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高教信息参考-中原工学院

高教信息参考

2022年第1期
(总第99期)

主办单位:中原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高教信息参考

2022年第1期
(总第99期)

主办单位:中原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ontents

c

目录

专家解读

高教动态

高教视点

院校动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解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P4-P8
立足新阶段 开启新征程,全面推动教育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P9-P21

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P22
巩固学习教育成果 扛牢立德树人责任 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P23-P24

高瞻远瞩:中国高教2035与世界高教2050    P25-P26
世界高等教育2050远景发展规划    P27-P29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    P30-P31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P33-P35
北京大学:优化建设学科布局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P36-P40
中原工学院: “四个结合”将“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引向深入    P41-P44

编者按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 号),是以教育部名义印发的第一个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热切期盼,对进一步改进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期刊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对《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的解读,以飨读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解读: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就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由教育部印发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是教育科学研究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努力构建新时代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对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开创性、全局性、基础性意义。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意见》指明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国教育科学研究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实践创新和总结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就,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体现时代要求、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教育实际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为此,《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调要树牢“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意见》提出了“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实践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弘扬优良学风”四条原则。进一步明确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搞科研,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研究范式方法,激发科研活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充分调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科学发展。
《意见》提出,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研究体系、机构体系、队伍体系,催生一批优秀科研成果,机制更加完善、机构和人员更有活力,组织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科研成果和评价更加合理,原创研究能力显著增加,社会贡献度大幅提升。指导思想提供了思想指南,基本原则确立了工作遵循,发展目标明确了努力方向,为推动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强国,推进教育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了框架。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意见》健全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机构体系和协同创新机制

《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五大职能定位。一是繁荣教育理论。《意见》指出,要系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等研究,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发展的历史根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筑牢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石,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增强中国教育自信。二是服务国家决策。《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服务决策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等重大形势趋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三是指导教育实践。《意见》要求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一线、深化研究,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四是引领社会舆论。《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主动释疑解惑、推广普及科学理念,做好舆情研判。五是促进国际交流。《意见》提出加强中外教育科学研究交流和国际比较研究,拓展与国外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传播分享中国成果经验。《意见》还强调要加快成果转化,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

《意见》明确划分了教育科学规划和管理机构、教育科学研究专门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教育学术团体和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等六类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规划领导小组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作用,明确了组织机构的职能职责定位,构建了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体系。

《意见》确定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和重点任务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意见》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运行机制和范式方法

《意见》强调,要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范式和方法创新,着重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追本溯源,探索教育本质和规律;在实证研究方面,要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加强实证研究,强化长期性、系统性跟踪研究;在比较研究方面,坚持中外融通,既要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经验,又要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优秀成果。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强化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充分运用新兴学科、新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等,从而不断拓宽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
素质要求和能力建设

《意见》首次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信念坚定、学识广博、敢于创新和求真笃行”四个维度的素质要求。
《意见》强调了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并从人才成长、薪酬激励、人才引进、梯队建设、表彰奖励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此外,《意见》还明确了促进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培训、管理、学术休假和进修等制度,首次提出了5年一周期的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创新提出了持久良性的“旋转门”机制等内容,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安心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意见》完善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
评价方式和保障机制

