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数字文创产业知识产权简报5月刊

知识产权简报

2021年5月刊

成都恒道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研究院
链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Contents

2021国风汉服产业跨界论坛成功举行,数字文创赋能业界大咖,共言产业新机

行业动态

1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

2

区块链助力数字化产业

3

文创IP

4

2021“天府文创 锦绣云上”数字文创产业成都峰会

成都高新19家企业入选成都2021数字文创企业30强

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乘风破浪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健康生态

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

区块链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

区块链赋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文创雪糕大战

腾讯新文创IP思路让世界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一个文创IP想要重构万亿白酒产业?

2021国风汉服产业跨界论坛成功举行,数字文创赋能业界大咖,共言产业新机

从小众爱好到庞大产业,近年来,汉服、国风凭借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塑造力强势出圈,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股重要力量。
5月26日,由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青年委员会指导,IGS大会组委会、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专委会主办,成都山云礼乐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陌上衣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的2021国风汉服产业跨界论坛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
来自全国多地的文化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性汉服品牌从业人士齐聚蓉城,结合汉服文化与年轻一代消费画像,共同探讨了国风汉服产业未来趋势,为跨界“破圈”建言献策。

数字文创赋能
国风汉服跨界“破圈”
作为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以数字技术支持、推动发展的数字文创正在呈现出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而汉服与数字文创的融合,亦为国风汉服产业跨界带来助力。
在汉服与数字文创主题演讲中,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尚伟指出,数字文创是汉服文化传播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与载体;同时从产业角度,有很多机构在利用汉服文化资源发展数字文创的产业探索。“从投身数字文创,利用汉服文化资源来发展数字文创,和利用数字文创的载体推动汉服产业的发展,汉服产业链、汉服产业生态圈的全要素的构建来说,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针对汉服和数字文创的高成长性,蔡尚伟认为,企业应增强敏锐性与深度投入的意识,将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有机的统一起来,从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汉服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
作为传统文化基因的时尚表达方式,国风时代的文旅跨界融合同样成为热点问题。对此,四川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杨森林认

为,在做好国风跨界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同时,一定要回到现代的场域里面去,而不仅仅是场景。今后的汉文化场域建设会进入到很多的景区、商业区、酒店、主题客栈,以及消费生产的场域里面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呈现。“未来的跨界一定是化学反应,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要继承发展,通过冲突来颠覆创新,要有趣味性、故事性,有冲突的情景。”

在四川德商产投集团副总裁邵家桢看来,未来的商业更多的是体现,应该说更多的为年轻人服务,更多的体现个性化。“我们要给他们提供的就是场景营造,结合我们的国风汉服。”

破局行业“内卷”
新经济领域蓝海待启航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从2015年的1.9亿元,到2019年的45亿元,汉服产业在腾飞蝶变的同时,随着竞争者的纷至杳来,如何跳出“内卷”,拓展新机也成为业内思考的问题。
作为资深从业人士,如梦霓裳创始人月怀玉、重回汉唐创始人绿珠儿结合汉服行业现状,分别从《论汉服破圈的重要性》《复兴汉服 重塑中国式审美》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近年来,成都持续探索“汉服+”,为成都发展赋予文化新动能。目前,汉服作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已经成为成都的文化标签之一。在圆桌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汉服产业 成都能做什么”展开深入对话,为“汉服第一城”的打造建言献策。
在与会嘉宾看来,通过对汉服文化、汉服复兴,汉服与数字文创的创新融合、汉服赋能新经济发展的探索等议题权威解读与对话,有望开启汉服在文化、产业、经济的纵深聚焦。

值得留意的是,“进击”的汉服在不断破圈的同时,逐渐成长为新经济领域的一个新蓝海。“汉服产业作为一个跨界的产业形态,从文化产业、服装产业、文创产业的单方面去考虑,都有失偏颇并且觉得思考不清。” 四川传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四川汉服专委会执行主任、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

心青委会华服工作小组副组长施倩认为,汉服产业就是文化赋能服装产业的结果。而整个汉服体系就是属于新经济的一部分,可以将汉服文化内容做更多的跨界和植入。

2021“天府文创 锦绣云上”
数字文创产业成都峰会

为打造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发展城市,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5月25日至5月30日,成都举办2021“天府文创 锦绣云上”数字文创产业成都峰会,以世界级的舞台展现成都数字文创在产业活力、人才活力、政策活力、传播活力等方面的现状及优势。
据介绍,本次大会以“新文创、新机遇、新活力”为主题,由成都市文产办、成都市“三城三都”办、成都市委网信办主办,红星新闻网、成都中贸文创会展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天府文创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期间,大会将通过举办一场主峰会、20场专业峰会、“2021天府文创大集市”、数字文创IP重点项目路演等四大系列活动,打造一场全国聚集、全域联动、全球链接、全民互动的数字文创产业大会。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一场“文创之夜”
展现成都数字文创无尽魅力

据了解,2021数字文创产业成都峰会将于5月25日晚在成都梵木创艺区·无尽空间启幕。本次峰会将运用AI虚拟主持、3D全息投影等技术方式,展现璀璨千年的天府文脉、丰富绚烂的当代成都文创成就,共分为“成都文脉”“成都共创”“成都共美”“成都共赢”四个环节,被称为成都“文创之夜”。
“文创之夜”邀请了动漫、影视、游戏、电竞等领域的众多大咖,从数字文创领域出发,通过主题演讲方式,畅谈成都文创优势和发展前景,同时,来自电竞、艺术、传媒等领域的全球“成都粉”将共话成都数字文创。
据介绍,成都正打造成为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发展城市,在“文创之夜”上,还将展望成都数字文创产业未来五年发展前景、发布成都数字文创30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0)等内容。

二十场“专业峰会”
大咖共论数字文创未来风云

此次活动由主峰会和专业峰会组成,5月26日至5月27日,将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0场专业峰会,包括产业峰会、交易对接、投融资路演等内容,将由行业领军人物、独角兽企业负责人等共同探讨数字文创产业的国际化、多元化融合跨界发展策略。各领域专家将分享国际前沿资讯与技术,搭建一个开放、中立、活跃的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数字文创与相关产业多向深度融合。

