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文档/电子书情感2022-01-02
2301

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
烟云眇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岳麓山下的

千年学府

湘潭大学2019级档案学班
档案文献编纂学作业

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被迫营业出版社

•金翰林114工作室•

主编
副主编
编辑

李柯弈
李一君
田震

田淋元

:
:
:

序言

山上明月,人间沧桑。
岳麓山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自古为文化名山,相传为神禹开疆之所。西晋时已成为佛教合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在这座山山脚下的一座书院也如同这座大山一般抵御住了时间长河的侵蚀。从唐代到清末,绵延千余年,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在中国产生发展。书院集人才培养、藏书刻书、祭祀等功能集为一体,是士子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国书院的典型代表,岳麓书院是中华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岳麓书院从创立起,即以培育人才和传播学术闻名于世,秉承“传道济民”的宗旨,传承文化,创新学术,作育英才,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岳麓书院在其千年的建院历史中遭受了许多次毁灭性打击,虽其在经历“七毁七建”之后依然在岳麓山脚下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它也在一次次的事故之中失去了许多珍贵的原始历史记录。我们此次对其进行编纂的目的也是出于对岳麓书院进行相关

的记录和保护,在我们编纂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岳麓书院没有系统的资料,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编纂作品能为其的保护做出属于我们的一份贡献。
我们将此书主要分为了两大章,第一章主要讲述岳麓书院的保存现状,对书院的现存建筑及其历史进行有选择的介绍。第二章则将书院这千年来的发展脉络分为六段故事来进行介绍。附录中加入了岳麓书院历任山长,《岳麓书院记》和岳麓书院大事记来供读者参考阅读。我们从这几方面来尝试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岳麓书院。
今天,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殿堂,仍在发挥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谱写着新的篇章。

编者说明

一、《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下简称本书)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依据建筑的不同类型分类,第二章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二、本书选录了从北宋岳麓书院创办起至今的记载、文件、照片以及影视截图,本书所录文字源自岳麓书院官方记载及网络,由本编纂小组搜集、筛选后整理汇总并进行编写后得出。
三、本书中未注明图源的配图及本书各章封面配图均由本编纂小组实地拍摄,封面配图及部分内容配图源自网络。
四、本书背景音乐为《被遗忘的天使》钢琴版。
五、本书由电子书编辑软件FLBook(霏立宝)网页版编辑生成。
六、编纂材料之间发生冲突时,本书均采用岳麓书院官方记录或公布的版本。
七、以下为本编辑小组人员及负责任务。李柯弈:实地考察,序言、第一章及附录编写,最终审核。李一君:实地考察,编者说明编写,电子杂志

第一章  新时之景

第一节 园林建筑

03

第二节 祭祀建筑

07

第三节 藏书建筑

13

第四节 教学建筑

15

第五节 纪念建筑

19

第二章  旧时记忆

第一节 源流

23

第二节 正脉

31

第三节 传道

41

第四节 经世

49

第五节 新变

57

第六节 求是

65

附录

附录一 历任山长汇总

77

附录二 张栻 《岳麓书院记》

79

附录三 岳麓书院历史沿革

83

制作及装帧设计。田淋元:第二章一到三节编写校对。田震:第二章四到六节编写校对。
八、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使用部分移动设备阅读本书的HTML版本时,本书会自适应所用设备的字体字号,而造成文字过大而溢出文本框或文字过小而导致书页空白过多等装帧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花费499人民币升级至个人专业版解锁云字体功能。由于本编纂小组经费不足,只能在文本框加上滚动条略加补救,如若降低阅读体验,请各位读者见谅!

新时之景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第一章

新时之景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园林、祭祀、藏书、教学、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万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

(石壁刻岳麓书院全景图,位于岳麓书院入口处

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桃坞烘霞,柳塘烟绕,风荷晚香,桐荫别径,碧沼观鱼,花墩坐月,曲涧鸣泉,竹林冬翠)也全部得到恢复。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 20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

1 /

/ 2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第一节 园林建筑

一、自卑亭

自卑亭位于书院东面200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郡丞赵宁在路旁建自卑亭,供行人歇足之用。嘉庆十七年(1812)院长袁名曜改建于路中,民国时扩建马路于亭侧,形成现存格局。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造。“自卑亭”三字为清代山长车万育题书。亭内嵌有《自卑亭记》等碑刻。

二、碑廊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碑刻。碑廊中即嵌立历代遗碑13方及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在这些碑刻中,朱熹手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

3 /

/ 4

(自卑亭仰视图

(碑廊全景图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5 /

/ 6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乃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山长爱溪泉之妙,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访院,与山长张栻“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宿”,都在百泉轩中,相传二人曾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三、百泉轩

四、麓山寺碑亭

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知府钱澍始建。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麓山寺碑”四字为近人黎泽泰于1962年书。亭内就是著名的“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中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开元十八年(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百泉轩大门图

(麓山寺碑亭全景图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第二节 祭祀建筑

一、四箴亭

二、船山祠

7 /

/ 8

四箴亭专祀程颢、程颐。程颢、程颐均为北宋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曾问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明嘉靖九年(1530),知府潘镒创建“敬一箴亭”于文庙大成殿后。明天启四年(1642),推官林正亨重修,改名“四箴亭”,自此专祀二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迁建于今址。亭内现存清刻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

船山祠专祀明末著名学生王夫之。祠庙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创建的湘水校经堂。光绪元年(1875)湘水校经堂迁往河东办学,于是辟为船山祠。祠前悬有清代岳麓书院著名学者、外交大臣郭嵩焘所撰对联。

(四箴亭大门图

(船山祠内景图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三、六君子堂

四、慎斋祠

9 /

/10

六君子堂又名墓道祠,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此后多次迁移,又屡有所毁。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于今址。三间硬山建筑,与崇道祠连成一片。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记》,所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分别为:潭州知州朱洞、知州李允则、山长周式、安抚使刘珙、明通判陈钢、同知杨茂元。

慎斋祠,又罗山长祠,专祀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罗典,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清乾隆47年始任岳麓书院山长,凡27年。掌教期间,肆业学生三倍与朝廷定额数 “名下士发名成业者数百人”。其对岳麓书院的人才培养,基本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慎斋祠初建于咸丰年间,位于屈子祠之侧。旋废。现恢复于船山祠北侧。

(六君子堂大门图

(慎斋祠大门图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五、濂溪祠

六、屈子祠

11/

/12

濂溪祠专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始建于六君子堂基地,二十五年(1820)迁于今址,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原《濂溪祠记》碑,仍留于今六君子堂内。
周敦颐,北宋著名理学家,别称“濂溪”先生。其学说对以后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尊为理学开山祖师。

屈子祠,又称三闾大夫祠,专门祭祀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清嘉庆元年,长沙知府张翙、学政范鏊与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屈子祠于岳麓书院北侧。

(屈子祠大门图

(濂溪祠大门图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第三节 藏书建筑

一、御书楼

13/

/14

御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御书楼全景图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第四节 教学建筑

一、讲堂

15/

/16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始建于宋代,也称为“忠孝廉节堂”。先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同治七年(1868)大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堂内“忠孝廉节”四字为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所书。《学规》《箴言》《读书法》《整齐严肃》等均为历代山长所书。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

