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企业季刊2022.1季度

其他分类其他2022-10-08
261

企业文化
季刊

01

Corporate Culture Quarterly

总第05期

2022年03月31日

【热点聚焦】

“双奥之城”奏响春之声

【热点聚焦】

制度为何改?怎么改?待遇如何保?
——聚焦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三大焦点

【政策解读】

制度为何改?怎么改?待遇如何保?
——聚焦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三大焦点

【政策解读】

司法部积极推行“互联网+公证”服务

不够优秀,努力来凑

corporate name

序言

企业文化季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给自己做不好事找许多理由,但实际上,不够优秀的人还可以通过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冲破客观条件的束缚,打开另外一条出路。
会做生意的人,不一定要有多么聪明的头脑,多么特别的秘方,如果能找准顾客的需求,努力做好产品、提升服务,也可能拥有稳定的客源。
受到重用的员工,不一定是多么拔尖的人才,如果能认真对待所做的每一件事,也能赢得领导的信任。
一位作者,不一定精通所有文体,但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就可能另辟蹊径,成为某个写作领域的佼佼者。
其实,真正特别有能力、有才华、有天资的人并不多。如果你愿意努力,同样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
不要为自己的懒散和懈怠找任何理由。许多时候,你过得好不好,跟你是否优秀没太大关系,但跟你是否努力密不可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给自己做不好事找许多理由,但实际上,不够优秀的人还可以通过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冲破客观条件的束缚,打开另外一条出路。
会做生意的人,不一定要有多么聪明的头脑,多么特别的秘方,如果能找准顾客的需求,努力做好产品、提升服务,也可能拥有稳定的客源。
受到重用的员工,不一定是多么拔尖的人才,如果能认真对待所做的每一件事,也能赢得领导的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给自己做不好事找许多理由,但实际上,不够优秀的人还可以通过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冲破客观条件的束缚,打开另外一条出路。
会做生意的人,不一定要有多么聪明的头脑,多么特别的秘方,如果能找准顾客的需求,努力做好产品、提升服务,也可能拥有稳定的客源。
受到重用的员工,不一定是多么拔尖的人才,如果能认真对待所做的每一件事,也能赢得领导的信任。

企业文化季刊

总第02期

主编:刘洋
编辑:刘杰
联系电话:0635-2112569/2112579
电子邮箱:lczyzbpm@163.com
邮政编码:252000
地址:聊城市兴华东路32号4楼

“双奥之城”奏响春之声

热点聚焦

06

目录

14

2022两会十大教育热点话题,不可不知

热点聚焦

20

制度为何改?怎么改?待遇如何保?
——聚焦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三大焦点

政策解读

司法部积极推行“互联网+公证”服务

政策解读

25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双奥之城”奏响春之声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2-21 

△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

壬寅虎年的早春,注定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闪亮坐标。
冬奥、春节、立春,奇迹般重合。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节里,在万家团圆和顺致祥的问候中,八方来客齐聚北京,共同书写了奥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日晚,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人们折柳寄情依依惜别;雪花的故事还在延续,温暖世界,照亮前程。

17天冬奥时间,世界瞩目中国,中国不负世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向全体中国人民授予的“奥林匹克杯”,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是一次共享奥林匹克光荣与梦想的冰雪之约。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齐聚五环旗下,努力拼搏,奋勇争先,赛场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致辞时说:“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之国。”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书写奥林匹克新篇章

