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网络园刊 第二期

期刊/内刊园刊2022-04-02
831

网络园刊

本期关注:生成式探究性课程的建构

编辑:杨   蓉
审核:申淑溢

教研在线:小角落 大学问

经验传递:让自然角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教师版 | 第二期

XLSY

2022.04

——联心大地幼儿园自然角观摩与研讨活动

目录

02

本期关注

生成式探究性课程的建构

01

感悟·灼见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放下

04

经验传递

让自然角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03

教研在线

小角落 大学问
——联心大地幼儿园自然角观摩与研讨活动

05

悦读悦美

01

感悟·灼见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放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多人说自己过得不快乐,归根结底,是想要的太多,不喜欢的事情太多。用乐观的心态对世界,再平淡无奇的日子也会开出花朵。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放下。如果学会这三点,我们将会快乐很多。
  第一把钥匙:接受
  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40岁那年终于完成了第一本书,他迫不及待地将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好友穆勒看。穆勒不敢辜负朋友的重托,他将自己关在书房,花了整整四天,将全书仔细而完整地阅读了一遍。当他读完最后一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书稿放在椅子上,走出書房,来到花坛,思考该如何用自己的影响力,使得这本伟大的著作尽快引起外界的关注。
  当穆勒离开书房后,一阵风吹来,将椅子上的书稿吹落了一地。前来送甜点的女佣看到后,以为是被主人丢弃的废纸,便将它们捡拾干净,并顺手将它们投了火炉。当穆勒来到卡莱尔家中,将这个难以启齿的坏消息告诉卡莱尔后,卡莱尔一下子惊住了。许久,两个人都沉默不语。最终,从震惊中清醒过来的卡莱尔对愧疚难当的好友说道:“好了,我的朋友,你不必那么痛苦。我决定从现在起,重写这本书。”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放下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请安静且愉快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其实,世上总有太多不够圆满的事。既然已经发生,且难以改变,就学会平和地去面对和接受。如果去强求,最终为难的是自己。如果去纠结,最终伤害的也是自己。
        第二把钥匙:改变
  三毛曾写过一句话:“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地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些抱怨:工作难做,生活难过,钱也难挣……其实,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与其去发无意义的牢骚,做无意义的消耗,不如学会去做积极的应对和改变。“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本事都是熬出来的。”遇到问题只是一味地抱怨不改变,就不会有任何好转。只有多吃苦,多受累,多种本事傍身,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和余地。
  人生从来没有所谓的穷途末路,不过是你没有竭尽全力,才以为前方无路。当拼尽全力去努力时,终会找到出路。
  

        第三把钥匙:放下
  一位小伙子到山上去请教禅师,说:“我放不下一些人,也放不下一些事。”禅师说:“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小伙子说:“可我偏偏放不下。”于是,禅师递给他一个茶杯,然后往里面倒热水,水满溢出,小伙子被烫到,马上松开。禅师说:“世上没什么放不下,痛了,自然就放下了。” 
  在生活中,我们越去执着,越容易越陷越深;越去较劲,越容易让自己走向泥潭。适当放开手,一切才会变得举重若轻。
  或许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无法释怀、无法放下乃至无法罢休的事。但越计较,越心如刀绞;越铭记,越痛不欲生。当我们放下对他人的怨念,才能解开自己的心结;当我们学会放下对他人的怨恨,才能减轻和消除对自己的折磨。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伤。有一句话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当接受必须接受的,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当改变可以改变的,就没有过不了的关;当放下应该放下的,就没有解不开的结。
  往后余生,愿你相信:一切都能放下和释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02

生成式探究性课程的建构

本期关注

02

        幼儿园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中课程主题的选择应该具备生活性、兴趣性、当下性、丰富性、教育性、可行性、安全性等特点。
        第一,课程主题必须来源于生活,是幼儿有所感知的人、事、物等,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必须围绕幼儿的生活来展开。
        第二,课程主题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能够激发幼儿学习探究热情。
        第三,课程主题必须要反映幼儿当下的生活、游戏和学习状态与需要,如利用节日、节等生成新的课程主题。
        第四,课程主题需要从核心从主题出发衍生出主题网络,以确保课程内容对幼学习经验发展的全面支持。
        第五,课程主题必须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能够促进幼儿核心经验的发展。
        第六,课程主题的实践必须基于幼儿园已有的条件要具有可行性
        第七,课程主题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自主探究和冒险的需要,但同时也必须确保幼儿在生体和心理上的安全。