(讲堂全景图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17/

/18

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理学家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

二、教学斋\半学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半学斋大门图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一章

第五节 纪念建筑

一、赫曦亭

19/

/20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台于山顶,朱熹题额“赫曦”有观日出之意。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望赫曦台: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 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台后毁。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今址),又改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为存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意在缅怀朱,张。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寿”字相传为明嘉庆十三年(1808)山长罗典赴“鹿鸣宴”时,一道人用扫帚所书。“福”字为后人补书。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赫曦亭全景图

旧时记忆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21/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第二章

第二章

旧时记忆

岳麓书院正式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迄今历史已逾千年。
这座伟大书院的滥觞,最初始于两位普通的僧人。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僧人智璇和他的弟子有感于世事纷乱,用仅有的一点财产,在岳麓山中购得一小块土地,创建起简陋的书舍,目的只是为了在那离乱的年月里,给士子们提供一个安静读书的去处。每日清晨,弟子洒扫庭院,师父就披着蓑衣下山去化缘。募来的一钱一毫,点滴化为书院的一砖一瓦。
智璇和他的弟子并没有儒释门户之见,只希望“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为了丰富书藏,

他们穿过洞庭湖,购来珍贵的儒学经典。在这方寸净土,士子们有一方得以专注读书之地,空气里弥漫着的书香、氤氲着的期许与平安,便是智璇心中最大的慰藉。
智璇去世后,弟子将师父这份默默的付出撰文刻碑。在碑文中,弟子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直到宋代,这块石碑被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守道发现,并为此撰写《赠了敬序》¹碑,两位普通僧人的故事才为人得知。

23/

/24

第一节 源流

一、书院前身

①赠了敬序:篇名。南宋欧阳守道撰。载《巽斋文集》。了敬为寺僧,助邑之闻士赖子平等筑书堂。

(现代画《二僧办学图》,原件陈列于岳麓书院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25/

/26

智璇一生似乎足够平凡,但他并不期望写进载满伟业的史册,也不在意是否有人会铭记这份纯念。他的弟子也是简要记录这段往事,为留下姓名,只希望“斯文不绝,教化不衰”。二位僧人并不期望载入光耀的史册,以善念,致世行,足矣。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此可见。

二、书院初立

宋朝初期,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人们迫切渴望恢复文教,新朝廷也大力推行崇文政策,于是创始于唐代的由私人或官府所设的教育机构——书院,开始兴盛起来。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决定在州治所在地(今长沙)创办一所高水准书院,朱洞在岳麓山中修筑了五间讲堂,五十二间宅舍,岳麓书院由此初建。
20年后,公元999年,新任潭州知州李允则被书院被书院创业之初的坚韧所感动,决定扩建书院,并探索出一种规制,即岳麓讲学、藏书、祭祀

学田四大规制¹。以确保书院不因人而兴,因人而废,由此岳麓书院开始兴盛。李允泽家族与皇室是布衣之交,感情颇深,宋真宗在李允泽出任湖南前,曾告诉李允泽,“今以湖南属卿”。 李允泽对书院未来可期,于是李允泽给宋真宗写信,详细汇报了岳麓书院和湖南文教的进步,希望皇帝能御赐一些珍贵的典籍,很快皇帝褒奖的书信以及大

①四大规制:讲学,书院老师教学论道的“讲堂”和师生住宿读书的“斋舍”;藏书,即书院的藏书楼;祭祀,师生通过祭拜孔子等值得效仿的先贤圣人和有功于书院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田,书院办学用的公田,以其租借等收入作为学校经费。

第二章

(北宋岳麓书院沙盘模拟摄影图,原沙盘位于岳麓书院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27/

/28

量书籍抵达岳麓山。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接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并送岳麓书院题写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   李允泽创立的书院四大规制类似于现代大学的教学楼、宿舍、礼堂博物馆、校史馆、基金会等,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体制,为书院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西方公认拥有完整体系并延续至今的第一所大学,创立于1088年,岳麓书院早于它112年,并且今天依然在鲜活地招生办学,发展延续。

三、朱张会讲

由于世家大族垄断高官和学术,使学术走向僵化以及道教与佛教的兴盛。儒家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华大地已失去了凝聚人心勇于担当的主流思想。北宋时期周敦颐意识到了儒学面临的核心问题,在吸收佛教精髓的基础上,他构建起儒学世界观,并与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于是,孔孟的道德训诫和

品格修养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根基,以及超越生活的永恒崇高使命,从此儒学进入了全新的境界。因为他们强调道统、天理,故被称为道学或者理学。
儒生们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岳麓书院的传道理念正来源于此。在岳麓书院的供祀里,除了孔庙,地位最高的就是供奉周敦颐的濂溪祠。
北宋的覆灭使岳麓书院因战火被毁。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使兼潭州知州刘珙到任后立即主持岳麓书院的重修事务。重修完成后,刘珙请来张栻来主持岳麓书院(此时未设山长)。 张栻出身南宋官宦家庭,其父张浚为当朝丞相、抗金名将。张栻少年时便“留心经济之学”。他出任地方官,用孔圣人的名言来教化百姓。在任上,他疾恶如仇,严惩贪腐。在当时江陵贪污公行、官场盘根错节的情况下,一日之内罢免并惩处了十四个贪官污吏,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在张栻看来,北宋之所以灭亡,很大原因在于官员求学做官,大多是为了功名利禄,失去了责任、担当和血性。在《岳麓书院记》中,他写道:“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

第二章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29/

/30

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书院不是为了科举利禄,也不是为了雕琢文辞,张栻确定了岳麓书院的建院宗旨,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应该“传道”,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民”,即能够爱民利民。
当时理学家讲求门派师承,张栻属于湖湘学统,而朱熹师承闽学学统。张栻打破门户派别之见,邀约千里之外的朱熹相聚岳麓,交流思想。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九月至十一月,就在岳麓书院一方胜境之中,朱张二人论道中庸之

义,三个昼夜不歇,闻者咸来,“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前来听者众多,所骑的马把山门前饮水池中的水都喝干了。
朱熹曾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的活水,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朱张会讲,开不同学术派别会讲之先河。二人的思想,也在交流中越辩越明。
岳麓书院在张栻的主持下有了体系较为完备的教育理念,也成为全国著名理学中心和弘道场所,并成为一个学术思想先进且影响巨大的理学群体,统称为岳麓诸儒。后来朱熹任任湖南安抚使,为书院颁布正式学规,公务之余朱熹常来岳麓书院讲学,经过朱熹的努力朱张之学彻底根植于书院之中,被后人称为朱张血统。
在张栻的影响下,岳麓书院的学生很少流于空谈心性,更主张在经邦济世社会政治活动中求道、传道,铸就了融和儒家筋骨和楚蛮血性的湖湘文化。朱张会讲开启了理学不同流派宗师之间对话的先河,促进了中国理学发展,还使朱熹的理学体系得到完善,使之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第二章

