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重走长征路,寻忆赤水河

重走长征路

寻忆赤水河

 ๏ 再渡赤水小分队实践实录册

2021年8月

前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以初心使命的火炬,点亮了一个个精神坐标。在百年中交相辉映的历史坐标里,长征,是尤其壮烈震撼的一段历史。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役,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章节。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在四渡赤水期间孕育的长征精神,于革命战争时期,是激励无数红军战士保卫祖国的精神动力;于新时代,这种精神是指引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启明星。在实践中追寻党史故事,在实践中弘扬长征精神,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有着独特意义。追寻党史故事,就是学习党的理论探索史,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是学习党的政治锻造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
    弘扬长征精神,就是弘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弘扬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弘扬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弘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弘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这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要勇敢地接过先辈们的旗帜,自爱自尊,自修自强,提升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与时代同频,与理想同行。

目录

CONTENTS

01

实践背景

重走长征路,寻忆赤水河

02

团队介绍

再渡赤水小分队—将使命写进青春

03

团队足迹

古蔺太平渡

古蔺二郎渡

贵州土城渡

贵州娄山关

遵义会议旧址

04

人物采访

红军后代—胡敬华

四渡赤水故事讲解员—朱瑞生

05

团队成员感悟

纸上终觉浅,实践要躬行

心有理想热烈,不问翻覆岁月

铭记长征精神,走好我们的长征路

肩担风雨,捧出盛世

06

实践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

实践背景

    “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隆重提出的,总书记在大会上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而江泽民同志也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红军长征精神应该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毛主席曾将长征的伟大意义生动地概括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由此可见,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而如今,中国早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开启了新的纪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深知这场斗争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必须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贯彻团结统一、顾全大局的方针,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才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夺取这场伟大斗争的胜利。
    而今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都掀起了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浪潮。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再渡赤水小分队在政策和时代号召的引领下,也“重走长征路”,深度挖掘四渡赤水背后的故事,用实际行动传承长征精神。

团队简介

    再渡赤水小分队是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下的一个实践团队,由广播电视学的彭钰婷、张瑞,汉语言文学的王龙、雷瑶、安婷婷、余燕,网络与新媒体的赵文、习伟等8位同学组成。
    秉承着重温历史、传承精神的态度,再渡赤水小分队于7月份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启程,沿着赤水,游览贵州习水、土城、遵义、娄山关等地,深入研究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故事。
    本次实践以重述长征故事为实践重心,分别以采访各地红军后代、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第地并拍摄照片、拍摄视频等方式收集素材和相关资料。希望通过最后实践成果的展示能让更多的人更加真切地看到我国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信念,学习到宝贵的长征精神,并传承发展这种精神以指导我们继续前进。
   

团队足迹

    为追寻四渡赤水故事,传承长征精神,7月12日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再渡赤水小分队8人以古蔺县为起点,途经二郎镇、太平镇、土城镇、遵义、娄山关,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再渡赤水小分队的实践流程图,实地实践从7月11日正式开始。7月17日土城实践结束后,7月18日,小队分为两队,一队向遵义出发,一队前往娄山关景区。小队辗转多地,实践最终于7月19日结束。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制定《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红军四渡赤水一渡通过土城进入古蔺,三进太平,两次转战二郎,在娄山关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 次大捷,再渡赤水小分队以参观纪念馆、采访红军后代和走访的形式了解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探索长征精神,并发挥团队成员专业特长拍摄视频记录 实践过程。

    图为四渡赤水纪念馆大厅浮雕,前为四渡赤水战役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的塑像,后方红色的为赤水河,表示红军的鲜血把赤水河染红,意味着四渡赤水的艰难,两侧是红军战士与当地百姓,意味着四渡赤水期间“军民鱼水一家亲”。

    图为土城古镇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正门,馆内利用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展出了731位女红军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系统收录了4113名女红军的名录刻进纪念墙。

团队足迹——太平

    为追寻党史故事,发扬红色精神,成都大学再渡赤水小分队将实践目光聚焦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四渡赤水,而为了更全面了解四渡赤水全貌,本次实践地点涵盖了转折之地遵义、重要战役点娄山关、土城、太平、二郎与茅台四个重要渡口及古镇,跨越贵州四川两省。太平,是本次实践的开篇,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于7月12日抵达太平渡口,了解当地古建,探访古镇纪念馆,学习党史,传承红色精神。
    小队在古镇餐厅红军之家就餐时了解到,赤水河源于云南镇雄县境内,唐天宝十年(715年)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赤”者,“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这是赤水河全貌的总体概括,而本次小队所处的赤水河太平渡河段,由于天气晴朗无遇大雨涨水,河流水质清冽苍翠,光线条件良好,适合实践素材的取景。
    通过赤水河观赏亭往渡口纪念碑方向进发,途中走道,多四渡赤水事件的雕画,大抵展示了红军争夺太平渡、红军分实、毛泽东指挥战斗、毛泽东诗歌等内容,而雕画走道的尽头,便是太平渡渡口纪念碑了。
        

青年再寻党史故事,古镇重启赤水篇章

    来到纪念碑下,雷瑶作为本次实践的宣讲主持人,为大家解说道,这一座纪念碑整体的数字含义,便是四渡赤水胜利的1935年和毛泽东主席的生辰12月26日,而顶部的三面旗帜表示红军四渡赤水时三度古蔺进入太平,寓意深远。
    从赤水河畔往山上走,到了太平古镇的正门,一眼望去,石座飞檐的门槛风格,将古镇的建筑风格显得安静而朴素。小队成员与还居住在古镇的老一辈人交流中了解到,古镇的房屋基本都是上百年的老物件,有的是三四十年前翻修过又被当作文物保护了起来,而在这些个老人的家中,基本上都有一两件红军痕迹的物件,不过大多数人家都将这些物件上捐给了纪念馆,
    在老一辈看来,红军当年留在这里的故事,需要到更广大的地方展示给众人,让曾经的物件与新时代的科技结合,将红军“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精神传唱下去。

