践心得体会:
一、“身入”基层。只有走进农村,身入基层,我们才真正了解老百所需所想,进而做到实事求是。溪口村实践期间,我们主动奔走在田间地头,身体力行参与农事劳作,通过挖土豆、采茶叶、种地瓜、插秧等劳动,将自己融入群众中,切实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不易;参观西竹岔革命教育
实践心得
基地,重温红色记忆;调研凤岐古民居、柘水流芳、袁氏宗祠,实地了解古村落民居;通过走村入户与村民拉家常,问需于民,了解社情民情,与乡村振兴指导员、村干部开展调研交流,探讨溪口村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思路,问计于民,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做群众的贴心人。
二、“声入”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要组成
学思践悟
部分。基层宣讲,只有找准群众感兴趣、与群众利益切身相关的民生内容,多说“土话”,才能真正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领会。溪口村实践期间,我们通过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与群众拉家常、聊生活,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农产品种植、食品安全、公路安全保护等群众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通过朴素的语言,把党的“声音”转换成土方言,飞
入寻常百姓家,让基层宣讲更有温度。
三、“情至”基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坚持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在溪口村,我们与村民促膝长谈,用心听民声,为贫困户送去温暖与关怀;深入田间参与农事劳作,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汲取人民智慧;积极参与灾后清理公路上障碍、清淤河道等活动,真出力真劳动,减轻村民劳务负担,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筑牢党群间的“连心桥”。
★学思践悟
闽东日报社记者 黄楚妍
从时代的坐标追根溯源,能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和实践交相辉映、彼此呼应的历史轨迹。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在宁德的一年十一个月里,他以脚步丈量闽东的山容海纳,提倡并践行“四下基层”。这一重要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深度雕刻了闽东大地,从深层次上塑造了一方水土的精气神,造就了今天的闽东气质,荡气回肠的故事至今传诵在八闽大地的山水之间。——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古桥留足迹领袖风范传天下,山乡换新颜人民幸福奔小康。
”赓续初心、踔厉奋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梦想已然
学习心得
成真,发展还在继续。宁德坚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下”的决心,拿出“下”的行动,用“走心”换“民心”,变“会场”为“现场”,以“实干”求“实绩”,密切干群联系、共同砥砺前行,推动宁德跨越发展,成为如今全省新的增长极,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省第5位,跨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时光回溯35年,1988年的宁德还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有名的“老、少、边、岛、穷”。当
学思践悟
年6月,习近平同志出任宁德地委书记,面对当时闽东贫困面貌,他扎扎实实地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
在深入基层调研后,习近平同志把闽东贫困地区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归纳为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并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于是,他要求干部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下基层、察民情,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短短时间走遍九个县市,带头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持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就这样,一次次深入基层,一次次调查研究,一次次为民解忧,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下基层”制度在宁德逐步建立、实践与推广。
薪火相传、一以贯之。“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闽东干部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宁德的“传家宝”。35年来,“四下基层”得到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成为领导干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实践,成为闽东广大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力量之源。
★学思践悟
市直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中心三级主任科员
黄沛纬
2024年5月15日,我有幸成为第八期“四下基层”柘荣实践队的一员并于党校参加开班仪式,自此开始了为期十五天的“四下基层”实践活动。经过了十五天在柘荣县溪口村的“历练”,我感觉受益匪浅,以下是我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十五天的实践活动,我们参观了“柘荣现象”党性教育实践基地,了解了柘荣县发展的前世今生、名人轶事、产业产品等,对柘荣县有了一个全局性的认知;鉴赏了柘荣剪纸艺术,感受到了优秀剪纸作品的博大情怀和艺术内涵,并亲自体验剪纸艺术带来的巨大魅力;参观了烽火西竹岔战斗遗址,重温了当年共产党人在闽东
实践心得
地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大战役,心中满腔热血,万分感动;参与了溪口村农事劳作(土豆收成;茶叶采摘、制作;地瓜种植、插秧等),深切体验到了基层群众劳作的艰苦性,也在劳作中体验到了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意义非凡;开展民情调查、下户调研,了解溪口村的村情民情,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等;办好实事,参与村道、古城墙
学思践悟
