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泰山艺苑》总第二期艺术杂志

这是一本属于泰科学子的艺术杂志

总第二期

《泰山艺苑》

NO.02

目  录

艺术&家养成计划第五周
艺术&家养成计划第六周
艺术&家养成计划第七周
艺术&家养成计划第八周

04
16
28
40

艺术&家养成计划
第五周

雕塑

指导教师:许震

梁明诚:195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做雕塑,1978年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于1980~1982年受文化部派赴意大利进修,并参加卡拉拉国际雕塑交流会,作品《少女像》获第二名。1980年——1982年受国家文化部派赴意大利进修雕塑。1981年参加“卡拉拉国防雕刻交流会”获第二名。

潘鹤: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他致力于雕塑艺术64年,从事美术教育45年。创作大型雕塑105座,分别建立于63个城市广场上。室内雕塑18座为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座为市级美术馆公共场所收藏。潘鹤的艺术成就载入《世界美术史》及《中国美术史》,其传略被收入多种《中国当代名人录》及《国际名人录》。著有《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铜雕《开荒牛》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质奖。

    《大刀进行曲》这座雕塑由梁明诚、潘赫于1976年创作的作品。在2020年7月1日,该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崇高的信仰——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展出。请同学们仔细欣赏雕塑作品,并谈一谈《大刀进行曲》这座雕塑作品是如何给静止的雕塑赋予了“生动感”和“运动感”的?

    在这座雕像中,人物的倾斜面给人一种运动感,似乎把我代入了当时炮火纷飞的年代,战士英勇抗击的现实场面。高低错落的雕塑人物造型相互衬托,使得整体雕塑更具紧迫感,外加上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的到位,动静间的结合,更加还原当时战争场面,展现了华夏民族不屈不挠且敢于血战到底的可贵精神。
——校话剧队 吴静鑫

任务要求

任务反馈

任务要求

舞蹈

指导教师:赵曰鹏

“铁血之旅,壮志男儿,正气和胆识铸就巍巍长城,庇护祖国母亲以安宁”

舞蹈《红蓝军》是2009年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唯一的满分作品,这是一部军旅题材的舞蹈作品,通过红蓝两军的模拟对决,展示了新时代我国军人在高科技战争中所表现的气势和智慧。

红军是各大军区普通部队,通过和蓝军对抗演习达到练兵的战略目的。蓝军是指在部队模拟对抗演习中,专门用来扮演假想敌的部队,可以模仿世界上任何一只军队的作战特征与红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任务要求

    《红蓝军》这部作品是由张继钢、徐慧冬 崔恩
全三位编导共同创造而成。此次供学生们观看的是第
八届cctv舞蹈大赛的作品,请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回答以下问题:
    1.舞蹈中出现了许多技术技巧,结合整部舞蹈的情感,思考技巧在舞蹈中的作用。
    2.军旅舞蹈强调技术与情感,结合《红蓝军》舞蹈,谈谈作为演员如何演绎好剧中角色。

任务反馈

手言和。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紧扣,呈现了红军战士们勇敢、坚定、无畏无惧的英

    1.舞蹈分为五段:红军潜伏、蓝军出师、红军失利、两军对峙、握

雄气概,歌颂了他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战场应对能力的智慧。舞者通过侧翻、大空翻等技术技巧来呈现红军们认为胜利在望急的心情。红军突击中伏,士气受挫,接着红军们由散开队形聚成小园,正改变对蓝军的进攻战略,加紧训练。而蓝军快速前进,跳跃等快节奏动作和整齐地口号声,旋转、跪地起等技巧表现出暂时获胜喜悦的心情。红军整理好训练已久的队伍与蓝军进行对抗,音乐沉重而深厚,节奏鲜明,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充分展现了追歼敌军的战斗中,红军如离弦之箭一往无前的经典画面。两名战士从舞台的两侧奔向中心,互相盯着对方,在气宇轩昂的场景中以握手言和结束了全舞。
       2.《红蓝军》全舞运用了双飞燕、背刀飞腿、射雁大跳等一系列传统技巧,显示了当代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气质。舞者以同等距离、速度、姿态进行直线调度的双飞燕技巧,整齐划一的形式美,也是空间线性美充分展现。快速前进、跳跃等快节奏动作在舞台灯光不断的变化中进行。舞段呈现了气势豪迈、步伐矫健、英姿勃发的英雄战士形象。全舞运用"飞脚”、"蹦脚”、“旋风空转"、"燕式跳”等技巧动作,还有一些创新的舞蹈技巧,如种"屈臂V字顶"、“侧旁失重顶"和“双人托举的丁字顶"是战士们那旋风般横贯全场,腾空跃起的英雄形象更充分的展示。
——校舞蹈队 赵燕

观看《红蓝军》

观剧

指导教师:孟凡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  明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任务要求