太平

太平

    途中有一处“红军故事天天讲”,一位老妇正在休息,与她的交谈中得知此地原来有一位宣讲人车盛寅,三十二年来一直在此地讲红军故事,如今已高龄退休,另外一位老人的宣讲人接续了车老的工作,尽管故事会继续开了下去,众人希望愿意来听的年轻人和小孩越来越多将红军故事红军精神带到古镇外边去,让更多人知道,如此才不会让历史被淡忘,才能让长征精神更加完整。

(左图为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雷瑶在太平渡口纪念碑前准备视频录制)

(左图为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安婷婷(左一,手持太平渡口纪念照片)、张瑞(右一,手持太平古镇照片)与红军后代胡敬华的合影。

太平

红军故事天天讲

     “白发苍苍年逾九,头脑清醒话初心。红军故事天天讲,缅怀润之掘井人。感恩不忘共产党,永远跟党一条心。” 一棵老黄桷树,一间石屋外墙,一幅“太平镇红军故事天天讲”的红底白字横幅。这里,就是车盛寅老人义务讲述红军故事的讲台。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三十年如一日地向街坊四邻、中小学生宣传长征精神。他最大的愿望,是讲红军故事到100岁。车盛寅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我头脑清醒,说话清楚,我就会讲下去。把过去的事情与现在结合起来,把我知道的红军事迹传承下去,就是有意义的事。”

太平

   红军刚过赤水河后的一天晚上九时,当时国民党军正在追赶红军,毛泽东和红军总部凌晨四时就要撤离,因此无法作出照料夫人贺子珍生下的女婴,也没来得及给孩子起个名字,便把其共着一二十块银元托付给一对农民夫妇抚养,以后再也没有打听到那个女孩的下落。毛泽东后来回忆道:“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

子珍托孤

团队足迹——二郎

     7月13日,再渡赤水小分队在完成第一篇章太平古镇与长征红军的故事学习实践后,赶赴赤水河畔的第二个古镇,二郎古镇,开展“寻忆赤 水河”的第二篇章实践活动。在二郎,成员们参观了四渡赤水二郎渡口,认真听取了红色文化宣讲人朱瑞生先生的课堂,了解了红军四渡赤水期间开仓分盐与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对”一个二郎三个文化“进一步学习了,传承了不畏艰难与众志成城的长征精神。

(上图为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在二郎渡口的合影。)

    上图为再渡赤水小分队到达二郎的红军街,小队即将进入红军街进行采访和拍摄,收集素材。

    上图为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安婷婷与接受团队采访的朱瑞生先生。

二郎

开仓分盐

    在军阀、地主与奸商的压榨与盘剥下,赤水河两岸的贫 苦老百姓一度吃盐非困难——即便许多人干起“背盐工”,每 天辛苦劳作,但盐依然是“奢侈品”。以至于在古蔺县二郎镇,当地还有首民谣:“好个二郎滩,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 顿顿菜汤淡。”  
    1935年2月18日,一支红军部队攻克二郎镇。在军阀开在当地的盐号“四公益”,红军举行群众大会,宣传党的主张。 会上,贫困老百姓纷纷揭露反动势力的剥削压迫,并表达对 吃盐的渴望。
    第二天,红军便打开盐号仓库,将奸商囤积的6万斤盐分给了当地贫困老百姓。随后,红军又截获了另一家奸商“集大成”盐号尚未卸下的12船盐,也陆续分给了当地劳苦大众。经过三天三夜,分盐完毕后,这支红军部队才渡过赤水河,跟随主力再入黔北。

(上图为现存的盐号旧址)

打土豪分田地

    古蔺东南部的回龙场有个叫“云庄”的寨子,内有亭台楼阁,外有高大石墙,环绕护庄水壕,还安放两门大铁炮,扼守当年川黔大道的隘口。正是倚仗着“地利”,“云庄”主人、当地反动民团长官曾庶凡多年来一直压榨乡邻、为祸一方。1935年,在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途经当地时,便遭到来自“云庄”的袭击。
    于是,在二渡赤水期间,红军于1935年2月15日晚包围“云庄”,并于次日傍晚越壕翻墙,攻入寨中。战斗中,反动团丁纷纷缴械投降,曾庶凡从暗道仓皇逃跑。17日,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公审、镇压了“云
庄”里作恶多端的大管家等曾庶凡的帮凶,并将相关土地及寨子里的钱粮全部分给当地贫苦百姓。

团队足迹——土城

    7月14日,再渡赤水小分队自临时驻扎地古蔺出发,经由太平前往土城,开启四渡赤水社会实际第三站。在有四渡赤水纪念馆战役总馆之称的土城,成员们先后参观了女红军纪念馆、四渡赤水土城渡口纪念碑和四渡赤水纪念馆,缅怀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巾帼女子,了解四渡赤水全程战役走向与战术。

    土城因航运而兴,因四渡赤水而驰名,这方红色的热土见证了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历史时刻。土城的四度吃书纪念馆作为四渡赤水战役全程复刻的纪念地,分为土城战役、四渡序曲,一渡赤水、扎西整编,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等五个篇章,凸显了四渡赤水的“神”与“奇”,在这里,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感受到了地域文化鲜明,科普主题明确,实施形式丰富的红色文化纪念馆。

红军菩萨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黔北。一天,一位中年农民来到红十三团二营卫生队,双膝跪在一名卫生员面前哭诉着:“红军先生,请到我家去给我父亲看看病,救我父亲一命吧!”卫生员请示营首长同意后,便立即背上药箱随这位求医的衣民顶着刺骨寒风和蒙蒙细雨,翻山越岭到农民家进行