杂草清除,提升人居环境治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学习研讨,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摆脱贫困》《习近平在宁德》等书籍,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应该遵守的纪律和规则,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四下基层”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深刻领悟到只有真正做到“深入、身入、声入”,才能真正地走向群众,形成严谨谦逊、求真务实、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培养基层思想和广阔胸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真实地履行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参与现场教学,参观了五蒲村劳模文化实践基地、宝鉴宅村畲村文化传承弘扬基地,对劳模精神和畲族畲药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思践悟
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干部 郑淇丰
在这次的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期间,我深入研读了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深深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实践智慧所震撼,当下正在实践的“四下基层”活动,与书中所阐述的发展理念和脱贫思路高度契合,“四下基层”使我们更加深入群众,贴近实际,解决问题,《摆脱贫困》它所蕴含的精神和智慧激励着我们在“四下基层”中不断践行、不断成长。
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搞好调查工作,就要深入基层,杜绝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报表算一算做法。如今,我们在柘荣溪口村实践着,了解到溪口村的一些情
学习心得
况。
第一,村里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小孩则困教育和医疗资源欠缺大多被父母接到县城居住,因此村里老年人居多;村里生产情况除传统农作物种植外,附加依靠茶叶的生产和不太成熟的旅游业,在茶叶生产外销上因雇工、天气、市场等众多问题,导致无法进一步发展,让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传承的古村落一直名声不显。
学思践悟
第二,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经济促脱贫。虽然我们闽东地区已不再是从前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但仍有些村的集体收入仍偏低,贫困发生率依旧较高,面对如此现状,各级政府务必要做到胸中有数,精准扶贫,拿出更大的财力精力做到抓好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要因地、因时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好,搞扶贫开发也罢,搞拿来主义行不通;“一刀切”也行不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结合当前溪口
村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建议在完善交通和旅游设施上做好文章,以村子的独有的历史文化和风景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促进本地茶叶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本地资源品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掩卷沉思,《摆脱贫困》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品读的过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通过研讨,我更加感触到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要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行动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思践悟
市福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程师 陈小鹏
《摆脱贫困》是由习总书记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一些重要的讲话、文章汇集而成,它记录了总书记许多当时工作的思想、观点和方法。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摆脱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追求,更是一种思维和心态的转变。
扶贫先扶志,摆脱贫困的首要之义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解放思想,并且还要在于敢想敢做,习总书记提到,既然当时的闽东地区已然是落后,就不要怕观念的制约,而是可以依靠自身的条件,在特定领域走出一条发展的路子来。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这篇文章里,文章发表于一九九〇
学习心得
学思践悟
年,早在这个时期,为了抓好宣传、增强自信,习总书记就特别超前地提出了制作电视音乐片的想法,这种做法不仅留存至今,还随着现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多媒体平台手段的多样化而越发蓬勃起来。去年,宁德电视台还以习近平同志倡导和实践“四下基层”35 周年为契机,发布了城市形象宣传片《这里是宁德》,还登上央视网向更多人展示中国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成果和“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继续让闽东之光闪耀。
通过阅读学习《摆脱贫困》,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专注于一个方向,自然是在这个方向上成就最高,正如书中提到,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做好工作,实现摆脱贫困。
★学思践悟
市社会保险中心四级主任科员 阮雯雯
2024年5月17日,按照“四下基层”实践活动课程安排,我们实践队伍来到了柘荣县溪口村九号生态茶园,采摘茶青。虽然出发时已是下午,但地上暑气未消,加上路途遥远、路况不好,爬行40多分钟后,我已是气喘吁吁、双脚颤颤,看着前方拿着农具、如履平地的村民,不免感叹自己久坐机关,空手上山都很是费劲。抵达茶园后,我们向茶农学习茶青采摘要点,在闲谈中了解到了茶树选育、茶叶种植、茶山管理等知识。经过紧张有序的忙碌,我们抢着天光完成农事任务。采好的茶青经过一晚的晾青,作为我们次日学习红茶生产技艺、亲身体验制茶流程的原材料。
通过此次茶叶采摘、
实践心得
制作,我们不仅了解到红茶的生产工艺,更是体会到了农事活动的不易。一片看似普通的茶叶,要经历好几年的栽培管理、好几道的生产制作、包装销售,最后才能流转到我们杯中,这其中了凝结了许多人辛劳付出。我们的实践基地——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是一个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小村庄,茶山有1800余亩。每年的茶青采摘,村民要从清明前后开始,到农历十五过后才能结束。村民们起早
学思践悟