“2021天府文创大集市”开市
打造永不落幕天府文创街区

       为突出“文创场景营城”理念,聚焦成都文创消费新场景升级,本次峰会期间,还将举行“2021天府文创大集市”系列活动。活动以“逛市井、探风物、赏文创——来自熊猫故乡的幸福生活”为主题,届时将集聚一批文创集市,发布一批代表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成效的文创产品,同时推出一批具有成都特色、全链发展的文创消费新场景。
      文创集市融合具有天府文化元素、绿道
元素的光影秀,将在春熙路、府南河音乐广场、爱情巷等全城具有代表性的文创街区打造多个消费新场景,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打造成具有展示性、互动性、启发性的永久性天府文创街区。活动还将开展汉服秀、美食实验室、文创IP秀、天府之歌展演、文创拍卖会等系列活动,邀请文创品牌、文创人及文创爱好者齐聚蓉城,为成都文创注入新活力。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成都高新19家企业入选
成都2021数字文创企业30强

       5月25日,在”2021“天府文创 锦绣云上” 
数字文创产业成都峰会上,每日经济新闻
红星新闻网联合发布了 “成都2021年度数字文创企业30强”。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据介绍,此次评选遵循“标准统一、数据权威、过程公正”原则 ,以企业2020年度营业收入为评选依据,从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库在库企业中产生。
      “成都2021年度数字文创企业30强”是全
市从事数字文创的企业中按营业收入由高到低自动产生。腾讯科技(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咪咕音乐有限公司、成都卓杭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成都高新区企业上榜。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蓬勃发展,腾讯、完美世界、可可豆、索贝、艾尔平方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数字文创领域的优秀文创企业等聚集于此。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原创作品,《万国觉醒》《十万个冷笑话》等数字文创佳作。2020年,成都高新区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457.45亿元,同比增长25.28%,占成都市25.33%。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聚焦网络视听及数字文创产业,打造4.6平方公里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社区,以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社区为核心,聚焦发展游戏电竞、数字音乐、影视动漫、数字传媒等细分领域,重点打造24万平方米天府长岛文创中心高品质科创空间,引进腾讯新文创总部、爱奇艺潮流文化坊、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基地、完美世界天智游制作基地等项目,建设共性平台、孵化空间,完善功能配套,初步形成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的数字文创产业生态圈。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数字经济浪潮下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乘风破浪

新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在后疫情时代,面对诸多重大负面冲击的同时,数字化转型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加速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方兴未艾,我国数字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速。在十四五规划中更是将“加速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
数字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数字化时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生态,同时也为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经济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支持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为了促进和引领数字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些年,国家不断出台支持政策:
2009年9月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数字内容产业是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重点;
201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数字虚拟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011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

要》提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2014年2月发布的《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包括移动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文化产业、动漫、手游等文创企业都将获得政府支持;
2016年3月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报告指出,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满足健康、美好、现代生活方式需求,引领新供给、新消费,高速成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6年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数字创意产业正式列入国家新兴战略支柱性产业。
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更是将“加速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并明确指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数字技术的推陈出新
推动了文创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国家政策的支持,数字技术的推陈出新,数字创意产业得以加速推动。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标志。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离不开技术的强力支撑,随着人工智能(AI)、云计算、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虚拟现实(VR)、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了传统文化、数字内容在VR、AR、AI相关领域的高速发展,使得数字创意产业备受瞩目。

当前,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内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各大企业纷纷布局数字文创市场。
随着数字创意行业整合的加速,具有领先创意开发能力、CG/VR技术水平和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将会逐渐增多,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内容储备,具备市场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抓住机遇乘势发展壮大。
未来,在推进文创数字化的进程中,将继续开拓数字文创产业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打造以“技术+内容+场景”为核心的数字文创产业生态,创造行业新价值。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健康生态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文化内容输出为主的相关产品,利用这些高新技术进行数字创作与传播,逐步形成了新型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在新时代,我们要重视互联网数字文化内容建设,创新传播手段。早在2017年,原文化部就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确定加快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数字文化产业的缘起与内涵

