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瑞知享 第2期_副本

ontents

c

目录

浅谈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管理-----------------43

季度之星CMC年度优秀员工及优秀团队风采 -------------- 49
摄影展示---------------------------------57
        

02 实用技术篇

03 特邀嘉宾专栏

01 前沿资讯篇

04 团队文化篇

资讯篇--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安全性及优化策略--2
注册篇—新药研发质量标准制定参考及注意事项-- 10

第02期

1

分析技术篇--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7           手性液相色谱柱的分类简介与特点--------22
制剂技术篇--动物实验技术分享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28
          ---多肽制剂研发要点简介--------32
合成技术篇  ----从杂质入手进行工艺优化------36
             --多肽药物起始物料的控制-- 39

1

1

1

1

前沿资讯篇

1 ADC的发展历程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近年来肿瘤领域极具前景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它兼具了小分子与抗体药物的双重优势,利用抗体的靶向性将细胞毒性药物选择性地递送至肿瘤细胞,来增加细胞毒性药物的治疗指数。早在20世纪初,Paul Ehrlich就首次提出“魔法子弹”的概念,90年代,抗体工程和连接子技术开始飞速发展,直到2000年,美国FDA首次批准ADC药物Mylotarg®上市,标志着ADC靶向治疗肿瘤时代的全面开始。[1]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安全性及优化策略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

图1.1 ADC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时间线

2 ADC的组成
ADC由肿瘤抗原特异性抗体、细胞毒有效载荷以及稳定的可裂解或不可裂解的化学连接子组成,具体如图2.1所示 [2]。ADC的组分和多种因素均会影响ADC的最终疗效和安全性。从药物组成和技术特点来看,ADC药物目前已发展至第四代[3]。

图2.1 ADC的结构和抗体(及靶抗原)、连接子与细胞毒性有效载荷组分的性质

来源:连云港研究中心  孙娇

前沿资讯篇

表2.1 四代ADC药物技术特点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

3 ADC的安全性[4]
ADC作为一种“靶向化疗”药物,其设计原理,使得ADC的毒性明显低于传统化疗药,然而大多数ADC仍然存在与细胞毒载荷相似的脱靶毒性,在靶毒性,以及其他难以预知可能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可能影响ADC性的潜在机制以及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3.1 ADC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
目前FDA和EMA已批准了6种治疗实体瘤的ADC药物(图3.1),这类ADC的不良反应通常是在靶和脱靶效应的混合,后者通常决定最大耐受剂量。许多ADC中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疲劳、脱发、骨髓抑制和胃肠道紊乱[4]。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

图3.1 已获批用于实体瘤ADC的结构和主要毒性

ADC分子量较大,多经静脉注射给药,其结构的细微改变常会导致药物的PK和/或药效学特征发生明显变化(表3.1)。注射后,ADC通常以完整ADC(占组合物的90%)、未偶联药物(或药物连接物)和解离抗体的动态混合物形式在血液中循环。在循环过程中,ADC逐渐扩散到组织间隙,最终到达靶肿瘤细胞,其在实体瘤中约占0.1%。

表3.1 影响ADC毒性的药理学因素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

3.2 ADC毒性分析
ADC作为一种模块化药物,细胞毒载荷、连接子和抗体的性质均会影响ADC的药物毒性(图3.2)。

图3.2 ADC药物毒性的决定因素

前沿资讯篇

细胞毒载荷
    具有相同细胞毒载荷的不同ADC药物通常呈现出相似的毒性特征。这些毒性大致分为与抗原无关的脱靶的肿瘤外细胞毒作用,以及由抗体与位于非肿瘤组织中的同源抗原结合产生的在靶的肿瘤外细胞毒作用,前者在大部分ADC药物的毒性特征中占主导地位。如含微管蛋白抑制剂美登素衍生物(DM1)的ADC可诱导肝毒性、血小板减少。含喜树碱类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如SN-38、贝洛替康、DXd)的ADC通常导致脱发、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6

表3.2 与细胞毒载荷有关的常见剂量限制性毒性

ADC的脱靶、肿瘤外细胞毒性的关键机制与体循环中细胞毒载荷过早解偶联有关,导致游离细胞毒载荷扩散到肿瘤外腔室。这些载荷通常是亲脂性分子,能够穿透细胞质膜并进入非靶、非肿瘤细胞。部分有效载荷也可能与血清白蛋白和其他含有巯基的循环血浆蛋白结合,增加有效载荷-连接子复合物的半衰期,导致载荷在非肿瘤组织中沉积。完整ADC的非特异性内吞作用也可能增加载荷的非肿瘤组织递送[5]。非特异性内吞作用受到ADC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包括疏水性和电荷性。ADC的疏水性通常与药物负载成正比(即DAR)。
正常人体细胞对细胞毒载荷暴露的耐受程度决定了患者对ADC的耐受情况,因此对细胞毒载荷的选择是ADC设计的关键。
连接子
脱靶毒性的主要机制可能与从ADC释放的载荷的时间和位置有关,很大程度取决于连接子的结构和稳定性。理想的连接子既要保证ADC足够稳定,使之能够有效抵达预期靶点,又要保证ADC能够在肿瘤微环境或肿瘤细胞内释放细胞毒载荷。不稳定的连接子会使游离细胞毒载荷过早释放到循环中,细胞毒素峰浓度更高,造成载荷相关不良反应(如血细胞减少症、脱发和/或胃肠道毒性)。过于稳定的连接子会使ADC在循环系统中停留时间过长、更多地结合非肿瘤部位,从而导致与载荷关联度较小的不良反应(如一些高度稳定ADC的特殊的眼毒性)。含不可裂解连接子的ADC通常耐受性提高,但是含可裂解连接子的ADC通常疗效更好,这主要归因于旁观者效应[5]。旁观者效应可能使亲脂性载荷在正常组织分布增加而加剧脱靶毒性。此外,连接子决定的药物抗体比、是否随机偶联也会对ADC不良反应谱和发生率造成影响。
抗体
抗体与肿瘤细胞之外的抗原结合导致载荷在非肿瘤组织累积,进而导致在靶肿瘤外相关不良反应。如T-DM1或T-DXd的心脏毒性与曲妥珠单抗在靶肿瘤外毒性作用有关;Trop2-ADC Dato-DXd和PF-06664178的皮疹和口腔炎发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皮肤和粘膜组织中Trop2高水平表达所致;HER3-DXd与血小板减少相关,未偶联的patritumab也有这种不良反应。

前沿资讯篇

另外,ADC的抗体部分还可以通过其Fc结构域与免疫细胞或其他非恶性细胞等表达的FcγRs相互作用导致毒性,如具有高表达FcγR的肺泡巨噬细胞吞噬T-DXd后可能导致间质性肺病(ILD)的发生。抗体Fc结构域与巨核细胞上表达的FcγR的结合可能在T-DM1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起作用,但是这一机制仍存在争议。C型凝集素受体(CLR)家族成员甘露糖受体(MR)与Fc结构域结合介导的摄取被认为是ADC脱靶肝毒性的潜在机制[5]。ADC治疗相关的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肝窦阻塞综合征(SOS)与肝窦内皮细胞(SEC)的变性和丢失有关。肝窦内皮细胞(SEC)中MR的介导摄取可能是ADC不依赖靶点的肝毒性的一个因素。此外,新生儿Fc受体(FcRn)以pH依赖性方式与配体相互作用,也可能与Fc结构域结合,介导正常细胞中ADC的非靶点依赖性内化,延长ADC的半衰期,从而增加对正常细胞的暴露,产生脱靶毒性,不过这一机制也存在争议。
因此,优选肿瘤细胞高表达、正常组织低表达抗原对应的抗体、避免不必要的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是常见的ADC设计策略。
患者相关因素
除了ADC药物本身的毒性差异外,患者的器官功能状态、合并症、代谢酶多态性等自身因素也会导致应用ADC时的不良反应谱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产生差异,如UGT1A1基因多态性会导致sacituzumab govitecan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增加。此外,种族也会影响ADC的代谢,例如,与其他国家的患者相比,日本种族患者的平均血清T-DXd浓度增加了20%,可能与该患者人群中ILD发生率较高相关。
与联合用药策略相关的不良反应
ADC与常规化疗联合使用时,毒性的增加不可忽略,可能是由于与ADC载荷的肿瘤外脱靶效应相关的毒性叠加所致。
4 ADC安全性优化策略
4.1 剂量调整优化策略[4]
由于ADC的不良反应多为剂量依赖性,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来优化ADC的安全性。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7

图4.1 ADC安全性的优化策略。a,剂量调整优化策略。b,药物工程方法。c,使用药物基因组学分析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并相应调整ADC剂量。d,使用可穿戴生物传感器检测和监测与ADC相关的特定毒性。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8

剂量上限策略:根据患者体重和药代动力学确定最大剂量,避免药物过量的风险。如体重≥100kg的尿路上皮癌患者使用Enfortumab Vedotin导致了3起治疗相关死亡事件,故临床采用125 mg的剂量上限来控制该药物的剂量。
治疗持续时间上限策略:根据治疗时间控制药物剂量,减少慢性和潜在的永久不良事件。如Polatuzumab Vedotin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淋巴瘤时,8个疗程较6个疗程用药会增加超过50%的≥2级周围神经病变。
给药频次优化策略:通过在相同累积剂量下分次给药调节血药浓度峰值(Cmax)来减轻Cmax导致的不良事件。如gemtuzumab ozogamicin(CD33-ADC)最初采用的9mg/m2 Q2W的给药方式,易引起肝毒性和静脉闭塞疾病高发,导致其在2010年退市;后采用每个诱导期第1、4和7天给药3 mg/m2降低了不良反应,并于2017年再度获批。
根据治疗反应引导剂量调整:通过自适应剂量调整策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并降低毒性风险。在血液肿瘤治疗中inotuzumab ozogamicin初始剂量为1.8 mg/m2,待患者进入完全缓解状态后降至1.6 mg/m2,目前该策略应用较为成熟。
随机剂量探索:通过前瞻性试验,对药物的多个剂量组评估以确定最大化治疗指数的最佳剂量。如T-DXd在HER2阳性乳腺癌和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探索中,通过对5.4 mg/kg和6.4 mg/kg剂量对比,发现二者疗效相似,高剂量组≥3级不良事件和ILD发生率更高,因此确定了5.4 mg/kg的给药剂量。此类剂量探索研究对其他ADC的剂量开发极具参考价值。
4.2 ADC设计优化策略[4]
ADC药物各组分的结构设计创新都可能实现药物药理学特性的微调,从而对耐受性产生潜在影响。从ADC基础结构上优化是解决其不良反应的根本手段。
抗体改造:目前大多数ADC都是在针对肿瘤细胞高表达、正常细胞低表达的靶点开发。新一代抗体前药偶联药物(PDC)设计理念将带来更多可能。PDC的抗体部分为抗体前药,其抗原结合区域设计有掩蔽肽,仅在肿瘤微环境内选择性激活并暴露结合区域(解除掩蔽),进而在肿瘤外组织保持完整,规避了肿瘤外靶点结合或脱靶效应,达到了提升疗效和改善安全性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由于延迟抗原结合和改善肿瘤渗透,可能克服大多数实体肿瘤中出现的结合位点屏障。除了屏蔽抗体的结合区域外,还可以尝试沉默抗体Fc结构域,以减少与免疫细胞对Fc介导的ADC摄取相关的脱靶肿瘤外毒性。
另外一种策略是开发双特异性抗体,以增强ADC向肿瘤细胞靶向递送细胞毒载荷的能力,从而降低不良反应。
连接子技术:旨在提高ADC在体循环中的稳定性,优化其安全性。目前热点方向在于通过工程化半胱氨酸、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和/或添加硒半胱氨酸、谷氨酰胺或醛标签,使细胞毒载荷和抗体部分特异性结合,从而制备出同质化的ADC,以改善药代动力学和耐药性。另外,可通过向连接子添加短聚乙二醇结构增加亲水性,以降低ADC非特异性摄取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脱靶毒性。
自分解连接子化学发展也提高了使用可裂解连接子ADC的稳定性和耐受性[5]。与早期的可裂解连接子相比,vc-PABC连接子具有更高的血浆稳定性和更好的毒性特征。
使用肽基连接子技术开发具有明显增强的抗血浆和组织非特异性肽酶裂解稳定性的连接子,可以改善血浆稳定性。如通过引入β-葡糖醛酸分子,开发具有串联裂解连接子的CD79b-ADC,需要两个连续的酶裂解过程才能释放出细胞毒性载荷:(1) 溶酶体中的β-葡糖醛酸酶去除单糖基团,随后,(2) 溶酶体肽酶裂解vc连接子。与采用“标准”单裂解vc连接子的CD79b-ADC相比,采用串联裂解连接子技术的ADC在血浆稳定性和体内疗效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前沿资讯篇

细胞毒载荷:目前已有同一单克隆抗体连接两种不同载荷的新型ADC正在开发中。多个不同机制的细胞毒载荷叠加可以提高耐受性和抗肿瘤活性,如HER2抗体同时偶联MMAE和MMAF,FGF2抗体同时偶联MMAE和α-amanitin。还可以采用免疫刺激类药物、异源双功能蛋白降解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作为非常规载荷。另外,在载荷中引入中和抗体片段可以结合循环系统中游离的细胞毒载荷,从而降低脱靶效应,提升耐受性。异种移植模型同时给予一种含MMAE的HER2 ADC与人源化抗MMAE Fab片段ABC3315时,化疗相关毒性降低,小鼠体重减轻的情况得到改善,并且保持活性。
4.3 其他策略
患者的药物基因组学特征有助于预测应用ADC后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另一方面,早期监测可以有效控制ADC的不良反应。
5 小结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ADC的应用提高了传统化疗方案在一系列实体瘤中的临床疗效。尽管ADC具有理想的靶向机制,但多数ADC仍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多与其细胞毒载荷相关,连接子和抗体结构也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鉴于ADC在多种适应症上的广泛应用,识别和控制ADC的不良反应成为合理设计ADC的关键。
未来在ADC安全性的优化策略方向上,需平衡患者的风险与获益,可通过剂量调整策略、ADC设计优化策略、药物基因组学检测以及临床中的安全性监测策略,扩展ADC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前景,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
[1] Sasso J M, Tenchov R, Bird R, et al. The Evolving Landscape of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In Depth Analysis of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J]. Bioconjugate Chemistry, 2023.
[2] Chau C H, Steeg P S, Figg W D.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for cancer[J]. The Lancet, 2019, 394(10200): 793-804.
[3] Fu Z, Li S, Han S, et al. Antibody drug conjugate: the “biological missile”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J].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2, 7(1): 93.
[4] Tarantino P, Ricciuti B, Pradhan S M, et al. Optimizing the safety of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for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urs[J].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23: 1-19.
[5] Nguyen T D, Bordeau B M, Balthasar J P. Mechanisms of ADC toxicity and strategies to increase ADC tolerability[J]. Cancers, 2023, 15(3): 713.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9