贪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踩着露水上山、顶着月光下山。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很少,许多60、70岁的老人还在山头忙碌,他们挑着重担,将农药、肥料一趟一趟往山上送,又将茶青、农作物一趟一趟往山下运。乡村生活并非世外桃源,它布满露水、雨水、汗水,潮湿、沉重。作为组织体系神经最末梢的治理单位,乡村工作复杂多变。真正坚守在乡村的,是有家园情怀的老一辈以及甘于奉献、坚守初心的基层工作者们。
在实践活动的15天中,我们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跟着村民干农活,晚上走家入户串串门。身体力行、出力流汗的农事劳动,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和村民交流更接地气,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群众,从感情上更加贴近群众。最终,通过村情调查,我们实践队决定结合溪口村实际,撰写关于该村的茶产业发展报告,探究当地茶产业发展现状、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对策建议,进行了完整详尽的实践成果整理,希望以此为溪口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做好群众工作、服务好群众的基本功。
★学思践悟
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四级主任科员 郭周周
本人有幸参加宁德市直机关第八期“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在短暂的十五天里,我深入柘荣溪口村与群众拉家常、察民情,开展农事劳作、读书分享会、集中学习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架起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饮水思源,深化思想认识。实践期间通过参观“柘荣现象”传习馆、郑帮德“劳模馆”等新思想特色现场教学点,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足迹,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贯彻学习“四下基层”精神蕴含。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我们应当持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并积极吸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所
实践心得
提出的宝贵理念和实践经验,以此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我们应怀持一颗感激之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肩负起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坚守入党时的初心和承诺,以务实的态度投身于基层工作之中。
根植于民,践行群众路线。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始终贯彻群众路线,通过亲身参与采茶、制茶和除草等农
学思践悟
活,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民的辛勤与不易,这让我们更加珍视农业、钟爱农村、关怀农民。在走访调研中,我们积极积极倾听群众的声音,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基层是问题和矛盾的交汇点,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基层干部必须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根植为民服务的情怀,将群众的观点和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以致用,理念实践并重。在溪口村,我们与村两委和农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聆听并学习他们如何将脱贫成果转化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规划。针对生态茶园和茶旅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课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前景,并将党的关怀传递给每一位村民,确保群众的意愿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天,但这次下基层的实践活动无疑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和生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这次基层实践活动为契机,把实践经验转化为工作模式,主动成为群众的倾听者和支持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
★学思践悟
市内河航运搜救中心干部 俞晓欣
在市委机关工委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第八期市直机关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通过跟群众通吃同住,共同劳动,学习到了很多在日常工作当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一些基层经验,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现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工作总结与心得体会。
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我们在市委党校参加了四下基层开班式,深刻学习了习总书记提出四下基层的初衷,随后到达了本次实践活动的县城参观了“柘荣现象”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在此我们初步了解的柘荣这座县城的剪纸等非遗传承以及本土优秀药业企业和相关产品,感受到柘荣这座长寿之乡的
实践心得
魅力。
随后我们到达了本次实践的地点——乍洋乡溪口村。在领队和村领导的安排之下,我们随机入住了村民的家中,开启了和群众同吃同住的生活。在此之前,我们接触基层群众的机会较少,难以体会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到溪口村后,我们有机会和村民一起下地挖土豆,上山采茶叶,也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吃饭,坐下来谈心。在与村民接触的过程
学思践悟
中,我对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期间分组走访几个家庭生活困难的村民,将他们所需所求逐一记录在本,形成调研报告一并汇报至市直机关工委,切实为基层争取政策,积极协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次“四下基层”给了我们很好的锻炼机会,白天田间劳作、环境整治、入户走访,晚上和村书记、科技特派员开座谈会,给我们分享基层工作的一些经验以及在基层工作过程遇到的难题,同组的小伙伴来自不同部门,大家各司其职,为溪口村排忧解难。在这15天里我们懂得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切实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借助这次“四下基层”的实践锻炼,深入学习思考,力所能及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好人民群众的孺子牛。