这是一个振奋民族精神、展现大国风采的开放舞台。作为首个“双奥之城”,北京如约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冬奥梦激荡中国梦,中国人民以热情、阳光、开放、自信的形象迈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这是一场文明交融、团结奋进的全球盛会。不分彼此,互相尊重,体育健儿们同场竞技、突破自我,在一次次握手和拥抱中互相支持鼓励、共同勇攀高峰。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世界本是一家,人类命运与共,只有“一起”才有“未来”。
“当世界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冰封的时候,如同春天一样的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一家外国媒体这样写道。这场冰雪盛会传递的春之声,必将成为人类发展进步征程中的强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北京冬奥大幕开启,习近平主席在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道,“中国刚刚迎来农历虎年。虎象征着力量、勇敢、无畏,祝愿奥运健儿像虎一样充满力量、创造佳绩。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北京冬奥会一定会成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而载入史册。”
从2008年到2022年,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国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初心不改。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精彩演绎了百年奥运的光荣与梦想,进一步将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包括31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重要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2月4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的外事活动多达20余场。一场场“新春之会”,向世界传递出友谊与团结信号,与奥林匹克精神同频共振,为动荡的世界注入强大正能量。
“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走得更快、目标更高、变得更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发出的呼吁在北京冬奥会上成为现实。
本届冬奥会共有来自91个代表团的2800多名运动员参赛,109枚金牌各归其主,设项和产生金牌数量均为历届冬奥会之最。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等赛场,多项世界纪录被打破,几乎每一个小项的奥运会纪录都被改写。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团17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比赛,创下史上最大参赛规模。
“人生能得几次搏!抓住这个时机去成就自己。”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激励着中国体育健儿超越自我、勇创佳绩。新人辈出一鸣惊人,“四朝元老”当仁不让,新生代与老队员接续传承、敢打敢拼,收获9块金牌、4块银牌、2块铜牌,位列冬奥会奖牌榜第三名,取得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冬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在家门口实现“大丰收”。

“要拿竞技奖牌,也要拿精神奖牌。”习近平主席的勉励,成为冬奥赛场内外的主旋律。
从中国队选手谷爱凌为出现失误的法国运动员苔丝·勒德送去安慰,到美国运动员考德威尔紧紧拥抱中国运动员徐梦桃祝贺其夺金;从日本运动员羽生结弦与中国运动员金博洋“比心”相惜,到中国队员贾宗洋失利后对夺金的队友说“只要你赢,我就不算输!”这些代表友谊与团结的故事让海内外网友“破防”。
一位澳大利亚体育媒体人称,运动员们拥抱的瞬间“太美好了”;一位加拿大网友说“被感动得哭了”;“这才是奥运该有的样子”“奥林匹克,真好!”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一幕幕温暖感人的场景,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谛。
“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在北京冬奥会带动下,加快冰雪运动普及和提高、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是习近平主席的深远思考和战略谋划。
早在八年前,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索契冬奥会时曾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有一席谈话:“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在两三亿人中带动更多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在习主席的亲力亲为下,自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以来,冰雪运动在中国“南展西扩东进”,不断向“四季拓展”。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这是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遗产成果,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全民健康,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冬季运动格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这一目标的实现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他认为,就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而言,习近平主席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热点聚焦

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爱上冰雪运动,昔日“冷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冰雪经济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给世界冰雪产业注入了“热能量”。
张家口的崇礼小镇是本届冬奥会赛事举办地之一。曾经的崇礼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且冬季严寒,贫困发生率接近17%。乘着北京冬奥会东风,仅仅几年时间,崇礼就“脱胎换骨”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化冰雪小镇。年轻人不断“回流”,崇礼本地约有3万人端起了“雪饭碗”。
冰天雪地里的财富不止于此。几年来,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到冰雪装备、冰雪产业投融资,中国的冰雪经济全方位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相关报告显示, 2020-2021雪季,全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
冬奥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正与世界共享。过去几年间,法国MND索道、苏法格造雪机、瑞士BMF索道、意大利天冰造雪机等项目陆续在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落地投产。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称,长期来看,中国或将成为世界最大滑雪用品市场。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疫情阴霾的情况下,北京冬奥会为撬动万亿级冰雪市场带来了新机遇,有利于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增长极。”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习近平主席这一论断,已经照进现实。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两度承办奥运赛事,无疑极大促进了奥林匹克精神、理念和文化的传播。如今,奥林匹克精神已经融入中国百姓的生活。在世界首个“双奥社区”的北京东四街道,近日揭幕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雕像,与2008年落成的顾拜旦、萨马兰奇、罗格三座雕像相映生辉。这里活跃着一支“双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社区经常举办迷你马拉松胡同跑、冬奥知识大讲堂等特色活动。每一位居民都是奥运精神传递者与奥运文化守护者。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向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时所说,“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个缩影。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中国发展的一扇窗口。从历史上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奥运火炬到全过程贯彻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从实现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到促进全民健康、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习近平主席“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指引下,北京冬奥会刷新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纪录。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两名火炬手用“微火”点燃主火炬,这一创意成为中国“绿色办奥”和可持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续发展理念的注脚。“绿色办奥,就要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习近平主席多次作出明确指示。
作为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主办的首项国际大型赛事,北京冬奥会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筹办与举办全过程。从能源、场馆、交通等诸多细节看,北京冬奥会无愧为“最绿色”奥运。
冬奥会所有场馆历史性地首次实现百分之百“绿电”供应;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四个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能效提升30%-40%,全部余热可回收;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高效节水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未对赛区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大规模应用氢燃料大巴车;生物可降解餐具在冬奥场馆全面应用……根据权威机构测算,北京冬奥会二氧化碳减排量接近100万吨。
中国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低碳减排的决心,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意义。一些分析指出,中国以举办冬奥会为契机,探索新能源大规模输送、并网及消纳的一体化新路径,有利于推动新能源产业化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积累宝贵经验。