诊病。由于他没有归队,营长只好捎人送去一张字条叫他回来后沿着部队出发的方向追赶部队。看到营长的字条后,卫生员立即向老伯告别,追赶部队。不多时,突然从桑木垭方向传来一阵枪声。接着又见保长家的几个走狗背着枪走过来。老伯他们见状连忙赶到桑木垭,只见卫生员躺在血泊里。大家看着被杀害的卫生员,悲痛万分,于是将红军卫生员的遗骸,葬在桑木垭路边松树下。后来,百姓把龙思泉神化成女卫生员红军菩萨形象,并塑起了一尊红军女卫生员艺术铜像。

团队足迹——娄山关

     7月15日,再渡赤水小分队由土城转入习水抵达遵义的娄山关,参观了当年红军用毛石砌成的圆形堡垒阵地的小尖山战斗遗址、西风台、观海楼、海龙屯、天门洞以及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尽管当日娄山关地区飘着小雨,但成员们依旧坚持从山脚走到山顶,领略红军英雄风气,感召先辈斗争精神,在娄山石刻的《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中追寻红军娄山关战役精神,了解四渡赤水期间的红军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图为娄山关大捷纪念石碑)

    上图为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碑上有参加过遵义战役的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行草大字。

      右图为娄山关西凤台的群雕,反应的是当年娄山关战斗的情景。而“西风台”则是取名于《忆秦娥·娄山关》词句“西风烈,长空雁叫晨霜月”。

娄山关

忆秦娥

    为了攻下娄山关,毛泽东指挥红军正面出击,左右迂回包抄,前后夹攻,沿公路向南纵深追击,这场高地争夺战从清晨持续到下午五时,红军牢固地占领了关口,在关口至板桥一线,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满山遍野和公路上摆满了敌人的武器、轿子和烟枪。红军乘胜猛追,在高坪、董公寺一线又歼敌四个团。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相继策马登上娄山关,又先后下马观看刚结束战斗的战场。毛泽东突然想起一月前经过娄山关时哼过的几句新词。他再次跨上马背,续完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董酒

    公寺窖酒(即后来的董酒)是当时遵义城比较大的酒坊,在物资匮乏的战争期间,成为了救助红军伤员的重要资源。一支红军来到遵义城郊董公寺一带,发现这儿的酒质量很好,既能挡寒,还能解乏。一些轻伤员们直接用那窖酒来擦拭身体,消毒化瘀、缓解疼痛,第二天又能精神抖擞的出发了。自此,董酒的妙用便在红军里传开了,离开遵义时,许多红军战士把随身水壶都灌满了董酒。

右图为红军战士正在用茅台酒擦脚拭腿,舒筋活血。

团队足迹——遵义

     7月15日,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来到了而作为四渡赤水开启前红军革命事业的转折之城的遵义,参观了收入四渡赤水全程重要会议的遵义会议旧址纪念馆,了解四渡赤水期间各大重要会议方针的背景意义,弘扬长征精神。

    上图为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的还原场景,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

    上图为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在遵义会议旧址前进行宣传视频录制场景。

    图为遵义会议陈列馆壁雕,展示了毛泽东(右二)、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等人在会议期间思考讨论的情景。

采访专栏——胡敬华

赤水河边探初心,青年一代负使命

    为了响应重走长征路,传承红色精神的号召,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实践小组在6月份来到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走近赤水,深入了解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深度挖掘赤水河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余燕

(图为记者采访胡敬华老人)

    在6月25日,团队有幸在古蔺县太平镇上采访到了红军后代——胡敬华老人。胡敬华,生于1947年3月,太平镇长征街区居民,是红军长征时期红三军团战士胡道才的后人,亦是古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船工号子”的传承人。本次采访的内容大致从回忆先辈故事和四渡赤水战役、讲讲什么是红军的长征精神和新时代如何重走长征路这三个方面展开。采访现场秩序井然,胡敬华老人根据记者的提问,讲起了以前的故事。

    倾听历史在河谷上的回响,探寻英雄当年留下的红色足迹,每一个战士都是值得敬佩的。从老人的叙述中了解到,胡敬华老人的父亲原是江西的一个农民,在1929年年仅19岁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后跟随大部队进行长征,来到古蔺县转战50多天后,由于在青杠坡战役中负伤,于是脱离部队留在了赤水河边,并担任太平镇街长职务。“我的父亲在战争中多次负伤,由于医疗条件差,最终无法再跟随大部队前进,红军长征是非常不易的,而发生在古蔺县赤水河上的四渡赤水战役就是一个典例”,面对记者的提问,老人如是说道。
    虽然但是并不知道终点在哪儿,胜利在何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红军将士的脚步依旧铿锵有力。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历经2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中国共产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从中华名族的历史进程上来说,更是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图为老人向记者展示家中的老照片)

采访专栏

    虽然但是并不知道终点在哪儿,胜利在何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红军将士的脚步依旧铿锵有力。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历经2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中国共产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从中华名族的历史进程上来说,更是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老人望着不远处的赤水河,如今的赤水已清澈如初,但在河底,似乎还是有当年将士们前仆后继的身影。
    老人向记者介绍到:“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斗智斗勇,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时采取一会儿走小路一会儿走大路,一会儿走新路一会儿走老路的作战策略,并且声东击西,让国民党把兵力调到长江边上,红军趁机杀出一条血路,摆脱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阻截,于是四渡赤水取得了重大胜利。”即使老人年事已高,但说起过去的故事,说起先辈们的光辉事迹,老人依旧条理清晰,桩桩件件信手拈来。
    当记者问什么是红军的长征精神时,老人结合自身的所作所为为我们阐述。胡敬华老人认为,长征精神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过程中不怕苦难、勇敢战胜挫折的精神。“我的父亲是太平镇的第一任街长,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只有7岁……”老人缓缓说到。或许当时年幼的他不会想到,终有一天他会继承父亲的遗志,担任太平的街长,勤勤恳恳地为当地人民服务整整17年。
    在这17年里,胡敬华老人一直致力于保护太平古镇,在他看来,太平古镇是红军长征过程中财富,身处基层组织,他应该保护好太平古镇,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朋友都来参观旅游,让红军的精神影响到更多的人。
    不仅如此,胡敬华老人还时常到“朗乡细雨”志愿宣讲队,“坝坝讲坛”“红军故事天天讲”等志愿宣讲队里进行宣讲,以其父亲“三块