★学思践悟
市交通建设发展中心干部 杨 娜
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培训期间,我们认真研读了《摆脱贫困》《习近平在宁德》《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书籍,《摆脱贫困》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创造性的战略理念和思想、观点,使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本次“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我有幸来到柘荣县溪口村,与村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通过这些天的实践,结合研读《摆脱贫困》的感悟,我深刻体会到溪口村的蜕变历程。
摆脱贫困,最重要的是乡村振兴,对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最重要、最直接的意义。溪口村地理的条件优越,通过对茶山严格管理、使得产出的茶叶品质更优良,茶青的收购价格也略高于本地区其他地方。再加上溪口村精心谋划,加大投入,建设茶青交易点,为茶商和茶农
学习心得
学思践悟
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改变过去茶叶零散交易的局面。
实现脱贫,不仅要树立先行意识,更要把握发展方向。溪口村正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发挥溪口永安桥、袁氏宗祠、凤岐古民居等旅游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坚持茶旅融合发展,在巩固传统产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同时按照“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玉龙峰、易品源等5家龙头企业为示范,升级村内茶园,规范茶叶生产,打造千亩高优生态茶园,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溪口村的蜕变历程之中,我看到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描绘了摆脱贫困的写意画卷。
★学思践悟
市林业局办公室干部 蔡欣宸
本次在柘荣县溪口村的实践中,我们亲身实操了采收马铃薯、种植地瓜和豇豆、采茶、制茶、插秧等农事劳动,实地参观了“柘荣现象”传习馆、西竹岔红色教育基地、福温古道、凤岐古民居、劳模事迹馆、福乐家园等当地特色展馆,聆听了全国劳模郑帮德的授课,并在摆摊宣传和入户走访中同溪口村的村民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对于溪口村的村情和村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及其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详细的认知,同时,也让我对“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实践证明,“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有效
实践心得
办法,是来之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造性举措,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把“四下基层”的任务要求贯通落实到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中,让“四下基层”的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大力传承好、弘扬好这一优良传统。
“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体现的是执政为民的鲜明立
学思践悟
场,本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实质是向群众学习,求真务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做到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呢,我们必须做深做细“调查研究下基层”这篇文章。例如,以茶产业为主要产业的溪口村,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种茶、采茶并贩售茶青,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茶叶品质、品牌效应、市场行情等诸多因素影响,结合村集体目前发展“茶旅”产业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溪口村村民、村企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需求,精准施策,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一要认真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方向和目的。要深入走访茶农、茶企,带着问题广泛征求基层意见和建议,注重发掘基层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二要善于解剖麻雀,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问题实质,破解问题方法;三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利用调研成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举措,努力做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学思践悟
福建省福鼎后坪国有林场干部 洪 航
此次“四下基层”实践活动集中学习了《摆脱贫困》《习近平在宁德》《纪律处分条例》等系列书籍,我受益良多。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摆脱贫困、建设美好新农村的经验总结。从中我认识到扶贫开发不仅要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当前问题,更要着眼于改变贫困地区贫困面貌、长期摆脱贫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我感受到了一位伟大党领袖、政治家的胸怀、事业和情怀。在今后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
学习心得
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思想理念。
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能让我们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我们要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学思践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进一步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我们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要主动适应监督,把自觉接受监督作为一种习惯,不要把监督当做是一种束缚自己的枷锁,自己如果能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自然能够从容坦然地面对监督。