    本期观剧任务将节选中国话剧2008年秦海璐版《红玫瑰与白玫瑰》P2中27:36—39:02部分供大家赏析,该剧为中国知名导演田沁鑫导演的话剧,改编自张爱玲同名中篇小说。此部分观赏时,看过原著的同学可对改编效果进行评价,未看过原著的同学可以对该戏的表现形式进行讨论,字数不限,重在亲身感悟。有余力的同学可观赏全剧。

    今天看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的一部分,感觉有点迷糊,但是从之后的了解之中我知道,这一段中,两个女人都是“白玫瑰”,两个男人都是“振保”,他们分别代表着这个人的理性与感性也就是一个热情追求个人幸福,敢于冲破传统世俗设定的道德规范,另外一个则是“原我”的佟振保,一个交织着自卑和自傲的佟振保,这种表达手法让我感到十分新颖,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话剧的表演形式。
       在我观看这一段话剧的过程中,我能够看出振保通过理性与感性的交谈明白了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也能够看出被生活压抑了九年的他,最终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更能够看出他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冷暴力、语言暴力、不耐烦、厌恶,完全没有当时夸赞白玫瑰的神情。
    一个男人为了前途为了地位为了面子,不得不牺牲真爱真感情,抛弃情人,选择自己的不爱,然后让自己煎熬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无爱生活中,行尸走肉于醉生梦死中;时不时让自己想起往日的情人往昔的真爱,悔恨于当初的“错误”,挣扎于生活的无奈。
——校声乐队 韩浩然

任务反馈

观看《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自张爱玲最著名的小说之一《红玫瑰与白玫瑰》。该剧在忠实原著基础上,以一角二人的创新形式巧妙解构都市男女心中的爱恨情仇。这场《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尚版”背景将由1940年代的旧上海移至当下,故事围绕80后年轻人的事业、感情和生活展开。时尚的形式和永恒的情感话题展现了受困于工作、生活及情感压力的都市人的生存现状。

画作

指导教师:王子豪

巴洛克晚期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洛可可,与巴洛克时期艺术不同,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曾任法国美术院院长的弗朗索瓦·布歇作为洛可可时期的宠儿,其作品真实反映了当代社会特点。

《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这四件油画是当时法国洛可可绘画的代表人布歇绘制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等,画中的人物装束很像是清朝之前的汉式装束,与当时的清朝满式装束离得比较远,中国特色很是凸显。

任务要求

    本期“艺术&家养成计划”为大家带来布歇的中式油画《中国花园》,要求同学们将其与古代中国画作进行对比赏析:
    1.尝试从作画手法、色调布局、线条勾勒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区别与相似处;
    2.从两部作品的画面入手,通过查阅网络资料,了解布歇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并分析第二幅中国画作品的创作年代及背景。
    作者布歇并没有到过中国,但创作了四部著名的中国式画作,描绘的场景也与现实十分接近,据传布歇是靠外来中国商品和商人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的,但在他是如何真实地展现出这样的画面这件事上却一直是个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资料挖掘探究。

    布歇的《中国花园》色彩十分丰富,画面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无论是人物的脸型、发型、服装、团扇还是青花瓷摆件,其中所显示出的中国风味都非常的明显。
    《中国花园》创作于1742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清朝。《斗茶图》是元代的赵孟頫所画,与布歇的《中国花园》相比,《斗茶图》的色彩就显非常单一。就线条勾勒和色彩布局方面来看,布勒与赵孟頫所画的这两幅画完全不同。赵孟頫画中的人物都是动与静相结合的,人物的神情都栩栩如生,线条较为柔和。而布勒的画用色大胆,线条刚劲有力,人物相貌十分真实。而二人也有些许相同的地方,画的都是中国古代不同百姓们的生活写照,充分的显现出了中国古代生活的特色。
——校声乐队 唐凯歌

任务反馈

《中国花园》

音乐

指导教师:胡婷

《春江花月夜》又称《夕阳箫鼓》、《浔阳月夜》、《浔阳曲》,是古典民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任务要求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浔阳(今江西九江)江上月夜。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右边的网址分别是民乐合奏与钢琴独奏(0:13——06:04处)两个版本,请同学们结合词曲的历史背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全曲共分为几个段落?这些段落的标题是什么?
    2.请同学们对照民乐合奏与钢琴独奏两个版本,谈一谈这两个版本在演奏听觉上,都有哪些不同?并对词曲所描绘的场景进行说明。