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办冬奥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办过之后就成了‘寂静的山林’”“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注重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注重实用、保护生态,坚持节约原则,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这些理念为解决场馆的赛后利用提供了中国智慧。
北京赛区13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中有11个是当年夏季奥运会的“遗产”,比如“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五棵松篮球场转型成冰球场。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主要场馆还将积极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并根据场馆特色与所处地域环境,坚持四季运营、向社会公众开放。被外媒比作“工业迪士尼乐园”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中国“绿色办奥”的代表作。这座位于北京西部首钢老工业园内的设施“继承”了首钢园的工业遗产,除跳台本体外,配套设施全部由原有的老厂房和工业建筑修缮改造而成。北京冬奥会闭幕后,首钢滑雪大跳台将华丽转身,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赛后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专业训练、商业文化活动,带动当地体育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国家速滑馆内,二氧化碳快速“造冰”技术打造“最快冰面”,助力运动员发挥最佳竞技水平。

△北京冬奥会期间,蓝天白云下,正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

有分析指出,首钢滑雪大跳台既是冬奥会留下的重要遗产,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范。可以预见,当一座座体现绿色、简约理念的场馆设施在北京冬奥会后继续发光发热,场馆赛后利用的“中国经验”也将成为世界的一份共同财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有力推动了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改善的步伐,让中国人享受到更清洁、更美丽的生态环境。
2021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3微克,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密云水库蓄水量最高达35.7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美联社报道说,冬奥会期间,北京空气清新,能见度足以让运动员们看清城市周围的群山。韩国平昌冬奥组委主席、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委员李熙范认为,北京冬奥会为“绿色奥运”树立了新的标杆。

交流互鉴的文明盛会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年多前,在北京、张家口申奥冲刺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向世界真诚推介: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今天,中国如约向世界奉献了一场文明盛会。
无论是冬奥会的形象体系、场馆设计,还是吉祥物和会徽、火种灯和火种台,北京冬奥会的元素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审美和意趣。“冰墩墩”的好搭档“雪容融”以灯笼为基础,融入天坛、鸽子、长城等符号,会徽以中国书法写就的“冬”字为灵感来源。奥运村里,中国美食、中国功夫、中医治疗让运动员们大呼“很酷”“很治愈”,春节民俗写福字、挂灯笼、猜灯谜也让世界各地朋友们不亦乐乎。
从开幕式上令人惊艳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到闭幕式上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折柳送别”表达惜别之情与友谊心声;从灵感来自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到各国选手充满中国风的战袍,中国元素惟妙惟肖地讲述着“东方故事”。这一刻,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和合共生、深度交融!
“人类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值得全人类共同欣赏和分享。”习近平主席道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中国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世界给与热情的回应。北京冬奥会不仅是竞技平台,也是一场世界文明交融对话的盛会。
这场盛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消息,北京冬奥会是至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国际奥委会的社交媒体账号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浏览量达到27亿人次。
这是一场促进对话、消弭分歧、增进友谊的欢聚。志愿者们用热情的话语、真诚的笑容和开放的姿态,喜迎八方来客。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短片《温暖的雪花》,向超过1.9万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人次城市志愿者致敬。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在发布的视频中感叹,志愿者的热情让她感动到热泪盈眶,还未离开已经想念。
一片片写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在空中起舞,汇聚成五环之下的“大雪花”;无数条红丝带从四面八方飞来,将雪花火炬台装点成为一个巨大的红色中国结——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这些文化符号,传递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念,将成为人们共同的美好记忆与前行力量。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和平基因相融合,讲述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独一无二的故事。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人类面临多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作为新冠疫情后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人们可以超越分歧,实现团结协作。
这是北京冬奥会奏响的春之声,它将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被继续弘扬,激励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激励世界各国人民并肩共创美好未来。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面对各种紧迫全球性挑战,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历史将证明,这场冬奥盛会不仅见证了拼搏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更以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凝聚共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一页。
北京和世界携手,在春天的希望中出发,从双奥新坐标启航,一起向未来!
总监制丨钱蔚
监制丨王姗姗
执笔丨王姗姗 盛玉红 任杰 王觉眠 刘冬 赵全敏 梁馨文
视觉丨江雨航 刘欣颜
责任编辑:刘欣颜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过去的一年,是教育的“大变革”之年:“双减”“课后服务质量”“家庭教育促进法”“乡村教育振兴”“县中提升”“五育并举”等,基础教育的生态面临着深度重塑。
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作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2022年全国两会,有哪些热点话题?快来一起看看吧。