银元传家”的红军故事为基础,大力弘扬“战胜挫折,不怕困难”的长征精神。时光流逝,无法冲淡人们心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即使老人如今已75岁高龄,可是他依旧铭记历史,以自身行动传承和发扬着红军的长征精神。

(图为胡敬华老人即将为来访者展开义务宣讲)

    如今我们都在提倡重走长征路,继续前进,我们需要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在采访的最后老人说到:“习总书记提倡重走长征路,这并不是要我们重走过去,局限于历史,而是要我们铭记历史和这种精神,着眼于现在和未来。”老人语重心长道:“你们这一代人,生活在阳光下,许多黑暗都被先辈们挡住了,你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所以更要牢记使命。”
    是的,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却是光明的,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路仍在延伸,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的复兴大路依旧宽敞且明亮,尽管我们必然会再次遇到挫折与挑战,但是只要留得豪情在,在做长征岂畏难。

采访专栏

采访精华提问

1.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的一段,那你觉得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2.把太平这个古镇保护好,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来到这里旅游参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铭记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精神。 爷爷您听先辈们讲诉这么多,您觉得在红军长征的故事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爷爷您觉得我们当下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传承红军的长征精神呢?

人物寄语

胡敬华:

    “我们要把古镇保护好,让全国的爱国人士都来参观旅游,甚至让全世界的朋友们都来参观旅游。
    重走长征路并不是要我们重走过去,而是要我们铭记这种精神,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像你们这批学生,在灿烂的阳光下成长,黑暗和困境已经被红军挡住了,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所以你们要牢记使命。你们现在来到了当年红军二四渡赤水的地方,你们没忘记老一辈的革命精神。”

采访专栏——朱瑞生

跟随红军“四渡赤水”足迹,探寻红色故事

彭钰婷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二郎镇当地的红色文化与对长征红色精神的传承,经过再渡赤水小分队多方联系,队伍于7月12号抵达二郎镇,并采访了当地著名的“古蔺四渡赤水故事讲解员”朱瑞生先生。

(图为“古蔺四渡赤水讲解员”朱瑞生与团队成员的合照)

    在“四渡赤水二郎街”的红军故事讲堂,“古蔺四渡赤水故事讲解员”朱瑞生爷爷为8位团队成员商量生动的一课。朱瑞生爷爷从书本、古蔺县专门负责红色基因传承部门的资料、红军长征的会议记

录以及老一辈的口口相传这四个来源收集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并且整理出一份专门的手写讲稿。
    朱瑞生爷爷开篇将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的辉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救国、富国、兴国、强国。而后讲到红军长征中的重要篇章--四渡赤水。一渡赤水从西渡赤水习水县向威信县。二渡赤水河即向东返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再取遵义城。二渡赤水取得遵义大捷后,紧急撤回至茅台、仁怀一带,并于3月16日晚,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三渡赤水后,敌包围圈。接下来,红军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四渡赤水。最后在鸭溪白蜡坎一带突破敌军封锁,红军抵达乌江,开启了下一阶段的战斗。
    “一个是对党忠诚,二是坚定信念,三是敢于牺牲,四是敢于胜利。在四渡赤水中的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下许多人参加红军这就体现出了这些精神。”这便是朱瑞生爷爷眼中的长征精神,最后他提到“今年是一百周年,是辉煌的一百周年也是坎坷的一百年,共产党的宗旨使人民服务,它具体体现在,为民族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我们这一代也是要跟着共产党走,青年一代将长征精神和红军精神运用在工作中,你们年轻一代应该肩负起国家复兴的重任。”

采访专栏

(左图为朱瑞生先生自己整理的手写稿)

人物寄语

朱瑞生:

       红色文化大家都在讲,与其他地方有很多共性,而二郎的古盐道文化和郎酒文化却是二郎镇独有的,应该让大家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讲述红军故事、古盐道故事、还是郎酒故事都是对二郎镇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延续,我将一直讲下去。当然,作为青年的你们一代,我希望你们多来红色景区,多看红色故事,多听红色讲堂,多缅怀红色英雄,多学习红色文化,多感召精神,你们有你们的长征要走,你们一定要走好走稳你们的长征。

团队感悟

纸上终觉浅,实践要躬行

王龙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一席慕容

    为了更追寻党史故事,传承长征精神,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再渡赤水小分队于2021年7月12日通过参观太平渡口、太平古镇、毛泽东四渡赤水纪念馆,以太平为实践起点,开启了四渡赤水全貌的复盘篇章。 前往太平的前一晚,小队成员一起协商了之后所前往的地点、路线、路费、住宿等问题,决定了按照由近到远的原则,第一天分五人前往太平收集素材并当天折回古蔺休息,另外三人前往二郎,联系本次二郎的采访对象车寅盛、胡敬华和朱瑞生老先生,并就近住二郎。
    一路车程漫漫固然令人疲乏,但太平古镇的风景却如同赤水河上吹来的风一样,让我感到一种别样的舒适。观景亭往下看,此时的赤水,在七月的暖阳下显得格外温柔,青山绿水,想到曾经红军在这里与百姓留下的深厚情谊,不由借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一调作了《竹枝词》两首。其一为——江水青青江月明,江上渔船唱歌声。江岸四渡江山事,江边军民一家亲。其二为——山云匆匆山顶峰,山林樵门闭寒冬,山脚相送红军去,山下江水映山红。
    在他的宣讲里,有一个“子珍托孤”的故事常常让人热泪盈眶。那是1935年2月15日的夜晚,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临产,此时敌军将追上,转移迫在眉睫,贺子珍只好把女儿留在人民中间托养,多年