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和倾听生成适宜的课程主题

—— 阳光园提供

        寻找课程主题活动的有效途径:
        1.观察:观察是教师进行课程建构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某一幼儿的兴趣点是否能成为全班多数幼儿的兴趣点。
        2.倾听:倾听幼儿的语言与对话,教师就可以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经验水平与兴趣爱好。
        3.交谈:交谈可以发现有效的课程主题,交谈是一个经验交往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不管是教师对幼儿谈话的引导,还是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都有可能发现幼儿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主题。
        因为幼儿兴趣点比较多,同一时间可能有多个适合的主题,此时教师就需要对潜在的课程主题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组织。教师在建构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时始终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将儿童置于课程建构与实施的中心,要将课程主题的选择权交回给幼儿,由幼儿以投票的方式来最终确定课程的主题方向。课程主题确定后,教师还应与幼儿进一步讨论如何建构活动体系,将课程主题细化为具体的课程活动。在这一选择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幼儿,只有当幼儿能力力不足时才予以适当的引导。

        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是对立与统一的。
        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倡导生成在前计划在后,计划又根据具体情况保持灵活生成。
        一、在课程实践的初始阶段,幼儿园教师可以依据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网络图逐步实施课程。
随着课程实践的逐步推进,教师可以及时将课程网络图以及每次开展的小活动呈现在主题墙上并使之成为一幅课程地图,作用有:
        1.呈现主题活动概况及其发展脉络,用箭头来标识课程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以及课程的实践和发展过程。
        2.通过粘贴幼儿的作品或者记录活动过程的图片来展示课程的实践过程。
        3.是教师和幼儿进行课程回顾和反思的重要凭借。

以课程地图为逻辑路径不断拓展课程结构范畴

—— 香梅园提供

        二、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课程地图的课程计划作用的基础上,发现新的课程生长点,不断拓展生成式课程的主题范畴,在课程实施时应尽量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去生成一些新的活动。
具体有:
        1.新的活动是基于之前的主题活动逐步生成而来。
        2.主题活动是围绕某个中心内容开展活动,但不是全部围绕和仅仅停留于既有的主题内容范時。
        三、为了有效构建和实施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幼儿园应该在时间和常规上提供保障。
        教师可以将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与区城活动时间进行合并,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时闻可以按照先后顺序分为四个环节,教师可以依据课程开展的具体情况将活动时间进行灵活调整:
        1.第一个环节为围坐一圈的大组活动,开展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
        2.第二个环节为幼儿自主选择的小组活动,可以设置相应的小组延伸活动。
        3.第三个环节为整理归纳环节,教师应着重培养幼儿的材料整理和归类能力。
       4.第四个环节为回顾环节,教师应号领幼儿回顾、总结和反思活动过程,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以及讨论下一次需要开展的新活动。

        幼儿园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的实施以问题探究为实践导向,它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基本过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有效的提问是激发幼儿思考和促进幼儿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疑问,并给予他们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基于幼儿真实的问题,教师应更进一步从中提炼和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幼儿基于问题去开展有效的学习与探究。基于真实问题的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实践往往始于一个宽泛的问题,此时这一问题的课程价值并未凸显,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分解,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解剖来获取关于主题的有关知识和信息。
        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的实践是建立在幼儿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的,而所谓的探究性也意味着幼儿的课程实践必须要具有可探究的对象和可操作的材料。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需要在符合经济性、安全性、生活性、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幼儿提供真实的材料。幼儿园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多是围绕真实的生活而建构起来的,其对象大多是幼儿生活中的具

基于真实问题和具体材料开展课程实践

—— 上品园提供

体事物,真实的操作材料不仅贴近幼儿的经验,同时这种真实也赋予了操作材料以生命,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以及与材料互动的欲望。
        因此,教师要避免只使用语言进行干巴巴的讲解式教学,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围绕幼儿的感性经验和现实生活,使各种操作材料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感官参与,让幼儿在材料的操作中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来切身发展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
        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意向,应该在课程实践中凸显儿童的主体性,将教师的高控式讲授转化为对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全面支持。
        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不是预先设计和以教师为纲的,对它的评价应该基于过程并回归过程,教师应该在课程实践中忠实地扮演好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教师不能将自己对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的理解单向强加给幼儿,而是应该不断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通过幼儿来建构课程,通过课程实践来促进幼儿发展。

小角落 大学问
——联心大地幼儿园自然角观摩与研讨活动

教研在线

03

        本周一观摩了园部各班自然角环境创设,收获多多,通过自然角创设学习,对小班朵朵班的自然角印象深刻,首先老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与互动,感知动植物的变化,自然角的整体环境精美,动植物种类丰富,可以看出班级老师们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小班自然角评析