《意见》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和推进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强调重大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研究制订要进行科学论证,宣传发布要组织专家解读,贯彻落实要组织专业评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科学研究经费的支持力度和加强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政策保障,对完善资助体系、保障经费稳步增长、优化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探索政府购买教育咨询服务、信息共享、对外交流合作等进行了规定,有利于全方位提高教育科学研究保障水平。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立足新阶段   开启新征程,
全面推动教育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宋德民
在2021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些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部署,为教育事业发展擘画发展蓝图。教育科研战线要认识形势变化、认识教育格局、认识自身定位,自觉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一)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在“两个大局”下认识和把握。从国际形势看,一方面,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带来新挑战。“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以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为代表,标志着大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提出新要求。“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其影响的速度、范围、广度史上未有。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布局科技和教育,谁抢占了教育制高点,谁就抢占了未来发展先机。从国内发展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育先机、开新局,教育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实践证明,国家越向前发展、现代化越推进,教育的作用越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越凸显。在这样的大变局下,教育科研工作从思想到行动都要“进入新时代”,相应的工作应全面跟上去,更好地发挥其对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二)深刻认识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教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目标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当前,教育的差距主要是质量方面的差距,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两大主题之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对教育的政治需求。面对14亿人口,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这是对教育量的需求。推进现代化、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教育质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是对教育的文化需求。从发展中大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打造核心竞争力,这是对教育的结构需求。”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体系”。在教育体系构建上,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已具备一定基础、丰富经验和足够动力。今后,教育改革发展要系统推进。当前,教育部正着力构建八大体系: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城乡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评价体系,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支撑体系。“十四五”时期,教育要重点抓好六方面任务:有体系的构建、有质量的公平、有差异的均衡、有特色的标准、有重点的改革、有竞争的合作。教育科研工作要服从高质量目标、围绕高质量主题、转向高质量角度、强化高质量内涵,使高质量成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实现工作重心的历史性战略转移。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三)深刻认识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对战线提出的更高要求
       经过多年发展,教育科研在量上有了长足进步,但质上仍有不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高。首先,“大”研究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阐释不够深入,前瞻性、储备性研究比较薄弱;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存在“拿来主义”的倾向,批判性研究不足,学术成果缺乏国际影响力。其次,“实”研究不够。教育科学的理论供给还不足,问题导向不鲜明,往往是实践跑到前边,群众的需求跑到前面,现实的问题跑到前面,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践的发展。再次,“新”研究不够。形势研判不足,对实践中出现的新趋势新情况,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新问题新需求,对舆论和网络冒出的新争议新说法,关注不足、认识不深,缺乏应对、缺失引导。另外,“保”研究不够。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育科研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标准有待完善。教育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相对不足,人才成长渠道不够畅通,人尽其才局面尚未充分形成。这些短板不补齐,我们的教育科研事业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风向标”、“加油站”、“宣传队”、“守夜人”的作用就难以发挥。须高度重视、久久为功,不断在解决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二、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现在起到2035年,我们要做的就是“由大而强”,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坚实迈进。教育科研战线要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注重政治性,切实加强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
教育科研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应对复杂世情、国情、教情,实现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1.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就是政治,是政治的独特表现形式。”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心怀“国之大者”,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努力做到“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切实从政治上把握教育大势、明确研究方向、校正学术立场、审视成果应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教育科研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发挥自身优势,把党领导教育事业百年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总结好、宣传好、传承好、发扬好。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2.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这是我们的根本遵循。要树立学习自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原原本本学习、逐条逐段领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要树立理论自觉,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理论、制度的规律性认识,坚实筑牢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石。
       3.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进一步增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紧迫性、复杂性的认识,坚持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实践经验中汲取养分。在教育科研中,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防止西方国家借此否定我们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警惕,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和举措,牢牢守住教育科研领域的意识形态阵地。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二)注重实践性,扎实开展“三关”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践性是我们党领导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科研的宝贵经验。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国家战略、聚焦群众关切、聚焦一线呼声,要勇于承担教育科研的责任与使命。
1.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
教育科研切忌“小气”,满足现状、故步自封 ;而是要有大视野 、大格局,要做大学问。切实把“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位作为重大研究选题,科研成果切实能够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切实能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切实能够让教育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首先,要研究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突破口和目标措施,这关系我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是教育肩负的重大责任。其次,要研究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对怎样做到“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使现实生活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源泉加强研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再次,要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如何在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以及不同教育类型分别推动,找准突破口,做好评价这篇“大文章”。另外,要研究乡村教育振兴、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
2.聚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
教育研究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我们的研究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持续高位运行,很多是很好的科研选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2021年“两会”期间,教育话题依旧是备受关注的重要民生议题之一,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围绕在线教育、校外培训治理、中小学生减负、课后服务、体育美育、教育评价等话题的讨论非常热烈。最近教育部在推动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改革,从小切口入手推动大改革,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教育科研战线要树立提供“政策工具包”意识,从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剖析问题产生的缘由,阐释背后蕴含的机理,提供有效解决的策略。