        英国是较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英国政府1998年发布《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指出创意产业的内涵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群”。美国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凭借其知识产权完备成熟的系统运作,来控制和反映文化产业的特点。其版权产业的内容涉及文化、创意、数字等多方面,主要包括核心版权产业,即以享有创意版权作品为主要产品的产业。日本则使用“数字内容产业”的表述,其强调信息产品的创作,并着眼于微观运营中从产品的创造到输出及消费这个产业链上形成的产业生态集群。随着数字化科技的发展,日本越来越具体和侧重于数字内容的孵化,并把数字文化产业内容分为音乐、影像、游戏和信息出版四个方面,
与新媒体紧密结合迅猛发展。
        我国在对数字文化产业内涵的界定中,出现了“信息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概念。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其中,把数字文化产业内涵界定为“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具备传输便捷、绿色低碳、需求旺盛、互动融合等特点”。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数字文化产业的界定较之文化产业表现得更加细分,其侧重于与文化相关的科技服务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市场和经济价值。在此内涵的指引下,我们更有利于围绕相关具体产业打造产业链,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健康生态。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19年8月发布《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万亿—1.19万亿元,总产值是2.85万亿—3.26万亿元,预计2020年产值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在科技力量对传播技术进行重构的背景下,我国逐渐形成以数字化呈现及传播的数字文化产业。
首先,数字文化产业供给端内容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以往作为书籍或者影视作品等的文化产品,逐渐从形式上演化成网络短视频、网络动漫、网络电竞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新型数字化产品。以往以精英表达为主的文化价值体系中,不断涌现出新型草根创作表达的作品,拓宽市场参与度,也能更好地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其次,数字文化产品输出渠道不断迭代升级,促使文化产业增量加速。移动互联网的传播,5G底层结构的支持,都在为更快速、更便捷的数字文化产品输出提供可能。VR、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文化产品创作深度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将蓬勃发展。
最后,数字文化产业在国际化发展趋势引领下,成为国家重要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思想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乘势而上。习近平总书记提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在发展中有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一是存量市场中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程度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璀璨绚丽,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其数字化为当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且通俗易懂的故事、动画乃至游戏,是亟须解决的课题。
二是数字化文化供给端处于低质量发展甚至重复竞争状态,数字版权亟待规范建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相关文化内容产品如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为了逢迎市场偏好,不惜牺牲主流审美价值,出现很多有悖主流价值观的数字化产品,同时很多优秀的数字文化作品却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数字版权被侵权的现象屡屡发生,从而影响整个产业业态的良性发展。
三是数字化文化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数字化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等导致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有些欠发达地区即使有很好的地域文化素材,但由于人才和技术相对匮乏,导致对应的文化产品难以产出,极大地限制了当地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是数字化文化产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关键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随着我国与亚欧非大陆之间文化贸易的加强,我们与亚洲等国的文化理解相对差距较小,而与美洲和大洋洲文化表达方式迥异。我们的数字文化产品无论从文化内容、产品质量还是影响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培养体系不完善,政府监管措施滞后。我国游戏、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年来需求旺盛,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我们还未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市场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无法跟上市场的发展。同时,国家的政策法规、版权保护规范等都还在探索阶段。一些音频、视频等产品存在证照手续繁琐、申请困难等问题,而同时新兴的网络直播、网红经济对应的监管政策又相对滞后。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快发展。
       首先从政府宏观政策方面为数字文化产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强化数字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明确数字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速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一方面政府明确制定相关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出台对应市场管理、监督、扶持等相关政策,发挥我国文化资源优势,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另一方面构建完整法律保障体系,鼓励创新研发,加强隐私及青少年保护,加强版权保护,从政策法律等方面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同时还要协助市场建立数字文化产业标准体系,协助监督市场真正形成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模式。
      其次从市场微观策略层面优化输出供给,加快传播流通渠道改革创新,扩大市场消费需求。从产业具体层面上需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传承与发展等文化价值理念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链。一方面鼓励大型数字文化企业起到良好带动效应,积极投入到研发创新、版权创造上来,形成民族文化品牌,建立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基地,构建数字文化产品创作输出源头,最终成为优质数字文化产品输出供给阵地。另一方面与国内外各类传播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在现有存量传播路径中获取更大的传播流量,并以此创新和建立新的传播路径,夯实国内市场,让国内民众紧跟时代步伐,更加方便及时地消费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同时加快国际市场进入,让中华文化产品国际化程度得到更快发展,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此外,加强培养微观企业运营中产品设计、研发、销售人才,建立国家层面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顶层制度设计的人才体系,都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构建以人才为主要驱动力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文化产业现存问题及挑战

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等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倡议,在文化方面,以数字资产的形态匹配更加契合的数字化输出平台渠道,生动活泼地将影响力传播得更广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为网络及数字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因为数字文化产业能更好地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贸易服务供给能力、加强科技竞争力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的扩大,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代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有《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8万亿。
       “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认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最大特征就是现代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六个深刻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永林认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最大特征就是现代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深刻影响,这不仅表现在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先进性上,而且表现在数字技术对文化创意内容产业化的深度、文化两大主体泛在化的广度、文化产业发展高质化的速度、文化组织方式平台化的宽度、文化价值实现多元化的效度,以及文化产业融合化的强度等六个方面的深刻影响上。对数字文化产业多维关系及其时代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探讨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

一 内容创意赋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
在数字文化产业时代,大众文化消费的主体对象不是技术,而是通过技术所表现的文化内容,内容消费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文化不仅为数字产品增加了内涵,而且赋予其灵魂,它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能力。
二 内容创意驱动文化产品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是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内驱力,丰富的文化创意内容具备较高的直接消费价值,内容消费是驱动文化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 内容消费促进文化生产技术不断创新
一方面,内容需要积累,技术需要孵化,文化消费更需要新技术与新内容进行重叠,形成全新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审美的消费需求,对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新兴数字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驱动着技术设备和终端的创新和发展。
四 日常生活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在尽显其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等技术特征的同时,在内容上越来越呈现日常化、生活化的时代特征。

 影响一 
内容创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数字技术增加了文化创意内容产业化的深度

一 数字技术使文化生产主体大众化
在数字化时代,伴随智能化、交互化发展,文化生产端和消费端都出现了非线性链接,尤其在自媒体较为发达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内容生产者的门槛大大降低,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文化表达意愿和创造活力,文化消费人群不再仅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是创作者。
二 数字技术使文化消费主体个性化
科技与文化在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呈现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
三 数字技术使文化产品服务精准化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精准化预测、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发展,特别是通过大数据对受众的精准分析、对内容的精准定位,使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消费即生产”的态势,为满足大众个性化需求,文化产品与服务根据消费者的独特需求进行量身定制、量体裁衣,引发了“个体创造”时代的到来。
四 数字技术使文化两大主体一体化
随着互联网2.0的兴起,诞生了一种新的“大众生产内容”(用户原创生产内容,英文User-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模式,内容的生产者由少数专业人士扩大到普罗大众,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

 影响二 
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关系:数字技术拓展了文化两大主体泛在化的广度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动感受者和体验者,甚至是参与文化生产的创造者,大众在参与文化创造中获得审美快乐和体验乐趣。

一 数字技术丰富文化产业表现手段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全息成像、智能可穿戴、高端软件与集成设计等新兴技术与数字创意领域的重要装备、工艺、系统、技术平台进行融合,实现文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文化创作的形式和意义表达的手段更加丰富,能够更生动具体地表达文化创意的形象和内涵。
二,数字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
随着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的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将跳出原有发展空间与模式的束缚,不断拓展产业边界,突破固有的发展渠道,大幅提高产业的上升空间,跃升为现代文化产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三 数字技术催生新兴文化产业业态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催生了一批新型的高技术、集约化的现代文化产业形态。这些新型数字文化产业以其交互性、虚拟性、个性化,以及低消耗、高效率、高附加值等诸多特点和优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影响三 
技术运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数字技术提高了文化产业发展高质化的速度