(朱张会讲雕像,位于岳麓书院崇道祠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咸淳九年(1273),一个年轻人以湖南提点刑狱使的身份来到潭州,他叫文天祥。此时,南宋状元郎早已没有了少年得志的春风得意,反倒满怀心事,忧心忡忡。他登岳麓山,访道林寺、游岳麓书院。
对理学先贤朱张,他前去祭拜。面对张栻,文天祥很难开口,他想说,张栻父子雪耻的心愿已经完成,金,亡了。1234年,蒙宋联合伐金,金国最后的都城蔡州陷落,百年国耻洗刷掉了。但文天祥无法告诉张栻的是,收复中原的梦想,越来越远。大宋迎来了更凶猛危险的敌人——元军,襄阳陷落,长江防线失守,大宋危在旦夕。
德祐元年(1275年)九月,元军兵临潭州。岳麓书院的山长尹谷、作为守城主将的李芾,与岳麓书院、湘西书院的诸生在围城之前搬到了城内。彼时的长沙城,“城中壮士皆入卫临安”,只剩下兵丁四百五十人,老弱大半,再加上数百

儒生。他们要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元军。长沙城苦苦支撑,矢尽,废箭磨光,配上羽毛;盐尽,盐席焚烧;粮尽,捕雀捉鼠。岳麓诸生,“荷戈登碑,死者什九”。这是一场悲壮的守卫战,潭州军民,苦守三个多月。大宋自顾不暇,长沙城,注定等不来援军。
除夕夜,尹谷听闻元军登城,他知道,告别的时刻到了。师生们围拢在一起,他们没有吃年夜饭,尽管这将是他们生命中最后一个除夕夜。他给学生们写了一副对联,“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留下了“吾以寒儒受国恩,典方州,谊

31/

/32

第二节 正脉

一、初遇挫折

第二章

(图为描写元军攻城的现代画作,图源自网易“眠眠冰室”公众号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33/

/34

不可屈,若辈必当从吾已耳”的遗言,朝着临安方向望阙跪拜,而后举火自焚。之后,岳麓书院也因坚决抗元的态度再次被毁。
城破,岳麓书院幸存学生里,有一个叫张唐的人。他是张栻的后人,他和同学们一起悄悄藏起了宋真宗题写的“岳麓书院”匾额,随后组织了抗元队伍,继续和元军对抗,直到被捕,壮烈而亡。此时,他坚信,那块牌匾,一定还会再次重挂,湖湘精神永不会被灭掉。
元朝在军事上征服了大宋,而岳麓书院在文化中战胜了元朝。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元延祐年间,长沙郡别驾刘安任主持重修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在被毁后30多年,重新被修葺,重建后的岳麓书院规制宏整,恢复了宋代规模,藏匿的宋真宗匾额被再次挂上。公元1291年到1314年,岳麓书院经历了两次重修形成“前礼殿,旁四斋,左贤祠,右百泉轩,后讲堂,堂之后阁曰尊经;阁后有亭曰极高明”的规模,并保持了宋代的规制。

二、百折不屈

朝代更迭的滚滚洪流常伴随着兵荒马乱时的书院焚毁,当元政府的统治走到尽头时,岳麓书院也因战争而第三次大规模焚毁,焚毁过后便是沉寂,只是这次的沉寂显得格外漫长。
明代建立后致力发展官学,并与八股取士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书院采取了打压的政策。在此后的百年时间里,岳麓书院的废墟上只剩下空鸣谷应、草长莺飞。明代《重修岳麓书院记》中写道:“其址与食田皆为僧卒世家之所据”。连原有的院址与学田也逐渐被人侵占。

第二章

(清康熙《新修岳麓书院志》所载元代重修情况,陈列于岳麓书院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35 /

/36

到了明代中期,官学教育日渐僵化,加上民间经济繁盛起来,恢复书院的呼声日渐高涨,岳麓书院也得到恢复,但始终没能恢复曾经的气象。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重修岳麓书院,特为朱熹、张栻两人建“崇道祠”,后经杨茂元等继任者的共同努力下,岳麓书院基本恢复宋时旧貌,还增添了反映朱熹在岳麓书院行迹的八块石碑,被称为“紫阳遗迹”以此增加书院诸生敬贤崇德之心,坚守正脉之意。
书院的六君子堂供奉朱洞、李允则、刘珙、周式、陈纲、杨茂元等六人。前三位是书院草创时的奠基者,后三位则是荒废时的重振者,供祀这些有功书院的建设者是为了提醒后来人不要忘记前人办学兴教的辛劳与不易,能持续向前,珍惜求学良机,以不辜书院功成名就人才的拳拳之心,在时间的长河里,兴衰、毁建总是超乎人的预料,幸运的是,有无数降六君子那样的人持续努力倾心尽力,保证书院坚守正脉、心火相传。
虽然陈钢等人恢复了书院旧时规模,但维持书院基本经济来源的学田仅收回了几十亩,根本满足不了书院的运转。透过历史的间隙我们知道了孙

三、再度繁荣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吴世忠根据其他人的建议,率官府人员和书院师生对岳麓书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向扩建。调整了书院大门朝向以及道路安排,形成左庙右学的格局,将书院建筑群和岳麓山地势以及风景条件有机结合了起来。从江岸书院牌楼,经咏归侨,直至书院,登而上极高明、中庸、禹碑诸亭,确立了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一道岳麓山景观主轴线,突出了书院的中心地位,更表

存,这个人15年为书院收回2000多亩学田。没有经济来源,书院是生存不下去的。为了把书院曾经的学田,从地主、官府手中收回来,孙存一个个去求、去磨。他不是书院的老师或学生,不是高官名人,连生卒年都不详,留下来的只有那本收学田的账本。一座伟大的书院不仅有朱张会将的旷世对谈,也不仅有书院学子的舍身抗元,这一点一滴零零碎碎的流水账,同样让人心存感佩,窥见湖湘文化侵润之下,那坚韧卓绝、躬身践行的光亮。

第二章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37/

/38

现出岳麓山的幽深层次和群峦呼应的景观特色。吴世忠的重整给今天的岳麓书院乃至整个长沙城都留下了鲜活的印迹,他使整个书院和岳麓山的气象格局都大不一样,朱张之学的正统性因建筑特点而得到鲜明的彰显,沉寂百年的岳麓书院终于再次兴盛起来。
岳麓书院恢复不久就迎来了一件盛事,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是年王守仁贬谪贵州龙场,途经湖南,先讲学于醴陵,后至长沙,应邀来岳麓书院,讲授“良知之学”。此时“朱张遗迹久湮,赖公过化,有志之士复多兴起

焉”(《岳麓志》)。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开启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王学在岳麓书院的传播,不但没有排斥湖湘学,相反湖湘学仍被尊为岳麓的学统。自1507明正德二年——王守仁来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之后,又有王守仁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五乔龄、季本、罗洪先、张元忭、邹元标等先后来岳麓讲学。王学“致良知”、“格心”、“知行合一”等一套新的学术思想的传入,使埋头制举的湖湘士子耳目为之一新,自由讲学之风再起,从而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发展。
心学与理学交锋之时,心学走向歧途,众多学子务于空言而忽躬行之实,空谈心性。在这个危机时刻,张元忭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张元忭受命主讲岳麓后,致力于重振书院学风,践行坚守务实践履、束身守礼的教育传统。一些著名的王门弟子相继在此讲授良知之学,湖湘四方士生纷纷慕名而来。在张元忭的匡扶下,岳麓书院重整正脉坚守务实践履、束身守礼的教育传统,没有走向虚妄与空疏。岳麓山下,湘江河畔,一时又书声朗朗。岳麓