2022两会十大教育热点话题,不可不知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2-21 

“双减落地”,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2022年,教育部将继续把“双减”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各地“双减”工作也进入落地监管的深水区。在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独立调查等。
地方上,各地代表委员也将把目光投射到各地政策如何实施、监管举措如何落地等方面上来。当前,具体的“双减”推进规则倾向于高效平稳推进,不宜操之过急或者粗暴“一刀切”,相关内容将引发热议。
刘希娅代表:
“双减”让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认为,“双减”给当代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强劲的、具有时代性的:“‘双减’给学校、给家庭、给社会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让大家停下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对孩子们好。”

保证学校课后服务质量

2021年,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假期、课后看护难的问题,教育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育部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并于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全国多地积极响应号召,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从“有”到“优”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但课后服务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022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保障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激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增强家长参与信心等议题讨论声量加大。
张志勇代表:
提高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他建议,提高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家庭合理分担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经费新机制。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从此,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该部法律分为六章五十五条,分别从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监护人和社会对家庭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划分和规定。这是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后,又一部教育领域的重磅法规。家庭教育促进法集中体现了“指引”“赋能”这两个关键词。
2022年全国两会中,针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具体落地环节,各方如何做实主体责任,如何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等问题,很多代表委员都发声关切。
胡卫委员:
规范家庭教育指导,避免异化为学科“私教”护身符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提出,当下亟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行政监管,以遏制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失序行为,凸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法律政策宣贯和教育工作,真正让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回归家庭、回归家长。

热点聚焦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提升县域普通高中

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提法受到舆论高度关注。舆论对提高教师待遇的举措表示支持,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观点认为,教师工资上涨释放出积极信号,但要特别注意三类教师的待遇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一是艰苦边远地区教师,鼓励其扎根基层地区;二是班主任群体,通过工资报酬弥补其在繁重教育任务中的辛苦付出;三是高职称教师群体,鼓励其精进业务,力争上游。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师待遇、各地如何精准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如何提升乡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待遇将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是各级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一条严肃的法律底线。各地必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有关政策部署。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保障教师待遇的能力。即便面对困难,也必须迎难而上,不能退缩、推诿。(本部分摘自中国教育报评论)

近些年,随着社会对乡村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农村学校硬件条件明显改观,但多地乡村教育面临“空心化”处境。如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等预计将在代表委员中引起讨论。舆论认为,振兴乡村教育首先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存在年龄偏大、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入职条件,吸引青年教师并扩充艺术类专职教师。
其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的外流,农村学生规模逐步减少,需要依照乡村教育发展规律,办好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这两类学校,把依旧留在乡村的学生教育好,特别要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刘仲奎委员:
推进乡村教育 促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委员认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入职条件,激励优秀青年从事乡村教师职业。刘仲奎委员综合自己的调研、思考,也给出了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他认为,综合性大学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小而精”的路子,也可以和当地师范大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地方师范院校要提升培养精准度,按需培养,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为乡村振兴输送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

县域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针对目前一些地方县中存在的生源和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2%以上,扭转县中生源流失现象,县中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县中振兴”的路应该怎么走,成为很多代表委员交流讨论的话题。
邵志豪代表: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我们已在路上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和东北师大附中这些年一直在践行对教育基础薄弱县的教育帮扶工作。“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县中困境’,我和很多代表委员也在交流,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体会更深,”邵志豪说,“一个县的文化制高点就是县高中,一个乡里就是乡中心学校,如果高中办得好,那一定就是当地精神文明的高地。如果说高中‘塌陷’了,必然会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