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它通过数字平台形成组织优势,整合相关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能。
一 技术平台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效应
一是通过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传统产业在现有的基础业务业态上衍生出基于数据业务的增值业务业态;二是促进了产业“大”生产(基础平台)与“小”生产(增值应用)的有效分工,利用世界级平台把产业从整体的小生产状态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
二 技术平台创新了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在数字产业化时代,平台模式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知识和信息等内容不仅可以售卖,而且还是卖方市场。虽然文化内容直接关乎平台能否具有长期盈利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内容本身并不能直接盈利,它必须依靠平台载体才能实现盈利,从而形成了“文化+平台”的商业模式。
三 技术平台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网络平台发展迅速。各大视频平台进一步细分其内容品类,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生产

 影响四 
产业组织与资源配置的关系:数字技术延伸了文化生产消费平台化的宽度

和运营,促进行业的娱乐内容生态逐渐形成;各平台以电视剧、电影、综艺、动漫等核心产品类型为基础,不断向游戏、电竞、音乐等新兴产品类型拓展,以IP(知识产权,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为中心,通过整合平台内外资源实现联动,形成视频内容与音乐、文学、游戏、电商等领域协同的娱乐内容生态。

一 数字技术扩大了文化产业消费规模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整个文化产业生态圈进一步融合共生,助推了文化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一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建立、新的产业群落的产生、新的消费人群的出现;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以及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习惯,能够让消费者对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产生更好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并能激发其对新产品、新服务的需求欲望,为新的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培育出更好的市场需求。
二 数字技术拓展了文化产业盈利模式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产品的付费习惯,一些文化企业把握住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建立了一些网络文化付费平台,实现了企业和平台对接的用户需求,在同用户的良性互动中建立了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三 数字技术催生了文化体验共享经济 
一方面,文化市场竞争已经从简单的数量堆叠进入到个性和体验的时代,数字文化产品消费十分重视用户体验,通过对用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数据化分析,为其定制个性化服务,以满足用户深层次的情感和人文需求。个性化文化体验需求的满足自然而然更加激发了用户的文化消费欲望,从而促进了文化产业更好地转型为体验经济。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领域的结合、网络使用的普及化、手机功能的平民化、电子终端消费的多样化都给文化产品的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催生了O2O、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也为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影响五 
盈利模式与共享经济的关系:数字技术提升了文化价值实现多元化的效度

 影响六 
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关系:数字技术加大了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化的强度

一 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数字文化形态的新特点,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增强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艺术美感,以及产品的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形成以文化创意为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结构,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核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心竞争力。
      二 数字技术促进文化产业与多领域实体产业融合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必须树立跨界融合的理念,即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跨技术门类等资源和技术平台的深度融合,与更多领域实体产业的相互融合。目前,数字文化产业正在向更多经济领域、更多文化资源拓展,成为新时代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三 数字技术大大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条 
     数字文化产业是渗透性、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其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展和交织,使大多数与文化创意相关的行业由分散趋于融合。伴随数字化浪潮迭起,计算机、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数字技术不断向文化的各个领域渗透,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多元业态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在科技的助推下正逐渐成型,带来全要素的效率升级。
     四 数字技术推动互联网线上与实体经济线下融合 
     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也称为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线上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挑战时间极限、用户信息精准等优势,及时聚集强大的消费能力。同时,在线支付为网络信息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O2O模式从更深层次、更宽角度表现出了对人的重视,对消费者的尊重,从而提升高质量文化供给的前沿效率,培育形成文化产业的新增长极。

文章来源: 中经文化产业

区块链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

世界瞬息万变,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进行数字化转型,以简化其繁琐的流程并提高投资回报率。新趋势和尖端技术开始从各个方面冲击商业世界,并帮助他们迈向下一个阶段,对于管理团队来说,迅速认识到数字技术为其组织储备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数字化转型?
当企业随着技术进步而采用全新的创新方式来开展业务时,他们就是在实施数字化转型。这是一个使用数字化工具从根本上实现转变的过程,是指通过技术和文化变革来改进或替换现有的资源。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指购买某个产品或某种解决方案,而是会影响各行各业中涉及 IT 的所有要素。
二、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很多单靠人力解决不了或者很难解决的生产或者管理上的痛点问题,实现提质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效益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数字化转型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企业挖掘全新的价值空间,创造全新的蓝海市场,如正在快速发展汽车或者大型装备的后服务产品和市场就是典型案例。数字化转型可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提升供需对接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要素价值。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新技术肯定会促进经济发展,不仅如此还会在深层次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新型业态、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出现和兴起,还有发展理念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演进,这些都会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相信,未来数字化转型将会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
三、区块链是企业数字转型的触发器
不久前,可能大部分人还认为区块链只与比特币相关,然而,现在时代变了,新颖独特的技术突飞猛进。它不仅没有辜负那些从一开始就相信它的力量和潜力的人的期望,而且还成功地取得了如此重要的突破,甚至让那些曾经质疑过它能力的人都吓了一跳。
我们已经见证了零售业、供应链、医疗保健、制造业、电子商务、房地产和许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四、区块链实现更好的连通性
      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全球中许多公司纷纷开始重建自己的通信策略和技术。例如,物联网(IoT)能够连接不同的设备,而基于云的服务允许无缝访问数据和应用程序。这些创新和发展为公司重建生产和工作流程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同时在处理数据时,这些不断提高的连接级别给公司带来了一些挑战。然而,高度依赖PoS权益证明验证的先进区块链平台能够安全可靠地处理正在生成的大量数据。
五、区块链驱动智能合约
      到今天为止,智能合约被用于多种业务
流程。我们不仅可以安全地将数据信息存储在区块链中,还可以凭借高度可信的方式自动更新数据。区块链支持的智能合约可以基于预设的协议进行部署,通常是防篡改的并且高效的,最重要的是智能合约是透明可信的,这看起来非常有发展前景,必将进一步推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
      区块链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它都有着丰富的优势。未来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司要求和合作伙伴也开始使用区块链,以实现更好的结果、更好的生产力和更有效的管理。