任务反馈

    1.全曲共分为十个段落。第一段:江楼钟鼓;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三段:风迥曲水;第四段:花影层叠;第五段:水云深际;第六段:渔歌唱晚;第七段:洄澜拍岸;第八段:桡鸣远濑;第九段:欸乃归舟;第十段:尾声。
    2.(1)区别:①我觉得民乐合奏这个版本刚开始会让我感觉有一些沉重压抑,钢琴独奏这个版本却不会让我有这种感觉;②两个版本相比,钢琴独奏版本的音色是单一的,可演奏者却可以通过他那高超的演奏手法,令人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会让我下意识认为钢琴演奏的人技艺更加高超,表演更加亮眼。
    (2)第一段江楼钟鼓叙述了暮色降临时的场景,似乎展现了夕阳晚照的幽静。第九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小船将要划向终点时的欢快,声浪响彻江面,到达情绪的顶峰,随后回归平静,进入尾声,音乐逐渐消失,好似小船逐渐消失在江面上,春江恢复幽静......
——校舞蹈队 梁盼盼

《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

《春江花月夜》钢琴独奏

艺术&家养成计划
第六周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通高56.2厘米,长41厘米,骆驼高48.5厘米。这件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垫有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驼峰上架平台,平台上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平台上有7个男乐伎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皆盘腿坐于骆背的毯上,分别执笙、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箫等乐器做奏乐状。在男伎乐俑中间站立一女乐伎俑,头微微上仰,面庞丰润,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

欣赏一座雕塑
指导教师:赵曰鹏

    赏析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骆驼载乐俑》。195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中,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仔细观赏作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了解作品时代背景,赏析其文物特征。
    2.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一件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稀世艺术珍品,它不仅代表了当时唐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而且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水平,为今后世展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民族间文化、音乐融合的真实画卷,对研究盛唐音乐、歌舞、服饰的参考价值重大。了解盛唐的艺术文化,阐述盛唐时期的戏剧、音乐、舞蹈的发展历程。(可三选一作答)

任务内容

任务反馈

1.文物特征:整件作品散发着浓郁的异域情调,釉色明快华丽,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七位男子身着圆领窄袖长袍,盘着腿,面朝外面,坐在毛毯上神色盎然地正演奏着笛、箜篌、琵琶、笙箫、管子等乐器。众男艺俑中间立一女艺俑,梳着唐朝妇女典型的发型,身着长裙,线条流畅,头向上扬,动作优美,神态优雅自信,在行进的骆驼乐队中婉转歌唱。骆驼引颈长嘶,徐徐前进。
2.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发展的一个高峰,表演性舞蹈空前繁荣发展。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宴享游乐还是民俗节日,都有各种不同形式、各种大小规模的舞蹈表演活动,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

廷燕乐;内容丰富、表演形式技艺高超。群众性舞蹈活动更为普及和繁盛,歌舞已是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为各阶层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娱乐手段。出现了许多成就卓著的舞蹈家和大量的舞蹈精品。
——校声乐队 于晗秋贝

观看一段舞
指导教师:许震

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相和歌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

舞蹈
《相和歌》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任务内容

    《相和歌》这段舞蹈是舞剧《铜雀伎》其中的一个舞蹈片段,踏鼓而歌,基本复原了中国古代盘鼓舞的原貌,仔细欣赏舞蹈并结合自我观感体会,谈一谈这段舞蹈带给你怎么独特的韵味感受。

任务反馈

观看《相和歌》

    看完这支盘鼓舞,我对中国舞又有了新的认识,整齐的动作和利落的步伐,视频中的舞者上半身的柔美动作丝毫没有影响脚下的干净利落,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整齐的动作仿佛一个人的身影,柔美中还略带着刚劲,再次刷新了我对中国舞的感觉,生动形象的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演绎了出来。
——校声乐队 王旭

观看一部话剧
指导教师:孟凡

《活着》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的话剧。该剧由孟京辉执导,黄渤、袁泉主演,于2012年9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
该剧改编自余华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在时代、社会变革中,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历着的苦难。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赌光了家业、气死父亲,妻子家珍屡劝无果后被其父带回娘家,福贵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儿子有庆回到家,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最后只剩得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自己的一生。

话剧
《活着》

任务内容

    本期将节选孟京辉先锋话剧《活着》中1:42:52—1:52:50片段供大家赏析,该剧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活着》,大家观后可思考这部剧在改编过程中所使用的艺术处理,感受话剧舞台上的艺术处理手段的丰富性。同学们观后可提交评论,字数不限,重在亲身感悟。有余力的同学可观赏全剧。