3.深入基层一线实现理论实践良性互动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践是理论之源。当下,教育科研战线还存在“体虚”的问题,教育理论供给底气不足、影响力不够、说服力不强,很多时候教育实践都走在教育理论的前面,很多成功的教育案例都来自实践。2019年,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在直属系统建立一线规则的意见》,教育科研战线要认真落实“一线规则”,坚持学习一线、服务一线,工作干在一线、科研落在一线。深入学校、教室、实验室,到基层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中间,听呼声、寻问题、找经验、取真经,认真查找人民群众的痛点、事业发展的堵点在哪里,搞清楚问题的实质,使教育研究贴近实际,以鲜活的教育实践来改造和创新教育研究。同时,教育科研要肩负起指导和武装教育实践的重任,积极参与一线教育教学,深化课堂革命,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教学方法。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三)注重规律性,强力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教育研究有自己的规律。提高科研质量的前提,就是要准确把握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进而稳步推进科研组织形态创新,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态。
        1.完善科研组织模式
        健全“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围绕主责主业,遵循研究规律设置内部机构,以创新为导向合理设置岗位职责。健全以项目制为核心的科研组织形式,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全国教育调研平台等,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健全教育科研考核和人才评价制度,克服“五唯”顽瘴痼疾。
        2.健全运行机制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调动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资金使用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自主权,支持教育科研机构对外交流合作。落实《意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教育咨询服务制度,支持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和改革试点。加大信息共享力度,为教育科研提供适用、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3.坚守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
诚信和规范是学术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基石。一方面,要有硬措施,把好学术关,确定学术标准,守住学术底线,把科研诚信作为最基本要求,融入科研管理全过程。对任何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设立“黑名单”制度,保证学术净土不受污染。另一方面,要建立软约束,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建设,克服“浮躁”,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四)注重系统性,持续提高教育科研治理水平
       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教育科研也要树立系统思维,将研究置于更大系统与整体当中,把握当前和今后的目标任务,把握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把握国际国内的广阔视野,推动教育科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做好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
        “规划是一种战略安排”,教育科学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体制的优势所在”。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教育科研战线要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围绕“改建提进”四件大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中国教育日益走进世界教育舞台中央),科学制定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认真谋划“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科研改革发展,把未来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总基调、总盘子、总框架定下来,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
        2.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保障
        一是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适当提高科研项目间接经费比例,间接经费使用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二是把科研队伍组织好,形成科研骨干力量、基本队伍和领军人物。尊重信任、关心支持科研人员,促进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科研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积极创新教育科研人员晋升机制,拓宽各类岗位人员发展渠道,完善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对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年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要格外重视,要在国际学术交流支持、课题申请、学术成果发表、职位晋升、职称评审等方面多加支持,发现好苗子、培育新力量。
        3.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建设教育强国是相对于世界来说的,是在 世界舞台上来比拼的。教育科研工作要善于把握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刻认识在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中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推动我国教育走近世界教育的舞台中央。主动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宣传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教育理念,宣传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体系。积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教育问题,积极参与相关规则标准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五)注重时代性,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敏锐度
育科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必须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教育科研战线要对标对表,紧跟时代潮流,解决时代难题,不断增强教育研究的敏感性、创新性和时效性。
1.转变时态
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避免“老套”,别把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新瓶装旧酒”,套用一个新的概念或者理论再炒“夹生饭”。而是要有新的话语体系、新的研究路向、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对策思路,要对标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问题新需要新情况,有效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敏锐性。
2.创新方法
方法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根本,没有方法的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就无法紧跟时代潮流。近年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举办“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推动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开展教育研究,在教育科研战线形成了重视实证研究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很好的经验。要敢于打破常规科学研究范式,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进一步促进教育科研和现代前沿学科方法的整合,不断探索教育研究特有的方法论。加强学理研究,追本溯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加强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经验,注重借鉴国外教育研究范式、方法,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研究的前沿进展和优秀成果。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加强跨学科研究,充分融合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理论等新兴学科,科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最新成果,拓宽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促进转化
        教育科学研究要突破自我封闭的痼疾,加强成果转化,让研究成果有用有效。教育科学研究不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按照“四个转化”的要求,努力将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案,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构建教育科学的理论大厦;转化为建议,应用在服务决策中,将提升决策质量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转化途径;转化为制度,应用在政策建言中,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转化为舆论,应用在传播和引导中,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六)注重专业性,大力提振教育科研的专业自信
育科研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教育科研战线要抓好队伍建设,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1.提高教育科研队伍专业水准
专业素养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锻造基本功,积累丰富阅历和实践经历,做到对教育概况、教育改革、教育问题、教育政策、教育趋势了然于胸,对学术语言、政策语言与实践语言融会贯通。要有广博的学识和跨学科的素养,克服自成一体的“封闭”倾向,“努力掌握全面系统的教育学科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极拓展自然科学等跨学科理论支撑,富有全球视野和历史眼光,具备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担负新使命、擅用新技术。
2.增强教育科研责任感使命感
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任务很重,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以后,党中央密集部署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教育科研战线担子重、责任大。教育科研人员要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定力,发挥优良学风研风,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发扬奋进精神,将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作为终身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奋斗的事业,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心无旁骛、勤奋钻研,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3.促进教育科研人员专业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要像尊师重教般关心支持尊重教育科研人员,按照科研的发生规律、科研人才的成长规律做好专业培训、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制度管理工作。为适应新时代教育资政建言的需要,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有力合作。“建立持久良性的‘旋转门’机制,促进优秀科研人员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机构任职,聘请有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的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企业高层次人才等到教育科研机构担任专职或兼职研究员。”实现人员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视野广度、专业水准。