前沿资讯篇

新药的药学研究随着药物研究进展不断深入,在不同研究阶段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在创新药临床研究期间,需要优先且充分考虑药品安全性,产品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制定应重点关注临床试验中与受试者安全性相关的检测项目,需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并且根据早期工艺特点和典型批次数据,设立合适的质量标准。随着新药研发越往后期进展,分析方法也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确认,质量标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更,关注点也逐渐从安全性扩展到有效性、工艺稳定性等,需要保证产品质量可控。NDA申报时要求质量标准包含全面的控制项目、相应的合适分析方法和合理的可接受标准。
本文主要对新药研发期间的质量标准制定和一些重要的关注点进行介绍。
一、 质量标准检测项制定参考
根据相关法规及申报项目经验总结了原料和制剂在IND和NDA申报时质量标准检测项目制定的一般情况,可供参考,详见表1和表2。

新药研发质量标准制定参考及注意事项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10

表1 原料药质量标准制定参考

来源:连云港研究中心注册部-凡迪

前沿资讯篇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第02期

11

注:√为需要订入标准,×为不需要定入标准,∆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评估。*为可尝试仅定入放行标准,需注意如在稳定性过程中可能发生降解或变化,则一般需要定入注册标准。

表2 常见制剂质量标准制定参考

注:√为需要订入标准,×为不需要定入标准,∆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判断。*为可尝试仅定入放行标准,需注意如在稳定性过程中可能发生降解或变化,则一般需要定入注册标准。

前沿资讯篇

二、 质量标准制定注意事项
药品NDA申报注册标准主要包括①名称,②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③化学名称、含量限度,④性状,⑤鉴别,⑥检查,⑦含量测定,⑧类别,⑨规格,⑩贮藏、有效期等项目。现主要对化学药品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这几个方面的申报注意事项作一些介绍。
1 性状
性状是对药品基本状态的定性描述,是判断药品质量的基本项目。原料药:一般包括外观、溶解度、物理常数(相对密度、熔点、比旋度、吸光系数等)。制剂:应依次描述颜色及外观。片剂应在除去包衣后,就片芯的颜色进行描述;胶囊剂应对内容物的性状予以描述;除此以外,还可酌情对外观的刻痕或印字进行描述。
标准制定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1.1 如果两个色阶相邻可用“或”来描述,如“白色或类白色”;如果色阶之间相隔两个或以上,应采用“至”来描述,如“白色至微黄色”。尽量避免用特殊形容词描述性状,例如不应使用柠檬黄、莫兰迪灰等来描述颜色。因为较多制剂除去包衣后片芯或胶囊内容物的颜色与原料药颜色类似,区别仅在于因辅料的加入使其颜色深浅与原料药略有差异,所以也因参考原料药的性状描述来制定制剂性状描述,二者尽量采用较为一致的词汇描述。
1.2 如历史批次留样对比结果显示不同批次样品性状存在颜色渐变(如白色至浅黄色),考虑到固体外观颜色无法定量分析,审评可能要求制定溶液的颜色检查项,所以建议提前考虑,必要时NDA申报前与官方进行沟通。
1.3 若性状在贮藏时发生变化,应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1.4 临床早期可以选择定较宽的可接受标准(检测结果可以具体描述),有多批次数据后、或工艺较成熟后再收紧质量标准。
1.5 溶解度:应尽量采用与该药品溶解特性密切相关,配制制剂、制备溶液或精制等所需用的常用溶剂,应列出在水中溶解度;品种应简化,不要罗列过多,并应尽量避免使用昂贵或毒性较大的溶剂。临床期间应尽量避免在标准中制定非常用溶剂,不然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变更删除。
1.6 熔点:对于已知结构的化合物,熔点是重要的物理常数。利用熔点、熔距,可鉴别、检查该药品的纯度、晶型、结晶水/溶剂情况,熔点范围一般为3~4℃,熔距不可过宽,一般不超过2℃。熔点一般需要制定标准,在200℃以上并同时分解的品种一般可不定入质量标准中,应用DSC和TGA等予以证明。需注意随着产品开发进展,化合物纯度/结晶度升高可能导致熔点升高,临床早期制定的熔点范围后续需根据更多批次的数据适时调整。
1.7 比旋度:适用于具有光学异构体的药品,此指标反映其固有特性及其纯度,测定时应注意温度、浓度、溶剂对比旋度的影响,中国药典一般规定在20℃,钠灯589nm条件下测定。如有不同,需注明。尤其与国外产品进行比较时(25℃,汞灯546nm条件),一定要注意测定条件的一致。
2 鉴别
应具有专属性,需不同原理的鉴别方法,能很好的区分可能存在的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鉴别方法要求专属性强,灵敏度高,以及操作简便、快速等。
原料药尽量采用红外鉴别,应保留特殊基团的化学鉴别反应。一般要求2~4项。另根据ICH Q6A,如果新原料药是盐,对每个离子应有专属的鉴别,还应有一个对盐本身的专属实验;例如,通过色谱峰保留时间鉴别富马酸盐。典型的原料药鉴别项一般应包括HPLC保留时间、红外、盐离子的鉴别,可额外增加紫外、化学鉴别等。
制剂的鉴别试验应制定其所含的新原料药的鉴别,应具有专属性。单一的HPLC保留时间不具备专属性。典型的制剂鉴别项一般可制定HPLC保留时间和紫外鉴别。应注意排除辅料的干扰,如制剂采用紫外鉴别,需明确是否需要以空白辅料作空白对照。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第02期

12

前沿资讯篇

3 检查
检查项下规定的各种杂质检查项目,系指该药品在按既定工艺进行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或产生并需要控制的杂质。因此,要结合产品的特性、生产工艺、实际样品的考察,合理制订能真实反映药品质量的项目,以保证药物的安全与有效。根据我国历版药典的惯例,原料药的检査内容归纳为:有效性试验(如结晶性、晶型等)、酸碱度、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无机阴离子、不溶物、有机杂质与有关物质(异构体)、残留溶剂、干燥失重或水分、炽灼残渣、金属离子或重金属、元素杂质、硒或砷盐、组分测定、生物安全性(如异常毒性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无菌、微生物限度等)以及生物活性检查等;制剂的检查内容归纳为:pH值(或酸碱度)、颜色(或溶液的颜色)、有机杂质与有关物质(异构体)、干燥失重或水分、金属离子或重金属、元素杂质、滲透压、含量均匀度、溶出度、释放度、脆碎度、热原、细菌内毒素、过敏试验以及其他特定的检测项目。药典版或表格版质量标准编排时应按上述顺序依次排列。
标准制定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3.1 酸度、碱度或酸碱度(原料药)
分别是pH值低于7.0的、大于7.0的或包括7.0上下两侧的(或先后用酸性/碱性滴定液分别滴定)。
当工艺中用到酸碱处理、酸碱不稳定或酸碱影响制剂工艺或质量时应考察原料药的酸碱度,必要时制定质量标准。某些药品,由于其水溶液对酸或碱具有很强的缓冲能力,如枸橼酸哌嗪,因而不能从酸碱度上反映出质量问题,就不应制订本项检查内容。
3.2 pH值或酸度、碱度及酸碱度(制剂)
pH值用于液体制剂,酸碱度用于注射用无菌粉末或其他固体制剂。
3.3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制成供试品溶液后,既检查澄清度,又检查颜色。对于注射剂所用API,溶液颜色需定入质量标准,如性状项下规定有澄明,可仅制定颜色。对于口服固体制剂所用API,如果多批次颜色或稳定性期间颜色变化跨两个色系,CDE也要求将溶液颜色定入质量标准。
临床期间需要持续收集溶液颜色数据,因为颜色变化可能预示着杂质谱的变化,如出现变化需要结合分析方法调查清楚。同时如果API本身发生颜色变化,可以开展溶液颜色变化情况的研究。
3.4 有关物质
需结合申报工艺路线、起始物料工艺路线、制剂辅料、生产工艺及配伍溶液等,对实际存在和理论分析潜在的工艺杂质/降解杂质进行全面的研究,需重点关注加速/长期试验和配伍稳定性试验中超过鉴定限的杂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下主要降解杂质、API与辅料作用产生的杂质、制剂工艺中产生的降解杂质。全面分析杂质的来源,进行清除、转化研究,合理制定杂质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物质质量标准。
有关物质限度一般需结合产品最大日剂量按照ICH Q3A/B规定的界定限度(QT)和鉴定限度(IT)对定入标准杂质和非特定杂质进行控制;对于高于ICH Q3A/B界定限度的杂质,需用安全性评价批次数据来进行支持,同时需考虑种属换算;必要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批次水平收紧限度。临床研究早期可以使用文章Management of organic impurities in small molecule medicinal products: Deriving safe limits for use in early development中的原则建立较宽的非特定杂质限度(0.3~0.5%,与5 mg/day的限度进行比较)。
同一制剂用于不同适应症时,最大日服用剂量(MDD)不一致,如出现放大,应根据ICH Q3A/Q3B来重新确定杂质限度;如果采用安全性评价批次数据来支持的杂质限度,也应该根据MDD的变化来重新计算。例如:某品种适应症从用于胃/肠镜检查镇静拓展至全麻时,最大日剂量可能超过2g,原料药的非特定单杂限度需从0.10%收紧至0.05%。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第02期

13

实用技术篇

对于复方制剂,原则上对杂质的控制水平不能低于单方制剂,对于非特定单杂也适用此原则。对于各有关物质分析方法下检出的杂质,如不能确定产生来源,需按照实际控制限度较低的组分(一般为小剂量组分)杂质限度进行控制。基于充分研究(充分暴露降解杂质等)的前提下,如确定小剂量组分有关物质分析方法下某一段保留时间内产生的杂质均来源于实际控制限度较高的组分(一般为大剂量组分),则可尝试规定相应保留时间内杂质峰无需积分进行控制,相关杂质仅需在大剂量组分有关物质分析方法下进行检测及控制。
对于两个创新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因担心杂质研究不充分,建议采用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例如LC-MS等)对适度降解样品进行杂质研究和分析,以确认没有杂质漏检。其他结构复杂或杂质情况复杂产品也可参考此原则。
关于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需采用粗品、粗品母液,对有关物质检查色谱条件(流动相组成/比例/pH/洗脱梯度、检测波长)等进行比较优选研究,保证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可以有效检出及分离杂质,并对主要杂质进行归属研究。比较优选研究侧重于方法筛选,建议色谱条件的变化幅度更大一些,而不是仅考察方法耐用性。同时在方法筛选时需重点关注波长选择,建议临床试验期间,收集影响因素和加速/长期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检测数据,防止出现杂质检出量明显偏低的情况。如生产工艺发生变更,应分析研究可能产生的新杂质,考察有关物质方法的适用性。
3.5 异构体
如果API有手性中心,则需要关注其异构体的检测。在有多个手性中心的情况下,非对映异构体和异构体的方法开发难度较大,所以在制定异构体的控制策略时,要根据工艺中手性的引入方式采用源头控制和终点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下图案例,API一共有三个手性中心,手性引入来源为两个起始物料,在起始物料和中间体中对所有异构体杂质进行完善控制,在成品中仅对存在可能性最大的一个手性中心翻转的异构体杂质进行研究和控制。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14

关于制剂的异构体控制,如证明制剂的生产和最终产品的贮藏中不会发生消旋化,可不进行制剂的立体特异性检测。

实用技术篇

3.6 致突变杂质
参照ICH M7 和S9 进行致突变杂质研究并制定合理控制策略。应采用两种互补的(Q)SAR方法进行致突变性评估,杂质评估应全面,包括工艺路线中起始原料、中间体、反应副产物、溶剂或试剂等可能存在的工艺杂质、降解杂质(包含制剂中新增降解杂质)等。
临床试验期间,对于ICH M7中1类、2类杂质及关注队列杂质,应结合临床试验方案控制其不超过特定的可接受限度或者TTC值;对于ICH M7中3类杂质,可仅收集数据,不定入质量标准。如相关杂质为降解杂质,需收集稳定性数据,还需结合降解情况,考虑尽早进行Ames试验。
最终申报NDA时,所有1类、2类、3类致突变杂质需严格按照ICH M7方法1~4进行控制。不可仅根据多批次检测数据小于可接受限度的30%,就不进行任何控制;推荐采用方法3在上游物料对致突变杂质进行控制,结合清除研究制定限度大于可接受限度;对于自身不稳定的杂质可使用方法4,仅通过工艺控制,不设定质量标准;最后一步引入的致突变杂质,一般需要按照方法1在成品中进行控制。
此外需关注日摄入量大于1mg的杂质:对于需长期服用的药物,同时在两个适当的(Q)SAR系统中给出阴性的预测结果,仍然可能需要考虑开展最低筛选要求的遗传毒性试验(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用于治疗ICH S9适用范围内适应症的产品,或者在治疗浓度本身具有致突变性的产品,致突变杂质NDA申报时可根据ICH Q3A/B所述的观点进行控制,临床期间质量标准中无需特别订入致突变杂质。
3.7 残留溶剂
对于原料药,应对所有起始物料引入、申报工艺中用到的有机溶剂进行评估并制定控制策略。申报NDA时可参照EMA残留溶剂指导原则制定控制策略:避免使用1类溶剂,仅将最后1步合成步骤(部分审评可能会要求最后2步)及之后的步骤使用到的残留溶剂订入质量标准,其他2/3类或1类次生溶剂如多批次数据小于限度的10%(1类次生溶剂小于限度的30%)可与审评沟通不定入质量标准。
残留溶剂限度制定需根据ICH Q3C,如不在ICH列表中,可以参考如下方式设定限度:
 查询溶剂的毒性数据,然后根据ICH Q3C推荐的PDE计算方式,计算其限度;
 参考类似结构的溶剂毒性数据来设定限度;
 在说明低毒性基础上(参照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可根据ICH Q3A,按照有机杂质限度进行控制。
IND申请及临床试验期间,如果残留溶剂超过了ICH Q3C规定限度,应该进行合理性说明以评估安全性。申报NDA时,应尽量进行工艺优化,使残留溶剂符合ICH Q3C规定限度。
对于制剂,生产工艺中用到的有机溶剂一般需要订入质量标准,但是作为包衣溶液使用的三类溶剂,可以通过工艺和积累数据与CDE沟通不定入质量标准。
3.8 炽灼残渣
炽灼残渣是指有机药物经加热灼烧至完全炭化,或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再加适量硫酸湿润,高温炽灼至灰化完全后遗留的无机杂质,多为金属氧化物或无机盐类(碳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等),一般规定的限度为0.1%。需注意《中国药典》规定的常规炽灼温度为700~800℃,如需将残渣留作重金属检查,则炽灼温度必须控制在500~600℃,而USP/EP/JP规定的炽灼残渣温度为600±50℃。
对于不适用中国药典方法检测炽灼残渣的品种,如产品为磷酸盐或包含磷酸基团等,建议考虑在元素杂质评估中增加常见金属离子的考察,如钠、钾等,以评估无机杂质残留情况。
3.9 元素杂质/重金属
目前中国在积极落地实施ICH指导原则,ICH Q3D和《中国药典》后续应该会并行。对于尤其是1类创新药,质量标准可不制定《中国药典》所规定的重金属,仅评估制定元素杂质检测项。另外对于不适用中国药典方法检测重金属的品种,如产品为磷酸盐或包含磷酸基团等,质量标准中也可仅评估制定元素杂质检测项。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15