区块链赋能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近日,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中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提升到36.2%。伴随着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相关产业力量在数字经济各领域加快探索步伐,为数字经济打开了新发展空间。

区块链数字经济时代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是一种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分布式账本,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区块链技术凭在金融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并正在从制造业向医疗健康物流、工业互联网等经济社会诸多领域逐渐扩展延伸。在短短的十年里,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进而引发了产业创新与再造。
       中国信息协会专家办主任、数字经济学博士尚进认为,“区块链只有充分赋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据早前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域逐渐扩展延伸。在短短的十年里,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进而引发了产业创新与再造。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中国信息协会专家办主任、数字经济学博士尚进认为,“区块链只有充分赋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据早前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
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报告显示,到2030年,数字化的三股推动力,即去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将转变并创造10%至45%的行业总收入,滚滚而来的数字化浪潮将席卷中国,拍打着各行各业,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转型机遇,提升效率、生产力以及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基于区块链互联网基础设施

基于区块链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将能构建多方共治、公平可信、智能运作的数字经济新空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所长金键认为,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逻辑,提出要以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作为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尽快落地针对不同工业领域和场景的应用。
金键认为,联盟链或基于许可的公链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资产的数字化能力持续提升,5G驱动的终端连接能力越来越强,都将进一步推动区块链技术快速落地。从长远看,区块链的理念和技术将进一步与5G、工业互联网、数字货币、数字身份等新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融合,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

数字经济与区块链相结合

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经管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罗玫老师在其近日推出的清华经管好课《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课程中指出,企业或产业链内的数字化生态和企业内部数字资产运营已是大势所趋。该课程通过区块链与数字货币主要原理和特征,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依托的计算机科学、密码学、博弈论和经济管理等知识的掌握,学习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相关产业和经济金融现象,了解国际国内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应用。
由于区块链技术是世界账本、事实机器、信任协议、结算平台,可以在确权工具、存证平台、通证经济、金融网络等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因此,其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过程中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并通过其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披露不完善、信任成本高等难题,用技术推动安全互信的金融交易环境的建立。
未来数字经济发展会涉及到各类资产数字化的规范、计量、定价和财税制度,区块链可以做为一个流转和交易数字化资产的技术平台,发挥它在确权数字化资产和交易数字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罗玫老师认为,区块链在技术开发和运维方面已经有很多公司或团队有成熟的方案,最重要的是找到商业场景使参与各方收益从而主动采用区块链技术;或是为了促进效率提升、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整体利益提高而采用行政化方式实现区块链技术的普遍使用。

文创雪糕大战

——风起云涌的景区“内卷潮”

“五一”假期落幕,全国2.3亿人出动,国内旅游一片沸腾。社交媒体打卡新一轮的规定动作是:一款网红雪糕+一个目的地定位。形态各异的雪糕将旅游热浪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在这场雪糕大战的文创软实力较量中,各地景区纷纷宣布迎战。

雪糕大战:方寸间展现的精彩中国

      “五一”当天,热搜景区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再次将其送上了热搜榜。地标建筑、文创IP形象、景点特色等临摹出形态各异、色味俱佳的雪糕, 除了好看、解暑以外,更成为了假期游客的打卡“神器”。有网友评论,当文创遇上雪糕,有颜有味,简直是吃货界的“绝绝子”。
       除此以外,认真“挑事”的四川还送上了“雪糕大礼包”,有锦里戏楼雪糕、宽窄巷子脸谱文创雪糕、QQ萌萌的大熊猫雪糕,以及乐山灵宝塔文创雪糕等,更是叫嚣道,来battle啊!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这下,其他景区无法淡定了。各路景区纷纷应战,开启了一波文创雪糕大赛的battle。网红界泥石流的各地博物馆再出奇招,故宫的脊兽雪糕、沈阳故宫博物馆的大殿雪糕和神兽雪糕,以及杭州的断桥相会、梁祝传说创意雪糕,甘肃敦煌的月牙泉、莫高窟等标志性建筑雪糕也加入到PK当中。
        更甚者,江苏队带着拙政园见山楼雪糕、南博镇馆之宝梅瓶雪糕、常州恐龙园Q萌恐龙雪糕迎战。山东携趵突泉文创雪糕、青岛教堂雪糕、菏泽牡丹冰激凌、青州阜财门文创雪糕出征。此外,陕西、广西等省雪糕军团等也宣布迎战。
        不仅有雪糕,湖北省博物馆再次别出心裁,推出了越王勾践慕斯、编钟巧克力、弋射蛋糕卷、虎座鸟架鼓提拉米苏、鹿角立鹤红丝绒等文物版甜点。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这场雪糕(甜点)大战愈演愈烈,话题热度持续发酵。截至2021年5月6日,微博话题#全国景区创意雪糕大赏#1933.4万阅读,7445次讨论;话题#文创雪糕大赛#2481.6万次阅读,讨论9048次。
        掀起腥风血雨的同时,文创雪糕大战还惊动了央视财经频道的《第一时间》节目,并对其展开报道。
        夏诞创意董事长刘育政认为,“文创雪糕”现象看似是今年“五一”假期成为爆品,实则是疫后需求井喷的必然结果。之所以可以获得如此热度,与它本身具备了许多文创产品特性有关:颜值高具有打卡意义,趣味性强且可以展现景区IP,成本低价格适中,以及雪糕本就是夏季旅游中的刚性消费需求等特点,促成了这一火爆现象。