2022年第1期

专家解读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高教动态

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和重要人才中心

人民日报刊发楼阳生代表“两会声音”:
        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次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我们坚定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去年,河南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加强对战略实施的领导,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启动建设,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揭牌运行,10家省产业研究院和8家省中试基地加快建设,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提质进位,支持7所高校11个学科创建“双一流”第二梯队,加快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建设,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高12.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33%、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28%。
       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8件事:一是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完成架梁立柱;二是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三是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达50%以上;四是“智慧岛”双创载体实现省辖市全覆盖;五是引育创新人才团队实现重大突破;六是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全面展开;七是新增技能人才240万;八是部署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将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让河南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向着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阔步前进。

2022年第1期

高教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高教动态

巩固学习教育成果 扛牢立德树人责任
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据省委统一安排,2022年1月26日下午,省委书记楼阳生全程参加指导郑州大学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在中原大地上“起高峰”,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智力支撑。

题民主生活会上,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炯天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党员校领导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楼阳生说,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紧扣主题,自我批评体现了刀刃向内,相互批评体现了坦诚相见。要切实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拿在手上、用在经常,把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运用好,特别是要围绕对照检查问题和相互批评意见,从思想上、作风上深挖根源,在立行立改、真改实改中不断提高班子整体战斗力。
楼阳生指出,参加郑州大学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规定动作,也是加快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一次调研。就学校建设与发展,楼阳生提出三点要求。

2022年第1期

高教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尺讲台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事关党长期执政,事关国家前途命运。要提高政治站位,按照政治家、教育家办校要求,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责任,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加强思政课建设,讲好“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讲清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让初心的种子在青年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坚定不移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育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广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伟大中国梦有机结合,在追梦圆梦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在体现人生价值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守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守好学生身心健康,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聚焦科技创新出一流成果。要坚持结果导向,把“双一流”建设成效体现在创新能力、科研成果上。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优化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配置,更加重内涵、重质量、优结构;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全面提高、相互促进;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坚持系统思维,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团队、重点课题;处理好应用型研究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以原始创新支撑应用型研究,以应用型研究牵引原始创新,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处理好引才与育才的关系,坚持引育并重、以用为本,坚持既引进国内人才、更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利用当前有利形势引进国外河南籍人才和杰出校友,让有真才实学的人都有用武之地;处理好开放与合作的关系,既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又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要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中积极参与、贡献力量。
        要提高大学治理现代化水平。要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团结协作、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把学校办好。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以大学章程为框架的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激发教学、科研评价的内生动力。完善人才评价、薪酬待遇等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生态。弘扬大学精神,厚植大学文化,培优大学风气,凝聚起建设一流大学的强大合力。
        (来源:河南日报)

2022年第1期

高教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高教视点

高瞻远瞩:中国高教2035与世界高教2050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形势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自身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到2050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35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划分节点。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时间节点随之从2030年调整为2035年,以与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布局相契合。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应运而生,其中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具体内容包括树立兼具多样化和时代性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观、注重区域教育公平、构建终身学习的人才成长通道、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扩大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等。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涉及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广阔,体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时代特征;同时兼顾了联合国教育规划对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并和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相结合,贯彻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立场和精神。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远景纲要》)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出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而言,到2035年,我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要建成教育强国,显著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软实力。

2022年第1期

高教视点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及高等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建设高质量、多元丰富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高校招生、评价、治理改革;利用在线教育优势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远景纲要》对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和产教融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高水平师范院校,以及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的路径转变和层次提升意义重大,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是前瞻性。为适应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往往提前10-20年便开始布局谋划,规划周期在10-15年不等。其二是方向性。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许多影响深远的改革,如高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双一流”建设、“强基计划”等,皆是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引领下,集中力量稳步推进和实施的。其三是合理性。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基于对国内高等教育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合理判断,以及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路径的借鉴参考,而后必须经过周密严谨的考察调研和分析论证才能得出,因而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趋势,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提供了评价、核验标准。