实用技术篇

对于原料药,需评估起始物料和原料药申报工艺路线有意添加的、生产设备、包装系统、纯化水等引入和其他结合给药途径ICH Q3D规定考虑的元素杂质,参照 ICH Q3D 制定元素杂质评估与控制策略,除最后一步引入的元素杂质外,其余元素杂质如果多批次数据的结果都是小于控制阈值(限度的30%),可不定入质量标准。此外,对于供注射剂用原料药,审评也有可能会要求将高风险元素杂质订入质量标准。
对于制剂,需评估原料药、辅料、生产设备、公用设施及包装系统引入和其他结合给药途径ICH Q3D规定考虑的元素杂质,需采用组分评估方法和制剂评估方法的组合,只通过组分评估方法确认每个组分贡献的加和小于控制阈值是不够充分的,审评一般还会要求提供多批次样品的实测数据(即制剂评估方法)。如组分评估方法和制剂评估方法的结果均为小于控制阈值,则元素杂质不需要额外的控制,一般无需订入质量标准。
3.10微生物限度
建议按照CDE《非无菌化学药品及原辅料微生物限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ICH Q6A制定研究计划和控制策略。评估过程中建议关注产品引湿性、初始及稳定性过程中水分和水活度的情况。
对于原辅料,如能证明微生物在原辅料中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存活,或合成/处理相关步骤能够减少微生物,保证原辅料中生物负荷小于可接受标准,结合风险评估,可不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对于不含抑菌剂或制剂本身不具有抑菌效力的固体制剂,若能证明制剂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特性,可不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另外提醒关注微生物限度标准指数写法的实际内涵,根据《中国药典》,101cfu、102cfu、103cfu表示可接受的最大菌数为20、200、2000,需注意与10cfu、100cfu、1000cfu的表述相区分。
4 含量测定
原料药的含量,除另有注明者外,均按重量计。一般应换算成干品的含量,并按检查项下所规定的“干燥失重”或“水分”,分别写成“按干燥品计算”或“按无水物计算”,含量限度均以含有有效物质(以分子式表示)的百分数表示。例如“本品为XXXX(化学名称)。按无水物计算,含C25H22N4O5·2C2H7NO应为98.0%~102.0%。”。限度如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制剂的含量,均按标示量计算。一般均按照其原料药的分子式(包括结晶水和盐类药物的酸根或碱金属盐)进行计算;也有按无水物或有效的盐基或有效物质(碱基)进行计算的。例如“本品含磷酸奥布卡因(C17H28N2O3·HCl)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本品含海曲泊帕乙醇胺按海曲泊帕(C25H22N4O5)计算,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制剂限度常规制定为90.0%~110.0%,部分品种也有被审评要求收紧至93.0%~107.0%或95.0%~105.0%。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20年版
[2] 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 第4版 2013
[3] CDE,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 (2018年第16号)
[4] CDE,创新药(化学药)Ⅲ期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信息指南 (2018年第48号)
[5] CDE,化学药品创新药上市申请前会议药学共性问题及相关技术要求 (2021年第48号)
[6] NMPA,《药品标准管理办法》 (2023年第86号)
[7] ICH, Q3A/Q3B/Q3C/Q3D/Q6A/M7/S9及问答
[8] EMA, Annexes to: CPMP/ICH/283/95 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residual solvents & CVMP/VICH/502/99 Guideline on impurities: residual solvents. 2013
[9] J Harvey, A Fleetwood, R Ogilvie, A Teasdale, P Wilcox, S Spanhaak, Management of organic impurities in small molecule medicinal products: Deriving safe limits for use in early development. 2016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16

前沿资讯篇

摘要:本文简述了热分析技术的概念。阐述了以TGA和DSC为代表的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阐释了药物热分析中吹扫气体、升温程序、样品用量、温度范围等技术要点的条件选择及仪器维护保养。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药物分析;热分析技术;TGA;DSC
一、热分析技术简介
热分析技术研究的是物质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的各种理化性质(如晶型转变、相态变化、吸附、脱水、化合、分解等)变化,热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质量监控(药物分析)环节。热分析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度高及试样微量化等优点。
目前,药物分析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热分析技术包括热重法、差示扫描热重法(Thermo gravimetry,TG),是指在程序升温和特定气氛下,测量供试品质量与温度变化关系的技术。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是指在在程序升温和特定气氛中,测量输给供试品和参比物的热流速率与温度变化关系的技术。
差热分析法(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是指在程序升温和特定气氛中,测量试样和参比物温度差与温度变化关系的技术。
原则上差热分析技术(DTA)是一种类似于差示扫描量热(DSC)的技术,因此,本文主要阐述TG和DSC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相关仪器维护保养。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17

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成都盛迪 白传亮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18

二、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优点
(一)熔点判断
熔点是衡量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2020版《中国药典》仍采用传统毛细管法测定药品熔点。该法操作繁琐,且难以准确判断药物熔解过程中是否熔融并分解。采用TGA结合DSC,或直接应用同步热分析仪(TGA/DSC),可对结果做出准确判断。
(二)药物晶型研究
随着FDA颁布实施《仿制药晶型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物晶型研究越发被重视。同一化合物不同晶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药物晶型由X-射线衍射法进行表征。采用DSC技术,不仅能区别药物的不同晶型,且药物DSC热力学变化曲线可为该药物晶型稳定性研究及晶型相互转化提供依据。
(三)干燥失重
干燥失重(包括《中国药典》)常采用105℃恒温干燥的方法。溶剂为吸附溶剂且沸点低于105℃时,该法重复性良好。但是,当溶剂与药物形成共晶或者溶剂包裹于药物中时,105℃恒温干燥难以将溶剂完全挥发,恒温干燥将不能准确测定此类药品中残留溶剂量。采用TGA程序升温,不仅能准确测定药物中残留试剂量及比例,结合DSC曲线,还能初步判断溶剂在药物中存在状态,从而为结晶溶剂的选择,结晶工艺开发及干燥程序的选择提供技术指导及依据。
(四)药物稳定性研究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我国药物研发由低水平仿制阶段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开发转变。对于新型化合物,难以查找到相关稳定性研究数据,增加了新药稳定性实验设计的盲目性。郭瑞轲等人,采用TGA结合DSC对五倍子醛的热解机理进行推断,计算出五倍子醛热解动力学参数,从而推断出五倍子醛贮存效期。
(五)中药鉴别
陈栋华等人,对不同动物来源的胆的DSC曲线进行研究、比较,发现不同动物来源的胆与熊胆DSC曲线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快速鉴别熊胆的方法。
三、热分析条件的选择
热分析仪器操作简单,涉及到的主要参数包括:反应气体、升温/降温速率、样品量及温度范围的选择。
(一)反应气体: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宜的反应气体:如采用DSC测定样品熔点,为防止样品氧化、变质,常使用N2等惰性气体进行实验。采用TGA测定试样氧化分解行为,常采用空气作为反应气体。
(二)升温/降温速率:程序升温/降温过程中,样品温度与炉体温度不可避免存在差异。实验时将样品研磨成细粉、夯实,以加快样品热传导。同时,选择合适升温/降温速率,可以降低样品升温的滞后性。一般过程中实验,常用的升温速率为10K/min或20K/min。
(三)样品量:样品过多,升温滞后性加重,挥发性产物需更长时间才能挥发出。样品过少,不利于检测微弱的质量损失及热量变化。因此,热分析实验中适量的样品量至关重要。
(四)温度范围:多数有机化合物700~800℃时基本完全分解,因此对于未知样品,TGA检测温度范围30~700℃,然后根据结果再调整温度范围。DSC仪器一般不做分解实验,对于性质未知样品,建议先测TGA,DSC终点温度不高于分解温度。
四、TGA和DSC仪器维护
可靠的实验结果离不开良好的仪器运行状态,定期清洁和维护有利于减少实验误差、保持仪器状态、延长仪器使用寿命。TGA和DSC仪器结构简单,主要包括进样器、炉体、信号传感器及冷却系统等部件。下面将分别介绍TGA和DSC部件常规维护方法。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19

图1 TGA炉体结构示意图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0

(一)传感器污染:仪器长期使用,传感器难免被污染。解决方法:打开炉体,取出坩埚(包括参比坩埚),在空气/氧气条件下,TGA于800℃空烧半个小时,DSC于600℃空烧半个小时,如未清洁干净,请继续重复上述操作。

图3 DSC传感器 

(二)炉体污染:有机物物在高温条件下会分解,产生气态物质或固体小颗粒,在吹扫气作用下通过出气口排出。长期使用,累计的杂质黏附于出气口管路,堵塞排气口,污染炉体。当排气口圆孔呈现不规则,甚至堵塞时。需拆下气体出口,清理堵塞物,并用酒精棉擦拭,清洁污染物。

图4 TGA炉体内污染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1

(三)冷却系统异常:TGA采用循环水机冷却,需定期(半个月)更换冷却水,建议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如果循环水流量较小,需清理内部管道,必要时通入压缩气体吹扫管路。DSC为机械降温,使用过程中不得弯曲折叠管路,必要时可通入压缩气体吹扫管路。
五、结语
热分析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及试样微量化等优点。近年来,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已愈发广泛。不仅能解决药物分析中热稳定相关问题,并且为传统药物热稳定性分析方法适用性提供依据。随着热分析技术与各种检测器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研究上将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瑞轲,郭满满,肖卓炳.热分析法研究五倍子醛的热稳定性及其分解动力学[J].分析测试学报,2013,32(07):856-861.
[2]张名楠,王镇江,周雪晴.热分析法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热稳定性和贮存期[J].化学工程师,2011,25(09):4-7.DOI:10.16247/j.cnki.23-1171/tq.2011.09.001.
[3]庞承焕,吴博,黄险波,叶南飚.DSC测试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优化方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9,48(03):23-25.DOI:10.16584/j.cnki.issn1671-5381.2019.03.006.
[4]刘晓晴,张罗红,李波.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1999(03):36-38.
[5]刘丹,高锦红,王虎,武春玲,雷妮.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鉴定中的应用[J].分析仪器,2019(02):8-13.
[6]杨成,胡松,王金南,罗少敏.热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40(14):36-37.
[8]王岩,杨砚超,祝世洋,张金玲,杨婷.TGA2常见故障分析及管理维护[J].分析仪器,2022(04):77-80.
[9]焦阳,刘春凤,张杰,来忠红,崔喜平.STA449F3同步热分析仪故障分析与管理维护[J].分析仪器,2021(05):124-129.
[10]梅特勒DSC 3+手册
[11] 梅特勒TGA/DSC 3+手册

前沿资讯篇

研究手性识别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手性药物,对映异构体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但当手性中心引入药物分子结构中以后,其对映异构体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及毒性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现在研发阶段的大部分新药分子中都存在手性中心,拆分通常成为手性药物研究的难题。目前手性分离主要使用手性色谱方法,现在手性柱的种类繁多,各种商品化手性分离柱的选择性各不相同,其中手性填料的是决定能否分离的关键,分析员对手性色谱填料的分类不了解,常常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挑选到合适的色谱柱。
1. 手性固定相的分类
手性固定相是手性分离的关键,目前市面上的手性固定相主要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1多糖衍生物类
多糖衍生物类手性色谱柱,其固定相主要包括直链淀粉衍生物和纤维素衍生物(常见的衍生包括苯甲酸酯,苯基氨基甲酸酯),尽管这两种多糖都是由d-葡萄糖单元构成,但是由于其中的糖苷键不同(前者主链中为α-1,4糖苷键,而后者为β-1,4糖苷键),使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构型,导致了直链淀粉衍生物和纤维素衍生物的手性识别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纤维素固定相的每个单元都为螺旋型,而且这种螺旋结构还存在极性作用、π-π作用及形成复合物等手性分离因素,直链淀粉代替纤维素制成的手性柱显示了和纤维素柱不同的选择性,但是稳定性较差。多糖衍生物类填料是手性拆分中应用最广泛的,研究表明其能分离80%以上的手性化合物。
多糖衍生物类手性色谱柱根据填料工艺分为涂敷型和键合型,涂覆型固定相是通过物理作用包敷在基体上面,所以某些溶剂可以使固定相从基体上溶解脱落(详见说明书),因此四氢呋喃、二氯甲烷等强溶剂不可作为涂覆型色谱柱的流动相。键合类的流动相中无溶剂使用限制,如丙酮、氯仿、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等强溶剂,均可作为溶剂溶解样品和流动相使用。
1.2大环抗生素类
大环抗生素其分子中具有众多官能基团和不对称中心,还具有空穴结构。因此化合物可以与手性分子发生多种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疏水作用、离子作用、氢键作用、偶极-偶极作用、π-π 电荷转移等作用。大环抗生素类手性选择剂,应用较多的包括瑞斯托菌素A、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分子结构中存在空腔结构区和酸碱基团。替考拉宁结构中存在20个手性中心,3个糖基和4个环,酸性基团和碱性基团提供了离子作用点。糖基在三个平面上,可折叠起来将化合物分子包埋在糖基空腔中。万古霉素结构中存在18个手性中心,3个环,具有可弯曲的糖平面,可将分析物分子包埋在糖基空腔中。羧基和仲氨基分布在边缘,与分析物分子产生离子作用。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2