任务反馈

观看《活着》

    时长三小时的话剧——《活着》,真的很令人赞叹。在整部剧中,在死亡的边缘下活着,只有亲生经历才能有所感受。
    看了这部剧之后,有很大的感触。我在想是不是只有人财两空,身败名裂后,才会醒悟,才会悔改。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当下所拥有的,钱财不会给富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对于穷人一分一厘也是满足,甚至精神的满足、亲人的团聚等非物质的财富也会带来比财富更美好的快乐,而这份快乐就叫做“珍惜”。
    在剧中也看到了人生命之常态——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很多事情,坚持坚持再坚持,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办法解决的。我们每个生命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快乐、痛苦、犹豫和不安,但是这些情绪的表现不是长久的,也不是一时的,我们不要被情绪左右,要学会控制。对于人生,没有事前的准备,也不会预料未来,比现场直播还要难,起码开播前还能准备、演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幸福与成功都离不开背后的奋斗与磨难。懂得珍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有意义。
——校声乐队 陈淑艳

欣赏一幅画
指导教师:胡婷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
席尔瓦·委拉斯凯兹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 生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与许多大师级的画家一样,委拉斯凯兹从小喜欢绘画,并显示出极高的创作天分。父亲是当地的一个下等贵族,尽管当时做画家没有社会地位,出人意料的是,父亲非但没有反对他的爱好,反而非常支持他,亲自把12岁的委拉斯开兹送到当时正享有盛名,号称"塞维里亚的米开朗基罗"的埃里拉家里进行系统的训练。

任务内容

    《宫娥》是西班牙画家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1656年创作的一件油画作品,该画是一幅有着风俗性特色的宫廷生活画,它描绘了宫廷里的日常生活。小公主玛格丽特·特蕾莎被描绘得既庄严又具有掩盖不住的稚气,占据画面的中心的位置。一名宫女向她跪献水杯,画面左边是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画家把自己安排在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中,使整幅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调。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网络资料,以文字的形式为此幅画编辑一段小故事。

《宫娥》

任务反馈

“现代版”《宫娥》

    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要想留下自己的相貌就只有请画家为自己画一张画像,然后好好保存下来。宫殿中的主人请来一位画家来到宫中为自己进行画像。两位主人摆着优雅得体的姿态,画家站在画板前仔细地比量着。年幼的小公主坐在父母的面前摇晃着脑袋看向一旁,窗外的阳光照进屋内,小公主被照的亮亮的。但或许

是因为她天生好动,生性活泼讨厌久坐的原因,在他的小脸蛋上看到的只有一脸的不开心。一旁的侍女为她端来了水杯,但也不能让她把脑袋转过来。一旁的小矮子和他的侍女在一旁注视着两位主人,一旁安逸的猎狗也充实了画面的布局。
——校声乐队 姜兴隆

欣赏一首乐曲
指导教师:王子豪

李健,1974年9月2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健的声音和王菲有异曲同工之处,空灵、悠远、追求质朴。从《风吹麦浪》再到《向往》,李健悠远纯净的声音就像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这种浅唱低吟及漂亮的尾音醉倒听众。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任务内容

    《临江仙·夜归林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记录江边醉饮并感叹官道不顺而写下的词作品,到了现代被改编成很多版本的歌曲,旋律美妙悠扬,充满古风味道,其中李健与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共同演唱的此曲尤为动听。本周的“艺术&家养成计划”要求大家对歌曲《临江仙·夜归林皋》进行欣赏,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完成以下任务内容:
    1.借助网络资料对合唱做知识了解,仔细赏析歌曲,听出其中合唱部分有几个人声声部;
    2.借助网络资料尝试列出此曲中合唱部分运用了哪些合唱演唱形式;
    3.发挥想象,结合对歌曲的理解,以文字形式记录欣赏歌曲时的心中所想。

任务反馈

收听《临江仙》

    临江仙一词是乌台诗案时,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而作。该曲以古风为主,曲子开头古琴和笛声带入,李老师的男声独唱引出童声二声部合唱,二声部分层次的合唱使歌曲更有层次感和朦胧感。忧郁的男生和吟唱将东坡词中“江海寄余生”的潇洒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东坡身边,同他一起感慨人生万千。
——校器乐队 周亚茹

艺术&家养成计划
第七周

指导教师:许震

欣赏一座建筑

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甚至于苏格兰精神的象征,耸立在死火山岩顶上,居高俯视爱丁堡市区,每年八月在此举办军乐队分列式,更将爱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

爱丁堡城堡在6世纪时成为皇室堡垒,1093年玛格丽特女王逝于此地,爱丁堡城堡自此成为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延续至中古世纪一直是英国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一直到16世纪初荷里路德宫落成,取代爱丁堡城堡成为皇室的主要住所,不过爱丁堡城堡依然是苏格兰的重要象征。

城堡如今对公众开放,其内的一些建筑也允许游客参观。它是苏格兰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能迎接从世界各地前来的超过120万名游客。城堡内有军事博物馆,内陈列有各类实物,并记述有苏格兰、英国及欧洲的军事历史。

任务内容

仔细欣赏爱丁堡城堡图,说一说城堡整体色调上属于怎么样的一个色调?从城堡整体色彩上看属于什么颜色?这种色彩颜色形成是什么原因呢?