后,除了得到女儿的名字叫“王秀英”外,音讯茫茫。这一种为了革命理想的果断与决绝,无疑是令我十分震撼的,反观今天的我,是不是也可以勇敢地向前走,也许无法像领袖他们那般排除万难,但至少,要像红军一样,赤水寒冰,热血难凉,在实践道路上,闯上一闯。
    也许正是见过了太多的深渊,所以才会对康庄大道无比向往。毛泽东对此曾说:“我们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幸福,为了人民的下一代,不得不丢弃自己的下一代。”这段话,包含了太多的无奈与痛苦,却也饱含了太多的深情与决心,身为人父,岂无骨肉分离之痛,只是不愿也不想在这种痛苦种沉陷迷惘,毕竟还有长征二万,前路犹长。
    长征的足迹已经定格在历史的画卷里,新的长征篇章已逐渐开启,红军的故事宣讲在太平还会继续,中国共产党的痕迹我们还在追寻,碑文焕焕镶嵌长征印记,古镇悠悠传送诵跋涉之光,太平古镇的实践故事告一段落,赤水河畔的长征复盘拉开了序幕,下一步,二郎渡。

团队感悟

王龙

    青年重寻党史故事,古镇接续赤水篇章,为更加全面复盘四渡赤水长征故事,了解藏于古镇的党史故事,学习赤水四渡中长征精神,成都大学“再渡赤水小分队”在完成第一篇章太平古镇与长征红军的故事学习实践后,于太平古镇实践次日即2021年7月13日上午十点半,赶赴赤水河畔的第二个古镇,二郎古镇,开展“寻忆赤水河”的第二篇章实践活动。

    红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簸箕装饰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宣传标语,一棵老黄桷树绿叶密浓,小院干净、整洁,这就是朱老家了,也就是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了“不忘初心”的另外一种解读——心有理想热烈,不问翻覆岁月。

心有理想热烈,不问翻覆岁月

    在采访朱老之前,我一直把自己十几年来讲一件事如一日分享出来的时候,应该都是些许得意的,毕竟无愧于心,亦无愧于行。但当我们小队在采访朱老时,我从朱老的一言一行之间,却只感受到平平淡淡,仿佛这件事不足为外人道。
    我们问他为何做下这个决定时,朱老告诉我们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二郎人,在那时突然觉得自己应该为二郎讲些什么,但也不知道能不能讲下去,就只管着做了,没想到的是这一讲也就在没停下来过,这讲堂仿佛已经融入了生活,他喜欢讲,也有人喜欢听,偶尔休息时,可以在院子里休息看看一山一河流分开的二郎与茅台,也没注意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我再细细体会,脑海里闪过几行曾经看到过的字眼。朱老年轻时候当过教师,后来到郎酒集团工作直至2010年退休,后来一心放在了红色故事讲堂上。而为了把故事讲好,为了带着大家更接近靠近历史,朱老除了结合自己小时候经历外,还不断参考历史,学习知识,认真做笔记,如今朱老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四五本,有两拳重合之高,我们翻开一页,尽是工工整整的字迹,不同颜色的备注也十分明细。或许是二郎本身的盐道历史与郎酒文化的影响,本,有两拳

团队感悟

    或许是二郎本身的盐道历史与郎酒文化的影响,朱老的讲堂有他或者说是有二郎的特点。朱老说,“红色文化大家都在讲,与其他地方有很多共性,而二郎的古盐道文化和郎酒文化却是二郎镇独有的,应该让大家知道。”在采访朱老的时候,我们不仅了解二郎四渡赤水的红色意义,也了解到二郎的红色文化与盐道郎酒文化相互交融的的历史,红军开仓分盐也好,百姓郎酒送行也好,无不包含着三者的影子,朱老笔记里的“一个二郎三种文化”这样的说法也是十分贴切的。

铭记长征精神,走好我们的长征路

安婷婷

    人民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国家有记忆,是来路,知归途。回望漫漫长征路,那些跨越二万五千里路的艰苦岁月,那些永远深埋在长征途中的生命,那些流传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即使没有亲身经历,但也刻骨铭心。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去到了红军长征之四渡赤水的各个地方,而“今日说法”想讲的便是一渡赤水之地——贵州土城。
       

    土城因航运而兴,因四渡赤水而驰名,这方红色的热土见证了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历史时刻。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我感受到了浓烈的红色气息,灵魂仿佛穿越回几十年前的土城,正和四渡赤水的烈士们交流。我们相继参观了女红军纪念馆、土城古镇、一渡赤水渡口、女红军街以及四渡赤水纪念馆。每一处红色景点,对我的触动都极大,

团队感悟

此刻的我站在这个和平且安稳的年代回望当年四渡赤水的历史,我想,我是幸运且幸福的。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古有穆桂英上阵杀敌,今有女红军为国争光。走进女红军纪念馆,步入纪念堂,左侧高大的英名碑映入眼帘,看着碑上刻着的一个个名字,望着墙上一张张女红军的黑白照片,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碑上刻录了4113位女红军的名字,当年长征时,年少的她们收起了裹脚与罗裳,投身于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时的她们年纪也多与我们相仿,心中满怀着红色信仰的她们把青春贡献给了革命事业,把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漫漫长征路途中,她们亦是展现出巾帼英雄的强大毅力。参观完纪念馆,我和几位小伙伴来到了女红军街。
    辗转于女红军街,踏着老石梯,看着破旧房门上所刻的当年在这里居住的女红军的名字,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当时的她们始终坚信中国的未来是光芒万丈的,红色信仰的力量支撑着这群女孩子们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添砖加瓦。