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在推动提高林场社会 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时,要时刻紧绷党纪这个弦, 以身作则,抵制腐败,确保自身工作经得起考验。
★学思践悟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干部 阮碧媛
作为青年干部,借此“四下基层”活动,勇于在基层一线扎根历练,在实践中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排解民忧,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真才,才能走好走稳成长之路。
青年干部要“坐板凳”,出门入户了解民意。只有走进千家万户,多坐群众的小板凳,多和群众话家常,才能真正了解民意。一方面我们在和群众沟通交流时,态度要真诚朴实,说话要通俗易懂,关心老百姓的家庭成员、衣食住行、身心健康、村情村况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森林防火等专业知识。
实践心得
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在群众的“牢骚话”中进行反思,改进工作方向,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为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
青年干部要“接地气”,上山下田体察民情。现在很多青年干部脚上没有“泥土味”,身上不沾“稻花香”甚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与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相违背。我们在挖土豆、种地瓜、采制茶叶时体验农作生产、了解农情农事;在走街串巷、上山下田时体验古厝民俗、了
学思践悟
解村况村产。青年干部在做好调研工作时,不再是“纸上谈兵”,要“接地气”,躬耕田野、拓宽眼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成效。
青年干部要“沉下心”,去虚向实排解民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政府的各项政策需要通过基层干部来传达、落实到每一个村民身上。在基层治
理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青年干部需要“沉下心”,不讲空话套话,要做好事实事,真正的为民排忧解难。同时,我们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做新时代的“新农人”,将新创意、互联网知识、科技产品等融入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科技助农,提高种养技能,利用直播电商、文旅融合等方式多元助农。
作为一名青年干部,要将平时工作和乡村实践结合起来,在基层一线锻炼精神品格、提升工作能力、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排解民忧真正地凝聚民心、改善民生,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新时代青年干部,推动乡村振兴走向更年轻更有活力的未来。
★学思践悟
市霞浦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干部 黄书进
参加此次的“四下基层”学习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一线,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受启发,对基层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溪口村虽小,但人文物产和区位优势独特,是柘荣县为数不多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乡村之一。“时光经纬” 者,重在从总体上浏览溪口之秀、感受溪口之美,触摸它隐隐跃动的人文脉搏。正是溪口的独特魅力,促使在外经商的老乡投身于溪口的乡村振兴事业中。我也看到了许多基层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地方发展默默奉献的身影,也感受到了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
实践心得
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青年干部深入思考、积极解决。
溪口村有着“半山毛竹半山茶”之称。溪口村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平均海拔 460 米,雨水充沛,土壤空气无污染,孕育了茶叶的纯天然品质。《乍洋乡志》记载,乍洋乡种茶历史悠久,相传未代就开始种植。溪口村因其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种茶历史悠久,相传未代就开始种植。溪口村因其良好的地
学思践悟
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所制的茶品质较高,成为柘荣茶叶的重要组成地区,至今溪口的古城墙上仍然遗留多株数百年的野生士茶树。目前,溪口村致力发展茶产业,挖掘茶文化。建设了茶博馆,全馆布局以时间顺序为主脉络,围绕溪口茶产业发展的过去历史、现实近况、未来展望三个部分布景,以茶史、茶事、茶具、茶俗文化为依托,生动勾勒溪口地区历史以来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展现茶产业振兴,重塑传统古村落面貌,聚力构建集乡村文
创、民宿休闲、乡村旅游、农业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综合体。
有着溪口村发展的大方向,接下来就是方案落地。溪口村的人都在外务工,而通过“四下基层”的活动,让我们这些青年干部来到群众身边,正是集思广益,为群总排忧解难。提出可行性的方案,为溪口村乡村振兴奉献一份力量。
通过此次四下基层活动,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思践悟
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科员 庄鑫颖
“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为更好传承、发扬好这一优良传统,宁德市直机关第8期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我们来到了宁德柘荣。
此次实践活动以年轻干部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为主要形式,按照“五个一”的内容要求,“抓好一次党性锻炼、读好一本书、上好一堂课、走好一条党群连心路、办好一批实事”。
在溪口村基层实践期间,我们一行人走了
实践心得
历史悠久的溪口古道,看到了华东地区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半圆石拱桥永安桥,有幸参观了见证岁月变迁的袁氏宗祠,在村委代表的讲解下,我对溪口村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些历史遗迹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更像是溪口村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慢慢的有了温度。
为更好地走进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我们与基层群众同
学思践悟