据了解,“吸睛”的网红雪糕,大多数景区价格定在10元到20元,15元最普遍。与市面上的普通雪糕来对比,10元价格并不算便宜。

雪糕大战:方寸间展现的精彩中国

更直观可以证明文创雪糕的“吸金”能力,自然是成交量。5月1日当天,一边是四川德阳三星堆博物馆小批量上市的两千支冰激凌在一小时内销售一空;另一边的武汉黄鹤楼公园,两万只雪糕供不应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营销策划科负责人透露,“五一”假期里,雪糕的销售量一直都很好,平均每三个游客里就会有一个人购买雪糕。有网友戏谑地说:“没买到,差评”。
与此同时,某5A景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景区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尝试推出与景区文化相关的雪糕产品,整体反响一般。今年“五一”期间,雪糕销售的确有些增长,但谈不上火爆。除了网红效应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气候的变暖。同样受限于季节影响,雪糕类产品每年的销售旺季也非常固定。
不仅形态各异,口味也极其丰富,一众网友在小红书上开启了文创雪糕的口味测评。其中多款口味受到网友的追捧,并强烈安利。品尝了圆明园荷花冰激凌的网友小鑫说,荷花冰淇淋的开心果口味里面有大颗果仁,玫瑰花口的有玫瑰花瓣,超好吃,15元一支真的值了!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戴俊骋认为,文创产品“以睛吸金”的作用是景区推出“文创雪糕”的初衷所在。但总的来看,以“文创雪糕”为代表的景区类文创产品“吸睛”作用要大于“吸金”。景区从雪糕入手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进而通过新媒体方式实现口碑营销,扩大了景区的品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人群前往。但就大多数景区收入结构而言,“文创雪糕”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在景区总体收入中占比仍然不高。

景区转型:二次消费的喜与忧

随着门票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二次消费”成了景区转型探索的新商业模式。文创雪糕、口红、盲盒持续火爆出圈,似乎让景区在“二消”路上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游客的消费需求越来高,旅游纪念品从过去的“蚕丝被”“太湖珍珠”等原产物转变为如今的“文创冰箱贴”“文创杯子”等,“文创经济”被不断重视。刘育政表示,文创产品往往高于普通商品的价格,是因为它具备了除商品本身以外的附加价值,是凝聚了文化价值和感情的产物。游客购买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背后承载的情感和回忆。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就当下的旅游文创市场而言,戴俊骋认为,一个很重要但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景区文创产品供应链建设问题。现在文创产品不是设计不出来,也不是设计得不好,而是无论对于景区还是景区周边的商贩而言,卖文创产品的毛利要远远低于一直被诟病的“千城一面”的一般景区衍生品,景区没有主动销售高质量文创产品的意愿和冲动。
      在文创产品的买方市场被逐步培养起来的当下,专门针对文创产品稳定的、安全的、可持续的供应链系统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刨除‘吸睛’的需要,只有当供应链系统稳定建立起来,从设计师、制造厂商、销售渠道、景区通过售卖文创产品的获益高于一般衍生品时,文创产品才能真正‘吸金’,景区‘二消’的转型提升才能真正形成规模。” 戴俊骋说。
      值得注意的是,因主营业务的不可复制
性,景区“二消产品”的开发一定是依托在主营业务上而展开的。“二消产品”的迭代与创新,一定是主动行为,主动适应游客群体不断提升对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准的要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景区围绕主营业务和景区功能性平台进行“二消产品”的配置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刘育政建议,想要提升景区的“二次消费”,可以从产品、场景和服务三大维度进行升级。“二次消费”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主题化的生活方式,景区通过创造独特的消费体验,打造出兼具实用性和创意性的产品,以此来激发并满足游客的潜在消费需求。
      在这场雪糕大战中,各大景区不仅赚足了眼球,也获得了短期可观的收益。但文创想要持续延续 “吸睛”能力,又要发挥“吸金”能力,景区还需更加努力。

腾讯新文创IP思路
让世界了解更多中国文化

      曾有一个针对外国友人关于中国印象的街头调查,在提到中国时,外国友人们的第一反应多数是长城、熊猫、功夫……如今,中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如何让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如何让世界更容易接受中国文化?
      这不仅成为了国家层面所考虑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企业所正在承担的责任。
     早在9年前,IP这个概念刚被引入到中国
的数字文化生产时,大家都很陌生。当时有记者采访现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和腾讯动漫董事长程武,提问说:“你的IP是指IP地址吗?”而如今,腾讯正在以IP为核心,让科技与文化融合,焕活传统文化IP,开发新兴IP,以新文创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向全球更全面、更互动、更系统的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故宫数字博物馆、QQ炫舞《孔雀舞》、王者荣耀敦煌系列皮肤等等,都向世界亮出了一张文化名片,《腾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商业案例也于最近正式被哈佛商学院收录进商学院高管教育课程,系统阐释了腾讯新文创在数字文化内容生产方式、打造中国文化符号上的模式与实践,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十年磨一剑,致力打造中国文化符号
2011年腾讯提出“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战略,开创性地将IP作为文化生产的基本单位。其后,腾讯大力推动内部影业、网络文学、动漫等数字内容生态建设,并将IP构建和多平台衍生的策略有效运用于活化传统文化IP等项目。2018年,腾讯将泛娱乐战略升级为新文创战略,确立“以IP为核心,强化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相互赋能”的核心方法论,开始推进文化IP的长线塑造。
案例深度剖析了其中三个具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包括本土原创IP孵化的《庆余年》项目、腾讯9大产品联合推动云南省省级文旅IP项目以及《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活化传统文化项目。

硕果累累,开创文创产业新纪元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腾讯陆续打造了《一人之下》、《狐妖小红娘》、《庆余年》等精品原创IP,其中《庆余年》电视剧播放量高达130亿。腾讯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进行新文创战略合作,打造了“古画会唱歌”、“敦煌诗巾”等爆款作品。去年疫情期间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迄今已经突破2100万次。腾讯还积极运用新文创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开放腾讯的数字内容和产业能力,助力云南、海南、成都等城市的文化、旅游及周边产业的创新发展。