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加强学校体育,让健康中国更有未来

近年来,加强青少年体育,重视体质健康已经在社会形成高度共识,一些积极的效果随着政策的实施开始显现。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颁布20多年后迎来首次大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22年全国两会中,加强学校体育,促进体教融合改革发展将成为热点议题。
张常宁代表:
建议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统考
全国人大代表张常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内容她印象深刻。她在发言中提到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其中包括抓住体育学业水平测试这个突破点,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热点聚焦

中考普职分流、高考多切口改革

学生安全,食品安全或成新热点

学生心理问题能见度走高

此前地方两会有代表委员建议“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引发社会关注。在2月23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普职分流有其必要性,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做法和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要如何理解和落实“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或将成为关注点。
2022年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将启动,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代表委员对于高考改革的关注点落在反“内卷”、减负的方向上,如怎样解决教育健康发展的内驱力,更加关注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长线规划,以更加均衡的目标衡量高中教育并调节高考的评价机制,逐步与“双减”的精神相吻合。同时,湖南、海南、贵州、云南等省近期更新了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如湖南省明确规定,满足学籍、户籍与就读地点“三统一”的考生方可享受加分政策,避免临时操作加分。
2022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热议加分政策的落地实施及各项优待政策的变化。
卢克平代表:
建议部属高校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卢克平提出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近年来,学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一直处于高位。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各地要摸排死角,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对校园霸凌的治理细则、各地方的创新性治理举措等将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领域,尤其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对校园霸凌的治理问题。9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督导问责办法》提出,校园出现霸凌行为,将会直接问责学校,并规定了学校在管理学校霸凌事件中的责任。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持续推动对校园霸凌单独立法、提出如“纳入对14周岁以下校园霸凌施暴者的惩治”、被霸凌者心理健康疏导等具体问题对策的讨论,成为代表委员的关心话题。
曹园雅、莫俊文委员:
社会各界共同防治校园欺凌

心理病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特别是抑郁症低龄化的问题突出,引发社会担忧。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协同发力。家庭方面,应更多地接纳和陪伴孩子,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但要避免为孩子一概代劳,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学校和老师要充分掌握基本的心理问题识别评估要点,提供适时的心理疏导,切忌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需要相适应,学生心理问题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也得到了重视。
俞敏洪委员:
建议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今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他介绍,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成因有很多,一些青少年自杀案例也与抑郁症状或抑郁症有关。俞敏洪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困惑问题,建立教育部、卫健委、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精神困惑问题的氛围。

两位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出台相关规定并实施,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校方要加强普法教育和反欺凌知识科普,指导学生在被欺凌或目睹欺凌时正确的应对措施,并教导孩子们平等待人待事,不恃强凌弱,拒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营造尊重、平等、包容的校园文化;以学校或社区为基点,组织建立完善的反霸凌社团、机构等,帮助监督与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家长应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让家庭暴力成为校园暴力的模仿对象;动员和鼓励心理工作者加入反校园欺凌的组织和队伍中,为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

two

02

part

政策解读

制度为何改?怎么改?待遇如何保?
——聚焦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三大焦点

来源: 新华社   记者姜琳、申铖

制度为何改?

养老金是百姓托付给国家管理的“养命钱”,事关广大职工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养老保险制度为何改?怎么改?如何保障养老金足额发放?22日,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在22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亮明观点。
据了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在同日举办的人社部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说:“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快实现全国统筹,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基金。”
他表示,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将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这就在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
据亓涛介绍,全国统筹制度实施以后,将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分担机制,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不会减小,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将更加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都将进一步压实。
同时,通过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整体保障能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制度怎么改?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制度改革,养老保险统筹近年来稳步推进。
据亓涛介绍,2018年7月,我国建立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适度均衡了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迈出了全国统筹的第一步。2018至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
“近年来中央调剂比例不断提高。”余蔚平表示,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5%,调剂的总规模达到了9300余亿元,重点支持收支矛盾突出省份,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净受益金额超过2100亿元。
余蔚平表示,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相关配套文件,测算资金调拨规模,合理调剂地区间基金余缺。同时加强对地方实施工作的跟踪指导,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举措。
“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全国统筹调剂资金的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调拨顺畅。”亓涛说。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将通过统一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实现筹资公平,通过统一计发基数、统一待遇项目及其调整机制等实现待遇公平。”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
郑功成表示,各地要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同步协调推进全国统筹,做到“全国一盘棋”。要进一步摸清各地缴费基数、计发基数底数及形成机制,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此外,还需全面落实中央与地方责任分担机制,落实地方防控基金风险的首要责任。