团队感悟

   然而啊,她们在生命终结的最后一刻,也没有看到中国迎来光明的那一刻。如今的我们肩扛着新时代的使命与重任走在她们走过的道路上,我的心涌动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拍视频的过程中也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仿佛我的灵魂正在与她们交流,她们就在我的身边,看着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将她们留下来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站在浑溪渡口石碑处,远处河上的行船已然寂寂无声,河水流动哗声依旧,当初先辈们就是在这里挥师渡过赤水河,开创了长征四渡赤水的华丽篇章。而如今的土城渡口,早已不复当年模样,然而始终不曾改变的是那流传至今的长征精神,我行走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仿佛我的灵魂都在接受着伟大长征精神的洗礼,它在指引着我如何走好属于我自己的长征路。
    回望长征的那段历史,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赴汤蹈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国家发展的先机;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陷阵,才有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的大胆尝试,才有了我们现如今安定幸福的生活。对比现实,长征精神在现代依然熠熠生辉。
    众所周知,中国接连受到两次灾难重创,但是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都向世界展示出了一种惊人的力量,那就是团结。当荆楚大地遭受疫情侵袭时,我们全中国的人和力量都冲向武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抗新冠;当河南遭受暴雨冲刷的时候,武汉第一时间开着车拉着物资赶到灾区,它说“胡辣汤你别怕,热干面来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面前,每个中国人都自发地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大规模的自发行为世界罕见。原因在哪?我想,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颗火种,燃烧着我们对祖国无限的挚爱。而这颗火种的播撒,也有长征精神的一份力量。我始终把这句话放心中——有一种安全感叫中国,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团队感悟

    我很喜欢李大钊先生《青春》里的一句话——“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再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婴青春中国之再,以史为鉴,已示如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故我辈青年当立于发展进步的潮头,不忘历史,勇往直前,谱写复兴中华的盛世华章。”在我看来,今天我们的团队重走长征路,寻忆赤水河,重温当年的长征故事,回忆那些祖辈经历过的腥风血雨,千里血河,万里伏尸;重回那些祖辈走过的遍地绿茵,踏过的万里枯骨,我们是想证明:长征四渡赤水中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一直都在传承并践行长征精神,誓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国。
    我始终坚信,中华民族的未来注定是光芒万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当以自强不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自己的青春融入祖国的江河。为此,吾辈定当自强自立,铭记长征铭记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留下绚丽的一笔。

传承娄山精神,走好新长征路

雷瑶

    为追寻党史故事,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再渡赤水小分队”成员在走过太平、二郎、土城、遵义四大纪念馆与会址之后,于7月19日来到了四渡赤水中最为重要的一场战斗地——娄山关。而这里,也即将作为团队本次“寻忆赤水河”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篇章。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86年前,红军英勇鏖战的娄山关战役,在长征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而今,86年过去,娄山关硝烟不再,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过的战壕、留下的弹坑,依然像我们诉说这那些年的烽火岁月和丰功伟绩。
    迎着娄山关的召唤,沿着赤水河的湍流,我们于晨光熹微时乘车出发,经过四小时的车程,

团队感悟

终于来到了娄山关。
    娄山关这片神奇的土地,天生就有着秀绝天下的山水景色,也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关上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登上海拔1779米的西风台,纵观崇山,我仿佛感受到这些巍峨群山上的苍松翠柏,都是曾经的战士在这里洒下的热血化成的守护,尽管大雾四起,尽管风雨交加,它们依然坚定不移地守着这片中国的土地,日日夜夜,坚如磐石......
    小尖山上,悬崖陡峭,峻岭横空,昔日红军战斗过的堑壕、留下的弹坑如今已覆满萋萋青草。就在这里,中央红军挥洒热血,用血肉之躯夺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时过境迁,战争的硝烟散去,钟赤兵将军“一条腿的长征”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至今。
    走进陈列馆,我便感受到了娄山关战役的伟大。墙上的每一个字、馆内的每一件物品都在轻轻向我陈述着当年娄山关战役中将士们的英勇与坚定。在这片易守难攻的

土地上,红军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拼死搏斗,最终攻下娄山关关口,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出陈列馆时已是傍晚时分,站在夕阳的余晖中,站在毛主席的雕像前,望着雕像下方笔走龙蛇、豪迈奔放的《忆秦娥•娄山关》,悲壮与欣喜,苦难与胜利,迎着残阳洒落下来。只是如今娄山关的残阳不再如血,它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不断的奋斗,为来来往往的人们,洒下温柔的光芒。       我不禁想到,当初受尽列强侵辱的中国,是如何从那样一个残破不堪、民不聊生的模样走到如今的这般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又是谁,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守护起中国,小心翼翼、倾尽全部地去改造它、拯救它,并用他们那温暖的手掌,将它以现在的样子捧到我们面前。 曾经,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娄山精神一直激励着红军克服一道道关卡,让他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惧牺牲,一路向前。而今,长征精神如火似炬,指引全国人民在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奋勇前进。
    在这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也应该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跑好属于我们这一棒,让前辈们辛苦打下的伟大事业,在我们手上继续发展前进,让这个时代,听到我们青年一代最响亮的声音!

团队感悟

肩担风雨,捧出盛世
        

余燕

       踏上这方热土,走进太平古镇,顺着弯弯曲曲的小巷拐进一座庭院,时光似乎都慢了些。当老人转过身来,我们便知道,这便是我们寻找的老人——红军后代,胡敬华老爷爷。因为满是风雨雕琢过的痕迹的脸上却有着沉稳和慈祥,而让我们笃定的却是,当老人听说我们的来意和目的之后眼里泛起的感动和岁月。