2020年12月,腾讯联合阅文集团发起“世界文化遗产新文创计划”,开始探索从短篇小说到改编短剧、动漫及音乐等全链条的V-IP(短IP)发展模式。IP孵化模式,往往历经漫长的IP成长期和宣发期。以针对峨眉山申遗成功25周年的项目首支作品《枣知道》为例,在短短100天时间内,就完成了从网络文学创作到定格动画短片制作、再到宣发上线的全流程。
中国新文创成功范本,走进哈佛商学院
2017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正式提出“科技+文化”为腾讯未来战略。2018年,腾讯推出新文创战略,在数字文化内容领域加大拓展尝试,以科技助力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新。2019年9月,哈佛商学院在对腾讯进行了近一年的前期调研后,开

始腾讯新文创战略案例的研究。此后,哈佛商学院市场系联席负责人Elie Ofek教授与哈佛商学院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曦(Dawn Lau)、研究员陈嘉辉(Billy Chan),在腾讯新文创研究院支持下,以深度访谈与业务资料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历时一年半共同完成了案例撰写。

2021年1月14日,《腾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商业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录并正式进入商学院高管教育课程,系统阐释了腾讯新文创在数字文化内容生产方式、打造中国文化符号上的模式与实践。当日,哈佛商学院市场系联席负责人Elie Ofek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向哈佛商学院全球校友、中国商学院教授及来自网络文学、动漫、影视等领域的行业人士进行了首次授课。
中国数字内容高速发展,开启文创新可能
哈佛商学院市场系联席负责人Elie Ofek教授表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先进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正在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腾讯新文创利用强大的业务生态和数字化能力,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其战略意义不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也正是构成一个精彩哈佛商学院案例的基础。新文创案例将成为对于哈佛商学院,以及全球其他顶尖学院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和腾讯动漫董事长程武表示:“非常荣幸腾讯新文创能入选哈佛商学院的课程案例。过去十年中,腾讯以科技+文化的独特定位,积极参与并推动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希望对中国的创作者生态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构建一个符合时代的文化生产方式、打磨好的文化作品,是一个长线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从文化维度追求实现科技向善的必经之路,希望中国新文创能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开启更多新的可能。”

不忘初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为新文创的首倡者、推动者、实践者、探索者,腾讯在10年前就大胆布局,十年时间里,不断修正发展方向,优化发展策略,开阔发展思维,为全社会乃至全球呈现出品质优异的新文创数字内容和文化产品。
在发扬传统文化,推广民族IP,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上,腾讯新文创走进哈佛商学院全球课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全新的视野,也为后来者发现更多可能。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一个文创IP
想要重构万亿白酒产业?

白酒行业风潮涌动,万亿红海群雄搏杀,最好的时代与最热的市场中,正迎来越来越多的“闯入者”。
2021年4月,被河南甚至全国不少人所耳熟能详的“老家河南”首次作为白酒品牌和产品,亮相于在郑州举办的“华夏之源、豫鉴中国——老家河南酒业发展战略暨新品上市发布会”。
“老家河南”这一地域商标品牌,源于十多年前河南省推出的“记忆中原、老家河南”文化旅游传播主题,经河南相关部门多年宣传和打造,已经成为省级文化超级IP。

2020年,优粮之造酒业创始人刘渊与河南省有关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并通过合资的方式将“老家河南”推向链接更广泛、更刚需、更高频的白酒市场,历时近一年的精心筹备与产品打磨,第一款“老家河南”文创酱酒正式诞生。

这并不是刘渊第一次以文创的操作手法破局传统白酒行业。“老家河南”酒的面世,再次让行业耳目一新:它以“老家河南”中原文化IP为支点,以“一亿人的精神家园,十四亿人的文化母体”为品牌价值取向,借力河南这一白酒消费大省的地缘优势,撬动行业上下游资源以快速布局市场和连接用户——这对于白酒行业而言,不仅是理念与产品的革新,更是品牌与模式的颠覆。
“目前我们还不敢谈颠覆,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带动行业自我革新进化”,在接受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采访时,刘渊如是说。
“老家河南”酒,究竟是怎样一个新物种,它的闯入又将给白酒行业带来什么?

酒业新物种

从IP衍生的酒类产品有不少,但以IP为核心,打造一个酒类专业优选平台的,可能只有老家河南一个。
作为“老家河南”的酒类文创产品,此次发布的老家河南酒“豫鉴”系列酱酒,外观设计整体看起来就是一个河南文化的超级符号——“中”。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产品瓶盖纹饰的设计灵感来自河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四神云气图”,瓶身彩绘选取了黄帝故里、龙门石窟、少林寺、黄河等中原名胜,用国潮插画风手绘而成,让“中”字符远看有形,近看有景,同时这次最高端产品瓶身主色采用传统中国色的“明黄”,不仅暗合了五行属土的中原特质,也象征日光下孕育万物的大地本色,玄天黄地隐喻着悠悠岁月中,华夏国人对黄色的崇拜,对大地的敬畏。
单从外观来看,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一个河南IP的自我修养。
豫鉴系列酱酒的目前的酒体则是来自贵州优粮之造酒业和大唐酒业,二者皆位于世界酱酒核心产区,后者是茅台镇老牌酒厂,分别拥有年产能5千吨、万吨优质原酒储能,优粮之造酒业目前的酱酒年产能也达1000吨。

南的人们打造的纯粮好酒。“我们致力于每一瓶酒都是好酒,每一瓶酒也会承担河南厚重博大文化的多元表达。”
      基于这样的规划,豫鉴系列的发布会上,老家河南酒业和中国最大的原酒供应商川酒集团,贵州仁怀核心产区的优粮之造酒业及大唐酒业,河南的知名酒企金辉云酒货仓等达成战略合作,深度绑定上游产能和下游渠道端。
      据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了解,在未来的战略规划中,老家河南除了更大范围与中国核心产区的酒企合作外,也不排除投资或并购老字号酒厂的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更高效供应链问题。