图1-1 多糖类手性固定相

多糖衍生物类色谱柱反相模式常用的流动相:

多糖衍生物类色谱柱正相模式常用的流动相:

手性液相色谱柱的分类简介与特点

连云港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刘子莹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图1-2 万古霉素手性固定相和替考拉宁手性固定相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柱常用流动相

1.3环糊精类
环糊精是通过淀粉酶或环糊精糖基转移酶水解淀粉得到的环型低聚糖。通过控制环糊精转移酶的水解反应条件可得到不同尺寸的环糊精。市售的环糊精主要是α、β、γ三种类型,分别含6、7、8个吡喃葡萄糖单元。环糊精分子成锥筒型,构成一个洞穴,洞穴的孔径由构成环糊精的吡喃葡萄糖的数目决定,洞穴内部是相对疏水的区域,两端圆孔边缘是亲水性的羟基。用环糊精手性固定相产生手性识别要求被拆分物的疏水部分能嵌入环糊精洞穴中,形成可逆的、稳定性不同的包合物,环糊精洞口的羟基和被拆分物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由于形成包合物速度较慢,因此可能导致色谱峰峰形较差以及保留不稳定重现性差等缺点。环糊精的修饰可以使环糊精型手性色谱柱可以分离更多的化合物,通过将不同的基团键合到环糊精洞穴表面的羟基上,包括乙基化、S-羟基丙基化、生成S或R-萘基乙基氨基甲酸盐、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盐和环状对甲苯酰酯,形成新型的环糊精固定相,产生不同的手性选择性。

图1-3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15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4

1.4冠醚类
冠醚是具有空腔的大环聚醚,这类化合物呈现王冠状结构,冠醚类固定相用于分离一级胺,一级胺必须质子化方能达到分离。因此必须使用酸性流动相,例如pH 1.0~2.0的高氯酸水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样品质子化成铵离子(-NH3+),与冠醚形成可逆复合物。可用于分离氨基酸及手性中心上有伯胺基团的化合物。例如大赛璐硅胶表面键合(S)-18-冠-6醚和硅胶表面键合(R)-18-冠-6醚分别对应色谱柱CROWNPAK® CR-I(+)和CROWNPAK® CR-I(-),两支手性柱能互相参照,样品的出峰顺序相反。需要注意的是,冠醚柱使用时色谱系统和样品中不能含有钾离子,因为钾离子会占据冠醚空腔,使冠醚柱的手性识别能力降低甚至失效。

图1-4 大赛璐冠醚柱手性固定相

1.5蛋白质类
蛋白质类手性色谱柱目前分离机理还不明确,推测其手性识别机理与独特的空间立体结构有关,分离还依赖于疏水相互作用和极性相互作用,例如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疏水性口袋或者通道。目前有多种蛋白质类手性色谱柱,使用较多的是α-酸性糖蛋白(α-Acid Glycoprotein,AGP),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卵类粘蛋白(Ovomucoid,OV)。在使用蛋白质类手性色谱柱时,应注意有机相比例不超过15%,否则蛋白质键合相有变性的风险,同时应注意系统压力不宜过高,pH范围应控制在5.0~7.0避免破坏蛋白,载样量低需要控制供试品浓度。
1.6离子交换型手性柱
例如弱阴离子交换手性柱CHIRALPAK® QD-AX/QN-AX,两性离子交换型手性色谱柱CHIRALPAK® ZWIX(+)/ZWIX(-)。
具有手性选择性的弱阴离子交换型HPLC色谱柱,很适合分离酸性手性化合物,对那些含有羧基、磷酸基、亚磷酸基或磺酸基的手性化合物有显著的手性拆分能力,也可以分离弱酸性化合物,如酚类(香豆素)等。
两性离子交换型手性柱可用于分离自由氨基酸的两性离子手性固定相,对两性手性化合物,尤其是未经衍生的氨基酸和多肽,有显著的立体选择性。

图1-5 离子交换型手性色谱柱固定相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5

1.7配基交换型
手性配基多为光活性氨基酸或其衍生物。 流动相一般为0.1~0.2mM的CuSO4水溶液,它们先和二价金属离子螯合,与药物消旋体形成稳定性不同的配位络合物对,从而完成异构体的拆分。主要用于生物相关性物质的手性分离,如氨基酸和羟基酸。只有具有2个或以上可供螯合的基团的对映体,才能在这一类固定相上分离。

图1-6 配基交换型手性固定相

1.8刷型手性固定相(pirkle型)
刷型手性色谱柱的出现和发展源于Bill Prikle及其同事的工作。Prikle型手性固定相拆分机制主要为π‐π作用、还有固定相与被分析物的氢键、偶极‐偶极作用和范德华力作用。这类手性固定相容易制备,把单分子层的手性有机分子键合到硅胶载体上即得,适合分离含有芳香基团和氢键受体的手性化合物。刷型手性固定相分为π电子接受型,π电子提供型π电子供给和接受型的混合固定相3类,π电子供给型固定相要求被分析物具有π电子接受基团,π电子接受型固定相可以分离许多可提供π电子的芳香族化合物,刷型固定相具有高的容量因子。它的不利之处在于它仅对芳香族化合物有效,必要时需要进行衍生化反应。常见的刷型手性固定相色谱柱例如Regis 公司的Whelk-O,α-Burke 2,β-Gem 1等。

图1-7 刷型手性色谱柱Whelk-O固定相

2.手性化合物分析方法开发-常见的影响手性拆分的因素
除特殊类型化合物外,一般手性化合物的色谱柱筛选填料的使用广泛性和成功率建议按照以下顺序:多糖衍生物手性柱,大环抗生素手性柱,离子交换型手性柱,蛋白质类手性柱,其它特种色谱柱。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影响拆分的因素主要有手性填料的选择性,柱温,有机相种类,酸碱添加剂的种类,缓冲盐种类和浓度等。

前沿资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6

2.1手性填料的选择性
使用相同的色谱条件对一组手性化合物进行柱筛选,不同手性填料的选择性具有显著的差别,色谱柱的选择性是对手性拆分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当我们在手性拆分时第一步是挑选合适的色谱柱和比较通用的色谱条件对大量手性色谱柱进行筛选,选出分离最优的色谱柱再进行其他色谱条件的优化。

图2-1 正相系统在涂敷型多糖手性柱上进行色谱柱筛选(a)乙醇/异己烷/DEA (15:85:0.1); (b) 异丙醇/异己烷/DEA (15:85:0.1).

图2-2 乙腈-水作为流动相反相系统在键合型多糖手性柱进行色谱柱筛选

2.2 有机相种类和酸碱添加剂
在反相色谱中常用的有机相甲醇和乙腈,除了在色谱柱洗脱力上有区别,甲醇为类质子溶剂,还可以与化合物之间产生氢键作用,有时可以提高选择性。在正相色谱中,首选烷烃-醇作为流动相,根据样品酸碱性选择添加剂,酸性样品选择酸性添加剂如三氟乙酸,乙酸,碱性样品选择碱性添加剂,通常选择二乙胺,
酸碱添加剂在分离时通常可以起到改善峰形的作用,两性化合物可以同时添加酸和碱。常用有机溶剂比如烷烃类、丙酮、氯仿、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四氢呋喃等具有不同的洗脱能力,可以调节化合物的保留时间来提高分离度,不同的醇类例如乙醇和异丙醇也显示出不同的选择性。

实用技术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7

图2-3 不同的酸添加剂对峰形和分离度的影响,兰索拉唑在Chiralcel OJ色谱柱上异构体分离,流动相:异丙醇/异己烷/酸添加剂 (15:85:0.1)

2.3温度
手性拆分温度过高时,溶剂传质速度增加,溶质在固定相上解吸附加快,与手性填料作用时间缩短,表现为保留时间减少,峰形变窄,一般对手性识别过程不利,但温度过低,溶质在固定相上解吸附减慢,能提升手性选择性,但会使得色谱峰展宽,也可能影响分离,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一般情况下较低温有利于手性分离。

图2-4 柱温对分离的影响,左图为5℃柱温,右图为40℃柱温

2.4 缓冲盐种类和浓度
反相系统中缓冲盐浓度决定了色谱系统中的离子强度,不同缓冲盐体系缓冲范围影响了色谱分离的pH,不同pH使化合物呈现离子态或分子态,影响了化合物的保留,对含有酸碱基团的化合物分离影响较大。
2. 小结
在药品研发中,对于含手性的化学药物而言,须制订异构体检查项,手性异构体杂质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质量研究工作。除了常用的手性液相色谱拆分法,还可以使用气相色谱手性拆分法、高效逆流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进行补充。目前主流的手性分析方法开发主要依赖于市场上类型丰富的手性色谱柱,分析实验室配备种类齐全的手性色谱柱,是进行手性拆分的重要基础。另外由于某些手性色谱柱的特殊性,价格昂贵,耐用性差且注意事项繁多,需要分析员使用前通读产品手册,避免破坏色谱柱填料。在手性方法开发前,了解化合物性质,再取适用的色谱柱进行大规模筛选,确定最优分离度的色谱柱,进行色谱条件如柱温,酸碱添加剂,有机相种类和比例,盐浓度和种类的参数优化。色谱是一门实践的学科,需要我们多了解色谱柱特性多尝试,才能在手性拆分难题面前熟能生巧。

实用技术篇

前言: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其病理基础是炎性滑膜炎引起软骨损伤以及骨结构破坏,主要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进而引起运动失调,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甚至引起全身多种不适与多种系统性疾病。
在2020年,全球估计有1760万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全球年龄标化患病率为每10万人口中就有208.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1990年以来显著上升了14.1%,其中女性受到影响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到三倍。同时如若不进行积极干预,病程超过5年致残率超过40%,病程15年以上致残率超过60%。
那么为了更好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人员开发出了多种动物模型,而其中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能最大程度反映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其模型成模原理是通过胶原免疫的方式引起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攻击关节软骨引起的关节炎症。那么为了成功建立CIA模型,这就对抗原、动物、佐剂、乳化、免疫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胶原、动物与环境。首先胶原蛋白种类繁多,也是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功能性蛋白。比如Ⅰ型胶原是构成正常成人皮肤的主体(占80%),主要存在于成人皮肤、肌腱、骨组织中;而II型胶原蛋白主要存在软骨、玻璃体、椎间盘等组织中,因此我们选用的抗原为II型胶原。
常见的II型胶原来源有鸡、牛、猪、人的II型胶原,而不同动物对于不同来源的胶原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品系的实验动物的敏感性也跟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型以及细胞因子水平有关。而通过多方比较,我们最终选择DBA/1小鼠&鸡II型胶原组合;Lewis大鼠&牛II型胶原的组合作为造模的基本条件。
同时动物的年龄与饲养的环境,也是对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因为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模型,动物免疫系统的完善与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而通常动物体内肠道菌群情况,也是会影响到宿主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的,故而我们常选用的是7-8周龄的健康动物并饲养在符合SPF(无特定病原体)条件的屏障环境下。
佐剂、乳化与免疫。选定了胶原与动物的组合,那么诱发动物对胶原产生抗体是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是需要佐剂,而弗式佐剂是目前动物实验中最常用的,分为弗式完全佐剂(CFA)与弗式不完全佐剂(IFA),其中IFA的主要成分是液体石蜡(油相)与羊毛脂(乳化剂),而CFA则是在IFA中添加卡介苗(或灭活的结核分枝杆菌)。乳化则是将两种不相容的液体混合使得一种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而乳化后的抗原注射进入体内沉积在局部可以起到缓释作用与局部天然免疫的刺激反应,而CFA中的卡介苗可以进一步刺激免疫系统的激活,加快适应性免疫,增强细胞免疫与体液抗体反应。
乳化的过程我们首先采用了手动乳化法,即采用合适规格螺口注射器与三通阀(见图1)进行乳化。首先大鼠乳化制备选用2.0mg/ml的牛Ⅱ型胶原蛋白与结核杆菌含量2.0mg/ml的CFA等比混合,小鼠乳化制备选用2.0mg/ml的鸡Ⅱ型胶原蛋白与2.0mg/ml的CFA等比混合。

动物实验技术分享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

第02期

——临床前评价中心·药效评价部 崔太阳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8

图1

实用技术篇

具体制备过程如下:
连接三通阀。选用合适规格的螺口注射器与三通阀旋紧连接,旋转三通阀旋钮,使得没有旋钮指针的方向对准非连接口即一号连接口,并确定两通指针与注射器连接口对齐,然后在注射器上沿指针延长线上做好标记。(见图2)
需要注意是:首先必须选用螺口注射器,手动乳化过程中强大的压力可以轻而易举的推开单纯塞紧的非螺口注射器,造成乳剂崩出;其次三通阀旋钮指针必须与连接处完全对齐,有稍许错位虽然可以进行乳化但将使得整个过程极其费力;最后注射器上做好标记是必要的,即使是螺口注射器,在乳化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导致注射器的相对旋转,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会造成乳剂崩出。
添加胶原与佐剂。先添加水相的胶原于二号连接口上的注射器,再添加等比的油相佐剂于三号连接口上的注射器后,插入注射器塞并排空空气。需要注意的是,先从二号注射器加入水相并最终在二号注射器回抽液体排空空气最为方便,一来是垂直位排空;二来水相长时间与注射器塞接触也不会使得皮塞发涩。
乳化过程。将三通阀与液体柱部分置于冰上,开始来回推动注射器,混合油水两相。前期会感到比较吃力,后续会逐渐丝滑,直到乳化接近结束会再度变得吃力。一般来回推动注射器保持在2次/s,持续推动30min左右,即每次制备乳剂大约手动混合3600次。需要注意的是:大体积不建议一推一拉,因为拉注射器的一方会因为过大负压导致皮塞脱落。如果一开始空气没有排净,那全程将会非常吃力,因为加力过程首先会是挤压空气,再由空气将液体挤压进入另一个注射器,效率非常低下。
乳化完成判定。当推动时间达到后30min后,一般乳液即可成型,轻轻回抽存有液体柱的注射器后,将注射器从三通阀上取下,连接对应针头,在清水中滴入一滴乳液,如果1min后,乳滴不发生扩散即可表明乳化成功(见图3)。将乳化好的试剂至于4℃或冰上,尽快使用。
图3:左为乳液滴入水中状态;右为2min后乳滴状态没有消散
我们目前正在摸索电动乳化的条件,采用手持匀浆机进行乳化。当下采用的方法是将液体依旧等比置于注射器(针头连接处封口)中,冰浴,1档转速(5000rpm)乳化5min,静置3min直到乳化完成(实际乳化时间约15min)判定方法同手动乳化方法。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9