第二章

(嘉靖九年,即1530年,后岳麓书院图,藏于岳麓书院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39/

/40

书院继南宋张、朱熹讲学之后又进入一个学术的繁荣期。正脉,就是在中国文化有可能走向歧途的时候,有人能自省、有人能批评、有人能斧正。阳明心学在岳麓书院的形成和传播,对湖湘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阳明心学提倡的精髓——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被湖湘学派所继承,特别是清末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阳明心学在湖南重新兴起,著名学者魏源融合程朱陆王,推祟阳明精神,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外,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湘士子也以王阳明为榜样,勇于担

当,取作敢为,引领近代风气之先,在军政教育和洋务运动中都有卓越表现,促成辛亥革命前后阳明心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图中左为理学创始人朱熹画像,右为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画像,图源自网络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历经千年的岳麓书院,曾经历过七毁七建的血色宿命。但其犹如周遭的枫林一样,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书院的实体虽屡有兴废,但其产生的一连串珍珠般的思想精神,却照亮了一代代灿若繁星的湖湘人才集群,绵延不绝。
岳麓山下,琅琅书声。此时清澈的湘江上泛着一叶轻舟,它从衡阳出发,一路向北而来驶向岳麓书院,船上飘荡着歌声与诗句,船一靠岸,一名青年的眼眶顿时变得有些湿润,他对身旁的文友感叹道,我们现在终于踩在圣人的肩膀上了,这位青年名叫王夫之,字而农,后来的仰慕者习惯称他为“船山先生”,这一年,王夫之二十岁,正是春春好年华,遗憾的是这一年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大明王朝即将和他的青春一起被埋葬,随之而来的,将是无尽的颠沛、漂泊与苦涩,一百多年后这位籍籍无名的湖南人将迎来属于他的时代,成为照亮湖湘大地和中国思

想界的一座灯塔,烛照未来。
王夫之少年有才,考进规制不少但又开放式培育人才的岳麓书院,他的文采十分卓越,成为了山长吴道行的得意弟子。
吴山长给王夫之、邹统鲁等弟子上的入学第一课是在祠堂内进行的,这是供奉学术大师、建院功臣和忠臣良将的地方。吴道行满怀深情地说,岳麓书院不是为了培养只为科考,或鼓舌邀名的功利酸儒,也不培养那津津乐道,却毫无担当的附庸雅士,而是要像先贤一样,成为真正能经世济民、匡正时弊的有用之才。这些话,在王夫之心里打下了

41/

/42

第三节 传道

一、执牛耳者

第二章

(图为王夫之画像,图源自百度百科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43/

/44

深深的印记。
在岳麓书院的学习生活使王夫之受益良多。当时吴道行与东林党首高攀龙之子高世泰交好,但吴并非东林党人。他是一名纯粹的教育工作者,即只做打破门户陋习的学术探讨,推动朱张理学的发展,潜心践行成人之教的书院育人理念,而无意于晚明政坛的政斗党争。这对王夫之后来的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影响。在书院,学子们常常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遇到困惑不解的地方,老师会进行点评,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王夫子常与同学于热切讨论着时代风潮的优劣和救国务实的策略,践行身体力行,实干救国的理念。

二、命途多舛

在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后,王夫之与书院老师辞别回乡。此时他来时的青涩迷茫已洗脱殆尽,无论未来的人生会经历什么,真正塑造他的无疑是他身后的岳麓书院。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王夫之与两位兄长同赴武昌乡试,王夫之以《春秋》第一,中湖广乡试第五名。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也中举第40名。专研学问,弘扬理学,王夫之最初选择以科考去报效国家。然而,彼时的明王朝已日渐衰败,离合治乱,已不是他一介士子所能改变的。
欲为尧舜中兴的崇祯皇帝,终归死于社稷。明朝覆灭,无心政治的吴道行也以绝食的方式,以身殉明,以此表明岳麓书院人的气节和刚烈,他也成为明代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位山长。甲申巨变(公元1644年),永昌皇帝李自成也败逃了,清王朝夺取

第二章

(王夫之《船山遗书》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刊本,藏于岳麓书院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45/

/46

了大明天下。此时的士人,面对着不同的人生选择,或借故逃离,或慷慨殉国,或择木而栖。
有心报国的王夫之无力回天,只能心怀故国,带着父兄妻儿逃难。他也曾屡败屡战地加入南明反清的武装队伍,但南明阵营的内部缠斗、明枪暗箭,使得他最终只能落寞地逃离。王夫之在南明政府勇于直言,而屡屡受到排挤,在南明当权者眼中,没有显赫声名的王夫之,他的才华和忠诚毫无价值,置换来随意处置的鄙视。但他没有放弃,因为他所谋求的并非功名地位,而是不毁的大道,这正是岳麓书院精神的所在。

三、传道济世

出家避难专心修学,他却坚持不逃禅、不避祸,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王夫之从哲学、政治、历史诸方面纵深研究,推出数百万字的皇皇大书,成了承前启后的湖湘文化集大成者。
学界公认,王夫之是17世纪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一生著述甚丰,学识极其渊博,淹贯经史,博通六艺,举凡哲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无不造诣精深,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其哲学思想已达到了宏广博大、精深详密的高度,其理论思维水平足与当时西方思想家相比肩。
他的著述存世的约有73种、401卷,主要有《船山遗书》《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诗广传》《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相宗络索》《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宋论》《永历实录》等,散佚著作约有20种。
王夫之作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黑格尔并称东

抗清失败后,王夫之遭到清廷追捕,只好化名瑶人,躲在衡阳西渡金兰石船山附近的草堂里研究学问。此时的他,经历了太多了生离死别,看惯了政权的明争暗斗,总结出:文明的传承要比朝廷的更替重要得多!即便后来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邀其撰写檄文,他也严词拒绝。
之后,王夫之坚守瑶峒四十载不出。有人劝他

第二章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47/

/48

西方哲学双子星座。船山精神,也成了湖湘文化的一个精神源头。
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也坚持实事求是。作为岳麓书院的学生、“道以朱张为宗”的吴道行的弟子,他既充分肯定程朱理学正统的学术地位,又在众多理论学术问题上提出质疑甚至否定,比如他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着重阐释了“天人合一”的问题,却没有清晰地将人与万物的关系区分开来,即便二程与朱熹在辨明“理一分殊之义”时做了详细说明,却没把人的发展及其主观能动性作以说明。他又强调理学远在陕西的另一位创始人张载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他大胆地批评前辈先师的理论缺陷,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契合了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传道精神。唯有此,方能推陈出新,使得湖湘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而非始终端着老祖宗的那碗饭,拾人牙慧,固步自封。这也与岳麓书院强调传承的实事求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王夫之之后的岳麓书院,秉持着这种精神,培养了一批经邦济世的改良名臣与改革大才,成就了岳麓书院在中国近现代教