       胡敬华,生于1947年3月,太平镇长征街区居民,是红军长征时期红三军团战士胡道才的后人,亦是古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船工号子”的传承人。当老人讲起父辈们的长征故事,我们仿佛回溯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辉煌盛世,萌生于苦难,而苦难中的每个英雄,都值得被铭记。老人的父亲是当年参加四渡赤水战役的红军,由于在青杠坡战役中受伤,于是留在了赤水河边,做了太平的第一任街长。当老人提起自己的父亲,眉眼间尽是骄傲和尊敬,顺着老人的目光望向赤水河岸,似乎在那里,还留着当时父辈们的泥泞脚印,在那脚印里,还听得到当时的金戈铁马之声。
    提及四渡赤水,胡敬华老爷爷神采飞扬地向我们介绍,“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的得意之笔,而我们太平也被称作‘红色古镇,福地太平’。”尽管老人年事已高,但提起以前的事情,却思路清晰,一件一件娓娓道来。时光虽然在流逝,但是却无法冲淡人们心中的记忆,历史的铭记让我们不禁思考:绝处逢生,凭借的是什么?而继续前进,又是什么做以支撑?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没有人能准确的给出胜利的信号,在长征中,我都不知道终点究竟在何方,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赤水河上将士们的脚步依旧铿锵有力,有信仰和精神是不会迷路的。现在的赤水河水位下降,河水不似以前那般湍急,但是四渡赤水的记忆永远的刻在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上。我们相信,在四渡赤水这场战役中,太平古镇给红军带去了群众的物资和力量,而红军给太平古镇留下了红色精神和文化,滋养了像胡敬华老爷爷一样的人。
    当我们的记者问到老人自身情况时,老人起身,指着周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对我们说:“我的父亲当年留在赤水河边,在这里生根,有了我。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才7岁多,长大后,我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担任了太平的街长,在做居委会工作的17年里,我做过很多为人民服务的事情。”爷爷的声音铿锵有力,时光催人老,胡敬华老爷爷今年已经75岁高龄,可是老人依旧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我们了解到,老人一直提倡保护古镇,“因为我认为太平古镇是红军长征留下

团队感悟

的财富,我们要把古镇保护好,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朋友都来参观旅游。”老人骄傲地说,“如果谁要把古镇推到改成高楼大厦,我是不同意的。”老人说不同意时摇头摆手的模样甚至有股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劲儿。除此之外,为大家所熟知的“朗乡细雨”志愿宣讲队,“坝坝讲坛”“红军故事天天讲”志愿宣讲队里也时常有胡敬华爷爷的身影。在为人民服务,宣扬红色精神这条路上,老人秉承着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的信念和意志力,一直在路上,我们相信,这一路并不顺利,一定会遇到不少的挫折和坎坷,但是老人走过风雨,将如今的盛世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肃然起敬。是这样的,只要心中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红军精神在胡敬华爷爷身上绽放着光芒。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爷爷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我们更应该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如何弘扬长征精神。爷爷以自身为例向我们讲解,他认为四渡赤水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极为重要的一段,而长征精神也就是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现在习总书记也提倡重走长征路,这并不是要我们重走过去,而是要我们铭记这种精神,着眼现在和未来。老人看着我们,语重心长,似乎看到很远的地方:“你们这一代人,生活在阳光下,许多黑暗都被先辈们挡住了,

你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所以更要牢记使命。”说不清爷爷的眼里是期望还是鼓励,爷爷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在2017年,《十个连长一个班》电影在贵州土城拍摄,胡敬华爷爷为电影献出了自己的赤水河船工号子,当电影上映后,爷爷并没有收取导演任何的报酬,只是说:“我的赤水河船工号子是当年红军教给我的,我的父亲也是长征红军,我是为了宣扬红色精神,你的电影也是为了宣扬这种精神,我不收取任何的报酬。”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胡敬华老爷爷传承的长征精神,山谷间战争的硝烟会散去,赤水河里倒映的刀光剑影也会消失,只有精神,在这个安静的小镇上像河水一样流淌了百年。

       英雄若有知,泉下亦含笑,当年长征路上红军将士描绘的美好蓝图,如今已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感谢他们扛过风雨,将盛世呈于我们面前。时至今日,我们提倡重走长征路,我们依旧在长征路上,无数的英雄替我们驱散阴霾,又有无数像胡敬华爷爷一样的志士肩担风雨,做我们精神的向导,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该继承这种精神,奋勇向前。

团队感悟

小队“诗”绪

(六月廿三与友人四渡赤水之太平古镇……)

江水青青江月明,江上渔船唱歌声。
江岸四渡江山事,江边军民一家亲。

山云匆匆山顶峰,山林樵门闭寒冬。
山脚相送红军去,山下江水映山红。

团队感悟

(六月廿四与友人四渡赤水之二郎古镇……)

我居川南君川北,青天白日四敌围。
才过赤水威信去,又折马枪遵义回。
绝处润之脱兔计,重城介石猎狐悲。
一睹金沙云崖后,二万长征不肯归。

《竹枝词·其一》

《竹枝词·其二》

《闻朱老说四渡赤水有感》

(六月廿八与友人四渡赤水之土城古镇……)

《杂感》

石阶青瓦干夜雨,楼宇红旗旧时光。
日午行人少更少,柴门犬吠长短长。

《四渡赤水有怀》

镰旗萧萧近赤水,星火幢幢接古城。
千军困苦向何处?万里艰难从此征。
江山凭量三竹杖,风雪欲明一马灯。
莫言报国无寻地,人间亦自有玉门

团队感悟

《我们有很多时间》

我们有很多时间,认识你
借着马灯,在这纪念馆
深处的某个角落
面对面坐下来,认识你
从文字、图片、电影
慢慢深入,那样才能再听到赤水河的声音时,记起你
记起你在田地里捡来稻草
在白雪皑皑的晚上,打成草鞋过夜
你笑着说,这稻草结实,可以多走几里路
然后到战士们睡觉的地方,
借着马灯,你想着
这位同志的鞋要补一补,
这位同志的脚起泡了要治一治
这位新同志明天要再认一认
趁着冷月未眠,你又打了几双草鞋
是给新同志的年货
 

记起你在镇子上寻来木板
在两百米宽的赤水河上,搭起桥梁
周围是黑夜,脚下是激流
耳旁是大风,面前是枪炮
没有过多言语,只有必胜的冲锋
赤旗终究是在对岸竖起
在转移的时候,你回头望了望
木板是乡亲捐出来的门
绳索是父老编的竹篾片
的这座桥,然后继续向前
在这纪念馆
深处的某个角落
从文字、图片、电影
我们应该有很多时间,认识你——红军