2022年第1期

高教视点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世界高等教育2050远景发展规划

高教视点

冠肺炎疫情是改变世界的转折点,它给人类的深刻教训和启示是: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国家、民众都相互联系,在所有人抵达安全彼岸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彻底安全。同样,世界高等教育正逐步国际化,未来更加是互联互通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制定时参考了联合国《2030议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等提出的发展目标,未来我国在制定新的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时,除了立足现实国情,也应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远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
1.联合国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目标
联合国及其下辖的教科文组织(UNESCO)是全球教育治理的权威机构,主要承担倡导新型教育理念、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全球教育发展等工作,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联合国在2000年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中就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确保不论男女都能完成全部初等教育课程、使全球初等教育普及率提升的教育目标。到2015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初等教育净入学率达到约91%,提升了8%,同时全球小学适龄失学儿童的人数减少近一半,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提出的教育目标。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的《2030议程》把对全球教育发展和治理的规划拓展到高等教育领域,意图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使全体民众平等享有优质的大中小学教育,获得终身教育机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融入社会。其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普及优质高等教育,并且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活方式。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基于《2030议程》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为完善和落实联合国制定的2030教育发展规划提

2022年第1期

高教视点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了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虽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H.E.Clark)认为“受教育机会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核心”,但目前高等教育的获得机会并不均衡。尽管从2000到2013年世界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成倍增长,达到1.99亿人,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性别、种族、国家间的差异巨大。因此,《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首要目标是促进优质的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包括公平获取和扩大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高等教育和研究,并适当注重质量保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供了一系列指示性策略:提升世界高等教育学历间的相互认证度,方便高等教育机构之间转移学分、学生流动和国际交流;利用互联网和在线课堂技术,制定高等教育远程学习服务方案;确保弱势群体具有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升高等院校的研究功能;制定关于公平优质终身学习机会的政策,为全体民众提供继续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机会等。上述文件为我国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全人类更加重视所生存的世界,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2021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的报告(以下简称《学会融入世界》报告),提出了七大教育宣言,并展望了2050年及以后的教育远景,其中特别重视人类和地球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报告开篇即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历史上受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时期,但却也是生态环境最接近崩溃的时期。这说明更多“同等类型的教育”只会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人们必须思考教育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报告明确了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都不可分割、教育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三大前提,提出了重构教育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秉持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开展教育活动、平等对待地球上的生物、摒弃人类至上主义、赋予教育以国际化的职责、承认世界的多元性并和不同世界共存有情等七大教育宣言。报告指出,应通过教育,促使人类学会融入世界,从人道主义转向生态意识,从谋求社会正义转向谋求生态正义,人类的本质从社会人类转向生态人类等。这是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少有的专门论述教育生态意义的报告文件。

2022年第1期

高教视点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202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所(IESALC)举办了线上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500余名学者参加。会上发布了题为“更高和更远的思维:对2050年高等教育前景的展望”(Thinking Higher and Beyond: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2050)的报告,围绕高等教育在全球的作用进行了创造性讨论,并聚焦于以下两个问题:你希望2050年的高等教育是怎么样的?高等教育如何能在2050年为所有人带来更美好的未来?报告强调了2050年高等教育所应具备的四个重要使命:一是在全人类潜力的发展中积极承担责任;二是促进以正义、团结和人权为重点的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从跨文化和多样性中汲取力量,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身份,创造对话空间;四是建立和维护相互联系,在地方和全球社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并将高等教育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结合等。与此同时,在专家咨询过程中,还强调未来的高等教育应具有以下特征:尊重、同情、平等和团结等价值观成为未来高等教育机构及其使命的核心价值;高等教育被塑造成一种公共产品,并且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使数字民主化,倡导高等教育参与者的连接权、设备权和网络权,如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中心学习等;高等教育机构站在应对气候危机的前沿,通过知识生产和技术培育转让,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学习中,以应对气候危机和其他全球性挑战。本文第一作者的观点也被收入该报告中作为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关于高等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可以发现,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兼顾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总体目标是实现全民平等享有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以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还加入了对生态教育的要求。在具体措施方面,则聚焦于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保障弱势群体机会和树立生态发展意识等。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高教视点

2022年第1期

高教视点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高教视点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

英国2017年出台了《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案》(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ct 2017),聚焦精简高等教育监管系统、提升科硏创新能力、鼓励高等教育机构竞争和为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选择等。该法案的预期目标和措施包括:建立更多新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机构,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标准,让学生获得将来就业所需的技能;通过“透明革命”将更多公开信息交到学生手中;将学生置于高等教育监管的核心,提高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系统的声誉;对世界级的研究和创新进行战略性投资,保护研究资助体系等。

美国教育部公布的《2018-2022财年教育规划》(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for Fiscal Years 2018–22)也提出要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培养有见识、深思熟虑和富有成效的公民。其策略目标具体包含:支持教育机构、学生、家长和社区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终身教育、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的机会;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提供高等学历教育或就业技能教育,扩充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为学生偿还学费贷款提供便利等。