        但也有一些小建议:
        1.自然角摆放需要再调整,种植区、饲养区的摆放不方便幼儿观察,需要调整下摆放的位置,让幼儿近距离的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变化。如小动物区留几个出口;土培区地面上的植物放第三层,木架第三层的土培植物放下来,这样便于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2.种植种类太多: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可选择单一的植物种植,能让幼儿有目的性的观察植物明显特征。
        3.观赏区的植物做一个分类,让孩子感知和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评析人:大班组老师
3月28日

        自然角不仅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自然角的创设意在将大自然引入教室,弥补幼儿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局限,助于幼儿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促使幼儿对大自然的关注、探究及思考。而海棠和茉莉班能够创设适合动植物生长的自然角环境。自然角位置选择合理,阳光充足,自然通风,同时也比较注意场地安排:设置的有动植物分割区,分区明显,有种植区、观赏区、饲养区,其中种植区还分了水培区和土培区,水培区种类繁多,贴近生活,水培植物具有明显的变化性,加大了幼儿的了解,并且贴上幼儿的照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其中种植区有充分的前期调查,有幼儿参与讨论、调查的环境轨迹等,自然角的环境创设充分体现了儿童化和幼儿的主体性。

中班自然角评析

        建议:
        1.观赏区的植物可以按照种类分层的摆放方式来呈现,这样看上去会更加美观和有秩序感。

        2.幼儿园里的种植是为幼儿发展和课程实践服务的,课程及教育价值优先。建议规模不用太大,种类尽可能多。无技术壁垒,重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索。成则感受收获的喜悦,不成则探寻其因。
        3.自然角的创设应充满实验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有对比性,如种子发芽实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品种、介质(如水、沙或土壤)、温度和水分等条件进行实验。还可以在工具区提供一些尺子和记录纸,供幼儿记录水培和土培的生长不同。

评析人:小班组老师
3月28日

        走进荔枝班植物角,不难看出荔枝班老师和孩子们的用心,他们充分利用身边资源,挖掘身边的材料,从童趣性、参与性等特点出发,创设了水培区、饲养区、种植区;可爱的小乌龟、小金鱼、小兔子,各种蔬菜、花卉等等摆放有序,成为了幼儿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大班自然角评析

        从饲养区的墙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孩子们参与饲养“小灰灰”的轨迹:集体谈论投票选出小兔子的名字;集体讨论小兔子爱吃什么;对于小兔子还有哪些疑问待解答。而水培区的景观错落有致,水塘里的水在水循环的作用下潺潺流动,无不显示出老师们的智慧和精心布置,同时也恰到好处地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探索水循环的机会。
        土培和水培区孩子参与的轨迹较少,可以添加一些工具供幼儿观察与探索。例如:土培区可以添加有刻度的直尺插入泥土中供幼儿每天观察植物有无长高等。

评析人:钱春华 史逸斐
3月28日

让自然角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经验传递

04

让自然角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种种迹象表明,幼儿园自然角的创建存在以下几个误区:其一,教师对自然角的认识观念不到位,重摆设,轻教育;其二,教师对自然角的指导不到位,重一时,轻长效;其三,教师自身经验的获得不到位,科学性缺失。创设和管理上的无序、无层次的状态使“看上去很美”的自然角最后往往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死角”,更谈不上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了。那么如何发挥自然角的最大教育效能,让幼儿在富有生命力的环境中获得认知、发展能力、赢得情感呢?我们立足园本资源开展了幼儿园自然角课程化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窗口,是幼儿进行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人机”互动频繁,“宅”象丛生的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然属性渐渐被边缘化,“让教育回归自然”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自然角的存在能否弥补“人与自然”互动的缺失,满足幼儿探究自然的好奇心呢?我们不妨来看几组镜头:
      镜头一:幼儿园接送环节,老师递给家长一张联系单,上面写着:“为了丰富班级的自然角,请您给孩子买些花草或小动物,谢谢您的配合!”于是第二天, 班级自然角就一夜之间百花开。
      镜头二:自然角中,当幼儿满怀热情地给花浇水时,老师一句“别浇了,花会死的”,浇灭了幼儿的热情。
      镜头三:学期末,自然角的盆栽因为照顾不当,耷拉着脑袋;金鱼、乌龟也变得病怏怏的了。