吃,同住,同劳动,并采取挨家挨户入户走访的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明,问政于民,在此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溪口村发展的不易,也了解到了溪口村从一个交通闭塞,产业单一落后的传统古村落,变成如今交通畅通,产业升级多元,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离不开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与帮扶,离不开当地党员群众的齐心协力,万众一心。
这段实践经历令我获益良多。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是了解
基础情况的重要途径,基层调研,就是要停下脚步,低下身子,密切联系群众,认真聆听,与群众交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好问题建议收集,宣传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交通运输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交通运输执法工作人员,要有责任,有担当,做好本职工作,保障好交通、运输安全稳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学思践悟
福建省周宁国有林场干部 李仕豪
这次四下基层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习近平在宁德》《摆脱贫困》等书籍,使我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结合学习书籍内容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新《条例》总结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新《条例》从责任上全链条,管理上全周期,对象上全覆盖,新《条例》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管党治党的突出问题、模糊问题和监督执纪中发现的新型违纪行为,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为有针对性的纪律规定,避免违规违纪党员存侥幸、钻空子,使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有了更加严格的遵
学习心得
循。 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更加了解条例,在今后在工作、生活中务必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遵循《条例》,严于律己,为身边的人做好榜样。
《习近平在宁德》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自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工作经历。两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首位,访贫问苦,关心少数民族群众,以务实的精神为当地百姓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学思践悟
“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习近平在宁德》字字句句都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人民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领导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收录出版为《摆脱贫困》一书。这些讲话和文章,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攻坚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石穿”“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摆脱贫困》阅后觉的内心波澜起伏,既感佩于父辈筚路蓝缕、创业艰辛,更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深深感动。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倡的“弱鸟先飞”意识和“滴水穿石”精神尤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学思践悟
福建省寿宁景山国有林场营林股干部 赖忠平
2024年5月至6月,我很荣幸能在工委的安排下参加市直机关年轻干部第8期“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为期15天,在活动期间,尽管天气条件如此不济,但我们仍然没有退缩,勇毅前行。我们与村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我们一起打扫村里的古城墙,一起采摘土豆,学习体验地瓜种植,一起采摘茶叶、制作茶叶、包装茶叶,一起入户走访听民情讲民意,一起研学讨论,一起参观村里附近许多的古建筑,切身感受这个古村落给我们带来别样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劳动很累也很辛苦,但是我也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最主要是难忘的是劳动的过程,我们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出汗,对于辛苦的劳动我看到大家眼里满满都是干劲没有一丝松懈,彼此加油呐喊,这就是快乐所在、意义所在,我们享受的是这个过程,所有我觉得一切辛苦换来的都是值得二字。
实践心得
学思践悟
基层是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的地方,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做到把心贴近人民,才能真正走进人民,才会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着想。我们在基层看到的都是办法,我们年轻干部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向基层干部学习,也要贯彻落实“大兴调研之风,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要有深入、身入、声入,更要有心入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信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溪口村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茶产业也能越走越宽。
★学思践悟
福建省福安国有林场办公室主任 李 杰
通过这次“四下基层”,我明白了基层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涉及到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基层工作者要承担起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只有将基层工作做实,才能为上级工作者提供稳定的基础。