图2

实用技术篇

但电动乳化产热较大,乳化过程中可能会对胶原产生破坏,目前虽然存在出模情况,但还需要与手动乳化的足部肿胀评分及出模率进行比较,如果后续评分不佳,会再次减少每阶段的乳化时间来减轻搅拌发热情况,减少蛋白变性,来优化乳化实验过程。
乳化,是整个CIA造模过程的重中之重:乳剂的质量好坏对模型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免疫过程。首先麻醉的方法一开始我们探索是用水合氯醛麻醉,跟后续评分相比整体评分会更高,但存在动物体重初始降低明显且有动物死亡现象。后续我们采用异氟烷吸入麻醉方法,动物体重在发病之前未出现降低情况。
在麻醉后我们首先在尾根部用剃毛器进行被毛。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之后,用1ml玻璃注射器于尾根部皮内缓慢注射(i.d.)胶原乳化液(大鼠0.2ml即牛胶原200µg;小鼠0.1ml即鸡胶原100µg,初次免疫)。大鼠于第7天尾根部皮内缓慢注射(i.d.)0.2ml胶原乳化液进行二次免疫(加强免疫);小鼠于第21天尾根部皮内缓慢注射(i.d.)0.2ml胶原乳化液进行二次免疫(加强免疫)。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免疫期间采用每针注射器的多余乳剂导入另一根注射器的方式,可以保证乳剂不产生多次损耗;其次缓慢推注,如果推注过快可能导致乳剂从进针口甚至鼓起的皮肤处溢出。
一般实验评价指标为:(1)体重:初次免疫开始,每3天记录一次大鼠体重; 加强免疫至分组前,每天记录一次体重;分组给药后,每两天记录一次体重。(2)临床评分:加强免疫至分组前,每天进行一次临床评分;分组给药后,每两天进行一次临床评分。
模型组临床评分一般在加强免疫后两周左右达到峰值(不同品系动物,达峰时间略有差异),与对照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可认定造模成功。
临床评分。评分标准细则采用16分制:对前后左肢和右肢(4个)分别进行如下评分,0-正常;1-累及1个关节,关节部位有轻度红斑、肿胀;2-累及2个或2个以上关节,关节部位有轻度红斑、肿胀;3-病变扩展至外踝或外踝以上,关节部位中度红斑、肿胀;4-足趾至踝关节重度肿胀伴畸形。
评分标准注释说明:基础观察关节分为脚趾、足跖、踝关节。其中小鼠容易先出现症状的是脚趾;大鼠容易先出现症状的是足跖。基本上是以关节发病数为计分标准,发病严重程度为辅,但如果仅仅是多脚趾出现症状视为2个关节发病,临床评分为2分;如果只有足跖或脚踝出现症状视为单关节发病,临床评分1分;4分情况无需所有关节均严重肿胀,即脚踝、足跖严重肿胀且包括至少2个脚趾严重肿胀即可视为4分。评分代表性图片如下: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0

图四:尾根部皮内注射情况

表1

实用技术篇

模型验证:建模完成后我们会选择相应的药物来验证我们的模型是否对目标药物有反应。目前,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药物有多种,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及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2016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指南将DMARDs分为三类:传统合成DMARDs(csDMARDs)如甲氨蝶呤(MTX)、生物制剂DMARDs(bDMARDs)如阿巴西普及靶向合成DMARDs(tsDMARDs)。
Tofacitinib是一种有效抑制JAK1和JAK3活性,阻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选择性JAK抑制剂,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RA的口服型tsDMARDs。因此后续我们选择Tofacitinib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来验证我们的模型。溶剂选择0.5%MC+0.5%吐温80来配制Tofacitinib悬浊液,小鼠使用剂量10mg/kg、大鼠3mg/kg,给药体积10ml/kg每天灌胃给药2次(bid)。
整体建模过程实验结果如下:
图左:预实验水合氯醛麻醉,会引起动物初始体重降低;图右:异氟烷吸入麻醉小鼠体重在出模前没有降低。
图左:预实验大鼠异氟烷麻醉免疫后体重变化与小鼠相当;图右:药效验证实验分组前大鼠体重变化率与预实验基本相近。
图左:预实验小鼠评分在免疫后day31基本达峰,半数出模时间为day26-27,总成模率95%;图右:预实验大鼠评分在免疫后day21基本达峰,半数出模时间为day13-14,迄今总成模率100%。均高于网上普遍报道成模率。
给药后小鼠(图左)与大鼠(图右)体重变化率:模型组体重降低,可能存在因为四肢肿胀难以摄食引起,我们会将一部鼠粮置于笼盒内部,便于动物摄食;给药组症状较轻,相应体重降低较缓慢;对照组降低可能是灌胃本身对动物捉持等方面引起的刺激。
图左为药效验证实验小鼠评分统计;图右为大鼠评分统计:对比正常动物,两个动物模型模型出模明显且稳定;阳性对照药评分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1

图左:小鼠四肢均发病图片;图右:大鼠四肢均发病图片

实用技术篇

多肽是由多个氨基酸通过酰胺键相连形成的一类化合物,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化学活性物质,氨基酸数量通常在100个以下的药物属于多肽药物范畴,多肽药物分子量介于小分子药物和蛋白质药物之间,集合了很多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蛋白质的优点,例如多肽药物可像小分子药物一样通过化学合成方式制备,工艺的可控性和复杂性明显优于蛋白药物,而安全性和耐受性又明显优于小分子药物,成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多肽药物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物理化学稳定性均较差,易被氧化和水解,易发生变性、团聚、表面吸附,另外,多肽药物的空间结构往往与生物活性密切相关,任何导致多肽折叠结构解体或松散及破坏立体结构的因素都会影响其生物活性,这些都给多肽制剂的开发造成了很多困难。
改善多肽稳定性的方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药物设计阶段的结构改造或修饰;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适当的制剂工艺手段或添加适当的辅料来提高多肽制剂的稳定性。分子设计由早研团队负责,在此就不做具体介绍了,本文重点介绍下第二种方法,即通过制剂手段改善稳定性的研究。
 多肽制剂的处方开发
① pH筛选
多肽类产品分子结构中存在大量的酯基、羰基、羧基,在水体系中极易受到酸或碱的影响,发生水解、异构、脱酰胺等化学反应而降解,这也是多肽产品化学稳定性差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产品的pH选择是影响化学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产品的pH值还会影响体系中各氨基酸/肽段的电荷情况,从而影响分子间聚集倾向,即pH对产品的物理稳定性也有较强影响。另外,pH值还会影响疏水基团、亲水基团的暴露情况,即API的溶解性对pH有较强依赖性,由此可见,pH的筛选是我们做多肽制剂处方研究中优先级最高的一项研究内容,通常情况下也是对多肽制剂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但我们做pH筛选时,千万不要以为pH对降解速率的影响一定是随pH升高而升高或随pH升高而降低的,Møss J等[1]研究发现pH对His-Pro的酰胺水解反应的催化速率呈现“倒钟型”,如图1所示。
图1:37℃水溶液条件下,His-ProNH2形成内环反应的pH-环化速率关系曲线
② 缓冲体系种类及用量的筛选
精准控制pH且保证产品生命周期内可以保持在相对稳定性的pH范围内通常是通过处方中添加缓冲体系来实现的,但对多肽产品来讲,缓冲体系并非只通过控制pH来影响产品稳定性,同样在Møss J等[1]的研究中显示,不同缓冲体系及浓度对His-ProNH2的环化速率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图2所示,磷酸盐缓冲液催化作用明显高于Tris、醋酸盐和硼酸盐。

多肽制剂研发要点简介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2

来源:连云港研究中心 王淇

实用技术篇

图2:不同缓冲体系(磷酸盐pH6.9~7.4、▲TirspH7.4、醋酸pH5.0、硼酸pH8.3)及用量对His-ProNH2环化速率的影响示意图
③ 渗透压调节剂的选择
多肽分子中含有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以及中性氨基酸,随着各种氨基酸数量的不同,在溶液体系中多肽分子所带净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量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多肽这种带电物质,离子型渗透压调节剂的加入会影响整个体系的离子强度,进而影响多肽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以吸引为主则可能引发聚集、沉淀等,也有可能因为体系中离子强度的改变使分子间作用力主要以斥力为主,提高制剂稳定性,因此渗透压调节剂对于多肽制剂来说也要谨慎选择。
Dauer K等[2]研究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渗透压调节剂对某肽的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pH4.5的醋酸或琥珀酸缓冲液体系中,不含渗透压调节剂以及添加了甘油、甘露醇的试验组kD值和B22均>0,代表分子间以斥力为主,添加硫酸钠和氯化钠的样品,kD值和B22接近0或成为负值,代表分子间作用力排斥力减弱,吸引力增强,说明该肽分子体系中离子强度升高不利于制剂稳定。
图3 不同处方背景下,渗透压调节剂对kD和B22的影响
④ 抑菌剂的选择
对于多剂量包装的多肽注射剂,处方中往往需要添加适量的抑菌剂来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常用的抑菌剂有苯酚,间甲酚,三氯叔丁醇等。由于抑菌剂用量过多会引发额外的安全性风险,审评机构对于抑菌剂的用量选择是非常关注的,因此抑菌剂选定前需要详细全面的开展筛选研究。
抑菌剂的筛选研究内容需要包括但不仅限于抑菌剂种类、组合形式、用量以及来源(供应商)的筛选。抑菌剂在多肽制剂处方中有时不止起到抑菌作用,可能还会影响其高级结构和聚集情况,总结来看,抑菌剂的用量选择应根据《中国药典》抑菌效力检查结果,并结合对稳定性的影响情况及作用机理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
除以上介绍的辅料成分外,多肽制剂中还可以通过添加糖、多元醇、聚合物、环糊精、金属离子、氨基酸及表面活性剂等来提高稳定性,其稳定效果通常与浓度有关。但要强调的是一种辅料对某种多肽有稳定作用,对其他多肽未必有效,甚至会使其更不稳定。因此,对不同的多肽需要对其制剂辅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优化。
 多肽制剂的工艺开发
多肽制剂工艺开发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引起药物不稳定的因素,例如温度变化、剪切力影响、局部环境的pH过高/过低,离子强度变化等,以此作为工艺研究方案设计的基础。最优的制备工艺需要尽量避免药物长期或短期处于不稳定条件下。例如,API在一个较窄的pH范围内稳定,拟定投料顺序时需考虑各个辅料溶解后的pH情况,尽量避免API在不稳定性pH条件下的暴露。
对于粉针剂还需要考虑冻干过程可能存在缓冲剂结晶、pH值移位、稳定剂形态改变、高级结构改变等问题。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3

实用技术篇

小试工艺开发研究的同时也要考虑工艺放大的可行性问题。例如,多肽药物通常对剪切力较为敏感,对于剪切力非常敏感的药物,我们在做小试研究时应尽量选择机械搅拌器这种稳定可控且可提供明确搅拌参数的搅拌方式制备样品,一方面避免批间质量差异,另一方面可以更有利于工艺放大参数的转化。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总结,工艺相关研究通常需要包括:配液温度的考察、物料加入顺序及加入方式的考察、配制过程中偏离目标pH的中间体稳定性情况的考察、搅拌方式及速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药液与生产接触系统的相容性等内容。
 多肽制剂的质量研究和控制
多肽类药物由于分子较小,相比蛋白药物更易发生自组装/自聚集现象,因此对于多肽制剂的处方工艺研究,即使是早期的小试研究,也要像重视化学稳定性一样重视物理稳定性的评价。在研究中,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极端的条件,例如适当提高浓度、振摇、高温等方式来加速物理稳定性变化,尽早识别风险。
多肽制剂的质控项目大部分和普通注射剂是相同的,如性状、鉴别、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pH 值、有关物质、装量、可见异物、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细菌内毒素、无菌、含量等,比较特殊的是多肽制剂通常还需要评价聚合物、聚集体及活性。
多肽药物通常会存在二级结构(如螺旋、折叠、转角等)和三级结构,且与肽链所处的溶液环境密切相关。有些多肽药物是在具有一定高级结构后才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或缓释作用的,对于这类药物,研究中应仔细研究并分析其高级结构及高级结构对体内生物活性的影响情况。针对高级结构的研究方法,2023年2月公布的《化学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3]中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指导原则中介绍到的研究方法包括圆二色谱(C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NMR)、晶体X-射线衍射(XRD)、分析超速离心(AUC)、厂流分离(FFF)、荧光光谱等。
 给药装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给药便利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各类患者各种适应性的使用需求,器械研发人员研究开发了多种与多肽产品匹配使用的给药装置,使患者自主给药、舒适给药实现可能性。
以今年爆红的神药司美格鲁肽为例,就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开发了两种注射笔,一种是可满足多次使用需求,剂量可调节的预填充注射笔(图4),一种是单次使用的自动注射笔(AI笔)(图5)。
为避免替换笔芯引发患者用药错误的情况,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上市产品选择一次性使用的预填充注射笔或AI笔作为给药装置,这类产品需要由医药企业完成药品和注射笔部件的组装,患者不可拆卸或替换药物使用,待药物使用完后一并丢弃。对于这类产品的开发研究,研发人员除了要开展药品研究外,还需要对药品-器械这一组合产品开展相关研究,包括装置匹配性研究、人因工程研究、稳定性考察、组装验证等等。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4

