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三包子
Traditional skills
电刊在线制作平台
包子,本称馒头,别称笼饼,相传是为诸葛亮发明,清代后方由馒头分出,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主食,是中国传统食品,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包子”一词最早出现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称为”馒头“.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宋代出现“包子”之名后,“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直到清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包子历史
美味可口的包子是人们最常吃的早餐食品,记得小时候,家里蒸的薄皮大馅的包子,每次我都能吃上四五个,那满嘴流油的满足感,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对我而言,包子象征着一种情感,出门在外,为了生活拼搏,为了未来努力,即便在路边买到的包子,味道也十分勉强,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母亲亲手包的包子,那才是我梦寐以求的味道。而提起包子,在《正字通》云:“馅,凡米面食物,坎其中,实以杂味,馅而‘酸慊’这一包馅面食,源于五代,盛行于宋”。
春秋战国时期 ———包子的雏形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没有包子的真实形态,但是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小麦,将小麦磨成粉制品来食用。在《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在战国时期的秦昭王,就曾利用小麦粉来制作饼类的面食,在萧子显在《齐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学会了将面发酵,可以使面食“松松然”,也就是蓬松起来,这时包子并未真正的出现,但是这种“饼类”,却算是包子的最早雏形了。
秦汉时期 ———肉菜拌面食中
随着朝代更替和社会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已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小麦的种植也得到了大力扶持,并成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供应。但是有一件事,就是这小麦磨成粉制品口感太过生硬,并不受秦汉人民的喜爱。为了改善这一现象,聪明的古人将这种面食上锅蒸,或者拌汤一起吃,将这种面食的口感大大改进,但是还是差点味道。后来发展到了汉朝,人们再吃这种饼的时候,将蒸煮的技术大大提高,在《饼赋》中有记载“重罗之面长飞雪白。”
可见在汉朝,人们对面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吃这种面食的时候,通常会佐以青菜和肉类拌合着吃,秦汉时期没有炒菜,就相当将菜炖了拌和一下,人们就用这种饼类里面放着肉和青菜一起吃,口感更加丰富。
在秦汉时期,人们对面食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平淡的味道,在饼上佐食青菜和肉的吃法,其实已经十分接近包子,人们这一行为,无疑是推动了包子的出现,为包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 ———包子荣登历史
包子相传为诸葛亮发明,后来到了晋朝时期,包子仍然被叫做馒头,但是此馒头非彼馒头,里面也是有肉馅的,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也经常登上祭祀的台子。晋人卢谌《祭法》中就有记载:里面的曼头,就是如今带馅的包子。可见,包子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位还是很高的,甚至可以作为祭品来上供。
盛唐时期———包子叫“毕罗”
在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异常繁华,各个国家都派使者来交流经验,学习唐朝的历史文化。而除了当时正常的包子,也因为这场交流文化,引进了另一种包子——毕罗。
宋朝时期———包子种类繁多
宋朝给人们的感觉,总像是病恹恹的感觉,都是赵匡胤重文轻武所致。但是真正的大宋朝,虽然军事能力一般,但是文化却异常昌盛,和唐朝可以分庭抗礼。包子发展到了宋朝,种类繁多,花样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包子的名字却和馒头依旧密不可分,在宋朝人们眼里,馒头和包子是一种东西,无非有的时候强调一下有没有馅料罢了。