   “自然角课程化”就是化静态自然角为活动性课程的过程。我们是这样定位的:基于主题教学背景的自然角,既是科学区域向户外的延伸,又是引发集体科学探究教学的媒介,能让幼儿园教师不断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让幼儿通过种植与饲养、观察与记录、操作与实验的手段,达到在自然角中主动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从中获得滋养生命成长的丰富经验。

        一、顺应自然,开展适宜的自然角创设
        顾名思义,自然角就是大自然的缩影,因此自然角的创设要顺应自然,充分考虑其适宜性。一是合乎时宜。主题背景下的课程内容是依据时空的变化、生活的逻辑,从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三个维度展开的,因此以自然界季节变化为主线设计相应的内容在主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为了帮助幼儿更细致地观察自然,了解周围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变化,我们在学期初的集体备课中就充分考虑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时序性,比如围绕“春天来了”“秋天多美好”我们预设了春季饲养和秋季丰收的内容,跟随季节变迁来创设自然角,不仅能让幼儿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还能从中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二是因地制宜。要让静态的自然角发挥“对话”的功能,每个班就必须根据自己班级的空间特点因地制宜创设自然角。悬挂或摆放、集中或分散的方式打破了角落化的单一,让自然角更富有生机和活力。随主题变换的自然角更吸引幼儿的眼球,也为有效拓展幼儿主题经验提供了保证。三是发展适宜。幼儿是自然角探究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自然角的命名上就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年龄段的“金鱼游游”“南瓜屋”,内容描述具体,生动形象;中大班的“探索园”“实验基地”,更强调目的性。
        二、融入课程,加强互动的自然角管理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亲历性”和“探究性”,没有互动就谈不上探究,这也是自然角课程化之旅的重点所在。于是种植饲养、观察记录、实验操作成了我们主要的活动方式。
        首先是种植饲养目标的探究性。以自然角中的小乌龟饲养活动为例,原目标的表述是小班对乌龟外形、习性的认识,中班对龟类动物的认识,大班对爬行动物的认识,都指向幼儿的科学认知,缺少操作性。

        修改后的目标就更关注幼儿的主动探究:根据小班幼儿喜欢给小动物喂食,喜欢数数,但观察不仔细的特点,我们提出让他们探索“乌龟喜欢吃什么” “乌龟前后爪子是否一样多”等问题;中班幼儿观察能力比小班强,他们对乌龟身上的花纹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决定让中班幼儿探索“乌龟长得都一样 吗”、“花纹代表什么”等问题;大班的教学中有关于 纸桥承重问题的探索,为了更好地迁移知识,就确定 了“拱形龟背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有了一系列关键 问题的引导,幼儿的探究重点更为突出。
        其次是观察记录过程的有效性。自然角内容的丰富性往往会导致观察的盲目性,久而久之,幼儿就会降低对自然角的观察热情,因此我们就牢牢把握好观察的三个阶段,以提高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在观察前要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我们可以通过呈现对比性很强的材料来突出观察重点,如不同生存条件下的种子发芽对比观察,不同萝卜的横切面观察等。观察中要给予材料支持,比如教师可以在自然角提供放大镜,让幼儿更细致地观察,也可以提供吸管、自制尺子等非正规的工具引导幼儿测量,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

        与此同时在自然角探究的不同阶段,我们还根据探究的目的、观察的重点或实验验证的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小班幼儿采用家庭记录的方式进行, 中大班则以小组记录和个人记录为主,尽量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从而提高自然角探究的质量。观察后,幼儿就拿着自己富有个性的记录表或根据自己的操作体验在集体面前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三阶段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幼儿较易习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最后是实验操作结果的展示性。科学小实验能很好地弥补自然条件下观察的局限性,能有效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使幼儿在看看、动动、玩玩、想想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这类活动一般在中大班进行。教师按照一月一实验的要求,把实验内容呈现在亲子互动墙上,家长和孩子就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在家里完成实验,并及时把实验过程和感悟上传到班级空间或幼儿园网站进行交流。实验过程的新奇体验转化为强烈的交流愿望,又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借助亲子间亲历探究的实验互动,不仅使亲子情感更加融洽,也丰富了幼儿的科学认知。