育史上的高峰地位。
可以说,王夫之是湖湘文化的高峰,在中国学术史上足以与周敦颐、朱熹、张栻相媲美。虽然他仅仅是一个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学生,但他却以煌煌成就照亮了千年传承不息的岳麓书院。他的人生和传奇,是岳麓书院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最好案例。

第二章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清嘉庆年间,一个江风轻抚的清晨,岳麓书院又一次的大规模修缮告一段落。
山长袁名曜带着学子们满意地四下查看,面对整肃干净的院门,除了“岳麓书院”的匾额外,院门两次却显得有些空寂,如果有一副精妙的对联,鲜明简洁地提炼出这所千年书院的底蕴和特色,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他高声说出了四个字的上联“惟楚有材”,这句话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袁名曜改动一字,意境便截然不同,接着袁名曜用灼热的眼光看着学子们,希望他们能有人对出下联,以彰显书院师生联动,共谱华章的精妙。片刻之后,一名叫张中阶的学生高喊道“于斯为盛”。此语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斯,可以理解为这所书院,也可以理解为这一方水土。惟虽然是语气词,但在许多人心

中,意味着唯一,既凸显了湖南人才众多,灿若星河的壮丽景象,也为后来的湖湘子弟注入了一份舍我其谁的豪气。
这便是岳麓书院院门前对联的由来,当时对联挂出后,有人担心对联是否过于狂傲,但从后来人眼中看,它更像是吹响了预言的号角。
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吴三桂叛乱,岳麓书院毁于战火,十一年后,湖南省巡抚主持了大规模的重建,并向康熙皇帝上疏,强调岳麓书院对于朱张正统的坚守,希望能御赐匾额,为了向全国传达尊崇理学的信息,康熙二十六年即

第四节 经世

一、岳麓求学

49/

/50

第二章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现代书法作品,图源自百度百科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51/

/52

公元1687年春,康熙皇帝手书的“学达性天”的匾额以及大量的经史典籍送达到岳麓书院。“学达性天”是理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意思是通过学习教育使人性与天理合一。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正月,乾隆皇帝为岳麓书院题写了“道南正脉”的匾额,意思是道统传到了南方,岳麓书院是清源正宗。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书院两次被皇帝赐匾,足以彰显了岳麓书院的巨大的影响力和在学界的崇高地位。

二、蓄势待发

清代对书院的管理彻底官化,虽然自由讲学的风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费、师资都有了充足的保证,地位更加稳定。岳麓书院的山长由湖南省巡抚礼聘,基本都是全省公认的品格方正的饱学之士。政府会以宾客之礼发出邀请,主政官员也一般按晚辈学生的礼节来对待山长,以表明对于这座伟大书院的敬意。
罗典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

近代岳麓书院最著名的山长。罗典喜欢以生活中的小事,来阐释儒家学说,培养学生利他爱人的品格,做到心中有他人。他常常带学子们一起看山花、听山歌,以身边的人和物循循善诱,指出为人为学的大道,学生不仅乐在其中,还能依照自己的天然趣味,自由发展受益匪浅。
在罗典心中,书院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自然园林能够陶冶性灵,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和创造力,这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部分,今天能见到的亭台楼阁和岳麓景致大多都由他

第二章

(上图为“书院八景”之一,风荷晚香,图源自网络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53/

/54

奠定,比如爱晚亭和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等书院八景。朱熹讲学时修建的赫曦台,罗典也予以重建,位置从山顶移至院门,便于学生相约论道。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到嘉庆十三年(公元1809年),罗典连续五次担任岳麓书院山长,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学生中成名成业者多达数百人,对湖南崛起和中国时政产生了重要影响。嘉庆十三年,九十一岁的罗典病逝于钟情半生的岳麓书院,因其才学、德行和功绩,书院特在御书楼北侧建慎斋祠,又名罗山长祠以祭祀,让他长久地与书院中的优美景致相伴。他的学生欧阳厚均也担任山长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确定了“整齐严肃”的院训,在几代山长的推动下,岳麓书院夯实了经世致用,勇于创造的学风,也为不久后人才的“井喷式”涌现悄然埋下了种子。

三、革故鼎新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十八岁的郭嵩焘走进了岳麓书院的院门,此时的山长正式欧阳厚均。在一个午后,书院学生刘蓉与他相约,并带来一位朋友与之相识。刘蓉介绍说;“这位朋友名叫曾国藩,两年前增就读于岳麓书院。”面对两位好友,曾国藩坦言,就读于岳麓书院时,他受书院理学传统和欧阳厚均山长的影响,立下了成为理学大家,成为经世致用之才。在他看来,“整齐严肃”的院训,意味着学子们实心为国,诚心干事的人生态度,足以指导终生。曾国藩临走前,三人约定成为终生不变之好友,相互鼓励,相互纠偏,齐心协力为国家贡献力量。第二年,曾国藩会试高中,开始了十余年的京师任职之旅。刘蓉则在家乡专注程朱理学研究,郭嵩焘在会试的路上艰难跋涉了十二年。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飞逝,三人都从青年步入中年,直到一场巨变的到来。为了抵御太平天国的军队,曾国藩奉命回乡操办地方团练,刘蓉和郭嵩涛也陪同曾国藩一起。曾郭刘三人从未带

第二章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55/

/56

兵打过仗,同时还面临着将没受过训练的农民培养成一支善战之师的挑战,这在的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三人都深受岳麓书院教育理念的影响,主张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地寻找答案,而不要固守成规。曾国藩利用同乡之间的情谊迅速建立起下级对上级同乡忠诚的紧密网络,从而使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激增。而后郭嵩焘又提出,为湘军树立一个共同认可且崇高的战斗目标,让队伍因为自豪感和荣誉感而团结奋战——同样就读过岳麓书院的王夫之,用王夫之的匡正世道的勇气和信念,以及坚贞不屈的气节激

励军队。不止湘军的建立,在岳麓书院经世致用、开放包容精神的影响下,曾国藩领导了洋务运动,结出了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洋务果实。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岳麓书院的教育深刻影响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在曾国藩逝世后,郭嵩涛又历经挫折,最后回到家乡,他延续了岳麓书院的传统,无论如何失意受挫,都不消沉、不归隐,继续提倡睁眼看世界,恢复源于岳麓书院的湘水校经堂,为近代湖南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郭嵩涛、曾国藩等人跌宕的人生折射出一座书院人才迸发,百花竞放的璀璨。中兴四大名臣之三: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都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有众多岳麓书院的学生在全国各省担任各种重要职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璨若星河的时代,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彪炳史册的为业,启迪后世的探索都从岳麓书院的院落里持续而密集地喷涌而出,化为漫天星斗。