待遇如何保?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将如何影响个人退休待遇?相关部门和专家一致认为,制度实施后,会产生一系列良性效应,带来惠及所有参保人员的改革红利,更好地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全国统筹实施后,养老待遇将更加公平,劳动者的养老金权益不会再因流动就业而受到影响;养老金更有保障,参保人不会因为自己所在的个别地方养老基金收不抵支而遇到风险。”郑功成表示。
近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各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余蔚平表示,除加大调剂外,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

2021年安排补助资金超过6000亿元,支持地方缓解基金收支压力。此外,还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中央层面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2021年,我国同步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据财政部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4.8万亿元,可支付月数在14个月以上。“基金整体上是收大于支,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余蔚平说。
责任编辑:宋岩

政策解读

司法部积极推行“互联网+公证”服务

来源: 中国政府网

近年来,司法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持续推进“互联网+公证”服务,通过全面梳理公证事项网上办清单,积极拓宽网上公证服务渠道、强化高频公证事项数据共享、探索远程视频公证等方式,便利企业和群众办理各类公证服务事项。

二、进一步强化高频公证事项数据共享

协调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进婚姻、出生、死亡、不动产、驾驶证、学历学位、户籍等数据信息向公证机构开放,实现数据共享查询。公证机构在办理相关公证事项时只要在办证软件中刷读当事人身份证即可查询相关信息,大大缩减了核实时间,免去当事人到相关部门开具证明之苦。比如,浙江省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的服务事项范围已从2017年司法部最初试点的“4类9项”扩大到目前的“25大类116项”,已办证29万件。基本实现了约60%的公证事项可以做到“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多数公证事项办证时限缩短约70%。

一、全面梳理公证事项网上办清单

推动各地公证机构全面梳理公证事项,列明网上办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深入排查是否存在要求当事人出具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无谓证明,增加当事人负担的情形,精简不必要的公证证明材料,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只需网上提交清单中列明的材料,通过网上验证、网上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比如,福建省对120个公证事项实行清单制管理,2019年公证行业办理“最多跑一次”业务超过13万件,占业务总量近四分之一。

三、有效拓宽网上公证服务渠道

推动各地公证机构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出各种网上公证办理平台、网上服务系统、微信服务号或微信小程序,当事人可通过网页端、APP端、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完成公证咨询、公证申办、材料提交和签署及费用支付等操作,对部分公证服务事项实现“零接触”。比如,成都市律政公证处通过“智汇律政”小程序,可以完成人脸识别、身份证公安库比对、活体检测和在线缴费、提交材料、核验材料、与公证员视频交互、电子签名、查看并确认签收电子公证文书,实现了“零接触”式公证服务。

四、积极探索远程视频公证

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鼓励各地公证机构开发远程视频公证服务系统,提供线上公证申请、受理、材料传输、审核、电子签名、在线交费等服务,通过人脸识别进行身份验证,实行电子签名;公证员借助高清视频录制,确认申请人的申办意愿和申办信息,审查后出具相关公证书,并对该公证书赋予防伪二维码标识。比如,江苏省建立了轻量级远程视频公证服务平台,采用集约化设计思路,结合柔性视频编码技术,利用云资源实现在线视频双录、实时交互等功能,保障办证群众即使是在海外没有专用线路的情况下,只需一部手机,使用移动网络、卫星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速地发出公证申请、在线办理相关事务,实现了“零跑腿”、足不出户办理公证。
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公证”优势,在上海、福建、四川等地试点稳慎推进债权文书网上赋予强制执行公证服务。对以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为内容的债权文书,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在网上提交的申请,依法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一旦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债权人即可持强制执行公证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以保护债权。比如,厦门市鹭江公证处探索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赋强公证服务模式,在金融机构与客户签署授信合同、担保合同时,当事人可网上申请赋强公证。
 责任编辑:安雪晴

电话:0635-2112569
邮箱:lczyzbpm@163.com
地址:聊城市兴华东路32号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
唯一注定失败的策略就是不去冒险。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The only strategy doomed to failure is not to take risks.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