任务内容

任务反馈

    整个城堡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浅灰色,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爱丁堡城堡的颜色,人们更喜欢用铅黛色来形容。至于上面的一些条纹,是工厂运作产生的结果,同时这种铅黛色的形成也是因为在建筑城堡时运用了大量的火山灰做石料,又由于地势高长期受风的侵蚀,基础上这也是时间积累的结果,见证了历史的建筑物别具一番风味。
——校声乐队 牛秀芝

欣赏一段舞

指导教师:赵曰鹏

    双人舞《一条红领巾》是第六届CCTV舞蹈大赛中的参赛作品。表演者刘伽、曲继程以幽默的表情、诙谐的动作为观众上演一段优美的舞蹈。舞蹈讲述了两个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哥俩,在结伴玩闹中与混杂着的悦耳读书声“相得益彰”,将这种引线做了一个基本上的铺垫,红领巾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一个学生加入小学学习时期的一个进步象征。仔细观看作品回答以下问题:
    双人舞蹈编舞技法可大致分为:1.撞击法(两位舞者通过碰撞产生肢体动作);2.透视法(透视动作的发展轨迹,是把“撞击法”中得来的动作合理的连贯下来,然后再把动作倒回来做一遍);3.缠绕法(两位舞者相互缠绕,在缠绕中所创作的肢体动作过程称为缠绕法);4.镜子法(两位舞者的相同动作或是镜像动作);5.影子法(即一位舞者模仿另一位舞者的影子动作,可分为倒影法、影仿法);6.卡农等。
    《一条红领巾》中反复出现过很多次双人舞编舞技法,在作品中找到任意一段动作,分析这段动作中所用到的编舞技法。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每个队员都应该佩戴它和爱护它,为它增添新的荣誉。

    两个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哥俩,在结伴玩闹中与混杂着的悦耳读书声“相得益彰”,将这种引线做了一个基本上的铺垫,红领巾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一个学生加入小学学习时期的一个进步象征,在这个舞蹈中,将一种读书的权利浓缩在这条代表命运与希望的红领巾上,两个在海边嬉戏的孩子,拾到了一条红领巾,都爱不释手,争过来,抢过去,最后,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会得到这条红领巾。
    大一点的孩在猜拳过程中,偷看到对方出的是“剪刀”时,他将自己出的“石头”,缓慢的变为“布”,当双方都睁开眼睛时,便忍痛将红领巾带给对方,此举感动了海魂姐姐,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

任务内容

任务反馈

    通过观看双人舞《一条红领巾》,给我的主观感受就是活跃与快乐,给人一种青春灵动的感觉。两位舞者的动作基本都为整齐划一,在1分20秒到1分四十秒时采用了镜子法以相同的动作来体现出小朋友之间的玩耍与快乐。而在两分钟时伴随着红领巾的出现,使整个舞蹈给人的感觉逐步严肃起来,在3分30秒到3分58秒时两位舞者采用了撞击法体现出了红领巾在这两位小朋友心中的重要性,而在这段时间的后半段也体现出了红领巾教会了两位小朋友要互相谦让,给人以渲染力让人感到舒适。而在之后二人所采用了亦舞亦演的形式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令人感到极为感动渲染了整个舞蹈的气氛,令人为之动容。
——校声乐队 魏宏珺

欣赏《一条红领巾》

欣赏一部话剧

指导教师:孟凡

“有一天,我看了四十四次日落!”
过了一会儿,你又说:
“你知道,悲伤的人会爱上日落的。”
“那么你是很悲伤了?”我问,
“看了四十四次日落的那天?”
小王子没有回答我.

    我获知了一个关于小王子的重要细节:原来他住的那个星球只比一幢房子大那么一点点!
    小王子问我:
    “绵羊真的是吃灌木的嘛?”
    “是的。”
    “啊,我真高兴!那么,它们也吃猴面包树?”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经典法国音乐剧《小王子》于2002年改编自短篇小说《小王子》,被誉为仅次于圣经的书。由女导演Elisabeth Anaïs执导,作曲家Richard Cocciante 作曲。可爱的法国小男孩Jeff出演小王子一角色,声音纯真优美。

任务内容

本期观剧任务为大家献上音乐剧《小王子》,该剧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期将节选其中1:37:20——1:41:20片段供大家欣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儿童的希望与爱、天真与智慧,同学们观后可以回忆下大家的童年,为我们讲述你童年的天真美好的小故事。字数不限,节选很短,有余力的同学希望观赏全剧。