第二章

(湘军火枪队照片,图源自搜狐网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公元1895年2月,当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时,随之沉没的还有被人寄予厚望的洋务运动。人们终于意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已经远远不够,梁启超感叹道:“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王先谦是湖南长沙人,高中进士后,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和江苏学政,即全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和主管一省教育的最高长官。他还是清代公认的经史大家,其编撰的《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均是该领域必读的经典。王先谦在治学上不盲从,不持门户之见能够博取众长、择善而从。这与岳麓书院“贱履务实 经世致用”和“不守门户 兼收并蓄”的学风高度契合,他也引起了曾就读于岳麓书院的郭嵩焘的关注。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英驻法公使,被认为是当时最懂洋务的中兴名臣,也是最早提倡以世界通行“公法”来争取国家权益的中国高级官

员。透过郭嵩焘的眼睛,王先谦日渐清晰地了解到大洋彼岸的陌生世界,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源自于工商业发达,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也日渐认识到,尽快让学子们掌握西学,摆脱封闭的重要。
自从湘军解散回乡后,湖南人常以维护朝廷安危和道统秩序的功臣自居,传统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得到强化,对西方事物格外排斥,这一切在他们看来不是落后而是卫道,是对正统的坚守。甲午战争之前,湖南没有一家工业企业,也没有一所新式学堂。王先谦明白扭转世风的必要,也明白道路的

第五节 新变

一、尝试

57/

/58

第二章

(王先谦画像,图源自百度百科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59/

/60

漫长和艰难。原本自傲的湖南人经历了三万湘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辽东半岛惨败,痛定思痛,怀着“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气概,开始轰轰烈烈的自我变革。
坚守时无比顽强,变革时一往无前。风雷激荡的变革中,湖南人将目光聚焦在了引领风潮的岳麓书院上。这所千年书院正置身于变革风暴的中心。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于是五十三岁的王先谦出任岳麓书院的山长。从北宋初山长周氏到清末的王先谦,史料上有姓名可考的山长又六十三位,历代山长各有特点,但王先谦不会想到,这一长串的名单中,他是画上句号的最后一位,象征着旧书院的没落,也暗示着新时代书院的到来。
公元1896年,倾向于维新变法的骨干陈宝箴调任湖南巡抚,时机成熟,岳麓书院拉开了变革的大幕。从祀于岳麓书院的王夫之曾有“知行相资以为用”和“因时酌宜”的思想,以及书院的变革传统,这些都指引着书院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因时因势而变和“实事求是”。事实上,勇于变革的基因早已氤氲在岳麓书院的空气中,南宋时书院就首开

“会讲”论辩的先河,到了清代书院更是涌现了魏源、郭嵩焘这些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也培养出了文人带兵、创造中兴的洋务干臣,这与王夫之的思想相互印证。在王先谦的倡导下,书院开启了变革之路。
1897年,在中国这座“成名最早”的书院,第一次引入包括外语翻译在内的西学课程、分科分班制、百分制、七天一周制、按钟点上课制、毕业文凭制,这些闻所未闻的“仿西学式”改革涉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与办学体制的诸多方面。王先谦多次强调书院的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传统,希望书院师生能够破除门户之见,理解船山精神的精髓。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时务、归于务实,这是书院延续千年的正脉,这座千年书院正在向现代化变革迈开脚步。
为了进一步推动书院变革,公元1897年初冬的一天,王先谦邀请来了梁启超和谭嗣同来到书院开办一所完全的新式学堂来加快书院变革的步伐。在他看来,岳麓书院的使命是守住传统的根脉,新式学堂的使命是探索新的道路,两者并行不悖也更加稳妥。在他的策划下,经巡抚陈宝箴批准,名为“

第二章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61/

/62

时务学堂”的新式学堂于1897年初正式创办。同时也聘请梁启超作为学堂的中文总教习,谭嗣同为学监。除此之外,学堂还聘请了西文总教习、分教习、数学教习、舆地教习和测量教习等。梁启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堂之中,还制定了《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来劝诫学生树立“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革命的火种悄悄地在学子们心中燃起,这其中就包括“再创共和”的蔡锷、著名的教育家后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范源濂、毛泽东和蔡和森的老师杨昌济。梁启超还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和《湘学报》,集中了湖南维新派的精英,湖南顿时成为了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二、碰壁

王先谦希望时务学堂和岳麓书院各施所长,根本目的是光大复兴中华文明,但是他发现,在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的带领下,时务学堂走得太快太远,在学堂中已经有与根本目的反向发展的苗头。由于时务学堂讨论话题日渐新鲜激烈,书院的学生许多都跑到学堂旁听,进而开始反对朱张理学纲常伦理,更有甚者开始厌恶传统文化,彻底全面反对中华文明,指责传统文化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罪魁祸首,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王先谦的预料。王先谦与梁启超等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激烈地争论,分歧慢慢变得不可调和,于是梁启超等人便离开湖南一路北上投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之中。而王先谦随后联合乡绅向陈宝箴递交了一份公呈,解散了学堂。不久之后,随着变法的失败,岳麓书院的变革也悄然落下帷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总是以这样意想不到的方式奔涌向前。变法失败后,湖南成为朝廷严厉整肃的重点,曾经出现的新事物又重回原点,但是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不得不重开新政之

第二章

(时务学堂旧址,图源自湖南文史网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63/

/64

议,作为救时首务的教育改革又重新提上日程。清廷正式下诏,令全国改书院为学堂,但湖南地方官吏迟迟未动,除了官场的谨慎,还要顾忌岳麓书院的山长王先谦。戊戌变法失败后,王先谦成了卫道济世、复湘学于正执的英雄被捧上神坛。当湖南各地书院逐渐改为了大中小各级学堂及师范馆、校士馆,岳麓书院在时代大潮中逆流而立。
公元1903年,随着新到任的巡抚,以往新到任的巡抚以晚辈的身份问候山长的传统也被废弃,这象征着传统的旧书院被时代抛弃。随着王先谦辞去山长,1903年在湖南巡抚的推动下,岳麓书院改为

湖南高等学堂,时务学堂也并入其中。
一段历史的终结迎来一段重生的开始,之后另一批“岳麓书院人”继承前人的精神传统,并为中国找到了答案,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无论岳麓书院人将会面临怎样的挫折和荣耀,但始终坚持逆而不坠、悲而不颓,始终昂扬着向死而生、舍我其谁的气势。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在过往的年月里,岳麓书院从千年的风尘中一路走来,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他也在推动着近代的中国的变革。

第二章

(湖南高等学校大门还原图,图为纪录片《岳麓书院》剧照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1914年春日,毛泽东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感念终身的恩师杨昌济以及相互激荡的好友蔡和森。杨昌济毕业于岳麓书院,曾留学日本、英国,考察各国教育达十年之久,在他看来,集合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经世可用的人才,才是救国图强的必由之路。1913年归国之后,他希望在湖南实现这一梦想,谭延闿的邀请也随之到来。
中华民国成立后,谭延闿成为第一位主政湖南的都督,作为科举出身的湖南人,他深知岳麓书院的意义,也认识到发展高等教育的迫切,他下令停办由岳麓书院改制而成的湖南高等学堂,成立了湖南大学筹备处,提出“拟就岳麓书院旧基创办湖南大学”的计划,但在那个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个设想并不容易实现。谭延闿只好将岳麓书院的院舍拨给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由其继承岳麓书院的衣钵。
风云际变中,岳麓弦歌再起。得知杨昌济学