对此,刘渊表示,“老家河南”酒,不一定是产自老家河南的酒,而是一瓶为老家河

但“老家河南”规划中的“酒业帝国”,还不止于此,它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酒类优选平台。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获悉,依托“老家河南”这一现象级的文化IP,老家河南酒业将以文化创新为先导,深度整合国内优质白酒资源,正在积极推进“省内+省外”的“双循环战略”。
在省内,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豫酒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成为豫酒振兴的企业粘合剂、打造豫酒振兴的扛旗者,适时推出老家河南款的标志性豫酒,也以开放的心态愿意和河南的优秀白酒品牌联名打造产

品。
      在省外,和国内酒业头部品牌合作,OEM定制或打造联名款产品,扩大“老家河南”品牌的影响力和消费市场。营销上则会联合省外的河南及各地市商会力量,以地缘优势及社群方式快速布局市场和连接用户。
       理念的革新、模式的颠覆,便在于此。老家河南酒业对这一模式也信心满满,提出“用一年的时间,挺进河南市场的地方品牌第一阵营”。

在进入酒业之前,刘渊作为一个资深传媒人,曾供职于体制内媒体与全球享有盛名的华语媒体集团。2018年,刘渊从文创行业的主战场,跨界到酱香型白酒领域创业,创立了优粮之造酒业,并将“处女秀”献给了钓鱼台酒业。
目前酱酒市场上如日中天的钓鱼台酒业彼时刚开始启动市场化,在白酒圈知名度不高,所以也希望找到外部不同资源开展多元化合作,帮自己打响品牌化第一枪。
多年媒体工作历练出的敏锐让刘渊立刻察觉到了“钓鱼台”品牌的特殊IP属性,便决定联合钓鱼台酒业打造“文创酱酒”,在个人和团队都从无酒业经历的情况下,签下了年产100吨的第一批合同金额。
刘渊为副品牌取名“国藏”,取“国之气度,藏锋酝志”之意,分为“家”“国”“天下”三款产品,从瓶盖到瓶身,一改传统白酒的产品风格。“国藏·家”酒的设计,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正方形瓶盖,金色的瓶盖精雕细琢、瓶身素白——这一设计后来获得了具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iF国际工业设计奖”。

“闯入者”刘渊

钓鱼台酒业之后,优粮之造又连续与国台、习酒等多个酱酒行业头部品牌展开合作,皆是运用文创思路对原有产品重新设计、包装、文化赋能,渐渐打开了市场,“不仅有很多消费者喝完酒后会把酒瓶收藏起来,市场上也开始出现一些酒企模仿的产品”,优粮之造的团队也在观察市场的反应。
但这也侧面印证了“文创+IP”赋能白酒这一方法论的正确性。

从传媒和文创跨界而来的刘渊深知,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当物质需求日益容易被满足,未来更受消费者追捧的,一定是具有精神表达的产品。为此,在创办优粮之造之初,便确定了一个方向——“文创+IP”赋能名酒。直到今日,优粮之造看上去都不像一家白酒企业,而更像是一家文化产业公司,公司设有IP孵化、内容生产的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赋能名酒的生力军。
在刘渊看来,消费者不是不喜欢文化产品,而是不喜欢现有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如何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这是整个白酒行业都面临的问题。他说:“我们理解的文创,就是文化和创意。文化代表传承,我们需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创意就是创新,而创新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力上。”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2021  新起点新征程

中国白酒到了破局的时刻?

显然,“老家河南”酒的诞生,可以看出,刘渊的创新已经不止于革新白酒行业的产品设计理念,而更在于立足于“用户思维”的商业模式突破。
为什么一款名叫“老家河南”的酒,酒体却来自于全国各地?对于这一个业内可能不少人都会提出的疑问,刘渊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答案就是——“用户思维”。

传统意义上,消费者喝酒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喝健康舒服,另一个是喝开心,也就是白酒的两个属性“物质和精神”,这意味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白酒产品也有两大关键:一是要品质过关,二是要具备精神表达。发布会上,中国酒业泰斗梁邦昌,也对老家河南酒的品质与品牌内涵,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刘渊看来,“老家河南”的重点,并不仅限于河南及中原风土人文,更是深沉厚重的所有华人的“老家”情结。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之源,不仅仅是一亿河南人的老家,更是全球华人的老家:从上古炎黄先民发源地,到公元300年“客家”大迁移;从“闯关东、走西口”到“下南洋、蹚古道”,直到近现代的“赴金山,打工潮”。河南人就像中国的“吉普赛人”,河南文化就像飞遍世界的蒲公英。不管身在南北方还是海内外,不管是8000万客家人,还是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按姓氏迁徙往上推,先祖可能都是河南人。这样强大的地域血脉和文化基因,为“老家河南”IP赋予了无限包容空间和链接可能。
基于此出发点,老家河南酒业在产业层面,大胆链接全国范围内的上下游企业,也是基于“把产品做得更好,让更多人接收到我们传递出的人文表达”的考量。
以小米为例,最初它作为手机制造商发

布“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手机,初衷便是让用户参与到手机硬件的设计、研发之中,通过用户的反馈意见,了解市场的最新需求。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用户思维”让小米在短短5年时间,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
企业。
      此后,随着“小米性价比高”的认知不断普及,小米业务不断扩展,形成了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汽车等满足米粉生活方方面面的小米生态链。

刘渊认为,虽然白酒产业当下的发展形态,还不足以与互联网行业相提并论,但长远来看,白酒行业基于用户思维的迭代进化是确定的趋势。
针对相对落后的白酒消费模式的破局,白酒行业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前有江小白,后有酣客、谷小酒。
刘渊坦言,十年前以一个“破局者”姿态打入中国白酒传统阵地的江小白,直到今天仍在转型,但“无疑,当下的环境,已经比当年好得太多”。

来源:云酒头条

数字文创产业知识产权简报

成都恒道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研究院
链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