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不出校门,畅游古堰_鸳篼

其他分类其他2021-04-29
552

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

不出校门
 畅游古堰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又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率领都江堰先民在工具和建筑材料十分原始简陋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用劳动大众手中最简单的工具,取身边最常见的竹、木和河床上最平常的卵石,“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开二江成都之中”,创建了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都江堰,缔造了举世文明的“天府之国”,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历代都江堰水利人使用过的工具和建材,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理应受到传承和称颂。
      治水先民要改造河道、修筑新渠、维护水利工程,需要搬运大量的土石方,所用工具仅有掘土工具锸是不够的。与锸配合使用的还有运土工具鸳篼、畚箕、尖底背篼等。
      鸳篼是都江堰当地方言,是一种用粗篾编织的畚箕。“畚箕”在书上也有称“畚”、“畚斗”的。《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盾已朝而出,与诸大夫立于朝,有人荷畚。”唐·高骈在《请筑罗城又表》中有:“旋奉诏书,令臣参酌……分其地界,授以城基;运土囊而子来,持石杵而云集;大兴畚锸,广备资粮。”显然,畚的使用同样历史悠久,且畚、锸早在古代就是配合使用的。
  

古堰小知识

鸳篼

      都江堰河工使用的鸳篼与畚箕其形状相似而有所区别,畚箕一般是用细篾编织,是用于撮粮食、撮垃圾等的器具,也有用木、竹、牛皮、铁片等做成的,现在多用塑料等新材料制作。因其用途广泛,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离不开它,这就是都江堰人称呼的“撮箕”。
  河工使用的鸳篼是以粗篾编成,其形状像撮箕,中部有提梁,尾部有钩孔,其作用是与带钩的扁担配合担运沙土。在河道维修中,河工以铁锹撮土,以鸳篼扁担担运,庞大的土石方工程就是在铁锹、鸳篼的配合中完成搬迁的。
  背篼,是用竹、藤、柳条等做成的、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器具。由于用途不同,各地以及不同场合使用的背篼各有差别,其形状有直桶的、有鼓腹的、有细腰的,在制作上有细密的,也有带孔的。
  都江堰河工使用的背篼,主要用于背运体量较大的卵石和沙土等,因此其形状更加与众不同,其口敞,其底尖,呈漏斗状,被称为“尖底背篼”。在河道维修中运送数十斤至上百斤的大卵石时,一般由两人合力抬起石块,放入稍微下蹲的运石工背上的尖底背篼里。运石工起身背运到目的地后,先扎稳马步,一手反抓住背篼的尖底,一手上举扶住石头,然后低头躬背,大卵石就从肩头向前滚出背篼,稳稳地落到指定位置。这种尖底背篼的制作,没有长期的河工实践是不可能的。

古堰小知识

鸳篼

      河工工具的设计巧妙而科学,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充分体现出工匠精神。神奇的尖底背篼就是其中一例:河工在治水过程中发现河道中的石块主要形状是圆卵形,若用鸳篼,因其太大,往往装不下,太重了挑不动,两人抬又太轻了,且需要捆扎等更多准备工作,效率很低。
  为方便快捷地运送这类大小不一的卵石,将背篼设计成漏斗状,数十斤至上百斤大小不同的卵石都能稳稳地放入其中,又因其重量适中,方便一人背运。因其形状若漏斗,到达目的地后,只需要躬身向前,在不放下背篼的情况下能很方便地将卵石卸下。
  更为巧妙的是,尖底背篼装上卵石后,其重心位于人体肩头高度,这样负重的人能更方便控制物体加上身体的重心,感觉也更轻松,同样体力的人能背负更重的物体。
  2019年,中央电视台CCTV-2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主持人黄西主持过一个实验:让志愿者搬运位于不同高度的同等质量的重物,当重物位于较低位置时,志愿者搬动起来很吃力或根本搬不动。但是,当把重物放在空箱子上,抬高其重心,使其位于人体胸高位置时,志愿者都能搬动同样的重物,并感觉很轻松。
  这个实验证明:当物体重心位于人体的胸肩部时,搬运是最轻松的。这一发现让志愿者和观众都感到惊讶。其实,这一神奇的科学道理在都江堰河工实践中,用尖底背篼已经运用两千多年了。

古堰小知识

鸳篼

鸳篼图片

尖底背篼背运石头。
  付三云摄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