下基层就要带着真情实意去下,才能切实掌握民意。下基层干部开展民情访谈,就是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掌握基层实际情况,从而解民忧、帮民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为完成下基层任务而工作,这样不仅不能听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和所思所盼,反而还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
实践心得
感。下基层就是要带眼睛下,带着务实为民去下,才能真正为民服务。作为机关单位的干部,“四下基层”是转变作风、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效措施。 通过“四下基层”,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这次的“四下基层”活动中,我深入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学习群众干农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
学思践悟
解决实际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淳朴和热情,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这段时间的沟通交流,我们用心记录着大家谈到的问题。这两年农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但是作物价格却不好,甚至旺季的时候茶叶、橙子一斤只能卖到一块多,大家都盼望着能够有相应的补贴政策,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问题。甚至由于农作物不值钱,村里年轻的劳动力几乎流失,都往大城市跑,导致村里几乎都是老人或者很小的孩子。事实证明,走进基层、深入群众,不是到个别群众家里“嘘寒问暖”做做样子,而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要真正的贴近人民。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好一本书★
“五个一”活动集锦
★上好一堂课★
“五个一”活动集锦
★抓好一次党性锻炼★
“五个一”活动集锦
★走好一条党群连心路★
“五个一”活动集锦
★办好一批实事★
学员风采
“五个一”活动集锦
★活动总结
答好“四下基层”的“青春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年轻干部深刻感悟“四下基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5月、6月,宁德市直机关第8期年轻干部“四下基层”柘荣实践队学员赴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通过参与农事劳作、重温红色历史、入户走访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倾听群众“急难愁盼”,感悟民生期盼,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加强思想教育 赓续光荣传统
在“柘荣现象”传习馆,讲解员为学员们详细解读柘荣的先贤与古迹、英烈与故事、非遗与技艺、特色产业与绿色发展的互融共生,学员们对柘荣历史及其蕴含的红色精神有了一定了解;在烽火西竹岔战斗遗址,学员们详细了解西竹岔战斗历程,切身感受当年闽东独立师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以及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学员们参观了五蒲村郑帮德劳模馆,听取劳模郑帮德老先生授课,他的劳模精神激励大家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东源乡福乐家园,学员们上了一堂剪纸
活动总结
课,在非遗传承人的讲解和指导下,大家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到柘荣特色民间文化的魅力。
参与农事劳动 厚植土地情怀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坚持“四下基层”就是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脚下沾有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学员们与实践基地农户共同参与茶叶采摘制作、番薯种植、马铃薯采收、插秧、施肥等农事活动。在田间地头,学员们一边干活,一边与农户聊家常、话发展,了解溪口村茶叶、毛竹产业发展情况,探讨“农文旅融合”前景。通过劳作,学员们切身感受农户的劳作艰辛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对农业的认识和兴趣。
深入走访调研 探寻社情民意
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诉求是为民服务的基础,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推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村干部带领下,学员们深入村民家中,倾听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共同寻找乡村振兴“金点子”,并自费购买生活用品上门看望低保户、病灾户,为他们送去关心和祝福,做到汇民智、听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学员们还参观调研了乍洋乡宝鉴宅村,亲身体验畲族特色传统文化,感受畲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
★活动总结
融合为乡村带来的巨大改变,为溪口村农文旅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
聚焦为民服务 践行初心使命
学员们顶着烈日,紧盯“水边、路边、屋边”等整治难点,对村庄水泥硬化道路、古城墙、古官道等上的杂草枯草、道路垃圾进行清除。为保护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学员们用手拔的方式,细心清除杂草,并留下具有观赏性的兰花、多肉等,“净化”与“美化”齐头并进,全力帮助改善村庄环境;为了将党的方针政策带到群众身边,学员们在村茶叶交易中心对群众进行政策宣讲,并结合各单位不同职能,做好各项政策法规科普;6月以来雨水不断,实践队学员开展了“灾后清理公路”和“清扫古道”劳动实践活动,清扫暴雨后进村公路上的枯枝、垃圾和碎石以及永安桥边古道上的杂草杂物、石墙上的藤蔓、河道边的树枝。
通过半个月的实践活动,学员们对百姓所需所想有了初步了解,进一步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下一步,实践队学员将进一步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眼睛向下”“脚尖朝地”,敢于扑下身子“啃硬骨”“爬陡坡”,真抓实干促进乡村振兴。
烟韵溪口
诗献溪口
柘荣实践队领队、市审计局四级调研员 钱冠中
烟雨溪口,雾罩清流。
双溪汇流东吟诗,唯记方石垒墙头。
那烟雨、飞絮、摇竹融雪,那宗祠、碇步、拱桥合璧,日落炊烟直,古茶城墙存。
岁月缓缓地流过,散落的痕迹成为蜿蜒苍劲石墙上的土人参、古茶树,成为拱桥上饱经风雨的雕刻,成为林荫水道边旧宅廊檐,还有没有滚动的溪石。
明月钻出树梢,对着溪水梳理妆颜,赞永安桥粘结圆月的一个倒影,碧波、秀竹、月空,布满了遐思。清河倒挂中,仗剑江湖侠士,抚琴、练剑、豪饮、放歌,哪怕就是格斗,都能飘然竹林、溪面、石桥和檐亭。
袁梦可以穿越古今,缘份自当思古悠情。扶笛悠悠,刀剑朗朗。
烟波乍起,穿透朗朗读书声,飞禽家燕忙不停。
日子缓缓地踱步,挽住茶叶、毛竹、药材,挽住达官贵人的敬意,扶须望溪,圆梦溪口。
溪口的潺潺溪水,记载着时光里的故事,或急或徐地流淌,一路奔流。
坚持四下基层
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