印度政府的《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2020),探讨了未来5-10年内的教育规划问题。其中提出了要建立多学科高等教育机构,在2030年前,实现印度每个地区至少建立一所大型多学科高等教育机构的战略目标。

2022年第1期

高教视点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2018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了《2040年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报告》(2040年に向けた高等教育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以下简称《2040规划报告》)。之所以选择2040年这一时间节点,是因为2018年出生的孩子到2040年正好大学毕业进入社会。《2040规划报告》明确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研究体制的转向、高等教育素质保障的具体要求、人口老龄化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和应对等多项日本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问题。总体而言,到2040年,日本高等教育希望实现以学习者为本的教育转型,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的潜力,培养具有普遍的知识和理解力、掌握通用技能和跨文理专业的人才。具体而言,要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要建立兼具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高等教育和研究体制,包括实现学生多样化和教师多样化,采用多元化和灵活的教育方案,接受多样性的灵活治理,加强大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多重优势等;另一方面,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素质保障体系,大学应确保学生能有所收获和成长,主动公开教育质量信息,与时俱进,重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等。同时,针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本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范围,增加社会工作者和留学生的招生规模;重塑大学职能,调整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三者的重心;构建“区域合作平台”,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地区高等教育建设等。此外,《2040规划报告》还探讨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构可提供的多样化教育,以及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等问题。从《2040规划报告》的内容可见,日本政府对于本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所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预期,并且其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制度设计和落实途径,以应对上述困难和挑战,实现204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

2022年第1期

高教视点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2021年4月,芬兰政府向议会提交了《政府教育政策报告》意图为2040年芬兰高等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总体而言,芬兰希望到2040年建成强大的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公平和普及程度得到提升,教育水平和竞争力跻身世界最佳的行列中,并且通过教学和研究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成为芬兰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实现民众幸福生活的基础。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方面,首先,通过对立法和资金投入的全面改革,保障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使每个人都平等拥有学习和成长的权利;其次,到2030年,实现至少50%的青年获得高等教育学位的目标,因而要在确保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人数,同时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最后,打造世界级的科学研究优良环境,吸引各国顶尖人才加盟,提升芬兰的科研水平,并鼓励私人资金投入科研项目等。

印度尼西亚在2020年发布了《印度尼西亚愿景2045》,提出到2045年本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实现增长60%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尼西亚政府将保障学生能平等接受优质教育,实现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知识经济转型,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学习环境等。

2022年第1期

高教视点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院校动态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文科建设为呼应国家战略和科技革命而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力培养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新人;面对科技革命汹涌浪潮,实现复杂问题跨学科解决,需要大力推动文文互建、文理互通、文工互融。
从这一使命出发,观照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反思如何以跨界破壁、多元融合为特征,培养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在立足学科、精于求变的总体思路中,反思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向何而跨、如何而跨的问题。对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院校动态

养融合多元形态、以视听传播为主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
意图解决新文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持续进行的关键时刻,新闻传播学科对时代的呼应是为国家培养更多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人才。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高速通信、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让社会高度媒介化,也让学科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专业区分经受媒介泛化存在、全面融合与视听转向的巨大冲击。应对这一变化,新闻传播教育应指向培养能够融合多元形态、以视听传播为主的全媒体复合型传播人才。
一是在知识结构中突出“用数据讲好中国故事”底层数据意识。传统新传专业以人文学科为主,缺少理工学科支撑的数字技术知识,知识结构以平面媒体为主要内容、以文字表达为主要方式,难以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生产传播大数据转向。
二是在技能体系中突出“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视听素养。传统新传专业以采编技能为主,缺少艺术学科支撑的情感传播技能。当技能体系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以理性说服为主要手段时,难以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移动传播、碎片表达、视听凸显与情感转向。
三是在专业定位中突出“立足地域讲好中国故事”的特定院校风格。传统新传专业以全国模板为主,缺少地域特色区隔的本省本校特色。需要特定院校立足当地、尊重传统并寻求创新,进行能够有机融入区域优势和学校风格的特色设计。
福建师大传播学院努力以服务福建、面向全国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以文艺融合为基础、以理工支撑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视听强化为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探索具有中国情怀、福建特色、福师风格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一是学科破壁:理工支撑,强化文学艺术交融。 
第一,充分发挥影像传播优势传统,设置广播电视和影视艺术两大系列课程,双学科融合办学,情理兼具、文艺交融,发展更具时代感的视听语言能力;
第二,升级创新跨专业选修模式,在新闻传播、影视艺术相互融合基础上,将创意产业模块的互联网运营思维与语言艺术模块的口语传播思维融入课程体系,推进4个本科专业交叉共生、融合创新;
第三,延伸开设文理进阶课程群,从低年级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技术”向高年级的“融合新闻学”“数据新闻”等逐步进阶,实现理论视野扩展、数据思维推进与技术实操嵌入,全方位促进新闻的“真”与艺术的“美”破壁、叙事的“真”与数据的“真”相融。
二是课程联合:跨院联结,对接多元实践场景。
以灵活的基层教学组织的形式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推动以实战能力为导向的融合课程建设,开展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学科视角协作式教学。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全媒化导播技能为核心,联合其他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危机管理”和学院广电专业“全媒体新闻”、广告学专业“口语传播”等课程,形成灵活的“课程联结体”,通过师师、师生、生生合作,让学生组建全媒体导播团队,形成融策划、拍摄、宣发与技术搭建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链条。 
同时,创新教学手段、拓展实践场景,根据不同课程目标特色,设计模拟新闻发布会、抖音直播带货、红色剧目演出和大型舞台表演等多元化实践场景,通过平台实时直播,逐渐从基础单人节目、中阶多人节目、高阶现场互动式直播节目延伸到进阶社会合作项目。
三是院校特色:立足地域,强化对台对侨传播。
一方面通过联合办学方式强化闽台合作,自2011年起便与台湾世新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3+1”模式的广告、编导专业学生,培养更为熟悉两岸民情、了解两岸传播的全媒体人才。另一方面,借助与福建省广电影视集团深度合作,以师资互聘、课程实践、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推动对台对侨传播一线经验进课堂。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张梅)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院校动态