《东京梦华录》多次记录:“诸色包子”。《梦粱录》里也有对包子种类的记载: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鹅鸭包儿,还有细馅包子、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等。宋朝的宋仁宗也十分喜欢吃包子,在《燕翼诒谋录》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这种寻常小吃,在宋朝竟然可以作为皇帝的恩赐,可见有多受举国人民的喜爱了。
只是馒头和包子的称呼,人们始终分不清。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谓之馒头。
包子的历史
steamed stuffed bun history
在唐代,毕罗是作为一种小吃盛行在唐代。种类齐全,馅料丰富,有“樱桃毕罗”、“天花毕罗”、“蟹黄毕罗”等等种类。所谓“毕罗”,史书记载:内有馅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看起来就像是今天的包子,不过烹制方法由蒸变成了烤制,不过这种特殊的包子,在唐朝时代的确很受欢迎,相传是从波斯传来的,不仅味道鲜美,老少咸宜,而且价钱很亲民,因此毕罗在唐朝,很受老百姓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唐德宗也十分喜爱吃包子,但是人家吃得更加精致,在《清异录》中国曾有记载:“玉尖面”,用熊白与鹿肉为馅。
包子的历史
steamed stuffed bun history
元明时期———包子流传出国
明朝的包子,被传至日本韩国,清朝将馒头和包子的称呼彻底分清。元朝的包子和馒头,称呼仍然混用,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国力昌盛,日本和韩国经常派人前来学习先进的民族文化。在《中华名物考》中曾有记载:“京都建仁寺第二世龙山禅师渡海入唐土之际,带回了一个名叫林净因的馒头师傅。于是,馒头就在日本流行了起来。
日本的包子文化,其实追根溯源,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韩国的包子,也是从元朝这时传过去的。韩国学者李盛雨在《中韩饮食文化的交流》中有记载:“韩国人从蒙古人那里知晓“霜花”。这“霜花”,就是今天的包子。
后来发展到了清朝,人们才彻底将包子和馒头分开来叫。《乡言解颐》中说:“腊月望后,便蒸馒头,分有馅、无馅两种。在《素食说略》里有记载:“以发面蒸之,曰蒸馍,俗呼馒头”,以发面实蔬菜其中蒸之,曰包子。“
包子自诞生以来,深受广大中国人的喜爱。包子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文化。
包子行业是在一代代包点人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坚持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成为人们早餐最常吃的美味。他们为早餐行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象征了包子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总有一个地方,是你魂牵梦绕的地方。总有一个地方,是你走到世界尽头仍想回去的。总有一个地方,是你心灵的栖息地。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对于西安人来说,一直魂牵梦绕的滋味就是贾三的灌汤包。灌汤包,顾名思义,它就是包子,里面却是有汤的;只不过是在包之前把牛骨髓原汤打在馅中,经特殊技法包好以后经笼屉上火一蒸而不漏。
贾三灌汤包是西安的地方特产,是西安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小吃之一,贾三是西安城的名人,找到贾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来到西安,你是无论如何该去品味贾三先生透彻人心的清真和美轮美奂的技艺。
贾三清真灌汤包子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三灌汤包子,配制科学,技艺考究,品种多样,特色鲜明。它以精良面粉作皮,秦川牛肉、草原羊肉、时蔬海鲜等料为馅,配牛羊骨髓原汤为汁,特别技巧包成,经独创之“中华贾三果木笼”强火瞬刻蒸出,形成了皮薄如纸、筋韧柔穰,鲜嫩含汤、佐汁鲜浓,形如石榴、状似元宝的特点。
同时,贾三灌汤包子精白如荷包,拎起像香囊,皮薄如纸,筷子轻轻夹起包子,可以看到汤汁晃动,沾下料碟,有经验的吃客会在包子皮上先咬一小口品味汤汁,汤汁的味道就是灌汤包的灵魂所在,也是评价灌汤包的重要标准。而且,它还有吉庆祥瑞的象征,为清真食品之经典。