图4预填充注射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5 AI笔(图片来源于网络)

33

实用技术篇

参考文献:
[1] Møss J, Bundgaard H.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facile cyclization of histidyl‐prolineamide to cyclo (His‐Pro)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 competitive influence of human plasma[J].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1990, 42(1): 7-12.
[2] Dauer K, Kamm W, Wagner K G, et al.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for colloidal stability of peptide formulations using dynamic and static light scattering[J].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2021, 18(5): 1939-1955.
[3]《化学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5

实用技术篇

一、概述
药物合成工艺研发贯穿于新药开发的每个阶段,并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药分子不断向前推进,不同阶段工艺研发的关注重点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而不管工艺研发处于哪个阶段,杂质研究始终是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药物研发中,我们常说的杂质是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是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者影响药物稳定性、疗效,甚至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杂质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药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可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杂质。然而杂质研究不仅仅在药物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我们合成工艺优化中同样至关重要,在工艺优化中我们只有确定了主杂质的结构,才能确定杂质产生的步骤,明确副反应发生的机理和条件,进而优化反应条件,抑制副反应的发生,提高反应选择性,甚至使杂质转化为产物。
因此,可以说杂质研究是工艺优化的灯塔,指导我们后续的优化方向。本文主要介绍杂质研究在工艺优化中作用的案例,结合实例分享工艺优化一个的思路,交流学习。
二、杂质研究在工艺优化中的作用案例
1. 核磁分析复杂分子杂质结构
依维莫司(EVR)首先由雷帕霉素(RAP)和硅烷保护的2-羟乙基三氟甲磺酸酯反应得到保护的EVR(PG-EVR),然后脱保护得到。在PG-EVR合成过程有三个主要杂质(简称PG-D, PG-E, PG-F),含量总和达14%,根据结构特点初步推测杂质可能与C28-OH二次烷基化有关,起初通过更换不同硅烷保护基和碱类型优化反应,三个杂质总量仍超过11%,需对杂质进行结构解析,确定优化方向。
杂质解析:首先制备分离纯化得到三个杂质对照品,进行高分辨质谱(HRMS)和核磁(NMR)全谱数据收集。
根据RAP C40烷基化化合物及文献中C28烷基化杂质核磁数据对比,确定分子中化学位移产生变化的主要位置在于Region A和Region B。重点分析对比C37环己烷及其C39、C40取代基团和C26~C30及其取代基团的NMR化学位移变化。
分析C13NMR化学位移变化(如上图):
(1) EVR相比于RAP在Region A C40化学位移发生明显变化;
(2) 杂质D较RAP两个位置均有变化,较EVR仅Region B有变化,推测杂质D反应位点在C28;
(3) 杂质F较RAP Region A变化明显,较EVR轻微变化;
(4) 杂质E较RAP两个位置均有变化,较EVR仅Region B变化明显,推测杂质E反应位点在C26;

从杂质入手进行工艺优化

第02期

山东盛迪研究二所 李金凯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6

实用技术篇

结合HNMR和HMBC化学位移变化(如上表)进一步分析:
(1) 杂质D C28位化学位移变化明显,且幅度与C40(RAP/EVR)相近,同时与C47远程相关,结合HRMS碎片,因此确定杂质D为C28二次烷基化;
(2) 杂质F无C52甲基,结合HRMS碎片,因此确定杂质F为C39甲氧基脱甲基后二次烷基化;
(3) 杂质E 结合MS分子量推测可能烯醇式烷基化,进一步结合碳谱化学位移,C27位变化不明显,C28位变化与杂质F的C39相似,同时结合文献中缩醛化学位移(如上图),确定杂质E结构C26~28为氧杂环丁烷。
综上,杂质D、E、F结构分别如下图所示
工艺优化:杂质E不稳定,且实验验证杂质PG-E在API合成结束加入氯化氢/甲醇可定量转化为API,因此优化方向由将副产物形成的选择性改为PG-E为主要选择性,然后将其一锅定量转化为PG-EVR,在温和条件下,依维莫司中间体的产率提高了10%。
2. 高含量难溶性杂质源头控制
上图为API药化合成路线,路线打通过程得到两批少量API,均含有高于10%单杂,该API本身溶解性极差,杂质溶解性更差,多种精制方法对该杂质均无清除效果。
杂质分析:LCMS显示杂质分子量为822,而API分子量为470,杂质分子量明显大于API,同时结合偶氮规则,推测杂质可能为分子中某片段的二聚形式。向前对各中间体进行杂质追踪,结果显示在Int 2、Int 3中均含有明显高含量单杂,Int 1中不存在,因此杂质可能产生于第一步反应,结合具体分子量分析杂质结构,杂质为两分子间苄位双键连接,结构如下图
工艺优化:常规方式降低反应温度及更换不同类型碱对杂质无效果。将反应拆分两步,首先苄醇与MsCl形成活性酯中间体,然后与吡唑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该方式对双键杂质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提高API产品质量可控性,而且显著提高整体收率,降低成本。
3. 氯化氢脱保护产生“加氯”杂质
上图为API合成路线,在多批次成品中含有0.2~0.5%单杂,精制对该杂质无明显清除效果。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实用技术篇

杂质分析:针对成品中该杂质含量,逐步向前对各中间体杂质进行追踪,寻找与API中该杂质含量相当或略高的对应中间体杂质,确定杂质产生步骤,经对比发现该杂质可能源于Int 2某杂质转化生成,同时对API和Int 2中两个目标杂质进行LCMS检测,结果显示目标杂质与对应中间体或API的分子量差值相同,因此基本确定杂质产生于Int 2合成过程,进一步结合分子量和Int 2合成过程,确定杂质为+Cl杂质,杂质位点可能位于苄位,氯离子源于脱保护试剂氯化氢,杂质可能结构如下图
工艺优化:针对目标杂质未对工艺进行优化,而简单通过对Int 2增加甲醇打浆操作,可将目标杂质控制在较低水平,提高API质量可控性。
与上一案例相似,上图API中同样存在+Cl杂质,多批次精制后含量0.1~0.2%,较难控制在较低水平,其来源同样产生于氯化氢脱保护步骤,杂质位点同样可能位于苄位。实验研究发现,体系中存在少量的水可抑制反应中+Cl杂质的生成,且该杂质随反应体系中水量增高呈降低趋势,因此通过体系中加入少量水可将该杂质在源头控制,提高API质量。
三、杂质分析技术
杂质的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杂质的制备和检测。杂质的制备技术包括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和制备型SFC技术,经纯化的杂质可获得更高质量的图谱。
杂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质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药物的杂质谱分析中使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可对杂质结构进行快速鉴定,该方法是以一级质谱确定的分子离子峰进行二级质谱碎裂分析,而结合HRMS、多级质谱以及氢/氘(H/D)交换等技术能够对杂质结构做出更准确的解析。核磁共振技术在杂质定性和定量应用中主要依赖于获得杂质单体。
随着快速杂质分析以及结构鉴定准确性的需要,也有一些方法被用于杂质的结构鉴定,如药物杂质直接测定技术、以分子印迹法(MIP)建立同类杂质碎片数据库以及单晶X线衍射技术等。
四、总结
杂质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分析测试技术,结合相关化学结构的特点获得杂质结构,揭示反应机理,从而指导工艺优化的方向。对于小分子新药,尤其在工艺开发早期,工艺成熟度低,API成本高,工艺优化空间大,针对反应步骤中有明显杂质生成的反应,通过对杂质结构分析确定优化方向,抑制杂质生成,提高反应产率,可有效节约成本;对于API中难清除杂质,通过对杂质结构分析,从源头控制杂质产生,可有效提高API质量可控性。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8

实用技术篇

多肽药物一般被定义为由少于4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酰胺键组成的聚合物。由于多肽药物具有很高的受体活性和选择性,较低的毒副作用风险,制药行业对多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间也出现了很多明星药物,他们大多集中在代谢疾病领域,如GLP-1类似物索马鲁肽,胃抑制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双受体激动剂替西帕肽等。此外,随着PDC,RDC药物的兴起。目前用于制备多肽药物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发酵法。生物发酵法主要用于长肽的制备,其优势在于生产成本低,但无法在肽序中引入非天然氨基酸,也无法对肽链进行各种修饰,因此它的应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化学合成法包括固相合成法和液相合成法,其中固相合成法相比液相合成法有其显著的优点:可以使用过量的物料进行反应以确保完全偶联,通过简单的对洗涤操作就可以除去过量的氨基酸,缩合剂,副产物等,避免了复杂的后处理与纯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等,因此固相合成法应用最为广泛。用于化学合成法合成多肽的原料包括起始物料,试剂,溶剂。他们的质量特别是起始物料的质量会对API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起始物料主要指的是保护的氨基酸衍生物,用于肽链修饰的脂肪酸,聚乙二醇等作为重要的结构片段并入原料药的结构中的物料,直接影响API的质量,因此应重点讨论对起始物料的控制。
一、 起始物料选择的合理性
ICHQ11明确指出如果使用市售的化学品作为起始原料,申请人通常不需要对其合理化进行论证。市售化学品通常除了用作药物的起 始原料外,还已经在非药用市场进行销售。定制合成制备的 化学物质不属于市售化学品。虽然保护氨基酸没有非药用市场以满足ICHQ11对市售化学品的定义,但是他们结构简单,具有明确的化学特性和结构,易被分离和纯化,且能使用常见的分析手段进行鉴别、检测,化学性质稳定,易于储存、运输,合成路线成熟,且目前国内多家大型供应商能够持续生产质量稳定的保护氨基酸,为商业化容易获得的物料,因此他们能够被认定为起始物料。但对于保护氨基酸以外的特殊结构单元,可能需要额外的论证才能把它们定义为起始物料。
二、起始物料中有关物质的控制
前面提到保护氨基酸作为重要的结构片段并入到API的结构中,直接影响API的质量,因此我们要严格控制起始物料中杂质的含量,了解这些杂质在既定的工艺中发生的转化与清除,最终明确他们与API中杂质的关系。下面以Fmoc-Ala-OH为例,对保护氨基酸中的几种杂质进行说明:
1、不正确的异构体:在合成Fmoc-Ala-OH过程中,如果起始原料中含有D-Ala,按照工艺传递会生成相应的Fmoc-D-Ala-OH 图1。起始物料中一旦出现此类杂质,就会随着工艺一直传递到API中生成对应的单氨基酸消旋肽杂质,由于消旋肽杂质和API的结构极为相似,很难通过后续制备纯化除去,因此应严格控制对应的保护氨基酸中的异构体杂质。此外,对于有多个手性中心的保护氨基酸,如Fmoc-Ile-OH,Fmoc-Thr(tBu)-OH图2,除了需要研究α-C的构型之外,侧链的手性中心也要考虑。例如Fmoc-Thr(tBu)-OH,除了研究常规的保护氨基酸中的杂质之外,需要研究的异构体杂质有Fmoc-D-Allo-Thr(tBu)-OH,Fmoc- Allo-Thr(tBu)-OH,Fmoc-D-Thr(tBu)-OH。值得注意的是Fmoc-Thr(tBu)-OH与Fmoc-D-Thr(tBu)-OH,Fmoc-D-Allo-Thr(tBu)-OH与Fmoc- Allo-Thr(tBu)-OH互为对映异构体,使用普通的HPLC方法无法实现分离,可能需要用到手性柱。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39

多肽药物起始物料的控制

来源:天津恒瑞合成部 郭萌

实用技术篇

2、Fmoc保护的二肽:在合成Fmoc-Ala-OH过程中,过量的Fmoc-Osu会与生成的Fmoc-Ala-OH反应得到Fmoc-Ala-OFm,再与剩余的Ala反应得到Fmoc-Ala-Ala-OH图1。此类杂质也会随着工艺一直传递到API中生成相应的插入肽杂质,应当严格控制。
3、Fmoc-β-丙氨酸衍生物:机理见图3,在合成Fmoc-Osu过程中可能会生成β-Ala,β-Ala与过量的Fmoc-Osu反应生成Fmoc-β-Ala-OH。或者β-Ala与Ala、Fmoc-Osu依次反应得到Fmoc-β-Ala-Ala-OH。此类杂质也会随着工艺一直传递到API中生成相应的β-Ala替换肽和插入肽杂质应当严格控制。
4、游离氨基酸或部分保护杂质:这些杂质来源于氨基酸生产过程中上保护基反应没有进行完全或储存运输时发生的降解。一般来讲,这类杂质和完全保护的氨基酸衍生物性质差别很大,因此容易被除去。然而,由于这类氨基酸没有α-氨基或侧链保护基团,游离氨基酸在活化过程中会生成复杂的多聚杂质,应严格控制。但游离氨基酸没有保护基团,普通色谱柱不易保留且紫外吸收很弱,不适合使用HPLC控制。可以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0502使用薄层色谱法进行控制。
5、非手性异构体:主要指的是非手性的同分异构体,如Ile和Leu;或氨基酸侧链保护基团错位保护产生的异构体,如Fmoc-Glu(OtBu)-OH和Fmoc-Glu-OtBu,Fmoc-Asp(OtBu)-OH和Fmoc-Asp-OtBu。
三、起始物料中的溶剂残留
一般来说,考虑到多肽固相合成的特殊性,每步氨基酸偶联完成及脱保护后都会使用大量溶剂洗涤肽树脂,肽树脂裂解得到的粗肽还会使用HPLC制备,冻干,因此残留在保护氨基酸中的少量溶剂传递到最终API中的风险很小。但这里应特别注意乙酸,乙酸乙酯,醇类溶剂的残留,因为这些溶剂可能在氨基酸活化偶联过程与活化的氨基酸或肽链发生副反应,如残留的乙酸在氨基酸偶联过程中会与肽链上裸露的氨基反应导致肽链封端;残留的醇类溶剂可能在氨基酸活化过程中与活化的羧基反应造成活化的氨基酸被钝化,使氨基酸当量降低,最终可能导致氨基酸偶联不完全,产生缺失肽杂质。以郑源生化某氨基酸为例图4,该公司在COA中控制了乙酸乙酯,乙醇,甲醇,乙酸。其中乙酸乙酯的标准为≤0.5%,实际检出为0.10%。根据ICHQ3C,乙酸乙酯为3类溶剂,设定标准为≤0.5%符合的ICHQ3C要求,但是考虑到乙酸乙酯可能造成氨基乙酰化封端的风险,我们还应对乙酸乙酯进行加标研究,确定一个更加合适的标准。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0