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选择若干高水平大学,全面赋予自主设置建设学科、评价周期等权限,鼓励探索办学新模式”。北大要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自身治理水平,优化建设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在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下大力气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
一直以来,北京大学都把推动学科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2006年,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近年来,我们把“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为动力”明确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特区,推动学科布局调整。学校主动服务“健康中国”“一带一路”“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持续加强对重点学科、重点方向的投入,成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

北京大学:
        优化建设学科布局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程实验室等一批新型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同时,我们还围绕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智能科学学院等。把“临床医学+X”作为新医科建设的关键抓手,促进医学、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规划建设昌平新校区,推动解决长期制约北大发展的空间问题。学校多次召开工作会议推进昌平新校区工作进展,安排交叉学科和新工科相关院系入驻新校区,优先保障战略新兴专业发展的空间需要。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新文科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数字人文科学、计算社会科学学科建设。2018年北大率先成立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和软硬件信息平台,自主开发主动感知的数据提取、管理与分析等关键核心技术,对复杂的人类行为及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精细的跨学科研究,在国际疫情预测、国际政治、外交、外贸及宏观经济态势研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在传统文化、智能社会、数字治理等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二是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学科交叉融合一方面有赖于各学科自下而上的演化生成,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自上而下的做好规划。为此,北大把2021年确立为“人才战略年”,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坚持党管人才,强化人才体系建设,打造一支规模有机增长、质量拔尖、结构合理的一流人才队伍。成立了交叉学科学位分委员会,理顺交叉学科学位授予机制体制,在人才引进和集群聘任工作中正式公布研究团队的学科背景,加强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队伍建设,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提供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支撑。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学校重要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不断拓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不断完善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应用成效为核心的学科评价体系,探索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深度融合发展的评价办法,给予相对宽松的建设和评价周期,鼓励广大教师敢于探索科学“无人区”,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形成较为完善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持续完善育人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时代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加快了高校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步伐。为此,北大设置了中国学、数据科学、整合生命科学和纳米科学与技术等4个交叉学科;开设了整合科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10余个跨学科专业,精心设计了古典语文学、思想与社会、严复班、图灵班等多个跨学科项目,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潜能。近年来,北京大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各个交叉学科平台上,共计587人获得博士学位,233人获得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类、研发类工作的比例达到80%。

院校动态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要着力解决聚焦高峰不够明显问题,进一步提高对新时代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给予基础研究持续、有效的支持,充分发挥基础学科优势,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在鼓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的同时,瞄准未来科技前沿,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加强重大科技问题驱动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从跟踪型研究向原创型、引领型研究的转变,加强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力争实现重大突破。要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努力把基石做大做厚。紧盯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不断建立健全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壮大门类齐全、高精尖新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二是要着力解决服务急需不够有力问题,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结合我们的学科特点与优势,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瞄准国家高精尖缺领域突破,对重大科研问题进行前瞻性战略部署,升级学科结构,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积极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提升服务国家急需的能力与力度,同时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要着力解决教师评价不够科学问题,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抓住学术评价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大、不确定性大等特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也需要长期攻关。要尽快建立起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特点的科学评价机制,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宽容失败、鼓励探索,让更多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定不移破“五唯”,持续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摒弃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我国改革发展生动实践,做真学问、研究真问题、提出新思想、构建新理论。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存储和传输方式、知识利用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的创新和更迭将更加迅速,也将给我们的传统学科带来颠覆性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深入思考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升级改造传统学科,搭上“信息化高速列车”。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环境错综复杂,风险日益增多,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对教育发展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长远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带来的前所未有、长期存在的挑战,深入思考如何在防范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开放包容态度,科学认识国际形势,不断拓展同全球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紧密围绕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重塑“后疫情时代”大学的格局、使命与担当。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郝平,北京大学校长。)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院校动态