任务反馈

    我的童年是在那种大杂院生活的,邻家的叔叔,阿姨的孩子和我都差不多大,我大约有四五个童年好友。令我最记忆犹新的事在一个夏天的晌午我和朋友们在玩捉迷藏,我在那儿左思右想藏在哪。不知哪里多出一个大桶(那种能装一吨水的那种大白桶),在我看来那个桶口还是很大的足以让我钻进去躲藏一阵再出来。那种欣喜若狂的窃喜让我有足够的勇气。谁知头虽然是进去了,但身子卡在了外面。不一会儿全身就在出汗憋得让我特别难受。我在里边不断地呼喊,腿在不断的翻腾,我希望有人能关注到我救救我,朋友们在10分钟后发现了我把我从里面活生生的给揪了出来,我满头是汗。为了凉爽我直接跑到水龙头那开水洗

头。那酸爽至今回味无穷。从那件事之后我就在没玩过捉迷藏了,因为我太害怕了,这便是我童年所干的傻事。
——校话剧队 王耀宇

收看《小王子》

欣赏一幅画

指导教师:王子豪

苏汉臣(1094年―1172年),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画家。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又复职,隆兴初画佛像称旨,任承信郎。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孩,所画货郎图,描画精细,货物繁颐,更为特出。

苏汉臣师从画院待诏刘宗古,所绘人物、士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情态生动。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婴戏图》等。

《妆靓仕女图》

《货郎图》

任务内容

    童年是最宝贵的回忆,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生活,你还记得吗?擅长描绘儿童形象的北宋画家苏汉臣,成功地表现了儿童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笔法简洁劲利,色彩明丽典雅。本期“艺术&家养成计划”就让画家苏汉臣的《灌佛戏婴图轴(局部)》与《长春百子图(局部)》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童年时期,同时完成以下要求:
    1.查阅网络资料,对宋代艺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做了解,结合自己的对两幅画面的欣赏感受尝试分析两部作品绘画特点的相似处与不同处;
    2.仔细欣赏两幅画,根据画面结合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绘制另一副画面,任意发挥,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字数不限。

任务反馈

《长春百子图》

《灌佛戏婴图轴》

    1.相似处:两幅画体裁同样是风俗人物画,同样以描绘群童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为题材,同样笔法简洁劲力,画面丰富,形态有趣,婴孩面部表情亦十分丰富,喜怒哀乐活灵活现,巧妙的动态样式和陈设布局,每一个人物都得到传神和精彩的表达,其典雅的设色,虚实相生的意蕴,群体式形象的出现,诗意的追求
不同处:《长春百子图》中孩童衣着更加艳丽,而《灌佛戏婴图》则更偏典雅:《长春百子图》选用全景式构图方法,人物叠加更为密集。
    2.早春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不时有几只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仿佛在轻轻抚摸着岸堤,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相互追逐玩闹着,双颊含笑,眉眼弯弯,中间几个童孩逆风奔跑,紧拉着手中的绳线,碧空中纸鸢迎风飞天,一片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校声乐队 于晗秋贝

欣赏一首乐曲

指导教师:胡婷

《彼得与狼》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同年5月2日在莫斯科的一次儿童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好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 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故事寓意深刻,表现了儿童彼得以勇敢和机智战胜了凶恶的狼。

音乐中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曲中采用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 弦乐奏出了彼得的神情,描绘了彼得的机智勇敢;鸭子的形象由双簧管模拟,生动地刻画出那蹒跚的步态;单簧管低音区的跳音演奏描绘了小猫捕捉猎物时的机警神情;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由大管浑厚、粗犷的声音来表现,节奏和音调模拟了老人的唠叨; 狼阴森可怕的嚎叫用三只圆号来体现。

任务内容

动画小解说

 本期我们欣赏的作品是《彼得与狼》,这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完成于1936年春,作品是普罗柯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曲虽以儿童为对象,但同时也使成人们产生很大兴趣。请同学们欣赏动画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动画中,作者分别用哪几种乐器来表达小鸟、鸭子、猫、大灰狼以及彼得的出现?
    2.欣赏动画片段14:44——15:40,请思考此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一种音乐形象?
    3.请同学们结合网上对于这部动画短片的介绍,来谈一谈你观看过后的感受。

    3.剧中的很多细节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剧中的小男孩彼得向往外面的世界,追求自由。那堵墙是现实与虚幻的分界线,也是彼得心中自闭的一堵墙。高墙下的彼得眼神渴望着自由,断翅的小鸟及笼子里的狼也渴望着自由。爷爷百般阻挠不让彼得出去,我以为是要绑架

    1.在动画中,作者用长笛表达了小鸟、双簧管表达了鸭子、单簧管表达了猫、圆号表达了狼、弦乐表达了彼得的出现。
    2.这一段的音乐给人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听起来像是一首忽高忽低的悲歌,预示着鸭子即将被狼吃掉的悲惨命运,令人惋惜。