图4

图3

实用技术篇

四、起始物料中的元素杂质
元素杂质是影响多肽药物安全性的重要质量属性,从ICHQ3D中的附图可知,药品中的元素杂质可能来自于API,而起始物料中的元素杂质也有传递到API中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根据ICHQ3D、USP<232>、USP<233>的要求,对起始物料中的元素杂质进行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生产工艺中使用金属催化剂的起始物料。例如Fmoc-Thr(tBu)-OH的合成过程中需要用到金属钯催化脱除Cbz保护基图5,根据ICHQ3D的要求,金属钯属于2B类元素杂质,若在工艺中有意添加,无论何种给药途径都需要研究。
五、TSE/BSE风险评估
TSE(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是一种可引起人和动物脑部病变的疾病,包括克雅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变异克雅氏症(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vCJD)),人体库鲁病(Kuru in humans), 疯牛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in cattle),羊痒病(Scrapie in small ruminants (sheep and goats)),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 in cervids),以及貂慢性传染性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 (TME) in minks)等。许多国家的现行法规要求必须对所有获得许可的药品进行含有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潜在风险评估,包括欧盟法规EMA/410/01 《降低人及兽药中的TSE风险指南》和EC No 999/2001 《制定预防、控制和消除某些TSE的规则》,FDA 21CFR 189.5《禁用的牛材料》,我国TSE污染风险小,目前无相关法规。
用于合成保护氨基酸的游离氨基酸可能来自于动物组织毛发水解,存在TES风险,因此必须确认供应商提供的保护氨基酸的来源,评估TES风险。或者使用合成的或来源于植物组织的氨基酸进行多肽合成,避免使用人和动物组织来源的氨基酸。如果必须使用人或动物源的氨基酸,相应的物料需要满足European Pharmacopoeia general chapter 5.2.8.Minimising the Risk of Transmitting Animal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Agents Via Human and Veterinary Medicinal Products的要求。质量供货协议中也需要提同时需要供应商提供一份TSE/BSE声明,声明内容应包括“XXX有限公司在此证明,我们生产的XXX产品符合以下要求:无动物源性成分;没有来自或接触到受影响的、或接受隔离的传播动物海绵状脑病/牛海绵状脑病的动物材料。我们的生产设备中没有使用动物或动物制品或动物副产品或兽用疫苗或动物病原体。”
六、对供应商的要求
虽然目前没有法规要求起始物料需要在GMP条件下生产,但为了保证供应商能够提供质量合格且稳定的起始物料,建议供应商至少在“类GMP”的条件下生产,可以通过供应商进行审计来考察是否有良好的质量体系,生产文件体系和适当的控制来保证生产工艺稳定且可靠,是否有资质和能力保证起始物料的质量,长期稳定的供货。为了降低风险,强烈建议与起始物料供应商签订质量协议与技术协议,如果起始物料的合成路线发生变更,需要及时通知客户,客户需要评估起始物料合成路线发生变化对最终API质量的影响,起始物料供应商需要提供给足够的证明性文件来支持API的申报。为了进一步降低断货的风险,除了选定一家起始物料的主供应商之外,还建议选定至少一家辅供应商。供应商应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文件,包括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工艺路线、质量标准和COA等。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1

图5

实用技术篇

参考文献:
1:《化学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2:ICH Q3D 元素杂质指导原则
3:ICH Q3C 残留溶剂指导原则
4:USP<1503> QUALITY ATTRIBUTES OF SYNTHETIC PEPTIDE DRUG
SUBSTANCES
5:Guidance for Industryfor the Submission of 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s Informationfor Synthetic Peptide Substances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2

特邀嘉宾专栏

临床实验是药物研究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创新药,其临床试验阶段是创新药研发中投入最大、周期最长的研究,也是决定一个新分子是否能成为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的关键。
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期、II期、III期和IV期临床研究,不同临床实验的样品量、试验中心数量、临床试验设计各不相同,随着公司研究项目的增加、临床试验样本量和多适应症探索、长周期试验的增加,临床试验用药物供应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此外,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以及国内2022年43号公告《临床试验用药品(试行)》的发布,临床样品合规性管理要求提高。合规、高效的临床样品生产供应管理是确保创新药临床试验顺利开展、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临床样品管理的法规要求、不同剂型/不同类别项目不同期临床样品包装方式设计的特点、不同阶段支持临床试验的药学研究关注点以及临床包装及供应未来改进发展方向四个方面简要介绍药品研发中的临床样品供应管理。
一、临床样品合规管理国内外法规要求变化
1、美国
美国是最早发布临床试验药品GMP相关指南的国家,早在1991年3月,FDA即发布了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生产指南,指导企业合理进行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并在1992年11月发布了更新版本。
FDA发布的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生产指南是基于临床试验药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与已上市药品的差异进行描述的,在每一个章节,指南首先描述了相应的已上市产品GMP法规(21CFR PART 312)的具体要求,并提出了临床试验药品的不同之处,以及针对临床试验药品管理的特殊要求。这就意味着,该指南未提及的其他方面的GMP要求,应遵循已上市产品的GMP法规要求。
FDA意识到早期临床阶段和Ⅱ、Ⅲ期临床阶段的临床试验药品的生产和质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2008年7月发布了针对Ⅰ期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出了对Ⅰ期临床试验药品生产的一些特殊考虑,并说明1991年发布的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生产指南仍适用于Ⅱ、Ⅲ期临床阶段的临床试验药品的生产。
此后,FDA再未更新临床试验药品的GMP相关指南。
2、欧盟
欧盟的临床试验药品GMP指南是在2010年2月作为欧盟GMP指南的附件13进行发布的。相比FDA发布的临床试验药品生产指南,欧盟的指南的内容比较详细和全面,对临床试验药品生产供样和质控的各个环节的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临床试验不同阶段的药品生产并没有区分对待。
2014年,欧盟的临床试验相关法规迎来重大变化,由于各成员国对临床试验相关指令2001/20/EG执行各有不同,这个指令在2014年4月被废止,同时新的临床试验法规(EU) No 536/2014被发布,可以直接适用各成员国,不需转化为各成员国国家法。
受到临床试验法规变化的影响,临床试验药品的生产指南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GMP指令EC/2003/94也被撤销,由2个单独的指令替代,一个专用于商业化药品,另一个用于临床试验用药,同时将签发IMP的专用GMP指南。
2017年9月15日的欧盟指令(EU) 2017/1572“补充欧洲议会和委员会关于人用药GMP原则和指南的指令2001/83/EC”,2017年5月23日的欧盟托管法案(EU) 2017/1569“阐明人用临床试验用药GMP原则和指南以及检查安排”。 “依法规(EU)No 536/2014第63(1)条第二段制订的人用临床试验用药GMP详细”指南取代原来的GMP指南附录13。
根据以上法规变化,临床试验药品的GMP指南主要参考(EU) 2017/1569和“依法规(EU)No 536/2014第63(1)条第二段制订的人用临床试验用药GMP详细指南”。其中(EU) 2017/1569主要是从原GMP指令EC/2003/94裂分出来的纲领性文件,“依法规(EU)No 536/2014第63(1)条第二段制订的人用临床试验用药GMP详细指南”是在原GMP附录13的基础上更新的GMP实施细则,与原GMP附录13的内容变化不大。

浅谈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管理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3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4

3、中国
国内的临床试验药品生产指南是在2022年5月发布的,在此之前,国内并没有专门指导临床试验药品生产相关法规或指南,仅在2005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第三十五条包括了对临床试验药物的生产要求:临床试验用药物应当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车间制备。
2018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临床试验用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个指南的内容主要参考了欧盟的临床试验用药GMP指南实施细则,国家药监局在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也组织企业进行了会议研讨,我公司也参与其中并提供了相关参考意见。
2022年5月,该指南作为现行2010年版GMP的临床试验用药品附录发布,并于2022年7月1日开始实施。和参考的欧盟指南一样,该指南对临床试验药品的各相关环节也有比较详细和全面的规定描述,部分条款例如档案保存和留样管理甚至较欧盟的指南的要求更为严格,对临床试验药品的生产管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国内临床试验用药品的生产无法可依的状态从此终结。
4、临床试验用原料药的生产指南
以上关于临床试验药品的法规介绍均是关于制剂的,对于原料临床试验药品的生产,FDA未发布相关的指南要求,欧盟的GMP指南中的第二部分:对作为起始物料的活性物质的基本要求中的第19章描述了对临床试验用原料的基本要求,其内容与ICH Q7活性药物成分(API)的GMP指南中的第19章的内容一致。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8年7月发布的临床试验用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包含了原料的相关附录,其内容也参考了ICH Q7第19章相关规定。但在最终发布的GMP临床试验用药品(试行)附录中,删除了原料的相关内容,仅在最后一条中说明“临床试验用药品所用原料药参照本附录执行”。
二、 不同剂型、不同类别项目不同期临床样品包装方式设计的特点
新药的临床研究分为三期,每期临床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相对应有不同的临床方案设计和不同的包装方式(见表1)。

表1 不同临床阶段临床包装设计的特点

特邀嘉宾专栏

团队文化篇

不同的剂型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案有很大区别。一般口服固体制剂的试验设计较为复杂,特别是Ⅲ期的双盲双模拟试验,需要设置对照组、安慰剂组以及多个剂量组;因注射剂的安慰剂制备比较困难,大部分临床试验设计为开放或单盲试验,试验方案比较简单。
就临床样品的包装方式来说,一般注射剂、外用制剂、鼻喷剂等因产品本身已含初级包装(见图1),临床样品包装时只需经过贴签、装盒等外包工序;对于口服固体制剂,则需要经过内包工序和外包工序,内包工序至少需要在D级洁净区内完成,形式多样,包装步骤比较复杂(见图2)。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季节,CMC各站点充分发扬恒瑞人务实创新的精神,很多研究项目在如火如荼开展着,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第三季度,各站点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团队和个人,就让我们一睹他们的优秀事迹及风采,并以这些季度之星们为标杆,努力奋进!

45

图1 单位制剂已含初级包装的制剂

图2 口服固体制剂临床包装常规工序

特邀嘉宾专栏

团队文化篇

随着我国医药的发展,国内对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方案设计也越来越复杂。从10年前只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对比试验,发展到现在,需要进行对照组、安慰剂组以及多个剂量组之间的对比试验,试验方案设计复杂,实现双盲双模拟盲态比较困难。制剂中试部从2011年承接临床样品包装工作以来, 针对不断复杂的临床方案,我们对包装方式也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外观接近及相同样品的内包管理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图3),通过不断的优化探索,逐渐提升包装效率以及改进临床样品包装的外观、降低包装错误率,目前已经有五个项目已经使用或确定使用卡片式包装方案(见图4)。

图3 包装中心双盲双模拟临床包装的变革历程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6

图4 卡片式包装在在研项目中的应用案例

特邀嘉宾专栏

团队文化篇

三、不同阶段支持临床试验的药学研究关注点
1、IND申报前阶段
IND申报前的研究主要用来支持早期临床研究的实施,早期临床研究的特点是需要进行剂量探索研究,药学研究要紧贴临床试验方案的需求,需要关注规格的设计,剂量组合方式和包装形式的多样化选择都要考虑尽量贴近临床研究的需求。
药学开发人员与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人员应紧密联系并共享相关信息,经过共同讨论共同确定规格设计、剂量组合方式,并根据药物稳定性基本信息对可能的早期临床包装形式进行讨论,确定包装形式后进行相关的临床包装支持性稳定性研究。
此外,由于临床试验样品在运输及存储过程中存在偏离存储条件要求的风险,需要额外的稳定性数据进行超温事件的评估,建议在临床前的药学研究中,附带积累一些可用于超温评估的稳定性数据,不仅要包括超出温度上限的稳定性数据,还要包含低温的稳定性评估相关数据。
2、早期临床研究阶段
早期临床研究阶段也是临床样品生产工艺和质控方法不断优化变更的重要阶段,由于临床研究数据的可衔接性需求,药学相关变更的可桥接性评估也非常重要,任何药学方面的变更除了要考虑对临床样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还要考虑临床样品质量特性变化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可桥接性研究,确保临床研究数据的可衔接性。
早期临床的剂量探索研究为验证性临床试验提供剂量选择依据,也指导药学进行规格的新增研究,药学部门需密切关注早期临床研究的结论,向临床研究部门获取相关信息及评估结果,尽早确定验证性临床的目标剂量及规格设计,启动相关研究并提交补充申请,以匹配公司快速的临床研究推进策略。
与早期临床研究不同,验证性临床研究通常需要大样本量的临床样品供应,比较固定的样品包装形式,所以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除了关注验证性临床研究阶段的剂量和规格方案外,还需要关注可自动化高效的临床样品包装实施方式,并提前进行相应的包材稳定性研究,以支持周期相对更长的验证性临床研究样品的有效期。
3、验证性临床研究阶段
项目进入验证性临床研究阶段,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控方法相对比较成熟和固化,需关注对各临床批次生产和质控数据的积累分析,逐渐缩小工艺参数范围并收紧质控标准,通过更严格的工艺和质量控制,尽可能减少验证性临床样品的质量波动。
验证性临床研究阶段的生产工艺通常不建议进行有较大质量潜在影响的变更,可以进行一些质量影响风险小的微小变更,需要注意进行详尽的变更桥接研究工作,避免对验证性临床研究数据的可衔接性产生影响。
验证性临床研究阶段也是上市注册的工作准备阶段,药学研究人员应紧密关注验证性临床的研究进展和预期的报产计划,适时与医学及市场部门开展拟上市产品的申报规格、外观设计和包装形式的讨论,在拟上市产品的申报规格、外观设计和包装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工艺的成熟度情况,应尽快开展注册批稳定性数据的积累,避免因稳定性数据积累问题影响上市注册计划。
四、临床包装及管理未来改进发展方向
1、临床供样的电子化系统管理
目前的临床供样衔接模式还比较原始,主要依赖大量的人工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表格进行汇总分析,对供样计划进行反向推导以检查与临床需求的匹配性,没有智能化电子系统的参与,信息处理效率较低,且不能有效避免可能因人员工作失误带来的临床供样延误风险。
医学部门已经上线了Ⅱ期的CDMS电子系统,用于临床样品的分发控制管理。经与软件供应商沟通,该系统的后期开发版本有望实现药学端口和医学端口的临床需求反馈和供样计划对接管理,通过适当的信息录入和查看权限控制,在电子管理系统中实现临床需求信息与药学供样计划与进展的信息对接,并关联临床样品订单审批流程,实现临床供样的电子系统一体化管理,提高临床供样衔接管理效率,减少因人工错误导致的供样延迟风险。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7