成归来的消息,谭延闿急切地邀请他来到都督府,想聘请他出任省教育司司长,杨昌济拒绝了。杨昌济选择了位于岳麓书院旧址的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从教员开始探索,他需要一个阵地,来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谭延闿与杨昌济在创办湖南大学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是他们共同奋斗的方向。杨昌济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注入了一股新风,他运用近代科学的方法系统讲授了伦理学和教育学两门课程,这是湖南教育史上是第一次,同时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除了在湖南高师讲课外,杨昌济还经常去江对

第六节 求是

第二章

65/

/66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照片,图源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官网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67/

/68

欢迎。
在这里的课堂上,毛泽东和蔡和森引起了杨昌济的注意,杨昌济被他们炽热的救国理想所打动,三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杨昌济的修身课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注意,杨昌济希望学生们能够继承岳麓书院和湖湘学派的优良传统,树立理想、求真务实,有独立和批判的精神,能立稳脚跟,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受杨昌济的影响,毛泽东也对毕业于岳麓书院的王夫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常去船山学社听课,根据萧三的回忆,毛泽东极其推崇王夫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毛泽东和杨昌济谈论过关于对王夫之和曾国藩的理解以及对梁启超等变法领袖的推崇,杨昌济非常欣赏和赞同。之后的暑假,毛泽东没有回韶山冲老家,杨昌济将他安排在了岳麓书院。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岳麓书院寓居,在自学的同时他还一直关注着《新青年》,对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产生由衷的倾佩,并在此期间写下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并发表在《新青年》上。
1917年,教育部下令,停办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杨昌济极力反对,据理力

争,表明这是对湖南教育的重大打击,上书教育总长指出湖南高师必须续办的理由,湖南既然不能兴办大学,唯有保留高等文科学府才能保留岳麓书院的文脉,兴盛湖南教育和人才,但这些说辞无法影响高师的停办。杨昌济改变策略,主张改高师为大学,联络湖南省教育界的人呈文请省政府在岳麓书院校址上设省立大学预科,指出“湖南之昌 中国之兴 将于此举”,但是仍然没有回应,这场关乎岳麓书院命运的波澜在风云中激荡着。
在这个时候,在柏林的工程大学留学过八年的宾步程正在担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他希

第二章

(图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原文照片,图源自网易“体育大生意”公众号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69/

/70

“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曾国藩则指出,“实事求是”的“事”是“客观之物”,“是”是“客观之理”。郭嵩焘等人又将其延伸到科学领域,将近代科学称为“实事求是之学”或者“格物之学”。因此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早已在岳麓学子中广为流传。宾步程将这四个字做成匾额悬挂在讲堂之上。
1917年夏,毛泽东再次被杨昌济安排在寓居在岳麓书院,他住在半学斋,每天都能在窗户看见宾步程悬挂的实事求是的匾额,这四个字给毛泽东带来了思考。1918年,杨昌济筹备湖南大学的愿望还是落空,他接受了北京大学邀请前往担任教授。正是在他的引荐下,毛泽东到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在那里毛泽东认识了李大钊,开始探索共产党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回到湖南的毛泽东成为湖南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创办并主编了《湘江评论》。《民众的大联合》发表不久,《湘江评论》被查封,毛泽东将所有的办刊资料搬到了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接着又主编《新湖南》。1921年8月,出席中共一大的毛泽东返回长沙,创办“湖南自修

第二章

望把工专迁入底蕴深厚的岳麓书院以延续学脉。他呈请省政府借用岳麓书院校舍继续办学。谭延闿考虑到湖南的财力,以及杨昌济和宾步程的建议,同意开始筹办大学,但不能马上招生。谭延闿任命杨昌济担任湖南大学筹备处主任,全力开展新大学的筹建工作,同时同意将校舍借给宾步程一年。
宾步程面对千年学府和工业专科之间,用四个字“实事求是”来作为校训。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意是对经典的考据求真,均有出处。实事求是也正是湖湘学派的传统, 王夫之曾说过:

(“实事求是”牌匾还原图,图为纪录片《岳麓书院》剧照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71/

/72

大学”,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找到了一条道路——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道路。毛泽东说:“这个主义和道路‘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而不采’”。同时他还找到了一个实现主义和奏上道路的正确方法,实事求是。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为其赋予了全新而开阔的意境。1943年,他提出的实事求是被确定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1945年党的七大将

“实事求是”写入党章。而岳麓书院的那块匾额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无疑又极大的启示意义,岳麓书院也从某种意义来说一直在推动中国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926年,在岳麓书院的院址上,终于实现了杨昌济关于成立湖南大学的夙愿。曾三次担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胡庶华主张国共合作抗日,他还创作了校歌希望以此激发学生能继承岳麓书院爱国经世的传统,并学习西方所长为国争光。
在岳麓书院千年历史上,共经历了七次大的焚毁,最后一次便是1937年,日本军队出动了二十七架飞机对岳麓山进行轮番轰炸,书院御书楼、二门、百泉轩等都未能幸免,书院的匾额也不知所踪。1938年7月,当日寇逼近湖南,湖大师生被迫搬迁至湘西辰溪延续办学近八年。
1955年6月,毛泽东回到湖南考察时,专程登临岳麓山走进那所曾安放过自己青春与斗志的书院。毛泽东登高望远,作了一首七律,诗中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对广阔未来的憧憬。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立了岳麓书院的修复小组,对其进行大规模的维护,正是这个时候,杨慎

第二章

(《湘江评论》原件照片,图源自百度百科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73/

/74

初开始了对岳麓书院的修复工程,让书院的空间得以恢复。1984年,成立了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杨慎初担任第一任所长。
九十年代后期,作为岳麓书院发展事业的继承者朱汉民牵头创建了历史哲学一级学科本硕博三级学位点。2005年湖南大学正式恢复岳麓书院,作为旗下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存在,招收历史哲学两大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岳麓书院并不是走进历史的博物馆,而仍然充满活力地授业解惑造就人才,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
为了延续朱张会讲的盛况,进入新世纪岳麓书院创办了“千年论坛”,许多国学权威前来开坛。如今,岳麓书院讲坛 邀请了众多文科领域有影响的大学者到书院讲学,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教化与传播功能依然鲜活地绽放着。2013年,书院祭礼活动也得到了恢复。
现如今,岳麓山下汇聚了二十多所高校院所,四十多名两院院士,三十多万名在校大学生,还有十多万科研人员,正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千年学府,青春依旧,始终屹立于思想文化变革的潮头。

第二章

(图为2021年9月28日岳麓书院祭孔大典,图源自湖南大学官网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75/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附录

附录

山长是中国古代书院的负责人,也即现代意义上的“院长”。山长一词最早见于《荆湘近事》:“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号曰山长。”至宋相沿为习,亦称山主、洞主等。岳麓书院可考的山长共有55位。
宋朝
周式、孙胄、彪居正、张栻、吴猎、顾杞、黎贵臣、凌登龙、欧阳守道
元朝
朱某、张厚
明朝
叶性、陈论、熊宇、张凤山、张元忭、吴道行
清朝
郭金台、刘自廷、王祚隆、蔡上宽、车万育、郭金门、李中素、刘大抚、刘琪、陈佑祉、