他,慢慢的才知道是在保护他。剧中的故事表达着不一样的哲理,狼吃掉了彼得的好朋友鸭子,彼得却既往不咎,放走了狼,给狼自由,这是耐人寻味,富有哲理的情节。被关起来的这种感受,彼得感同身受,彼得已经懂了生命个体的珍贵和对自由的向往。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一堵墙,这堵墙代表着勇气、自信、胆量。我们要突破这睹墙才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任务反馈

欣赏《彼得与狼》

艺术&家养成计划
第八周

欣赏一座雕塑
指导教师:赵曰鹏

比奥比奥剧院坐落在比奥比奥河河畔,该河流贯穿智利的多座城市。Radić、Castillo和Medrano三位建筑师于2011年赢得了该剧院设计的竞赛,2018年剧院投入建设。

建筑师们采用了一种内部与外部截然不同的设计方式。其灵感来自于波兰戏剧导演Tadeusz Kantor的一段话:“我把它藏起来,封起来,我的包装表达事物的本质。”
半透明的聚四氟乙烯(PTFE)膜覆盖在混凝土框架外,形成双重立面的效果。

2014年,Radić在伦敦设计的球状蛇形画廊展馆使用了类似的半透明白色玻璃纤维。
覆盖在建筑外侧的条带与大楼层楼一一对应,每一层反射的方向相对,从而产生协调的效果。夜晚,灯光透过表皮向四周漫射,整座建筑好似河畔漂浮的纸灯笼。

在白天,安装在聚四氟乙烯板之间的玻璃为建筑内部空间带来了良好的采光效果。
一层的玻璃和下面的混凝土框架沿着这座9,650平方米的建筑底部向外展开,形成了环绕在其周围的公共广场的隐蔽入口。

任务内容

    比奥比奥剧院是由建筑师Smiljan Radić、Eduardo Castillo和Gabriela Medrano为智利康塞普西翁市设计的一座剧院。仔细赏析剧院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比奥比奥剧院造型的特别之处以及建筑师的特别用意。
    2.比奥比奥剧院被称之为“线与面的结合”,仔细寻找剧院构造中的线与面,分析它们在整体建筑中所起到的作用。

    1、这种横平竖直的设计风格,更人非常舒服的感觉,特别是对于有“强迫症”的人来说,更是舒服不少,而且这样的建筑设设计,会增加整个建筑的牢固性。
    2、“线与面的结合”更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会是从未去过的人有一种想要一览其容貌的冲动,曾加了整个建筑的美感。
——校声乐队 侯炳洋

任务反馈

欣赏一段舞
指导教师:许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从军的故事也曾无数次被搬上舞台,甚至走上迪士尼大银幕。但舞剧《花木兰》并未“避重就轻”走常规套路,而是对这个传统故事进行了艺术创作再演绎,与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形象有所不同,更多的是表现爱和追求和平的主题,传递着无私与担当。

“昨夜梳红妆,今日披盔甲。报答养育恩,替父跨战马。明明女儿身,却开英雄花。家国在心中,仗剑走天下。”舞剧《花木兰》以干净利落、浑然天成的舞蹈、表演、舞美、音乐,为观众奉上了一台充满古典元素又不乏现代感的舞剧,其中对细节的打磨和对人物心理的诠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舞剧《花木兰》

观看《花木兰》

任务内容

    视频出自舞剧《花木兰》选段中大通铺的舞段,整个作品特点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戏剧矛盾变化,诙谐幽默中蕴藏着编导更深层意思的表达,仔细欣赏作品请你谈一谈这段舞蹈想要表达怎样一个情感呢?

任务反馈

    逗笑观众的同时,也真切地体验到了当时花木兰女扮男装时的艰辛。舞段里的细节刻画,将观众深深带入到当时的环境中,更让我对这位女英雄肃然起敬,通过艺术的形式,拉近了我们与英雄人物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对英雄的认识更近一层。
——校声乐队 牛秀芝

观看一部剧
指导教师:孟凡

世界名著《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大师亨利易卜生的名剧,曾在全世界广泛上演,也是中国话剧90年历史中演出次数最多的外国名著之一。它对中国的戏剧和观众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曾是中国妇女反对封建、追求自由解放的一面艺术旗帜。本次改编本的《玩偶之家》由吴晓江执导。他将易卜生《玩偶之家》里的120年前的故事改换到30年代的中国,挪威姑娘远嫁中国,努力融入中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但经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她终于毅然离开了她曾努力维系的家庭。

    《玩偶之家》用活生生的娜拉的形象,向社会发出了关于“人的价值”的呼喊:人不是玩偶。
——鲁萌(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任务内容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著作,对中国话剧史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中国文学也一度受到易卜生的思想影响,希望大家观剧结束后可以思考一下“娜拉出走”为何会对当时的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评论字数不限,但注意自行思考。