贾三灌汤包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三灌汤包是由是陕西省著名清真饮食技师贾三先生发扬民族传统饮食一技之长,研究、吸收南北各地穆斯林风味小吃的优点后创制。随后,数家仿效,逐步形成古城西安一清真名小吃。众家之中,“贾三包子”独具风味,它“皮薄如纸,筋韧柔穰,馅嫩含汤,佐汁鲜浓”,与腊牛羊肉人称“三绝”,被誉为古城第一笼。
传统的小吃多大以“顶盘挑架”“沿街呼号”形式买卖,进一步发展也就出现了“明锅亮灶”“前店后家”的店铺和街市格局,而贾三灌汤包子是以“集团化”的营销思路进入市场的。
贾三名下有自己的专业研究队伍、营销策划队伍和产业开发队伍。可以说,贾三以“灌汤包子”响名享誉,同时,赋予“灌汤包子”无限的价值和意义。贾三本着中国文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传统理论,用小小汤包做出了无限大的事业。贾三是西安小吃苑的一朵奇葩,够得上货真价实,也够得上独道独行;他在展示西安小吃区域特色的同时,更多展示了西安穆斯林饮食文化的特色。
灌汤包的特色
贾三灌汤包子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陕菜系;该菜品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只要找到贾三灌汤包子,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西安小吃。
灌汤包顾名思义,它就是一种包子,但里面却是有汤的。这又是何故?其实只是一层窗户纸,不捅不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用某种工具把汤灌进包子里去的,不然,这汤本已在馅里面,只不过是在包之前把牛骨髓原汤打在馅中,经特殊技法包好以后经笼屉上火一蒸而不漏。
灌汤包讲究汤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笼屉,这全看大师傅的手艺了。地道的灌汤包为清真食品,一般为牛、羊肉馅。京城的灌汤包虽然仍为贾家所开,但也许为了适合更多人的口味,又增加了三鲜馅、素馅等品种,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来的地道。
包子上来以后,要蘸着佐料吃。佐料为店里特别加工过的醋加辣椒末。包子热腾腾的,但千万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万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热油汤不是烫着了您的嫩舌头,就是溅您个满脸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汤包吃的就是这口,乐在其中,若不身临其境,难解个中三昧。临了,您千万别忘了要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宝粥。
贾三依靠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祖祖辈辈传下的敬业精神,历经三年初创,五年立基,十年的潜心发现,二十年的不断出新,创制出了“灌汤”形式的、以“贾三”冠名的系列美食。“贾三灌汤包子”的价值和意义,不只是拘囿于为西安食苑填空补缺的层面,他的“灌汤包子”蕴藉着许许多多令人思考的东西。
客户评价
贾三灌汤包一般为牛、羊肉馅,也有三鲜馅、素馅等品种,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来的地道。包子热腾腾的,但千万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万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热油汤不是烫着了您的嫩舌头,就是溅您个满脸花。再来碗口感筋道、麻酱浓郁、香滑微辣的麻酱凉皮,这才全乎!
客户评价
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贾三清的名气很响亮,来西安前就听很多大学的陕西朋友说过。味道的确可以,人满为患,座无虚席啊。全是吃饭的,全是点了一大堆的。反正来西安不管你吃不吃的惯,要品尝西安的美味,大西北的美食,可以来这家店试试看。
客户评价
回民街上,老马家腊牛肉夹馍的斜对面,就是贾三灌汤包!清真店,所以不要携带外面的吃食进店!我们吃了牛肉灌汤包,皮薄,汁多,肉馅有点松散,配着辣醋汁一起吃,味道还行!八宝甜稀饭,料很足,一勺下去能看见坚果仁,百合,红枣啥的,味道可以,吃到嘴里有股桂花的清香,因为不甜,吃完之后也不会觉得腻!
客户评价
此馆的灌汤包是中华传统名小吃。我们分三桌而席,领队手一挥,一桌十笼!队友带了家里自酿的谷酒,刚要推杯换盏的饮起,传菜的回民小姑娘不卑不亢要求我们把酒倒回,连杯子也说是沾了酒气要我们花钱带走。理亏的是我们,因为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清真饭馆,是禁止饮酒和食猪肉的。怪就怪我们忽略了馆前的提示,没有尊重他们的习俗。我们立马倒回酒水。汤包可以,菜品不错,在自我反醒和调侃中,我们结束了略显尴尬的晚餐。
美味汤包,尽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