《告诉你一条河的身世》

我该怎么样告诉你?
这一条河的身世
在岸边久久伫立,都不会有
一阵山上的风吹下来,给我答案
一颗河底的石头搁浅,与我回应
这条河在从前的季节里
江水虺虺,声如震雷
这一条河在现在的节日中
赤旗摇摇,颜如云霞
老辈的人们都叫她——赤水
一九三五年,为了更大的自由
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河,赤水
扛起了千军万马的红军渡桥
靠着青山,闷了几口
二郎天地宝洞里的郎酒
在一个个渡头,把青天白日
冲刷,侵蚀,冲刷,侵蚀
把镰刀锤子拼成的红旗
染进自己的本色

她目睹着红军的四次转折
也目送了红军的四次离去
后来种花家成立,
为她竖起两岸的红旗
 
在两岸的红旗中,她披着
种花家送她的绿水青衣
风来听松声,雪来看归鸟
明月来浅唱低吟
暴雨来奔腾长啸

团队感悟

我看见 赤水河畔
40万大军包围追赶
迂回地前进 摆脱强敌
来到赤水河的另一岸
我看见 开仓分盐
借群众力量 把浮桥搭建
攻占了桐梓 取娄山关
遵义大捷 挫敌军气焰
星辰大海
追求人民解放的向往
任艰难险阻在前方 长风破浪
四渡赤水
灵活变换作战 方向
长征史最光彩神奇
的篇章
我看见 遵义鸭溪
敌军欲将红军 全面溃击
高调渡河 声东击西

《星辰大海》(歌词)

他们鼻子被牵在手里
我看见 敌军主力
悉数被引进川南地区
有序地撤退 四渡赤水
金蝉脱壳跳出了重围
星辰大海
追求人民解放的向往
任艰难险阻在前方 长风破浪
四渡赤水
灵活变换作战 方向
长征史最光彩神奇
的篇章
时过境迁
中国开启转折的百年
征程路上依旧会有
红星满天

队员想说

彭钰婷:

    这次实践中,我切实体悟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长征精神既是中国共产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生动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复兴的精神丰碑。新时代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深刻把握长征精神的来龙去脉、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使命写进青春,吾辈自当为长征精神的发扬尽一份力,为中华之盛世尽一份力。

余燕: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采访了一些红军后代及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在与被采访者交谈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红色精神在他们身上的传承与发扬。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也深感这种精神应该被更多的人加以传承和发扬。当下我们都在提倡重走长征路,只是我们走的不再是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我们走的是新时代的长征路,而在新的长征路中,当年红军长征的种种精神应该被我们铭记和发扬。

张瑞:

    总的来说,今天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昨日交上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锐意进取的浪潮为祖国的明天奏响了一曲强劲的乐章。我们要将长征精神传承到底,坚定跟着党走的信念,更加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团队感悟

雷瑶:

    在这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也应该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跑好属于我们这一棒,让前辈们辛苦打下的伟大事业,在我们手上继续发展前进,让这个时代,听到我们青年一代最响亮的声音!

赵文: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每一次战略方向的转变,每一次战略任务的决心,每一次战役的胜利,都体现了中国红军官兵艰苦奋斗的“无畏”精神。正是这种红军精神激励着我们党走到今天!
    在长期的革命事业中,我们的党在不断成长,虽走过弯路,但能反思、改进,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服务,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我相信,这种红军精神将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伴随着祖国繁荣富强。

王龙:

    让我影响最深的是在太平的时候,我们小队成员遇见了太平古镇当地的红军故事宣传员,她在与我们的交流中说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形成的不同时期的中国精神都值得广大青少年在这特殊的时间里去学习感悟传承,当然,也不止于青少年,也不止于这一个特殊的时间,学习是全民的,学习是终身的。”作为讲故事的人,她会老会离开,但故事会一直在,她讲过的故事也还在,而讲故事的人最终成了人们心中的故事,就这样,想是一道纽带,不断传承下去。

安婷婷:

    重走长征路,寻忆赤水河,重温当年的长征故事,回忆那些祖辈经历过的腥风血雨,千里血河,万里伏尸;重回那些祖辈走过的遍地绿茵,踏过的万里枯骨,我们是想证明:长征四渡赤水中先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一直都在传承并践行长征精神。
    我始终坚信,中华民族的未来注定是光芒万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当以自强不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自己的青春融入祖国的江河。新长征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即使时代在变,年轻的面孔在变,但爱国和追求的目标永远不变,红色基因永远不变,始终奋进的精神永远不变。吾辈定当自强自立,铭记长征铭记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留下绚丽的一笔。

习伟:

    八十六载春秋哗哗流逝,多少事淹没在时间的暗波里,但毛主席那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仍在我的耳边回荡。惊涛骇浪起,陡峭山峰挡,却耐不得四渡赤水跨越几千里路。人生路漫漫,远不几千里路,但长征精神是可以碾碎尘与土的信念,我们可以“借鉴长征精神,远猷人生长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长征的乐观与浪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长征的雄壮与豪迈。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当年的红军战士,为了苦难的人民和心中的信仰,毅然踏上征程。今天的我们,也将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心中的中国梦,自强不息,昂首前行。

实践总结

       在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极为灿烂的篇章,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挽救了中国革命,还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做了准备。而红军长征的故事之所以能深深印在我们每一代人的心里,是因为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
    回望历史,长征的故事已然离我们有一段距离,但是长征精神正穿越时光,以其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考和追寻,指导每一代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依旧受着长征精神的鼓舞,坚定而又沉稳地走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提出过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要求,这一观点迅速在全国各地各族干部中引起强烈发响。而江泽民同志也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红军长征精神应该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由此可见,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再也没有寒风凛冽的雪山,再也没有危险重重的草地,但是人们却不曾忘怀那段岁月,不曾忘记那股精神。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该重温历史,感受先辈豪情。“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高度概括,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我们新时代的长征路。
    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长征精神必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该传承长征精神走在时代的前沿,而长征精神也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中传承下去,继续指导人们前进。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21-2021
献礼党的100周年华诞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