任务反馈

观看《玩偶之家》

    女性的权利是必须要经过斗争才能取得的,不管是今天还是19世纪,女性只有获得自我的觉醒才能获得独立,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可以说是对这一种觉醒最精确的把握。
    娜拉出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娜拉是一位十分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贤妻良母,只是一种外人强加的思维在她头上的展现,这并不是说不让女性在家庭中承担应有的责任,而是对于家庭而言,女性并不是男性的从属物,男人不能像对待一个玩偶那样对待女性,男性也不能因自我的想法而对女性进行裁决,也就是说家庭中的双方应当是平等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女性的压迫使得双方极不平等,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
    法律上的歧视,所谓家庭关系的禁锢,所谓道德关系的要求,种种种种造成了娜拉的最后的奋起出走,克拉拉·蔡特金在《关于共产主义妇女运动的提纲草案》里提出“作为一个妇女,她既不依附于某一个人——自己的丈夫,也不依附于在道德上结合在一起的小单位——家庭,更不从属于榨取剩余价值和的资本和统治阶级的剥削”,这便是娜拉出走所揭示出的真理。
——校声乐队 周新宇

欣赏一幅画
指导教师:胡婷

《奥菲莉娅》是约翰·艾佛雷特·米莱的油画作品,完成于1852年。现藏于英国伦敦泰特不列颠博物馆。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十九世纪英国画家,是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其它两位是亨特和布朗),以画风细腻著称。米莱斯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尤以描绘浪漫历史场景和孩童为主题的作品居多,还为维多利亚王朝许多显贵画过肖像。米莱斯用细腻精致的笔调刻画了感人的场面,充满凄凉哀婉的情调。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

任务内容

    奥菲莉亚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悲剧人物,是美好而脆弱的象征,她的爱人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皇室的阴暗和爱情的无望让纯情的少女崩溃,终于选择了死亡。本期将要欣赏的两幅画都是《奥菲莉亚》,通过观看图片将自己的感想编创出一个故事,故事内容不限。

任务反馈

    奥菲利亚的爱人在杀死自己的父亲后,她心如死灰。她知道,她失去了两个最爱的人,她只剩下一个人,而且最令她发恨的是:为何众多的皇亲国戚对自己父亲的死无动于衷,而且要迫切的取而代之,将自己驱逐?她不敢再多想了,她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了。现在她能想到的,就是孤独的离去,离开这个残酷的世界,她在一天的清晨,梳洗打扮好,蹒跚的走进森林,走近小溪。“噗通”,她跳进了溪水中,水很冷,但冷不过她的心,她已经由内而为的凉透了,已经感觉不到溪水任何的冰冷了,任凭水灌入她的唇、她的鼻。可她并不痛苦,她正在解脱,寂静的环境消蚀着她的痛苦。终于有那么一刻,她不再呼吸,也不再痛苦。
——校声乐队 马祥儒

欣赏一首乐曲
指导教师:王子豪

《魔法坏女巫》是美国著名词曲作家斯蒂芬·施华茨根据《绿野仙踪》所改编成的著名西方音乐剧,被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受瞩目、最壮观也是最成功的剧作之一。自2003年在百老汇首演以来已经吸引了世界范围内超过5000万观众,获得了超过100个奖项,风靡百老汇与西区十余年。其中所获奖项包括1座格莱美、2座奥利弗奖和3座托尼奖。

任务内容

    本期“艺术&家养成计划”要求大家对非常有趣的音乐剧《魔法坏女巫》49:05——52:10片段中的歌曲《Popular》进行赏析,借助网络资料,了解音乐剧,并感受舞台上演员对演绎“演+唱”时的神情、动作、声音的配合,结合自己对于“演+唱”的理解与演员的表演,对此音乐剧片段进行自主观赏评论。

观看《魔法坏女巫》

    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女生的初次相遇,一个是广受欢迎的金发女生,以及不被理解的绿色女生,但这两个看似不可能成为朋友的女生,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片段中,金发女生似唱似讲,同时伴以各种俏皮的舞蹈动作。体现出金发女生对自己长相的自傲和热心,但是在她想帮绿色女生打扮时,发现绿色女生的丑陋,却想着转移话题,说让女色女生变得受欢迎。但也仅仅只是受欢迎,却让绿色女生也很惊讶,由此可见绿色女生的自卑心理。同时通过金发女生边抚摸女绿色女生的肩膀边说“因为你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可以看出,金发女生也是对绿色女生稍带一些其他感觉的,但是又不会明面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金发女生的心机之深;又或者可以说是她不在乎朋友的外表,而是真心的想去交这个朋友。
——校声乐队 于沁讯

任务反馈

 ART 艺术杂志

总编:锂洋
主编:胡婷 王子豪
编辑:许震 赵曰鹏 孟凡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