陈际鼎、廖俨、李文炤、易宗涒、吴尧山、李天柱、曹耀珩、黄明懿、房逢年、王文清、刘暐泽、周焘、旷敏本、欧阳正焕、刘元燮、万年茂、张九镒、熊为霖、罗典、王坦修、袁名曜、贺长龄、欧阳厚均、龙瑛、丁善庆、周玉麒、徐棻、王先谦

附录一 历任山长汇总

77/

/78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附录

附录二 张栻 《岳麓书院记》

湘西故有藏室,背陵而面壑,土茂而泉洁。为士子肄业之地。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置。以待四方学者。历四十有一载,居益加葺,生益加多。李允则来为州,请于朝,乞以书藏。方是时,山长周式以行义著。祥符八年,召见便殿,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诏以岳麓书院名,增赐中秘书,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自绍兴辛亥更兵革灰烬,什一仅存,间有留意,则不过袭陋仍弊,而又重以撤废,鞠为荒榛,过者叹息。乾道改元,建安刘侯下车,既剔蠡夷奸,民俗安静,则葺学校,访儒雅,思有以振起,湘人士合辞以书院请。侯竦然曰“是故章圣皇帝加惠一方,本劝励长养以风天下者亦可废乎?”乃命郡教授婺源郭颖董其事,鸠废材,用余力,未卒岁而屋成。为屋五十楹,大抵悉还旧规,肖阙里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既成,栻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已而与多士言曰:“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

(岳麓书院记石刻全景图,原石刻位于岳麓书院

79/

/80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附录

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惟民之生,厥有常性,而不能以自达,故有赖圣贤者也。三代导人,教学为本,人伦明、小民亲;而王道成。夫子在当时虽不得施用,而兼爱万世,实开无穷之传。果何欤?曰:仁也,仁、人心也,率性立命,位天地而宰万物者也。今夫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以至于饮食起居言动之际,谓道而有外乎?是乌可乎?虽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毫厘之差,霄壤之谬,此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善乎!孟氏之发仁深切也。齐宣王见一牛之觳觫而不忍,则教之曰:“是心足以王矣。”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论尧舜之道,本于孝弟,则欲其体夫徐行疾行之间,指乍见孺子匍匍将入井之时,则曰: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于此焉求之,则不差矣。尝试察吾事亲从兄,应物处事,是端也,其或发见亦知其所以然乎?苟能默识而存之,扩充而达之,生生之妙,油然于中,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及其至也,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而其初则不远也。是乃圣贤所传之要,从事于兹,终身而后

已可也。虽若闲居屏处,庸何损于我,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而亦何加于我,岂特为不负侯作新斯宇之意哉!既侯属栻为记,遂书斯言,以厉同志,俾毋忘侯之德,抑又以自励云尔。

81/

/82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附录

附录三 岳麓书院历史沿革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咸平四年(1001年),李允则请奏书,诏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赐建湘西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知州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潭州知州李允则重建书院,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
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王禹偁作《潭州

岳麓山书院记》,盛赞岳麓书院为“潇湘洙泗”。
北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从知州李允则之请,以国子监经籍赐予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83/

/84

(岳麓书院牌匾石刻拍照图,原石刻位于岳麓书院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附录

崇宁六年(公元1105年)潭州开始实行“潭州三学”¹制。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地区最高学府。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乾道五年 (1169 年),张拭知严州,彪居正任书院山长。
执事淳佑十年(公元1246年)理宗赐“岳麓书

院”匾额,别建湘西精舍于书院南。
1275年元军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
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学正刘必大重建书院。
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吴澄作《重修岳麓书院记》《百泉轩记》。
至正十八年(公元1368年)岳麓书院毁于战火。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
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

①潭州三学:北宋晚期,潭州效仿太学实行“三舍法”,将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定为三个等级,号称“潭州三学”。学生月试积分高者,从州学升入湘西书院,再从湘西书院升入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地区最高学府。

85/

/86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附录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
弘治七年(公元1496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守道吴世忠拆毁道林寺,扩建书院。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首修《岳麓书院志》,嘉靖、万历、崇祯三次续修。正德以后,王阳明及其弟子先后至此讲学,传播心学。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颁“敬一箴”及所注程颢视、 听 、 言、 动四箴于岳麓,增建敬一亭,后改名四箴 亭。明末,东林学派高世泰讲学书院, 岳麓书院学术传统重新得以发展。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 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 。”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 然已经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 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 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

87/

/88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附录

兴即毁。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及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十六种。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长沙府同知赵宁辑成《新修岳麓书院志》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诏令岳麓为省城书院,赐帑金一千两。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赐御书“道南正脉”额,以褒扬岳麓传播朱(熹)张(栻)理学之功。其后,湖南巡抚等地方官多次拨款以作书院经费。同时,大批有名望的学者被聘任山长。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书院办学呈蓬勃发展的景象。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

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5年)山长王文清手定《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山长欧阳正焕手书院训“整齐严肃”。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罗典任院长,辟“岳麓八景”¹,修建筑多处。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理学和汉学。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长沙知州张翙倡建屈子祠。
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宁乡袁名曜任山长,创建濂溪祠,祭祀周敦颐。于院生张中阶合撰“为楚有才,于斯为盛”门联。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于岳麓书院内创办湘水校经堂,以经史、治事、辞章分科试士。   ”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

①岳麓八景:指的是岳麓学院的八个著名景色,分别为桃坞烘霞,柳塘烟绕,风荷晚香,桐荫别径,碧沼观鱼,花墩坐月,曲涧鸣泉,竹林冬翠

89/

/90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附录

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巡抚吴荣光题堂额,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军队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文庙,御书楼,文昌阁,讲堂,斋舍,祠宇。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善庆辑刊《续修岳麓书院志》。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形成现有格局。山长周玉麟刊印《岳麓书院续志补编》。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由岳麓书院迁往长沙城南。后再度迁建,改名校经书院。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山长王先谦购《时务报》供诸生公阅。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蒋德钧,熊希龄等捐西学新书一百二十余种。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程颂万任学监,撰“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悬联于二门。
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
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
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
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91/

/92

岳麓山下的千年书院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
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
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更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

9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李柯弈主编.湘潭:被迫营业出版社,2021.11
ISBN 201-9-051-9090-3
Ⅰ.①岳… Ⅱ.①李… Ⅲ.①编纂作业-2019级档案学班 Ⅳ.①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 宅字(2021)第11271231号

湘潭大学2019级档案学班
档案文献编纂学作业

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

主编 李柯弈
Yuelushanxiade Qiannianxuefu

出版发行
社址
电话
网址
经销
印刷
规格
印张
字数

被迫营业出版社
金翰林114室
17777777777777
http://null.com
不存在书店
美国前途有限公司
170mm×228mm 16开本
页数除以16
还没数

邮政编码

411100

版次
印次
定价

2021年11月
第1版
2021年12月
第1次印刷
看着给吧

版权开放   欢迎翻印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