中原工学院:
     “四个结合”将“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引向深入

与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是提能力转作风的基础和前提。中原工学院党委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抓手。通过学习强化思想淬炼,为开展好活动夯实思想根基。一是推进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制度化。通过明确“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等11项学习内容,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学校党委每次召开党委会会议都从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选取“第一议题”学习内容。活动开展以来,利用“第一议题”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12次深入学习,并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促进了学习效果的转化运用。三是举办专题学习培训。举办为期一周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选派26名直属党组织书记、73名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专题网络培训,选派20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参加全省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网络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能力。四是开设“领导大讲堂”。先后邀请麦可思首席科学家程星,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近,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做客“领导大讲堂”,为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分别作题为“走向一流的本科工程教育”“高校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等专题报告会,有效拓宽党员干部的视野格局。

        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是省委立足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着眼打造适应现代化河南建设需要的党员干部队伍,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活动开展以来,中原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做好“四个结合”中,不断将活动引向深入。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院校动态

与推进学校重点工作相结合
中原工学院党委将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与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制定实施学校“十四五”规划、筹备召开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凝心聚力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推进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聚焦“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在河南省新组建大学筹建领导小组、筹建工作专班的正确领导和直接指导下,成立内部工作领导小组和七个工作专班,将制定实施河南电子科技大学筹建方案作为“一号工程”。专班列出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接调研23所电子信息类大学及科研院所,召开筹建方案院士专家论证会,以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迈好筹建工作第一步。二是编制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规划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编制实施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师资与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智慧校园与基础条件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等8个专项规划。三是筹备召开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学校党委全面总结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办学成就,通过筹备第四次党代会,深入谋划未来发展规划,提出围绕“一个总目标”,坚持“两个高质量”,确立“三步走发展路径”,实施“十大具体举措”的发展总体思路。“一个总目标”即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以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为特色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两个高质量”即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和事业发展高质量;“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实现更名大学、获得博士授权、建成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十大具体举措”即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学科重塑、质量立校、开放办学、科研强校、人才兴校、依法治校、文化铸魂和校园拓展。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与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相结合
        提升治理能力是高校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原工学院党委全面提升领导班子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人才培养以及防范重大风险等方面的治理能力。一是全面提升管党治党能力。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办法,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真正发挥党委在办学治校中的领导作用、师生员工在高校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全面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清理调整规范学校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破除制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力的体制机制。推进大部制、书院制改革。全面完成校属企业体制改革。三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坚持为党育人初心和为国育才立场,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党委书记、校长分别为2021级学生讲授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百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课堂同讲理想信念”成为学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闪亮品牌。四是全面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持续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管控,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制度,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开学方案和教学方案,做到科学防疫和事业发展“两不误”。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与重塑良好政治生态相结合
中原工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建高质量引领事业发展高质量,扛稳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加强警示教育、开展以案促改、接受巡视监督,重塑良好政治生态。一是加强警示教育。两次召开全面从严治党警示教育会议。结合学校查处的违纪案例,从宣布范围、宣布要求、宣布流程、教育谈话等方面,做细做实处分决定宣布工作,探索推进处分决定“一张纸”到警示教育“一堂课”的延伸和深化,将处分决定宣布变成警示教育“警钟”。二是推进以案促改。学校党委召开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以崔世忠、阎伟、李淑平严重违纪违法案例为镜鉴,深挖违法违纪案件反映出的思想教育、权力规范、监督制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及时排查廉政风险点,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以查促改、以查促建、以查促管,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三是接受巡视监督。学校党委将接受十一届省委首轮巡视视为查补短板、改进提高的良好契机,切实增强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力支持配合省委巡视组开展工作,高质高效抓好问题整改,做到立行立改、主动改、改到位,把巡视整改与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结合起来,为促进各项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思想保障。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贾少鑫 刘国际)

2022年第1期

院校动态

高教信息参考
Information Refere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