特邀嘉宾专栏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2、临床供样规范性提升
临床供样的规范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临床样品需求订单内容的统一性和审批程序方面。目前临床需求订单主要有临床样品生产订单和包装订单,对于生产和包装订单的内容,需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模板,并规定内容要求,确保每个临床需求订单的内容都可以合理支持订单的审批和药学部门生产包装计划的制定。具备统一规范内容的临床样品需求订单应具备唯一的订单编号并经过医学系统的审核批准,传递给药学生产部门,作为药学部门生产和包装计划和操作的制定依据。
3、临床样品包装的机械化自动化
临床样品包装规格多,组合复杂,很难做到一台或几台普通设备适用于大部分临床样品的包装。通过智能化设备可实现临床样品的“定制化”包装,以提高包装效率。
目前临床样品包装后数量和剂量组合大部分仍靠人工视觉复核和人工称重复核,效率较低,未来可通过内外包以机械臂自动化、智慧视觉或称重的自动的检测设备降低包装错误的风险并提高包装效率。
五、结语
2023年,公司在开展临床的项目近100个,临床实验数量400余(含研究者自发临床研究),临床实验样品的及时、合规供给是临床实验顺利推进的基础,临床样品供应管理还需进一步提升电子化、机械化,不断提升规范性,以更好的匹配公司项目发展的需求以及法规监管的需求。

48

特邀嘉宾专栏

团队文化篇

季度之星

在2023年第3季度,CMC各站点充分发扬务实、创新、专注、奋进的精神,很多研究项目在如火如荼开展着,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各站点涌现出一批先进的团队和个人,让我们一睹他们的优秀事迹及风采,并以这些季度之星们为标杆榜样,努力奋进!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49

季度之星——成都合成部

2023年三季度,夏洋负责某靶点项目的备样工作,该项目API合成步骤达26步,面临放大工艺不成熟,成品及多个中间体稳定性均较差,反应处理及产品储存都需要超低温、避光的条件等多个工艺问题。在接到项目后,夏洋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和工艺优化方案设计,在短期内逐一解决项目合成工艺问题,生产批量由起初的毫克级增长到百克级,合成总收率由原来0.098%提升至0.875%,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备样效率,及时满足了项目的研发需求。
夏洋在日常工作中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勤奋好学,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是他的特点。他为人积极乐观,敢于承担,忠实履行着恒瑞人的理念和使命。

成都盛迪-----夏洋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0

季度之星——南京研究院

季度之星——山东盛迪

山东盛迪——宋龙发

南京研究院——张雯然

张斐然博士入职以来工作一直积极主动,具备很强的学习、分析和调研能力,且具备主动创新的思路,敢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创新性的想法。对于负责的项目能够快速且有效地推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项目预研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2023 年 Q3 工作中高效完成了两个多肽注射剂项目的南京所预研工作,面对复杂的药学研究技术难题,创新地开发、应用多种手段对多肽的稳定性进行评估。过程中也与转化站点保持紧密地沟通,及早暴露项目风险,加速药学研发进程。此外在成药性评价体系中,承担了两项成药性评价工作,主导完成了PCC阶段多肽注射剂的药学研发标准的建立并在CMC体系内达成一致。张博士能够有条理、有计划地开展多线程工作,加快推进项目的研发进度,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和肯定,为大家树立了良好的工作榜样。

宋龙发是2019年来到恒瑞工作的,到现在已经过去四个年头了。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新药研发的理论知识,并在工作中加以理解和运用,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药研发合成项目负责人。
A项目是他深度参与的一个创新药项目,自2020年确定了开发分子以后,他就开始接触该项目,参与了工艺路线的确定和优化,进行了多个毒理批次和临床批次的放大生产,该项目在2023年有多个批次的临床生产任务,生产时间非常紧,同时还面临生产成本比较高的问题。A项目组不怕困难,通过优化关键中间体06和中间体11的制备工艺,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公斤原料药成本由接近二十万降至十万以内。在此工作中,他做出了突出贡献,克服不利因素,顺利完成了新工艺的放大验证工作,并进行了两批临床原料药的制备,保证了后续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B项目是他深度参与的第二个项目,该项目工艺难度相对较低,原料药成本可控制在四万元以内。已顺利完成临床一期样品的制备,并于今年5月份获得临床批件。
责任在肩,使命光荣。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1

季度之星——合成部

苏州盛迪——方森林

季度之星——上海研究院

上海研究所——朱依容

方森林是恒瑞医药CMC苏州所合成部工艺研究员,从2019年入职苏州所以来一直从事工艺开发及备样工作,目前在团队内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并有进一步发展潜力。
其本人在工作期间认真负责,对于急且重要的项目任务能够主动加班,按时甚至提前完成相关工作,除此之外在创新和解决重点问题方面也有相关成就,多次协助开发产物转化方案,节约了生产成本;在重点推进项目上,能够及时开发出合成工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作为苏州所一员,方森林在团队内多次获得月度之星、季度之星,为团队作了很大的贡献,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再接再厉,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恒瑞打造跨国制药集团,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苏州盛迪亚新药转化研究所

朱依容是上海恒瑞制剂研究所分析研发部的分析研究员,自2020年底入职以来,一直从事复杂制剂的方法开发以及质量研究工作,从初入公司的青涩谨慎的分析人员已经成长为干练果断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
朱依容目前主要承担吸入制剂以及脂质体的开发研究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勇于打破常规,开拓方法开发的思路,积极尝试新技术新理论,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并与各相关学科同事深度讨论,剖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提出优化思路,防范风险,提高方法开发的准确度。
在工作过程中,践行降本增效的公司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尝试更高效的检测方法,国产替代,延长标定等多种方案落地执行。
作为恒瑞人,朱依容在日常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务实专注奋进的价值观,并积极影响身边的同事,发挥榜样的力量。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2

季度之星——天津恒瑞

刘微作为天津恒瑞分析部负责人,一方面负责分析研发工作,确保科研项目推进;另一方面负责QC部工作,保障公共系统运行、优化质量体系,确保临床供样。
分析研发工作:作为分析研发负责人,她始终把学习和创新放在首位。核药的质量研究作为新领域,从零学起并深入探索,通过开展不同核素标记产品的质量研究并提升放射性检测技术,确保了5个项目工作顺利开展和4个项目6个IND的成功申报。QC部工作:作为QC部的负责人,她能够不断提升GMP意识并将其深入到QC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不断优化质量文件、完善实验室现场管理、梳理QC各项工作流程和职责,确保QC部门各项工作能够合规开展。团队建设:她积极推进部门建设,不断完善部门工作流程,将降本增效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培养核心成员。日常工作能够有效分解目标、追踪过程、确认结果。
她在工作中始终践行恒瑞精神,时刻以公司发展和部门建设为先,舍小家为大家,带领团队专注核药质量研究,为公司和部门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恒瑞人的坚韧和担当。

天津恒瑞分析部负责人--刘微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3

福建盛迪三季度有一支不忘初心、实干奋进的优秀团队,他们,信念坚定、潜心钻研,他们,攻坚克难、协同合作,他们,乐于分享,悉心带教。他们,就是福建盛迪三季度优秀团队!
翁馨,来自核酸药开发部,她勤勉务实,精益求精,擅于解决技术难题,在团队中乐于分享,在协作中展现出高效的协同力。
陈菁,来自制剂部,她谦虚严谨、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勇于担责,在遇到困难时总能找到突破点,使项目稳步推进。
吴明昌,来自合成部,他擅钻研,总能在工艺中寻找到最优路线;他重效率,总能在反应中找到风险最低成本最小的物料,在专业上展现出专注奋进的精神。
刘亿森、刘星星,来自分析部,他们精专业、甘奉献、乐分享、擅协作,在技术难题面前,始终展现出积极奋进、勇于挑战的综合素养。
他们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协同攻关,逐渐凝练起一支能吃苦、能战斗、敢打硬仗、能打硬仗青年骨干团队!

福建盛迪季度之星优秀团队

不忘初心     实干奋进

团队文化篇

研究院项目运营管理部作为研究院技术支撑部门,在各项研发职能模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门同时承担着PO和PM两种职能,分别对应于研发运营和项目管理两大工作模块。
项目管理工作方面大家通过为各站点和项目组快速协调内外部资源,确保项目高效、快速推进;通过探索优化,不断加强项目管理深度,拉平管理尺度,完善新药项目研发档案。运营管控方面通过推动各类工作机制和流程的建立或优化,来持续的改善新药研发运营管理水平,整体提高CMC研发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是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团队,也是一支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队伍。项目运营管理部的日常工作琐碎繁杂,包罗万象,大家对外积极沟通协调、打破部门壁垒,对内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为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奋斗书写不平凡,用创新务实的价值观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4

季度之星-连云港研究院项目运营管理部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5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来恒瑞已经三个多月了,还记得第一次来公司面试、第一次踏进公司时的忐忑,最开始的时候真的有许多的不适应,对许多工作都很陌生。不过幸运的是,公司给我们应届生非常系统地安排了各种培训,还分配了一对一的导师。最开始的一个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其实当时根本都记不住,只能全部都记在本子上。但慢慢地,就不再手忙脚乱,可以独立完成任务了。
回首这段时间,我有成功完成任务的开心,也有方法一直验证不过的沮丧,工作也充实、丰富了我的生活。前几天,我很幸运地获得了部门流动小红旗,总的来说,这段时间以来,我感触颇深:
首先,我们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作为新人,一定不要害羞,不懂就问,不懂就学,多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提高自身的技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给公司增添活力。
其次,要善于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初入职场,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在情绪低落时即时调整心态;还要拥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互帮互助,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才能更好地将自己融入部门的大家庭。
最后真的很庆幸自己能加入这个公司,感谢我的良师亦是好友,她不仅在工作技能上倾尽所能地教学于我,还会在思想上指引我、开导我;感谢一起入职的小伙伴们,很幸运能在恒瑞相遇、相识,一起升级、进步,让我不孤单、害怕;感谢帮助过我的领导和同事,感谢你们百忙之中,还会抽空耐心地给予我解答、帮助,希望未来我们都会越来越好,风雨同舟,一起乘风破浪,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苏州-新员工-心声-杨云

山东盛迪-入职感悟-杨永浩

2023年的夏天注定是我们记忆中一段难忘的篇章,转眼间就从学生变成了一名公司员工。虽然进公司才三个月,但每一天的生活都很精彩。
初入恒瑞,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如集团卢韵总所说的那样:“拥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智慧、有对创新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有对市场需求资源的敏锐挖掘、有逢山开路的勇气、动若疾风的执行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死磕精神。”领导以及同事们各司其职、履行个人责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明白了恒瑞医药价值观“创新”、“务实”、“专注”、“奋进”如何指导未来的工作。
经历难得,且行且珍惜。我们将保持求知的心态,不断进取,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早日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愿我们多年之后回想,仍不负少年模样。

团队文化篇

瑞鹰A班的培训主要是三大模块
(一)开班仪式
在开班仪式上,我最有感触的是戴总说,我们恒瑞要强调 “以贡献者为本”。瑞鹰培训的目的是要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对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培训跟实践相结合,跟工作相结合,从实践工作中来,把培训课程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去,让干部培养从“野生”转为规范的“制度培养”。因此,干部应该有明确的要求,要忠诚,要勤奋,要能把团队带好。忠诚指的是忠于我们的企业,忠于恒瑞为之奋斗的事业,对高级干部的要求是以企为家,对一般干部的要求略低一点,要把工作当做是最重要的部分。干部要勤奋,要勤于思考,并且“思要落于行”,有了目标就去干,去做了就要有结果,要脚踏实地,要下沉一线,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个好干部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会发现问题,并且善于解决问题。对于干部来说,质量、安全生产和环保是红线,必须时刻警惕。干部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廉洁自律,只有这样,才能把团队带好。
(二)自我认知
如何了解内在的自己?我的管理能力,和我自己感觉的一致吗?我们经常外显的是知识、技能,我们还内隐着很多维度,比如思维能力、个性动机、价值观等,这些显性和内隐的“我”,影响着我们日常工作行为表现,更决定着我们的业绩结果。来自北森的李秀芳老师从一份《自我发展报告》为切入点,通过解析管理人员所做的测评报告,告诉我们如何自察。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懂得要“吾日三省吾身”,这说明自我反省,自我观察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哪些途径可以自察呢?我们可以倾听他人的反馈,通过同事、上司、亲人、下属、朋友和同学,甚至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借助他们的观察和评价来达到自我认知;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例如锐途的这份测评报告,例如九型人格,例如猫头鹰/老虎/孔雀/变色龙模型,通过一些专业的测评来获得客观的评价;我们可以借助挑战自我,在挑战中去摸索自己的性格边界和认识边界;我们可以借助自我反思,经常性地反思自己内心的动机等等,这些都是自察的途径。一个人如果懂得向内觉察,往往是成熟的开端,也是成长的开始。
(三)情境领导
吕小安老师带来的情境领导课程,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如何带好团队。在面临不同的任务时,选择下属应该明确下属所处的阶段,并以下属为中心来为之匹配合适的管理风格,才能把一个团队带好,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解决我们研发中碰到的各种难题。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6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成都-贺世超

泸沽湖-停泊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色达--高城

成都---唐杨

57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8

祭祖大典

络纬秋啼金井阑

福建盛迪--陈小兰

福建盛迪---陈小兰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9

山东盛迪--秦梦妍

超然楼

金秋喀纳斯

天津恒瑞-- 张梦裔

团队文化篇

第02期

资料仅供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59

连云港研究院---葛文雷

瑞知享

编纂秘书会
连云港研究院注册部
连云港研究院资讯中心
CMC各站点专业技术委员会
CMC各站点人力资源部

CMC期刊意见收集二维码

瑞行知享 共伴成长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