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普博荟萃电子期刊第八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11-08
127

第八期

作者 陆行军

八月白药冬月酒

要米酒味醇香甜,得需一种民间行将失传的酿酒原料:白药。白药为酒酿“药引”,也就是最传统的酒曲。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普陀农村有种叫“辣蓼”(俗名“小水辣蓼”)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结籽成熟。这种植物多生长在农家房前屋后,河滩水沟边也很多,植株一般高不过膝,籽细小呈浅红色,味辣。辣蓼是白药制作主要原料。辣蓼成熟后割来洗净,用小捣臼捣透,析出深绿、辣辣的汁,将汁滗出与早稻米粉拌匀(陈年母粉更佳),用手搓成一个个汤圆大小的疙瘩,再裹上一层陈年白药粉,放于垫有早稻草的白篮上晾干。大约一周后,白药表层长出一层白绒绒的酵母菌,称为“白药出毛”。“白药出毛”后白药便制成了。待白药干透后,用棉纱绳将白药一只只串起来,悬挂在弄堂或屋檐木梁上。
十一月的普陀不太冷,正是酿米酒的好时候。
听村里老人讲,做米酒是有方法的:将圆糯米洗净浸泡半天以上,用手一捻就碎为止,然后漂洗一下上饭蒸蒸熟。
熟米饭一般倒在大木桶上冷却(得“浆板”就直接倒进干净的面盆,冷却后拌上白药,蒙上纱布,再用棉袄或棉被裹上保温发酵两天即可)。然后倒进洗净晾干的大缸里,并不停地上下翻动以进一步降温。这时候,糯米饭的香气一个劲地往鼻子里钻,那是香啊!
记得儿时做酒时,父亲赤膊扎进缸里,当中不断地用冷开水淋凉,目的是要利用中温发酵,这是酿米酒的关键,温度太高,会把功臣“发酵菌”给错杀了;温度太低,“发酵菌”会没反应或感觉迟钝,反倒让“杂牌菌”迅速繁殖,弄酸一缸好米。

1

2

东海酒厂制酒场景

俗话说,“朋友来了,有好酒。”相较于北方,南方人,特别是普陀人比较喜欢老酒。在冬天农村,人们喜欢喝自制老酒——白糯米酒,因为不易上头。

普陀人文

接下来就是“拌白药”。将白药均匀地撒在温热的米饭上,两手上下翻动,将白药与米饭混合在一起,然后轻轻压实,蘸点冷开水抹平米饭表面,中间再压出一凹陷窝,撒入白药粉,倒点冷开水,让水慢慢往外渗透,溶解米中白药,促使其发酵。
发酵需要一定温度。农家会将酒缸放在温暖的房间里,缸四周裹上棉被,上面再盖上木盖子,蒙上大棉袄或被子。完后就是静静等待发酵。
中间需检查有无发热。发热是好现象,说明有反应。约发酵36小时后,将容器盖打开,此时已是酒香四溢。次日早上的“浆板”年糕就有了。
可米酒还得再加道工序,就是按1斤米加1斤冷开水的标准往缸里加水。再等上40天左右,米酒就成了。记得年少时,父亲会在酒缸里倒插上干净的竹热水瓶壳子,用料勺在壳子里勺酒,然后急摁在刚烧开的饭锅里温热喝。
这种农家自酿的糯米酒味醇香甜,刺激少;适量饮用能舒筋活络、强壮体魄。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农家必用此酒。酿酒剩下的“糟粕”做汤年糕,味道不要太好。

“柿柿如意 好市天成”
霜降·沈院雅集圆满收官!

3

4

普博动态

一霜一柿意秋寒,一降一红亦渐冬,
人间至此秋色尽,草木摇落露凝霜。

沉浸式逛一逛沈院雅集,
30个摊位好物琳琅满目,
在市集中淘到一件心仪之物,
是一件极具缘分的开心事。

秋日的沈院满是飘落的黄叶,
“柿柿如意 好市天成”霜降·沈院雅集
在10月19日圆满收官,
你在现场吗?
一起来回顾
“柿柿如意 好市天成”霜降·沈院雅集活动现场的精彩瞬间

第一篇 
 沈院雅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5

6

在透明的塑料膜上,
进行霜降节气主题的绘画。
每个人的画作都各具特色,
充满了对霜降节气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第二篇
游园打卡:打卡拍照,挑战活动

在精心布置的打卡点位,
充满了浓郁的秋日的风情,
随手一拍都非常出片,
大家纷纷驻足拍照。

7

8

除了有趣的绘画体验,
现场还有套圈圈、搓玉米等趣味挑战,
大家都乐在其中,
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欢乐时光。

第三篇
青年派对:灵魂碰撞,默契搭子

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派对,
互动小游戏,拉近距离,
在DIY团扇寻找藏在扇里的诗情画意,
摒弃繁忙的工作,释放压力,
享受这个难得的休闲时光。

9

10

第四篇
沈院雅乐:释放快乐多巴胺

音乐是最好的交流舞台,
从歌声中将情感传递。
跟随着旋律释放快乐多巴胺,
感受这美好秋日的烂漫时光。

在沈院雅集遇到同频的灵魂,
抛下工作的闹心喧嚣,
慢慢享受人间秋日的烟火。

11

12

13

14

一览“壶”余,舟山传统壶具文化特展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壶,这一承载着人类文明与情感的容器,从新石器时代的简朴形态,伴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逐渐演化为蕴含深厚底蕴的艺术符号。
从盛酒温酒的初源,到融于生活的日用品与艺术品,壶具见证了文明的流变与生活的雅趣。《一览“壶”余--舟山传统壶具文化特展》,邀您步入一场跨越时空的壶艺之旅。

「一览“壶”余」
舟山民间壶具藏品展出

    舟山传统壶具文化特展,展示茶、
酒、水、油壶等多样类型,年代横跨
唐宋至民国,材质涵盖陶瓷、铜、锡。
    每件展品皆为手工艺术结晶,不
仅形态丰富、工艺精湛,更烙印着鲜
明的时代印记,体现了古代匠人的卓
越技艺与创意。
    从盛酒温酒的初源,到融于生活
的日用品与艺术品,壶具见证了文明
的流变与生活的雅趣。走近此展,您
将感受到匠人精神的不朽传承,诚邀
您共赏这份流传千年的传统韵味。

普博临展

每一把壶,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沙与土,形与色,是一丝一毫的精雕细琢,也带着自然舒展的朴拙之感。
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窥见文化内涵,感受东方文化的神秘和博大,壶虽为器,却足以惊艳时光,抚慰人心,在漫长的时光里给予人温暖的陪伴。
当器物融入我们的日常,是质朴的生活写照,也构建着人与自然的连结,器物之美,美于形,更在于心。

15

16

见壶如见人
感受传统器物之美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壶,这一承载着人类文明与情感的容器,从新石器时代的简朴形态,伴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逐渐演化为蕴含深厚底蕴的艺术符号。

沈院博雅厅
追溯文化的悠远深长
感受器物之美

17

18

为更好推动文博知识的传播,我们将利用知识问答的形式,每期推出10道文博知识问答,以增加普博期刊的竞技性和趣味性,加深大家对文博知识的记忆,趣味盎然,寓教于乐。

扫一扫
文博知识问答

文博知事

主办单位:舟山市普陀区博物馆

感谢您的阅读!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本刊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联系电话: 0580-3817788

扫码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