        三、回归生活,展现多元的自然角价值
        陈鹤琴说过“生活即教育”。开展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自然主题探究活动才是自然角课程化的最高境界。我们以探究为核心,充分尊重自然角中生命成长的规律,在饲养蝌蚪变成青蛙后会有放生环节,种子发芽后会移植到种植园,放假后会有人认养植物,一点一滴用心培养幼儿“热爱动植物”的情感。把自然角的科学探究活动拓展到家庭,延伸到大自然,与生活有机融合起来,让自然角的价值更为多元。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关注活动的生成价值。俗话说:“失败之时,就是生成之机。”教师如果能敏锐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也能成为有效的探究主题。比如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不喜欢喝豆浆的幼儿,往往会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将豆浆倒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生成了“黄豆宝宝变魔术”这个教学活动,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爱上豆制品。再如教师还会关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及时生成探究内容,如在小班“拔萝卜”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对不同萝卜的吸水性以及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及时在自然角呈现,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

        二是发挥内容的整合价值。自然角课程化就是要给幼儿更多直接感知的机会,引导幼儿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品尝到的综合起来,对事物形成立体完整的印象。自然角课程化以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最终还要兼顾幼儿的全面发展。比如为了让幼儿积累从认识蔬菜种子到食用的完整经验,我们将自然角的种植活动与炊事活动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活动环节,还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幼儿身心发展。        还记得小一班有许多孩子特别讨厌吃葱,吃葱卷时皱眉头,吃葱炒蛋时摇摇头,孩子的挑食问题家长虽然着急但很无奈。于是我们别出心裁,在自然角中设计了“宝宝种葱记”活动,老师引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种葱,开展亲子养护,孩子们每天给葱浇水、晒太阳,期待着葱快快长大。当保育老师去割葱的时候,孩子们是那么不舍,但意想不到的是,当孩子们品尝到自己亲手种的葱做成的饺子馅时,完全没有挑剔、厌恶的神情。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我们在种葱的过程中培植了爱的情感,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小班的幼儿在剥蚕豆活动中发展了精细动作,培养了劳动技能;中大班的幼儿会根据天气变化给植物宝宝晒太阳,培养了责任感。

        三是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人是自然之子。幼儿以独特的方式投入自然的怀抱才能更好地体验探索自然的乐趣。一日生活皆课程,不管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还是家庭生活中,多一些自然气息、多一点亲近自然的机会,幼儿会更加自由自在地成长。瞧,树丛、花园、菜园都变成了幼儿感受自然环境的乐园:他们捡起落叶,制作富有创意的粘贴画;播种种子,感受培土、施肥、浇水的辛苦与乐趣;与教师一起观察向日葵的花苞,感受它们向着太阳走的奇妙。他们在园内畅快地实施“写生计划”,走进郊外采摘野菊花,开展插花活动;和妈妈一起参与植树节植树认养活动,大自然成了最好的课堂。

        让自然角回归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设计自然角,关注幼儿发展需求管理自然角,拓展生活视角挖掘自然角的价值,给予幼儿充满情感、富有思考、感受多重的真实体验,促进幼儿对自我、对自然以及自我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亲近、热爱自然,拥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05

悦美悦读

—— 联心园 袁田田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下,让大众眼里“特别的”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 联心园 袁田田

        书中的小豆豆是“特别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小林宗作这样出色的教育家,一个一生致力于教育方法的研究的校长。 “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有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 联心园 袁田田

        这段话一直在我脑海里。“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像一个孩子?” “作为成年人、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需要什么。这是值得我深思的,日常活动中,我有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压力,有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这本书让我知道作为老师,我们更要以专业的眼光、极大的耐心和广博爱心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认可孩子、关心孩子,对各别有需要的孩子,更要学会尊重与理解,与孩子平等对话,理智地顺应孩子的发展,还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我做不到小林宗作的那个高度,但可以努力尝试去做一个曾经的小林宗作。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 联心园 方卉

        所谓常识,是指人们必须了解的知识,也是普通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整本书通过从人性常识、理想常识、学生常识、教师常识、教学常识、过程常识、内容常识七个方面来阐释了“教育常识”。

“教育的思想,就是把天下的教育,都变成好的教育。”教育是价值关涉活动,好的教育是人们在观念上对理想教育的体现,也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上的目标追求。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教育价值导向上存在分歧,因而在“什么是好的教育”上也存在了偏差。那么,好的教育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去推行好的教育?我认为,对好的教育的追求贯穿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不能一概用“一流”标准来衡量,豪华、奢侈的

教育不一定能带来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也不等同于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实质上合适的教育,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具有理想性同时也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教育,也是恪守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原则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宽大、审慎、温暖,能够将教育的力量绵延终生的教育。”
        《教育常识》这本书,是智者的引领,而我们,将与智者同行,只要理想正确,永远不懈地去追求,永远充满对教育、对学生、对人生的热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教育,遇见更精彩的自己。

感谢观看

THANK YOU!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